第一篇:作个才人真绝代——李煜《虞美人》教学设计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虞美人》教学设计
【设想】
《虞美人》是南唐亡国之君李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绝笔之作,问世以来,以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传唱千古,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词句,曾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又续定写了多少首名动千古的诗篇。学习这首词,结合《望江南》《浪淘沙》《相见欢》,让学生感知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了解一位词人:李煜,感受一种感情:愁,学习一种表现手法:化抽象为具体。
注重感悟,体验,让学生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入境入情,丰富学生的情感经历。利用多媒体提供画面、诗词文字,烘托气氛。【教学过程】
一、开篇:
1.导语:在我国前后相续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中,王朝不断更替,开国创业之君被人记住的很多,但亡国之君被人记住的就了了无几了,现在人们熟悉的有两个人,一个是“乐不思蜀”的蜀汉后主刘禅——刘阿斗(蜀国灭亡后,刘禅被安置在魏国都城洛阳。一天,司马昭问他想念不想念西蜀,他说:“此间乐,不思蜀。”一幅亡国昏庸之君的形象跃然纸上,落下千古笑柄)。再一位就是李煜,人们可能不知他的名,但知他的词(放《虞美人》曲),一江春水向东流,穿过时空,一直流传到今天。
2.简介李煜:同学介绍,教师概括。
着重介绍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无能,但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通音律,诗文有一定造诣,词的成就甚高。二是,一生屈辱,做皇帝对宋称臣,时时有亡国之忧,亡国后被软禁,精神、人格倍受摧残。亡国后时时忧,日日愁,眼流泪,心滴血,只有到词中去寻找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寄托。
二、起
亡国的李煜并不像刘禅那样,而是时时怀念故国,遥《望江南》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探讨:
1.要了解词的内容,最关键的一个字是什么? 2.词定的内容是什么?是繁华还是凄凉?
结:从表面看,似乎这首词不达意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的眷恋,实际上所要表达的是另一面——今日处境的无限无限悲凉。由一“恨”字即可展现。文章不定当前之处境,不作下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旧梦作有力反托,正因昔日不可再现,所以梦越是繁华热闹,对繁华的留恋越深,今日更感悲凉。结句写繁华戛然而止,留下大段空白,隐藏无限悲怆,言犹未尽,言尽而意无穷。
板书:以昔日之繁华衬今日之愁情
三、承
幽禁他国的李煜,不是阿斗,贪于安逸,而是思恋故国,整日以泪洗面,沉于悲哀之中,唯一的欢乐只有在梦中追寻,但梦中之情何能再现: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分上下下阕叙说词意。
2.用什么来引起人们的共鸣? 词意:上阕:凄凉之景,凄苦哀伤之情。(今昔对比)。用倒叙的手法,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了作者残梦,回到了真实人生凄凉景地中来,倍感悲凉。景情相依,梦与现实交融,写的婉转曲折。下阕:写亡国后不能见故土的哀痛之感。“凭栏”只能引起内心无限的痛楚,“流水”同叹“春归何处”,“天上人间”相隔甚远,身在何处,国在何方。亡国之后囚居生涯之中的危苦心情展露无遗。
评: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己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伤春怀国,都写得哀感动人。词中不作帝王家语,而以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己的不幸和哀伤,感情从心中流出,以歌当哭,可与人感情上自然沟通,唤起人们的共鸣。“别时容易见时难”,人们皆有其感,因而流传甚广。
四、转
梦醒后干什么?梦醒后又能做什么?“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于是: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勾,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袁枚说:“诗由情者生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简析之。
写“愁”极其形象。抽象“离愁”,被作者写得形象可感,“剪不断,理还乱”的无尽愁“丝”,成为千古妙笔。整首词又是十分自然,就象脱口说出一般,语言朴素得如日常口语,不用一丝的雕饰,纯是心理的外露。
想一想写人的感情形象的诗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
五、合
天天思国,日日哀愁,最终他那无尽的哀思化为一江春水,冲出感情的闸门,一泄千里,流传千古以至无穷。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简介:《虞美人》是一首惊天动泣鬼神的文字,千古传诵不衰,是李煜最为人们熟知的一首词。相传后主于生日(七月七日)晚,在寓所命故伎作乐,唱这首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将他毒死,可说是后主的绝命词。
探究:
1、品感情(谬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充满悲愤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浓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于刀俎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也为他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2、赏手法
词中用了那些对比?
三组对比:一是春花秋月无休止与人生短暂对比
二是东风又来与故国回首对比
三是雕栏玉砌今犹在与只是朱颜改对比
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曲传出,愁思如春水汪洋,茫茫一片,如春水奔流,无以止息。
形象:一江春水向东流
化抽象为具体:忧愁如春水汪洋恣肆奔放倾泄,又如春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如: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
写愁之深: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写愁之长: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写愁之多,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写愁之味:李煜“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写愁不尽:“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写愁之重: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五、结:
李煜: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愁:
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是“愁”的文学
一直都很喜欢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因此我认为词是“愁”的文学,既然如此我们在阅读诗词时就要学会找出、体会、并理解词中所蕴含的“愁”和“恨”。
一、读词,要学会从词中“寻愁觅恨”
从柳永的《雨霖铃》“我们能够读出柳永的离别之愁,因为他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表明了分别之际的愁苦。
从李煜的《虞美人》我们能够读出李煜的亡国之愁,因为他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点出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从晏殊词《蝶恋花》我们能够读出闺中少妇的思念之愁,因为她说“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表明了对远方人儿的思念之情。
„„
二、品词,要明白作者寄予在字里行间的“情愁怨恨“
愁为何物,乃一种情绪,情绪何以见得,须借外物以传达,因此,愁本无状,但外物有形,愁蕴于有形之物中则愁亦有形。
例如:《雨霖铃》
“愁”是柳永耳边那声声凄切的蝉鸣。蝉遇寒而悲泣,人离别则伤心,蝉声即心声,蝉语是人情。
愁是柳永眼中傍晚的长亭,长亭即为离别处,傍晚正是伤心时,睹亭离愁正浓,觉晚别意更深。
愁是柳永想像中的楚天烟波,千里烟波乃是愁朦胧,暮霭沉沉则为别幽幽,千里外何处是尽头?楚天阔都是别后的落寞。
愁是柳永心中的那残月杨柳,残月应照不眠人,杨柳只怜别离客;不眠只为离别后,故托杨柳寄离情。
李煜的《虞美人》
愁是李煜眼中的“春花秋月”,春花何其美,秋月何其明,良辰美景虽在,可故国已成为梦境,睹物思国,物是人非,颠倒了时空,岂不愁杀人。
愁是李煜回忆中的“雕栏玉砌”,那宫殿如今谁在居住?当时的红颜今在何处?家国不在,身为囚虏,一腔愁绪,该向谁诉?
晏殊《蝶恋花》
愁是那少妇眼中的菊和兰,晨雾缭绕是为愁而生,兰挂玉露,那是为愁而泣,菊兰都染着愁气息。
愁是少妇眼中那双燕子的身影,燕双飞,人独立;燕离去,人守巢,人不如燕双双飞,燕那知人的孤独愁滋味。
愁是少妇眼中的那轮皎月,月儿一夜皎辉洒床前,惹得思念的人儿一夜不合眼,无知的月儿,岂不令人心烦。
愁是少妇眼中的天涯路。独上高楼倍觉凄凉,茫茫天涯路正是愁肠,路迢迢无尽,愁绵绵不绝;前方之路藐藐不知向何方,思念之愁悠悠哪里是归宿。路是少妇心中的愁,愁是少妇眼中的路,望尽天涯为寄愁。
三、评词,要学会“解愁说恨”
“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那么作者是借助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把这种抽象的情感表达出来,使我们觉得可观可感呢?在阅读平、评价诗词时我们应扎住作者的表达方式。
1、直抒胸臆袒露愁:例如,“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明月不谙离恨苦;,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今昔对比强化愁:“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物是人非催人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现在与将来对比,人是物非让人忧。
3、虚实结合呈现愁: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总之词是愁的文学,我们在阅读诗词时,一定要有一颗善感的心,体会作者揉碎在字里行间的愁情恨意。用一双聪慧的眼光,发现作者如何巧妙的把种种无以言说的愁情传达出来的!
第二篇:李煜《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李煜生平及作品风格,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
2、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3、诵读词作,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感悟意境,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把握作品中蕴含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交流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夏天到了,我们校园的白玉兰也开得灿烂,校园处处飘香。有一种花,也是在夏天盛放,它还有一个动人的名字,叫“虞美人”。不过,今天我们接触的“虞美人”不是花,而是一首词,它的作者是李煜。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李煜的《虞美人》。
二、知人论世
让学生回顾作者生平,教师补充。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押解到汴京,辱封“违命侯”,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过着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978年七夕之夜,李煜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宋太宗知道后大怒,赐酒将李煜毒死。可以说《虞美人》是他的绝命词。古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词前期:多写宫廷逸乐生活,风格绮丽,轻靡婉转。代表作有《浣溪沙》、《玉楼春》、《更漏子》、《菩萨蛮》等。后期:追忆往事,伤怀故国,词风沉郁苍凉。
三、整体感知——诵读
(一)诵读
1、学习诗歌先从诵读开始,正所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诗歌应通过诵读来领悟其韵律和情感。请同学们齐读本词。(生齐读)
2、请一位同学起来给我们朗诵此词,请其他同学认真感受,然后对他的朗诵做出评价。
3、同学们请说说,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评价)
提示:入情入境地读,把自己想象成李煜,诵读时一定要把握感情基调和节奏。感情基调:凄凉哀伤 节奏:低沉缓慢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展示)
听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用心感受。
5、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出情感。
6、再找一学生诵读。
7、学生再次齐读本词。(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一环,通过朗读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1、全词写了什么内容?
2、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愁
3、作者李煜有哪些愁?为何而愁?
往事之叹
愁 亡国之痛
故国之思
4、李煜是怎样展现愁情的?
提示:从意象、关键词句、艺术手法入手,把握愁情的写法。(1)品读意象
意象: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春花秋月:美好景象 ——亡国之痛 往事:锦衣玉食,九五至尊 ——往事之叹 月:怀念亲人,怀念故乡 ——故国之思
(2)品读关键词句
①又
“又东风”点明他降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②改
改:朱颜、地位、感受
不改: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物是人非的悲愁之感 ③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运用了设问、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突出愁思的广、长、多,把无形的愁思具体化,沉重的情感飞动化。
比喻:
1、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一泻千里。
2、愁思如春水般长流不息,无穷无尽。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情感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四、合作探究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言之,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物质——李煜在南唐当皇帝时过着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的生活,享受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
精神——欢乐、权利、地位、人格、尊严、自由,甚至是生存的安全感。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相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 怀念故乡,怀念亲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杜甫
五、分析鉴赏——品读
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好在哪里?()
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雕栏玉砌”为虚写,代指旧日南唐宫中的建筑之外,还泛指南唐的青山、碧水、明月等一切美好的事物,这是以点代面、以物代物,合乎借代规则。“朱颜”为实写,南唐宫中旧日的宫女早已老去。暗里表达了自己对故国的深深怀恋和自己切肤的亡国恨。将“雕栏玉砌”与“朱颜”进行对比,写出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运用比喻和设问,用春水来比喻愁,将抽象感情具体化,愁思像春水一样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写出了愁思之多;又像春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写出了愁思的绵长。
六、课堂总结:
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七、拓展:写愁思的名句。
学生交流,然后教师列举一二: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第三篇: 虞美人/李煜_教学设计_教案(精选)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知其人、论其事、诵其诗。(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朗读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理解文意。能力目标
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难点: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情景导入
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是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诗歌我们已经学过很多了,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那大家是否能找出一些这样“含泪”的“不朽”篇章来?
学生1: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诗句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学生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学生3:食指的《热爱生命》也是浸透了作者自己泪水的。
学生4:《红楼梦》的作者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总结:所以由此可见,很多的诗歌都是浸透了作者自己的眼泪的。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歌,不仅是用作者的眼泪铸成的,更是用作者的鲜血铸成的。因为作者在完成这首词后不久,就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因而也成了他的“绝命词”。这就是被誉为“词中之帝”的《虞美人》。
[点评:通过引入缪塞的话,让学生对以前学过的诗歌有个小小的回顾,做到触类旁通,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说
㈠词牌的由来
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取名于项羽宠姬虞美人。因李煜填此词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此外又名“玉壶冰”等。
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没有叹息。他惟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虞美人的命运和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美人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美人在旁听了,泣不成声,若断若续地吟道:
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那些未曾散去的亲信和侍臣,在旁见了,个个情不自禁,大放悲声。这时,营中更鼓敲了五下,项羽回头对虞美人说:“天将明了,我当冒死冲出重围,你将怎么样!”这时的项羽,竟然说不出让虞美人一起突围的话。虞姬虽然得到项羽宠爱,与项羽难舍难分,但她也是最理解项羽的。为了不使项羽为难,便对项羽说:“贱妾生随大王,死亦随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转身,突然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自己项上一横,就这样香消玉殒。项羽抚尸大哭一声,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战马,杀出重围。但终究没有逃出汉兵的追击,到了乌江边无处可逃,自刎于江边,这年项羽才31岁。
刘邦后来以礼埋葬了虞美人。后来,在虞姬血染的地方就长出了一种罕见的艳美花草,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多情又柔骨侠肠的虞姬,就把这种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这名称就一直流传到今天。
虞美人也叫丽春花、赛牡丹、小种罂粟花、蝴蝶满园春等,世界各地多有栽培,比利时将其作为国花;我国也广泛栽培,以江、浙一带最多,是春季美化花坛、花境以及庭院的精细草花,也可盆栽或切花。虞美人兼具素雅与浓艳华丽之美,二者和谐地统一于一身。其容其姿大有中国古典艺术中美人的丰韵,堪称花草中的妙品。但虞美人全株有毒,内含有毒生物碱,误食后会引起抑制中枢神经中毒,严重可致生命危险。
㈡关于李煜。
三、知人论世:
李煜全档案
姓名:李煜
字:重光
生辰:937年七月初七
祭日:978年七月初七
籍贯:徐州
国家:南唐
职业:国主、词人
身世:国君--阶下囚
特长:绘画、书法、音律、诗文、词
外型:一目重瞳子
性格:纯真
代表作:《虞美人》、《浪淘沙》等
了解了李煜和时代背景,“愁”的内容就很明白了。
明确:亡国之愁。
师:接下来请同学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李煜?(提示:可讲述其生平或作品)
生畅所欲言,师补充: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自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人多称之为李后主。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宋开宝八年(975),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受封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相传后主于978年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牵机药有人说是中药马钱子,服后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抽搐,头脚缩在一起,状极痛苦。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李煜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云,这在宋太祖看来是不是会有“东归故国”之意吗?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而《宋史》等正史均未说是毒死,记载为“三年七月,卒,年四十二。废朝三日,赠太师,追封吴王。”李煜死后,葬洛阳北邙山,小周后悲痛欲绝,不久也随之而死。
李煜聪颖过人,博通众艺,书法自创金错刀、摄襟书和拨镫书三体。画山水、墨竹、翎毛,皆清爽不俗,别为一格。又通晓音律,精别雅郑,既自度《念家山曲破》、《振金铃曲破》等曲,又曾与昭惠周后审订《霓裳羽衣曲》残谱。兼以富于藏书,精于鉴赏。诗文俱佳,词则尤负盛名,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
李煜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李煜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他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个好诗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
师补充:古人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我们不妨用八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薄命君王,绝代词人。南唐后主李煜,一位失败的政治家。但在死神来临之前,他却用一个艺术家的天才敏感,领受到非人的囚徒生涯,以一个昔日君主的眼光看取亡国灭种的不幸命运。在死亡的召唤声中,他没有闭上眼睛,而是蘸着血,和着泪写下了一曲曲凄凉如挽歌般的诗作,创造了审美世界的最后辉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
[实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课后普遍能自己解决这一问题。] 三.读 ⒈师:学习诗歌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一男生、一女生诵读。
⒉师:他们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评价)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
整体:低沉凄楚、曲折迂回
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⒊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有人会唱就唱一遍),要注意节奏和情感。
朗读此诗,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⒋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展示)
⒌生配乐齐读诗歌
[点评: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一环,通过朗读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四、感
⒈同学们喜欢这首词吗?最喜欢哪一句?(说明原因)你认为全词最关键的应是哪一个词?以此引出名句,引出词眼。
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眼:愁
⒉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既然词眼是“愁”,请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生回答后老师归纳(多媒体显示):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愁”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⒊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写“愁情”的?
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理清脉络,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上片
虚实结合设问
实景:春花秋月——何时了
时光易逝
悲
虚写:回忆往事——知多少
眼前景物:登楼远望——又东风
时光消逝
亡国之恨
虚写:回忆往事——不堪回首
下片
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故国凄凉
物是人非
恨
朱颜已改——人事非
发问:愁思如水——向东流——愁
五、品
采用分组协作讨论的学习方式。
⒈“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在绝望之时,“春花秋月”对他是一种讽刺,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板书补充:一切景语皆情语
眼前景(实写)——心中情(虚写)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⒉“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发言。
教师点拨: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解说: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⒊“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⒋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李白《军行》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归田园居》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李商隐)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苏轼)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刘禹锡)
(解说: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⒌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用自然永恒衬托人事变化,正好表达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阶下囚所特有的“旧日繁华转头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独特感受。“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整首词词眼该是“愁”字。
问
答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宇宙之永恒不变)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人生之短暂无常)
几多愁 一江春水„„(永恒与短暂达到统一)
三度对比,三问三答,隔句相承
⒍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⒎前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学生讨论发言。
对比 宇宙永恒有常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人生短暂无常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⒏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引导学生思考词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愁?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让你产生了那些想象?古诗歌中还有哪些诗句是写愁思的?
激发学生思考,小组协作讨论,发言。启发学生体会抓住意象的特征来思考其所含的意味。
明确:通其意:问君究竟有多少愁绪,正像那滚滚的春江水向东流去。
悟其情:修辞―比喻,(春江水有何特点?)水多流急而且无穷无尽。(说明作者的愁绪如何?愁绪多而且深厚强烈。特色:抽象情感的形象化表达。(可联想)
设问、比喻。用春水来比喻愁,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
比喻
1、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
2、愁思如春水般不舍昼夜,无穷无尽
感其声:分析平仄(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两字平声。读来亦如春水时起时伏,连绵不尽)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⒐李煜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他的愁,那么他是为什么而愁?请结合全词内容和李煜身世概括。
明确: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去,(东流有可能是双关,水流向东或南唐故都金陵[南京]在东南方向。)这在宋太祖看来会有“东归故国”之意——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
点评:亡国之痛,作为帝王不能保住国家的后悔自责,沦为阶下囚的痛苦,对自由尊严和安逸生活的留恋,前途无望的心灰意冷„„亡国之君所特有的感情,比普通人的愁更丰富,更深远。[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因为课前已经让学生查阅了赏析《虞美人》的文章,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同学们都能就这个问题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大家这样一个广泛的交流,学生对其中重点的字词和句子都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样避免了老师全盘教,而学生盲目学的现象出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六、拓
⒈写愁思的名句,可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列举一二: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愁的无绪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的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愁的重量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辛弃疾《鹧鸪天》)——愁的动感
⒉问:我们不妨在此将李煜和刘邦对比一下,同是末路王候,同是绝笔之词,《垓下歌》与《虞美人》风格有何不同?
明确:项羽,一代枭雄,他有万夫莫开之勇,可是有勇无谋,最终兵败垓下。四面楚歌中,一代武夫,用一曲《垓下歌》荡尽了天下末路英雄的豪言壮语。西楚霸王必竟是西楚霸王,他不是李后主,落入敌手,就死吧!无非一死,夫复何求!兵败乌江,没有一丝的奴颜婢膝;面临绝境,没有半点的屈膝求饶,而是慷慨悲歌。他宁愿死,也不愿回去见江东父老,其死得实为壮烈!更动人心魄的是铁汉的柔情,他和虞姬的爱情在最后的关头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爱,荡气回肠!这就是项羽,他对江东父老有情,对虞美人有情,连对那马也有情。在他人生的最后一瞬间,不仅让我们目睹了他英雄壮烈的一生,更让我们看到了英雄的另一面――――儿女情长。可以说,他死的时候,既是一个豪气冲天的英雄,又是一个完美的殉情者。所以,项羽的绝笔虽然也是末路之王候,但除了悲,更多的是壮,是情,是美!难怪宋代才女李清照为这位英雄俊才击板叫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之所以两千年来为后人所追忆,怀念,多为其人格力量和英雄的魅力。
总结:潮起潮落,没落了多少尘埃,在千年的风中,王者远去的身影已无处可寻,永恒的只是精神,或雄浑,或豪迈,或凄冷,或悲壮,留待后人去细细咀嚼,去细细回味!
⒊拓展阅读
比较阅读前后期李煜的词,体会其词风的深刻变化。前期的作品《浣溪纱》,后期两首代表作《破阵子》和《浪淘沙令》。
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实录:李煜词的内容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理解的,他的用词非常的清新自然,很少用一些冷僻生涩的字词,学生能很快地把握诗歌的含义。再加上他的词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李煜诗词的魅力。] ⒋课堂训练(投影显示)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①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②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解说:这是课内的延伸阅读,旨在扩大学生阅读量,并模仿高考题型命题,旨在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参考答案:①D,“水长东”比喻恨如东流水,绵绵不断;②C,这是李煜后期写的词。)
七、写
请按照以下的模式试写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悟或现阶段的心情:
„„了?„„少。„„风,„„中。
„„在,„„改。„„愁?„„流。
例一:关山白云何意归?断雁叫西风。夕阳几度又青山,故园不堪回眸朔风里。华年如梦依然好,还有青春在。恼人还有几多苦?正像独上高楼望天涯。
例二:春夏秋冬几轮回?年华有几何。回首时光勿逝去,悲叹哀伤均是愁滋味。钱财权势转眼空,徒留皮囊在。问来生何去何从?愿化和煦春风拂柳飞。
例三:青山秀水何处寻?江南梦已了。昨夜又思往日景,烟雨迷朦已抛云霄中。木桥楼阁仍驻足,只为游人顾。墨绿屏障几时回?恐惟春雨笑傲于江湖。
例四:功名利禄让人恼,欲壑知多少?远古帝王又好梦,风流不再回眸烟云中。亭台舞榭依然在,惟有主人改。问君能有几多梦?凭任一叶扁舟向东流。
课堂小结
李煜只是李煜,一个文诌诌的词人罢了。不是勾践,勾践他亡过国,但他能“卧薪尝胆”,能够“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成就复国大业。而在治国上一筹莫展的李煜面对故国,只能是悲从中来,伤心怀旧,最终死于自己心爱的词。而李煜的成功,恰恰也是从他做亡国奴的那天开始的,可以说,是亡国的代价,造就了一位可追唐诗的伟大词家。他的成功,在于他的作品里的凄丽愁绪依然笼罩着千年以后的我们,我想他在饮下宋太祖赐的牵机药时,心里肯定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哀,一是为帝王的悲哀,二是为诗人的悲哀。有人说,政治是艺术的天敌,的确,太感性、太重视自己的内心的人是不适合做领导的。当我们的目光越过千年,看着李煜忧郁的脸,我们会觉得李煜如果不当皇帝,放歌于山林之间,相信一定是陶令一流的谪仙。
尼采说:“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的文字。” 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面对国破家亡,面对长苍生黎民,面对怀才不遇,面对亲人、友人、情人别离,诗人那或愤怒或黯然或无奈的心绪,总化为一行行的诗句,一行行的饱蘸着诗人血泪的诗句,诗人的血与泪,摧开了一簇簇灿烂的艺术之花。
就我们的现实生活而言,生活的无助,学习的艰难,病痛的折磨,这些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生活的勇气。李煜在绝望中达到了艺术的巅峰。我们可能不会绝望,我们可能不会写出惊人的篇章,但是,热爱生活比一切都显得重要。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热爱诗歌热爱生活吧!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她哭,他就对你哭——
(法国 弗朗索瓦•拉伯雷)
课后习题
1、默写《虞美人》
2、完成课后练习题三:比较李煜的《虞美人》和《浪淘沙》
第四篇: 虞美人/李煜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诵读并背诵诗歌
2.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
过程与方法 以课堂为阵地,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拓展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
2.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 把握重点词句的内涵,把握艺术技巧。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虞美人》歌曲导入(1分钟)
二、走近作者李煜。(3分钟)1.学生朗读写作背景(配乐)
公元974年冬天,宋军的铁骑踏破了美丽的南唐国都金陵。李煜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一片辱骂声中,一路呜咽,被驱北上。最后被囚禁在汴京。
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七夕之夜,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远眺他那永远无法再见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遏止这三年囚徒生涯所积累的愁结,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虞美人》。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2.教师简介作者生平与成就。
三、展示学习目标,播放朗诵视频(2分钟)
四、学生自由练习朗诵,展示朗诵成果,师生点评。(4分钟)
五、鉴赏探究(25分钟)
(一)词作整体把握
(二)分组讨论探究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屈辱生活的延续,何时是头啊?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什么?(即作者怀念的是什么)
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3.“只是朱颜改”,改变的仅仅是“朱颜”吗? 4.“问君能有几多愁”,作者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5.这首词运用了哪些手法?
10、11 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比喻
夸张
借代
设问
对比
(三)名句赏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本句把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江水奔腾流淌,一泻千里,如愁思的多;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如愁思的绵长。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例举形象表现愁的诗句。规律总结。
(四)艺术赏析 三次发问: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问君能有几多愁?
课后习题
1.课堂检测•高考链接(4分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赏析这两句如何表现抽象的愁?(6分)
2.作业:扩写“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1分钟)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五篇:李煜《虞美人》教学环节设计
李煜《虞美人》教学环节设计
一、导入语
1200多年前,江南有一个出身帝王之家、才华横溢、无心富贵,既多情、又痴情、更深情的翩翩公子,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作为一个皇帝,他是失败的,失败到国破家亡、妻陷身死的地步;作为一个文人,他的成功又是空前绝后的,在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人生剧变之后,他淌尽了全部的泪,沥尽了全部的血,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首首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千古绝唱。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篇李煜蘸着泪和血写成《虞美人》。
二、作品概说
(一)简单介绍李煜的生平、爱好、经历、性格、评价、代表作品。
(二)前期作品绮丽柔靡,空虚轻浮,如《一斛珠》:“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三)后期作品沉痛凄凉,真切感人,如《虞美人》,被后人评为“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千古词坛南面王”。
三、作品诵读
(一)学生自读:解决生词、生字,体会作者情感,酝酿。
(二)示范吟诵:配以低沉凄迷的音乐《二胡〃汉宫秋》,重读能表现作者内心痛苦的词语,如: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四、作品鉴赏
(一)主要词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重点提示:“愁”的内涵:往事之叹、亡国之恨、思乡之痛、离情之苦。
(三)难点提示:“愁”的表现手法:衬托、对比、发问、比喻。
五、拓展运用
(一)通过“绝命词”的故事,点出《虞美人》的地位(千古词帝)。
(二)请1—2名学生谈谈对《虞美人》的理解感悟(正面引导,积极鼓励)。
(三)引导学生自主赏析《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词人的情感,如并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
六、积累巩固
引导学生齐声诵读、亦读亦诵、熟读成诵。
七、结束语
最美丽的诗歌往往是最绝望的吟唱,最感人的吟唱往往是最纯粹的眼泪。《虞美人》堪称是“最纯粹的眼泪”和“最绝望的吟唱”的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一直传唱不衰。最后,我们通过聆听邓丽君演唱的歌曲《虞美人》来更进一步的体味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