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 王俊昌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 王俊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搜集材料、解读材料,能够论从史出,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进行历史比较,通过新文化运动的新要求与旧内容的比较、新文化运动的一些主张与现代观念的比较等,使学生形成对新文化运动基本内容正解而全面的理解;设计一些讨论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先进的思想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的新探索,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对学生进行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是历史(Ⅲ)第三专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学习内容,上承《西学东渐》,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其承上启下的特点十分明显。《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主要反映了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中国人的思想从封建主义到自由主义,再到马克思主义的层次渐深的过程。《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讲述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说明了中国人思想领域的质的飞跃。学习本节内容要从这一大的历史趋势出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进而形成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是学习本节内容的支持性条件。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政治专题和经济专题相应内容的回顾中形成认识;北京大学是较为直观的教学资源,要引导学生在对北大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讨新文化运动的突出特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著作如《祥林嫂》、《狂人日记》等,之后利用高一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材料解读能力的条件,让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阅读、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思维引导;通过“打倒孔家店”、“怎样看待古文”等问题的理解,为对学生形成怎样看待传统文化的认识做准备。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人物、北京大学的图片及新文化运动中一些论著的原始材料,制做多媒体课件。
学生:将学生按照新文化运动的“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分成“民主组”、“科学组”、“新道德组”、“新文化组”,各自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基本内容,搜集、精选能够反映该学习内容的材料。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现其成果。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展示北京大学旧址和蔡元培的照片,提问:中国之大学,首推清华、北大,对北京大学你了解多少呢?
学生„„
教师: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时称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1912年改为现名。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促进了北大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大从此日新月异。她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发祥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特别是其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求实创新的学风生生相息,代代相传。在北大光辉的历史上,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是其重要的一幕。【新课学习】
一、历史背景
提出问题:新方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 学生带着问题看材料。
多媒体演示《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录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材料、《袁世凯复古尊孔》录像。
学生发表看法后,教师归纳。得出如下结论:
1、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相继失败,但中国仍旧在黑暗中徘徊。先进的中国人继续寻求新的救国道路。
结论: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走向民主、进步的必然要求。
2、袁世凯大搞复辟帝制,复古尊孔。
3、一战以来,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到中国。
各种社会矛盾集中表现在思想领域新旧思想的冲突,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结论: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61页至62页相关内容
1、新方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设问。
(1)为什么说1915年《新青年》(《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61页第三自然段,得出结论——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首倡民主和科学,号召人们拿起民主、科学的武器与旧意识形态进行斗争。
(2)为什么北大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中心? 学生阅读、思考(这一问学生一般能够回答全面)
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一)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民主组”向全班交流其学习结果,诵读解释其所选材料,教师多媒体演示补充,引导学生明确下列问题:
什么是民主?为什么提倡民主? 如有必要,教师可进行分析引领:
陈独秀指出,民主就是人权。此口号源于法国《人权宣言》,也就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启蒙思想。在中国也不怎么新鲜,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期间就在宣扬。而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它有了新的内涵,它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而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观念,民主的、平等的、博爱的思想观念。它不是政府给人民哪些权利,而是人们应该学会如何使用这些权利。这便是“德先生”新之所在。集中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之“新”,是新文化运动反封建更加彻底的集中体现。
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已经认识到只在技术上制度上学习西方,反封建是不够的。必须在更加深刻、更加彻底的角度来学习西方,反对封建。提倡民主,是为了给中国建设资产阶级共和国扫除思想障碍,开通前进的道路。
(二)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
“科学组”向全班交流其学习结果,诵读解释其所选材料,教师多媒体演示补充,引导学生明确下列问题:
什么是科学?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要提倡科学呢? 如有必要,教师可进行分析引领:
“科学”主要指与愚昧、落后、盲从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
为什么提倡科学?是因为陈独秀认为只有懂得自然科学,每个人有了科学的思想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真正做到反对愚昧和落后,只有消除了愚昧和落后,才能真正的做到反封建。他用科学精神作为反封建的武器,以此来启迪民智,使民众成为现代国民,为民主创造条件。这在中国还是首次,给中国的反封建增加了一面新的旗帜,这也是新文化运动“新”之所在。
(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新道德组”向全班交流其学习结果,诵读解释其所选材料,教师多媒体演示补充,引导学生明确下列问题:
什么是旧道德?为什么反对旧道德呢?
新文化运动期间,吴虞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你怎样看待这一口号?这个口号今天还适用吗?
如有必要,教师可进行分析引领:
旧道德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是“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忠、孝、节。五常为仁、义、礼、智、信)。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是培养“不犯上作乱”的顺民的工具,旧道德束缚下的人们就无法从骨子里去反封建。要反封建、反专制,就必然要反对旧道德对人们的愚弄,反对作为旧道德的精神支柱的孔子学说。在此旗帜下,展开了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讨论。
孔家店是指孔子学说,实际上是封建文化的象征,要倡导新文化,“打倒孔家店”在当时是必要的、正确的,但这个口号绝对不适用于今天。
(四)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学组”向全班交流其学习结果,诵读解释其所选材料,教师多媒体演示补充,引导学生明确下列问题:
为什么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你怎样看待文言文?
如有必要,教师可进行分析引领:
文学革命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主张从内容、形式上对旧文学进行改造、创新。要反对旧思想,必然要反对旧文化的载体旧文学及其文体文言文。同时,新思想也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
白话文通俗易懂,能为广大人民所接受。而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和传统的主要载体,因此不能全面抛弃。
(五)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宣传马克思主义(本目内容点明即可)简要说明诸项内容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本节基本知识的总结,可利用此环节进一步明确知识结构和基本史实),完成下图。
之后提问:新文化运动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人物?他们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展示人物图片,学生回答其活动,教师做补充说明: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最先发起者。后来他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为创立中国共产党做了大量工作,是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毛泽东称他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胡适本名不为适,在留学美国期间改名为“适”,字适之,适应历史潮流之意。是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重要的代表人物。
钱玄同、刘半农是文学革命中最热闹的两个人。
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评价
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看法。讨论
1、新文化运动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讨论
2、结合本节所学内容,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传统文化? 讨论
3、如何继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遗产? 【结束语】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铁肩担道义”,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不断探索,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自由主义的思想潮流,引领者当时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它虽然未能挽救民族危亡,却启迪了一场新的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贡献是巨大的。【布置作业】
任选三个讨论问题中的一个问题写一篇小论文。
第二篇:嘉兴高级中学王莲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缓解高三学习压力》心理健康课教案
嘉兴高级中学
王莲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合理认识高三学习压力。
2、引导学生思考压力应对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认清压力产生的原因。
难点:介绍腹式呼吸法的技巧。
三、教学方法
游戏法,体验法,讲解法,图表法
四、教学过程
(一)(你言我语)高三生活大不同。
师:同学们好,欢迎你们走进我们今天的心理课堂。进入高三也有快一个学期了,同学们回想一下高一和高二,同现在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生:作业多。
生:没觉睡。
生:感觉压力大。
生:觉得以前很轻松,考试少,现在经常考试,整天忙着复习。
生:生活节奏快,紧张了好多……
师:看来不止一个同学感到高三生活比高一高二紧张了好多,感觉到的压力也大了好多,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到有压力呢?我们先玩两个游戏体验一下。
(二)你的压力来自哪里?
游戏一:夹弹珠比赛
规则:全班按座位分为四大组,每组派一个手指最灵巧的选手来参加。用筷子把装在有水的盆子里的小珠子夹出来,看看那一组代表一分钟之内夹得最多。最多的那组全体同学有奖励,最少那组全体同学要受惩罚。
师:请问下我们的参赛选手赛前的心情如何?
生1:相信我,我能赢。
生2:有点点紧张。
师:比赛结束了,请问下这四名同学在整个过程中你的感觉是什么?(教师观察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尤其是比较紧张的同学)
生1:感觉紧张,手都开始抖了?
师:因为什么而紧张呢?
生1:担心输给其他三个同学。
生2:没什么紧张的,游戏嘛。
生3:比赛的时候压力还是挺大的,我担心我要是输了,整组人都要接受惩罚,而且他们选了我,就是信任我。我不想让他们失望。
生4:我们组得了第一,好开心。
师:如果让其他同学来参加这个比赛的话,你们会紧张吗?联系我们的高考,你们会感到有压力么,这种压力从何而来呢?
生:我爸妈说如果考不上,给不给我书读了。
生:感觉其他同学进步的速度很快,我的成绩却没有提高,压力大。
生:担心考不好。
生:爸爸妈妈对我很好,考不好挺对不起他们的。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高三的这种压力不单单是学习上的,好有其他原因,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感觉不能输给别人(与同学的竞争)
2、负担全组同学期望(怕自己做不好别人会失望)
3、觉得自己一定要赢(自我要求高,不许自己失败)
4、担心组内同学受到惩罚(担心不好的结果)
我们的压力出了来自于这些原因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下面我们再来做个心理游戏。
游戏二:我说你画
规则:
1、参与者根据心理教师的指令一笔一笔地画,不许问,不许涂擦,不许相互观望。
2、心理教师下指令:先画一个大圆,再画很多条直线,再画一个中圆和两个小的椭圆,再画一个直勾和两个半圆。
3、请学生互相对比差异。
师:为什么同一个指令,有的同学的画是很规则的,有的同学的话是凌乱的无规则的?
生: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画出来的东西不同。
师:什么样的人容易画出规则的形状,什么样的人容易画出凌乱的无规则的形状呢?
生:认真的人容易画出规则的形状。
生:死板的人容易画出规则的形状。
生:没有目标的人的容易的画是凌乱的。
师:这个游戏对你们有什么启发?
生:有目标的人有动力,做事认真,踏实,容易取得好成绩。
生:我觉得老师只是说画,没说要画什么。想那么多做什么,想太多自己会很累。
生:做事情力求完美的人往往把事情想得太复杂。
师:那么那种人容易产生压力呢?
生:做事情力求完美的人。
生:害怕失败的人。
师:看来我们学习的压力更多的由自己造成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给自己的,而不是仅仅是外界的环境。
(三)压力倒u型曲线
师:有压力同学们会感到不自在,或者心烦意乱,那么没有压力是不是最好呢?(出示压力和学习效率的倒u型曲线图)
生: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师:没错,从图上可以看出:压力太小会导致动力不够,学习松散,提不起精神,压力太大易产生紧张焦虑,而适度压力最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压力大的同学要学会舒缓压力,压力不足的人要思考自己的动力和目标。
(四)(锦囊妙计)如何舒缓压力?
师:既然压力更多是自己给自己的,那么我们减轻压力就要靠我们自己。有什么好的减压方法,分组讨论下。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1、宣泄(如大喊大叫,倾诉,写日记等)
2、转移(运动,听音乐等)
3、自我安慰(自我暗示等)
4、寻求帮助(求助班主任,老师等)
师:刚才每组都介绍了很多减压方法,同学们可以互相借鉴一下,老师在这里也贡献一种减压方法——腹式呼吸法,每当同学们感觉压力大或者紧张时,都可尝试此种方法。
步骤:(1)坐端正,身体放松;
(2)默念一句话“我现在很放松”;
(3)尽量缓慢的吸气,直至感觉自己好似充气的皮球;
(4)轻轻的屏住呼吸约十秒钟;
(5)尽量缓慢的呼气,直至感觉自己想撒了气的皮球;
(6)暂停一会儿
(7)重复三次以上深呼吸过程。
(五)互相按摩,结束课堂。
师:同学们,现在你是不是放松了很多呢,最后我们再来个集体按摩,结束我们的课堂吧。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1.本节课活动丰富多样,使学生在积极的活动中获得体验。
2.课程充分以学生的体验分享为主,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省自助,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信念,也可以从他人的想法中得到启发,避免了教师理念的灌输,这样更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学生用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对于事物进行理解、感受、建构,从而生成自己对事物的感受、领悟和意义,这样才能够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