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中访友教材分析及设计
以“访”为线 叩击“物我交融”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江西省南昌大学附属小学红谷滩分校 王丽芳
【解读与构想】
《山中访友》出自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是他发表于《散文》杂志的一篇佳作。文章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课文叙述了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生以往也学过很多写景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是借景抒情,而《山中访友》的表达方式独特:在作者的眼里、心里,山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为深情的好友,作者把大自然人格化,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表达情感的方法,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作者与“朋友”心灵与心灵的真情对话!辛弃疾词中也曾说过“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解读至此,本文最具的语文核心价值为:人与自然的物我相融。据此,本文的重点训练点为:以“访”为线,悟德高望重、品知己之情、感心灵相通,叩击“物我交融”。本课的教学思路如下:
第一板块的学习是:从题眼切入——整体感知。本文课题具有统领性,课题的文眼“访友”贯穿全文,从“访友”入手,以“访”为线,梳理出所访的朋友有哪些?在此基础上,链接作者散文《又见南山》中的资料,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每周都会去几次南山,所以才会
把山中的景当成朋友。这样以“访”统揽全文,为学生逐渐走进文本的深处奠定了基础。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响鼓重锤,叩击“物我交融”,从而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貌”的效果。所以,第二板块的学习是:“我”眼中的古桥——悟“德高望重”。扣点“老桥与老人”,让学生反复读“古桥——老人”这两个词,再出示古桥图片,体会古桥与老人的形似。再从外形到精神层面上体会古桥与老人的神似——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让古桥深烙在学生心中:虽经沧桑仍坚挺,俯首甘为孺子牛。如此,让学生领会文章用语行文的精妙。
“古桥”为“扶”。扶得到位,品得精深,才能有后面教学环节“放”得精彩。第三板块的学习是:树林眼中的“我”——品“知己”之情。在第一板块中学生感悟到了“从形似到神似,体会作者表达方法”的学习方法,所以从老桥到树林,再到山中的一切景物,学生会简洁明快地面朝着语言表达的方法上着力,有所感悟和思考,再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能触动心灵的文本,感悟物我相融的和谐之美。
第四板块的学习是:以学促写——感心灵相通,学生通过小练笔,运用所学到的表达情感的方法,写一处景物。
这样一个来回,以“访”切入,幅射全篇,用“悟德高望重”、“品知己之情”、“ 感心灵相通”三个重点板块撑起教程,富有意境,充满韵味,启迪智慧,荡涤美感,充满物我相融之况味。
【教学片断实录】
“我”眼中的古桥——悟“德高望重”
师:又是一个周末啊!作者又来到这漫步了千百回的山中,拜访了他的第一个老朋友——古桥,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古桥在作者眼里仅仅是一座桥吗?
(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
生:古桥在作者眼中不仅仅是一座桥,还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学生回答后:出示词语:古桥——老人)师:你来读一读这组词语。(指名两三名学生读)师:古桥和老人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古桥和老人都非常年迈。生:古桥和老人都弓着腰。
师:(出示古桥图片)让我们来看看这座古桥,它弯弯的桥拱就像——老人弓着的腰啊!
师:作者把古桥当做老人来写,比喻是多么恰当啊!
师:作者把古桥写成了一个老人,它是个怎样的老人?(板书:德高望重)
师:谁能理解“德高望重”的意思?
生:“德高望重”的意思是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师:请大家默读第三段,在心里读,细细体会,为什么说老桥是个德高望重的老人?
生:他把很多人马渡过对岸,给大家带来方便,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生: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只有古桥依然如旧,可以看出他的任劳任怨。
生:古桥像慈祥的老爷爷,弓着腰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它总是默默地为人们服务着,从这儿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德高望重”。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朗读相关句子)
师:此时此刻,我就是李汉荣,而你化身为这座饱经风霜的古桥,我就站在你的身旁,听你诉说你的故事。你先练习一下朗读,相信你待会的诉说会更动情。
(出示第三段:把第三自然段中第二人称的四个“你”字换成“我”,让学生与古桥角色互换,体会其品质。)
(学生练读,指名读)
师:(创设情境,教师采访学生1)古桥啊!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多少年?
生:我在这站了几百年了。
师:几百年来,无数人马从你身上踏过,难道你不觉得累吗?
生:我不累,只要能给大家带来方便,我再累也值得!师:是啊!古桥,你真是任劳任怨!
师:(教师采访学生2)古桥啊!几百年的光阴流逝,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只有你依然如旧,你不觉得苦吗?
生:虽然我弓着腰,历经风吹雨打,但我不觉得苦,更不后悔,因为我体现了我的价值。
师:是啊!你以苦为乐,无怨无悔!
⑧是啊,你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着,真的称得上——生接:德高望重啊!
师: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师: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古桥无论是外形和精神都与老人相似,作者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第二篇: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材分析
一、《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表达上的特点。
课文简析:
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全文下载:《山中访友》教案
二、《山中访友》知识点
1、《山中访友》中作者拜访的老朋友指的是山中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3、“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4、课文第五自然段,既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的深厚情谊表达得淋漓尽致,又采用了第二人称的表达方法,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5、“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句话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表现了作者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三、《山中访友》复习材料
主要内容是(“我”去山中访问了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等大自然中的一切朋友,心情十分愉快。)
中心思想是(作者山中的一切的热爱,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1、《山中访友》作者(李汉荣)。
2、对词语的理解。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3、重点句含义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2)“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3)“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1)“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
(2)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
4、课后习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作者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课文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主要内容的体现,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抄下来。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③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A.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B.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第三篇:《山中访友》教材解读
《山中访友》教材解读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从内容上看,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拜访老朋友,但读到第三自然段,我们才发现,原来作者要拜访的是古桥、小溪、鸟儿、露珠等自然界的朋友!在作者灵动的笔尖下,他们是那么的可爱!文中处处体现了作者与大自然的默契,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的情谊,体验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从语言上看,这篇文章的语言十分优美,作者大量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课文充满了新奇和童心童趣。
如:“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一个 “撞”字——赋予了微风人格,把微风当作了朋友,用词优美,准确生动。
语言的赏析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语言的优美。从叙述方式上看,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巧妙变换人称。如第五自然段反复使用的“你好,你好”等第二人称的表达,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举距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亲切感,不知不觉就随着作者进入到画面中。
从写法上看,本文运用的想象极其丰富、新奇,并且大量使用了
各种修辞手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品味语言的优美,更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将句子写的更加生动优美。
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这一段中,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在教学上我们可以采用朗读想象法,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
通读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在作者的眼里,山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为深情的好友,作者把大自然人格化,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作者与“朋友”之间心灵与心灵的真情对话,大大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以上是我对这篇课文的教材解读。
第四篇:《》山中访友》定稿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②抓住重点词语,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③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④激发学生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前准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师:唐代诗人贾岛曾写过一首诗《寻隐者不遇》,广为流传,同学们会背吗?(生背)诗人到山中探访的是一位隐居山林的名士。今天,我们要学的《山中访友》一文.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提问:作者是怎样说的呢?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只要用心山中的朋友也会一个个向你走来。
二,朗读训练
1、听读课文,在优美乐曲中跟读课文,标序号,划出朋友
2、学生自由读,扫清文字障碍,出示字词教学。
3、竞读,看谁读的正确流利,试把自己读得最好的读给大家听(教师点拨)
4、齐读,在读中领悟
三,感悟内容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师:读了文章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生:初看文章题目以为作者去拜访的是人,没想到作者拜访的却是自然界的这些朋友,读后觉得非常新奇有趣。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生:非常亲切,好像这些朋友也是自己的。
b.作者出门的心情如何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带着满怀的好心情独自走进山林探访好友。
你从哪里看出来?——读出来吧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c,课文是怎样描写的?先总写(1-2)节,再分写(3-7)节,再总写(8)
四、研读赏析
师:作者与大自然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众多“朋友”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生:我喜欢这一句,“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多 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这 一句用“德高望重”形容老桥,突出了桥的历史悠久,同时句子用拟人的手法并以第二人称 “你”来叙述,让人感觉非常亲切。--------把古树想象成老者,联想到”从不改变姿态,古老而坚韧的灵魂““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生:我喜欢“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清翠的手势”这一句,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师:请展开想象,这该是怎样的手势?根据生活经验,你能描述出来吗?(生描述,师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用语)
生:“我闭上眼睛,我真得变成了一株树……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这句作者把自己想 象成一棵树,仿佛自己与树融为了一体。
师:融为一体是怎样的感觉呢?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一下。——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来 朗读这一句。(学生推荐一女生)——树木的成长是缓慢的,因此,朗读时声音要轻一点,语速要慢一些。现在,这位同学开始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举起双手,感觉自己也是树林中的一棵树,用心去体验一下树的成长。
生:我喜欢“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这句,这里把“山 泉”比作“明镜”,写出了山泉清澈、宁静的特点。师:说得好,这段除了写“山泉”,还写了许多景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生:写“白云”,突出了白云的洁白。
生:把“瀑布”比作“歌唱家”,写他“不拉赞助,不收门票”,体现了瀑布的奉献精神。
师:对,你真得很善于阅读。瀑布的奉献精神让我想起那些漫天要价的明星们了。
——这一段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何特点?” 生(齐声):以第二人称来写,感觉很亲切。(师引导全班女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
师:还有补充的吗?
——作者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中、一块石头的轻轻敲击”中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大自然的生生不息。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巧妙比喻,使雷雨也随作者的情感,富有了侠客与诗人的豪情逸致。——.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恩泽”一词的含义是帝王或官吏给予臣民的恩惠。这里作者将能够遮风挡雨的岩石看成是天地赐予自己的恩泽,用反问句加强情感的表达,流露出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与感恩之情。
改为陈述句:.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都说这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一爷爷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荚)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女
师: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呢? 作者所说的山中访友,不就是山中看景吗,那我把题目改成“山中看景”,你觉得怎么样?
作者如此亲切地称呼山里的众朋友,从中看出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生: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人。生: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
生:是一个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人 ……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作者独自一人走进山林,欣赏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 成是“山中访友”呢?
生:以大自然为友,体现了作者想象的丰富、新奇。生:说明作者具有童心、童趣。生: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生:以这样的方式叙述,我们感觉很亲切。
——归纳写法:丰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生动的排比和拟人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黄昏“雨停,归鸟,带回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可以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五、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1、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是他的知己,泉水、悬崖都是他的朋友,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2、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请你仔细观察景物,把校园或野外的某一景物单做你的好朋友,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3、背诵积累,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六、拓展训练
师: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生活,一棵树、一片云、一座古桥,甚至一只小蚂蚁都可能触 动我们的情思,拨动我们的心弦,现在我们换个角度,改变角色,假设你就是那棵树,那片 云、那座古桥、那山中的一景,你将向人类朋友倾诉怎样的心声呢?
生:我是一棵大树,由于人类的肆意砍伐,我的族类朋友日渐减少,为此,我常常掩面 叹息。亲爱的人类朋友,停一停你们手中的锯斧吧,想一想,是谁给你们送来清凉的慰藉? 是谁为你们阻挡风沙?是谁给了你们清新的空气。那都是我们,是我们大树,求你们不要再 乱砍乱伐了,如果等到青山泛黄,洪水泛滥的那一天,就后悔不及了。(同学们都为他声情 并茂的发言鼓掌)
师:精彩!真是精彩!——还有谁要诉说?
生:朋友,我是你脚下那无名的小草,虽然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但是我们一样都有生 命。请高抬贵脚吧!难道你们就没看到我身旁的牌子吗?——“小草也有生命,请足下留情”。
师:同学们,对两位同学的发言——“大树”和“小草”的诉说,你们有什么感想?(因 势利导,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生:我们要劝那些滥砍滥伐者放下斧头。
生:我们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生命。
生:一定要保护地球,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
师:刚才同学们是从环保的角度来说的,从中可看出同学们很有环保意识,这很好,希 望你们在日常生活里积极行动起来,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山清水秀的 地方,作为其中的一景,你又将对你的朋友说些什么?
生:你好,亲爱的朋友,我是你的氧气朋友,让我伴着你,追随春天的气息,聆听鸟儿 的歌唱,欣赏这山中的美景……
生:嗨,大家好,我是那山中的溪流,“叮咚叮咚”,我的声音好不好听,如果你累了,不妨到我身边来坐坐……(下课钤声响了,许多同学还高高举着手)
师:今天,通过这短短四十五分钟的合作,我和大家一起感知了课文,欣赏品味了文中 优美的语句,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正是有了大自然中的这些朋友,我们才有了舒适、温 馨的家园。我想,只要我们用自己的一颗爱心,珍惜、爱护大自然的这些朋友,他们就会给 人们最美的笑脸,人类一定会拥有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教学反思: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我就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接着我选出三、四、五、六、七自然段,特别是第三自然段,我作出了重点讲解,然后进行学习归纳:朗读──句话──理解──体会──诵读。接下来的几个自然段要学生按学习方法自学四、五、六、七自然段。这样就把学习方法很好地贯彻到全文的学习当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文学完后,学生既学习到了方法,又得到了启示:做人要有持久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要爱护大自然„„
另外,教学这篇课文最大的亮点便是提出修辞手法来,包括比喻、拟人、排比、联想,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一节课下来的朗读入语境,不够有感情。
第五篇:《山中访友》
我会读写
栀子花清爽吟诵 树冠旋转 唱和瀑布陡
峭挺拔身躯湛蓝精致蕴含奥秘 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随堂练习
1、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旋转(zhuàn zhuǎn)
蕴含(yùn wēn)湛蓝(zhàn shèn)栀子(zhī zī)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唱和(hè hé)树冠(ɡuān ɡuàn)
(1)隐蔽、僻静的小路。()
(2)道德高,名望重。()
(3)很感兴趣地谈论。()
(4)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3、读句子,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和感情
(1)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这个句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把“老桥”比作
“________”,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________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________。
(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这个句子用____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
____、____这两位朋友间的____________。
(3)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4、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按原文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形容词。
2、选文采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3、文中划线的句子是()句,请将它变为陈述句。
4、仿写
你好,吗? 是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