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数学课程资源整合”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时间:2019-05-12 18:04: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数学课程资源整合”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数学课程资源整合”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数学课程资源整合”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数学课程资源整合”的课题研究实施

方案

龙门中心小学

人类已经迈进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信息成为构成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我校不仅在学科中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还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下面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实施措施

在开放式的信息环境下,在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有目标地搜集课本文字教材之外的更多的相关信息,并有计划地浏览、采集、选取、整理、优化后组合成相关学科超文本式素材包后,以“新型课”的六个特征做教学课型(新型课的六个特征即教师的角色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交互式协作学习、开放式信息环境、多种认知的信息资源、意义建构。),以现行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为教学目标,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进行实验。课题内容涉及到语文、数学2个学科24册。具体设计如下:

1、在教学中,教师、信息技术、教材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

合的课题研究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有赖于各个教学环节的优化。这就要求,信息技术必须与学科教学过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形式和评价等诸环节相互整合,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将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与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特点相结合,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每个环节的整合都遵循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标准。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双主体”相互作用于教学始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方式导控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送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和不断调控的过程。

3、在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中,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的教学条件,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有效的学习工具,换言之,教师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生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学,二者的职责既不相同,又有其内在的联系,但其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使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诸环节达到真正的整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4、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把握其间的相互关系,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教学系统中,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互整合的目的。这种整合并不是将信息技术简单地嫁接在传

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论基础上。以往的实践表明了信息技术进课堂,如果师生的角色作用不发生变化,信息技术就不可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只有师生的角色作用发生根本改变,信息技术才能真正起到优化教学过程诸环节的作用,才能真正达到与学科教学相互整合,从而形成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5、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教学理念和学习理论制定实际教学的操作指南,将信息技术、教师、学生与教学过程的诸环节统一起来,从而使整合有章可循。

二、课题界定

(1)信息技术:本课题中的信息技术界定为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信息技术资源、方法和各学科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学科教学方式。是在课程学习中有机的使用信息技术,努力使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变革,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三、研究思路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目的在于探求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规律,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①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对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师生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加快学校信息化的步伐;

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途径,方法和策略,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③研究开发一批实用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学科教学课件。

④撰写有一定理论水平研究报告、论文。

⑤积累一批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和典型课例。

四、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①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和数学学科教育、教学的关系。

②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信息加工能力、现代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等)。

③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研究。

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整合。

五、课题研究的参与:以各教研组为单位,语数老师全程参与。具体要求:

(1)教研组负责收集素材,确定实验课题。(2)教研组集体备课,研究整合方案,教学设计。(3)担任整合实验教师及时总结写出心得。

对研究任务进行如下具体分工:钟琴琴老师分别负责选择各年级语文教材中需要进行课堂教学资源整合研究的重点单元,付玉琴老师负责选择各年级数学教材中需要进行课堂教学资源整合研究的重点单元,张翠璇老师负责实验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培训和网络资源的收

集与整理,马小玲老师负责课题总负责和成果总结;詹润润老师负责课题论证材料的整理。陈海燕老师负责语文整合研究材料的分析;郭会老师负责数学整合研究材料的分析;朱冬梅、徐丽萍、林琼美老师作为实验老师负责在各年级各个班级中进行实验研究。

六、主要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数据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情境引导法、教学实验法、文献参照法。

第一、制定计划,即根据教学需求拟定研究目标和试验对象;第二、开始行动,即教师培训、教学设计研究、上课实践;第三、注意观察,即试验研究过程日记、试验可录象和课堂记录;

1.数据分析法。做好各项实验数据的检测与分析,最终使课题产生科学的结论。

2.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写好教后反思和经验总结,即分析录象、阶段总结、找出问题和改进策略,最后,根据反思结果,拟定新的研究目标、任务,并在课题阶段总结会上组织教师交流。

3.情境引导法。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抽象的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4.文献参照法。上网查阅小学数学课程资源整合的相关文献,为自己的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同时辅以问卷调查、观察分析等手段和方法开展研究。各学科根据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和研究方向自行选择研究方法。

七、课题成果和阶段性成果的评价办法

通过检查与本课题实验有关的课例、论文、记录、报告和素材软件包及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测试来进行成果验收。

八、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场地与硬件:校园网、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多功能教室、校内各种电教仪器设备。

2、信息资源: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光盘、自制教学课件、图书资料、互联网资源等。

3、师资保障:通过讲座、观摩、研讨等形式对参与课题实验的教师进行有计划地培训。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定期进行活动。

九、方案实施周期:2013年4月—2015年4月

六、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4月-2013年5月)

在此期间主要完成查阅相关资料,对实验教师进行信息素养及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设计不同的课型,确定实验课题。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并对研究的理论依据实行可行性论证;申报立项。成立课题研

究组,并安排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听取专家的指导;安排课题组成员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培训等。

(2)探索研究阶段:(2013年6月~2014年12月)① 课题开题,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安排课题组成员分工; ②制定符合学科特点的子课题方案,按计划进行研究; ③课题组成员开设研究课,形成教学设想与反思;

④在部分班级进行初步实验,摸索出课程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摸索出资源建设及管理的基本经验,初步形成教学软件资源库,探索共建共享模式。

⑤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学习能力等进行前测,建立学生档案。⑥做好实验课例、个案分析等日常实验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数据整理 ⑦形成阶段性报告,根据中期评估反馈结果,调整研究方案; ⑧课题组成员进行小结。

(3)总结鉴定阶段:(2015年1月~2015年4月))

召开课题总结会,全面检查课题研究过程;对实验检测数据, 分类整理。资料进行综合性统计分析,,汇总课题研究材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整理研究成果,邀请专家结题鉴定。

八、预期研究成果

1、阶段成果:

①制作与实验相配套的教学课件。②有关学科的实验教师完成一套教学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撰写二篇具有较高质量的科研论文。③典型教学实况录象,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及学生作品。

2、结题成果

①写出本课题综合性实验研究结题报告。②汇编本课题阶段报告、结题报告及论文集。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已经清醒认识到,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数学教育,就必须整合数学课程内容,优化数学教学方法,开发出一套与数学教学紧密联系的能够促进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资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都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与教学资源”。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本身包含着教师大量的决策过程,而这个决策过程更是以一定的教学资源为支撑。研究表明,开发出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实施新课程,深化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充足而富有个性的教学资源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等。当今社会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很多城镇学校都把它作为数学课程与教学的重要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面临的课程教学内容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不断增加。我们必须寻求现代社会的最新信息与课堂教学方式的最佳结合点,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分布,开发出一套完整的优质的数学资源,帮助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数学课程能否顺利实施,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二、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凡能支持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解决教学问题所必需的各种条件因素都是教学资源。它主要指教学活动场所、教学时间、学校设施、仪器设备、师资配备、图书资料、社会信息、校风班风、师生人际关系等,即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因素。但是,由于很多教学资源并不一定直接进入课堂教学,不能直接为教学所引用,不能直接进入学生学习活动范围或成为活动对象。所以,本课题所指的“教学资源”特指能够直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服务的,并能被师生直接利用,有可能成为教学内容的参考辅助资料。教学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课堂教学,并能与教育活动相联系的有用资源。一般地,教学资源并不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直接的利益,因为教学资源增多,意味着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余地加大,机会增多。这样在满足教学的多种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决策的难度。因此,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正是要解决师生、教材、教参三者的关系,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三、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事例,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直观、生动形象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事物感兴趣。而生动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将一个个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生动活泼的事例,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育学依据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组合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它首先表现在师生心理的最佳组合。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教师灵活地处理教材,丰富教学方法,从而促成师生最有效的活动,扩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任务完成的进程。教学中巧妙地使用教学资源,能树立学生的创造意向,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创造才干的发挥,使学生心理实现“想学要学”的质的飞跃,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3、系统学依据

系统不是各组成部分的机械相加,而是体现各组成部分在系统中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及教学资源等要素,只有诸要素的组合结构达到优化,整个系统的功能才能优化。教学资源的恰当使用,能有效调整教学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状态。

四、研究目标:

1、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及时体现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内容。

2、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限,合理构建数学课程资源的结构与功能,在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方面,进行结构上的突破,体现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要。

3、有计划、有目的地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变革师生的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4、应用课程教学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同时利用互联网等参与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贡献自己的教育成果并与广大同行交流、分享。

5、通过课题的研究,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有效利用数学课程资源,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五、研究内容:

我们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目标,结合数学课程资源的特点与分布,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分成四个方面:一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二是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应用、三是信息技术资源开发应用、四是其它资源开发应用。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近几年来有关新课程方面的文献资料、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比较,筛选出有效的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所借鉴。

2、过程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3、行动研究法。即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其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4、实验研究法:通过对实验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探索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原则、方法和途径,应用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调研、测试、开座谈会等手段。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了解课程资源的分布,发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实验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七、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2006.9—2007.1)实验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制订实验方案,提出实验假设以及完成实验的总体设计。

2、第二阶段(2007.2—2008.1)实验研究阶段。

按实验方案组织实施,抓好实验过程的数据收集,整理,加强实验过程管理,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不断提高研究成效,做好联阶段性成果的总结和经验推广。

3、第三阶段(2008.2—2008.9)实验总结阶段。

对整个实验研究进行系统总结,整理实验材料,写好实验报告,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对实验成果作出鉴定,积极做好实验成果推广和深化研究。

八、研究措施:

在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成立研究小组,落实研究计划

1、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此项课题由溧阳市小学教学能手陈军老师任组长并主持研究,研究成员均为大专以及大专以上学历的中青年老师。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人才力量。

2、建立了教科研究制度。我校先后出台《竹箦中心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以及《竹箦中心小学教科研奖励办法》,以此来规范和激励教科研行为。

3、课题研究直接纳入年终考核。对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直接写入《竹箦中心小学岗位考核方案》,年终按各自的研究成效分配酬劳。并在发挥老师间相互竞争、自主研究的同时,我们又通过专设的集体成果奖,激发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发挥他们群体自主研究的作用。

(二)加强业务培训,培养数学骨干

在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中,结合我校数学教学与研究实际,本着以科研促提高的宗旨,初步培养出了一批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数学教师队伍。同时加大数学教师的培训力度,让他们参与活动及比赛,以提高其学科教育能力。近年来,学校每年都要输送部分骨干参加省、市级数学新课程等方面的培训,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次,学校充分利用本校力量,组织数学骨干教师对其他年轻老师进行培训,以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营造资源氛围,开发应用资源

(一)开发校内课程资源:

1、开发教师自身资源:

(1)开发和应用教师自身的情感资源。让情感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催化剂。教师用自己的情感输出,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教师充满魅力的语言是十分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自身的语言资源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语言资源包括导语、结语、评价语。

(3)教学中恰当地使用体态语,可以增强教学的效果。体态语能生动、形象、鲜明地揭示概念的属性,描述抽象数量关系的具体特征。教学中应让教师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情感神态等成为一种教学资源。

2、开发学科知识资源:

(1)本学科中的资源:

①开发本学科中的人文资源:包括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话、中外数学、古代数学的研究成果等。

②开发本学科中的德育资源:通过情境设计,数据计算,教育学生要节约一分钱、一张纸、一滴水,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品质;通过地图展示,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国家。

③开发本学科中的系统知识资源:就是要把数学各知识点相互联系,构成一定的体系。如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这三者归纳整理在一起进行教学或复习。

(2)开发其他学科中的资源:

①开发语文学科中的资源:语文是和数学有着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语文学科中蕴含大量的词汇、丰富的语句和优美的篇章。我们可对语文学科中所藏有的数学资源加以合理的利用。

②开发科学学科中的资源:科学课中的自然现象、研究方案、探究活动、教学实验等都可对其进行细加工变成数学教学资源。

③开发体育学科中的资源:数学教学过程中用体育活动或体育知识组织课堂教学,以及应用体育知识、体育信息来设计习题。

④开发美育学科中的资源:把美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中挖掘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价值。

3、挖掘教学生成性资源:

(1)挖掘教学中学生的优点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它视为一种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加以挖掘,以帮助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2)挖掘教学中学生的错误资源:学生理解的偏差,思维的不深入,看待问题方式的不同,导致学习中错误的发生。如何利用这些错误,把它视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纠正利用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3)捕捉教学中动态生成性资源: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教师具有极大的潜能,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人,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中要多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及师生互动生成资源。

(二)利用校外数学课程资源:

1、利用生活化资源:

(1)把数学和生活中的“材料”沟通: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现实生活中的图、表、形或实际情境、数量关系有时可作为数学课程资源直接加以利用。

(2)把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把数学学习与生实际活相联系,用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综合应用。

2、利用图书报刊资源: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问题。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取和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材料。有时,我们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重组,加以间接利用。

3、开发地区乡土资源: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教学过程中要加以开发和利用,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可使学生了解当地的乡土文化。

4、利用实践活动资源:这里所说的实践活动是校内实践活动的延伸,是校外的实践活动。主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体验。如开展我是小小收银员、调查河水含磷量、设计租车方案等活动。

(三)利用信息技术资源:

1、收集音像资料资源:

可以开发录像带、光盘等音像资料。如录制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作为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录制数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录制数学家的生平或故事,录制教学案例供教师讨论。

(1)开发和利用教学光盘、CAI课件、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

(2)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学生认知、引导学生探究、促进教学反馈。

2、利用互联网络资源:

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更能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模拟实验,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

(四)开发其他相关资源:

其他相关资源是数学课程资源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解题档案卡、实验操作卡、习题试题、论文反思等)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应加以积极开发和应用。

(1)解题档案卡:解题档案卡,是记录学生解题正确率、解题错误率、优秀解法示例、错误解法示例等一系列有关解题方面的记录卡片。

(2)实验操作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实验探究时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料卡。

(3)习题试题:由教师、学生根据学习内容所编写的一些高质量的习题(基本习题、深化习题)和试题(或分类编写的试题)。

(4)教学设计:分为平时课堂教学设计和比赛课教学设计等。包括教案设计、教学片断设计、教学情境设计等。

(5)论文反思:教师根据平时教育教学实践所撰写的论文、札记、反思、经验总结。

(6)专家学者资源库:优秀教师或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论著、教学论文。聘请专家学者到学校对教师进行的讲座或继续教育培训等。

九、研究成效:

通过两年的尝试和实践,在广大教师以及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积极探索下,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资源开采扎实有效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广大教师能充分发挥其自主能动性,扎实有效地作好课题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抓好数学课的教学。教师所教学的数学课都力争上成公开课,并且在上课之前备好课,课后及时总结反思,同时写好教学札记。

2、利用相关学科为学生拓展数学知识。利用教材(主课和术课)中的数学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时不用。

3、在兴趣小组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热情。兴趣小组活动开展认真有效,要求做到活动前有备案,活动中有记录,活动后有小结。从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创造的灵感。

4、校园网站开辟易教平台、电子备课栏目,组织教师学习培训,开发应用。同时网站上传了多个数学类网站,如数学快船、圆的周长、七巧板等。

5、利用好校园广播电台。在学校广播电台开辟数学广角镜栏目,每周一次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宣传。内容有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小百科、趣味生活数学等。

6、用好学生作业错题集、制作设计解题档案卡、深入研究探究记录卡、开设班级小诊所、指导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和数学小日记。

二、课题研究不断深入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我们把数学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多途径、多层面进行课题的深入研究,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1、积极创建学校数学研究及课题网站。学校创建了“茅山老区小学网络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提高小学数学日常课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等数学课题网站。网站以理论学习、研究反思、成果展示等为栏目内容。为课题实施研究提供了广泛的资源。

2、筹划开辟“数学类”图书馆。图书馆以数学类读物为主,有《数学史话》、《数学解题策略》、《数学小百科》等。学校相机开展了数学小报制作比赛、数学小论文写作比赛。

3、大力创办校园数学导报。学校还创办了以《数学报》为主,以《数学1+1》、《生活数学》、《数学在线》等为辅的数学类小报。通过设计制作评比,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解题能力。

三、课题研究经验积累

课题实施以来,广大教师注重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方法,能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自己,并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

1、教育观念有所更新。能够重新申视和定位教师角色。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科技学习和创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课里课外善于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正因如此,学生创造的火花才能迸发,实践的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2、评价方式发生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要求。在新课程理念的支撑下,我们更要用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去评价。可以是自评,也可以是互评,然后根据其不足加以改进或更新,再进行二次评价,力争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

3、资源挖掘真实深广。数学课程资源蕴藏于校内外所有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之中。我们不仅重视开发校内外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还注意到数学老师本身所具的基本条件资源。努力开发利用与数学教学相关的隐性课程资源、网络资源等,并要对资源进行分类归总、综合运用。

四、课题研究成果累累

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我们在课题资源开发应用课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校获溧阳市校本培训先进单位称号、数学教研组溧阳市优秀教研组称号。王红霞等4人获溧阳市优秀教师称号,陈军等8人获溧阳市“四类”教师称号,王青来等4人在市基本功竞赛、评优课比赛中获奖。潘建新等3人作市级讲座,吕科等13人上市级课计二十余节。课题组成员参与“茅山老区小学网络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提高小学数学日常课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撰写的《浅谈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数学教师,你也是课程资源》等三十余篇论文发表或获奖。数学专题性网页《轴对称图形》获市一等奖,数学课件《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获市二等奖,多名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案例获奖,多名学生数学小论文发表。广大教师用好错题集、制作解题档案卡、研究探究记录卡、开设班级小诊所、指导学生撰写数学日记„„

两年的研究,两年的摸索学习,虽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领导对我校的关怀与厚爱,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各位领导表示忠心的感谢,同时也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就课题研究多提宝贵意见,多多指导,便于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研究!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

研究》课题

研 究 方 案

希望小学课题组 2009年3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核心问题,使之凸现为普遍关注和探究的热点。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强调,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宁波市作为我国较为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在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中也走在了前列。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努力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围绕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有益尝试和探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和经验。但是,总体而言,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在理性把握和实践操作上依然存在着种种误区,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认识层次、普及程度、研究深度和实施水平等都亟待有效提高,而深入开展专题性和系统性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研究是关键之策。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受到了各级教科研机构的重视,当前也有不少的相关课题,如江苏省教育科学立项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但这些课题也都是刚刚起步,还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

于探索、实践、积累的阶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也是广大基层教师关注的问题,许多教师也在实践、探究,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通过互联网可以搜索到的相关教学论文、教学心得数以百计。但这些研究成果普遍比较单薄,既缺乏扎实的理论依据,又没有充分的实践材料支撑,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三、课题的界定

信息技术:就我们所理解的来看,信息技术所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它包括一切可能利用的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的手段、方式方法等。因为信息的来源是多样的,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来说,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如书本知识、图书馆、教师的讲授、社会环境、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包括现在的校园网络、国际互联网等。而现在通常所理解的现代信息技术是指以计算机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因此,本课题中的信息技术也仅界定为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课程: 在本课题研究中,指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整合: 通常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有机融合,使系统发挥最佳效益的过程。在本课题研究中,指基于课程与教学的系统观和规律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潜在优势,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于、服务于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过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

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将涉及相关信息技术的学习,但不会融合信息技术课程;将依托信息技术开发整合课程资源,但不会涉及对现有教材的改编。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思路、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专题性、系统性的深入研究,试图获得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教学策略、教学模式、资源平台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形成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理论研究成果配套的系列化优秀“整合”课例;创建优化的共享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资源平台,为推进全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实践指南和资源支持。

通过本课题专题性、系统性的深入研究,试图促进我区小学数学教师(特别是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认识有所深化,意识有所强化,能力有所增强,信息素养有所提高,有效提升我区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整体实施水平,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思路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理论、数学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核心,以优化教学过程为主线,以发挥信息技术潜在优势为重点,以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

源建设为同步;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策略,围绕“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教学策略、教学模式、资源平台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开展专题性和系统性、深层次和规律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的研究;(1)适度运用原则

计算机不仅具有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的功能,而且还可以把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视频图象等多种媒体有机地集成一体,建立在多媒体技术上的多媒体课件,使得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了本质的改变。但是,在浓厚的传统教学理论背景下,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并非令人满意。出现了课件满堂演示,出现了新的形式的满堂灌。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主动性被抑制。课后,回忆教学内容,除了多彩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外,实质性的课程内容所剩无几,更谈不上主动学习。李克东教授尖锐地批评之为“口灌”加“电灌”。

适度运用原则就是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如果没有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思考,让他们理解,让他们交流,让他们质疑,那么多媒体课件(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学科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 学中的使用效果将打大折扣。

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不能滥用,否则,多媒体课件便有花拳秀腿之嫌。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在学科教学中应适度运用,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理解、思考、合作交流、激发创新。

(2)适量信息原则

演示型多媒体教学课信息量太大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一种看法认为多媒体课的信息量就是要大,只有大信息量,才能体现多媒体的优势。信息量太大使学生囫囵吞枣,甚至是听课的同学科教师产生“累”的感觉。这就是“电灌效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线式地点击鼠标。有教师感慨地说:“不是我们在用课件,而是课件在用我们。”

信息量太大,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机智受到制约,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现场表现及时做出反应。只能回避学生的临时问题,师生交流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被淹没。太大的信息量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挤满了,剩下的只有一项工作棗点击鼠标。在大信息量的制约下,有限的师生交流也仅限于一些简单的知识性问答,对质疑性问题、创新性问题无法正视。显然,太大信息量有勃于创新教育。

适度信息原则就是以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主要手段,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信息资源,提供适量的信息,在解决教学难点重点扩大视野的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加工。

(3)有机结合原则

是否所有的课都用多媒体技术表现效果最好,回答是否定的。“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学媒体的采用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

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可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不同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用恰当的表现媒体和方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数学的方程求解、式题的演练等,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就不会比教师与学生一起边推导边板书好;圆周率的推导用多媒体课件就不如学生的实践操作更直观更有说服力;至于立体几何教学,宜按教学的不同阶段,或用实物模型、或用多媒体课件、或用文字描述,实现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2.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多媒体课件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活跃思维,拓展想象力,而且在提高课堂效果,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变有意注意为无意注意,在轻松的、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1)兴趣诱导策略。

①巧设导语,预伏诱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运用一个动画讲授一个故事,提一个问题,设置悬念,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这样会激起学生积极探究新知识的心里。如我们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播放一段校园生活的小片段:一群小朋友在操场上转呼啦圈;有的在踢足球;有的在玩投圈游戏„„放学时正踩自行车回家。再由这此片段中抽取呼啦圈、足球、投圈、车轮,由此引出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

——这些东西为什么要做成“圆”的?。然后接着讲授新知识,同学带着这个迫切想知道的愿望也就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②稳定学习兴趣,维持学生注意力。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如在复习整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以一个秋游的见闻贯穿整节课。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图像清晰、色彩鲜艳的秋天风景,并声情并茂地说:现在是秋天,你们看,秋天多美啊!火红的枫叶,美丽的蝴蝶,青翠的松树„„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你会发现很多美景。今天,我们在这里进行一个特殊的秋游活动。这样美的画面和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起了学生们的审美感,欢悦的笑容在他们的脸上绽开,他们饶有兴趣地进入了求知境界。然后在不同的画面中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a、画面上原来有13只黄蝴蝶,又飞来的4只花蝴蝶,一共有多少只蝴蝶?b、小明跑过来捉蝴蝶,吓跑了9只蝴蝶,还剩下多少只蝴蝶?c、坐车时,我们班42个同学上车后,还有8个空位,这辆车有多少个座位?d、原来岸上有18只鸭子,后来有4只到水里游泳,现在岸上还有多少只鸭子?„„让学生融情入景,在不同的情景中,发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又在不知不觉中又运用了数学解决了这此问题。

(2)认知指导策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

认知指导策略是在多媒体课件中主要教学手段的运用。本来散开的、游离的信息因素,在多媒体技术手段作用下,有效实现了情境促进认知,认知深化情境的激励状态。

①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提高学生认知技能。展示过程,启发思维。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可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知识构建。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材虽然提供了实验方法,但实验过程复杂、难以具体操作,且费力费时。教学中,充分运用CAI演示:用红色曲线表示圆的周长,用蓝色线段表示半径,用黄色表示面积部分,多层次地将一个圆等分成2份、4份、8份、16份、32份„„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一个圆分成很多的扇形,等分的份数越多,小扇形就越接近于等腰三角形,围成的那条封闭曲线就越接近直线,并启发学生想象,分组剪拼操作:怎样把圆转化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长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平形四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三角形;还有的把圆剪拼成梯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所拼成的图形的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长(底)、宽(高)与圆的周长、半径是什么关系?学生迅速就抽象概括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化静为动的显示,步步引导,环环推进,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化圆为方”的深刻表象,有助于实现由感知——表象——抽象心理转化,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再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首先屏幕上显示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钟面、车轮、交通标志、呼啦圈等),问学生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然后点击鼠标,每个图形变成大小不同的圆,从而建立圆的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

象。然后屏幕展示圆形成过程的动画:一只小狗脖子上系着一根绳子拴在木桩上,小狗叫着,绕木桩跑一周回到起点,小狗跑动的轨迹,展示出一条封闭曲线,也就是圆,这样直观展示出圆的形成过程,过目难忘,初步建立了圆的概念。电脑演示圆规画圆的过程,一脚固定,一脚旋转,然后学生尝试画图,通过手眼脑各种感官的参与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电脑动态展示圆各部分,圆心、直径、半径,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通过观察比较深入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相互关系。以上实例可以看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静态抽象的概念,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的融入变得生动活泼。又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借助CAI软件演示运动情况,可以让学生清楚的观察时间、地点、方向、结果这四要素的相互联系。

动静结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如在教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理时,我先用微机显示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提醒学生注意变形后的图形的高明显发生了变化,再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补成一个新的长方形,再用红线段标出它的高。然后让学生比较前后两个图形中的变化,学生看得清,想得通,记得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情景逼真生动,把抽象概念形象化,拓展学生空间观念,减轻认知难度,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激趣入境、激情入境的过程中,形象化、具体化、感性化层次信息逐步被深化为抽象化、概念化、理性化浓缩信息,资源转化为能量,量变带来质变,认知行为水平逐渐接近及至达到认知目标。

②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活课堂,培养创新意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

创设情境,鼓励求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孕育而生。

营造氛围,激活思维。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要求,小学生成长尤为突出,当表现成功时,越发激起再表现的欲望。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把学生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束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例如,希望小学的操场长70米,宽55米,为满足学生活动需要,操场的长增加50米,宽增加25米,求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在解题时容易出现这样错误解法:50×25=1250(平方米),如果我们按题意在屏幕上先出示长70米,宽55米长方形,再延长长方形的长和宽,成为扩大后的长方形,并把面积扩大的部分涂色。从图上直观地看出长50米、宽25米的长方形不是操场所增加的面积,再让学生看图思考:增加的面积应该怎样求?在可视图形的帮助下,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解答。

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让学生接触更广阔的天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我们现在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们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屏幕上出现太阳、月亮、地球三个天体的运行规律,即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地球绕地轴转一周为一日。再配以教师亲切的解说和悦耳动听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

音乐,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宇宙,感知年、月、日的来历,同时学生对年、月、日怎样产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产生的疑问,通过这一新奇的演示,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提高了学生认知程度,学生可以触类旁通地知道很多知识,扩大知识面,使他们增长见识。

③节省板书时间,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及时反馈纠正,维持学生注意力。如教学应用题时,仅用多媒体演示线段图、数量关系式及相应应用题的变式就节省了不少时间。

多媒体是学生萌发创新思维、创新精神,走向世界的窗口,思维被课件大大激活的学生会给教师以启发,会给教师以有益的压力,有力促进了教学相长。这是笔者在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实践中感受最深的一点。

(3)心理趋合策略。

复习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心理趋合深层次需要。心理趋合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结束时所产生的完成活动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感受。学生的内心感觉并不一定随着教学活动结束而感觉自己认知活动的完成,相反心理上产生进一步完善感觉。因此,学生最终心理趋合还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

教学时通过多媒体课件采用语言总结,归纳复习内容的知识脉络,或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在屏幕上将复习内容的知识结构显示出来,还可以提供简单的问题向学生提示他们应注意的教学内容要点,也可以在计算机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强化的形式主动促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

心理趋合,总结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合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

3.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的研究;(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的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按我的理解,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自发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自动投入到学习任务当中(这种投入包括情感投入),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作出相应的调适,并能获得良好的高品质的学习效果和情感上的满足体验。

(2)明确主体,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①促使教师改变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客体的观念根深蒂固。新课程的改 革要求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

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引入CAI之后,教师更多的处于协助者和合作者的地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行使主人的权力,与学生一起去面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确认。

②促使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长久以来,老师都是高高在上的,在学生面前,老师总是管理者、领导者、指挥者,学生是被管的对象,在这种气氛下师生关系紧张,学生置疑都不敢,哪里还能提创造呢。而在运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象一个组织者,引领者和主持人。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引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组织课堂,帮助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就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

(3)改变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小组媒体教学法、微型教学法)、个别化教学和网络教学(交互式网络教学、远程教育)并举的局面。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上进行一题多解,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一课的作业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等。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让各类学生都能“吃的饱”、“吃的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

4.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资源平台的研究; 建立一套基于区教科网、校园网,以教学活动为向导(教学活动与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资源与教材的完美对应、功能与操作的人性化设计)、以资源共享为原则(完善的共建共享机制、自用与共享的一体化设计、完善的资源共享审核流程)、以简单实用为目标(方便简捷的目录索引、简单的操作与管理、智能化的功能设置)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将教学资源与教师备课、教学、辅导紧密接合,为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提供了一套全新、便捷的方式,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让学生与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使校园网更加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资源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1)资源开发的创造性;(2)资源开发的经济性;(3)资源开发的共建共享性。

5.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评价体系的研究。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课题组中的教科研人员和数学教学一线教师,坚持“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教学”的研究方式,在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紧密围绕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深入开展研究与探索,不断运用与优化研究成果。在行动研究中,注重课例研究和群体研讨。

2.文献研究法。学习和研究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各种载体的理论与研究资料以及资源平台信息。

3.调查研究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

4.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9.3—2009.8)

1.学习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特别是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现代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数学学科教学理论等。

2.调查本校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现实状况,明确推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现实基础和研究目标。

3.了解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特别是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情况,明晰可资借鉴吸纳的研究经验与成果。

4.研讨、制定和修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方案。

5、组织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初步建立资源平台。

(二)实施阶段(2009.9—2010.12)

1.全面开展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工作,注重课例研究和群体研讨。

2.初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课例资源库,初步形成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资源平台的合理运用,并逐步充实数量,优化质量,提升用量。

3.作为本课题研究的成果,形成一批研究论文和优秀课例,普遍提升课题组成员的信息素养和“整合”能力。

4.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开展中期评估工作,认真进行总结反思,调整修订原定课题方案。

(三)总结阶段(2011.1—2011.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

1.全面完成课题结题鉴定工作。

2.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报告。

3.精选编辑《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论文集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优秀课例选辑》光盘。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一)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区教科室领导的指导、帮助,课题的设计、实施、总结将更加科学、系统。

(二)课题负责人校长为校高级教师,极为重视学校的教科教研工作,曾多次组织市、区立项课题的研究,有很强的教学、教科研能力;课题组的教师大多数为年轻教师,学历层次高(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有优良的师资队伍作为后盾。

(三)作为一所定点小学,学校的各种教学设施、设备先进,课题研究在硬件设施、运作经费上有充分的保障。

第四篇: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现代教育技术为小学教学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和广阔的展示平台。

多媒体的介入,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一次革命。计算机多媒体很容易满足数学教学中的种种需要,它不仅能播放音像、动画,而且更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突破教材重难点,从而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这些都说明整合是社会推进的必然结果。

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理论学习,谈几点想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景,改变教学方式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且具有综合处理能力,特别是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传递方式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情境生动逼真,能够使学生进入角色快,积极性高。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样式。

二、贴近生活,丰富教学内容

课标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因此为了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使他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我们在选取数学学习材料时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但教材和现有的资料很难满足学生这种对知识的渴求,而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的交互式特点,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使数学知识更贴近于生活,传达给学生“学有所用”的信息,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毕竟“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三、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1世纪的教师角色已经发生改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知识创建的协作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很好的学习伙伴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运用多媒体技术制造出的课件,具有图、文、声、貌交互式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弥补了传统数学的不足,使数学学习不再像以前那样抽象化,而这也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长方形的面积》一节的练习环节中涉及到这样一个提高题,一所学校要在颁奖典礼当天,在主席台的楼梯上铺上红地毯,已知楼梯的级数、每一级的宽和高,求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红地毯?这道题如果不借助课件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楼梯画下来,再把楼梯上的地毯利用动态手段展平,这样学生就十分容易理解,而且通过这道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激活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把问题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以扩大学生探索数学的视野。为学生提供可探索性的、能从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以激活课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如录制生活中一些场景或将平时与教学有关的资料以多媒体形式存入电脑。教学时,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片段,设置为问题情境在课堂上播放,从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参与问题的发现及问题的分析过程,让学生在有趣的扭转中学习数学。现代教育技术具备大容量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界限,为学生提出大量的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资源探究、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不公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的意义,提高认识水平,更能发掘其创造潜能。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仅靠教师的课堂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学校传授的知识极其有限,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在将来工作中直接应用的微乎其微,起作用的只是教师传授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的数学教学应该教会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一门主要学科,数学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其他学科形象、生动、具体。这样就要求我们除了自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也要让学生自己利用现代化手段学习知识技能,学会“自主学习”。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五、自主合作,促进数学交流

在实践中起到交流工具的作用在通过合理使用计算机,学生的收获比只由老师讲解所得到的知识要多得多,而且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离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明、推广,甚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新境界,从而使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提升的过程。

目前,多媒体教学尚处在尝试阶段,教学软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还不能做到“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此外,我们对这些软件的了解还很不深透,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我们去琢磨,去研究,去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完善我们的教学,才能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更大的作用。

毋庸置疑他们的整合必将成为21世纪学科教学的主要形式。所以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我们不仅要充分运用在学生时代学习的各种理论知识,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真正发挥新技术的特点,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五篇: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我本着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时代性的目的,依托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内部基础和外部环境,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文作初步的探究。

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在迅猛地发展,它已经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面临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和策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所谓“课程整合”,其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等多种信息,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进行更富有成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实践。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整合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比如:在《时、分、秒》的教学中,我从学生最关注的每日学习、生活作息时间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概念。在处理“时”与“分”的关系时,我通过计算机的演示,让学生观察转动的分针与时针,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1时=60分;在感受1分钟时间多长时,我让学生观看了1分钟时间的flash动画,在欣赏动画片段的同时,学生体验了1分钟时间的长短,也调节了课堂的气氛。

再如:在五年级的《相遇问题》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动画片段:

动画

1: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未相遇。

2: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相遇。

3: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擦肩而过。

4: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卡车准备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卡车先行一段后,小轿车才出发,又经过一段时间两车相遇。

在教学中,利用动画演示,在课堂上只用了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将现实生活中具体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同时”“两地”“相向”“相遇”等数学概念。

我正是这样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得到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训练。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认识》时,课前我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让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收视率,有的是洛阳火车站春运时间的客流量,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科学、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三角形和四边形》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并知道它们的特点。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活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它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下载“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数学课程资源整合”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数学课程资源整合”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数学 协作 [摘 要] 信息技术引发的新的教学模式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更多的学校参加到运用新教学模式的实验......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数学课程和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的形势下,我本着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数学课程和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的形势下,我本着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黄元丽 (会宁县镇泰小学,会宁,730713 电话号码 ***)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数学课程和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的......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反思 杨德金 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镇第四中心小学 电话:***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数学课程和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的形势下,我......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甘肃省宁县秦村九年制学校 李涛 郑宁丽 745200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数学课程和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的形势下,我本......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课题 实施方案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沙日浩来学区中心校 一、课题背景 本课题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十三五”科研课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