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安芳小学 黄冬梅 1.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2.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二、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一别往往数年难以相见,因为“相见时难别亦难”,所以离别情意也就成了诗人吟诵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千古传诵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题目。诗人是谁(李白)?
2、介绍诗人。
3.这是一首送别诗,可以从哪个字看出来(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提示:李白送谁?孟浩然是什么人?我们读过孟浩然写的什么诗?李白在什么地方送?孟浩然要到什么地方去?“之”是什么意思?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说一说?)
三、读诗句,初知诗意
1、自由读第一首诗,注意读准字音。2.听录音读,划节奏。
3、指名读,评价。
4、齐读。
5、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
(1)(黄鹤楼、扬州)
(2)故人是指什么?“辞”?“西辞”?(3)烟花三月什么意思?(4)按什么时候,什么人干什么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6、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孤帆:孤单单的一叶帆船。这里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帆”来代替船。
(2)远影:远远的帆影,指帆影远去。(3)碧空:湛蓝的天空。(4)尽:没有了,消失了。
(5)唯:只。有的诗书用“惟”,可以通用。(6)天际:天边。
7、说说两句诗诗意。
四、品诗句,悟诗情。
1、看板书读出一、二句诗。
这首诗前两行叙事,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是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2、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后两句诗。
看板书读出: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重点体会 “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想一想帆影远去直到消失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 受。(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从诗句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感情?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当时的情景。板书:依依惜别
(2)这两句诗,紧扣诗题中的“送”字,诗人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最动人的江上送行画面。诗人眼看着孟浩然登上了小舟,风鼓白帆,船身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但诗人并没有立即离去,他久久站立江边,深情地凝视着水天相接的远方。这两行写景,并没有直接抒发感情。我们读了,却能体会到李白当时的依依惜别的心情,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3)诗人李白此时会默念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文插图空白处写上一两句话。
3、想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诵读这首诗呢?
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五、拓展学习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我们学习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下面老师出示的四首古诗,连同课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唐盛时期唐人送别诗的代表作。请大家选择朗读背诵,看谁积累的多。别 董 大(高 适)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板书设计
黄鹤楼(地点)
叙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时间)依依惜别 写景 孤帆尽
长江流
第二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吟诵古诗。【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2、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教学难点】
1、体会“故人”“烟花” “尽”的意思。
2、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亲近作品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会会老朋友,ppt出示,猜猜他是谁?——李白
2、对于诗人李白,我们多少有些了解,比如: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比如,我们学过他的诗:《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赠汪伦》······
3、《赠汪伦》是我们很久以前学过的一首送别诗了,我们一起来复习一遍。(在音乐声中吟诵)
4、今天还有一位老朋友,谁呢?——孟浩然。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春晓》《宿建德江》
二、李孟友情故事导入,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1、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他们是一对特别要好的朋友,可以说是忘年交了。李白26岁是在湖北一个叫安陆的地方定居,有一天,他得知他的偶像孟浩然住在湖北襄阳的鹿门山。激动不已。特意去鹿门山拜访。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才安陆。几年以后,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做官,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正值阳春三月,他们在江夏愉快地重逢,一起喝酒、一起欣赏美景、一起谈论家国大事,相互欣赏各自写的诗。不过,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几天后,孟浩然要乘船去扬州了,李白在江夏的黄鹤楼设下酒宴,为孟浩然饯行。我们先这对好朋友再好好喝喝酒,说说话。同时老师要插播一个小问题,李白为什么会选择黄鹤楼饯行呢?这个黄鹤楼可不简单呐!大家看:(师出示PPT介绍黄鹤楼。)
黄鹤楼还有一个非常神奇的故事。据说从前有位姓辛的人,开了一家酒店,一天,店里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氏:“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氏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过了半年,辛氏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氏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鹤在墙上,因为橘皮是黄色的,所画鹤也呈黄色。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墙上的黄鹤便会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
如此过了十年多,辛氏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谢说,我愿意供养您,满足您的一切需求。客人笑着回答说:我哪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上的黄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着白云飞上天去了,辛氏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用十年赚下的银两在黄鹄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便称为“黄鹤楼”。
当然,这都是神话,事实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为了守城建的一座军事楼,取名为黄鹤楼。后来,魏国统一三国后,失去了军事价值,就成为了一座观赏楼。我们来看看黄鹤楼的庐山真面目。
此刻,酒喝完了,该启程了。李白拉着孟浩然的手说:孟夫子啊,我的朋友,你要好好保重啊。孟浩然说:太白小弟,今日一别,又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我舍不得和你分别呀!船还是开动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一艘大船离自己越来越远,渐渐地变成一个小点,最后消失不见了,那长唯有那江水向天边流去。但他仍然久久地立在原地不肯离,他也忘记了自己腰站酸了,腿站麻了,只是望着朋友远去的方向,祝福再祝福,不舍又不舍,便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吟诵。
三、通读古诗,理解诗意
1、同学们,看,只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七绝),这首七绝题目可长了。看好节奏,谁能来读一读。一起来读两遍。
这个“之”的意思是“去、往”,我们在《南辕北辙》中学过“我欲之楚。”也是这个意思。广陵是哪里呀!(扬州,别称)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1、我们一起去读一读这首诗。看到红色的字,它的意思是重复读一遍。(师示范,生学复踏读法。)
四、吟诵,品读诗意
1、你会自己吟诵吗?把吟诵口诀先背一背。
2、吟诵之前,先分析平仄,把二四六位圈出来,在上面写上平仄。(生动笔)
3、谁来说说这首古诗是平起的还是仄起的。
(解释,这是一首仄起的七绝古诗,李白却在第二位放一个平声。是不是李白和很多小朋友一样,太粗心了呢?还是李白故意为之呢?我们一起来看,如果李白这里用一个“仄”声,那我们吟诵的时候就要吟短,现在是“平”声,我们就要吟长。吟长吟短的差别可大了呢?如师如长的朋友要离开他了,李白的心里十分的不舍,他多么希望时间孟浩然慢一点走,船慢点开,让我再跟好朋友说说话。为了表达李白的不舍的心情,你觉得是用一个延长的平声还是短促的仄声好呢?(平声,因为更能表达不舍,仄声,吟太短)其实第一句已经有三个平声了,李白觉得还不够,还要再加一个平声,由此可知,李白的心里有多么的舍不得啊。
6所以第一句有一个四连平,特别不好吟,但我们依然要一口气吟完,中途不能叫断气。师范读,生跟读。我们一起来吟。
7、谁来说说“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辞:辞别
8、老朋友辞别了西楚黄鹤楼要去哪里,说来吟一吟下一句?(学生评价)
10、烟花是这过节时燃放的烟花吗?解释:烟花是花似锦、柳如烟。孟浩然在这么美好的季节去扬州做官,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啊,吟——
这么美的景色却不能与好朋友一起欣赏,心里又有一些遗憾,吟——
11、目送友人离去,李白站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痴痴地望啊,望啊,他望到了什么呢?(谁来吟诵此句,评价)(板画孤帆,书写帆尽)
12、“孤帆”是什么意思?下面那一幅图是孤帆的景象。古时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来来往往的船只络绎不绝,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板画众帆,突出孤帆)
师:此时的江面虽然千帆竞发,但李白的眼中,只有孟浩然乘的那一叶孤舟。——吟
他就这么看着那一艘大船渐渐地变成了一叶小舟,渐渐地变成一个小点,最后消失不见了,这心理有多么不舍啊——吟
12、帆尽了,不见了,能看见的是什么呢?(你能吟诵这一句吗?)
从孤帆离开,由近到远李白在看,远到消失,李白还在看,最后只见滚滚长江水向天边浩浩荡荡地流去,李白依然在看,从中你感受到什么?(依依惜别)
这真是帆尽——情未尽。我们一起来吟一吟这未尽之情
五、迎送悟情
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如果你是孟浩然,收到李白包含情谊的送别诗,你会说些什么?
人生总是这样,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带着李白的祝福流向了天际,留到孟浩然的心里——一起吟一吟整首诗。
朋友啊!烟花三月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你去扬州做官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但我舍不得与你分别,就让我再看看你远去的方向吧!——吟
六、拓展延伸,体悟送别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在古代交通不发达,朋友之间难得一见。所以,古人都非常重视别离。因此留下了很多千古传唱的送别诗,比如我们还学过: 《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赠汪伦》等
第三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1、同学们,曾经跟家人、跟朋友分别的情形,你还记得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1、2生)
2、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赠汪伦》,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指导写“孟”和“陵”字。
二、理解课题
1、谁能把课题读一遍?(请2生)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你能围绕这个“送”字提一提问题吗?想知道答案吗?答案就藏在题目里,让我们一起来读2次。
2、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补充:湖北的黄鹤楼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之一,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被称为三大名楼。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可不简单呀!
三、读通古诗
简介背景资料:话说,李白年青的时候风流潇洒,挎一把宝剑、带一个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路过湖北湘阳的时候,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这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12岁,但年?的差异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交往。他们一见而故,相见恨晚,整天在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有一年春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做事,这对于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对于朝夕相对的好朋友来说,真是难舍难分呀!
1、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把诗句读通读顺。
2、这首诗里面有五个生字,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孟、浩、陵、辞、唯)孟浩然:是唐朝的一位大诗人,他比李白大12岁,但两人一见而故,成为知己,让我们一起来呼呼他的名
字。
“广陵:你知道它在哪里吗?它就是现在江苏省的扬州市
3、齐读生字
4、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1)随机纠正字音。
(2)怎样才把这首诗的节奏美读出来呢?请同学们再听录音朗读,注意听清楚诗是怎样停顿的。
(3)出示节奏(4)齐读
(5)谁来读一读?
(6)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并结合下面的注释,看看自己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可以先跟同桌交流,看能不能解决。
5、(预设学生不理解的词有: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尽、唯)
(1)、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别的意思。(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好方法)
师:(结合简图)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大诗人李白说故人西辞?? 师:你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三月)诗中写“烟花三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2句古诗。
(2)、“烟花三月”,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想去看看吗?边看边想你能描绘这美丽的景色吗?(出示江南春图)
(3)、哪个同学更厉害,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这美妙的景色,也使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首诗。(出示《江南春》,师读一次)
(4)、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离李白而去。请同学们齐读1、2句。
(5)、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呀?(出示图)
生:望那只船
(6)、“孤帆”是什么意思?
(7)、在唐朝胜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8)因为此时此刻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的船,所以叫“孤帆”。
(9)、从这个“孤”字,你还知道了什么?
小结: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10)当时的李白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看呀看呀,一直看到远影在碧空尽。“尽”是什么的意思?(消失)。
孤帆已经消失了,但李白还在那里久久凝望,此时,孤帆虽尽,什么是未尽呢?(友谊、情谊)真是“帆影尽而情不尽”呀!(板书:孤帆尽、情永在)
(11)、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读第3句?(请3生)
(12)、齐读。
(13)、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出李白当时在想些什么?
出示:故人的船渐渐远去了,李白不禁想:??
(14)、汇报
(15)、这深深的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就像这滚滚长江之水连绵不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3、4句。(指导读3、4句)
四、朗读并背诵古诗。(1)李白在默默地看着好朋友孟浩然离去,诗句在心中喷涌而出,一起读。
(2)、人生离别多,多少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
(齐读)
(3)、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这一首诗-----《黄
2、搜集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背一背。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六、板书设计
(4)、练习背诵
我们把这美好的情感,把这千古佳句永远留在心中,好吗?那赶快背下来吧!
(5)、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背背。
五、拓展
1、黄鹤楼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帆去远,心相随!多么的情深意长呀!
2、一首诗就是一首歌,老师给你们推荐了一首歌曲。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五、作业
师: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课后,你们可以上网查找相关的送别诗,感受古人的情怀,体验友谊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出示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尽
情永在
第四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诗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你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么?(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课件出示整首诗)
二、探究新知:
1、个性读题
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试着读一下题目。
2、感性读题
大家理解很准确,当时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名是著名的名。(手指课题)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李白虽然比孟浩然小十二岁,但是他们酷爱自由,潇洒飘逸;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他们才华横溢,诗才出众。所以他们成了相见恨晚,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了解一下诗的内容吗?(出示整首古诗)
A、请大家自由读诗,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开始读)
B、谁能流利地读给大家听?指生读诗句
C、读的很流利。我们知道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这首诗你打算怎么读?先在小组内试着读一读。
D、指名读,大家仔细听。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读通诗句还不能学到古诗的精华,接下来我们体会一下古诗中那种真挚的情感。(1)先自由读诗,把诗中不理解的地方画一画,然后提出来。(2)[学生边提,教师边画在黑板上]其实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先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能够解决的问题说给大家听![详细解词]
4、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A、[一二句诗中的重点词语]
现在你能把第一句诗的意思说给大家听吗?
B、生说诗意。
C、当时李白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D、生答后,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他们当时分别的情景。(齐读第一句)
E、谁能接着往下说?[详细解词]
F、师: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直到小船消失,只见一片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生:没有。)他在干什么?(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师:李白看见了什么?(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G、面对分别他们为什么会这么难舍难分呢?在这里老师向大家透露一个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故事:李白和孟浩然年龄相差十多岁,当时李白还没有成名,孟浩然早已名扬四海。李白仰慕孟浩然的大名,千里迢迢去拜访孟浩然。二人一见如故,不久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孟浩然既是李白的良师,又是李白的益友。
H、师:现在你觉得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学生分组讨论)
生讨论,汇报。(围绕朋友间的深情厚意来说)
师:对!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5、有效朗读(加《送别》的音乐)
A、看到那渐渐远去的孤舟,李白情不自禁的想起作为良师孟浩然对自己的教诲和指导,不由得吟诵···
女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柔情地相送。
B、看着那渐行渐远的孤舟,李白又想起了孟浩然对自己生活上的照顾,又一次吟诵···
男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豪壮地送别。
C、当孟浩然的小船在他的视线里消失时,李白想到这位知己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不觉得泪已流出,此时,他满怀深情地吟诵:
全体同学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眷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咱们齐读这首诗,再来感受一下当时送别的情景。老师从大家的朗读中感受到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难舍难分,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齐背)假如老师是孟浩然即将远行,你是李白要为我送行,此时你会怎样吟诵这首诗呢?我们再来背一遍。背出你的恋恋不舍。
师:在船上渐行渐远的孟浩然面对与自己依依不舍的李白此时也会情不自禁的吟诵:模仿《赠汪伦》的后两句。江南三月美如画,不及李白送我情。
三、拓展延伸。
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所以后来李白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打出《江下行》。)(放《烟花三月》的歌,指读大家仔细听,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什么了?)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四、总结全课: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多。在本课即将结束之际,老师整理了一些离别诗送给同学们,让我们从诗中感受古人纯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意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五、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第五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欣赏送别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送别诗,或联系实际,说说自己与亲友分别时的感受。
2、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后来我们把这种题材的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首李白的送别诗吗?(齐背《赠汪伦》。)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
3、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
4、齐读课题,感知题意。(理解“之”,“广陵”)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二、初读诗句,质疑梳疑
1、指导朗读,初识全诗
⑴、自由读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并把诗句念通顺。⑵、指名读诗,纠正生字词。⑶、指导朗读的节奏,集体读诗。
⑷、课件播放课文范读,要求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
2、自读自悟,感知诗意
⑴、围绕 “送”字提问。(谁送谁?为什么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样送?)
⑵、小组讨论读诗,找出答案。读的时候可以看插图,看看注释,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讨论交流,看谁先读明白。
三、再读诗句,体味诗意。
1、学前两句,理清思路。
指导学生根据书上的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故人”、“西辞”、“烟花三月”、“下” ⑴、故人:老朋友;
⑵、西辞: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孟浩然是从西面的黄鹤楼顺流而下出发到东面的扬州去。(课件展示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
⑶、烟花三月:诗中的三月按我们现在的公历来说是四月份,江南已是暮春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这个“烟”字实际上是个比喻,是指繁花似锦的景象,这时的江南,柳絮柳絮随风飘散,远远望去,就像笼罩在烟雾里一样。因此称“烟花三月”,是浩如烟海的美景。
⑷、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这里的“下”字读的更轻快一些。
⑸、听老师读“烟花三月下扬”,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指名答,看书上配图。
2、学后两句,品读古诗。
⑴自由读诗,读完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两句。(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依依不舍……)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⑵师生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课件出示)
⑶如今又将面临分别,这时候的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会说什么?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⑷齐读最后两句。让学生试着理解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尽:穷尽,消失;
“天际:天边。
⑸、小组讨论: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为什么又唯见呢?指名回答问题,教师点拨。
(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⑹、回顾全诗,归纳小结。
四、情境朗读,感知诗情
船渐行渐远,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李白思潮涌动,多么希望这江水,把深情和祝福带给老朋友啊!这江水不正是李白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吗?自己试试读一读。如果你还感觉不到,请大家看段短片,相信你会找到感觉的。
⑴、播放录象,再创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⑵、有效朗读(加《送别》的音乐)
①、看到那渐渐远去的孤舟,李白情不自禁的想起作为良师孟浩然对自己的教诲和指导,不由得吟诵„„
女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柔情地相送。
②、看着那渐行渐远的孤舟,李白又想起了孟浩然对自己生活上的照顾,又一次吟诵„„
男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豪壮地送别。
③、当孟浩然的小船在他的视线里消失时,李白想到这位知己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不觉得泪已流出,此时,他满怀深情地吟诵:
全体同学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⑶、指导背诵
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眷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咱们齐读这首诗,再来感受一下当时送别的情景。老师从大家的朗读中感受到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难舍难分,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齐背)
五、拓展延伸
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所以后来李白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打出《江下行》。)(放《烟花三月》的歌,指读大家仔细听,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什么了?)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六、总结全课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多。在本课即将结束之际,老师整理了一些离别诗送给同学们,让我们从诗中感受古人纯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意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山中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山中相送罢,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日暮掩柴扉。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春草年年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孙归不归?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下(去)
(西)黄鹤楼—————— 扬州(东)(湖北省)
目光送,心相随
李白 —————— 孟浩然情深意长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