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青岛市崂山区华楼海尔希望小学 张燕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明确余数比除数小。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难点是引导发现“余数总比除数小”。【教学准备】学具(圆片)、多媒体课件、板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同学们喜欢春游吗?春游时是不是常在野外用餐呢?瞧——(出示信息窗1)这四个小朋友都拿出了自己带的物品,准备分享午餐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依次板贴学生提出的问题:
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13根黄瓜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根? 14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根? 15瓶酸奶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瓶? 16个柿子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17根香蕉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根? 18片饼干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片? 19个枣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谈话:这么多的问题,能用一句话概括起来说说吗?
谈话:这么多的问题可以说成“把这些物品分别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人分多少”。提问:这样的问题要用什么方法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野炊活动导入,吸引注意力,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的自主性,激起学习的兴趣。在二上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和“表内除法”时,学生对平均分已经有了充分的体验,对于用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有接触。所以,信息呈现出来以后,问题也就连珠炮似的呈现了出来,此时引导学生完成第一次归纳——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这些问题的共性,运用以往经验体会到平均分的问题要用除法解决。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利用旧知,发现探究新问题。
谈话: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你们说算式,老师写下来。
补充板书:
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9÷4= 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12÷4=3(个)13根黄瓜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根? 13÷4= 14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根? 14÷4= 15瓶酸奶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瓶? 15÷4= 16个柿子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16÷4=4(个)17根香蕉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根? 17÷4= 18片饼干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片? 18÷4= 19个枣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 19÷4= 提问:你们怎么一下子就知道“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3个 ;16个柿子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4个”呢?
追问:那其他的问题呢?没法直接用乘法口诀计算,是不是这几个问题不能用除法解决? 小结:是呀,我们就要把除号前面的数平均分,除号后面的数是要平均分的份数,只要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平均分要用除法解决,没错!
谈话:9个面包现在要平均分给4个人,结果会怎样?谁来猜一猜?
小结:如果每人分两个,8个面包就够了;如果每人分三个,就要有12个面包。现在有9个面包,怎样分呢? 结果会怎样?请大家请出我们的学具朋友,用一个圆片代表一个面包,帮助解决一下吧。
学生操作学具,组内交流平均分的过程、结果。集体反馈时提问:剩下的1个为什么不继续往下分了?(因为1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不够每人再分1个了)
小结:不管是一个一个的分,分两次;还是两个两个的分,一次分完,“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都可以分得2个,还剩下1个”。
【设计意图】利用孩子的已有知识经验,直接口算出无余数的除法得数,再在矛盾冲突中初步感悟无余数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相同点是“平均分”,强化“平均分要用除法解决”的观念。并且鼓励孩子大胆猜测,借助估算发展思维能力。然后在初步判断的基础上再动手操作,直观的看到平均分的结果,初步感受“余数”的意义。
2、利用探究结果,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谈话:“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的结果我们知道了,你能把这个结果写在等号后面吗?
预设:
(1)9÷4=2(个)(2)9÷4=2余1(3)9÷4=2„„1(4)9÷4=2(个)„„1(个)
„„
反馈:学生交流、比较自己的创作,说明最欣赏哪一种及其原因。
总结:(板书、讲解同步进行)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可以分得2个,用符号表示就是9÷4=2(个),“剩余”数学上用“„„”表示,平均分以后余下来的1个,把它叫作“余数”,写在“„„”后面,即9÷4=2(个)„„1(个)
提问:除法家族里的成员增加到了四个,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追问:被除数9表示什么?除数4表示什么?商呢?余数呢?把你知道的再跟同桌交流一下。
提问:这个算式怎么读呢? 总结规范:
读作:9除以4商2余1 追问:整个算式表示什么,能连起来说说吗?
谈话:你能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解决剩下的其他问题吗?
独立完成,集体反馈时关注算式的写法、读法,并且询问“在„„算式中,余数几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尝试记录平均分的结果,培养符号意识,学习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读写形式。同时,对于绿点标示的问题也以练习的形式加以解决,反馈时再次强化“余数的意义”。
3、观察分析,初步探究计算规律。
谈话:在刚才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预设与引导:
(1)我发现平均分有两类结果,一类是平均分以后没有余数的,另一类是平均分后有余数的。(乘机板书课题,我们把有余数的这一类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2)我发现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可真多!(是呀,生活中像这样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的确很常见。)
(3)我发现可以不用摆学具,用乘法口诀也能找到结果!(是嘛!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方法!真是善于动脑的孩子!)
(4)我发现除数都是4,被除数越来越大。(还发现什么了?)
„„
【设计意图】在再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余数”的产生和意义已经有了体验,有的孩子甚至可以发现从被除数中去掉除数与商的乘积,就是余数。所以,他们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求出商,算出余数。借机完成本课的第二次归纳——有余数除法的算法。但此时如果有孩子得到例如13÷4=2(根)……5(根)的结果(余数大于除数),可再利用余数的意义进行探究,并借机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若没有,则可以放在下一环节中再解决。
三、借助素材,总结提升。
1、拓展练习,体验“平均分”的另一种形式。
谈话:我们解决了这么多分东西的问题,而且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小明很想知道(出示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18片饼干可以平均分给几人?”能解决吗?为什么?
预设:
(1)能解决,用除法!
(2)不能解决,不知道每人分几片。
谈话:可见,要求平均分给几人,要先知道每人分几片。那么,18片饼干可以每人分几片?有几种不同的分法?你能有规律的写出算式吗?跟同桌说说你的分法。
反馈:(依学生口述板书)18÷2=9(人)18÷3=6(人)
18÷4=4(人)„„2(片)18÷5=3(人)„„3(片)18÷6=3(人)
18÷7=2(人)„„4(片)18÷8=2(人)„„2(片)18÷9=2(人)„„
提问:18÷2=9(人)表示什么意思?18÷4=4(人)„„2(片)呢?
追问:余下的2片表示什么意思?(每人要分4片,剩下的2片不够分给一个人了。)再追问:算式18÷7=2(人)„„4(片)中的“4”是什么数?“余数4”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除法的两种形式“等分除”的情况第一个红点和绿点已经出现,这里是让学生体验“包含除”。老师抛出“18片饼干可以平均分给几人?能解决吗?为什么?”的问题,既可以考察学生的思维定势情况,又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补充上合理的数学信息,为探究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做准备。但对于平均分的方法老师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会、交流,把重点放在了对“余数意义”的理解上。
2、观察对比,理解“余数比除数小”。
谈话:大家看黑板上的这两组算式,再想想刚才摆学具的过程,左边的余数和右边的余数的意思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小结:
相同点是:余数都是“平均分剩下的数”。
不同点是:产生的原因不同——左边剩下的数是因为“不够每份再分1个”;右边剩下的数是因为“不能再分出来一份”,这些剩下来的数就都成为余数。
提问:余数的大小跟谁有关系呢?有什么关系? 追问:如果余数等于除数会怎样?余数大于除数呢?
引导发现:余数受除数的限制,余数总比除数小,否则就没有完全平均分完。【设计意图】结合两个问题所呈现的两种不同意义的除法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并紧紧结合平均分的意义体会余数的意义,强化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而对“如果余数等于除数会怎样?余数大于除数呢?”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则渗入了用“穷举排除法”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本环节是本课的第三次归纳——余数的特点。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自主练习P4第1题。独立完成。
2、自主练习P4第1题。独立完成。
反馈时提问:
(1)第1题中的余数“2个玉米”什么意思?“1块糖”呢?(2)第2题中的余数“3个茄子”什么意思?“1个西红柿”呢?(3)两道题中的余数表示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样?
3、辨别练习,提高应用技巧。
谈话:你能不计算就帮助老师快速判断这些题目的对错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出示: 13÷3=3„„4 11÷3=3„„2 15÷3=4„„3 13÷5=2„„3 小结:看来,根据“余数总比除数小”的规律,还可以帮助我们初步检查除法算式是否正确呢!
【设计意图】对于平均分的两种形式学生并不陌生,所以练习中把对余数意义的理解仍放在首要位置上。同时设计了一个判断题,加深学生对“余数小于除数”的理解应用。
五、总结梳理。
谈话:同学们,今天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方法?还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总结梳理是引领学生回顾知识,提升认识的过程,借助学生的交流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体验获得成功后的愉悦感。
第二篇: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2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笔山小学
陈德艳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五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例
2、例3。教学目的:
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在引导学生探索“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和探究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准备:
生23根小棒。师:圆形纸片若干,答题卡,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列竖式计算:
15÷5= 24÷6=
一、创设情景,探取新知(摆一摆)
1、初步感知余数
①摆一摆(生用小棒摆)
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怎样摆?(指名让几个学生板演,用一个圆形纸片代表一盆花,学生动手分一分。)②说一说
刚才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4组,还多3盆,我们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23÷5 ③算一算(小组内议一议,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23÷5商是几?23的下面写几?还剩多少?各表示什么? ④教师指导书写横式中的得数及得数的读法。板书: 23÷5=4(组)„„3(盆)
2、小结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知识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比一比)
1、小组合作,完成例三,比一比哪个小组计算的又对又快。
2、组长汇报小结(多媒体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开展合作交流,并发现规律。
四、练习巩固(多媒体出示习题)
1、纠错。学生充当小医生,订正习题。
2、轻松闯两关。(1)填空。
17÷5=()„„()19÷7=()„„()25÷6=()„„()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要比除数()。(2)列竖式式计算。
19÷3= 23÷7= 38÷4=
五、拓展新知 夺红旗。
1、在()里最大能填几。
4×()<13()×6<25 4×()<21 13>3×()37>()×6()×8<26
2、互动练习,连线——送信。
六、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余数都比除数小。
第三篇: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
1、例2以及“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横式表示。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借助直观了解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感知除法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探索并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
当我们平均分一些物品时,有剩余且不够再分时候该怎么办呢?
(二)课堂设计
1.情境导入
问题: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正五边形,各能摆几个?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感受我们身边的除法,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2.新知探究
(1)教学例1,认识余数
①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把下面这些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摆一摆。
师: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师:摆一摆,说一说你摆的过程和结果。
师: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
师:能结合摆的结果和算式说一说吗?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师:现在给你7个草莓,还是同样的要求,你会摆吗?动手试一试。
师:谁来说一说你摆的过程和结果?
师:这1个草莓怎么剩下了?还能继续摆吗?为什么?
师:这一次摆的过程和结果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预设:2×3+1=7(个);6÷2=3(盘);7-1=6(个)6÷2=3(盘);
7÷2=3(盘)„„1(个)
师:对比这些算式,你想说什么?哪个算式更能表达出刚刚分草莓的过程和结果?
师:为什么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师:你能结合摆的草莓来解释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具体含义吗?
讲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1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追问:余数表示什么?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算式的含义?
师: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②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师:比较这两幅图和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对比:分什么?怎么分?分的结果怎样?用算式怎么表达?
【设计意图: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2:余数要比除数小
用小棒摆正方形。
用8根小棒,你能摆几个正方形?算式怎么写?
师:用9根小棒,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请你动手摆一摆,并写出算式。
师:如果用10根、11根、12根小棒来摆呢?请你动手摆一摆,写一写。
师:如果给你一堆小棒来摆正方形,如果有余数,余数可能会是几根?为什么?
师:余数和谁有很密切的关系?是什么关系?余数<除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通过算式中数据的观察对比和思考发现得出:余数比除数小。】
3.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交流反馈:说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思,重点说出“余数”是哪个数。
(2)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
用一堆小棒摆。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师: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说一说,也可以摆一摆,证明自己的想法。
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呢?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让学生圈一圈、分一分,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4.课堂总结
师:从这节课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小结:这节课我们在摆一摆、圈一圈中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放一些物品平均分时,有时正好分完,有时没有分完有剩余的部分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余数,还知道了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课时作业
1.17个,3个3个地圈,圈了()组,剩下()个。
算式:17÷3=□(组)„„□(个)
看到17÷2=8(组)„„1(个)这个算式,你知道五角星是怎么圈的吗?
看到23÷3=7(组)„„★(个)这个算式,你又读懂了什么?★到底还剩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答案】略。
【解析】考查目标1、3。每3个圈一圈,数一数圈了几组,剩余部分表示余数,借助直观图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算式17÷2=8(组)„„1(个)主要是看除数了解每份的个数,这个算式23÷3=7(组)„„★(个)的问题是对整个除法算式意义的考察,余数到底是几渗透了今后学习有余数除法检验的方法,如果有难度,可借助直观来理解。
2.17个,你还想每几个圈一圈,先圈一圈再写一写。
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
【解析】考查目标1、2。开放性题目,主要考查学生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以及要明白不管怎么分,分得的结果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第四篇: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三维融通表述):
1、通过同学们秋游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独立计算,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恰当地选择计算方法(口算和笔算),体会到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根据计算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计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搜集和处理数学信息,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分钟)
师:今天见到同学们,和大家一起学习我特别高兴。一高兴我就想把自己开心的事和大家一起分享。知道吗,前几天我和我们班里的同学一起去秋游,在玩的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解决吗? 意图: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处处不再。生:愿意。
师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解决问题”
师:到了景区,看到了碧波荡漾的湖水,于是大家提议去划船,我们一起来到了租船处。出示幻灯片
二、课堂授课
(一)例题
1、读题,批画,分析题意(3分钟)
师:请你按照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找找,在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意图:教会学生观察的顺序,以及解决问题的前提。
生:共有30人,每条船最多做4人。(限乘4人)
师:在你们说的过程中,老师把这些重要的信息进行了圈画,这种方法叫批画,就是把重要的数学信息圈画出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这种方法,同学们可以在在面的问题中尝试使用。我们接着理解题意。意图:交给孩子审题的要点 师:什么叫“限乘”? 生:最多只能做4人。
师:我们知道了这些数学信息,那你们猜老师遇到了什么难题? 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条件,提出问题的能力。生:老师不知道租几条船?
师:你们真厉害,就是这个问题难住了老师,那谁能将这个问题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呢?
生: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我们找出了条件,也找出了问题,将条件和问题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实际问题。请你轻声地读题。生:读题
师:说说这道题什么意思?
生:有30条船,每条船坐4人,可以租几条船?
师: 这道题让咱们求可以租几条船实际就是让我们求什么? 生:说不出来
师:学具演示,老师这有30人,4人拿出来坐一条船,那就是再求什么? 生:求30里面有几个4 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师:求30里面有几个4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除法
师:谁能列式?板书:30÷4
师:那你们能帮老师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自己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3分钟)
教师巡视,收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汇报结果
预设:(1)画图策略
(2)除法算式30÷4=7(条)„„2(人)租8只船
(3)除法算式30÷4=7(条)„„2(人)租7条船
(4)竖式计算
3、生汇报结果并比较(3分钟)
师:展示学生解题策略,说说自己解题的方法
生:共有30人,每条船上坐4人,可以坐几条船?实际上就是求30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列式是30÷4=7(条)„„2(人)师针对学生方法,进行评价
如果有学生没有使用画图方法可以教给学生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说说途中每个动作都表示什么意思?
意图:培养学生解决策略的方法,图形结合理解题意。
10分钟
情境创设:到了中午,我们都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食物准备野餐,这时爱学习的小红给我出了一道她买东西时遇到的数学问题。
出示图片(3分钟)
小红拿了20元钱去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还剩几元? 师:刚才我们学习的观察法和画批的方法,标出重要的信息。生:批画
师:说说你画批了那些重要的信息?教师出示,强调问题我们要用曲(qū)线画出来。
师:我们把这些条件和问题放在一起,又组成了一个新的实际问题,谁能完整的把这道题读一读。
师:想一想我们求最多可以买几瓶实际就是让我们求什么? 生:实际就是求20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
师:下面请你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有同学没有思路可以按照咱们画图的方法,画一画,看看能不能得出答案。
生:列示计算(2分钟)
师:听了小红的提问,小强也给我出了道题?你们在帮老师解决一下。(3分钟)师:请你按照审题要求在图中批画出重要信息。生:批画,汇报
师:你们到找到了数学信息,要正确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提醒大家点什么? 生:同学们所花的钱必须少于15或者等于15元。
师:那小强可能买了哪些食品呢?下面我们小组一起来写写这道题,看看那组写的方案最多。注意你写完一种方案后要答清楚你买了几个什么。生:创设自己的方案,5分钟 展示方案(3分钟)
总结买的两点规律(1)钱有剩余,(2)钱没剩余 出示主题图
情景创设:我们吃饱了喝足了,接着往前走,走着走着看到了一个大花园,花园里有黄色的康乃馨,红色的玫瑰,和金色的郁金香,园丁阿姨正在扎花,我们就过去帮忙。可是阿姨说了,扎花是有要求的,赶快在你的练习纸上找一找圈一圈,扎花有哪些要求? 课件演示什么叫一束
师:我们知道了怎么把花扎成一束,再仔细看图,我们还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康乃馨22枝,玫瑰16枝,郁金香10枝。
师:下面小组合作看看这些花最多可以扎成这样的几束? 生:合作交流
预设:生学生做不出来,老师演示 生:在完成
生: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三、总结收获
今天这节课上同学们和我一起重温了秋游的过程,我们也一起解决了一些问题,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五篇:《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师:王秋菊
教学目标 :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准备 :教具、小棒、主题图、PPT课件。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老师听说咱们二年级(8)班的小朋友计算能力特别棒,所以今天老师想考考咱们班的小朋友,有没有信心跟老师挑战一下。师随机出示“做一做”。
25÷5﹦ 24÷4﹦ 36÷9﹦ 72÷9﹦ 81÷9﹦ 63÷7﹦ 学生口算出结果,师订正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师:老师买了6颗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放一盘,可以摆几盘?请同学们拿出水果学具,用6颗草莓来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怎么列式呢?请学生代表说老师列式:6÷2=3(盘)
(师小结: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几,用除法计算。②把一个数按每几个为一份,求可以分几份,用除法计算。)(2)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盘,还剩1个)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学生代表说老师列式:7÷2=3(盘)„„1(个)
说明: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3)观察比较6÷2=3和7÷2=3„„1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师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师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把没有分完的部分或数叫做余数)
2、动手操作:摆一摆
学生分组用11跟小棒摆出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看看各能摆几个?
并列出算式进行观察得出结论: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小结:①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②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1、智力大比拼,(男女生PK)第一关:
(1)、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一定要比()小。(2)、46÷9=5 „„1中,被除数是(),除数是(),商 是(),余数是()。(3)、一个数除以8,余数可能是()。(4)、13 ÷4,商是(),余数是()第二关:
(1)、17个五角星,2个2个圈,圈了几组,剩下几个?
(2)、23个圆,3个3个圈,圈了几组,剩下几个? 第三关:
(1)、除数一定比余数大。()(2)、24 ÷ 5 的商是 4,余数是 4。()(3)、35 ÷ 8 的余数一定是 7。()(4)、除数是 9 的除法算式,余数有8种可能。()第四关:
(1).有18个扣子,每件衣服钉5个,可以钉几件衣服,还剩几个? 第五关:
(1)看图列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做余数。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7÷2=3(盘)„„1(个)
五、作业:
1、数学书P60做一做第2题。
2、编一道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