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A5用数对确定位置 江苏省兴化市董北实验小学 陈许娟
用数对确定位置 江苏省兴化市董北实验小学 陈许娟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98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抽象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简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并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使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教具准备:作业纸、水彩笔、PPT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游戏激趣,铺垫孕伏。
一、情境创设,唤醒经验
1.用单个的数确定位置——横向。
谈话:家长开放日就快到了,李老师决定在班上公开招聘两名小向导。看,这是小红的座位,谁能用一个数来确定她的位置?
引导:你是从哪个方向开始数起的?还有别的想法吗?这个想法行吗?
启发:大家觉得“5”可以,“2”也行,那怎么办呢?
指出:一般情况下,为了方便交流,需要进行统一的规定。习惯上,我们从观察者的左边开始数起,从左往右依次是0、1、2、3、4„„
2.用单个的数确定位置——纵向。
谈话:接下来,我们换一种形式。想想看,现在小红的位置可以用哪个数来确定?
学生交流后小结:不论是一横排还是一竖排,我们都可以用一个数来确定小红的位置。这样的方法不仅准确而且非常简洁。(板书:用一个数确定位置)
二、自主探究,合作建构
1.设疑引探,合作交流。
引导:从全班的角度看,小红的位置该如何确定?别急,拿出自己的向导卡,先试着在这幅平面图上标上一些数,然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小红的位置在哪里。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收集有价值的作业。
2.对比建构,统一规则。
第一层次:统一“列”和“行”的名称。
依次展示其他不同想法的向导卡,在学生阐述的同时,把一列图、一行图贴至黑板,并写下学生对于一竖排及一横排不同的理解。
质疑:同学们请看,一个竖排,有人把它叫作„„;再看,一个横排,有人把它叫作„„;如果我们就这样来介绍,能够让家长准确地找到小红的位置吗?
统一:那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小结:陈老师明白大家的意思了,最好有个约定,用一个统一的名称,你们的建议很有价值!
指出:通常,我们把竖排叫做列(板贴竖排: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观察者的左边数起,从左往右数,依次是第1列、第2列„„第6列。横排叫做行(板贴横排:行),确定第几行要从前往后数,依次是第1行、第2行„„第5行。
提问:这幅图上一共有几列几行?(6列5行)
第二层次:统一“列”和“行”的顺序。
谈话:统一了竖排和横排的名称,下面请大家用上“列”和“行”再来介绍一下小红的位置。
质疑:同样的位置,怎么又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统一:顺序不同,表示的方法也就不同。怎么办?
小结:习惯上,先说列再说行。因此,小红的位置就是第5列第4行。(板书:第5列第4行)
三、层层推进,认识数对
1.激活思维,尝试创造。
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只用了一个数就能确定小红的位置,现在我们不妨大胆地猜测一下,是否也可以直接用数来确定平面图上小红的位置?
尝试:请同学们拿出板贴和粉笔,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上面
展示比较:同学们的方法都很有创意,虽然形式上各不相同,但仔细观察,我们能不能从中发现一些共同点呢?
质疑:之前,我们在确定小红位置的时候,不是只用了一个数吗?为什么现在要用两个数呢?
2.利用生成,初识数对。
鼓励:同学们考虑得非常全面,你们的想法跟数学上的规定已经非常接近了!
动态生成:选取最接近数对形式的生成,完善对数对的认识。
明确:在这个平面上需要用两个数来确定一个位置。数学上把这样的两个数称为“数对”,读作:数对五四。(揭题:数对)
3.变式练习,巩固认识。
游戏:记得小时候,我们都喜欢捉迷藏,接下来陈老师想和同学们再来重温一下这个小游戏。请你根据提示,找出这些同学。
讨论:小军的位置是(3,3)。这个数对里用了两个3,意思一样吗?
比较:小红的位置是(5.4),小芳的位置是(4,5),同样都用到了4和5,为什么却表示两个不同的位置?
小结:是的,顺序不同,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平面图上的座位与数对是一一对应的,一个数对只能对应一个座位,一个座位也只能对应一个数对。
四、巩固拓展,内化新知
1.联系实际,用数对表示自己现在的位置。
2.摆放盆花,探寻运动中的规律。
五、联系生活,感受用途
1.介绍数对的应用。(1)电影院找座位。
(2)同学们做操。
(3)队列表演。
(4)国际象棋。
六、沟通联系,总结提升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用数对确定位置,你有哪些收获?
指出: 其实,确定位置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让我们回忆过去,了解未来,了解一下不同的方法吧!
【教者简介】
陈许娟,江苏省兴化市董北实验小学教师。曾参与两项省级课题研究,主持十二五省级课题研究并顺利结题,荣获全省优秀教学录像课评选一等奖、泰州市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一等奖。撰写的教学经验文章多次在省级刊物发表、获奖,多次承担大市级公开教学活动并开设讲座,现为泰州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
第二篇: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特级教师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张齐华
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张齐华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50~51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合理性。
2.使学生经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方法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现象、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发现
1.情境:航行中的船只遇到故障,救援人员最需要了解什么信息?
2.思考:如果你是救援人员,你能否结合图中灯塔的位置,准确描述遇险船只的具体位置?
3.研究:四人小组,结合手中的简易平面图和数学工具,想办法表示、刻画、描述船只在图中的具体位置。
二、分享与交流
1.展示:学生代表展示各自的探索过程与描述方法。
2.对话:学生相互评价各小组确定船只位置的具体方法,并对不同方法进行补充、质疑和完善。
3.比较:你更欣赏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4.小结:结合交流,认识什么是北偏东(西)、南偏东(西),以及如何借助方向和距离,准确描述物体在平面中所在的位置。
三、实践和应用
1.尝试:你能分别描述另三艘船分别在灯塔的什么位置吗?
(1)给出准确的方向和距离。(2)给出错误的方向和距离,引导学生判断。
(3)由粗到精,依次给出相应的线索,引导学生判断、描述、分析并思考。
2.比较:以前,我们还研究过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和今天的确定位置相比,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1)回顾:学生回顾“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比较:学生比较两种“确定位置”的不同之处。
(3)追问:为何需要两个要素?只告诉方向行吗?只告诉距离呢?
(4)比较:两种“确定位置”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教者简介】
张齐华,男,江苏海门人,1997年参加工作,2004年调入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现任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一直致力于数学课堂文化的探索与实践,曾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教学观摩大赛荣获一等奖。《人民教育》、《小学教学》先后对其在数学文化领域的探索给予专题报道。2007年《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了其数学课堂系列教学艺术。参与数学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撰写的1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第三篇: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特级教师小数乘整数 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张冬梅
小数乘整数 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张冬梅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55~56页的例
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乘整数的含义,学会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能口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培养分析、推理和抽象、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感受探索活动的成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积的小数点的定位。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软性小黑板若干;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一份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1: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西瓜每千克0.8元)
指出:夏天,是西瓜丰收的季节。那么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呢?怎么列式?
二、主动探究,获得算法
1.自主探究0.8×3等于多少。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
预设:
2.全班分享0.8×3的算法。
(1)互动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2)提炼:不同的方法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3)结合图示,直观理解算理。
3.尝试计算2.35×3,进一步理解算理。
出示情境图2:同样品种的西瓜,到了冬天,单价发生了变化。大家看,单价是多少?还是买3千克,6元够吗?10元呢?
提出要求:到底需要多少元?我们试着用竖式来算一算。
收集不同情况,预设:(1)错误的;(2)小数点对齐相乘的;(3)末尾对齐相乘;(4)连加。
有层次地进行互动点评,重点讲请算理,掌握算法。
4.比较分析,获得算法
(1)比较我们刚才的两道题,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观察乘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你又有什么猜想?
提出要求:照你们的猜想,在下面竖式的积里点上小数点。
进一步要求:我们这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方法正确吗?拿出计算器,检查一下结果是否正确。
(3)那你们认为,小数和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
(4)指导完成第56页“练一练”。
三、回顾与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练习与应用
1.口算。
2.用竖式计算。
3.自主出题,相互考查。
【教者简介】
张冬梅,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国培计划”专家委员,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曾获全国科研优秀工作者、江苏省先进教育工作者、江苏省“226”工程培养对象等称号。参加各类课堂教学竞赛,曾获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全国优秀录像课评比一等奖、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等好成绩。近几年,在全国各地应邀执教公开课300多节。主张“亲和数学亲和学”,领衔的工作室注重“亲和数学”的研究,既关注数学本身的“亲和”,又强调“亲和地学”。近几年发表相关文章200多篇。个人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青年专项”课题顺利结题,课题成果得以推广。
第四篇: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A6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江苏省连云港市黄海路小学 吴凌艳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江苏省连云港市黄海路小学 吴凌艳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77~78页的例3和“练一练”,练习十二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想象、操作等活动,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道怎样的三条边可以围成三角形,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通过探索性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比较、概括、归纳等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培养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磁性小棒、磁性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入新课
1.找一找。
提出要求: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你能从下图中找出哪些图形?
引导:关于三角形,你知道它的什么知识?
2.围一围。
提问:如果把一根小棒看成三角形的一条边,那么围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明确:围一个三角形需要三根小棒。
引导:给你三根小棒(红、黄、蓝),能用这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吗?(指名到展示台上围三角形)
明确:围三角形时三根小棒要首尾相接。
二、操作质疑,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引发冲突。
提出要求:请利用信封中的三根小棒(分别是红、黄、蓝三种颜色),独立尝试围一个三角形。
(同桌两人的小棒长度不同,一人能围成三角形,另一人不能围成三角形)
交流:每个人都围成三角形了吗?如果没有围成,请围成的同学帮忙围一围,让他们也围成三角形。
2.互动思考,引发猜想。
提问:为什么同样是三根小棒,有的同学能围成三角形,而有的同学却没围成三角形呢?能否围成三角形与什么有关?(与小棒的长度有关)
量一量:每根小棒分别多长?你发现什么?
明确:由于红色和黄色小棒太短了,3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也就是8厘米+6厘米<16厘米,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反思:要围成三角形,三根小棒的长度要有怎样的关系?
猜测:红色与黄色小棒的长度和大于蓝色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
验证:从围成的三角形中,量出每根小棒的长度,算一算红色与黄色小棒的长度和,看是否大于蓝色小棒。
启发:只是红色与黄色小棒的长度和大于蓝色小棒吗?其他的两根小棒的长度和与第三根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
发现:红色+黄色>蓝色,蓝色+黄色>红色,红色+蓝色>黄色
提问:怎样可以简洁地说出三根小棒之间的长度关系?
概括: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
3.动手画图,验证猜想。
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先画一个三角形,再量一量、算一算。
明确: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4.深入辨析,提升认识。如果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16厘米、7厘米和9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小组交流想法,全班交流,课件动画演示。
明确:当两根小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小棒时,三角形的三条边处在一条直线上,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准确判断。
哪组小棒可以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1)2cm 4cm 6cm
(2)2cm 2cm 5cm
(3)6cm 2cm 5cm
独立判断,完成后同桌交流,说说各是怎么判断的。
启发:每次判断都要计算三次吗?怎样才能快速判断?(较短的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拓展练习。
一个三角形,两边的长度分别是12厘米和18厘米,第三条边的长可能是多少厘米?
5cm 25cm 30cm 38cm
追问:如果取整厘米数,第三边还有可能是多长?最短是几厘米?最长呢?
明确:最短要比6厘米长,是7厘米;最长要比30厘米短,是31厘米。而6是12与18的差,30是12与18的和。
凸显: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追问:如果是6.1厘米可以吗?(多一点就行)5.9厘米呢?(缺一点不行)30.1厘米呢?
3.综合运用。
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如果运用今天学习的三角形三边关系,该怎样解释?
4.灵活运用。
把一根长14厘米的吸管剪成3段(每段都是整厘米数),用线穿成一个三角形。
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剪?
四、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提出要求:把眼睛闭起来,回想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进一步明确:(1)三角形三边关系很简单,跟我们以前学过的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是一致的。(2)三角形边的关系很有趣,不是等于,而是大于;不是一条边和另一条边的关系,而是两条边的和与第三条边的关系。
【教者简介】
吴凌艳,先后获江苏省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基本功评比一等奖,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二等奖,连云港市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技能评比一等奖,连云港市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比赛一等奖。执教省、市级公开课十余次。
撰写论文发表于《小学教学参考》、《小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曾获省教研室优秀教育学科论文评比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师陶杯”论文评比二等奖2篇;市论文评比一等奖3篇。主持并结题省级课题1个,市级课题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