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 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2 18:1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上册地理 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上册地理 教学反思》。

第一篇:七年级上册地理 教学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是七年级学生们走进地理跨过的第一道大门。首先讲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所经历的漫长的过程。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十分概括地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从猜想到实践,从不科学到科学)。显然,“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之说,比“天圆地方”之说有了很大的进步。而这种猜想的进步,又是基于人们对很多现象的观察。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站在古代人的角度,实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麦哲伦环球航行是在前人猜想的基础上的一次伟大的实践。地球的卫星照片,最有力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早已被人们熟知,因而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有两层意思:一是用实际例子,并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的;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试想一下,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观察的结果可能相同)。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在认识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古人对于地球形状艰辛的探索过程。在本节课过程当中,学生们充满了兴趣,但在对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提问时亦发现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受到了压抑,课堂上勤动脑勤动手的学生不多,大多数人仍是被动的接受,我们必须在课堂中改变这样的学习习惯,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教学反思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它的意思是学生拿着地球仪通过观察去发现经纬线的特点,去发现并归纳经纬度的划分方法,经纬网定位的方法。但是就是这地球仪上的两种线,甚至学生上了高中也不一定能搞清楚

到现在还有学生问我“为什么纬度的数字要写在图的右侧(或左侧)从上到下竖着排......?”那如果让你数一数人行横道的斑马线有几条,你要把每一根斑马线的序号写在什么位置?(只能是左侧或右侧)这不是一个道理吗?

在方格状经纬网上,给经纬度标上字母是一个难点,记住找到纬度(或经度)度数变大的方向,“上北下南”比较好记,“左西右东”比较难记。正好可以和后面东西半球判断相联系。通过比较经度大小的方法,西经和20度比较,东经和160度比较,在东半球就举右手,在西半球就举左手,教学中的反馈一目了然。几次下来,学生潜移默化的就记住了“左西右东”,而且当作一种课堂游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寓教于乐,都在积极动脑,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中来,学习效果当然更好。

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反思

《利用经纬网定位》一课的学习,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于空间思维能力不强的初中学生来说,学习上是比较难理解的;同时,这一课本身的学习内容并不多,它是上一课经线和纬线的延续也是上一课学习的目的,所以,只要上一课的学习基础打好了,这一课就简单多了;另外,课标的要求是:让学生学会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基于以上三点,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通过经纬网课件师生互动,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明白利用经纬网定位的原理。然后,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熟练的掌握知识。

经过教学实践,收获很大,具体反思如下:

1、有遗漏的地方。例如,在讲到经纬网定位的注意事项,让学生说出如果不写明东西经和南北纬,就会找到四个点时,本来设计的让学生在图上找到是哪四个点,结果给遗漏了。

2、缺少终结性评价。课堂上,让男、女同学比赛,激发学习兴趣的活动,在课程结束时,应给学生终结性评价。结果没有给以及时的评价。

另外,课堂中学生的表现,给老师带来惊喜,也给课堂效果添彩不少。主要表现在游戏求救这一环节,学生自己设计的游戏情境,远远超出教师的意料,甚至比教师的设计还更胜一筹。我想,这些亮点真是教师应该注意的,在备每一节课时,教师都应该充分挖掘学生个体潜力,使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这将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再上这一课时,我一定注意以上这些问题。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是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第一课时主要是探究地球的自转以及自转带来的自然现象。上完这节课后,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美中不足的遗憾,现反思如下:

1、地球仪端来端去。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不能端来端去,这样就会让学生失去方位感。所以在以后有关地球方面的教学是不要将地球仪移动。并且太阳光的方向要一致。我上课时用手托着纸板,结果一方面手不能腾出来,另一方面手又动来动去。实际上有关需要一个参照系的教学都要固定一个物体做参照物。

2、本节课应该多让学生上来转地球仪的方向。有时候学生会说地球的自转是自西向东转,但叫他上来真的转一转可能就不会了,说明他并没有真正地懂,有许多时候学生只是没理解的机械记忆。

总之,经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我也将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提升自我!

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

地球的公转这一课内容难度较大,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且内容较多,从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再到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地球公转这一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两部分教学内容,即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尽量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通过让学生演示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的情形,让学生总结出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包括周期、方向、轨道形状等;通过简单的示意图与圆规展示,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通过直观的flash演示,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的移动情况,并在图中读出。最后,以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坐公交车的问题,对整堂课做一个拓展,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整堂课,教师试图让学生处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参与学习,并以此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而,课堂中还是有很多细节的问题需要注意,例如教学语言的精确、教具摆放的合理,另外,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表扬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途径。在这些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改进。

学会阅读地图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以探究为主线,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们地理教研组的小专题《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开题以来,我们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团队集思广益,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教学改革,努力打造自主和谐高效课堂。在学生阅读地图、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让学生表述他们获取信息的方法,尤其是让那些能够从地图中获取较多信息的学生,归纳总结自己在使用地图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方法和体会,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回想这节课,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大胆质疑、自信展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交流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意识更强了。

从教学设计上来看,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从两幅台湾图片入手,找出差别,发现地图的三要素,然后尝试自己做一幅教室平面图,并分析绘制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比例尺的概念。创设情境:“假设我到了台北以后又想到高雄去看看,但不知道路程有多远,你有没有办法解决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找出利用比例尺计算出两地实际距离的方法,通过层层递进的读图练习,了解比例尺的作用。然后巧妙设置过渡,“知道台北到高雄路程有多远了,可是从台北到高雄该往什么方向走呢?”引出地图的第二要素方向。利用现实中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辨别方向,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地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地理的魅力。

从学生受影响的角度来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享受到学生作为发现者的乐趣。让人感觉整节课大多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良好状态。只是有一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不够,还需要老师想办法多鼓励他们,调整他们的心态,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我相信,当他们视学习为乐趣之时,必然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力。

由于我自身知识容量和能力有限,在调控课堂以及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到位,这些都有待于我的进一步提高。学无止境,我会不断地学习、反思,反思再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反思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等多种方式完成学习内容,体现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利用等高线地形模型进行直观演示,然后通过电脑动画加深印象,再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拳头识别不同地形部位,最后通过判读绘制在拳头上的等高线地形图增添趣味,将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但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参与度方面,有所欠缺。在今后,将会多加努力!

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

纵观这节课,我从设计和讲授力求做到“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但是一讲起来自己就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主角了,课堂上学生自己真正探究的不是很多,而且即使是学生进行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了,自我感觉也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过程中依然是教师说得多学生亲自体验的不多。本节课时间把握的还好,教学效果也可以,但是对媒体课件演示的不够到位,教学思路与媒体资源的利用不够同步,教学中受课件的限制,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不明晰。教学的语言不精练。

海陆的变迁 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因此,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导入新课:让学生讲述“沧海桑田”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围绕“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通过图片的展示、问题的设疑,为学生设置了不同的问题情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通过设疑让学生思考等形式,逐步使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的优点: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思考等方式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2、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联系紧密,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地图中自己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抓住海陆变迁的突出特点,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到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例举海陆变迁的实例,缩短了抽象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应知识的难度。

4、相关图片的展示,使本课的难点得到较好的突破。

本节课的不足:

1、问题提出之后,给学生交流讨论时间较少,教师包办代替的太多。

2、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3、语速太快。

改进措施:

1、进一步熟悉教材,拓展地理学科方面的知识,尽快掌握地理教学的教法。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上,还需不断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3、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考。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多变的天气教学反思

我在本节教学活动中能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充分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并将地理知识灵活地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图片、文字、动画、语音等丰富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卫星云图”时,向学生展示了卫星云图的拍摄动画,形象地展示了图像的由来,给学生非常深刻的印象。

充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活动”,并给学生提供天气预报图,让学生模拟电视天气预报员播报城市天气状况,这样使学生既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天气符号,又能较快地理解天气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争做主持人,在课堂上进行即时的表演,培养了学生读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多媒体课件所吸引,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使知识问题化、问题活动化、活动趣味化,创造了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轻松融洽的教学氛围,建立了探究、体验、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为其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教学反思

这节课做的较好的方面

1、能较为的深刻理解把握课标的要求,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地增删和重组,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2、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例子。渗透了“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的理念,又恰到好处的运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比如:通过画图来理解大气受热的特点,通过沙土和水的实验来认识海洋和陆地受热放热的差异,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惑。

3、在幻灯片上教学生如何画气温曲线图时,有意找一幅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图,目的是与学生自己动手画的气温曲线图做对比,引导学生找差异、析原因;通过增加寒温热带气温曲线图的对比,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

4、通过欣赏漫画,拓展延伸本节课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生活环境的变化,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是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提升。

5、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的空间性、运动性,将“气温的日变化曲线图”、“南北半球气温的年变化曲线图”等静态的地图转为动态,做到了以地图为核心,有助于突破难点,也便于利用图表进行教学。说说这节课做的不足方面

由于之前停电没能在多媒体上一节完整的课,怕讲不完,心里急躁,游泳的问题没有很好的解释清楚,问的问题不够准确,有点让学生无从回答。

由于时间关系,有的问题没有深究,如学生提出的“为什么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由于时间关系,有的地方拓展不够,如:内地与沿海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的比较。在学生合作交流时引进了加分机制,最后应该对各组有一个活动评价。对学生了解不够,叫不上几个姓名,提问面不够大

《世界的气候》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知识难度较大,趣味性差,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分析的比较多,学好这一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但我校学生合作意识差,惰性强,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上参与意识较弱。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真设计问题,调控教学过程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利地完了本节教学。具体反思如下: 首先,成功点主要表现在:

1.多媒体利用效率高:课件中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地图,比如世界气温分布图、世界降水量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各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直方图及多种景观图片等等,这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方式。各种气候类型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空洞的,利用图片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图片上植被的特点,学生能感受到该气候的气温和降水的情况,加深对气候类型的认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大家熟悉的当天的天气预报回忆天气特点及描述方式,然后利用对比方法引出气候这一概念。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及组成要素,就是利用学生对家乡灵石的气候描述突破的。

3.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读图,了解世界气候类型名称、分布;通过分析气候直方图,学会描述气候特点的方法,突出重点。通过对比地中海气候特点和家乡气候特点,了解山西省气候特点优势,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不足之处表现在:

1、备学生不够细致。因为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对读图方法掌握的很好,因此在分析气候类型分布时,指导的少一些,结果在寻找亚欧大陆西部、中部、东部的气候类型时有些乱,分不清大陆西部、大陆东部。

2、时间安排有些前松后紧。为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我在学生读图了解世界气候类型及分布时花费时间稍多,稍有些啰嗦,比如学生读图时就应该提醒填表格,结果有些窝工,导致后面利用气候直方图描述气候特点这部分教学时间有些紧。本应由学生分析气候特点的,结果集体回答,不能对个别学生进行检测。尤其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阅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

人口与人种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导入太过于平淡,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本节课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特殊是讲到人种的分布时没有使用到教学挂图,只是要同学们看书上已有的图形。不是很客观。

3、本节课只注重课本内容的学习,甚少拓展到课外的知识。在讲到三大人种的特征时,没有让从我们身边知道的人去找,如:球王贝利、克林顿、大长今......,而要求同学通过观察课本上三大人种的照片去得到答案。

4、对于三大人种以外的混血人种在本节课没有提到,另外,给予学生的讨论时间过短,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

当然,用表格展示三大人种的特征,使学生能直观了解三大人种,这种方法应该是可行的,另外课后的巩固练习也是有必要的,最后,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也是新课改所提倡的。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本节课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的第二节。本节课是第四章的重点,它上承《人口和人种》,下启《发展与合作》,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始终贯彻“以学为主,精讲精练”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阅读教材,读图分析,了解世界的语言和宗教,并尊重各国的语言和宗教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新课引入上利用国家间的相互联系,认识到人与人的交往离不开语言,认识到语言的重要性;在转入三大宗教的学习过程中,用学生们熟悉的《西游记》做引入,让学生感受到宗教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

(1)备课不够仔细,很粗糙,细节不到位。

(2)问题的设计不好,不具备启发性,故学生就不能很好的探究思考。(3)教学中语言啰嗦且专业用语不准确,“精讲精练”不到位。

(4)学生没有养成课堂习惯,如回答问题齐答就有滥竽充数者。

(5)教学中地图的利用效果不好,只是在走过场。

努力方向:

(1)认真备课,要备详案。

(2)在教学中认真思考问题的提出,要具有启发性、典型性。

(3)教学中要重视语言艺术,要准且精。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重视对地图的使用,培养学生多读图,会读图。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在授课过程中有些问题的设置存在不足,如“城市好,还是农村好?”的讨论,还有在让学生进行聚落选址,选择甲地还是乙地,还是丙地。且讨论的时间不是太长,学生不能进行多方面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说的内容太多,比如聚落的形态,我直接给出图片让学生了解了答案,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

在讲世界文化遗产时,应让学生补充有还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但是在课堂上,我没有及时的体现这一点;

在课堂上没有及时处理同步中相应的练习题,应该留有一部分时间处理习题,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较难的练习题;

在讲课快结束的时候放的音乐声音稍微有点大,其实可以不要音乐;

在教学设计方面缺乏新意,对材料的使用上还缺乏深度的挖掘,对教材还是缺乏一定研究和理解。

虽然这节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我感觉本节课的效果较好,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回答问题也很活跃,比较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发展与合作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主要有几个方面的表现:充分利用学案进行导学,培养了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成功之处有两点。

1、组织学生在图上迅速找国家的活动。活动气氛十分活跃、学生表现主动积极。当我报出要求他们迅速找到的国家名的时候,几乎每位同学都动起来了,从他们的行为表行可以看出他(她)多么想首先完成老师给的读图活动任务。不说学习结果,这个过程就足以让他们感到快乐。同学们一旦熟悉了各个国家名称、位置,将给他们的学习带来极大好处,能使他们学习的很多知识在思维空间里找到落脚点,从而使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学生的读图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就是在这样的积极活动中逐渐养成的。这样,远比学生自己看图记图效果要好 得多。

2、抓住课堂上出现的“切入点”,深入剖析中进行德育教育。在学习到发展中国家经济正在快速发展时,列举中国在很多方面已挤入世界前列。作为一名中学生,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该如何做呢?以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可说效果很好。

失败之处有两点。

1、时间把握不准。由于学生活动的时间较多,时间把握不是很好。

2、引导启发不够。有部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模糊,课堂反映活跃度不够。为了使今后的教学更有效果,应该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努力。

(1)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精心设计学案上的时间,并加以练习,把握好时间。(2)多向其他教师请教,学习他们经验,使得自己更加成熟。

(3)多用直观、生活案例等方法,帮组学生理解,使得对问题轻松理解。

(4)充分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总结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5)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交叉互动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过程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在展开各个教学环节时,不能只顾自己的教学思路,完成自己的教案,而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真实需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心地设计出符合学生的教案,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案。

第二篇: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

在一个月的地理教学中,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在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对培养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反思

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的信心,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规律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二)、对运用主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反思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尹有教材同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践问题。运用主体教学,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找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对设计教学目标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景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四)、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对策:引导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2

本章教材内容作为全书乃至全套教材的绪论,有相当重要的启蒙作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探索世界的求知欲。它由两大部分组成:一、生活离不开地理;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都是以现实的事例作为分析思考的对象,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学生能够通过古今中外的事例学习到地理的概念,形成地理的头脑,对今后的地理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对现实问题的思索理解。

在本章的教学设计方面,我针对学生对于地理的混沌认识状态,决定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精神,以教师的引导为方向,学生的活动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活动讨论,提出质疑,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在教师引导下自行得出结论。

在具体实施方面,我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讨论活动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重要的不是讲述,而是要分析总结完教材事例之后,让学生回到自己生活的环境,用自己身边的具体事例来进行讨论,进而展开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地理的学习方式和对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产生体验和感受。所以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安排就是围绕本土的问题讨论较多,力争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情开始,投入到以后的地理学习中去。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围绕我们身边地理事物和我们亲身体验过的地理现象展开的讨论题,我认为这些活动比较好。本节课我认为还有可以学习的方面就是师生互动较好,老师始终在和大家“谈”地理、“聊”地理,没有严肃的说教,我想这样学生会学得更轻松、感觉更亲切。

欠缺的一些方面:课件制作时我本想穿插一些视频资料给学生看,没有找到合适的视频。我认为国际长跑比赛中东非选手领先可以用视频播放一个比赛片段更好。以后我会补充上去。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3

本周在讲授经线和经度时,学生碰到了第一个难点是某个地点经纬度的判读,在教学中从经纬度的划分入手:0度经线以西为西经,以东为东经;0度纬线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如果给定的图中有0度经线和0度纬线,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若图中没有出现0度经线和0度纬线,则要推断0度经线和0度纬线会出现在这个点的什么方位,那么这个点就位于0度经线和0度纬线的相反方位,以此得出该点到底位于东经西经还是南纬北纬。

判读某地所处的东西半球位置是学生遇到的又一个难点,教学中我仍然是从定义着手,让学生明确20W以东至160E以西为东半球,此范围以外为西半球。不论给定什么地点,先在它的附近划出20W和160E这两条经线,再观察这个点是否在20W以东至160E以西的范围内,若在,则该点位于东半球,反之,则位于西半球。

此外的一个难点是南北极附近经度的判读,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0度经线上选取一点,如果给定的图中极点是南极,则向南极的方向为南,其相反方向为北,再以此点为中心,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即可判读出东经和西经。学生在遇到南北极为中心的图时,往往会出现方向的混乱,原因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对于以极点为中心的整图不适用,但对于除极点外的各点依然适用,只不过此时的“上下”一定要和“北南”相一致,必要时可把作业本或试卷旋转一定的角度。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4

这节课上完之后,一直觉得不是非常的理想,反思了很久,总结出三点:1.准备不够充分2.教材吃的不透。3.课外知识扩充的不够,没有新鲜感和时代感。上课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准备什么,没想过要表现的特别出色。其实现在未来,每一次充分的准备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要好好珍惜才是。内容安排真的很少,很没技术含量。虽然来听课的老师在评课的时候没有说我什么,但是我还是很惭愧。已上三点算是对这堂很不尽人意的课的浅薄反思,希望自己能以史为鉴,尽快提高,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

在自主学习的部分,学生虽然很认真的看书,但由于是初一新生,对教材的把握不准,耽误的'时间长,而且不容易发现重点问题,即使小组合作后有了改观,但还需全班各组共同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重点突破的板块,主要是学会从图中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通过反复读图、识图,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比较准确,但由于这是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到大屏幕前指图说出时仍容易犯错误,还需要不断巩固。对于拓展延伸板块,内容很好,又一定的难度,而且能够联系刚刚学过的知识,也能够激起学生探讨的激情,但由于前面重点突破的时间稍微多了一点,这部分内容时间上有些仓促,下节课应适当调整。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5

一、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本节课的情感教育隐含在活动中,默化在细节里。从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到为降低难度将问题分级分类;从活动前的温馨提示到活动中锦囊妙计;从丰富多彩的资料选取到激励有加的特色评价等等许多环节的设计,都饱含了教师对学生的殷殷期望,而这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一丝一毫的说教。

二、切实可行的活动设计

教师始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出发,想方设法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例如,在“探究发现”活动中,教师自制教具,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过程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感知科学论证的方法。又如,在“慧眼识图”时,教师利用自制的“信息条”给学生以方法提示。最后,在“地理测试”中,教师主要根据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将传统的“知识反馈题”设计成“地质学家的潜质测试”,看似简单的形式转变,对学生来说,却是最好的礼物。

点评

本节课从一个小小的岛屿开启了孩子探索、发现之旅,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岛,让孩子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难道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岛吗?”引发孩子好奇的导入,实验的探究让孩子们明确了海陆变迁的原因,虚拟实地的考察,如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喜玛拉雅地区的发现、海底古河流三角洲的发现给学生探究问题得出结论一个有力的'支撑,让学生在问题中、在情景中去发现、去分析、去综合。在讲述大陆漂移时,让学生去动手、探究、发现;利用自制教具拼图,让孩子得出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你是怎样判断的,层层递进,而后再引入到“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那些方面进行严密的论证?”从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得出大陆漂移说的全部内容,由此再导入板块学说,让学生慧眼读图,让学生在图中进行大胆发现,让学生一一的判断、分析、总结,从而得出了板块学说的内容,将难点的知识化解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课堂中创新性的设问时时再现,如“板块碰撞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板块张裂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教学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好奇,学生听起来感知意犹未尽。

纵观本节课,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体会到地理课给他们带来别样的快乐。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6

本课是初一地理《天气与气候》的开篇第一课。这部分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从实际出发,将生活中身边的现象带入课堂,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练习时即将生活融入课堂

本节课,我以11月9日的初雪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雪后的种种变化和与平时生活的一些不同;在引导学生对当天的天气情况进行描述,从而引出天气的概念。

将天气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利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利的地理。

2、明确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实效性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室的启发引导下,师生交谈讨论,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体验来理解地理知识,从而完成本节课的预定教学目标。

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和背景音乐的运用,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能更加直观地把教学中的`抽象概念直观化、具体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结经验是为了学会教学,通过以上反思,可以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增强自身业务技能,适应教学中时刻变化的新情况,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7

今天讲课的章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在刚结束难度偏高的第一章后,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轻松地学习,在乐趣中学到知识。

首先我以加加林的故事导入本节课,引出“人类真的给地球起错名字了吗?”激发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海洋面积是否真的比陆地面积大。得出答案后接着回答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分布,得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结论。由结论再提出疑问“既然海洋面积如此大,为什么古人给地球起名为地球而不是水球”(PS:本环节节节相扣,前后联系紧密),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答案。

提出疑问: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

简单介绍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增进同学们的.见闻,同时也增加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观察地图,得出海陆分布。

在讲七大洲之前,先给同学们讲解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之间的区别,并举他们熟悉的例子——雷州半岛。接着引出全球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简要介绍七大洲命名的来源。

读图思考:

1、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2、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3、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4、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5、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6、各大洲的面积大小关系如何?

完成教材31页活动3,了解七大洲的轮廓特征。

观察地图册第5页,找出大洲分界线

在讲七大洋之前先讲解海峡、海、洋之间的区别

引出四大洋极其分布和面积大小关系

在七大洲的轮廓图上标出四大洋的位置

最后介绍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增进趣味性。

存在问题:教师声音过小,师生间缺乏互动。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8

一、地理复习时存在的问题

1、复习课事无巨细,练习题也多为陈题,无新意,课堂教学针对性不强,复习效率不高。

2、教法单一、手段陈旧、容量小。

3、局限于教材和预设练习、拓展不够。

4、地图语言使用太少。

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由于复习时存在了一系列的问题,故考试时则暴露了更多的'问题。

1、碰到一些新题学生束手无策。回答是五花八门。

2、容量大,学生只觉有做题时间,无更正检查时间。一方面学生基础弱,学习时没有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说明学生未受这方面的锻炼。

3、回答问题答不到点子上,并且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4、对一些专题方面的问题掌握不牢固,缺乏练习。

三、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集体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地理主干知识和考点内容,针对主干内容和考点内容设置情景,找准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缓判断,留给学生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思维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交流讨论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开放地理课堂。

教学内容开放,关注社会重大的科研成果,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联系实际生活,其次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让学生展开辩论,越激烈越好,再次,作业设置要开放,作业形式要多样,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开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学生,关注其差异性。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9

本节课知识点多而细,每个知识点都很重要,为以后学习提供基础,所以上好这一节课至关重要。经纬网在地球表面并不存在,是人们在地球仪上人为划定的,所以需要学生要有空间感,再加上教材中以图为主,给学生预习也增加难度。

根据以上情况,我采取了学生自学和小组交流为主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5分钟,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根本完不成学案,对于抽象的事物仅凭阅读教材是不能够完成的。于是我安排学生分成四大组,每组一个地球仪,小组内进行充分讨论(大约15分钟),教师深入到组内进行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我的提问和指导感觉大部分学生能够将本节课的基础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这让我感到非常高兴,以往的'教师教学老师在前面使尽全身解数的讲解,达到的效果也不过如此,现在通过自主学习和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再加上教师有针对的点拨,学生同样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是地球仪仍不够直观,各组的地球仪有的是经纬网地球仪,有的是政区地球仪,这样学生自学起来程度不一样,教师在点拨时也有一定难度;个别学生仍然对抽象的事物不能理解,希望在下面的几节课中再进行渗透。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1.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3.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1.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及主要领域。

2.联合国的宗旨和组成。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辩论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联合国安理会、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官员,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由学生推选一们联合国秘书长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

2.学生预习教材并搜集世界最近时期有关经贸磨擦方面和地区冲突方面的信息资料以及中国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资料。(教师可具体指定内容,以免学生盲目搜集)按扮演角色各级别整理好资料,并理好发言稿,推选代表发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教师(直接引入新课):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己组织召开两个国际会议,讨论国际间的合作问题(同时板书:国际合作),主要是讨论解决巴以冲突问题的中国的入世问题。教师作为安南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秘书参加这两次会议。会议前,我将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情况向同学们作一下简介,以备大家对讨论中国入世问题的理解:世贸组织是……下面先请同学们推选的“安南秘书长”先生主持会议。

学生“安南”按会议程序主持会议(教师坐在该生旁边指点会议如何进行)。

(一)“安南”宣布大会开幕,并发表讲话:我宣布此次大会现在开幕,女士们、先生们,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共同发展。现在世界……,巴以冲突不断升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不安和普遍关注,我现将巴以冲突问题提交大会审议,请大家讨论研究解决。

(二)巴以双方及安理会会员国代表讨论,然后代表发言。(教师应提示各方代表:要从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讨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得出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应表明以军撤不撤军,如何撤军?巴方要求以方应怎样做,提请大会裁决。)

学生:巴方代表发言,主题是阐述请联合国干预以方并对其实施制裁的理由(列举以方的行为,如对巴方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毁坏等损失情况。)

学生:以方代表发言,阐述打击巴方的原因。

学生:其他国家代表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如学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教师应加以引导以体现合作的精神,估计多数代表发言的观点可能是:以方应立即撤军,以土地换和平……)

(三)“安南”从代表们的发言中选择合理的解决措施,就此提请大会审议通过并宣布照此安理会决议执行。

教师:小结,同时建议举行第二个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大会。同学们组织的联合国安理会开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准备召开这节课的第二个会议,讨论审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会前大家先看教材图5。9,让学生从中获得国际社会需要合作的一些启示,然后提示学生。1)中国的代表:围绕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其他国家有什么好处,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国际社会的承诺这几方面思考讨论,如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就是一种承诺。2)其他国家的代表:围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同世界很多国家先后经历长达二十来年的艰苦谈判历程:中国入世后对世界各国有什么好外这两方面去讨论思考自己的观点,以便大会对中国入世问题进行表决。讲座两分钟后教师建议第二个活动开始。

学生:“总干事”主持会议

(一)“总干事”宣布会议开始,并请中方代表首先发言。

学生:中方代表根据老师的提示作陈述性发言。(中方其他代表可补充发言)

(二)“总干事”发言阐述其本人对中方过去工作的看法(看法应是积极的、有利和),并提议世贸组织成员国举手表决。

学生:世贸组织各成员国举手表决:一致通过(基于两个因素获得这个结论:大家是中国人,学生的童心会偏向自己的国家:教师前面的引导)(师生共同鼓掌欢庆)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完成后面的板书提纲。这节课的两个会议大家组织得很好,很成功。那么大家在这两个会议获得了些什么体会呢?同学们思考一下再发言。灵活处理学生答案,学生可能的回答——国际合作非常重要(板书)。中国入世说明中国需要同国际社会合作,国际社会也需要同中国合作。中国需要合作,世界各国都需要合作。课后请大家完成教材P94A、B图,并思考现在国际合作中存在着什么现象。再问:这两个会议体现了在哪些方面需要国际合作?学生思考回答——在政治、经济方面(板书)。那么,同学们根据平常的体会,国际间还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合作,请举例。学生思考回答——中国人穿西装、吃西餐是服装、饮食文化合作交流的结果,航海家麦哲伦使用的指南针是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的结果(板书)。大家再想一想:本节课的两会议都体现了联合国这一重大国际组织的作用,对吗?学生异口同声——不对,只有安理会会议表明了联合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板书:联合国的作用)。除了联合国这个组织,大家还知道哪些国际组织(板书:其他国际组织)?知道——非统组织、欧盟……

结束语:这节课,我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合作!

板书设计

国际合作

1、很重要:

2、主要领域:政治、经济、文化……

3、联合国的作用:

4、其他国际组织:

教学反思:

由于内容简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很好掌握,教学效果良好。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学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

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点内容很多,同时又是难点。而且这节课是重点之中的重点,这部分知识接受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地理的学习,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难点较难突破,针对教材特点,依据新课改精神实质,将本节课确定为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综合法研讨课,设计意图之一就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重在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勇于创新,勤于动脑、动手,乐于探索,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素养。

设计意图之二就是针对这部分知识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来讲,难度的确大了点,在准备教具时就选择了一些容易理解的身边实物(手电筒和地球仪),对刚具有基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初一学生,极需加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应该提供时间、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设计意图之三就是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很多,难点又需要突破,在教师讲授的同时,多给予直观模型或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所以采取综合法进行试。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2

今天讲课的章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在刚结束难度偏高的第一章后,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轻松地学习,在乐趣中学到知识。首先我以加加林的故事导入本节课,引出“人类真的给地球起错名字了吗?”激发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海洋面积是否真的比陆地面积大。得出答案后接着回答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分布,得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结论。由结论再提出疑问“既然海洋面积如此大,为什么古人给地球起名为地球而不是水球”(PS:本环节节节相扣,前后联系紧密),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答案。提出疑问: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简单介绍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增进同学们的见闻,同时也增加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PS:在介绍历史时,欠缺生动,提不起同学们的兴趣)观察地图,得出海陆分布。在讲七大洲之前,先给同学们讲解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之间的区别,并举他们熟悉的例子——雷州半岛。接着引出全球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简要介绍七大洲命名的来源。读图思考:1.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2.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3.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4.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5.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6.各大洲的面积大小关系如何? (PS:口诀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完成教材31页活动3,了解七大洲的轮廓特征。 (PS:本环节同学们难以独立完成,教师引导并板图) 观察地图册第5页,找出大洲分界线 在讲七大洋之前先讲解海峡、海、洋之间的区别 引出四大洋极其分布和面积大小关系 (PS: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在七大洲的轮廓图上标出四大洋的位置 最后介绍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增进趣味性。 (PS:在讲解贸易的通道——马六甲海峡时,缺乏都地图的指引) 存在问题:教师声音过小,师生间缺乏互动。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3

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具体情况来看,本节课突出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围绕教学目标,我从生活入手,首先让学生说出我们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途径,再从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天气预报展开,特别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播放录制好的学生所熟悉的央视预报节目,利用其中的卫星云图、城市预报图进行教学,通过模拟央视主持人,让学生学会读图并布置学生课后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养成了认真观察分析和记录的习惯。在天气符号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对书上图片符号的自己来识别,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的主体设计和主要步骤是以学生竞赛的形式,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为主体,把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目标切实的落实于每一步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思维课堂的新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地理新课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小组竞赛的课堂活动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且对以后教学中的小组教学方式起到示范作用。

这节课除了上课课件外,还自制了彩色图片与卡片、自己录制的音像,这些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印象,突破教学难点。让我感受到教师要以一个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课堂上话语亲切,不生硬,易于接受。我经常用鼓励性话适时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仔细思考发现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真正有效的调动、激发学生积极性,师生互动不足

在本课中,原本有很多地方可以让学生主动发挥,开动脑筋的地方,却被老师一手包办,没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例如: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老师完全可以先给学生一定的'提示,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讨论、归纳原因,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师生之间的共鸣。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没有给学生深入讨论的机会,都由自己讲解了,所以显得老师讲解的过多,学生表现的机会过少现象。另外被要求提问的同学大多集中在少部分学生,对于大多数的学生关注不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使得本节课中师生互动明显不充分。

二、教学语言不够规范

教学语言应该注重科学性、规范性,不能随心所欲讲解。在一些细微地方注意不够,导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地理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强的学科,所以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细微之处,把好语言规范这道关卡。

通过反思让我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也让我明确了今后将努力的方向:

一、要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和肯定

对于那些积极表现和出现错误的学生都给予肯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让他们充满自信心,能够有更多、更好的表现,达到师生之间的的平等地位。给学生更多施展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师生共鸣,避免“满堂灌”的现象。

二、加强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

一个自身能力不足的老师是不可能教出优秀的学生。今后要多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充分运用团体合作学习的机会;与优秀教师交流、学习,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三、细心发现身边的事例,并合理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相信可以给学生更直观,贴切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观察,思考能力。

总之,在课堂中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应用到平时教学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今后我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弥补缺陷,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较难突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方法,充分发挥“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作用。现简单地谈一下感想。

一、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用自已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转时,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来演示地球与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其他学生观察判断他们演示的是否正确,对有错误的地方,再找学生下来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确为止。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2、时间掌控不太好,本节课的两个目标都是重难点,但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过短,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讲的太多。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5

本周是开学第六周了,地理课刚刚上完一章,刚开始由于教材不熟练,课本掌握的深度不够,上起课来总觉得前后衔接不起来,总觉得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不深刻,学习的兴趣很高,但是总觉得练习没有时间去检查,去巩固,这样只好让小组长代劳,让组内去吧问题解决好,把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堂上老师再去解决。

上课时,以练习为主,把学生引导知识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一点我尽量去做,可是有时感到有些知识很是抽象,学生根本无法合作完成,只好自己讲解,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有时面对反应慢三拍的学生,老师让他做的题目他总是不以为然,有时发现就是学到了那一页他都跟不上,面对全部学生,面对每一个问题,面对有限的时间,在课堂上有时感到力不从心,想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让每一个学生都由自主的学习引发到自发的去学习,自觉地去学习,这确实也是一个境界。虽说教无定法、学无定则。面对知识的殿堂,不论什么法,只要学生的成绩有提高,这就是好的方法。只要老师们都认可的方法这就是好方法。

总之,要想提高成绩就要下功夫,从教学方法上要做好,从学习方法上要做好,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要做好,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上做好。

第三篇: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

这节课上完之后,一直觉得不是非常的理想,反思了很久,总结出三点:1.准备不够充分2.教材吃的不透。3.课外知识扩充的不够,没有新鲜感和时代感。上课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准备什么,没想过要表现的特别出色。其实现在未来,每一次充分的准备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要好好珍惜才是。内容安排真的很少,很没技术含量。虽然来听课的老师在评课的时候没有说我什么,但是我还是很惭愧。已上三点算是对这堂很不尽人意的课的浅薄反思,希望自己能以史为鉴,尽快提高,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

在自主学习的部分,学生虽然很认真的看书,但由于是初一新生,对教材的把握不准,耽误的时间长,而且不容易发现重点问题,即使小组合作后有了改观,但还需全班各组共同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重点突破的板块,主要是学会从图中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通过反复读图、识图,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比较准确,但由于这是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到大屏幕前指图说出时仍容易犯错误,还需要不断巩固。对于拓展延伸板块,内容很好,又一定的难度,而且能够联系刚刚学过的知识,也能够激起学生探讨的激情,但由于前面重点突破的时间稍微多了一点,这部分内容时间上有些仓促,下节课应适当调整。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2

学生碰到的第一个难点是某个地点经纬度的判读,在教学中从经纬度的划分入手:00经线以西为西经,以东为东经;00纬线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如果给定的图中有00经线和00纬线,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若图中没有出现00经线和00纬线,则要推断00经线和00纬线会出现在这个点的什么方位,那么这个点就位于00经线和00纬线的相反方位,以此得出该点到底位于东经西经还是南纬北纬。

判读某地所处的东西半球位置是学生遇到的又一个难点,教学中我仍然是从定义着手,让学生明确200W以东至1600E以西为东半球,此范围以外为西半球。不论给定什么地点,先在它的附近划出200W和1600E这两条经线,再观察这个点是否在200W以东至1600E以西的范围内,若在,则该点位于东半球,反之,则位于西半球。

此外的一个难点是南北极附近经度的判读,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00经线上选取一点,如果给定的图中极点是南极,则向南极的方向为南,其相反方向为北,再以此点为中心,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即可判读出东经和西经。学生在遇到南北极为中心的图时,往往会出现方向的混乱,原因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对于以极点为中心的整图不适用,但对于除极点外的各点依然适用,只不过此时的“上下”一定要和“北南”相一致,必要时可把作业本或试卷旋转一定的角度。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3

本周是开学第六周了,地理课刚刚上完一章,刚开始由于教材不熟练,课本掌握的深度不够,上起课来总觉得前后衔接不起来,总觉得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不深刻,学习的兴趣很高,但是总觉得练习没有时间去检查,去巩固,这样只好让小组长代劳,让组内去吧问题解决好,把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堂上老师再去解决。

上课时,以练习为主,把学生引导知识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一点我尽量去做,可是有时感到有些知识很是抽象,学生根本无法合作完成,只好自己讲解,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有时面对反应慢三拍的学生,老师让他做的题目他总是不以为然,有时发现就是学到了那一页他都跟不上,面对全部学生,面对每一个问题,面对有限的时间,在课堂上有时感到力不从心,想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让每一个学生都由自主的学习引发到自发的去学习,自觉地去学习,这确实也是一个境界。虽说教无定法、学无定则。面对知识的殿堂,不论什么法,只要学生的成绩有提高,这就是好的方法。只要老师们都认可的方法这就是好方法。

总之,要想提高成绩就要下功夫,从教学方法上要做好,从学习方法上要做好,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要做好,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上做好。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4

本章教材内容作为全书乃至全套教材的绪论,有相当重要的启蒙作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探索世界的求知欲。它由两大部分组成:一、生活离不开地理;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都是以现实的事例作为分析思考的对象,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学生能够通过古今中外的事例学习到地理的概念,形成地理的头脑,对今后的地理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对现实问题的思索理解。

在本章的教学设计方面,我针对学生对于地理的混沌认识状态,决定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精神,以教师的引导为方向,学生的活动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活动讨论,提出质疑,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在教师引导下自行得出结论。

在具体实施方面,我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讨论活动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重要的不是讲述,而是要分析总结完教材事例之后,让学生回到自己生活的环境,用自己身边的具体事例来进行讨论,进而展开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地理的学习方式和对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产生体验和感受。所以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安排就是围绕本土的问题讨论较多,力争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情开始,投入到以后的地理学习中去。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围绕我们身边地理事物和我们亲身体验过的地理现象展开的讨论题,我认为这些活动比较好。本节课我认为还有可以学习的方面就是师生互动较好,老师始终在和大家“谈”地理、“聊”地理,没有严肃的说教,我想这样学生会学得更轻松、感觉更亲切。

欠缺的一些方面:课件制作时我本想穿插一些视频资料给学生看,没有找到合适的视频。我认为国际长跑比赛中东非选手领先可以用视频播放一个比赛片段更好。以后我会补充上去。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5

初一上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工作即将结束,虽然我是“半路出家”,改行教地理,但因为我有一颗热爱教育、干一行爱一行的红心,边学习边实践,边请教边领会,并且用高效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越来越热爱地理课。

通过我的地理教学,学生们对地理知识有了较大的认识,并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他们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和人文环境等自然地理知识,并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不是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将来走向社会和走向世界的需要。

通过我的地理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民族素质。地理教学贯彻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就使他们具备所必需的地理基础知识,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热爱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保护世界环境的一员。

通过我的地理教学,使学生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会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被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这样就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我收集一些地理材料和图片,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国家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通过我的地理教学,启迪了学生的智能。在教学时,我注意学生智能的发展,充分利用我设计的导学案,启发诱导学生用地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本地区实际,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到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国际事务及学生生活等方面与地理教学内容有关的事例,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地理教学,除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以外,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了我们祖国的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从而更加热爱它。同时也意识到我们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的现状,培养了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祖国奉献的远大志向。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6

本节课知识点多而细,每个知识点都很重要,为以后学习提供基础,所以上好这一节课至关重要。经纬网在地球表面并不存在,是人们在地球仪上人为划定的,所以需要学生要有空间感,再加上教材中以图为主,给学生预习也增加难度。

根据以上情况,我采取了学生自学和小组交流为主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5分钟,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根本完不成学案,对于抽象的事物仅凭阅读教材是不能够完成的。于是我安排学生分成四大组,每组一个地球仪,小组内进行充分讨论(大约15分钟),教师深入到组内进行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我的提问和指导感觉大部分学生能够将本节课的基础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这让我感到非常高兴,以往的教师教学老师在前面使尽全身解数的讲解,达到的效果也不过如此,现在通过自主学习和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再加上教师有针对的点拨,学生同样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是地球仪仍不够直观,各组的地球仪有的是经纬网地球仪,有的是政区地球仪,这样学生自学起来程度不一样,教师在点拨时也有一定难度;个别学生仍然对抽象的事物不能理解,希望在下面的几节课中再进行渗透。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7

本课是初一地理《天气与气候》的开篇第一课。这部分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从实际出发,将生活中身边的现象带入课堂,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练习时即将生活融入课堂

本节课,我以11月9日的初雪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雪后的种种变化和与平时生活的一些不同;在引导学生对当天的天气情况进行描述,从而引出天气的概念。

将天气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利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利的地理。

2、明确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实效性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室的启发引导下,师生交谈讨论,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体验来理解地理知识,从而完成本节课的预定教学目标。

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和背景音乐的运用,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能更加直观地把教学中的抽象概念直观化、具体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结经验是为了学会教学,通过以上反思,可以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增强自身业务技能,适应教学中时刻变化的新情况,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8

今天讲课的章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在刚结束难度偏高的第一章后,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轻松地学习,在乐趣中学到知识。

首先我以加加林的故事导入本节课,引出“人类真的给地球起错名字了吗?”激发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海洋面积是否真的比陆地面积大。得出答案后接着回答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分布,得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结论。由结论再提出疑问“既然海洋面积如此大,为什么古人给地球起名为地球而不是水球”(PS:本环节节节相扣,前后联系紧密),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答案。

提出疑问: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

简单介绍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增进同学们的见闻,同时也增加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观察地图,得出海陆分布。

在讲七大洲之前,先给同学们讲解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之间的区别,并举他们熟悉的例子——雷州半岛。接着引出全球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简要介绍七大洲命名的来源。

读图思考:

1、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2、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3、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4、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5、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6、各大洲的面积大小关系如何?

完成教材31页活动3,了解七大洲的轮廓特征。

观察地图册第5页,找出大洲分界线

在讲七大洋之前先讲解海峡、海、洋之间的区别

引出四大洋极其分布和面积大小关系

在七大洲的轮廓图上标出四大洋的位置

最后介绍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增进趣味性。

存在问题:教师声音过小,师生间缺乏互动。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9

一、地理复习时存在的问题

1、复习课事无巨细,练习题也多为陈题,无新意,课堂教学针对性不强,复习效率不高。

2、教法单一、手段陈旧、容量小。

3、局限于教材和预设练习、拓展不够。

4、地图语言使用太少。

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复习时存在了一系列的问题,故考试时则暴露了更多的问题。

1、碰到一些新题学生束手无策。回答是五花八门。

2、容量大,学生只觉有做题时间,无更正检查时间。一方面学生基础弱,学习时没有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说明学生未受这方面的锻炼。

3、回答问题答不到点子上,并且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4、对一些专题方面的问题掌握不牢固,缺乏练习。

三、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集体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地理主干知识和考点内容,针对主干内容和考点内容设置情景,找准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缓判断,留给学生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思维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交流讨论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开放地理课堂。

教学内容开放,关注社会重大的科研成果,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联系实际生活,其次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让学生展开辩论,越激烈越好,再次,作业设置要开放,作业形式要多样,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开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学生,关注其差异性。

4.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学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

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点内容很多,同时又是难点。而且这节课是重点之中的重点,这部分知识接受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地理的学习,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难点较难突破,针对教材特点,依据新课改精神实质,将本节课确定为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综合法研讨课,设计意图之一就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重在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勇于创新,勤于动脑、动手,乐于探索,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素养。

设计意图之二就是针对这部分知识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来讲,难度的确大了点,在准备教具时就选择了一些容易理解的身边实物(手电筒和地球仪),对刚具有基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初一学生,极需加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应该提供时间、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设计意图之三就是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很多,难点又需要突破,在教师讲授的同时,多给予直观模型或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所以采取综合法进行试。

5.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题为《世界气候类型》,内容为初中地理的难点之一,我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影响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主要因素。

2、能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

3、学会判读“气候直方图”。

4、从丰富多彩的气候和景观类型中感受美好地球家园。

5、在分析各气候的成因中,促进学生形成观察、比较、思考、质疑的科学研究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1、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

2、直方图的判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从大气环流入手,分析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就基本掌握了“气候直方图”判读方法。

本节课内容丰富,全球的气候类型必须面面俱到,为了吸引学生,我不断变化方法,有的精讲,有的简讲,有的让学生讲,并且利用照片、视频资料展示常见气候条件下的动植物景观,使学生对全球主要气候类型获得最感性的认识,最终不仅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地理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渗透方面,本节的课内容涉及人与地球环境,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在本节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整节课渗透天人合一的人地关系理念。

在提及当今全球变暖的问题时,联系前一天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引起学生关注社会,提高主人翁的意识。

整节课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圆满地完成了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0

“地球与地球仪”是初中地理课程的开头篇章,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认识、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等知识点。其中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初中阶段最难学的知识点之一。按教学大纲规定可用2~3课时的教学时间来完成,需要准备的教学用具是地球仪和相关的教学挂图。

开学这两周来,我一直都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由于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才刚刚接触地理这门课程,我不想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到地理难学,所以尽量放慢教学进度(安排了3课时),但3节课下来,除了第一课时时间略有充裕外,第二、三课时的教学时间都非常紧张。

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尽量让地理课程贴近生活,把地理课程生活化、趣味化,如教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时,让学生看了地球的卫星照片时,为了提起课堂气氛我说“请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地球母亲的照片,她美吗?”有学生回答“她是靓妹”,还有学生说“她是一个孕妇”(都不是诚心的回答,蛮有起哄和捣乱课堂的火药味——学生太调皮了,想给老师下马威),我不知哪来的灵感(太突然了),顺口答道“对,地球确实是一个怀孕的靓妹,她孕育着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唯一有生命星球。她肚子涨得圆圆的,看上去像皮球”(点明了地球的形状),接着我又问:“大家说,如果要给这位靓妹孕妇穿一条裤子的话,要给她找多长的皮带?”学生异口同声说出了地球的赤道周长(可能被我的应变能力折服了吧),一堂本来要乱成一锅粥的课,竟然一气呵成了。

教学中存在的遗憾也不少,浪费了3节课的口舌,结果还有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好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N、S、E、W常常分不清),还有东西半球和东西经的划分界线学生也还容易混淆,特别是“0°—20°W”和“160°E-180°”经度范围内的半球位置还有更多的学生没有掌握好。这也一直是我近来地理教学生涯的一块心病,有时也在想,教材编写者能不能不把这么繁难的知识点安排在地理课程的开头篇章,但没有这些基础知识为起点,学生又怎样学习地理课程呢?希望有办法的同行们给指点津迷吧!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1

对于初一年纪的学生来说,主要是学习一些比较基础的入门知识。这节课所讲的课题是《板块的运动》。从复习以前的知识做引导,来一起同学们的思考,从而引出今天所要讲的课题。

这次讲课主要用到的事多媒体,把丰富多彩的地理图片展示给同学们,并展开了小组讨论,在积极的讨论中得出问题的答案。并将本节课重点给学生们做出一个整体的总结。讲完课后的几分钟,又带领学生做了一些练习题,有简单到复杂。最后布置作业。整节课自我感觉还可以,但是还是会有许多不足之处。

课后,老师们对我的课堂进行了评课。提出来一些需要改正的问题。我的知道老师李老师指出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没有给学生时间去思考,而是直接给出了答案。年纪组长张芳老师提出,板书有点少,应该把课题写上并且还应该把本节课的重点以板书的形式列出等。其他老师还提出了:一,讲课太细,对与初一的孩子来说讲的太多了。二,老师建议让学生多动手,自己去黑板上画出六大板块的轮廓和大致位置。三,是以我讲为主,应该响应新课堂的概念,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四,课件不应太多,而要很清晰。对于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我觉得很有用。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去更正。改掉缺点,发扬优点。在平时上课中就要体现新课堂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玩中学到东西。

这次公开课,给我很多帮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作为一名老师,我一定会虚心学习,学习老师们的一些教学方法,在这半年的实习中我会不断成长,为学生的未来而奋斗。我坚信,我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3.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1.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及主要领域。

2.联合国的宗旨和组成。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辩论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联合国安理会、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官员,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由学生推选一们联合国秘书长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

2.学生预习教材并搜集世界最近时期有关经贸磨擦方面和地区冲突方面的信息资料以及中国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资料。(教师可具体指定内容,以免学生盲目搜集)按扮演角色各级别整理好资料,并理好发言稿,推选代表发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教师(直接引入新课):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己组织召开两个国际会议,讨论国际间的合作问题(同时板书:国际合作),主要是讨论解决巴以冲突问题的中国的入世问题。教师作为安南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秘书参加这两次会议。会议前,我将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情况向同学们作一下简介,以备大家对讨论中国入世问题的理解:世贸组织是……下面先请同学们推选的“安南秘书长”先生主持会议。

学生“安南”按会议程序主持会议(教师坐在该生旁边指点会议如何进行)。

(一)“安南”宣布大会开幕,并发表讲话:我宣布此次大会现在开幕,女士们、先生们,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共同发展。现在世界……,巴以冲突不断升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不安和普遍关注,我现将巴以冲突问题提交大会审议,请大家讨论研究解决。

(二)巴以双方及安理会会员国代表讨论,然后代表发言。(教师应提示各方代表:要从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讨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得出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应表明以军撤不撤军,如何撤军?巴方要求以方应怎样做,提请大会裁决。)

学生:巴方代表发言,主题是阐述请联合国干预以方并对其实施制裁的理由(列举以方的行为,如对巴方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毁坏等损失情况。)

学生:以方代表发言,阐述打击巴方的原因。

学生:其他国家代表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如学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教师应加以引导以体现合作的精神,估计多数代表发言的观点可能是:以方应立即撤军,以土地换和平……)

(三)“安南”从代表们的发言中选择合理的解决措施,就此提请大会审议通过并宣布照此安理会决议执行。

教师:小结,同时建议举行第二个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大会。同学们组织的联合国安理会开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准备召开这节课的第二个会议,讨论审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会前大家先看教材图5。9,让学生从中获得国际社会需要合作的一些启示,然后提示学生。1)中国的代表:围绕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其他国家有什么好处,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国际社会的承诺这几方面思考讨论,如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就是一种承诺。2)其他国家的代表:围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同世界很多国家先后经历长达二十来年的艰苦谈判历程:中国入世后对世界各国有什么好外这两方面去讨论思考自己的观点,以便大会对中国入世问题进行表决。讲座两分钟后教师建议第二个活动开始。

学生:“总干事”主持会议

(一)“总干事”宣布会议开始,并请中方代表首先发言。

学生:中方代表根据老师的提示作陈述性发言。(中方其他代表可补充发言)

(二)“总干事”发言阐述其本人对中方过去工作的看法(看法应是积极的、有利和),并提议世贸组织成员国举手表决。

学生:世贸组织各成员国举手表决:一致通过(基于两个因素获得这个结论:大家是中国人,学生的童心会偏向自己的国家:教师前面的引导)(师生共同鼓掌欢庆)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完成后面的板书提纲。这节课的两个会议大家组织得很好,很成功。那么大家在这两个会议获得了些什么体会呢?同学们思考一下再发言。灵活处理学生答案,学生可能的回答——国际合作非常重要(板书)。中国入世说明中国需要同国际社会合作,国际社会也需要同中国合作。中国需要合作,世界各国都需要合作。课后请大家完成教材P94A、B图,并思考现在国际合作中存在着什么现象。再问:这两个会议体现了在哪些方面需要国际合作?学生思考回答——在政治、经济方面(板书)。那么,同学们根据平常的体会,国际间还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合作,请举例。学生思考回答——中国人穿西装、吃西餐是服装、饮食文化合作交流的结果,航海家麦哲伦使用的指南针是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的结果(板书)。大家再想一想:本节课的两会议都体现了联合国这一重大国际组织的作用,对吗?学生异口同声——不对,只有安理会会议表明了联合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板书:联合国的作用)。除了联合国这个组织,大家还知道哪些国际组织(板书:其他国际组织)?知道——非统组织、欧盟……

结束语:这节课,我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合作!

板书设计

国际合作

1、很重要:

2、主要领域:政治、经济、文化……

3、联合国的作用:

4、其他国际组织:

教学反思:

由于内容简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很好掌握,教学效果良好。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3

本周在讲授经线和经度时,学生碰到了第一个难点是某个地点经纬度的判读,在教学中从经纬度的划分入手:0度经线以西为西经,以东为东经;0度纬线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如果给定的图中有0度经线和0度纬线,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若图中没有出现0度经线和0度纬线,则要推断0度经线和0度纬线会出现在这个点的什么方位,那么这个点就位于0度经线和0度纬线的相反方位,以此得出该点到底位于东经西经还是南纬北纬。

判读某地所处的东西半球位置是学生遇到的又一个难点,教学中我仍然是从定义着手,让学生明确20W以东至160E以西为东半球,此范围以外为西半球。不论给定什么地点,先在它的附近划出20W和160E这两条经线,再观察这个点是否在20W以东至160E以西的范围内,若在,则该点位于东半球,反之,则位于西半球。

此外的一个难点是南北极附近经度的判读,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0度经线上选取一点,如果给定的图中极点是南极,则向南极的方向为南,其相反方向为北,再以此点为中心,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即可判读出东经和西经。学生在遇到南北极为中心的图时,往往会出现方向的混乱,原因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对于以极点为中心的整图不适用,但对于除极点外的各点依然适用,只不过此时的“上下”一定要和“北南”相一致,必要时可把作业本或试卷旋转一定的角度。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4

一、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本节课的情感教育隐含在活动中,默化在细节里。从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到为降低难度将问题分级分类;从活动前的温馨提示到活动中锦囊妙计;从丰富多彩的资料选取到激励有加的特色评价等等许多环节的设计,都饱含了教师对学生的殷殷期望,而这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一丝一毫的说教。

二、切实可行的活动设计

教师始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出发,想方设法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例如,在“探究发现”活动中,教师自制教具,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过程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感知科学论证的方法。又如,在“慧眼识图”时,教师利用自制的“信息条”给学生以方法提示。最后,在“地理测试”中,教师主要根据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将传统的“知识反馈题”设计成“地质学家的潜质测试”,看似简单的形式转变,对学生来说,却是最好的礼物。

点评

本节课从一个小小的岛屿开启了孩子探索、发现之旅,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岛,让孩子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难道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岛吗?”引发孩子好奇的导入,实验的探究让孩子们明确了海陆变迁的原因,虚拟实地的考察,如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喜玛拉雅地区的发现、海底古河流三角洲的发现给学生探究问题得出结论一个有力的支撑,让学生在问题中、在情景中去发现、去分析、去综合。在讲述大陆漂移时,让学生去动手、探究、发现;利用自制教具拼图,让孩子得出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你是怎样判断的,层层递进,而后再引入到“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那些方面进行严密的论证?”从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得出大陆漂移说的全部内容,由此再导入板块学说,让学生慧眼读图,让学生在图中进行大胆发现,让学生一一的判断、分析、总结,从而得出了板块学说的内容,将难点的知识化解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课堂中创新性的设问时时再现,如“板块碰撞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板块张裂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教学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好奇,学生听起来感知意犹未尽。

纵观本节课,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体会到地理课给他们带来别样的快乐。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较难突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方法,充分发挥“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作用。现简单地谈一下感想。

一、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用自已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转时,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来演示地球与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其他学生观察判断他们演示的是否正确,对有错误的地方,再找学生下来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确为止。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2、时间掌控不太好,本节课的两个目标都是重难点,但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过短,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讲的太多。

第四篇: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

本节课知识点多而细,每个知识点都很重要,为以后学习提供基础,所以上好这一节课至关重要。经纬网在地球表面并不存在,是人们在地球仪上人为划定的,所以需要学生要有空间感,再加上教材中以图为主,给学生预习也增加难度。

根据以上情况,我采取了学生自学和小组交流为主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5分钟,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根本完不成学案,对于抽象的事物仅凭阅读教材是不能够完成的。于是我安排学生分成四大组,每组一个地球仪,小组内进行充分讨论(大约15分钟),教师深入到组内进行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我的提问和指导感觉大部分学生能够将本节课的基础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这让我感到非常高兴,以往的教师教学老师在前面使尽全身解数的讲解,达到的效果也不过如此,现在通过自主学习和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再加上教师有针对的点拨,学生同样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是地球仪仍不够直观,各组的地球仪有的是经纬网地球仪,有的是政区地球仪,这样学生自学起来程度不一样,教师在点拨时也有一定难度;个别学生仍然对抽象的事物不能理解,希望在下面的几节课中再进行渗透。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课题为《世界气候类型》,内容为初中地理的难点之一,我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影响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主要因素。

2、能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

3、学会判读“气候直方图”。

4、从丰富多彩的气候和景观类型中感受美好地球家园。

5、在分析各气候的成因中,促进学生形成观察、比较、思考、质疑的科学研究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1、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2、直方图的判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从大气环流入手,分析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就基本掌握了“气候直方图”判读方法。

本节课内容丰富,全球的气候类型必须面面俱到,为了吸引学生,我不断变化方法,有的精讲,有的简讲,有的让学生讲,并且利用照片、视频资料展示常见气候条件下的动植物景观,使学生对全球主要气候类型获得最感性的认识,最终不仅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地理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渗透方面,本节的课内容涉及人与地球环境,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在本节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整节课渗透天人合一的人地关系理念。

在提及当今全球变暖的问题时,联系前一天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引起学生关注社会,提高主人翁的意识。

整节课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圆满地完成了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3

本课是初一地理《天气与气候》的开篇第一课。这部分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从实际出发,将生活中身边的现象带入课堂,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 练习时即将生活融入课堂

本节课,我以11月9日的初雪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雪后的种种变化和与平时生活的一些不同;在引导学生对当天的天气情况进行描述,从而引出天气的概念。

将天气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利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利的地理。

2、 明确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实效性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室的启发引导下,师生交谈讨论,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体验来理解地理知识,从而完成本节课的预定教学目标。

3、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和背景音乐的运用,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能更加直观地把教学中的抽象概念直观化、具体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结经验是为了学会教学,通过以上反思,可以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增强自身业务技能,适应教学中时刻变化的新情况,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4

“地球与地球仪”是初中地理课程的开头篇章,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认识、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等知识点。其中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初中阶段最难学的知识点之一。按教学大纲规定可用2~3课时的教学时间来完成,需要准备的教学用具是地球仪和相关的教学挂图。

开学这两周来,我一直都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由于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才刚刚接触地理这门课程,我不想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到地理难学,所以尽量放慢教学进度(安排了3课时),但3节课下来,除了第一课时时间略有充裕外,第二、三课时的教学时间都非常紧张。

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尽量让地理课程贴近生活,把地理课程生活化、趣味化,如教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时,让学生看了地球的卫星照片时,为了提起课堂气氛我说“请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地球母亲的照片,她美吗?”有学生回答“她是靓妹”,还有学生说“她是一个孕妇”(都不是诚心的回答,蛮有起哄和捣乱课堂的火药味——学生太调皮了,想给老师下马威),我不知哪来的灵感(太突然了),顺口答道“对,地球确实是一个怀孕的靓妹,她孕育着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唯一有生命星球。她肚子涨得圆圆的,看上去像皮球”(点明了地球的形状),接着我又问:“大家说,如果要给这位靓妹孕妇穿一条裤子的话,要给她找多长的皮带?”学生异口同声说出了地球的赤道周长(可能被我的应变能力折服了吧),一堂本来要乱成一锅粥的课,竟然一气呵成了。

教学中存在的遗憾也不少,浪费了3节课的口舌,结果还有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好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N、S、E、W常常分不清),还有东西半球和东西经的划分界线学生也还容易混淆,特别是“0°—20°W”和“160°E-180°”经度范围内的半球位置还有更多的学生没有掌握好。这也一直是我近来地理教学生涯的一块心病,有时也在想,教材编写者能不能不把这么繁难的知识点安排在地理课程的开头篇章,但没有这些基础知识为起点,学生又怎样学习地理课程呢?希望有办法的同行们给指点津迷吧!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5

一、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本节课的情感教育隐含在活动中,默化在细节里。从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到为降低难度将问题分级分类;从活动前的温馨提示到活动中锦囊妙计;从丰富多彩的资料选取到激励有加的特色评价等等许多环节的设计,都饱含了教师对学生的殷殷期望,而这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一丝一毫的说教。

二、切实可行的活动设计

教师始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出发,想方设法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例如,在“探究发现”活动中,教师自制教具,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过程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感知科学论证的方法。又如,在“慧眼识图”时,教师利用自制的“信息条”给学生以方法提示。最后,在“地理测试”中,教师主要根据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将传统的“知识反馈题”设计成“地质学家的潜质测试”,看似简单的形式转变,对学生来说,却是最好的礼物。

点评

本节课从一个小小的岛屿开启了孩子探索、发现之旅,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岛,让孩子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难道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岛吗?”引发孩子好奇的导入,实验的探究让孩子们明确了海陆变迁的原因,虚拟实地的考察,如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喜玛拉雅地区的发现、海底古河流三角洲的发现给学生探究问题得出结论一个有力的支撑,让学生在问题中、在情景中去发现、去分析、去综合。在讲述大陆漂移时,让学生去动手、探究、发现;利用自制教具拼图,让孩子得出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你是怎样判断的,层层递进,而后再引入到“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那些方面进行严密的论证?”从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得出大陆漂移说的全部内容,由此再导入板块学说,让学生慧眼读图,让学生在图中进行大胆发现,让学生一一的判断、分析、总结,从而得出了板块学说的内容,将难点的知识化解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课堂中创新性的设问时时再现,如“板块碰撞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板块张裂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教学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好奇,学生听起来感知意犹未尽。

纵观本节课,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体会到地理课给他们带来别样的快乐。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6

学生碰到的第一个难点是某个地点经纬度的判读,在教学中从经纬度的划分入手:00经线以西为西经,以东为东经;00纬线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如果给定的图中有00经线和00纬线,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若图中没有出现00经线和00纬线,则要推断00经线和00纬线会出现在这个点的什么方位,那么这个点就位于00经线和00纬线的相反方位,以此得出该点到底位于东经西经还是南纬北纬。

判读某地所处的东西半球位置是学生遇到的又一个难点,教学中我仍然是从定义着手,让学生明确200W以东至1600E以西为东半球,此范围以外为西半球。不论给定什么地点,先在它的附近划出200W和1600E这两条经线,再观察这个点是否在200W以东至1600E以西的范围内,若在,则该点位于东半球,反之,则位于西半球。

此外的一个难点是南北极附近经度的判读,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00经线上选取一点,如果给定的图中极点是南极,则向南极的方向为南,其相反方向为北,再以此点为中心,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即可判读出东经和西经。学生在遇到南北极为中心的图时,往往会出现方向的混乱,原因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对于以极点为中心的整图不适用,但对于除极点外的各点依然适用,只不过此时的“上下”一定要和“北南”相一致,必要时可把作业本或试卷旋转一定的角度。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7

这节课上完之后,一直觉得不是非常的理想,反思了很久,总结出三点:1.准备不够充分2.教材吃的不透。3.课外知识扩充的不够,没有新鲜感和时代感。上课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准备什么,没想过要表现的特别出色。其实现在未来,每一次充分的准备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要好好珍惜才是。内容安排真的很少,很没技术含量。虽然来听课的老师在评课的时候没有说我什么,但是我还是很惭愧。已上三点算是对这堂很不尽人意的课的浅薄反思,希望自己能以史为鉴,尽快提高,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

在自主学习的部分,学生虽然很认真的看书,但由于是初一新生,对教材的把握不准,耽误的时间长,而且不容易发现重点问题,即使小组合作后有了改观,但还需全班各组共同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重点突破的板块,主要是学会从图中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通过反复读图、识图,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比较准确,但由于这是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到大屏幕前指图说出时仍容易犯错误,还需要不断巩固。对于拓展延伸板块,内容很好,又一定的难度,而且能够联系刚刚学过的知识,也能够激起学生探讨的激情,但由于前面重点突破的时间稍微多了一点,这部分内容时间上有些仓促,下节课应适当调整。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学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

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点内容很多,同时又是难点。而且这节课是重点之中的重点,这部分知识接受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地理的学习,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难点较难突破,针对教材特点,依据新课改精神实质,将本节课确定为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综合法研讨课,设计意图之一就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重在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勇于创新,勤于动脑、动手,乐于探索,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素养。

设计意图之二就是针对这部分知识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来讲,难度的确大了点,在准备教具时就选择了一些容易理解的身边实物(手电筒和地球仪),对刚具有基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初一学生,极需加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应该提供时间、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设计意图之三就是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很多,难点又需要突破,在教师讲授的同时,多给予直观模型或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所以采取综合法进行试。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9

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具体情况来看,本节课突出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围绕教学目标,我从生活入手,首先让学生说出我们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途径,再从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天气预报展开,特别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播放录制好的学生所熟悉的央视预报节目,利用其中的卫星云图、城市预报图进行教学,通过模拟央视主持人,让学生学会读图并布置学生课后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养成了认真观察分析和记录的习惯。在天气符号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对书上图片符号的自己来识别,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的主体设计和主要步骤是以学生竞赛的形式,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为主体,把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目标切实的落实于每一步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思维课堂的新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地理新课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小组竞赛的课堂活动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且对以后教学中的小组教学方式起到示范作用。

这节课除了上课课件外,还自制了彩色图片与卡片、自己录制的音像,这些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印象,突破教学难点。让我感受到教师要以一个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课堂上话语亲切,不生硬,易于接受。我经常用鼓励性话适时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仔细思考发现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真正有效的调动、激发学生积极性,师生互动不足

在本课中,原本有很多地方可以让学生主动发挥,开动脑筋的地方,却被老师一手包办,没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例如: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老师完全可以先给学生一定的提示,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讨论、归纳原因,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师生之间的共鸣。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没有给学生深入讨论的机会,都由自己讲解了,所以显得老师讲解的过多,学生表现的机会过少现象。另外被要求提问的同学大多集中在少部分学生,对于大多数的学生关注不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使得本节课中师生互动明显不充分。

二、教学语言不够规范

教学语言应该注重科学性、规范性,不能随心所欲讲解。在一些细微地方注意不够,导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地理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强的学科,所以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细微之处,把好语言规范这道关卡。

通过反思让我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也让我明确了今后将努力的方向:

一、要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和肯定

对于那些积极表现和出现错误的学生都给予肯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让他们充满自信心,能够有更多、更好的表现,达到师生之间的的平等地位。给学生更多施展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师生共鸣,避免“满堂灌”的现象。

二、加强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

一个自身能力不足的老师是不可能教出优秀的学生。今后要多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充分运用团体合作学习的机会;与优秀教师交流、学习,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三、细心发现身边的事例,并合理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相信可以给学生更直观,贴切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观察,思考能力。

总之,在课堂中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应用到平时教学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今后我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弥补缺陷,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0

今天讲课的章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在刚结束难度偏高的第一章后,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轻松地学习,在乐趣中学到知识。首先我以加加林的故事导入本节课,引出“人类真的给地球起错名字了吗?”激发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海洋面积是否真的比陆地面积大。得出答案后接着回答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分布,得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结论。由结论再提出疑问“既然海洋面积如此大,为什么古人给地球起名为地球而不是水球”(PS:本环节节节相扣,前后联系紧密),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答案。提出疑问: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简单介绍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增进同学们的见闻,同时也增加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PS:在介绍历史时,欠缺生动,提不起同学们的兴趣)观察地图,得出海陆分布。在讲七大洲之前,先给同学们讲解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之间的区别,并举他们熟悉的例子——雷州半岛。接着引出全球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简要介绍七大洲命名的来源。读图思考:1.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2.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3.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4.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5.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6.各大洲的面积大小关系如何? (PS:口诀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完成教材31页活动3,了解七大洲的轮廓特征。 (PS:本环节同学们难以独立完成,教师引导并板图) 观察地图册第5页,找出大洲分界线 在讲七大洋之前先讲解海峡、海、洋之间的区别 引出四大洋极其分布和面积大小关系 (PS: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在七大洲的轮廓图上标出四大洋的位置 最后介绍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增进趣味性。 (PS:在讲解贸易的通道——马六甲海峡时,缺乏都地图的指引) 存在问题:教师声音过小,师生间缺乏互动。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1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一、反思是否具备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能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确定,关注学生个性的张扬,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主动探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针对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二、反思是否强化了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如七年级上册就有132幅,而且种类很多,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并且均是彩色 图。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教者,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三、反思是否注重了活动教学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活动可将多传输渠道于一体。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的有效信息达到值,而且有利于实现各种感官、生命存在的意义。这说明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探究,使听、看、说、思、做有机配合,使学生学会探究和体验,提高学习能力。地理新课程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如七年级上册有34个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有小制作、模拟演示、读图分析、动脑思考、填表、计算、绘图、谈感想看法等。遇到这些活动,你得问自己,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每一项活动内容都是结合当地特点精心设计组织的吗?每一项活动内容都培养了学生相应的能力吗?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吗?

四、反思是否联系了学生现实生活。

教育家陶行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地理教学更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内在动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新课程提供了许多与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注重学生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如感受多变的天气,根据天气预报安排生产与生活等。请问自己,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心中有数吗?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作用?是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掌握新的地理知识的等。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2

本周是开学第六周了,地理课刚刚上完一章,刚开始由于教材不熟练,课本掌握的深度不够,上起课来总觉得前后衔接不起来,总觉得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不深刻,学习的.兴趣很高,但是总觉得练习没有时间去检查,去巩固,这样只好让小组长代劳,让组内去吧问题解决好,把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堂上老师再去解决。

上课时,以练习为主,把学生引导知识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一点我尽量去做,可是有时感到有些知识很是抽象,学生根本无法合作完成,只好自己讲解,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有时面对反应慢三拍的学生,老师让他做的题目他总是不以为然,有时发现就是学到了那一页他都跟不上,面对全部学生,面对每一个问题,面对有限的时间,在课堂上有时感到力不从心,想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让每一个学生都由自主的学习引发到自发的去学习,自觉地去学习,这确实也是一个境界。虽说教无定法、学无定则。面对知识的殿堂,不论什么法,只要学生的成绩有提高,这就是好的方法。只要老师们都认可的方法这就是好方法。

总之,要想提高成绩就要下功夫,从教学方法上要做好,从学习方法上要做好,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要做好,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上做好。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3

今天讲课的章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在刚结束难度偏高的第一章后,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轻松地学习,在乐趣中学到知识。

首先我以加加林的故事导入本节课,引出“人类真的给地球起错名字了吗?”激发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海洋面积是否真的比陆地面积大。得出答案后接着回答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分布,得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结论。由结论再提出疑问“既然海洋面积如此大,为什么古人给地球起名为地球而不是水球”(PS:本环节节节相扣,前后联系紧密),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答案。

提出疑问: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

简单介绍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增进同学们的见闻,同时也增加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观察地图,得出海陆分布。

在讲七大洲之前,先给同学们讲解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之间的区别,并举他们熟悉的例子——雷州半岛。接着引出全球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简要介绍七大洲命名的来源。

读图思考:

1、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2、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3、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4、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5、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6、各大洲的面积大小关系如何?

完成教材31页活动3,了解七大洲的轮廓特征。

观察地图册第5页,找出大洲分界线

在讲七大洋之前先讲解海峡、海、洋之间的区别

引出四大洋极其分布和面积大小关系

在七大洲的轮廓图上标出四大洋的位置

最后介绍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增进趣味性。

存在问题:教师声音过小,师生间缺乏互动。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4

在一个月的地理教学中,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在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对培养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反思

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的信心,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规律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二)、对运用主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反思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尹有教材同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践问题。运用主体教学,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找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对设计教学目标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景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 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四)、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对策:引导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1.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3.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1.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及主要领域。

2.联合国的宗旨和组成。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辩论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联合国安理会、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官员,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由学生推选一们联合国秘书长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

2.学生预习教材并搜集世界最近时期有关经贸磨擦方面和地区冲突方面的信息资料以及中国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资料。(教师可具体指定内容,以免学生盲目搜集)按扮演角色各级别整理好资料,并理好发言稿,推选代表发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教师(直接引入新课):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己组织召开两个国际会议,讨论国际间的合作问题(同时板书:国际合作),主要是讨论解决巴以冲突问题的中国的入世问题。教师作为安南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秘书参加这两次会议。会议前,我将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情况向同学们作一下简介,以备大家对讨论中国入世问题的理解:世贸组织是……下面先请同学们推选的“安南秘书长”先生主持会议。

学生“安南”按会议程序主持会议(教师坐在该生旁边指点会议如何进行)。

(一)“安南”宣布大会开幕,并发表讲话:我宣布此次大会现在开幕,女士们、先生们,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共同发展。现在世界……,巴以冲突不断升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不安和普遍关注,我现将巴以冲突问题提交大会审议,请大家讨论研究解决。

(二)巴以双方及安理会会员国代表讨论,然后代表发言。(教师应提示各方代表:要从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讨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得出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应表明以军撤不撤军,如何撤军?巴方要求以方应怎样做,提请大会裁决。)

学生:巴方代表发言,主题是阐述请联合国干预以方并对其实施制裁的理由(列举以方的行为,如对巴方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毁坏等损失情况。)

学生:以方代表发言,阐述打击巴方的原因。

学生:其他国家代表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如学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教师应加以引导以体现合作的精神,估计多数代表发言的观点可能是:以方应立即撤军,以土地换和平……)

(三)“安南”从代表们的发言中选择合理的解决措施,就此提请大会审议通过并宣布照此安理会决议执行。

教师:小结,同时建议举行第二个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大会。同学们组织的联合国安理会开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准备召开这节课的第二个会议,讨论审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会前大家先看教材图5。9,让学生从中获得国际社会需要合作的一些启示,然后提示学生。1)中国的代表:围绕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其他国家有什么好处,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国际社会的承诺这几方面思考讨论,如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就是一种承诺。2)其他国家的代表:围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同世界很多国家先后经历长达二十来年的艰苦谈判历程:中国入世后对世界各国有什么好外这两方面去讨论思考自己的观点,以便大会对中国入世问题进行表决。讲座两分钟后教师建议第二个活动开始。

学生:“总干事”主持会议

(一)“总干事”宣布会议开始,并请中方代表首先发言。

学生:中方代表根据老师的提示作陈述性发言。(中方其他代表可补充发言)

(二)“总干事”发言阐述其本人对中方过去工作的看法(看法应是积极的、有利和),并提议世贸组织成员国举手表决。

学生:世贸组织各成员国举手表决:一致通过(基于两个因素获得这个结论:大家是中国人,学生的童心会偏向自己的国家:教师前面的引导)(师生共同鼓掌欢庆)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完成后面的板书提纲。这节课的两个会议大家组织得很好,很成功。那么大家在这两个会议获得了些什么体会呢?同学们思考一下再发言。灵活处理学生答案,学生可能的回答——国际合作非常重要(板书)。中国入世说明中国需要同国际社会合作,国际社会也需要同中国合作。中国需要合作,世界各国都需要合作。课后请大家完成教材P94A、B图,并思考现在国际合作中存在着什么现象。再问:这两个会议体现了在哪些方面需要国际合作?学生思考回答——在政治、经济方面(板书)。那么,同学们根据平常的体会,国际间还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合作,请举例。学生思考回答——中国人穿西装、吃西餐是服装、饮食文化合作交流的结果,航海家麦哲伦使用的指南针是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的结果(板书)。大家再想一想:本节课的两会议都体现了联合国这一重大国际组织的作用,对吗?学生异口同声——不对,只有安理会会议表明了联合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板书:联合国的作用)。除了联合国这个组织,大家还知道哪些国际组织(板书:其他国际组织)?知道——非统组织、欧盟……

结束语:这节课,我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合作!

板书设计

国际合作

1、很重要:

2、主要领域:政治、经济、文化……

3、联合国的作用:

4、其他国际组织:

教学反思:

由于内容简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很好掌握,教学效果良好。

第五篇: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

在一个月的地理教学中,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在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对培养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反思

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的信心,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规律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二)、对运用主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反思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尹有教材同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践问题。运用主体教学,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找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对设计教学目标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景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 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四)、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对策:引导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2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一、反思是否具备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能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确定,关注学生个性的张扬,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主动探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针对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二、反思是否强化了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如七年级上册就有132幅,而且种类很多,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并且均是彩色 图。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教者,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三、反思是否注重了活动教学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活动可将多传输渠道于一体。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的有效信息达到值,而且有利于实现各种感官、生命存在的意义。这说明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探究,使听、看、说、思、做有机配合,使学生学会探究和体验,提高学习能力。地理新课程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如七年级上册有34个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有小制作、模拟演示、读图分析、动脑思考、填表、计算、绘图、谈感想看法等。遇到这些活动,你得问自己,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每一项活动内容都是结合当地特点精心设计组织的吗?每一项活动内容都培养了学生相应的能力吗?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吗?

四、反思是否联系了学生现实生活。

教育家陶行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地理教学更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内在动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新课程提供了许多与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注重学生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如感受多变的天气,根据天气预报安排生产与生活等。请问自己,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心中有数吗?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作用?是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掌握新的地理知识的等。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3

本周是开学第六周了,地理课刚刚上完一章,刚开始由于教材不熟练,课本掌握的深度不够,上起课来总觉得前后衔接不起来,总觉得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不深刻,学习的兴趣很高,但是总觉得练习没有时间去检查,去巩固,这样只好让小组长代劳,让组内去吧问题解决好,把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堂上老师再去解决。

上课时,以练习为主,把学生引导知识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一点我尽量去做,可是有时感到有些知识很是抽象,学生根本无法合作完成,只好自己讲解,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有时面对反应慢三拍的学生,老师让他做的题目他总是不以为然,有时发现就是学到了那一页他都跟不上,面对全部学生,面对每一个问题,面对有限的时间,在课堂上有时感到力不从心,想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让每一个学生都由自主的学习引发到自发的去学习,自觉地去学习,这确实也是一个境界。虽说教无定法、学无定则。面对知识的殿堂,不论什么法,只要学生的成绩有提高,这就是好的方法。只要老师们都认可的方法这就是好方法。

总之,要想提高成绩就要下功夫,从教学方法上要做好,从学习方法上要做好,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要做好,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上做好。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4

今天讲课的章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在刚结束难度偏高的第一章后,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轻松地学习,在乐趣中学到知识。首先我以加加林的故事导入本节课,引出“人类真的给地球起错名字了吗?”激发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海洋面积是否真的比陆地面积大。得出答案后接着回答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分布,得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结论。由结论再提出疑问“既然海洋面积如此大,为什么古人给地球起名为地球而不是水球”(PS:本环节节节相扣,前后联系紧密),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答案。提出疑问: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简单介绍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增进同学们的见闻,同时也增加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PS:在介绍历史时,欠缺生动,提不起同学们的兴趣)观察地图,得出海陆分布。在讲七大洲之前,先给同学们讲解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之间的区别,并举他们熟悉的例子——雷州半岛。接着引出全球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简要介绍七大洲命名的来源。读图思考:1.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2.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3.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4.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5.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6.各大洲的面积大小关系如何? (PS:口诀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完成教材31页活动3,了解七大洲的轮廓特征。 (PS:本环节同学们难以独立完成,教师引导并板图) 观察地图册第5页,找出大洲分界线 在讲七大洋之前先讲解海峡、海、洋之间的区别 引出四大洋极其分布和面积大小关系 (PS: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在七大洲的轮廓图上标出四大洋的位置 最后介绍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增进趣味性。 (PS:在讲解贸易的通道——马六甲海峡时,缺乏都地图的指引) 存在问题:教师声音过小,师生间缺乏互动。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5

对于初一年纪的学生来说,主要是学习一些比较基础的入门知识。这节课所讲的课题是《板块的运动》。从复习以前的知识做引导,来一起同学们的思考,从而引出今天所要讲的课题。

这次讲课主要用到的事多媒体,把丰富多彩的地理图片展示给同学们,并展开了小组讨论,在积极的讨论中得出问题的答案。并将本节课重点给学生们做出一个整体的总结。讲完课后的几分钟,又带领学生做了一些练习题,有简单到复杂。最后布置作业。整节课自我感觉还可以,但是还是会有许多不足之处。

课后,老师们对我的课堂进行了评课。提出来一些需要改正的问题。我的知道老师李老师指出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没有给学生时间去思考,而是直接给出了答案。年纪组长张芳老师提出,板书有点少,应该把课题写上并且还应该把本节课的重点以板书的形式列出等。其他老师还提出了:一,讲课太细,对与初一的孩子来说讲的太多了。二,老师建议让学生多动手,自己去黑板上画出六大板块的轮廓和大致位置。三,是以我讲为主,应该响应新课堂的概念,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四,课件不应太多,而要很清晰。对于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我觉得很有用。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去更正。改掉缺点,发扬优点。在平时上课中就要体现新课堂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玩中学到东西。

这次公开课,给我很多帮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作为一名老师,我一定会虚心学习,学习老师们的一些教学方法,在这半年的实习中我会不断成长,为学生的未来而奋斗。我坚信,我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3.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1.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及主要领域。

2.联合国的宗旨和组成。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辩论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联合国安理会、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官员,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由学生推选一们联合国秘书长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

2.学生预习教材并搜集世界最近时期有关经贸磨擦方面和地区冲突方面的信息资料以及中国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资料。(教师可具体指定内容,以免学生盲目搜集)按扮演角色各级别整理好资料,并理好发言稿,推选代表发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教师(直接引入新课):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己组织召开两个国际会议,讨论国际间的合作问题(同时板书:国际合作),主要是讨论解决巴以冲突问题的中国的入世问题。教师作为安南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秘书参加这两次会议。会议前,我将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情况向同学们作一下简介,以备大家对讨论中国入世问题的理解:世贸组织是……下面先请同学们推选的“安南秘书长”先生主持会议。

学生“安南”按会议程序主持会议(教师坐在该生旁边指点会议如何进行)。

(一)“安南”宣布大会开幕,并发表讲话:我宣布此次大会现在开幕,女士们、先生们,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共同发展。现在世界……,巴以冲突不断升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不安和普遍关注,我现将巴以冲突问题提交大会审议,请大家讨论研究解决。

(二)巴以双方及安理会会员国代表讨论,然后代表发言。(教师应提示各方代表:要从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讨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得出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应表明以军撤不撤军,如何撤军?巴方要求以方应怎样做,提请大会裁决。)

学生:巴方代表发言,主题是阐述请联合国干预以方并对其实施制裁的理由(列举以方的行为,如对巴方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毁坏等损失情况。)

学生:以方代表发言,阐述打击巴方的原因。

学生:其他国家代表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如学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教师应加以引导以体现合作的精神,估计多数代表发言的观点可能是:以方应立即撤军,以土地换和平……)

(三)“安南”从代表们的发言中选择合理的解决措施,就此提请大会审议通过并宣布照此安理会决议执行。

教师:小结,同时建议举行第二个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大会。同学们组织的联合国安理会开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准备召开这节课的第二个会议,讨论审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会前大家先看教材图5。9,让学生从中获得国际社会需要合作的一些启示,然后提示学生。1)中国的代表:围绕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其他国家有什么好处,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国际社会的承诺这几方面思考讨论,如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就是一种承诺。2)其他国家的代表:围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同世界很多国家先后经历长达二十来年的艰苦谈判历程:中国入世后对世界各国有什么好外这两方面去讨论思考自己的观点,以便大会对中国入世问题进行表决。讲座两分钟后教师建议第二个活动开始。

学生:“总干事”主持会议

(一)“总干事”宣布会议开始,并请中方代表首先发言。

学生:中方代表根据老师的提示作陈述性发言。(中方其他代表可补充发言)

(二)“总干事”发言阐述其本人对中方过去工作的看法(看法应是积极的、有利和),并提议世贸组织成员国举手表决。

学生:世贸组织各成员国举手表决:一致通过(基于两个因素获得这个结论:大家是中国人,学生的童心会偏向自己的国家:教师前面的引导)(师生共同鼓掌欢庆)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完成后面的板书提纲。这节课的两个会议大家组织得很好,很成功。那么大家在这两个会议获得了些什么体会呢?同学们思考一下再发言。灵活处理学生答案,学生可能的回答——国际合作非常重要(板书)。中国入世说明中国需要同国际社会合作,国际社会也需要同中国合作。中国需要合作,世界各国都需要合作。课后请大家完成教材P94A、B图,并思考现在国际合作中存在着什么现象。再问:这两个会议体现了在哪些方面需要国际合作?学生思考回答——在政治、经济方面(板书)。那么,同学们根据平常的体会,国际间还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合作,请举例。学生思考回答——中国人穿西装、吃西餐是服装、饮食文化合作交流的结果,航海家麦哲伦使用的指南针是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的结果(板书)。大家再想一想:本节课的两会议都体现了联合国这一重大国际组织的作用,对吗?学生异口同声——不对,只有安理会会议表明了联合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板书:联合国的作用)。除了联合国这个组织,大家还知道哪些国际组织(板书:其他国际组织)?知道——非统组织、欧盟……

结束语:这节课,我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合作!

板书设计

国际合作

1、很重要:

2、主要领域:政治、经济、文化……

3、联合国的作用:

4、其他国际组织:

教学反思:

由于内容简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很好掌握,教学效果良好。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7

今天讲课的章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在刚结束难度偏高的第一章后,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轻松地学习,在乐趣中学到知识。

首先我以加加林的故事导入本节课,引出“人类真的给地球起错名字了吗?”激发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海洋面积是否真的比陆地面积大。得出答案后接着回答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分布,得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结论。由结论再提出疑问“既然海洋面积如此大,为什么古人给地球起名为地球而不是水球”(PS:本环节节节相扣,前后联系紧密),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答案。

提出疑问: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

简单介绍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增进同学们的见闻,同时也增加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观察地图,得出海陆分布。

在讲七大洲之前,先给同学们讲解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之间的区别,并举他们熟悉的例子——雷州半岛。接着引出全球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简要介绍七大洲命名的来源。

读图思考:

1、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2、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3、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4、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5、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6、各大洲的面积大小关系如何?

完成教材31页活动3,了解七大洲的轮廓特征。

观察地图册第5页,找出大洲分界线

在讲七大洋之前先讲解海峡、海、洋之间的区别

引出四大洋极其分布和面积大小关系

在七大洲的轮廓图上标出四大洋的位置

最后介绍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增进趣味性。

存在问题:教师声音过小,师生间缺乏互动。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8

本课是初一地理《天气与气候》的开篇第一课。这部分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从实际出发,将生活中身边的现象带入课堂,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 练习时即将生活融入课堂

本节课,我以11月9日的初雪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雪后的种种变化和与平时生活的一些不同;在引导学生对当天的天气情况进行描述,从而引出天气的概念。

将天气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利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利的地理。

2、 明确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实效性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室的启发引导下,师生交谈讨论,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体验来理解地理知识,从而完成本节课的预定教学目标。

3、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和背景音乐的运用,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能更加直观地把教学中的抽象概念直观化、具体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结经验是为了学会教学,通过以上反思,可以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增强自身业务技能,适应教学中时刻变化的新情况,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9

这节课上完之后,一直觉得不是非常的理想,反思了很久,总结出三点:1.准备不够充分2.教材吃的不透。3.课外知识扩充的不够,没有新鲜感和时代感。上课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准备什么,没想过要表现的特别出色。其实现在未来,每一次充分的准备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要好好珍惜才是。内容安排真的很少,很没技术含量。虽然来听课的老师在评课的时候没有说我什么,但是我还是很惭愧。已上三点算是对这堂很不尽人意的课的浅薄反思,希望自己能以史为鉴,尽快提高,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

在自主学习的部分,学生虽然很认真的看书,但由于是初一新生,对教材的把握不准,耽误的时间长,而且不容易发现重点问题,即使小组合作后有了改观,但还需全班各组共同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重点突破的板块,主要是学会从图中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通过反复读图、识图,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比较准确,但由于这是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到大屏幕前指图说出时仍容易犯错误,还需要不断巩固。对于拓展延伸板块,内容很好,又一定的难度,而且能够联系刚刚学过的知识,也能够激起学生探讨的激情,但由于前面重点突破的时间稍微多了一点,这部分内容时间上有些仓促,下节课应适当调整。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0

“地球与地球仪”是初中地理课程的开头篇章,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认识、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等知识点。其中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初中阶段最难学的知识点之一。按教学大纲规定可用2~3课时的教学时间来完成,需要准备的教学用具是地球仪和相关的教学挂图。

开学这两周来,我一直都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由于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才刚刚接触地理这门课程,我不想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到地理难学,所以尽量放慢教学进度(安排了3课时),但3节课下来,除了第一课时时间略有充裕外,第二、三课时的教学时间都非常紧张。

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尽量让地理课程贴近生活,把地理课程生活化、趣味化,如教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时,让学生看了地球的卫星照片时,为了提起课堂气氛我说“请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地球母亲的照片,她美吗?”有学生回答“她是靓妹”,还有学生说“她是一个孕妇”(都不是诚心的回答,蛮有起哄和捣乱课堂的火药味——学生太调皮了,想给老师下马威),我不知哪来的灵感(太突然了),顺口答道“对,地球确实是一个怀孕的靓妹,她孕育着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唯一有生命星球。她肚子涨得圆圆的,看上去像皮球”(点明了地球的形状),接着我又问:“大家说,如果要给这位靓妹孕妇穿一条裤子的话,要给她找多长的皮带?”学生异口同声说出了地球的赤道周长(可能被我的应变能力折服了吧),一堂本来要乱成一锅粥的课,竟然一气呵成了。

教学中存在的遗憾也不少,浪费了3节课的口舌,结果还有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好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N、S、E、W常常分不清),还有东西半球和东西经的划分界线学生也还容易混淆,特别是“0°—20°W”和“160°E-180°”经度范围内的半球位置还有更多的学生没有掌握好。这也一直是我近来地理教学生涯的一块心病,有时也在想,教材编写者能不能不把这么繁难的知识点安排在地理课程的开头篇章,但没有这些基础知识为起点,学生又怎样学习地理课程呢?希望有办法的同行们给指点津迷吧!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1

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具体情况来看,本节课突出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围绕教学目标,我从生活入手,首先让学生说出我们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途径,再从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天气预报展开,特别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播放录制好的学生所熟悉的央视预报节目,利用其中的卫星云图、城市预报图进行教学,通过模拟央视主持人,让学生学会读图并布置学生课后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养成了认真观察分析和记录的习惯。在天气符号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对书上图片符号的自己来识别,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的主体设计和主要步骤是以学生竞赛的形式,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为主体,把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目标切实的落实于每一步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思维课堂的新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地理新课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小组竞赛的课堂活动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且对以后教学中的小组教学方式起到示范作用。

这节课除了上课课件外,还自制了彩色图片与卡片、自己录制的音像,这些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印象,突破教学难点。让我感受到教师要以一个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课堂上话语亲切,不生硬,易于接受。我经常用鼓励性话适时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仔细思考发现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真正有效的调动、激发学生积极性,师生互动不足

在本课中,原本有很多地方可以让学生主动发挥,开动脑筋的地方,却被老师一手包办,没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例如: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老师完全可以先给学生一定的提示,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讨论、归纳原因,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师生之间的共鸣。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没有给学生深入讨论的机会,都由自己讲解了,所以显得老师讲解的过多,学生表现的机会过少现象。另外被要求提问的同学大多集中在少部分学生,对于大多数的学生关注不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使得本节课中师生互动明显不充分。

二、教学语言不够规范

教学语言应该注重科学性、规范性,不能随心所欲讲解。在一些细微地方注意不够,导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地理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强的学科,所以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细微之处,把好语言规范这道关卡。

通过反思让我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也让我明确了今后将努力的方向:

一、要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和肯定

对于那些积极表现和出现错误的学生都给予肯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让他们充满自信心,能够有更多、更好的表现,达到师生之间的的平等地位。给学生更多施展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师生共鸣,避免“满堂灌”的现象。

二、加强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

一个自身能力不足的老师是不可能教出优秀的学生。今后要多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充分运用团体合作学习的机会;与优秀教师交流、学习,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三、细心发现身边的事例,并合理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相信可以给学生更直观,贴切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观察,思考能力。

总之,在课堂中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应用到平时教学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今后我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弥补缺陷,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较难突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方法,充分发挥“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作用。现简单地谈一下感想。

一、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用自已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转时,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来演示地球与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其他学生观察判断他们演示的是否正确,对有错误的地方,再找学生下来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确为止。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2、时间掌控不太好,本节课的两个目标都是重难点,但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过短,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讲的太多。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3

学生碰到的第一个难点是某个地点经纬度的判读,在教学中从经纬度的划分入手:00经线以西为西经,以东为东经;00纬线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如果给定的图中有00经线和00纬线,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若图中没有出现00经线和00纬线,则要推断00经线和00纬线会出现在这个点的什么方位,那么这个点就位于00经线和00纬线的相反方位,以此得出该点到底位于东经西经还是南纬北纬。

判读某地所处的东西半球位置是学生遇到的又一个难点,教学中我仍然是从定义着手,让学生明确200W以东至1600E以西为东半球,此范围以外为西半球。不论给定什么地点,先在它的附近划出200W和1600E这两条经线,再观察这个点是否在200W以东至1600E以西的范围内,若在,则该点位于东半球,反之,则位于西半球。

此外的一个难点是南北极附近经度的判读,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00经线上选取一点,如果给定的图中极点是南极,则向南极的方向为南,其相反方向为北,再以此点为中心,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即可判读出东经和西经。学生在遇到南北极为中心的图时,往往会出现方向的混乱,原因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对于以极点为中心的整图不适用,但对于除极点外的各点依然适用,只不过此时的“上下”一定要和“北南”相一致,必要时可把作业本或试卷旋转一定的角度。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4

一、地理复习时存在的问题

1、复习课事无巨细,练习题也多为陈题,无新意,课堂教学针对性不强,复习效率不高。

2、教法单一、手段陈旧、容量小。

3、局限于教材和预设练习、拓展不够。

4、地图语言使用太少。

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复习时存在了一系列的问题,故考试时则暴露了更多的问题。

1、碰到一些新题学生束手无策。回答是五花八门。

2、容量大,学生只觉有做题时间,无更正检查时间。一方面学生基础弱,学习时没有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说明学生未受这方面的锻炼。

3、回答问题答不到点子上,并且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4、对一些专题方面的问题掌握不牢固,缺乏练习。

三、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集体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地理主干知识和考点内容,针对主干内容和考点内容设置情景,找准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缓判断,留给学生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思维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交流讨论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开放地理课堂。

教学内容开放,关注社会重大的科研成果,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联系实际生活,其次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让学生展开辩论,越激烈越好,再次,作业设置要开放,作业形式要多样,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开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学生,关注其差异性。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5

本节课知识点多而细,每个知识点都很重要,为以后学习提供基础,所以上好这一节课至关重要。经纬网在地球表面并不存在,是人们在地球仪上人为划定的,所以需要学生要有空间感,再加上教材中以图为主,给学生预习也增加难度。

根据以上情况,我采取了学生自学和小组交流为主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5分钟,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根本完不成学案,对于抽象的事物仅凭阅读教材是不能够完成的。于是我安排学生分成四大组,每组一个地球仪,小组内进行充分讨论(大约15分钟),教师深入到组内进行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我的提问和指导感觉大部分学生能够将本节课的基础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这让我感到非常高兴,以往的教师教学老师在前面使尽全身解数的讲解,达到的效果也不过如此,现在通过自主学习和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再加上教师有针对的点拨,学生同样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是地球仪仍不够直观,各组的地球仪有的是经纬网地球仪,有的是政区地球仪,这样学生自学起来程度不一样,教师在点拨时也有一定难度;个别学生仍然对抽象的事物不能理解,希望在下面的几节课中再进行渗透。

下载七年级上册地理 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上册地理 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 一、立足农村学生学习局限,拓展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信息来源单一,网络覆盖较差,多数学生缺乏对地理的感性认......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1 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具体情况来看,本节课突出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围绕教学目标,我从生活入手,首先让学生说出我们了解......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5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 今天讲课的章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在刚结束难度偏高的第一章后,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本节......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经纬度》教学反思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它的意思是学生拿着地球仪通过观察去发......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15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1 对于初一年纪的学生来说,主要是学习一些比较基础的入门知识。这节课所讲的课题是《板块的运动》。从复习以前的知识......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 经过一学期的初一地理教学,同学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大全五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地......

    七年级地理上册《经纬度》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经纬度》教学反思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它的意思是学生拿着地球仪通过观察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