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互联网优秀教案设计——人间生活——高一美术鉴赏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课。备课执教者:陶军
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学设计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陶军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版 本: 湘美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模 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4课《人间生活》(中国部分)教材内容:
结合前面几节美术课的教学使得学生懂得①美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主要是为宗教服务和政治信仰服务的,比如青铜器、秦始皇兵马俑,敦煌壁画等;②佛教艺术在中国真正的盛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阶段盛行的原因是因为战乱——“五胡乱华”。人在面临巨大的灾难面前非常容易信仰宗教,因为佛教所提出的“无常”观念去领悟人生中“苦”的真谛。
本课《人间生活》中大量美术作品对现实生活描绘自然是特定时代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变化改变了的人们生活所致。生活中的“乐”的场景描绘相较于佛教教义对“苦”的领悟在现今高中生的生活经验中更为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把握。
本课教学内容将通过不同时代的美术家所表现得仕女生活、贵族生活、平民生活、现代生活为文本,通过美术家们笔下生动的生活画卷让学生一方面体会到作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的描绘,在绘画图式上将生活 的“乐”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典型代表作为《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五代顾闳中描绘韩熙载夜半歌舞狂欢之景的《韩熙载夜宴图》;另有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等以及现代画家作品(教师拓展)。另一方面通过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中国历代美术作品中的美,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基于前几次课对美术作品政治、宗教功能性的了解,从美术作品文化宣化功能的强调到这堂课导入“人间生活”这一主题,单就绘画内容而言,因其接近生活常态学生能够更有亲切感;但是对于绘画的形式感而言,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多幅叙事性的绘画文本,多采用长卷形式。学生对于中国所独有的长卷绘画形式的陌生;对于古代文人与学生现今阅读习惯的不同;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从长卷形式的陌生感着手去看世俗的绘画内容,去品古代世俗生活的意趣,去悟长卷的形式构图同绘画内容的散点透视设置的统一。试图一改学生用惯用的西方的焦点透视去地辨认绘画人物的叙事性。我认为学生习惯性“看图说话”的方式去“鉴赏”美术作品具有极大的普遍性。这样的习惯使得学生在鉴赏形式感很强的绘画作品时带有极大的困惑乃至存在“集体失语”的现象。通过对反映生活,表现生活的美术作品的解读,加强学生对不同鉴赏方式的灵活理解与运用,并使得学生们重视对本土美术家作品的关注。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交流过程 2 中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美术作品及生活中所蕴含的美,提高对中国及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美术课本、学案探究等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隋唐、五代、宋代以及现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及代表画家;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模拟、师生互动交流等诸多方法,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将形式与内容结合创作的。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俗绘画作品的理解及文化认同感;在积极参与的心态中体验和深刻地理解美术相关知识点;通过学生对中国美术作品的欣赏,使他们感受到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 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难 点:体会作品所表现的世俗生活的生动性和真性情;绘画作品形式和内容是如何统一的。
六、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设计过程(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回忆前面几节课的内容,可能会感受到,美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主要是为宗教服务和政治信仰服务的,比如青铜器、秦始皇兵马俑,敦煌壁画等。确实,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绘画的主要任务是为宗教和政治服务,但随着历史的演进与发展,我们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改变,宗教和政治权威逐渐减弱,加上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美好,艺术家纷纷将目光由天上转向人间,他们开始用他们手中的画笔描绘美好的人间生活,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31页。板书并(课件出示课题《人间生活》)。相信同学们在面对生活的时候想说的一定不少,但在我国真正表现人间生活题材的作品主要开始于隋唐时代,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大家从仕女生活、贵族生活、平民生活、现代生活四个方面了解隋唐一直到现代比较有代表性德风俗画人物画。
二、讲授新课:
1.欣赏唐朝的人物画《捣练图》——张萱
(1)师: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真人版模拟古代绘画的图像,请大家认真观看,注意图像中所表现的内容,人物的服饰特点,场景发生的时期。请同学告诉老师这个场面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那幅绘画?作者又是谁呢?(学生回答)很显然,这是一个反映古代仕女生活的片段。这个短片表现的是古代什么时期的内容?学生回答。(唐朝)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从人物的体态和服饰)师:很好,那么唐朝的宫廷生活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唐朝的宫廷画家是怎样表现后宫仕女生活的吧。
(2)课件出示《捣练图》)师:你或许有这样的疑问——请一个同学告诉说说什么叫练?
学生回答。(练是古代的一种丝织品,织成时比较硬,而且带黄色,要经过漂洗和冲捣后才会变白变软。)
师:很好,你或许还有这样的疑问——她们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师小结:这是唐朝的宫廷画家张萱的一幅仕女画,张萱主要以宫廷仕女为描绘对象,画了很多仕女日常起居、劳动的画,我们看到的这幅《捣练图》就是表现宫廷仕女捣练时候的情景。画面将劳动的妇女有序的分为三组,分别为“捣”、“熨”、“制”,描绘了一个由“布”到“衣”的劳动过程。
(课件出示《捣练图》第三组)师:1.当时人们的审美标准是怎样的呢?
师生互动,学生回答。(思想开放,以丰腴为美)。师归纳:(以“胖”为美,曲眉丰颊,体态肥硕)
2.当时人物的服饰和着装又有什么特点呢? 师生互动,学生回答。(颜色很鲜艳、低领,比较开放)师归纳:(繁缛华丽,宽松飘逸,比较 开放)。
师小结:从唐朝的社会观念和审美风尚以及服饰特点让我们看到到大唐王朝经济富强,人们生活富足,更重要的是唐朝得服饰文化以及妆面影响到我们现在的日本,课件展示唐朝服饰对日本和服的影响,以及现代影视剧中所表现得那时唐朝的审美风尚——代表人物,杨贵妃。
师:你觉得这个片段什么地方最有生活情趣?学生回答。(钻到练下面的小女孩)(补充,其实还有其他细节也表现了生活情趣)。
师:是的,画家抓住了小女孩儿钻在练下的的调皮可爱动作,由此推断张宣非常善于把生活中富有情趣的场景表现出来。
过渡到下一幅作品欣赏:以上看到的是表现(宫廷生活的中国人物画)唐代仕女劳动的生活画卷,然而在我国古代贵族又是怎样生活的呢?由视频——青歌赛对选手的常识题考察,导入《韩熙载夜宴图》。
2.欣赏《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南唐——本课重中之重
(1)师:我国古代绘画史上,五代时期的《韩熙载夜宴图》是表现人物神韵非常经典的官场画面,点出余秋雨的评价——最美丽的情报。画家顾闳中就是最有智慧,最有品位的谍报员,并顺势问学生有谁知道这幅画的创作背景,(教师也可以自己道出,语言要凝练)。
师:请哪位同学做老师的助手,根据你的了解向同学们介绍这幅画(课件出示《韩熙载夜宴图》)(学生介绍)。师顺势概括出:采用连环画式的构图分听乐——观舞——休憩——轻吹——散宴五个场面。(2)重点之一:欣赏第一个场景听琵琶演奏部分(课件播放《听琵琶演奏》片段)。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提出问题:①画中描绘了怎样的一个场面呢?②我们感觉到全场的气氛如何?③画中的主人公韩熙载和其他人又有怎样的表现呢?其他人呢?
让学生相互讨论并归纳提炼: ①描绘夜宴开始时,宴会上每个人都在听琵琶演奏的情景。②画上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都集中到了琵琶女的手上。演奏刚开始,全场气氛凝注在一刹那,仿佛所有人都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③主人公韩熙载着玄色(黑里带点红)衣服。正襟危坐于围床。两手自然下垂,凝神注视着演奏者。旁边状元郎则身着朱衣,右手撑床,向前倾斜,左手紧抓膝盖,保持着身体的平衡。其余宾客有的垂手,有的抱手,有的侧耳倾听,有的回顾,目光多聚集于演奏者。(以上学生回答)
师:找一找哪位是中书侍郎韩熙载,也就是画面的主人公?他可是一位有地位的人物噢。学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判断他是韩熙载?学生回答。(提示结合上面的创作背景考虑,画得比较大,衣服,帽子、胡子、脸等特征)
师:画家表现韩熙载是怎样的动态?学生回答。(正襟危坐)、表情严肃,一本正经······教师小结:画家对于不同的人物,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年龄,刻画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姿态、性格和表情,显示出作者不同凡响的画艺。点出对比手法,以及古代中国画创作方式的一个特质— —目识心记。
(提示:学生发问:旁边的红漆羯鼓是干什么的?引导观者进入下一段鼓舞场景)
重点之二:让学生跟随画家的描绘进入第二个场景——观舞场景,再一次让学生观察主人公的表现?学生回答:老师,我们发现主人公韩熙载亲擂“羯鼓”助兴,虽然服饰和动作各有不同,但形貌,表情整体上却是一样的(虽然角度不同)。在这个场景中同学们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回答:和尚的出现,让学生推测作者的意图? 老师再一次补充说明:关于僧人的出现——一位僧人专注地看着韩熙载击鼓,对身边的舞女似乎视而不见,和尚本不该出现在这种场合,在舞会中究竟有些不好意思,只注视着韩熙载击鼓而不看舞女,这种对和尚的出现及心态刻画使宴会显得真实可信。史料记载,这个僧人也是韩的常客与好友,和尚的尴尬神态似乎也暗示着主人公某种情怀。
简要的欣赏第三、四、五所描绘的场景,提出质疑:比如韩熙载洗手时却要那么多仕女伺候;作为封建的士大夫(中书侍郎)手持一把蝉翼纱的蒲扇,袒胸露怀?(提示学生:画家真的要表现韩熙载纵情声色,陶醉于灯红酒绿、欢歌笑语的宴会之中吗?)他为什么这样做呢?让学生推断画家这样表现得目的?而在散宴场景中,韩熙载只是轻轻挥手和宾客告别,面部表情如一,而其他人有的交谈着,有点与韩府的舞伎们告别······(更加烘托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为了更好地把握韩熙载的人物形象,出示课件:韩熙载在每个场景中的形象,让学生观察体会——通过画面你能感受到韩熙载的心情吗?
学生回答:郁郁沉闷、寂寞寡欢。表现了主人公不得不借酒宴来摆脱烦恼并求自保的尴尬心态。
师解疑:他身材魁梧,气宇轩昂,长须美髯,丰颊圆鼻,置身嬉闹的欢乐场却郁郁寡欢,闷闷不乐,仍保持着庄重的神情,毫无纵情欢乐之意,更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主人公韩熙载外表的刻画与其他形象与众不同,戴着高高的轻纱帽,身躯魁伟,长脸美髯,脸目慈和,显示出一种超脱、豁达大度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在我国古代的传统观念中完全是一个有抱负有才学的正人君子形象也恰恰也说明了韩的形象是古代君子的形象。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以铁线描沟线,线条工整精细,有粗细、轻重,缓急等不同变化(虚实相生),流畅而沉着;设色上绚丽清雅,层层加深,但也配以淡彩,变化自然,亮丽的单色与浓重的黑白、红相互穿插对比鲜明。
提问:你认为这幅画表现最成功之处(艺术特色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小结:
1、采用连环画式的构图分五个场景再现了我国古代士大夫真实的生活场面,更重要的是作者用绘画的方式深入的刻画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教师拓展——作者从一个生活的侧面,生动的反映了上层贵族们的生活。用惊人的观察力和对主人公命运 与思想的时刻理解,创作出了这幅精彩的作品,因此,画画的目的不仅在于描绘生活,表现生活,更重要的是在于传递人类的情感,作者与画中人,与历代的观者之间形成了特定的情感对话与交流。
衔接过渡:前面两幅作品我们分别欣赏到了古代仕女生活,官场生活的场面都是表现上层社会的生活,到北宋时期,美术作品的市场化导致了职业画家的出现,画家开始关注平民、市井生活,风俗画出现了。他们往往将普通人的生活纳入到绘画表现中,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展示上海世博会视频画面,并心定气足的诵出:历经风雨八百年,繁华古都在眼前。千姿百态众生像,尽在绵绵画中间。让学生猜测这是宋代那个画家的哪幅作品,学生回答,导出《清明上河图》
3.欣赏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由远及近,由整体及局部,并分别让学生说出主观感受?学生回答(长,场面大,细致,细,精致等)
教师解疑:引出黄宾虹说过:中国画有三大不朽:笔墨之不朽,诗书画印之不朽;远观其势,近取其质之不朽,因此画家张择端正是能够远取势,近取质,纵观全局,胸有成竹的将北宋汴梁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尽收在咫尺之间,堪称我国古代风俗画中得神品。
引导学生一步步观察细节,对照课件中放大的特写,体会画家的精彩表现。可见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细致入微的深入观察,任何一个画家都不可能表现出的这么生动的“生活”画面。提示学生关注其中的一个细节,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什么呢?学生回答:正店,脚店
师:让学生猜测正店招牌是什么意思?(出示视频——国宝档案中专家的答疑(正店指当时誉满京都的大酒店,其余的酒楼饭铺都被称为脚店)。
教师小结:画家张择端描写北宋京城汴梁各个社会层面生活的人,人物的服饰、发型,室内的家具陈设,建筑形式、交通工具等都是有生活依据的,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形象的历史记录,画面中人物的动态描写非常生动,比如挑担的人、卖东西的人、店里的小
二、抬轿的人等,诸如正店、脚店这样的招牌更是比比皆是,其中蕴含了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作细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自己探索发现,也可以与我再作进一步交流探讨。
教师总结:从北宋的东京到今天的开封,市井平民生活一层层的被埋在地底,唯有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这些文化中隐含着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生活和智慧,也包含着当时画家心中隐隐约约的美感诉诸与表达,绘画作为一种最佳形象载体使得现实生活、使得这些文化得以保留至今,相信每一个同学都会由此更加热爱中国的文化,热爱自己的生活。
4、第四部分——现代生活:
衔接过渡:时间过得很快,一晃我们就鉴赏到了现代生活部分,让我们再来看看现代画家们怎样用他们的心灵之笔来描绘的。课件出示:陈丹青的《西藏组画》,老师简要概括;出示罗中立的《父亲》,提问,谁的作品?老师娓娓道来;出示王沂东作品,老师声情并茂的解析,(时间控制在三两分钟)。
思考与交流: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选择这几个有代表性的画家,同学们,经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是如何看待艺术和生活的关系的呢?学生回答(提问一个学生即可)。
三、教师最后总结:(一分钟左右)
今天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了解了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再到现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感知了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体验到了艺术家所表现的人间生活中所蕴含的美和情感,希望大家从中受到启发,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更好地学习生活。让艺术来更好地丰富我们的生活。下课,起立,同学们再见!
四、课后拓展: 学校图书馆相关书籍:
《中国美术简史》、《外国美术简史》等。部分资料网址:
1.www.xiexiebang.com(中华图书网)2.www.xiexiebang.com(中国美术网)3.配乐可以配《雨霖铃或昭君怨》 附录:
1、陈丹青西藏组画简析:
《西藏组画》是中国油画界划时代的里程碑,它放弃了当时流行的强调文革“主题性、思想性”的做法,直接果断的描绘了西藏人民的日常生活。真诚的表达了对人,对人的生命力的礼赞。
2、罗中立的《父亲》: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罗还是四川美院的一名学生,放大表现得老农——父亲,采用了当时画领袖肖像的大幅画面,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的刻画了中国式的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的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夹在左耳朵的一只圆珠笔似乎是那个时代永远抹不去的记忆,父亲诠释的可能不只是一位平凡的老农民形象,而是一段历史,一种视觉图像的永恒。
3、王沂东的作品《沂蒙山——那山、那水、那人》: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又是古老而又永新的事物,在王沂东的作品中交织着传统与新潮,以山东沂蒙山区人们的生活为原型所呈现的视觉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表现技法、内涵、视觉等独步当今画坛,既有着文艺复兴时的醇厚,又有着宋代工笔画的悠悠意蕴。他努力的想把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些好东西杂糅进去,比如:黑白对比,诗境,焦墨等,同时画家用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那些在生活中常常容易被忽略的情感和美感。在画笔游走之间,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那片热土上的勤劳 淳朴的农民,倾注了无限的爱。、4、《韩熙载夜宴图》的表现技法堪称精湛娴熟,用笔挺拔劲秀,线条流畅自如,色墨相映,神采动人,芸芸众生,刻画的栩栩如生,重要的是他使得后人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服饰、陈设、美食等特征和细节,通过对比(烘托)把主人公的心理刻画的惟妙惟肖。宴会本身对历史并无影响,但这是现在能看到的古代唯一一次(待商榷)宴会场景,而且这次宴会留下的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注:附本人公开课优秀课件(PPT)一份
第二篇: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四课人间生活 参考教案
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四课 人间生活 参考教案
发布者:牛牛 创作者:牛牛 来源:原创 点击:460 时间:2007-09-27 11:22:04
参考教案
第二单元 第4课 人间生活 ■教学目标
1、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
3、了解欧洲文艺复兴以及17、18世纪绘画创作观念的演变;了解有代表性的日本浮世绘作品。■教学重点与难点
1、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这些作品是否具有历史和文献价值。■教具与学具
1、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2、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教师可以参考前几课的内容、按照比较鉴赏法的思路来设计)、笔 教学流程:
1、导入:教师展示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以及唐代的作品《捣练图》,请同学们讨论并说出这些作品的不同之处。
2、学生分析并回答。
3、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的主题“人间生活”。
4、理解主题:教师进一步分析作品《捣练图》,并且指出,表现世俗生活的作品,比较详尽、准确地记录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从唐代的仕女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妇女的发型、着装甚至人们的生活观念。
5、活动:请同学们根据这幅作品,大致描绘出当时唐代妇女的头型、着装,并对形象进行一定的解释。此活动可以分小组,有同学们讨论完成,最后请同学们展示并讲解自己的作品。
6、教师总结:指出表现世俗生活的绘画有着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作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第34页关于《韩熙载夜宴图》的材料。
◆注意: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① 这幅作品表现了一个什么内容?
② 画家为什么能够表现出这样一幅描绘的生动而且细致入微的作品。(深入的观察)。
③ 这幅作品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7、学生阅读、分析并回答问题。
8、教师总结。
9、活动:让学生辨认教材中所列举的《清明上河图》中都有什么样的生活场景?学生分小组讨论并研究。学生把研究的结果与全班同学交流。
10、学生阅读并研究教材:教师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这幅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同时代的作品(教材第34、35页)。
11、教师总结:指明我们对此类作品一方面要研究它画面中出现的形象,另一方面要研究它产生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生活方式。要求同学们课下按照这种方法完成“活动建议一”。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查阅的关于“活动建议一”的资料或者请一些同学讲述一下自己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展开本课教学。
2、教师展示乔托的作品《犹大之吻》以及拉斐尔的作品《阿尔巴圣母》,请同学们进行比较分析这两幅作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3、学生研究教材:在比较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研究教材中第36页关于文艺复兴以及拉斐尔作品的资料。
4、教师总结,并且补充一些关于拉斐尔作品的特点,丰富学生对这幅作品的认识。
5、比较维米尔的作品《厨妇》与《阿尔巴圣母》:教师展示并要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1、主题;
2、形象;
3、形象出现的场景;
4、所处时代以及其背景。
6、学生研究教材:在比较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研究教材中第36页关于17世纪荷兰的资料。
7、教师总结:并且指明,维米尔的作品通过比较具体、生动的处理手法,塑造了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的形象,给人一种质朴感人的感觉。◆注意:教师提问:
① 如果你是这个画家,你会表现一些什么样的形象? ② 你会突出形象的哪些细节来塑造这一形象。
8、学生思考。教师请一些同学起来回答,比如自己的母亲等等,让学生尽量要描述的详细一点。
9、教师总结:这些作品通过对生活中各种形象的描绘,表现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其中的很多形象和细节能够深深的打动观众的心。
10、学生研究教材:阅读并分析教材第37页关于巴洛克艺术和罗可可艺术的材料。
◆注意: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提出如下问题: ① 这些作品是为什么人服务的?
② 它们表现的主要是什么样的生活场景,这些生活场景与维米尔的作品所展示的场景一样吗?
③ 画家为什么要这样表现,这两种艺术有什么共同点?
11、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要求学生完成思考与交流。
12、教师展示葛饰北斋的作品,请同学们与欧洲的作品进行比较并阅读教材中关于浮世绘的内容。
13、教师总结并补充一些关于浮世绘的图片和知识。
14、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这两节课的内容。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体会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了解欧洲文艺复兴以及17、18世纪绘画创作观念的演变;了解有代表性的日本浮世绘作品。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两个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思考与交流灵活的安排。这两个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第一个作品侧重于从一个宏观的角度,让学生通过一些美术作品了解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这个活动表面上看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实际上,关于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论述较多,学生只要能够去查阅这方面的资料就可以找到。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市民文化发展比较迅速的时代,这主要由于当时城乡生活的繁荣,使群众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对美术作品需求量大增的现象,并且还出现了职业画家。这些画家为了满足市民百姓的需求,将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生活方式和现象纳入到绘画的表现中,所以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比较清楚的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教师在建议学生查资料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查阅历史资料,从而使他们大致清楚当时的生活状况;二是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多的查阅一些当时的风俗画资料,直观的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第二个活动侧重于从学生个人的角度去体会艺术家如何去表现在生活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运用感悟式鉴赏,就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展开丰富的联想。因为当美术作品去表现世俗生活的时候,就不像为“礼仪与教化”以及宗教的要求服务那样高高在上了,而是显得生动自然,充满了很多动人的情景。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学生就不会觉得无从下手了。
教学基本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脱离了宗教时代之后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在这个阶段,艺术家把他们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比较客观的记录各种生活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的生活,并理解促使艺术家创作这些作品的社会观念是什么,以及这些作品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帮助。也可以运用图表归纳的形式以及比较鉴赏法,对东西方人物画产生的历史背景、表现主题、艺术形式等方面做一个归纳,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作品。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当艺术家们开始关注世俗生活的时候,美术创作发生了新的变化。
2、中国隋唐到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及所体现的社会观念。
3、欧洲文艺复兴到18世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以及它们所体现的社会观念。
4、日本浮世绘所体现的独特视点。
在人类脱离了宗教的影响之后,艺术家们开始把世俗的生活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他们的灵感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场景,所表现的内容生动自然。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它国家的美术创作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不过这些作品在创作的时候,由于主使者以及社会观念对艺术家的要求不同而导致了它们所表现的内容各不相同。
关于中国的人物画和风俗画的发展,教材中主要讲述了从唐代到宋代的较有代表性人物画作品,并分析了这些作品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唐代仕女画的出现反映了唐代生活观念的开放性。因为这些作品不像魏晋时期的一些作品,主要是为了对女性进行道德教育而创作的,而是表现女性真实的生活场景。不过这些作品所反映的主要是宫廷女性的生活,而民间女性则并没有被关注。而到了五代时期,皇帝已经懂得让画家去窥探大臣的生活,以了解大臣的为人。但是这些绘画都是表现贵族生活的。而平民的生活最早被关注是在中国的北宋时期。这个时期由于美术作品的市场化导致了职业画家的出现,他们往往根据需求者的口味,将普通人的生活纳入到绘画表现中。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这一长卷。其它的诸如货郎土、牧牛图等等都是对普通人生活的表现。
而关于欧洲美术的世俗化发展,教材中主要列举了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的荷兰美术、巴洛克艺术以及18世纪的罗可可美术作品。这些作品都是表现世俗生活的比较典型的作品。例如拉斐尔的作品反映了从文艺复兴开始欧洲美术领域出现的一种趋势,即宗教题材的世俗化。艺术家们改变了欧洲中世纪表现神灵和信徒的符号化处理方式,用一种来自于现实世界的形象来诠释宗教的题材。而维米尔的作品反映了在17世纪的荷兰,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出现的市民阶级对美术的需求。华托的作品反映了宫廷生活的奢华与无聊。
此外,日本的浮世绘也是表现世俗生活场景方面的一类重要的美术形式。教材中主要向我们的展示了浮世绘画家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所遵循的独特视点,但是这个视点观察到的富士山有一种诙谐之感,实际上也反映了当时市民的审美趣味。
教学建议
“人间生活”这一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学生在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时,可能会比较有兴趣。不过,教材中所讲述的作品主要都是一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作品,如果教学过程处理不当,那么学生也同样会丧失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挖掘作品本身的新意,生动灵活的展开教学。比如说通过唐代的作品中妇女的着装,我们可以了解唐代人们的生活观念以及对女性的态度都是比较开放的。并且这些服装的样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的和服。此外,宋代的美术作品,反映了当时市民生活的丰富性。这些内容实际上都是美术作品传达给我们的重要信息。因为欣赏美术作品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要落实到一些具体的问题上,否则它只能是停留在纸面上的一些色彩痕迹而已。特别是表现世俗生活的美术作品,其承载的信息就是来源于当时的生活,因为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人们只能通过绘画等形式去记录生活。所以在观看这些作品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跟随艺术家的目光去体会当时那个时代的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让学生理解: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而了解这些方式以及一些美术作品,有助于拓展我们的经验;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想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样学生才能较好的理解这些作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如下问题:
1、教师对教材的内容一定要吃透,并且尽量去查阅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教学过程游刃有余。
2、教学过程要紧扣“人间生活”这一主题,要围绕这一主题来组织材料,而不要过多地陷入到某一具体作品的讲述中。因为这样便于学生举一反三,在看到同时代或者类似的作品的时候能够较好的理解它们。
3、教学过程要灵活生动,方法多样。
4、如果有可能的话,找一些资料片或者历史感比较强的影视剧播放给学生们看,这样有助于丰富他们对作品的认识。本课内容建议用2课时完成。第一个课时讲述中国美术的发展情况。第二个课时讲述外国美术的发展情况。这两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要互相衔接,围绕一个主题来展开教学。
参考教案
第二单元 第3课 心灵的慰籍 ■教学目标
1、了解在宗教流行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在中国宗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本土化的现象。■教具与学具
1、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2、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附:作业纸设计
时代或地区 宗教观念 艺术形式 有代表性的作品 独特之处
中国 佛教 石窟 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宗教形象逐步本土化。壁画 雕塑
古希腊 神话 建筑雕塑 建筑形式、柱式 古罗马 神话 建筑雕塑 建筑形式
欧洲 基督教 建筑绘画 建筑形式、绘画形式 波斯等地 伊斯兰教 图案和形状 ■教学流程图: 第一节课:
1、导入:教师展示敦煌莫高窟的图片以及巴黎圣母院的图片,并且做一定的介绍。提问:这两座建筑与埃及的金字塔有什么不同?
2、学生思考并回答。
3、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出
①埃及的金字塔是为死去的人修建的陵墓,而上述两座建筑是为了在世间的人们修建的。
②不过这些建筑不是为了供人们居住,而是为了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而修建的。
4、导入正题:教师介绍世界中有包括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内的三大宗教。接着向学生介绍一下佛教的简单情况。
5、学生初步阅读并研究教材: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第28、29、30页,然后分小组讨论归纳教材内容,将内容填写到作业纸上。注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如下方面进行阅读。① 佛教是不是诞生于中国?
② 佛教艺术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什么时代? ③ 为什么要创作这些美术形象? ④ 最有代表性的佛教艺术形式是什么?
⑤ 美术作品怎样被用来传播佛教?(如:
1、修建石窟供教徒瞻仰与活动。
2、塑造佛像。
3、绘制壁画表现佛教故事。)
⑥ 仔细观察,佛教美术作品中的形象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⑦ 当时的一些统治者怎样看待佛教。
6、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归纳与总结。并且组织学生“完成活动建议一”。第二节课:(课前准备:请同学们从网上或者书中查阅一些关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注意:教师可以分小组进行,请不同的小组查阅不同的内容,在教学中与同学们分享。)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请一些同学来讲述一些关于佛教的故事。
2、请一些同学来讲述古希腊的神话。
3、教师总结:佛教的思想与古希腊时期的神话思想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表现这些观念的美术作品也有不同。教师展示古希腊的作品《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和《雅典娜神像》。不过二者也有共同点,请同学们思考并解答。
4、教师总结:宗教的思想在当时的美术创作中(中国的佛教艺术、古希腊的艺术作品)占主导地位。人们用各种美术形式来表现对神灵的敬仰。在古希腊时期,人们的很多行为都是为了表达对神灵的尊敬。比如今天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最初就是献给奥林匹亚山上以宙斯为首的众神的。
5、学生阅读并分析教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学生阅读第31页古希腊的材料,并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写在作业纸上。
◆注意:教师在学生阅读与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① 这个时期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否都与神话有关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② 在制作这些美术品的时候,希腊人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它们?(最昂贵的材料)
7、教师总结: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教师总结。
8、教师请一些同学起来讲述关于基督教的故事以及伊斯兰教的故事。教师进行引导。
9、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第32页,并将内容归纳到作业纸上。
10、教师总结。
11、完成活动建议二。请研究、查阅基督教、佛教等不同宗教观念的小组选择一件作品来进行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理解在宗教流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了解东西方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两个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思考与交流灵活的安排。这个活动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所讲述的知识的理解。
第一个活动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宗教观念与地域文化对美术创作的双重影响。这种情况在中国比较明显。佛教最初并不是诞生在中国,但是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原有的佛教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艺术家逐步按照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和信仰的需要将形象本土化。所以通过这些形象的对比,使学生理解这一过程以及产生的原因。这个活动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表面上看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实际上如果很好的结合教材并加以适当引导的话,他们也可以很好地完成。关键是教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分析科学化、系统化,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建议这个活动采用“比较鉴赏法”与表格的形式,将观察内容一一地加以列举并比较,并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表格内容可以先由学生讨论,教师加以总结。其内容大致可以包括: 观察内容:
时代:性别:体态:姿势:面部特征:发型:着装: 社会观念:
第二个活动主要是在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对某一件作品进行较为深入地分析。这个活动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一些关于不同宗教的故事和资料,然后到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然后课后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完成这一活动。
教学基本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特定历史时期中宗教信仰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些重要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入手,结合一些宗教故事或传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图表归纳的形式以及比较鉴赏法,对东西方宗教美术作品产生的宗教观念、历史背景、表现主题、艺术形式等方面做一个归纳,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作品。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宗教信仰对美术的创作主题、风格样式、物质媒介等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2、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石窟艺术的艺术形式与所体现的观念。
3、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神话对于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有代表性的作品。
4、基督教信仰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有代表性美术作品
5、伊斯兰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曾经出现过宗教大规模流行的情况,这是人类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而作为人类的一种独特的精神活动,宗教曾经对美术创作产生过重要而且直接的影响,并且产生过大量的佳作。比如中国的四大石窟、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建筑与雕塑、巴黎圣母院等等。对于这些作品,如果我们对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背后特定的宗教观念不了解的话,我们是很难理解这些作品的。所以教材中选择了一些中西方有代表性的宗教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让学生了解宗教是如何对美术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的。
教材主要以石窟艺术为例,介绍了中国的佛教艺术。其中包括最早的新疆克孜尔石窟,以及被称之为中国四大石窟的敦煌莫高窟、大同石窟、龙门石窟。教材在介绍这些石窟的时候,主要介绍了这些石窟的发展历史,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以及它们的演变等等。在这些介绍中贯穿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就是宗教艺术本土化的问题,也就是艺术家们如何按照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将从国外传入的宗教形象处理成本土的形象,以适应宗教信仰的需要。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了解为何中国宗教艺术中的形象在经历了几个朝代之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在讲到大同石窟和云冈石窟的时候,谈到其中的佛像象征着统治者或者按照统治者的形象修建的,这表明在古代统治阶级对宗教的重视。
而在世界的其它地区,宗教也对艺术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很多辉煌的美术作品都是在神话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像古希腊时期建筑的代表作雅典卫城就是如此。而在教材所列的图片中,古罗马的万神庙也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之作。而随后基督教的兴起,也带来了艺术创作的某种繁荣。像中世纪在欧洲各地出现的大量教堂建筑、宗教绘画等等,都是为了宣扬基督教而出现的,而今天它们都已经变成了美术珍品。在这方面,教材中主要介绍了哥特式建筑和乔托的绘画作品。除此之外,信仰伊斯兰教的东方工匠也在宗教许可的范围之内创造出了精美的宗教艺术作品。
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是围绕着“在宗教流行时期,宗教观念对美术创作的影响”这一主题介绍这个时期出现的一些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1、本课的教学虽然需要学生掌握一些美术作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在学习中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因此教师要意识到教学的过程既是对一定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是“抛砖引玉”。教师不能取代学生的思考,有一些作品可以结合教材,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并得出结论。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围绕本课的主题来讲述,而不要把时间都花费在对某一个著名作品的讲述中。因为围绕这一主题便于教师就一些作品产生的背景与作品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让学生理解本课教学的主要思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作品有一种更深的体会。
3、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可以建议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4、教师不要压制学生的思维,例如用一些所谓的艺术史上的“定论”来否定学生的看法,如果学生提出了一些看法,可以让他们自己做适当的论证。
5、在条件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找一些介绍本课内容的影像资料有选择的给学生们观看。
本课建议用2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分析中国佛教美术的各种形态。第二课时主要分析国外的宗教美术形态。三节课的内容要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内容要相互衔接,并且对中外的艺术要进行横向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