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李煜词赏析

时间:2019-05-12 18:0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晏殊李煜词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晏殊李煜词赏析》。

第一篇:晏殊李煜词赏析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晏殊:《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赏析】此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在于此。

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

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清明在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在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

“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词,美在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词作鉴赏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曳不尽的情致。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清平乐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晏殊词作鉴赏

此为怀人之作。词中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言青山长,绿水长流,而自己爱恋着的人却不知去向;虽有天上的鸿雁和水中的游鱼,它们却不能为自己传递书信,因而惆怅万端。

词的上片抒情。起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语似平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无限情思。红笺是一种精美的小幅红纸,可用来题诗、写信。词里的主人公便用这种纸,写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说尽了平生相慕相爱之意。显然,对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倾心相爱的知音。三、四两句抒发信写成后无从传递的苦闷。古人有“雁足传书”和“鱼传尺素”的说法,前者见于《汉书。苏武传》,后者见于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是诗文中常用的典故。作者以“鸿雁在云鱼在水”的构思,表明无法驱遣它们去传书递简,因此“惆怅此情难寄”。运典出新,比起“断鸿难倩”等语又增加了许多风致。

过片由抒情过渡到写景。“斜阳”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红日偏西,斜晖照着正楼头眺望的孤独人影,景象已十分凄清,而远处的山峰又遮蔽着愁人的视线,隔断了离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怅难遣。“远山恰对帘钩”句,从象征意义上看,又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倚楼远眺本是为了抒忧,如今反倒平添一段愁思,从抒情手法来看,又多了一层转折。

结尾两句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之意,略加变化,给人以有余不尽之感。绿水,或曾映照过如花的人面,如今,流水依然眼前,而人面不知何处,唯有相思之情,跟随流水,悠悠东去而已。

此词以斜阳、遥山、人面、绿水、红笺、帘钩等物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意境,将词人心中蕴藏的情感波澜表现得婉曲细腻,感人肺腑。全词语淡情深,闲雅从容,充分体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首联飘忽传神。一开始出现的便是两个瞬息变幻的特写镜头:“油壁香车”辘辘而来,又骤然消逝;一片彩云刚刚出现而又倏忽散去。写的都是物象,却半隐半露,寄寓了一段爱情周折,揭示主旨。“油壁香车”是古代女子所坐的装饰精美的轻便小车,指代女子。车是这样的精美,则车中人的雍容妍丽,可以想见。然而这样一位美人却如巫山之云,来去无踪,重逢难,怎不令人怅惘!“峡云”暗用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美丽传说,渲染浓密的爱情气氛。但“云雨巫山枉断肠”毕竟是一场虚妄。前句写人间,写现实;后句写天上,写梦幻。首联写得兴象玲珑,清新流丽。

颔联景中有情。“梨花院落”、“柳絮池塘”,描写了一个华丽精致的庭院。宋葛立方说:“此自然有富贵气。”反映出诗人的高贵身份。“融融月”、“淡淡风”,是诗人着意渲染的自然景象。这两句互文见义:院子里、池塘边,梨花和柳絮都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之中。阵阵微风吹来,梨花摇曳,柳条轻拂,飞絮萦回,是一个意境清幽、情致缠绵的境界。大概是诗人相思入骨,一腔幽怨无处抒写,又适值春暮,感时伤别,借景寄情;或是诗人触景生情,面对春宵花月,情思悠悠,过去一段幽情再现。这里展现的似乎是实景,又仿佛是一个幻觉。诗人以神取景,神余象外。可谓“一着一字,尽得风流”。

颈联“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写眼前苦况,欲遣不能。多少日子以来只凭酒杯解闷,由于饮得过量,形容憔悴,心境凄凉。“伤酒”两字,诗人颓唐、沮丧的形象可见。目前又是寒食禁烟之际,更添萧索之感。

末联宕开一笔,由没问自答作结,深化主题。诗人似乎想从悱恻的感伤中挣脱出来,探索寄书的途径,去寻觅失去了的爱情。但问得深切,答得无情。“水远山长处处同”一句,乃斩钉截铁之语,如瓶落井,一去不回。原来摆在诗人面前的不是一般险阻,而是永远冲不破的障碍。这两句看似寻常平直,却是全诗中决绝语,最为沉痛哀怨。“处处同”三字弦外有音,寻绎其意,乃人事阻隔,才处处有碍,无路可通。

晏殊被人称为富贵闲人,然而他的诗在富贵气中却有缠绵悱恻的情致。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引《西清诗话》云:“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云云,含思凄惋,未几下世。”由此可知,词作于他死前不久。可以说是李煜后期词的代表作之一。

词的上片,以倒叙起始,描写梦醒之后的所闻:帘垂夜深,潺潺的雨声透过帘栊,不断

地传入耳中;眼看那美好的春光,在这潺潺雨声的伴和之下,即将成为过去。词写晚春深夜,雨声潺潺,表现出无限惜春、伤春之情,环境是清苦的,情调是凄楚的。特别是这“春意阑珊”,既是眼前节令的实况,又是国家衰亡、个人的生命亦即将完结的象征。如此情景,又怎能不引起词人心头的阵阵悲凉呢?更何况又是在“五更寒”的这样一个时刻!

五更的寒冷,即使身盖罗衾,也抵挡不住,忍耐不了。故“罗衾不耐五更寒”,是在写梦醒后之所感。这“感”,首先是感觉到五更时天气的奇寒,而这样的奇寒,又是通过“罗衾不耐”来表现的。这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借外物以抒写王观感受的艺术手法。岑参写八月胡地的奇寒云:“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这种手法的成功运用。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这不仅是写身寒,而且是写心寒;身寒终究有个极限,并可尽量设法抵御和忍耐,而心寒--心头的悲凉,则是无限的,无法忍受的了。

古人论词的结构,妙在断断续续,不接而接。“罗衾不耐五更寒”句,就具有如此之妙。它与下面两句,一写梦后,一写梦中,看似不接,实则词意紧紧相接。写梦后的“罗衾不耐五更寒”,既是突出了梦后内心的悲凉,又为描写梦中的情景作了铺垫:既然梦醒之后是如此痛苦悲凉,那么,还不如长梦不醒了。因为“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只有在梦里,才能忘记自己是“客”--南唐的亡国君,大宋的阶下囚,也只有在梦里,才能享受到那片刻的欢乐。这种以梦后之苦去与梦中之乐相映衬,从而更见梦后之苦的可憎与梦中之乐的可爱的写法,确实是很高明的。可惜,梦中之乐是虚幻的,梦后之苦是实在的、残酷的,并且,不管主观上如何贪恋那梦中之乐,终究不过是“一响”而已。这样写进一步突出了国亡被俘后处境的可悲可怜。词的下片,起曰:“独自莫凭栏”。“独自”,说明词人的孤独;“莫凭栏”,则是因为凭栏远眺,是为了要看到昔日的宫阙阁楼,以满足思念故国之情,然而,汴京距金陵甚远,中间有“无限关山”的阻隔,因而只能是欲见不得,徒唤奈何而已。更何况这“无限关山”,也不再是南唐的国土,而是宋朝的属地,看到这已经沦丧的国土和易主的江山,岂不是只能增加心中的悲苦吗?所以,“莫凭栏”,不是词人不想凭栏,而是不能凭栏,是为避免思见故国而勾起无限悲苦所采取的一种强制行动,这种心绪实际上更为凄楚、更为悲凉。

“别时容易见时难”--“别时”,指当初投降被俘,辞别金陵,被押往汴京之时;“见时”,指现在囚禁汴京,思念故国,欲再重见旧地之时。前者“容易”后者“难”,在这一易一难的鲜明对照之中,蕴含着词人多少故国的情思,夹杂着多少伤心和悔恨啊!要知道,这里的“别”,不是暂时的别离,而是永久的别离,因而也是人世间最为痛苦的别离,更何况这样的别离是如何的“容易”--国家竟是那样轻而易举的就灭亡了,这岂不是痛上加痛吗?这样的难于再见,不就是对词人的死刑宣判吗?

文学作品的艺术力量在于真实而同时又具有普遍性。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复斋漫录》说:“《颜氏家训》云:'别易会难,古今所重。江南饯送,下泣言离。北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首。'李后主盖用此语耳。故长短句云:'别时容易见时难'。”由此可见,“别时容易见时难”,既是李煜独特经历和思想感情的真实表现,也是对普遍存在的离愁别恨的高度概括,这又正是它千百年来能够打动读者的原因。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词意凄绝,充溢着无可奈何的情绪。这里词人以生动的比喻,进一步把集合着悲凉、痛苦、伤心、悔恨,交织着绝望与希望的感情,推向了高潮。落红逐水流,春光已逝去,世事变化急速,好景一去不复返。从前在“天上”过着自在自由的帝王生活,而今在“人间”却是暗无天日的俘虏生活,一天一地,差别是何等巨大!这种从“天上”降到“人间”,亦即由至高无上的皇帝成为被人轻贱的俘虏的生活巨变,对李煜个人来说,是个悲剧,但也正是这样的特殊经历,给李煜的创作带来了活力。一方面,被囚禁、被侮辱的“人间”生活,使他的内心极其痛苦,并得以在创作中极其真实的表现出来,使作品具有感情上的动人力量;另一方面,从帝王到俘虏的生活经历虽然是李煜所特有的,但经历生活的巨变却是一般人也常有的,这就使得那些虽然没有李煜那样独特经历的人,也能受到感

染,从而使作品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

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划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赏析二]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祖毒死李煜的主要原因。所以此首词就是李煜的绝命词了。作为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春花秋月”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但对李煜却倍添烦恼: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既然还没有昏聩到“此间乐,不思蜀”的地步,当然是度日如年了,“春花秋月”只会勾起对他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但往昔为君时的美好生活已经化为回忆,一去不复返了。春天去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不可再来呢?“东风”带来春的信息,却勾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磨难。“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惆怅悲愤,油然而生。

词人颇具匠心,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感慨深沉。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变抽象的情感为形象生动的自然,让人相见到愁思如春水涨溢,奔放倾泻,不舍昼夜,无尽东流,感情升腾到极顶。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掩卷沉思,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浸泡淹没其中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乌夜啼①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②。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③。

剪不断,理还乱④,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⑤。

【注释】

①此词调名于《词律》、《词的》、《花草粹编》、《全唐诗》、《词林记事》中均作《相见欢》。《词的》、《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诗余醉》等本中有题作“离怀”,《清绮轩词选》中有题作“秋闺”。《花庵词选》中调名下注云:“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这首词写秋夜愁思、别情难遣的凄惋心情,深含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当是李煜后期入宋后的作品。

词的上片借景写情,以景寓情,写作者囚居生活的无限寂寞和愁苦悲愤。起首句“无言独上西楼”,极写主人公的孤苦无依,其愁、其痛无人能解,也无法倾诉,更不能倾诉,自当“无言”,“独上西楼”,孤独苍凉中又见他的心境难平,愁思难消,语极平淡而意极凄惋。“月如钩”系目中所见,焉知不是借月残写人苦,写心情惨淡?“寂寞”是明写,直喻自己的现实处境和寂寞心境,“锁”字难得,既写景,又写情,情与景合,境与心合,一语道破天机,作者的愁情别恨终于有了着落———国破家亡、身为俘囚,连作者的心都似有了一把打不开的锁。上片三句明里写景,暗里写人,借凄凉秋景喻孤苦心情,情景交融得天衣无缝。

词的下片即景抒情,极抒愁意。如果说上片是淡墨描摹,那么下片就是泼墨写意,作者愁情如巨浪劈空而来,似巨木倒滚而下,无收无敛,一气呵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把离愁物象化,也把作者的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比喻精妙,形象鲜活,堪称绝笔。“别是一般滋味在头心”是结语,但语意又仿佛方启,不说“正是”,而说“别是”,用笔绝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徐士俊《今古词统》中云:“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别是’句甚深。”即是此解。王闿运《湘绮楼词选》中亦云:“词之妙处,亦别是一番滋味”。

全词以凄惋的笔调抒写作者无以复加的愁苦之情,如“清水出芙蓉”,自然天成,无一丝雕饰,无半点虚情。语言极明白易晓,直露心意,感人至深,向来为人们所见重。近人俞陛云《南唐二主词辑述评》说:“后阕仅十八字,而肠回心倒,一片凄异之音,伤心人固别有怀抱。”今人俞平伯也说,此词:“虽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凄凉的气氛,却融会全篇。”

②钩:弯钩,这里指月残、弯月。

③梧桐:落叶乔木,柄长叶阔,材可用于制乐器。入秋梧桐落叶最早,所以“梧桐叶落”即表示秋天已来临,后常用以比喻事物衰败的征兆。《广群芳谱·木谱六·桐》:“立秋之日,如某时立秋,至期一叶先坠,故云:‘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锁:锁闭、封闭。唐白居易《潜别离》有“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句。锁清秋:指关住清冷的秋色,即深院被清冷的秋色所笼罩。

④理:调理,整理。

⑤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另是。一般,犹一种,一番。滋味,味道。此句用以比喻因生活变化而在心中产生的某种特殊感受。

子夜歌

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觉来只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起首就是悲愤地问,是啊,人一生谁没有愁和恨。可是为什么把家愁国恨集于一身呢?赵匡胤在时,尚顾忌情分,只是言语上多讥诮。换了赵光义,小周后动辄被召入宫中,以陪太后的名义被其霸占,小周后每次从宫中回家,忍辱含泪,闭门数日不出。遇到这样的时候,李煜总是避开,一个人转到别的地方,或登高望远,看看故国的方向,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自然啊,保不住江山也罢,可是连自己心爱的女人也陪自己受尽屈辱,性格决定命运,不同的性格在不同的环境中更有不同的命运,李煜若不生在帝王之家,不说成为一代文豪,起码心爱的女人总可以不让她受辱吧,偏偏生在帝王之家,偏偏又没有帝王之才。托先人之福,做了几年皇帝,没想到倒给自己惹下一世的愁恨。只能在梦中排解,醒来后泪流无声。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无言独上西楼,这是大家熟悉的句子,“谁与上,无言独”为什么这么说呢?刚才说了,李煜对小周后有愧,小周后也自觉无颜与心爱的男人相对,夫妻俩基本处于分居状态。令人叹息啊,大周后临终时,是向小周后托付过:要好好照顾李煜。李煜也答应过大周后对她的妹妹好,本身两个人也是极其恩爱。但是赵光义这个臭小子弄得一对有情人无法面对,所以李煜只能说:“谁跟我一起上高楼?”后来连问都不问了,直接就是无言独上了。想想当初的车如流水马如龙,想想当初的“花明月暗飞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所以才有了“长记秋晴望”,大小周后承恩左右,大小官员前呼后拥,李煜自己也可倚栏挥毫,家国之欢,尽在其中。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这两句不解释也罢,还有什么比梦中更舒服的事呢?“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还有什么比梦醒后更凄凉的事呢?所以只能是“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第二篇:晏殊词《蝶恋花》赏析

晏殊词《蝶恋花》赏析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我们还是先来认识一下词人晏殊吧!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少年得志,以神童称,景德二年(1004),以神童诏试,赐同进士出身。仕途得意,宋仁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位极人臣。至和二年(1055)病卒京都开封,卒谥元献。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当时名臣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张先等均出其门下。能诗、善词,文章典丽,四

六、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其词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较深,典雅流丽,意象精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有《珠玉集》存于世。

此词为深秋怀念远人之作,风格疏淡,词意深婉,境界较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过:“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蝶恋花》就是如此。

此词上阕写景,景中著情。槛菊、玉兰、罗幕、燕子、明月,在主人公的眼中都满含愁绪。其实物本不具感情,它不会因为人而改变形态,但他会因为人而著有感情。满心愁怨,物皆著愁怨之色彩。苑中的菊花笼着轻雾,含情脉脉;玉兰沾露,默默饮泣,人性化的写法,呈现的是主人公的哀愁离绪。罗幕荡漾,缕缕轻寒;燕子双飞,结伴远去,对比的手法,反衬出主人公的孤寂落寞。明月皎皎,斜光入窗,以明月的无情映照出人的苦闷惆怅。上阕从清晨写到明天清晨,一个轮回,轮回的不是快乐和美好,而是失落和怨愁,是思念和孤寂。这一切的一切都和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心情紧密结合,都添加了主人公的思情意绪,更显得此情之苦之深。

下阕写人,情深意浓。通过主人公的一系列活动,将主人公对远人的思念具体化,形象化,可感化。过片紧承上阕,继续写昨夜的见闻。被明月招惹的昨夜无眠的主人公,看到寒冷的西风,呼呼而来,落叶满地,劲厉肃杀,更添愁苦和悲凉。突然转到次日清晨,孤夜无眠的主人公还是一个人,怀着对远人的思念,登上高楼,凭高远眺,四顾茫茫,哪里望得见远人啊?百感交集,无人诉说心中的愁苦和深情的思念。在这空濛阔远的天地里,思念的情愫漫漫衍生,加重,扩散开来。这里,通过地点的转换和空间的迁移,将主人公对远人的怀念和渴慕展露无遗。所不同的是,这三句从上阕的柔情密意,突然变得空阔悲壮,因而传唱千古。既然登高不见远人的身影,那就寄书以表达思念之情吧!这两句采用复叠的句法,彩笺和尺素都是书信的代称,山长和水阔都是遥远的指称。反复使用,将主人公欲寄音书的殷切愿望和无寄之处的惆怅对应比照,更加显得悲凉深厚。全词在这渺茫无奈中收束作结,让人生出许多怜惜和感动来!

第三篇:赏析 晏殊 破阵子

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北宋前期著名词人。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加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他的词,承袭南唐风格,追宗“西昆体”,以情致胜。文词典丽,雍容华贵,妙语天成,韵味独特,又不失清新雅淡,含蓄委婉,温润圆融,意趣横生的艺术风格。有“导宋词之先路”,“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誉。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宛丽。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一一。有胡亦堂辑《晏元献遗文》一卷。范仲淹、韩琦、欧阳修、张先等皆出其门下。他一生养尊处优,词作富贵闲雅,雍容大方,体现出浓厚的贵族色彩;笔调闲婉,又体现出珠圆玉润的俊美风格。是北宋词坛上婉约派重要词人。有《珠玉集》传世。

【赏析】这首词以美丽的春色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游春图,充满着青春的欢乐气息。词的上片写景,用笔轻淡。首句用燕子、梨花带出新社和清明这两个春光最美的时节。“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两句用对偶句描绘出人物所处的环境:园中的池塘边疏疏落落地点缀着几点绿苔,新绿的枝叶里,时而有黄鹂在婉转地鸣叫。“日长飞絮轻”写春之悠长,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在寂寥的长日里,只有柳絮在空中悄悄地飘飞。词的下片写人,笔调活泼。面对美丽的春光,少女耐不住长日的寂寞,走出小园,沿着小路采摘桑叶,恰好看见东邻的女伴带着天真无邪的笑容迎面走来。后三句写斗草游戏。斗草赢了东邻女伴,使得这位少女心花怒放。她忽然想起怪不得昨夜做了一个好梦,原来是今天斗草要赢的预兆。想着想着,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这三句话,一方面写出少女的天真纯洁,另一方面又透出平日的寂寞孤独。这首词纯用白描,活泼朴实,展示了古代深闺少女的寂寞心境和纯洁美好的心灵。赏析二: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在于此。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清明在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在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词,美在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晏殊的这首《破阵子"春景》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触及到了其他词曲家很少触及的“少女题材”,完美地塑造了明快活泼、天真纯洁的青春美少女形象。笔者以为,抒写少女的“美”,主要是通过下片的两处“笑”来描画的,词人运用灵动细腻的笔触,真正把读者带到了“此中有人,呼之欲出”的艺术境地。现结合词的下片加以赏析。词的下片是写人――写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然而,最先出场的却不是人,而是少女那天真的“巧笑”。为什么呢?因为下面有“采桑径里逢迎”一句,说明少女身处“桑径”,诗人是远距离观察,难以相见,显然,这里的“巧笑”应是听觉所感,是“笑声”。这笑声与上片勾勒出的背景,在色调与气氛上非常和谐。这一“笑”,使画面顿时活跃起来,就像平静的湖面荡起了层层涟漪,这笑声划破幽静的春天的田野,使人感到一种生活的欢悦与温馨。人虽未到,声却先闻,这会使我们极易联想到《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精彩登场,二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京剧中人物的出场,颇有人物躲在幕后先唱两句才与观众见面的味道。不过,这词里的少女并非故意躲在幕后,确实是隐在“采桑径”里,自然不会“露面”的。看来,词人之所以知道她们是“东邻女伴”,是从她们的笑声中听出来的。“采桑径”一句,不仅交待了“女伴”的身份――采桑女,而且还引出了下面的对话,这对话也是在“采桑径”里说的。“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两句对话写得轻灵又活泼,既有个性,又符合少女的心境和情态。它写出梦境美好,可以令人欢笑,而斗草获胜,则更加值得放声大笑(情不自禁的发自肺腑的)。这两句的确写出了少女们那种稚气而纯真的性情,写出了她们丰富的内心活动。对话过后,美女才从“采桑径”里走出与词人、与观众会面――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呀。观众见到的是:“笑从双脸生。”这个“笑”字,才是笑容。因为这个“笑”是从“双脸”上看出来的。由此看来,词中前面的“巧笑”与后面的“笑”字,含义有别,前者为“笑声”,是听觉所感;后者为“笑容”,是视听所感。惟其如此,才能避免重复之嫌,才能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人物的风姿。词中的两处“笑”,尽现青春少女之美,真是点睛之笔啊。

第四篇:晏殊《蝶恋花》赏析

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此作品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取景注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足见此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移情于景,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有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曳不尽的情致。

词的结尾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让人回味无穷,所以晏殊的《蝶恋花》一直被后人传诵,其动人之处也在此尽显。

——————————————————

词的上阕便用“槛菊愁烟兰泣露”开头,一个“菊”、“愁”、“泣”便奠定了词的感情基调是伤感萧瑟的。是一首以悲秋寄离愁的作品。自古逢秋悲寂寥,所以在文人情结中有秋风秋雨秋煞人之说。“秋”也总是和文人的感伤,忧郁情结相联系。

首句的“泣”字用得非常好,采用拟人的手法。让读者的心情始带忧伤。兰花它为啥哭泣?是在与作者同悲吗?还是它也难耐这萧瑟的“秋”?“泣”字用在这与“感时花溅泪”有异曲同工之妙。次句“罗幕轻寒”进一步点明了时令已来到深秋,虽处在罗帏帐下,但寒意也逼人。作者此时此刻是多么伤心。燕子也会双飞,而我呢?孤单一人,睹燕思人,更是伤怀不已。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写得有点隐晦,但作者离情别绪的伤感还是不难让读者猜测,明月啊!你既不懂得离恨,此时你又为何穿过朱户,来到我的床前呢?当圆月在树梢头隐约美丽的时候,那温柔的月儿不单是照着幸福快乐,正在安然入睡的人儿,还有一颗孤寂悲伤,彻夜难眠的灵魂。也许作者是在等待一个承诺,那个曾经说过要在月圆时与他共同分享圆月的女子,又或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可如今月圆了,却又为何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呢?无眠的月光,将作者的思念离愁沥出一道道碎影。心已憔悴,梦也飘渺,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里作者的离愁很容易让人想起张若虚的“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春江花月夜)。词的下阕作者将笔锋一转,在时间上写昨夜。“昨夜”与“到晓”在时间上形成对照。这又是作者的用笔之妙。先写黎明之景,再将画面回到昨夜,点明难眠的原因。

“昨夜西风凋碧树”如此萧败的景象,更添作者的孤枕难眠的离恨之情。同样,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是在残败的景象下,抒写心中无止境的离愁与思念。“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读来如泣如诉,不是“独自莫凭栏”吗?可是孤枕难眠,满腔情感无处诉说的人儿又怎会不凭栏呢?望不尽的天涯路,剪不断的相思愁……

山也迢迢,水也迢迢,山水迢迢,路遥遥。心中的人儿,此刻你是否也难眠呢?“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想把我的思念带给你,可欲诉欲寄思念之情时,发现竟无尺素。而无法寄出我的思念,如此让人悲伤。把我的思念托给那明月吧,让它千里寄相思,可明月竟丝毫不懂得离愁。把思念托给那西风吧,看看它能否替我传送,可山长水阔,它能载得动吗?如此不明事理的明月与西风,煽动作者一颗孤寂的心情,这一切都是因离愁引起的。如此千头万绪,如此撩人心肠,我们的读者又怎能不悲伤?这样一份思念之情,心中的人儿又如何才能知道呢?唉!断人愁肠的离恨啊!你注定只能遗落在天涯路上了……

词的结尾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让人回味无穷,所以晏殊的《蝶恋花》一直被后人传诵,其动人之处也在此尽显。

第五篇:李煜、晏殊、欧阳修婉约词风的比较

李煜、晏殊、欧阳修婉约词风的比较

摘要:李煜、晏殊、欧阳修同是婉约词派的大家,词风既都有婉曲的情思,但又由于人生经历的不同各有不同倾向。李煜的婉约词直白浅近,以血泪写愁情;晏殊的词清丽温润,哀而不伤;欧阳修的婉约词清新明媚,婉约中带有豪气。

关键字:婉约词风;李煜;晏殊;欧阳修;比较

宋代开国之初,词在文坛上比较沉寂,比较有名的有南唐后主李煜追忆亡国的凄婉之词。晏殊、欧阳修等人进入词坛后,北宋词坛才开始繁荣起来。冯延巳、李煜强化了温庭筠创造的词体,确立的以小令为主的格式和柔情含蓄为主风格为主的词体,即后人所称的婉约派词体。晏殊和欧阳修继承了南唐五代的这种婉丽词风,在此基础上又有革新和求变。

李煜的词分为前后两期,以亡国为界,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宫廷情趣,颇显得绮丽淫靡,后期的词主要抒发亡国之思,分外沉痛哀伤。总体来说,后人对李煜前期的词评价不高,而都称道其后期的词。李煜是一个敏感的诗人,有着赤诚的心灵,这一点在两个时期都有明显的体现。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这首词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各方面表现了李煜在宫中的享乐生活。上阕前两句写宫女光彩照人地排成一列走出来表演歌舞,这是眼睛所见;后两句“吹断”、“歌遍彻”是听觉。下阕“飘香屑”表现了风来带过香炉之中燃成的碎末的香味,“醉”字体现了词人口中的享受,“情味切”则是总体抒发内心畅快闲适的心情,因此词人还不愿就此结束,想着要在这凉爽的月夜骑马尽兴。李煜凭借他敏锐的心灵和真挚的感情,将宫廷生活描写得情趣盎然,有一股稚童的天真。

国破家亡之后,李煜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动,其沉痛的忧伤像水波一样扩散到他余下的生命中,他的词以直白浅近的语言直抒胸臆,以真挚的感情表现出字字血泪。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李煜后期词中最为流传广泛的一首,俞平伯先生在他的《读词偶得》上曾说那是“奇语劈空而下“。上阕首句富含哲理,表现人生无常,未来不可知,奠定了该词悲哀无奈的的基调。“又东风”三个字承接着上句人生无常,以自然永恒来反衬世事易变:故国不堪回首。下阕进一步深化这种人生沧海桑田的忧伤,“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又是一个对比,那些华美的宫殿仍然伫立,但是曾经的人却不在了。对于李后主来说,这种伤痛比他人更加难以忍受,因为他本是那些宫殿的主人,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他曾经享受的美好,如今全部被他人抢走。至此,李煜内心的痛苦郁结喷涌而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结尾句是该词的点睛之笔,令人叹为观止。愁绪本无形,但是李

煜将它比作江水,化无形为有形。江水的特征是源源不断,密密稠稠,形象表现了词人的忧伤连绵不断的趋势。李煜的心灵愈敏锐就愈痛苦,亡国之痛折磨着他,这首词字字真情,仿佛能让人看到后主滴血的赤子之心。

晏殊是北宋初期的著名词人,被誉为“北宋倚声初祖”,其婉约词多寄予人生感慨,是一种富贵闲愁。晏殊一生较为平顺,虽然多愁善感的性格使他常常忧伤感叹,但这种淡淡的愁思十分理性,不像李煜一般把滴血的心掏出来给人看,他的哀伤不显山露水,含蓄自然,因此他的词风显得圆融温润,哀而不伤。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蝶恋花》是晏殊较为著名的词作,表现了分离的男女之思。上阕写景,语言清丽,运用多个意象表现愁情,“菊”、“烟”、“兰”、“露”、“罗幕”、“燕子”、“明月”等,在诗人笔下均染上淡淡的忧伤,“烟”是“愁”的,“兰”是“泣露”,“罗幕”是“寒”的,首句即展现出一种清冷凄楚的背景。双飞的燕子反衬了词人的形单影只,不谙离恨的明月衬托了词人对离恨的苦楚。“朱户”则暗示了主人公家境富贵。上阕写景由近及远,从室内的花草、罗幕写到室外的燕子、明月,意象丰富却笼罩朦胧的感伤。下阕由景抒情,以登高望远表现主人公对远在异乡的恋人的思念。昨天晚上听到风刮过树的声音,树的叶子落了一地,独自一人登上高高的楼台,远眺远方的道路,期望能看到恋人的身影。“独上”与上阕“双飞”构成对比,表现主人公的寂寞,“高”台更加产生了一种冷清的效果。下半句的“尽”字,体现了主人公的望眼欲穿,“天涯路”表现了与恋人分离的忧愁。这句中“高楼”和“天涯路”的意象比上阕稍显开阔,因此有了一种苍茫的感觉。尾句抒发主人公渴望而不可得的心情,想要写信告诉恋人自己的思念,却不知这天地茫茫,恋人究竟身在何处。晏殊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她在秋日的时候,身居闺阁,想念千里之外的恋人的心情。词中虽然以含蓄的语言尽显哀伤的心情,但这哀伤是由于爱情,所以即使是忧伤也显得美好,只是带着淡淡的担忧和深深的想念,不似李煜痛得淋漓尽致。

《宋史》评价晏殊“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晏殊的愁绪是闲愁,是在满足了自己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对人生的思考。李煜是一个感性的词人,他的快乐和忧伤都是无限的,因此词风直白激烈,而晏殊是一个理性的词人,对感情收放自如,词风就显得温润。如果说李煜的词风像江水,一旦感情开始抒发就连绵不断,势不可挡,那么晏殊的词风就是湖水,始终保持平稳柔和。《浣溪沙》中“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一句,体现出晏殊不仅仅是由伤春感慨人生短暂,而是积极寻找振作的方法,表现了晏殊对哀伤把握有度。

相较于晏殊,欧阳修的一生仕途较为坎坷,因此欧阳修的愁情比晏殊更加深刻。用现在的话来说,晏殊的愁绪是小资的,生活中没有太多不顺心的事情,所以他将感情放在抽象的人生感慨上。与晏殊的富贵闲愁不同,欧阳修的愁是确确

实实的,虽然也有虚化的人生感叹,但是这种感情最终是落到实处的,或者是仕途不顺的担忧,或者是与亲友分别的哀愁。但是欧阳修生性积极乐观,所以他的词往往在婉约中带有豪放,在忧伤中带有明媚,在北宋词人中显得别有特色。如《采桑子》中“白首相过,莫话衰翁,但斗尊前笑语同”,显得旷达明媚。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欧阳修的这首《浪淘沙》是与友人梅尧臣在洛阳城东旧地重游有感而作,该词伤别为主题,表现人生聚散无常,从而体现了与友人深厚的情谊。上阕描写了游赏的情景。首句出于司空图《酒泉子》“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欧阳修添一“共”字,表现出游人和东风一样悠闲的心情。东风慢慢地吹,不急着赶赴下一个季节,游人也能从容欣赏这春色。下句描绘景色的同时点明地点,展示了一幅和煦的微风吹拂,碧色的杨柳飞舞,人们在小路上慢慢散步的春日闲步图景。时间尚早,我们曾经游玩过的地方,今年还要慢慢游赏。到上阕结尾,整首词都笼罩在一种闲适的氛围中。下阕开头,词人却笔锋一转,“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这句话直抒胸臆,说本来相聚就难,却又如此匆匆。这不仅是指词人与梅尧臣相聚匆匆,也是和其他亲友相聚匆匆,人生本就苦短,这种匆匆聚散怎么能不令人怅然。后三句又由抒情转入写景,但这时的景色不再是悠闲从容,而是充满了离别的遗憾和感伤。“今年花胜去年红”以乐景写哀情,今年的花开得更好,但是我们却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观赏,花会一年开得比一年更好,但我们却不能年年相聚赏花。“知与谁同”,知己亲友的聚散都是匆匆,人生无常,未来不可知,明年这个时候,谁知道会怎么样呢。整首词婉丽隽永,忧伤由浅入深,笔致疏放,以惜花写惜别,清丽而感伤,情深悠悠。

晏殊和欧阳修的婉约词词风都偏于雅致清淡,但是晏殊更精于文字,语言哀而不伤,圆融富丽,欧阳修感情更加深刻真挚,语言清丽明媚。他们二人都承袭了冯延巳的词风,刘熙载在《艺概》中谈到:“冯正中词,晏殊得其俊,永叔得其深。”而与冯延巳时期较近的李煜由于人生更加坎坷欺负,他的词与以上二人相比感情更加深刻苦痛,词风就显得更加细腻敏锐。

也可以说,晏殊和欧阳修的词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李煜的词,但也有开创变革,产生了自己的风格。

参考文献: [1]邱昌员.简论晏殊、欧阳修的词学观及词作风格.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9 [2]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下载晏殊李煜词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晏殊李煜词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晏殊词45首

    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温润秀洁。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晏词造语工七巧浓丽,音韵和谐,风流蕴藉,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

    晏殊词《蝶恋花

    晏殊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赏析 展纸研墨,水长山远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赏析 【原词: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

    8浣溪沙晏殊赏析

    浣溪沙 晏殊:北宋词人,字同叔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

    【宋 词】晏殊词集

    【宋 词】晏殊词集 晏殊 【诗人小传】浣溪沙 蝶恋花 寓意 浣溪沙 浣溪沙 清平乐 木兰花 破阵子 玉楼春 清平乐 木兰花 踏莎行 诉衷情 采桑子 玉楼春 蝶恋花 踏莎行 踏莎行......

    晏殊《浣溪沙》原文及赏析[全文5篇]

    晏殊《浣溪沙》原文及赏析《浣溪沙》为晏殊的名作,是悼惜花落春残,感叹年华易逝之作,表现了士大夫的一种一淡淡的哀愁,情致缠绵,凄婉隽丽。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晏殊《浣......

    晏殊《浣溪沙》原文翻译和赏析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 晏殊《浣溪沙......

    《浣溪沙》晏殊

    读后感 晏殊的这首《浣溪沙》真是感伤时光易逝,人生有限的千古名篇。作者傍晚坐在老旧亭台,一边饮酒一边听曲,望着渐渐西沉的夕阳,回忆过去的往事,内心充满深深的惋惜和惆怅。面......

    浣溪沙晏殊

    浣溪沙选自《珠玉词》 [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写一曲新词喝一杯美酒。 天气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