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袋里装的是什么》教学设计(样例5)

时间:2019-05-12 18:3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被袋里装的是什么》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被袋里装的是什么》教学设计》。

第一篇:《被袋里装的是什么》教学设计

《背袋里装的是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表达顺序,联系时代背景、生活实际、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战争年代家信的重要作用,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积累感受和经验。

2.课堂上,先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和基本感情基调。

3.再在具体的情境中调动起生活体验,结合自身的体验充分读书,在体验中读,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抓词抓句品读,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

4.总结全文,激发情感,感情朗读,熏陶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明白战争年代家信的重要作用,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揣摩表达顺序,联系时代背景、生活实际、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战争年代家信的重要作用,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生活实际、抓关键词句体会妈妈“哭”里包含着的丰富情感。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文字和图影资料等。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和基本感情基调。

4.联系时代背景、生活实际、抓关键词句体会我和妹妹的顽皮、天真的天性。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和基本感情基调。

2.联系时代背景、生活实际、抓关键词句体会我和妹妹在得知背袋里的东西前后的心理变化,感受我俩的顽皮、天真的天性。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生活实际、抓关键词句体会我和妹妹在得知背袋里的东西前后的心理变化,感受我俩的顽皮、天真的天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谈话导入。

1.展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战争场面,简介时代背景。说说你看后听后的感受。

2.揭示课题,读题,再说说:在那个年代,你希望父亲背袋里装些什么呢?

3.设置悬念:那父亲的背袋里到底装了些什么呢?带着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

2.指名概括地说。

三、精读,感悟理解。

1.浏览全文,思考:当得知背袋里装的都是家信的时候,我和妹妹的心情如何?(惊呆了、失望、委屈、害怕)

2.联系前文体会,说说我和妹妹为什么会惊呆了、失望、委屈?

①背袋里的东西和我们想象的实在是差太远了。

②文,找出文中表现我们心里想法的句子,感受我俩的顽皮、天真的天性。(大块大块美味的腌肉、最好的奢望、每晚睡觉前、盼着、又香又酥;终于、又大又满、口水就禁不止往下流、假装、眯缝着眼偷偷往外瞧)

③带着我们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教师相机指导)

3.根据前文的学习,不难理解此时,我和妹妹惊呆了、失望、委屈的心情。那我和妹妹为什么会感到害怕呢?自读第11自然段思考。(指名读文回答)

过渡:坚强的妈妈面对一背袋的家信,为何反应如此剧烈,她的“哭”里包含着哪些情感?下节课,我们继续读书,细细品味。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揣摩表达顺序,联系时代背景、生活实际、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战争年代家信的重要作用,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

2.总结全文,激发情感,感情朗读,熏陶情感。

教学重点:

揣摩表达顺序,联系时代背景、生活实际、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战争年代家信的重要作用,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生活实际、抓关键词句体会妈妈“哭”里包含着的丰富情感。

教学过程:

一、承上启下,激发学习兴趣。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背袋里装的全是——(家信),面对这一背袋的家信,妈妈的反应较之我和妹妹更为剧烈。

2.回顾上节课内容,填写:我们是()、()、()、(),而()的妈妈却是由(),再到(),最终()。

3.坚强的妈妈面对一背袋的家信,为何反应如此剧烈,她的“哭”里包含着哪些情感?这节课,我们继续读书,细细品味。

二、精读,感悟理解。

1.自由读第1-4自然段,说说妈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坚强)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抓词:独自、总是、终于、向来、从未等体会)

2.联系时代背景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一下:坚强的妈妈会在信里写些什么呢?(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战争期间会发生什么事?会有哪些困难?以帮助学生适时想象)

3.互动交流。

4.这么说,每封家信实质上就是妈妈对家及家人爱的表现。所以,爸爸回来,带的全是家信,则正是爸爸对妈妈()肯定和重视,并表达了和妈妈一样的情感——()。

5.爸爸爱家及家人还在其它方面有体现吗?读文,找一找,说一说。(引导学生抓:一就、没完没了、啥都忘了等词句体会)

6.由此可见,每封带回来的家信实质上也是爸爸——(对家及家人爱的表现)。对于妈妈来说,没有什么礼物比这更珍贵了。难怪,她看到背袋里的家信,会()地小声抽泣,会()地掩面哭泣,会()地放声大哭。

7.让我们带着妈妈这复杂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第11自然段吧!

8.对此,我们都能够理解,作者又怎会不明白妈妈这“哭”中包含的丰富情感呢?让我们将10-11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地再读一读吧!

三、总结全文,激发情感,感情朗读,熏陶情感。

1.一背袋的家信将一家人的浓浓深情展露无遗,这是一个多么温馨、感人的故事啊!让我们在感

情朗读中再重温一遍吧!(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这篇文章如此吸引人,不仅是因为它的内容感人,还得益于作者精湛的写作技巧:题目设悬,扣人心弦;采用倒叙,层层深入;人物描写,深入人心等。我们不妨也学着作者表达的方式向大家讲述一件至今让自己难以忘怀的童年经历。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0.背袋里装的是什么——家信——爱

我和妹妹:盼; 惊呆了、失望、委屈、害怕;明白

爸爸:全是;一就、没完没了、啥都忘了

妈妈:坚强;小声抽泣、掩面哭泣、放声大哭

第二篇: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设计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

2、面向全体学生:七年级学生。

3、学科:语文。

4、课前准备:安排学生上网搜集有关宇宙的各种资料,未上课做准备。教材分析:

《宇宙里有些什么》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关注科学”。本文是一篇经典的说明文,对学生了解和掌握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非常重要;同时本文有时一篇科普说明文,对学生了解宇宙、树立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精神也是至关重要,因此计划用两节课时间进行教学。教学目标:

1、了解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特点。

2、初步学会辩识课文中用到的说明方法。领会课文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好处。

3、感受无穷无尽的宇宙的辽阔和人们认识征服宇宙的信心。教学重点:

1、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资料能力的培养

2、这是一篇科学小品,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能找出例子并体会。

3、对于“整个宇宙都在运动,在发展”的理解。

教学难点:

1、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清晰地说明宇宙的本质特征。

2、作者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清楚地、通俗易懂地说明宇宙的特点。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资料。

2、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探究以下三个问题:宇宙到底由什么组成;如何来说明宇宙的特点;采用怎样的语言来说明宇宙的特点。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引导学生交流自己通过互联网所搜集到的宇宙的知识,教师进修指导评价,对学生的搜集成功予以充分的肯定。

三、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宇宙里有些什么?

(教师要充分投入到学生的讨论当中,适时进行指导点拨。最后明确:宇宙是物质的——恒星、行星、星云、恒星系和河外星系,它还是运动的、运动又是无穷无尽的。)

四、走进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思考:①课文介绍了宇宙的哪些内容?②课文是怎样把如此浩瀚的宇宙用简短的文字介绍给我们的?

2、读准一下加点字的读音,并能理解这些词语: 炫(xuàn)目:光彩夺目;炫人眼目。灼(zhuó)热:炽热。..茫(máng)无涯(yá)际:辽阔浩渺而无边际。广漠(mò): 广大空旷。...汹涌(xiōng yǒng): 水势翻腾上涌。..稀薄(bó):比普通的、正常的或平均的数目或密度小的。.

3、引导学生介绍作者资料,明确:

郑文光,生于1929年,科幻小说家,广东中山人,生于越南海防。1954年发表科学幻想小说《第2个月亮》,后即致力于科学幻想小说和科学普及读物写作。作品文字质朴流畅。故事构思新颖,人物形象生动。

4、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思考题①,教师进行指导点拨,明确:

大 中

恒星 宇宙里有 些什么

行星 星云

银河系

河外星系

特征: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正文光的《宇宙里有些什么》,初步知道了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而运动又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认识了恒星、星云和恒星系。那么,课文是怎样把如此浩瀚的宇宙用简短的文字介绍给我们的?我们将在下节课解决这些问题。

六、作业设计

1、继续预习课文,探究①上网搜集常用的说明方法,看看分别有什么作用?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②课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③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课外观看科教片《宇宙与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进入新课

1、讨论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常用说明方法,教师加以引导,明确: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

2、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指导。例如: ①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点。

如,为了说明恒星的温度,作者列出数字:“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小恒星的“表面温度高达三万到五万摄氏度”。为了说明恒星的距离遥远,列出数字:“每秒钟能飞十六点七公里的宇宙飞船得走几万年”。

②作比较:用一般人可以感知和事物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人们凭直觉的经验,由已知认识未知。

如:在说明有的恒星密度非常小时,拿它和地球上的空气以及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作比较。在说明有的恒星密度、引力极大时,用地球上成年人的体重、白金的重量经及人们能承受的压力作比较。

③打比方: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作喻体,这样可以使说明生动具体,有助于人们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如,用萤火虫比喻闪烁着寒光的小星星,说明星体给人的表象情况。用大海里的水滴作比喻,说明恒星在宇宙里所占空间极其微小,从而说明宇宙的辽阔。

④分类别:如,课文在说明恒星时,将恒星按体积分为大、小、中三类进行说明。在说明星云时,依据它们所在位置能否反射出光亮,分为亮星云、暗星云。

⑤举例子:如,说明恒星系时,先举银河系为例,说明组成恒星系的恒星数量、恒星系形状,以举出肉眼能看到的仙女座里的一个恒星系,通过介绍它距离我们那样遥远,说明宇宙的辽阔。

以上这些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帮助读者具体地认识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3、探究课文的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自己体会把握、交流讨论,教师进行指导点拨,适时进行评价。)明确: ① 准确性:

想来会有不少不发光的行星饶着他们转的吧。..(表示推测,去掉便成肯定,不符合认识规律。)

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表明最小限度,去掉不准确。)

..表面温度高达3万-5万摄氏度。(因为表面温度不等于内核温度。)

..大约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组成„„(表约数,去掉变确数,不科学。)

..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表明数量,去掉后变成全部,不准确。)

....② 生动性: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无尽的宇宙。当你看到静静的夜空中闪烁着寒光的小

星星的时候,说不定还会把它们当作萤火虫呢。

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得数一千多年!

4、讨论:

①既然宇宙时无穷无尽的,那么我们人类在宇宙面前是不是就无能为力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明确:宇宙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征服的。要求要联系可我那内容或人类探索宇宙的成果进行说明,体会人类征服宇宙的自豪感。)②课文的顺序安排有何特点?

(明确:由近及远、由无知到未知。要求学生结合科文具体谈。)

5、通过讨论上节课思考题②总结本节课内容:

课文是怎样把如此浩瀚的宇宙用简短的文字介绍给我们的? 明确: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运用了准确生动的语言(各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安排了合理的说明顺序等方法,把如此浩瀚的宇宙用简短的文字介绍给了我们。

板书设计:

大 中

列数字

作比较

分类别 近

未知 已知 恒星 宇宙里有 些什么

行星 星云

打比方

银河系

河外星系

宇宙时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人们是可以认识和征服宇宙的。

三、交流提高: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应该学习到哪些知识?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可以是对宇宙的了解、可以是语言运用方面的收获,也可以是写作方面的借鉴,甚至是对宇宙探索的愿望等等。)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们收获很多,我们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探索宇宙、征服宇宙做准备!

五、作业设计

1、学习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介绍某一个物品。(不超过300字。)

2、课外阅读《宇宙遨游》(未来出版社)。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教学安排两课时时间,其中第一课时大部分时间给学生交流展示通过网络搜集的资料,看起来很不划算。但是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交流成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些角度来考虑还是划算的。叶圣陶说过:“教师为了不教。”如果我们花了一些时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这比我们让学生死记几本书都有价值!课文的学习也是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索与交流完成,教师只是进行引导点拨,目的只有一个:授之以渔。

当然,在教学设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外涉及太多、结构层次没有梳理等等,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三篇:《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顺课文,了解有关宇宙的基本知识。

2.了解本文抓住宇宙运动无穷无尽的特征,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说明的行文特征。

3.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看到那深邃、湛蓝的夜空,群星点点,会让人遐想无限,大诗人郭沫若在诗中写到“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多美的地方啊!2005年11月12日中国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升入太空,绕地球五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天空、宇宙。现在让我们跟随郑文光先生去看看《宇宙里有些什么》。

二、教学过程

1.默读全文,思考:宇宙里有些什么呢?宇宙的特征是什么?画出关键性的词语。

3.读读下列画线的语句,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人们不熟悉的宇宙说明得通俗易懂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

(1)许多红色的星星很大很大,有的可以装得下八十万万个太阳。

(2)最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空气的几万分之一,比我们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还要稀薄得多。

(3)每当初冬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差不多在天空正当中有一个纺锤形的小光斑,就是这个恒星系。

(4)这些星云有的厚到几万亿公里,本身并不发光,如果在附近有恒星,它就反射出光亮,叫做亮星云。否则它就是暗黑的,叫做暗星云。

(5)宇宙里有千千万万个像银河系一样的恒星系,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

(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点拨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本文涉及到的说明方法。)

4.请同学们在本文或者本单元的课文中就每一种说明方法寻找一个句子,先自己分析,然后与同桌交流,有疑惑的地方再在班上交流。

(强化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把握及巩固迁移能力。)

5.请学生从下面一段话中找出自己认为运用准确的词语,并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它们的热度非常高,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即使是最坚硬的金属,一接触它们的表面就会熔解,甚至化为气体。可是,当你看到静静的夜空中闪烁着寒光的小星星的时候,说不定还会把它们当作萤火虫呢。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要让学生感受到、体会到。这个题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

三、总结

这篇科学小品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多种说明方法、恰当的说明顺序,介绍了宇宙里有什么以及宇宙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宇宙之大、宇宙之奇、宇宙之美,激发了我们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

【资料宝藏】

1.名师教学案例

上海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宇宙里有什么》时,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这时大家都笑了起来,有一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问题的学生灰溜溜地坐下了。于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她问:“既然万万等于亿,但是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而却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们都哑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这时同学们又笑了,其实这个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于老师当即给予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同学都用钦佩的眼光看着那个学生,而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个新的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呢?”这时大家都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关于宇宙

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称作可观测宇宙、我们的宇宙,现在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大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

1543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着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

1609年,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伽利略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

1687年,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

18世纪上半叶,由于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

18世纪中叶,赖特、康德和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

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3.航天事业的重大事件

人类载人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61年4月12日,27岁的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人类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在离地面181000米的轨道上,绕地球飞行一周,108分钟后安全返回地面,揭开了人类载人航天的历史篇章。

1969年7月20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阿波罗号”飞船,实现了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梦想。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

4.我国发射卫星状况发展回顾

自从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以来,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的卫星研制水平和制造技术不断提高,成功开发研制出了多种卫星,形成了不同的应用卫星系列,使一颗颗中国卫星在太空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第四篇:《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顺课文,了解有关宇宙的基本知识。

2.了解本文抓住宇宙运动无穷无尽的特征,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说明的行文特征。

3.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的说明顺序。

为了介绍人们所不熟悉的太空世界,作者先从人们肉眼能看见的恒星写起,说到行星和星云。介绍恒星系时又是先从大家熟悉的银河系写起,在说到银河系以外的星系,由已经发现的数以亿计的恒星系推测还有别的恒星系。这样由近及远、有已知到未知地说明,便于人们有条理地、清楚地了解宇宙里有什么,更好地把握介绍的知识。

2.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具体地认识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这是学生首次接触这些概念,因此是学习的重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看到那深邃、湛蓝的夜空,群星点点,会让人遐想无限,大诗人郭沫若在诗中写到“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多美的地方啊!2005年11月12日中国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升入太空,绕地球五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天空、宇宙。现在让我们跟随郑文光先生去看看《宇宙里有些什么》。

二、教学过程

1.默读全文,思考:宇宙里有些什么呢?宇宙的特征是什么?画出关键性的词语。

2.朗读课文,思考:的思路是什么?请列出提纲。

这两步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明白抓住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特点,按照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介绍了宇宙里有恒星、行星、星云、银河系、银河系以外的恒星系……。

3.读读下列画线的语句,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人们不熟悉的宇宙说明得通俗易懂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

(1)许多红色的星星很大很大,有的可以装得下八十万万个太阳。

(2)最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空气的几万分之一,比我们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还要稀薄得多。

(3)每当初冬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差不多在天空正当中有一个纺锤形的小光斑,就是这个恒星系。

(4)这些星云有的厚到几万亿公里,本身并不发光,如果在附近有恒星,它就反射出光亮,叫做亮星云。否则它就是暗黑的,叫做暗星云。

(5)宇宙里有千千万万个像银河系一样的恒星系,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

(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点拨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本文涉及到的说明方法。)

4.请同学们在本文或者本单元的课文中就每一种说明方法寻找一个句子,先自己分析,然后与同桌交流,有疑惑的地方再在班上交流。

(强化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把握及巩固迁移能力。)

5.请学生从下面一段话中找出自己认为运用准确的词语,并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它们的热度非常高,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即使是最坚硬的金属,一接触它们的表面就会熔解,甚至化为气体。可是,当你看到静静的夜空中闪烁着寒光的小星星的时候,说不定还会把它们当作萤火虫呢。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要让学生感受到、体会到。这个题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

三、总结

这篇科学小品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多种说明方法、恰当的说明顺序,介绍了宇宙里有什么以及宇宙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宇宙之大、宇宙之奇、宇宙之美,激发了我们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

【资料宝藏】

1.名师教学案例

上海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宇宙里有什么》时,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这时大家都笑了起来,有一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问题的学生灰溜溜地坐下了。于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她问:“既然万万等于亿,但是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而却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们都哑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这时同学们又笑了,其实这个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于老师当即给予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同学都用钦佩的眼光看着那个学生,而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个新的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呢?”这时大家都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关于宇宙

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称作可观测宇宙、我们的宇宙,现在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词源考察: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齐物论》。“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战国末期有个人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与“宇宙”概念最接近。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大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

1543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着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

1609年,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伽利略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

1687年,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

18世纪上半叶,由于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

18世纪中叶,赖特、康德和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

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3.航天事业的重大事件

人类载人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61年4月12日,27岁的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人类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在离地面181000米的轨道上,绕地球飞行一周,108分钟后安全返回地面,揭开了人类载人航天的历史篇章。

1969年7月20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阿波罗号”飞船,实现了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梦想。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

4.我国发射卫星状况发展回顾

自从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以来,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的卫星研制水平和制造技术不断提高,成功开发研制出了多种卫星,形成了不同的应用卫星系列,使一颗颗中国卫星在太空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我国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后发射了50多颗卫星,其中,科学技术实验卫星9颗,返回式遥感卫星17颗,通信广播卫星9颗,气象卫星2颗,资源遥感卫星2颗,导航定位卫星2颗,测量大气密度的气球卫星2颗,国外卫星10颗。这些卫星的成功升空,不仅体现了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水平,使我国跨入了世界航天大国的行列,而且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提高国际地位等方面,都发挥出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五篇:包 装 的 学 问教学设计

《包 装 的 学 问》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82页、83页“包装的学问” 教材分析:

《包装的学问》是综合实践课,学生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合并、分割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有关知识。本课是组织学生探究发现、总结规律,开展有关“包装学问”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长方体等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操作、探索中感受优化思想,形成数学思考,增强空间观念和节约意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不同的包装方法,计算表面积,并比较出最节省的包装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观念,培养积极思考、探究规律的能力,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渗透节约意识,了解包装的学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探究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最节省包装纸的包装方法。难点是:灵活、快速地找出最节省包装纸的包装策略。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模型(学生每人准备一盒磁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播放图片。(课件出示常用的生活用品的包装盒)。

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是生活中常见的包装。其实呀,包装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应用非常广泛,外表亮丽,便于携带的包装总是最先吸引我们的注意,那么怎样包装最漂亮,怎样包装便于携带,怎样包装最节约包装纸„„.这些都是学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节约的角度来研究一下包装中的学问。

【情境引入,提出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为进一步的探究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与知识基础,另外,教师随机渗透了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二、组织新课,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明确求磁带的包装面积就是求磁带盒的表面积。

师:老师现在很想知道,如果要包装这盒磁带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接口处不计)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用(长×宽+长×高+宽×高)×2的方法解决所求问题,因为学生已有这样的学习经验。

师:听了大家精彩的发言,老师知道: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的问题,就是求磁带盒表面积的问题。(出示课件,师强调接口处不计)

2、合作探究,发现两盒磁带最节省包装纸的方法。

师:解决了一盒磁带的包装问题,现在要把2盒磁带装成一包,会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案?

师:利用手中的磁带和你的同桌一起拼一拼、摆一摆,看看有哪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案?(接口处不计)

师:请一个小组上台展示一研究成果。

师:你们组有多少种不同的包法呢?

生:齐答3种。

师:说得真好,我们得到了三种包装方法,分别是大面重合、中面重合、小面重合。(课件演示)

【渗透有序思维的数学思想,以点带面,着眼长远。】

师:对于这三种包装方法,猜猜看,哪一种最节省包装纸?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猜测大面重合最节省包装纸。因为学生早已拥有了合并、分割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有关知识。(即使学生的猜测不是这样,也不影响下面的教学。)

师:猜测是科学发现的第一步,但是既然是猜测,我们就要怎么样?(板书:验证)

师:怎么验证你们的想法就是否正确呢?

生:在学习小组中再次拼一拼、摆一摆,并进行必要的计算。师:好,大家看这盒磁带的长、宽、高,用你喜欢的方法开始计算吧,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生: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1)、一盒磁带的表面积×2-重叠面×2

(2)、求出包装后新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再利用表面积公式来计算。

师;将不同的方法在展台展示,并引导学生选择最佳策略解决所求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通过计算表面积的方法进行验证,也可能会通过计算重合面的方法进行验证。

师:指名发表观点,(引导学生重点说一说用了什么方法进行验证,得到了怎样的结论。)

师:刚才我们通过大胆的猜测和有效的验证,获得了新的数学知识。(板书: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越小,就越节约包装纸。重合的总面积最大,最节约包装纸。)

【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利用身边的学具(学生人人都有英语磁带)进行操作,进行探究,同时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相信学生亲历这样的学习过程,一定会对所获得的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3、学有所思,畅想三盒磁带最节省包装纸的包装方案。

师:老师要把三盒磁带包成一包,有哪些种包装方案?(课件)

生;各抒已见。

师:哪一种方案最节省包装纸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用语言叙述,也可能用算式表达。(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应用方法,让学生不操作而直接判断如何包装最省包装纸,是思维的提升】

4、小组合作:如果把4 小盒“磁带盒”包装成一大盒,怎样包装才最节约包装纸?为什么?

学情预设:4盒糖果怎样包装最省纸?进一步讨论和用磁带操作,4盒糖果包装成一包的情形,与两盒糖果的情形类似,共有6种包装方案,并且方案①最节省包装纸。

三、拓展创新

走进生活,走近包装。

如果把四个这样的纸巾盒包装在一起,怎样包装最节约?

(长、宽、高分别为 20厘米、10厘米、8厘米。)每种包装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和之间有什么关系? 结论:在包装问题中,当所包装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相等或最接近时表面积最小,最节约包装。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包装这个小问题,学问可真不少,在实际生活中、在包装的过程中还要考虑些什么因素呢?(要留出接头处、美观、便于携带等)。大家考虑的很全面,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深入的研究一下关于包装的学问。

五、作业

为四个相同的长方体盒子设计包装方案。(自选模型,自主测量,)

表面积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哪种方案最节省包装纸?

【拓展延伸,引向深入。数学知识的探究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而且课后仍然要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下载《被袋里装的是什么》教学设计(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被袋里装的是什么》教学设计(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装点我的居室》教学设计

    材料用具介绍、作品欣赏分析以及笔法演示介绍 第二单元 《装点我的居室》(造型·表现) 《写意花鸟画小品》 一、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以花鸟、草虫等为题材而独立出现的一种绘画......

    一去二三里 教学设计(大全)

    一去二三里 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精品教案[教学内容] 《一去二三里)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第一篇古诗诵读。这首诗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短短的20个字中,就有10个数字,这10个数字按照从小......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知识。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一、二、三”3个生字。认识一种笔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中......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 3.初步认识田字格,会写“一”、“二”、......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知识。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一、二、三”三个生字认识比画“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

    竹里馆教学设计

    《竹里馆》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又重新确定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诗歌一般片言只语,要想充分感受其中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旨意,需要反复的诵读。当然这样......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精选)

    一去二三里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一、二、三”三个字,认识笔画“横”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