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妒忌、擂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梳理文章结构,品词析句,感悟作者的叙述特点和刻画人物的方法,内化、积累课文中的经典语言和表达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名着的兴趣。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研读文本,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过渡:刚才我们欣赏的歌曲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三国演义》)
1、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故事改写而成的课文。(出示课题后齐读)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2、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学生介绍三国的知识。
介绍背景: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课件出示三国形势图)
3、质疑:看到《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中生字词掌握情况,指导学生能够读准“调度、擂鼓”等容易读错的词,能正确书写“妒忌”等容易写错的词。
2、生自由读课文,并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妒忌诸葛亮并设计陷害他是发
生这件事的——起因,诸葛亮神机妙算用草船来借箭是这件事的──经过,诸葛亮如期交箭让周瑜自叹不如是这件事的——结果)
3、通过刚才的读,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这些人物中,你最欣赏谁?为什么?(板书: 诸葛亮 神机妙算)
4、理解“神机妙算”。(神奇的机智巧妙的谋划。)针对“神机妙算”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
5、交待目标:接下来,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借箭的经过,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神”和“妙”加上着重号.)
三、自主学习品读感悟
一)、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用横线划出来,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和体会。说说为什么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自学——然后(同桌)交流。
三)、全班交流:
谁来说说,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这场雾有多大?你能不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评读、齐读此句体会雾大。)2)、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3)、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指导读句子)2.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我们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看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再联系上文的句子进一步体会:“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看出诸葛亮知天时。(板书:知天时)3)、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以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那我们把它改过来!不改?为什么?“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神机妙算。]读句体会
4)、过渡: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会有这场大雾的。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引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与“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相照应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3)、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诸葛亮他是怎么说的?(笑着说。)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学生自由读)
交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
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还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
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自信的笑。)
小结: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算准了曹操不敢出兵、只会放箭如雨,这说明了诸葛亮不仅知天时、而且识人心。(板书:识人心)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引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1)、诸葛亮是如何做到让船顺风顺水的呢?(调船。)诸葛亮几次命令掉转船头?(课件演示掉转方向。)2)、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启发学生说出:多受箭、保持平衡、回来顺风顺水)从这儿你可以看出诸葛亮算好了什么?(算好了借箭的地理位置)(板书:懂地理)读句“曹操知道上了当……”体会神机妙算。
小结: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当鲁肃告诉了周瑜诸葛亮借箭的经过时,周瑜长叹一声,说(引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4.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一起来感受诸葛亮借箭的精彩!(播放视频)
四、总结延伸 回归整体
1、小结板书:刚才通过对借箭经过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天时、借了长江的雾;晓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懂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加上他又有计谋,有胆识从而借到了曹操的箭。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阵图,乃庸才也”。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神就神在他的平日积累,妙就妙在他日常的的观察,这就是智慧,其实他的言语中更是充满着智慧,下节课我们还要从他与周瑜的对话中来进一步体会他的神机妙算。
五、作业拓展 延伸学习
1、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2、课后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更多的三国人物。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诸葛亮 神机妙算 知天文
晓地理
识人心
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你们读过哪些中国古典名著?你最喜欢哪部著作中的哪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草船借箭》。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3.简介历史背景。
二、通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
2.自学生字。
3.注意“丞”字的部首;交流书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1一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周瑜让诸葛亮造
箭)
(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诸葛亮准备造箭)
(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诸葛亮借箭)
(l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诸葛亮借箭成功)
小结:课文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2.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初步体会周瑜和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分角色朗读。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3.讨论交流。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逼,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出示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书中标注出来。
二、学习课文
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1)默读课文,思考。
(2)分组交流。
(3)集体交流。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支箭我是借定了。)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2.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过渡: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教师揭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
4.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5.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题目“草船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草船借箭”合适吗?
6.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孙明今日伏周郎。
三、布置作业
复述课文
附: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大雾弥漫
诸葛亮(知地)顺风顺水
神机妙算(勇于创新)(知人)曹操一定不敢„„
叫鲁肃一定不告诉„„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是本单元课文的学习目标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本课第一课时设计的目标是:
一、理解课文章内容,说清借箭的过程。二是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个目标的设定依据之一是课后练习题。在设置问题的环节中,也是紧扣住这些涉及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思考的习题进行。
为了弄清文章主要内容。我由解析课题开始,设计了自疑“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通过学生的问答,逐渐将他们的问题归纳为“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怎么借?”“最后借到没有?”。当这些问题抛出后,便开始引导学生明白:回答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弄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借此机会将文章分了段和概括故事梗概。
在初步探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上。我在第一课时欲学习的是诸葛亮的“知天文”“识地理”这两方面。设计的问题就是“从哪里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是,从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他们未必懂得“天文”“地理”这些术语在文章中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怎样“深入浅出”地将人物的这些才能阐释清
楚,而且学生可以接受,甚至感悟得到呢?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从“借箭过程”的区间(6~9自然段)进行品味。在此,我出示了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并就此一问“面对此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见了,他们的反应怎么样?心里都会怎么想?”学生抓住鲁肃的“吃惊地说”与诸葛亮的“笑着说”的对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镇定和胸有成竹。紧接着我再问“他为何如此地自信,难道他早就预料到了此场大雾?从文中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学生根据这个提示,很快从上文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证明。他们懂得了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可是“知天文”这样的总结也还应是由老师来解决,并未能达到预设。对于领悟诸葛亮“识地理”的才能,在过渡的时候我设计了“请画出借箭路线图,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在加深学生对借箭环境熟悉的基础上,我提问了“为什么先是船头向西船尾向东然后再调整过来?”据学生的问答来看,他们理解到的是“为了保持船体的平衡”,再多的关于“识地理”就没有多少感悟了。这样预设的教学内容就又没有达到。
从整个流程来看,针对学生的课堂提问。应该与课后的思考练习题紧密结合,为了避免问题的过多、过碎。一般可以借助课后的思考练习题进行问题设置,以“主问题”的提问形式,下分设若干为主问题服务的小问题是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繁多、杂碎的毛病。但下设的小问题应该是围绕着主问题,环环相扣的。这样以主问题为中心,小问题紧靠成为一条线的方式,可以让课堂变得整体紧凑。但是,本课没有帮助领悟到的“知天文”“识地理”这两点,是否存在着没有设计好品味阶梯的问题呢?或者是这两点本身就超乎了学生学习的目标要求呢?盼赐教。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
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谢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给周瑜一个迎头闷击,让他清醒地看到自己阴谋的惨败。周瑜,智谋过人,但他自负,妒贤忌能,他以作战急需为名,设造箭之计,事出为公,诸葛亮不好推辞。让诸葛亮自入圈套,还立下军令状,人证、物证俱全,诸葛亮有口难言。此计之毒,非一般人所能破解。此外,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这是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第二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诸葛亮、妒忌、都督、水寨、擂鼓、呐喊、丞相等生字词。
2、抓住课文内容,感悟文中主要人物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抓住课文的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特点。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在《赤壁之战》一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一起抵抗曹操。因为谋略得当,在赤壁,周瑜用3万精兵大败曹操号称80万的大军,创下了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那么,在这场战斗中,周瑜军队所使用的箭是怎么得来的,你们知道吗?
2、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看了题目,你们想到了什么问题呢?(谁借箭?为什么借?向谁借?用什么借?借到了吗?......)
3、带问题自主读课文。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指名拼读,集体纠错。?、教师带读。?、集体拼读。
2、理解词语。
妒忌:对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心怀怨恨。都督:古代的军事长官。
军令状: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完不成任务,愿接受军法处分。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诸葛亮答应周瑜3天造20万支箭后,利用大雾天气,用草船向曹操“借”箭并取得成功,了解了经过的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
2、围绕“借箭”,课文讲了几个部分的内容?(四个)第一部分:1——3 诸葛亮答应周瑜3天造20万支箭。第二部分:4——6 做借箭的准备。
第三部分:7——10 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并成功。第四部分:11 了解了经过的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
四、小结:
课文按事前发展的顺序,紧紧围绕“借箭”这一主题展开叙述。
五、朗读课文。
六、作业布置: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主要讲谁?(诸葛亮)
2、课文主要表现诸葛亮的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神机妙算)
3、思考: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在哪里?(分点概括)?、算人:周瑜:小气、妒忌心强、心存陷害。鲁肃:忠厚老实。
曹操:谨慎多疑。?、算天:三天后江上必有大雾。?、准备充分、布置周密。
4、小结:诸葛亮神机妙算,顺利地从曹操那里“借”到了20万支箭,当周瑜得到这20万支箭,并了解了借箭的经过后,他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什么呢?
5、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这句话表达了周瑜的一种什么心情?(无奈、佩服)
三、悉疑解难。
1、诸葛亮既然知道周瑜存心要为难他,为什么还答应周瑜的条件呢?(要联合孙权抵抗曹操......)
2、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识大体、顾大局......)
四、总结全文。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识大体、顾大局,以超凡的智慧从容地化解了周瑜的刁难,最终让气量狭窄、妒才忌能的周瑜不得不深感叹服。
第三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人物的特点;
2、培养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引导课外阅读;
3、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背景音乐《三国演义》主题曲
2、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借箭起因——借箭准备——借箭经过——借箭结果 上一节课中,我们重点分析了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可是,等到诸葛亮如期交上十万多枝箭的时候,周瑜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教师指导朗读最后一句,力争把周瑜的心情(自愧不如、懊恼、无奈)表现出来!
二、文本赏析:
过渡:周瑜从一开始的妒忌到最后的自愧不如、懊恼、无奈,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板书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请同学自由浏览课文,用心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大方面呢?
(一)知天文:
1、知天文 师问:“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课件出示)A角色换位,对比体会: “这时候大雾漫天”,“这时候”是什么时候?(四更时候,天还没有亮)
夜色中行船,遇上大雾。看到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
B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第二自然段的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六自然段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C分析比较: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同学们,老师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课件出示)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能不能这样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不见、仍然不见’,是谁在一直观察着诸葛亮的一举一动?”“这样写更突出了只有诸葛亮早就预测到第三天一定会有大雾,而这一切,周瑜不知,鲁肃不知。这也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体现之一——知天文。”
(二)晓地理:
过渡:江上大雾漫天,容易迷惑敌人,而当曹操发现上当时,他有没有派兵追赶?没有。为什么?
大屏幕上显示: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诸葛亮这边的船为什么能占据天时地利呢? 大屏幕上显示两个句子:
“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上的这两个句子。在这两个句子中,诸葛亮做了同一件事情。他做了一件什么事情?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介绍作战地理位置(当时周瑜与曹操相隔一水,据史料记载,周瑜的军营在曹操军营的东南方向上。教师画出简略方向图)
2、在这两个句子中,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字词细细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一字摆开,便于两边受箭)(算好受箭的地理位置:顺风顺水,便于撤离)逼近、靠近:对位置的精确把握
3、诸葛亮对作战地理位置把握如此精确,所以他不仅仅知天文,还晓地理。
(三)、识人心:
过渡:除了知天文,晓地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体现在哪里呢? 提醒:当鲁肃担心曹兵出来时怎么办的时候,诸葛亮是怎样说的?谁来绘声绘色读一遍? A识曹操
大屏幕显示: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同学们,全文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象诸葛亮此时的笑是怎样的笑?他在笑什么? ⑴(笑曹操)笑曹操什么?(多疑、中计)从课文中哪儿可以看出来?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也是一种自信的笑。
⑵(笑鲁肃)笑鲁肃什么?(胆小、吃惊、害怕)从哪儿看出来的?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⑶(笑周瑜)笑周瑜什么?(阴谋失败)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我们从这儿看出来诸葛亮能准确的推测出曹操、周瑜、鲁肃的所想所为,这说明诸葛亮不仅知天文、晓地理而且还识人心。(板书:识人心)
大家再来看一次这句话,我们应该读出诸葛亮的什么来?(自信)找个同学读一读。B识鲁肃
过渡: 随着一声轻笑,十万支箭就到手了,诸葛亮果然神机妙算。同学们,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诸葛亮确实识人心?
提醒:诸葛亮得以成功借箭,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人,这个人是谁?(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他居然还敢请鲁肃帮忙。但是,鲁肃有没有让诸葛亮失望?
鲁肃的确没有让诸葛亮失望,从哪里看出来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C识周瑜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三、各抒己见:
(一)在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中,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你觉得哪一点最举足轻重,或者说哪一点让你最佩服?
请同学先以小组讨论,再一一汇报自己的想法。
是啊,诸葛亮如此足智多谋、料事如神,难怪周瑜唯有长叹一声,说:“(生读,大屏幕显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二)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小组讨论后交流)
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四、课后拓展:
草船借箭,仅仅是周瑜与诸葛亮一个小较量。周瑜与诸葛亮之间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谁来绘声绘色地讲一讲?
课后思考: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得周瑜一声长叹“我真比不上他”,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周瑜临终的仰天长叹更是使人回味良久:“既生瑜,何生亮!”并且“连叫数声而亡。年三十六岁。”
周瑜何以至此?难道周瑜没有别的选择了吗?(没有正确的心态。面对一个才能和智谋都高过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讨教,而是选择了嫉妒和想方设法的与之争斗甚至陷害,这种要不得的心态终究使自己心愿难遂下英年早逝。试想,如果他能正确的以一颗谦虚诚挚的心去接纳诸葛亮,中国历史上岂不多了一段佳话?)课后作业:
1、阅读《三国演义》,试着复述其中的一些重要故事情节
2、挑选一个自己最有感想的人物,分析人物形象
3、选取一个故事情节,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
本文选自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品人物,感受名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但由于教学内容过多,在教学时间上安排不合理,导致后面的辩论和拓展都无法开展,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而且,教学时间的仓促导致上课时无法完全投入,总心有旁骛,担心时间不够用,所以教师的情感熏陶没有发挥作用。此外,在预习上,由于疏忽,没有顾及一些学生并没有认真做好课本的批注,以后要加强课本批注的检查,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第四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品读感悟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在本文中指什么?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默读课文,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4、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一)知天文
1、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
(二)晓地理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投影出示图片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晓地利
(三)识人心 知曹操
1、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2、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3、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4、你认为诸葛亮在笑谁?笑他的什么?
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2、出示句子,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吗?(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知周瑜
1、出示: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知人心、识天文、晓地利,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他的神机妙算也就表现于此。
第五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临沂兰山 凌霄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评点】本案设计的最大特色是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神机妙算”最具研究价值,以此突出重点,集中了“研究”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收以一当十之效,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