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评析

时间:2019-05-12 19:5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评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评析》。

第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评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评析

新课标、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已经实施五年多了,省和各市教研室做了许多调查研究和专题研讨工作。如:学科培训,听课调查,示范研讨,专家报告,评价研究,收集整理与分析了许多相关信息。在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的过程中,也引发了诸多思考。那就是我们到底如何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应该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等因素,对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和考验。传统教学设计必须首先变革。作为数学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应当包括:总体教学思路,教学的主要目标;学习素材的搜集准备;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实现教学目标的策略方法和步骤;检测和评估;教学对象(即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下面结合暑假里和现在还在忙碌的省“送优质教育下乡工程”录课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与老师们谈谈如何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一、新课标要求教学设计追求什么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 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要适应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要符合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老师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应当针对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在同一课堂上都能得到提高的教学方案,以千差万别的方式练就千差万别的学生。

课标要求“教学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数学教学绝不是就数学论数学,在教学背景设计、数学知识运用上要多下功夫,要使得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方法和思路,使学生将来成为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之才,而不仅仅只会解几道数学题,一碰到实际问题就一筹莫展。

课标还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我们对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需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为追求目标。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接受学习外,还要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设计不仅要注重传统的双基,更要注重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逐渐将数学思想方法内化为数学技能和能力,注重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动手操作和数学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从新课标的内容来看,对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也是高要求的,老师们在教学中要认真学习,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才能设计出优质的课堂教学。

二、教学设计包括什么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包括哪些内容呢?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即一是教学思路设计,二是教学过程分析。

1、教学思路设计是指:对所教内容的认识(课标要求、这段教学内容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的作用、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基础,学生以往的活动经验等),对整堂课设计的思考(教学目标,教学途径,教学方法与措施,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分散难点等)。

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但在强调个性的同时,我们必须努力追求教学思路设计的科学性。只有科学的教学思路,才能科学地指导教学活动。

我认为,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必须遵循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必须要放在学生的发展上 ——“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新课程教学总体思路设计:一要把学生“学”数学放在教师“教”之前,“导”学是教学之重点。二要把组织学生自主数学学习活动作为老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并要担任起活动的指导者。三要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想,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四是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数学能力的训练不能放松。五要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要围绕具体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来进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破传统教学思路之束缚,大胆创新。

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活动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对教学活动程序设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初中数学课程的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主导着学生按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当然,这并不排除根据实际的活动情况临时作必要的调整。

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突出基础目标,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不要程式化,要视具体教学内容而定。数学教学的基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具体体现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和每一项能力训练活动中,即要明确教学活动中要“学什么”和“练什么”。与传统教学目标所不同的是:新课程在强调“双基”教学的同时,更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的组织,即要强调学生“怎样学”的设计,而不是“怎样教”的设计。

其次要体现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目标。数学新课程标准要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展”的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具有可拓展性。即每一个教学活动目标设计,既要有定性目标(基础目标),还要有不定性目标(发展目标)。在学生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力求能够实现每个学生在同一的学习活动中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下面看一看成友文老师关于“图形的旋转”这节课教学设计。

《图形的旋转》设计思路说明

一、整体设计思路:

由于生活中普遍存在旋转现象,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理解旋转的本质,所以本节课设计的思路是“实际问题情境——自主探究概念——概念应用——操作探索性质——拓展应用”的模式展开,首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物体图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探索,得出旋转的定义和性质,对于本节的一个重点即难点——图形旋转的性质,则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效果,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之上,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旋转的性质,自然地突破了难点,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探索、发现、创造的乐趣,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具体的设计过程如下:

1.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部分旋转运动的事例:电风扇、方向盘、钟表、风车等,体会这些转动现象,探究他们的共同特征,从而得到旋转的定义,体现了从生活到数学的过程。(通过出示生活中常见的这些物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探究“图形的旋转”奠定基础.)

2.应用旋转的定义,判断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否为旋转,再列举生活的旋转事例,体现了从数学回到生活的过程。(通过与生活的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

3.通过将直角三角尺绕着一点旋转的过程,让学生探究旋转的性质。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度量,自主探究出旋转的性质。(注意性质的探究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不要代办,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和激发钻研精神,另外通过自己探究得到的结论印象深、理解深刻。)

4.根据旋转的性质来画出一些简单图形旋转后的图形,首先是从点开始,通过点的旋转演示揭示点的旋转图形画法,然后增加到两个点变成线,最后拓展到多边形。(这样设计体现了由浅入深,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基础。)

5.最后在正方形中将所学习的性质综合运用起来。(既是本课知识的应用,更是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2、教学过程分析主要有:问题情境、探索活动、数学抽象、例题教学、小结思考、课后延伸六个方面。

数学教学过程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师主导下展开的“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具体教学活动步骤的安排,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艺术水平。我认为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首先体现教学目标和达成目标的策略,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应当包括“导入——提出问题;探究——思考、研究问题;抽象——建构和解决问题;讲练——解决和巩固问题;小结——梳理问题;延伸——深化问题”。一次教学活动的过程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选定具体的丰富的内容,这包括生活素材、典型例题、基本练习、能力训练题、实践应用题等。

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应当明显区别于传统授课教案。而不仅要有如何进行具体教学过程的编写,而且要有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因为新标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课本——教师”类似于“演员——剧本——导演”的关系。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还应注意:

(1)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中如何把握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比如: 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是不是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的标志? 是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有生活情境,体现人文关怀? 学生开口了,老师要做适时的评价,如何评价才适当? 是不是只有小组讨论交流才是合作学习? 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

(2)如何处理好开放的教学和双基落实的关系

新教材提供的信息、背景丰富多彩,新理念下的探究随时进行,比起传统方法下的单一传授,机械训练,反复强化,双基落实的时间相对减少。如何在每节课中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让学生经过体验、探索,落实双基,提高能力,发展思维,很值得探讨,也是目前老师们困惑迷惘之所在,在教学过程设计中要认真思考。

(3)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恰如其分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

课堂教学中教学主线是否清晰,层次是否分明,目标是否明确恰当,仍然是值得重视的问题。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关注表面的开放,忽视数学本质体现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做到放中有收,散中有聚,在讨论交流、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进而转化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不仅要重视,而且要研究。

(4)如何对教材重新组合处理以更加切合教学实际

新教材,一课时一课时划分明显,但每课时大多只提供背景和主要内容,多数课时需要老师们在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中巩固、拓展。这里老师处理教材的自由度很大,创新的空间也很大,是好事也是难事,老师们在教学设计时要认真钻研。

第二篇: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学案导学”模式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

靖边六中 杜兵兵

摘要:“学案”的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法指导、知识准备、导学新知、问题讨论、归纳总结、梯度训练、拓展延伸、达标检测。当然不同类型知识和不同课型的学案都应该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比如概念课、定理或数学法则课、复习课等各类学案的编写,均有各自不同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也应该体现出各自的特点。而各类不同的课型中很多老师觉得概念课最难设计,但有很重要。因为数学概念是数学教材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法则、公式、定理,也就不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抓好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个现象:当解决数学某一问题遇到困难时,如果追根求源,就会发现,往往是由于他们在某一个或某一些概念处产生问题,而导致思维受阻。许多事实例证了正确地理解 数学概念是牢固掌握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基于此,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对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行分析,并且试着找到合理的概念教学的模式,以使教师的教课与学生的数学学习轻松而有成效。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数学概念 学案导学

通过参与本次课题研究活动,使我对初中数学“学案导学”模式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作用,是“导”与“学”的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完成教材大纲和课标的要求。而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或结构关系的特征概括,是对一类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初中数学中有大量的概念,它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生活经验和智力发展等方面的限制,要接受教材中的所有概念是不容易的.况且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去分析事物的本质特征,只是照本宣科地提出概念的正确定义,缺乏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比喻,对某些概念讲解不够透彻,使得一些学生对概念常常是一知半解、模糊不清,也就无法对概念正确地理解、记忆和应用.下面就如何利用“学案导学”针对数学概念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概念的引入

探究数学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其实质就是概念的引入),是进行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概念的引入是概念课教学的起始步骤,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传统教学中在教学方式上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这显然不利于新课程背景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课程标准中提出“ 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通过概念引入过程的教学,应该使学生明确:“概念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以及“将如何建立这一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在引入过程中教师充分备课并且利用学案导学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概念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教师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

二、形成概念

概念是在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而形成的,因此这种过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丰富的感性材料,从各种类型的感知材料中概括抽象出数学概念。所以,数学概念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去学,感悟和体验。概念课的学案应该有大量的,足以形成概念的实例。在备课室尽量采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已经学过的知识。

例如,在讲解“梯形”的概念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梯形的典型实例(如梯子、堤坝的横截面等),再画出梯形的标准图形,让学生获得梯形的感性知识.这种形象的讲述符合认识规律,学生容易理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比较深刻.联系概念的现实原理引入新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有关实物、模型、图示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概念,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搞清楚这些概念是从什么问题上提出来的。

例如:在平面几何平行线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单线练习本中的一组平行线,分析这组线的位置特点,再利用相交线作对比,然后概括出平行线的定义;在圆的概念的教学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栓一支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所画出来的图形,归纳总结出圆的定义。

例如:在讲线线垂直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室或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再模拟出线线垂直的模型,抽象出其本质特征,概括出线线垂直的定义,并画出直观图,即沿着实例、模型、图形直至想像的顺序抽象成正确的概念,再比如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实例,让学生列方程,然后观察这些具体方程的共同点,从具体到抽象归纳概括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三、理解新概念

1.对比辨析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才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在概念教学中,会有很多相似或相近的概念非常容易混淆。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比较找出概念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弄清其区别于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加深概念的理解,又可以强化新知。通过比较可以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其本质特征更清晰.例如,在讲解梯形的概念时,可要求学生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两种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比较和总结不难得出,两种图形的相同点是:它们都是四边形,都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不同点是: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都平行,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通过比较这两个概念的异同点,学生很容易抓住它们的本质属性,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它是一个组合图形,是由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组合而成的,所以它基本上没什么性质,而是通过图形分解,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解决问题的。其次教师要将这一点传递给学生,学生如果明确了,那么也就能自觉地添加辅助线解决问题了。如果进一步能够弄清四边形与三角形如何拼成梯形,那么,对于如何添加辅助线将梯形转化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就不是特别困难了。

2.质疑问难中深化概念理解

概念的有些重要特征,如果仅靠老师的强调或表面的揭示,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如果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质疑,在解决问题中深化理解反而会使概念在学生的脑海中更加完善。

四、概念的表述

概念的表述一定要从严要求,语言准确,措词恰当。努力避免概念性的模糊表达,如果教师对数学概念的表述含糊不清,教学就难以达到目的,更谈不上会有很好的效果。

五.概念的巩固和应用

学习数学概念是为了应用,也只有通过解题应用,学生才能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才能更完整、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课本中直接运用概念解题的例子很多,教师在备学案时要充分利用.同时,对学生在理解方面易出错误的概念,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通过练习、讲评,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讨论。

六、归纳总结

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后对本节课有一个总结。

总之,对于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正所谓教无定法,好的概念教学课没有统一的标准,可谓百花齐放,但不好的概念教学课却有统一的特征:学生只是知道某某概念,但对于其怎么来的以及如何使用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希望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使小小的概念教学中,能折射出我们教师大大的智慧。最后把 前苏联数学家辛钦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想尽力做到在引进新概念、新理论时,能尽可能的看到新概念、新理论的引入是自然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我认为只有利用这种方法,在学生方面才能非形式化的理解并掌握所学到的东西。

第三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评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评析

新课标、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已经实施五年多了,省和各市教研室做了许多调查研究和专题研讨工作。如:学科培训,听课调查,示范研讨,专家报告,评价研究,收集整理与分析了许多相关信息。在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的过程中,也引发了诸多思考。那就是我们到底如何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应该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等因素,对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和考验。传统教学设计必须首先变革。作为数学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应当包括:总体教学思路,教学的主要目标;学习素材的搜集准备;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实现教学目标的策略方法和步骤;检测和评估;教学对象(即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下面结合暑假里和现在还在忙碌的省“送优质教育下乡工程”录课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与老师们谈谈如何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一、新课标要求教学设计追求什么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 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要适应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要符合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老师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应当针对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在同一课堂上都能得到提高的教学方案,以千差万别的方式练就千差万别的学生。

课标要求“教学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数学教学绝不是就数学论数学,在教学背景设计、数学知识运用上要多下功夫,要使得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方法和思路,使学生将来成为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之才,而不仅仅只会解几道数学题,一碰到实际问题就一筹莫展。

课标还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我们对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需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为追求目标。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接受学习外,还要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设计不仅要注重传统的双基,更要注重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逐渐将数学思想方法内化为数学技能和能力,注重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动手操作和数学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从新课标的内容来看,对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也是高要求的,老师们在教学中要认真学习,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才能设计出优质的课堂教学。

二、教学设计包括什么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包括哪些内容呢?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即一是教学思路设计,二是教学过程分析。

1、教学思路设计是指:对所教内容的认识(课标要求、这段教学内容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的作用、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基础,学生以往的活动经验等),对整堂课设计的思考(教学目标,教学途径,教学方法与措施,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分散难点等)。

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但在强调个性的同时,我们必须努力追求教学思路设计的科学性。只有科学的教学思路,才能科学地指导教学活动。

我认为,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必须遵循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必须要放在学生的发展上 ——“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新课程教学总体思路设计:一要把学生“学”数学放在教师“教”之前,“导”学是教学之重点。二要把组织学生自主数学学习活动作为老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并要担任起活动的指导者。三要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想,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四是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数学能力的训练不能放松。五要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要围绕具体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来进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破传统教学思路之束缚,大胆创新。

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活动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对教学活动程序设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初中数学课程的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主导着学生按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当然,这并不排除根据实际的活动情况临时作必要的调整。

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突出基础目标,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不要程式化,要视具体教学内容而定。数学教学的基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具体体现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和每一项能力训练活动中,即要明确教学活动中要“学什么”和“练什么”。与传统教学目标所不同的是:新课程在强调“双基”教学的同时,更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的组织,即要强调学生“怎样学”的设计,而不是“怎样教”的设计。

其次要体现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目标。数学新课程标准要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展”的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具有可拓展性。即每一个教学活动目标设计,既要有定性目标(基础目标),还要有不定性目标(发展目标)。在学生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力求能够实现每个学生在同一的学习活动中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下面看一看成友文老师关于“图形的旋转”这节课教学设计。

《图形的旋转》设计思路说明

一、整体设计思路:

由于生活中普遍存在旋转现象,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理解旋转的本质,所以本节课设计的思路是“实际问题情境——自主探究概念——概念应用——操作探索性质——拓展应用”的模式展开,首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物体图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探索,得出旋转的定义和性质,对于本节的一个重点即难点——图形旋转的性质,则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效果,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之上,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旋转的性质,自然地突破了难点,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探索、发现、创造的乐趣,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具体的设计过程如下:

1.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部分旋转运动的事例:电风扇、方向盘、钟表、风车等,体会这些转动现象,探究他们的共同特征,从而得到旋转的定义,体现了从生活到数学的过程。(通过出示生活中常见的这些物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探究“图形的旋转”奠定基础.)

2.应用旋转的定义,判断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否为旋转,再列举生活的旋转事例,体现了从数学回到生活的过程。(通过与生活的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

3.通过将直角三角尺绕着一点旋转的过程,让学生探究旋转的性质。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度量,自主探究出旋转的性质。(注意性质的探究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不要代办,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和激发钻研精神,另外通过自己探究得到的结论印象深、理解深刻。)

4.根据旋转的性质来画出一些简单图形旋转后的图形,首先是从点开始,通过点的旋转演示揭示点的旋转图形画法,然后增加到两个点变成线,最后拓展到多边形。(这样设计体现了由浅入深,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基础。)

5.最后在正方形中将所学习的性质综合运用起来。(既是本课知识的应用,更是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2、教学过程分析主要有:问题情境、探索活动、数学抽象、例题教学、小结思考、课后延伸六个方面。

数学教学过程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师主导下展开的“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具体教学活动步骤的安排,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艺术水平。我认为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首先体现教学目标和达成目标的策略,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应当包括“导入——提出问题;探究——思考、研究问题;抽象——建构和解决问题;讲练——解决和巩固问题;小结——梳理问题;延伸——深化问题”。一次教学活动的过程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选定具体的丰富的内容,这包括生活素材、典型例题、基本练习、能力训练题、实践应用题等。

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应当明显区别于传统授课教案。而不仅要有如何进行具体教学过程的编写,而且要有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因为新标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课本——教师”类似于“演员——剧本——导演”的关系。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还应注意:

(1)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中如何把握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比如: 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是不是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的标志? 是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有生活情境,体现人文关怀? 学生开口了,老师要做适时的评价,如何评价才适当? 是不是只有小组讨论交流才是合作学习? 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

(2)如何处理好开放的教学和双基落实的关系

新教材提供的信息、背景丰富多彩,新理念下的探究随时进行,比起传统方法下的单一传授,机械训练,反复强化,双基落实的时间相对减少。如何在每节课中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让学生经过体验、探索,落实双基,提高能力,发展思维,很值得探讨,也是目前老师们困惑迷惘之所在,在教学过程设计中要认真思考。

(3)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恰如其分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

课堂教学中教学主线是否清晰,层次是否分明,目标是否明确恰当,仍然是值得重视的问题。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关注表面的开放,忽视数学本质体现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做到放中有收,散中有聚,在讨论交流、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进而转化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不仅要重视,而且要研究。

(4)如何对教材重新组合处理以更加切合教学实际

新教材,一课时一课时划分明显,但每课时大多只提供背景和主要内容,多数课时需要老师们在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中巩固、拓展。这里老师处理教材的自由度很大,创新的空间也很大,是好事也是难事,老师们在教学设计时要认真钻研。

三、如何使用录像资料

由于这次江苏省“送优质教育下乡工程”是以DVD光盘的形式出现的,每节课录制的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不是一节完整的录像课,但又完整地将一节课的内容全部展示出来了。因此,要上好每节课必须得到现场老师对这节课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同样需要学生在教学现场认真配合和参与。也就是说只有主讲老师、现场老师和学生和谐地协作,才能充分发挥录像资料的优越性,也才能实现我们在教学设计中预设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使用录像资料吗?

下面就张学萍老师“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一课谈谈教学光盘的使用方法: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1)教学光盘使用说明

本教学片分为六个教学片断:即菜单一足球净胜球、菜单二数学实验室、菜单三算式到法则、菜单四例题教学

一、菜单五例题教学二和菜单六小结与思考,这六个教学片断合起来是一节完整的数学课.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在菜单中灵活选择其中某一片断,如选用菜单一足球净胜球、菜单二数学实验室这两个情境引入有理数的加法;也可选择连续播放,即从菜单一至菜单六完整地播放一节课.

本教学片片长约15分钟,对于情境引入、概念法则等新知识都有详细讲解,例题、习题都给出了规范的解题步骤、解题格式和答案,但没有留出学生活动、思考、做题的时间.实际教学时,教师可用DVD、电视机的遥控器进行暂停,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活动,如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动手操作等.由于教学片中都有主讲教师的语音讲解,实际使用本片时教师可采用静音方法,消去主讲教师的声音,用本片提供的教学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资源上课.下面结合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一课时具体看看如何操作.

1.甲、乙两队进行足球比赛,如果甲队在主场以4∶1赢了3球,在客场以1∶3输了2球,那么两场累计甲队净胜多少球?

暂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学生你的答案是怎么得到的,2.我们已经知道用正负数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如果把赢球记为“+”,输球记为“—”,那么计算甲队在主、客场比赛中的赢球数,就只要把(+3)与(-2)相加,所以可得算式(+3)+(-2)= +1 暂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个算式是如何得到的.这是从生活实例到数学式子,可先让学生试着列算式.

3.两场比赛的结果还有“赢了再赢”,“输了再输”,“先输后赢”,“先赢后平”,“先平后赢”及“平局”等情况.下面请同学们填写表中的净胜球数和相应的算式.

在这个问题后可有多种选择:(1)让学生在书上填写再听答案;(2)让学生听完第一场球解答后同座位互相口述,再写算式;(3)一场球一场球分别听、填算式;(4)边听边填写;(5)也可用静音.

4.这些算式是借助正、负号,记录计算净胜球的过程与结果,算式的左边是加法,即有理数的加法,而右边的结果是根据生活经验得到的,你还能举出一些应用有理数加法的实际例子吗?

暂停片刻,让学生活动举例子.这是从生活到数学的例子.

5.生活中应用有理数加法的例子很多.如第一天水位下降了5cm,第二天水位上涨了8cm,两天水位共上涨了3cm,算式为(-5)+(+8)= +3;请举几个可以列出算式(-5)+(+8)= +3的不同实例.

暂停,让学生举出不同实例,这是从数学到生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6.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到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让我们进入数学实验室.看看经过动手操作我们能得到些什么算式.

暂停,让学生动手操作,得到算式,为加法法则的合理性提供实例.

7.下面我们按照题目规定的操作过程,试试把笔尖放在原点,先向负方向移动1个长度单位,再继续向负方向移动2个长度单位,观察这时你笔尖的位置表示什么数,将上面两次运动过程及结果仿照刚才的例子写出算式.

暂停,让学生动手操作,从操作得到算式. 8.请同学们仿照前面的方法,在数轴上呈现下面的算式所表示的笔尖运动的过程和结果.

暂停,给学生动手,从算式到操作,体验结果的合理性.

9.这几个算式,都是我们身边的数学,它们的运算符号是:加号,计算的结果或是由生活经验得出的,或是我们亲自操作,根据在数轴上画的过程和结果而得出的.那么任意两个有理数相加,和是多少?

例如(23)(7)?,(2008)(7.35)?我们希望知道做有理数加法的一般方法,分析这些算式给我们带来的信息,你能找到有理数相加的一般方法吗?

暂停,让学生思考、组织学生发散思维讨论.

10.从加数的符号入手,有理数加法可以分成三种情况.

暂停,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哪里入手,如何分类.

11.对于符号相同的两数相加,可以从符号与绝对值两方面观察“和”与“两个加数”的联系.

暂停,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12.异号两数相加,和可能是正数,可能是负数,也可能是零.观察“和”与“两个加数”在符号、绝对值上的关系.

暂停,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13.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暂停,让学生读,在书上划下来,加深印象.

14.例题给出标准的解题格式、规范解题思路,可由教师自己讲 解.

15.课堂练习,可暂停,让学生做完再对答案.

16.扑克牌游戏,给出游戏规则后暂停,可根据时间控制学生活动时间,让学生在游戏中通过绝对值较小的有理数加法计算,进一步熟练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

17.小结部分,让学生理解框架,强化从生活到数学、从算式到规律、规律到应用,29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问题一:有理数的加法与小学学的加法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暂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问题二:有理数的加法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暂停,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双基要求.

第四篇: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摘要:数学概念是数学教材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法则、公式、定理,也就不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抓好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个现象:当解决数学某一问题遇到困难时,如果追根求源,就会发现,往往是由于他们在某一个或某一些概念处产生问题,而导致思维受阻。许多事实例证了正确地理解 数学概念是牢固掌握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基于此,我们就要对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行分析,并且希望找到合理的概念教学的模式,以使教师的教课与学生的数学学习轻松而有成效。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数学概念 教学

通过参与这学期的国培培训计划,对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或结构关系的特征概括,是对一类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初中数学中有大量的概念,它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生活经验和智力发展等方面的限制,要接受教材中的所有概念是不容易的.况且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去分析事物的本质特征,只是照本宣科地提出概念的正确定义,缺乏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比喻,对某些概念讲解不够透彻,使得一些学生对概念常常是一知半解、模糊不清,也就无法对概念正确地理解、记忆和应用.下面就如何做好数学概念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概念的引入

探究数学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其实质就是概念的引入),是进行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这一步走的如何,对学生学好数学概念有重要的作用。概念的引入是概念课教学的起始步骤,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传统教学中在教学方式上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这显然不利于新课程背景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课程标准中提出“ 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通过概念引入过程的教学,应该使学生明确:“概念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以及“将如何建立这一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提取有关知识,为建立概念的复杂智力活动做好心理准备。在引入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概念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教师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1.运用具体实物或模型,形象地讲述新概念

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是提供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在讲述新概念时,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入手,比较容易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特征.例如,在讲解“梯形”的概念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梯形的典型实例(如梯子、堤坝的横截面等),再画出梯形的标准图形,让学生获得梯形的感性知识.这种形象的讲述符合认识规律,学生容易理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比较深刻.联系概念的现实原理引入新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有关实物、模型、图示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概念,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搞清楚这些概念是从什么问题上提出来的。例如:在平面几何平行线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单线练习本中的一组平行线,分析这组线的位置特点,再利用相交线作对比,然后概括出平行线的定义;在圆的概念的教学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栓一支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所画出来的图形,归纳总结出圆的定义。

2.从具体到抽象引入新概念。数学概念有具体性和抽象性双重特性。在教学中就可以从它具体性的一面入手,使学生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在讲线线垂直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室或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再模拟出线线垂直的模型,抽象出其本质特征,概括出线线垂直的定义,并画出直观图,即沿着实例、模型、图形直至想像的顺序抽象成正确的概念,再比如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实例,让学生列方程,然后观察这些具体方程的共同点,从具体到抽象归纳概括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3.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概念。类比不仅是一种重要形式,而且是引入新概念的重要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同类项的定义类比地归纳出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通过类比分数得到分式的概念,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次函数等概念。作这样的类比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区别概念,在对比之下,既掌握了概念,又可以减少概念的混淆。

事先让每位学生准备一张三角形纸片和剪刀,课上让学生思考,只剪一刀,将剪成的两张纸片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很乐于参与这种动手操作的活动,根据生活经验也不难完成活动(如图),但当教师提出“说说你的裁剪方法”时,学生只能用生活语言,如“沿三角形的中间剪的”,说不出准确的数学语言。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裁剪线的端点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有实物模型加上学生动手剪拼,可以得到 D、E 均为各边的中点。那么,它能叫中线吗?如果不能,我们可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让学生尝试命名,根据它位置的特殊性,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可以得到中位线的概念。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为后续探究中位线的性质埋下了伏笔,可谓一举多得。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概念的引入方式没有统一的模式,总的原则是通过教师创设典型、丰富的具体实例(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引导学生展开分析、比较、综合等活动,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共同本质特征,得到概念的本质属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引入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可以是问题导入、游戏导入、史话导入等等。

概念的引入方法很多,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概念自身的特点,还要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生活经验,本着有利于突显概念本质的原则。

二、理解新概念 1.对概念的剖析及辨析

刚刚对新概念的学习之后,要想理解概念,首先应该是对概念的剖析及辨析,概念生成之后,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之前,往往要进行概念剖析,即用实例(包括正例与反例)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包括对概念特性的考察,可以达到明确概念、再次认识概念本质的目的,在剖析概念时通常要对概念的多种表示语言进行转化,数学语言主要是文字叙述、符号表示、图形表示,要会三者的翻译,同时更重要的是强调符号感。还可以从中体会概念中所呈现的转化问题的方法,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2.利用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中的某些字、词的含义,为我们提供了记忆概念本质属性的直观材料,强调概念中具有这种特征的字和词,能有效地理解和记忆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概念本身具有“一元”、“二次”、“方程”3个关键词,抓住这3个特征,学生自然也就掌握了这个概念.又如三角形的内切圆、外接圆中的“内”、“外”分别指出了圆在三角形内部、外部;“切”、“接”分别指出了圆与三角形的3条边相切,圆与三角形的3个顶点相接.教学中着重强调这些字词,使学生一看到这一概念,就会联想到这一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3.通过比较,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

如果说变式是从材料方面促进学生的理解,比较则是从方法方面促进学生的理解.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比较可以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其本质特征更清晰.例如,在讲解梯形的概念时,可要求学生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两种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比较和总结不难得出,两种图形的相同点是:它们都是四边形,都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不同点是: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都平行,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通过比较这两个概念的异同点,学生很容易抓住它们的本质属性,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它是一个组合图形,是由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组合而成的,所以它基本上没什么性质,而是通过图形分解,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解决问题的。其次教师要将这一点传递给学生,学生如果明确了,那么也就能自觉地添加辅助线解决问题了。如果进一步能够弄清四边形与三角形如何拼成梯形,那么,对于如何添加辅助线将梯形转化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就不是特别困难了。

4.在应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的基础;反之,也只有通过解题,学生才能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才能更完整、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课本中直接运用概念解题的例子很多,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同时,对学生在理解方面易出错误的概念,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通过练习、讲评,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

三、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的几点注意事项:

1.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教学中,要把“认识数学对象的基本套路”作为核心目标之一;

2.数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其认识过程的曲折性,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个螺旋上升,在已有认知基础上再概括的过程;

3.人类认识数学概念具有渐进性,因此学习像函数这样的核心概念时,需要区分不同年龄阶段的 概括层次(如变量说、关系说、对应说等),这也是“教学要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 的原因所在;

4.为了更利于学生开展概括活动,教师要重视让学生能够自己举例,“一个好例子胜过一千条说教”; 5.“细节决定成败”,必须安排概念的辨析、概念间联系的分析等过程,即要对概念的内涵进行“深加工”,对概念要素作具体界定,让学生通过对概念的正例、反例作判断,更准确的把握概念的细节; 6.在概念的系统中学习概念,即要通过概念的应用,形成用概念做判断的“操作步骤”,同时建立相关概念的联系,这是一次新的概括过程。

总之,对于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正所谓教无定法,好的概念教学课没有统一的标准,可谓百花齐放,但不好的概念教学课却有统一的特征:学生只是知道某某概念,但对于其怎么来的以及如何使用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希望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使小小的概念教学中,能折射出我们教师大大的智慧。最后把 前苏联数学家辛钦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想尽力做到在引进新概念、新理论时,能尽可能的看到新概念、新理论的引入是自然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我认为只有利用这种方法,在学生方面才能非形式化的理解并掌握所学到的东西。

第五篇: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专题讲座

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俞京宁(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个现象:当解决数学某一问题遇到困难时,如果追根求源,就会发现,往往是由于他们在某一个或某一些概念处产生问题,而导致思维受阻。许多事实例证了正确地理解 数学概念是牢固掌握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基于此,我们就要对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行分析,并且希望找到合理的概念教学的模式,以使教师的教课与学生的数学学习轻松而有成效。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就是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是人们通过实践,从数学所研究的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其本质属性概括而形成的。它是进行数学推理、判断的依据,是建立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基础,也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

可见,数学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是数学基本技能的形成与提高的必要条件,也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为什么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总是停留在表层,往往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地概念教学,以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概念?这是每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二、目前概念教学的现状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发展性、生成性等特点,它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认知的思维水平的限制性,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对一些抽象的、不常接触的概念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概念的发生与形成过程中,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相关概念的网络,以达到掌握并灵活运用的程度。对于概念教学这个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加强了对概念教学的重视程度。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只是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而行动上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案例 1 :前不久听一位教师关于“平方根”的概念教学课,上课开始,教师呈现一组面积不同的正方形,要求学生求边长 x。

这组题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讲,能够很快的得到答案。由于边长都非负,所以学生的第一反应说出的都是这组数的算术平方根,因为教师设计要讲平方根,所以要求学生写出计算过程,并强调平方根的定义:即,然后取正舍负,再由这四个例子进行抽象概括出平方根与算数时,我们把

叫做 的平方根,其中正值又叫做 的算术平方根。接下来就是根据定义求一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题组训练。表面上看,教师似乎让学生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过程,但实质上,教师的设计只是形式化的,并没有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平方根的发生与形成过程中,没有使学生真正弄清楚为什么 叫做 的平方根,所以可以想到学生只是机械的接受概念,在此基础上照猫画虎式进行解题练习,这种做法一定会造成学生后期将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混淆。

案例 2:关于“同类项”的教学: 教师往往采用如下引入:

下面各式有何共同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1);

(2),而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同类项的概念。

这样的教学只是揭示了“同类项是什么”,而没有揭示“为什么提出同类项的概念,为什么教学中这样定义同类项概念”。这里涉及到科学分类的问题,分类是自然科学中的基本逻辑方法,通常是根据所研究的具体问题,选取恰当的标准,然后根据对象的属性,把他们不重不漏地划为若干类别,再分别加以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按照某种需要进行分类的产物,仅仅以事实为基础形成的概念难以迁移。

案例 3:“矩形”概念的教学:

首先采用合作学习:用 6根火柴棒首尾顺次相接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议一议:(1)能摆成多少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他们有什么特点?

(2)在这些平行四边形中,有没有面积最大的一个平行四边形?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分组讨论)生 1:我们这组认为,可以摆成无数个平行四边形,他们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师:这些特点都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邻边有什么特点吗? 生 1:(犹豫)邻边不相等,其比值始终是 2: 1.生 2:有一个面积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即长方形,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边乘以高,如果摆成长方形,高与平行四边形的一边相等,这样面积才是最大的。(众生疑惑)

师:你能说一下这个平行四边形一个内角的特点吗? 生 2:每个角都是直角。

师:实际上,平行四边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我们把这样的平行四边形就叫做矩形。生(哗然):这不是小学的长方形吗?

教师在学生的疑惑声中,画出图形,板书课题及矩形定义。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创设情境,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平行四边形什么时候面积最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引入矩形的定义,却没有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1.很多学生对“当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时,面积最大”的知识没有真正理解,实质上这个问题是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垂线段性质两方面知识的综合,它与矩形的定义没有多大关系; 2.矩形的边没有特殊性,但教师却要求学生说出邻边之比 2: 1,这无意中强调矩形邻边的不等性,使得在生成矩形概念时,学生错误的认为,矩形就是长方形; 3.这样的问题设计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矩形是平行四边形一个内角的特殊化”的概念。

教材把“矩形”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之后,就是因为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完全可以用概念同化的方法进行矩形概念的教学,这与以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将要学习的菱形、正方形在研究思路、方法上一脉相承,这样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其类比思维的能力。尽管新课程倡导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但更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制订教学策略,应该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数学思想的领悟为标准。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类似于以上的概念教学并不是少数,我们将目前部分教师的概念教学模式进行简单的归纳,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开门见山,教师直接给出定义,归纳注意事项、举例让学生反复练习;

(二)认为概念教学 = 解题教学,所以通过大容量训练,使学生逐步认识概念;

(三)创设情境,但情境的选择并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只是为了设计情境而刻意安排的,让人感到前后不够协调;

(四)注意到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但在概念的分析过程中,缺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总感觉每个概念都是孤零零的,没有形成系统。

这些模式的教学,其效果往往事倍功半,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知识掌握的一知半解,吃夹生饭,对问题的解决,依靠简单的机械模仿,所有的训练都游离在知识的表层甚至知识之外。长此以往,必将使学生成为并不优秀的“做题机器”,数学双基也无法落实。鉴于此,反思我们的概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到底什么样的概念教学模式可以称之为好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没有统一的模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教师能重视基本概念蕴含的智力开发价值,注意充分挖掘基本概念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价值,能够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概念教学都是有效的、好的教学。

三、初中数学课堂概念教学的一些想法

从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概念教学的核心就是“概括”:将凝结在数学概念中的数学家的思维活动打开,以若干典型事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各事例的属性、抽象概括其共同的本质属性,归纳得出数学概念等思维活动而获得概念。数学概念要讲背景、讲思想、讲应用,概念教学则强调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概括过程,由于数学能力是以数学概括为基础的能力,因此重视数学概括过程对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基本的重要性。

概念的课堂教学大致经历以下几个环节:概念的引入、概念的生成、概念的剖析及辨析、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概念应用举例、概念的巩固练习。下面结合实例就其中关键环节谈谈在设计时的注意事项。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课教学的起始步骤,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传统教学中在教学方式上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这显然不利于新课程背景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课程标准中提出“ 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通过概念引入过程的教学,应该使学生明确:“概念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以及“将如何建立这一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提取有关知识,为建立概念的复杂智力活动做好心理准备。在引入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概念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教师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

我认为在概念课的引入上,要树立起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观念,如果能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对学习新概念的必要性产生需求,并主动发现新概念是最佳途径。这样学生们在运用概念时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潜能。所以对于情境的设计,要结合概念的特点恰当地选取,特点不同,引入形式也就会存在差异:我们提倡借助生动、丰富的实际问题引入概念,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这样往往比较具体、形象,学生容易理解,也比较容易从中提炼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比如数与代数中的同类项、分式等,空间与图形中的角、平行线、三角形等;但并非所有的数学概念都适宜用这种方法,比如前面提到的平方根,我认为从数学内部的运算关系角度入手,更容易理解(后面会具体分析)。下面介绍概念引入的三种想法:

1.联系概念的现实原理引入新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有关实物、模型、图示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概念,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搞清楚这些概念是从什么问题上提出来的。例如:在平面几何平行线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单线练习本中的一组平行线,分析这组线的位置特点,再利用相交线作对比,然后概括出平行线的定义;在圆的概念的教学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栓一支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所画出来的图形,归纳总结出圆的定义。

2.从具体到抽象引入新概念。数学概念有具体性和抽象性双重特性。在教学中就可以从它具体性的一面入手,使学生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在讲线线垂直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室或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再模拟出线线垂直的模型,抽象出其本质特征,概括出线线垂直的定义,并画出直观图,即沿着实例、模型、图形直至想像的顺序抽象成正确的概念,再比如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实例,让学生列方程,然后观察这些具体方程的共同点,从具体到抽象归纳概括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案例 4 :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教师展示熟悉的生活实例,确立了一个学生熟悉的认知对象,由学生熟悉的铺地用的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地砖铺地时的图案入手。

提出问题 1 :观察图案 1 至 4,用正六边形黑白两色地砖铺地时黒砖块数与图案序号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学生答案是:图案中的黒砖块数与图案的序号相等。

提出问题 2 :如果用正六边形黑白两色地砖铺地时的铺法不变,请问第五个、第六个图案中黑砖块数是多少?与图案序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学生答案是:第五个图案中的黑砖块数是 5,第六个图案中的黑砖块数是 6,理由是铺法不变,就是“图案中的黒砖块数与图案的序号相等”的规律不变。

提出问题 3 :请同学们思考,如何使图案序号与黒砖块数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呢?(学生思考,最后达成共识:列一个图案序号为第一行,黒砖块数为第二行的表格,学生顺便体会到了在处理大量数字或者相关问题时的处理方法)

图案序号 黒砖块数 1 2 3 4 5 6 提出问题 4 :如果用正六边形黑白两色地砖铺地时的铺法不变,请问第任意个图案中黒砖块数是多少?与图案序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学生 1 的解答:第任意个图案中黒砖块数是任意个,与图案序号之间是相等关系,理由是铺法不变,就是“图案中的黒砖块数与图案的序号相等”的规律不变,即:

图案序号 1 2 3 4 5 6 … 第任意个图案 黒砖块数 1 2 3 4 5 6 … 任意个

学生 2 的解释:学生 1 列的表格中的“第任意个图案”、“任意个”我觉得可以不用文字,但是也不能用具体的数来说明“第任意个图案”中黒砖块数的任意性,怎么表示呢?

学生 3 解释:用字母表示“任意个”,因为“任意个”可以是 23、123、100 等等,但是一个具体的数不能表示任意性、一般性,我认为用一个字母就可以表示任意性,字母可以表示任意一个整数。

学生 3 把表格改写为:

图案序号 1 2 3 4 5 6 … 第 n 个图案 黒砖块数 1 2 3 4 5 6 … n

至此,学生初步体会到表示任意性、一般性的问题时需要一个新的表示数的方法,体会到这类问题不用字母表示不行了,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的学习情节,使学生认识到“字母表示数”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有关内容的欲望,学生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东西,他们才能百分之百的经历、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所要做的事情中来,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果的。

3.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概念。类比不仅是一种重要形式,而且是引入新概念的重要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同类项的定义类比地归纳出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通过类比分数得到分式的概念,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次函数等概念。作这样的类比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区别概念,在对比之下,既掌握了概念,又可以减少概念的混淆。概念的引入方法很多,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概念自身的特点,还要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生活经验,本着有利于突显概念本质的原则。就拿上面提到的平方根概念的教学引入为例,我认为首先要思考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概念?不学行不行?其次还要弄清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讲产生理解它的困难的原因:以前学生大多接触的是答案唯一的情况,而正数的平方根都是两个,互为相反数,答案不唯一了,这与学生已有的思维习惯产生了冲突,所以学生非常不习惯,而前面所提到的这位教师所借助的利用已知正方形面积求边长的问题设计,并没有突破这个难点,相反,容易造成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混乱,实际上,在他所设置的背景下,应该先介绍算术平方根更好,因为实际生活中,涉及到开方问题的结果,绝大部分都是非负数,并不能形象地揭示平方根的两个结果,所以,人教版教材就先安排的是算术平方根,然后,在不限定字母的取值范围时,再引入平方根的概念,有利于突出两个概念的区别,在对比中加深对平方根概念的理解。其实我认为,平方根的概念与其以生活实际为背景引入,不如从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的角度引入更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为学生已学过的加减互为逆运算、乘除互为逆运算,在此基础上研究乘方的逆运算---开方。

案例 5 :设计如下:教师首先利用竞赛的形式,给出两组练习,要求学生口答后,观察两组题目的区别与联系:

这种引入概念的方法,是建立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在具体数值的计算中,发现规律:第一组题已知底数、指数,求幂,第二组已知幂、指数,求底数,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从特殊推广到一般。当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得到

时,教师可以提出:此时将已知数 a 仍叫做幂、x 叫做底数合适吗?学生回忆加减法互逆后以及乘除法互逆后各数的名称都发生了变化,所以

中各部分的名称也应相应改变。教师可以不急于给出平方根的概念,而让学生结合式子的特点给 x 命名,由于 a 是已知数,此式从形式上看是一元二次方程,而求 x 就相当于求方程中的未知数,结合已有知识,学生能够想到诸如“二次方程的根(解)”“平方的根”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规范成“平方根”,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对平方根的理解,因为在参与命名时,学生就要认真分析式子以及结果的特点,对理解概念有帮助,在此基础上,创设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更多的是应用平方根中那个非负的,顺势提出非负的平方根如何命名?学生结合小学学的都是算术,很容易说出算术平方根。这也保证与数学结果唯一的特性一致了。此外,在分析

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式子中的三个量,知其二,可以求第三个,为后续高中学习奠定基础。

再比如,前面举过的“矩形”概念的教学,另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案例 6 :首先借助几何画板:

师:如图,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它的边、角、对角线有什么性质?

他有什么样的对称性?

生(齐答): 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是中心对称图形。

师:它具有稳定性吗?那么,若把一个内角 A变成一个直角,(如图,拖动点 A,使角 A变成 90度)。这时,平行四边形 ABCD是我们熟悉的什么图形?

生:正方形!我知道了,当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时,这个四边形就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从而引入矩形的概念。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考虑了所教内容的系统性及学生的已有知识及认知水平,概念的形成给人水到渠成的感觉。

此外,函数概念的教学一直是初中教学中的难点,因其抽象性而令学生“望而却步”。函数的特点是什么?学生感到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在进行概念教学时,都要考虑到。函数从学科角度看,研究对象由定到动,思维方式由静止到运动,而学生的困难主要源于函数概念的高度抽象性以及函数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和思维方式的变化。教学时,就要考虑到这些问题,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函数实例,在选择时要注意所选实例不仅应该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还要考虑到实例中要包含函数的三种表示形式----解析法、列表法、图像法,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理解函数概念---从变化、对应到形成概念,继而概念辨析,分层次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函数本质的认识。

对于三角形中位线概念的教学设计,有老师可能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也有的老师利用它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别与联系引入,其实还可以借助学生动手实验引入。

案例 7 :事先让每位学生准备一张三角形纸片和剪刀,课上让学生思考,只剪一刀,将剪成的两张纸片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很乐于参与这种动手操作的活动,根据生活经验也不难完成活动(如图),但当教师提出“说说你的裁剪方法”时,学生只能用生活语言,如“沿三角形的中间剪的”,说不出准确的数学语言。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裁剪线的端点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有实物模型加上学生动手剪拼,可以得到 D、E 均为各边的中点。那么,它能叫中线吗?如果不能,我们可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让学生尝试命名,根据它位置的特殊性,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可以得到中位线的概念。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为后续探究中位线的性质埋下了伏笔,可谓一举多得。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概念的引入方式没有统一的模式,总的原则是通过教师创设典型、丰富的具体实例(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引导学生展开分析、比较、综合等活动,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共同本质特征,得到概念的本质属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引入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可以是问题导入、游戏导入、史话导入等等。

(二)概念的剖析及辨析

概念生成之后,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之前,往往要进行概念剖析,即用实例(包括正例与反例)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包括对概念特性的考察,可以达到明确概念、再次认识概念本质的目的,还可以从中体会概念中所呈现的转化问题的方法,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案例 8 :函数定义: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 x,y,对于 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y叫作 x的函数,其中 x叫做自变量,y叫做因变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概念中的关键词: 两个变量; 对应; x 的每一个值; y 唯一确定.关键词中的“每一个 ”、“唯一确定 ”是指对于 x取值范围内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不能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与其对应。

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尝试利用概念进行辨析练习,进一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如

有一位学生的考试情况是这样的:

让学生分析每次考试的分数与序号之间是否具有函数关系? 再比如:在

中,y 是不是 x 的函数?那么反过来 x 是不是 y 的函数呢?

还可以给出右图,让学生对图像中 y 与 x 的关系进行判断,是否具有函数关系然后利用两个图像进行对比,从中体会“唯一”的含义。

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例子,大家一起判断所举例子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在概念剖析练习中,进一步体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认识函数的本质。

此外,在剖析概念时通常要对概念的多种表示语言进行转化,数学语言主要是文字叙述、符号表示、图形表示,要会三者的翻译,同时更重要的是强调符号感。

三种语言的转换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体现得较为充分。例如:在讲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时,得到定义“联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后,往往会要求学生根据定义画出与之相对应的图形,然后,要求学生尝试用符号语言来表示定义。即:在△ ABC 中,∵ D 为 AB边中点,E为 AC边中点,∴ DE为 △ ABC 的中位线。(三角形中位线定义)反之,已知:∵ DE 为 △ ABC 的中位线,∴ D 为 AB边中点,E为 AC边中点。(三角形中位线定义)

两个角度的描述,体现定义的双重性(性质、判定),然后让学生画出三角形中所有的中位线,进一步体会它的位置特征。往往还会要求学生将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线进行对比,找相同点与差异,在对比中进一步熟悉三角形的中位线。

再比如案例 9: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引入全等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后 ,给出一组判断题:判断下列三组图形是否是全等形:

第一组:两个三角形;

第二组:两面中国国旗

第三组:两个六边形

其中第三组图片,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其中一个图形通过平移、旋转后是否与另一个图形重合的过程,从而验证学生的判断,巩固全等形的概念.提问 :你认为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应具备哪几个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1)形状相同;(2)大小相等。

你还能再举出生活中具有全等形的例子吗?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全等形的概念。其中对于概念中所涉及到的图形,要注意采用图形变式,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比如,圆中直径的概念,有的教师教学中一般画出的图形如图 1,忽视了其他的情况,造成有些不爱动脑筋的学生的定势思维,认为只有满足图 1的情形,AB才叫直径,对于变式图形中的直径识别不出来。所以在概念教学中图形的变式训练,有利于突出概念的本质,只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就可以保证无论图形如何改变,都能从中找到研究的对象。

(三)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数学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概念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概念教学还应该承担着建立与相关概念的联系的任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试着对概念进行适度的联系与发散,努力找出概念间一些体现共性的东西,以使学生形成功能良好的认知结构。

案例 10 :对于三角函数的教学,我们先对函数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逐层剖析,再通过类比,来学习锐角三角函数: ① 如图,在锐角

(不妨令∠ BAC=)的一边上任取一点 B,作 BC ⊥ AC,垂足为点 C,当

确定时,三个相应的比值、、随之确定,与点 B 的位置无关;而当锐角

变化时,三个相应的比值随之变化——

”说明变量的存在性——“存在某个变化过程”; ②“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不妨令 ③“对于,以此为例)——说明三角函数同样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说明变量

的取值是有范围限制的,即在锐角范畴内研究它们;④“ 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说明有唯一确定的对应规律,由以上类比剖析可知,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本质同样是一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不能像一次函数那样用解析式表示,只能用特定的符号来表示,这也是它与以前所学代数函数的区别所在。

另外,教学中还要使学生明白:①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建立,是对函数概念的一种升华,即从对应的角度来认识函数。②对应的角度的认识:可以 是一对一,也可以是多对一(如二次函数),但不能是一对多的,掌握了这一点,我们可以据此进行一些训练,概念通过这样的联系与发散,同学们一定会对三角函数有进一步的认识。

再比如,对于二次函数的教学,可以类比一次函数进行定义,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分析它与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以及二次代数式四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它们有全面的认识,知识点串成线,最后结成网,必然有利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再有,对于梯形的教学,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它是一个组合图形,是由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组合而成的,所以它基本上没什么性质,而是通过图形分解,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解决问题的。其次教师要将这一点传递给学生,学生如果明确了,那么也就能自觉地添加辅助线解决问题了。如果进一步能够弄清四边形与三角形如何拼成梯形,那么,对于如何添加辅助线将梯形转化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就不是特别困难了。

(四)概念的应用举例与训练巩固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的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概念的形成过程,也要注意概念的应用。根据不同概念的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励学生实现对概念的理解,才能使学生学得好、学得牢。这一阶段,主要是选用有代表性的简单例子,使学生形成用概念做判断的具体步骤。

例如: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对于定义不难理解,但是在应用定义的性质解决问题时,学生往往由于找不准对应边与对应角而出现问题,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可以安排如下例题:

(1)指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

(2)在此图形中,你还能得到哪些结论?阐述你的理由。预案 : AB∥ FD,AC∥ FE,BD=CE等等。(3)教师拖动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学生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形状虽然改变了,但它们全等的关系仍旧保持不变。得出结论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对应边、对应角的变化,并得出结论:虽然长度和角度发生了变化,但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这一结论却始终保持不变。

这一环节通过改变三角形的形状,让学生感受到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在图形变换中相等这一关系始终保持不变的性质,从而树立“对应”思想。

(4)教师将 △ FDE 进行平移,改变两个全等三角形的位置关系,让学生观察对应边、对应角的变化,并引导学生思考在图形的运动变换过程中还有哪些关系保持着不变的性质。

通过改变两个全等三角形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全等变换,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两人一机,利用几何画板操作平台探究并完成实验报告(见下表).要求: 1.对实验报告中的由全等三角形图形变换得到的组合图形进行探究,指出对应边和对应角; .通过几何画板课件动态操作演示,研究每组图形所具有的特殊的数量关系或位置关系,将结论填写在实验报告上,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并对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

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可帮助学生识别对应边、对应角,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例 2:已知 :如图,长方形 ABCD沿 AM折叠,使点 D落在 BC上的 N点处 如果 AD=10,∠ DAM=25°,则 AN=________ , ∠ NAB=_________ 通过此题的解决,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提供了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为今后的证明开拓了解题的思路。通过例题配备,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反馈,使学生能够利用全等的概念和性质解决问题。

再比如,对于二次函数概念教学中的例题配备,要注意梯度与层次。练习1 :下面各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练习2 :已知函数

若 x = 5,则 y =____________。

练习3 :抢答练习

是二次函数,则 m =____________ ;

练习4 :如图:

求周长增大部分C(cm)和面积增大部分Q(cm 2)与p(cm)的函数解析式,判定它们的类型;如果是二次函数,写出解析式中 a、b、c 的值.。

练习1 至 4,从根据定义对二次函数进行识别,到确定二次函数各项的系数,到结合具体问题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让学生养成“不断回到概念中去,从基本概念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另外,加强概念联系性的教学,从概念的练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五)与概念相关的背景、历史与文化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概念的背景、历史与文化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好载体。许多数学概念都是有其历史背景,都蕴含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修养和素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概念教学对整个数学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发挥了基础性功能的作用,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应努力通过揭示概念的形成、发展、巩固、应用和拓展等过程,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的好习惯,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

五、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的几点注意事项:

1.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教学中,要把“认识数学对象的基本套路”作为核心目标之一; 2.数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其认识过程的曲折性,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个螺旋上升,在已有认知基础上再概括的过程; 3.人类认识数学概念具有渐进性,因此学习像函数这样的核心概念时,需要区分不同年龄阶段的 概括层次(如变量说、关系说、对应说等),这也是“教学要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 的原因所在;

4.为了更利于学生开展概括活动,教师要重视让学生能够自己举例,“一个好例子胜过一千条说教”;

5.“细节决定成败”,必须安排概念的辨析、概念间联系的分析等过程,即要对概念的内涵进行“深加工”,对概念要素作具体界定,让学生通过对概念的正例、反例作判断,更准确的把握概念的细节;

6.在概念的系统中学习概念,即要通过概念的应用,形成用概念做判断的“操作步骤”,同时建立相关概念的联系,这是一次新的概括过程。

总之,对于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正所谓教无定法,好的概念教学课没有统一的标准,可谓百花齐放,但不好的概念教学课却有统一的特征:学生只是知道某某概念,但对于其怎么来的以及如何使用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希望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使小小的概念教学中,能折射出我们教师大大的智慧。最后把 前苏联数学家辛钦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想尽力做到在引进新概念、新理论时,能尽可能的看到新概念、新理论的引入是自然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我认为只有利用这种方法,在学生方面才能非形式化的理解并掌握所学到的东西。

下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评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评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专题设计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专题设计(远程教育)》读后感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专题设计》这门课程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良师益友,特别是在现阶段我们崇尚是是素质教育,创......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策略摘要:数学学科是初中教育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其对于学生综合素养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特别注重学生......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以“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 王晓菊(周口市第五初级中学) 通过学习俞京宁老师的《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和王玉起老师的《初中数学中函......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教学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把教学......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读、议、讲、练四环节教学法实施方案 一、四环节教学法的概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数学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很多新的改革思路。 读......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初探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初探 所谓“有效教学”,不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也不可以凭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来衡量教学是否“有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这才是解决好以上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因为数学是思维的......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心得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心得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心得1 xx年11月13日、14日,我有幸参加了安徽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来自滁州天长、淮北、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