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实录

时间:2019-05-12 19:3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实录》。

第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实录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教学设计

思考:

1、超越既往的主题定位,既从现实的角度理解这是一个不幸的故事,也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是一个幸福的故事。在尊重儿童独特理解的基础上,让儿童体会到,我们不是一个廉价的同情者,而是一个反思者,能够在小姑娘“幸福”的死去中,我们如何面对苦难,汲取怎样活着的勇气和力量。

2、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教学生如何批注,超越既往的咬文嚼字,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读出文字背后的感受,读出文字背后的思考,从而从多种角度读出故事的不同味道。

3、从童话创作的角度,深入体会经典创作的内涵。通过对小女孩的“小”,发觉对应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一个个的“大”,以及内心包蕴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追求的“大”,从而体会童话永恒的魅力。思路:

1、从生活现实出发: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2、从文化背景出发: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3、从童话角度出发: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引出“不幸”

师:(配乐朗读)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生:(师指一名学生朗读)——

爸爸给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哥哥给我一盒歌片,我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边,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把棉衣给她去挡风雪。在一块儿唱那最美丽的歌。你想知道她是谁吗? 请问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师:这是当年九岁的刘芊芊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下的诗。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女孩(板书:女孩。学生读一读)。加上“小”字再读,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小女孩身材瘦小。生:我感觉这个小女孩个头矮小。

师:那么卖火柴的(板书:小。至此补充完整课题)小女孩,给你怎样的印象呢?打开书浏览全文,谈一谈。(学生静场,进行整体阅读,之后汇报。)

生1:我认为这个小女孩是个非常可怜的小女孩。因为她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而且是非常冷的天气。

生2: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穷苦的小女孩。因为在大年夜里别人都是一家人团聚,而她却在卖火柴。

生3:我认为这个小女孩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小女孩。雪花落在她打着卷的金黄的长头发上,她看上去非常美丽。

生4:我认为这个小女孩是个与众不同的小女孩。因为她在大年夜的时候看到了她最疼爱她的奶奶,而且奶奶把她带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生5:我认为这个小女孩是一个缺少疼爱的小女孩,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爸爸会打她的,而且唯一疼爱她的奶奶也去世了。

师:我听到了“可怜”、“穷苦”、“美丽”、“与众不同”这些语词。真好。阅读同一篇文章,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这节课咱们就带着你们刚才说的那些感受再回到课文的文字中去,看看课文是怎么写出刚才你们所谈到的这些感受的。或许会丰富你的认识,提升你的看法,甚至改变你的观点。

二、解读“不幸”

(一)寒冷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来,放开声音读读。(生齐读第一然段)师:再读读第一句话。(重点品味第一句。)

生:(齐读)第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师:瞧,读到一个“冷”字,(课件突出“冷”)就自然会想到这个冷字背后的信息,这是告诉我们——

生:天气冷极了,“冷”字,交代了天气。

生:再往下读我们会发现还有一个字——“雪”呢,(课件突出“雪”)它也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季节。

师:这是什么季节?(学生说冬天。)师:那“黑”呢?

生:这个“黑”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师:瞧,当你细读每句话,读到重点词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词后面传递给我们的信息。现在,再读这句话,味道就不一样了,来读读。

生:(读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语调越来越高,一种是语气越来越深沉。随着老师的手势齐读。)

师:还是这句话,我们再读。读到“冷”,什么感觉? 生:我们感觉到冷,再加上“冷极了”,说明真的很冷。师:注意紧跟这“冷”后面又出现了一个“雪”呢? 生: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就让人感觉更冷了。

师:再注意,这两个词后面又多了一个“黑”,又是什么感觉呢? 生:已经是三个“冷”了!让我感到那不是一般的冷,那是冷极了!师:如果我们在“冷”的前面加上一个字,才能体现这不一般的冷呢? 生:加一个“极”,就是“极冷”。

生:不,我觉得加一个“寒”更好,“极冷”是说冷的程度,而“寒冷”的寒,不仅让我们体会到冷的程度,更让我们感到寒气逼人,令人觉得冷得可怕。(板书:寒)

师:你看,还是这句话,我们又读到了一层意味,再读更不一样了。来,我们把阅读到的滋味送到句子中去,读读。

生:(学生再一次两种形式朗读这句话,语气一种是由弱到强。一种是由强到弱。精彩)师:(课件展示教师阅读批注的文本内容。)我发现咱们班同学真会阅读。你看,阅读一句话的时候,抓住重点的词语反复咀嚼,不仅读出了词语背后的信息,还读出了词语内在的感受。

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句一句也没有写小女孩,去掉可以吗?

生:不成,这是环境描写,很重要。通过细读,我们感觉故事发生的环境如此恶劣,预示着故事的悲惨,小女孩的不幸。(掌声)

(二)恐惧

师:是啊,就这样慢慢地读啊,细细地品。看,小女孩就这样向我们走来。那就细读这段后几句话的描写,哪个词语触动了你,就把你读出的信息或感受等分享给我们。(学生默读,而后发言。)

生:我觉得“光着头、赤着脚”说明了小女孩的穷苦,大冬天却是“光着头、赤着脚”。生:是啊,小女孩从头冷到脚。我还想补充,这里说是“大年夜”,“大年夜”本来是一家人快快乐乐温暖地在一起,而“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还在街上走着,我眼前仿佛看到这可怜的小女孩就这样光着头赤着脚向我们走来。

生: “一向是他妈妈穿的”也说明小女孩非常穷,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双鞋。

师:(教师因势利导)那就是说,小女孩一向就没有鞋穿。好啊,就这样细细地读,慢慢地品。

生:我从课文的最后一句“小男孩说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摇篮”一词说明小女孩的鞋非常大,这是安徒生用夸张的写法。

师:你看他多会读书,安徒生多有童话趣味啊。他发现了“摇篮”背后的信息和修辞方法。你再读读这句话,看看在“摇篮”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生:“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孩子的时候可以拿它当摇篮”——我觉得这个男孩太调皮了,也不懂事,说的话挺气人的。

生:本来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就已经很冷了,再加上我又读到的“又黑又冷”,我体会到,天简直冷到了极点。

生:小女孩已经够可怜的了,“她在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我从这个“吓”字看出小女孩当时一定很害怕,所以她拼命地跑,把鞋都跑掉了。

生:我还想补充,“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这“吓”是因为“冲”,可以想象小女孩心里恐惧的程度。(板书:“恐惧”)

师:就在这样寒冷环境里,小女孩心中充满恐惧,没有办法(出示第二自然 段)—— 生:“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

师:(引读)这一整天,谁也——(学生接读: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学生接读:没有给过她一个钱)。

师:想象这里的谁,都会是哪些人?(沉静一会儿,不让学生答)作为高年级同学,我们一定浮想联翩。那么、我们把你们想象的这些“谁”去掉,看看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去掉“谁”的句子)

生:我认为用上两个“谁”,我眼前就浮现了那些形形色色的、衣冠楚楚的人,他们根本没有注意这个小女孩,可见,课文的句子体现是是大人们的冷漠。生:“谁”指每一个人,“没有人”指一批人,范围很广泛,没有第一句的程度严重。“谁”字特别强调没有一个人买过她一根火柴,没给一个人给过她一个钱。更能看出社会的冷漠,人们的无情。

师:还是这句话,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课件出示变换了角度的句子,引导学生完成:这一整天,小女孩,小女孩。)生:这一整天,小女孩没有卖出过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

师:不是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吗?既然如此,安徒生为什么偏偏不从女孩的角度来写?

生:“谁”是站在别人的角度说没有人买她一根火柴,没有人给过她一个钱。而第二句话是站在小女孩的角度来说的。我觉得站在别人的角度比站在小女孩的角度更有强调的力量。生:也就是说,第二句话只交代了结果,你不知道小女孩做了怎样的努力,就好像小女孩很笨,努力了一天也没有卖出一根火柴。可是,课文的这句中是说,小女孩辛辛苦卖了一整天,也没有一个人同情她,这样更加强调了这个人世间的冷漠无情!

师:好一个冷漠无情!回过头来再联系第一自然段的寒冷,这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寒冷吗? 生:我觉得这不仅是自然环境的寒冷了,还有社会环境的冷漠。可以说小女孩从头冷到脚,从外冷到内,从身体冷到内心!(掌声)

师:此刻,自然环境的寒冷,加上社会环境的冷漠恐惧,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对小女孩来说那可真是——生:(齐说)雪上加霜!

师:(屏幕出示教师的批注)你看,刚才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抓住一个重点的句子,反复推敲、比较,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感受,不也一样像你们这样获得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吗?

(三)饥饿

师:阅读的时候,抓住一个词,一句话,把你阅读的信息或者感受写在文字的旁边,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批注吗?批注就这么简单——下面就请你也试着从3、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哪个词哪句话触动你,就把你读到的信息、感受,以及其他批注在旁边。

(学生充分自学第三、四自然段,并批注。之后分享。)

生:“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我觉得小女孩“哆哆嗦嗦”就是因为她一整天没有吃东西,又“光着头,赤着脚”走,“又冷又饿”。

师:你很会联系上下文读书、思考。这一整天,那可是从早到晚,这里的“饿”是我们平常说的饿吗?

生:小女孩是饿极了,那叫“饥饿”!(板书:饥饿)师:好啊,不仅读到了寒冷,还读到了“饥饿”。

生:要说寒冷,再加上饥饿,可以说,小女孩整个是“饥寒交迫”。

师:好!把这个成语批注在句子的旁边。谁来读读,体会女孩此刻的饥寒交迫!(学生在文章中批注:饥寒交迫。)

生:我读到了这一句,“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我觉得小女孩很美,可是她却没有注意到自己的美丽。而且课文还写道,“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说明富人家很有钱,而小女孩却在这个大年夜在街上走着,冷着、饿着,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师:这个对比说得好!是啊,小女孩这么美,她没有注意,你们注意了。(课件突出:“她可没有注意这些”,“她可没有忘记这个”。)一个没注意,一个忘不了。这对比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小女孩这么美,她没有注意,没有人和她一起过大年夜,可是她却忘不了,我觉得这个对比,更让我感觉到小女孩的可怜和不幸。

师:其实,对比阅读批注也是一种方法。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小女孩该注意的顾及不了,不用记住自然来到的大年夜她却忘不了。一个没注意,一个忘不了,这强烈的反差更突出了作家的匠心之处。

生:所以这段中的第一句话说“可怜的小女孩!” 师:注意这句,这是谁站出来说话了? 生:我觉得是作者在说,是安徒生在说。是作者实在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就写下了这句话。我发现这里用到的是“!”,这也说明作者内心的这种情感很强烈。

师:按理,作家应该躲在故事的后面冷静客观地描述。也许作家或者翻译者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情不自禁写上了这句话。瞧,这就相当于批注!其实刚才你们批注的,生成的感受,已经超越了这个“可怜”这怎么是一个“可怜”了得的呢!

(四)孤独

师:就这样慢慢地读啊,细细地品。

生:我在第四自然段中,读到这句话“她找了房子的一角坐下,蜷着腿,缩成一团,可她觉得更冷了。”我觉得这个冷首先指天气非常寒冷恶劣,第二我觉得她的内心非常寒冷。从下面的一句可以看出来——“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她爸爸又会打她。” 生:小女孩在外面受了这么多的苦却不能回家,心里就觉得更冷了。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她家里是多么贫穷!用草和破布堵住,可是风还是能灌进来。这里“灌”可以感受到风的威力,因为我们平常说风刮进来、吹进来。说“灌”,那是说风像水一样倒进来,可以想象她家该怎样的冷!

生:我还想补充,我发现,从开始读到现在,哪儿都是一个冷字。这里写她家的冷淡。比如“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我觉得这里的冷有两个意思,一是她们家本身很冷,二是她们家没有关爱,“她爸爸会打她的”,我想如果她爸爸能给她一点温暖,他也不会在这么冷的天气里在墙角呆着,一定会回家呆一会儿的,此刻,她是心灰意冷!

师:你们很会注意整个段的联系与把握。如果说读到自然环境的寒冷,社会环境的冷漠,我们还读到了家庭环境的冷淡。可以说,整个世界对于小女孩来说,是冷酷的。看,(屏幕出

示小女孩配字画像)茫茫黑夜,小女孩只好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高大的墙角边,想象小女孩什么心情,为这幅画像题词吧。

生:若题词的话,就是刚才同学说的心灰意冷。

生:我觉得她的神情是悲伤。

生:我觉得最准确的是她此刻有家不能回的那份孤独,无助。(学生板书“孤独”)生:读到此处,看到小女孩蜷缩在墙角的样子,我想流泪,她怎么这么不幸啊。

(五)痛苦

师:无助的小女孩!她实在太孤独,太难过了,她要点燃这些没有卖出去的火柴。她一共点燃了几次?

生:5次。(师引导说出)第一次看到了温暖的火炉;第二次看到了喷香的烤鹅;第三次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第四和第五次看到了奶奶。师:(屏幕出示文中体现女孩可怜的部分语句,师配乐梳理,增强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整体感受)尽管如此,可每一次,火柴都灭了。要知道这可是令人们欢乐无比的大年夜啊,可小女孩呢——

生:(齐读)小女孩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师:尽管小女孩穿着那双没有多大用的大拖鞋,然而她穿过马路的时候----生:(齐读)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师: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呢——

生:(齐读)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的时候可以拿它当摇篮。师:本来应当赢得人们的同情与帮助,但是—-生:(齐读)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师:本来应当受到父母的那些深深的关爱,但她却——

生:(齐读)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不敢回家,因为爸爸一定会打他的„„

师:小女孩本来想点燃火柴,获得温暖与快乐,然而——

生:(齐读)火柴又一次熄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高的墙„„

师:这寒冷,这饥饿,这恐惧,这孤独,当我们把这些散乱四处的句子规整一起,整体阅读的时候,可以想象小女孩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情感? 生:是无奈、是无比的悲伤。

生:用书上的词,就是痛苦!(板书“痛苦”)

师:饱受这样苦难的小女孩,可以想象,当她好不容易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奶奶时,她会怎么呼喊?生:“奶奶!”(学生带着惊喜的语气朗读。)

师:她那么饥寒交迫,这回终于看见了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她又会怎样的呼喊? 生:“奶奶!”(学生带着快乐的语气。)

师:她要驱散内心的恐惧与孤独,该怎么请求奶奶? 生:“奶奶,请把我带走吧!”(学生带着急切的语气)师:她必须请求奶奶带走她,因为——

生:“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读出了恳求的语气。)

师:此刻她的脸上一定还留着伤心无助的泪花,声音哽咽,谁再来呼喊?

生:“奶奶!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师:哽咽的她,这个“啊”一定是内心抽泣的声音。那声音里就是哀求啊。生:(多种朗读形式体验“啊”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啊”的处理读出抽泣的声音,或者哽咽无声,即不读“啊”,而是含在嗓子里。)

师:这是怎样的童话场景啊,这哪里是恳求,分明是在哀求,此刻她仰望奶奶,把双手伸过头顶,祈求奶奶——

生:(学生把双手伸向天空)“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师:小女孩也许像图中的画面一样,双腿跪地,祈求奶奶!(生再次朗读,体会。)师:尽管如此,火柴还是熄灭了。随火柴一起熄灭的还有—— 生:小女孩的生命。

师:“她死了 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出示这句话,句子的空白处为下一步让学生加标点。)

师:如果请你为小女孩的死加上你心中的标点,你会怎么加?

生:可以加上两个感叹号,小女孩没有得到关爱,在大年夜里死了,没有人关心同情,我非常愤恨,我觉得可以加上感叹号。(该生朗读出语气,略。)

生:我觉得中间可以加上逗号和句号。逗号表示没有说完,后面的句号表示小女孩的死跟别人没有关系,就这样死了,句号就是故事沉痛的结局,表现人们的冷漠无情。

师:你和课文的一样,生命的戛然而止,如此脆弱,小小的句号也就是生命的终结。更是在表明一个残酷的现实,惊醒那些冷漠的人们。(指导朗读。)生:这句话让我觉得非常沉闷、沉痛,我会给它加上逗号和省略号,小女孩会到哪里去了呢?生命就这样死去了吗?有一种忧愁的感觉没有诉说完,给我留下无限回味的余地。(掌声)生:我也是,读了这个故事,我的心中有一种忧伤、有一种回味、有一种思考、有一种难过没有停止,所以,我也用了省略号,我读给你们听——“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生:我觉得中间的还可以用破折号,我觉得这样更突出了小女孩是在大年夜死去的,更突出了大年夜,正说明了小女孩的凄惨。(该生朗读,略。)师:你和叶君健爷爷用的一样,他也用的破折号呢。生:我也认为中间加破折号更突出小女孩的凄惨。因为悲惨的死去和本是充满快乐的大年夜形成鲜明的对比。

师:看来,批注的时候,不仅是一个词,一句话,甚至一个小小的标点,都会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理解,这就创造了教材。因你们的创造,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美丽的天使死去,嘴角还挂着微笑。原来,弱小生命定格于狂欢的圣诞夜,定格于绝望的呼喊,定格于令人心碎的死亡的微笑!

三、梳理“不幸”

师:故事结束了。回过头来再梳理阅读的内容。再看课题。我们发现,在这矮小、瘦小、弱小的女孩的生命里,对应着我们读到的,却是那些看得见的“大”—— 生:那双可以用来做摇篮的大鞋。生:那两辆冲过来的大马车。生:那些不肯买火柴的大人。生:还有那堵高大的墙。

师:这都代表着小女孩所生活的是一个强大的冷酷的世界。透过这个强大的世界,我们还读到了那些看不见的大——

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板书)不尽的寒冷,无边的饥饿,不尽的恐惧,难掩的孤独和无限的痛苦。

生:这小女孩真的是太不幸了!这简直就是人间的地狱!

师:这强烈的感受,不就是同学们透过文字后面批注出来的“大”吗?你们看,当你们把题目和全文联系起来进行批注的时候,你获得的就是整体的更大的认识。师:我不禁要问,你们为什么能读到这么多的信息和感受呢?

生:因为我们细细地读,慢慢地品味了这篇课文,才读到了这么多感受。

师:是的,这是因为你们内心有着对文字的敏感。我还发现,之所以你们阅读到这么多,也是因为在阅读文字后面,还藏着你们那颗富于同情、怜悯的心。第二课时

一、引出“幸福”

生:(一位同学配乐有感情的朗诵)——寒冷的夜晚,最冷,不是呼啸的北风。饥饿的小女孩,怎能承受生命的沉重。为什么,有家却流浪风中?为什么,人们忘记了同情?火柴燃尽,梦却在夜空。为什么?天堂的路,没人肯送你一程?为什么?„„

师:你们看,一个和你们同龄的同学,在读完这个童话后,他并没有像刘芊芊,像我们一样停留在同情怜悯的层面,而是产生了进一步思考,批注了这段话。看来,批注不仅可以写下信息,写下感受,还可以写下疑问、写下思考——

生:为什么,有家却流浪风中,为什么,人们已忘却了同情,为什么,天堂的路,没人肯送你一程?为什么?

师:面对这一个个“为什么”,我相信,你也一定有许许多多的“为什么”要问。生:为什么,人们放弃了怜悯?(语气富有诗意与追问。)生:谁的爸爸不爱自己女儿?为什么,爸爸要打她? 生:为什么?连大年夜,她竟然连烤鹅也吃不上? 生:为什么?那个小男孩要欺负她?

生:为什么偌大的世界容不下小女孩小小的身体?这是为什么?!(掌声)师: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 生;“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师:读罢此句,你一定也要问个为什么——

生:刚才我们感受到小女孩是那么的不幸,可文中为什么又说她是幸福的呢?

生:是啊,虽然小女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看到了那些美丽的东西,看到了她的奶奶,摆脱了人世间的寒冷、饥饿、痛苦,(随着学生的发言指板书)她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另一个世界其实就是死了,为什么死对女孩来说就是幸福的呢?

生:在我们看来,明明是悲惨地死去,为什么嘴角还带着幸福的微笑呢?

师:所以,一个最大的“为什么”需要我们好好的来梳理、来回答。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里去,再细细地品读。正像刚才那位同学所说,小女孩获得的幸福是因为她曾经看到过这么多美丽的东西,哪一个给你印象最深,你就找出来,读给我们听。(这一处,学生谈到哪里,就讨论朗读到哪里,最后再梳理顺序。)

二、解读“幸福”

(一)满足(第二次憧憬)

生:“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瞧,烤鹅正从盘子里跳下来,太有意思了。

师:瞧瞧安徒生,是太有意思了。把这烤鹅写得就仿佛走到了我们面前,我们仿佛闻到了香气。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小女孩那么饥饿,可烤鹅是主动走上来的。那可是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啊,该怎么从盘子里跳下来,怎么摇摇摆摆地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呢?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吧!(学生朗读,配以形体的动作,体会“摇摇摆摆”的样子。)师:是啊,烤鹅明明是不会动的,可它却从盘子里跳下来,摇摇摆摆走来,多么富有童话趣味!它要带给小女孩什么呢?(直接问刚才朗读的学生。)生:这只烤鹅要让小女孩把自己吃下去。

生:有了食物,小女孩就不必再忍受饥饿了,而是获得了满足。(让学生批注这个词语,并板书“满足”。)

师:小女孩尽管不再饥饿,也是烤鹅主动奉献自己的身体呀。谢谢你们,让我们分享了小女孩此时的幸福一刻。她好满足哦。继续交流。

(二)温暖(第一次憧憬)

生:“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小女孩看到了火炉,她一定感到很温暖。

师:谢谢你让我们分享了小女孩这一刻的温暖。让我们再来读读吧!(板书:温暖)瞧,这一段特别有意思,前后有这样一个巧妙的对应,你发现了吗?

生:开头和结尾的句子:“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生:开头一个温暖对应后面的“暖烘烘的”;明亮对应后面的“旺旺的”。“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照应后面的“多么舒服”。

师:多美的对称语言。你看,阅读批注的时候,不仅注意句子的对立的一面,还要注意句子照应的一面,体会得会更丰富。再来读出这温暖的感受吧!(女生读第一句话,老师读中间的部分,男生读最后一句话,师生合作完成。)

(三)安宁(第三次憧憬)

生:“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小女孩向画片伸出手去。”这颗圣诞树太大了,太美了。

师:谢谢你让我们看到了这么大、这么美的圣诞树。那是怎么个大,怎么个美呢?用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

生: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朗读得很美。)

生: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朗读得很美。)

师:圣诞树上那许许多多美丽的画片,不就是圣诞节时候我们送给别人祝福的贺卡吗?瞧!它们正向小女孩眨眼睛。眼睛可是心灵的窗户,每张画片都写满了祝福,你们就是那一张张的贺卡,你们在向小女孩眨眼睛,想送给小女孩怎样的祝福呢?(找到一个女同学扮演小女孩,进行口语交际)

生:小女孩,现实太残酷了,愿我们的祝福能给你送去一些温暖。生:小女孩,愿你远离寒冷,不再饥饿,我们会永远陪伴着你。

生:小女孩,你已经承受了那么多的孤独与寂寞,让我来安慰你的心灵吧。

生:小女孩,相信未来,你一定会告别寒冷、告别恐惧,告别痛苦,拥有美好!(掌声)生:小女孩,我也希望我们的祝福能给你送去勇气去擦然下一根火柴。(举手的同学更多了,纷纷急切的想送去自己的祝福)

师:(采访刚才的“小女孩”)小女孩,听了他们的祝福,你的感受如何呢?

生:我很感动。我不仅感到了温暖和满足,而且更感受到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此刻我觉得这个世界是多么的温馨、美好。因为有了这么多的祝福,我不再恐惧,而是内心获得了一份安宁。(板书“安宁”)

师:多美妙的童话,让我们赋予小女孩这么美好的祝愿,这不就是我们可以批注在旁边的想象吗。

(四)疼爱(第四次憧憬)

师:小女孩不仅要获得这些物质上的满足,她还要追求更大的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她第四次、第五次点燃火柴就看到了奶奶。(出示句子,生读)

生:“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这一次小女孩看到了慈爱的奶奶。(板书:慈爱)

师:有了温和慈爱的奶奶,小女孩就不再孤独,她多么高兴啊,可以想象当她见到奶奶的时候,该怎么呼喊——

生:“奶奶!”(学生兴奋地呼喊。)

师:小女孩得到了温暖,不再寒冷,该怎样的呼喊?(指导朗读。)----生:“奶奶!”(激动的语气。)

师:为了和奶奶一起走,小女孩该怎样请求——

生:“奶奶,啊!请把我带走吧!”(学生恳切地读。)师:就这样,她向奶奶慢慢地诉说着把她带走的原因——

生:“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师:此刻,想象看到了奶奶的小女孩的泪,还是伤心的泪吗? 生:不,那是幸福的泪花。

生:可能还带着一点撒娇的语气——(学生完整地把女孩对奶奶说的话朗读了一遍。)师:如果说原来的“啊”是 一种抽泣,那么这里的“啊”应该是怎样的语气? 生:应该是高兴地感叹,或者是舒了一口气。(学生读。)

生:(这里指导出了学生朗读“啊”的不同感叹,体会不同的语境下,不同的语气,就是不同的感情。创造性的朗读,引起听课老师们的掌声。)师:现在,小女孩好不容易见到了疼爱她的奶奶,难道她仅仅说了这几句话吗?除了说这些,她可能还有更多的话儿想讲给奶奶听,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生:奶奶,在这个世界上,我充满了寒冷、饥饿,只要我卖不出火柴,爸爸就会打我。请把我带走吧,我不想要饥饿,也不想要寒冷。

生:奶奶,我知道只有您才能给我温暖,给我慈爱,所以,您就把我带走吧。

生:奶奶,请您把我带走吧。把我带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恐惧、没有孤独、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吧。

师:亲爱的同学们,其实我们怎么想象、怎么朗读也无法完全再现小女孩当时幸福快乐的时刻,那就让我们把双手放在胸口,静静倾听这心灵的呼唤吧!

生:(配乐静听,课件显示这段文字)“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当时情境宁静而感人。)

(五)快乐(第五次憧憬)

师:就这样,她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生:“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有感情朗读)

师:小女孩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她们俩是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板书:快乐)

三、梳理“幸福”

师:故事又结束了。现在再回顾一下课文,然后回过头来再看题目中的“小”。通过朗读讨论,原来小中还包蕴着这些我们读到的,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得见的“大”(出示刚才学生朗读过的那五次“幻想”的内容)——

生:大大的火炉、大大的圣诞树、大大的烤鹅,还有高大的奶奶。(学生依次说出。)师:瞧,透过这些看得见的“大”的阅读中,批注出了这么多看不见的“大”——

生:无限的温暖,无比的满足,永久的安宁,永远的慈爱和永恒的快乐。(和学生一起完成对板书的梳理,从而又回扣整体。)

四、“幸福”来源

师:那么是什么让女孩从黑暗与痛苦的世界,获得了这些光明与快乐?

生:是火柴。因为火柴的照亮,才有了女孩这些梦想。

师:至此,你一定会批注一个问题:把小女孩的五次梦想罗列在一起,读着不是更一目了然吗?(出示罗列五次幻想内容的文字,用不同颜色体现。)为什么安徒生却把这些梦想安排在女孩每一次擦燃火柴的过程中呢?

(出示课文描写的五次擦燃的句子——“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她又擦了一根„„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让学生讨论。)生:这样都罗列起来写也没有意思,读起来没有感情,不能引人入胜。你瞧第一次的“敢”,明明因为卖不出火柴爸爸要打他,可她竟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又一根,表现了小女孩很勇敢。

生:还有中间三次的“又”,再加上最后一次的“赶紧”,这正是火柴一次次的擦燃,才实现了她一个又一个的梦想,才可以看出女孩对梦想的不放弃。生:她一次又一次擦燃火柴看到幻想,然而火柴又一次一次的熄灭,可她又一次一次的擦燃,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而五,说明她在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可见小女孩内心的渴望多么强烈。(指导学生批注,并板书“渴望”。)

师:是的,我们一定会批注这样的话:这样写不仅读起来一波多折,引人入胜,小女孩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而五点燃火柴,也体现着这些梦想来自于小女孩内心的渴望。师:你们再来对比课文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你发现了什么?(对照黑板两节课批注的词语。)

生:我发现了残酷的现实生活与小女孩的美好的梦想是完全相对的。

生:也就是说,越是因为寒冷,她就越是渴望温暖;越是饥饿,她就越是渴望获得温饱,得到满足;越是恐惧,她就越是渴望获得一份安宁„„

师:原来小女孩不仅从物质上追求,更是从精神上追求——

生:小女孩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美好的景象,我们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聊的,作者却是有意的安排呢!

生:越是因为孤独,她就越是渴望慈爱;越是因为痛苦,就越是渴望得到快乐。概括来说,正是因为现实的不幸,她就渴望内心的幸福。

师:(对比左右概括总结)弱小与强大,黑暗与光明,寂灭与狂欢,痛苦与欢乐——感谢同学们发现了课文的内在结构,让我们懂得了小女孩的渴望源于内心,并获得一次次升华。就在这样的阅读对比的批注中,我们竟然发现了文章的结构。到此,我想你的思考一定没有停止,你一定还会产生追问,会是什么呢?生:(沉默,思考。)

师:你也许会批注这样的问题:这份幸福的获得,难道仅仅是因为小女孩对梦想的渴望吗? 生:那就是说,谁也没有看到小女孩获得的这些幸福,更不知道小女孩内心的渴望。可小女孩却能看到这么多美丽幸福的东西,她怎么就能偏偏看得到呢?

生:因为小女孩心中的梦想是那么的美好,实现了这些梦想女孩就不再痛苦。

生:因为女孩心中一直被这些美好的东西占据着,她在如此痛苦的境遇下,更加希望心中的那份美好实现。

生:我觉得小女孩跟别人不一样,别人没有经历过小女孩寒冷、饥饿、恐惧、孤独的痛苦,也就没有强烈的渴望去追求那些美好的东西。但小女孩经历了这些痛苦,所以她能看到这些美好的东西。

师:谢谢你们的引发,咱们就再回过头来把上节课感悟的小女孩不幸的相关句子读一读。(出示上节课梳理出的体现第一课时五句小女孩不幸的句子,这里略)。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故事中,进行角色转换。只改名称,假如把小女孩换成你,试想:(屏幕出示,上节课梳理女孩不幸的语句——大家都在欢度大年夜,可你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时候,你会怎么想? 生:我有些生气。

师:当你好不容易有了一双妈*的大拖鞋,可是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你把鞋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到,另一只让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孩子的时候可以拿它当摇篮,你是什么情绪? 生:我很生气,甚至愤怒。

师:当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你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你一个钱„„ 当你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你不敢回家,因为爸爸一定会打你的时候,你的心情又会怎么样?

生:我特别的伤心,心太酸了。我心里恨爸爸。

师:当你一次次点燃火柴,可是火柴一次次熄灭,你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此刻,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学生纷纷举手,这时老师不让说出来。)

师:你们刚才说的,甚至你们想要说的,做的,从生活的角度我都可以理解。可课文写的小女孩如你们一样的表现了吗?别忘了,小女孩那么饥饿,都没有冲向烤饿,而是烤饿自己向小女孩走来,死亡来临的时刻,小女孩也是——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师:那么这些字里行间究竟隐含着小女孩一颗怎样的心灵?就请拿起笔,把你最想对小女孩说的话,批注在课文中吧。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行。(板书隐含。配乐学生动笔,之后汇报。)

生:小女孩,你忍受了寒冷、饥饿、恐惧、孤独,你忍受的太多了,你看见了奶奶,受到了奶奶的关爱,你现在应该是幸福的吧。

生:小女孩,你经历了寒冷、饥饿、恐惧、孤独和痛苦,你得到了温暖、满足、美好、慈爱和快乐是应该的,祝你以后过得更幸福。

生:小女孩,别人对你那么冷漠,就连小男孩都嘲笑你,可你为什么选择沉默?要是我,我就受不了,我会埋怨,难道你愿意在残酷的现实中挣扎,你应该在美好的世界里飞翔啊。生:小女孩,你是那么善良、那么美丽,但是苍天却是对你那么不公平,你为什么还要忍耐?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候,会把你带回家,让你在幸福中生活。

师:听了你们的话,我知道,你们也是善良的。从现实的角度,小女孩太有报复的理由了,可小女孩的忍耐,让那些冷漠者无地自容。

生:小女孩,面对这样冷酷的现实你都能忍受,你有一颗向往美好的心灵啊。俗话说吃亏是福,你一定会得到应有的幸福的!

师:你们批注的对女孩的评价,概括起来,这忍受、忍耐,就是说,小女孩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是一颗怎样的心?

生:是埋藏在心的忍耐,忍受之心啊。

师:这含在字里行间的是一个“忍”啊。如果说“隐”是埋藏是一种隐含,原来埋藏在心的是一颗“隐忍”之心。(板书:把“隐含”的“含”改成“忍”,最终变成“隐忍”。让学生批注这个词语。)苦难把女孩放到尘埃里,却开出了幸福的花儿。原来,心怀渴望并不难,而在苦难中拥有一颗隐忍之心,才是这小小的女孩获得幸福的真正原因啊。

五、提升“幸福”

师:小女孩也许不懂这些,可正是因为我们的阅读赋予了小女孩这么高贵的形象,她就是我们人间的天使!正是如此,她和奶奶一起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小女孩飞到的是什么地方呢? 生:是有上帝的,叫天堂的地方。

生:课文里不是说吗,“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

师:所以叶君健尊重安徒生的原作,写上了这句话——(出示课件)

生:“她们两人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既没有寒冷,也没有饥饿,也没有忧愁的那块地方——她们是跟上帝在一起。(让学生在课文中补充上这句话)师:上帝是西方文化的代名词——那么,跟上帝在一起,就是和什么在一起?

生:跟上帝在一起,就是跟一切善良、美好的东西在一起。

生:因为和上帝在一起就不会有寒冷、饥饿等等的痛苦了,我想小女孩经历这么多痛苦,也应该得到幸福了。安徒生这样写是为了使故事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所以,跟上帝在一起,就是跟幸福在一起。

师:所以有着西方文化信仰的安徒生创作这篇童话后,批注过这样的一句话——

生:(齐读)“幸福不是艺术家的名声,王冠的光辉。幸福存在于对清贫的满足,对苦难的承受„„追求幸福的途中,才是最幸福的。此刻,上帝与我们同在。”

师: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安徒生,在他的心中离上帝最近的人,或许不是——(指投影)生:不是艺术家的名声,王冠的光辉。师:而是——(指投影)

生:存在于对清贫的满足„„对苦难的承受。追求幸福的途中,体会到真正幸福的人。师:是啊,一句和上帝在一起,定格于对苦难的承受,定格于对清贫的满足,定格于对梦想的渴望,定格于幸福的天堂。我们的解读与安徒生说的竟然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原来,隐忍与渴望之心就是对清贫满足,对苦难承受的心。从小女孩追求幸福的过程看出,女孩就是幸福的,因此她嘴角还带着微笑。

师:基于中国的文化背景,我们都钟爱大团圆的结局,死亡意味着不幸。可是借助批注呢?我们觉得这时的小女孩是幸福的,我们读到了女孩的幸福。

生:到此,我们明白了课前的追问,为什么说小女孩是幸福的。小女孩追求幸福的过程才是幸福的,因为小女孩有着对苦难的承受,对清贫的满足,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隐忍与渴望。师:其实,你们已经读到了故事背后的文化背景!因为有了这份背景,小女孩相信世界是美好的,未来是美好的,最终他们来到的是上帝身边。正因为是这种力量,故事读来就不再凄惨而是凄美在心中。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安徒生这样写到-----(出示课件)生:人们不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师:那些冷漠的人,他们只看到小女孩的尸体,却不曾看到她的灵魂,不知道她是幸福的。但我们却知道——(出示改编的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朗读。)

生:“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是多么光荣地跟祖母一起,走到新年的幸福中去。”

师:好啊,你们读到了这么丰富是内涵。当然,无论从现实角度解读,还是从西方文化角度解读,这份收获归功于谁?

生:归功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这篇童话。也就是说,归功于安徒生,因为是安徒生创作的这篇《卖火柴的小女孩》。

生:因为是童话,原本忧伤的故事不再忧伤,更不会绝望,读到最后我们竟然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寄托与幸福。

师:是啊,故事不再凄惨,而是一种凄美在心头。于是,我们发现,面对现实的世界,我们可以去创造一个我们心中向往的美好世界。这正是童话故事的永恒魅力,安徒生的博大也在这里。童话读完了,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天使飞走了。剩下我们,该怎么办?(学生沉默,之后发表感言。)

生:每一个弱小的生命都要我们关爱,不是冷漠,更不是无情的漠视。

生:我们要寻找自己内心的幸福,即便是生活对你不公,你也要无条件地追求幸福。

生:小女孩点燃的不仅是小小的火柴,而是梦想,是执着,我们无论何时一定心怀梦想和渴望,而不是抱怨和不满。

生:我想,人与人之间一定要拥有爱。有爱就有温暖,就有安宁,就有快乐,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也能点亮整个世界!(掌声)

生:想想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感到我们多么幸福啊,要好好珍惜这样的日子,感恩自己的爸爸妈妈、家人,感恩这个社会。

师:你们的感言,不就是你此刻批注的内心情感吗。让我感受到,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的阅读,重要的是回到了我们自己的心灵。我们不是把希望寄托于上帝,而是在小姑娘所获得的这份“幸福”中,你们已经学到面对苦难的勇气和力量,并引起我们对生命的珍爱与警觉,相信你们越来越高尚起来,越来越走向高贵。幸福着幸福当然好,不过,我相信,即使生活遇到磨难,我们最后批注的一段话一定是—— 生:即便生活遇到不幸,也能够在寒冷中播种温暖;在饥饿中获得满足,在恐惧中创造安宁,在孤独中寻求慈爱,在痛苦中追求快乐。只要你拥有一颗隐忍之心,并不放弃对梦想的渴望,你就能获得幸福!

(和学生一起总结板书,完成上面的内容。)附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寒冷 饥饿 幸 恐惧 隐忍 渴望 孤独 福 痛苦

温暖 满足 安宁 疼爱 快乐

第二篇:卖火柴的小女孩 课堂实录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自己轻声读课题,由课题你能想到什么?(师板书课题)

生1:我知道这个小女孩是卖火柴的。

生2:我知道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个卖火柴的小女孩。

生3:我想,这个小女孩的家里肯定很穷。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如果家里不穷,她也不会出来卖火柴。

师:你可真会思考,相信在后面的学习中,你一定会表现得更棒!下面请听老师介绍一段资料,认真听,看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师介绍背景资料)

生1:我知道了安徒生的祖母是个乞丐。

生2:我知道了安徒生的家里很穷。

师:同学们捕捉的信息很准确,你还捕捉到了哪些不同的信息?

生3:我还知道了当时的丹麦很穷,社会很黑暗。

师:这么短的时间就捕捉到了这么多这么准确的信息,了不起!

二、回顾内容,整体感知

师:课文预习过了吗?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生:一个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可是一天一根也没卖出去,她蜷缩在墙角,于是划了一根火柴,看见了温暖的火炉,还有烤鹅圣诞树,还有她的奶奶,最后她和奶奶一起飞走了。

师:她和奶奶一起飞走了。也就是说她怎么了?

生(齐):她死了。

师:同学们,我们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时侯,要说清什么时间,谁,干什么,最后怎样。谁再来说说?

生3:大年夜,一个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最后冻死了。

三、学习课文,品读感悟

(一)抓住“冷”,了解小女孩所处的残酷现状。

师:小女孩冻死在大年夜,这是一个怎样的大年夜?天气怎样?

生:天气很冷。

师:(板书天气冷)课文中是怎样说的,谁来读读?

生:读句子。

师:在这样的天气里,你一般会在哪里?

生1:我一般会呆在家里。

生2:我会在家里烤炉子。

师:天太冷了,冻得我们都不敢出门了。谁再来读读这一句?

(指名读句子)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感觉凉飕飕的。你再来读。(指名读句子)多冷的天气啊!

师:除了这句话,课文中还有很多语句也写出了天气的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语句,看谁找的又对又快。

师:谁来交流?交流的时候,要先读读你要交流的语句,再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

生: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我从“哆哆嗦嗦”看出天很冷,所以小女孩才会哆哆嗦嗦。

师: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在这样冷的天气里,我们即使穿着棉衣,也难免会冻得哆哆嗦嗦,更何况这个赤脚的小女孩呢?谁再来读这一句话?

②生:她坐在墙角,蜷着腿缩成一团。小女孩太冷了,所以蜷着腿缩成一团。

师:你很会思考。读出来。

„„

(二)品读“擦火柴”部分,了解小女孩的美好愿望。

师:此时的小女孩又冷又饿,她蜷着身子缩成一团,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此时,“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出示句子)谁来读?(两位同学读)

仔细听老师读,和这两位同学读得有什么不一样?(师读)

生:老师读得有感情。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老师读得更能体现出小女孩的可怜。

师:具体到哪个词说说。(师再次范读)

生:老师的“啊”读的声音低。

师:对,“啊”读得轻一些虚一些。读读。大家都来试试看。(指名读)“对她”稍微停顿一下,再来读。

师:(出示课件)此时,她的旧围裙里就兜着许多火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

生:不敢。

师:对,她不敢,为什么?

生1:她怕爸爸打她。

师:说完整。

生1:她不敢,因为怕爸爸打她。

生2:她不敢,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钱,怕爸爸打她。

师:小女孩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雪花飞舞,狂风怒吼的日子里出来卖火柴呢?

生:因为她的家里很穷。

师:小女孩的妈妈已经去世了,而她的爸爸正身患着重病,一家人只能靠着小女孩卖火柴来维持生计,否则,她和爸爸就可能被冻死,饿死。这些火柴就是一家人的救命柴,是非常珍贵的。更何况她一根火柴也没卖掉,一个硬币也没挣到,心里非常内疚。所以,她不敢。

3.师:天更黑了,风刮得更猛了,雪下得更大了,可怜的小女孩身子蜷得更紧了。终于,寒冷战胜了恐惧,她抽出了一根。(出示句子:“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从这句话中,我读懂了小女孩作出这个决定是很难的。

师:你来读读。(指名读)从哪个词看出小女孩作出这个决定是很难的。

生:从“终于”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你再来读。(生再读)谁再来。

短短的两句话讲小女孩内心的斗争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再来读这句话,体会她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出示“她敢„„抽出了一根”)(指名读)

4.师:“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在这温暖明亮的火焰里,小女孩都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用心研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手中的表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合作的非常默契,那个小组来交流?(小组派代表交流)有不同的意见吗?此时的小女孩又冷又饿,缺少快乐,缺少关爱,所以,她的眼前出现了许多。美好的景象。然而,火柴一次次的熄灭,她的幻想一次次的破灭了。大家注意,这两个词语(师板书:暖和

喷香)“和”和“喷”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暖和huo 喷pèn香,跟我读,暖和huo

喷pèn香。

师:同学们想不想帮助小女孩留住奶奶?(想)大家都是有爱心的好孩子,让我

们一起深情的呼唤。(齐读)

师:小女孩的心愿实现了,奶奶把她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黑暗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小女孩到哪里去了?

生:死了。

师:小女孩只要活着,就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也只有死了,才会摆脱这一切,才能得到解脱。

(三)感悟“冻死街头”部分,了解小女孩的悲惨结局。

师:小女孩死了,在旧历的大年夜冻死了。第二天,新一年的太阳升起来,驱走了昨日的严寒,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他们看到,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出示句子)想一想,人们会怎么说?

生:伤心地说。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惋惜地说。

师: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的意思是说,人们同情、可怜小女孩。大家想一想,如果人们真的同情她可怜她,小女孩能冻死街头吗?

生:不能。

师:那人们会怎么说呢?

生:疑惑的说。

师:这些人还不知道小女孩是为什么死的。同学们,让我们回头来默读课文的一到四自然段,看看这一整天,人们是怎样对待这个小女孩的。

生:这一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没给她一个硬币。

师:是啊,如果人们肯买她一根火柴,给她一个硬币,小女孩就不可能不敢回家,就不会冻死。

生:“一辆马车„„摇篮”。

师:我们过马路的时候,司机是怎么做的?

生:停下来或减慢速度。

师:可是看到站在路中间的小女孩,马车不但没有停下来或减慢速度,反而飞快地冲过去,在这些富人的眼中,小女孩的命根本就不值一钱。看到小女孩的遭遇,作为同龄人,小男孩不但没有同情她,反而拿着她的鞋跑了,谁去同情她、可怜她呢?

在这个本该是快乐、团圆的大年夜冻死街头,面对这个弱小生命的离去,人们不但没有丝毫的同情,反而那么地无动于衷,可见,人心是多么的冷漠,社会是多么的残酷呀!(板书:人心冷)

师:正是这寒冷的天气,这冷漠的人心,无情的夺走了小女孩幼小的生命,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生1:我非常地伤心。

生2:我的心里很难受。

生3:那些富人真是太可恶了。

师:此时,我们的心中充满着透彻心骨的冷。(板书:冷。)带着你的感受,我们再来读这些句子。(课件出示描写天气冷,人心冷的句子,配乐齐读)

四、课堂小结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童话故事相信每个同学都曾读过,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你已经有了不同以往的感悟。好书不厌百回读,老师建议同学们再找出《安徒生童话》读一读,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天气冷 冷

人心冷

第三篇:窦桂梅《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实录

窦桂梅《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一、引出“不幸”

师:(配乐朗读)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生:(接读)爸爸给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哥哥给我一盒歌片,我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边,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把棉衣给她去挡风雪。在一块儿唱那最美丽的歌。你想知道她是谁吗? 请问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师:这是当年九岁的刘芊芊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下的诗。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女孩(板书:女孩。学生读一读)。加上“小”字再读,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小女孩身材瘦小。

生:我感觉这个小女孩个头矮小。

师:那么卖火柴的(板书:小。至此补充完整课题)小女孩,给你怎样的印象呢?打开书浏览全文,谈一谈。(学生静场,进行整体阅读,之后汇报。)

生:我认为这个小女孩是个非常可怜的小女孩。因为她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而且是非常冷的天气。

生: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穷苦的小女孩。因为在大年夜里别人都是一家人团聚,而她却在卖火柴。

生:我认为这个小女孩是一个缺少疼爱的小女孩,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爸爸会打她的,而且唯一疼爱她的奶奶也去世了。

师:真好!同学们,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会发现从文章的不同角度去理解,就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这节课咱们就带着你们自己的那些感受再回到课文的文字中去,看看课文是怎么写出刚才你们的这些感受的。

点评: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一是感知整篇课文的情感基调,再就是感知小女孩的形象。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去获得感受,通过交流,把读到的小女孩的形象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并且能够用课文中的语句说明自己的感受。

二、解读“不幸”

(一)寒冷

师:(出示第一自然段)来,读读第一句话。(重点品味第一句。)

生:(齐读)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师:瞧,读到一个“冷”字,就自然会想到这个冷字背后的信息,这是告诉我们——

生:天气冷。

师:那么“雪”呢?它也告诉我们一个信息——(生:冬季)

师:这是什么季节?(生:冬天。)

师:那“黑”呢?

生:时间。

师:瞧,当你细读每句话,读到重点词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词后面传递给我们的信息。现在,再读这句话,味道就不一样了。(生随着老师的手势有感情地齐读)

师:一个“冷”极了(板书“冷”),就已经让我们感觉到很冷了,再加上“雪”,再加上“黑”呢? 生:看到这样的三个字,让我感到那不是一般的冷,那是冷极了!

师:那我们应该在这个“冷”的前面加上哪个字,才能体现这不是一般的冷呢?

生:加一个“寒”,让我们感到寒气逼人,令人觉得冷得可怕。(生板书:寒)

师:好,就是这句话,我们又读到了一层意义。来,我们把读到的寒冷送到句子中去,读读。(指导学生用两种形式朗读这句话,一种是由强到弱,一种是由弱到强。朗读略)

师:我发现咱们班同学真会阅读。窦老师在阅读这句话的时候,也你们一样抓住重点的词语读出了和你们相近的感受,于是在旁边把那些信息和感受批注了下来。

(课件展示教师阅读批注的文本内容。)

点评:抓住开头一句话,这句话看似简单却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息,这是一个非常冷的夜晚,预示着这一天的不同。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天气寒冷,并且能够引导学生用两种形式进行朗读。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本功,也是理解文章内容的有效手段。教师展示自己对文章的批注,给学生进行示范,学生看清楚以后,也能够根据“例子”,写出自己的感受。这里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执教者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深意。

(二)恐惧

师:在下面的几句话中,哪个词语触动了你,就把你读出的信息或感受等分享给我们。

生:我觉得“光着头、赤着脚”说明了小女孩的穷苦,大冬天却是“光着头、赤着脚”。

师:是啊,小女孩从头冷到脚。

生:还有“大年夜”。“大年夜”本来是一家人快快乐乐温暖地在一起,而“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还在街上走着,说明了寒冷不仅仅是天气的寒冷,小女孩的内心深处更寒冷。

生:“一向是他妈妈穿的”说明小女孩非常穷,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双鞋。

师:那就是说,小女孩一向就没有鞋穿。好啊,就这样细细地读,慢慢地品。

生:“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孩子的时候可以拿它当摇篮”——我觉得这个男孩太调皮了,也不懂事,说的话挺气人的。

师:是啊,一个“摇篮”读出了丰富的信息和情感。

生:小女孩已经够可怜的了,“她在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我从这个“吓”字看出小女孩当时一定很害怕,所以她拼命地跑,把鞋都跑掉了。(板书:“恐惧”)

师:就在这样寒冷环境里,小女孩心中充满恐惧,没有办法(出示第二自然段,师引读:这一整天,谁也——生接读: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生接读:没有给过她一个钱)。

师:想象这里的谁,都会是哪些人?我把你们想象的这些“谁”去掉,看看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去掉“谁”的句子)

生:我认为用上两个“谁”,我眼前就浮现了那些形形色色的、衣冠楚楚的人,他们根本没有注意这个小女孩,可以看出人们的冷漠。

生:“谁”指每一个人,“没有人”指一批人,范围很广泛,没有第一句的程度严重。“谁”字特别强调没有一个人买过她一根火柴,没给一个人给过她一个钱。更能看出社会的冷漠,人们的无情。

师:还是这句话,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课件出示变换了角度的句子,引导学生完成:这一整天,小女孩

,小女孩

。)

生:这一整天,小女孩没有卖出过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

师:既然如此,安徒生为什么偏偏不这么写?

生:“谁”是站在别人的角度说没有人买她一根火柴,没有人给过她一个钱。而第二句话是站在小女孩的角度来说的。

生:站在别人的角度说,让人体会到小女孩辛辛苦卖了一整天,也没有一个人同情她,这样更加强调了这个人世间的冷漠无情!

师:此刻,自然环境的寒冷,加上社会环境的冷漠恐惧,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对小女孩来说那可真是——生:(齐说)雪上加霜!(屏幕出示教师的批注)你看,刚才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抓住一个重点的句子,反复推敲、比较,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感受,不也一样像你们这样获得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吗?

点评:从这部分的教学来看,表面上教师是让学生抓住一些词语谈感受,其实教师是在一步步引导学生从外到内地体会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小女孩的贫穷、寒冷,学生能够一下子感受到,教师就没有再进行指导。在体会周围人的冷漠无情时,教师抓住了重点句子“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通过变换句式,让学生了解了内容,更让学生体会到没有人同情她,可怜她。教师在这里进行了及时的总结,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推敲比较联系上下文能够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这样能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积累学习经验。

(三)饥饿

师:阅读的时候,抓住一个词,一句话,把你阅读的信息或者感受写在文字的旁边,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批注吗?批注就这么简单——下面就请你也试着从三、四自然段中任选一段。哪个词,哪句话触动你,就把你读到的信息、感受批注在旁边。(学生充分自学第三、四自然段,并批注)

师:我们先来看第三自然段,(出示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来,谈谈你读到的信息、感受。

生:“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我觉得小女孩“哆哆嗦嗦”就是因为她一整天没有吃东西,又“光着头,赤着脚”走,“又冷又饿”。

师:你很会联系上下文读书、思考。这一整天,那可是从早到晚,这里的“饿”是我们平常说的饿吗?

生:小女孩是饿极了,那叫“饥饿”!

师:(板书:饥饿)读出了这寒冷,这饥饿,你一定会在此处批注一个成语——(师手指板书)

生:饥寒交迫!(学生在文章中批注:饥寒交迫)

生:“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我觉得小女孩很美,可是她却没有注意到自己的美丽。

生:“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说明富人家很有钱,而小女孩却在这个大年夜在街上走着,冷着、饿着,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师:这个对比说得好!是啊,小女孩这么美,她没有注意,就在这没注意当中,却还有她忘不了的。(课件突出:“她可没有注意这些”,“她可没有忘记这个”。)一个没注意,一个忘不了,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小女孩这么美,她没有注意,没有人和她一起过大年夜,可是她却忘不了,我觉得这个对比,更让我感觉到小女孩的可怜和不幸。

师:其实,对比阅读也是一种方法。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小女孩该注意的顾及不了,不用记住自然来到的大年夜她却忘不了。一个没注意,一个忘不了,这强烈的反差更突出了作家的匠心之处。注意第一句话,(课件突出第一句话:可怜的小女孩!)这是谁站出来说话了?

生:是安徒生在说。

师:此时,作者本人已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于是通过这样的一句话流露出来。瞧,这就相当于批注!

点评: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对三、四自然段进行批注。学生有机会进行学习实践,他们能够把前面学到的方法,积累的经验,在这两段中验证和发展。从学生的批注来看,他们能够抓住重点的语句进行品评,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她可没注意这些”“她可没有忘记这个”的追问,让学生能够进入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四)孤独

师:我们来汇报读第四自然段获得的信息和感受(出示第四自然段内容)

生:我在第四自然段中,读到“她找了房子的一角坐下,蜷着腿,缩成一团,可她觉得更冷了。”一句,我觉得这个冷首先指天气非常寒冷恶劣,第二我觉得她的内心非常寒冷。从下面的一句可以看出来——“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她爸爸又会打她。”

师:联系上下文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好!继续——

生:“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她家里是多么贫穷!用草和破布堵住,可是风还是能灌进来。”这里“灌”可以感受到风的威力,她的家里真的很冷。

生:我发现,从开始读到现在,哪儿都是一个冷字。这里的“冷”有两个意思,一是她们家本身很冷,二是她们家没有关爱,“她爸爸会打她的”,我想如果她爸爸能给她一点温暖,她也不会在这么冷的天气里在墙角呆着,一定会回家呆一会儿的,所以,她的心一定也是冷的。

师:你们很会注意整个段的联系与把握。如果说读到自然环境的寒冷,社会环境的冷漠,我们还读到了家庭环境的冷淡。可以说,整个世界对于小女孩来说,是冷酷的。看,(屏幕出示小女孩配字画像)茫茫黑夜,小女孩只好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高大的墙角边,想象小女孩什么心情,为这幅画像题词吧。

生:我觉得她的神情是悲伤。

生:我觉得她是那么孤独,那么无助。(生板书“孤独”)

生:读到此处,看到小女孩蜷缩在墙角的样子,我想流泪,她怎么这么不幸啊。

点评:体会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已经从环境的寒冷,周围人的冷漠,进入到家庭的冷淡,学生通过这样一步步的体会,能够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他们会感受到一个无助的小女孩。让学生为小女孩的画像题词,一是能够让学生把积蓄的情感表达出来,二是让学生能够更深切得关注小女孩的内心。既重视了情感的领悟,又能够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五)痛苦

师:痛苦、无助的小女孩!她实在太孤独,太难过了,她要点燃这些没有卖出去的火柴。她一共点燃了几次?(生答:五次。师引导说出分别看到的景象: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那第四和第五次呢?

生:第四、五次点燃火柴,她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奶奶。

师:尽管如此,可每一次火柴都灭了。要知道这可是令人们欢乐无比的大年夜啊,可小女孩呢——

生:(齐)小女孩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师:尽管小女孩穿着那双没有多大用的大拖鞋,然而她穿过马路的时候——

生:(齐)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

师: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呢——

生:(齐)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的时候可以拿它当摇篮。

师:本来应当赢得人们的同情与帮助,但是——

生:(齐)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师:本来应当受到父母的那些深深的关爱,但她却——

生:(齐)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不敢回家,因为爸爸一定会打他的„„

师:小女孩本来想点燃火柴,获得温暖与快乐,然而——

生:(齐)火柴又一次熄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高的墙„„

师:这寒冷,这饥饿,这恐惧,这孤独,当我们把这些散乱四处的句子规整一起,整体阅读的时候,可以想象小女孩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情感?

生:是无奈。

生:是悲伤。

生:是痛苦!(生板书“痛苦”)

师:饱受苦难的小女孩,当她好不容易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奶奶时,她会怎么呼喊?

生:“奶奶!”(惊喜地)

师:她那么饥寒交迫,这回终于看见了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她又会怎样的呼喊?

生:“奶奶!”(快乐地)

师:她要驱散内心的恐惧与孤独,该怎么请求奶奶?

生:“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急切地)

师:我听到你急切的请求里还有哀求,谁再来?

生:“奶奶,请把我带走吧!”(哀求的)

师:她必须请求奶奶带走她,因为——

生:“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师:此刻她的脸上一定还留着伤心无助的泪花,声音哽咽,谁再来呼喊?(生再读)

师:这个“啊”一定是内心抽泣的声音。那声音里就是哀求啊。(生通过“啊”的处理读出抽泣的声音。)

师:这哪里是恳求,分明是在哀求,此刻她一定是仰望奶奶,把双手伸过头顶,祈求奶奶——(学生把双手伸向天空再读)

师:尽管如此,火柴还是熄灭了。随火柴一起熄灭的还有——(生齐:小女孩的生命。)

师:(出示句子:“她死了

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如果请你为小女孩的死加上你心中的标点,你会怎么加?

生:可以加上两个感叹号,小女孩在大年夜里死了,没有人关心、同情,我非常愤恨。(生读)

生:我觉得中间可以加上逗号表示没有说完,后面加句号。句号就是故事沉痛的结局,表现人们的冷漠无情。

师:生命的戛然而止,如此脆弱,小小的句号也就是生命的终结。更是在表明一个残酷的现实,惊醒那些冷漠的人们。

生:我会给它加上逗号和省略号,小女孩会到哪里去了呢?生命就这样死去了吗?有一种忧愁的感觉没有诉说完,给我留下回味的余地。(掌声)

生:我觉得中间的还可以用破折号,我觉得这样更突出了小女孩是在大年夜死去的,更突出了大年夜,正说明了小女孩的凄惨。(生朗读)

师:你和叶君健爷爷用的一样,他也用的破折号呢。„„

师:看来,不仅是一个词,一句话,甚至一个小小的标点,都会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理解。因你们的创造,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美丽的天使死去,弱小生命定格于狂欢的圣诞夜,定格于绝望的呼喊,定格于令人心碎的死亡的微笑!

点评:通过一次次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小女孩的痛苦。这种体会不是脱离课文的语言空泛的谈论。把课文中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一次比一次感觉强烈。这种对语言的有意识组合,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课文,应该把前后的内容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体会。为了更好的体会情感,在前面让学生集体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读请求奶奶的一段话,这种读是入情入境的读,融入的是学生自己的感情,进入的是小女孩的心境。对标点符号的探讨,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训练。阅读中需要读者去推断,教师出示了没有标点的句子,就是让学生利用上下文的信息来合理推断。这种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能够尽快进入文本,他们需要调动一切信息,还要动脑筋来想,最后才能得出结论。教师并没有给出唯一答案,可以看到,执教的重点就是通过加标点的过程,加深理解,培养学生整合信息,合理推论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引出“幸福”

生:(配乐朗诵)寒冷的夜晚,最冷,不是呼啸的北风。饥饿的小女孩,怎能承受生命的沉重。为什么,有家却流浪风中?为什么,人们忘记了同情?火柴燃尽,梦却在夜空。为什么?天堂的路,没人肯送你一程?为什么?„„

师:你们看,一个和你们同龄的同学,在读完这个童话后,他并没有像刘芊芊,像我们一样停留在同情怜悯的层面,而是产生了进一步思考,批注了这段话。看来,批注不仅可以写下信息,写下感受,还可以写下疑问、写下思考。为什么,有家却流浪风中,为什么,人们已忘却了同情,为什么,天堂的路,没人肯送你一程?面对这一个个“为什么”,我相信,你也一定有许许多多的“为什么”要问。

生:为什么,人们放弃了怜悯?

生:为什么,爸爸要打她?

生:为什么?连大年夜,她竟然连烤鹅也吃不上?

生:为什么?那个小男孩要欺负她?

生:为什么偌大的世界容不下小女孩小小的身体?!(掌声)

师: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生读)“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师:读罢此句,你一定也要问个为什么——

生:到另一个世界其实就是死了,为什么说是幸福的呢?

生:明明是悲惨地死去,为什么嘴角还带着幸福的微笑呢?

师:一个最大的“为什么”需要我们好好来梳理、来回答。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里去,再细细地品读。

点评:在此处引入文本,让学生从其他读者的角度来看看别人是怎么来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她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为学生抒发阅读感受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让学生问出自己的“为什么”,把情感引向深入,同时让他们以引入的文本的形式,把自己的话说出来,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语言训练的机会。

二、解读“幸福”

(问题:为什么第一次憧憬和第二次憧憬颠倒了呢?是排版错误还是有意为之?)

(一)满足(第二次憧憬)

生:(读“烤鹅”一段)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瞧,烤鹅正从盘子里跳下来,太有意思了。

师:瞧瞧安徒生,把这烤鹅写得就仿佛走到了我们面前,我们仿佛闻到了香气,那可是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啊,该怎么从盘子里跳下来,怎么摇摇摆摆地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呢?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吧!(学生朗读,配以形体的动作,体会“摇摇摆摆”的样子。)

师:多么富有童话趣味!它要带给小女孩什么呢?

生:这只烤鹅要让小女孩把自己吃下去。

生:有了食物,小女孩就不必再忍受饥饿了。

师:这样,小女孩也就获得了满足。(板书:满足)注意啊,小女孩那么饥饿,没有冲上去,而是烤鹅主动奉献自己的身体呀。谢谢你们,让我们分享了小女孩此时的幸福一刻。继续交流。

(二)温暖(第一次憧憬)

生:(生读“火炉“一段)小女孩看到了火炉,她一定感到很温暖。(板书:温暖)

师:谢谢你。又让我们分享了小女孩这一刻的幸福。让我们再来读读吧!(生再读)

师:瞧,这一段特别有意思,前后有这样一个巧妙的对应,(课件突出这一段开头和结尾的句子:“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你能找到对应的词语吗?

生:开头一个温暖对应后面的“暖烘烘的”;明亮对应后面的“旺旺的”。

师:多美的对称语言。再来读出这温暖的感受吧!(女生读第一句话,老师读中间的部分,男生读最后一句话,师生合作完成。)

师:你看,阅读批注的时候,不仅注意句子的对立的一面,还要注意句子照应的一面,体会得会更丰富。

(三)安宁(第三次憧憬)

生:“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小女孩向画片伸出手去。”这颗圣诞树太大了,太美了。

师:谢谢你让我们看到了这么大、这么美的圣诞树。那是怎么个大,怎么个美呢?用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生读)

师:圣诞树上那许许多多美丽的画片,不就是圣诞节时候我们送给别人祝福的贺卡吗?瞧!它们正向小女孩眨眼睛。眼睛可是心灵的窗户,每张画片都写满了祝福,你们就是那一张张的贺卡,你们在向小女孩眨眼睛,想送给小女孩怎样的祝福呢?(找到一个女同学扮演小女孩,进行口语交际)

生:小女孩,愿你远离寒冷,不再饥饿,我们会永远陪伴着你。

生:小女孩,你已经承受了那么多的孤独与寂寞,让我来安慰你的心灵吧。

生:小女孩,相信未来,你一定会告别寒冷、告别恐惧,告别痛苦,只要你内心拥有美好!(掌声)„„(举手的同学更多了,纷纷急切的想送去自己的祝福)

师:(采访刚才的“小女孩”)小女孩,听了他们的祝福,你的感受如何呢?

生:我很感动。我不仅感到了温暖和满足,而且更感受到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此刻我觉得这个世界是多么的温馨、美好。(生板书:美好)

(四)疼爱(第四次憧憬)

师:是啊,也可以说是安宁。(板书:安宁)她第四次、第五次点燃火柴就看到了奶奶。

(出示句子,生读。师板书:慈爱)

师:有了温和慈爱的奶奶,小女孩就不再孤独,她多么高兴啊,可以想象当她见到奶奶的时候,该怎么呼喊——

生:“奶奶!”(兴奋地)

师:小女孩得到了温暖,该怎样呼喊?——

生:“奶奶!”(激动地)

师:为了和奶奶一起走,小女孩该怎样请求——

生:“奶奶,啊!请把我带走吧!”(恳切地)

师:就这样,她向奶奶慢慢地诉说着把她带走的原因——

生:“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师:那么此刻看到了奶奶的小女孩的泪,还是伤心的泪吗?

生:不,那是幸福的泪花。

师:那么这里的“啊”应该是怎样的语气?(指导学生朗读“啊”的不同感叹,体会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语气。学生创造性的朗读,引起听课老师阵阵掌声。)

师:现在,小女孩好不容易见到了疼爱她的奶奶,她可能还有更多的话儿想讲给奶奶听,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生:奶奶,只要我卖不出火柴,爸爸就会打我。请把我带走吧!

生:奶奶,我知道只有您才能给我温暖,给我慈爱,所以,您就把我带走吧。

生:奶奶,请您把我带走吧。把我带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恐惧、没有孤独、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吧。

师:亲爱的同学们,其实我们怎么想象、怎么朗读也无法完全再现小女孩当时幸福快乐的时刻,那就让我们把双手放在胸口,静静倾听这心灵的呼唤吧!(配乐静听,课件滚动课文文字。)

(五)快乐(第五次憧憬)

师:就这样,她的梦想终于实现了。(生读最后一段)小女孩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她们俩是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板书:快乐)点评:通过五次憧憬的画面深刻领会小女孩的“幸福”,从多个角度让学生感受到文章带来的意义。这种多角度的对幸福的注解应该关注到,学生也能够感受到。最应该关注的还应该是执教过程,使用了什么样的方式达到这种目的的呢?可以看到教师时刻抓住了课文的语言,让学生体会“摇摇摆摆”的动作,让学生注意“温暖”对“暖烘烘的”,“明亮”对“旺旺的”,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在于体会幸福上,而且时刻离不开课文的语句。再就是教师让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式,多次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感情朗读体验这些幸福感觉。教师还不忘记口语交际的训练,让学生说出自己想在送给小女孩的画片上写上什么,达到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目的。

寻源“幸福”

师:为什么安徒生把这些梦想安排在女孩每一次擦燃火柴的过程中呢?

生:正是火柴一次次的擦燃,才实现了她一个又一个的梦想,才可以看出女孩对梦想的不放弃。

生:她一次一次的擦燃,说明她在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可见小女孩内心的渴望多么强烈。(生板书:渴望)

师:我会批注下面的话:小女孩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而五点燃火柴,体现着这些梦想来自于小女孩内心的渴望。这样写读起来一波多折,引人入胜。你们再来对比课文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你发现了什么?(对照黑板两节课批注的词语。)生:我发现了残酷的现实生活与小女孩的美好的梦想是完全相对的。

生:越是孤独,就越是渴望慈爱;越是痛苦,越是渴望得到快乐。概括来说,正是因为现实的不幸,她就更渴望内心的幸福。

师:(对比左右概括总结)弱小与强大,黑暗与光明,寂灭与狂欢,痛苦与欢乐——感谢同学们的发现,让我们懂得了小女孩的渴望源于内心。就在这样的阅读对比中,我们发现了文章的结构。到此,我想你的思考一定没有停止,你一定还会产生追问,会是什么呢?

生:小女孩能看到这么多美丽幸福的东西,她怎么就偏偏看得到呢?

生:因为小女孩心中的梦想是那么美好。

生:因为女孩心中一直被这些美好的东西占据着,越是痛苦,越希望心中的那份美好实现。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故事中,进行角色转换。假如把小女孩换成你,试想:(屏幕出示,上节课梳理女孩不幸的语句)

大家都在欢度大年夜,可你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时候;当你好不容易有了一双妈妈的大拖鞋,可是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你把鞋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到,另一只让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孩子的时候可以拿它当摇篮,你是什么情绪?

生:我很生气。

师:当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你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你一个钱„„当你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你不敢回家,因为爸爸一定会打你的时候,你的心情又会怎么样?

生:我特别伤心,我恨爸爸。

师:当你一次次点燃火柴,可是火柴一次次熄灭,你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此刻,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学生纷纷举手,这时老师不让说出来。)

师:你们刚才说的,甚至你们想要说的,我都可以理解。可课文写的小女孩如你们一样的表现了吗?别忘了,小女孩那么饥饿,都没有冲向烤鹅,而是烤鹅自己向小女孩走来,死亡来临的时刻,小女孩也是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那么这些字里行间究竟隐含着小女孩一颗怎样的心灵?就请拿起笔,把你最想对小女孩说的话,批注在课文中吧。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行。(板书:隐含。配乐,生写,之后汇报。)

生:小女孩,你经历了寒冷、饥饿、恐惧、孤独和痛苦,你得到了温暖、满足、美好、慈爱和快乐是应该的,祝你以后过得更幸福。

生:小女孩,别人对你那么冷漠,就连小男孩都嘲笑你,可你为什么选择沉默?要是我,我就受不了,我会埋怨,难道你愿意在残酷的现实中挣扎,你应该在美好的世界里飞翔啊。

生:小女孩,你是那么善良、那么美丽,但是苍天却是对你那么不公平。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候,会把你带回家,让你在幸福中生活。

生:小女孩,面对这样冷酷的现实你都能忍受,你有一颗向往美好的心灵啊。俗话说吃亏是福,你一定会得到应有的幸福的!

师:你说的忍受,不就是隐含在课文中的小女孩的隐忍之心吗?(要求学生批注在课本中)。这是埋藏在心的忍耐,承受。是苦难把女孩放到尘埃里,却开出了幸福的花儿。原来,心怀渴望并不难,而在苦难中拥有一颗隐忍之心,才是这小小的女孩获得幸福的真正原因啊。(板书:把“隐含”的“含”改成“忍”,最终变成“隐忍”。)

点评:实际教学的困难不是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而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恰当的实施教学。在这里给我们展示了很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把两节课的板书让学生对照,学生就会产生思维的矛盾,一边是痛苦,一边是幸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学生会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当要求学生把文中的“她”换成“你”以后再读的时候,学生的情感投入更多了,理解就更充分了。

提升“幸福”

师:小女孩也许不懂这些,可我们的阅读赋予了小女孩这么高贵的形象,她就是我们人间的天使!正是如此,她和奶奶一起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哪是什么地方呢?

生:是有上帝的地方。

师:所以叶君健尊重安徒生的原作,写上了这句话——(出示课件:“她们两人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既没有寒冷,也没有饥饿,也没有忧愁的那块地方——她们是跟上帝在一起。”)

师:上帝是西方文化的代名词——那么,跟上帝在一起,就是和什么在一起?

生:跟上帝在一起,就是跟一切善良、美好的东西在一起。

师:所以有着西方文化信仰的安徒生创作这篇童话后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幸福不是艺术家的名声,王冠的光辉。幸福存在于对清贫的满足,对苦难的承受„„追求幸福的途中,才是最幸福的。此刻,上帝与我们同在。”(生读)

师:在安徒生的心中,离上帝最近的人,或许不是——(生读)不是艺术家的名声,王冠的光辉。而是——(生读)存在于对清贫的满足„„对苦难的承受。追求幸福的途中,体会到真正幸福的人。到此,你就会明白课前的追问,为什么说小女孩是幸福的。童话读完了,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天使飞走了。剩下我们,该怎么办?

生:我们要寻找自己内心的幸福,即便是生活对你不公,你也要无条件地寻找幸福。

生:小女孩点燃的不仅是小小的火柴,而是梦想,是执着,我们无论何时一定心怀梦想和渴望,而不是抱怨和不满。

生:我想,人与人之间一定要拥有爱。有爱就有温暖,就有安宁,就有快乐,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也能点亮整个世界!(掌声)

生:想想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感到我们多么幸福啊,要好好珍惜这样的日子,感恩自己的爸爸妈妈、家人,感恩这个社会。

师: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的阅读,重要的是回到了我们自己的心灵。我们不是把希望寄托于上帝,而是在小姑娘所获得的这份“幸福”中,你们已经学到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并引起我们对生命的珍爱与警觉,相信你们越来越高尚起来,越来越走向高贵。幸福着幸福当然好,不过,我相信,即使生活遇到磨难,我们最后批注的一段话一定是——

生:即便生活遇到不幸,也能够在寒冷中播种温暖;在饥饿中获得满足,在恐惧中创造安宁,在孤独中寻求慈爱,在痛苦中追求快乐。只要你拥有一颗隐忍之心,并不放弃对梦想的渴望,你就能获得幸福!(和学生一起总结板书,完成上面的内容。)

点评:引入了原文中的一句话“她们跟上帝在一起”,引入了安徒生写作以后的话,让学生能够跳出这篇文章,从作者的角度来看这个小女孩。安徒生的希望就是他写作这篇文章的出发点,读者有必要了解作者的想法,否则的话,阅读认识就会显得单薄或片面。教师的引导不仅在于知道安徒生是怎样想的,还让学生回归自己的内心。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幸福不在上帝那里,而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总评:

这篇课文的教学,突破了以往的文章解读方式,改变了小女孩在读者心中的形象。窦老师通过多个角度,让我们看到一个“痛苦”的小女孩,同时又看到一个“幸福”的小女孩。相信学生学习以后会有新的感受。六年级的多数学生已经知道这个故事,在他们的心中小女孩是“可怜”的,这是他们走进教室以前的看法。当学完这两节课以后,小女孩不仅仅是可怜的,她是寒冷的、饥饿的、恐惧的,她还是美丽的,乖巧的。周围人是冷漠的,爸爸是冷酷的,但是小女孩心中是充满了美好向往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小女孩已经可怜到极点,因为她一无所有,但是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小女孩有一颗“富足”的心,在如此的艰难面前,在别人看来已经无法生存的时刻,她凭借着小小的火柴的光亮,看到了她真切的梦想。窦老师通过教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完美的小女孩的形象,一个在痛苦与幸福中交织的勇敢者的形象。让听者的思维从以往的社会学角度跳出来,也从盲目的同情中跳出来,看到一个在艰难中跋涉的小女孩的形象。如果原来的教学让我们产生对那个社会的憎恶,对小女孩同情的话,那本文的教学就让我们感到一丝温暖,一种现实生活的勇气与力量。

如果说文学的力量是滋养人生,那么这篇童话也应该带给学生现实的思考与生活的力量。窦老师在让学生感受到小女孩的“幸福”以后,再回到现实,回到对学生内心的追问。我觉得这很有必要。童话总是给人美好的想象,安徒生写这篇童话同样是为了带给人们节日的欢乐。在安徒生的眼里,小女孩真的走向了天堂,走进了永远的幸福。语文教师教学,不应该让学生停留在童话的角度,如果说整个的幸福的教学是对学生的催眠的话,那回到现实就是唤醒学生。如何让学生回到现实?我认为在这里用的时间可以再多一些,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为什么她卖不掉火柴她的父亲会打她?对这种现实的思考,能够看到现实的残酷,是世情的冷漠让人们丧失了爱心,是家庭的穷困,让亲情荡然无存。在这样残酷的现实面前,小女孩仍然没有放弃梦想,更能体会到她是一个坚强的、不屈不挠的小女孩。相信,做这样的对照,学生心中的小女孩就会更突出,也更现实。

如果说这篇文章的教学让我们看到了多角度解读文本的话,只是看到了一半。另一半就是窦老师始终在以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她在利用课文来教阅读。

多角度解读文本,本身就是阅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学生今后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能力。窦老师让学生从小女孩的角度,从周围人的角度,从父亲的角度,从学生自己的角度,从安徒生的角度来感受一个小女孩的形象,这个形象是立体的,是从文字中走出来的形象。教师又时刻关注了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挖掘文本价值的时候始终立足于文本语言,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对标点符号的推敲,对口语交际的训练,对感情朗读的指导,这些都没有脱离课文,都是在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窦老师让语文学习变得富有情趣,细微处的点拨与指导,让学生的朗读能够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用心揣摩与体会。窦老师在引领的前提下,没有忘记放手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看了老师的批注以后,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来写自己的批注。在学生谈感受以前,给学生充分自由朗读的空间。在教师指导朗读以后,让学生能够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课堂不再是教师展示自己风采的地方,也不是展示教师解读能力的场所,课堂成了教师和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地方。

对幸福意义的挖掘是课堂的明线,对语文学习方式的引导是课堂的暗线。窦老师通过两条线的编织,让我们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以我之见,窦老师其实还可以把语文学习的因素渗透得更多,让学生能够从暗处跳到明处,大胆的进行领悟表达的教学。引导学生体会童话这种体裁的结构特点、语言特点,体会本篇的原译文与课文的相同与不同。那样的话,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是不是就会提高得更快。

小女孩不仅走进了安徒生宗教信仰中的天堂,也走入了学生情感的天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是活跃的、深刻的,语文学习是扎实的、有效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窦老师是用课文去教语文,也把学生带入语文学习的幸福天堂。

第四篇:课堂实录《卖火柴的小女孩》(窦桂梅)

我这样细读文本

——细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感受

窦桂梅

话先从医生讲起。到医院看病,你或许会经历这样的情景——听说你感冒了,对面的医生看你一眼,验血、验尿、照胸透,然后对照着一大堆化验单给你开最贵的药;若说身体哪个部分不舒服,医生会开出一摞单子让你接受检查——“B超”、“彩超”、“CT”„„医生成了各种高科技医疗器械的附属品,而自身“望、闻、问、切“的本领却退化了。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

教材好比一个需要你诊断的人,当然不一定是病人。对教材把握的准确程度,之于语文老师,好比“望、闻、问、切”之于一名医生。对一个专业的语文老师来说,解读教材的重要性毋容置疑。语文老师们都应当问问自己,你能静下心来,什么现代手段的也不凭借,独立解读教材吗?拿到教材后,你究竟是如医生凭借医疗器械一般,靠着上网查阅,复制粘贴的方式寻找答案,还是能够拥有一份面对文本的底气?现代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我们教师缺少了“静悄悄地琢磨”文本的细心与耐心。还有一些老师,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参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喜欢照搬教参现成的“教材分析”。一旦离了这根拐杖,几乎寸步难行。

没有对文本的触摸,没有对文字的咀嚼,长此以往,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志——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能力就会丧失殆尽。这就引出了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由《小学语文教师》杂志在国内率先力倡,杂志已做过专门的讨论,相信老师们对它已经比较了解,不再赘述。这里我想以一篇经典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谈一谈所走过的文本细读之路。

教学之前的细读,我们没有囿于这篇课文之中,而是把这篇经典的文章放在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下,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如《论安徒生童话的悲剧意识》、《以乐写哀倍增哀——卖火柴的小女孩反衬描写赏析》、《童话教学方法谈》„„同时,我们还读了《儿童文学教程》、《小说语言美学》《相信童话》等相关理论书籍。然后再对课文和叶君健原译文进行对比,在比较中进行质疑与确认,写下了一万多字的解读札记。

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先后易稿14次,虽然最终上课只从其中取一瓢饮,但每次设计的角度不尽相同,为我们教学思路的形成提供了头脑风暴,更为今后解读同类文本拓展了视野。由此我们感到,这样的细读文本才是最好的备课。

而且这一课,是我们“共教、共读、共写”校本教研方式研究的课例,目的是通过共同研究《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实现教师共同理解共同分享,直至共同成长。

一、我们这样细读文本

1、语言

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蕴——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这个耐心,当然更要有这个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

以细读词语为例,我们应当反复琢磨、体味隐含在词句中的深刻的意义。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第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一个冷,而且还“冷极了”,已表达出冷的程度。加上雪,更冷,还有冬天的黑夜,又是一个冷,三个冷,放在一起,层层推进。而且别忘了,这是大年夜,寒冬腊月、冰天雪地——所有这些加在一起,该是个怎么样的冷呀!细读之后,我们仿佛看到了那雪花纷飞、寒风刺骨的场面。如果说夜幕的下垂,好比轻轻揭开了故事的序幕,那么,原来这看似简简单单的环境描写,却让我们一下子就置身于故事的情境当中。读出了这样的一层意味,后文中提到的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就更能唤起我们的同情怜悯。可见,每一个用词后面,都有一份意味深长。

再如,“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这句话的本意就是,这一整天,没有人买过她一根火柴,没有人给过她一个钱。言外之意是——小女孩一天也没有卖出过一根火柴,一天也没有挣到一个钱。但课文中却有意规避了这样的写法,两个看似简单的“谁”,剔除了泛泛而过的“大多数”——“没有人”,表现的是所有的人无一肯施舍自己的同情;体现出不是小女孩不肯用心努力换得温饱,而是面对如此美好可怜的生命,世人的冷漠到已经到达无以复加的程度!看似简单的“谁”,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原来这寒冷不仅从头冷到脚,还是从外冷到里,从身体冷到内心。所以,细读文本的时候,抓住重点词语品读,不但能读到词语本身的信息,引发开去,还会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

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常常并不是“直白”地将自己的意思说出来,而是要运用象征、借代、拟人、想象、夸张、隐喻等“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自然也要注意以“艺术表现手法”为突破口,读懂“语言艺术”的内蕴,对文本“庖丁解牛”而不是“大卸八块”。

总之,细读语言,从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的联系中揭示含义,把知识语言、文字语言变成心灵语言、智力语言,我们的语文教学,方能有意识、有方向的、有技巧的以“艺术训练”来代替“重复劳作”。

2、细节

在对文本进行细读时,除了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某些细节也是我们值得发掘的点。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题目本身就非常值得玩味。这篇童话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的地方在于,主人公“小女孩”的角色定位,她的性别一定要是女孩子,一定要是小女孩。唯有如此,才显得楚楚可怜,令人心疼。而且,在这小小的女孩的微小的生命世界里,还对应着数不尽的大。那些不肯卖火柴的大人,那双大鞋,那两辆大马车,那堵高大的墙等等——都代表着,小女孩所生活的是一个强大的世界。这个看得见的强大的世界,为这小小的女孩提供的只有——不尽的寒冷,无边的饥饿,不尽的难过,难掩的悲伤和无限的孤独。

所以,她卖的一定是火柴,唯有火柴,才能提供光明、提供温暖,才能和黑暗、寒冷构成反差,形成张力。火柴也是小的,火柴散发的光也是小的,火柴本身就是一个小小的意象,与小女孩弱小的生命形成呼应。

但,这个小女孩,却用小火柴,拥有了温暖和光明。火柴能有如此的魔力吗?究其根本,也许并不在于火柴有多么强大的力量,而是这个“小”女孩,用自己美好的内心世界,包容了那些不肯卖(买?)火柴的大人,那大马车,那高大的墙。同样,就是因为这“小”中孕育着“大”,女孩才能看见那大大的火炉、又大又美的圣诞树,高大的奶奶。原来,小小的女孩用美好的心点燃了小小的火柴,而这小小的火柴又反过来点亮小女孩的整个生命,这,就是童话永恒的魅力。

3、结构

因文本细读,我们就不会像以往那样,自以为是地抓住一句话,两个词,片言只语,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造成对文本的曲解或误读。文本细读,“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点”,而这恰恰是我们以前忽略的地方。结构主义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事物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构成的。”在细读文本时,把握好文章的篇章结构,就会对文本有一个宏观上更具高度的认识。

我们发现这篇童话的结构有两个特点。一是整篇文章的前后对比。文章以火柴的点燃为分界,前半部分我们读出了小女孩的“不幸”,后半部分读出了“幸福”。而这“幸福”与“不幸”之间的桥梁,表面上看来是火柴,实际上是女孩内心对苦难的承受,对幸福的渴望。于是,前半部分中女孩的寒冷、饥饿、恐惧、孤独、悲伤这些“不幸”因火柴这个意象,更准确地说因为渴望,使她获得了如后半部分所写的温暖、满足、安宁、慈爱、快乐这些“幸福”。

“不幸”与“幸福”之间有了渴望,便形成了一个拱形的结构。

其次,第二部分中关于小女孩获得“幸福”的描写具有反复叙事的结构特征。

反复叙事最先由法国结构主义文论家热奈特提出,是指对同一事件的反复叙述而非重复,这种反复不是颠三倒

四、罗嗦累赘,而是看似使用简单,实际上经过认真选择的词语,加上不时重复强调主题的主要词语,以期加强叙述效果,起到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叙事效果。文本从第五自然段开始,到十一自然段,小女孩一共划了5次火柴,小女孩第一次看见了火炉、第二次看见了烤鹅、第三次看见了圣诞树、第四次看见了奶奶、第五次奶奶把她抱了起来,在光明和快乐中飞到了一个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忧愁的地方。如果将小女孩这些梦想罗列在一起,不是更一目了然吗?可是安徒生却是这样,一次次地反复描写,把这些美好的梦想放在了五次点燃火柴的过程中,不仅写出了小女孩梦想变化的嬗递,也用女孩的动作——“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她又擦了一根”、“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表现出女孩对于光明与温暖渴望的执着。细读品味,就会发现这样的反复叙事,不仅读起来引人入胜,更于不经意间让人性最美的光芒辉映于读者的心田。

4、背景

要使文本细读不致浮于表面,应该把文本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情境还原”。作家的写作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创作环境、特定的写作机缘、特定的心情„„我们必须把握这些元素方能“得作者之用心”,这样的解读才会更为真实、丰满、深刻。背景虽然通常并不直接显现于文本之中,但却决定着文章的笔力走向、意蕴主题。

《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为一篇西方童话,读者解读的时候必然要考虑西方文化的背景。安徒生的童话之所以不朽,原因之一是其童话富有深刻的哲学意义。这位有着基督教信仰的作家,作品主题中总是洋溢着美好与高尚,谦卑与高贵,恬淡隐忍与梦想的追求——这人性最光辉、最伟大之处,为此作品的宗教内涵同样值得重视。文中两次提到上帝:“有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到上帝那里去了”;“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她们和上帝在一起”。选入教材改编之后的课文呢,把后一句中的“她们和上帝在一起”删掉了。当然,教材编写者为避免歧义,这也是情有可原。

但是,前文提到“上帝”,删掉后者,没有承接,显得突兀。没有了天堂光芒的烛照,那个“地方”,让人想到的依然是死亡,带给人的还是一种感伤。可谈到“上帝”,寒冷孤独中的人儿便有了依托,有了一个可以获得满足的地方,避免了生死离别的痛苦与悲伤。跟上帝在一起,就是跟美好、善良、幸福在一起!

如果我们站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考量,这也许并不是迷信,而是灵魂的寄托、精神的皈依。正如安徒生说“幸福不是艺术家的名声,王冠的光辉……幸福存在于对清贫的满足,对苦难的承受。追求幸福的途中,或许才是最幸福的。此刻,上帝与我们同在„„”因为有了文化背景的支撑,在解读这篇经典的童话时,我们就可以抖掉政治的包袱:不必过去那样仇恨资本主义。虽然以“西方基督教”文化来阐释这个经典童话并不一定是唯一的选择,有关“上帝”的言说也不一定要加之于人,但如果我们通过自己的教材解读和教学,带给孩子的不是苦难,而是梦想;不是绝望,而是幸福,童话的积极意义方能由此显现。而这也是符合课标“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的精神。

其实,背景就是一条河流,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催生这条河流的浩荡迤逦,虽然流淌的过程中也会接受或分化一些小的溪流,但其主流则是日益壮大的。在这漫长的流变中,一个个的作家,一篇篇的作品,自然成为这大河流中的“一滴”,有其自身的“个性”,但也自然会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主流”的特色。所以,把文学作品放在文学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解读,就可能具有历史的眼光,可能对文本的深厚内蕴做出更为深透的阐释,并发掘出文本中所蕴涵的独特的价值及意义。

二、文本细读与主题生成

若说文本细读为我们提供的,是散乱的珍珠的话,我们必须将这些散乱的珍珠穿起来,形成课堂教学清晰的脉络和结构,整合成一幅图景。而这样的组构靠什么呢?主题!围绕主题,将语言、细节、结构、背景等相关内容,有梯度、有逻辑地整合为一体,从而在实现工具性的同时达成人文性。这样一来,教学的设计就可借助整体框架性的问题,把细读的内容拎起来。

怎样定位主题,并以此来设置整体框架性的问题呢?我想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如果从生活现实出发,《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如果从文化背景出发,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最后归结童话,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首先从生活现实的角度看,一个美丽的天使之死,其羸弱的生命定格于狂欢的大年夜,定格于绝望的祈望,定格于令人心碎的死亡的微笑!寒冷、饥饿、孤独、恐惧、痛苦如狂风暴雨般,无情地敲打着女孩无助的生命,我想,“不幸”恐怕是绝大多数人看过童话后所首先要给予小女孩的“题词”。为此,教学当中,第一课时以“不幸”作为教学的线索,这是对

于文本规定性的尊重。

但从文化背景的角度继续往深入思考,安徒生所赋予的小女孩形象,是文化浸润下的自发体现者。小女孩面对那样无情的苦难,却能够埋藏在心中,忍受并忍耐,接受并承受,这便是一种隐忍。这里的“隐忍”不是我们惯常理解“卧薪尝胆”、“小不忍则乱大谋”,而是向人们暗示心中拥有上帝,乐观地渴望、期待未来,人终将走向幸福。我们不是宣传宗教,但要尊重多元文化,要体会到安徒生文字里面的基督式的同情与悲悯的情怀。女孩已经不是单纯指现实生活中的女孩,她的形象基于现实也超越现实,作家通过作品赋予的这个形象特殊的指寓。当我们深入细读文本后,潜在的信息和意义复活,小女孩“幸福”的形象在表面“不幸”的旷野深处非邀不至。于是,我们在第二课时,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出发,将解读到的幸福的本源——“对苦难的隐忍,对梦想的渴望”作为主线。

当然,安徒生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但世界并非童话。就像催眠,催眠可以激发人的潜意识,解除人的痛苦,但是,催眠的人对被催眠者还要“唤醒”,呼唤他们回到现实世界。读过童话,除了对于小女孩形象的理解,还应有怎样的启迪留于孩子的内心世界呢?

我想,安徒生在用这篇童话给痛苦的人催眠,让人从潜意识中认识死亡,认识现实的痛苦,但他同样也像一个高明的催眠师一样,没有忘记去唤醒人们——安徒生用塑造美,并将之“消失”的方式来,来激起人们对生命的感激。于是,用一个问题“童话读完了,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天使飞走了。剩下我们,该怎么办?”使学生感悟到:幸福着幸福更好,但即便生活遇到不幸,也应当学会在寒冷中播种温暖;在饥饿中获得满足,在恐惧中创造安宁,在孤独中寻求慈爱,在痛苦中追求快乐。拥有一颗面对苦难的隐忍之心,并不放弃对梦想的渴望,获得属于自己幸福!这样,“幸福”方能成为一个联系学生精神世界成长的核心语词,常驻于心。

经过上述的细读,如拨云见日,我们清晰地把握了这篇童话完整、独特的“文本意义”。当然,因为阅读经验、审美趣味、阅读情境等方面的差异,不同教师和学生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必然是有差异的,甚至有可能“误读”。当然,这样的“误读”不可避免,甚至无须避免,因为“我曲解,所以我多解”,这“误读”中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读者的创造性。但,作为细读的教师,最重要的是从细读后的“感觉”出发,从自己感受最亲切、最深刻、最新鲜的“词句”出发,以主题提纲挈领、纵横捭阖。

教者对文本的解读,既是发现和领悟文本的意义,也是在教学文本中“建构”新的意义。教师在与文本“接触”的过程中,“读”出意义,然后回到课堂带着学生一起去建构,学生对文本的认知与重建,就超越了故事情节的层面,便生成了学生的“意义”,这也就是我们

说的主题的达成。

伟大作家的高明之处是善于蕴无尽之意于有限之文。尽管对文本如此细读,也未必能完全发现作者的“本意”。但除了这样的通道,还能有怎样的坦途能与作者神交若此?尽心已矣,虽不能至,但心安若素。

愿安徒生欣然。

(《小学语文教师》2009、3)

第五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李吉林课堂实录)

卖火柴的小女孩(李吉林课堂实录)

教学要求

一、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实生活和幻想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体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幸福。

二、初步认识童话的特点,区别课文中事物和联想的不同部分。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给课文段,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四、掌握“哆哆嗦嗦、精致、蹒跚、简直、奇异”等词语,会用“因为……”“虽然……但是……”造句。课前准备:放大的课文插图。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自学课文、分段、范读课文、读讲第一段。

第二课时:讲读第二段1-4节。

第三课时:讲读第二段5-6节、第三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你们都听说过吗?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童话,你们知道这篇童话是谁写的?(世界著名的丹麦儿童文学作家安徒生)

介绍安徒生。(资料附后)

这篇童话非常感人,你们自己先读读,看能不能读懂。

二、自学课文

1.我们读一篇文章,先要注意一下什么?(注意题目;提出“卖”的写法)看了题目你怎么想?

2.接着我们要读全文了,在读全文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先写的什么,再写的什么)

3.弄清了文章先写的什么,接着写的什么,最后写什么,分段就方便了,现在你们试着先分段。

4.分段、编写段意:

第一段:大年三十夜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火柴,不敢回家。

第二段:小女孩坐在墙角里,擦燃火柴取暖,展开了美好的幻想。

第三段:小女孩在大年三十夜冻死路旁。

一、范读课文。

现在你们再听老师读读。

二、讲读第一段。

1.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一开始我们要弄清故事发生的什么?

(时间――大年夜,一个下着雪的又黑又冷的晚上。地点――街上。人物――赤着脚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2.你们自己读读想想,这一段中哪一句最能概括全段的意思?(可怜的小女孩!)

3.出示图画(或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赤着脚在寒风中行走。

描述:这幅图把我们带到遥远而古老的丹麦,安徒生的故乡,你们看,远处的高楼灯光通明,人们都在自己温暖的,欢度圣诞节,然而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她却怎样呢?

“可怜的小女孩”,后面是一个感叹号,这里寄托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现在我们看图,读读课文,说说小女孩怎么可怜,也可以用这一句话,来结束你的这一段话。

思考、准备。

描述

提示:为了突出小女孩的可怜,还应该描述背景,根据课文描写的内容,天冷,大年夜,又黑又冷,你们想,怎样用背景来衬托小女孩孤苦?

继续描述。

结合学生描述指点:

“天冷极了“与”“天冷“天很冷”“天非常冷”比较。

突出“大年三十夜”“这是一年最后一天―――大年夜”,“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课文一开始点明这个特定的时间。第一个破折号表示什么?(表示注释说明)后面又强调,这第二个破折号呢?(表示进一步说明)这里两次写“大年夜”,因为这是人们一年一度团聚的时刻。同学们你们大年夜是怎么度过的,你们喜欢过吗:“卖火柴扔小女孩”她是人,而且是孩子,她当然也并不例外地希望在这三十大年夜和家里的人团聚在一起:所以“她忘不了这个,她可忘不了这个”。加上“可”更加强调忘不了。

4.结合朗读一、二两句和第三节。

5.同学们,从课文的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女孩家里一定怎样,一个字?(穷)而且是很穷,穷到什么程度呢,谁能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提示句式:“连......也”说一句话。

朗读全段。

小结:大年三十夜,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火柴,不能回家。

第二课时

一、描述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了课文的第一段,大年三十夜,天冷极了,小女孩又冷又饿又累,她孤零零地在雪地里走着,最后就坐在了墙角里,这样冷的天在雪地里,那该多冷啊!

于是,她擦着火柴来取暖,借着微弱的火柴的光亮,她展开发美妙的幻想。

二、自学课文。

1.现在我们看,前后一共几次擦着了火柴。

看第二段又可以分成几个层次。

指点:这是一篇童话。童话总是充满了幻想,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我们在学习童话的时候,应该学会区分哪是写实,哪是幻想,现在我们就一层一层地来学,先学第一次擦火柴,哪是写实的,哪是幻想的,自学分层次。

2.讲读第一层。

指名读第一层。

(1)通过指导来理解句子。

天冷极了,“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冻僵”可以看出她冷的程度,要突出。练习读“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这时她心里产生了什么愿望?

渲染:“她多么需要温暖啊”,于是她想,“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非常肯定的,可见她冷的程度,因此这句中的“小小的”“有好处的”要强调。下面接着她想,“她敢从成把的......吗?”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她敢吗?“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因为这是卖钱的,小女孩是以卖火柴为生的。)

(2)指导朗读:

从“她敢吗?”到“她终于抽出一根”这又说明什么?(她太冷了也顾不得了)朗读时这两句话后面停顿要长些,有一个思想斗争的过程。

下面,火柴燃起来了。

要读得欢快些。因为在这一瞬间,小女孩忘掉了眼前的饥饿和寒冷的痛苦。“简直”要强调。再指名读,看好后面的标点。

(3)(出示图画:小女孩坐在墙角擦亮了火柴)

(4)借着这明亮的火焰,你们看着图想,小女孩她觉得怎么样?

女生轮读.(5)读到这里,我仿佛听见了小女孩的声音,你们听到了吗?你们好像听到她们在说什么?(她自言自语地说:“好暖和呀!”“多好的火炉啊!”)

(6)现在你们想想为什么说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因为这一道火焰,使她仿佛看见一闪亮的火炉,而且自己正坐火炉旁边。)“奇异”就是不同一般的。

(7)在幻想中是这样的温暖、舒服,然而当火柴灭了以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不要求回答)你们想,表示还是和原来一样,可以用上哪些词儿?(仍然、仍旧、依旧、依然、还是)你能不能选其中一个说说,小女孩还是那样冷;最后能从几个方面说,火柴灭了,“依然是......耳边依然是.......她身上依然是.......”

若更进一层后还可以怎样补充说明,“不,她觉得比先前更冷了。”

(8)朗读全节。

第一层女生轻声朗读;第二层指名女生读;第三层男女轻声齐读。

幻想中这样温暖,现实中是这样寒冷,通过幻想更衬托出小女孩的冷。

4.讲读。第二层:

(5)她又擦了一根,这次她幻想着什么?请小朋友自学。

(6)思考:在小女孩的幻想中,那烤鹅的肚子里,为什么要填满苹果和桔子;又为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蹒跚地一直向她走来?(饿得厉害,马上就可以吃)

(7)最主要的词语是什么?做上记号。“从这一堵又厚又冷的墙”使你联想到什么?

(8)(例话:墙那边一定是富人家,屋里面烧着火炉,暖和和的,他们正围着桌子共进晚餐,桌上是丰盛的菜肴,贫富是多么不同,如同隔着一堵又冷又厚的墙,墙里外两个世界。)

4.讲读。第三层:

(1)当她第三次擦燃火柴时,她感到什么?

释:圣诞树,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国过春节,西文许多国家过圣诞节。他们的大年三十夜就是圣诞节的前一天晚上。过圣诞节,有钱的人家即点起漂亮的圣诞树,圣诞树上点上许多蜡烛,挂着玩具画片,有时还会有人扮圣诞老人,送给孩子们许多礼物。在圣诞树下,孩子们感到快活极了。而像小女孩这样穷的人家是不会有这漂亮的圣诞树的,所以她只能是在想象里看到。还不能直接看到,只能是透过玻璃门远远地看着。

(2)课文上先说“她坐在圣诞树下”,后来说她“向画片伸出手”,从“坐着”到“伸出”,这里有哪些动作课文没有写出来,你能想象到吗?在说的过程中,最好能用上“翠绿的”“明晃晃的”“在向她眨眼”。

(3)想象性片断描述。

(4)而当火柴灭了以后,她想的又是什么呢?(“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

(5)描述:烛光成了星光,离她太远了,因为她是不可能坐在圣诞树下。悲凉的心境使她从落下的星星想到的是“有一个什么人快死了?——是病死、冻死、或是饿死,充满了忧伤。”

(6)“因为她那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她的”,如果请你分析这个句子,说说其中表现奶奶爱她的字眼是什么?(唯

一、疼她、活着的时候)这一句描写中,从侧面告诉我们几层意思:①奶奶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疼她的人,也就是除了奶奶,没有别的人疼她了。②而这唯一疼她的人又死了,她就更孤苦仃,没有一点爱,不仅在自然环境里,她身体觉得“冷”,没有伶一点温暖,她的生活中,心里也是“冷”的,没有一点温暖。

(7)想想,这句话是怎么说的。

“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

小女孩[ ]说。

指名读。三个学生,一人读一段。

小结: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划着了火柴,在亮光中小女孩幻想着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

第 三 课 时

一、导入:上一课我们学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三次擦燃了火柴,展开了美妙的幻想,但每一次幻想都随着火柴的熄灭而破灭。

(出示图画:在原先已经出示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坐在墙角擦燃火柴的光圈上方添上了一个幻想的画面:奶奶微笑着搂着小女孩。)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第四部分。

你们看:

1. 描述:现在夜已经深了,天还在下着雪,风是这样的尖冷。小女孩还坐在墙角里,她冷得更厉害了。她在墙上又擦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她仿佛看到了谁?

2. 在亮光里,她看到了奶奶叫了起来,她看到奶奶为什么叫起来?她对奶奶说什么?

3. 指名读。

4. 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亲人,所以一看到奶奶“情不自禁地”,(读“奶奶”)在提示语后面的两句话,哪一句是主要的?“急切地”祈求奶奶把她带走,因为在这儿她再也活不下去了。

现在,假如你们就是小女孩,当那么温和,那么慈祥的奶奶出现再你的眼前时,你是怎样的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又是怎样急切地祈求奶奶把你带走。(通过担当角色,把学生带人课文描写的情境。)

看图齐读。

三、讲读第二段第五部分。

1. 为了把奶奶留住,她赶紧又擦火柴,这回不是一根,而是一整把,这是她最后一次擦火柴了。当这次火柴擦亮,她仿佛觉得怎么样?请你读第三部分。

2. 自学,做记号。

Δ提出疑问;

Δ分层次;(第一层:写小女孩擦着了火柴;

第二层:小女孩在幻想中和奶奶飞走了。)

Δ在小女孩的幻想中,奶奶怎么疼她,把主要的动词画下来;(“抱起来”“搂在怀中”“飞走了”)

3. 再想一想,这一节最主要的句子是哪一句?(“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4. 奶奶怎么疼她,又怎么飞走,请看图。

(出示幻想画面)

5.现在请你们抓住这几个动词,看着图想象一下,奶奶见到小孙女会怎么疼她,先怎样,后怎样,小女孩又会对奶奶诉说什么?

看图、想象、描述。

6.她俩飞到哪儿去,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是这一节主要的句子,为什么这是主要的?(概括前面节的内容,这是小女孩强烈追求的境界。)

(1)比较读:①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②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为什么要先用“三个”来强调?

(2)练:我们可以从全篇来看。

小女孩为什么幻想着自己坐在温暖的火炉旁?

为佬幻想着喷香物质基础烤鹅正向她走来?

这是为什么?回答时,注意胙“国为”。

(3)这说明之所以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强调,是因为她的生活在极度的寒冷、饥饿和痛苦之中。如果她的生活像我们这样温暖,这样幸福,她会不会产生这样强烈的呢?

轻声齐读部分。

7.指点:结合朗读指导,尽管安徒生爷爷用没有......,没有......,也没有......来表达女孩临前的美好幻想,但她真的能和奶奶飞到那儿去吗?在十九世纪,样的地方,世界上有吗?在人间,穷人和穷有的孩子,活着就是生活中有寒冷、饥饿、痛苦;只有死了,才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因此小女孩飞向那里,实际上是向死亡走去。朗读时既要把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求表达出,又要读出这只不过是美好的幻想,把这种凄凉和悲惨读出来。

正如上面的“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用快乐的语气读,吗?这虽然是小女孩的幻想,但实际上这“光明是什么?快乐又是什么?”

指点:光明只不过是那火柴头上燃起的一点微弱光亮,周围依然是一片黑暗,这快乐只是和已经死去的唯一的奶奶抱在一起,这又是多么的可怜、可悲,所以不能用欢快的语调读。

△ 朗读示范。

速度要慢,因“光明”实际上是黑暗,“快乐”实际上是痛苦。

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意味着起向死亡。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读起来就知道该怎样的语句。

△ 齐读。

△ 女生齐读。

现在你们懂了吗?三次幻想得样美妙,是为了什么?

特点:越是幻想美妙,越感到现实的悲惨。

段意:美妙的幻想,悲惨的现实。

四、读讲课文第三段。

1.导入:事实正是如此,小女孩冻死了,现在我们看第三段。

2.自己轻轻地读读想想,那是一幅怎样凄惨的画面。

(自学、想象)

3.“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一句为什么要重复?想一想,在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或富人的孩子在做什么的时候,她冻死了。

谁能说一句话,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的时候”,冻死了,强调社会的不公平。

4.释疑:她“为什么带着微笑”而小扬科却是“睁着眼睛,眼珠不再动了。”

小扬科被地主管家活活打死,他是含着满腔的仇恨冤屈而死的。而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悲惨。写小女孩含笑而死,从里表现了安徒生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和爱。小女孩死得太惨,她活着不能得到的,而又是她追求的快乐、幸福,让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幻想中享受一下吧,但这样一写更感到现实的冷酷,我们读者更感到小女孩的遭遇是太凄惨了。

但是,当时人们不理解她。“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他们只知道她穷,她苦,她冻死了。今天我们理解了,想得很多也很深,很好。

五、总结全文。

1.学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这个童话写的是什么事,请用题目做主语,把句子补充完整。可以加上时间、环境。

____,_____,卖火柴的小女孩______。

2.现在我们看一下全文。

因为是冻死,课文中写“冷”得很多,请你从课文找一找含有“冷”的词语或句子。一起找。板书:

天冷极了

天又黑又冷

小女孩又饿又冷

更冷了

家里和街上一样的冷

一堵又厚又冷的

请用“冷”组词,然后组成词组,说说小女孩所处的环境。我们可以从天气说起,先说自己然后说那社会。

寒冷的天气

冰冷的雪地 冷漠的社会

冰冷的寒风 冷酷的世界

指点,深化主题:天气寒冷,雪地冰冷,寒风尖冷,但更冷的是这冷漠的世界,是这冷酷的社会。

3.现在想一想,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接在上面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句子后面,再加一句来提示这个故事的中心,会吗?(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冷酷)

△ 从小女孩的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的悲惨遭遇,我自然地想到我国唐代诗人的两句诗。

提示小黑板: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释:朱门:指做官的有钱的人家。下面的意思懂吗?

这句诗非常著名,它是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缩影。从卖火柴的小女孩想到这两句诗,又从这两句诗想到卖火柴的小女孩,说明不仅我国封建社会是这样,当时的丹麦王国也是这样。在今天的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穷苦的大人、小孩正生活在寒冷、饥饿,和痛苦的人,让全世界的大人、儿童都生活在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光明、美好的社会里。

六、简要复述。

明确了中心,要复述课文就容易多了。

要抓最重要的。什么时候,什么人在哪儿,怎么样。主要情节、幻想、幻想着哪些,结果怎样。

练习:简要复述。

(语文课堂网友情提醒:查找李吉林老师的更多资料请搜索关键字:李吉林)

下载《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15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1 我非常佩服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善良、勤劳。她什么都会做。我们比她幸福多少倍啊,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我们现在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大全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大全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写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一一个除夕的夜晚,......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第1篇:《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我的心里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痛。 在一个温暖的、家家团圆的节日......

    童话故事 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 明天就是新年了,这是一年当中最后一个夜晚。 天,下了大雪,纷纷扬扬飘落到街上。街上的人们都匆匆忙忙的赶回家,只有一个小女孩儿,手里拿着一捆火柴,在大雪中走来走......

    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 明天就是新年了,这是一年当中最后一个夜晚。 天,下了大雪,纷纷扬扬飘落到街上。街上的人们都匆匆忙忙的赶回家,只有一个小女孩儿,手里拿着一捆火柴,在大雪中走来走......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读了安徒生爷爷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我的心中暗暗充满了对她的怜悯之情。这个故事感人肺腑:在一个大年夜的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团圆吃烤鹅,只有一个贫穷的小女孩赤着......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今天,我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深深地感动着我的心,那精彩的故事内容时刻告诉我:我多幸福。 这片文章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的除夕之夜......

    卖火柴的小女孩 读后感

    当我读到“这个小女孩赤着脚光着头在街上走着,身上只穿着„„ 但始终没有人理踩她。”时,我惊呆了。下着雪,光着脚走路;刮大风,穿着单薄破旧的衣裳,在屋檐下,她手里就拿了几根光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