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技术(上)》教学设计1
第23课 科学技术(上)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①知道汉代的《九章算术》、南朝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等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②了解战国《石氏星经》和西汉《太初历》等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③知道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郦道元《水经注》等科技名著。
2.能力培养:①运用事先制作的一些算筹,根据课文小字有关纵、横、空格的计数方法,用算筹进行计数演示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根据商朝十进位、春秋战国算筹和四则运算、汉代《九章算术》、祖冲之的圆周率等我国古代数学方面的成就,设计一张《中国古代数学成就表》。③根据天文历法、农学和地理方面的成就,设计一张《中国古代(隋唐以前)天文、历法、农学、地学成就表》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①明确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他推算出的圆周率是我国古代数学居世界前列的标志之一。战国时期石申的《石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名著。郦道元的《水经注》代表了当时地学著作的最高水平。②认识祖冲之,贾思勰等杰出的科学家能获得成就的关键是具有刻苦专研、注重实践、虚心吸取前人经验和勇于创新的治学精神。
〖教学要点〗
1.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将祖冲之的圆周率、《石氏星经》、《齐民要术》、《水经注》等各项科技成就讲清楚。祖冲之的数学成就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石氏星经》在世界天文学上的重要位置,都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齐民要术》所反映的我国古代以农业立国的特点,以及对后世农业发展的影响;《水经注》对我国山川地形、城市乡镇、风俗民情、特产矿藏的叙述,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基本情况。
2.难点:本课涉及的有关数学、天文历法方面的“世界之最”和农学、地学名著,对今天的初中学生来说,接触、了解得并不多。怎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注意科学性和可接受性,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可与当今有关这在这方面的知识起来,使学生对这些科学知识有个感性的认识和历史的成就感。
〖知识体系〗
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举世公认的。自有史记载的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的 2000 多年间,我国的数学、天文历法、农学、地学、造纸术、地动仪、冶炼技术和医学无不走在世界的前列。今天主要通过数学、天文历法、农学、地学四个方面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有关数学和天文历法的成就,知道《齐民要术》、《水经注》等中国古代农学,地学领域的重要著作,从而进一步丰富有关的历史知识和科学知识。
1.数学
①商朝。甲骨文中的有关13个数学,发明了“十进位”的计算方法,在当时的世界处于先进地位。②春秋战国。普遍使用算筹和四则运算 ③汉代。《九章算术》在古代数学的发展中所起的承前启后作用,是我国现在最早的数学名著。④魏晋时期。刘徽为《九章算术》作注,创立“割圆术” ⑤南朝宋齐之际。祖冲之推算的圆周率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并保持了近1000 年的世界纪录。结合课文“数学家与圆周率计算结果”图表,《太了解古代圆周率计算的发展情况。阴历》是当时最精确的历法。《缀术》在唐初被列入“算经十书”,成为官定算术教科书。
2.天文历法、农学、地学
①天文历法。由于天文历法对农业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农耕社会的中国,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天象的变化,天文也就成了最早的自然科学之一。战国时期 天文学家石申的《石氏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战国秦汉 二十四节气 西汉武帝时期 《太初历》邓平、落下闳、司马迁确立了我国后世农历的基本框架。以夏历正月为岁首。
②农学。我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因此,在古代有很多农书问世。北魏农学贾思勰 “采据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时”的治学精神,善于总结前人经验,不断实践的治学态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名著,在我国古代农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③地学。汉魏时期地学著作《水经》。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
第二篇:科学教学设计1单元(最终版)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教学准备】:多媒体、种子等。【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
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板书设计】: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外部:形状、大小、颜色 植物的种子
内部:胚根、胚芽 【教学反思】:
2、种植我们的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播种的方法
【教学难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
【教学过程】:
一、学习播种方法
1、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怎样种植凤仙花呢?
2、师: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
3、生: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
4、师: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
5、师: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二、关注种子变化
1、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4、生: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5、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三、记录生长日记
1、师: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要随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每周要测量一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
2、师: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P5页中表格中。
3、师: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
四、实地指导播种
1、师: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在玻璃杯里种植凤仙花。
2、师:督促学生养成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期末,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植凤仙花。【板书设计】
2.种植我们的植物 记住播种方法: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关注种子生长: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根向什么方向生长。
【教学反思】
3、我们先看到了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教学难点】: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问题导入
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容易吗?
2、生:思考后回答。
3、师:看到了什么?
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观察活动)观察植物根的生长
1、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2、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
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研究活动)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讨论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7、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8、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作业布置】:
家庭实验: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
【板书设计】:
3.我们先看到了根
固定植物 植物根的作用
吸收水分 【教学反思】:
4、种子变成了幼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活动导入:
1、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2、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活动指导:
1、师: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
2、师:组织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
3、师: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4、师: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
二、我们的思考
1、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
2、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1、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2、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
4、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
5、师:板书: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6、师:(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回家仔细地去观察一棵植物,观察植物的叶子分布的情况,想想植物的光合作用。
【板书设计】:
4.种子变成了幼苗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教学反思】:
5、茎越长越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统计图表整理观察记录的结果;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统计图分析植物茎生长的规律;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教学难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师:(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师:(活动指导)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②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教P12页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③指导学生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1、师:(活动因入)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师:(活动指导)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
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生: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
4、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1、师: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师: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板书设计】:
5.茎越长越高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6、开花了,结果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获得结论;使用工具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解剖花。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凤仙花花开花落及结果的过程。【教学难点】:凤仙花花开花落及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为每组准备一朵凤仙花,一株凤仙花,一个凤仙花的果实,镊子、一张白纸。(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提出任务
1、师:我们种下的凤仙花开花了,结果了。
2、师:凤仙花开花和结果有什么联系吗?
二、整理并交流我们的观察记录 交流活动:
1、师:组织学生交流过去几周的观察记录,引领学生重点关注花和果实的生长现象。
2、生:学生分小组交流。
3、师:根据学生的发现,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整理观察信息的活动:
1、师:指导学生画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过程。
2、生:在书P14页上“我看到的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画板里画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过程。
3、师: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的欲望。
三、研究花变果实的过程
1、师:为了观察凤仙花,我们采摘几朵凤仙花(按生长顺序采摘)。
2、师:指导学生观察花,引领学生发现,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3、师:指导学生解剖花。(解剖花时,要用镊子细心地从外到内撕下花的个部分。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镊子时动作要轻,防止将花的某一部分弄坏,解剖下来的花的各部分,要分类摆放,教师直接告诉学生
花的每一部分的名称。)
4、生:学生解剖花。(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四、观察凤仙花的果实
1、师: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呢?它在生长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师:组织学生观察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和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引导学生比较观察。
3、师:引导学生关注完全成熟的凤仙花果实,果实里面有什么?(种子)
4、生:学生观察凤仙花果实。观察完了以后,学生汇报。
5、师:教师总结。【作业布置】:
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过程,做好观察记录。【板书设计】:
6.开花了,结果了 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果实里面有种子。
教学反思:、我们的大丰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过程与方法: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学生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
【教学重点】: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教学难点】:整理观察获得的信息,发现凤仙花生长的规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株硕果累累的凤仙花,一张大白纸;几张主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照片。(学生准备)个人的观察日记或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经过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收获。今天,整理我们观察获得的信息,开个成果展示会吧。
2、生:赞成。
二、我们收获了种子
1、师:统计一下,你观察的一株凤仙花大约收获了多少粒种子?
2、生:(对着自己的观察记录表)汇报。
3、师:引领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统计。(通过统计活动,学生获得了一株植物结出的种子数,意在让学生通过数据真切感受“收获”,体会植物物种得以延续并壮大的原因。)
三、我们获得了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1、师:引领学生把观察凤仙花植株高度的数据制作成折线图,通过分析折线图,了解凤仙花在哪段时间里生长最快。(见书P17页制作折线图的方法)
2、师:指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掌握凤仙花从种子到结出新的种子的生命周期。
3、师:指导学生填写书上P17页上的表格。
4、师:引领学生掌握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种子、种子萌芽、幼苗、开花、结果。
5、师:引领学生了解植物的六种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6、师: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了解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7、师:根据单元起始课学生记录的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经历了这样的种植活动,对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有了哪些提升。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阅读“资料库”里《凤仙花》和《多种多样的茎》两篇文章。了解凤仙花的有关知识;了解“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
【板书设计】:
7.我们的大丰收 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教学反思】:
第三篇:0-0 科学之旅 教学设计1
“科学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也是有用的。
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以及学生的动手实验,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敢于猜想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让学生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乒乓球、漏斗、大小不同的试管、水、烧杯、水槽、惯性演示器、酒精灯、烧瓶、录音机、小人、扬声器、放大镜、纸板、铁架台、集气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让我们一起来看──(多媒体展示引言部分。)
师补充:物理学是个知识的海洋,它需要我们去探索,让我们扬起理想的风帆,乘上《探索物理》这叶小舟,开始我们既充满乐趣又不乏艰辛的科学之旅吧!
看完这一段,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的想法,对于物理这门学科,同学们一定也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首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的意见。
同学们讨论发言。
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问题也提的非常好,在以下的旅途中,我们将一起找到答案。(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让我们一起进入科学之旅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实验一:纸人跳舞
打开录音机,纸人随着音乐起舞,关上录音机,小人停止跳舞。
学生提出问题
师:通过下一节课的探究活动,同学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实验二:教师演示
(1)烧瓶在火焰上加热一段时间会看到,水沸腾。
(2)烧瓶从火焰上移开,水停止沸腾。
(3)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停止沸腾的水会再次沸腾。
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非常好,说明大家不仅对实验进行了仔细的观察,而且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本着这样的态度,同学们一定能够学会、学好物理这门课。大家提出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通过你们自己的努力找到它的答案。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几个有趣的实验:
A、漏斗吹乒乓球;B、放大镜看物体;C、纸板托水;D、小试管爬山;E、吹纸。
实验前让学生先猜测结果,实验结束后,看结果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一致。提醒同学们不仅要善于思考,还要勤于动手。
多媒体补充实验(纸盒烧水、多彩的太阳光、会变大的鱼、连电路)
师:以上这些实验有趣吗?物理就是研究这些力、热、声、光、力等形形色色的有趣的现象的,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三、物理不仅有趣,也是非常有用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进入科学之旅第二站──物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生:正是有了电的发明,才使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光明,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丰富„„
生:正是有了声、光的发现,才使我们的眼中看到了色彩斑斓,五彩缤纷„„
生:有了物理知识的大量应用,才能使生产飞快发展,生活质量迅速提高„„
师:物理的世界是如此的有趣,物理的用途是如此的广阔,同学们一定都想学好物理,怎样学习物理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科学之旅第三站。(多媒体展示学习方法)
(一)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师:我想问大家几个问题,看看我们的同学是不是个有心人。
问题:1.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竖排的还是横排的?哪一种颜色的灯在上面(左边),哪一种颜色的灯在下面(右面)?
2.山地自行车后轴有很多的齿轮,上坡时要想省力应该用大齿轮还是用小齿轮?
3.冰棍从冰箱里拿出来时你观察到什么?(冒白气)冰棍冒出的白气是向上还是向下?
师:生活中有很多现象不是我们没看见,而是多数人都是“视而不见”,没有有意识地去观察,如果大家都是有目的去观察,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得到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都是经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考总结出来的。因此我们同学们一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同时还要多动手多实践。
学生实验:要求做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并能叙述实验及现象。
1.鸡蛋的沉浮(新鲜鸡蛋在水中会下沉,陆续向水中加盐,并轻轻搅拌,会看到什么现象?继续加盐,鸡蛋;在水中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2.惯性实验
师:同学们在实验的时候,不仅要善于观察,勤于动手,而且要开动脑筋、多问自己为什么,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发生的现象,只有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
(二)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物理中有很多著名的理论都是科学家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得出来的。
(多媒体展示)牛顿的伟大发现地球引力及白光的分解。
师:物理是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
(三)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和其它现代科技的发展,就没有我们现代方便快捷的生活(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着高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文明成果的同时。由于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也给人类自身带来了许多的问题,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同学们可以就这个问题小范围内讨论,发表你了解的情况、并能给出建议。如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特种减少等
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希望大家以后继续关心这样的问题。相信有了广大同学们的参与,环境会越来越好,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科学之旅第四站。
四、课本STS
请同学们看到课本第8页的STS,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伟大发现。(多媒体展示画面)
五、结束语
六、作业
调查:一些物理学家的生平、成就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贡献。
第四篇:小学科学《火山》教学设计1
《火山》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1、饮料瓶、透明胶布、气球、针,水、红墨水、水槽等每组一套。
2、教师(学生)准备关于火山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
二、教与学的目标:
1、学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流意见。
2、能用简单器材做火山喷发模拟实验。
3、了解火山喷发现象;认识火山形成的原因;认识火山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包括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好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火山爆发吗?请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信息。①播放火山爆发时的视频,认识火山喷发时的现象。提问:看了这些视频资料,你有什么问题? ②学生发言
(从学生的讲述中选取“火山是怎么回事?”、“它是怎么形成的?”、“火山对人类有什么危害?”等几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2、分析有关现象,做出假设。
①提问:从这些现象中你对地球内部有哪些认识?(地层的构造)学生讨论。
(地球表层有一层层的岩石,内部温度非常高,呈熔岩状态,压力非常大等。)②提问:你认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做出假设,并对别人的看法发表意见。老师按学生的假设整理出几条意见。(地球内部的熔岩温度非常高,压力非常大,从地表板块裂缝处或薄弱处喷发出来,就形成了火山。)
3、设计实验。
各小组自行讨论:怎样利用桌上的材料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实验并汇报。
4、学生按自己的设计方法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要求: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
5、汇报、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学生可能作出的实验:①先用气球装上水,再用针扎上小孔后的喷水现象模拟火山喷发,②在饮料瓶一侧扎上一个小孔,用透明胶布粘住,瓶内灌上水,加入红墨水染红,拧紧盖子,用力挤压瓶身,水将透明胶布冲开,形成“火山喷发”。)
6、讨论:通过实验,现在你们认为火山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7、出示地壳变动,火山发生的课件,总结火山的成因。
(三)、科学与生活
8、讨论:火山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播放视频(影片《烈火熔城》片断。)
学生讲述搜集的有关火山带给人们的灾难的资料。
问:火山带给人类哪些益处呢? 学生讨论:
(形成地热资源,形成矿产,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等)
(四)拓展活动
9、布置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资料,办一份火山风景区旅游手抄报。
教学反思
第五篇:科学教学设计
《电路出故障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电路出故障了》一课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典型的串联电路。接着课文创设了电路出故障了的情境,让学生学会查明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想办法对电路进行检测,学习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在电路检测器制作完毕后,要学生思考一下,怎样用它去检测有故障的电路?教师最后应说明,电路检测器是一种检测电路的工具,以后会经常用到,强调它只能在实验室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材料准备等:
1、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会探究电路故障的原因;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猜想,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注意渗透安全用电知识的教育。(3)科学知识:认识电路及电路检测器,知道什么叫电路,会做电路检测器。
2、教学重难点:(1)重点:会探究电路出现故障的原因。(2)难点: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
3、教学课时:1课时
4、教学准备:
学生用:
(1)每组小灯泡2个、灯座2只、电池1个、电池盒1只、导线3根。(这些材料有“问题”)
(2)电路检测器:小灯泡1个、灯座1只、电池1个、电池盒1只、导线2 根。
(3)科学文件夹(记录表)。教师用:
(1)小灯泡2个、灯座2只、电池1个、电池盒1只、导线3 根。
(2)万用表1只、电笔1支等。
二、设计理念: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使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的为每个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提出各自的想法,然后能够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教师创设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活动中探究问题、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在活动中获得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及引出电路:
同学们,你们认识桌上的这些材料吗?如果把它们组合起来会有什么现象?
教师出示组合的电路,指出灯泡亮了,说明电流经过了小灯泡。教师故意断开导线,问:“现在出现了什么情况?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由小灯泡、电池、导线组成的电流的路线叫电路。(板书电路)
(二)组装电路:
1、这些材料你能组合吗?
在组合前,老师有个问题:“你们在组装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2、比一比,哪组快?
(三)交流讨论:
1、说一说你们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
小灯泡没有亮是怎么回事?引出课题,板书:电路出故障了。
2、你们知道小灯泡在组装过程中,你还有什么问题?
3、你们知道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吗?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记在科学文件夹上。
4、交流讨论的记录,教师整理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四)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1、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找到了,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说一说,你的方法是什么?
2、我们还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电路检测器来进行检查。
3、(分发材料)学生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必要时,教师可以辅导)
展示几组好的电路检测器。
4、我们用它怎么来检测呢?教师可以指导使用方法,讲清检测标准,然后让学生检测演示。
6、说一说,你们检测出来电路是什么故障吗?
7、你能使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吗?(每组需要的材料可以派人到讲台上领取)
(五)课外延伸
1、如果家里的日光灯不亮了,能不能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为什么?
2、你能用其他方法检测吗?(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后,分别出示电笔、万用表,而且简要说明电路检测器只是万用表的一个“小弟弟”。)
(六)小结:说说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自评自己及小组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情感。
2、组织学生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并对大树作简单的描述。
3、通过观察、描述获取有关大树的信息。教学准备:
1、教师选择一棵大树,供学生观察。(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教学过程;
1、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
2、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3、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4、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5、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5、后续研究。,进行观察。
《蚂 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蚁的身体特点。
1、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教学重点:
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教学难点: 对观察方法的探究。教学准备:
放蚂蚁的瓶子、白纸、放大镜、水、水槽、三、四块塑料泡沫、昆虫观察盒、毛笔、水彩笔、玻璃片(投影片)、沙、绳子、几条硬纸条、记录纸和笔。教学活动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们带来了什么?
2、出示课题:蚂蚁。
二、激发探究欲望。
1、说说你是怎样捉到蚂蚁的?
2、学生画一只蚂蚁。选几幅展示。
3、比较。为什么有的会画错?
三、引导探究。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分组自行探究。
教师不时穿插到每个小组的旁边观察学生的活动。密切注意学生在做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扯得太远要帮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钻进“牛角尖”得要帮助他们跳出来。
在学生的观察活动中,要适时引发学生的思考,“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怎样?你能不能再看看?你能不能换一种材料再试试?
四、开展研讨、说蚂蚁。
1、把材料从学生处拿开。
2、说说刚才的研究中你们遇到了那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让我们一起解决。
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
每组选出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发言,研讨中发现的事实有另一个学生记录下来。
教师把学生的观点板书下来,即使错误的发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记录下来。当学生的发言出现矛盾时,当场讨论解决。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对于怎样更好地观察蚂蚁,蚂蚁身体的特点这些问题一定要讨论。
五、课外延伸
1、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下课后,每个小组继续研究蚂蚁,下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信息报告会。
2、看蚂蚁的反应,猜测蚂蚁的想法,送蚂蚁回原来的地方。教学设想:
《蚂蚁》是科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蚂蚁身体特点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意识到动物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珍爱生命。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学生较多的探究研讨和动手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这节课不在于学生获得多少蚂蚁的知识,而在于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获得知识。因此,在引导探究阶段要给学生自主权。
《我们在生长》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采用举例的方法描述自己在生长变化。
2、经历和体验测量身高、胸围、心跳、呼吸、肺活量等活动的过程,激发今后继续测量、分析的兴趣。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会测量前讨论、分工,测量后及时记录数据。
4、通过测量了解自己的身高、胸围、心跳、呼吸、肺活量等情况。教学准备
生长变化图投影片、空白表格、钢卷尺、直角三角尺、纸筒、带指针的手表、贴有刻度的大可乐瓶或雪碧瓶(250ml)、可弯头的吸管、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新课。
出示6幅生长变化的图片(投影),观察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你是怎样发现他在不断长大的?
说说从哪些现象感觉自己也在不断长大?记录学生举的事例。揭示课题:我们在生长
2、身体的哪些方面在生长变化。
分小组讨论:刚才同学们例举的事例可以分成哪个方面? 交流归纳:身高、胸围、体重、肌肉、骨胳、心脏、肺
3、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身体的生长变化。
分小组讨论:怎样精确地知道自己身体生长变化的情况? 交流汇报。(不一定有统一的结果,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教师介绍:测量并记录自己现在的身高、体重、胸围、鞋的尺码等数据,以后定期测量、记录,比较这些数据就会发现自己在不断地生长变化。
4、在老师的指导下测量。(1)测量身高。
分小组进行。先小组讨论一下:测量的方法和步骤、怎样测得准、怎样分工,然后相互合作测量(测量过程中可吸收其他小组的测量方法),并讨论一下怎样记录到表格中(教师提供空白表格),记录下来。
班级 姓名
(2)测量胸围。
先集体讨论确定胸围测量的位置,然后按测量身高的合作模式进行测量胸围,记录测得的数据。(3)测每分钟心跳和呼吸的次数。
先安静一会儿,使自己全身放松,心情平静。
让学生说说怎样测量心跳的次数。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补充。(主要是两种方法:用纸筒听和数脉搏的次数,让学生找到脉搏的位置)让学生任选一种方法。让学生讨论分工:听纸筒数数、计时、记录。测三次,取中间的一次记录下来。
按上面的合作模式测呼吸的次数。教师强调并示范呼和吸为一次。
(4)测定肺活量。
拿出带有刻度的瓶子,灌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过来放入盛水的盆内,瓶口朝下。移去玻璃片,插入吸管(短的一头)。
深吸一口气,衔着吸管用嘴呼出气,让气进入瓶内,把瓶内的水排出。
让瓶子竖直,从瓶子上的水面刻度处读出数,就是自己的肺活量,记录在表格里。
学生根据自己测得的数据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5、后续活动。
制定一份以后定期测量、记录的计划表。(主要是时间)保管好表格,以后使用。猜猜我是谁
《 运 用 感 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综合地运用感官的能力;
2、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眼、耳、鼻、舌、手是人重要的感觉器官,并了解眼睛比其它感官接收的外界信息多;
3、培养体会爱护自己的身体的意义。课前准备:
教师:各种投影片,苹果、桔子、西瓜各两只。学生:每人带苹果和桔子各一只。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装在布袋中的苹果和桔子让学生猜是什么。
2、不用眼睛,你能用什么方法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
3、你刚才运用了哪些感官?你知道我们人体上有哪些感官吗?
4、这学期以来,你运用哪些感官学到了哪些知识?
5、导入,板书课题。
二、体验眼睛接收的信息多。
1、你认为在眼、耳、鼻、舌、手这些感官中,哪一个获取的信息最多?(猜测)
2、体验眼睛接收的信息多。(1)、拿出准备好的苹果。(2)、布置观察要求。
(3)、学生进行观察苹果,并记录好观察记录。(见表)运用的感官观 察 到 的 现 象 眼 耳 鼻 舌 手
(4)、比较得出眼睛接收的信息多。
三、体验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综合运用感官。
1、分别对桔子进行观察。(小组内成员除一人综合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外,其他人分别用单个感官进行观察。)
2、组内进行比较,谁获得的信息最多?
3、分析:为什么部分人获得的信息多?得出结论。
4、综合运用感官去判别西瓜的生熟。
四、体验两只眼睛的优越性。
1、猜测人为什么要用两只眼睛看物体。
2、体验两只眼睛的优越性。
(1)、两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大。(眼睛正视前方,比较一只眼和两只眼看到的范围。)(2)、两只眼睛看得清楚。(用视力表进行比较)(3)、两只眼睛看到物体的位置比较准确。(用一支笔竖在自己眼睛的正前方,分别用左、右和双眼看笔,进行比较。)
五、拓展知识。
1、教师演示情境。(摔了一跤,手不能动了,该怎么?)
2、怎样才能知道骨头有没有断?
3、你还知道人们发明了哪些器材来帮助我们去观察。
4、教师投影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