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议论文论据的运用——事实还须雄辩》教学设计 赣马高级中学成为荣
《议论文论据的运用——事实还须雄辩》教学设计
一、导入
2008年12月15日的《扬子晚报》刊登了记者王璟的文章,题目为《高中作文大赛让评委崩溃,九成学生不会写议论文》,说的是“江苏教院杯”全省高中生作文大赛,题目是《没有问题的问题》,要求写成议论文。文章说:“能入围的同学作文基础应该是相当不错的,但是让我们评委十分痛心的是,90%的参赛学生都没写成议论文。所以让人尴尬的是,我们在评奖时,一看到写得像模像样的议论文,就急忙拉到特等奖里来。”那么,这90%的学生写成的作文都是什么文章呢?——“四不像”。这个比例有点触目惊心。高考规定,议论文中议论中的篇幅要占三分之二以上。我们都知道一篇文章总共也就是八百多字,所以议论性的文字至少要达到500字以上。
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确实,典型的事实论据,常常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材料。但是同学们在写作议论文时,常常走入“论点+事例”(幻灯片)的误区,很多同学只是罗列材料,却不懂得概括和分析材料。俗话说,话不说不明,理不讲不清。一位律师,在法庭上不能只摆事实,还要进行辩护,这个辩护就是说理。如果只摆事实就行了,人们还花钱请律师干什么?例子讲完了,还应该就着例子讲一点道理,这样才能使你的文章更具说服力。
其实,生活中,大家都会说理。你从三岁左右就会说理了,家长说,“你看,这孩子会讲理了”,当时,你妈妈很高兴,她看到了你的进步。你从那个时候你不再绝对服从了,你已经有自己的观点了。过了几年你妈妈有点不高兴了,说“你看,我说一句,你有八句等着”。你妈妈说的那一句是论点,你那八句是驳论,你能写是一个议论文语段。随着抽象思维的不断缜密。后来班主任和你家长讲,“我说一句,他有100句”,这时你说的不是语段了,而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为什么生活中会讲理,你和同学之间、父母之间、师生之间,而到作文的时候就不会讲理了呢?那是因为你把作文作一件太神圣的事情。以为作文就是板来脸孔来教人处事之道。其实,作文就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说理给了我们许多启迪。
如果只会摆事实,不会说理,观点与论据之间缺乏联系,这样的文章不能使人信服。事实如果没有“雄辩”会怎样呢?我们来看看不讲理的议论文能不能证明中心论点。(幻灯片)
请看我们熟悉的一个故事:(请一生朗读)
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
这个故事在吴晗《谈骨气》中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提问】 的确,文章中就说:“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可是,如果仅仅是这样材料与观点的组合,能让人信服吗?为什么?
【明确、提问】 不能,因为对同一则材料,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对于这则材料你还有怎样的理解或者想法呢?(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小结,师读:
关键的问题是,这嗟来之食到底可不可以食?
可食:现代有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朱自清、闻一多
古代有没有食嗟来之食的例子呢?韩信,就是九五至尊的帝王勾践不也食了吗? 这食物诚然是嗟来的,但有何妨呢?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暂忍一时之辱,以图有为于将来。中国不是有句古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吗?”这样还能不能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观点啊?不能。而可证明:“以退为进”退一步海阔天空等论点。看来,这个分析太重要了,如果没有分析,不能很好的证明观点,甚至走向对立面。
二、新课
有了事实如何进行“雄辩”才能准确证明论点呢?吴晗又用什么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呢?请完整地看一下我们的课文(学生齐读)
(幻灯片)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了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提问】 课文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分析说理的呢?
【明确】 分析饿人为什么不食嗟来之食。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是施舍者的态度,吆喝一声“喂,来吃!”,是如此蛮横和冷漠!(板书:态度——蛮横、冷漠)另一个是施舍的目的,吃他的饭就要乖乖地听命于他,可见其目的之卑劣!(板书:目的——卑劣)这是对饿人人格的极大侮辱,因而饿人“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至此,文章水到渠成亮出了观点:“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这样观点就极具说服力了!
其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他请我吃饭,我没去。朋友就问,那为什么呢?你不知道,他不是真心请我,(不够真诚)另外,我接受了,以后他请我为他办事,我怎么说?(怕是惹麻烦)——这饭还是不吃的好。
【提问】 那么,雄辩具体有哪些方法呢?如何运用事例来论述观点,把论证推向深入?关键是分析论据,找准论据和论点的契合点,把握四个思考方向:(大家齐读一下)
1、朝深处想,揭示实质;
2、朝大处想,揭示意义;
3、朝远处想,揭示影响;
4、朝反面想,揭示后果。这说明,我们的分析要有深度,要有广度,要有层次。这样就能变单纯举例为就例说理。
1.假设说理(幻灯片)(板书)
【分析】 要证明一个论点,如果举的事例是正面的,那么就可以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反之,如果所举的事例是反面的,也可以从正面来假设分析。简言之,正例反说,反例正说。
例如,在论证“任人唯贤,不可感情用事”这一论点时,有位同学举了“华容道”和“失街亭”两个例证。
(幻灯片)赤壁兵败,曹操北逃,华容是必经之处。诸葛亮明知关羽和曹操有旧情,却偏让他去华容道堵截曹操,这完全是碍于关羽与刘备的兄弟之情。还说“留这人情与云长做,亦是美事”。街亭是蜀军粮道,战略地位举足轻重,诸葛亮却派了“徒有虚名”的庸才马谡去把守,就因为马谡善于谈论兵法,曾有用攻心战征服孟获的建议,很受诸葛亮器重,再加上两人“义同兄弟”,所以诸葛亮察看不出马谡浮夸的品性。在举出了正面的事实材料之后,从反面进行假设分析:
(幻灯片)假如当初诸葛亮不顾及关羽与刘备的兄弟情面,派其他可靠的将领去拦守华容道,那么,可能会擒拿曹操;假如诸葛亮不顾及个人与马谡的感情,秉公办事,不管马谡怎样拍胸脯,下保证,不合适的就不用,那么就有可能避免失街亭的悲剧。
【点评】 经过这样一番论证,让读者更深刻地明白了在用人上感情用事就会有巨大的危害,论点就更加明晰。
【学以致用】 请运用假设说理的方法对下列文字进行分析。(幻灯片)(1)论点:“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原文】 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由此看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幻灯片)【改文】 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假如欧立西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新药当然不会问世。就是他实验了605次,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制成;正是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点评】 红字部分是对正面材料进行的反面假设分析,从起点假设,从终点假设,它既充实了内容又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2.正反对比分析法(幻灯片)(板书)
【分析】 第二个方法,我把它叫做正反对比分析法。我说的正反对比和大家作文里面,举一个正面的例子,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不太一样。它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将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放在一起,但是,并不是放在一起就算数了,还要对例子作进一步的分析。另一种情况是,一个例子本身可能包含了正反两方面的因素,举完了这个例子,再从正反两方面来加以对照性分析。它重在分析,而不是例子本身。
(幻灯片)观点:“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一例含正反因素对比:孙膑的两种境遇)(举例)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写到这,例子举完了,是不是由此收笔,由此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呢?因为这个事例和论点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呢?但小作者并没有停笔,接下来作对比分析:(一句总的评价)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而,又出现“而”了,又转向另一面了)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点评】 这段例子,孙膑的境遇本身包含正反两方面的因素,很显然,和仅仅是例子相比,多了对这个事例的对比性分析,说服力更强了。
【学以致用】 请运用正反对比法对下列文字进行分析。(幻灯片)论点:面对困境,要奋起抗争
有两只青蛙身陷奶油之中。面对四周一片粘稠油腻,第一只青蛙绝望了,退却了,消沉了,于是淹死了。而第二只青蛙却通过乱蹬乱踏这剧烈的搅动使奶油变为黄油,死里逃生。之后进行了说理分析:同样的遭遇,迥异的结果,正是第二只青蛙敢于向命运挑战,才驱走了死神,将生存的权利紧紧握在手中。这启示我,面对困境,与其坐以待毙,莫如奋起抗争!(说理要简洁,俗话说,言多必失。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说多了会说漏嘴。本山的小品忽悠就是这种情况。)
【点评】 这样论说抓住特征进行形象比较,是非清楚,振聋发聩,催人奋进。3.同类归纳说理
(幻灯片)(板书)从结构上入手
举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类的例子,然后进行分析论述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但这个相同点必须紧扣论点;或者举出一个例子,然后在分析过程中联系其他类似事例,进行归纳总结,紧扣论点。
(幻灯片)观点: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和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十年,十年中,他不懈地努力,却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失败,却又不懈地努力。十年之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
举了以上例子以后,扣住论点,对两个例子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就更显示出论证力量。收获已经谈了,现在主要谈的付出。“左思和法拉第,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他们成功的道路却是相同的——付出,无悔地付出。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总分结构,一箭双雕,既能充分说理,又使结构非常严谨。
【学以致用】为下列事例写一段归纳性的话。观点:包容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英谚有云:“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之上。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壮举;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对士子学人的包容,则迎来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高潮!
这些都是点例,一句话一个例子。因为都是大家熟知的,无需细说。
【参考】包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这样的归纳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好像前呼后应。4.因果分析说理。(幻灯片)(板书)
因果分析说理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其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因。因果说理和假设说理差不多。一则材料可以运用多种说理方法。大家交流一下,看写的语段从内容到形式上是否存在差异。
(幻灯片)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分析:这一叙例语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列举贝多芬、司马迁和李宁三个例子来证明论点。毛病是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那么,怎样展开议论呢?阅读语段,我们发现,“三位人物在磨难下的结果”已告知我们了,而对于原因则只字未提,所以,我们就可以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以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
修改: 直接陈述原因
先默读一遍,大家再齐读。
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因为磨难包含的内容很广,每个人的经历都有他的独特性,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最后表明原因难度很大。【学以致用】论点: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
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
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这个例子相对单一,无需例后评说。
【小结】 总之,根据事例分析道理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有必要的,我们要使“雄辩”成为连结论点和事例的桥梁。既做到以例服人,还要以理取胜。当然,在分析时可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这样可使分析更全面,更深入,更富有思辩性,更令人信服!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练笔中运用所介绍的几种分析方法来对事例进行雄辩,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典型的议论段包括如下五个层次:
摆论点---解说论点---举例---分析论据---小结论点,而最后两个点就是今天所讲的内容,也是议论文最核心的地方。占语段的二分之一。
下面我提供给大家一段范文,请同学们注意读一下。
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肌肉萎缩性侧索硬 化 症禁 锢 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的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今天和大家一起研究了关于议论文如何说理,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练笔中经常使用,在高考中能熟练运用,写出像模像样的议论文,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圆你的高考之梦,谢谢大家。下课。
三、拓展延伸
1、在前几天的冬奥会上,中国女子冰壶队取得了第三名。有心理学家分析,站在领奖台上,获得银牌的没有获得铜牌的幸福指数高,你能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
2、运用以上一种或两种论证方法修改下面的片断。
纵观古今,凡是能注重细节的人,往往会成就一番事业。鲁班攀草登山,手指被划破后不忘思考为什么,于是抓住了细节,终于发明了后来广泛使用的锯子。牛顿有一天坐在苹果树下打瞌睡,被树上成熟的苹果掉下来打到,于是他就开始思考并研究其中原因,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存在。因此,细节决不是可忽略的,它关系到大事的成败。
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有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作大事必须从小事开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作起。海尔总裁张瑞敏说过,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伟大来自于平凡,往往一个企业每天需要做的事,就是每天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一个企业有了再宏伟、英明的战略,没有严格、认真的细节执行,再英明的决策,也是难以成为现实。“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到细节致胜的时代。不论是从企业的内部管理,还是外部的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细节问题都可能关系到企业的前途。
第二篇:《议论文论据的运用——事实还须雄辩》
中小学个性化教育专家 1 《议论文论据的运用——事实还须雄辩》教学设计
一、导入
2008年12月15日的《扬子晚报》刊登了记者王璟的文章,题目为《高中作文大赛让评委崩溃,九成学生不会写议论文》,说的是“江苏教院杯”全省高中生作文大赛,题目是《没有问题的问题》,要求写成议论文。文章说:“能入围的同学作文基础应该是相当不错的,但是让我们评委十分痛心的是,90%的参赛学生都没写成议论文。所以让人尴尬的是,我们在评奖时,一看到写得像模像样的议论文,就急忙拉到特等奖里来。”那么,这90%的学生写成的作文都是什么文章呢?——“四不像”。这个比例有点触目惊心。高考规定,议论文中议论中的篇幅要占三分之二以上。我们都知道一篇文章总共也就是八百多字,所以议论性的文字至少要达到500字以上。
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确实,典型的事实论据,常常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材料。但是同学们在写作议论文时,常常走入“论点+事例” 的误区,很多同学只是罗列材料,却不懂得概括和分析材料。俗话说,话不说不明,理不讲不清。一位律师,在法庭上不能只摆事实,还要进行辩护,这个辩护就是说理。如果只摆事实就行了,人们还花钱请律师干什么?例子讲完了,还应该就着例子讲一点道理,这样才能使你的文章更具说服力。
其实,生活中,大家都会说理。你从三岁左右就会说理了,家长说,“你看,这孩子会讲理了”,当时,你妈妈很高兴,她看到了你的进步。你从那个时候你不再绝对服从了,你已经有自己的观点了。过了几年你妈妈有点不高兴了,说“你看,我说一句,你有八句等着”。你妈妈说的那一句是论点,你那八句是驳论,你能写是一个议论文语段。随着抽象思维的不断缜密。后来班主任和你家长讲,“我说一句,他有100句”,这时你说的不是语段了,而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为什么生活中会讲理,你和同学之间、父母之间、师生之间,而到作文的时候就不会讲理了呢?那是因为你把作文作一件太神圣的事情。以为作文就是板来脸孔来教人处事之道。其实,作文就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说理给了我们许多启迪。
如果只会摆事实,不会说理,观点与论据之间缺乏联系,这样的文章不能使人信服。事实如果没有“雄辩”会怎样呢?我们来看看不讲理的议论文能不能证明中心论点。请看我们熟悉的一个故事:
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
这个故事在吴晗《谈骨气》中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提问】 的确,文章中就说:“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可是,如果仅仅是这样材料与观点的组合,能让人信服吗?为什么?
【明确、提问】 不能,因为对同一则材料,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对于这则材料你还有怎样的理解或者想法呢?(学生畅所欲言)
中小学个性化教育专家 2 教师小结,师读:
关键的问题是,这嗟来之食到底可不可以食? 可食:现代有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朱自清、闻一多
古代有没有食嗟来之食的例子呢?韩信,就是九五至尊的帝王勾践不也食了吗?
这食物诚然是嗟来的,但有何妨呢?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暂忍一时之辱,以图有为于将来。中国不是有句古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吗?”这样还能不能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观点啊?不能。而可证明:“以退为进”退一步海阔天空等论点。看来,这个分析太重要了,如果没有分析,不能很好的证明观点,甚至走向对立面。
二、新课
有了事实如何进行“雄辩”才能准确证明论点呢?吴晗又用什么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呢?请完整地看一下我们的课文
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了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提问】 课文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分析说理的呢?
【明确】 分析饿人为什么不食嗟来之食。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是施舍者的态度,吆喝一声“喂,来吃!”,是如此蛮横和冷漠!(板书:态度——蛮横、冷漠)另一个是施舍的目的,吃他的饭就要乖乖地听命于他,可见其目的之卑劣!(板书:目的——卑劣)这是对饿人人格的极大侮辱,因而饿人“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至此,文章水到渠成亮出了观点:“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这样观点就极具说服力了!
其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他请我吃饭,我没去。朋友就问,那为什么呢?你不知道,他不是真心请我,(不够真诚)另外,我接受了,以后他请我为他办事,我怎么说?(怕是惹麻烦)——这饭还是不吃的好。【提问】 那么,雄辩具体有哪些方法呢?如何运用事例来论述观点,把论证推向深入?关键是分析论据,找准论据和论点的契合点,把握四个思考方向:(大家齐读一下)
1、朝深处想,揭示实质;
2、朝大处想,揭示意义;
3、朝远处想,揭示影响;
4、朝反面想,揭示后果。这说明,我们的分析要有深度,要有广度,要有层次。这样就能变单纯举例为就例说理。1.假设说理(板书)
【分析】 要证明一个论点,如果举的事例是正面的,那么就可以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反之,如果所举的事例是反面的,也可以从正面来假设分析。简言之,正例反说,反例正说。
中小学个性化教育专家 3 例如,在论证“任人唯贤,不可感情用事”这一论点时,有位同学举了“华容道”和“失街亭”两个例证。赤壁兵败,曹操北逃,华容是必经之处。诸葛亮明知关羽和曹操有旧情,却偏让他去华容道堵截曹操,这完全是碍于关羽与刘备的兄弟之情。还说“留这人情与云长做,亦是美事”。街亭是蜀军粮道,战略地位举足轻重,诸葛亮却派了“徒有虚名”的庸才马谡去把守,就因为马谡善于谈论兵法,曾有用攻心战征服孟获的建议,很受诸葛亮器重,再加上两人“义同兄弟”,所以诸葛亮察看不出马谡浮夸的品性。
在举出了正面的事实材料之后,从反面进行假设分析:
假如当初诸葛亮不顾及关羽与刘备的兄弟情面,派其他可靠的将领去拦守华容道,那么,可能会擒拿曹操;假如诸葛亮不顾及个人与马谡的感情,秉公办事,不管马谡怎样拍胸脯,下保证,不合适的就不用,那么就有可能避免失街亭的悲剧。
【点评】 经过这样一番论证,让读者更深刻地明白了在用人上感情用事就会有巨大的危害,论点就更加明晰。【学以致用】 请运用假设说理的方法对下列文字进行分析。(1)论点:“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原文】 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由此看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改文】 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假如欧立西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新药当然不会问世。就是他实验了605次,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制成;正是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点评】 红字部分是对正面材料进行的反面假设分析,从起点假设,从终点假设,它既充实了内容又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2.正反对比分析法(板书)
【分析】 第二个方法,我把它叫做正反对比分析法。我说的正反对比和大家作文里面,举一个正面的例子,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不太一样。它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将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放在一起,但是,并不是放在一起就算数了,还要对例子作进一步的分析。另一种情况是,一个例子本身可能包含了正反两方面的因素,举完了这个例子,再从正反两方面来加以对照性分析。它重在分析,而不是例子本身。
观点:“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一例含正反因素对比:孙膑的两种境遇)
(举例)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写到这,例子举完了,是不是由此收笔,由此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呢?因为这个事例和论点到底有
中小学个性化教育专家 4 怎样的联系呢?但小作者并没有停笔,接下来作对比分析:
(一句总的评价)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而,又出现“而”了,又转向另一面了)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点评】 这段例子,孙膑的境遇本身包含正反两方面的因素,很显然,和仅仅是例子相比,多了对这个事例的对比性分析,说服力更强了。
【学以致用】 请运用正反对比法对下列文字进行分析。论点:面对困境,要奋起抗争
有两只青蛙身陷奶油之中。面对四周一片粘稠油腻,第一只青蛙绝望了,退却了,消沉了,于是淹死了。而第二只青蛙却通过乱蹬乱踏这剧烈的搅动使奶油变为黄油,死里逃生。
之后进行了说理分析:同样的遭遇,迥异的结果,正是第二只青蛙敢于向命运挑战,才驱走了死神,将生存的权利紧紧握在手中。这启示我,面对困境,与其坐以待毙,莫如奋起抗争!(说理要简洁,俗话说,言多必失。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说多了会说漏嘴。本山的小品忽悠就是这种情况。)【点评】 这样论说抓住特征进行形象比较,是非清楚,振聋发聩,催人奋进。3.同类归纳说理
(板书)从结构上入手
举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类的例子,然后进行分析论述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但这个相同点必须紧扣论点;或者举出一个例子,然后在分析过程中联系其他类似事例,进行归纳总结,紧扣论点。
观点: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和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十年,十年中,他不懈地努力,却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失败,却又不懈地努力。十年之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
举了以上例子以后,扣住论点,对两个例子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就更显示出论证力量。
收获已经谈了,现在主要谈的付出。“左思和法拉第,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他们成功的道路却是相同的——付出,无悔地付出。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总分结构,一箭双雕,既能充分说理,又使结构非常严谨。
【学以致用】为下列事例写一段归纳性的话。观点:包容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英谚有云:“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之上。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中小学个性化教育专家 5 成就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壮举;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对士子学人的包容,则迎来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高潮!
这些都是点例,一句话一个例子。因为都是大家熟知的,无需细说。
【参考】包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这样的归纳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好像前呼后应。4.因果分析说理。(板书)
因果分析说理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其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因。因果说理和假设说理差不多。一则材料可以运用多种说理方法。
大家交流一下,看写的语段从内容到形式上是否存在差异。
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分析:这一叙例语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列举贝多芬、司马迁和李宁三个例子来证明论点。毛病是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那么,怎样展开议论呢?阅读语段,我们发现,“三位人物在磨难下的结果”已告知我们了,而对于原因则只字未提,所以,我们就可以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以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
修改: 直接陈述原因 先默读一遍,大家再齐读。
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因为磨难包含的内容很广,每个人的经历都有他的独特性,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最后表明原因难度很大。
【学以致用】论点: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
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
中小学个性化教育专家 6 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
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这个例子相对单一,无需例后评说。
【小结】 总之,根据事例分析道理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有必要的,我们要使“雄辩”成为连结论点和事例的桥梁。既做到以例服人,还要以理取胜。当然,在分析时可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这样可使分析更全面,更深入,更富有思辩性,更令人信服!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练笔中运用所介绍的几种分析方法来对事例进行雄辩,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典型的议论段包括如下五个层次:
摆论点---解说论点---举例---分析论据---小结论点,而最后两个点就是今天所讲的内容,也是议论文最核心的地方。占语段的二分之一。
下面我提供给大家一段范文,请同学们注意读一下。
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肌肉萎缩性侧索硬 化 症禁 锢 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的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今天和大家一起研究了关于议论文如何说理,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练笔中经常使用,在高考中能熟练运用,写出像模像样的议论文,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圆你的高考之梦,谢谢大家。下课。
三、拓展延伸
1、在前几天的冬奥会上,中国女子冰壶队取得了第三名。有心理学家分析,站在领奖台上,获得银牌的没有获得铜牌的幸福指数高,你能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
2、运用以上一种或两种论证方法修改下面的片断。
纵观古今,凡是能注重细节的人,往往会成就一番事业。鲁班攀草登山,手指被划破后不忘思考为什么,于是抓住了细节,终于发明了后来广泛使用的锯子。牛顿有一天坐在苹果树下打瞌睡,被树上成熟的苹果掉下来打到,于是他就开始思考并研究其中原因,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存在。因此,细节决不是可忽略的,它关系到大事的成 中小学个性化教育专家 7 败。
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有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作大事必须从小事开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作起。海尔总裁张瑞敏说过,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伟大来自于平凡,往往一个企业每天需要做的事,就是每天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一个企业有了再宏伟、英明的战略,没有严格、认真的细节执行,再英明的决策,也是难以成为现实。“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到细节致胜的时代。不论是从企业的内部管理,还是外部的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细节问题都可能关系到企业的前途。
第三篇:议论文专项复习-事实论据教学设计.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第 单元 第 课时 总课时数: 时间: 授课教师:12月27
课题
教 学 目 标
重点
难点
教学
准备
学生准备 议论文阅读——事实论据
课型
复习
知识与技能:能准确说出事实论据的特点、作用和概括事实论据的方法。
能总结出事实论据的相关考点及答题思路。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总结的答题思路解答学案卷上的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选文观点,丰富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结“事例为何能证明论点”和“事例能否调序”的答题思路
能运用总结的答题思路解答学案卷上的具体问题,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教师准备
课件 学案卷
教材、笔记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知识回顾 回答明确 议论文三要素:论回顾复习点、论据、论证
明确考点
论据的类型:道理论据、事实论据 根据题型
二、考点归纳 找准考点 1.事实论据的明确思路
概括: 人、事、果(扣论点)2.事实论据的特点: 真实性 典型性/代表性 广泛性/多角度 条理性:时间、递进、照应 3.事实论据的作用:证明论点
三、题型归纳 1.文中事例的特点 真实性、典型性/代表性、广泛性 2.文中事例的作用
教师调控
提问导入 提问引导 归纳考点
屏幕展示 归纳题型 引导思考 明确考点
设计
意图
明确任务 回顾旧知 明确考点 明确题型 找准考点
(多角度)证明论点
3.文中事例是否可删
删:不能证明论点、事例不真实、不典型
不删:广泛性、照应
4.文中事例能否调序
时间、递进、照应
5.文中事例为什么能证明论点 事例与论点的联系 6.补充事例 证明论点
四、明确重点
明确思路
1.文中事例为什么能证思考回答 明论点
自主思考
2.文中事例能否调序
合作交流
五、突破重点
回答问题
㈠文中事例为什么能证明论点
明确思路 1.答题思路:找出论点 思考回答
屏幕展明确思
示 路 答题思学以致路 用 引导思巩固练考习指导回利用幻答 灯片展
示学生
引导点答案,概括事例 自主思考 分析事例与论点的联系合作交流(事例如何体现观点)
回答问题
2.例题解析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简要分析马克思的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本段观点? 3.实战演练
完成学案卷《自尊》的相关试题
阅读第③段,简要分析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中心论点?
㈡文中事例能否调序 1.答题思路: 概括事例 分析事例 事例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
事例是层层递进的 事例与……相照应 2.例题解析
自信成就辉煌的核心要素是创新。2008年,我
拨
明确失展示学分之
处。生
学以致
答案 用
屏幕展示巩固练习答题思路 引导思考 指导回答 引导点拨 展示学生 答案
们用自主创新的理念实现了“科技奥运”的目标;2010年,我们再次用技术创新铸就了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点亮了世人的双眼。
文中的两个事例能否颠倒 3.实战演练
完成学案卷《自尊》的相关试题
②③⑤段的事实论据能否颠倒?
六、课堂小结
七、当堂检测
八、布置作业
议论文专项复
习——事实论据
板 书 设 计
事例为什么能证明论点
事例能否调序
找出论点 概括事例 概括事例 分析事例 分析事例与论点的联系
反思
第四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分析事实论据》教学设计
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分析事实论据
张英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能根据论点选择事实论据,能根据事实论据推出要证明的论点。(2)掌握概括事实论据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师生间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梯度、循序渐进地训练,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思维训练,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归纳分析事实论据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能根据论点选择事实论据,能根据事实论据推出要证明的论点。(2)掌握概括事实论据的方法。
三、难点:
能根据论点选择事实论据并说明原因。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具:多媒体。
六、学情分析:
1、学生议论文学习刚起步,学了为数不多的议论文,在概括事实论据方面总是容易忽视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出现遗漏论点中的关键信息,概括不完整,不全面的情况。因此,设计这节课,通过由段到篇,由课内到课外的材料训练总结概括事实论据的一般方法,梳理议论文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以提高学生的概括和阅读能力。
2、因为是初学议论文,补充论据对于学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通过替换论据、选择论据、删减论据多样的训练,为学生设计阶梯,能促使学生学会补充论据,最后布置补充事实论据的作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论点作者的观点、看法、主张 论据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根据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据分为两大类
事实论据:含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
道理论据:马列主义理论、名人名言、公认事理、格言俗语、、定律公式、自然科学原理等
二、明确学习目标:
(1)能根据论点选择事实论据,能根据事实论据推出要证明的论点。(2)掌握概括事实论据的方法。
三、根据论点,选择事实论据。
1、回顾所学
《谈骨气》中的三个事例的特点
谈骨气
1、文天祥拒绝降元——士大夫——古人
——富贵不能淫 •
2、穷人不食嗟来之食——平民——古人
——贫贱不能移 •
3、闻一多宁死不屈——学者——今人
——威武不能屈 判断下列事例能否证明本课论点: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1、李时珍花了31年功夫,读了800多种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7个省,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为了了解一些草药的解毒效果,吞服了一些剧烈的毒药,最后写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
2、意大利人布鲁诺坚持“日心说”,天主教会建议当局将布鲁诺活活烧死。布鲁诺听完宣判后,面不改色地对这伙凶残的刽子手轻蔑地说:“你们宣读判决时的恐惧心理,比我走向火堆还要大得多。”最终在罗马英勇就义。
3、孙悟空将变成姑娘的白骨精打死,唐僧埋怨他害了人命,拼命念紧箍咒,而孙悟空毫不屈服,仍然把再次来害师傅的白骨精打死了。
4、朱自清晚年贫病交加,但他仍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
概括总结事实论据的特征。
2、选择论据: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心态不太正常时,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不仅害人,也会害己。
下面三则材料,哪一个适合证明以上的观点,为什么?
[材料一]
廉颇出于嫉妒之心,处处与蔺相如作对,多次羞辱他,但蔺相如从不计较。最终廉颇认识到自己的小肚鸡肠,他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此两人和睦相处,共同辅佐君王,留下了“将相和”的美谈。
[材料二]
庞涓贵为魏国大元帅,屡立奇功,却因妒孙膑之才,设阴计使孙膑受刖刑(用尖刀剜剔膝盖骨)及黥面(用黑墨在脸上刺字)。孙膑任齐国军师后,所向无敌的庞涓终于落得个兵败身亡的下场。
[材料三]
公孙阏是春秋时期的美男子,深得庄公宠幸。自从与颍考叔同掌兵权后,就对颍考叔由妒生忌,由忌生恨。后来在攻打许城的战斗中,颍考叔做了先锋官,公孙阏更是妒忌,以致于在颍考叔将要登城时,暗放冷箭,射死了颍考叔。(丰台2011二模)
3、小结:事实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是为了证明论点。4.下面的论据可以证明什么论点。
伟大的事业一般都源于伟大的梦想。当微软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其创始人比尔·盖茨就提出这样一个伟大的梦想:让计算机进入家庭,并放在每一张桌子上。进入21世纪后,微软又提出新的梦想:通过优秀的软件赋予人们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运用任何设备进行沟通和创造的能力。伟大梦想的指引,是微软之所以成为伟大公司的根本原因。
“破釜沉舟”,打仗本来要具备良好的交通工具和后勤供应,项羽却采取了逆向思考——砸锅、沉船;韩信“背水列阵”,反作战常规,自己断掉了自己的退 路,士气大振,大获全胜;孔明巧设“空城计”,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常规,以空城对敌,巧用“反弹琵琶”之计获胜。
设计意图:
非常明确,采取多样的形式使学生体会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四、概括事实论据:
1、温故而知新:
勤出聪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但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风霜,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这说明,即使有些天资比较差、反映比较迟钝的人,只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同样也是可以弃拙为巧,变拙为灵的。
小结:概括议论文论据的一般步骤:
一、确定人物,理清事件:
谁
做什么
二、检查概括是否能体现中心论点
2、小试牛刀:
• 概括本段事实论据
在创造发明的路上,逆向思维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人间奇迹。传统的破冰船,都是依靠自身的重量来压碎冰块的,因此它的头部都采用高硬度材料制成,而且设计得十分笨重,转向非常不便,所以这种破冰船非常害怕侧向漂来的流水。前苏联的科学家运用逆向思维,变向下压冰为向上推冰,即让破冰船潜入水下,依靠浮力从冰下向上破冰。新的破冰船设计得非常灵巧,不仅节约了许多原材料,而且不需要很大的动力,自身的 安全性也大为提高。遇到较坚厚的冰层,破冰船就像海豚那样上下起伏前进,破冰效果非常好。这种破冰船被成为“本世纪最有前途的破冰船”。
3、实战演练:
• 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牛顿是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奠基人,牛顿小时候躺在苹果树下,看见苹果掉下来,于是提出疑问:“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不向天空飞去呢?”多么简单的问题,看到这种现象,并非牛顿始,为什么别人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看来别人都没有像牛顿那样是个有心人。
• 中心论点:工夫常负无心人
4、小结: 设计意图:
此环节由回顾、总结、运用到最终理解掌握,希望对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
六、课堂小结: 论据的概括紧扣论点
论据的选取依据论点
七、布置作业:
生命的真谛
①很多人都在追寻生命的真谛:是腰缠万贯?是德高望重?还是名垂千古?
②在我理解,生命的真谛是一份洒脱的自然,远离名利的困扰„„古时起,就有许多人在追求这样一种境界,没有官场的勾心斗角,没有生活的层层重压,在这样一个远离名与利的世界里,人们自由自在的生活着。东晋的陶渊明,放弃了能给予他名与利的官场,毅然“归园田”,这在世俗人眼中,似乎是一个愚笨的决定,但这种远离名利困扰、洒脱的生活带给他的快乐,却是那样的无穷无尽。他——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
③一直认为生命的真谛是一种谦虚,淡然,远离名利的困扰„„居里夫人发明了放射性元素镭,对于治疗癌症有重大意义。许多人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决定出天价来收购这一项专利,从而获取更大的利益。居里夫人在人们的追捧和重金诱 5 惑面前始终保持着原有的谦虚和淡然。她拒绝了所有的“收购者”,并宣布:这项专利属于全世界所有的患者,自己不会收取任何酬劳!这是一个伟大的决定,使她的人格得到升华!她——获得了人生的真谛!
④逐渐懂得生命的真谛是尽职尽责,无私奉献,远离名利的困扰„„今年春天来临的时候,日本地震海啸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带走了人们本应幸福快乐的日子,带给人们无限的恐惧和不安。在核危难的黑暗中,是那些临危不惧的人挺身而出,为人们驱散核危险。他们之中的有些人倒下了,有的人甚至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如果不经历核危难,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福岛50勇士。他们既不为名也不为利,尽职尽责直到倒下,这种坚强从何处来?来自他们对工作的认真,来自他们对生命的热爱!他们——使我理解的人生真谛得到升华!
⑤在人生的海洋中航行,名利不过是过眼云烟。摆脱名利,重新发觉自己的人生,你会获得更多宝贵的财富,体味到人生的真谛!22.阅读文章,概括生命的真谛是什么。(2分)
答:
23.下面哪则事例可以替换第②段中“陶渊明”的事例?为什么?(3分)
【事例一】
唐代的柳宗元,被贬永州。他寄情山水,沉醉于清幽秀美的自然环境中,借以摆脱
官场的纷扰,排遣心中的失意之情。【事例二】
魏晋名士嵇康,对尔虞我诈的官场深恶痛疾,拒不做官。他追求摆脱约束、回归自然的人生境界,宁愿选择在洛阳城外做一名快乐的打铁匠。
答:
24.文章第③④段的顺序不能调换,请说明理由。(3分)
答:
第五篇:写作训练教学设计:议论文事实论据的剪裁
写作训练教学设计:议论文事实论据的剪裁 教学目的:掌握对议论文事实论据的剪裁方法。
重点难点:剪裁要根据论证论点的需要进行合理的想象扩充和概述。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议论文有三个要素缺一不可:论点、论据、论证。论据又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之分。我们用得比较多的事实论据又能从不同角度证明不同论点,所以使用时是需要剪裁的。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议论文事实论据的剪裁方法。
一、了解同一材料可以多角度立论。请看下面例子思考: 材料:“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曹刿论战》)
讨论:用曹刿和他同乡对话的材料作论据,对材料可作怎样的分析?可以从哪些角度立论?确定什么论点?
明确:材料中“请见”、“遂见之”是结果;曹刿有才有胆有识有主见和鲁庄公有容人之量国家有民主参政的环境是原因。从曹刿的角度可以确定二个观点:
1、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2、位卑末敢忘忧国。从鲁庄公及国家的角度可以确定这样的观点: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并请学生阅读例文。
二、明确剪裁原则。
三段例文对材料的表述都有不相同有的突出点,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突出这个点而其它则都省略了,为什么要突出这个点而省略其它呢?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论点一突出“请见”;论点二突出鲁庄公采纳建议;论点三突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根据论证论点的需要截取材料,突出论证论点的有关内容,摒弃无用的材料。这就是剪裁的原则。
三、探讨剪裁的步骤和方法。
从鲁庄公的角度确定一个观点: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请看例文:
观点之一: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例文:
春秋时代的曹刿是个普通百姓,属于“非肉食者”一类。就是说,他无职无权。但他关心国家命运,在齐国军队来进犯自己的国家之际,他不放心光让那些“肉食者谋之”,于是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入见”鲁庄公,阐述对怎样打仗的看法。
思考讨论:此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是什么?这个吻合点在材料中是因还是果?在表述中是如何突出这个点的?
明确:吻合点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是结果。是通过合理扩充内容想象情境来突出的。再看例文二:
观点之二: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例文:
曹刿论战是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平民百姓要见国君,说句话,参与商量国家大事,似乎还是很容易的。曹刿和他同乡说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对鲁国统治者的尖刻的批评,但也没有遭到“穿小鞋’’的打击报复。相反,鲁庄公还诚心诚意地请教曹刿,并按曹刿的正确意见发布军令,确实是很有民主气度的。可见,曹刿能积极参政,发表意见,恐怕不仅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还因为当时有一个允许参与的民主环境。如果曹刿贸然找上门去,却被一顿军棍轰出来,也就不会有什么求见论战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