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高中语文 第7课《琵琶行并序》同步教案7 语文版必修2
语文必修二语文版最新同步教案第7课《琵琶行并序》教案7 教学目标:
1、鉴赏本诗中的音乐描写。
2、分析音乐描写的手法。教学方法: 比较阅读,专题讨论。教学工具:音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声音无形,摹声最难。它是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东西,难以让人用文字去描述。可是,优秀的作家却能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去描绘声音,并能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让人感叹语言的神奇。这节课,我们重点鉴赏分析《琵琶行》中音乐描写。
二、鉴赏分析
1、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三次琵琶弹奏。明确:第一次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二次 转轴拨弦三两声„„唯见江心秋月白
第三次 感我此言良久立„„江州司马青衫湿。教师:这三次音乐描写,有详有略。哪次是详哪次是略?
教师:下面我们重点分析第二次弹奏。在分析之前,先检查背诵情况,谁来给大家背一遍? 学生活动:单背,齐背。
2、多媒体显示第二次演奏中具体写声音的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用心
爱心
专心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进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学生活动:找出运用的修辞方法。明确:比喻。
问:这些比喻表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强大的声音应像急雨扑面、扣人心弦而不燥,弱小的声音要如窃窃私语、情真意切而不虚。“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各种声音“错杂”交织、音量不一,但音质都像珍珠一样圆润、清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鸣水下滩。”
曲折的旋律应演奏的像在树丛花中的莺歌燕语一样委婉流畅。而忧伤的旋律则应演奏的像地下的泉水一样,虽然时隐时现、若即若离却又连贯缠绵、“缓若流水而不绝”。“别有忧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在“无声”的空拍和停顿中蕴藏着“有声”所无法表达的“大音”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音乐的高潮到来之前常给人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水浆迸”的心理预感,这也就是音乐演奏艺术中的“力度衬托”。而音乐的高潮“突出”之时则应使听者如置身于“铁骑”飞奔、短兵相接的战场一样惊心动魄。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用心
爱心
专心
5、小结:白居易的描写“常物设喻,朴实自然,可见可闻”。下面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独奏《高山流水》,结合着刚才的音乐描写体会诗人高妙的文笔。
6、分析侧面描写:
我们曾学过苏轼的《赤壁赋》,内有几句音乐描写,请同学们回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一段里面呢,除了正面写音乐的句子,还有一句是写音乐效果的,即: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种不是正面写音乐,转而写听者的反应的描写,叫侧面描写。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中的侧面描写。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主人忘归客不发。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补充:在阅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这样的词语: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这些,都属于侧面描写。
7、小结:以上呢,我们鉴赏了诗中的音乐描写,通过鉴赏,可知琵琶女的演奏技巧实在高超,称得是一位演奏家。并且,在这首诗里,她的琵琶声是和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学们能不能看出来?请勾划相关句子。如:忽闻水上琵琶声。唯见江心秋月白。满座重闻皆掩泣。所以,这真是一场水淋淋的琵琶专场演奏会。
三、延伸拓展
1、师:接下来,我们欣赏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一首同样描写音乐的诗歌――《听颖师弹琴》。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听颖师弹琴 韩愈
用心
爱心
专心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2、出示大致诗意解读:
纤柔甜润如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娓娓私语。高亢昂扬如英勇的战士奔赴杀敌的战场。轻盈飘逸如蓝天上的白云微风中的柳絮。热闹喧嚣得像一群鸟儿栖集在一棵树上。群音中一声独起像一只凤凰在引颈领唱。愈转愈高的孤凤长鸣就像攀岩已到绝顶。瞬间的急剧下降如同悬崖撒手直落深谷。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得音乐的耳朵。一窍不通竟也被音乐激动得坐立不安。最后被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湿衣裳。
再也不能承受琴声对感情的牵扯,赶紧伸手止住颖师不要再弹下去了。
好本事啊!你弹琴给我听,简直就是:一会儿放块冰在我的心里。一会儿又放块炭在我的心上。用心
爱心
专心
3、学生思考:这首诗和《琵琶行》的描写手法有哪些相同之处?请同学们说出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又有哪些比喻。
明确: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并且,正面描写中也用了大量的比喻。
四、练习
播放《雨打芭蕉》,请同学们写下自己的第一感觉。
五、作业:
把听曲之后的第一感觉记下来,下去整理成一段音乐描写,要求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有比喻。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第二篇:高中语文 第7课《琵琶行并序》同步教案12 语文版必修2
语文必修二语文版最新同步教案 第7课《琵琶行并序》教案12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播放有关白居易的视频)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人有读诗的传统,今年5月份就在咱们西安,举办了一场与诗歌有关的盛大的文化活动,大家知不知道、有没有印象?它是什么? 生:好像是诗歌节吧。
师:对,诗歌节,第二届中国诗歌节,这届诗歌节的主题是什么?“盛世中国,诗意长安”,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在诗意长安,静下心来,自己品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课题)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题材。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它主要是以铺叙为主的一种歌词,下面请同学们首先读一下诗前的小序。生:„„
师:好,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谁来概括。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我不知道大家知道不,学习咱们国文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 生:读,师:对,这个读,不是老师说的,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么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所以首先要走近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好,下面我们一起呀,不是一起,自由地放开声来读。好,咱们就开始。(放音乐)
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沉浸在诗的境界里,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呀,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谁知道?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落魄失意的人。
师:你的解释有一点点问题,沦落不是沦落人,是不是? 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是不?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师:不仅仅是琵琶女,还有诗人,是不是?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那么,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我想啊,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尝试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不好,那一段,第几段呀?第三段,谁来给我们读一下,好,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好吧?请。生:„„
师:好,你觉得她的感情把握怎么样?
生:我觉得读得挺好的,这一段主要讲琵琶女的身世,应该比较同情,读的时候读出同情来。
师:你是站在诗人的角度讲吧,现在呢,如果是琵琶女这个角度,你觉得,她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去读? 生:悲凉。
师:对,悲凉的感情,好,我们读诗歌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得抑扬顿挫,是吧?但更要注意把握诗歌中诗人所蕴含的什么?感情,所以,刚才同学说到感情,这一段,我觉得把握得比较到位。好,就这一段,同学们,有什么疑问没有?把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我们讨论讨论好不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好,这样吧,咱们周围同学商量一下,把你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生小声交流)好,谁有问题?你来。生1:文中是如何描写琵琶女的形象的? 生2:这一段主要用什么手法来写她的身世的? 师:提了两个问题,大家觉得它有讨论价值吗? 生:有。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那好,咱们周围同学啊,就自由组合,议一议,好不好?两个问题随便讲,想说哪个说哪个,好不好?想发言,随时举手。
生:我想说第二个问题,前几句写她少年的时候,然后还被那个秋娘嫉妒,然后„„ 师:秋娘是什么人? 生:不知道。师:看看注释吧。生:歌妓。
师:秋娘恐怕不是一般的歌妓吧?
生:秋娘吧,本身就是才华很出众的,然后还要嫉妒她,说明她比秋娘的才华还要„„ 师:对了,秋娘本身就是才华横溢的歌妓,是吧?被她嫉妒了,可想而知。
生:后面,就是写她“弟走从军阿姨死”,他们家人,离开的离开,死去的死去,然后她的容颜,因为家庭变故,然后变得非常憔悴,当时社会,看重你,就是因你的容貌好,她的容貌已经非常得„„ 师:你是在讲琵琶女的形象,对吧?
生:然后用前面的红火一时和后面的悲凉人生经历,形成一个对比。
师:还有对比,实际上你把两个问题合在一起说了,既提了琵琶女的形象,又说了手法,大家同意不同意?有没有要补充的?不需要补充了吗,大家觉得这个问题探讨得可以了?我看你想发言又不敢举手,你说一说。生:我觉得琵琶女主要是代表中国普遍的封建礼教下古代女子悲惨的„„ 师:她是一个封建什么?
生:就是一般的古代的女子普遍的悲惨„„
师:普遍的一种命运,不仅仅是她一个,好,这里她谈得更深入了,上升了一个高度。同学们想过没有,琵琶女,她的技艺高超不高超? 生:高超。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但是呢,她最早的时候,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是吧?但是,到了晚年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年老色衰之后呢?门什么? 生:门前冷落车马稀。
师:所以,说明什么问题呀,哪个时代是不是就是,什么?你来说。生:那个时代就是重色轻才的。
师:重色轻才,这个说法呢,我觉得还是可以理解的,说明什么问题,不是看重她的技艺高超啊,是吧?而是,关键她年老色衰了,所以就被抛弃了,是不是?所以从这里看出,琵琶女仅仅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能理解吗?那么,我刚才说到了,除了琵琶女,刚才说,谁解沦落人,沦落人一个是指琵琶女,还有一个是指谁呀? 生:白居易。
师:那么,当诗人穿过无数人群、走过无数条路,在这萧瑟秋天,来到浔阳江头船上的时候,他又是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请一位同学能不能读一读诗人,他又是怎样沦落的呢? 生:„„
师:请坐,我刚才怎么说朗诵注意事项的?首先要读什么,对了,读准字音,我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位白居易呀,作为大诗人,他有没有字音上的错误呀?有,什么?
生:“住近湓江地低湿”的“低”,“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血”„„ 师:“血”书面语读什么,口语读什么?还有没有? 生:“如听仙乐耳暂明”的“乐”。
师:好,这里白居易还得加点劲,知道不?好,我们在读白居易诗人的这一段时要读出什么感情?你觉得呢?我们的白居易说一说。
生:应该和琵琶女一样感同身受吧。师:感同身受,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这里面,他的遭遇呀,还有什么词可以体现出来? 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
师:改正,这里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是不是感伤呢?好,就这一段,大家最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你觉得?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怎么理解?而且那个“同”字,同在哪里?
师:好,同在哪里,大家想一想,一个是朝廷官员,一个是什么?琵琶女是什么?江湖的歌妓,是吧?一个是高朋满座,一个是门前冷落,那他们又同在哪里呀?刚才同学提到了。谁能说一说,你觉得同在哪里? 生1:白居易从他的生活经历上,他一开始满腹才华,想一展鸿鹄之志,却在朝廷中受到排挤,而被贬谪到偏僻的地方,琵琶女本来也是很有才华,但她却因为年老而无人问津,所以他们的经历都是从曾经的激情到如今的平淡。
师:激情,不准确。那么这个对比,你刚才说了,怎么能从激情到平淡? 生1:从辉煌。
师:这个词还可以。还有没有? 生1:所以他们此刻的心境都是悲伤的。
师:因为他们都是失意落魄的。好,请坐,还有没有同学想说?好,你来。生2:还有她们俩都是京城人。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2:从前面小序上讲的。“问其人本长安倡女”,长安就是„„ 师:对,是来自京城。现在呢,他们都来到了什么地方? 生2:浔阳江头。
师:对,所以这一点也是相同。
生2:还有一点就是他们都怀着一种落魄之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还有没有?
生3:他俩都是人才,得不到人家的重视,这也是相同的一点。
师:都是很有才华的,琵琶女呢十三什么?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我觉得她的水平还是挺高的,十三岁呀,是不是?诗人呢?也是才华横溢的吧,他是,我印象中他很早就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还记着没有?小的时候,就是大概十五六岁的时候,有没有印象?离离原上草„„那是大概他十五六岁时写的。你想想他多有才华呀,大家谈得非常好。那么,我们再想一想,是什么打动了白居易,是什么把两个素不相识的陌路人,联系在在一起,同是天涯沦落人,刚才说了“同”,刚才我们讨论得非常好,那他无缘无故的就同了吗?是不是?我们就想一想?谁能说一说?
生:是因为琵琶女弹的那个琵琶。师:原本素不相识是什么把他们连在一起? 生:音乐。
师:是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同学们,琵琶曲这一段应该说是什么?千古传颂啊,脍炙人口。刚才,我们的琵琶女、我们的诗人都读了一下,我也情不自已,我给大家读一下。背一下这一段,那么,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一想,这段中最精彩的句子在哪里?为什么精彩?好不好?(配乐朗诵)读完了,听完了,不知大家相出问题了没有?你觉得这里边最精彩的句子是什么?你先说。
生:我最喜欢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它把琵琶声在沉静以后的比作炸破的银瓶和那个骑士突然拔出刀枪那一瞬间的声音,更加突出了琵琶声在沉默后的慷慨激昂的音乐特点。师:非常激越,你很喜欢。好,还有没有?
生:我喜欢那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因为我觉得这句话采用的是比喻的手法,经过音乐的跌宕起伏,然后婉转动听,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听上去挺有感觉。师:比喻有什么好处? 生:就是十分生动形象。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化什么为„„ 生:化抽象为具象。
师:对,大家都知道,熟悉的写愁的,是不是很抽象?李煜怎么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抽象的无形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滚滚江水。愁有多少啊,无边无际,比喻的手法是不是很好。还有没有同学想谈的?
生:我喜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它把弦声首先比喻为急雨,声音非常急促,然后又如丝雨般非常渺茫的感觉,很形象,很生动。
师:我听了刚才同学谈的精彩的诗句,我想问一个问题,同学们,是什么打动了诗人?仅仅是精彩的音乐吗?谁来说一下?这音乐有什么在里边?
生:从第二段里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作者被打动,不仅因为好听的音乐,还有琵琶女融入他自己的情感在音乐里面——
师:有琵琶女的遭遇,有琵琶女的请感在音乐里面。生:音乐主要有思想情感在里面,所以作者就被打动了。
师:那我还要问,仅仅是琵琶女的遭遇和情感在里面吗?就打动了诗人吗? 生:还有诗人想到他自己的身世,然后就有比较悲伤的感觉。
师:对,还有他自己的身世,是不是?触景生情,实际上,我们看写音乐,不仅仅是讲琵琶女呀,还在写谁的感情呢?诗人自己,是音乐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诗人和琵琶女怎么样?联系在一起,拉近了他们的距离,在两个陌路人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好,我们下面一起读一下最后一段。(齐读)
师:“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琴声和着白司马的泪水沉到了江底,千年之后,仿佛仍在我们耳畔回响。下面,我想同学们还有很多的感触吧,下面,我们就畅所欲言,敞开心扉,用较有诗意的一两句话来表达你的感悟。
生1:天公薄情病乐天,世情愚昧苦才女,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怒愤难自平。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好,哎呀,你很厉害呀。昨天预习就在想,是吧?好。那么谁来说一说。
生2:对音乐的感悟,仿佛从远处传来,又似乎就在身旁,那么清静、那么飘渺,琵琶声响彻长安城,好像有人在哭泣,幽怨着,缠绵着,弹者有意,听者有情,我愿化作一小曲去抚慰你那懂我的心。师:好,富有诗意呀。还有没有?
生3:一男一女江畔逢,同为京城沦落人,为何不乐,难为知己。
师:你前面好像是诗句,后面猛地一句,然后就刹车了,是不是?稍微后面在调整一下,我感觉是不是更好?啊,好,还有没有要说的?这位男同学。
生4:琵琶声传逾千载,歌女乐天花开败,酒不醉人人醉曲,司马泪和一月白。
师:啊,好,也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呀,老师也很喜欢诗歌,我在备课时,也想了这么一个七律,看我的感受,我读一下,感悟琵琶行,“浔阳江畔少知音,冷月荻花夜色寒。哀怨琵琶情切切,半觞清酒泪涟涟。飘零歌女伤神苦,沦落诗人为客难。前辈字句清肺腑,后生吟诵叹先贤。”读了这首诗,让我们在激动的情绪中平静下来,我们进行了一场诗歌的漫游,情感浸在诗歌的意境里,去体会音乐的美妙,去感受诗人的情怀,我们伴着音乐再一次放声地旁若无人地自由地读一遍这首诗,好不好,开始。(生默读)
师: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我想是这样,大家刚才读了一下,不知把里面的感情体会得怎么样,你可以选择你最欣赏的、最感动的几句读一读,好不好?把那种体会带给所有的人,谁能给咱们读上几句? 生:(有感情朗读)
师:怎么样?好,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让我们以经典为伴,与诗歌同行。下课。
用心 爱心 专心 8
第三篇:2012高中语文 第7课《琵琶行并序》同步教案8 语文版必修2
语文必修二语文版最新同步教案第7课《琵琶行并序》教案8 一 教学目标 鉴赏评价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2 鉴赏诗中如何将无形的音乐描绘得可以感知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分析主旨句 2 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 三 教学设想
《琵琶行》是七言古诗,篇幅较长。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研究”的精神,结合本课特点,拟先让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整体感知全诗,然后用一节课的时间,采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归纳的办法,实现教学目标。至于音乐描写,则用播放《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那一段的录音并加以点评的方法来完成。四 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1 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跟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画出来。2 概括每节诗的内容。3 思考三个问题,并写出答案: ⑴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⑵ 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 ⑶ 我最喜欢的段落是哪一段?为什么?
教师方面:1 准备高三册语文朗读带⑵;2 录制《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磁带一盘。五 教学过程
用心
爱心
专心
㈠ 导入新课
播放语文磁带《琵琶行》,为鉴赏课文创造气氛。㈡ 研读课文
教师指定学生找出诗前小序与诗歌对应内容并归纳。指定学生概括每节诗的内容,教师归纳:①浔阳江边闻琵琶;②江心聆听琵琶曲;③江中又听身世苦;④同病相怜感慨多;⑤再闻琵琶青衫湿。
3按照就近组合的原则,学生每四人一组,讨论“我最喜欢的人物”。教师归纳:诗中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一个是诗人自己。
琵琶女:少年时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晚年时年长色衰,寂寞凄凉。诗 人:左迁前朝廷谏官;左迁后江州司马,凄凉郁闷。
两个人物,身份不同,遭遇相似,学生喜欢哪一个,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分组讨论“我最喜欢的句子”。讨论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句;可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句;可能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句。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首先肯定,分析这些句子好在哪里,但不深究,然后巧妙及时地将讨论引导到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上来。
诗人与琵琶女有许多相似点:①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 个是誉满京华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②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一个年长色衰嫁商人,一个直言敢谏遭贬谪);③都有由京城流落至洵阳的共同经历。
诗人从自己与琵琶女相似的遭遇中,发出同病相怜的感慨。分组讨论“我最喜欢的段落”。注意事项与前一点相同。教师归纳:本诗音乐描写非常成功。诗人分两个阶段描写琵琶女的演奏。第一阶段:演奏一般曲子,表现琴声“有情”。这一阶段,诗人直接讲感受,他听出了琴声的抑郁悲伤。第二阶段:演奏名曲,表现技法高超。这一阶段,诗人调动多种艺术手法写出琴声的变化。共写了
用心
爱心
专心
三个乐段。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表现琴声的急切愉快;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声作比,表现琴声的轻快流畅;第三乐段,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作比,表现琴声的热烈紧张。㈢ 迁移训练
用鉴赏本课音乐描写的方法赏析王小玉高超的歌唱艺术。
播放《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一节磁带。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老残游记》描写音乐,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并大量使用比喻,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与《琵琶行》相比,《老残游记》写旋律的变化更复杂:“初不甚大”—“越唱越高”—“拔一个尖儿”—“极高的地方”“回环转折”—“又高一层”—“接连三四叠”“节节高起”—“陡然一落”—“愈唱愈低”“愈低愈细”—“听不见”—“声音从地底下发出”—“忽又扬起”—“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霍然一声,人弦俱寂”。㈣ 布置作业
就《梁祝》或《二泉映月》写一段描述音乐的文字,200字左右。
提示:反复听取《梁祝》或《二泉映月》,运用比喻或摹声等手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要写出悲愁伤感的意味来。
附:板书设计
1音乐描写
第一阶段:演奏一般曲子诗人直接感受—抑郁悲伤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一乐段:比喻摹声—急切愉快
第二阶段:演奏名曲 第二乐段:莺语间关—轻快流畅
第三乐段:银瓶铁骑—热烈紧张
2主旨句:同是 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誉满京华的名艺人 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才华横溢的大诗人 年长色衰嫁商人
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 直言敢谏遭贬谪 都有由京城流落至浔阳的经历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四篇:2012高中语文 第7课《琵琶行并序》同步教案6 语文版必修2
语文必修二语文版最新同步教案第7课《琵琶行并序》教案6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体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琵琶行》这一首长诗的结构有些特殊,它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里还套着一个故事。板书:
哪位同学给大家概括一下全诗内容?
明确:全诗讲了一个诗人夜遇琵琶女的故事,故事里的琵琶女对诗人讲了她身世漂零的故事。下面我们就看一看诗人是怎样表达这两个故事的。
二、关于琵琶女
(一)学生活动:速读小序,找出与琵琶女有关的文字。在诗中找有关琵琶女身世的诗句。
将这两部分文字对照,让学生体会二者之不同。明确: 一略一详。
(二)重点研读第三段,请一位学生背:
1、琵琶女的身世中,有一个很明显的前后对比,同学们说说是什么对比。
从前: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这些细节都出自实际生活的典型事件,表现的是琵琶女少年时的艺高、貌美、生活豪华,红极—时。“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的细节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一个青年女乐伎在逢场作戏中得意一时的情状。作为一个被污辱与被损害者,在她的灵魂还没有战栗和觉醒时,击碎银篦,酒泼罗裙的一系列任性戏谑,正如一出蕴含
用心
爱心
专心
悲剧意味的闹剧,令人深思。
现在: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两相对比,世态炎凉,昔盛今衰。琵琶女独守空船,夜深忽梦少年时欢乐事,于是起来弹琵琶,以解忧愁。教师点拨:这真是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梦回过去,醒后倍觉伤心。她多么想回到过去的锦绣时代呀,年少风流,狂歌醉舞,万人捧场,豪奢张扬。然而,当真的有人被她的琵琶声吸引,郑重邀请的时候,她怎样表现呢? 明确: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学生活动:请同学们重点分析此处琵琶女的心理。
教师:除了这一处动作描写,诗中还有两处动作描写也非常符合琵琶女此时的年龄与心理。请同学们找一找。明确:“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沉吟、整衣、敛容、久立这些动作神态,与琵琶女这一饱经沧桑的歌女身份、性格相符,准确地传达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欲语不语,恭敬严肃的神情,先整衣再站起的动作,都反映出这位琵琶女内心的难言的痛楚和稳重、端庄的性格。
2、师点拨:细读诗文,会发现,琵琶女的生活境况并不是一次沉落到底,而是有一个渐进过程的。这个过程,可用一个词概括:每况愈下。
先是: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然后: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3、问题思考:
琵琶女已嫁为人妇,按说,她不该再出来为陌生人表演了。可她为什么克服心理障碍还是出来弹奏了? 点拨:对艺术的热爱。一个从小学艺且以此为生的人,怎么能放下心爱的艺术呢?一个地位卑微而造诣精湛的女艺人,当她被社会冷落,遗忘之后,只能在大自然的舞台上再次向人间献出她的艺术。月华如水的太空是天幕,用心
爱心
专心
空阔茫茫的大江是场地,大自然也停止了一切喧闹,庄严、肃穆地倾听着她的演奏。一曲倾诉天涯沦落、人间不平的悲歌,与大自然浑然融合,回响在茫茫水天之间,从而获得了永恒的存在。
四、关于诗人
1、历史上曾留传过这么一个传说。有一次,有人将一幅乐队演奏《霓裳羽衣曲》图拿给白居易看,白居易说这是演奏曲中某个乐句的情形。那人不信,就找一个乐队来试验,当演奏到那个乐句时,白居易叫停,再拿图来对照,所有的演奏者的姿态及指法都跟图上一样。
白居易是懂音乐的人。他是琵琶女真正的知音。这样一个懂音乐的高手,给了琵琶女的演奏一个很高的评价:如听仙乐。
在诗中,许多地方都写出了诗人对音乐的重视,请同学们找一找。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另有一些地方写出了他的善听,请同学们找一找。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这首诗中,将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的,首先是音乐,其次是命运。那么,诗人遭遇了怎样的打击呢?注释2.琵琶女身世漂沦,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弹,一个听,弹者弹出了一腔幽愤,听者听出了满腹辛酸。以致最后: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不平尽情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推向高潮,戛然收束。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用心
爱心
专心4 好,齐读后两段,作为这节课的结束吧。
五、作业:背诵全诗
第五篇:2012高中语文 第7课《琵琶行并序》同步教案14 语文版必修2
语文必修二语文版最新同步教案第7课《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琵琶女的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
用心
爱心
专心
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琵琶行》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二、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贾(gǔ)恬(tián)谪(zhé)思(sì)霓裳(cháng)六幺(yāo)嘈嘈(cáo)间(jiān)关 虾(há)蟆(má)名属(zhǔ)教坊(fāng)绡(xiāo)钿(diàn)篦(bì)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2、学生默读全诗,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名段内容。
第一段写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
2、请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提示注意以下词句。
用心
爱心
专心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明年:第二年。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席。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憔悴:脸色黄瘦。
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心境平静,自觉安适。恬然,平静坦荡地。斯人:这个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长句,指七言诗。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
3、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5、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四、赏析诗歌第1段。
1、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近浔阳,故古称浔阳江。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五、作业 背诵第1自然段。第2课时
一、赏析诗歌第2段。
用心
爱心
专心
1、“寻声暗问弹者谁”一句中的“暗”字,有人把这个字解释为“偷偷地”、“私下里”,表明诗人因自己的身份不便公开、直接问。把这种解释与课本中的解释比较一下,哪个更准确生动?
明确:前者的解释与语境不合。诗人“暗问弹者谁”说明他并不知道弹琵琶的是歌妓,所以不存在顾虑自己为官的身份问题,后来知道是歌妓,诗人也没有因自己的身份顾虑什么,相反,对歌妓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尊重。把“暗”解释为“轻声”准确生动,因为琵琶声太动人了,致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在冷寂凄清的氛围中,琵琶声越发显得凄楚动人。“轻声”问才能表现出诗人被乐声所吸引而不忍去打断琵琶的弹奏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
2、“琵琶声停欲语迟”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几句反映了琵琶女怎样的心理情态?一般的都认为是表现了她的“羞涩”,你以为如何?
明确:一个红极一时的歌女年长色衰之后,嫁作商人妇,又遭到重利薄情商人的抛弃,面对这世态的炎凉,她有满腹的哀怨和苦衷。她弹奏琵琶不是招徕顾客,而是借琵琶抒发自己哀怨的心曲。这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举止情状,表现了她不愿随便重新抛头露面的心理,暗示出她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才能。
3、琵琶女本不愿抛头露面,可为什么最后还是出来了?请从诗句中找出答案。
明确:由于诗人“寻声暗问弹者谁”,又“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又“千呼万唤”,琵琶女深感盛情难却,却之不恭。诗中用了“寻”“问”“移”“邀”“添”“回”“开宴”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听到琵琶声后所激起的惊喜心情和邀见琵琶女的急切心情。在沦落天涯的不幸际遇中,觅得知音,这对于琵琶女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和鼓舞。诗人的举动表示了他对琵琶女应有的尊重和礼貌,这是以艺会友,决不同于一般文人墨客狎妓,征歌点曲。所以琵琶女终于摆脱了重重顾虑,登上了诗人所在的船头。然而毕竟是陌生人,不免有些拘谨,也许还夹杂着一点儿羞涩,故而“犹抱琵琶半遮面”。
4、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起以下24句是写弹奏琵琶的全过程,这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全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这部分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归纳概括一下。
明确:前8句中主要写了弹奏者的动作和弹奏者(也包括诗人)的心理,中间14句集中描绘琵琶乐声,其中也
用心
爱心
专心
融进了诗人的感受。最后两句写周围的环境,烘托弹奏的效果。
5、反复诵读这24句,你能否感受到诗人在描绘琵琶声乐时是围绕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吗?
明确:注意诗人表达感受的语句,可知是紧紧围绕一个“情”字来描绘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演奏前的调弦试音,却已使听者感到了一种动人的情韵,可见琵琶女身手不凡,造诣颇深。“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是概括地总写一笔,依然扣住“情”字,“弦弦”“声声”“似诉”“说尽”,充分显示出乐曲的表现力,乐声是如此哀怨低沉。一开始就把琵琶声音与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了。
6、“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表现了琵琶女怎样的神态?
明确:这两句既传神地写出了琵琶女从容自若的神态,挥洒自如的风度,又表现了她沉稳端庄的性情,还写出了她精湛娴熟的技巧,诗句凝炼而含义广博。高超的演奏是琵琶女感情、心灵、性情的表现,而知音者的聆听叹赏表现他对乐声的深刻感知和透彻理解,也反映了聆听者的感情、心灵、性格和艺术修养。
7、诗人用了哪些比喻描写琵琶的声音? 明确:
比 喻 琵 琶 声 明
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四弦一声如裂帛 粗重急骤 细轻委婉 强音收束
暗
用心
爱心
专心
喻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轻脆圆润 宛转流利 阻塞不畅 低沉停滞 突然爆发 激越雄壮
8、请学生归纳乐声旋律的变化情况。
明确:乐声由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雄壮激越——强音收束。从这个变化中,我们再结合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似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思绪的起伏变化,似乎听到了她在诉说不幸的平生和心中无限的幽愁暗恨。
9、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这两句作用如何?
明确:诗人没有直接写听者的热烈反响以说明琵琶女技艺非凡和乐声的感人至深,否则过于直白就不含蓄,不含蓄也就显不出深沉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反衬“有声”的音乐效果,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人们无声地沉浸、陶醉在艺术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动人的乐声仿佛缭绕迂回耳际,不由得使诗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在这片刻的沉寂中,只见一轮迷蒙的冷月荡漾在江心的微波之中,它提醒诗人从乐声中回到现实中来。这句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共同表现了琵琶女与
用心
爱心
专心
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是那么的忧愤、哀怨凄楚、苍凉,给整个音乐形象补足了画龙点睛之笔。
10、试比较《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与《明湖居听书》对王小玉歌声的描写。
明确:①二者都用比喻手法来描绘音乐,各有特色:《琵琶行》主要是以声喻声,用人们熟悉的声音作比,把琵琶的乐声旋律描绘得变化多彩多姿,淋漓尽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明湖居听书》主要是以形喻声,把登泰山的体验移到对高亢唱腔的欣赏上,使人领略唱腔一叠高似一叠,每叠唱腔都有与众不同的新奇境界。写唱腔的陡然低落,用一条飞蛇游走于崇山峻岭之间来作比,给人印象深刻。②二者都写了听后的感触。不过《琵琶行》写得凝炼、含蓄、更耐人回味;而《明湖居听书》则把自己的感受全盘托出,缺少《琵琶行》那动人的神韵。③二者在描写音乐时都用了烘托手法。《琵琶行》的高明这处是融情于景,景中生情,创造了深邃的诗的意境。例如“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了苍凉幽寂的氛围,一扫琵琶的急响繁音,令人转眼之间回到了现实世界:还是那“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夜,还是那“别时茫茫江浸月”的秋江,只是浸在江心的秋月已升到中天,把月的清辉洒向人间,令人有所思,有所待。此刻,诗人也许在痛惜自己在孤独中度过良辰美景,思念着亲人,慨叹自己不幸的遭遇„„而琵琶女也许会想到“秋月春风等闲度”的过去,想到“绕船月明江水寒”的今宵,正为自己的沦落天涯悲伤不已„„《明湖居听书》侧面烘托较为直白、缺乏那种诗的意蕴和情味。
《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中和答案:相同点:①描写的过程基本相同(起始——舒徐流畅;发展——起伏跌宕;间歇——悄无声息;高潮——激烈高亢;结束——戛然而止)。②写声时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③都运用了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两者的不同点:《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为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而无弦之音。
用心
爱心
专心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