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谁爬得快教学设计
《谁爬得快》教学设计
罗显提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商和余数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会表示和读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教学重点:循环小数的认识,准确地判断循环小数。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表示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认识循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和尚和庙》的故事。
2、师:哪个同学会接着往下讲?(让2个学生讲一讲)
3、师: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故事一直在重复,永远都讲不完。)
4、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知道刚才的故事是周而复始,没有结局的。像这样永远讲不完的现象就叫循环现象。其实在数学中也有永远也写不完的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学习新课
1、循环小数的认识
(1)课件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板书:谁爬得快)。
(2)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小蜘蛛和小蜗牛进行了爬杆比赛,我们去为它们做裁判,看谁爬得快。师:比谁爬得快,一般要比什么。
(要知道两只动物每分爬几米?知道两只动物的速度。课件出示:蜘蛛平均每分爬多少米? 蜗牛平均每分爬多少米?)
(3)师: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回答 师板书:73÷3 9.4÷11)(4)学生自己动手算一算„„
(5)师:同学们,你们在计算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或发现了什么?
(这两个除法算是都除不尽)
(6)一起解决困难:师生一起列竖式计算„„(7)师:确实除不完,为什么会这样呢?(余数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
(8)小结:师:像24.333„、0.85454„ 等都是循环小数。
师:循环小数有什么特征?
(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重复出现,永远都写不完)
2、循环小数的写法和读法
(1)学习“数学万花筒”(课件出示“数学万花筒”)。
(2)循环小数的读法:24.333„读作:二十四点三、三的循环
0.85454„读作:零点八五四、五四的循环
3、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如24.333„保留两位小数就是24.333„≈24.33,0.85454„保留两位小数就是0.85454„≈0.85 师:那么现在你们能得出蜘蛛和蜗牛谁爬得快吗? 24.33>0.85 所以蜘蛛爬得快。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本第75页第1、2题
2、其他题目,课件出示
四、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什么?你对循环小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同学们想要了解更多循环现象的知识?课后可以进一步去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有关循环小数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略)
第二篇:谁爬得快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谁爬得快》(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小学生学习数学是自我探索、体验、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我通过对教材的加工、设计,合理使用一些课程资源,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过程中学习数学,掌握知识.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一种探索的品质.
一、创设游戏情境,实现学科整合教学的开始我设计了“猜成语”的游戏,激趣导入,从猜到的成语“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词意中,感知某些事情会不断重复出现,体会“循环”这一概念,把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整合到学科的联系中去,在语文科的“咬文嚼字”的逻辑中捕捉数学信息,实现学科之间的和谐统一.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数学探究的殿堂
创设问题情境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课堂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在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适时抛出数学问题,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根据创设的情境(蜘蛛、蜗牛谁爬得快)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独立尝试,在尝试中探索.通过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交流,在交流中发现,在发现中理解,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获得结论。
三、创设生活情境,让课堂走进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了让学生平常无意识的观察、感受外,有意的生活体验的积累也很必要。如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探索、交流得出循环小数的特点后,再利用身边常见的风扇,开动它,使它不断地旋转,再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人或发生的事中找出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创设情境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可以改变原来的枯燥、抽象的数学教学状况,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使数学课堂上得更丰满。
第三篇:快快跑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快快跑
1. 尝试表现能弯曲四肢的正面直立人物的简单动态。
2. 了解冬锻的好处,乐意参加锻炼。
二、重点与难点快快跑
解决手、腿的水平与垂直问题,以四肢弯曲表现出简单动态。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快快跑
1. 彩色水笔、蜡笔、白色水粉颜料、蓝或紫色绘画纸。
2. 范例一幅。(有的小朋友穿毛衣在跑步,有的小朋友穿着大衣、戴着帽子在旁观看)快快跑
3. 在晨锻中可引导幼儿注意跑步前与跑步后不同感觉并思考如何才能跑得快?
四、设计思路
幼儿表现的人物尚不能克服手与腿的水平与垂直问题,做到两臂水平、双腿垂直,活动设计就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并结合季节特征,以快快跑这一主题来引起幼儿表现动态的兴趣。由于跑步是幼儿喜爱的运动,通过自身的体验,幼儿能松紧手臂弯曲摆动、两腿弯曲跨大步就能跑得快的经验,所以用快快跑这一内容引导幼儿表现四肢动态更易被幼儿接受,使幼儿表现的人物形象也更生动。
五、活动流程
语言引导引起兴趣——欣赏讨论——动口创作——引导评价
1. 语言引导,引起兴趣。
(1)说说冬季气候特征。
(2)了解冬锻内容快快跑是多种多样的及对健康的重要性。
说明
建议教师可通过设问跑步前和跑步后有什么不同?及怎样才能跑得快?激发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
2. 欣赏讨论。
(1)观察范例,了解表现动态的方法。
说明
教师可通过设问引导幼儿观察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跑步?他们的手是平平举起的还是有高有低、弯弯地两边摆的?腿是笔直站着还是稍微弯曲一点的?帮助幼儿通过讨论解决重点,并知道手的弯曲无论高或低都行,只要弯曲就动了,脚不是平直稍有弯曲就能跨大步了。
(2)观察范例,激发尝试快快跑的兴趣。
说明
可通过设问:这几个小朋友为什么穿这么多衣服?从哪儿看出他们没有跑步?引导幼儿观察其四肢都是笔直的没有弯曲,从而激起幼儿表现他们快快跑的兴趣。
3. 幼儿创作。
建议教师可提示:(1)画一个小朋友,画得大。(2)看看手弯曲摆动了吗?腿跨出去了吗?(3)给人家戴整齐——均匀涂色。(4)快快跑了还怕冷吗?下雪怕不怕?(可用手指点雪花。)
4. 引导讲评:
找找谁在快快跑?
说明
此环节可让幼儿自己来评定画的小朋友是否跑起来了,他们有的会认为动态不明星就是跑得慢一点,那也可以,鼓励他们下次快快跑,身体就暖和。
第四篇:《谁热得快》教学设计
谁热得快
一、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1.谁热得快》
二、教学目标
1、能独立利用简单的器材做谁热得快的实验,并及时做好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乐于探究和发现,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学会合作交流。
3.通过对比实验,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本节课要设计在太阳比较好的时间来教学(也可以用大灯泡代替)、两张夏天和冬天人群比较集中的图片、两支包了黑塑料袋和白塑料袋的锥形瓶、温度计等。
学生准备:黑白颜色手套、黑白颜色的纸袋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明确对比实验的特点,为下面设计实验方案做准备: 教师出示两个不同的小球:
这两个彩球,由于地球的引力,他们会落地,比一比它们谁落地快?怎样实验才公平呢?在这个实验中应有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讲解“对比试验”。明确对比试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2、提出问题:出示冬夏两个季节的人群图片,观察一下两幅图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冬天人们大都穿深色的衣服,而夏天人们都会穿颜色比较浅的衣服,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人们为什么冬天大都穿深色的衣服,而夏天大都穿浅色的衣服?”这一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猜想假设:人们为什么冬天大都穿深色的衣服,而夏天大都穿浅色的衣服?
有的学生可能提出:“是不是冬天穿深色的衣服格外暖和,夏天穿浅色的衣服格外凉爽”?
“是不是在太阳下,黑色衣服吸热,浅色衣服不吸热。”
2、设计方案:根据手边简单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个小实验证明一下。
明确实验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分工、时间等,教师参考:
方案一:把黑白两种颜色的纸袋分别套在两只手上,然后放在太阳底下,过一会,感受两个纸袋了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方案二:把黑白两种颜色的手套分别套在两只手上,然后放在太阳底下,过一会,感觉两只手有什么不同?
方案三:把黑白两种颜色的锥形瓶插入温度计,用橡胶塞密封好,放在太阳底下,过一段时间,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3、动手操作:各个小组根据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到室外阳光下(或大灯泡下)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好实验现象:
实验记录: 实验名称: 实验器材:
实验方法: 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4、获得结论:各个小组根据本小组的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并汇报本小组的实验结论:
颜色深的物体吸热块,颜色浅的物体吸热慢。
(三)科学与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运用了“颜色深的物体吸热快,颜色浅的物体吸热慢”这一原理?(联系生活)
下雪后路上撒煤渣;
有的双层窗帘里面颜色深外面颜色浅;
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管是深颜色的;
夏天用的遮阳伞都是浅颜色的; „„
(四)拓展延伸
1、智力测验:有两位盲人,他们都各自买了两双黑颜色的袜子和两双白颜色的袜子,这些袜子的布料、大小完全相同,而每双袜子都有一张商标纸连着。两位盲人不小心将这八双袜子混在了一起。他们怎样才能取回两双黑袜和两双白袜呢?
2、课后我们再到生活中去仔细观察,看看谁还能通过生活中的小现象发现大科学。
第五篇:登快阁 原创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学设计
谢 之 于
教学目标:
1.品诗。把握以象传意和用典言志写作手法。
2.味人。理解“山谷”内涵,感受诗人狷介自持的生命气质、“和而不同”的人生智慧。教学重点:
兴象相合 教学难点:
体味“和而不同”的出世智慧 教学方法:
诵读——启发——探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间播放“高山流水”曲)
一、导入 提问:(3分钟)
有谁知道我们的家乡彭水最早建立的宾馆叫什么名字么? 你还会联想到哪一个同名的地方呢? 为何它们均以“山谷”命名呢?
(纪念山谷。山谷二字代表了山谷遗风、山谷精神)师:一千多年以前,黄庭坚被贬谪黔州(今彭水),从此,失意的诗人便与这一方灵秀的山水草树结下情缘。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山谷,感受山谷遗风。(竖向板书:登快阁 黄庭坚)PPT展示学习目标
二、品诗(板书:品诗)
(一)读(5分钟)
(PPT展示出已划分节奏的诗内容)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示范读,同桌点评 学生齐读
(二)品(17分钟)整体感知,并填空。
古人登高登阁,或览胜,或寄远……
杜少陵登高,他看见了萧萧落木、滚滚长江,他想到了命途多舛、国运艰难。辛弃疾登亭,他看见了楚天秋水、遥岑断鸿,他感叹道流年易逝、报国无门。那么,黄山谷登阁,他看见了
,他想到了
。(学生思考并完成,教师巡视)
启发型提问:
1、诗人为何要去登快阁?
2、诗中,诗人情感有何变化?
3、诗人最后做了怎样的抉择?
(择适当时机,板书:象、典、意)
(三)悟(5分钟)
小组讨论交流:厌倦官场,选择隐沦,你还会想到谁? 问:他和诗人完全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区别陶潜式决绝与黄山谷的“同流而不合污”,引出“和而不同”)
三、味人(板书:味人)练习(7分钟):
一个是才子,一个是美人;一个被权贵挤出了京城,一个被奸佞送离了皇宫;一个流落西南,一个远嫁大漠;一个病死湘江一叶孤舟,一个向着黄昏独留青冢。师:同学们知道他们是谁吗?
纵然时光阻隔,杜甫终于找到了与他的命运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的昭君。或许,昭君就是他的知音。
问:黄诗中提到了“朱弦已为佳人绝”,那么,请你从中国古代群星璀璨的星河中,为黄山谷寻一位知音?并写下你的理由。
(给予4分钟左右时间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完成,期间教师巡视、督促)
(理想回答:黄庭坚与苏轼。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结语(2分钟):
黄山谷在乱世浊俗中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骨气,狷介自持。他“出淤泥而不染”,与世俗同流而不合污。黄山谷“和而不同”,并以此巧妙地度过了一生。同学们,“和而不同”的山谷之风也是我们应该秉承的。
十多年以后,黄山谷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于黔州。黄山谷仕途失意,生活却富有诗意。摩围山麓、乌江江畔,留下了太多的山谷印记。他在这灵山秀水间参禅悟道、诗酒会友。时光荏苒,今天,彭水人用自己方式永久地记住了山谷,山谷遗风也在这一方山水之间,传承流芳。(山谷居、山谷公园背景图)
四、作业安排(1分钟)
周末的时候,如果你是漫无目的地逛街,或是百无聊赖地窝在公寓、宅在家里。那么,就请挤出一点点儿时间,去山谷公园走走看看,读读黄庭坚的文字,把感悟与友分享。
板书设计:
登
快
阁
黄庭坚
象
品
味
意
诗
人
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