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教案《秋收》
秋
收
年
级:五年级 课 型:欣赏课 课 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秋收》原是一首陕西民歌,歌曲表现了农家在秋日的丰收季节中勤快劳作的情景和无限欢悦的心情。乐曲以歌曲的旋律作为A段的主题,分别用板胡和阮等弹拨乐器演奏,情绪欢快活泼。B段则将歌曲旋律加音装饰及节奏拉宽,使音乐舒展明朗,展示了人们喜悦丰收的幸福欢乐的心情。A段与B段虽然都取材于同一旋律,但在音乐表现的情绪上却有着鲜明的对比。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情绪及作品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热情。
2、知识与技能目标:熟记A、B两个主题旋律,从乐曲的主题变化及不同主奏乐器的不同音色中,体验乐曲的情绪变化,发展联想与想像,提高对音乐欣赏三度创作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歌词、视唱旋律、画图形谱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记忆乐曲主题,对比感受它们在情绪、旋律、节奏上的不同;通过听辨作品中乐器的音色,模拟乐器演奏姿势,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感受作品的情绪,记忆A、B主题旋律。教学难点:听辨板胡、阮的音色,理解A、B乐段节奏情绪的变化,进行创作构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阮、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理念为:在音乐中师生共同体验、感受、发现、创造、表现音乐美。五年级的学生具有模仿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因此,本课采用营造氛围、歌声表现、对比分析、画图形谱、模拟演奏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记忆音乐。通过音乐要素的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思考。音乐与其他艺术不同之处,就是转瞬即逝,在体验的基础上加以表现,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表现中享受美的愉悦,同时可以让学生将美好的音乐保存在记忆之中,引领学生在聆听中一步步走进音乐。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歌曲导入:
1、师引导激趣:欢迎同学们来到快乐的音乐课堂,送给大家一首歌曲,你来听一听歌曲中唱到的是什么季节?歌中的人们心情如何?
2、教师范唱歌曲《秋收》,学生了解歌曲的情绪及内容。(学生聆听感受,然后回答。)
师补充介绍:《秋收》原是一首陕西民歌,歌曲表现了农家在秋日的丰收季节中勤快劳作的情景和无限欢悦的心情。
3、演唱第一段歌词
师:现在大家随琴唱唱第一段歌词,感受人们丰收的喜悦。
(学生跟琴演唱第一段歌词,师引导学生把人们丰收的喜悦体现在歌词当中,注意嘿字的发音,情绪的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学唱民歌《秋收》,使学生更快的熟悉曲调。有了歌曲的主旋律做基础,学生在聆听器乐曲的时候很快就把握住了主旋律出现的次数,这对于学生从感性的欣赏上升到理性的欣赏有很大的帮助。]
二、乐曲欣赏,感知音乐主题
1、初次完整欣赏《秋收》,学生提出欣赏问题。师引导提问:欣赏乐曲,大家想了解什么?
(学生聆听音乐,在聆听过程中找出自己希望学习内容的关键词。)(学生提出,师板书)
[设计意图:感受作品的整体情绪,并与学生一道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欣赏第一主题,感受音乐情绪
(1)师设问:你认为这段音乐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学生自由回答)(2)视唱旋律,并画图形谱体会。师:大家随琴唱唱旋律,边唱边画图形谱。
(学生尝试随琴视唱旋律,边唱边画图形谱,记忆旋律。)
(设计意图:通过听辩音乐情绪,视唱旋律,画图形谱,帮助学生记忆乐曲主题,提高学生对音乐主题的理解能力。)
3、完整欣赏,听辩原型旋律出现次数。
师提问:在器乐曲《秋收》中,民歌的原型旋律出现了几次?还有什么旋律与民歌原型旋律有关系?(学生听辩记忆,然后讨论回答:出现了6次。)
师鼓励引导:同学们听得非常准确。我们把民歌原型的曲调称作A主题,把与A有关的另一主题称作B,那么 B段音乐在情绪、节奏上和A有什么不同呢?大家仔细听!
4、欣赏主题B,和A比较在情绪、节奏上的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节奏拉宽,音乐舒展明朗,展示了人们喜悦丰收的幸福欢乐的心情。)
师总结:A段与B段虽然都取材于同一旋律,但在音乐表现的情绪上却有着鲜明的对比。
5、学生随琴视唱B主题,边唱边划旋律线,记忆音乐主题。
师:咱们随琴唱唱这段旋律,边唱边划旋律线,感受它与上一主题的相同与 3 变化。
6、复听乐曲,学生用笔标记两个主题出现的顺序,师:在乐曲中,A、B主题出现的顺序是怎样的?A与B每次各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大家来听听看,看谁能听出来?
(学生边听边用笔标记主题出现顺序)
学生回答:A→ A→ B→ B→ A→ A→ B→ B→ A→ A(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视唱主题旋律,画图形谱,对比音乐情绪、节奏的变化,帮助学生记忆乐曲主题,提高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悟能力。)
三、听辩认识演奏乐器
师:同学们对A、B主题出现的顺序听得很准确。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听出来了吗?
(生可能会说:二胡、竹笛,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以下环节,有目的的聆听。)
1、复听第一主题
师设问:大家来听听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学生听辩乐器音色,并举手回答。有可能学生会回答二胡。)
2、乐器简介
(1)出示板胡与二胡的图片
(板胡)(二胡)
师:板胡和二胡同属于拉弦乐器,在外形上也比较相像,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有哪些异同呢?
(学生介绍自己查找的板胡与二胡形制方面的异同。)(2)播放两种乐器演奏的片段,学生听辨二胡与板胡音色的不同。师:刚才同学们介绍的很全面,现在让我们一起听听这两种乐器的音色有什么不同。
(学生听辩感悟并回答)
师:在《秋收》这首乐曲中,是用板胡演奏的还是二胡?(生:板胡)(3)学生模拟板胡演奏姿势,随音乐模拟演奏练习。
师:大家想象着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板胡,来,美美的拉起我们的板胡好吗?(学生想象模拟板胡的演奏姿势)
师:同学们演奏板胡的动作都非常美。随着音乐拉起我们的板胡吧!(学生随音乐模拟板胡演奏,用动作体验音乐。)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对板胡不太了解,熟悉二胡这一状况,在此,通过让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二胡与板胡的异同,并通过对比听辨,感受了解板胡的音色特点,让学生在自主听辨中自己找到答案。)
(4)聆听阮演奏的音乐
师设问:你能听出这段音乐中演奏的乐器是拉奏的、吹奏的还是弹拨的?(学生听辨演奏乐器并回答)
师:同学们听辨的非常准确,刚才的音乐就是由我们的民族弹拨乐器——阮演奏的。请看:(出示阮的图片)
师:出示实物阮,大家看,这就是阮,谁来弹弹试试?(学生体验弹奏)
(5)聆听阮独奏片段,认识和熟悉阮的音色。
师:同学们第一次弹奏,感觉还不错,想不想看看演奏家精彩的表演?(播放视频,阮演奏片段,加深学生对阮的了解。)(学生试听结合,熟悉阮的音色)(6)模拟阮的演奏姿势
师:大家学学阮的演奏姿势,想象着试着弹弹。(学生模拟演奏姿势)
(7)播放音乐,学生边模仿乐器演奏姿势边模唱旋律。
师:咱们边哼唱旋律边模拟演奏,看一看谁的演奏能跟上音乐的节拍。(学生动、听、唱结合,在体验中加深对阮的认识。)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课的难点,通过图片、实物展示、模拟乐器演奏等方式,学生认识板胡、阮,并感受其音色特点,感受作品欢快的情绪,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激发起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四、整体听赏,加深感受
1、完整欣赏乐曲
师:现在咱们再来完整的聆听一遍乐曲,进一步熟悉演奏乐器的音色,感受乐曲两个主题情绪的变化,想象音乐描绘的情景,体验人们当时的心情。
(学生静听音乐,展开想象,加深体验感受)
2、围绕乐曲的标题,根据A 与B及其音色的变化展开想象与联想,进行创作构思,讨论音乐情绪的发展与变化。
师:乐曲《秋收》的A、B主题,在情绪及演奏乐器的音色上有着鲜明的对比,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对音乐的情绪作如此的发展与变化?
(学生大胆想象,讨论,对音乐作品作深层次的理解。)
[设计意图:此环节静听乐曲,并让学生想象音乐描绘情景,体验人们当时的心情,再次拉近学生与音乐作品的距离,加深对乐曲的感受与理解。并通过对比、讨论音乐情绪的发展与变化,发展联想与想像,提高对音乐欣赏三度创作的能力。]
五、课堂反馈与检测
师引导过度:同学们,我们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都找到答案了吗?老师现在提出问题,请你们抢答。
乐曲的情绪怎样,…… 演奏乐器有什么,……
音乐主题的情绪有什么不同,…… 请你们哼唱一个主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答上课开始时提的问题,以抢答的形式,对照课前黑板上生成的教学目标进行逐个解答,检验学习效果,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对作品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分享聆听音乐的感受。]
六、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由陕西民歌改编的器乐曲《秋收》,了解了这首乐曲的两个主题在情绪、节奏上的不同。大自然四季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无究的乐趣,同学们可以在课下找找其他的表现四季的音乐作品,把它们带到课堂上,我们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秋 收
陕西民歌
A 欢快活跃 B 舒展明朗
A(板胡)→A(阮)→B(竹笛)→B(弦乐)→A(板胡)→A(阮)→B(双簧管)→B(弦乐)→A(板胡)→A(竹笛、板胡、阮)
教学反思:
《秋收》原是一首陕西民歌,乐曲以歌曲的旋律作为A段的主题,情绪欢快活泼。B段则将歌曲旋律加音装饰及节奏拉宽,使音乐舒展明朗。对于用民歌改编的器乐曲,如果在熟悉改编前的歌曲的基础聆听,会使学生更快的熟悉曲调。所以,我设计让学生先学唱民歌《秋收》,有了歌曲的主旋律做基础,学生在聆听器乐曲的时候很快就把握住了主旋律出现的次数,并且对照图形谱,很快就听出了两段主题的变化。这对于学生从感性的欣赏上升到理性的欣赏有很大的帮助。教学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初次感受作品的整体情绪,并 7 与学生一道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听辩音乐情绪,视唱旋律,画图形谱,帮助学生记忆乐曲主题。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实物展示、模拟乐器演奏等方式,学生认识板胡、阮,并感受其音色特点,感受作品欢快的情绪,加深对作品的了解,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及时进行课堂反馈与检测,引导学生回答上课开始时提的问题,以抢答的形式,对照课前黑板上生成的教学目标进行逐个解答,检验学习效果,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对作品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分享聆听音乐的感受。存在不足:
学生对两个主题的视唱不是很好,特别是十六分音符的演唱,有点难度,以后要多唱旋律,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教学建议:
会拉板胡的老师,可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一下,演奏音乐片段,会更好。
第二篇:《秋收忙》教案
《秋收忙》
教学内容:欣赏《秋收忙》(弹拨乐)。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演唱、音乐游戏等,感受金秋丰收,盛世欢歌,人民生活幸福的喜悦的心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热爱劳动,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
2、通过聆听,感受三弦的独特音色,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
教具准备:三弦、录音、教案、课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介绍民族弹拨乐器:三弦。
三弦,弹拨乐器,又名弦子,因有三根弦而得名。分大、小三弦,大三弦音色浑厚、低沉,小三弦音色明朗、清脆。
(三)欣赏《秋收忙》(弹拨乐)。
1、音乐介绍:《秋收忙》是一首弱拨乐器合奏曲。旋律简洁明快结构紧凑严谨,ABA三段式结构,旋律塑造了北方农民朴实憨厚的音乐形象,抒发了人们对丰收对生活的觉悟赞美。
2、欣赏,感受丰收后的忙景。
(五)小结:
金秋时节,是一个成熟的季节,春天播下的种子,秋天收回来。我们的学习也一样,教师播下的是一颗希望的种子,到了秋天是否有很大的收获呢?
第三篇:《秋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佚名
教学目标:
1.知道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的田野稻谷黄、棉花白、农民秋收忙。
2.能看图回答问题,会用“什么时候,什么怎么样?”和“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说话。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图画,运用一定的句式表达图意。
教学难点:体会劳动的辛苦,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人,引出课题
1、小朋友,前几天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果园》,知道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果子都成熟了,农民们忙着采摘果子。今天,我们又要来看看秋天的田野。要比一比,谁看图仔细,说话完整,声音响亮。
2、出示投影片(或挂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秋天到了,田野里稻谷黄了,棉花白了,农民伯怕和阿姨忙着收棉花、稻谷。
3、你觉得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
4、出示课题,齐读。解释“秋收”。
知道什么是秋收吗?(秋收就是在秋天收割田里的稻谷、棉花等庄稼。)
二、练习说“采棉花”
1、出示投影:这是什么地方?棉花长得怎样?
2、用“什么时候,什么怎么样?”的句式把你看到的棉花说一说。
3、图上还画了谁?她在干什么?
4、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说。
5、把(2)(4)两个句式连起来说。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评议——独立再说。
(秋天,棉花长得又多又白。农民阿姨在棉花地里采棉花。)
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加进人物的心情,把句子说得更完整。
三、练习说“收稻谷”
1、依次出示投影覆盖片,随机出示音节卡片,积累词语。
ɡē dào zi shí dào suì tiāo dào ɡǔ yùn dào cǎo
2、出示“割稻子”图,用上“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说话。指名说。
3、出示拾稻穗图:
①自由按上述句式说话,然后指名说。说话顺序:差生——中等生——优等生。
②说说小朋友为什么会想着去拾稻穗?结合思想教育。
4、出示“挑稻谷”图:
①用同样的句式说话。
②说说农民怕怕挑着一担稻谷,心里会想些什么?
5、出示“运稻草”图:
①鼓励在用上述句式说的同时,加进“怎么样地”说。
6、看插图,把4幅分图连在一起说。
①自由练。小小组说。
②优等生引路说。(指导在这几句话前面加一句:农民伯伯、阿姨秋收忙。有的在„„有的在„„)
③中下生仿说。
四、学念儿歌(出示小黑板)
稻谷碾米米饭香,棉花织布做衣裳。
稻谷棉花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
1、跟老师念儿歌。
2、自由配动作表演念。
3、我们吃的饭。穿的衣都是从哪里来的?
五、导引。
1、农民劳动辛苦吗?
2、对于农民伯伯的劳动果实,我们该怎么做?
六、小结
秋天已经到了,田野里稻子黄了,棉花白了,农民们忙着秋收,我们小朋友有机会也可以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为秋收出一份力。
《秋收》教学设计
第四篇:音乐研讨课《秋收》听课心得!
记音乐研讨课《秋收》听课心得!
今天是2011年9月22日星期四,在中心小学聆听了一节主题为《秋收》的音乐教学研讨会。我代表春蕾学校有幸关摩了这次音乐教学研讨会,下面就将我个人的课后心得感受、体会与大家分享,希望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多指教、多建议!
我个人认为身为一个音乐老师,如果想要上好音乐课,如果想让学生们喜欢音乐学科,就应该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应该使音乐艺术达到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的作用!就应该使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听了这节音乐课,我觉得有几点优越之处很是值得我去学习与借鉴的:
一、构思比较新颖,衔接巧妙、自如。
二、语言平实符合孩子们的特点,我觉得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容易被
孩子们接受。
三、能够熟悉运用多媒体手段,试听结合声像一体,既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掌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创设了
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此外我个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她把音乐伴奏音调调的有点高,这样学生们会唱的很困难,会出现跑调,找不着调的情况,所以应该根据学生们的音域特点去选择合适的调号去伴奏!
通过这次音乐研讨课的观摩与学习,我觉得我的的“桶”注入新鲜的“水”。我个人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我觉得要不断的严格的要求自己,它不仅包括扎实的基本功,还包括个人的文化素养,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的应变能力等。一节成功的音乐课,不仅仅是教师唱得好或弹得好,而是教师怎样感染带动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体验到音乐的美感。
最后我衷心的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听课学习的机会,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究,让我更有信心为我校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第五篇:《阅读秋收》
阅读秋收
丰收的秋景,漫坡的高梁举起火红的火把,黄澄澄的玉米频频招手致意,一丘丘稻田铺上金色的地毯,漫山如姑娘羞红脸的大红枣、大苹果,大柿子一个个举起小灯笼,花生、大豆、玉米,加上拾了一茬又一茬的棉花,摘了一拨又一拨的红豆、绿豆,花开没完没了的芝麻,插补在田边地头的南瓜、坡豆角儿等等农作物,全都脚赶脚的相继成熟。
丰收的秋韵,晨雾迷蒙,秋高气爽,万里霜天,层林尽染,一场及时的秋雨过后,人们四散在花生地里,弓腰低首,拽住或靑绿或黄绿的花生秧,稍稍用力一拔,那些藏在土地公公怀里的“白胖子”们,便连带着它们的“麻屋子”,一把把的出现在人们面前。那是秋天的一种韵味,沏一壶茶,坐于田间地头,静待时光流逝。
丰收的秋思,玉米成熟时绿色的表皮变白,沉甸甸的玉米压得长长的把儿脱离了健壮笔挺的躯体,微微地向外探出,像一个个等待检阅的士兵翘首期待着首长的到来。但是千万不要让它们等得太久,否则玉米表皮与把儿上的水分渐失,变得脆性不足,韧性有余,掰的时候费时又费力。这样硕果累累的田野,仿佛留给了我几分思念,思绪里仍惦记着那随风摇曳的玉米叶。
丰收的象征,是一把把镰刀终止了这个季节的风骚。一双双草鞋在泥田里烙下的痕迹,是农民心坎里的笑。放眼望去,广阔的田野里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到处是人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拖拉机、三轮车、小推车往来穿梭于田间小路却又井然有序。一路上或是路过村人劳作的地头,无论是相交甚厚者还是泛泛之谈,人们相逢一笑,互问互答互相招呼。爽朗的笑声,大嗓门的问候,时时传入耳中。一天到晚田野里劳作的人们来来往往不间断,直至天黑才会渐渐散尽。
丰收的秋殇,在地里的玉米根茎上,在地里的豆子炸开后,在蚂蚱蝈蝈的绝唱中,让这一落叶而知深秋的时节多了几分凄凉与凋敝。原本乡村世界的那一份凝重,在秋收的大潮后播种下希望的种子时已然消散。
丰收的秋梦,风清、月朗、星繁的夜晚凉爽、惬意、迷人。院墙外的草丛里夜夜传来蟋蟀的大合唱,合唱声杂乱、高亢、嘹亮;院内家家户户灯火通明,萤火虫提着灯笼时不时地从这家巡游到那家。又想在这个季节编织一个现实而又虚幻的美梦,让这个美梦被秋风吹走,吹到远方。而我却希望,当梦醒后,身后有一群怀揣梦想的乡村追梦人。
丰收的秋念,你听——“啪啪啪啪”的声音,是人们在摔花生,“唰啦唰啦”的声音,是人们在剥玉米。白天收获回来的庄稼,晚上要加紧拾掇出来,明天要及时晾晒,而明天的首要任务,依然是把成熟的庄稼从田野里收获回家。这个季节,一任清风送白云,一任秋水连碧波,一任日升月西落,惟心安然。
阅读秋收,越发觉它的魅力所在,正如我们的毛主席诗中所写: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