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温度》教学设计(详案)
《温度》教案
何代星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温度的概念和温度计的设计原理。(2)了解并记住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2)渗透类比学习的方法
(3)通过“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实验,学会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体会观察和测量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温度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同时,通过对不同温度数据的正确读取,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生活态度。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教具】
温度计、自制温度计、红液温度计、烧杯。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观察每个季节中天气的图片,思考:这些天气跟什么有关? 生:温度。
师:对,我们四季的变化跟温度有关,在温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温度。(板书课题:温度。)
二、讲授新课
提问:什么是温度呢? 演示实验:
(实验一):观察书中或者屏幕中的图片请一位学生到讲台做甲图中的实验:分别把手放入冷、热水中,让他说说两只手的感觉有何不同?
生:一杯水冷,一杯水热 师总结:由上述实验我们可以知道,这两杯水的冷热程度不同,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出示课件中温度的概念!
(实验二):请一位学生到讲台做图已中的实验,分别把手放入冷、热水中一段时间后同时放入温水中,让他说说感受。
生:两手在同一杯温水中的感觉不同,对同样的一杯水,一只手感到热,一只手感觉凉。
师:这种感觉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师生一起总结:准确判断温度的高低仅凭人的感觉无法做到,需要用到测量工具——温度计。
由此来引入温度计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自制温度计。【想想做做】
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个自制的温度计来测量物体的温度。
师:先后把自制温度计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请学生们观察两个自制温度计的细管中的水柱位置有何不同?
生:热水水柱位置高,冷水水柱位置低。
师:上面的实验说明我们能用自制温度计判断液体温度的高低,那它是根据什么原理来测量温度的呢?
生:它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摄氏温度】
师:用自制温度计只能定性的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而不能精确的知道物体的温度值,那来仔细观察下这个自制的温度计,想一想是不是可以改进一下我们的自制温度计,让它能够精确、方便的测量物体的温度呢?
生:在玻璃管中标上刻度、缩小玻璃泡
要准确的测出一个物体的温度,我们人类的就在温度计的细管上标上了刻度,缩小了玻璃泡然后就制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温度计。
师:请同学们观察屏幕当中的几种常见的温度计。(引导学生去认识这些常见的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图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同时思考问题:具体温度的刻度和单位如何定标呢? 引导出摄氏温度
师:请一位学生回答课件中两个示数
师:让全班同学齐声读摄氏温度的规定,并提醒学生在课本上做好笔记,同时,讲解摄氏温度的写法和读法,请学生阅读教材48页“小资料”,并请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填写空白处。学生阅读完后,引导学生看酒精和水银的凝固点,然后提问:科学家在北极或者南极考察时,我们应该用什么液体做成的温度计呢?
生:思考后回答。(两种答案都有可能出现)师:针对学生的上面的回答进行讲解。出示课堂练习
【温度计的使用】
师过渡性提问:第一章第一节我们已经学习过刻度尺的使用,在用刻度尺之前我们要先观察刻度尺的哪些东西?
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师:同样地,在使用温度计之前也需要观察温度计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一边展示温度计一边展示并讲解量程和分度值的含义。并点名请学生说说屏幕上所展示的几种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分别是多少?
生:回答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师:(布置任务)请学生们阅读教材实验部分内容,并请同学们使用实验台上的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请其他学生观察他们的测量是否正确规范,相互交流与讨论。
师生一起归纳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 使用前:
(1)观察它的量程。(2)认清它的分度值。(3)看清零刻度线。
(4)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使用时:
(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使用后:
把温度计小心收放好。
师:提醒学生把以上相关内容在课本上做好笔记(在教材的49页~50页),让全体学生一起朗读。
出示课堂练习
【体温计】
过渡: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用到体温计,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体温计的相关内容,请学生们自己阅读教材50页相关内容并观察自已手上的体温计。并思考以下问题:
(1)说说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的异同。(主要是量程、分度值、缩口)(2)体温计的构造有什么特点?
(3)它的特殊构造使得它有什么特殊用法?解析使用时和读数时水银的变化以及缩口的作用。
师生一起总结:(1)量程:35 ℃ ~42 ℃(人体的正常体温约37℃)(2)分度值:0.1℃
(3)特殊结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4)特殊用法:用体温计量体温前必须先用力甩几下,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出示课后练习(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
【板书】
一. 温度:物理学中我们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二. 温度计
1.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2.单位:摄氏温度(1)符号:℃(2)规定:教材P48 三. 正确使用温度计 1.使用前
(1)观察量程(2)认清分度值
2.使用时的注意要点:P49~P50 3.使用后:小心收放好 四. 体温计 1.量程:35℃~42℃ 2.分度值:0.1℃ 3.特殊结构:有缩口
4.特殊用法:用之前要用力甩,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第二篇:教学设计:温度和温度计详案
《温度和温度计》教学设计
安庆市高琦小学
方家宁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教材由三个活动组成,活动一:观察温度计。先以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中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引出温度和温度计的概念。活动二: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读和写摄氏温度。活动三:正确读出自己手中温度计的温度。这个活动是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
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节课所表述的“温度”概念及温度计的结构及使用、读数方法对后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是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温度和温度计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对温度进行一些描述,如冷、热,气温多少度等,但一方面对于温度的概念理解并不深入全面,对于温度计的结构、种类及用途也并不清楚;另一方面,对于相关的科学表述也不准确。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做好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系统理解。
教法选择:探究发现法 小组讨论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常用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常用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温度计基本的使用规定,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读与写。
教学难点:识读零下温度。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一杯热水、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常用温度计。教师:温度计、演示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交流:同学们已经注意到大屏幕上有老师拍的照片了,你们能猜猜看这两张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呢?
(两个同学回答,简要说下原因)
看来大家都觉得他们是在不同季节拍的,其实,老师告诉你这两张照片是上周五下午体育课排队的时候老师拍的。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虽然是同一个环境下拍的,但是这两个同学对于天气冷热的感知是怎样的?
(不一样的)
同学们再看看这两张照片。(出示在冬天和夏天吃冰棒的照片)
同学们能结合自己生活的经历,说说你的感受吗?(一个同学回答)
同学们看看,虽然都是吃冰棒,但是在不同的环境下,我们对于冷热的感受也是怎样的?
(不一样的)
(设计意图:这里设计让学生观察两组图片,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形成一个直观的感受:不同的人体在同一个温度条件下感受也许是不同的;同一人在不同环境下感受同一个物体的温度也可能是不同的。学生们能体会人体能感受温度,但是并不那么准确,为下面的教学做下铺垫。)
二、感知水的冷热:
师:下面我们继续体验人体对冷热程度的感知。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三个装了些水的烧杯,还有3个不同颜色的贴画,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感受这三杯水,同时选择适当的贴画分别贴在杯子上。
生:通过看、摸等方法发现一杯水是冷水,一杯水是温水,一杯水是热水,三杯水的冷热程度有差异。
师: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用手去感受水的冷热程度,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刚才的发现,你的手指还感受到了什么吗?(如果有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已经发现将两个手指先分别插入冷水和热水后,同时放入温水里,手指对水温的感觉不一样,则让这名学生上台来为大家做演示。)
师:接下来,老师要带给同学们一个神奇的体验,下面先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的操作,(视频出示:将两个手指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放一会,然后将手指拿出同时放入温水杯中)
大家看清楚了吗?你们动手实验之前,再往热水中加入一壶盖热水,往温水中加入少量热水,尽量让三杯水的冷热程度和刚上课时一样。
各组同学依序轮流试一试,仔细体会插入水中手指所感受到的水的冷热程度。
(各组同学体验,教师巡视指导。)师:说说你们的发现。
(请一组同学回答之后,询问其他组有无不同发现。)师:通过刚才一系列的体验活动,我们发现人体可以感受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就把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之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板书:温度 摄氏度(℃))
但是感受到的温度并不准确,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呢?
(用温度计来测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察研究温度计,请同学们将桌上的烧杯放到抽屉中。(板书:温度计)
(设计意图:这里希望通过学生的探究,去发现一定的规律,三杯水水温存在差异学生比较容易,再进一步探究手指从冷水和热水同时放入温水中时感受存在差异,这一步可能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比较困难,教师可以适时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三、观察温度计。
1、讲述:这就是一会我们要来观察的温度计,从整体上来看是什么材料做的呢,它是什么形状的?
2、在观察之前,老师这里还有一些要求要给大家:(课件出示:
(1)小心拿放温度计,以免温度计破裂。
(2)注意观察温度计上还有哪些结构组成?这支温度计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是多少,最低温度是多少?每一个刻度表示多少?(3)你还有什么其他的发现吗?
(引导学生去接触温度计各部分,发现温度计内液面在一定条件下,如触摸底部,液面会上升或下降)
3、分组活动:请同学们拿出桌子里的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数字等内容,教师巡视。
4、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教师适当补充讲完整:温度计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测量范围;刻度(这里注意一个刻度代表多少度的温度)
(设计意图:这里首先让学生自主观察温度计的组成,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去尝试,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围绕课本的问题进行探讨,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能够发现温度计内液柱随温度改变而改变的规律。)
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1、师: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请同学们和老师的朋友一起去旅游。前一段时间,老师的朋友出去旅游,他首先来到了江苏省的苏州市,苏州的气温是多少呢?试着读一读。(20摄氏度)
怎么写呢?(同学们说,老师在黑板上写。)
2、下一站往南出发,来到了海南岛,请同学们细心观察温度计液面的变化,你能把它读出来吗?(上升,30摄氏度)
谁能写出它呢?
(请一个同学上黑板写。)
3、接着他又向东北方来到山东的泰山,这里海拔1545米,这时的温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温度开始降低至0摄氏度)
4、他继续往北走来到哈尔滨,感觉温度又发生变化,这回是怎么变的呢?谁能读写出哈尔滨此时的温度呢?
(温度降低至零下十度,请同学读,教师示范写)
5、最后来到了漠河,这里是中国最冷的地方,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继续降温,零下25度,请同学读写)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当温度计液面上升的时候,温度计上的数值怎样变化?温度又是怎样变化的?
(数值变大,温度升高)
当温度计液面下降到零摄氏度以下的时候,温度计上的数值怎样变化?温度又是怎样变化的?
(数值变大,温度降低)
(课件出示温度计温度自零度起升高和降低的动画,同时引导学生写出温度数值,体验数值变化和物体温度的关系)
(设计意图:结合情境教学温度的读和写,让学生对于温度的读写和使用有更直观的认识。通过教师课件展示温度计,有意识地设置温度显示,让学生除了会读写以外,更形象地认识到温度计上数值变化和物体冷热高低的关系。)
四、使用温度计
1、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们实验室的温度是多少呢?每个同学都动手测量一下吧。
2、汇报温度。(教师将各小组的汇报写在黑板上)
3、为什么大家测量的结果会有些差异呢?(请2个具有代表性的同学来演示一下测量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寻找产生误差的原因,引导学生注意: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不要对着玻璃泡呼气、手不能接触玻璃泡等)
4、我们找到了一些原因,大家再来测量一下,看看这次测量出的温度是多少呢?(将第二次测量的结果也写在黑板上)
5、这次的差异似乎要小一点,为什么还有差异呢?其实,在实际的测量中,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我们的结果,如温度计制作的不尽相同,我们所处位置的不同等,所以一般我们是允许存在一定的误差的。而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降低这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让测定尽量准确,将测量误差尽可能减小。(可让学生先说原因,若说不出,则老师提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测量实验室温度,发现实际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这里主要是强调并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观测角度,如俯视、仰视是会对测量产生不利的影响,要学会正确的观察姿势。这里可以请一些动作标准的和不标准的同学进行对比,以加深同学们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
五、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回家去用温度计测量一下家庭各房间内的温度,看看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想想该如何解决?我们下一节课再来交流。
板书:
温度 和 温度计
(摄氏度,℃)
30℃ 第一次测量: 20℃ 第二次测量: 0℃-10℃-25℃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在学生的积极配合下,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通过自己亲身体验,理解了温度的概念,并了解了靠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准确的,必须依靠工具:温度计。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究及小组讨论,了解温度计结构,学会使用温度计和温度的读写。在使用温度计时,教师结合学生读数时所产生了差异这一现象,简要介绍了“误差”的概念,帮助学生了解测量的差别在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内是可以接受的。本节课设计了“旅游”过程中不断了解天气情况这一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温度读写的同时,也了解
了我国的大好河山,了解了我国南北存在温度差异,培养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这节课由于太顺,在结尾时还有一定时间,教师采用复习式结尾,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没有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果采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一方式效果可能会更好。
第三篇:教学设计详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通过品读重点句段,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敢、智慧、执著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以及开辟的意义。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重点句段,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历程,感受他的坚韧、勇敢、智慧、执著和强烈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丝路有关的资料及乐曲、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激情引趣
1、(课件配乐)诵读诗歌《山的那一边》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
妈妈给我说: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奶奶却说:那是众神居住的琼瑶仙境 山那边究竟是什么呢?
于是,我怀着一种神秘的向往,盼着、盼着……
终于有一天,我沿着一条路走了下去,原来,那里是富饶的西域国度。
这条路就是——丝绸之路(看板书齐读题目)
2、通过上节课的初步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了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四郡,到达罗马,这7000多千米的路又被称为“万里丝绸之路”(板书)对于这条路,你还有什么了解?
4、本文除了写丝绸之路,还写了谁?(板书
张骞)这个人和丝绸之路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地去学习、了解。
二、直奔重点,细读感知。
师:请孩子们翻开语文书84页,自由朗读课文的6、7自然段,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骞? 注意边读边勾画、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
抽生汇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骞? 体会张骞的勇敢:
1、生:我读出了一个勇敢(板书)的张骞。
2、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张骞的勇敢?
3、(大屏幕)“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4、你能读读吗?孩子,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评价再抽生读)
6、(出示丝绸之路艰险的画面):师叙述:是啊!当时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漫漫长路之上有茫无边际的沙漠、有冰雪覆盖的高山、有荒无人烟的山野、还有寸草不生的戈壁、经常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张骞没有退缩,他们穿过沙漠、翻过高山(引读)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7、从一个“终于”,你体会到了什么?
8、请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过渡语:孩子,你除了读出了张骞的勇敢,还读出了张骞的什么? 体会张骞的耐心和不露声色: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张骞的耐心?
2、(出示课件)是啊!整整十一年啊!“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
3、理解“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 4、11年的光阴,青春不在,年华已逝。作者没有直接写时间匆匆而过,而是通过写牧草和雁阵的变化来表达,你能不能仿照说一句话,表明时间匆匆而过。
5、从“一转眼”,你体会到了什么?
6、时间真的过得快吗?
7、十一年,对于一个被软禁的人是来说是怎样的十一年啊!
8、什么叫“软禁”?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个很不错的学习方法哦!
9、张骞在这十一年里,仅仅是在草原上放牧吗?
10、(音乐课件出示)“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一转眼,一年过去了。”(引读)张骞学会了匈奴话。
11、(课件出示)“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两年过去了。”(引读)张骞与匈奴牧人融洽相处。
12、(课件出示)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十一年过去了(引读)张骞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
13、在这十一年里,张骞是忙碌的,时光匆匆而过。
14、这里的默记能否换成“记住”?为什么?
15、当时他能写吗?能画吗?因为他的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所以他只能默默地把一切记在心里,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什么叫不露声色?
16、从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骞?
17、这“默记”二字写出多少艰辛,写出多少智慧呀!
18、(课件出示)十一年,他多么思念年迈的父母,家乡的亲人,可他只能(引读)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19、(课件出示)十一年,他铭记汉武帝的嘱托,(引读)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20、(课件出示)十一年,他心系祖国、牢记使命,(引读)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21终于有机会逃走了,如果你是张骞,此时最想见到谁?
22、我们原本以为他会回到家乡,回到大汉皇室,但他毅然决然地去了西域。那么张骞又是怎样一个人?(从孩子的回答中精选词语板书)
体会丝绸之路的作用:
因为张骞,这条丝绸之路得以开辟、畅通无阻,这条万里之路带给了我们什么?请孩子们默读九自然段。(指名汇报)
1、(课件出示)因为张骞的机智勇敢,所以(引读)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灌溉技术、炼钢技术和四大发明开始陆续西传。
2、(课件出示)因为张骞的坚忍不拔,所以(引读)西域的胡萝卜、葡萄、汗血马以及乐器、佛教、绘画艺术也传到了中国。
3、(课件出示)因为张骞的不辱使命,所以(引读)“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四、再造想象,拓展生成
1、通过我们与文本的交流,两千多年前的张骞仿佛就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的面前,你一定有不少的话想对他说,那就拿起你的笔,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在本子上。能够用上名言警句更好。(抽生汇报)
2、(出示翦伯赞的评价。)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也高度地评价了张骞,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3、让我们再来看看丝绸之路带给我们的回忆——
(播放有关丝路文化交流的图片,配以音乐。)正是这条路,亲历了卫青西征的铁马金戈,这条路,目睹了昭君出塞的悲欢离合;也是这条路,见证了敦煌飞天的精雕细琢,玄奘西行的虔诚执着;更是这条路,铸就了“千年大汉之魂”!(板书)
4、现在,对于这条路,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呢?这仅仅是一条丝绸之路吗?(生表达)师总结(课件出示): 这是一条“友谊之路”。
这是一条“文化传递之路”。
这是一条“传承文明之路”。
总结:作为走出国门的第一人——张骞,让中国看到了世界,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现在,每当提到丝绸之路,总会想起一个熟悉的名字——张骞;每当提到张骞,总会忆起一条伟大之路——丝绸之路。就让我们永远记住名垂青史的张骞,永远记住亘古绵长的丝绸之路。(看板书齐读结束)
板书设计:
丝 绸 之 路
长安
河西四郡
罗马
万里丝绸之路 张骞
勇敢
坚忍不拔
忠诚
千年大汉之魂
第四篇:《边城》教学设计详案
《边城》教学设计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6、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第五篇:元日-教学设计-(详案)
元 日
教学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大意。
4、通过诵读,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过年的快乐、热闹和喜庆,体会诗人在除旧迎新是的无比喜悦的心情。
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一提到饺子、新衣服、压岁钱你会想到什么?(春节/过年),能说说去年你家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吗?(放鞭炮、吃年夜饭喝洒、贴对联)
2、你知道春节是哪一天吗?(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大年三十晚上到了也意味着过年啦!那有谁知道中国为什么会有过年这个习俗呢?年的传说是怎么来的呢?(欣赏视频,观看“年的传说”)
3、过年就意味过春节了。这是什么字?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为什么把正月初一叫作“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是什么意思?(一年的第一天)。
3、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所写的七言绝句《元日》,读经典之作,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6页,认真听古诗,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读准字音和停顿。
3、同学们读的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诗。
4、古诗有古诗的味道,在读古诗时,我们不仅要读得准确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来。出示断句符号,再指名1-2名同学读诗。
三、了解掌握,古诗大意
同学们读的真不错,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文,看一看宋朝人是如何过春节的。(一)
1、出示“爆竹”:你知道什么是爆竹吗?爆竹就是鞭炮,出示爆竹图片,寓意竹报平安。
2、过年了,我们的年龄有什么变化呢?(长大一岁)一岁就是一年的意思,在欢闹的鞭炮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第一行中哪个字有“过去”的意思?除
3、播放鞭炮声:伴着喜庆的鞭炮声,人们会是怎样的心情?(开心、欢快)
谁来试着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第一行?(指名读,点评,齐读)
(二)1、过年后冬天就要过去了,马上迎来的是什么季节?(春季)
出示“春风送暖”:猜一猜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春风送来了温暖)
你还知道哪些与“春”有关的成语或词语吗?(回答后大屏幕出示词语和成语,生开火车领读)
2、过年这么开心,人们吃饭的时候可以怎么庆祝一下呢?(喝酒)
出示屠苏:在古代春节时人们喝的酒是一种用屠苏草泡的酒,叫屠苏酒,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了解屠苏酒)
3、春节这一天,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喝屠苏酒,既热闹又喜庆,谁能读好第二行诗?(指名读)
出示前两行诗句:我们一起读读这两行诗,再一次感受一下春节家家户户放鞭炮、喝屠苏酒的热闹气氛吧!
(三)1、文中哪个成语表示家家户户的含义呢?(千门万户)也可以说千家万户。你还能说出带有千…万…的成语吗?(开火车领读,积累成语)
2、出示第三行诗句:谁能根据字形,猜一猜“曈”字的意思和什么有关?(太阳)出示日出图片,曈曈指的是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3、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初升的红日照到了千家万户,给每家每户带来了光明、温暖和希望,那么这句诗该怎么读呢?(指导朗读)
(四)1、出示贴春联图片:观察图片中的人在干什么?(贴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读的时候应该先读右边再读左边,竖联读完了,再读横批。你会读春联上的内容吗?(同桌互读)
2、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挑选漂亮的春联贴在门上,除旧迎新,同时也表达对新一年寄予的美好愿望。在古时候也是一样,只不过人们在门上挂着的是用来辟邪的两块桃木板,出示图片,这就是桃符,我们如今贴春联的习俗就是由古代挂桃符演变而成的。
3、每一年人们都要告别旧桃符,换上新桃符,4、出示最后一行古诗:你能在这行诗中找到一对反义词吗?(新-旧)
你能说出一个含有这对反义词的成语吗?(除旧迎新)
5、出示插图:同学们,看一看这些图,你能不能说出宋朝人过春节时都做些什么呢? 放爆竹、喝屠苏酒、挂桃符
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开心、喜庆,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三、精读古诗要点,欣赏品味全课古诗特色
(一)、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大家的感受?(“暖”、)这暖不仅仅是温暖,还有快乐、热闹。我们就来找找这“暖”意来自何方。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暖?
1、感受“暖”
“暖意”何处来?(放鞭炮的热闹,长一岁的快乐,春风送暖,屠苏的力量,曈曈日,辞旧迎新。)
2、谁“暖”?
(1)作者“暖”:新法推行成功(相关资料)(读:这是一个成功者的快乐,这是一个心系天下的智者传递过来的温暖)[读作者]
(2)百姓“暖”千门万户:普天同庆(读:这是如阳光般普照的快乐,这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温暖。)
(3)读者“暖”
文字的传递(读:这是汉语言的无穷魅力,这是吟诵千年的经典传递过来的温暖)
所有的中国人:文化的传承(读:这是几千年的文明传承,这是我们华夏祖先传递过来的温暖。)
(二)、诗中哪一句与王安石除旧革新的思想是一致的。
(三)小结:这样一首融情入境,寓意深刻的经典诗作,我们跟着视频一起来吟诵吧!
四、推荐古诗经典,拓展延伸激励读写古诗
1、这首描写春节的故事脍炙人口,还有其他描写春节的哪些古诗?
2、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以及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