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邹光耀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抓住重点语句和段落,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并运用于练笔中,使景物描写的能力能够有所提高;
3、从本文的学习中,初步学会阅读文章和欣赏文章的方法。教学重点:
品读文章,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揣摩和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
蓑衣 斗笠 朗润 酝酿 卖弄 婉转 应和 嘹亮 黄晕 烘托 静默 舒活 抖擞 欣欣然 繁华嫩叶 呼朋引友 花枝招展
2、填空:《春》的作者是_____,原名_____,号_____,改名_____,字_____,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散文集《_____》、《欧洲杂记》等。
3、、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板书课题、作者)
配乐听课文范读,回顾思考:课文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在作者的笔下,春天就像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作者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画?提示: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盼春、绘春、颂春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春风图——风唱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二、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默读课文,思考,你最喜欢哪一副春景图?为什么?
提示:结合有关的语段,反复诵读揣摩句子,品味语言的精妙,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示范品析:
引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释志南《绝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苏轼《东栏梨花》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春花都是以报春使者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老师也是一个爱花的人,也特别喜欢朱自清描绘的春花图,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这生机盎然、花香四溢的春花图。
1、出示第四自然段 自由朗读
指名读并评价
a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花朵多(视觉),花色艳视觉,花味甜(嗅觉味觉)。
b“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这叫虚实结合的写法
c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如果直接写作各色的花儿绽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这些句子以拟人的方法描绘出各种花竞相开放,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情景,非常形象,把树写活了,不写这些句子,就显得平淡、呆板,缺少生气。
d“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闹”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e写“花下”只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f “遍地”和“杂样儿”从什么角度写野花? “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g 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又互补: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
从本段中,有哪些写景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a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b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c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如从高到低、从近到远等; d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h拓展:我们来给这幅春花图配一句古诗
1对于春花图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J带着对春花的喜爱,让我们沉浸在花的芳香中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试着背诵其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总结学习方法
抓住重点字词、句子品析
结合修辞方法、写作角度、写作顺序等理解感悟 体会语段表达的情感
2运用以上的学习方法,在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副春景图,说说喜欢的原因,并品味语言的妙处。
提示:小组内形成共识,选择相同的一幅春景图探究学习。
小组内确定内容后,先认真朗读,独立思考,在书旁进行标注,之后再进行组内交流,纠正、补充、完善,形成共识,选择一个代表汇报发言。
3、探究
4、检查汇报
预设学生在以下内容上会有汇报 “春风图”
1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六种感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感觉
2、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引用是一种修辞。“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个比喻给人的感觉温暖和柔情。
4、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无味为有味了,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
5、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有没有关系? “青草味儿”照应了“春草图”,各种花的香照应了“春花图”。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总的是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
6、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作者是怎样化无声为有声的?
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7、体会“应和”和“也”的作用。使四种声音浑然一体。组成一支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总的从听觉角度写春风吹送的悦耳的音响。
“春雨图”。
顺序(由近及远、由景及人)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2、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斜”含蓄地写了“轻悄悄”的春风,“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
3、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
4、体会两个“儿”读起来的感觉。使人感到亲切、柔和。▲通过儿话韵的运用,读起来轻快、活泼,语意亲切,形成了轻松、明快的旋律,表现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也引起读者对春的强烈向往。
5、为什么要先写“傍晚时分”的景象,不把这一句放到最后去说? 一是要先说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气氛,这种气氛一直贯到末句;二是“黄晕”也是色,与上文的“绿”“青”正相接连。
6、“黄晕”和雨有什么关系?
这里所见的灯光是隔着雨幕所见的光,没有写蒙蒙细雨,但也隐含其中了。
7、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迎春图”。
1、“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龄之全。
2、“也赶趟儿似的”的“也”照应前文何处?这里的“赶趟儿” 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3、“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前一种写法读起来给人以动感,后一种写法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在以上内容的处理上,按照品析——评价——朗读——背诵——拓展的步骤进行处理。
总结:
8.出示黛玉葬花的关于春雨的描写: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对比,春天这么美丽,为什么林黛玉看着艳丽的桃花落下了眼泪? 作者朱自清热爱生活、奋发向上,所以他笔下的春天生机勃勃、有无限希望。而林黛玉悲观伤心,纵有灿烂的桃花,艳丽的景色,也禁不住地落泪。总结以上四幅图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及语言中所蕴涵的感情。以上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
正因为春天预示着希望,所以作者在满目无限春光的时候,不禁这样赞颂着: 出示最后三个自然段,齐读。
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再读,读出情感,尝试背诵。总结:
1、在作者眼中,春天就是一副多彩富有生机的图画; 在我的眼中,春天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结:我觉得《春》像一杯蕴涵了清洌韵味与绵长芳香的醇酒。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3配乐朗诵:
4、作业: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此刻的金秋一样是美丽的,让我们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选取你眼中最美的秋景图写一写。提示写法上:
1、细致观察,抓住特征。
2、运用修辞手法。
3、调动多种感官
第二篇:《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个别读、范读、配乐读等形式能正确、有节奏的朗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
2.抓字词理解及想象画面理解诗意,领会诗的意境。
3.借助资料领悟诗情,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通过本堂课的学诗方法拓展学习《题临安邸》,感受不一样的抒情方式。
教学过程:
一、谈“春”导诗
1.师:同学们,在你的头脑中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2.师:这节课,咱们再来学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杜牧写的《江南春》(板书课题);
3.读题
师: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生:江南的春天
师:那我们就可以断定诗的主要内容就是写
小结学法:理解诗题,能帮助我们知道诗的主要内容(板书:解诗题)
二、初读感知
师:自古美景出江南,那一山一水,一楼一桥,都似巧夺天工、独具匠心。就让我们跟着诗人的脚步,去感受杜牧笔下的江南春景。
自由朗读这首诗。
(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读好了自己借助注释去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
2.交流反馈
①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描情画景,字字千斤,咱们可得读准了。你来试试(抽生1),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了有意见请举手。
抽生2抽生3
②同学们你们知道么?在古代,很多诗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感情而作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诗可以用来谱成曲,吟唱出来的。因此,诗歌往往读起来都是很有节奏的,怎样才能体现出节奏感呢?
(抽生交流节奏并出示标有节奏的幻灯片)
③大家再来试试,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试着把诗歌的节奏韵律读出來。
抽生读
师范读
(配乐)读
三、想象画面,体会景美:
(师)白居易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正美!那么,杜牧的眼中又是怎样的江南呢?
1.默读古诗圈出景物(圈在古诗中)
2.交流(拿学生的课文纸反馈)
预设1.学生没有圈出“绿”和“红”,引导学生看“注释”,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老师哦
预设2.你为什么要圈出“绿”和“红”?
3.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这些景物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①比如:(出示课件)千里莺啼绿映红
引导“莺”想画面:
可从听觉、视觉、其他动物用四字词语来概括
②分四人小组合作想象画面
要求:1.根据景物想象画面
2.交流讨论完成学习单,学习单上的画面机动增减
3商量出最满意的画面让组里写字高手写在卡片上,完成了贴到黑板上。
温馨提示:如果你想贴的画面已被其他组贴了,那你就不能贴了,只能另想其他画面,时间规定3分钟。
4.看黑板上贴的画面,同桌互说诗的意思
5.采访小诗人,诗人来到你这,看到了什么?
生答;来到你这,又看到了什么?
为什么看到的都是美景?
理解“千里”。这“千里”是指“一千里”吗?虚指
6.播放视频画面
感受江南美景
7.学生看画面读古诗
整个江南,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傍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看着这样的春景,你的内心是?用你的声音读出你的感受
见到如此美景,诗人也是忍不住想要赞美一番(板书:赞美)
配乐齐读
8.小结学法:
想象画面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板书:想画面)
四、品读感悟诗情
由小结“画面”引入
这么多的画面,怎么三四句(大组)的画面这么少呢?
请生交流,形成两大问题:
一是为什么景物写得这么少?写法怎么变了?
二是晴天怎么变成雨天了呢?
三是为什么不说是“江南四百八十寺”呢?
我们要先来了解诗人。
3.(出示简介:杜牧,字牧之,因生活在渐渐没落的晚唐时期,所以从青年起他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国家的理想。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被称为“小杜”。)
4.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文人,在他眼中,江南除了那些秀丽的山山水水之外,还有这些规模宏大的寺庙,那么为什么不说是“江南四百八十寺”呢?
让我们来了解一段历史。
5.(出示:南朝(公元4-公元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称,均设故都于江南,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时间存在较短的时期。由于佛教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方便他们统治人心,巩固江山。于是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四百八十座,是当时人民的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6.借助这些资料(板书:借助资料)
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读到了诗人--(板书:慨叹南朝的灭亡,借古喻今的思想感情)。
7.你们能尝试读出作者的这种赞叹之中的的点点哀愁吗?自己先试试。(指名读)
8.当回小诗人,到前面来吟一吟怎样?
9.(师)是呀,诗人在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祖国命运深深地忧虑,他是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这是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他的情隐含在烟雨中,这请抒发的非常含蓄、间接
五、总结背诵:
1、杜牧的笔下,盛开的是春天千里江南的美丽画卷,寄托的却是对江南春景浓浓的爱和淡淡的愁。就让我们再一次带上对江南春天那份浪漫的希冀,与作者再一次徜徉于千里江南万般情思中吧。
《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可贵精神。(难点)
2.指导学生用品味词语、借景抒情、再造想象的方法来欣赏诗歌。(重点)
3.深入理解本诗,扩展了解杜甫其他相关诗歌,初步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思想。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批注法 赏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杜甫。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这首诗是我们儿时就已经能琅琅背诵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首先,请同学们一齐朗诵本诗。
二、赏析首联
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你认为在这四个描写对象中作者着力要体现哪一个事物的特点?为什么?(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国之破。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这一联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3.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在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自选式)
破:着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
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恒,更衬李唐之倾颓惨境。(略)
春:春回大地,应生机勃勃,草长莺飞。(略)
深: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4.背景对比:
昔日长安城: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杜甫《丽人行》)
今日长安城:破
4.此联对仗工巧,“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对照强烈,出人意料。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为全诗渲染了悲怆的气氛。
三、赏析颔联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历来有两种翻译的版本。第一种:人溅泪惊心。第二种:花鸟溅泪惊心。
2: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第二种,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郁之情。
3:这一联中的“溅”和“惊”两个字用得甚好,请用简洁的语言批注这两个字的妙处,写在老师发的纸上,写好之后撕去背胶粘到前面的纸上。
溅:含悲带愤,感情浓烈。惊:敏感惊恐,心灵柔软。
小结: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四、赏析颈联和尾联
1.介绍背景: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引诗拓展: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2:“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忧虑,焦急。)
3:对比诗人的《望岳》和本诗的尾联,想象一下两首诗中的诗人形象有何不同?
《望岳》中的诗人:年富力强,意气风发。
《春望》中的诗人:垂垂老矣,沉郁悲痛。
4.诗人写这首诗年仅45岁,却已“白发”,而且稀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可能吗?是什么使诗人如此?
是“感时”,“恨别”所致。是“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是因为“艰难苦恨繁霜鬓”。
5.相比《望岳》,诗人的气度是不是变小了?例如诗中先忧国,再思亲,最后写到自己的衰老。
从背景上看: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从年龄上看:从裘马轻狂、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历尽沧桑、日渐衰颓的“老年”;
从情感上看:由壮志凌云的豪情到对国家命运前途忧虑的悲情,
从胸怀上看:都是广大的胸怀,《望岳》更凌厉自信,《春望》更深沉蕴藉。
6.小结:家与国紧密相连,个人和民族血脉相融。以爱家之心爱国,以忧国之心忧家,心系国家,胸怀天下。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爱国方式,这一直是圣哲先贤思考问题的方式。“家国天下”的背后,有高尚的情感,更有精神的智慧。杜甫在诗中把家愁同国忧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也是杜甫伟大之所在。
五、总结
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来一起朗读。
六、板书
春望
——沉郁的家国凝望
己——家——国
老——离——破
七、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诗
2.阅读杜甫其他作品。
《春》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方法: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中东地区许多国家内部**,频发战争,人民苦难相关内容导入。
二、简介背景(安史之乱)、作者杜甫。
三、朗读感知
1、反复朗读。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四、研读赏析。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①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诗、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地残破,山诗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③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优国思亲的情感。
提问②: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
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五、课堂小结,并美读课文。
六、作业
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肖联写景 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 离愁别恨 借景抒情
春望 颈联叙事 眷家思亲 寓情于物
尾联描写 忧国伤时
[课后心得体会]
本教学的朗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根据达成目标和内容的呈现分层次有序地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以读促思,以读促说,以读悟意;在朗读感知读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意象的研读和赏析,结合背景去理解诗歌的深刻意蕴。整个教节环节紧凑有序,教法指导得当,知识内容正确,容量适量,难易适度,板块清晰,能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上进行正确引导,逐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整个课堂教学时效高,教风民主,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春》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和初春的哪些特点。
2.体悟作者和读者对春天的感情,并能用文字表达。
3.熟练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对文章优美文字的体悟。
2.引导学生写摹春天。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
1.体悟式、感受式,努力创设“平台”,进行“三维”训练。
2.多媒体一套、录音机一只。
3.采用“欣赏——读文——画图——说情——写春——拓展延伸”六个板块。
四、教学过程:
㈠课前欣赏(3-5分钟)
1.播放有春天画面的歌曲,让学生随意欣赏。
(创设情景平台,把学生情感渐引入课文)
2.教师借助画面内容,随季节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㈡朗读
1.美读:教师播放范读录音,多媒体配以画面、音乐。(再创情景平台,激发学生情感。)
2.赏读:由学生挑选自己最喜爱、最有感悟的一幅“图”,自由赏读。(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开发学生已有资源)
㈢画图
1.请学生或上黑板、或在课台上描绘课文中任何一景、或一物。
2.比较图画与课文文字的区别。
(直观与文字比较,利用学生资源,仔细体悟文字特点。)
㈣说情(让学生谈自己对课文、对春天的感悟)
1.说说你认为最优美的文字(可一段,也可一句),并说明理由(美的理由)。
(由粗到细,仔细品味,并加入学生有情感地朗读)
2.让学生谈谈古今文人对春天描绘的诗句。
第一步:背诵绘春诗句
第二步:(深层拓展,进一步开掘学生资源,激发兴趣)让学生说说古今诗人对春天不同感情的诗句。
㈤写春
1.请学生各自写一段你眼中的春天,你生活中的春天(写一景、写一物均可)
2.交流(由欣赏到实践,由感悟到感情认识)
㈥课外拓展(课外作业)
1.收集古人写春的诗句,不同的感情不同描写的诗句。(再次开发学生资源,努力拓展学生视野。)
2.写一篇《春》的短文。(深层体会,学以致用。)
《春》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本文描写景物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描绘的景物特征;
2、能结合具体词句说出本文语言特点;
3、能结合具体句段说出作者对春天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词句说出本文语言特点;
难点突破:
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来体会景物特征。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春》是朱自清写的一篇散文,文章抓住春景的特点,描写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展现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在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谈谈喜欢的理由。(如果能结合季节景物来谈就更棒了!)是啊,四季如画,各有特色。今天我们就随朱自清一起走进四季之首《春》。
观看画面
各抒己见
我最喜欢?天
(2分钟准备)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导入本课
拜访作者:(多媒体出示作者画像及简介)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课下搜集
有关朱自
清的材料培养学生
搜集查找
能力,走
进名人
放录音
正音:
散在(sǎn)酝酿(yùnniàng)
窠巢kē卖弄nòng应和hè
薄烟bó蓑衣suō抖擞sǒu听读课文
勾画生字词
感受春天的美
勾勒几幅图画
读一读
记一记加大识字量,
扫清拦路虎
理清结构:
(多媒体课件)
文章可分三部分春;绘春;
春.其中在“绘春”部分又描绘了五幅图画可依次概括为
春图;春图;
春图;春图;
春图.
自读课文(随录音一起读)
合作
提高学生语言
概括力.
整体感知课文
的能力
布置作业:→自读课文,勾画欣赏的句子(勾画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并谈谈欣赏的理由.培养提高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第二课时
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字表情朗读课文。表情朗读,评价朗读水平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从五幅图画中任选两幅,找出你欣赏的词、句,并准备好欣赏的理由.
适时点拨:
提示:先说抓住了此幅图画?特点,?词用的准确恰当,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春草图”抓住了“草”
嫩、绿、软生命力顽强的特征.如“钻”字有破土而出之感,突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如换成“长”、“拱”都不好.
《春》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品读写景画面,学习作者分层次描绘春景的方法;
3、赏析语言,学习本文用词精当、修辞恰切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美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培养学生朗读写景抒情散文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难点】
1、品味语言的清新优美,抓住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情感。
【方法手段】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多媒体展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语: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这样导入课文有如下作用:①帮助学生回忆获得春天时的美好感受,为课文教学做情感的铺垫;②轻松自然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作者简介
方法:学生展示预习情况,最后简化为如下知识点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①字词疏导:叫学生在多媒体上注音,后纠正。
朗(lǎng)润钻(zuān)出嫩(nn)绿
眨(zhǎ)眼酝酿(yùnniàng)鸟巢(cháo)
宛(wǎn)转蓑(suō)衣稀疏(shū)抖擞(sǒu)精神
②多音字:
水涨起来了zhǎng应和h捉迷藏cáng黄晕yùn
他涨红了脸zhàng和平h宝藏zàng头晕yūn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音听《春》的朗读,把握文章的情感。
2.朗读课文,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小组讨论以上问题,做好总结,并展示。
3.理清文章结构: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明确: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
(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第二部分)
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读后请回答: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3)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第三部分):
请同学们朗读第三段,读后请回答:
(1)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教师明确:嫩、绿、多
(2)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教师明确:“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3)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
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四、总结: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五、当堂检测
方法:多媒体出示题目,学生先做,做完后师生互动、点评。
目的:学习中掌握知识,训练中巩固知识。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背诵课文。
2、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片段,训练写作能力。
提示:在我们陇西,初春的景致同样富有特色,请根据你的观察和感受,调动多种感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描绘初春的景象,展示一下你的风采吧。
板书设计:
当堂检测
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朗润抚摸()抖擞()撑伞()
liáo亮()yùnniàng()黄yùn()suō衣()
2.结合语境,给加粗的多音字写出正确的读音:
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②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③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④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3.下列各项中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朗润:明朗润泽。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B.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繁花:密密地开着的花。
C.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指引同伴。舒活:舒展.活动。
D.卖弄:炫耀。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的一项是()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D.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5.填空。
①《春》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春的,春的,春的,都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表现出来了。
②默写: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春天像小姑娘。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③在横线上填一个词或短语,要求符合文章内容。
春草春花春风
春雨春人
6.积累。
请从你积累的古诗词中,默写一首有关咏春的古诗词。
教学反思
我坚信: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节课,是对语感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在指导学生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也喜欢这节课,我甚感欣慰。但是,我对语感教学只是初窥门径,理论上掌握得不多,教学实践更少,上这节课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课堂驾驭能力不强,由于师生对话多,秩序有点乱。教学过程中的四大步骤平均用力,造成用时紧张,虎头蛇尾。今后要注意删繁就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的能力较低,课堂练笔差,记忆能力也低。今后必须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后进生,关注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春》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来体会景物特征。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
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注意正音:
巢Cháo巢应和hè酝酿yùnniàng晕yùn
第1节迎接春天。(第一段)
第2至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
第8至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
3、掌握多音字和形近字:
①薄:báo薄饼;bó浅薄;bò薄荷;②晕:yùn晕车;yūn头晕;
③散:sǎn散漫;sàn散会;④;混:hùn混合;hún混水摸鱼;
⑤撩:liáo撩拨;liāo撩起liáo嘹亮、liáo缭乱
4、掌握词义:欣欣然、朗润、酝酿、繁花、呼朋引伴、卖弄、宛转、黄晕、烘托、和平、舒活、花枝招展。
应和:回答或随声附和。
抖擞:振作,振奋。
四、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盼望春天。
第二部分(第2-7段):描绘春天;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颂春天。
2、文中具体描绘哪五幅春景图?
3、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五、研读与赏析:
(一)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提示:“盼望着,盼望着”。“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提示:反复的修辞,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分析理解课文:
(二)绘春——
1、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中的“一切”说明什么?提示:没有一个例外。
2、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提示:山、水、太阳的脸。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提示:“偷偷”“钻”写情态。“嫩”写质地。“绿”写颜色。“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范围。软绵绵”写姿态。
4、为什么要写“坐着,躺着,……捉几回迷藏”?
5、第4节段写出春花的什么特点?提示:本段为了突出春花的特点,先后写了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联想到果实累累。下面写蜂飞蝶舞,也是衬托花儿的繁茂,花儿的香甜;野花“遍地是”,表明数量多,“杂样儿”,表明种类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惹人喜爱的景状。
6、作者是怎样将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美妙感人的?提示:多种感官——嗅觉、听觉、触觉、视觉。
7、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提示:“细”和“密”。
8、“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提示: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9、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10、“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提示: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珍惜时间,奋发向上。
11、迎春图与其它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四幅春景图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为写迎春图作铺垫。
(二)赞春:
1、赞美了“春”的什么特点?
2、“赞春”段共有几句话?这几句话能颠倒吗?
3、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来赞美春天的?明确: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三、写作特点:
1、观察细致,并用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春天景物的特征。
2、大量运用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来表现景物特征,抒发内心感受。
3、结构严谨,层次井然,思路清晰。
四、作业:
1.背诵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2.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如《春树图》、《春天来到校园》等。
板书设计:
春
一、盼春:盼、来、近(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描春:㈠春的总的轮廓:一切刚睡醒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㈡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灯、人、房屋
迎春图(欢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春》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体会拟人、比喻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揣摩精彩的词、句、段在表情达意傻瓜的作用。
2.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创作了许多吟咏四季的佳作,今天我们就随着朱自清的笔触一起去领略春的迷人风采。
二、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三、检查旧课,自然引出新课:
上堂课,我们训练了朗读课文,梳理了文章结构,谁能说说全文分几部分?每部分都写了什么?(板书:盼春——绘春——赞春)本文于开头写盼春,就让读者内心掀起思春的波澜,为下文描绘春景奠定了欢乐基调,从第二段开始,作者抓住春天的特征,粗略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然后作者从容不迫地
四、探究新课:
这堂课我们就重点赏析绘春部分地五幅春景图,请同学们速读三至七段,按顺序说明每段描写的对象(板书:草花风雨人)问:这五幅春景图中,你觉得那副写得最好,为什么?(一)每幅图都有它的精彩之处,今天我们就以春雨图为样本共同赏析(出示课件,放朗读录音)请同学们眼看画面,耳听录音,用心体会春雨图的优美意境。
思考:
1、这段写了几层意思(板书:特点、景物)
2、春雨绵绵夏雨急,文中哪几句话突出了春雨的特点?分别写出了春雨的哪些特点?(板书:细密、闪亮、绵长)
3、雨中景都写了什么,(板书:树草灯人屋)
4、描写雨中景时采用什么顺序?(由物及人,由静到动,由近及远)
5、本段描写春雨及雨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喜雨之情)
6、哪些语句传达了这种感情,试举例说明。(可别恼)
7、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比喻拟人)
(一)小结:这一段作者抓住了春雨特征及春雨中特有的景象,把那一派细雨绵绵的春光,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描绘的出神入化,表达了作者的喜雨之情。刚才老师已做了赏析示范,接下来同学们要合作探究,品味赏析另几幅春景图。
(二)现在请同学们一面欣赏春草图的美丽景色(课件出示春草图)一面用原文语句给它配上画外音(齐背春草图)今天我教给大家一种学习方法,叫发现法,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春草图,那么什么是发现法呢?围绕下边问题,谈出认识、体会的都是“发现”(课件出示)
(1)、发现哪个词用的妙,说说它的妙处。(偷偷,钻,嫩,绿,满是)
(2)、发现哪个句子写得好,说出它好在哪里。
(3)、发现这段用词上有什么突出特点(叠词的运用)
(4)、有什么疑问说出来和大家商讨。现在速读春草图,你有什么发现,就举手和大家交流。(鼓励学生:只要认真阅读人人都会有所发现,有所发现说明你不仅勤于思考而且善于思考)当学生谈到叠词特点时,问:那么这些叠词能不能去掉一个字呢?我们来试试看。去掉后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改后文字)大家再看原文比较一下,改后的文字和原文哪个富有感情?(改后的文字只是平淡地写写,而原文在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原文中那种写法叫什么(借景抒情)质疑:老师有个疑问,所能帮老师解决,写春草为什么要写儿童在草地上嬉戏?(侧面写春草的柔嫩可爱,突出春草勃发带给人们的快乐)小结:这段描绘春草的特点,观察细致,描写具体形象,使人有亲眼目睹,身历其境之感,而且较多地使用叠词,对小草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三)接下来作者着力描写春花竞放的场景,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打开大脑电视机,在荧光屏上放映百花争奇斗艳的画面。
(1)首先勾勒主要景物的形态,作者首先把镜头对准了树,你的电视画面上出现了什么景物?(学生七嘴八舌的说:桃树、杏树、梨树,镜头下移:蜜蜂、蝴蝶、草丛、野花)
(2)现在把黑白电视变成彩色,看谁头脑中的画面色彩更艳丽。你看到了什么?(红像火的桃花,粉如霞的杏花,白似雪的梨花,黄褐相间的蜜蜂,色彩斑斓的蝴蝶,茵茵绿草地,野花五彩缤纷)
(3)好,我们的电视画面已经五彩缤纷了,现在我们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花下成群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蝴蝶轻盈起舞,草地上的野花迎风摇曳着,俏皮的眨着眼睛。)刚才我们通过想象已初步领会春花图的意境,现在再交给大家一种学校方法:合作探究法(课件出示)一会我们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春花图的妙处,在书上做好笔记,然后交流,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合作探究。(课件出示)
1、抓住春花什么特点?
2、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3、描绘景物时哪些词用得精确?
4、哪些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5、运用了什么修辞?全班交流:
(1)花多、色艳、味甜
(2)高—低色-味虚-实
(3)闹、赶趟儿、像眼睛、像星星
(4)拟人、排比、比喻刚才我们学习春草图的时候了解了一种侧面烘托的写法(写儿童在草地上嬉戏,是为了侧面烘托草的柔嫩可爱)本段有类似的写法吗?(写蜂闹蝶飞,是侧面烘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
小结:作者描绘春花图,动静、高低、色味虚实结合,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春意盎然,立体感很强的春花图,使人仿佛置身于春花烂漫的美景之中。
五.作业:
1、从五幅春景图中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文字。
2、从五幅春景图中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三个专题分类收集诗句。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为它配画。推出五幅特写镜头,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描写春天的动人景象。
《春》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清新优美、口语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
把握作家的思想感情脉络,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又到了柳絮飘飞的暮春时节。不知不觉,我们又度过了一个的春天。对于我们家乡的春天,你能否用一句说说你的感受。
三、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完成目标一。
1、“春”美在什么地方?
我们都认为春天是最美的季节。那么朱自清先生认为“春”美在哪些地方呢?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说一下。(多媒体显示:朱自清喜欢“春”,因为“春”美在)
2、学生可能回答:
(1)“春”美在嫩绿的,软绵绵的草。
春草是历代文人争相歌咏的对象,你还知道哪些写春草的诗句?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杜甫伴随和风而来细杜甫无声绵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朱自清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描写?请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偷偷”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钻”字有破土而出之感,突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闹”不仅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写野花以生动的比喻写出杂花遍地,摇曳多姿,在春天的阳光下闪烁迷离的那种惹人喜爱的情态。野花是杂样的,又“散在草丛中”,是星星点点的,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微微的春风中不断闪烁。正因为野花有这些特点,才和星星的闪烁、眼睛的眨动极其相似。作者说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确是极传神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有一个共同点,都写出了春雨的“细”,但又各有侧重点。“像牛毛”,言其又细又密;“像花针”,写其细小而闪亮;“像细丝”,则突出其柔细且绵长不绝。密密地斜织着一个“斜”字,写出春风的存在,也照应了春风是“轻悄悄的”;轻风和细雨交织着,织成一幅透明的雨幕。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薄烟”一词,恰到好处地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树木、小草在春雨的滋润、洗涤下都变得鲜亮、夺目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秀雅清新。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板书:——美在语言)
3、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朱自清先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呢?这和他的身份是分不开的。朱自清除了是散文家、诗人、学者外,还是民主战士。(多媒体显示背景: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苦闷中埋头研究古典文学。“九一八事变”后,他的思想开始转变。《春》写于作者赴英留学归来之后的1933年,作者经过了一场“精神危机”,几年的留学使他改变了心境、开阔了视野,看到了新的生活前景。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早春野景”就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所以说《春》确实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情感写照。?(板书:——美在情感)
《春》教学设计10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秦晋始终结世好——打一字谜(春)
提到春,会令我们感到无限的生机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古往今来,有无数描绘春天的诗文。“春风又绿江南岸”,“春城无处不飞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等等,都是传诵已久的名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
二、整体感知:
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完成目标一。
1、配乐朗读课文,感受春天之美。
2、有首少儿歌曲《春天在哪里》,歌中唱到“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眼睛里”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一找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___________。
春天在春草里;
春天在春花里;
春天在春风里;
春天在春雨里;
春天在人们的活动里。
3、作者在描绘春天的美景时,选取了这些精美的画面,这些景物各具有怎样的特点?
草报春
①春草是历代文人争相歌咏的对象,想像一下,春草图与下面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最接近?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写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写早春刚发芽的草,写出了早春勃发的特点。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丰乐亭游春》欧阳修
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草。
小结:同样是写春草,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着笔。朱自清的春早写出了早春勃发的特点。
花争春
花的特点:春花烂漫、百花竞放。
花朵多: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花色艳: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味甜: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风唱春
“春风”与林斤澜的《春风》对比阅读,学生能说出二者的不同特点即可。
多媒体显示:“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撤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林斤澜《春风》
同样是写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和林斤澜笔下的春风有什么不同呢?
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柔和、芳香、悦耳。通过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柔和:“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触觉)
芳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各种花的香”(嗅觉)
悦耳:“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地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听觉)
林斤澜笔下的春风则充满力度,充满豪迈之情。“如无数的针扎”。
雨润春
“春雨”与《春夜喜雨》对比阅读: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杜甫诗中的春雨和朱自清的“春雨”特点一样吗?
都是伴随和风而来,突出春雨的细的特点。杜甫诗中的春雨是无声的、轻盈的,朱自清的“春雨”还是密、亮、绵长的。
人迎春
春到人欢、春早人勤。
绘春
春天在生机勃勃的春草里;
春天在百花竞放的春花里;
春天在和煦芳香的春风里;
春天在细密绵长的春雨里;
春天在人们迎春的活动里。
小结: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地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朱自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使我们陶醉在美丽的春光中。(板书:——美在景物)
三、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完成目标二。
1、品味语言:《春》美在什么地方?(边品味语言边指导朗读)
朱自清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笔给我们展示了春天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描写?请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如:我喜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
因为这一句从听觉、视觉的角度衬托出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闹”字不仅写出声音,还写出热闹的气氛,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让人想起“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小结: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德熙在《漫谈朱自清的散文》中说:“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春》的语言就简朴生动,秀雅清新。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板书:——美在语言)
2、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朱自清先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呢?这和他的身份是分不开的。朱自清除了是散文家、诗人、学者外,还是民主战士。(多媒体显示背景: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苦闷中埋头研究古典文学。“九一八事变”后,他的思想开始转变。《春》写于作者赴英留学归来之后的1933年,作者经过了一场“精神危机”,几年的留学使他改变了心境、开阔了视野,看到了新的生活前景。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早春野景”就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
文章以三个比喻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是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美,把春天比喻成“小姑娘”是表现春天艳丽的容颜美,把春天比喻成“健壮的青年”是表现春天健壮的身姿美。赞美春天有不可遏止的生命力,它给予人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因而人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排比句式的运用,赞美、热爱之情越来越强烈。
所以说《春》确实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情感写照。(板书:——美在情感)
总结全文:朱自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也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以及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更美好,未来才更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
《春》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案
1、给下列生字注音
抵搔()浑()簪()胜()
2.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国:破:
感时:恨别
抵:搔:
三:
3、感知诗歌的内容。
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
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二)探究案
一、导入
今天学习《春望》一诗。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也被叛军抓到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在第二年的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杜甫。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2.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陷落。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fu)州家中到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本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
三、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抵、搔、浑、溅、簪
四、诵读诗歌。
五、理解诗意
1.小组交流,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国:______破______
感时:______恨别______
抵:______搔:______
三:
2、明确诗句意思。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十分茂盛。(只因为)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战火连绵不断,一直到了眼下的三月,(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头发早就白了,(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住籫子了。
六、再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
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
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七、赏析诗歌
参考角度:1.诗歌中精彩的字词句;2.写作手法
1、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赏析诗歌。
2、小组展示。
3、师生相互提问。
4、教师归纳总结:
首联:对比反衬、寓情于景;颔联:触景生情、承上启下
颈联:思家迫切、引起共鸣;尾联:细节描写、忧思之深
八、探究质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
(触景生情/移情于物)
(三)巩固案
1、作业布置——拓展比较
诗人在本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当七年之后诗人听到官兵胜利的消息后又会是怎么的呢?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比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学生讨论并说出诗歌的大意。
(2.)思考下列问题: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着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
2、赏析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到______。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_____,实际上是写_____
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散文《春》、《荷塘月色》、《背影》《绿》等名篇。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 酿 嘹 亮 撑 伞 蓑 笠 稀 疏 抖 擞 安 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2.师生互动,共同讨论问题: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 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 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3)假如你是一个画家,你能根据本文画出几幅图画,并且给每一幅加上小标题。如:____图。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4)品味鉴赏:说出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或者最喜欢哪些词句?与大家分享。同时说明理由,可以用这样的格式:我喜欢____句,因为它写出了春天中的____景物,用____修辞,(或是从____感官来)表达____情,我用 _____的语气、语速或语调来朗读。
三、探究质疑:(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探究质疑:(第二部分)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春草图 :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教师明确:嫩、绿、多)
(1) 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
“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四、总结升华: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A.积累词语。
B.背诵课文。
《春》教学设计13
一、课文导入:
1、以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
2、复习几首咏春的诗词。看谁积累的多。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朱自清的散文富于诗意,善于通过细致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学习本文除了体会这一特色外,还要注意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从哪些方面来写,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征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理解
1、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全体齐读。
2、本文抒发作者什么感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展示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盼春(总领全文)
春草图
春第二部分(3—7)绘春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颂春
四、学生自读自品课文。小组讨论,以问答的方式交流品析所得。
(一)读一读
1、读准字音,疏通字词。
2、深入意境,细细品味。
3、声情并茂,体会风格与美感。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反复诵读品味。
(二)品一品
1、品用词之精。
2、品语言之美。
3、品写法之巧。
4、品构思之妙。
(三)说一说
小组之间交流品评所得,互相问答,分组竞赛。
五、写作借鉴:
(一)从这篇课文来看,应该如何写景?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
听觉、触觉等;
3、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如从高
到低、从近到远等;
4、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二)模仿习作。
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描写一幅秋景图。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背诵课文1—3段。
《春》教学设计14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深入理解本诗,扩展了解杜甫其他相关诗歌,初步了解杜甫的经历和思想。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用品味词语、借景抒情、再造想象的方法来欣赏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首联和颔联的赏析。
引领学生感受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颔联的理解和玩味。
颈联和尾联的深度开掘。
教学过程:
导入: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首先,请同学们一齐朗诵本诗。
赏析诗歌
诗题“春望”,那么诗人站在春天的长安城都望到了什么?(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
赏析首联
眼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重点赏析“深”:
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这深就是《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就是《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桥边红药,就是《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贵胄名门的郊游喧闹不见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劳作平淡不见了,再没有那摩肩接踵、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富盛,只见枝繁草盛满眼绿意,墙倒城坏千门闭锁。疮痍遍布,满目凄然。一个“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长。“草木深”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依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
赏析颔联
问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历来有两种翻译的版本,谁来试着给大家翻译一下?
第一种:人溅泪惊心。第二种:花鸟溅泪惊心。(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问2: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第二种,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
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郁之情。
小结: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赏析颈联和尾联
介绍背景:
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引诗拓展:
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问1:“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忧虑,焦急。
问2:诗人写这首诗年仅45岁,却已“白发”,而且稀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可能吗?是什么使诗人如此?
是“感时”,“恨别”所致。是“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是因为“艰难苦恨繁霜鬓”。
诗的最后两句给我们勾勒了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心情沉郁痛苦。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频频搔发,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古往今来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句拓展: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
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结课朗读:
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来一起朗读《春望》。
结课语:
十三年后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不得不继续漂泊,59岁那年,他在一叶小舟中悄然离世。他的生命是那样坎坷脆弱,而他的精神却那样不朽永恒。他的厚重与伟大,不是我们这个年龄能完全理解的,因为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来解读的诗,杜甫是一曲要用灵魂来倾听的歌!
板书:
主板书:
春望
——沉郁的家国凝望
己——家——国
老——离——破
副板书1:感时、恨别
副板书2:抒情方法:借景抒情;借助炼字;借助形象。
《春》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2、能概括文中描绘的几幅画面,并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3、能揣摩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多种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好处,学会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以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品味语言,品味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批注与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语言赏析。
一、导入
播放《春天在哪里》音乐
听到这支曲子,我们也忍不住要四处寻觅春天了。都说春天是最美好的季节,你对春天
有什么样的具体印象和感受呢?
1全班交流对春季的具体印象和感受(可以引用古诗词或者成语)
诗句提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人人都喜欢春天,可是对春天的感受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笔下,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要求带着问题听读文章。
1)明确生字词读音
2)课文围绕“春”描绘了几幅春景图?根据课文内容为这几幅春景图拟小标题(标题要求字数统一,简洁明了,争取控制在三个字左右)。
全班交流,明确:
1)读准下列字词的音(个别朗读)
朗润酝酿婉转嘹亮应和黄晕烘托静默舒活欣欣然
2)5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2、理清思路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是描绘江南春景的散文,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几部分?
全班交流,明确:盼春(1)、绘春(2—7)、赞春(8)
2)既然本文描绘春天图景是主体,那为什么还要加上第一和第三部分呢?
明确:第一节充分表达喜爱春天、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感情。盼春是绘春的基础。
第八节是在前文充分描绘春天美丽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赞春是绘春的升华。
3)前4幅春景图能否和第五幅调换顺序呢,前四幅之间是否也可以调换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前4幅写景,第五幅写人,人活动在美丽的春景中,让春景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
春草是最先报春的,然后再是春花。春草和春花的生长是要靠风雨的滋润培养的。从植物写到天气,也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规律。
三、品析语言: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春草图”语段,你认为在这部分中哪些词、句,写得比较贴切传神,试说出理由。
学生先独立思考,同桌交换意见,完善回答,全班交流。
明确:(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教师可适时引导:假如你就是一株小草,经历了漫长寒冬,当你刚从有些松软的土地里苏醒过来,你会做些什么?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革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嫩,写质地。绿,写颜色。
(2)“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最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学生讨论后明确: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朗读,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叠词同时也使句子变的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学生回答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进一步体味春草的生机勃勃和作者对春草的喜爱。
学生齐读第二段。
2、欣赏“春花图”
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并用批注的方式说明理由。
学生品析,全班交流时同样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进一步体味。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如“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句中的“闹”字可否换成“叫”,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闹”一字传神,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了情态。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时要及时归纳赏析要点,注意表述的思路:
赏析切入点:A抓关键词。关键词主要指在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巧妙使用,能够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特征。B品修辞句。这是最常用的语言赏析切入点。如排比句的气势磅礴,比喻句、拟人句的生动形象,反问句的发人深思等。C析语言风格。如: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D找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视觉、听觉等感官角度的描写等。
表述思路:我比较喜欢文中的“……”句话,因为……。
在阐述喜欢语句的原因时,还可以用“第一……第二……第三……”这种形式来呈现赏析语言的思路和答题的不同角度。
3、根据归纳的赏析要点,自读第四、五段,赏析春风、春雨图。
学生先自行通过批注找出美点,小组进行讨论,全班交流。
4、朱自清先生清丽的语言让我们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此时再看上课伊始我们为春景图拟的小标题,就发现它们是多么的单调无味,你能不能换上更生动传神的小标题呢?(标题要求字数统一,形象生动)
全班交流,板书出示比较。
如:1春草复苏图,春草萌芽图;2春暖花开图,百花争艳图;3杨柳随风图,春风依依图;4春雨绵绵图,如烟春雨图;5春勤人早图,人勤迎春图
5、声情并茂的集体朗读全文,体会课文蕴涵的情味美。
四、布置作业
1、整理收集的咏春的古诗句,写在积累本上。
2、仔细观察你的校园,写一篇《校园的秋》。
第三篇:《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4册第六单元,学唱歌曲《渴望春天》
教学目标:
1、够用甜蜜的声音、正确的换气齐唱《渴望春天》。
2、尝试用声音、速度、力度的改变表现赞美春天、渴望春天的心情。
教学重点:用甜蜜的声音表现《渴望春天》
教学难点:用声音、速度、力度的改变表现赞美春天、渴望春天的心情。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观赏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预备:教学完盘、幻灯片、柳枝、迎春花、风小草、映山红等。
教学理念:课前对教室进行了以“春”为主题的情景布置,迎春花、柳枝、映山红、小草、风筝等遍布整个教室,同学一走进教室就被春的气息紧紧包围,切实感受到春的存在。然后以“感受春天(创设情景)――体验春天――表现春天”为主线绽开教学,从而激发同学学唱歌曲《渴望春天》的爱好,同时引导同学从整体感受、体验音乐的美丽、流畅,演唱活泼、跳动的特点,体验并将自己融入春天的怀抱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与学的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感受春天
播放歌曲《报春》。同学进教室,分围坐。
课前播放“春”的歌曲,对教室进行了以“春”为主题的布置,创设良好的氛围。
体验春天
1、引入:
师:同学们看一下今日的教室有什么改变?
生:有迎春花、柳枝、风筝……
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春的气息;
春天来了;
春暖花开;
……
师:那么春天在你的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呢?
生:春天是春完明媚的;
鸟语花香的;
燕子飞回来了;
百花争艳的;
……
师:同学们都描述的特别好,接下来我们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一下春天怎么样?(同学分成三小组,可以以诗歌、绘画、制作、舞蹈、器乐等形式来表现春天)并播放背景音乐《嬉春》。
2、同学分小组逐一展现,老师鼓舞小结,赐予确定。
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燕子报喜,青蛙鸣春,一切都欣欣然像刚睡醒的样子,布满了生气、布满了活力,我们是多么渴望春天啊!下面我们就用音乐感受一下对春天的渴望,播放歌曲《渴望春天》。
创设情景,让同学切实感受到自己置身在春的怀抱中。通过绘画、舞蹈、赞美春天的歌曲的演唱等,激发同学的爱好,在各种音乐活动中表现春天,结合着情景音乐的播放,让同学专心去感受春的气息,在布满春的气息的氛围中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表演,即发挥了同学的特长,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爱好,以仆人翁的看法主动参加学习、表现音乐。
通过老师的总体描述,能更好的激起同学渴望春天来临的急迫心情和渴望学习歌曲的急迫心情。
表现春天
学唱歌曲《渴望春天》
1、完整地倾听歌曲(完盘播放),自己边听边用手划拍子,并留意音乐的.分句,感受音乐心情特点。
2、听了这首歌曲,谈谈你的感受。同学谈感受,老师简洁小结并分析歌曲,介绍曲。(幻灯显示)
3、复听歌曲并跟录音哼唱旋律,再次感受音乐。
4、跟琴视唱曲谱,难点范唱突破。分析歌曲四个乐句中,哪几句开头部分完全相同,哪一句完全不同?在音乐的表现上有何意义?(同学个别回答,老师鼓舞小结)
5、完整的唱歌词,留意分析哪些地方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哪些地方表现了渴望春天来临的急迫心情?有感情的去表达一种渴望春天的青春气息。(边唱边划拍子)
6、同学分小组沟通争论。再次播放《渴望春天》
7、发表见解,老师小结进行德育渗透,再次感受歌曲,跟伴奏唱歌曲。
通过倾听,让同学从整体感受、体验音乐的美丽、流畅,演唱活泼、跳动的特点。让同学边听边划拍子,能够使同学更好地体验音乐,感受八六拍的强弱规律。
通过视唱曲谱,让同学对旋律有一个整体印象,为唱好歌词打基础。唱谱就要唱“音乐”,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加深对唱曲的理解和处理,以孩子纯真稚气的甜蜜口吻,生动、明朗的音乐语言,表现出少年儿童渴望春天到来、鲜花开放、小鸟唱歌的心情,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充分利用同学的自主学习,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体会。
回味春天
播放《踏春》,同学按秩序走出教室。
在“春”的欢歌笑语中结束本课。
第四篇:《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大兴一中 张 俊
教材分析:
《春》是烩炙人口的颂春名篇,出自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之手。本文按作者感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盼春、绘春、迎春、赞春四个部分。课文的语言极富个性,全文几乎全是对称的或排比的短语、短句。而且还大量地运用了叠词,结构匀称、音韵和谐,节奏轻盈、活泼,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是指导学生欣赏语言,感悟写法、指导朗读的上好之作。
设计理念: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教学,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对教学资源综合开发和巧妙整合,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迅速感知文章内容,能够准确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能够基本理解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3.能够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的意蕴。
4.学习本文后,能够从生活中感受到美,能够提升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迅速感知文章内容,能够准确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能够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的意蕴。
课前准备:
1.摘抄描写春景的有关诗句,上课备用。2.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3.老师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本教案为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情感。
1.师生齐唱歌曲《春天在哪里》,创设情境。
2.师:冬天已经过去,春天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窗外即将是花红柳绿,燕舞莺啼的大好春光。通过昨天的学习大家已经对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了初步的了解。请你说说作者为我们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呢?(学生自由回答)
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春》的写作方法,看看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勾画春天美景的。
二、合作学习,感悟“绘春”
1.教师设疑:①自由朗读,体会语言描写特点 2.讨论交流。春草:
(1)教师以春草图为例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偷偷”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经意间悄然而出的情态。“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嫩嫩”写出小草的质地。“绿绿”写出小草的颜色。“满是”写出小草范围很广。
人的活动:坐、躺、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这些动词写出了春回大地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孩子们嬉戏的情景令人陶醉,让人难忘。从侧面展示春草的生机和可爱。
(2)用“我爱春草,因为春天的小草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3)回忆古诗中有哪一首是专门来赞美小草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4)联想运用: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在厚厚的土壤覆盖下等待了一个冬天的小草,在春天到来之时,你会有怎样的心理与活动?
春花:
(1)作者除了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的手法外,还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春花呢?(讨论回答,得出结论:感官)
(2)指导品析:“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视觉)。花里带着甜味儿(味觉),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联想),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听觉)。
(3)用“我爱春花,因为春天的花儿____”的句式说话。
(4)回忆古诗中哪一首诗描写了春花。(《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风:
(1)谁能说出“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前一句?(《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风是无形、无味、无色,难以捉摸的,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它的呢?学生汇报交流。(3)重点指导:作者在写风时动用了哪些感官?(触觉、嗅觉、听觉)(4)用“我爱春风,因为春天的风___”的句式说话。
(5)你还知道有关描写春风的诗句吗?(《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雨:
(1)春雨没有春花的艳丽,也没有春风的轻柔,但在作者笔下,它却别有一番迷人的风韵,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春雨的?(由近及远,由个体到整体)
(2)作者除了写出了春雨的美以外,还写出了春雨的什么?(质朴、无私)(3)用“我爱春雨,因为春天的雨____”的句式说话。
(4)谁能说出一首描写春雨的古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总结:综观五幅图相同点: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三、自主学习,感悟“迎春”。1.学生自由朗读,谈谈读后的收获。
2.教师设疑:春天到了,花、草、风、雨都有各自的季节特点,人们有什么变化吗?(学生自由发言,如衣着、精神面貌)
3.迎春图与其它四幅图之间有何关系? 其它四幅图层层铺垫,很好衬托了迎春图。
4.理解文章的主旨:指导“一年之季在于春”是句格言,谁能说出它的下句。(一生之计在于勤)请学生说出几句珍惜时间的格言。(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四、音乐结尾,深化情感。1.教师领读“赞春”。
2.品读赏析: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是对春的特点的高度概括,也是作者献给春天的一首赞歌,学生体会作者把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青年的好处。
3.播放音乐《春之声》,结束全文。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面对美丽的春景,你想怎样赞美它?(可以说一段话,可以诵一首诗,也可以唱一支歌)
附录:板书设计——
第五篇:《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2.感知内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揣摩词语,欣赏精彩、优美的语言,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特征、用准确的语言描写景物的方法。
2.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难点】
1.通过各种感觉,有感情地描写景物。
2.文章中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反复朗读,感知内容。)
一、导语
春天是绚丽的,她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于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自清的散文《春》,只要你用心朗读,用心体味,你定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也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认知性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字词。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yùn)酿(niàng)应和(hè)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黄晕(yùn)蓑(suō)衣巢(cháo)繁花嫩(nèn)叶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
2.感知性朗读。要求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思考:
(1)全文可分为三部分,请你标出起止点,并在下面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加以概括:()春——()春——()春
学生讨论,教师评价。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春天的景色?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明确: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3.涵泳性朗读。深入到作品意境之中,细心品味其中意境。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学生不懂的词句举例:
(1)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
明确:体现急盼心情。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明确:如果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只能理解为小草本来就是这样,课文的说法能突出春天的作用,让小草充满生机,显得极为可爱。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明确: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
明确: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5)“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把握时机,奋发向上。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明确: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心的美感。在这里,我们知道,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点。
(7)《春》表达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情怀。
4.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
要求: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三、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四、布置作业
1.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请说出理由,下一节课交流。
2.熟读课文,背诵第1-5段,鼓励背诵全文。
五、板书设计
春(散文)
朱自清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研读课文,品味语言,拓展延伸。)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1-5段。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二、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说自己最喜欢的段落与语句,要求说出理由。
(让学生相互启发,在讨论中迸发思维的火花。答案不要求一致,只要自圆其说就行。教师作相应的评点。)
比如:第1段:用反复的手法,描绘出作者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热切。
第2段: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勾画大自然“刚睡醒的样子”,为下文具体的春景描绘提供了美好的背景;再说,山、水、太阳最能向人显示春天气息,作者选用“朗润”、“涨”和“红”分别描绘山、水、太阳睡过一冬而醒来的情态,非常传神。
第3段:春草图。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第4段:春花图。首先,这一段写得很有层次:树上—花下—遍地;其次,这一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第三,巧用拟人、排比、比喻,写春花竞相开放。总之,画面五彩缤纷,富有立体感。(这一节应当让学生充分讨论,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鼓励。)
第5段:春风图。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第6段:春雨图。引出春雨后,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下面就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处:细密、闪烁、绵长;亲吻着“树叶儿”、“小草儿”;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7段:迎春图。“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渐渐多了,实质是写屋外的人多了,因为春天来了。全段都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让人感到精神抖擞,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2. 研读小结。(板书)
(1)抓住特点写景。
春草图:鲜嫩、勃发。
春花图:繁茂、艳丽。
春风图:和煦、轻盈。
春雨图:细密、平和。
(2)分层次写春景。
春草图:正面—侧面。
春花图:树上—花下—遍地。
春风图:触觉—嗅觉—听觉。
春雨图:植物—人间。
三、拓展延伸
1.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夏、秋、冬或是大漠、山林等画面,配上一段轻音乐,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用一段文字描绘景物,力求写出自己对景物的感受。
2.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请同学们互相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四、联读
五、布置作业
1.仿照《春》写一篇《我看秋天》的文章,字数不限。
2.背诵全文。
【资料宝藏】
1. 写作背景
在193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新编初中国文课本》第四册中,即选录了《春》这篇散文。这大约是目前所见到的本文最早的出处。朱自清1928年曾在《那里走》一文中表示自己要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在那一时期前后的其他作品中,也确是反映了这种消极思想倾向。但《春》这篇文章的基调是积极进取的。所以,估计这篇作品的写作时间,是在1930年到1937年之间。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东海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3.文章链接
之一:
春之怀古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掌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请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件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团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集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汗,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沙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箩与烟箩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之二:
春颂
谢瑞祺
春姑娘,摇曳着长长的衣裙,悄悄地来了,她深情地亲吻着久别的人间。甜甜的润润的晨雾笼罩着世界,这薄雾好像在流动,轻柔而缓慢。远远看去,整个世界好像都披上了轻纱。一切都朦朦胧胧的,连太阳那红彤彤的脸膛都印成了桔黄色。走近一看,一切又清晰易见。瞧,小小的顽皮的雾水撒落在头上,犹如一颗颗小珍珠似地抚摸着你。
“呼……”耳边吹过一丝凉爽,雾就渐渐淡去了。啊,那是春姑娘送来的礼物——春风!来得那么轻,那么柔,还送来了绿叶的清香,花朵的芬芳。
看,河堤的柳树,已长出了细嫩的小叶芽儿,柳梢点拨着水面,泛起层层绿色的涟漪;榕树也长出了嫩叶,那粗壮的枝干,直直的,挺拔的,像一个卫士,而它那一条条犹如秀发般的根,在风中迎风舞蹈;各种各样的花儿,也不甘示弱,纷纷登台,长出了新苞,开出了一朵朵可爱的花儿。不知谁家的阳台伸出了一枝杜鹃,那深红色的花让人心醉,它就像有磁力似的,把我吸引过去,看着它那轻盈而高雅的姿态和神韵,我不禁脱口而出:“好美的花!”
“小心点,别走太快了!”啊,那是妈妈亲切的叮咛。“嘿,我想早点赶到学校晨读!”显然,孩子并没有把妈妈的话语记在心中。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是呀,我们应该在这明媚的阳光下,在这清新的空气中,努力学习,奋力登攀。
春天,我赞美你,你让大地绚丽多姿,朝气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