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民币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认识人民币》是西施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小节的教学内容。
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是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概念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人民币,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学会简单的取币换币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换币取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受到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园)、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巧提问题,引导学生明白买东西必须带钱。
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认识人民币
(课件出示:人民币图样)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或者用过哪些人民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语言表述。
2、人民币的分类
(1)(课件出示:凌乱的人民币)这些人民币怎样分类呢?(2)小组交换,抽学生回答(教师演示课件)
3、人民币的简单换算
游戏:谁是小银行家?这有一块价值1元的橡皮,你能想到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买到它呢?
(三)模拟购物,实践应用。
每组选出一名“超市经理”,先由“经理”介绍超市商品,顾客用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
(四)拓展,应用
如果我有钱了,我想做…… 教学反思:
一年级儿童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也少,对人民币只是初步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价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游戏,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让学生 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
为了整节课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在教学本课时我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中心,国之源软件中心下载了本课件。根据教学设计对课件作了适当增删,增删后的课件有图片资料:美元、日元、欧元图片、五套人民币图片等,文字材料有:人民币的知识和教育目的,视频材料有:认识人民币的分类,音频类材料有:欣赏图片及配乐。直观、形象、让学生认识世界各国的货币及人民币的分类情况,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直观地掌握人民币的分类;让学生在优美轻松的音乐中身心得到调节,更让学生受到拾金不昧的爱国教育,通过对人民币的发展了解,让学生对人民币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人民币,特别是小面值的人民币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他们或多或少都有过独立使用或参与家长使用人民币购物的机会,针对这一情况,我的教学思路是:
第一环节:通过图片和提问引出课题; 第二环节:是本课的重点。
通过认一认、说一说、分一分、理一理来进一步巩固认识人民币并了解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接着我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快乐地掌握人民币的进率关系是1元=10角,1角=10分。
第三个环节:小小超市,购物活动。
我知道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 知识的,数学思想的方法,体验数学是有用的,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购物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最后,全课小结,拓展延伸,让学生保持这份兴趣,为下节课的继续学习作好铺垫。
本节课,我尊重并充分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了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空间里,在各自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进行认币、换币、取币和付币。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发展,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节约用钱的教育,以及交际过程中的礼貌用语教育,塑造了学生美好的心灵。
第二篇: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认识1元 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
执教:龙先英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7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使学生经历认币、换币、付币、取币等活动过程,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感受1元的实际价格,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六条。
教学重、难点: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经常要买东西,小朋友上学要买文具,这些东西都是用什么买来的?(钱)对了,买东西离不开钱。世界上的钱有很多种,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几种小面值的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
二、实践求知
1.教学例1: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
(1)多媒体出示例1中的场景图,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说说图意。
师:同学们,你们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有3个小朋友在商场门口,他们可能要到商场买东西)
小结:我们要买东西需要人民币,那我们就要认识人民币,你认识下面的人民币吗?
(2)出示1元、1角和1分的纸币、硬币。
师:你们认识这些人民币吗?你是怎样辨认它们的。你什么时候用过? 引导学生说说1元、1角、1分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使他们认识到可以根据人民币上的数和文字进行区分。
小结:1元、1角和1分的人民币都有纸币和硬币两种,但它们的币值是一样的。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3)教学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课件出示例1中的第二幅场景图。
师:请同学们在观察这一幅图,图中的3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提问:笔记本的价钱是1元,如果你买一本笔记本,你准备怎样付钱?请同学们用手中的人民币付一付。
学生活动后,交流不同的付钱方法。
教师小结:买一本1元的笔记本,可以付1元,也可以付10角,1元就是10角。板书:1元=10角。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你知道1角等于几分吗?请同学们用1分硬币,数出1角钱。
(4)完成课本第66页的填空。填完后学生齐读两遍。(5)除了1元、1角和1分以外,1元以内还有这样一些人民币你认识吗?
2.教学例2.(1)出示5角、5分和2分的人民币,问:它们各是多少钱?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辨认这些人民币的。组织交流后,追问:5角是几个1角?5分是几个1分?2分是几个1分?
(2)课件出示一张1元的人民币,提出要求:这里有一张1元的人民币,用它可以换几张五角的人民币?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组织交流时,引导他们说说换钱时的思考过程。
追问: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几枚5分的硬币可以换1枚1角的硬币?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换一换,并说一说换钱时的思考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
问:图上画了些什么?每种物品的价钱是少?有几种面值的人民币?分别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连线后组织交流。2.完成“想想做做”第二题。
先让学生各自填一填,再组织交流:左边一幅图中的两张人民币各是几角,把它们合起来是多少角?右边一幅图中的人民币各是多少,其中1枚5角与3枚1角合起来是几角,8角与1元再合起来呢?
指出:把几元几角合在一起,就是“几元几角”。
3.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
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什么?
如果让你买一枚1元2角的邮票,你准备怎样付钱?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付钱方法。
组织学生交流并理解各种不同的付钱方法。4.完成“想想做做”第四题。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问:这里有一些商品,你能说说每件商品的价钱吗?
提出要求:哪两件商品的价钱和起来是1元? 结合学生的回答,强调;1元钱可以买一个气球和一本方格本,也可以买一支铅笔和一根胶棒。
追问:1元钱还可以买那些商品?在小组里说一说。进一步追问:如果用1元钱买一个气球,应找回几角?买一支铅笔呢?
小结:用1元可以买到价钱与1元相等的商品,也可以买到价钱比1元少的商品。如果买价钱比1元少的商品,就要找回一些钱。
四、创设情境,有机渗透
教师:在刚才购物的时候,我发现有的同学把人民币揉成一团;有的同学不小心把人民币弄坏了;有的同学在人民币上乱涂乱写(出示一张上面乱写的人民币),他们这样做对吗?
学生自由说说。
结课点睛: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了解人民币对我们的生活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还知道要爱护人民币,知道爱护人民币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爱护人民币。禁止损害人民币和妨碍人民币流通。)
板书设计
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
1元=10角
角=10分 1
第三篇: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及反思
陈狮啸
教学内容:教育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书第二册。教材简析:
“认识人民币”这单元是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解决一些和购物有关的实际问题。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认识面值是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第二段认识面值大于1元的人民币。最后安排了实践活动《小小商店》。本课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以及元、角、分之间的进率。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以及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2、使学生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以及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教学难点: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一个纸盒,纸盒里面有1元、1角、1分、5角、2角、5分、2分的人民币,其中5角至少3张,2角至少6张,其余各1张。每4人小组准备一个纸盒,里面有1张5角、2张2角、5枚1角的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有好多客人老师来看我们上课,我相信你们一定会表现得很好,所以老师特地去超市买了些小奖品想发给大家,想要吗?那就好好表现吧。
老师去商店买奖品要用到什么?你见过哪些钱?
每个国家的钱都有自己的名称,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人民币)齐读(2)、揭示课题《认识人民币》,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元、1角、1分的人民币。
(1)、课件出示,有你认识的人民币就大胆地说出来。
你怎么认识这些人民币的?可以通过什么来辨认人民币?(师板书“壹圆”,齐读)通过字再辨认一次人民币。(2)、找出纸盒里的1元、1角、1分给同桌看。(同时师在黑板上贴出)
师:同学们拿的有红的、绿的,还有硬币,虽然颜色、样子不同,但它们表示的钱是同
样多的,都是一元钱。
师: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2、认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课件出示:小朋友去商店购物,笔记本1元钱我付10角可以吗?为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课件演示1元=10角、1角=10分,板书,齐读。
3、认识5角、2角、5分、2分的人民币。
(1)、课件出示:你还认识下面的人民币吗?(齐认人民币)师:壹、伍、贰是人民币中数字1、5、2的大写。(贴出伍、贰,齐读)(2)、找出5角、2角、5分、2分的人民币,互相看看。(同时师在黑板上贴出)师:5角里面有几个1角?2角呢?
4、试一试:1张1元可以换成几张5角的人民币?(同桌换)交流想法。
几张2角可以换成1张1元的人民币?(师生换)交流想法。
三、应用拓展
1、连一连:每一张人民币各能买到哪件物品?(先连再汇报)
2、填一填:先连再交流想法。
3、拿一拿:先小组拿再全班交流。
师小结:可以按顺序考虑:如果只拿一种面值的人民币可以怎样拿?如果拿两种面值的人民币合起来可以怎样拿?
4、购物:1元钱可以买哪几件物品?
1元钱买一枝铅笔应找回多少钱?
说一说:你用1元钱买什么,应找回多少钱?
5、寄信:怎样付8角钱?
四、总结疏导
1、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进行爱护人民币、节约用钱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
调查:1元钱可以买到哪些物品?应找回多少钱?
反思:《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课拟体现以上的教学理念。由于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人民币,都有简单的购物经验,因此本课尊重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购物情景引入,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亲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进行认币、换币、取币和付币,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理解和掌握了知识,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发展。同时,教师还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爱护人民币、节约用钱的教育,塑造了学生美好的心灵。]
第四篇: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认识1元 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7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使学生经历认币、换币、付币、取币等活动过程,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感受1元的实际价格,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养成爱护人民币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去过游乐园吗?要想玩有趣的大型玩具必须带什么?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几种小面值的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
二、实践求知
1、认币
(1)老师要求课前收集有关人民币的资料谁来说一说?(自由发言)老师收集了一些古代钱币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2)出示1元、1角、1分的纸币、硬币。你们认识这些人民币吗?你是怎样辨认它们的。你什么时候用过?(指名说,同桌互说)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之分。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3)老师在商店看中一本1元的笔记本,你能帮我用不同的方法付1元钱吗?(课件出示,学生回答)小结:买一本1元的笔记本可以付1元,也可以付10角,10角就是1元。(板书:1元=10角)那你知道1角等于几分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角=10分。
(4)出示2角、5角、2分、5分的人民币。你认识它们吗?在小组内和小朋友说一说,它们各是多少钱?(指名回答)
2、换币
这里有1张1元人民币,如果要把它换成几张5角或2角的钱,可以怎样换?同桌合作互相说一说,换一换。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适当引导。展示活动过程。
3.付币
老师要开一个小小商店,请同学们踊跃购买。提出活动要求购买过程穿插练习。每次购买提出具体要求。(1)买8角的东西用不同方式付钱。
(2)用1元买不足一元的物品。
(3)用1元买至少两件以上的东西。
(4)买1元几角的东西。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师生互动购物过程。
4、取币
为同学们的出色表现,老师返还5角钱,前提是每个同学的拿法必须和别人不同,小组讨论,指名回答。如果是8角呢?(板书罗列不同方法,引导学生有序思维)
5、请打开书,自主完成70页的练习。
三、全课总结
出示希望工程图片。同学们,我们在温暖的教室学习认识人民币。知道了人民币的许多知识。但是在离我们很近或很远的地方,有许多孩子因为没有钱而上不起学,希望同学们能够勤俭节约并能为需要的人献出一片爱心。
课后反思
本课主要是通过学生和老师的的互动、交流,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让学生辨别人民币的面值,感受人民币的进率,体会人民币的价值。对本课的设计有如下几个特点:
1、紧密结合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导课从学生感兴趣的游乐场景出发,抓住学生曾有过的生活经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导出课题。
2、重视小组学习,促进合作交流
人民币的进率和等值兑换是本课的重难点,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以好带差”,让所有的学生一起动手、动脑。
3.联系实际用数学,提高探究能力
在巩固重难点的设计中,采用模拟购物的场景,将生活搬到课堂中。学生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学数学的快乐不仅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而且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探究能力。
4.以“对话教学”为主线,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在教学设计中极力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力争让每个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和互动中促进知识点的生成。通过这样的设计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课后我进行了课堂效果测试,题中包括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准确率达到了92%以上说明这堂课还是基本有效,但也凸显出一些不足,教学人民币的单位时对一元人民币上所写的“圆”未加解释导致有的同学将单位写成“圆”,所以在教学中还应注意细节的处理。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教学人民币的单位的环节课件如能将1元、1角、1分三种币值放在一起进行辨认,既明确辨认的方法,对人民币的单位又是一次感性的认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展。
让不同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发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东华门小学 周福荣
第五篇:《认识人民币》的教学设计反思
一、背景介绍
人民币(俗称钱)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已有一些认识,好像很熟悉,但在使用时就会发现,学生的认识还只是浮于表面。如何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人民币,了解人民币,使用人民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数学兴趣,这堂课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课前带着部分学生去商场,看商品特别是文具的价格,购买了一些不同的文具,并把整个过程拍成了录像,在课堂上结合其他活动,适当使用录像,发现效果不错。
二、案例描述
教学前我在商场拍了一组本班学生去文具店买文具的录像,我首先让学生观看录像,学生看到自己的同学参与拍摄录像,一下子兴趣就调动起来了,边看边议论。这时我向学生提问:“小朋友,买文具需要什么?”学生纷纷抢着说:“钱!”“钱!”
我接着问:“钱币的种类很多,你们见过哪几种钱币?”孩子们七嘴八舌:人民币、美元、港币、英镑……
我趁热打铁:“我们新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人民币,去文具店买你们最喜欢的文具,好吗?”
“老师,我会认!”
在调起学生胃口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钱说:“小朋友们认识这些钱吗?你们谁能做小老师,教大家认认这些钱?”孩子们一看到真钱,一下子兴奋了,争先恐后地叫起来:“老师,我会。”“老师,我来。”……声音一个比一个大,课堂上一下子炸开了锅,使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本来事先打算领着同学们一起认一认,说一说的,看样子这样不行,我灵机一动,说:“同学们都认识,都想说,很好,能不能把你知道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给你们小组里的其他同学介绍介绍呢?”然后每组各发两套不同面额的模拟人民币,各小组的同学拿的拿、认的认、摸的摸、说的说,我走到各组去听一听,嗬,还真行,从人民币的面额到图案、从字样到怎样辨真假,都说得头头是道,一位平时爱动脑筋的学生拿着一个1元的硬币说:“这是1元钱,正面是数字1元和汉语拼音1元,背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图案……”学生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其他同学,这样通过交流,互补、互学,进一步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
“老师,我会分!”
在学生认识人民币后,如何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通过自己的分析与思考,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呢?我想放手试一试,让学生小组合作,把两套人民币进行整理分类,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组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后,想出了多种不同的分法,他们有的找,有的摆放,分出一种后,又试着另一种分法……当时,看到学生那种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热烈讨论的学习氛围,我也被感染了。在汇报时,每个小组都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有的学生兴奋地说:“我们组把都是‘1’的分成一类,有100元、10元、1元、1角、1分;都是‘2’的分一类;都是‘5’的分一类……
有的学生不服气地说:“老师,我们认为纸币分一类,硬币分一类更简单一些。”
另一组的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老师,我们组是分新版和旧版的两类。”
有一组在一边终于沉不住气了,“老师,我们组也有很多种分法,不过我们认为不管是纸币,还是硬币,把有“元”的分一类,有“角”的分一类,有“分”的分一类,这样更合理一些。”
这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出了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边说边示范,把在场听课的老师都吸引到他们的活动中去了。在讨论不同的分法后,我说:“你们的分法都有道理,小朋友再看一看,哪一种分法最实用、最合理呢?”经过讨论,得出按“元、角、分”把人民币分类最好,然后引导学生按“元、角、分”把人民币整理分类,并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老师,我能行!”
见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逐步深入,紧接着我有将学生的活动引入高潮,出示事先模拟好的一个文具店,有各种学生喜欢的文具并标明价格,比如:铅笔每支5角,橡皮每块1元,文具盒每个6元5角,刨笔刀每个12元3角……
“小朋友,咱们今天的文具店想在咱们班招聘一批营业员,谁愿意应聘?”
一只只小手齐刷刷举起来。
“营业员可不容易当,算错了账,你可要赔的。”我开玩笑地说。
“老师,我能行。”几乎所有的孩子自信地回答我。我看着孩子急切的样子,实在无法确定录取谁,只好对他们说大家轮流来当。几个“营业员”走到文具店前,当场穿上我事先准备好的“营业员”服饰,准备“工作”。其他学生跃跃欲试,想去买文具,这时我提出要求说:“你最想买哪两种文具?应该付多少钱?怎样付这些钱?能不能把你的想法先和你们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一起合计合计,然后拿好钱排队去买?”学生一听,又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
在商量好后,一名名“顾客”排着长长的队伍去模拟柜台购买文具。
“顾客”1兴奋地告诉我说:“老师,我买一把尺子8角,一支铅笔5角,一共要花1元3角,我付2元,找回7角。”
“顾客”2说:“老师,我买了1支圆珠笔1元,一个铅笔盒6元5角,一共要付7元5角,我给他8元,找回5角。”
……
我不放心“营业员”,走到旁边观察,这时一个“顾客”给他10元,要买8元5角的文具,他不慌不忙地找出1元5角,我放心地笑了。“顾客”们买得清清楚楚,“营业员”们卖得明明白白。正当同学们买卖热烈时,下课铃声响了,我只好狠心打断同学们,说:“你们周末可以去商场帮妈妈买一些日用品,写一篇数学日记。”
三、案例反思
1、创设“愤悱”氛围,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的原动力——“我要学”
教师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课堂氛围的直接创造者,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的起点,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以数学特有的美感与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魅力去感染学生,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本课教学之初,我先安排一段商店购物的录像,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迫切的想要了解今天的学习内容,随后教学过程中又设置了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买文具情境,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强烈兴趣,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从而打开思维之闸,使学生进入一个强烈的“我要学数学”的境界,从而开发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的原动力。
2、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体验自主探究学习的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说——“我能学”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从无知走向有知,从知之甚少走向甚多的过程。而现今,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受了太多的挫折感和失败感,这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大敌人。因此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自主地探索数学知识,教师必须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课堂上我尽量给所有的学生展示自己、表现自我的机会,特别是不太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我更多地关注,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在本课教学中我发现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购物方法,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实践,对于学生“出格”的回答不会因为不合自己的预想而轻易否定,而是相信学生,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孩子切实地体验到“我能学”。这正是学习内驱力的延续和增强,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有充分的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热情。
3、注重实践操作,培养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我会学”
在学生有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后,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进到数学知识的王国中去遨游。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因而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深厚的生活基础。要转变学生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就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即在实践操作中,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来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有位名人说过:“听了就知道,看了就明白,做了才是真正懂了。”在上本节课之前,我进行了大量的准备,给学生准备了钱箱、信封等。学生从钱箱中找钱、亲自动手分一分,最后还设计了一个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加深了对人民币的整体系统认识,在不停的活动中、游戏中将已有的经验数学化、系统化,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掌握了数学学习的方式,从而使学生达到“我会学”的境界。
4、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个人生活、个人成长的联系,巩固自主探究学习的成果——“学有用”
在有趣的买卖过程中,学生不仅经历了付钱、找钱及加减计算等活动,还能及时处理购物时发生的简单情况,这样做,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入社会实践,服务于生话,真正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长盛不衰,学习的动力源源不绝,从而形成学习数学的良性循环,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用,这种有用不仅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指在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路上有用。
从上述案例中我体会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