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第四单元
单元学习指导
这个单元是学习演讲词。
演讲,是语言的艺术。它以撼人的感召力而世代沿袭,风靡于世。它是现代政治角逐,商业竞争,甚至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演讲是面对观众的,这样演讲的文稿即演讲词就要受到一些限制:首先,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弄清听众的身份,研究听众的心理,要讲大家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重点要突出,中心要明确。听众是听,而不是看。演讲词要使听众容易理清演讲人的思路,抓住演讲的重点,明确演讲的中心,理解演讲的思想内容。最后,演讲词要富于感情。演讲是与听众直接交流的一种方式,感情应真挚,既不能张口训人,也不能哗众取宠,要触动听众的心灵,鼓舞听众的情绪,唤起听众的共鸣。
从学习上说,演讲词是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同样应该具有议论文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应遵循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注意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和规律。也就是说,我们学习本单元的三篇演讲词要抓住三个要点:一是要抓住文章的主题,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二是要理清作者思路,明确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深刻透彻的说理方法;三是要体会文章的情感力量和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揣摩文章的感情、语气和表达技巧,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三篇演讲词从内容上来说各有侧重。《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蔡元培先生上任伊始,以校长的身份,对学生约法三章,层层深入,意在为北大树立新的学风、校风。《我有一个梦想》是美国黑人领袖、民权运动发起人马丁·路德·金在25万人的盛大集会上发表的著名演说。作者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的期待开始,到对一百年之后黑人现状的失望,到要求政府兑现“支票”的义正词严,再到“我有一个梦想”的热烈憧憬,表达出了广大黑人共同的心声,意在为黑人同胞争取自由与平等的权利。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词,是1883年3月17日在安葬马克思遗体的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的演讲。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三篇演讲词涉及教育、政治和哲学等各个领域,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很有代表性。学生学习了这些文章,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思想,提高人生的境界。
这三篇演讲词从风格上来说,都各具特色。第一篇心平气和,诚挚恳切,对青年学子们进行谆谆教诲;第二篇慷慨激昂,热烈奔放,号召黑人起来以非暴力形式展开争取自由与平等等权利的斗争;第三篇高屋建瓴,深刻透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悼念之情。总之,三篇演讲词无论哪种风格,都与它们的内容水乳交融,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的完美的统一,达到了鼓舞听众情绪,唤起听众共鸣的目的,体现了演说辞的风格特色。
这三篇演讲词都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演讲的共有特点。首先,针对性很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去抓住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观点。其次,演讲词的对象是听众,要说服听众、感染听众。因此它重点十分突出,中 心很明确,逻辑性很强。我们在教学时要启发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作者的思路和文脉,体会说理的深刻透彻和环环相扣的论证力量。
最后,演讲词要讲究内容的鼓动性和表达方式的综合性。演讲词要注重情感、语气和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如多种修辞方法,叙述、议论、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华丽的词句和典雅的语言等等的运用,使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演讲词的感情力量,学习其中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理解不同句子和句式的运用等,弄清它们是如何将鼓动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演讲的目的。高考试题类型:
演讲辞在思维方式上多推理思辨,语言上大量使用修辞手法;内容上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科学各个领域。直接考演讲辞的试题近几年高考中未涉及,但都与演讲辞的语言艺术特色有密切联系,考查语言运用能力的题目每年都有。如2006年高考福建卷第18题:今年4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回到福建祭祖,请你以福建学子的身份写一段真切自然、简洁得体的欢迎辞。2007年高考北京卷第24题:为接待外国游客,有关部门请你写一段话,向观光者介绍你所熟悉的某地区(区县、乡镇或街道)的某一文化观光景点的特色。2008年全国卷Ⅰ第20题:“畅想奥运”的主题班会。另外,近几年高考作文以“演讲辞”的文体形式获得高分的几乎每年都有。
另外,演讲辞属于议论文,论述类文章一直是高考阅读与写作备考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有两个考点常常涉及:一是第Ⅰ卷的社科文阅读,采取客观题形式,如2007年全国卷Ⅱ的《“艺术默契”与京剧的伴奏》、江西卷的《书斋》等;二是第Ⅱ卷的大阅读,如2007年浙江卷的《泰山之思》、湖北卷的《日月行色》等。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3.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4.抓住主旨,分清层次,明确作者观点。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起北京大学这所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百年名校,我们的心中都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仰慕与向往。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办学之初的北京大学是怎样的呢?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呢?80多年前,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北京大学的一番讲话——《就任 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的这一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把北京大学带进新纪元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知识
1、走近作者——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绍兴人。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投身教育,1917年起任北大校长前后共11年。不拘一格,奠定了北大的学术地位,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898年,弃官南下,从事教育工作。担任过多个教育机构的官员。参加过光复会、同盟会,曾两次赴德留学。1921年,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法学博士荣誉学位。1917至192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与方法,整顿校风,改革教学,网罗人才,使北京大学面目焕然一新。针对当时北大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心于教务者甚少的状况,现身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悍然解聘了一大批资格老但不学无术的教员,延聘了一大批当时在各个学术领域最有建树最有影响力的学者名流,而不问出身文凭高低、年龄大小,不讲究新学旧学只要有真才实学,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马寅初、黄侃、辜鸿铭,梁漱溟等,这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构成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辉煌的教师阵容。经过他的调整,当时北大两百多个教员中教授的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多岁,其中梁漱溟没有读过大学,年龄仅24岁,但因其深厚的国学功底仍被聘为教授,美少年胡适从美国回来被聘为教授时也只有26岁,而当时学生的年龄大多都是二十出头。
其实同学们可以想一想,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大学更有吸引力呢?就算它的名字不叫北大。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名誉主席。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毛泽东称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2、了解背景——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本文就是他这兰思想的集中体现。
3、文体知识——演讲词
演讲词是演讲者参加各种主题演讲时使用的文稿,一般有叙事、说理、抒情三种类型
1、叙事演讲词: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演讲词通过对人 物、事件、景物的记叙和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2、说理型演讲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应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而充足的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3、抒情型演讲词: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在演讲中抒发演讲者的爱恨、悲喜等强烈的感情,对听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的心灵。
演讲词的写作应注意的几个方面:第一、要弄清演讲的目的,就是为什么而讲,这是演讲词写作的前提;第二、要弄清听众,就是要弄清对什么人讲,这样才能根据听众的特点有的放矢,也才可能引起听众的共鸣;第三、内容要新鲜,材料要充实,这样才能有吸引力,听众才会觉得有收获;第四、结构要清晰,条理要层层展开,要有一以贯之的线索,这样才能有较强的逻辑性,也才会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第五、语言要生动,口语化,多用短句,流畅而有节奏,这样才适宜于演讲的氛围。
三、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听录音朗诵,注意积累以下字词。
(1)肄业(yì)提携(xié)弭谤(mǐ)孜孜求学(zīzī)造诣(yì)冶游(yě)敷衍(fūyǎn)贻误(yí)砥砺(dǐlì)切磋(cuō)相勖(xù)店肆(sì)裨益(bì)旁稽博采(jī)会晤(wù)商榷(què)訾詈(zǐlì)长(zhǎng)斯校
提携(xié)(2)近义词辨析
(1)正规·正轨——辨析:“正规”指符合正式规定的或一般公认的标准,形容词。“正轨”指正常的或正确的发展道路,名词。
例句:①第8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筹备工作步入________。主办方14日宣布,一批影坛巨星将出席颁奖盛典并担任颁奖嘉宾。
②不过,省质检院有关检测部门反映:近期非________途径购买这类商品的投诉量比以往同期大概多了两成。答案:①正轨 ②正规
(2)毕业·肄业——辨析:毕业:学生在学校或训练班修业期满,达到规定要求,结束在校学习。肄业:在校学习,指没能毕业或尚未毕业。二者在内容上有所区别。例句:①他今年从北大________后,就分到了我们这所大学担任讲师。
②他曾经在清华大学_______三年,后转到哈佛就读,攻读法学硕士。答案:①毕业 ②肄业(3)指摘·指责——辨析:指摘:指出错误并加以批评,词义较轻。指责:指出错误并予以责备,词义较重。
例句:①温总理下乡考察时亲自打伞与某些官员专门安排有人代其打伞,经常被作为鲜明的对比,用来________那种官僚主义思想浓厚的官老爷做派。
②詹姆斯公开________网队队员在场上试图伤害自己的队友。答案:①指摘 ②指责(4)切磋·探讨——辨析:切磋:比喻在道德学问方面相互研讨、勉励。探讨:研究讨论。前者运用范围较窄。
例句:①在世纪馆北厅,二三十名中日青少年正在________书法艺术。胡锦涛走到他们中间,兴致勃勃地观看他们挥毫泼墨。
②加拿大旅游局和搜狐网推出的“完美家庭”主题活动,将和公众一起________、分享“完美家庭”的真谛,并向世人展现中国家庭的幸福生活。答案:①切磋 ②探讨(5)商榷·商量·商讨
辨析:三者都有交换意见的意思。“商榷”即商讨。就解决较大的、较复杂的问题而言,使用频率较低,一般不带宾语。如一般不说“共同商榷国家大事”等。“商量”指交换意见。使用频率较高,可以带宾语。“商讨”指为了解决较大的、较复杂的问题而交换意见;商量讨论。使用频率次于“商量”,可以带宾语。
例句:①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告诫大家:对存在的值得________的重大问题一定要科学调研,慎重对待,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
②高考作文错1字扣1分的规定刚出台,我校的语文老师专门就此进行了________,帮助学生不要在作文错字上失分成为当务之急。
③两个人既然走在一起就是要互相依赖着过日子,这样才能使对方充分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遇到问题一定要跟他________,不要总是自作主张。答案:①商榷 ②商讨 ③商量(3)熟语积累
(1)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说刮目相待。
(2)终南捷径:比喻求官的最近便的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3)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比喻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4)敷衍塞责:做事不负责,敷衍了事。
(5)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也说根深柢(dǐ)固。(6)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贷:推卸)。
(7)开诚布公:诚意待人,坦白无私。(8)旁征博引:为了表示论证充足而广泛地引用材料。⑼ 时阅数载:时间经过几年。阅,经过。⑽ 宗旨既乖:宗旨既然错误。乖,错误。
2、理清文章内容
问:作为演讲稿,文中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作者开头简单交代自己往昔与北大的交往,显示自己在感情方面与北大的联系。之后,即以新任校长的身份,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要求。在演讲的最后,作者告诫青年学子近期做好为了做学问和改良校风必须做好的两件事:改良讲义,添购书籍。
3、找出作者对学生提出了哪三点要求?请具体说明。
明确:
一、要求青年学子端正对大学性质的认识,抱定认真求学的正大宗旨,为做学问、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而来,而不是为做官、发财而来。
二、要求青年学子在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的社会背景中,认真砥砺德行,以天下为己任,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
三、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为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做出榜样。
4、读罢全文,你从文中看到北大当年存在着怎样的腐败现象? 明确: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到当年北大的腐败现象是多方面的。
(1)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作升官发财的阶梯。因此,平时敷衍塞责,放荡游玩,考试时才突击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2)因为热心做官,很多学生对于教师,不问其学问深浅,只问其官阶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3)精于政法的人才,多入政界,学校中专任教授很少。(4)有些学生,不重视道德修养,沾染了社 会的恶劣风气,不自觉砥砺德行,被人看不起。北大当年存在的腐败现象,突出的就有上述几方面。这些腐败现象,虽然已成历史,后人还应引以为戒。
或:明确——社会:“风俗日偷,道德沦丧”“毁德败行之事,所在触目皆是”
北大“腐败”:学生宗旨:“做官发财” “考试则熟读讲义“敷衍塞责”“故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唯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极端的功利主义)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了,可是科举时代的劣根性却并没有完全清除。皇城根里,天子脚下,在一个可以望见紫禁城的地方读书,学生们心理上会形成怎样的期待,不言而喻。他们以大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北大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官僚养成所”,散发着陈腐的气息。“平时则放荡冶游”“不正当之娱乐”(这些雇着当差的被称为老爷的学生们课余则吃花酒,捧名角儿,打麻将,逛妓院)
学生品德:功利、毁德败行。学生行为:不重道自然谈不上真正的尊师,亦谈不上同学道义相勖,相互切磋。老师水平: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整体素质不高,专心于教务者甚少)老师讲义:精致奥义,细枝末节全部打印并分发给学生,致使学生“考试则熟读讲义”即可敷衍塞责。同时讲义可能多年未更新,陈俗乏味。学校图书:书籍虽多,然新出者甚少。
四、重点、难点探究
1.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都围绕着一个怎样的核心内容?为什么? 提示: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内容,即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行。首先,蔡先生批判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劝告学生要抱定正确的宗旨,要以专心求学的态度读书,不可抱有做官发财的梦,以致误己误人误国。这样才能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型知识分子。
其次,蔡先生指出,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道德的沦丧,作者认为大学生有责任去扭转这种局面。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纯洁的道德情操,成为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最后,蔡先生希望青年学生要敬爱师友,他尤其指出,道德修行不能仅止于独善其身,更要“道义相勖”,这样方能共同提高,收“切磋之效”。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蔡元培先生认为道德教育是国民教育之根本,而人格培养又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健全的人格,甚至比第一流的研究成果更重要。所以,演讲中的主要内容始终围绕着健全人格与良好道德品行这个核心。2.蔡元培先生对学校改革的两项计划有何共同的目的?
提示:蔡元培先生对北大改革提出的两项计划既有针对性,又反映了他对大学性质的理解。他首先针对那些志在做官发财的学生,避免他们“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改良讲义”,“只列纲要”,迫使学生自行钻研,而“添购书籍”则是为学生自行参考提供条件。
其次,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的性质是钻研高深学问,它不同于一般的专门学校,不带有直接的实用目的,故而不能停留在传播专门知识上,更须学生旁稽博采;另一方面,蔡元培先生主张“兼容并包”,故而不提供详细讲义,更能使学生独立钻研,学有心得。
蔡元培先生的两项改革计划都围绕“求学”二字,希望能借此让学生真正获得学问,而非敷衍塞责,只求文凭。3.作者对北大学子提出了三点期望,请问阐述这些期望时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些论证方法在文中都有哪些作用?
提示:本问题训练分析概括的能力,阅读议论文,归纳中心,研究论证是必需的。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一般有理论论证、举例论证、引证、对比、类比、喻证、归谬法等,研究本问题,基本遵循事实和道理两大方面去梳理即可。
参考答案:在第一个期望中,作者多用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前半部分作者用触目惊心的事例说明当时社会做官心热的现实,说明当时北大不重学术,汲汲于名利的状况,“宗旨既定,自趋正规”一部分,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学与不学两种不同的结果。在第二点期望中,作者用理论论证的方法。作者先提出分论点,认为风俗关乎国家兴替,非同小可,然后提出又一个论点,肯定大学生是卓绝之士,定能不为流俗所染,能洁身自好,然后要求大学生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这其中有一个推理过程。第三个期望,主要从教授职员一心为学生求学便利论应以诚相待,从同学共处一室角度论应互相亲爱,最后要求师生共勉,共同影响社会。
4.从这篇演讲辞中可以看出,蔡元培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首先,蔡元培是一个爱国的有志之士。他清醒地看到了当时人人追求功名利禄,道德日益沦丧的社会现实,心中慨叹、忧愤,欲尽自己之力挽救日益颓靡的社会风气。其次,蔡元培是一个满怀斗志的改良之士。当时,北大一些教师满身透着官僚习气,在学术上却无所成就。而少数学生只为混个资历以便将来谋个官位,根本无心读书做学问。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但他曾经表示:“觉北京大学虽声名狼藉,然改良之策,亦未尝不可一试,故允为担任。”最后,蔡元培是一个对教育有着科学的、深刻的认识的教育家。在本篇演讲辞中,他指出了大学的性质,即“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告诫学生对待学业不能敷衍塞责,要“勤其学”;又指出要砥砺德行,还要敬爱师友。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蔡元培科学、民主的教育观念以及对教育的意义和方法的独到认识。对蔡元培先生的印象汇成了一段话,老师读一篇,学生跟读一遍:
我深深地景仰你呀,先生!你那大海般的心胸,包容一切的气度;你那君子的儒雅,学者的风流;你那丰厚的学养,洞察世事的贤明!你用严厉务实的风格影响着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要求着我们;你用谨严的精神、良苦的用心、谆谆的教诲启迪着我们;你用一身的正气感召着我们,用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勇气精神鼓舞着我们!先生,你如此的卓绝,叫我如何不敬你,爱你?
五、拓展延伸——时短情长,通过这节课的共同学习,我们掂量到了先生字字句句都饱含着沉甸甸的分量,也深刻领悟到了先生殷切的期望,先生的声音穿越了历史,先生的精神抵达了我们心灵,让我们将这种感动化成前进路上的力量和勇气吧!
老师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作为本课的结束语,让我们大声朗诵,一起共勉!
预设:我希望自己用辛勤丈量岁月,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理想;我希望自己用诚挚培育友谊,用执著和毅力坚定信仰;我希望自己用孝心敬爱父母,用关心和爱护友爱兄长;我希望自己用健康填满心智,用愉悦和快乐伴随成长;我希望自己用智慧装饰实力,用争辩与反省提携修养。我希望自己以攀登科学的顶峰为远方;用肩膀挑起重担,用身体弯成民族的脊梁!
板书
五年前有所贡献:心系北大
就
抱定宗旨,端正学风
任
今以三事告诸君:砥砺德行,改良社会
演
敬爱师友,改善校风
讲
兹所计划者两事:改良讲义,能裨实用
添购书籍,旁稽博采 [反思]:这是一篇新选入教材的课文,作为一篇演说词,文章短小精悍,观点明确,结构思路清晰,但其语言又显得凝练简洁、古朴典雅。尤其是文中蔡先生对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不只是对当时的北大学生有教育意义,更对我们今天的学生起到教育意义。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就应该注意到这几点,并把它们作为教学的重点,想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在了解演说词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能掌握演说词中心突出、观点明确的特点,并从中受到教育。在结束本文的教学后,几个目标都基本达到,尤其是文中内容对学生起到的教育意义有了一定的效果。学生拟对联活动:
示例:宗旨正大求学问 品行谨严矫颓俗 敬爱师友礼交际
改良讲义裨实用 添购新书供参考 延聘名师促学问
求知识爱惜光阴容有底止,进北大研究学问绝无二心 横批 砥砺德行 娱乐正当无亏道德强健身体,品行谨严不染流俗力夯根基 热爱同学更宜道德相勖,尊敬老师尤应礼貌有加 添购新书供参考,改良讲义促潜修横批 当务之急
宗旨抱定一校改,德行砥砺兴九州 抱定宗旨求学问,砥砺德行为楷模 定宗砺德充内涵,弃名求知救危国 孜孜求学定宗旨,修身养性利言行 蔡元培拟计划定要点劝学正,诸学子受教育改恶习成栋梁 敬爱师友非常之人用心相待,砥砺德行卓绝之士以身作则 腐败乱世尤须抱定宗旨一心求学,世风日下最要砥砺德行不染流俗 抱定宗旨摒名利,砥砺道德求真知
典籍满架供参考可博采,精旨要义列纲要促潜修 三点要求一针见血改旧容,两个计划求真务实创新风 先生奋勇任校长,北大竭力济天下
苦口婆心一篇名讲开启新纪元,锐意改革几项良举力挫不良风 抱定宗旨求学问,砥砺德行治流俗
横批 革旧迎新 上联:坚辞不学无术治沦丧 下联:勇延德高望重创新风
第二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3.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结合注解,疏通字句,抓住主旨,分清层次,明确作者观点。2.探究与活动,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勇气和精神;追求健康积极的学生生活。教学重点:
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校长的要求,以及文中蕴含的强烈情感;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教学方法:
讲解式、启发式、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2、找出能反映北大现状和社会现实的词语或者句子。
3、假如你是当时的北大校长…… 语速、语调、重音、情感
4、假如你是当时的北大学子……
5、此时此刻,我们是读者……
三、结束语
溯渊源:关注教育之情 提希望:拯救教育之思 拟计划:改革教育之举 针对性、逻辑性 文本解读:
1、作家作品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1868年1月11日出生,1940年3月5日病故于香港九龙。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气象一新,声名赫赫。蔡元培的治学作风和为人品格是中华民族的无穷财富。他是我国著名的明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也是近代、现代历史上探索救国之路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先驱之一,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奋斗了40余年,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2、教材概述
本文在行文结构上开门见山,直接点题,以校长身份对学生约法三章,层层深入,说明了演讲的意图,都直接关系到学生乃至学校的前途,有针对性,能抓住听众的心理。每段的开头句都是该段的中心句,不旁逸斜出,便于听众把握演讲的要领,并能引发听众的思考。演讲的内容中心明确,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讲得清清楚楚,有一定的感召力,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强烈反响。在语言上,没有生僻词语,虽是浅易文言文,但由于多用短句,并不觉得晦涩,相反对于北大学生这样的听众来说,更是言简意赅,令人回味无穷。有些口语富于表现力,能引起听众的兴趣。严肃中还有体贴,可谓语重心长。
第三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教案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教案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理清局部思路,弄明白一段文字,一句接一句,后一句接前一句的道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
.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2.探究思路,提高积极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教学重点]
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北京大学的历史上,蔡元培校长可谓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毛泽东称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是他,把一个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在办学方针上,他提出“兼容并包”,延请了陈独秀等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就是他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投身教育,1917年起任北大校长前后共11年。不拘一格,奠定了北大的学术地位,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蔡元培接任校长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之前,北大已换过五任校长,并未能改变北大的局面,许多人劝他不要就任,以免因改造不好而于声名有碍,但他毅然赴任,就职不到十天,他首先整顿了教师队伍,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之后又积极聘请学识渊博且思想进步的刘半农、鲁迅等加入北大行列。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辞退,不予任用。其次蔡元培先生树立了良好校风,要求学生“以研究学术为天职”鼓励学生多方学习,形成自己富于个性的独特思想,形成了独立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再次,他还实行了开放性办学的方式,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接收女学生,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
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三、整体把握
.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第一部分(1段):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
第二部分(2-4段):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希望。
①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②砥砺德行,品行不可以不谨严。
③敬爱师友。
第三部分(5段):交待了上任后要做的两件事及缘由(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
2.分析思路
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几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
首先,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他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弊端。他尖锐地指出,以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在批判种种腐败现象的基础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对此,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清朝的覆灭和目前人们对于当局的不满,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
第二点则着眼于品行,这一点也是有的放矢的。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可谓语重心长。
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人会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
第三条,是从个人修养方面来说的。他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讲辞的最后,作者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正是北大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
四、生词注音
数载 干禄
提携
肄业
孜孜
造诣
店肆
沦丧
訾詈
冶游
塞责
会晤
相勖
敷衍
庶民
切磋
正轨
砥砺
鲜为人知
五、问题探究
.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明确: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3.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4.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六、特点、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针对当时社会的污浊和北大的现状,对现场学子提出了三点事关北大前途和命运的要求。在内容上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引起听众的兴趣。
2、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围绕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话题,正反论证,层次分明。
3、用浅易的文言文与口语柔和而成,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七、小结
蔡元培先生的这篇就职演说,吹响了北大改革的号角,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使北大成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今天,北京大学不仅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更是一座学术思想的高峰。
八、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第四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教案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理清局部思路,弄明白一段文字,一句接一句,后一句接前一句的道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2.探究思路,提高积极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教学重点] 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教学难点] 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北京大学的历史上,蔡元培校长可谓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毛泽东称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是他,把一个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在办学方针上,他提出“兼容并包”,延请了陈独秀等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就是他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蔡元培, 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投身教育,1917年起任北大校长前后共11年。不拘一格,奠定了北大的学术地位,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蔡元培接任校长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之前,北大已换过五任校长,并未能改变北大的局面,许多人劝他不要就任,以免因改造不好而于声名有碍,但他毅然赴任,就职不到十天,他首先整顿了教师队伍,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之后又积极聘请学识渊博且思想进步的刘半农、鲁迅等加入北大行列。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辞退,不予任用。其次蔡元培先生树立了良好校风,要求学生“以研究学术为天职”鼓励学生多方学习,形成自己富于个性的独特思想,形成了独立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再次,他还实行了开放性办学的方式,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接收女学生,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
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第一部分(1段):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第二部分(2-4段):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希望。①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②砥砺德行,品行不可以不谨严。
③敬爱师友。第三部分(5段):交待了上任后要做的两件事及缘由(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
2.分析文章思路
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几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
首先,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他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弊端。他尖锐地指出,以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在批判种种腐败现象的基础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对此,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清朝的覆灭和目前人们对于当局的不满,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
第二点则着眼于品行,这一点也是有的放矢的。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可谓语重心长。
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入会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
第三条,是从个人修养方面来说的。他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讲辞的最后,作者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正是北大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
四、生词注音
数(shù)载(zǎi)干(gàn)禄(lù)
提携(xié)
肄(yì)业
孜孜(zīzī)
造诣(yì)
店肆(sì)
沦丧(lúnsàng)
訾(zǐ)詈(lì)
冶(yě)游
塞责(sèzé)
会晤(wù)
相(xiāng)勖(xù)
敷衍(fūyǎn)
庶(shù)民
切磋(qiēcuō)
正轨(guǐ)
砥(dǐ)砺(lì)
鲜(xiǎn)为人知
五、问题探究
1.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明确: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3.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六、文章特点
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针对当时社会的污浊和北大的现状,对现场学子提出了三点事关北大前途和命运的要求。在内容上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引起听众的兴趣。
2、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围绕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话题,正反论证,层次分明。
3、用浅易的文言文与口语柔和而成,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七、小结
蔡元培先生的这篇就职演说,吹响了北大改革的号角,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使北大成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今天,北京大学不仅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更是一座学术思想的高峰。
八、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第五篇:教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理清局部思路,弄明白一段文字,一句接一句,后一句接前一句的道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
2.探究思路,提高积极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解决办法:多探究,多发问,多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本文就是他这兰思想的集中体现。2.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第二点则着眼于品行,这一点也是有的放矢的。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可谓语重心长。
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人会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第三条,是从个人修养方面来说的。他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演讲辞的最后,作者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正是北大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朗读并积累词语
干禄终南捷径弭肄业容有底止当轴日偷 鲜相勖訾詈 2.【提问】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明确】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3.【提问】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4.【提问】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总结、扩展
理清本文的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理解这篇演说辞的思路是怎样一步步变化发展的。理清了思路,既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对写作也有帮助。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课文板书 2.把握结构(1)开篇(2)
(3)两个工作重点 3.写作特点
(1)语言恳切,热情,具有很强的鼓动性。
(2)多用反问句,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