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角的分类教学设计与反思白海珍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城关镇希望小学:白海珍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比较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确建立各种角的概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要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来建立清晰的概念。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本节课内容。
谜语:有风声不动,一动就起风,要想它不动,除非起秋风。
(二)复习准备。
回顾:(1)什么叫做角?说出角的名称?
(2)角可以度量吗?用什么度量?怎样度量?(三)学习新课
我们理解并掌握了角的概念,角的大小可用量角器来度量,角有很多种,今天我们就学习角的分类。(板书:角的分类)1.认识直角。(1)学生动手,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横着对折,再竖着对折。
提问:折出的角是什么角?量一量这个角有多少度? 从而得出:直角是90度。板书:直角90度
(2)请同学们利用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几个直角,感受一下直角。的大小。
1(3)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角是直角吗?(课本的角、黑板的四个角……)
2.认识平角。(1)学生动手,把刚才折成的直角纸打开来。两个直角组成一个新的角,这个角有什么特点?(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了。)(2)请你指出这个新的角的边和顶点各在哪里?(顶点没有变动,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了。)(3)这个角是多少度?(180度,因为是两个直角组成的。)(4)教师指出: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叫做平角。平角是180度。
(5)请你们用自己的活动角操作,旋转一根硬纸条,使其成为直角,再旋转成一个平角。
(6)你能说说平角与直角有什么关系吗?(一个平角等于2个直角。)板书: 1平角=2直角
平角>直角(7)思考:直线是平角吗?(8)说说:身边的平角。
3.认识锐角和钝角。
(1)教师演示。
先出示直角,然后将角的一条边向右移动,这时两边所夹的角就小于90度,可以得到60度,30度.....
再将角的一条边向左移动,这时两边所夹的角就大于90度,可以得到120度,150度……但一定不超过180。
(2).学生操作。
利用自己的活动角,同样把角的一条边向左、有移动,观察移动后角的大小。
(3)通过操作,移动角的一条边后,这些角的度数与90度角相比,你可以分成几类? 引导学生归纳出:一类是小于90度的角;一类是大于90 度又小于180度的角。
教师明确指出并板书:小于90度的角叫做锐角;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的角叫钝角。
问:钝角必须符合哪两个条件?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钝角的概念。
反馈:
(1)观察周围哪些平面上的角是锐角或钝角?(三角板上有两个锐角;红领巾有两个锐角,中间的角是钝角……)
(2)下面各角的度数分别是什么角? 35度 96度 45度 135度 90度 170度 89度
4.认识周角。
(1)教师演示。
把折扇慢慢打开,让学生看清扇子把转动了一周,也就是两条边重合了。
(2)教师画图。
让学生看出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知道了周角的画法
(3)学生操作。
把自己活动角的一条边,旋转一周,两条边重合了。
(4)师指出: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看出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周角。周角是360度。(板书)让学生指出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条边重合了。
(5)你能说说周角、平角、直角有什么关系吗? 引导学生明确:
1周角=2平角=4直角(板书)
(6)你能把学过的几种角按照角的大小,从大到小顺序排列吗?
二人讨论后得出: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三)巩固反馈(1)对口令(2)快速抢答(3)学以致用(4)火眼金睛判对错(5)师生互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城关镇希望小学:白海珍
回顾在《角的分类》课堂教学中,没有花架子,没有与课堂无关的语言和行为,所有的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
这节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普遍,锐角、钝角、直角在以前已经初步学习过,而平角和周角也有一部分学生已有所了解,但只停留在知道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操作活动角,老师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他们很自然地在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同时,也是学生在转活动角中,对角的形成过程的深刻感悟,使平角和周角的认识很充分,突破难点。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他们或许会相信你告诉他们的,但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锐角和钝角是在抽象概念的基础之上进行分类、概括而得出的,让学生经历概念得出的 全过程,亲自进行了体验,这样他们才会更清楚、准确的认识。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让学生由直观到抽象,顺利、稳固地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概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在学生的操作活动和智力活动中迎刃而解了。
二、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也应用于生活实际。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如: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折角……都让学生感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节课,教师充当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千差万别的方式炼就千差万别的学生,学生始终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保持着丰盛的精力和浓厚的兴趣,主动去获取新知,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本课开始和结束部分,我与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角。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三、运用学具,突出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体验,注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行转活动角、量角、分类、找角等活动,去发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如:在转活动角的活动中让学生感悟角的不同类型,在动手分类的操作中让学生发现角的分类方法等。这节课体现新课程理念,利用活动角、三角板、量角器、长方形纸等学具,让学生充分进行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通过转一转、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说一说、玩一玩等,让学生全身心的主动参与到了探究新知的 过程中,感悟各类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这节课还有有待改进的地方,值得在以后教学中自我完善。虽然通过学生合作学习,都掌握了根据角的度数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感觉学生小组活动不是很有序。
第二篇:《角的分类》教学设计与反思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角的分类”的教学目标
角的分类是认识角的进一步深入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解各种角的基础上进行正确分类。教学目标:第一,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以及学会区分平角和周角,然后通过学习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的定义,最后让学生能够根据角的度数将角进行分类。第二,能力目标:让学生探索和理解角的形成过程并归纳其特征,然后培养其实际操作和观察比较能力,最后建立不同角的空间观念;第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体会小组合作交流的乐趣,最后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难点:在于掌握各种角的概念和特征,区分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活动和讨论概况出角的定义和将生活中的角进行分类等。根据教学内容的前后链接性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情况,结合以上的教学目标,对“角的分类”进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二、教学设计
1、复习巩固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
以生活中常见的五角星为例,给学生设计思考的问题“观察五角星上的角有哪些角我们是已经学过的?在五角星上能找到直角三角形吗?”以问题的形式引入知识点,设计意图在于:从身边熟悉的五角星图形出发,贴近实际生活,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知识,引发学生对有关于角的知识的思考,既能起着巩固旧知识的作用,也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好的基础铺垫。
2、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认识直角
通过让学生动手来认识直角。先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横着对折,再竖着对折。然后向学生提问“折出的角是什么角?量一量这个角有多少度?”从而得出:直角有90度。这样认识直角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自己动手折纸和量角的度数是考虑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从常见的折纸进行操作,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直角,然后利用折纸的方式,折出直角,量出其度数,从而导出新知识点。
(2)认识平角
先让学生动手,把刚才折成的直角纸打开来,两个直角组成一个新的角,然后向学生提问“这个角有什么特点?请指出这个新的角的边和顶点各在哪里?这个角是多少度?”从而得出顶点没有变动,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叫做平角。平角是180度。然后用自己的活动角操作,旋转一根硬纸条,使其成为直角,再旋转成一个平角,得出一个平角等于2个直角的关系。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在自主的进行图画、观察、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使学生成为探究问题的主体,然后再从操作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针对实验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使其能够自己辨别平角和直角的不同,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认识锐角和钝角
首先由老师出示直角,然后将角的一条边向右移动,这时两边所夹的角就小于90度,可以得到60度、30度等不同角的度数;再将角的一条边向左移动,这时两边所夹的角就大于90度,可以得到120度、150度等不同角的度数,但注意旋转时不要超过180。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利用自己的活动角,同样把角的一条边向左、向右移动,观察移动后角的大小有什么特征;最后通过操作,移动角的一条边后,把这些角的度数与90度角相比,让学生从中进行分类,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一类是小于90度的角;一类是大于90度又小于180度的角,也就是说小于90度的角叫做锐角;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的角叫钝角。
在认识锐角和钝角上的设计意图在于:充分培养学生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在观察老师的同时自己能够去思考,并通过自己动手验证脑海中的猜想,得出对角的认识和特征,这样能使得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推论出正确结论,从而学习和掌握知识要点。
(4)认识周角
由老师进行演示,将折扇折好然后再慢慢打开,让学生看着扇子转动一周,也就是两条边重合了。同时老师在黑板上作图,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这就是周角的画法。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把自己活动角的一条边,旋转一周使两条边重合。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得出周角的概念: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周角,周角的度数是360度。最后让学生指出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条边的重合特点,认识到周角是两条射线重合的角,从度数上推导出“1周角=2平角=4直角”的关系。其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自主动手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然后学习新知识,不同的学生在动手操作方面可能有点不一样,但总的来说还是让学生掌握周角的特征以及与平角和直角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通过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3、课堂小结,练习巩固
学习完各类角后,由老师将这节课的关于角的定义、特征、各种角之间的关系以及重难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和区分角的各种类别。在学习结束后,布置“角的分类”的相关练习,运用一定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在练习中发现自己未掌握的知识,或者对知识错误的理解在练习中可以体现出来,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纠正,从而深入透彻地掌握该知识点。
三、教学设计的反思
本节内容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和积极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经历和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第二,倡导解决问题形式多样化,教师给予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量一量角的度数并给角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推导出其结果得出结论;第三:分类的关键在于深刻的理解各种角的概念及其各种角的特征,从而让学生进行对角的分类进行一个标准的划分,学生将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进行直观的将某个角进行分类,发现某一个角转变方向时不能确定是属于哪一类,可以改变分类的标准,按照“度数的大小”这个标准给角进行重新的分类,从而认识了角的本质特征。最后通过小组的探究得出结论,对角的本质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和巩固知识的水平。
第三篇:《角》教学设计与反思
角
——课堂设计与反思
八一小学 郝春丽
教学内容:角(书64~66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并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角是有大有小的。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角的大小变化过程,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探索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2.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掌握角的概念,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
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
扇子、剪刀、钟表、三角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中我们看到过许多物体的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如:黑板的面是长方形、这块钟表的面是……胸前飘扬的红领巾,它的面是……这个药瓶盖的面是………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都是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平面图形——角(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识
(一)角的认识找角、指角
师:其实呀,生活中角无处不在
现在就请你仔细观察我们周围,找找看哪些物体上有角?(请你说:……)
师:老师手中的三角板上也有角,谁来给大家指一指(请一名学生上台指)
师:哦,孩子,我们应该这样指.请大家用左手举起你的三角板,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来指。准备好了吗?(领着学生一起来指)
师:先找到尖尖的这一点,再从这点起沿着三角板的边移动我们的手指.好,还是从这点起,再来移动,最后从这到这画一条弧线,这才是一个角.会指了吗? 那剩下的2个角,请同桌合作,各指一个 但要注意:一人指时,另一人要看他指的方法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帮助他纠正;指对以后呢,再互相换,听明白了吗?开始!2 抽象,回归
师:同学指的都非常好!其实呀,生活中的角非常淘气,它们总是藏在一些物体之中,比如……现在,我们把它移下来,这样的图形都是角,是什么?对!这一点是角的顶点。这一点是什么?谁再说一遍!对!这两条直线叫做角的边。叫什么?对!那这个角的顶点在那里,你能指一指吗?请你来,对吗?边呢?你和他指的一样吗?那这个角呢?谁来指?
现在你能告诉老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真棒!谁再来说一次!同桌互相说一遍。
这两条边有什么特点?对!谁在来说。
师:对!角有一顶点和两条边。所以,我们可以先画一个点作为角的顶点,再从这一点起用直尺沿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 的线,最后从这到这画一条弧线。这才是一个角。请注意:以后指角时,我们可以只指角内的这条弧线就可以了。
现在,请你用这样的方法,指指身边物体的角。
大家都会指了吗? 3.做角、练习
师:下面,请你先用小棒搭出一个角,再指出他的顶点和两条边,谁愿意上台来搭?其余同学,我们在桌面上完成。开始!最后和小组伙伴比一比,说说谁创造的角大一些?谁创照的角小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把这个角的顶点和边指给你们的同桌看。
师:现在,请把小棒推到一边,打开书看65页最下面,第一题,读题。
到底哪些是角?哪些不是呢?谁来说说。是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大家同意吗?那我们给他画上弧线。这个呢?为什么?
师:接下来,翻到66页,看最上面第2 题 读题
这些图形中到底有几个角呢?请你先认真观察数一数,然后再把结果填在书上,明白吗?开始
师:谁来说你是怎样填的?(师生一起订正)
师:很好!刚才我们看到:三角形有三个角,五边形有五个角。想想看长方形、正方形有几个角?对!虽然角也是平面图形,但它有时也会藏在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这些图形之中,明白了吗?
(二)角的大小观察、比较
师:请看老师这里: 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形成一个夹角,请你仔细观察:这个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转动钟表)你是怎
样看出来的?
(继续转动)那现在呢?你又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师:看来角是有大有小的!那这里钟面上的3个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说理)2 做角、变角
师:下面,请你拿出准备好的2根小棒和一枚图针。我们一起来做个角。首先把2根硬纸条重合在一起,然后用图钉固定一端,为了安全我们在图钉后面扎一块小橡皮,扎好了吗?最后把这2根硬纸条叉开一些,这样就做成了一个角。
师:现在,请你看着我们做好的这个角,动脑筋想一想: 如果让你把这个角变大一些或者变小一些,你能吗?自己先试着变一变,然后再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巡视,交流)
师:谁来说:怎样把我们做的角变的更大? 怎样再把它变小一些呢?
那角的大小是由什么来决定的?谁来说你的想法?
师:对!也就是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的叉开程度有关。两条边叉开的越大,这个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的越小,这个角就越小; 练习,总结
第一、第二组中的两个角都能一眼看出谁大谁小,后两组则不然。引导学生进行重合比较,并且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和验证。(原来,只要让2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就看另一条边,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就说明这两个角相等,可现在呢?你是怎样看出来的?看来重合真是一个好办法,它能帮我们快速的准确的比出结果.)
师:看来一个角是大还是小,跟它两条边是长还是短没有关系,而是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4.拓展、延伸
师:利用这一点,人们发明了纸扇。(出示)当我们一点点地打开纸扇,扇面上的角也一点点变大,为我们炎炎的夏日带来一阵阵的凉爽.再来看,这把剪刀.(出示)我们把剪刀张开,剪刀上的角就变大;把剪刀合拢,这个角就变小,剪刀一张一合.角忽大忽小。而这时许许多多精美的手工作品也就逐一诞生了!(电脑出示)瞧!漂亮么? 的确,这些手工作品个个都精致漂亮,令人赏心悦目,它装点着我们的生活,美化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由衷的感到:原来数学是可以创造美丽的!
三.、畅谈收获
课后反思:
这次讲课是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将这节课上完!总体上感觉流程还比较顺畅,在角的认识这一环节中,教师指导的比较具体、也比较细致;在角的大小这一环节中,也是环环相扣,很有层次,但却总是觉得有一些地方不是很理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这节课我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一步步进行下来,却没有以往那种一气呵成、深入孩子们中间的那种源于对知识本质的交流、认同和共同的探究,感觉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是贴在一起的两张纸……坐下来静静地想一想:是不是应该把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放开一些,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发现呢?不行,重叠——这一方法的具体操作,他们一定是会出问题的。刚刚想到的办法马上便被我自己有否定了,再说了教材这样编排一定自有他的道理在里边,还是不要大改,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来设计绝对没有问题,可能是自己的设问有问题吧,于是,我再次考虑自己的设问,想凭借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达成目标。然而事实却让我知道:原来我错了!我错误地认为教师必须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错误地理解了课标中动手操作的本质作用;错误地低估
了学生的潜力……这一切的一切就是我自己找不到感觉的原因所在。听了专家的评析,使我恍然大悟:
原来自己是可以对教材进行创造和二次开发的;原来课标中所提倡的动手实践正是要让孩子们真正地去体会知识产生的必要性、探究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不是形式上的动动手而已。所以完全可以把“认识角”这一环节中的搭角、和“角的大小”这一环节中的做角,以及比较角的大小,合二为一,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学具来创造角,并同桌合作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这样给孩子们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发现知识、掌握知识!
此外,在练习中可以适当地加上一些多方位的角,进行一些变式练习,进一步强化孩子们对角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在板书课题时,由于孩子们已从身边找过了角,所以这里的课题——角可以是出示各种各样方向不同、位置不同的角的图形,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不是硬邦邦的汉字!
总之,这次讲课,使我深深地感到;教学一定要吃透课标,一定要了解学生,以课标核心理念的不变来应百变的学生和百变的教材。此外教师还一定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大胆放手,相信:孩子们的潜力无限,就看我们老师把他们放在了多大的自由空间里!
第四篇:第七册《角的分类》 教学设计及反思
角的分类教学
喀什十小 任俊仙
教学内容:人教实验版第七册课本第41页例2例3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平角、周角;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认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教学具准备:课件、三角板、量角器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
(1)什么叫做角?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分辨不同类型的的角,研究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平角和周角
师:我们已经知道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就能形成不同的角。(同时演示),同学们用活动角代替扇子也把活动角旋转,看看形成的角。(1)认识平角(学生分组讨论)
电脑展示,全班同学观察讨论:这种情况是角吗?为什么?它有多少度?这样的角叫什么角?(平角)它的边有什么特点?找一找身边的平角。
(2)认识周角(教法同上)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平角等于180°,等于两个直角,周角等于360°等于两个平角。
(设计意图:有意识的让学生在旋转活动角的过程中出现的两个特殊角自己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了质疑的空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把这几种角进行分类 课件展示:
问:看着这么多的角,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体验感知,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好多种分类方法,选择最合理的一种)师按照学生的分类板书
(三)认识五种角的内在联系。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根据度数,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将这五类角排列顺序。
三、应用拓展,发展思维
1、随堂练习(略)
2、巩固练习(略)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略)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角的分类》是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角的知识,有了度量角的简单基础。直角、锐角、钝角是学生经常见到的角,关于它们的定义应通过学生在分类后进行比较、想象、推理后正确的叙述出来。在学生对角已经认识的基础上,呈现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等图形。在分类思想的指导下,三个特殊角同时出现,形成一个问题的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教师尽量提供学习空间,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第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第三、适时组织小组讨论。
在探索新知角的分类部分的教学环节,由于根据不同的标准,必然有不同的分类结果,这就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时间,合作学习的机会,相互交流的平台。于是,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这样,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中发现思维的漏洞,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不足之处,在教学周角时,没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周角的形成过程,及这个360度怎么得出的,没有和学生好好探讨。
第五篇:《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1
《三角形的分类》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在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进行的教学活动。我认为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三角形的分类在于给学生一种数学模型,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
本节课我抓住给三角形分类这样一个有价值的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三角形进行分类,探究分类方法,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把两种标准下的三角形放在一起进行分类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按角分上,让学生发现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点,然后总结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概念并渗透集合思想。这样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究的过程,从而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为了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我设计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巩固复习题,让学生始终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巩固知识、拓展思维。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基本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尤其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了学习的全过程,他们经历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在共享中修正认识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思维是活跃的,学习是有效的,体现了积极自主的探究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知识系统,同时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特别是在小组汇报时,抓住按角分的关键,让其他各组同学也试着分一分,从而使全班同学都能掌握按角分的这种方法。在按角分类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三种三角形的三个角,看看有什么发现?使学生明确每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为最后游戏中让学生猜角做好铺垫。这两点算是本节的成功之处吧!
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良好的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没有个人想法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耗能而低效。在这一节课中,我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每次合作前都提醒学生先自己想一想,试一试,再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合作学习的优势,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2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在角的分类教学中,平角和周角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容易把它们和射线、直线混为一谈。所以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角的特点讲解平角和周角的特殊性。并注重和射线、直线的对比区别。在角的画法教学中,我采取的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在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和归纳画法。学生因为有用量角器量角的经验,所以基本上大部分的学生可以达到目标要求。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3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学生对三角形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在生活中他们经常会接触到。本节“三角形的分类”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分类,直观地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我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动手操作来发现新问题,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
在自由、民主、快乐的空间里,学生作为课堂的小主人真正“动”起来了,思维真正“活”起来了;一个个思维火花的迸射,一个个创新思维的产生,都告诉我——这样的数学学习学生很喜欢。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里明方法,在“操作”中学会探究。教学中,我用心去聆听孩子们的心声,还孩子思维的自由,还孩子表达的自由,还孩子心灵的自由,以及我对孩子个性的尊重,对孩子标新立异的青睐,这些都是我对“以人为本”这一教学观念理解后的运用。也使我充分品味到了教学成功的喜悦。
另外最主要的是在这节课中我充分运用媒体辅助教学,我感到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教学,已基本实现了本课设计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中,不管是“三角形的分类要求”、“猜猜我是谁”、“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后面的练习和作业,我都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进行了展示,既清晰,又帮我解决了一些运用常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有困难的问题,另外这些鲜活的图画又大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猜猜我是谁”的环节中,即只露出三角形的一个角,让学生猜猜这个是什么三角形的趣味题,在学生们猜出答案后,我还把他们猜的结果展示给学生看,这给学生很大的新鲜感,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尤其是在猜只露出一个锐角的三角形时,学生们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兴趣非常高。我想这里真正实现了由模仿地学向创造性地学发展。
通过这次的教学使我有了很多收获,我想,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收获也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还有个性的张扬和创造力的培养。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力求有更大的突破,上出有自己特色的数学课。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进行的教学活动,我认为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三角形的分类在于给学生一种数学模型,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
1、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三维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尤其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了学习的全过程,他们经历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在共享中认识这一系列探究过程,体现了积极自主的意义,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知识系统,同时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
2、提出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和学习活动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通过问题解决对知识的理解。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在本节课中主要问题有:你能帮这些三角形起名字吗,在一个三角形中,能不能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你能找到生活中的三角形,并说出是什么三角形,等等。以问题为线,以观察、思考、小组合作等为渠道,引导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3、在本节课中,有良好的预设,同时又有一些随时动态生成的信息。例如:在要求学生分类的环节,初始的设计是放手让学生去分类,可以按自己的标准给三角形进行不同的分类,可又担心学生没有分类的标准,按边分类和按角分类的方法也许各有不同,可能有分两类的,有分三类的。也许有的学生把角和边的不同标准放在了一次分类中。所以,我在这节课教学时就,给学生限定分类的标准,让学生按角进行分类,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等,在汇报过程中我意外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按要求进行分类。
4、练习的设计具有层次性、系统性,既注重操作性又考虑拓展性,助于学生对三角形有关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在整过教学过程中,也有足的地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显得有些混乱,无条理。
2、按角分类,并且给它命名时,应该引导学生观察三种三角形的三个角,看看有什么发现,使学生明确每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后,应让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使学生有一个阅读、认知的过程,这样会更好一些。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5
《角的分类》是人教验教材第七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角的分类》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比较能力。在分类思想的指导下,三个特殊角同时出现,形成一个问题的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时间和空间。《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是同一课时的两个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以我分了两个课时。
首先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教师尽量提供学习空间,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其次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活动角转出一个自己喜欢的锐角,说说什么样的角叫锐角。再转出一个直角,同样要求量一量,再得出结论。教学钝角的时候,同样也要经历这个过程。教学周角时,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学具转动的边,木条绕着它的一端转了一圈,由此得出一周角是360度。
在探索新知角的分类部分的教学环节,由于根据不同的标准,必然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另外由于中年级的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较弱,难免出现思维的漏洞,逻辑的错误,这就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时间,合作学习的机会,相互交流的平台。于是,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这样,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中发现思维的漏洞,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6
《角的分类和画法》的教学内容分两个部分,在角的分类教学中,平角和周角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容易把它们和射线、直线混为一谈。所以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角的特点讲解平角和周角的'特殊性。并注重和射线、直线的对比区别。在角的画法教学中,我采取的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在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和归纳画法。学生因为有用量角器量角的经验,所以基本上大部分的学生可以达到目标要求。
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学生是一个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不是一个口袋。所以,我们不能将知识塞到他们的脑袋中就可以了,也不能给学生定好方向。我们要重视他们实际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多注意启发,这不仅要求在口气上,还要重视在问题的提出上。如:第二部分开始的时候,我出示:60度、70度、135度、90度,目的是想让学生判断这是什么角,但是我想这样就限定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以这样提问:看到这些黑板上这些角的度数你能想到什么?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让刚才的知识就在学生的头脑中自动演示一遍,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巩固。在对板书的重要性的认识上我存在一个误区,这次上课使我认识到板书的重要性。可能由于我的粉笔字写的不怎么样,我最怕在黑板上写字,认为尽量用黑板书写下就可以了,其实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在平常的上课中,板书的重要性就更显突出了。我觉得今后我在板书上要下不少功夫,要注意设计的合理、巧妙,还要注意书写的工整。
本节课,我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小组合作、集体讨论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扬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7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分类》教学反思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从实际操作出发,让学生自己探索平角和周角,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以下两个知识点:什么是平角和周角以及他们之间的度数;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们把这节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1.让学生自己动手折平角和周角,说说什么是直角和周角?在操作中领会平角和周角形成的过程,让后用我做的活动角展示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平角、周角的概念和度数就被学生掌握了。
2.让学生画一个锐角、直角、钝角,画好的三种角为接下来的角的特征做好了铺垫。
3.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自学、对学、群学,展示这样的过程,孩子们弄清楚了直角、锐角、平角、钝角、周角的特征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了很好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我给同学们展示了平角和周角的折纸。同学们较好的完成了这个课教学任务。
纵观整节课,教学目标还是很好的完成了,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足:
1、应该让学生质疑题目问学生想学到角的分类的哪些知识,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导学案自学的内容较多,做一个平角和周角比较难,用的时间较多,以致后面时间不够。在预设学生的能力不够。
3、未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举手的聊聊无几,这与四年级的课堂氛围有关,也与我自己的能力有关。
4、自学、对学、群学,是一个连贯的过程,群学里,组长没有充分发挥他的作用,讨论过程流与形式。展示时,孩子们对整个流程不够熟,这也与我们平时的训练有关。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8
《三角形的分类》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在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进行的教学活动。我认为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三角形的分类在于给学生一种数学模型,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为了在课堂上有效地整合落实三维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 我先创设了一个数学情境,让学生给教室里的学生按一定标准分类,(小组讨论)如:按性别 可分为男生和女生;按小组 分 ...... 按年龄分 ......目的让学生为多角度地给三角形分类做好铺垫,为学生营造了愉悦的情感心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动手探究 合作交流
一节课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学生自己动手剪的三角形进行分类,探究分类方法,学生在探究三角形分类过程中,我首先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观察、推理、验证、归纳。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学生动手操作,把三角形按角分: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起名字。我再用集合的形式加以总结归纳。然后提出问题:还能怎么分?学生有提出按边分。通过测量边的长短,学生把三角形分为三类:分别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师生共同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教学后又完成了部分概念题,让学生对概念又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三角形的分类是让学生用内心创造与体验学习数学乐趣,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与同学之间交流,展示自我的过程。
(三)、 巩固知识 提高能力
我设计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巩固复习题,让学生始终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巩固知识、拓展思维,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力求达到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9
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由于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我根据学生们已有的钟表的认识,首先让学生看钟表说出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的角?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180度的角?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360度的角?学生很快得出3时或9时成90度,6时整成180度,12时整成360度。然后我让学生说出2时整,时针和分针成多少度角?当时只有少数几个同学说出来了,并且说出了不同的想法。有个同学说3点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而3点时,分针走了3格,即3格是90度,那么1格就是30度,因此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的角;还有个同学说时针从12点再走到12点,走了360度,而钟面上有12格,因此每一格就是30度,所以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角。接下来我又问9∶30时成多少度角?结果好多同学上当了,都以为是形成了直角,最后全班只有一个同学答对了,他的小结让许多同学顿悟,原来,时针与分针都是在运动的,只是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而已。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形成了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分析能力,并切身体会到自己探究成果的乐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大千世界的欲望。在本课的结束部分,我与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角,将课本的知识有效地进行了延伸。
总之,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10
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三角形是最熟悉不过的了。从一年级开始,教材就已经涉及了三角形的某些知识,所以,在上这一节课时,我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1、复习导入法是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学习新知识。在数学学习中,复习导入法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简洁的方法。课始我首先复习了角的分类,复习了三角形的特点,这些内容在知识和方法上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
2、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既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造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从不同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和学习活动。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通过问题解决建构知识的理解。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在本课中主要问题有“你能把这些三角形分类吗?”“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吗?”等等。学生以问题为线索,以观察、思考、小组合作等为渠道,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同时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观察、推理、验证、归纳。学生动手操作,把三角形按角分,再用集合的形式加以总结归纳。教师然后提出问题:还能怎么分?学生提出按边分。通过测量边的长短,学生把三角形分为三类:分别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分类”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与同学之间交流,展示自我的过程。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11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实现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每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学生学习知识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2、从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小组合作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通过问题解决建构知识的理解。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在本课中主要问题有:你能帮这些三角形起名字吗?在一个三角形中,能不能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吗?等等。以问题为线,以观察、思考、小组合作等为渠道,引导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3、设计练习有技巧
练习的设计具有层次性、系统性,既注重操作性又考虑拓展性,助于学生对三角形有关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由于学生没有分类的标准,而按边分类和按角分类的方法又各有不同,有分两类的,有分三类的。甚至有的学生把角和边的不同标准放在了一次分类中,导致课堂教学难以组织。所以,我在这节课教学时,就在下达分类任务之前,给学生限定分类的标准,让学生首先按角进行分类,然而,可能是因为学生有事先的预习,或者是没听清我的分类标准,竟然没有按照我的要求按角进行分类,汇报的时候,直接就按边进行了分类。有的学生马上就有了不同的意见,学生的思维就被带到了按边分类的方法上,这时,我及时的调整教学过程的预设方案,直接就把按边分类的方法拿出来请全班学生进行研究,之后,再学习按角分类的方法。经过这样的顺序调整,适应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顺畅的展开。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12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分类》教学反思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从实际操作出发,让学生自己探索平角和周角,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以下两个知识点:什么是平角和周角以及他们之间的度数;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们把这节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进行:1.让学生自己动手折平角和周角,说说什么是直角和周角?在操作中领会平角和周角形成的过程,让后用我做的活动角
展示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平角、周角的概念和度数就被学生掌握了。2.让学生画一个锐角、直角、钝角,画好的三种角为接下来的角的特征做好了铺垫。3.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自学、对学、群学,展示这样的过程,孩子们弄清楚了直角、锐角、平角、钝角、周角的特征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了很好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我给同学们展示了平角和周角的折纸。同学们较好的完成了这个课教学任务。
纵观整节课,教学目标还是很好的完成了,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足:1、应该让学生质疑题目问学生想学到角的分类的哪些知识,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导学案自学的内容较多,做一个平角和周角比较难,用的时间较多,以致后面时间不够。在预设学生的能力不够。3、未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举手的聊聊无几,这与四年级的课堂氛围有关,也与我自己的能力有关。
4、自学、对学、群学,是一个连贯的过程,群学里,组长没有充分发挥他的作用,讨论过程流与形式。展示时,孩子们对整个流程不够熟,这也与我们平时的训练有关。
通过这次赛课活动,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从别的老师身上收获很多,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13
《三角形的分类》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三边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设计本节课之前,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既学习按照角的特点分类,又学习按边的特点进行分类。但通过研究教材发现,要让学生真正通过操作、探究发现数学知识,目标不可定位太多,于是,本节课只让学生按角的特点分类。通过上课,我认为本节课在设计中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力。
在新知探究环节,每个小组都有一套学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每个三角形中各有几个锐角、几个钝角、几个直角。这个知识对他们来说很简单,但是我的重点并不在这,而是通过自己所得的数据发现问题。当学生把结果汇报完毕之后,大屏幕显示每个三角形锐角、钝角、直角个数情况。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于是,有的学生发现在一个三角形中,锐角个数最多;有的学生会发现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2个锐角。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学生自己发现的,印象就会特别深。如果没有这个放手让学生发现规律的环节,学生是无法理解这样抽象的结论的。
二、教师的不断追问,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上,多次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规范。如当有学生发现锐角个数最多,钝角个数最少时,教师追问:“多到什么程度?少到什么程度?”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最终得出了“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2个锐角”的重要结论。当学生自己把直角三角形的定义说成“有两个锐角和一个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教师并没有急于评价,而是出示正确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时,教师再追问:“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学生答道:“第二句话没有说两个锐角。”教师接着问:“你认为哪一句更好?”学生思考后发现第二句好。为什么呢?学生答道:“因为任何一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可以不用说。”看,在教师不断的追问下,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发展,思考问题不断深入,语言的表达也逐步规范。
三、渗透集合的教学思想
在揭示每类三角形后,我在黑板上顺势画了一个大大的椭圆,把椭圆看作所有三角形,里面分成的三类(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每一类里面都有一个代表性的三角形纸片。这样的板书不但清新,同时渗透了集合的教学思想。
当然,在执教本节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还不够到位,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这些都是我以后应该努力向其他优秀老师学习的地方。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14
《角的分类》是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角的知识,有了度量角的简单基础。直角、锐角、钝角是学生经常见到的角,关于它们的定义应通过学生在分类后进行比较、想象、推理后正确的叙述出来。在学生对角已经认识的基础上,呈现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等图形。在分类思想的指导下,三个特殊角同时出现,形成一个问题的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时间和空间。
1、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教师尽量提供学习空间,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活动角转出一个自己喜欢的锐角,说说什么样的角叫锐角。再转出一个直角,同样要求量一量,再得出结论。教学钝角的时候,同样也要经历这个过程。教学周角时,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学具转动的边,木条绕着它的一端转了一圈,由此得出一周角是360度。
在探索新知??角的分类部分的教学环节,由于根据不同的标准,必然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另外由于中年级的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较弱,难免出现思维的漏洞,逻辑的错误,这就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时间,合作学习的机会,相互交流的平台。于是,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这样,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中发现思维的漏洞,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不足之处,在教学周角时,没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周角的形成过程,及这个360度怎么得出的,没有和学生好好探讨。如果能用多媒体慢慢演示,让学生观察的是它转过的范围。可以这样:先转到直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继续转到平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由此得出,周角是360度,一周角是2个平角,4个直角。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15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分类》教学反思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现在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分类,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快乐的快乐。
我根据学生们已有的钟表的认识,首先让学生看钟说出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的角?在几时整,时针和分针成180度的角?学生很快得出3时或9时成90度,6时整成180度。然后我让学生说出2时整,时针和分针成多少度角?当时有少数几个同学说出来了,并且说出了不同的想法。有个同学说3点整,时针和分针成90度,而3点时,分针走了3格,即3格是90度,那么1格就是30度,因此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的角;还有个同学说时针从12点再走到12点,走了360度,而钟面上有12格,因此每一格就是30度,所以2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60度角。接下来我又问9∶30时成多少度角?结果好多同学上当了,都以为是形成了直角,最后全班只有一个同学答对了,他的小结让许多同学顿悟,原来,时针与分针都是在运动的,只是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而已。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形成了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分析能力,并切身体会到自己探究成果的乐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大千世界的欲望。
在本课的结束部分,我与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角,将课本的知识有效地进行了延伸。总之,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