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传幸 为民请命的苏轼教案(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19:43: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吴传幸 为民请命的苏轼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吴传幸 为民请命的苏轼教案》。

第一篇:吴传幸 为民请命的苏轼教案

《为民请命的苏轼》教案

课程名称:《为民请命的苏轼》

时:六个课时集中介绍,分两次。授课方式 :分析介绍式

上课地点:西湖区十一个街道和桃花镇,集中社区人员于会议室。教学时间:12月份每周一、三、五全天,每两个街办为一组,上下午各街办错开,必要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目的:

一、了解苏轼的为民请命的民心政治

二、弘扬正能量

教学重点:为民请命的民心政治 教学难点:政治与儒学思想

教学方法:

1、引入法

2、分析法

3、观看法

教学环境:普通教室或会议室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从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起,放这首词的国画幻灯片,创造良好的文学氛围,然后进行苏轼简介: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从小研读经史、受儒学影响较深的苏轼,生平亦以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为己任,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然而,刚直不阿、讲究风节的他,又多受制于人,无法依其理想施政,屡遭挫折后,矛盾、苦闷而又力求超脱的心理,使他转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宣泄心中的憋屈和愤懑——无论凡间还是仙界都有的“鳖相公”,既是他对官宦生涯无法主宰自我命运的诉说,亦是对由来已久的弊政进行的辛辣抨击。

2、进行提问互动,从以下六个方面谈,举手回答。您印象中的苏轼:(1)诗人?“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抺总相宜”,还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词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散文家?《石钟山记》、《赤壁赋》······(4)书法家?《醉翁亭记》、《寒食贴》······(5)地方官?廉洁、勤政、仁爱······(6)生活化?东坡肉、东坡与佛······。

其后放幻灯片让大家欣赏其诗、词、书法、文章等

二、我们对苏轼做了简介之后,开始我们的讲说我们的主题内容,介绍苏轼的为官高尚风范——为民请命

苏轼一生都在为民着想,故事很多,都很典型,有说服力,由陆毅、林心如主演的电视剧《苏东坡》刻化的很好,结合其它资料,举几个事例:

为民请命事迹 说说什么是为民请命

为民请命是以百姓苦忧为核心的工作思路,是以百姓性命幸福为已任,以国家的长远,以崇高的人格为目标的行政行为。

1、上书释放囚犯

“青苗法”实施后,穷苦的农民偿还不起政府依据“青苗法”借 贷给的本今及利息,自然要被依法索债;再有就是拖欠国家各种税赋的“刁民”,没钱当然也要被关起来做苦役顶税了;逃避兵役的穷人交不起赎身的银子,自然也免不了沦为囚犯。苏东坡没有权力释放或减轻对这些囚犯的处罚,除了上书朝廷历数新法的弊端外,只好亲身视察监狱,并加派郎中为囚犯治病。

2、苏轼治水

北宋熙宁十年(1077)四月,苏轼调任徐州知州。同年秋,到徐州不足半年的苏轼,就遇到了百年不见的黄河决口。面对汹涌而至的滔滔洪水,他没有丝毫的退缩,亲自指挥民众筑堤护城,他“结庐城上”,亲荷畚箕,三过家门而不入。在他的率领下,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终使全城人免为鱼鳖,百姓欢声雷动,朝廷颁赐重奖。徐州这座故黄河边上的古老城市,历史上遭遇洪灾达200余次,无数次城毁屋塌,居民遭受灭顶之灾,惟独他以太守的身份率军民抗洪于城下。

3、安置灾民

在凤翔任通判,为安置流民,他不惧太守反对和朝中官员恶意中伤,私放官粮、租赁土地、修建新村。

4、带兵抗击西夏

苏轼是和平分子,但他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他喜欢与军人交 往,做过兵部官员。有说当年高太后执政时,西夏大举进攻西北边境,苏轼决心用兵,禁止妄议边事,并与西北边将高永亨制定方略。一面命令环州太守固守城池,一面命令折可适插入敌后,拆毁路桥,填埋水井,袭其粮草,拖延时日;待西夏军撤退时再率轻骑火攻其粮草,截杀敌军。西夏攻打环州不下,偷袭庆州未果。又遭宋军多次袭扰,粮饷,水源不敷使用,已成疲兵。梁太后不得已下令撤兵。

5、岭南教学

晚年虽被流放,但他仍为岭南发展用心思考。他考察过儋州 的办学情况,在儋守张中的支持下,会同海南后学,捐钱作屋,名之曰“载酒堂”,作为文化传播的驿站,他热心培养后学,对岭南文化是一个大的促进。

6、设置安乐坊

宋元祐四年(1089),杭州瘟疫流行,时任杭州知州的苏轼捐 献私帑,与官家合办“安乐坊”于众安桥,是我国最早的民间救 济医院。

7、成立孤儿院

在黄州任团练副使,为救治弃婴,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孤儿院。

这些故事涉及方方面面,总的来说,苏轼有一颗仁爱的心,一生可谓执政为民,不畏艰险。

三、为官境界更高于其文学境界

苏轼晚年曾做过一首自嘲诗“身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平身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诚然这是苏轼的自嘲,但是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苏轼的坚强与旷达,他把自己的功业建立在其逆境之上,我们说文学境界是从笔端而出,而苏轼为官境界则是从实践磨砺而出,何其高尚!

1、大无畏的儒学勇士 苏轼怀有辅当今皇帝为圣君的大志,有治国平天下之才的自信,这体现了他的儒家思想,然而,苏轼一生政治大多失意、仕途受挫、甚至生活落魄,空有满腹才学却报国无门。尽管如此,苏轼始终坚持自己的君子风范,以天下百姓为念,不顾个人安危,为国、为民谋福祉,他身处逆境时,仍时时挂记百姓的艰难,说自已再苦没有百姓苦。第二点的苏轼故事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苏轼不愧为大英雄,一位大无畏的儒学勇士。苏轼并不以沦落人自居,而是积极地上书言事。勤政爱民,很多时候冒着风险为民请命,这正是苏轼的伟大之处。

2、仁政爱民的政治主张

东坡自幼学习儒学,较早地确立了以儒学为主的治世思想,他继承了传统儒家学派“以人为本”的学说,将“致君尧舜”和“兼济天下”作为自己的入仕目标。苏轼一生始终坚持仁政爱民的治世理念,以爱民、重民、护民为使命,将为民谋福祉作为其施政的出发点。苏轼全面分析北宋的社会局势,提出了一系列利国利民,“革除旧弊”的改革主张,希望通过改革建立君、臣、民相亲的和谐社会。他曾对北宋王朝的腐败现状,写了《策略》、《策别》、《策断》等篇文章,提出“立法禁”、“抑侥幸”、“决壅蔽”、“教战守”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改革弊政的主张。而在他考礼部进士的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更是提出了“天下归仁”的理想:“以君子长者之道得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这种德治仁政的政治思想成了苏轼后来一生从政贯彻始终的基本指导思想。

3、真扎实干的领导(1)“奋厉有当世志”(《苏子瞻墓志铭》)的苏轼,忠君爱国恤民是他一生的主导思想,而且他对症下药,务求实效。苏轼始终关心国家、民族命运。苏轼是把政治理想随时付诸实践的实干家。(2)他每到一地,都有显著政绩。抗旱、抗涝、治蝗、抑盗、赈灾、济民、兴修水利,解决百姓饮水问题,几乎都是事必躬亲,务见实效。支撑苏轼高风亮节的底座,便是花岗岩一般的务实。(3)苏轼也是“忠而被谤,信而见疑”,差不多在贬谪迁徒中度过半生,但他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给人的感觉是他的生活充实而充满阳光,他的生命坚韧而优美。《超然台记》中写道:“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正是:“天涯何处无芳草”,切不可“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祟春江晚景》)“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即使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泉,诗人依然以诗文自娱,或解易论经,充实着生活,润泽着生命。苏轼确实是一个热爱生活、善待生命的典范。

与时俱进的今天,不论是谁,处在哪个阶层的人,都可以从苏氏的务实中汲取进步的营养。

四、现实意义

苏轼一生的经历是仕途经历,所以说苏轼是官,而且是好官,莫以成败论英雄,苏轼为官之道才是理想之道。

1、弘扬正气,播洒正能量

为官者应当一身正气,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是一种见义勇为、一心为民的英雄品质,是一种始终装着百姓的公仆精神,是一种不曲道以媚时,一种心不动于利和精神境界。这些在苏轼身上都得到了充公体现。如果苏轼只是为了当官,也许人生会相对平静,但是苏轼就没有了正气,没有了魅力,没有了民心。所以说我们讲苏轼,是弘扬正气,播洒正能量。

2、弘扬传统文化,歌颂古代圣贤

“一道天光射向赤壁,便产生了前后赤壁赋的千古绝唱。”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传统文化是智慧之光,启迪后人,我们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苏轼是这一思想的践行者。苏轼文化的弘扬,就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歌颂古代圣贤,就是以圣贤为榜样,规范我们的行为,提高我们的素质。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当做主体、把人当做目的,,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坚定信仰,提高修养。

这里要结合当今社会一部分年轻人缺乏精神追求,盲目享乐、妄自菲薄的现象说起。(富二代中李双江的儿子,李刚之子等等还有一些青年人自甘堕落,不思进取。)

苏轼如果没有仁爱思想的坚定信仰人生就不会有韧性,就不能战胜人生路途中的许多困难,苏轼无论处在何种环境,始终没有放弃积极的人生状态。这一点尤其值得现代人去学习。当前有许多人在困难面前、在挫折面前就会动摇,就找不到方向,这样很快就沉沦下去,道德也会失去约束力,走向了反面。如果我们多看看苏轼的一生,多了解他的故事,就会坚定自己的方向,走出低迷,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修养,成为人民利益的守护者。

吴传幸 2013-12-1

第二篇:苏轼传读后感

苏轼传读后感

(一)《苏轼传》是苏轼研究专家王水照和崔铭合著的一部书,四十五万字,去年才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书写得很好,但这却是一部不好写的书。苏轼一生经历丰富复杂,著作多,面广,这是难点之一。还有,就是有林语堂的名著《苏东坡传》在前面比着,那书写得那么精采。

我读《苏轼传》,觉得全书对苏轼的评价,大体与《苏东坡传》相似,林氏的概括即所谓:“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等等。《苏轼传》大体是以这种评价展开的。不过书的副题《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又表明作者们是极力从苏轼生活经历来理解和描写他的。因此这书自有它的不容忽视的特点。

一,它严格按编年叙事,而且强调苏轼作为作家的一个方面。全书将苏轼的诗词文章贯穿它的一生,对比看起来,《苏东坡传》就不是这样,它要照顾英美读者的理解力和趣味,诗文不能多引;它使用的传说故事更多,也占更重要的位置。因此,这本《苏轼传》对读者从苏轼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了解他的生平,是更有益的。在叙事中展开对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阐释,而且阐释得极好。在此,就表现出王水照先生对苏轼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研究的功底非凡,在传记里应用随心自如。苏轼的心事、文思,与天下的政事,交织一起,所以合了“在苦难中的超越”,而且是一位“智者”的超越。没读过苏集的读者,从《传》中引用的大量诗、词、文中,特别是从并不常见的随笔、短笺中,能领略的,真是不少。

二,林语堂酷爱苏东坡。林写的是文学性更强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散文创作。当然林氏有他充分的历史材料证明,而我总觉其着眼点在于苏东坡的人格,而且是作者喜爱的人格。而《苏轼传》则更带有学术性。它更全面,更讲究论证。的确,苏轼的风流潇洒,几乎是天成。但是,环境也造就它。不论从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看生平,还是从生平看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都不单有潇洒风流,而且有个人的痛苦和人民的苦难。乌台诗案中国最可笑的文字狱之一后被贬黄州,是苏轼生活的关键一步。在林、王二传中,都重点写。余秋雨重要散文《苏东坡突围》也选这一段来写。苏轼的人生和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在此都是一个高峰。对这一段生活,《苏轼传》无疑写得更丰富。它把痛苦和苦难展示得更充分,以至于惊心动魄。苦难充分,“超越”才有力。林氏过分地渲染了苏东坡在苦难中的乐天、快活,甚至把他在“乌台诗案”里受审时的屈辱与痛苦也说成“有趣”.《苏轼传》则把黄州生活写得更令人可信。比如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是惊弓之鸟了。他在黄州又看到生平所未见的民间疾苦,苦日子也尝到。在此有一点不可不提。苏轼在黄州时写过许多信,其中有一封是给他的朋友也是政敌章忄享的信中对已往表示悔过。林传说,是“一封非常贴切的回信,悔过之意,溢于言表”,是“再得体不过”,简直可请皇帝过目;言外之意是应付,巧于周旋而已。而王著则以为“可能夹杂着个人求助的动机”.我以为写得较真。王著此是全面反对新法了。这似乎顺理成章。王著写出的诗人,更复杂、真实些。

三,关于王安石变法,林氏的否定也许太简单化。而王著则更客观些。关于苏、王二人,当然都是大作家,苏比王高。此书提到变法时,曾对比苏、王的见解说:“无论是思想的高度,还是目光的远大,苏轼都无法与一代名相王安石相提并论”.这也是客观的。此书在王安石身上着墨不少,而且是从王安石与苏轼的交往中写的,重头文章在王安石罢相以后。苏轼在金陵访王,政敌又成文友,旧怀尽释,论文极乐。那一大段就写出北宋文人的大度风雅,更写出两位大作家的可爱。

苏轼传读后感

(二)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奸诈小人,受人唾骂。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然的顽童”,我认为很贴切,儿童最真,率性而为,而“顽”又带着倔,正是这股率性和倔劲,让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拥有一颗快乐、平静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党与旧党斗争、政权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装在木箱里,抛到海上,随海浪起起伏伏,官场似海,他的性格决定了必然被抛之于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调侃讽刺,让政敌们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从来没有人外方贬谪的足迹有遍布这么广的,也从来没有人在贬谪期间过得这么安然恬淡的,连政敌都嫉妒了。我觉得除了耳熟能详的儒释道完满融合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第一,是文学的支持,在穷乡僻壤,写作是他的重要内容,有诗、有词、有信件、有墓志铭、有经典注疏,这时,他写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发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当文学回到了写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价值。

第二,是众多的朋友,苏东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个地方,也广交朋友,寻访奇人异士,他对朋友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为知己。他像一株散发着特殊气质的君子兰,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记得初中看到一句话,谓之“人不痴,不可与之交”,大概有痴气的人一旦与之相交,便可长久。这些朋友给予苏东坡极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励。

第三,则是情趣广泛,脑中总有这么一个印象。凡是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总是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百折不饶。民间有很多苏东坡的传奇佳话,有很多是关于他的兴趣爱好,像东坡肉,研制药方,听说曾经还配了制墨秘方,差点把房子烧毁,这时,他更像一个顽童了。兴趣广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鱿鱼,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乐乎。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荒漠化,人们抱怨、烦躁。也许我们没有那时免费的无限风光可以游览排遣,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文笔抒写,但可以拥有苏东坡式的心态,坦然达观,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伪装。

第三篇:《苏轼传》读书笔记

《苏轼传》读书笔记

《苏轼传》读书笔记范文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

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轼传》读书笔记范文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但这不能阻碍他。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

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苏东坡guǎnlǐ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第四篇:苏轼传读后感

苏轼传读后感

苏轼传>读后感

(一)《苏轼传》是苏轼研究专家王水照和崔铭合著的一部书,四十五万字,去年才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书写得很好,但这却是一部不好写的书。苏轼一生经历丰富复杂,著作多,面广,这是难点之一。还有,就是有林语堂的名著《苏东坡传》在前面比着,那书写得那么精采。

我读《苏轼传》,觉得全书对苏轼的评价,大体与《苏东坡传》相似,林氏的概括即所谓:'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等等。《苏轼传》大体是以这种评价展开的。不过书的副题《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又表明作者们是极力从苏轼生活经历来理解和描写他的。因此这书自有它的不容忽视的特点。

一,它严格按编年叙事,而且强调苏轼作为作家的一个方面。全书将苏轼的诗词文章贯穿它的一生,对比看起来,《苏东坡传》就不是这样,它要照顾英美读者的理解力和趣味,诗文不能多引;它使用的传说>故事更多,也占更重要的位置。因此,这本《苏轼传》对读者从苏轼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了解他的生平,是更有益的。在叙事中展开对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阐释,而且阐释得极好。在此,就表现出王水照先生对苏轼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研究的功底非凡,在传记里应用随心自如。苏轼的心事、文思,与天下的政事,交织一起,所以合了'在苦难中的超越',而且是一位'智者'的超越。没读过苏集的读者,从《传》中引用的大量诗、词、文中,特别是从并不常见的随笔、短笺中,能领略的,真是不少。

二,林语堂酷爱苏东坡。林写的是文学性更强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散文创作。当然林氏有他充分的历史材料证明,而我总觉其着眼点在于苏东坡的人格,而且是作者喜爱的人格。而《苏轼传》则更带有学术性。它更全面,更讲究论证。的确,苏轼的风流潇洒,几乎是天成。但是,环境也造就它。不论从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看生平,还是从生平看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都不单有潇洒风流,而且有个人的痛苦和人民的苦难。乌台诗案中国最可笑的文字狱之一后被贬黄州,是苏轼生活的关键一步。在林、王二传中,都重点写。余秋雨重要散文《苏东坡突围》也选这一段来写。苏轼的人生和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在此都是一个高峰。对这一段生活,《苏轼传》无疑写得更丰富。它把痛苦和苦难展示得更充分,以至于惊心动魄。苦难充分,'超越'才有力。林氏过分地渲染了苏东坡在苦难中的乐天、快活,甚至把他在'乌台诗案'里受审时的屈辱与痛苦也说成'有趣'.《苏轼传》则把黄州生活写得更令人可信。比如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是惊弓之鸟了。他在黄州又看到生平所未见的民间疾苦,苦日子也尝到。在此有一点不可不提。苏轼在黄州时写过许多信,其中有一封是给他的朋友也是政敌章忄享的信中对已往表示悔过。林传说,是'一封非常贴切的回信,悔过之意,溢于言表',是'再得体不过',简直可请皇帝过目;言外之意是应付,巧于周旋而已。而王著则以为'可能夹杂着个人求助的动机'.我以为写得较真。王著此是全面反对新法了。这似乎顺理成章。王著写出的诗人,更复杂、真实些。

三,关于王安石变法,林氏的否定也许太简单化。而王著则更客观些。关于苏、王二人,当然都是大作家,苏比王高。此书提到变法时,曾对比苏、王的见解说:'无论是思想的高度,还是目光的远大,苏轼都无法与一代名相王安石相提并论'.这也是客观的。此书在王安石身上着墨不少,而且是从王安石与苏轼的交往中写的,重头文章在王安石罢相以后。苏轼在金陵访王,政敌又成文友,旧怀尽释,论文极乐。那一大段就写出北宋文人的大度风雅,更写出两位大作家的可爱。

苏轼传读后感

(二)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奸诈小人,受人唾骂。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然的顽童',我认为很贴切,儿童最真,率性而为,而'顽'又带着倔,正是这股率性和倔劲,让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拥有一颗快乐、平静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党与旧党斗争、政权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装在木箱里,抛到海上,随海浪起起伏伏,官场似海,他的性格决定了必然被抛之于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调侃讽刺,让政敌们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从来没有人外方贬谪的足迹有遍布这么广的,也从来没有人在贬谪期间过得这么安然恬淡的,连政敌都嫉妒了。我觉得除了耳熟能详的儒释道完满融合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第一,是文学的支持,在穷乡僻壤,写作是他的重要内容,有诗、有词、有信件、有墓志铭、有经典注疏,这时,他写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发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当文学回到了写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价值。

第二,是众多的朋友,苏东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个地方,也广交朋友,寻访奇人异士,他对朋友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为知己。他像一株散发着特殊气质的君子兰,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记得初中看到一句话,谓之'人不痴,不可与之交',大概有痴气的人一旦与之相交,便可长久。这些朋友给予苏东坡极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励。

第三,则是情趣广泛,脑中总有这么一个印象。凡是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总是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百折不饶。民间有很多苏东坡的传奇佳话,有很多是关于他的兴趣爱好,像东坡肉,研制药方,听说曾经还配了制墨秘方,差点把房子烧毁,这时,他更像一个顽童了。兴趣广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鱿鱼,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乐乎。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荒漠化,人们抱怨、烦躁。也许我们没有那时免费的无限风光可以游览排遣,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文笔抒写,但可以拥有苏东坡式的心态,坦然达观,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伪装。

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用英文写的,有多个译本,我看的是张振玉的译本,我觉得这是我见过的最精彩的传记。

首先,林并没有将苏东坡奉若神明,而是如实叙写,娓娓道来,偶尔还加以调侃,如苏的长子出生时,他说,幸亏晚了一年,不然在丁母忧期间可就落人把柄了,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形象。

其次,本传旁征博引,除了苏的生平文字资料,还引用了大量的>文史知识,让读者清楚,苏是处于怎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他的行为是处于什么考虑的。

另外本书的趣味性也很强,作者尽量还原历史,把当时的情景描得绘声绘色,特别是苏在杭州的生活,无论是干劲十足地为百姓谋福利,还是惬意的游山玩水,都令人心向往之,还有很多历史故事,苏与奇人异事往来的趣事,还常常穿插有哲理性的语言,如君子之交淡如水,语堂先生理解为'水没有刺激的味道,但是人永远不会对之生厌',很形象,也加深了对苏的了解。

但也有不足之处,像对王安石变法及王安石的个人评价上,很多人认为是本传中最精彩的部分,但我觉得有失偏颇、对这个影响苏至深的事件,花了三个章节叙写,但几乎都是贬义,我觉得对这件事,应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他甚至直接说王安石为国家一大害。我听过性不可以善恶论也,更何况有点历史常识的都知道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也有可取之处,这里作者的主观意识太浓。

读一本好书,有如品一杯茗。很多美妙的感觉一瞬即逝,不可一一而述,但心充盈了。

第五篇:读《苏轼传》有感

恰似飞鸿

千年的梦魇,梦回千年。千年前曾有一位伟人牵动着历史,他就是苏轼。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词至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主,至刘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如此想来,苏之诗风、词韵、文采在那个清切婉丽的宋朝词韵中是足以独支起一片天空的。而苏轼之意境、思想、态度在那个阴秽、密集、污恶的宋庭统治下却膨胀不出一片可容身之地,以至于四处飘荡,先后左迁杭州、密州、黄州等地,最后身老常州。

苏轼生于寒素的地主家庭,其父为著名的散文家苏洵。幼年深受其父文韵的熏陶,严厉的管教,殷切的期盼。五岁诵诗书,十几岁便已通今博古,十九岁上京赶考,一篇《刑赏忠厚评论》挥挥洒洒,文盖群英,一举赢得主考官欧阳修之惜誉,高中举人。从此便踏上了他那华丽、传奇而又悲哀的人生旅程。

初踏仕途的苏轼怀着满腔拳拳报国热忱,欲竭尽自己平生之所说,改易旧之恶制,补及新之明法,小则造福一方,大则兼济天下,名流千古,万年不朽。可他没有看到现实的空虚,官场的污浊,他那天真的想法也许改变的知有他自己。是时,宋王朝才乏、兵弱、官冗、赋役不均、边备空虚,如何使他懈下满身之智勇,流泄满腔之热情。异己他乡,独浸于孤宦的寂落而无力得忧思。

只是朝廷一个平常的形式,他被招慕还朝。兴奋、感激、惊喜交加。积淤了多年的奋勇,埋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及时便整装待行。

然而还朝后的他感到更大的不适。一来这时改革家王安石正雷厉风行地实行变法。苏轼虽然主张变法,但对于超出了自己眼域的王安石的那种更大变异的更易改革却表示异议,连续上书反对,并因此要求调离京师。二来官场的污秽更加明显地显现在他眼前。他天真的心容不得那些污物的存在,连连上书明讥暗讽刺,终惹众人排挤,被调离京师。

他好像明白了,庙堂之高并不是自己的舞台,山川水域才是自己的宿处。此后他寄情山水,衔殇赋诗。一个作家政治上的失败往往会成就他文学上的不朽。杭州的西湖,颖州的颖水,黄州的赤壁等,皆在东坡的生花妙笔下久为流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西湖的美深深打动了苏轼:浩淼的水波,涟漪微微荡开,月光的反射使湖水泛着淡淡的白光,悠悠的黑暗使西湖更加浩远辽阔。许仙的执着,白蛇的含蓄,感动了千万人,也感动了苏轼。他想他也有如此浪漫的爱情,想那唤鱼池畔,仙山佳池,佳人才子,缱绻悱恻,悠悠乎不知天地之岁月也。妻子王弗成了他的骄傲与安慰,他想这样的日子也是很值得会忆的。

还有武汉的长江:“江汉西来,高楼大,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又如颖州的颖水:“清颖东流,愁来送征鸿去,融情乱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苏轼对水的眷顾和怜恋不言而喻,而东坡居士对坡的情怨更是情有独忠。苏轼左迁杭州时,自家向东有坡,故曰东坡,苏子常料理,并以东坡居士自居。曾作诗一首: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想来那东坡置于深山密林之中,人迹罕至。这时他也许想起了林逋,梅妻鹤子,超然于世。

而朝廷的招募又使他来了兴奋,他千里迢,火速赶往朝廷。这时王安石已死,司马光要废尽新法。苏轼认为部分新法行之有效,不可尽改,因此又遭到旧党的排挤,不容于朝。天真的他可知道在阶级斗争中是不能有中立者的。

苏轼被贬谪至密州,这天刚入睡,妻子王弗便托梦于他诉说相思之苦。如今想那十年相思,十年生死离别,如何挨得。于斯月明星稀夜,煞短松冈之上,独自遥望夜空哀愁。次日,苏轼左牵黄,右警苍,锦貌貂裘。并有千满山冈,倾城人随太守,不胜壮观。苏轼顿生豪气,像孙权般亲射虎,挽满弓射天狼。却迟迟等不见持节者。

最后等来的却是持枷锁着。乌台诗案,一邦小人的断章取意便使他陷入深狱,几尽丧命。他着实害怕了,他是一位诗人,可以咏明月之浩然,赞清水之洁然,抒真心之愤然。然而一入污秽,他就变得非常笨拙,无法调动起码的言语,无法完成简单的逻辑。只是在残阳如血欲滴是时吟咏着: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

苏轼那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精神在现实中被击得粉碎。可他还有乘时归化,反朴任天的养生态度和看穿忧患的禅宗思想。所以当他来到赤壁时,终于如醍醐灌顶,苏轼完成了凄苦中的挣扎与超然。江水涛天拍岸,东逝去英雄。公瑾壮怀激烈,又指挥若定。小乔美艳伴英雄,自己只是空多情。唯江上之青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之所共使。

苏轼一生四处辗转,有憧憬与得意,有孤寂与抑忧。若问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下载吴传幸 为民请命的苏轼教案(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吴传幸 为民请命的苏轼教案(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苏轼传》有感

    读《苏轼传》有感 不知谁人曾经说过: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给你一份天才,就搭配几倍于天才的苦难。不知是不是苏轼太过于天才,连上帝也要在他的命运里刺上普通人几辈子才会经历到......

    读苏轼传有感(模版)

    读《苏轼传》有感在中国珍贵的文化宝藏中,诗词所占有分量一直是令人无法忽视的,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诗词以其特有的美妙以及其深刻的寓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

    《苏轼传》读书笔记五篇

    《苏轼传》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

    苏轼传读后感(精选5篇)

    苏轼传读后感(精选10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

    读《苏轼传》有感(精选合集)

    读《苏轼传》有感姐姐三月份的时候就推荐了《苏轼传》给我,今天才终于读完了这部50万字的巨著。古人读圣贤书时要沐浴、焚香、静坐、沉心方能开卷,而我是在孩子看动画片的时段......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传 苏轼 【知人论世】 关于苏轼的介绍参见本书P85《赤壁赋》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

    苏轼传全文文言文翻译

    导语:兄弟就是在你郁闷的想抽烟的时候,他抢过烟说吸烟不好,却又自我抽的人。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苏轼传全文文言文翻译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苏轼传全文文言文翻译苏轼,字子瞻,眉......

    苏轼-定**-教案(已传相应课件)

    一、导入《临江仙夜登小阁 忆洛中旧游》 请问在座的女同学,有这么一个人,他少年得志,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而且还精于烹饪,他发明的东坡肉、东坡羹,到现在还是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