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说明

时间:2019-05-12 19:01: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说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说明》。

第一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说明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6~57页的例题和试一试。

[教材简析]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重点,也是本单元的难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过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进一步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整数范围内的基本运算律,而且有利于他们更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通过用两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列出的两道算式,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照例子列举出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特点,并用字母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教材有意识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和掌握乘法分配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积累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感受不完全归纳法,又有利于学生发展符号感,进一步感受数学表达的严谨与简练。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树立学生主动探索、严谨审慎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积极参与、勇于质疑的人格特质。

[教学重点] 探索和归纳乘法分配律,亲历规律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学生能主动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激趣 1.课件出示:一个大苹果(图)

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看到这个熟透的大苹果,你会想到哪位科学家? 牛顿是因为看到苹果就成为科学家了吗?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牛顿用眼认真观察,用脑认真思考的方法来探索数学规律。

课件出示:左边一堆3个苹果 右边一堆5个苹果

如果每个苹果2元,这些苹果多少钱? 3×2+5×2 或(3+5)×

2它们的结果怎么样呢? 所以 3×2+5×2 =(3+5)×2

如果每个苹果125克,这些苹果多少克? 3×125+5×125 或(3+5)×125

它们的结果怎么样呢? 所以 3×125+5×125 =(3+5)×125 如果我们把上面算式中的2元和125克还换成原来的“苹果”会怎样呢?(3+5)× 苹果=3×苹果+5×苹果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这有可能是一个规律。我们现在到生活中继续探索有没有这样的规律。有信心吗?给自己鼓鼓掌!

二、创设活动情境,在合作中探究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课本56页贴瓷砖情境图)谈话: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笑笑是这样观察的:上面白色瓷砖3行,下面蓝色瓷砖5行,每行10块。淘气是这样观察的:左边的瓷砖4列,右边的瓷砖6列,每列8块。(1)一共有多少块瓷砖呢?

分组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谈话:你会写出两个算式吗?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巡视。(2)组织学生交流,反馈 笑笑的两种计算方法:

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3×10+5×10和(3+5)×10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教师板书:(3+5)×10=3×10+5×10 淘气的两种计算方法:

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4×8+6×8和(4+6)×8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教师板书:4×8+6×8 =(4+6)×8 启发:比较这两组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个数就像我们刚才发现的“苹果”。

2.想一想,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 同桌讨论,再指名汇报。3.反思学习,揭示规律

课件显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小结: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乘法分配律)

想一想,它为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呢?

如果用a、b、c代表上面等式中的数,这个规律怎样表示? 板书:(a+b)×c=a×c+b×c 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三、当堂检测,比比谁最棒 1.判断正误

 3×(9 + 5)= 3 × 9 + 5 〖 〗

(25 + 8)×4 = 25×4×8×4 〖 〗

35×6 + 35×14 = 35×(6 + 14)= 700 〖 〗 2.填一填

(12+40)×3=()×3 +()×3 15×(40+8)=15×()+15×()78×20+22×20=(+)×20 66×28+66×32+66×40 =(+

+)×()3.试一试

观察(40+4)×25的特点并计算。观察34×72+34×28的特点并计算。

小结:乘法分配律可以正着用,也可以反着用。4.想一想:乘法分配律是否也适用于减法?

四、回忆梳理知识,在反思中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第3题练习。2.拓展题:简便计算 103×32 99×32

教学反思:本节课创设了两堆苹果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 3 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等式。然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计算有多少块瓷砖,进行了合作探究,发现并归纳出乘法分配律,并能举出例子,用字母表达式和语言来表述这一规律。为了加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哪个数可以看成苹果”形象思维活动。在巩固练习后,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更进一步能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活动较多,加强了对公式的深入理解;练习充分多样并进行了变式练习,有助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灵活运用。

第二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说明

乘法分配律

东海县石榴中心小学 相琴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相关习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和归纳乘法分配律,亲历规律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学生能主动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悟规律

1.谈话:春节快要到了,王阿姨想给福利院的孩子们买几套衣服,想请同学们帮选一选,我们一起去商场看看吧!如何搭配比较漂亮!(出示情境图)(学生交流搭配方法)

2、提问:

(1)、买这样的5套衣服一共要用多少元呢?(夹克衫和运动裤搭配)

师: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口述综合算式)师相机板书:

(65+45)×5(学生交流想法:先算一套的价钱,再乘5等于一共用的价钱),65×5+45×5(学生交流想法:先算5件夹克衫的价钱,再算5条运动裤的价钱,然后再把两个乘积加起来)。

师:猜一猜,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学生分组用计算方法验证)

板书:(65+45)×5=65×5+45×5(2)、买3件毛衣和3条牛仔裤一共要用多少元呢?(毛衣和牛仔裤搭配)

师:你还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口述综合算式)师相机板书:

(40+30)×3(学生交流想法:也是先算一套的价钱,再乘3等于一共用的价钱),40×3+30×3(学生交流想法:先算3件毛衣的价钱,再算3条牛仔裤的价钱,然后再把两个乘积加起来)。

师: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如何验证?(学生通过口算验证)

板书:(40+30)×3=40×3+30×3

提问:请大家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两个问题,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学生交流:等式左边都先求一套衣服的价钱,再乘套数,右边将上衣和裤子分开算,也就是用括号里的两个数分别和外面的数乘,再把乘积想加)

师提问:等于号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学生交流),师总结评价

二、游戏活动,探究规律

1、师:具有这样特征的两道算式是相等的?那么他们就是一对好朋友,老师这里有三道算式他们的好朋友不见了,能帮他们找一找吗?

出示三道算式:(12+5)×2 =3×7+6×7(3+6)× 7(8+2)×11= 8×11+2×11 =12×2+5×2(12×5)×2 8×11+2(学生交流活动)

提问:帮他们的朋友找对了吗?我们如何帮他们验证(学生交流验证方法)

师总结验证方法:(计算、乘法意义、具体情境等)

2、师提问: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将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交流发现)

师总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加。

3、师:像这样的等式你会写吗?

(学生写等式交流)并用一个喜欢的方式表示具有这一特征的所有等式。

(展示交流学生作品)

4、师揭示课题板书:乘法分配律 板书:(a+b)×c=a×c+b×c(师生共同分析该等式总结评价)

三、巩固内化 运用规律

1、想想做做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师:第2题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乘法分配律可以正着用,也可以反着用。补充板书: a × c + b × c=(a + b)× c

2、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74 ×(20 + 1)74 ×20 +74 40 ×50 + 50 ×90 40 ×(50 + 90)15 ×4 -5 ×4(15 - 5)×4(4 + 5 +2)×3 4 ×3 + 5 ×3 + 2 ×3 引导学生思考(3)、(4)两题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殊用法。

3、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如右图)的周长,比一比哪种方法计算简便。

学生独立完成,提问: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交流时体会使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四、回忆梳理,总结延伸

1、引导回忆二、三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渗透。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4米

26米

第三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说明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说明

作者: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陆区中心小学 秦 伟

录入时间:2007-3-23 阅读次数:112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

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板书,让学生读一读。

谈话:刚才我们算的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如果张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 × 5 + 45 × 5 和(32 + 45)× 5。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引导:看表情,相信大家一定或多或少地发现了等式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现在请每个小组拿出信封中写有算式的纸条,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哪些不能?

分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最后两组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起来?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分别是多少?有办法使他们变得相等吗?

要求:你能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先试一试,再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

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3.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小结:a加b的和乘c,与a乘c的积加b乘c的积的和是相等的。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a + b)× c = a × c + b × c]

三、实践运用,巩固内化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下面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学生完成后,用课件反馈。2.“想想做做”第2题。

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题目,指名口答。回答第2小题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3.“想想做做”第3题。(略)

四、梳理知识,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想对大家说?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4、5题。[说明]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教学中,先组织学生通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得到了两个等式,并比较这两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之后,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符合乘法分配律和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五组算式,引导学生在小组辨析与争论中,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随后的练习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式。

上一篇文章:“素数和合数”教学设计与评析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说明

作者: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陆区中心小学 秦 伟

录入时间:2007-3-23 阅读次数:112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

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板书,让学生读一读。

谈话:刚才我们算的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如果张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 × 5 + 45 × 5 和(32 + 45)× 5。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引导:看表情,相信大家一定或多或少地发现了等式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现在请每个小组拿出信封中写有算式的纸条,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哪些不能?

分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最后两组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起来?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分别是多少?有办法使他们变得相等吗?

要求:你能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先试一试,再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

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3.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小结:a加b的和乘c,与a乘c的积加b乘c的积的和是相等的。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a + b)× c = a × c + b × c]

三、实践运用,巩固内化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下面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学生完成后,用课件反馈。2.“想想做做”第2题。

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题目,指名口答。回答第2小题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3.“想想做做”第3题。(略)

四、梳理知识,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想对大家说?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4、5题。[说明]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教学中,先组织学生通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得到了两个等式,并比较这两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之后,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符合乘法分配律和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五组算式,引导学生在小组辨析与争论中,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随后的练习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式。

上一篇文章:“素数和合数”教学设计与评析

第四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评析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学重点: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教

具: 课

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乘法还有其他的运算律吗?希望今天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有新的发现。

出示问题一、一个长方形的长是72米,宽是28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师: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生1:(72+28)×2 生2:72×2+28×2(板书两个算式)师:同学们给出了两种办法,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选择其中的一个算式计算一下。生计算。

师:请选择第一个算式的同学,说出你的计算结果。生:长方形的周长是200米。

师:谁选择的第二个算式,结果又是多少呢? 生:我算的结果也是200米。

师:通过大家的计算,这两个数算式的结果相同,我能不能在这两个算式之间写上“=”? 生:可以 板书:(72+28)×2=72×2+28×2 出示问题二:学校要换夏季校服了,上衣每件32元,裤子每件18元,四年级一班共64人,一共需要多少元?

师:这道题你有能用几种方法解答?结果是多少?(生计算,汇报)

生1:我列的算式是32×64+18×64,结果是6400元。师:有没有用不同的方法的? 生2:我列的算式是:(32+18)×64,结果也是6400元。

师: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却是相同,那这两个算式看来也是相等的。板书:(32+18)×64=32×64+18×32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刚才得到的两个等式,你有怎样的感觉? 生:可能有规律。师:真的有规律吗?

【评析:教师创设了求长方形的周长和学校买校服的情境,提出“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学生很快地按要求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并且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出两式相等。在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在经历了两种不同思考方法的计算后,便于学生发现新的知识规律。同时,产生这样一种数学体验,即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存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二、探索交流,归纳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感觉到这两个等式中含有规律,下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师:对于可能存在的规律,仅凭这两个等式就能说明它是成立的吗? 生:不能。

师:那该怎么办?

生:找更多的这样的等式。

师:既然找到了方法,那就请同学们,再找出一些这样的式子,验证它们的结果是否相等。(生举例验证)汇报: 生1:(3+2)×5=3×2+2×5 师:你计算过了吗?

生1:算了,两边的结果都是30.师:很好,其他同学还有吗? 生2:(30+50)×5=30×5+50×5 生3:(24+76)×2=24×2+76×2 „„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这样的式子吗? 生:是。

师:看来同学们头脑中的那个规律可能真的存在。我们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两边的结果都是相等的,可是,万一除了咱们举得这些例子外有一个不能成立?那我们举得这么多例子也就失败了。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去看,我们不去计算,就能够判断两个式子的结果是否相同?(生思考)

生:老师,我能。师:你说说看。

生:比如(72+28)×2=72×2+28×2,左边括号里算出是100,就表示100个2,右边是72个2加上28个2,也是100个2,所以两边的结果一定是相等的。师:同学们,你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你能用这个思路说说你举得例子吗?

生1:我写的是(53+22)×4=53×4+22×4,左边是75个4,右边是53个4加上22个4,也是75个4 „„

师:现在我们再来思考,有没有可能像这样的式子两边不相等? 生:不可能,两边的结果一定相等。

【评析:学生在已经初步得出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规律,而是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请你再举出一些符合自己心中规律的等式”,继续让学生观察、思考、猜想,然后交流、分析、探讨,感悟到等式的特点,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想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猜想、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师:这么看来,同学们猜测的那个规律是真的存在,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你认为的规律吗? 生1:(我+你)×他=我×他+你×他,我和你都是他的好朋友,也就是我是他的朋友,你也是他的朋友。生2:(爸爸+妈妈)×我=爸爸×我+妈妈×我。生3:(A+B)×C=A×C+B×C 生

4、(a+b)×c=a×b+a×c 生

5、(○+□)×◎=○×◎+□×◎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努力验证了这个规律,你觉得用那一种表示这个规律更好一些? 生:第三个用小写字母的那一个。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好?

生:这样简单好记,而且前面学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也是用字母表示的。

师:我也同意你的观点,这就是咱们数学的简洁美的体现。这个规律就是乘法的分配律。读一读这个式子。

(通过读式子,完善语言表达)

【评析:教师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师不是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多个算式的计算中去完整地感知,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学生经过这样的探究活动,才能建构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用语言表达乘法分配律也就水到渠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火眼金睛,判对错。

56×(19+28)=56×19+28 64×64+36×64=(64+36)×64 32×(3×7)=32×7+32×3

2、思维敏捷,连一连。(把结果相同的两个式子连起来)①(42+25+33)×26

①20×25+4×25 ②36×15-26×15

②(66+34)×66 ③66×66+66×34

③42×26+25×26+33×26 ④38×99+38×1

④(36-26)×15 ⑤(20+4)×25

⑤38×(99+1)

师:相等的式子我们都找到了,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组计算出它们的结果。生

1、我算的是(20+4)×5=20×25+4×25,结果是600.师:你是把两边的式子都计算了吗? 生1:没有,我是算的右边的那个式子。师:你为什么没用左边的式子计算呢? 生1:右边的那个式子计算起来简单。

师:看来乘法分配律还可以用来简便计算,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生2:我算的是38×99+38=38×(99+1),结果是3800,我算的是右边的那个式子,右边的括号里是100,38×100好算。

师:大家来观察这个式子,这是我们发现的那个乘法分配律吗? 生1:不是.生2:是,就是把它给倒过来用的。

师:是的,这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也可以用来简化计算。

生3:我算的是36×15-26×15=(36-26)×15,结果是150,是通过右边的式子计算出来的,那样简便。

师:看了这个等式,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们刚才做的都是带“+”的,可是这个是“-”。师:看来我们的乘法分配律还有新的内涵呢。补充板书:(a-b)×c=a×c-b×c 师:有没有计算(42+25+33)×26=42×26+25×26+33×26这个等式的? 生4:我算了,结果是2600,算的是左边的那个式子。师:看了它,你有没有想说的? 生:刚才我们做的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这个题是三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师:如果是4个、5个数、更多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还能用分配律吗? 生能。

3、合理选择,算一算。312×12+188×12 101×87(53+47)×23 【评析:练习题的设计综合性、层次性强,特别是第2题设计的非常巧妙,既对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形式进行了练习,又对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和乘法分配律的拓展形式,让学生有了初步感知,把学生引入更广阔的数学探索空间。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四、拓展延伸,引发思考。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了乘法分配律,除法有没有分配律呢? 板书:(a+b)÷c=a÷c+b÷c ?

同学们可以课后用我们今天研究乘法分配律的方法进行验证,总结。

【总评: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教师注重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之后,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空间,让学生写出符合规律的式子,引导学生在研究讨论中,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随后的练习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学生不仅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而且学习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第五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1、复习

下列算式中运用了哪个乘法运算定律? 256×36=36×256 17×8×25=17×(8×25)2×56×50=2×50×56(125×8)×5=125×(8×5)

这就是上节课我们学习乘法分配律的两个定律,那个同学能回忆一下呢?其实乘法还一种定律你们知道吗?想知道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定律。(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观察情境图,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课件出示例题)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课件出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1、数学医院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36)×64

2、用乘法分配率计算下面各题

117×3+117×7

25×(200+4)

265×95+265×5

25×(10+4)

24×(200+5)

四、拓展练习

× 12

× 55

五、小结

结合屏幕,说一说通过本节

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下载《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说明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说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教科书书第54的例题以及55页的“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含用字母表示),初步了......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范文合集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引领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杨盈盈 马山小学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6页例7《乘法分配律》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无论......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512028 韶关市东岗小学 卢齐桥 一、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 二、教材分析: 本课活动的探索过程与前面刚学过的乘......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习体会提出猜想的方法及类比,说理,举例论证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课题: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26页例7,练习七4—11题。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口算: 师:首先进行口算练习。请同学们拿出1号作业纸,快速写出得数,开始。 师:做完的同学请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你已经做完了。好,谁来展讲? 生齐:我展讲! 师:xxx同学来展讲! 生1:我展讲......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牙克市第一小学王玉杰 教学目标: 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