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美文诵读教案(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19:2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美文诵读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美文诵读教案》。

第一篇:三年级美文诵读教案

诵读技巧:两课时

1、美文诵读技巧

朗读是一项再创造活动,除了理解作品,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读音准确、吐字清晰这些基本要求之外,成功的朗读还应该善于运用一些朗读技巧,即能掌握运用声音表情达意的规律,注意音色、音量、音强和音高的配合与变化,通过适当的停顿、读音的轻重、合

适的速度、语调的变化,使朗读产生最佳效果。

1. 停顿。在表情达意的朗读中,正确的停顿起很大的作用,它是语言结构上的一种表现,也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朗读中适当的停顿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的内容、语言的结构和作者的感情,它有助于听者更清楚地理解作品,在停顿的间隙进行及时的思考、消化、回味,同时也让朗读者有换气的机会。

2. 重音。读好重音的目的在于加深听者的印象。重音的确定要以中心意思为主导,根据词语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具有对比作用的词以及用作比喻的词都应该重读。能使听者对一些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语要重读。例如,《水调歌头·游泳》中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朗读时要把“飞”读重音,才能体现出大桥凌空架设的雄伟气势,而且表现了建设速度之快。

3. 速度。朗读速度的快慢是根据所表达的作品的具体内容来决定的,要与语意感情相协调。内容决定速度,一般地说,诗词特别是古典诗词要读得慢些,给人以体味的余地,景物描写也应读得慢些,给人清晰的印象。与此相反,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引人入胜的情节,都应该读得快些。在表达欢乐、兴奋、惊惧、激动情绪时语速较快,在表达忧郁、悲伤、痛苦、失望、迟疑情绪或心情沉痛及回忆往事时,语速比较缓慢。

4. 语调。语调的抑扬变化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和效果。依据感情内容的不同,采用升降平曲四种曲调,可形成朗读中的声音变化,表现各种感情态度。一般地说,表达高昂激动的感情或疑问、命令的语句,用升调;表达低沉平缓的感情或感叹、祈使的语句,用降调;表达内容分量较重的文句或仅是叙述、解释的话,用平调;表达复杂的情绪或隐晦的感情等,用曲调。

语调和语速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调的抑扬升降和语速的快慢缓急往往连为一体:语速缓慢的,语调往往下降而平抑;语速急切的,语调往往随之上升而高扬。反之,语调低沉平抑的,语速就较慢;语调激昂高扬的,语速就较快。

2、古诗文诵读技巧(两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诵读技巧。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趣。

二、传授新知。

诵读古诗,主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一)诵读技巧的把握、处理好语言的声音表达

古诗文的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也就是说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例如:“城阙辅三秦”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依意义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按意义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

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人生/自古/谁无死”。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诗文诵读要有极强的感染力,还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

诗歌的诵读,节奏的停顿尤其重要,节奏停顿要注意连而不断,并且要注意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作逻辑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安排要依情节发展与感情的表达灵活处理。一般情节紧张、情绪欢快昂扬时快,情节舒缓、情绪忧郁悲伤时慢。重音的处理,要结合句子找出规律,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如谓语动词、表性状程度的状语、表性状强调的定语、表结果或程度的补语、疑问代指示代词等要重读。至于语气语调,只要理解作品中祈使、陈述、疑问和感叹句的作用,灵活处理,一定会为诵读添彩。

(二)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像你如果不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感伤的情感基调,就无法把离别之愁,琵琶声之悲,身世之悲,同病相怜之悲,触动自身坎坷之痛之悲,一层一层传达出来。如果你不了解李白《将进酒》那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满腔不合事宜借酒兴诗情,来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就不能表现那既豪放又感伤的复杂情怀。

(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了解古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人物的语言口吻,可以细致入微地传神地再现作品,达到更为动人的效果。如把握《示儿》中陆游的性格: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才能将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读出来。

(四)注意作品的风格特征

古诗文作品因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时期不同,其作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或豪放,或婉约;或浪漫,或现实;或轻快明丽,或沉郁悲壮„„诵读时注意对作品的风格加以仔细地体会,可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

古诗文诵读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曾经哺育出了既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又具有传统美德的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古诗文,如何通过古诗文诵读教学,让这棵滋养我们先人的大树开出新的奇葩,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更好地培养语感还须不断实践与探索。

三、练习诵读古诗《竹枝词》。

四、评议提高。

古诗赏析:四课时

1、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作者简介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小杜”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二、古诗词注释

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②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③借问――请问。

三、赏析。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四、朗读指导。

1.停顿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配乐范读。

五、自由朗读。

六、指名朗读,评议。

2、游园不值

诗人:叶绍翁

朝代:南宋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注释

①游园不值 : 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古时游园,是游私园,和后世的公园不同.这里是说没有进园游赏。

②应:可能,大概。

③怜:爱惜:这个词在此不是“可怜”,喜爱,怜悯。

④苍苔:青苔。

⑤小扣 : 轻轻地敲。

⑥柴扉 : 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⑦屐齿 :木屐(古代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底的锯齿,可以防滑。

二、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这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诵。诗人去朋友家游园看花,长满苍苔的路上遍印着诗人木屐钉齿的痕迹,敲了半天柴门,没有人来开。诗人从露在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满园的春色,说园门虽然关得紧,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啊!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此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首句又作“应嫌屐齿印苍苔”,我却嫌这“嫌”字不好,它似乎在表现园主人闭门谢客、远离尘嚣的清高,但清高得有点做作。倒是“怜”字有情致,高齿的木板鞋(屐,音jī击)不避苔滑路僻,去探访春天消息,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怜惜、同情,尽管它吃了“闭门羹,轻拍木编门扇(柴扉,音fēi非)而久久不见打开。“嫌”是从推测园主人感情的角度落笔,“怜”则是从探访春色者的游兴的角度落笔,后者更贴合“游园不值”、无缘进门的诗题。无缘 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奇遇、奇兴,由一枝红杏出墙,想象着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这就把“屐齿游园”转化为“精神游园”了。失望后的意外精神补偿,弥足珍贵。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三、朗读指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四、配乐朗读。

3、芙蓉楼送辛渐

一、背诵比赛,创设氛围

同学们我们已经读过不少送别古诗,例如李白的《《赠王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歌,谁愿意来背背这些古诗呢?

二、揭示课题,简要介绍

(一)板书课题

芙蓉楼送辛渐

三、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被称“七绝圣手”.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其边塞诗很著名.有《王昌龄集》.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

四、简介诗歌内容 这是一首送别诗。(是作者在芙蓉楼送辛渐。)本诗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之后,诗中提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

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

五、合作探究,悟解诗歌

1.题目解析

“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2.初读解疑

吴:今江苏南部,古属吴地。

平明:天刚亮。

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3.再读解意

(一)品读一、二两句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屋前白马、池中荷花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二)品读三、四两句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眼,但历来人们都认为“玉壶”与“冰心”一样,都指人的品德美好,这不符合实际。“玉壶”具有多义性,它可以指酒壶、月亮、灯、滴漏等。把“玉壶”解释为酒壶,既是推杯换盏时的谐谑,也极符合王昌龄当时的心态。全诗音调谐美,诗风沉郁,又采用问答形式,别开生面。

4.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5.诵读全诗。

4、泊船瓜洲

一、揭示课题,简要介绍

1.板书课题

泊船瓜洲

2.作者简介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086年),生于北宋时期。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二、初读解疑

1.泊船:停船。泊,停泊。

《泊船瓜洲》

2.京口: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长江的南岸,和瓜洲相对。

3.瓜洲:瓜洲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

4.一水: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5.间(jiān):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去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根据本诗平仄格律、“间”字固有的词义,以及古人语言习惯,此“间”字必须为平声。“一水间”为体词性偏正词组,内部结构与“咫尺间”、“几步间”、“一瞬间”、“一念间”相同,中心词为“间”,限定成分为“一水”。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

6.钟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当时家居于此。

7.数重:几层。读shùchóng

8.绿:吹绿了。

9.何时:什么时候。

10.还:回。

11.隔:间隔。

三、再读诗意

1.品读一、二两句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

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2.品读三、四两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3.诵读全诗。

美文诵读:两课时

1、《燕子》诵读

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诵读《燕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趣,导入新课。

二、回忆所学的诵读技巧。

三、以2、3自然段为例,讨论如何运用朗读技巧。

1、找出所写景物,抓住“微风——吹拂”“细柳——洒落”“柔柳——展开——嫩叶”“草、芽、花——赶集似的聚拢来”等词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所写景物的情态,感受春光烂漫无比及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

2、读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要求学生边读边想,燕子是怎样为春光增添生趣的。学习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议一议燕子的动作“斜着身子”“掠过”“横掠”“沾”等,领悟燕子飞行时的轻快、灵活。这一自然段是个长句子,由两个分句组成,第一分句突出“快”,第二分句突出“轻”。引导学生想象燕子在春天的湖光山色中活动的情形,有感情地朗读欣赏。

四、以组为单位开展朗读比赛。

五、选出优胜者全班表演配乐朗诵。

2、诵 读 欣 赏《乡愁》

学习目标: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乡愁》朗读录音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三、整体感知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2、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四、赏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五、朗读比赛

六、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趣。

二、传授新知。

诵读古诗,主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一)、诵读技巧的把握、处理好语言的声音表达

古诗文的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也就是说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例如:“城阙辅三秦”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依意义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按意义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

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人生/自古/谁无死”。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诗文诵读要有极强的感染力,还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

诗歌的诵读,节奏的停顿尤其重要,节奏停顿要注意连而不断,并且要注意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作逻辑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安排要依情节发展与感情的表达灵活处理。一般情节紧张、情绪欢快昂扬时快,情节舒缓、情绪忧郁悲伤时慢。重音的处理,要结合句子找出规律,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如谓语动词、表性状程度的状语、表性状强调的定语、表结果或程度的补语、疑问代指示代词等要重读。至于语气语调,只要理解作品中祈使、陈述、疑问和感叹句的作用,灵活处理,一定会为诵读添彩。

(二)、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像你如果不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感伤的情感基调,就无法把离别之愁,琵琶声之悲,身世之悲,同病相怜之悲,触动自身坎坷之痛之悲,一层一层传达出来。如果你不了解李白《将进酒》那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满腔不合事宜借酒兴诗情,来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就不能表现那既豪放又感伤的复杂情怀。

(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了解古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人物的语言口吻,可以细致入微地传神地再现作品,达到更为动人的效果。如把握《示儿》中陆游的性格: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才能将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读出来。

(四)、注意作品的风格特征

古诗文作品因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时期不同,其作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或豪放,或婉约;或浪漫,或现实;或轻快明丽,或沉郁悲壮„„诵读时注意对作品的风格加以仔细地体会,可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

古诗文诵读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曾经哺育出了既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又具有传统美德的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古诗文,如何通过古诗文诵读教学,让这棵滋养我们先人的大树开出新的奇葩,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更好地培养语感还须不断实践与探索。

三、练习诵读古诗《竹枝词》。

四、评议提高。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美文诵读文章

1.砸

尹正茂

好冷的天啊,太阳都冻得发灰了。可是,在冰天雪地的北方,正是孩子们砸鱼的好季节。

我们村里的小胖水生,砸鱼的本事最大。太阳一下山他就嚷着:“砸鱼去呀!”不一会儿,七八个小伙伴聚拢来了。有的提着马灯,有的带着手电筒,有的背着鱼篓。水生扛着木榔头跑在前头。

小河早结了冰。冰层下面,隐隐约约看到鱼儿在游动。水生带领大家找了一个光滑透明的冰面,画上圆圈,作好标记。天一暗,我们就打开手电筒,点亮小马灯。灯光引着鱼儿,鱼儿追着灯光,穿过水草,吐着气泡,朝着有标记的冰面游去。鱼儿越聚越多,大家把灯停下,鱼群也停下了。水生高兴地朝大伙儿做个鬼脸,抡起木榔头,往下猛一砸,“扑通!”冰面上砸出了一个大窟窿,只见一股水柱喷出来,那些鱼儿呀,活蹦乱跳地顺着水柱到冰面上来了,有趣极了!大家不顾手冻得通红,急忙把一条条银白色的鲜鱼扔进了鱼篓。

快快回家,让妈妈给咱们做烤鱼吃去!雨 刘半农

妈!我今天要睡了——要靠着我的妈早些睡了。听!后面草地上,更没有半点声音;是我的小朋友们,都靠着他们的妈早些睡了。

听!后面草地上,更没有半点声音;只是墨也似的黑!怕啊!野猫野狗在远远的叫,可不要来啊!只是叮叮咚咚的雨为什么还在那里叮叮咚咚的响?

妈!我要睡了!那不怕野猫野狗的雨,还在墨黑的草地上,叮叮咚咚的响。它为什么不回去呢?它为什么不靠着它的妈,早些睡呢?

妈!你为什么笑?你说它没有家么?——昨天不下雨的时候,草地上却是月光,它到哪里去了呢?你说它没有妈么?——不是你前天说,天上的黑云,便是它的妈么?

妈!我要睡了!你就关上了窗,不要让雨来打湿我们的床。你就把我的小雨衣借给雨,不要让雨打湿了雨的衣裳。

3做一片美的叶子

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

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我向大树走去。

三年级美文诵读材料

走近的时候,我发现,枝头的每一片叶子都很美。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 ——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

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

绿叶为大树而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 回归大树地下的根。

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

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为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让它茁壮、葱翠。大树站在太阳和土地之间。

每一棵大树都很美,每一片叶子都很美。

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北大荒的秋天

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

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绵缎。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哗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生活在这里的人,喜欢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5拉萨的天空 王宗仁

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 过的蓝宝石一样。

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 晶的。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6.“东方之珠”

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那里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

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浅水湾,是旅游、度假的好地方。每逢节假日,人们结伴来到这里,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真是舒服极了。

香港的海洋公园举世闻名。那里的海洋剧场,经常聚集着许多观赏海豚、海狮精彩表演的游客。在碧波荡漾的人工湖上,几只海豚和海狮正在表演节目。它们有的顶球,有的钻圈,有的举重,有的嬉水跳跃,游客不时被逗得开怀大笑。

铜锣湾是全香港三大闹市口之一。摩天大厦鳞次栉比,商店里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宽阔的街道上人流如潮。

一到晚上,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多变的脸 张

多么像人啊,海的脸一天多变。

清晨,常常是安恬的。安恬得没有一丝涟漪,就像是刚睡醒还没睁开惺忪眼睛的脸,还羞怯地蒙着一层薄薄的面纱。

当风提着裙子姗姗走来,安恬顿时变成多皱,密匝匝的弧纹,就像是老奶奶皱巴巴的脸。

涨潮了。海浑身抖动,一边跳,一边吼,那扬起的雪白的浪花,多像是发脾气的老爷爷翘起的白胡须……

喜欢宁静安恬的脸。

我喜欢慈祥温柔的脸。

我也喜欢严肃冷峻的脸。

爸爸和妈妈的脸不也是常常地变?当我潜心做功课的时候,当我学雷锋叔叔做好事的时候,当我不讲礼貌和淘气的时候……

嬉笑和严肃常常有同样的内涵:为了深沉的爱。

我喜欢海,喜欢有着丰富感情的海。

8往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 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总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院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姐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倒下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9带刺的朋友

宗介华

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儿,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一天晚上,新月斜挂,朦胧的月光透过树枝,斑斑驳驳地洒在地上。我刚走到后院的枣树旁边,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缓地往树上爬。

我惊愕地赶忙贴到墙根,注视着它的行动。

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又爬向伸出的枝……

挂满红枣儿的枝杈,慢慢弯下来。

后来,那个东西停住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枣枝哗哗作响,红枣劈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扑”地一声,径直掉下来。听得出来,摔得还挺重呢!

很快,它又慢慢活动起来了。看样子,劲头比上树的时候足多了。它匆匆地爬向四周,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地归到一起,又“扑噜”一下,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起的那堆枣儿,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涨大了一圈。兴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哎,这不是刺猬吗?!

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儿的本事真高明啊!

可是,它住在什么地方呢?好奇心驱使我蹑手蹑脚地迫到水沟眼儿处,弯腰望望,水沟眼儿里黑洞洞的,小刺猬已经没有了踪影。

吹 泡 泡

小时候,我玩儿过很多游戏,其中最爱玩儿的是吹肥皂泡。

阴雨时节,不能到山上海边去玩儿,母亲就教我们在廊子上吹肥皂泡。她说阴雨时节,天气潮湿,肥皂泡不容易破裂。

我们把用剩的肥皂头儿,放在一只小木碗里,加上点儿水,和弄和弄,使它溶化。然后用一根细竹管,蘸上那黏稠的肥皂水,慢慢地吹起来,吹成一个又轻又圆的泡儿。再轻轻地一提,那轻圆的球儿,便从竹管上落了下来,慢悠悠地在空中飘游。如果用扇子在下面轻轻地扇,它们有时能飞得很高很高。

这肥皂泡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清澈透明的球面上乱转。若是扇得好,一个大球,还会裂成两三个玲珑的小球,四散纷飞。有时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这脆弱的球儿,会扯得又长又圆,颤巍巍的,光影零乱。这时,大家都悬着心, 仰着头,屏住呼吸——不久,这五彩的薄球,就无声地散裂了,又变成肥皂水落了下来,水珠洒到我们眼睛里。大家都赶忙低下头揉眼睛,揉出了眼泪。

那一个个球儿,是我们自己小心地轻轻地吹出来的。它们轻轻地飞起,是那么圆润,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借着扇子的轻风,它们一个个飞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越山巅……目送着它们,我们心里充满了快乐、骄傲与希望。蝴蝶 金波

啊,蝴蝶!

它是一本翻开的小小画册,它是一本花孩子都喜欢阅览的美丽画册。

它一会儿飞到这朵花上,一会儿又飞到那朵花上。

蒲公英、郁金香、矢车菊,都在这本小小的美丽的画册里,发现了自己的色彩。

翠绿的芭蕉叶子说:我也发现了我的色彩呀!它是属于我们整个春天的。

当刮风的时候,一朵花儿说:到我这儿来避避风吧!

当下雨的时候,一朵花儿说:到我这儿来躲躲雨吧!

芭蕉也说:到我这儿来吧,我保护你。大风吹不着你,雨也淋不 到你。

于是,它飞到那阔大的叶子下面。在那儿,它合上了它小小的、美丽的画册。花儿也会放风筝

天,是这样蓝,风,是那样轻,我们蹦蹦跳跳,跳跳蹦蹦,来到绿盈盈的草坪。

牵着一条渴求的线,放飞了

长尾巴和不长尾巴的 ——风筝。

这时,我们跳着,嚷着,远处的花儿也一样高兴。

它们对我们说:

“你们瞧,你们瞧。

——我们也会放风筝!”

我们朝着花丛望去,一点不假,它们没有骗人。

花丛中果然飞出许多小风筝——

有的在花枝上飞高飞低,有的在半空中盘旋滑行。。

突然,一位小朋友嚷起来了:

“不对,不对,那不是风筝,那是——

彩翅膀的蝴蝶,长尾巴的晴蜓。”

第三篇:三年级中华经典美文诵读 播报

热烈庆祝华景小学三年级中华经典美文诵读表演大赛隆重举行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伴随着悦耳的音乐,朗朗读书声从华景小学北校区传出。2013年12月16日,华景小学三年级中华经典美文诵读表演大赛在华景小学北校区三楼多功能室隆重举行,拉开了“华景小学2013书香节”的序幕。

本次活动精彩纷呈,《少年中国说》充分展示了华景学子的朝气蓬勃和远大志向。《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场景宏大,气势不凡,表达了大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获得了观众和评委的一致好评。《读唐诗》、《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咏春》、《追月》,纯真的童音齐诵着,小脑袋整齐地摇晃着,伴随着贴近主题的音乐、舞蹈、情景剧等富有创意的独特形式,在场的观众忍不住一次次地热烈鼓掌。

老师、学生、家长同台演出是本次活动的最大亮点。教师的大气、学生的活泼和家长的热情相结合,让教学相长的课堂走向了舞台,营造出华景师生、家长共诵经典美文、共游文学长河的新气象,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与喝彩,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在比赛中,孩子们的童心与童真得到充分展现,他们也在经典诗文中汲取了传统文化的营养。很多家长观看后,纷纷发出感慨,“原来,经典也可以这么美!”他们也表示,自己每天都会找时间和孩子一起诵读中华经典美文,与孩子共同成长。

第四篇:美文诵读教案1

美文诵读教案

时光老人的礼物

一、导入

同学们,又一年春天来临了,大自然万物复苏,时光老人带给了我们新的礼物,今天我们一起来诵读《时光老人的礼物》

齐读课题

二、指导诵读

时光老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篇文章?边读边思考。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出示生字词

带给

树枝

原野

鲜花

张开笑脸

积雪

化成淙淙

细雨

闻到

香味

这份

礼物

珍贵

生读词语

指名读

开火车读

齐读 生字词放到课文中自由读

指名读课文。2.指导读句子

时光老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谁来说说。你从哪句话读出来的?

指名读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春天这份礼物比什么都珍贵,请同学们读课文的一、二两句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

指名读最喜欢的一句话。师相机指导朗读。a.第一句指导让学生像小鸟和花儿一样,快乐地开心地想象读一读。B第二句让学生想象淙淙的泉水,种子发芽的情景,想象朗读。3.整体朗读感知课文

同学们时光老人给我们的这份礼物多美,多珍贵呀!让我们把这篇文章从头到尾来读一读,让我们读出味儿来,读出感情来,感谢时光老人。

生自由读

指名读 读得好的配音朗读。齐读(配音)

第五篇:美文诵读教案

1.《忆江南》诵读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赞美江南的诗文佳句。[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1、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积累过一些写景的诗文,你还记得吗? 生:《江南春》 生:《饮湖上初晴后雨》

(先让学生回顾写景的诗文,作好知识的铺垫,又复习古诗的朗读节奏,为学习新内容作好衔接。)

2、引出课题:

师:那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写景的古诗文——《忆江南》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江南自古以来,就被无数文人墨客所吟诵,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忆江南》。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

学生自读。

二、初识《忆江南》

1、自读词句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词,但要读通词句,要注意词的节奏。好吗? 学生自读这首词

指导学生同桌互读、指名读,并交流对字、词、句的理解。

2、诗词对比

师:孩子们,今天这首词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同吗? 生:每一句字数不相等 生:不太工整 生:有词牌名 ……

师:同学们总结的真不错,看来大家的预习任务完成的很好。

(让学生先读,在熟读的基础上再来揭示“词”这一概念,对“词”这一概念不从大的概念出发,而让学生在与熟悉的诗的对比中来自己获得知识。)

三、走进《忆江南》

师:同学们都读得这么好,想不想听听老师读呢? 生:想…… 教师范读

师:老师读到“好”,你们会想到哪能些江南美景呢?你能用词语概括吗? 生:桃红柳绿 生:小桥流水 生:草长莺飞 ……

师:读到《忆江南》,你还会想到哪些歌咏江南的诗句? 生: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生:……

(由词到句,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感受江南的美景,让他们从这些词句中也由然而生对江南的美的向往。)

师:这么多的江南美景,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学生读词句 师:道不完的江南美景,诵不完的江南诗词,白居易都放在了这一个“好”中,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吧。

师:江南好—— 生:风景旧曾谙 师:江南好——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江南好—— 生:能不忆江南?

(在读这一环节,重点落实引读,在师生这一引一读中,更加深切的感受江南的“好”,这种“好”高于对“小桥流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理解。)

四、感悟《忆江南》

师:白居易在杭州时,为杭州人民留下了: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200首诗词。离开后,多次动念回杭州,但都未成行,一腔思念托付于《忆江南》。

学生再读词句 师:他忆的是什么? 生:江南的风景 生:江南的清泉 生:那里生活的人们 生:……

师:是啊,他日夜思念那里的景、人,以及对那里浓浓的深情。让我们跟随这首词的脚步,再次走进诗人的内心吧!

师生齐读。

(由景及人、由人及情,逐步提升,让学生在这种浓浓的氛围中感受这浓浓的思念之情。)

可以执行

9月11日

2.《弟子规》诵读

教学目标:诵读《弟子规》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弟子规》,演译《弟子规》,领悟《弟子规》的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你们知道的经典性的诗文有哪些呢?

(出示课件:《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弟子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图片)

今天我们学习《弟子规.》你们猜猜“弟子规”是讲什么的呢?

二、自由诵读、整体感悟。

1、读一读,想一想,《弟子规》主要的内容有哪些?是什么意思?(板书:孝、涕、谨、信、爱、仁、学文。)

2、背一背,唱一唱。原文是怎样介绍这些内容的?

3、学生或读、或背、或唱、或演。

4、提示:在这些内容中,作者为什么把“学文”放在后面呢?难道学习文化知识不重要吗?

二、交流方法 展示成果。

1、同学们运用了那些方法学习《弟子规》?(随机板书:唱、诵、舞、讲、画、演)

2、请自由组合,一起商量商量,准备表演。

3、学生交流、准备。

4、展示成果:

要求:(1)告诉大家,展示的形式;(2)选择这个内容的理由;(3)其他同学观看是虚心学习。

表演(老师相机评价,点拨,)

5、小结:我们班同学真是多才多艺,学习方法很巧妙,很有趣。例如:把其中的一段话改编成一个小品,唱拍手歌;画一幅画;编舞蹈等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有趣的方法,还可以创造更多的新方法,使我们的学习更加有趣。

同学们欣赏了古腔古韵的《弟子规》,有什么感想和启发吗? 帮助学生总结:

(1)学会做人;(2)促进语文学习;(3)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三、课堂拓展 深化认识。

1、老师推荐名句:(课件显示)(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5)吾日三醒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学生带读,然后齐读。

3、老师介绍:古代的“忠”“孝”“仁”“义”等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被人们所推崇。湖北有一个退休工作人员编写了一本新《家训》受到家长、老师以及同学们的喜爱。

课件显示:羊有跪乳之恩,鸭有反哺之情,孝也!蜜蜂职责分明,大雁飞行有序,礼也!鸡非定时不鸣,燕飞春社不至,信也!鹿得草而寻群,蚁得食而报众,义也!蜘蛛结网而食,鹦鹉学舌而语,智也!诸物本无知,却具天性美德,人为万物之灵,立身处世,岂肯愧对于物?

4、最后老师给大家一些寄语:(课件显示)

忠心献给祖国,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伙伴,上进心留给自己。

1、总结:同学们,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经历历史风雨的洗礼,仍然流传至今,必然有它存在的原因。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多接触一些古诗文,并且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那样,不仅会获得无穷的乐趣,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一定会像《弟子规》最后几句所说的“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可以执行

9月18日

3.学习古诗文诵读技巧

一、谈话揭趣。

二、传授新知。

诵读古诗,主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一)、诵读技巧的把握、处理好语言的声音表达

古诗文的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也就是说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例如:“城阙辅三秦”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依意义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按意义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

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人生/自古/谁无死”。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古诗文诵读要有极强的感染力,还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

诗歌的诵读,节奏的停顿尤其重要,节奏停顿要注意连而不断,并且要注意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作逻辑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安排要依情节发展与感情的表达灵活处理。一般情节紧张、情绪欢快昂扬时快,情节舒缓、情绪忧郁悲伤时慢。重音的处理,要结合句子找出规律,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如谓语动词、表性状程度的状语、表性状强调的定语、表结果或程度的补语、疑问代指示代词等要重读。至于语气语调,只要理解作品中祈使、陈述、疑问和感叹句的作用,灵活处理,一定会为诵读添彩。

(二)、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像你如果不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感伤的情感基调,就无法把离别之愁,琵琶声之悲,身世之悲,同病相怜之悲,触动自身坎坷之痛之悲,一层一层传达出来。如果你不了解李白《将进酒》那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满腔不合事宜借酒兴诗情,来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就不能表现那既豪放又感伤的复杂情怀。

(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了解古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人物的语言口吻,可以细致入微地传神地再现作品,达到更为动人的效果。如把握《示儿》中陆游的性格: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才能将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读出来。

(四)、注意作品的风格特征

古诗文作品因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时期不同,其作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或豪放,或婉约;或浪漫,或现实;或轻快明丽,或沉郁悲壮……诵读时注意对作品的风格加以仔细地体会,可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古诗文诵读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曾经哺育出了既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又具有传统美德的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古诗文,如何通过古诗文诵读教学,让这棵滋养我们先人的大树开出新的奇葩,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更好地培养语感还须不断实践与探索。

三、练习诵读古诗《竹枝词》。

四、评议提高。

可以执行

9月25日

4、《燕子》诵读

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诵读《燕子》。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趣,导入新课。

二、回忆所学的诵读技巧。

三以2、3自然段为例,讨论如何运用朗读技巧。

1、找出所写景物,抓住“微风——吹拂”“细柳——洒落”“柔柳——展开——嫩叶”“草、芽、花——赶集似的聚拢来”等词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所写景物的情态,感受春光烂漫无比及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

2、读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要求学生边读边想,燕子是怎样为春光增添生趣的。学习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议一议燕子的动作“斜着身子”“掠过”“横掠”“沾”等,领悟燕子飞行时的轻快、灵活。这一自然段是个长句子,由两个分句组成,第一分句突出“快”,第二分句突出“轻”。引导学生想象燕子在春天的湖光山色中活动的情形,有感情地朗读欣赏。

四、以组为单位开展朗读比赛。

五、选出优胜者全班表演配乐朗诵。

可以执行

10月9日

5、诵 读 欣 赏《乡愁》

学习目标: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乡愁》朗读录音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三、整体感知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2、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四、赏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五、朗读比赛

六、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可以执行 10月16日

6.诵读古诗《清明》

一、作者简介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小杜”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二、古诗词注释

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②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③借问――请问。

三、赏析。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四、朗读指导。1.停顿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2.配乐范读。

五、自由朗读。

六、指名朗读,评议。

7、诵读《游园不值》

诗人:叶绍翁 朝代:南宋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注释

①游园不值 : 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古时游园,是游私园,和后世的公园不同.这里是说没有进园游赏。

②应:可能,大概。

③怜:爱惜:这个词在此不是“可怜”,喜爱,怜悯。④苍苔:青苔。⑤小扣 : 轻轻地敲。

⑥柴扉 : 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⑦屐齿 :木屐(古代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底的锯齿,可以防滑。

二、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这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诵。诗人去朋友家游园看花,长满苍苔的路上遍印着诗人木屐钉齿的痕迹,敲了半天柴门,没有人来开。诗人从露在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满园的春色,说园门虽然关得紧,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啊!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此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首句又作“应嫌屐齿印苍苔”,我却嫌这“嫌”字不好,它似乎在表现园主人闭门谢客、远离尘嚣的清高,但清高得有点做作。倒是“怜”字有情致,高齿的木板鞋(屐,音jī击)不避苔滑路僻,去探访春天消息,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怜惜、同情,尽管它吃了“闭门羹,轻拍木编门扇(柴扉,音fēi非)而久久不见打开。“嫌”是从推测园主人感情的角度落笔,“怜”则是从探访春色者的游兴的角度落笔,后者更贴合“游园不值”、无缘进门的诗题。无缘 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奇遇、奇兴,由一枝红杏出墙,想象着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这就把“屐齿游园”转化为“精神游园”了。失望后的意外精神补偿,弥足珍贵。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三、朗读指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四、配乐朗读。

可以执行

10月23日

8、诵读《芙蓉楼送辛渐》

一、背诵比赛,创设氛围

同学们我们已经读过不少送别古诗,例如李白的《《赠王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歌,谁愿意来背背这些古诗呢?

二、揭示课题,简要介绍

三、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被称“七绝圣手”.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其边塞诗很著名.有《王昌龄集》.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

四、简介诗歌内容

这是一首送别诗。(是作者在芙蓉楼送辛渐。)本诗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之后,诗中提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

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

五、合作探究,悟解诗歌 1.题目解析

“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2.初读解疑

吴:今江苏南部,古属吴地。平明:天刚亮。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3.再读解意

(一)品读一、二两句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屋前白马、池中荷花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二)品读三、四两句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眼,但历来人们都认为“玉壶”与“冰心”一样,都指人的品德美好,这不符合实际。“玉壶”具有多义性,它可以指酒壶、月亮、灯、滴漏等。把“玉壶”解释为酒壶,既是推杯换盏时的谐谑,也极符合王昌龄当时的心态。全诗音调谐美,诗风沉郁,又采用问答形式,别开生面。

4.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5.诵读全诗。

可以执行

10月30日

9、《泊船瓜洲》诵读

一、揭示课题,简要介绍 1.板书课题 泊船瓜洲 2.作者简介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086年),生于北宋时期。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二、初读解疑

1.泊船:停船。泊,停泊。《泊船瓜洲》

2.京口: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长江的南岸,和瓜洲相对。3.瓜洲:瓜洲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4.一水: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5.间(jiān):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去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根据本诗平仄格律、“间”字固有的词义,以及古人语言习惯,此“间”字必须为平声。“一水间”为体词性偏正词组,内部结构与“咫尺间”、“几步间”、“一瞬间”、“一念间”相同,中心词为“间”,限定成分为“一水”。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

6.钟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当时家居于此。7.数重:几层。读shùchóng 8.绿:吹绿了。9.何时:什么时候。10.还:回。11.隔:间隔。

三、再读诗意 1.品读一、二两句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

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2.品读三、四两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3.诵读全诗。

可以执行

11月6日

10.诵读《采莲曲》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歌声由池中传来,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采莲呢!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二、浅尝古诗《采莲曲》

1、引出课题:(课件出示课题)

2、出示诗句: 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题目中的“罗”是什么意思? 全班齐读古诗。

3、学习前两句。

学生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一色裁”、“芙蓉”“向脸”…

4.学生质疑: 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

5、让学生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6、指名答,看书上配图。

三、品读古诗。

1、自由读诗,读完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齐读最后两句。让学生试着理解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2、学生质疑: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自由读诗。指名回答问题a和b。

3、师总结。

可以执行 11月 13日

11、诵读《江上渔者》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首古诗词。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教学重点:学习字词,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江上渔者》,清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试着背—背。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鲈”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3、默读,画出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边读边画出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时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为什么人们都只知道鲈鱼的鲜美而看不见打渔者的艰难辛苦?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2、教师范渎,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

2、背一背你喜欢的。

3、默写本诗。

12、诵读《出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品读,背诵古诗。

3、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领悟诗的意境。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可以执行

月20日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诗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图中画了谁?他在干什么?

2、大屏幕出示古诗的内容,教师简介作者。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古诗的意境。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3、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

4、教师范读。生再读古诗。

三、图文结合,再读感悟。

1、指名读古诗。

2、出示课件(文中的插图)。分小组讨论:这首诗描写了怎么的意境?你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3、全班交流,这首诗的意思是:自秦、汉以来,边疆一直都在无休止地进行战争,月照关塞,自然想到无数征人战死边疆未能回还。只要龙城飞将军李广在,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阴山一步。

4、用图帮助学生理解“龙城”、“阴山”、“胡马”。

5、教师点拨:在配乐声中老师用散文的形式把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朗读出来,学生欣赏。

6、我们在来读一读。

(1)、男生读。(2)、女生读。(3)、齐读。(4)小组比赛读。

四、背诵积累。

1、指名学生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练习背诵。

(1)、教师引背。(2)、同桌对背。(3)指名背诵。(4)、学生齐背。

可以执行 11月27日

13、诵读《送元二使安西》

学习目标

1、利用注释,展开想象,理解诗句,读懂古诗。

2、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想象诗人所描绘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背诵,默写古诗。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并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步入“与古人同行。”还是老样子,进行“背诵古诗擂台赛”。

一、揭示课题。

1、设境激趣

2、板书课题

3、背景简介::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所作的诗。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或有关王维大诗人的资料,谁找到了,愿意把他找到的告诉大家吗?

师小结:

二、初读古诗,点明学法。

1、点明学法

师:平时我们学一首古诗,大体分几步?(师生齐说五步骤。)

[第一步、读准字音。第二步、感受意境。第三步、理解古诗。第四步、读出感情。第五步、背诵默写。]今天,我们就按这五步骤来学习《绝句》。

2、读通古诗

(自由朗读这首诗-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评议。)

3、小组交流合作

三、理解古诗,交流汇报。

四、感受意境。

1、选择方式,感受诗意

师:刚才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那么,在你的脑中,是一幅怎样的画呢?请同学们自由想象,可以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也可以闭上眼睛想象,擅长画画的同学也可以画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2、展示学生作品、小结

诗人不是画家,但胜过画家,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丽多彩的春景图。

3、朗读古诗

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来表现这首诗。

4、描述意境

学生用描述的方式来感受诗境。(学生说)

五、读出感情。

1、自由朗读

(先自己读一读--读给小伙伴们听--指名读)

2、录音范读

3、感情朗读

六、背诵、识字、默写。

1、指导背诵

师:这么美的诗,不背下来多可惜啊!(学生自由读,再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2、识字

师:懂得背诵还不够,还要把它默写下来。在默写之前,我们先来识记诗中的几个难写的字:渭等。

3、默写古诗

可以执行

12月4日

14、诵读《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1、随诗句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3、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看图观察。出示挂图:学生观察,讨论:说说你从图中看懂了什么?介绍背景:.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元和郡县志》云:“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二、初读古诗。

1、读读古诗,找出你不认识的字,借助生字表中的音节,把它们读准。

2、把生字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三、再读古诗,大致了解诗意。

1、把诗句读顺。

2、讨论:说说你懂了什么?(结合图)

3、全班交流。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

导语: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教师诵读古诗。

2、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诵读古诗。

3、指导背诵。

4、全班齐背。

五、作业设计。

把今天学的古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可以执行

12月11日

15、诵读《秋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品读,背诵古诗。

3、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领悟诗的意境。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诗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诵读名句,感受古诗魅力(课前)

同学们,古诗文是我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老师带来了一些名句,考考你能完成几句?

二、揭示课题,激发学习欲望。

大家读得很美,听来是一种享受!一首好诗,就蕴涵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令人回味无穷!《秋夕》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三、整体感受。一)读通全诗

1、师配乐范读

2、同学们想读吗?请你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注意读准生字和新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3、谁来试一试

指名读,注意古诗的节奏。

教师随机点评,特别是结尾处的节奏,要放慢。

4、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全诗。读得字正腔圆。二)理解诗意:

过渡:我们已初步读通了这首诗,接下来我们得弄懂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1、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多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查工具书,理解重点词意,串词成句;观察图想象……)

2、小组四个人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4、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诗。

四、意境探寻:

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五、了解诗人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境。

可以执行

12月 18日

16、诵读《余力学文》

(一)教学内容:《弟子规》余力学文

(一)教学目标:培养小朋友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初步了解民族的特征以及生活习俗等。培养小朋友的礼貌习惯和训练小朋友的表达能力。教学重点: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弟子规》,演译《弟子规》,领悟《弟子规》的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的《弟子规》主要的内容有哪些?是什么意思?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弟子规》余力学文

(一)中的内容

二、教师指导范读、带读,学生反复朗读,并试背。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三、释读

释义: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如此读书又有何用?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见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对的。

四、学生朗读、背诵

五、教学第二段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师解: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学问,要专一,要专精才能深入,不能这本书才开始读没多久,又欣羡其他的书,想看其他的书,这样永远也定不下心,必须把这本书读完,才能读另外一本。在订定读书计画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功夫深了,原先窒碍不通,困顿疑惑之处自然而然都迎刃而解了。(中庸:用功日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求学当中,心里有疑问,应随时笔记,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确实明白它的真义。(不耻下问)

六、检查朗读、背诵情况

七、课堂总结:同学们,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经历历史风雨的洗礼,仍然流传至今,必然有它存在的原因。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多接触一些古诗文,并且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

可以执行

12月25日

下载三年级美文诵读教案(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美文诵读教案(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三年级诵读教学计划 吴清凌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大部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不够高,对古诗的意境体会浅薄,因此学生常常是背诵容易,巩固难。因此本学期将采取“抓中间、带两头......

    三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第一单元忠于朋友 增广贤文(节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增广贤文》(节选),初步理解内容。 2、通过学习本课,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

    三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童真童趣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三年级经典诵读教案(大全)

    三年级经典诗文诵读教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

    三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三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三(2)班 张桂凤 一、指导思想: 《中华颂 国学经典诵读》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

    美文诵读

    校 本 教 材 美 文 诵 读 一、二年级 (试用本) 赤峰市第二实验小学 卷首语 神奇的书 (美国)狄金森 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船 能像一册书籍 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 也没有一匹神奇的......

    经典诵读美文(本站推荐)

    静夜思。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诵读经典美文

    诵读经典美文,奠基幸福人生 经典诵读,书声琅琅,读出经典的无穷韵味;溢出经典的悠悠芬芳。俗话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诵不老的古诗美文,真的是一种美妙的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