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9:1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第一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

4、能抓注重点句子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的个性特点,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1、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能抓住重点句子,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一组人物图片:你们认识这些人吗?在哪里见过这些人?

2、《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你们还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4、生读题,质疑:

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1)同桌互查生字,师抽查字词认读情况。(2)通过读文你弄懂了哪些问题。

2、请大家再快速地浏览课文,想一想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各在哪几个自然段讲到的。(!)学生自学。

(2)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交流

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让他造十万支箭。(板书:造箭)

草船借箭的经过:诸葛亮用妙计只用了三天就向曹操借了十万之箭。(板书:借箭)

草船借箭的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板书:交箭)那经过呢?除了借箭,还写了什么?为借箭做准备。(板书:借箭,准备)

3、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学生说。今后我们学习课文就可以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来概括主要内容。

三、深入读文,感知人物形象。

1、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主要讲的是谁?你觉得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表现人物个性特点的句子。

生边读边画记号,先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小结:文章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板书。

四、随堂练习

下面看看同学们对文章内容理解怎样,完成导学案第三题

五、课后积累(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和成语)

板书:

草船借箭

造箭 心胸狭隘 顾全大局 准备 对比

借箭 凶狠狡诈 神机妙算 交箭

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这节钟,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齐读课题),通过上节钟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写了谁向谁借箭吗?诸葛亮为什么要去借箭呢?怎样借箭呢? 师:看来大家对课文内容还是了解得较清楚。知道这篇课文出自哪部小说吗?(《三国演义》)有人说《三国演义》是部谋略之书,是部知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中的谋略,智慧中的智慧。课文主要写了多少个人物?(生: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共四个)如果从谋略、智慧的角度给四个人物排排队,你会怎样排呢?

(生给四个人物排队,有不同的排法,但都会把诸葛亮排在第一位。)师:有意思,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同学们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尽管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认为诸葛亮最有谋略、最有智慧。诸葛亮最聪明,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诸葛亮有谋略有智慧的?(生:神机妙算)(板

书:诸葛亮 神机妙算)知道“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吗?

二、味读感悟,体会诸葛亮的“神”、“妙”。

师:“神机妙算”这个词出在哪句话里?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师:周瑜是怎样说的?(生:“长叹一声”),谁把这个“叹”加上去再读一读?(生:“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啊!“诸葛亮神机妙算,唉,”我真不如他!)

”师:这句话与开头哪句话照应?(生: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诸葛亮有才干,才遭妒忌,因为诸葛亮有才干,才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周瑜由于心胸狭窄,妒贤忌能,到最后就是这副神态,这副模样,自叹不如。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亮神机妙算,课文中哪些地方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请自己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线画下来,然后细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师巡视。)

师:刚才,我发现同学们找到了很多地方,的确,文中很多地方都描写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现在请你挑一处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来说一说,你是怎样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

预设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能算到第三天有大雾,说明他精通天文,气象,预测非常准确。)(板书: 知天时)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要读出雾的大)同学们,这时候诸葛亮和鲁肃坐在船中,他俩都看到了这场大雾,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有什么感受?(生:吃惊、惊讶、着急、害怕)你就是鲁肃,你读这句话。(指名读,读出鲁肃的感受)这时鲁肃的反应。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什么心情呢?(生:高兴、如愿以偿、自信)诸葛亮,你来读。(指名读,读出高兴、自信的语气)

师:是啊!如愿以偿,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算定了,是吧?但是老师觉得你光抓住这句话,还不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啥?因为光凭这句话,还有知道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雾呢还是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算准了大雾呢。所以,你们还得往前找,前面有一句话,能够(更直接更了当更明白地告诉人们)说明其是这场大雾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把它找出来,读这句话。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师:谁来读一读?(读出诸葛亮预测大雾时候的那种心情,那种神态。)师:老师觉得这句话写得太啰唆,什么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诸葛亮不是第一天第二天都不见有动静吗?写它干嘛?完全可以改成这样:诸葛亮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是不是啊?这样写简洁明了,不费笔墨,多好啊!改不改?(生:不能改?)为什么?(改了变成碰巧,没突出诸葛亮的沉着,冷静,胸有成竹,对第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十分有把握)师:如果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不知情的人,大家都着急死了,诸葛亮你完蛋了,你怎么还不动啊!第一天不见动静,第二天不见动静,都已经火烧眉毛了,你怎么还不动啊?一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才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而这时候,仁厚的鲁肃还蒙在鼓里,不知道诸葛亮把他请去干嘛呢。是不是,谁的谋略高?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后长叹声说——

预设2:“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师:说说你是怎样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连接”便于行动,避免走散;“一字摆开”不留空隙,使受箭面积增大。“呐喊”为了嘘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军。)谁来读一读?

预设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谁来读这句话?诸葛亮是怎样说的?(生:笑着说)。

师:我觉得这篇文章挺有意思的,课文写诸葛亮说的地方有十一处,但只有这个地方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要笑着说)

师:是啊,你觉得诸葛亮在笑谁呢?

(1、笑曹操,笑曹操多疑,不敢应战,对曹操了如指掌。)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生:讽刺的笑,是嘲笑,是轻篾的笑)谁来读一读?读出对曹操的轻篾,读出嘲笑曹操。能把“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改成“曹操不一定敢派兵出来”吗?为什么?下面哪些内容和这句话照应?

师:还会在笑谁呢?

(2、笑鲁肃,安慰鲁肃,笑鲁肃是个老实人,到现在还不明白我的用意。是幽默的笑,宽厚友善的笑。)

师:把鲁肃说的话与诸葛亮笑着说的话连起来读一读,(“如果曹兵出来,我们怎么办?”“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注意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这回鲁肃放心了吧?

师:还会笑谁呢?

(3、笑自己,神机妙算,这是高兴的笑,自信的笑。)师:诸葛亮还会笑谁呢?为什么?

(4、笑周瑜,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马上要把十万支箭借回来了,马上就有十万支箭,周瑜一定想不到这一点。)

师:诸葛亮笑着说的那句话最后是怎样说的?(天亮了就回去。)回去十嘛?(生:交箭)交了箭就怎么样?(自由)

师:就自由了。诸葛亮心里说:我气死你,你不是要害我吗?周公啊周公,你跟我斗,还嫩着点。是吧?这叫什么笑?(生:会心的笑,自豪的笑)读,读出诸葛亮的自豪。

师:是啊!你看,诸葛亮算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敢派兵,曹操果然不敢派兵出来。对曹操这个人的性格了如指掌。(板书:识人心)曹操是一个军事家,他又怎么可能让敌人攻打他的水寨呢?所以他只叫弓驽手放箭,而且箭一定会象下雨一样,你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师:同学们,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预设4:“你借给我„„我的计划就完了。”联系前后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 妙算。(板书: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预设5:“诸葛亮又下令„„逼近曹军水寨受箭。”为什么要调头?联系下面的句子“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来不及了。”体会。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回来是顺风顺水,说明诸葛亮把地理环境已经非常熟悉。(板书:懂地理)师:课文中反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真是太多了,又是太精彩了,难怪鲁肃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师:同学们,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有哪些地方不如?

(周瑜:心胸狭窄,小气,有害人之心,做事欠冷静,考虑不周,全自不量力

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师:是啊,周瑜的气度、为人、才智、智慧都不如诸葛亮,难怪鲁肃把整个借箭过程告诉他后,他长叹一声——(„„)。但周瑜是不是就此心服口服呢?不是,直到临死,他还是不服气,他说了一句话“既生瑜,何生亮。”周瑜是被诸葛亮活活给气死了,想知道诸葛亮是怎样气周瑜吗?回去自己看《三国演义》这本书,答案就在里面。教学反思

第二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诸葛亮、妒忌、都督、水寨、擂鼓、呐喊、丞相等生字词。

2、抓住课文内容,感悟文中主要人物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抓住课文的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特点。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在《赤壁之战》一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一起抵抗曹操。因为谋略得当,在赤壁,周瑜用3万精兵大败曹操号称80万的大军,创下了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那么,在这场战斗中,周瑜军队所使用的箭是怎么得来的,你们知道吗?

2、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看了题目,你们想到了什么问题呢?(谁借箭?为什么借?向谁借?用什么借?借到了吗?......)

3、带问题自主读课文。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指名拼读,集体纠错。?、教师带读。?、集体拼读。

2、理解词语。

妒忌:对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心怀怨恨。都督:古代的军事长官。

军令状: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完不成任务,愿接受军法处分。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诸葛亮答应周瑜3天造20万支箭后,利用大雾天气,用草船向曹操“借”箭并取得成功,了解了经过的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

2、围绕“借箭”,课文讲了几个部分的内容?(四个)第一部分:1——3 诸葛亮答应周瑜3天造20万支箭。第二部分:4——6 做借箭的准备。

第三部分:7——10 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并成功。第四部分:11 了解了经过的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

四、小结:

课文按事前发展的顺序,紧紧围绕“借箭”这一主题展开叙述。

五、朗读课文。

六、作业布置: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主要讲谁?(诸葛亮)

2、课文主要表现诸葛亮的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神机妙算)

3、思考: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在哪里?(分点概括)?、算人:周瑜:小气、妒忌心强、心存陷害。鲁肃:忠厚老实。

曹操:谨慎多疑。?、算天:三天后江上必有大雾。?、准备充分、布置周密。

4、小结:诸葛亮神机妙算,顺利地从曹操那里“借”到了20万支箭,当周瑜得到这20万支箭,并了解了借箭的经过后,他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什么呢?

5、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这句话表达了周瑜的一种什么心情?(无奈、佩服)

三、悉疑解难。

1、诸葛亮既然知道周瑜存心要为难他,为什么还答应周瑜的条件呢?(要联合孙权抵抗曹操......)

2、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识大体、顾大局......)

四、总结全文。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识大体、顾大局,以超凡的智慧从容地化解了周瑜的刁难,最终让气量狭窄、妒才忌能的周瑜不得不深感叹服。

第三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人物的特点;

2、培养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引导课外阅读;

3、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背景音乐《三国演义》主题曲

2、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借箭起因——借箭准备——借箭经过——借箭结果 上一节课中,我们重点分析了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可是,等到诸葛亮如期交上十万多枝箭的时候,周瑜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教师指导朗读最后一句,力争把周瑜的心情(自愧不如、懊恼、无奈)表现出来!

二、文本赏析:

过渡:周瑜从一开始的妒忌到最后的自愧不如、懊恼、无奈,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板书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请同学自由浏览课文,用心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大方面呢?

(一)知天文:

1、知天文 师问:“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课件出示)A角色换位,对比体会: “这时候大雾漫天”,“这时候”是什么时候?(四更时候,天还没有亮)

夜色中行船,遇上大雾。看到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

B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第二自然段的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六自然段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C分析比较: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同学们,老师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课件出示)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能不能这样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不见、仍然不见’,是谁在一直观察着诸葛亮的一举一动?”“这样写更突出了只有诸葛亮早就预测到第三天一定会有大雾,而这一切,周瑜不知,鲁肃不知。这也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体现之一——知天文。”

(二)晓地理:

过渡:江上大雾漫天,容易迷惑敌人,而当曹操发现上当时,他有没有派兵追赶?没有。为什么?

大屏幕上显示: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诸葛亮这边的船为什么能占据天时地利呢? 大屏幕上显示两个句子:

“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上的这两个句子。在这两个句子中,诸葛亮做了同一件事情。他做了一件什么事情?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介绍作战地理位置(当时周瑜与曹操相隔一水,据史料记载,周瑜的军营在曹操军营的东南方向上。教师画出简略方向图)

2、在这两个句子中,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字词细细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一字摆开,便于两边受箭)(算好受箭的地理位置:顺风顺水,便于撤离)逼近、靠近:对位置的精确把握

3、诸葛亮对作战地理位置把握如此精确,所以他不仅仅知天文,还晓地理。

(三)、识人心:

过渡:除了知天文,晓地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体现在哪里呢? 提醒:当鲁肃担心曹兵出来时怎么办的时候,诸葛亮是怎样说的?谁来绘声绘色读一遍? A识曹操

大屏幕显示: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同学们,全文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象诸葛亮此时的笑是怎样的笑?他在笑什么? ⑴(笑曹操)笑曹操什么?(多疑、中计)从课文中哪儿可以看出来?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也是一种自信的笑。

⑵(笑鲁肃)笑鲁肃什么?(胆小、吃惊、害怕)从哪儿看出来的?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⑶(笑周瑜)笑周瑜什么?(阴谋失败)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我们从这儿看出来诸葛亮能准确的推测出曹操、周瑜、鲁肃的所想所为,这说明诸葛亮不仅知天文、晓地理而且还识人心。(板书:识人心)

大家再来看一次这句话,我们应该读出诸葛亮的什么来?(自信)找个同学读一读。B识鲁肃

过渡: 随着一声轻笑,十万支箭就到手了,诸葛亮果然神机妙算。同学们,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诸葛亮确实识人心?

提醒:诸葛亮得以成功借箭,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人,这个人是谁?(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他居然还敢请鲁肃帮忙。但是,鲁肃有没有让诸葛亮失望?

鲁肃的确没有让诸葛亮失望,从哪里看出来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C识周瑜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三、各抒己见:

(一)在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中,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你觉得哪一点最举足轻重,或者说哪一点让你最佩服?

请同学先以小组讨论,再一一汇报自己的想法。

是啊,诸葛亮如此足智多谋、料事如神,难怪周瑜唯有长叹一声,说:“(生读,大屏幕显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二)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小组讨论后交流)

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四、课后拓展:

草船借箭,仅仅是周瑜与诸葛亮一个小较量。周瑜与诸葛亮之间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谁来绘声绘色地讲一讲?

课后思考: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得周瑜一声长叹“我真比不上他”,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周瑜临终的仰天长叹更是使人回味良久:“既生瑜,何生亮!”并且“连叫数声而亡。年三十六岁。”

周瑜何以至此?难道周瑜没有别的选择了吗?(没有正确的心态。面对一个才能和智谋都高过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讨教,而是选择了嫉妒和想方设法的与之争斗甚至陷害,这种要不得的心态终究使自己心愿难遂下英年早逝。试想,如果他能正确的以一颗谦虚诚挚的心去接纳诸葛亮,中国历史上岂不多了一段佳话?)课后作业:

1、阅读《三国演义》,试着复述其中的一些重要故事情节

2、挑选一个自己最有感想的人物,分析人物形象

3、选取一个故事情节,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

本文选自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品人物,感受名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但由于教学内容过多,在教学时间上安排不合理,导致后面的辩论和拓展都无法开展,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而且,教学时间的仓促导致上课时无法完全投入,总心有旁骛,担心时间不够用,所以教师的情感熏陶没有发挥作用。此外,在预习上,由于疏忽,没有顾及一些学生并没有认真做好课本的批注,以后要加强课本批注的检查,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第四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品读感悟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在本文中指什么?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默读课文,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4、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一)知天文

1、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

(二)晓地理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投影出示图片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晓地利

(三)识人心 知曹操

1、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2、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3、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4、你认为诸葛亮在笑谁?笑他的什么?

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2、出示句子,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吗?(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知周瑜

1、出示: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知人心、识天文、晓地利,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他的神机妙算也就表现于此。

第五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临沂兰山 凌霄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评点】本案设计的最大特色是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神机妙算”最具研究价值,以此突出重点,集中了“研究”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收以一当十之效,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

下载《草船借箭》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草船借箭》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A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3.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教学重点】 感悟人物形象,体......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充分显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多方位展现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逐步增强,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精选)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通讯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微水中心北方学校张丽丽邮编 050300 工作单位: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微水中心北方学校 联系电话: *** 电子邮箱: bfxxzll2006@163.c......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光华小学 陈秀云 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复述课文。(重点) 3、初步了解周瑜和诸葛亮......

    草船借箭 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紧扣课文语言,感悟周瑜、诸葛亮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 “ 借箭经过 ” 的研究性阅读,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学情分析: 本课时是这篇课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