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新开中心小学 张强
这堂课教学设计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效果明显,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教学的几个环节层层深入,不仅保证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质量,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三个主要教学环节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教学中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又让学生汲取到丰富的个性养料,完善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条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山中访友》这堂课中学生“选择品读描述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相关句、段”,“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理由”,“讲讲自己最想倾诉的心声”。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大家交流讨论,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让学生觉得学习没有强迫意识,没有厌倦感,更不会有逆反、抵触心理,学生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同时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这种良好的学习方式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形成个性。
其次,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受到重视。《语文课程标准》
“教学建议”第五条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感情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山中访友》时,学生通过朗读,认识了大自然的朋友;通过自由品读、研读分析,感受到了“我”对大自然的尊重、热爱、感激等。这完全是学生自己阅读实践的结果。教师并没有用自己的思考束缚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没有用统一的标准去统一学生的思想。正因为如此,学生在课堂上妙语连珠,不时有思维火花的闪现。
再次,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好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作者美好个性的展示。《山中访友》中表现出作者健康的个性,作者心中充满友爱、真诚、感激。学生在品读,研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许多高尚的品质─或默默的奉献,或纯洁正直,或坚韧热情,并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地他们会学会正直、热情、奉献、赞赏,特别是在“用我的心抒发自己对朋友的美好心声”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有人在赞美白云、瀑布,收获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人在赞美雪花,富有诗情画意;有人在赞古桥,学到了敬重和坚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得到了培养,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参与的人生态度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熏陶、感染、形成。
然而,这次学习活动如果更开放,真正带着学生走进多姿多彩大自然,让学生目睹到真实的自然景物,放飞想像的翅膀,与大自然促
膝长谈,我相信,这次学习活动会更精彩,学生对美的品味会更深刻。
第二篇: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3段时,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想像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我设计的练习充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一 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展开想像,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第1问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第2问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关于第1问,要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来回答。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自然界的各种景物,如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落叶、小花、阵雨、蚂蚁、归鸟等。关于第2问的回答,参见“课文研讨”的有关内容。分页标题#e#
二、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这是一道写作训练题。设题角度新颖,不是以游人的视角写景物,而是从景物的角度,让它与游人互诉心声,实际上景物与游人已经成为“朋友”。写作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的提示。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2
听了邓爱静老师的《巨人的花园》一课后,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讲授《山中访友》一课时的情形,觉得自己在语文工具性方面的教学做得实在不够。
“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课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当作“友”来写,但是,在表达上各有特点。很遗憾,我没有让学生完整地、对比地感受这种特点,在感受语言文字情感的基础上渗透进“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渗透得不是很到位。
先说第3自然段,这一段是作者对老桥的倾诉: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弓着腰……唯有你依然如旧。这段中一连用了四个”你”,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转换了观察的角度,改为第三人称叙述,林中的“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在进行这一段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过渡的:“老桥是我的老朋友,树林是我的什么呢?”听邓老师讲课时,指导学生朗读时,邓老师没有停留在学生的语气的指导上,她还指导学生:“巨人在说这话时,会有怎样的心情?会有什么神态、动作?”指导学生朗读这样细致、到位,天长日久,学生的朗读水平怎么会不提高?想想自己当时讲到此处,如果我再追问一句:“作者还是像对老桥那样倾诉吗?”学生可能就能体会到表达上的.不同。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就体现得明显、到位,语文的工具性将得到体现了。
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鸟儿、露珠、树”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可以这样导读:“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给忘了。如果当时上课时,我能体现这一环节,相信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可惜当时上课时,我只顾得让学生感悟作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情了,忽略了对表达方式的学习。
第5自然段的问候语,是作者与山里的一切融为一体后与山中朋友心与心的交流:“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清凉的山泉,”体现了作者对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是山泉对作者的情,作者不仅直接对山泉说话,连山泉对作者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情到深处才有这样的体验啊!
如果说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达是:“我”对“桥”,那么第4自然段却换了个角度,是:“树林”对“我”,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从“我”对“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从“山中的一切朋友”对“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学时,抓住其中的一句,让学生感悟这其中“情”的倾诉对象之别,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表达上会更明确,更有针对性。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水乳融。走出门是“好心情”;见到老桥是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走进树林是“鸟儿、露珠、树”对“我”的亲密无间之情;与“山中万物”是“互诉心声”。
如果真是这样,语文课不真的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了吗?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3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资料为“感受自然”。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情绪”,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让学生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完美情怀,透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但是学生已经具备了必须的朗读潜力,能够透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透过阅读体验能够和作者产生必须的情感共鸣。
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透过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透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透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数据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特色。最后进行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潜力。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潜力得到提高。
在课文分析时,用第三段做例子,重点讲解。其他的'段落,学生自我读,先说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我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然后说自我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我的机会。
最后强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样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来引起共鸣
进行本课,在仿写时处理的比较粗糙。朗读的时候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说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足够的重视。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4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3段时,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
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本文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想像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
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5
通过昨天的接触,我就发现新学年我面临的一班孩子都比较安静。他们不是喜形于色,他们不会唧唧喳喳,他们不会欢呼雀跃。我跟他们谈论什么的时候,他们的表情都是害羞的,矜持的,畏手畏脚的。
这样的孩子们也很讨人喜欢的,因为这样的孩子学习的时候会比较塌实认真。但是,对于语文老师的我来说,这样的孩子对上语文课还是不利的,课堂会显得沉闷。
其实孩子们显得安静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孩子天生的性格不张扬,其二是孩子们的自信心不足。
因此,今天我给孩子们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就定位为,激发孩子们表达的欲望。
一上课,我就告诉孩子们,我喜欢的孩子们是什么样的。
一、侃侃而谈。上课的时候,我希望你们能大胆地畅所欲言,想说什么说什么。课堂是大家的`课堂,不是老师的课堂,不是部分学生的课堂。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权利和义务。能说就是胜利,千万别害怕你说错了老师会批评你,能说代表你在思考,你在努力,你在进步。因此,孩子们,老师会给你们每个同学发言的权利和任务,因此,也希望你们能用自己的声音给老师一个满意的答复。
二、专心致志。上课的时候,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尽量做到一心一意。老师也知道,你们还是孩子,你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会有整整的40分钟。因此老师也不提不切实际的要求,40分钟都专心致志。但是,孩子们,你们必须尽量延长你专心致志学习的时间。因为,你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升入初中,你们每堂课的时间会延长到45分钟。孩子们,能力是逐渐培养的,因此,从这学期开始,培养自己聚精会神学习的能力。老师也会努力,使自己的课生动有趣,我也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给老师多提要求,帮老师进步。
虽然说,开课之前我滔滔不绝说了这么说。但是,课堂上,孩子们依然比较沉闷。于是,我放慢了上课的节奏。每个问题,多让几个孩子回答问题,然后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而且,我把问题放低了难度,让问题简单化。
于是,这堂课,只能听见我在教室里不停地说:“很好!”“不错。”“你考虑的很全面。”“真厉害!”“你……个词用的好。”“还有谁想说?”“谁能大胆的举手告诉老师?”“我们男同学和女同学比一比。”“我们四个小组来比比。”今天,我几乎用尽了赞美之词。
整整两堂语文课,我根本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只带着孩子们品读了部分段落。下课铃声一响,我唯一的感觉就是:好累啊!我的耳朵累,入耳的全是我的声音,我的嗓子累,我不停地说了两堂课。此时我只想牛饮一大杯水。但是,我的心情是愉悦的。
我通过观察,我已经发现了班上几个愿意表达的孩子。比起昨天民主选举班干部的气氛,今天要活跃多了。我也希望,通过这样的鼓励和赞美,改变的不仅仅是孩子们在课堂上愿意说,也能使他们在生活中变得自信。
我知道,这条路一定要坚持走下去,尽管走得很累。既已选择,就该坚定!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6
这是我第二次执教这篇课文,面对不同的学生,用的是同一份教案。因为刚接手这个班,不知道学生的功底如何,就先按照原本的课件来上课。相比起上届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明显活跃很多,在第一堂新课上表现得也挺认真,虽然朗读水平不好,但是读得也算流畅。
词语教学:
在生字词方面,我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只是先让学生齐读了三次课文,又齐读了《词语手册》,学生也自由读了几遍课文,课堂上并没有专门读生字词。将词语带入到句子中去读进行了好几回,从作业本情况来看,“看拼音写词语”这题全对的学生不多,错误集中在“吟诵、陡峭”二词。
(一)浅尝文字,初识文本前后呼应之美
我出示了开头和结尾,让学生品读这三个自然段,想一想:这样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色?(首尾呼应)师引:开头带着好心情,回家又——带着好心情和好记忆。学生很快就能找出开头和结尾都有一个相同的词语“好心情”,随之就很容易地说出这是“首尾呼应”,可见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难题。
不足:对于开头和结尾,我没有花时间细讲,只是让学生读过,和我教案中预设的有很大的出入。
教案:
1.想象一下,当作者写下这个开头的时候,他的耳畔是否恰逢鸟鸣声声?
预设:“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说明这里鸟语花香。(师评:你一定想表达,开头带给你清脆的感觉,你一定听到鸟鸣声了。)
2.拓展:栀子花见过吗?有一首歌叫做《栀子花开》,唱一句。
3.师:孩子们,我们想象这鸟鸣声声,微风满怀,露水夹杂着栀子花的清新气息,有感觉地来读读这个清脆生动的开头。(生齐读开头)
4.这叫首尾呼应(板书),既然文字是对应的,那我们就对应着读读。(女生读开头,男生读结尾)
这一环节用时很短,但就作业情况来看,大部分都能掌握这个知识点,开头和结尾并不难,也不是文章重点。但我觉得我今天这样子的上法太随意。
(二)寻芳文字,梳理山中好友排列之美
对于“单元提示”我也是一带而过,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单元应该注意什么,以及联想和想象是本单元的重点。其实应该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发现,这是我备课的疏忽。
对于寻找“山中有哪些朋友”这个问题,学生们反应很快,回答得很准确,但是在作业本上好多学生审题不清造成答案错误。
疏漏:脚步映衬出对应美
师:请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作者在山中访友的幽径上留下的一串脚印,你发现了什么?
课堂上完全没有提及这个问题,直接跳到讲“老桥”了。明天补上。
(三)溶解文字,探寻文本内部对应之美
在讲“老桥”时,重点关注“德高望重”的意思,一个女生当即说出了词语的意思,后来我又让学生把意思抄写到书上。关于“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依然如旧”的句词对应,学生们居然能很快地说出来,而且找的都对,去年的学生在这个环节速读稍慢且有错误。
在讲第五自然段时,我主要让学生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也能发现这是排比对应。但是这个环节上的和无趣,也没有教案中预设的练笔,进行的速度很快。
总评:朗读是我的弱项,我不会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课堂中语音语调也很平淡,在让学生读时,学生也只是很平淡的读过去,没有融入感情,没有投入到文字里去。由于备课不充分,很多教学细节没有涉及,本班男生过于活跃,课堂上很难安静下来。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7
今天执教了《山中访友》这篇课文,因为是高年级的课,所以,“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成了设计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课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当作“友”来写,但是,在表达上各有特点。很遗憾,我没有让学生完整地、对比地感受这种特点,“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渗透得不是很到位。
先说第3自然段,这一段是作者对老桥的倾诉: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弓着腰……唯有你依然如旧。这段中用了4个”你”,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转换了观察的角度,改为第三人称叙述,林中的“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在进行这一段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过渡的:“老桥是我的老朋友,树林是我的什么呢?”如果再追问一句:“作者还是像对老桥那样倾诉吗?”学生可能体会到表达上的不同。
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了 “鸟儿、露珠、树” 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这样导读:“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如果能体现这一环节,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
第5自然段的问候语,是作者与山里的一切融为一体后与山中朋友心与心的交流:“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清凉的山泉,”体现了作者对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是山泉对作者的情,作者不仅直接对山泉说话,连山泉对作者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情到深处才有这样的体验啊!
如果说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达是:“我”对“桥”,
那么第4自然段却换了个角度,是:“树林”对“我”,
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从“我”对“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从“山中的一切朋友”对“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学时,抓住其中的一句,让学生感悟这其中“情”的倾诉对象之别,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表达上会更明确,更有针对性。
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水乳融。走出门是“好心情”;见到老桥是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走进树林是“鸟儿、露珠、树”对“我”的亲密无间之情;与“山中万物”是“互诉心声”。
本节课最后3个小段处理的有点匆忙,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灵活地教学。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8
秉承着这一目的与宗旨,我进行了《山中访友》的授课。重点是通过课文随堂讲解,教授孩子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运用到今后的写作当中,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
一、教师评价、激励语言到位,学生参与程度高。
在观看研修视频中,我充分体会到了教师评价语言的重要性,因此,此次授课我特别关注到了这一点。我抓住每一个可以鼓励、表扬孩子的机会对其进行点评:写字姿势、课文朗读、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准确性方面。我真的发现,与以往的课堂不一样了,孩子们都爱举手发言,积极性特别高。
二、课堂环环相扣,自然顺畅。
一节优秀的`课堂背后必定是教师精心的设计,作为一节树标课,我想尽我最大的努力做好。因此,不仅仅是教师要备教材,同时教师还要备学生。于是,我尽可能地设想到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此,吃透课本,吃透学生,才能将课堂了如指掌,进行得自然顺畅。
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本节课中,我以第一个比喻句、第一个拟人句为例,进行教学,之后让学生模仿着来分析句子中的修辞手法。起初可能很难,但是慢慢会发现孩子的模仿能力、发现能力都很厉害,课堂一下子就活了。
四、教学与写作相结合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节课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在教授孩子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同时运用小练笔、课后作业让孩子复习修辞手法的使用,对今后写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有优点,同样也有不足之处:
一、教学形式单一,缺少合作、交流学习
由于课程设计的原因,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小组、同桌之间的交流、讨论,大部分时间是老师与学生个人的对话。这样给孩子交流的时间少,思想的碰撞少,得出来的观点就比较单一。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会注意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孩子,让他们学会自主、交流、合作,进行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教师语言感染性不够强烈,学生体会自然美有待提升。
《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比喻、拟人的修辞运用得相当准确、恰当,语言优美,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但是,在授课过程中,我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呼唤山泉哥哥、溪流弟弟、白云姐姐等等,但是,在语调上还有待改进、提高。
我一直坚信,优秀的老师带给学生的课堂必定是美的享受,因此,我会更加努力的!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9
这节课我把许多问题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学讨论,让他们自己通过合作、探讨,找出答案。学生有了竞争的天地,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热情高涨,引发了多姿多彩的阅读体验。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读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不热爱生活呢?那“童话般的世界”是老少皆宜的。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平凡人生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0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面对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感染学生。我充分利用朗读,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利用插图,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二、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单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四、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五、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但是每一节课都有不尽完美之处,比如在备学生的环节就做得不够到位,使得课堂上控制的能力不是很强。
本课教学时,自我感觉不错。我认为课堂上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一、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
为了使学生喜欢阅读,我在备课时设计了许多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比方说在指导第3、第4自然段的阅读中,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再通过配乐和课件再现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让他们对阅读课文产生兴趣;在指导第四自然段的阅读中,通过表演读的方法,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重视读的层次性
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层层推进,学生经历了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有感情的过程。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默读、表演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课文。
三、重视读中积累
我在平时特别重视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好词好句,语文本身就是需要长期积累的一门学科。要让学生在平时阅读的同时多动手动脑记录下喜欢的好词好句,必要时候可做批注。日积月累语文的作文水平以及遣词造句水平不知不觉上了一个台阶。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1
手捧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课本,我和孩子们进入了小学阶段最后学年段的学习。
打开语文书本,第一单元的《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它等待着我们用心灵去倾听,去感受。于是我和孩子们迫不及待地随着作者李汉荣到山中去拜访了他的朋友们。
一、设疑入境
初读课题《山中访友》我马上想到了:“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因此,课文教学法的导入并以《寻隐者不遇》的经典诗篇诵读中进入了对课文学习的思考,诗人对隐者的寻求不遇,那么他会遇到什么呢?这种张冠李戴的导入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可是细读课文才知道作者笔下的“友”那是大自然的精灵:古桥、树林、山泉、小溪……古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走进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互换眼神、自己也成了一棵树,山泉捧出明镜让我梳妆......这一切唯有童心才能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好吧,让我也像作者一样“带着满怀的好心情”领着孩子们在童心世界里飞吧!教学中通过快速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并通过课文首尾两个句子的写法和句子中的词语揣摩作者的心情,从而找到了整篇文章的教学情感基调。在这种基调的'熏陶下寻找作者到底访问了哪些朋友,用笔在书上圈划出来,并引导学生逐一和他们亲切地打招呼:老桥老朋友、树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 .......一种亲切、和谐的课堂氛围悄然形成。
二、读“友”“感”情
本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透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因此,教学过程中我大胆地放手让孩子们在诵读中,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到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再读课文,对最有趣的朋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拿起笔在文中写写画画,留下了自己的阅读感悟:
1.读出对“桥”的尊敬;
2.读出与“树”的知己;
3.读出对“泉、溪、瀑、崖、云、雀”之热切;
4.读出对“落花、落叶、石头”之敬畏;
5.读出对“天地”之感恩
配乐朗读,学生们兴趣盎然地翩翩起舞,“小鸟向我飞来了!”听着悠扬宛转的音乐,孩子们似乎自己真的生了一对翅膀,拍打着飞向那葱郁的树梢,蓝丝绒一样的天空中漂浮着雪一样的白云,它们无忧无虑地飘动,或浓或淡,或聚或散,还时不时地变换形态,在这样的天空中飞翔真舒服,喳喳的云雀在空中微微荡漾。合上书本,脑海里浮现出童话般的世界老桥老朋友、树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 .......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墟里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人与自然合一,人与自然共生。
带着满怀好心情随着作者在优美的字里行间里飞,真浪漫!
三、仿段练笔促表达。
本课的教学要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第二人称写法,面对面的描写与抒情和物我交融的独特感受)及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在教学“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一段时,作者连续跟六个朋友打了招呼,引导学生再想一想:这山中还可能有哪些朋友,你能像作者一样说一说吗?(你好, 的 !你 )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2
1、这堂课教学设计的环节比较新颖,出乎学生的意料。所以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效果明显,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教学的几个环节层层深入,不仅保证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质量,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三个主要教学环节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教学中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又让学生汲取到丰富的个性养料,完善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教学《山中访友》时,考虑到这篇文章是一篇词美、句美、情美的佳作。故将教学目标定为“用我的心感受朋友美好的感情”,“用我的心抒发自己对朋友的美好心声”,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重视。学生通过朗读,认识了大自然的朋友;通过自由品读、研读分析,感受到了“我”对大自然的尊重、热爱、感激等。这完全是学生自己阅读实践的结果。教师并没有用自己的思考束缚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没有用统一的标准去统一学生的思想。正因为如此,学生在课堂上妙语连珠,不时有思维火花的闪现。
3、山中访友》中表现出作者健康的个性,作者心中充满友爱、真诚、感激。学生在品读,研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许多高尚的品质─或默默的奉献,或纯洁正直,或坚韧热情,并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地他们会学会正直、热情、奉献、赞赏,特别是在“用我的心抒发自己对朋友的美好心声”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有人在赞美白云、瀑布,收获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人在赞美雪花,富有诗情画意;有人在赞古桥,学到了敬重和坚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得到了培养,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参与的人生态度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熏陶、感染、形成。然而,这次学习活动如果不在课堂里上,而是真正带着学生走进多姿多彩大自然,让学生目睹到真实的自然景物,放飞想像的翅膀,与大自然促膝长谈,我相信,这次学习活动会更精彩,学生对美的品味会更深刻教学。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3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教学完这篇课文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如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在交流中感知全文。课题《山中访友》既是全文的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之凝聚。揭题后让学生猜测作者去山中访友的对象,然后让学生去文中找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明白了作者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概括地说,这山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二﹑以读激情,交流明情。课文在叙述的时候很有特色,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娓娓道来,有时感情强烈了又用第二人称直舒胸臆。在第五自然段的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了精读、品读等多种朗读方法,除了让学生读好作者跟老友打招呼,也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山中的景物跟作者打招呼,老朋友见面后的亲切感学生们完全的体会到了,这样也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文章那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般的情怀。
三﹑放飞想象,学会表达。课文的另一特色就是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如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的描写。“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再从三年级的课文《荷花》中的文段“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引导他们想象并写作。
教学这篇课文,学生们较有收获,他们是快乐的。教学基本上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能力得到较全面的提高。但课堂还有很多不尽完美之处,比如课堂关节不够紧凑,有些环节间的过渡不自然,没能很好地照顾到后进生。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4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 走进山林,探访善终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题《山中访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详明的表现手法之凝聚,是这篇作品中不可忽视的文眼。在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文本的线索:
(1) 揭题后,我让学生猜测作者去山中访友的.对象是谁呢?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2)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通过初读课文,学生明白了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概括地说,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3) 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然后让学生细致深入地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读体会,再组织交流。
片段一:
师: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生齐读)
师:一进山门,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学生交流)
生:作者非常敬重他,说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师:有道理。谁知道“德高望重”的意思?
生:德高望重就是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师:那你们从哪儿体会到他的德高望重?
生:他把很多人人马渡过对岸,给大家带来方便。
生:他在涧水上已经站了几百年了,说明他为大家服务的时间很长很长,从这儿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德高望重”。
师:说得好。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老桥,你如……”(生齐读)
师: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作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4) 在教学快结束时,我问学生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学生纷纷回忆到:春游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愉快,看到小鸟和树枝随风摆动,我们觉得他们的心情和我们一样高兴,小鸟在快乐地唱歌,树枝好象也在欢乐地舞蹈。我通过激发学生回忆类似的体验,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总之,在教学时,我更多地考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收获,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主线理解全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5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文学作品教学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基于这点,《山中访友》一文的教学目标定为:尊重文本,突出欣赏,强调语言品味,重视联想和想象,注重阅读的过程和方法。从整个课堂情况来看,本课的这些教学目标基本能一一落实。
综观全课,有两点还是比较满意的:
1、精心设计流程,铺设对话梯度:
本堂课中,把教学流程设计为:先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与作者情感,,再以品味作品中精粹的语言为支点,以诵读为抓手,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仿写,进一步感受作品的魅力,实现学生与文本、教师、作者等的多重对话。其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个性美读、模仿写作这三个环节上。在这里,品味语言就是发现、咀嚼语言之妙,个性美读就是感悟、欣赏语言之美,模仿写作就是触摸、习得语言之本,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诵读的基础之上。如果说品味语言只是“明于心”的话,那么个性美读就是“明于口”,而模仿写作就是“明于手”,这样的教学流程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由模糊到清晰,从鉴赏到创造,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收到了品悟式对话教学模式应有的效果。另外,随着这三个教学环节的逐步展开,课堂对话的宽度和深度也随之扩大。学生由着重于生本对话(品味语言)转到着重于立足文本的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作者的对话(个性美读),最后开始与大自然、与自我对话(模仿写作),整个课堂教学就这样呈阶梯式对话进行,将对话进行到底,将对话逐步深入。
2、巧用音乐背景,创设对话情境:
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能唤醒人的艺术感觉。”自古以来,文学与音乐就有着难解之缘,优美的音乐流入语文课堂,在营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像教学《山中访友》这样的美文,就巧妙地选用了三段优美的音乐,确实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上课之前,播放了第一段音乐,这段鸟儿欢叫的音乐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形成了阅读期待。而学生的阅读期待越强烈,与文本的.冲撞就越激烈,在与文本对话中的收益也就越丰富。在品味了文章优美的语言之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个性美读,放了第二段音乐,音乐与朗读的有机结合,既愉悦了师生的身心,又让语文课在审美中进行,得到了美的享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模仿写作时播放的第三段音乐,仿佛把学生带到了一个美妙的大自然中,较好地拓宽了对话的空间,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触动了学生的情思,笔下的仿写作品也越来越精彩。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要想使这个过程精彩纷呈、师生教学相长,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是极为重要的。虽然本课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但教学像《山中访友》这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美丽的景色、表达美好的情感的散文,采用这种多读、多品、多悟的品悟式对话的教学模式实在可以收到异曲同工之效。
第三篇:《山中访友》教学反思(推荐)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让学生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通过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数据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特色。最后进行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文分析时,用第三段做例子,重点讲解。其他的段落,学生自己读,先说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然后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最后强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来引起共鸣
进行本课,在仿写时处理的比较粗糙。朗读的时候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说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足够的重视。
第四篇:《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
面对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我校的教学评估一年也只有一次,我们从教的时间是何其有限,成功的体验对许多人来说是何其的珍贵。我是个很幸运的语文教师,在自己语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在放弃生物从事语文教学的10次教学评估中,无一例外的获得的一类课,而且近三年来稳居语文组的第一名。这个成功,有幸运,但决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访友》一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经验。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
为了让课件更美一些,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在课件中插入了本课的flash朗读素材,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 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2、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3、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4、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5、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
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
正是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来。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2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
面对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我校的教学评估一年也只有一次,我们从教的时间是何其有限,成功的体验对许多人来说是何其的珍贵。我是个很幸运的语文教师,在自己语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在放弃生物从事语文教学的10次教学评估中,无一例外的获得的一类课,而且近三年来稳居语文组的第一名。这个成功,有幸运,但决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访友》一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经验。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为了让课件更“美”一些,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在课件中插入了本课的flash朗读素材,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二、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四、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五、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
正是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来。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3
《山中访友》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以此文为依据,进行学习意图有两个:一是,通过感受作者描绘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学习作者运用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同时积累优美的语言。
一、依据教材,加强基本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讲体会美、感悟美其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们生活的经历太单调,太单一感触就比较匮乏。为了调动他们审美情趣,我运用美文赏读教学法。一堂好课要有好的预设,在讲课之初我先让有条件上网的同学听《山中访友》的朗读。然后跟读最后在班上示范读。
初上课,让没有在网上听朗读的同学先读课文,读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同学听的很随意,表情木讷,甚至有的同学都不知道已经读到什么地方了。当这样读完整篇文章后,班中大部分同学都不知道课文讲了什么内容。随后我让刘雨欣(网上听过)同学读,这个同学平日里朗读基本功好。我发现在她读的过程中同学听的都很认真,面部表情也丰富了。因为她的原因带动了整个课堂的气氛。当我让学生将书合起来,我读他们接读时就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我读“走出门,就与微风( )”“风中含着露水和( )气息”“早晨( )!”同学们居然可以背出来。此时我发现同学们已经进入了作者优美的文字中,所以我趁机问:“通过这些描写,你是否读懂了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结果班中所有同学都举起了手,我让同学一起回答,答案很准确。因此我总结出:调动学生对美好事物、优美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很有效的办法就是:引领作用。所以佳文赏读再跟读再示范读的'方法是我语文教学的一种新模式。很多学生对文字感觉也就是视觉感较差,但听觉远远好于视觉。所以这种模式是将视觉转化为听觉,让学生更好的吸收。通过听、读两项训练让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朗读除了要调动审美还要注重基本功的的训练,我采取纠错法。为了强化认字、字字的能力,在读文过程中让每个学生认真去聆听,读完后让其它同学找读错的地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同是又将说结合起来。因此,教学中我也注重学生听、说、读的能力。
二、依据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运用想象的手法来表达情感是本文的特色之一。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为了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我采用了模拟情境法:照课文句子仿写句子。当文章讲到作者与山中景物对话的段落时我让学生跟班中的具体事物结交一位朋友,然后想象想对这位朋友说的话。有的学生将盆花看成是自己的一位朋友,对花说:“你好!美丽的满天星!你绽放的每一朵小花,都是在邀请我去品香吗?”有的学生对锁头说:“朋友,你好!忠诚的守位者,默默的工作,谢谢你。”……听着学生表述我欣慰术了,同时也感到了无比的幸福。是的学生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需要我们去开发。
通过《山中访友》一文的学习,学生不但增加了生字、新词的积累,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丰富了想象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浓厚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当然,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怎样通过活动开展,更好地体现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如何巧妙设计活动、挖掘活动的深度,使活动与教学内容不至于流于形式,达到设计意图和课堂教学目标;如何将活动延伸至课外,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让语文课真正有效地“活”起来。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4
【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课文简析】
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老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你们久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板书:
题目、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课件)
(抽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 唱和(hè) 玄(xuán)奥 栀(zhī)子 津津(jīn)乐道
清澈(chè) 树冠(guān ) 湛(zhàn)蓝 凝(níng)静
犬吠(fèi) 吟(yín)咏 憔(qiáo)悴 禅(chán)心
2、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思考课后作业一: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怎么称呼他们?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目。
3、回答思考的问题,并提出疑难。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⑴ 交流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⑵ 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4、快速浏览说话: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朋友”?用“我喜欢……因为”同桌说话。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精读第三段,教给学习方法:
⑴ 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⑵ 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⑶ 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
(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⑷ 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⑸ 小结:
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说说我们学习这一部分的方法。
讨论明确: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诵读课文。
2、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自学提纲:(课件)
山泉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 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方法。
⑵ 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⑶ “抬头望你,我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这句话中的“你”指什么?作者善于联想,由“悬崖”想到“隐士和高僧”,那么“悬崖”“隐士和高僧”有什么相似之处?
老柏树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 请概括上面第一节的内容。
⑵ 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⑶ 文中加点的“恩泽”一词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⑷ 为什么说我和蚂蚁“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⑸ 结尾的省略号改成句号行不行,为什么?
3、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4、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5、诵读课文,再次感受自然之美和课文的语言之美。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5
本学期我担任六(2)班的语文教学,并兼任班主任工作。回眸半学期的语文教学,真是浮想联翩,历历在目,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亲一轮课程改革强劲的东风,催生了本册教材所具有的代表性,逻辑性,完整性。它体现了“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原则。现将本学期第一单元《山中访友》的教学做个反思: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为了让学生走入文本,课前我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如课文说作者:带着满怀的好情绪“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好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到山中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第三段时,读者便才恍然大悟,原先作者要访的是石桥,树木,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粒,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作者把自我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热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的世界“。
我设计的练习充分体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问题:
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展示想像,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第一问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述的景点,理清思路;第二问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关于第一问要引导学生透过抓关键词来回答。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自然界的各种景物,如:石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等;关于第二问的回答,参见”教学参考“有关的资料。
总之,教学有喜有忧,有花有果,有香有色;但也有不足之处,我将继续加强学习,丰富自我,把握新的教学理念,让自我所教的学科更上一层楼!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6
光阴似箭,在不知不觉中本学期悄然逝去,反思自我工作,能够依据课堂教学常规,认真执教,及时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和学校临时布置的各项工作。充分运用文本,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借助文本,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人文情怀。其载体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
即对学生进行字词句教学,语言、语感训练,又进行理想、情操等的陶 冶,尤其在“文”上下功夫。比如《山中访友》,我借助文本引导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熏陶,反复朗读和品味,从而培养他 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尤其运用多种方式感情朗读课文,让学生深刻地领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真情和深情,还设置了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讨论:文章所写的都是景物, 为什么不说山中观景而说山中访友?在这些大自然众多的朋友中,你最喜欢谁?以此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喜爱。在拓展部分:假如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成了你 的朋友,请你扮演某一角色(如游人)来进行介绍。在这里把学生和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投身自然的崇高情怀,在朗读和品析中提高语文素养。
二、选择多种阅读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效率。
阅读方式单一,会造成课堂上的心理疲劳,造成学生不愿读下去,乃至恹恹欲睡。我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变换阅读方式,学生觉得新奇,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从而提 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学《山中访友》,首先是听读,让学生听录音,看画面,感知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接着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理解作者 是怎样介绍这些朋友的;然后采用了指名朗读、齐读、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之中,体会课文内容、写法和语言。多种阅读方式的运 用,使课堂充满琅琅书声,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调动各种评价手段,激活课堂氛围。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评价非常重要,运用得好,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反之则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教学《山中访友》 时,将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激活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如在齐读课文感受家的温馨后,让学生谈谈读得好不好,他们自我评价:“没读出 感情、亲情,没有把自己当作大自然的一份子。”分角色朗读后,让学生和先前的朗读比较并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深入地进入文本。除此,在上课时我还注意引 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让学生从他人的评价中得到新的感悟。老师的鼓励性、激励性评价更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像“读得不错,流利、有感情”、“有自己的感 悟”、“再深入思考一下,你的答案会更精彩”这样的语言在课堂上比比皆是。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我做的还不 够,我会努力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执教能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科研水平。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7
《山中访友》,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升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景物、优美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为重要。
我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上课时,首先出示文题,我以本文题目展开线索。因为课题是全文的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是本文的文眼。所以我让同学么们边读边思考:
(1)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3)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让同学们揣测文章的内容,捉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得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稀有动物,有的认为去访问某个建筑等等,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
2、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本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投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让人越读越爱步释手。因此,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收获:学习了这一课,我们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8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资料为“感受自然”。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情绪”,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让学生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完美情怀,透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但是学生已经具备了必须的朗读潜力,能够透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透过阅读体验能够和作者产生必须的情感共鸣。
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透过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透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透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数据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特色。最后进行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潜力。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潜力得到提高。
在课文分析时,用第三段做例子,重点讲解。其他的段落,学生自我读,先说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我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然后说自我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我的机会。
最后强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样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来引起共鸣
进行本课,在仿写时处理的比较粗糙。朗读的时候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说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足够的重视。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9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教学完这篇课文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如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在交流中感知全文。课题《山中访友》既是全文的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之凝聚。揭题后让学生猜测作者去山中访友的对象,然后让学生去文中找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明白了作者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概括地说,这山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二﹑以读激情,交流明情。课文在叙述的时候很有特色,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娓娓道来,有时感情强烈了又用第二人称直舒胸臆。在第五自然段的`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了精读、品读等多种朗读方法,除了让学生读好作者跟老友打招呼,也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山中的景物跟作者打招呼,老朋友见面后的亲切感学生们完全的体会到了,这样也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文章那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般的情怀。
三﹑放飞想象,学会表达。课文的另一特色就是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如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的描写。“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再从三年级的课文《荷花》中的文段“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引导他们想象并写作。
教学这篇课文,学生们较有收获,他们是快乐的。教学基本上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能力得到较全面的提高。但课堂还有很多不尽完美之处,比如课堂关节不够紧凑,有些环节间的过渡不自然,没能很好地照顾到后进生。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0
这节课我把许多问题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学讨论,让他们自己通过合作、探讨,找出答案。学生有了竞争的天地,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热情高涨,引发了多姿多彩的阅读体验。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读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不热爱生活呢?那“童话般的世界”是老少皆宜的。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平凡人生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1
没有导学案,但按四读法的预习要求来进行,也是一样的。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尤其是其中的流程,秩序等学生们要适应,所以第一课时耗时三节课。现在整理一下,有这么几个注意的地方:
1.分好组,定好组员,明确规则之后,再进行学习时的流程要清晰。而且内容所需时间是需要实践再去确定的,因为刚开始,学生们还不是特别明确该帮什么,可以做什么,所以还需要老师随时提醒总结,需要磨合和适应。
2.第一课时,以检查预习,过关字词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及明确下节课探讨目标为主。流程可以是学习单元目标后,出示课题,再检查预习。检查预习时,是先小组内科代表和组长一起检查,并进行评价登记,然后全班汇报情况(在实施时,各组没有自学接着起来汇报,因此浪费了些时间,而且中间需要提醒声音要响亮),教师根据汇报情况汇总到小组评价中。这里是花了些时间的,下堂课的要记录下这里所用的时间。
3.其后,各组练读,组内交流预习的字词,这里,老师要首先提示:
第一,组内可以按照“读的展示练习——一起说字——一起说词——一起说段意,综合出最简洁最准确的——一起说说自己的感受和质疑——再进行说字词段意感受的同学的分工”的顺序进行,一定要分好工,避免站起来后一个说完空档没人往下接;
第二,站起来时注意礼仪,可以以“请大家聆听我们分享的第X段”等的方式开头,同时发言声音要响亮;
第三,提醒在说的时候,发言的小组就是全班的老师,可以在自己的`提醒完后随机提问其他组的某个同学,答对表扬,答错提醒;
第四,提醒字词或段意时,可以去黑板上板书,要提前离位做好准备,此外,不是所有字词都需要提醒的,抓最容易错的那些,需要上黑板板书的也不一定是全部字词,而且板书示范时要写大一些,写高一些,可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示出易错的地方;
第五,难点字的分享,主要写生字表和“词语大盘点”中要求会写的词语中易错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正确读法。分享时可以找形近字一起辨析,像听写检测时就发现同学易错的是“挺拔”,容易写成提手旁加“延”字,“拔”容易忘写点;“陡峭”容易将“峭”写成“阝”旁;
第六,词的分享,主要是生词的理解或四字词的
解,也可以是自己特别联系上下文读懂的词的分享;
第七,提醒其他组要注意倾听,同时可以在发言小组说完后立即自己站起来更正或评价,评价有理的即采用,尤其是声音小和有学生未参与字词段意及感受分享的有一个就批评一次;
第八,要提醒其他组发方时,听到有价值的或自己没想到的,及时做好笔记;
第九,评价员要随时记录,组员倾听不认真,开小差或溜号的时候要用笔轻敲其桌面提醒并批评在案,对发言得到表扬的要同样及时记录下来;
第十,提醒不要说重复的。
4.全班展示时,因为有就点评和评价,没有很连续地一段接一段地进行分享和评价。不断磨合适应后,应该会有改善,下篇课文的学习时要注意统计下所耗的时间。
5.理想状态是:组内迅速检查,汇报干脆利索;组内预习交流时各抒己见,有互为补充;全班分享时,一组说完其他组即时进行评价,能一组接一组,声音响亮地汇报,说的小组都能以小老师的姿态自信地分享。
6.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在对小组展示的肯定表扬和对无效误时环节的果断喊停以及对全班同学未提出需更正的地方做引导上。我想在第二课时对文本的研读分析感受中,教师的引导又会有新的内容的增加,待续……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2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在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2、课堂上引导学生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3、课堂上让学生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4、课堂上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正是本着以上的设计,使学生在品、读、悟中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课文的美!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3
今天执教了《山中访友》这篇课文,因为是高年级的课,所以,“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成了设计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课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当作“友”来写,但是,在表达上各有特点。很遗憾,我没有让学生完整地、对比地感受这种特点,“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渗透得不是很到位。
先说第3自然段,这一段是作者对老桥的倾诉: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弓着腰……唯有你依然如旧。这段中用了4个”你”,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转换了观察的角度,改为第三人称叙述,林中的“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在进行这一段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过渡的:“老桥是我的老朋友,树林是我的什么呢?”如果再追问一句:“作者还是像对老桥那样倾诉吗?”学生可能体会到表达上的不同。
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了 “鸟儿、露珠、树” 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这样导读:“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如果能体现这一环节,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
第5自然段的问候语,是作者与山里的一切融为一体后与山中朋友心与心的交流:“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清凉的山泉,”体现了作者对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是山泉对作者的情,作者不仅直接对山泉说话,连山泉对作者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情到深处才有这样的体验啊!
如果说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达是:“我”对“桥”,
那么第4自然段却换了个角度,是:“树林”对“我”,
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从“我”对“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从“山中的一切朋友”对“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学时,抓住其中的一句,让学生感悟这其中“情”的倾诉对象之别,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表达上会更明确,更有针对性。
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水乳融。走出门是“好心情”;见到老桥是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走进树林是“鸟儿、露珠、树”对“我”的亲密无间之情;与“山中万物”是“互诉心声”。
本节课最后3个小段处理的有点匆忙,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灵活地教学。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4
因为是高年级的阅读课,所以,“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成了设计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课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当作“友”来写,但是,在表达上各有特点。很遗憾,我没有让学生完整地、对比地感受这种特点,而是在感受语言文字情感的基础上渗透进“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渗透得不是很到位。
先说第3自然段,这一段是作者对老桥的倾诉: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弓着腰……唯有你依然如旧。这段中用了4个”你”,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转换了观察的角度,改为第三人称叙述,林中的“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在进行这一段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过渡的:“老桥是我的老朋友,树林是我的什么呢?”如果再追问一句:“作者还是像对老桥那样倾诉吗?”学生可能体会到表达上的不同。
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了 “鸟儿、露珠、树” 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可以这样导读:“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给忘了,现在补上,希望大家能看到我的这一设计。)如果能体现这一环节,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
第5自然段的问候语,是作者与山里的一切融为一体后与山中朋友心与心的交流:“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清凉的山泉,”体现了作者对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是山泉对作者的情,作者不仅直接对山泉说话,连山泉对作者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情到深处才有这样的体验啊!
如果说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达是:“我”对“桥”,
那么第4自然段却换了个角度,是:“树林”对“我”,
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从“我”对“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从“山中的一切朋友”对“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学时,抓住其中的一句,让学生感悟这其中“情”的倾诉对象之别,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表达上会更明确,更有针对性。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水乳融。走出门是“好心情”;见到老桥是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走进树林是“鸟儿、露珠、树”对“我”的亲密无间之情;与“山中万物”是“互诉心声”。
诚如是,语文课不真的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了吗?
悔之晚矣!!!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5
《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时,我以《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本文的线索。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让学生细致深入地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的句子,读读体会,再组织交流。然后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生动地表达自己对山中“朋友”感情的方法。
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朗读。经过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表达的感情。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魅力,感受到了文章所特有的那种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样的感情。
可以说,没有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很难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同时,我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讲课过程中,我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如在分析第四自然段的“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课树都在望着我”这两句时,我就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猜想它们当时可能在交流些什么内容呢?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一堂课我都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主线,我觉得作为教师,在强调打好基础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通过每一次的查漏补缺,相信会使自己的教学更近完美。而本节课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第五篇:《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
通过昨天的接触,我就发现新学年我面临的一班孩子都比较安静。他们不是喜形于色,他们不会唧唧喳喳,他们不会欢呼雀跃。我跟他们谈论什么的时候,他们的表情都是害羞的,矜持的,畏手畏脚的。
这样的孩子们也很讨人喜欢的,因为这样的孩子学习的时候会比较塌实认真。但是,对于语文老师的我来说,这样的孩子对上语文课还是不利的,课堂会显得沉闷。
其实孩子们显得安静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孩子天生的性格不张扬,其二是孩子们的自信心不足。
因此,今天我给孩子们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就定位为,激发孩子们表达的欲望。
一上课,我就告诉孩子们,我喜欢的孩子们是什么样的。
一、侃侃而谈。上课的时候,我希望你们能大胆地畅所欲言,想说什么说什么。课堂是大家的课堂,不是老师的课堂,不是部分学生的课堂。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权利和义务。能说就是胜利,千万别害怕你说错了老师会批评你,能说代表你在思考,你在努力,你在进步。因此,孩子们,老师会给你们每个同学发言的权利和任务,因此,也希望你们能用自己的'声音给老师一个满意的答复。
二、专心致志。上课的时候,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尽量做到一心一意。老师也知道,你们还是孩子,你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会有整整的40分钟。因此老师也不提不切实际的要求,40分钟都专心致志。但是,孩子们,你们必须尽量延长你专心致志学习的时间。因为,你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升入初中,你们每堂课的时间会延长到45分钟。孩子们,能力是逐渐培养的,因此,从这学期开始,培养自己聚精会神学习的能力。老师也会努力,使自己的课生动有趣,我也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给老师多提要求,帮老师进步。
虽然说,开课之前我滔滔不绝说了这么说。但是,课堂上,孩子们依然比较沉闷。于是,我放慢了上课的节奏。每个问题,多让几个孩子回答问题,然后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而且,我把问题放低了难度,让问题简单化。
于是,这堂课,只能听见我在教室里不停地说:“很好!”“不错。”“你考虑的很全面。”“真厉害!”“你……个词用的好。”“还有谁想说?”“谁能大胆的举手告诉老师?”“我们男同学和女同学比一比。”“我们四个小组来比比。”今天,我几乎用尽了赞美之词。
整整两堂语文课,我根本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只带着孩子们品读了部分段落。下课铃声一响,我唯一的感觉就是:好累啊!我的耳朵累,入耳的全是我的声音,我的嗓子累,我不停地说了两堂课。此时我只想牛饮一大杯水。但是,我的心情是愉悦的。
我通过观察,我已经发现了班上几个愿意表达的孩子。比起昨天民主选举班干部的气氛,今天要活跃多了。我也希望,通过这样的鼓励和赞美,改变的不仅仅是孩子们在课堂上愿意说,也能使他们在生活中变得自信。
我知道,这条路一定要坚持走下去,尽管走得很累。既已选择,就该坚定!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2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至第三自然段,我们会猛然发现作者通篇运用了想象、拟人的手法将山中的景化作友人。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此,我在开篇的时候设置了这样的环节。“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几位朋友?”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内容以及结构。接着是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思考“你觉得作者与山中朋友的感情如何?你在哪里体会到了?”。以这个问题带动学生感受文中语言文字的情感。学生在默读、汇报交流中都提及了文章运用了许多优美的修辞句子。在指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的.同时,一并让学生体会当中的表达方法特点。在第一课时里,我就让这两个问题作为主线问题,让学生在充分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文中表达方法的特点。
在第二课时中,重点在于作者是怎么展开想象与联想表达情感的,以及体会句子的美妙之处。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
“鸟儿、露珠、树”
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本来可以引导学生:“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做得不足。如果当时我能体现这一环节,相信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可惜当时上课时,我就直接将想象这种表达方法跟他们讲了,而侧重点也放在了“想一想作者平时还会到林子里去和朋友们做什么?”或许是缺乏前期对表达方法的深刻理解,导致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展不开。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情感,在感受句子情感的同时体会表达方法,然后再学以致用,在体会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拓展思维训练。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3
这是我第二次执教这篇课文,面对不同的学生,用的是同一份教案。因为刚接手这个班,不知道学生的功底如何,就先按照原本的课件来上课。相比起上届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明显活跃很多,在第一堂新课上表现得也挺认真,虽然朗读水平不好,但是读得也算流畅。
词语教学:
在生字词方面,我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只是先让学生齐读了三次课文,又齐读了《词语手册》,学生也自由读了几遍课文,课堂上并没有专门读生字词。将词语带入到句子中去读进行了好几回,从作业本情况来看,“看拼音写词语”这题全对的学生不多,错误集中在“吟诵、陡峭”二词。
(一)浅尝文字,初识文本前后呼应之美
我出示了开头和结尾,让学生品读这三个自然段,想一想:这样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色?(首尾呼应)师引:开头带着好心情,回家又——带着好心情和好记忆。学生很快就能找出开头和结尾都有一个相同的词语“好心情”,随之就很容易地说出这是“首尾呼应”,可见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难题。
不足:对于开头和结尾,我没有花时间细讲,只是让学生读过,和我教案中预设的有很大的出入。
教案:
1.想象一下,当作者写下这个开头的时候,他的耳畔是否恰逢鸟鸣声声?
预设:“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说明这里鸟语花香。(师评:你一定想表达,开头带给你清脆的`感觉,你一定听到鸟鸣声了。)
2.拓展:栀子花见过吗?有一首歌叫做《栀子花开》,唱一句。
3.师:孩子们,我们想象这鸟鸣声声,微风满怀,露水夹杂着栀子花的清新气息,有感觉地来读读这个清脆生动的开头。(生齐读开头)
4.这叫首尾呼应(板书),既然文字是对应的,那我们就对应着读读。(女生读开头,男生读结尾)
这一环节用时很短,但就作业情况来看,大部分都能掌握这个知识点,开头和结尾并不难,也不是文章重点。但我觉得我今天这样子的上法太随意。
(二)寻芳文字,梳理山中好友排列之美
对于“单元提示”我也是一带而过,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单元应该注意什么,以及联想和想象是本单元的重点。其实应该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发现,这是我备课的疏忽。
对于寻找“山中有哪些朋友”这个问题,学生们反应很快,回答得很准确,但是在作业本上好多学生审题不清造成答案错误。
疏漏:脚步映衬出对应美
师:请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作者在山中访友的幽径上留下的一串脚印,你发现了什么?
课堂上完全没有提及这个问题,直接跳到讲“老桥”了。明天补上。
(三)溶解文字,探寻文本内部对应之美
在讲“老桥”时,重点关注“德高望重”的意思,一个女生当即说出了词语的意思,后来我又让学生把意思抄写到书上。关于“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依然如旧”的句词对应,学生们居然能很快地说出来,而且找的都对,去年的学生在这个环节速读稍慢且有错误。
在讲第五自然段时,我主要让学生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也能发现这是排比对应。但是这个环节上的和无趣,也没有教案中预设的练笔,进行的速度很快。
总评:朗读是我的弱项,我不会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课堂中语音语调也很平淡,在让学生读时,学生也只是很平淡的读过去,没有融入感情,没有投入到文字里去。由于备课不充分,很多教学细节没有涉及,本班男生过于活跃,课堂上很难安静下来。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4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在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2、课堂上引导学生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3、课堂上让学生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4、课堂上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正是本着以上的设计,使学生在品、读、悟中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课文的美!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5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
一、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
二、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
三、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
《山中访友》作为“感受自然”模块的第一篇课文,极富想象力和感染力。作者通过独具匠心地想象把我们带入新奇的山林,描绘了美妙多姿的大自然,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本组课文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初读扫清字词障碍,为以后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打下基础。为了加深印象,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通过设置“再读课文”环节来实现。此时让学生多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基本能准确写出自己的感受。
课文在叙述的时候很有特色,时而用第三人称娓娓道来,时而用第二人称直舒胸臆。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变化,感受到这样写的妙处,在第五自然段的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了变换角色的朗读方法,这样也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课文的另一特色就是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如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的描写。在这部分我做了激情导语,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融入到课文的描述之中,感受这种想象带来的新奇的读书体验和表达效果。
因为本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透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另外,文章的'语言丰富生动,作者对山中景物的观察细致入微,体验十分深刻,许多描述能以极富变化的句式来表现,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所以,在学习中,每一部分都让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甚至精读、品读,借助多读来感悟、来体会、来玩味、来学习、来积累。
教学完毕,我认为学生基本能按照设计感受到作者热爱自然地美好情怀,能体会到新奇的想象给文章带来的神奇感染力,并通过本课学习到一些写作的技巧。但转而一想又发现忽略了一个问题:由于太注重对课文情感的体会,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学生只是在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里,而他们自己的感受呢?作者也许会对文章有自己的解读,而我给忽视了。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6
今天执教了《山中访友》这篇课文,因为是高年级的课,所以,“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成了设计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课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当作“友”来写,但是,在表达上各有特点。很遗憾,我没有让学生完整地、对比地感受这种特点,“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渗透得不是很到位。
先说第3自然段,这一段是作者对老桥的倾诉: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弓着腰……唯有你依然如旧。这段中用了4个”你”,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转换了观察的角度,改为第三人称叙述,林中的“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在进行这一段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过渡的:“老桥是我的老朋友,树林是我的什么呢?”如果再追问一句:“作者还是像对老桥那样倾诉吗?”学生可能体会到表达上的不同。
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了 “鸟儿、露珠、树” 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这样导读:“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如果能体现这一环节,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
第5自然段的问候语,是作者与山里的一切融为一体后与山中朋友心与心的交流:“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清凉的山泉,”体现了作者对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是山泉对作者的情,作者不仅直接对山泉说话,连山泉对作者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情到深处才有这样的.体验啊!
如果说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达是:“我”对“桥”,
那么第4自然段却换了个角度,是:“树林”对“我”,
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从“我”对“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从“山中的一切朋友”对“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学时,抓住其中的一句,让学生感悟这其中“情”的倾诉对象之别,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表达上会更明确,更有针对性。
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水乳融。走出门是“好心情”;见到老桥是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走进树林是“鸟儿、露珠、树”对“我”的亲密无间之情;与“山中万物”是“互诉心声”。
本节课最后3个小段处理的有点匆忙,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灵活地教学。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7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
面对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我校的教学评估一年也只有一次,我们从教的时间是何其有限,成功的体验对许多人来说是何其的珍贵。我是个很幸运的语文教师,在自己语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在放弃生物从事语文教学的10次教学评估中,无一例外的获得的一类课,而且近三年来稳居语文组的第一名。这个成功,有幸运,但决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访友》一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经验。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
为了让课件更美一些,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在课件中插入了本课的flash朗读素材,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 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2、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3、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4、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5、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
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
正是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来。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8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
面对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我校的教学评估一年也只有一次,我们从教的时间是何其有限,成功的体验对许多人来说是何其的珍贵。我是个很幸运的语文教师,在自己语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在放弃生物从事语文教学的10次教学评估中,无一例外的获得的一类课,而且近三年来稳居语文组的第一名。这个成功,有幸运,但决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访友》一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经验。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
为了让课件更“美”一些,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在课件中插入了本课的.flash朗读素材,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2、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字串5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3、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字串9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4、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字串1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5、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字串3
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
正是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来。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9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
我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看篆体字“友”,从古文字入手,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需要什么?进而让学生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的丰富极了。
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
为了让课件更“美”一些,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在课件中插入了本课的flash朗读素材,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二、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四、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水乳融。走出门是“好心情”;见到老桥是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走进树林是“鸟儿、露珠、树”对“我”的亲密无间之情;与“山中万物”是“互诉心声”。分页标题#e#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0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篇目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浓烈的情感。学习这些文章,使学生从中既能得到语文的滋养,又能得到美的陶冶,从而激发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这篇文章描写景物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
并且作者抒发感情也很特别,将山中的景物当成朋友来写,将进山看景比作进山看朋友,因此,显得真挚自然。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品位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文章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诗意的绘景。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及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并作适当的摘录。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美的感触,多停留在较感性肤浅的层面上,特别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景物的美及领略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方面,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景物之美以及景中蕴情的写法,是教师教学中应注重的。
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所以我将采用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反馈练习的学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练习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三、教学目标:
积极贯彻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力求在课堂上实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沟通和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湛蓝、清澈、唱和、玄奥、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1)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
(2)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3)初步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德育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品位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感受文中的童心童趣。
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大胆描述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程序:
1、速读全文,标示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两个问题。教师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①作者到山中寻访的友人是怎样的,跟你的想像相同吗? ②边读边勾画出描写山中美景的句子,理解后积累下来
3、问题研讨:
(一)你觉得学习本文还有哪些问题不曾弄懂?(字词句的含义,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等方面均可)
过程:
(1)确定四人小组,自选组长,由组长组织交流,所提问题能互答则互答。
(2)每组推荐一个问题,写在纸片上,交给老师。
(3)教师把问题稍作归纳,引导学生自答,教师补充自己的看法。
(二)以“我学会了-------------”为话题,写出本文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内容、结构、语言、写作手法、修辞等)过程:
(1)引导学生细细品位欣赏,并写在研读随写卡上;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放在投影仪上展示)
4、教师作为平等一员发表自己的看法。
5、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练习一,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6、创新练习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此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提示学生借鉴课文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的自身特点。从某一景物的角度出发,重点突出景物的心声,最好能点出环境保护的主旨。
六、总结全文
在这一环节中,带领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再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及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七、布置作业:
继续完成问题研讨(二),要求学生把自己学习本文的收获记录下来,进行“反省”训练,提高学生的反省认知水平,以达到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目的。强调“四自”,即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的表达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读课文中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计划:二课时
课时一
教学内容:
学生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题,学生读题辨别文体,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初读课文。
1、教师板书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引导问题:
T:读了“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如果让你来写这个题目,你会写些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辩体。
读书要求:
1读通课文,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读得生疏地的地方,可以停下来多读几遍。
二、练读课文中的生难字词,学生再读课文。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语,学生练读:
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2、学生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相机学习并巩固反问句,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下列提纲给文章分段。
提纲:去访回
2、学生再读题。由题引发学生读文本的欲望,初步学习文章的`第二部分。
引导问题:
T1:“我”去山中访了那些朋友?这些朋友有什么特点?你从文章哪些句子中读出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老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落花、落叶、岩石……)
T2:老师为什么在这些朋友的后面要加上省略号呢?你从文章哪儿读出来的
3、出示重点句子: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引导分析:
T1: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他是个什么句式?
T2:联系上下文,这个句子还是一个什么句?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四、引导学生对本课时进行学习小结。
五、学生读全文巩固本课时所学。
六、作业。
1、课外再读课文三遍。
2、完成这篇文章的生字词书写训练。
3、读课文,在下列括号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老人 ( )的青翠 ( )的溪流 ( )的瀑布 ( )的悬崖
( )的身躯 ( )的白云 ( )的峡谷 ( )的纹理 ( )的仪式
附板书:
1、山中访友
老桥 树林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白云 落花
落叶 雷雨 岩石 ……
课时二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题,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围绕“朋友”这个主题讨论。
1、学生读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知道课题中的“友”在文章中的所指。
2、引导学生围绕“朋友”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引导问题:
T1:在本节课深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讨论一下:在我们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怎样才能称为“朋友”?(主要特征:彼此间有美好的感情。)
注:1朋友:是指彼此有交情的人。2交情: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而发生感情。3交往:互相来往。
T2:你愿意与什么人交朋友呢?
二、组围绕“友好”的主题织学生通过“读读
议议
说说”的形式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
1、品读文章第二部分。逐段学习,通过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学习作者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引导问题:
T1:作者山中的朋友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
T2:文章第5自然段,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读读这些句子,想象一下句中所描绘的景象。(注:总结落在文中“好风景”一词)
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撞”这词来理解“好心情”,通过理解“好心情”来理解作者文章开始所表现出的因山中美景而流露的轻快与向往之情。
3、学习文章第三部分,抓住此时的“好心情”与文章开头之处“好心情”的不一样,而升华主题——感恩(热爱)自然。
4、学生在读题。理解“访”所包含的情感。(访:拜访;访问。拜访:敬辞,访问。)
三、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对全文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
四、学生读文巩固所学。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完成练习册相应训练题。
3、把下列句子换一个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2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难道不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4、预习《2、山雨》
1读课文三遍。
2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自己后试着结合课文理解。
3画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并摘抄在你的词句积累本上。
附板书:
1、山中访友
老桥 树林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白云 落花 好风景
落叶 雷雨 岩石 ……
好心情
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文质兼美,备课中,我一直对文章6、7自然段的教学安排苦恼,总觉得不好处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上课在即,我决定弱化处理——既然没有合适的,就先放着,让学生自主感悟吧。尽管这么安排了,但内心总无法安然。
今天上完课,我坐下来反思教学。突然发现了6、7自然段的奥秘。原来原因来自于我的思想禁锢在了参考书之中,课文没有钻研通透。我对课文的理解仅停留在“友”的内外美,忽视了自我部分。原来课文第二部分有三个层次:
一、“友”的内秀,如老桥的德高望重,树林送来的的无边清脆。
二、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它们为我展现了一道道“好风景”,这是朋友们的外在美。
三、我生命的觉醒。我嗅到了自然的芬芳,看到了生命的奥秘,感受到自然的恩泽。而6、7自然段就是第三层意思的集中表现,它的意义远远高于前两层。
可惜,已经上过的课不能再为这些学生重演。对于他们,这篇文章为我留下了遗憾。我想,下届学生会感谢他们的。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2
【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课文简析】
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老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你们久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板书:
题目、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课件)
(抽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 唱和(hè) 玄(xuán)奥 栀(zhī)子 津津(jīn)乐道
清澈(chè) 树冠(guān ) 湛(zhàn)蓝 凝(níng)静
犬吠(fèi) 吟(yín)咏 憔(qiáo)悴 禅(chán)心
2、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思考课后作业一: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怎么称呼他们?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目。
3、回答思考的问题,并提出疑难。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⑴ 交流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⑵ 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4、快速浏览说话: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朋友”?用“我喜欢……因为”同桌说话。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精读第三段,教给学习方法:
⑴ 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⑵ 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⑶ 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
(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⑷ 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⑸ 小结:
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说说我们学习这一部分的方法。
讨论明确: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诵读课文。
2、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自学提纲:(课件)
山泉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 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方法。
⑵ 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⑶ “抬头望你,我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这句话中的“你”指什么?作者善于联想,由“悬崖”想到“隐士和高僧”,那么“悬崖”“隐士和高僧”有什么相似之处?
老柏树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 请概括上面第一节的内容。
⑵ 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⑶ 文中加点的“恩泽”一词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⑷ 为什么说我和蚂蚁“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⑸ 结尾的省略号改成句号行不行,为什么?
3、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4、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5、诵读课文,再次感受自然之美和课文的语言之美。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3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
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3段时,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想像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我设计的练习充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一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展开想像,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第1问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第2问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关于第1问,要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来回答。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自然界的各种景物,如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落叶、小花、阵雨、蚂蚁、归鸟等。关于第2问的回答,参见“课文研讨”的有关内容。
二、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这是一道写作训练题。设题角度新颖,不是以游人的视角>写景物,而是从景物的角度,让它与游人互诉心声,实际上景物与游人已经成为“朋友”。写作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的提示。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4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
面对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我校的教学评估一年也只有一次,我们从教的时间是何其有限,成功的体验对许多人来说是何其的珍贵。我是个很幸运的语文教师,在自己语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在放弃生物从事语文教学的10次教学评估中,无一例外的获得的一类课,而且近三年来稳居语文组的第一名。这个成功,有幸运,但决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访友》一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经验。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为了让课件更“美”一些,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在课件中插入了本课的flash朗读素材,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二、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四、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五、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
正是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来。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5
教育家叶圣陶言:“教是为了不教”。在课改的今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是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奥妙。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师应转变观念,不应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因此,新学期伊始,我的语文课堂就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共鸣,引导其各抒己见,从而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一个点拨作用。“教育的目的应该教人如何思考,而非思考些什么,应该增进我们的心智,使我们能自行思考,而不是将别人的思考作为我们记忆的负担。”(斯宾诺莎)因此,交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学生才会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实践证明,只要教师指导得法,学生就会给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每个学生都会有话可说,有问题可问,一改以前教师一言堂,学生却一无所获的现象。
学习本文时,在朗读方法指导的基础上,熏陶渐染,促使学生与文本密切接触,然后,重点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学习潜能,自主体验、赏析。因此,在学习本文时,增强阅读的目的性,提高了阅读效率。当然,阅读教学中,教师既是主导着,又是特殊的阅读主体,应以其丰富的阅读体验处于阅教学的最前列,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性的同时,起到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高效对话等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