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6个民族花教学设计
56个民族 花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全国设立5个自治区。
2、能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5个自治区,并能说出它的名称,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
3、逐步树立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维护民族团结意识。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识到各民族不分大小,地位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课前准备
教师: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课件。学生:收集我国有关民族的资料,图片,服饰等(可以是剪、贴画等)。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 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音乐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希望你能随音乐一起唱。(师出示课件一:《爱我中华》)师:同学们听了这首民族歌曲,你知道了什么呢? 生1:我知道了我国有56个民族。生2:„„
师: “中华古老民族多,五十六族共一国”。这五十六个民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板书课题)
(二)找一找 感受家之广
师:同学们,在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土地上,生活着哪些民族呢?请同学们在“中国主要民族分布示意图”上找一找,(出示课件二:中国主要民族分布图)看看这些民族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生:找民族
师:同学们通过找民族的活动后,你知道了什么呢? 生:(畅所欲言)
师:(对学生的发言表示肯定和赞赏)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 %(板书:汉族)其它民族人口数较少,总人口 书:少数民族)我国的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一分布特点也反映了汉族与其它民族之间的紧密关系。下面请同学们将5个自治区在地图上找出来,(出示课件三:中国政区图)并且说说这些自治区的地理位置,再用你喜欢的颜色勾边。
生:(分组活动派代表发言,并在投影仪上展示。)
(三)赛一赛 感悟家之大
师:同学们对这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名称和范围都这么熟悉。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呢?下面小组之间进行竞赛活动,比一比谁知道的少数民族多。生:小组竞赛
(四)说一说 感受家之暖
师:同学们的竟赛非常激烈!这些民族不分大小,地位一律平等。(板书:不分大小地位平等)。(出示课件四。人民大会堂前合影的情景)同学们看到这张合影,你想说什么呢? 生:先交流后再说。
师:嗯,说得好!这张合影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不分大小,地位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板书:都是国家的主人)同学们还收集到哪些有关民族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听听。生:小组交流,派代表发言。
师:老师也有一些资料(出示课件五。我国部分民族人口统计数)同学们看到这些数据后,有什么启发? 生:发言。
(五)唱一唱 总结升华
同学们,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身在何处,都是心心相连的兄弟姐妹,让我们一起高歌,歌唱民族的欢乐祥和。(在《 》乐曲声中结束)附:板书设计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 汉 族
都是国家主人< >不分大小 地位平等 ??? 少数民族 第二单元 悠悠中华情 第四课 中华大家庭教学设计 本课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五十六个民族。
2、初步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3、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礼仪习俗,增进民族团结。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56个民族56枝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并能列举我国55个少数民族;
2、调查我国人口比较集中的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
3、联系家乡的实际,介绍自己知道的少数民族,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教师准备:
教师准备:
1、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图及图例说明。
2、准备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3、录音机、录音带、地图、少数民族图片、少数民族物品 学生准备:搜集资料,少数民族物品 活动过程:
一、听歌曲,激情导入
师:有一首歌,我每次听后都会心潮澎湃,同学们也和老师一起来聆听一次吧。
播放《爱我中华》歌曲。
师:从这首歌曲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语言,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生2:五十六个民族的人民共同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大家庭里。生3:我们国家一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师: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1:听了这首歌后我感觉我周围到处充满了友谊,非常温暖。
生2:我感觉到我们的祖国真大呀!我要努力学习,掌握技能,建设大家庭。生3: 我觉得这么多不同的民族人民能和平生活在同一个国家里,真不容易啊!
教师解说点题: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唱出了我们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汉族是人数最多的民族,约占总数的90%以上,其余55个民族人数之和不到10%,因此习惯上将他们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他们居住的地方却遍布全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大家庭,感受它的团结和温暖吧!
二、创设情境,体验探究。
师:同学们一定都非常喜欢旅游吧,今天老师就带上你们和小老虎一同去旅游,第一站我们来到北方的大草原,共同领略大草原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教师通过大屏幕播放一段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牧民策马扬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画面。同时配有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问:同学们 谁知道这是哪里的风景?(锡林郭勒大草原)这是哪个民族人民生活的地方?(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地方)
谁能说说他们的吃、穿、住、行有什么特点?(奶茶、奶豆腐、长袍、毡房、骑马等)问:蒙古族曾经出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同学们谁知道,给其他同学介绍一下他的事迹。(学生讲述成吉思汗的故事)
教师小结: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在我国北部的大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他们从事畜牧生产,开发了这块水草肥美的大牧场。他们饲养的牛羊等,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鲜奶。师: 骑上蒙古族人民送给我们的骏马,一路奔跑,我们来到新疆。关于新疆你知道多少? 学生畅所欲言
说到坎儿井(教师用大屏幕播放“坎儿井”的相关资料。)
师解说:坎儿井与长城、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在新疆境内的坎儿井全长5400公里,是全世界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2000多年前出土的一石块上刻有吐鲁番地区坎儿井的分布图,说明了坎儿井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师:“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其结构是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分组成。(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师:为什么只在西北边疆地区人们发明了“坎儿井”?(引出学生探究坎儿井的构造与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人们生活状况之间的关系)
师:参观完“坎儿井”,同学们不想尝尝维吾尔族人民送给我们的新疆的特产吗?(引出新疆的葡萄、哈密瓜等特产,学生尽量说)
师:品尝完美味佳肴我们又该起程了。这次我们不再骑马,换坐火车。(大屏幕出现青藏铁路线上飞奔的列车,配有歌曲《天路》)
师:我们现在乘坐的是飞奔在青藏铁路上开往西藏拉萨的列车,(教师相机介绍修建青藏铁路的历史意义)。
师:在飞驰的列车上我们来到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大屏幕展示布达拉宫的外观图片,让学生感受它的雄伟壮观,赞叹藏族人民的智慧与技能。)布达拉宫简介 :在中国西藏拉萨的红山之巅,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宫堡式古建筑群,这就是建于公元七世纪,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海拔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东西长360米,南北宽270米,主楼13层,高117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
相传,藏族吐蕃王松赞干布好善信佛,迁都拉萨后,经常在拉萨近旁的山上诵经祈祷,给这座山取名为“布达拉”。“布达拉”是梵语音译,译作“普陀罗”或“普陀”,原指观音菩萨所居之处。公元641 年松赞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后,欣喜之余,为公主造了布达拉宫。当年所建的布达拉宫高9层,共有999间宫室,加山上修行室共1000间,堂皇壮丽。然而世易时移,布达拉宫饱受雷、电、战火劫难,历尽沧桑,破败不堪,仅存法王洞和主殿帕巴拉康。现在的布达拉宫是十七世纪以来重新修建的。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就其功能主要分两大部分,一是**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动的地方,一是历代**喇嘛的灵塔和各类佛殿。
师:看到布达拉宫,自然让我们想起一位和平的女使者--文成公主,课下请大家搜集有关故事,有机会讲一讲。
师:刚才我们一路观光,去领略了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人民居住地的风光,已经很劳累。还有那么多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地方我们还没有去,老师是再也走不动了。我们就在地图上走一走吧。
3、教师出示我国各少数民族分布图,介绍怎样看图。(要看懂地图,必须先认识图例,这幅图的左下方是这幅分布图的图例,黄色代表汉族人民居住的地方,红白条纹代表蒙古族人民居住的地方,…………………………)
问:那么蒙古族人民都居住在那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呢?(呼和浩特、银川)
4、同学们通过看图知道了蒙古人民居住的地方,那么还有哪些少数民族居住在哪里呢?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帮忙找一找。(组内同学交流)
5、开始班级交流,当有同学说到哪个民族时,就围绕这个民族展开话题。
学生交流后师总结(民族的组成、民族的分布):从图上我们了解了人数相对较多的部分民族以及它们的分布。其中汉族人数最多,其它民族人数较少,我们称这些民族为少数民族。
4、出示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进行了解。(学生快速浏览)
5、抢答竞赛活动:完成“我所知道的民族”
三、了解“五大民族自治区”。
1、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中央在少数民族人数较集中的地方成立了民族自治区,这些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现在,全国已建立了五个自治区。你能从分布图上找出来吗?
2、生看分布图,指出相应位置,教师相机介绍名称:内蒙古自治区、宁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3、我国除了五大自治区外,在一些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还建立了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此外,还建有1300多个民族乡。4.小竞赛
教师出示一幅用粉笔画的中国政区图,让学生将少数民族名称贴到相应的位置上,以加深记忆。(以竞赛形式)
五、齐唱歌曲,情感升华
同学们,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多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出示书上民族集体照)这张照片就是最好的证明。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身在何处,都是心心相连的兄弟姐妹。让我们一起高歌,歌唱民族的团结,歌唱民族的欢乐祥和。
师生共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七、课后延伸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了解了几个主要少数民族的居住地和风俗习惯,课后还要收集其他少数民族的相关资料,下一节课继续探究各民族的风尚和风俗。设计意图:
《56 个民族56朵花》这一框题只应让学生简单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并让学生知道这些少数民族分别居住在那些省份,这些都是枯燥乏味的知识,学生很不愿意记忆。那么怎样把这枯燥乏味的内容上得生动活泼点,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呢?于是,我想到了以导游带游客旅游的方式领学生到祖国各地去走走,参观各少数民族的居住地,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很愿意随我出发去旅游的愿望。学生通过大屏幕边欣赏风景边了解知识,又通过抢答、贴字等形式进行社会知识强化,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
第二篇:一起采集民族之花教学设计
《一起采集民族之花》
抚州市实验学校:徐细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是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中化民族的文化宝库。
2、情感目标
形成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态度。
3、能力目标
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养成环保意识。
4、教学重难点
(1)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民族文化。
(2)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互助的情感态度。
5、教学准备
(1)学生自由选择探究的课题,分组采访、调查、思考。
(2)搜集相关少数民族的文字资料,图片、实物等。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入、激发兴趣
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他们各有哪些特色呢?
生:56个。
师:再简单的说一说自己了解的民族常识。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在我们国家这个大家庭里,各民族都拥有绚丽的文化,不同的民族风情,不同的饮食习惯,你们想了解他们的生活吗。(生:想)。现在我们就一起采集民族之花,去探索他们更多的奥秘。
师:板书课题——一起采集民族之花。
二、新课教学、了解书中四个少数民族。
师: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70----73页,一起去采集回族、朝鲜族、黎族、纳西族这四朵民族之花。
师:请同学们看书70----73页,书中向我们介绍了回族、朝鲜族、黎族、纳西族四个少数民族的民族常识,请每小组内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民族来看一看,读一读。
(生自学四个少数民族的民族常识)
2、生汇报,其余学生补充。
师:谁愿意把你了解到信息跟同学们说一说。
生:介绍自己学到的民族常识。其余补充。
3、师补充有关四个少数民族的知识并让同学们欣赏各民族图片。
4、同学们,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可真神秘啊,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字,虽然它们是那么的不同,但是都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资源,请同学们仔细看书73页,说说图中的小朋友是哪个民族的?你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吗?
5、课件展示书73页的图。学生汇报。
三、“少数民族民居博物馆”。
师:同学们,了解了这四个少数民族的常识,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少数民族的民居特点吧。课前老师已经把大家收集到的资料做成了“少数民族民居博物馆”,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课件展示“少数民族民居博物馆”。
四、走进羌寨,了解尊重保护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
1、学生自己谈走进羌寨的所见所闻。
师:老师引用温家宝总理的话:要保护好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的古老文化和文明。
五、总结
师:同学们,其实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多与该民族的地域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呢?国家采用了哪些政策来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问题
一、为什么会有少数民族自治区呢?
因为:
1、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为了更好尊重各个少数民族,继承这些优良传统和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设立了自治区。甚至自治州,自治县。
2、风俗习惯的不一样,同时为了表现多民族自治的政治需要,还有政治上的稳定,多以会有少数民族自治区。
3、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益,让少数民族参政议政,发展少数民族的民主和社会经济。
问题
二、为什么云南省有很多少数民族却不被称做自治区呢?
1、因为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云南有26个特有的少数民族,像西藏、新疆、都是大民族占多数,所以应该实施区域民族自治。但是云南有些地方他也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比如版纳啊就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2、正是因为那里民族太多,没有一个在全省分布和人数以及影响占主要地位的少数民族。可以想象,如果云南叫自治区,那应该叫什么族自治区呢?叫白族自治区,傣族自治区还是景颇族自治区? 3自治区的设立是有规定的,必须有占到一定地区人口比例的主导少数民族。因为云南的少数民族种类众多,所以各民族的人口差距在云南这个范围内来看相差不大,所以没有成立民族自治区。但是云南省内部有很多的民族自治区域,如自治市、自治县、自治乡等等
六、总结
是的,我们的祖国正是这种“民族多元一体”的社会主义中国,对于民族政策和实施的国家治理方式,采用了自己特有的模式。这个模式,是中国式的“和而不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保留各民族自己的个性,又有各民族和谐共处,亲如一家的关系,共同作为统一国家的主人。让我们时刻谨记,各个民族只有相互尊重,团结友爱,我们的民族之花才能开得更加灿烂!
第三篇:《一起采集民族之花》教学设计
《一起采集民族之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中化民族的文化宝库。
2.形成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态度。
3.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养成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民族文化。
教学难点:
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互助的情感态度。
教学准备:
(1)课件
(2)搜集相关少数民族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在我们国家这个大家庭里,各民族都拥有绚丽的文化,不 同的民族风情,不同的饮食习惯,你们想了解他们的生活吗。(生:想)。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回族、朝鲜族、黎族、纳西族 这 四个民族进行了解,一起采集民族之花,去探索他们各自迷人 的风采。
板书课题:一起采集民族之花。
二、新课教学、了解书中四个少数民族。
(一)了解回族
1、课件出示回族特色图片
2、让学生猜是哪个民族的。
3、课件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快速读文。提问:通过阅读,你对回族又有哪些了解呢?
4、生汇报,其余学生补充。
5、课件出示回族的风俗习惯(二)了解朝鲜族
1、图片欣赏
2、看图片说朝鲜族特色
3、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4、读文了解朝鲜族
(三)了解黎族的民族风俗习惯(四)了解纳西族民族风俗习惯
三、回顾四个少数民族的的风俗习惯。(课件出示)
四、课件出示教材73页图,学生观察。
1、请同学们仔细看图,说说图中的小朋友是哪个民族的?
你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吗?
2、学生交流
3、学习少数民族问候语
五、解决问题 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字,虽然它们是那么的不同,但是都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资源。
同学们,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呢?国家采用了哪些政策来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问题
一、为什么会有少数民族自治区呢?
因为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为了更好尊重各个少数民族,继承这些优良传统和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设立了自治区。甚至自治州,自治县。
问题
二、为什么云南省有很多少数民族却不被称称作自治区呢? 因为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云南有25个特有的少数民族,因为那里民族太多,没有一个在全省分布和人数以及影响占主要地位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的设立是有规定的,必须有占到一定地区人口比例的主导少数民族。因为云南的少数民族种类众多,所以各民族的人口差距相差不大,所以没有成立民族自治区。但是云南省内部有很多的民族自治区域,如自治市、自治县、自治乡等等。
3、各少数民族写的字和说的话一样吗? 不一样,有的民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但有的民族只有语言却没有文字。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各个民族只有相互尊重,团结友爱,我们的民族之花才能开得更加灿烂!
板书设计 一起采集民族之花
回族
朝鲜族
互相尊重 团结有爱
黎族
纳西族
《一起采集民族之花》教学反思 《一起采集民族之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同有一个家》中“走进民族大家庭”的第一课题。
本单元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使学生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帮助学生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对我国各民族文化间的了解知之甚少,甚至在回答一共有多少个少数民族这样的问题都不能够肯定自己的答案,接触其他少数民族的机会也就更是微乎其微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收集、了解、调查资料。我从本课的四个少数民族的:节日、美食、服饰、民间习俗等几个方面去了解我国各民族的独特风情。
课堂上,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以学生们感兴趣的汇报方式进行展示。因此,我准备了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图片,、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上形成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
学生通过欣赏,不仅了解了民族文化也欣赏到各民族的风采风俗,让学生对各民族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也更愿意了解祖国的少数民族之花。
就本课而言,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对学生的评价也没有十分的到位,许多精彩之处并没有给学生鼓励,设定的环节学生能积极投入,但却在课前没有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些许的紧张,临近课下学生才能放开大胆的做汇报,在今后的课堂上,还需要努力改进,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第四篇:民族花苑教案
五十六朵芬芳的花
新泰二中 邢献新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民族的音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的风格特征。
(2)能辨别不同民间音乐所属的民族,认识个别民族的乐器,体会各民族的音乐风格
(3)能根据欣赏少数民族音乐的感受,总结归纳出不同民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难点: 聆听民族音乐、熟悉音乐风格,了解风格
在音乐具体形态上的体现。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设施及教具 :多媒体、手鼓、绸子等
一 组织教学; 师生交流。二 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大家庭的56个民族拥有古老的历史,悠远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神州大地的肥沃土壤孕育的民歌,古朴.悠扬.明快,美妙.悦耳 林人感动神往,与其他艺术一样,民歌艺术同样博大精深,同样有着独特的韵味和强大的生命力。今天我将带着同学们走进一个五彩缤纷的民族世界体
验生活的美好。三、新课教学
师:今天我将带你们去少数民族音乐的大花园。让我们坐上五彩的列车从山东出发吧。
第一站:,列车开往吉林延边走进朝鲜族。请同学们回答你知道的朝鲜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有什么特点?欣赏歌曲《阿里郎》,并按要求找出其中的两件乐器。他们分别是长鼓、伽倻琴。
朝鲜族主要的舞蹈就是长鼓舞和象帽舞,(象)帽吉祥的意思,因为朝鲜族的图腾是仙鹤,所以他们的舞蹈多以手臂上挑为主。(教师播放多媒体).教师演唱朝鲜族民歌如《桔梗谣》等,通过欣赏聆听得出结论:朝鲜族音乐的特点:大多是民谣,多以三拍子为主。
第二站,离开吉林,进入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教师启发学生回答蒙古族的民族特点。首先我们聆听一首蒙古民歌《辽阔的草原》。(教师播放多媒体)乐声响起,把我们带入了美丽的大自然。再聆听一首歌曲体会一下它们有什么样不同点呢?(从旋律或者节奏体会)
对了,它有长调短调之分。,(教师播放多媒体)请你们互相讨论,总结长调短调的特点。
长调旋律悠长舒缓、声多词少、气息绵长,旋律多 2
用前倚音、后倚音。
短调曲调简洁,结构对称,节奏规范,多采用一字一音,以节歌形式呈现
教师讲解:安代舞和筷子舞,观看盅碗舞的视频。聆听马头琴悠扬的琴声。(教师播放多媒体)师生互动,教给他们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
第三站,开向大西部新疆、西藏,这个地区聚集着很多民族,我们以维吾尔族为例。其中重要的两个乐器要记牢,学生欣赏《一杯美酒》。聆听藏族人的《酒歌》互相对比一下两种酒歌在情绪上有什么样的区别。
新疆地区的酒歌情绪柔和,而藏族地区热情奔放。总结出新疆地区的重要节奏型是切分节奏。在音乐声中学生打着节奏教师慢慢起舞,舞出新疆走向西藏。观看藏族独有的乐器扎木聂,记住那美丽的音色。给学生讲解藏族舞蹈,并教给他们几个简单的踢踏步。大家互动,共同学习。
第四站走进五彩的云贵高原,接触那里的民族风。欣赏《苗岭飞歌》。
四、认知练习:走遍了大江南北,休息一会,老师出示几张乐器图片考考你: 瑶族长鼓:因鼓身细长而得名,又称花鼓。拍击的膜鸣乐器 傣族的象脚鼓;因鼓身形似大象的腿而得名。3 苗族的芦笙:在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的称誉。逢年过节,吹起芦笙,跳起舞蹈,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弹不尔:新疆特色的民族乐器,是维吾尔族 乌兹别克族 古老的弹弦乐器。傣族的葫芦丝,大家非常熟悉的吹奏乐器
五、拓展延伸
坐着列车回到山东,别忘了还有山东特色知识呀。北方舞蹈以秧歌为主,山东是北方秧歌大省,其中山东秧歌被称为“三拧十八弯”,山东秧歌分为:
海阳秧歌 起源于山东海阳、莱阳。
谷子秧歌 起源流行于黄河下游的商河。
胶州秧歌 起源于山东胶东半岛。
乐器类:柳琴流行于鲁南、鲁西南一带。形似琵琶比琵琶小,俗称土琵琶。带着大家学跳山东秧歌。
六、五十六朵芬芳的花,溢彩纷呈,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韵味,希望我们的同学们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国家。
第五篇:民族之花教案
3、民族之花
爱我中华
预习提示
学唱《爱我中华》歌曲,并让学生找一找其他相似的爱国主义歌曲。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和爱国情。
2、体会此类歌曲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
3、自学生字词词语,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2、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朗读的感想,体会此类歌曲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教学准备
歌曲《爱我中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和爱国情。
2、自学生字词词语,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一、点明本单元主题
1、板书单元主题:民族之花
2、读了民族之花这几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3、预习后对这一单元有了哪些了解?
二、歌曲导入,整体感知
1、放歌曲《爱我中华》
同学们可以听,也可以边听边唱。
请同学来谈谈刚才听歌曲或唱歌曲的感受。(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只要谈出自己的一点感受就可以。)
2、介绍创作背景和作者
这么熟悉的、感人的歌曲,除了会唱,你对它还有哪些了解?请同学们来交流交流。教师适时的补充介绍。
三、感情朗读,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歌词,读通句子,标上小节号。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检查自读情况。
四、再读,感知
谈读书感受,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的感受是通过课文中哪些词句得到的?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 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体会此类歌曲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生活着不同的民族他们相互尊 重,情同手足,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一样和睦相处。
二、细读感悟,美读背诵
1、文中有多处重复的语句,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小组交流。
(1)多处提到五十六。
(2)六处提到“爱我中华”一句
2、指名朗读,想想: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1)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五十六个民族比作同一片蓝天下的星座,比作大花园里的五十六枝花,比作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体会到民族团结亲如一家。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2)不管是谁,不论他走到哪里,他最舍不得、最爱的是什么?
(3)文中有几次提到这句话?
(4)仔细阅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3、小组内联系实际想一想诗歌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可联系刚结束的奥运会谈谈自己所知道的,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爱我中华,建设我们的国家。”可让学生说说谁在建设我们的国家?可举出自己知道的人或事。
(3)“爱我中华,中华雄姿英发。”可让学生想想是谁雄姿英发?
(4)你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为国家做了什么?仿照这三句话自己写一到两句。全班交流。
指导有感情朗读。
4、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歌词。试着背诵。
三、形式多样唱歌曲,升华情感。
1、小组里排练,或领唱合唱,或歌伴舞,以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爱。
2、全班展示。
四、总结全文
这么美的歌词,配上昂扬的旋律,更能表达人们的爱国情感,就让我们载歌载舞再一次听听这首催人奋进的歌吧!(放歌曲爱我中华)。
五、课堂检测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唱这首歌。再找一找其他相似的爱国主义歌曲。
3、预习《草原》查阅有关蒙古的资料。
选作:
搜集有关民族的谚语和民族的风俗节庆文化。
(实验小学
李金丽)
草 原
预习提示
1.认识生字:渲
欲
襟
2.运用学过的方法识记生字:绣
墨
勒
际
既
迂
腐
拘
羞 3.读准读通课文,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查阅有关草原的资料,了解作者。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比喻句的用法。
2.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第一自然段。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描写草原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能讲的讲,能读的读。(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比较句子: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空气是清鲜的,天空是明朗的。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那么”的意思和作用。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3)“茫茫”什么意思?为什么“并不茫茫”呢?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6.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课堂检测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背诵下来,并摘抄写得美得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板书:
四.配乐朗读全文。课堂检测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课后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感受草原或赞美草原、关注草原的实践活动(如画画、写诗或文、配乐朗诵、编歌、找图片办手抄报)
(实验小学 杜建霞)
中国结
预习提示
课下搜集有关中国结的资料。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中国结的寓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中国结的寓意。
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教学准备
教师:中国结的饰物以及相关资料。
学生:查找有关中国结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
教师出示一根编中国结的红丝线,同学们这是什么?
教师出示一个中国结,这优势什么呢?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教师总结:
"这跟绳子扯的再远,也离不开这个"头".这就形成了这个"中国结".
板书课题:中国结
二、整体认读了解课文内容内容。
1、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解决课文中新的生字朋友。
2、思考:课文中写的中国结都在什么地方出现?
三、细读课文,交流品读。
通过对课文第二段的阅读,对中国结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默读二、三段,思考: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
让学生展开想象除了书上的这些描写你还能想到什么?
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达到完美的境界。
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人民喜欢中国结,在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画下来,全班互相交流。
指名读一读画出的语句。
指导朗读,通过个别的词语体会中国结的意义,应该读的速度快一点,声音响亮。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上下理解。
过渡:
中国结不仅代表着你们说的意义?它还代表着中国心,饱含这中国情.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读完后集体交流你是怎样理解文章中所说的"头"的。
中国结中寄托着所有华夏子孙的浓浓深情,有一种怎样的感情?课文中那些词语表达这种情感?
通过课文的分析让学生试着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
四、总结:
根据板书,由学生总结从课文中学到了写什么?
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中国结受欢迎的原因.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通过课文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五、课堂检测: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中国结的寓意。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你喜欢的中国结,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你都见过什么样的中国结?
2、我们继续来感受文章中给我们怎样来解释中国结的
[板书课文标题]
播放课文录音。
二、重新认识全文
1、速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用笔画下来。
2、你能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吗?
3、小组研究:
它包含了什么样的民族感情?
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课文复述给大家听。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三、总结全文
1.再读全文:跟着课文录音轻声读课文。
2.纵观全文,说一说:
中国结代表了什么?
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二句话说出来。
四、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1、学习生词
A、本课中你还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B、集体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叹为观止
憧憬
2、学习写本课生字。
A、出示生字“宠 饰
颈 侨 憧 憬 乞”。
B、读字组词。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
C、认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模仿写。
D、写完后在班里展示写的好的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
对于本节课你想说点什么?
六、课堂检测:
1、摘录优美的词语、句子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红红火火中国结”展
(实验小学
李金丽)
语文天地
预习提示
1.摘录整理本单元学习的同音字、形近字并组词。
2.摘录最近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好词语、好句子。3.收集几条民族谚语。
4.搜集介绍少数民族节日风俗的文章读一读。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辨析音近字、同音字和抄录精彩句子的摘抄习惯。2.学习整理分析搜集的信息资料,丰富自己的情感和认识。3.学习修改习作的方法:自己朗读或请别人修改。教学重点
1.学习整理分析搜集的信息资料,丰富自己的情感和认识。2.培养学生辨析音近字、同音字和抄录精彩句子的摘抄习惯。3.学习修改自己习作的方法。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辨析音近字、同音字和抄录精彩句子的摘抄习惯。2.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读短文,提高阅读能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
同学们,通过我们学习了“民族”你对民族深情是不是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你能来说说吗?
你们可真棒,又学到了那么多知识!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部分知识吧!
二、语文天地练习。
1、摘录笔记
(1)小组展示、检查摘录的同音字、形近字,老师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
(2)小组、班级交流、展示摘录的好词语、好句子。
(可以读,可以背。表扬能背下来的同学,鼓励大家学习运用。)
2.开卷有益:
做客喀什
(1)默读全文。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在小组里读一读自己画出来的词语,比一比谁读得多、谁读得正确。
(2)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说一说
(3)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4)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并抄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课堂检测
熟读“开卷有益”,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主动、大胆地和同学交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2.学习整理分析搜集的信息资料,丰富自己的情感和认识,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教学过程
1.读一读:
(1)自读:
语言是花苞,行动才是果实;
决心是种子,实干才是肥料.
——维吾尔族谚语
想要找到珊瑚和玛瑙,就得下到大海里;
想要找到宝石和碧玉,就得翻过万水千山
——裕固族谚语
(2)老师给学生介绍一下这两个民族.
(3)从句子中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在小组里施行合作的方式完成.
对于有困难的字词教师可以加以指导.
(4)你还知道其他民族的谚语吗?全班展示、交流。
(5)读一读老师推荐的几条少数民族谚语。2.聊一聊:
(1)课内学习中了解了哪些民族风俗?(2)课外阅读或者生活中又了解了哪些民族风俗?现在我们就开一个“民族之花”的聊天会。
小组交流、班级交流。
(3)看屏幕,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风俗和故事。3.笔下生花:
刚才我们开了一个精彩、有趣的民族之花聊天会,大家对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有了更多的了解,请你选一项,写下来。* 介绍一种你感兴趣的民族工艺品 * 记述一个少数民族的故事
* 画一个少数民族小朋友,写一段话,说明他们的服饰打扮或生活习俗。
课堂检测
继续完成习作。
第 三 课 时
教学目标
学习修改习作的方法:自己朗读或请别人修改。教学过程
金钥匙
(1)大家写完文章后,都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修改它们呢?
丁丁告诉我们:我愿意把自己的文章给别人看,让别人给我提出意见.
咚咚告诉我们:习作写完后,我自己愿意大声的朗读,能发现不通顺的句子,还能找到不清的地方让学生们说说自己还有什么合理的方法.
(2)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的习作,进行自改。
(3)小组同学互相修改。
(4)挑选几篇有代表性的习作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修改。
(5)自己再次修改,老师个别指导。
课堂检测
1、背诵两句谚语。
2、请教老师或同学继续修改习作。
(实验小学 杜建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