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渔家傲》教学反思
八年级《渔家傲》教学反思
八年级《渔家傲》教学反思
在xx市初中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中,我开了一节古诗词教学研讨课《渔家傲》,在那次活动中,由于自己的精心准备,尤其是开课学校老师和学生们的大力合作,上的还算成功。8月20日,在全区语文教师暑期培训活动中,我又有幸在来自全区的200多名老师面前展示了一下本节课教学。这次尽管地点还是那所学校,上课对象和环境却都发生了变化——上课对象不再是初二学生而是全区初中语文老师,地点不再是课堂而是报告厅。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又思索了大半个暑假,最后结果总算还好。这两次的上课尤其是课前准备的经历让我感触很深。
无论是市级语文研讨活动还是区级教师培训,能接受这样的任务心里自然很自豪,但是压力无疑也很大。因为前来听课的老师们大多见多识广,知识渊博,尤其是参加本次市语文活动的老师很多本来就是语文名家和教育英才,在他们面前上课无异于班门弄斧,稍有差错难保不会贻笑大方。如果犯一些原则性错误可就更麻烦了。但是既然领下任务,课总是要上的。为了不出丑,少出错,只能好好准备了。
上课前,我反复思考如何准备这节课。由于是“命题作文”,教学内容就是八年级上册《渔家傲》,再加上面对的学生是完全陌生的,(暑假里上课直接面对的就是都很熟悉这首词的教师群体),课堂如何切入,问题如何设计就至关重要。为此,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观看了无数的课堂实录,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多次调整上课思路,几易其稿,最后决定遵循“简约但不能简单”这一基本这一原则,紧紧扣住“问题明了、结构简单、条理清晰、敲骨吸髓”的设计思路,力求做到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简单明了,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教材探究主旨明晰,思想内容剖析深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微创手术——“切口小,挖得深”。希望能引导学生们学会阅读分析一类古诗文——边塞诗词的方法,也能给老师们的古代诗歌教学带来一点启发。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又说 “诗言志”,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紧紧扣住“景”(——全诗的画面)、情”(——情感)志(——作者的抱负)三个字来设计问题。全词从诵读入手,以诵读中感悟的情感来引出诗词画面的特点,并引导师生们感悟画面中不同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对于本词上阙,在引导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我只设计了四个看似简单的小问题:“上阙描绘的画面有什么特点?哪个词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这些画面蕴含了怎么的情感?”
在引导师生从文本中初步筛选出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师生品读关键字词比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无留意”、“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千嶂”与“孤城”、“长烟落日”与“孤城闭”“四面边声连角起”中“四面边塞”及“连角起”所暗含的独特情绪和独特环境;归结出全词上阕的总的情感特征——独处边地归乡不得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及四面边声情势紧急的无奈和忧伤。进而引导师生们进一步品读下阕抒发的情感是否与上阕画面表达的情感一致。
在下阕情感的感悟中,我也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下阕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什么?(——泪)征夫为何流泪?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有助于引导师生阅读文本、探究文本、深入思考的意识。师生们很容易在文本中找到将士流泪的两个原因——“燕然未勒”“归家无计”。再由此进一步诱导师生们思考“将士们是否会有勒石边关,归家有计的可能?”。进而引出本文的写作背景介绍,通过背景介绍,师生们了解到宋朝“重文治 轻武力”的独特治国政策的形成原因;明白了边关不定的根本原因是由朝廷政策决定的,而不是仅仅靠将士们的浴血奋战和一腔爱国之情就可以解决的。在此时此地,将士们勒石无功,归家无计,自然会悲从中来,进而我引导师生们进一步思考:“男儿有泪不轻弹,是什么场面加重了他们的愤懑和愁思,最终以泪洗面?”再次将大家的思绪引回文本。师生们发现文本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羌管悠悠霜满地”中的“浊酒一杯”“羌管悠悠”“霜满地”这些独特视觉形象所蕴含的独特情感。通过对以上意象的分析,可以让大家进一步体会戍卒归家无计的忧伤,将军勒石无功的郁闷。
解决了诗歌所写之画面,所抒之情,还远远不够,要深切的了解一首作品的精髓,必须走进作者内心,深入探究其情怀产生的根源。也就是要探究“其志”。我出示范仲淹的生平及他作为政治家在边关和朝廷的所作所为的背景介绍。使师生们明白,作为一首边塞词,作为一名有作为的政治家所写的边塞诗词。全词的情感不仅止于戍卒归家无计之悲,将军壮志难酬之憾,还包含了他作为政治家心怀天下的强烈之忧患。到这里,全词中所表达的作者作为作为戍卒、将军、政治家的多重角色和复杂情感均水到渠成地得以体现。
由此我再提醒师生们注意全词中所出现的几组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羌笛、号角、长烟落日、白霜等及其所蕴含的独特情感,进而得出边塞诗的常见特点及情感特征。最后出示辛弃疾的破阵子让大家赏析。
本节课整体来说,课堂结构较为简约,流程了然明晰,但是备课过程、所授内容却极不简单。因此也得到了听课师生及专家的谬赞,我虽惶恐但也很开心,毕竟心血没有白费。
简约但绝不能简单,这就是我对古代诗词教学的理解。
第二篇:八年级《渔家傲》教学反思范文
在xx市初中语言教学研究活动中,我开了一段古诗教学研讨会,钓鱼家族自豪,在此期间,由于他们的精心准备,特别是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大力合作,对成功的。8月20日,在语言教师夏季培训活动的区域,我在该地区从200多名老师的面前展示了这一课。虽然学校或学校的位置,类对象和环境已经改变切口小,深挖。希望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和分析一门古诗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有助于指导教师和学生阅读文本,探索文本,深刻的思维意识。教师和学生他们很容易找到在文本的两个原因的士兵的眼泪-然后乐勒,然后进一步诱使教师和学生思考士兵是否会有Le石边界,什么是可能的论文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通过背景,师生们了解宋代,大权力和轻力,形成政策的独特原因;了解边境的基本面是由法院的政策决定的,而不是只有通过血腥战斗和爱国爱国爱国主义的士兵可以解决这个时候,这里的士兵没有权力,没有家,自然悲伤来自,然后我指导老师和学生进一步思考:男人的眼泪不not,什么是现场增加他们的愤怒和忧郁,最后的眼泪在脸上?老师和学生发现了文云的葡萄酒杯一英里强冠霜蒙特利尔在浑浊的玻璃梧桐长霜地板这些独特的视觉形象包含了独特的情感。通过上面的图像 在分析中,你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体验驻军死亡的家无数的悲伤,将军Le石反应性抑郁。
为了解决图片所写的歌曲,爱的表达,也远远不够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本质,必须进入作者的心中,深入研究他们感受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探索志。我呈现范忠彦的生活和他作为边界政治家的背景和法院的行动。所以教师和学生明白,作为一个词的一边,作为一个政治家,如由前沿诗歌写的。整个词的情绪不仅是驻军死亡的悲伤,而且也是世界作为政治家的强烈感情。在这里,作者的充分表达作为驻军,将领,政治家,多种角色和复杂的情绪是要反映的水。
从这里我提醒老师和学生注意收集的前面的共同形象的词:iang笛,喇叭,长烟日落,霜等等及其独特的感觉,然后画出共同的前沿诗特征和情感特征。终于显示新奇姬打破了大家的欣赏。
本课作为一个整体,课堂结构比较简单,过程清晰,但课程准备过程,授课内容 很简单。所以也接到讲师教师和学生的荒谬,虽然我恐怕也很开心,毕竟努力不是浪费。
简单但不能简单,这是我对古诗歌教学的理解。
第三篇:渔家傲秋思教学反思[定稿]
渔家傲秋思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了朗读背诵,理解文意、感悟感情三个目标。围绕以题引领知识的原则,运用24字教学模式,我设计了激情导入,预习检测,朗读感悟,探究情感,反馈检测5个环节。整个下来还是比较顺利的。优点有三:
1、以题引领知识,重点明确,教会学生赏析,感悟的方法,应试性强。
2、名家朗诵,引人入胜,让学生在苍凉悲壮的音乐和富有震撼力的朗诵中感悟塞外的凄凉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善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学习朗诵的方法和分析课文的能力。但缺点也不少:
1、遗漏了背景介绍,脱离了词文欣赏的根基;
2、词中有画,词中有情,但整个教学环节并没有突出美感,对学生的文学熏陶不够。
3、“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词尤其要多读多诵,但课堂的读书声不够,也没有贯穿课堂始终。
第四篇:《渔家傲》语文教学反思
古诗词教学应该怎么教?我想,这一个问题对大多数老师来说都不难回答。古诗词教学应该重“读”,在“读”上面下功夫,做文章,这已然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古诗词的“读”应该“读什么”,具体到一套特定的教材,一个特定的年级,一个特定的班级,又应该“读什么”的问题,恐怕,就不那么好回答了。
王荣生教授认为,“合宜的教学内容是有效课堂的首要特质”,课堂教学不仅应关注“听、说、读、写”,还应关注“听什么、说什么、读什么、写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选择的问题。
在实际的备课过程中,面对“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尤其是面对一篇新课文,恐怕很多老师,包括我,也都是云里雾里,不明所以的。
近日,本人有幸参加江苏省“五四杯”初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执教苏教版八下《渔家傲》(李清照)。作为江阴市“黄厚江工作站研修班”的学员,在黄老师的要求下,最近我们正在研读王荣生教授主编的“语文教学教什么”系列丛书。所以,在这次备课过程中,我重点思考并关注了诗词教学内容的选择这一问题。
先来看我这节课选择的主要教学内容:1.重点字词的读、写、释义;2.想象式阅读——描绘词中“梦”;3.品析下阕关键字词,读出丰富的情韵。4.与《声声慢》进行比读,读出风格的“异”。
选择这几个教学内容,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诵读积累十分重要。但是在一些教师的课堂特别是公开课上,字音字形字义这一教学内容由于过于“普通”,往往被忽略。为应付考试,教师在课后又会通过大量的默写来加以巩固。这种课堂与应试现实的“脱节”现象,其实也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脱离现实需要的一种表现。我以为,诗词的教学自然应该追求“美”,但也不能忽视了“实”。
二、我们的教材内容是选文型的,每个文本都有其独特性,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力争体现“这一”文本的特性。《渔家傲》是李清照的词作中唯一一首风格雄健,体现豪放特征的词,这种风格主要是通过神奇的想象——“梦”——而形成的。以想象式阅读来还原、来描述词中“梦”,是切合这一文本特性的。
三、诗词要“读”,但是“读”的内容不同,那么“读”的方式应该也是不同的。“读”可以是“朗读”、“诵读”、“背读”,也可以是“描”、“品”、“比”。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对文本的理解应努力做到从文本中来,特别是这样一首风格奇特又情韵丰富的词,只有带着学生在字里行间来回走,细细品,才可能做到对词意词境的理解深悟。
带着这样一些思考,我走进了洋思中学,走进了“五四杯”的赛课会场。我的课堂教学得到了一些听课老师的认可,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问题(最终获得二等奖),这使我对教学内容选择这一问题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一、教学内容应适“情”
王荣生教授认为,一节语文“好课”的理想状态是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从现实来看,一节课、特别是一节公开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宜,我想首先应该是与这个校、这个班学生的学情切合。
在我的这节课上,在“美”读——想象式阅读描绘词中“梦”这一环节,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课堂滞塞情况。这种情况,应该也是在我预料之中,在我的教学设计中,这一内容本来就是教学难点,磨课时也出现了类似情况。甚至可以说,我是期待学生出现一些“问题”的,这样才能达到课堂的生成。
意料之外的是,这次执教的班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这一学习任务无从下手,不能下笔。出现这种情况,我想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平时缺少类似的能力训练,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一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严重不符。初二学生对古诗词尽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对于一首刚接触的词,要准确理解诗意尚有困难,遑论加以想象地描绘。
如果课前能充分考虑学情,那么,在这一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应该还可以有更合宜的方法。比如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由理解字词到直译,再到想象式描绘,分步分层甚至分学生进行,让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完成自己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这样处理,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内容。
“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或创生有差异的语文教学内容,从而使他们达到共同的课程目标,这是一堂语文‘好课’的最高境界”。王荣生教授的观点应该也是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努力追求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应适“机”
在我的这节课上,在每个教学环节结束后都以知识卡片的形式进行小结,分别是知识卡片(1):词牌“渔家傲”的知识;知识卡片(2):词中“梦”的知识;知识卡片(3):用典的知识。
选择知识卡片作为教学内容,一是我以为诗词的教学不能忽视知识这一教学内容,必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更深层地理解文本;二是因为我采用了版块式教学的方法,用知识卡片对每个版块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又自然引出下一版块的学习内容,可以避免版块之间的生硬衔接。
从课堂情况看,这样的选择设计有可取之处。例如,词中“梦”的知识是在“美”读——描绘词中“梦”这一活动之后,学生在读“梦”之后,自然产生为什么写“梦”的疑问,这时以知识卡片介绍词中“梦”,结合辛弃疾“梦回吹角连营”、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旧知,学生可以发现“梦”与现实的矛盾关系。这时引入下阕“我报路长嗟日暮”的“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这样来看,教学内容的适“机”显然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个适“机”不仅指课堂中教学中时机的选择,也指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的阶段之“机”。比如“渔家傲”的知识,由于学生已经学过范仲淹的《渔家傲》,对相关知识并非一无所知,放在这里作为教学内容,显然就不是那么适切了。
三、教学内容应适“篇”
肖培东老师认为,面对一篇课文,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这样一些问题:第一、这篇课文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即理解它的文本特征、文体特征);第二,这篇课文是写什么的文章(即内容、主旨);第三,这篇课文是为什么而写的文章(即写作动机、写作背景);第四,这篇文章是怎样去写的文章(即语言特色、写作手法)。同时还需考虑编者意图、教学价值、教学聚焦等问题。显然,在备课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一篇”的问题,即读出文本的独特性。
教学内容的选择显然也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篇”文本的独特性进行。《渔家傲》出现在苏教版八下第五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在教材中,这首词是与秋瑾的《满江红》编在一起,作为一篇课文呈现的。显然,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两首词来展现女词人独特的人生体验,表现她们豪放雄健的性格特征、精神魅力。具体到《渔家傲》,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神奇的想象与丰富的典故。在这次展评赛课中,三位执教《渔家傲》的老师都注意了对“梦”的典故的解读,并安排了相应的学习内容,这显然是切合“这一篇”的文本特征的。
在三位老师的课上,还出现了一些相同的教学内容,如都补充了相关的写作背景,这主要是由于“这一篇”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词,这一内容的补充是贴切的,也是必要的。
我和南通的葛军旗老师还不约而同选择了李清照的婉约词来和《渔家傲》进行比读,从比读中进一步感受这首词豪放的风格,显然,也都是着眼于发现“这一篇”独特性的考虑。
当然,从这个角度看,有些教学内容显然就不是那么适切。例如,我的第一个教学环节安排了读准节奏、读出音韵的教学内容,另一位老师在最后安排了“唱”的教学内容。从适“篇”的角度看,我的内容显然浅了,“唱”的内容显然偏了。
第五篇:渔家傲教学设计
《渔家傲》教学设计
廖灿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这首词。
2、能力目标: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目标:走近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当时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国情思。
二、教学重点:
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
三、教学难点:
1、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感悟该词的豪放特点。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
五、课时准备: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体会——讨论——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一、导入新课:
八年级时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那里有两句名言,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操,大家还记得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范仲淹的词,看一看它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初读体会
(一)诵读(节奏、情感、意境)
1、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学生读。
4、集体朗读。
(二)谈体会 指名学生谈
要求:学生根据对课文的朗读,来谈谈对本词的初步体会。
三、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没做官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2、写作背景介绍: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延安]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渐收回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敢侵犯。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四、再读,理解词的内容
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写的是深秋塞外苍凉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将士们)思念家乡、亲人渴望立功的复杂感情。
2、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3、赏析词的上阕:
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感受定有不同]“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
①、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②、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4、赏析下阕
词的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诗人自抒情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我们曾经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在那首诗里,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怎样的情感?大家一起来把《天净沙 秋思》背一遍。再想一想。
明确:思乡的情感,极度的忧郁和忧伤。
今天这首词同样是“秋思”同样有思乡之情,可范仲淹的情感与马致远的有没有不同呢?
明确:本词在表现浓浓思乡之愁的同时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和拳拳爱国之心,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边塞题材的诗词呢?
2、由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能联想到《渔家傲秋思》中的哪一个句子?
六、学生自读两至三遍课文,看谁先背诵课文。然后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背本词。
七、老师向学生提供范仲淹的《御街行》,学生试着赏析。
板书设计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上片:
衡阳雁去无留意
荒凉
写景
异
四面边声连角起
艰苦(塞下、秋来)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下片:
家万里
抒情
思乡、忧国
归无计(功业未成)
慷慨
霜满地(夜晚来临)
惆怅
将军白发征夫泪 附: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 ①香砌:砌是台阶,因上有落花,所以称为香砌。②寒声碎: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细碎的声音。③练:素色的绸。④敧:倾斜的样子。⑤谙:熟悉。⑥都来:即算来。赏析:这是一首写秋夜离人相思的词。历来评词者都认为本词情景兼融。上片主要写景,而寓情其中。下片全部抒情。末三句一往情深。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即从这里脱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