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3学与问导学案
23学与问
一 预习自学 基础过关(自主完成,同桌互查)看拼音,写词语:
Bú xiè áo xiáng shěn kùo shùn xī wàn biàn()()()()
Xiāng fǔxiāng chéng()2 辨字组词:
懈()沈()括()辅()翔()解()忱()活()铺()翎()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稀()古()无()无()五彩()日()月()
勤()好()花()花()能者()随()随(4 联系课文内容或者查词典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稀奇古怪: 日新月异:
瞬息万变: 相辅相成:
理清文章思路:
本课提出观点:(再通过()两个事例来证明观点。
最后得出结论 :()。
二 设问导读 合作探究(阅读课文,大组合作,完成练习)1“学”与“问”的关系是:))第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课文,分析问题:
(1)课文列举哥白尼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你从哪些关键词句看出哥白尼是个爱问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们在问的过程中,可以请教哪些人?文中哪句话解释了“能者为师”这个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课文中列举沈括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
三 练习检测,反馈矫正 1同音字组词:
懈()辅()翔()间()
谢()甫()祥()涧()
按要求写四个字的词语。(至少三个)(1).表示变化快的:瞬息万变
—————————————————————————(2).表示颜色多、美的:五彩缤纷
——————————————————————————(3).ABAC式的:相辅相成
————————————————————————
(4)写出几个关于勤学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几个关于好问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围绕 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事例,告诉我 们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教育我们要从小养成 _________________的习惯。4 填空:
《 大林寺桃花》是 代诗人 写的,前两句是
。后两句是。课文选用了前两句,这两句的意思是。
5《学与问》中第二自然段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 , 所以的省略的作用之一就是。
6联系生活仿写句子,理解“能者为师”:父母是我的老师,教会我咿呀蹒跚学步; ——————,———————————————;——————,——————————————;————-,————————————————.......四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1了解结构,借鉴写法:
学完了《23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2、活学活用——读故事,出点子。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
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你该如何帮助这位只知“学”的青年呢!
我会告诉他:
—————————————————————————————————————————————————————————————————————————————————————————————————————————————————————————————————————————————————————————————————————————-3 请搜集有关勤学好问的名人名言或者古诗名句写在下面:
——————————————————————————————————————————————————————————————————————————————————————————————————————————————————————————————————————————————————————————————————————————
第二篇:学与问导学案
《学与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的意思。
4、了解议论文的体裁特点,理清文章结构。
5、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学习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学习重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学习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学习难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学习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的意思。
4、了解议论文的体裁特点,理清文章结构。
★ 预习导学
一、自主学习
1、读一读。
强健 疑团 殿堂 奥 秘 相辅相成 日新月异 好奇 翱翔 探求 瞬息万变 五彩缤纷 不懈探求
2、理解词语的意思,并选择其中的一两个造句。殿堂 日新月异 瞬息万变 瞬息万变
3、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学习板块
(一)(一)读顺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课文。
2、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练习将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一说。
(二)展示交流
1、交流课文的朗读情况。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
三、学习板块
(二)(一)理解部分语句,感情朗读
1、浏览全文,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2、读一读所画句子,联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经验说说对所划句子的初步体会。重点品读: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1)为什么说“问”是“金钥匙”、“ 铺路石”?
(2)根据自己的理解,仿照句式,写写“问”还是 ; 是 „„
◆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里的翅膀。
(1)读着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
(2)联系你身边的例子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3)有感情的读一读。
(二)展示交流
1、交流上述内容
2、朗读句子,体会勤学好问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学习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一、预习导学
1、介绍课外搜集的有关哥白尼、沈括的资料
2、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学与问在我们学习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在文中画一画。
二、学习板块
(一)(一)合作探究——品读第2——4节 学习引导:
1、仔细读课文第2——4节,思考:想想作者告诉我们该怎样问?划出有关词句,认真品读。
品读第2节:
(1)画出这一段的中心句。
(2)哥白尼是怎样问的,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3)回顾哥白尼所取得的成就,你又有什么发现?(4)与同桌分句朗读,比一谁读得更有感情。品读第3节:
(1)读一读,你发现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2)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能者为师”,(3)读到这里,你是否想到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关于这方面的名言: 品读第4节:(1)默读第4节,想一想,从哪你读出了沈括的勤学好问和善于观察思考?(2)沈括怎么知道: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很远的?你读出了什么?(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因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后两句是
(4)从“仍然”一词中,你体会到什么?(5)联系沈括的主要成就,你受到什么启发?
(6)画出本段中心句,本段采用 结构。
(二)展示交流
1、在刚才的学习中,你还有哪些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2、交流你品读的收获。
3、声情并茂地朗读第2——4自然段。
三、学习板块
(二)(一)合作探究——细读最后一节
1、自由练习读。
2、“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是指什么?
3、你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吗?你觉得自己应该怎么做?
4、有感情地读这段话。
(二)展示交流
1、交流你品读的收获。
2、有感情地读这段话。
学习拓展
1、了解结构,借鉴写法
学完了《23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2、活学活用——读故事,出点子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
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你该如何帮助这位只知“学”的青年呢!
课堂检测
1、搜集勤学好问的名言与同学交流。
2、学完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阅读积累
1.哥白尼:波兰天文天学家,创立“日心说”,巨著《天体运行论》 沈括:北宋科学家,创作科学巨著《梦溪笔谈》。西方人称他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2.《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这首七绝是一首记游诗,全诗如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其中的“尽”为完,指桃花凋谢,“始”为才,刚刚。句意:农历四月,春去夏来,山下的春花都已凋谢,而山顶大林寺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常为春天的逝
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却没料到春天竟悄悄地转移到这里来。
3、勤学好问的名言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刘开《问说》节选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译: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23《学与问》 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的意思。
4、了解议论文的体裁特点,理清文章结构。
一、自主学习
1.检查课文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分钟)
2、.展示PPT2.3.4检查字词自学情况,并进行重点词语积累听写和词语理解。交换检查当堂更正:(5分钟)
二、小组合作学习展示。
1.展示PPT5.6.7.8.9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结构,理解议论文体的特点(5分钟)
2、结合PPT5小组合作讨论说说每自然段意思再给课文划分层次结构,说说每段的意思,再出示PPT5.6.7.8.9页小组自我校正,并读一读;(15分钟)
三、课堂检测。自主完成课堂练习册68页一至七题,并快速校对。(10分钟)
一、课堂小结和课后安排。
1.读读课文中的主要词语形成积累,并口述课文主要内容。(2分钟)2.课后安排:读课文独立完成绩优学案一至五题。(安排第二课时预习)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学习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一、复习检查:听写词语,述说课文主要内容和结构。依照PPT7、8校对巩固。(5分钟)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一)合作探究——品读第2——4节结合PPT10-19页 学习引导:
1、仔细读课文第2——4节,思考:想想作者告诉我们该怎样问?划出有关词句,认真品读。
品读第2节:(1)画出这一段的中心句。
(2)哥白尼是怎样问的,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3)回顾哥白尼所取得的成就,你又有什么发现?(4)与同桌分句朗读,比一谁读得更有感情。品读第3节:
(1)读一读,你发现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2)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能者为师”,(3)读到这里,你是否想到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关于这方面的名言: 品读第4节:(1)默读第4节,想一想,从哪你读出了沈括的勤学好问和善于观察思考?(2)沈括怎么知道: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很远的?你读出了什么?(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因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后两句是(4)从“仍然”一词中,你体会到什么?(5)联系沈括的主要成就,你受到什么启发?
(6)画出本段中心句,本段采用 结构。
(二)展示交流
1、在刚才的学习中,你还有哪些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2、交流你品读的收获。
3、声情并茂地朗读第2——4自然段。
三、自学感悟
(一)合作探究——细读最后一节
1、自由练习读。
2、“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是指什么?
3、你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吗?你觉得自己应该怎么做?
4、有感情地读这段话。
(二)展示交流(结合PPT20)
1、交流你品读的收获。
2、有感情地读这段话。
四、学习积累(PPT24)
1.哥白尼:波兰天文天学家,创立“日心说”,巨著《天体运行论》 沈括:北宋科学家,创作科学巨著《梦溪笔谈》。西方人称他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2.《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这首七绝是一首记游诗,全诗如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其中的“尽”为完,指桃花凋谢,“始”为才,刚刚。句意:农历四月,春去夏来,山下的春花都已凋谢,而山顶大林寺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却没料到春天竟悄悄地转移到这里来。
3、勤学好问的名言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五、课后作业(PPT25)
六、教学反思
第三篇:23《学与问》导学案
23《学与问》第一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马静 六年级 小组名称:
一、学习目标:
1、我能牢固把握课文中的5个生字以及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我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类型,找出论点、论据,并理清课文条理。
二、自学引导:
1、自学课后生字(借助拼音读准一类字和二类字;采用联系熟字等办法记住一类字)。认真完成描红。
2、采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住这些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五彩缤纷 不懈探求 日新月异 芳菲 翱翔 相辅相成
3、朗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三、合作学习
1、通过预习,我知道本文是一篇,文中提出的论点是:
,选取的论据有:。
2、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把你从课文中了解到的知识在下面列出来(分条列,尽量概括)。
3、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阅读所得,组长负责收集整理阅读成果,不要重复。
4、我摘抄的喜欢的语句:
四、学习小结:初读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23《学与问》第二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马静 六年级 小组名称:
一、学习目标:
1、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和“勤学”的关系,领悟“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道理。
2、学习议论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写一篇议论文。
二、自主学习:
1、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知道哥白尼和沈括获得成功原因是什么?从他们的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的意思是: “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意思是:
四、拓展训练:假如让你写一篇有关“勤能补拙”的议论文,你会选择呢下面哪些素材?你怎样组织材料?
① 徐悲鸿在国外留学期间,省吃俭用,利用一切课余时间专心学画,终于学成归来。② 王晓明很聪敏,整天却忙着上网玩游戏,无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③ 爱因斯坦小时候被人嘲笑,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伟大的发明家,提出“相对论”。
④ 梅兰芳年轻时候去拜师,师傅说他不是学戏的料。然而他靠自己的勤奋成了伟大的京剧大师。⑤ 童第周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却成为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
五、我的疑惑:
第四篇:浅谈导学案与教案
浅谈导学案与教案
“导”就是指导、引导,是方向和方法;“学”不是讲,也不是教,是以学生的学为根本要求,是目的和形式;“案”是一种设计、一种方案、一种模式,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积。新课改要求应把传统的“教案”变为“导学案”,这既是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大突破,也是适应新时代学生发展要求的。本文就导学案和教案二者之优劣做一浅析,旨在抛砖引玉,以引起人们对导学案编写的重视。
一、导学案重“学”,教案重“教”
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教育家吕叔湘说过:“学生的学,应当由被动地学向主动地学转化”,“变教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的内部求索”。导学案的设计则正好合乎教学的这一要求,它以学生为本,在紧紧围绕“学”这一主旨的前提下,在教学上实行“双管齐下”,分两条线。一条是引导线,告诉学生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掌握的学习内容,以及如何学习等;另一条则是本节课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这种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然而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案的设计则完全服务于教师,告诉教师如何展开教学,如何漂亮地完成这一课时,它注重教师的教,但却忽略了学生的学。
实践证明,教学中只有尊重学习者并在教学设计里做好“还权”和“放手”,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让课堂散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导学案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案重在对知识的传授
编写导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问题的设置要尽可能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要在学生肯学、想学、会学和学会等方面下工夫。导学案承载着教师的教学思想,保证学生能通过自学掌握必须的知识,重在引导学生解答问题的方法,强调一题多解,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合作。教案是“教”教材的产物,一本教参书可以用上一辈子,一本教案也可以重复使用多次,它强调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但对什么条件下怎样用以及知识之间如何配合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等没有足够重视。可以说,教案的编写是直接告诉学生“一加一等于二”,这个答案只要在考试时能答在试卷上就行。导学案则不然,它在让学生掌握相应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如语文导学案预习方法的编写,总体就是:1.查工具书搜集相关资料。2.速读全文,默读难理解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感人片段。可以用自己的话、积累的语言写体会或通过其他方式,如画、演、唱等方式表达。3.小组内或组与组之间合作交流。
从这份导学案中就可以看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设计导学案的重要前提。学生查工具书、阅读课文并运用各种形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或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等等,这些设计都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导学案重学习的过程,教案重课堂的结果
传统教学只重视学生掌握知识本身,不重视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法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演化成无须智慧努力,只要用听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导学案则重视学习的过程,就如上例导学案的设计中,每一条都在强调学生学的过程。如第一条查工具书搜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学生在运用各种工具书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实际就是体验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学生不但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搜集到了相关资料,掌握了相关知识,更体验到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艰辛,从而也就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如第二条,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形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这既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为全班每一个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
四、编写难度不一
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这既是对教师专业功底的真正检验,也是对教师是否真诚付出的真正考验。导学案的编写需要有真本事,真投入,既要备教材、备课本,又要备学生、备课堂;既要做到对每个学年段、对课本、对每一课时的知识体系熟练掌握和消化透彻,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学情、对课堂活动组织做到了如指掌、胸有成竹。再者,导学案还强调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总结得失,为后续设计和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反思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然而教案的设计则按照教师个人的喜好,顺着教学流程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更不注重教学反思,显然,教案的编写比导学案的编写要简单得多。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学不是“教”教材,也不是“教”教案,而是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全面发展负责。
(责任编辑 黄 晓)
第五篇:问世间情是何物导学案
问世间情是何物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爱情诗词的特点。
2.学会鉴赏爱情诗词的表达技巧。
3.学会体会并鉴赏爱情诗词表达的情感。二.学习过程.
1.诵读《生查子》,思考、探究并回答问题:
本词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导学提示:注意景与情的特点,并深入体会去年元夜和今年元夜的异同。
3.点拨补充
本词采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
这首词以乐景写哀情,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主人公内心的凄苦伤感;本次还采用了对比手法,诗人用“去年元夜”和“今年元夜”的盛况作对比,写出了的花灯、月亮依旧但“不见去年人”的情况。抒发了主人公对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情怀。4.总结升华:中国古代爱情诗所关注的是离别的忧愁和失去情侣的悲哀。伤感、凄婉是中国古代爱情诗的基调。如果说离别者有希望在另一个美好的时间再见,弃置者恩爱已断,而悼亡者心中最为哀痛。下面我们来欣赏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自由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思考、探究并回答问题 这首词使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请任举两例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导学提示: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紧抓梦境和现实的特点去思考,要深入体会诗歌描绘画面的特点;既要关注表达的情感,又要关注抒情的角度。
3.点拨补充
(1)烘托,词人借助凄凉孤寂的氛围烘托自己肝肠欲断的相思之情。在这首词里,词人构筑了一个凄凉孤寂的抒情氛围。不论是 “千里孤坟”的遥不可及,还是 “明月夜,短松冈”的清冷的月光,给我们营造的都是一种凄凉的场景。从而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强烈共鸣。(2)虚实结合,这首词将梦境之虚与现实之实交融而为一体,上阕写实,情感真挚;下阕记梦,爱意深沉。虚实相间,浓郁的情思与率直的笔法相互映衬,既是悼亡,也是伤时。把哀思与自叹融和,哀惋欲绝,催人泪下。
(3)化用典故,诗人化用 “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的典故,填出“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与上阕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呼应,表达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使人读之回味无穷。
补充:古代诗人喜欢借助于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常见的爱情典故有:牛郎织女,巫山神女,刘阮上天台,人面桃花,红叶题诗,宋玉东邻,尾生抱柱,张敞画眉,青鸟使者,金屋藏娇,举案齐眉,贾女香,望夫石,凤求凰,湘妃斑竹。
(4)从对方着笔,“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词人从对方着笔,设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因为眷恋人世、难舍亲人,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柔肠寸断。通过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使得诗词更加蕴藉含蓄。(5)白描,“小轩窗,正梳妆。”词人使用白描手法简单勾勒出妻子的形象,既符合梦境的特点,又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增强了表达效果。4.总结升华
从主题上,中国古代爱情诗词,长于咏唱一种有缺憾的爱,从中表现一种惘惘(遑遽而无所适从)不甘的情调。诗人们极少去吟咏那一份正在爱中的欢乐意识,亦极少以乐观之眼光,去憧憬爱的明天,而是对消失的往日之恋,一往情深。
从表达技巧上,爱情诗对于传统诗歌的表达技巧几乎是无所不用,我们要熟知《五三》上关于表达技巧的内容,结合诗歌,深入体会品味鉴赏。
从抒情手法上,中国诗人的诗句中没有“爱”,而是将无限的情和意寄寓于景物之中。沧海之水,巫山之云,春蚕之丝,蜡炬之泪,千里烟波,沈沈暮霭,等等,无一不浸透了诗人的爱,委婉含蓄。
从语言上,中国古代文人情诗不喜欢一览无余的直白式的表述,所推重的是那种含蓄蕴藉、细腻深沉、反复绵长的情调。不直接使用“爱”、恋”、之类的浓艳字眼,而用曲折的委婉(暗示)的手法来传递自己的情感。三.巩固拓展
中国古代诗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1、“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2、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 :
1).虚幻世界和梦境。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2).想象和回忆。《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3).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