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桂花 教案教师版[大全5篇]

时间:2019-05-12 19:2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鹧鸪天桂花 教案教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鹧鸪天桂花 教案教师版》。

第一篇:鹧鸪天桂花 教案教师版

课文: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鹧鸪天

桂花》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词意,把握桂花形象。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鉴赏词作的表现手法。

4了解诗歌中有关花这一意象的内涵

教学重点:理解词意,把握桂花形象 分析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

一、导入

歌曲《桂花香》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唐)刘希夷

千百年来咏叹桂花的诗人多不胜数,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中国的文化瑰宝中又开出了一支桂花文化。

二、领略

桂花文化

1、在小组内诵读自己所收集的有关桂花这一意象的诗词,并对这首诗所寄托的情感作简单的赏析。

2、总结桂花文化

别样桂花别样情 不同作家笔下的桂花形象都不相同,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细致描摹桂花的时候,寄托自己的感情。我们已无法说清楚到底是这片桂花撩动了诗人的情思,还是诗人的情思恰好寄托在了这棵桂花树上,总之花与情已经完美地结合了。那么李清照笔下的桂花又是怎么样的呢?

三、学习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

1、介绍李清照

古代第一才女,乱世之美神 沈去矜曾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重点突出李清照的前后两期作品的风格

2、朗诵全词,思考:词中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分别找出对应的语句。描写和议论

哪些是描写?哪些是议论?)

描写句: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议论句:⑴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⑵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⑶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3、自己朗读,思考:词中的桂花具有怎样的特点?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特点:

光泽:暗淡

色彩:淡黄、轻黄

体性:温雅柔和

(外貌不扬而内秀丰富,品格高洁)

生长的地方:偏远

味道:香浓

4、赏析文章的议论

第一层议论: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这一句当中那个词用得最好?

第二层议论: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第三层议论: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合作探究:

古人咏物,往往托物言志或者托物抒情。李清照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情志?

1、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2、桂花的品格和处境就是作者的品格和处境。她对这种品格的自珍和自信,就是对自己的人格志趣的自珍和自信。

6、咏物诗、词的鉴赏思路:

主要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其他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衬托等。

四、拓展:徜徉于一片花海的李清照

• 在小组内诵读自己所收集的有关李清照有关“花”这一意象的诗词,并对这首诗所寄托的情感作简单的赏析。(做好笔记)

第二篇:鹧鸪天 桂花

《鹧鸪天 桂花》

【教学目标】

一、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

二、感悟作者在《鹧鸪天·桂花》中所表现出的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地赞美和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式】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讲授法、研讨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清照的《永遇乐》感受着晚年李清照的哀乐情愁,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另一首词《鹧鸪天 桂花》,来了解不一样的李清照。

二、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抛砖引玉(3)学生试读,一显身手(4)全班齐读

三、鉴赏分析,了解手法,感知感情

1、在这首词中,词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描写桂花? 明确:运用了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2、哪些句子是在进行描写?写出了桂花的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是在进行议论?作者分几个层次进行议论?议论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二句是在进行描写。写出了桂花的四个特点: 第一,(“暗淡”“轻黄”)颜色并不艳丽,; 第二,(体性柔)体态秉性柔美轻盈,风韵独特;

第三,(情疏迹远)情怀疏淡,足迹幽远,说明她的社会声望很一般,并没有得到什么荣耀和宠幸,更不会有人给她热捧恭维; 第四,(只留香)芳香浓郁。

3、诗句如何通过议论表现桂花的特点? 明确:作者分为三层进行议论。

第一层,“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作者认为,只要味香性柔,何必需要浅绿色或轻红色这些外在的华美东西呢?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因而作者肯定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

第二层,“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梅和菊兼具内外美,但在桂花面前都自叹不如,产生羞愧和妒忌的心理,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抑扬、衬托等手法,写出了桂花的高洁,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第三层,“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作者抱怨屈原在《离骚》中没有提到桂花,可说是太没有情致了,对屈原的抱怨,更突出作者对桂花的珍重。

四、合作探究

古人咏物,往往托物言志或托物抒情。作者借“桂花”表达了怎样的情志?

明确: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桂花的品格和处境就是作者的品格和处境。她对这种品格的自珍和自信,就是对自己的人格志趣的自珍和自信。

五、课文小结

咏物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但这首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不乏形象,议论也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其间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者评论古人,从多层面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她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地赞美和崇敬,从中我们也能够感知作者那种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

第三篇:鹧鸪天·桂花原文及赏析

鹧鸪天·桂花原文及赏析

原文: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红 一作:轻)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阑 通:栏)

译文

淡黄色的桂花,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桂花色淡香浓,应属最好的。

(和桂花相比)梅花一定妒嫉,菊花自当羞惭。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经地义。可憾屈原对桂花不太了解,太没有情意了。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

注释

⑴鹧鸪天:词牌名。

⑵“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

⑶“骚人”二句:取意于陈与义《清平乐·木犀》的“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之句意。“骚人”、“楚人”均指屈原。可煞:疑问词,犹可是。情思:情意。何事:为何。此二句意谓《离骚》多载花木名称而未及桂花。

赏析:

赏析二

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短短十四字却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上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下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据有关记载,桂树花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为丹桂。它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色黄而冠之以“轻”,再加上“暗淡”二字,说明她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秾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像一位恬静的淑女,自有其独特的动人风韵。令人爱慕不已。她又情怀疏淡,远迹深山,惟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犹如一位隐居的君子,以其高尚的德行情操,赢得了世人的敬佩。

首二句咏物,以下转入议论。“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的美尤为重要。“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大书特书。“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连清照一生酷爱的梅花“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作者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其列。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陈与义在《清平乐·木犀》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意思和此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李清照的这首咏物词咏物而不滞于物。草间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评骘古人,从多层次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她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赏析一

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作为供观赏的花卉,艳丽的色彩是惹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此篇的上片正是抓住桂花“色”的特点来写的。“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

“情疏迹远只香留。”这种树多生于深山中,宋之问诗:“为问山东桂,无人何自芳。”李白诗:“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所以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作者以为,浅碧、深红在诸颜色中堪称美妙,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却是无须添加的。因为它浓郁的香气,温雅的体性已足使她成为第一流的名花,颜色淡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

上片围绕“色”与“香”的矛盾展开形象化的议论,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美学观点。对于“花”这个具体的审美对象来说,“色”属于外在美的范畴,“味”属于内在美的范畴,作者以为色淡味香的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足见作者对于内在美是很推崇的。

下片的“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是紧承上一片的意思写的。梅花,虽然开在早春,开在百花之前,而且姿容秀丽,仪态万千。但是,面对着“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她却不能不生嫉妒之意;菊花,虽然开在深秋,独放百花之后,而且清雅秀美,幽香袭人,但面对着“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她也不能不掩饰羞愧之容。于是,正值中秋八月开放的桂花便理所当然地成为花中之冠了。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骚人”指的是屈原。屈原的《离骚》上多载草木名称,独独不见桂花。宋代的陈与义在《清平乐·咏桂》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意思和此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就全篇来说,这首词的笔法是很巧妙的。全词自始至终都象是为桂花鸣不平,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

词中正面描写桂花的,只有开头两句。仅此两句便把桂花的颜色、光泽、性格、韵味都写尽了,为后面替桂花“鸣冤”、“正名”做好了铺垫。

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内在美,十分欣赏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所谓“何须浅碧深红色”,言外之意是,只要味香性柔,无须浅碧深红;如果徒有“浅碧深红”便不能列为花中第一流。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让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其实,作者的咏梅、咏菊之作是不少的,这两种花,论颜色,论风韵,确实不在桂花之下,她们的“妒”和“羞”恐怕还是因为她们没有桂花那样浓郁的芳香吧?最后,作者更直接谈及咏桂与情思的关系,她以非凡的艺术家的胆量和勇气指责屈原的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的缘故。至此,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又抒发了自己的一怀幽情。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第四篇:《鹧鸪天》教案

《鹧鸪天》教案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辛弃疾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氏这首词,也是表现春天的美好的,但是和宋祁的很不一样,从一开始,就可以看出来,辛氏强调的不是市井的繁华和欢乐的享受,而是农村的朴素和自得。

作者对农村的感情,和传统的山水田园诗意有点相近,但是又有很明显的不同。他不是游山玩水,也不是欣赏自然风光,他在农村的景观中,对农事和农时,更有细致的关注:“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事和农时,是实用的,劳苦的,并不一定有诗意,但是辛氏对于农事和农时的种种现象,用一种隐含着喜悦的眼睛去观察,这些本来平淡的细节就被一种脉脉的欣赏意味统一起来。陌上桑芽,邻家蚕种,本来很琐碎,更像是散文意象,转化为诗,应该是不容易的。桑芽还比较好说,蚕种,可能在辛氏以前,还不曾进入过诗歌。至于牛犊,在前人的“农家乐”主题是有过的,但是让它叫起来,叫得有诗意,并且和蚕种之类统一起来,恐怕不但得有一点勇气,而且也得有点才气。关键是,诗人先用了一个“破”字,和桑芽的“嫩”联系在一起,联想上似乎有矛盾:嫩怎能破?但是,这正是早春的特点所在,也隐约表现了诗人关注和发现。至于蚕种生些,说的不是蚕种,而是从蚕种开始蠕动起来的小蚕蚁,也是初生的、少量的,很不起眼,诗人却为之注目。这里有诗人悠闲的心情,有一种默默的体察和喜悦。下面的“斜日寒林点暮鸦。”寒林暮鸦,本来是有很浓的文人山水田园格调的,但是这里不落俗套,好在这个“点”字,用得很有韵外之致。点者,小也,远景也,在斜日寒林的空旷背景上,有了一个点字,遥远的视觉不但不粗疏,而且成了精致的细节。对于大自然的美好的专注,是传统文人山水诗的趣味;而牛犊的鸣叫和蚕种的生息,则属于一种农家田园的趣味。作者不是作为文人去欣赏农家之乐,而是以欣赏农事的眼光来体味家园之美。

辛氏的这首词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交织着两种情趣,一是大自然山水画之美,一是人间田园之美,这里的田园和一般山水田园诗中的田园又有一点区别,更多的是家园。它不暂时的,客居的,而是属于自己心灵的家园。

这首词还有一个特点,长期被读者忽略,那就是,全词本来是抒情的,但是在语言上,却大体都是叙述,甚至充满了白描。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人家,和杜牧的《江南春》中的“水村山郭酒旗风”是同样的意境和手法,但是辛氏和杜牧不大相同,他不是以城市人的眼光来欣赏山水田园,而是把田园当作家园,并且表示,田园和家园比之城市要精彩得多: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城市中的春天当然也是美好的,但是那里的春天和美艳的桃李花联系在一起,那里的春天也像桃李花一样暂短,经不起风吹雨打。诗人用了一个“愁”字点出了他的倾向。时尚是一种潮流,得到最广泛的认同,但是时尚又是瞬息万变的,因而处于时尚之中,又不免为不可避免的淘汰而忧愁。而田园和家园里的春天,没有城市中的桃李那样美艳,它和农村田野的花联系在一起。农村的花是很多的,甚至也不乏桃李,但是,不能选择桃李花是肯定的,选择别的也不难,例如,李白在宫廷供职的时候,就选择过柳: 寒雪梅中尽,春从柳上归。

这种诗意都是现成的,辛弃疾的选择要与桃李柳等等拉开距离,而且要与之有对比。这就意味着是不现成的。这对辛弃疾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最后他选择了农村中最不起眼的荠菜花。而且把话说得很彻底:“春在溪头荠菜花”。好像在荠菜以外,就没有春天的景象了似的。有了这种高度集中的想象,才使得荠菜花的诗意中隐含着发现和惊喜。这一方面表现了田园和家园的朴素,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对它长期被漠视的陈规的颠覆。历史证明,这个选择,是一次成功的探险: 一,它成功在对比上,首先,在色彩上和桃李是鲜明的对比;其次,在受欣赏的被漠视方面,二者的对比也是很鲜明的。

二,它的成功还在想象、观念的更新上。桃李虽然鲜艳而且备受瞩目,但是生命却很脆弱;而荠菜花从色彩到形态都不及桃李,但是它有自在的生命,不以世俗的欣赏为意。

三,它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在诗的想象的开拓上。在辛弃疾写出这首词以前,从来春天的美好都是和鲜艳的花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已经成为一种潜在的陈规,好像在鲜艳的花朵以外,再也没有什么新的可能似的。但是,辛弃疾却以他的创造显示,春天的美好,还可以从最朴素、最不起眼的荠菜花开拓新的想象天地。桃李花的美,已经被重复而变得有点俗气了,而荠菜花的美却经历了近千年的历史考验。

看来,辛弃疾对这个荠菜花很有点得意,在同一组诗作中,他又用了一次。

第五篇:鹧鸪天教案

鹧鸪天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词人贺铸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学会欣赏诗词

二、重点与难点

把握本次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 2课时

四、授课主要内容

1、作家简介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卫州(今河南汲县)人。自称远祖本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是唐代宰相贺知章的后裔,故自号‚庆湖(镜湖)遗老‛。宋太祖孝惠皇后五代族孙。据说他‚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气,俗谓之‘贺鬼头’‛(《老学庵笔记》卷八)。初为武官,在京为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不久调戍地方,历任宝丰监钱官、和州(今安徽和县)管界巡检等。元祐六年(1091)以苏轼等人荐,改文官。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出任泗州(今江苏盱眙北)、太平州(今安徽当涂)通判等。大观三年(1109)致仕(退休),寓居苏、常(今江苏苏州、常州),卒于常州僧舍。

贺铸是一位性格和经历都比较复杂的人,宋人曾这样谈论他:‚方回为人,盖有不可解者:方回少时,侠气盖一座,驰马走狗,饮酒如长鲸,然遇空无有时,俯首北窗下,作牛毛小楷,雌黄不去手,反如寒苦一书生;方回仪观甚伟,如羽人剑客,然戏为长短句,皆雍容妙丽,极幽闲思怨之情;方回慷慨感激,其言理财治剧之方,亹亹有绪,似非无意于世者,然遇轩裳角逐之会,常如怯夫处女。‛(程俱《贺方回诗序》)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在词一方面,性格的复杂性(对立统一),反映在词中则是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英雄气与儿女情并存。豪放词:《六州歌头》婉约:《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张耒为他的词集作序,称其或‚盛丽‛、或‚妖冶‛、或‚幽洁‛、或‚悲壮‛,不拘一格。这在北宋词坛极为罕见。他当时词名极盛,曾以《青玉案》的‚梅子黄时雨‛一句而获得‚贺梅子‛的称号(晚年居当涂,同时郭祥正以这一雅号讥其头上发少髻小)。黄庭坚在秦观去世后给贺铸的诗中还说:‚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到南宋胡铨还有‚黄梅时雨忆方回‛的诗句。

他的诗也有相当的成就,他自己说曾向前辈学诗,得八句诗诀:‚平淡不流于浅俗;奇古不邻于怪僻;题诗不窘于物象;叙事不病于声律;比兴深者通物理;用事工者如己出; 格见于成篇,浑然不可镌;气出于言外,浩然不可屈。‛这些关于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的辩证观点,颇为精彩,不知总结出这八句的前辈是谁,或者就是贺铸自家悟得,也未可知。贺铸称自己‚尽心于诗,守此勿失‛(见《王直方诗话》),足见他在作诗方面是很下工夫的。诗歌风格也是多样,或‚灏落轩豁,有风度,有气骨‛(《宋百家诗存》),‚工致修洁,时有逸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清隽平淡,明朗雅致。有的学温庭筠、李商隐,‚深婉丽密‛(《宋史〃贺铸传》),近于其词;有的则‚用笔清刚,不似填词家语‛(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

2、诗词欣赏

创作背景:苏州的灵秀山水和清嘉风物,不但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士,也吸引了历代骚人词客。寄寓吴门,视作第二故乡,北宋的著名词人贺铸就是其中的一位。贺铸,生于河南卫州(今汲县),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古人重郡望,因此他称自己为‚越人‛。他是宋太祖孝惠皇后的族孙,又娶了宗室赵克彰的女儿为妻。出身贵族,且兼有一层裙带关系,这样的身份每使人艳羡不已,常人将以此自炫,可贺铸却看得非常淡漠,视富贵如浮云。他洁身自好,性情狷介,喜欢评论时事,对于当前的事情,总要说出自己的看法,或赞赏,或批评,直言不讳;对那些权倾一时的‚贵要‛,‚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颇有豪侠倜傥之风。正因为这样,他的仕途充满了坎坷,在官场上始终未能舒展他的抱负,只先后在泗州、太平州等地担任通判之类的地方官吏。他心气太高,看不惯官场的污浊腐败,受不了对上司的谄媚迎合,最后唯有弃官回归民间。贺铸携家来到了江南。据《中吴纪闻》载,贺铸带着自己的妻子,把自己的家安在盘门外十余里处的地方,即今横塘附近。这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石湖的浩淼烟波是吴山越水的灵气,上方山、黄山的森森古木是吴门姑苏的脊梁。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多姿多彩的乡土风情,为贺铸的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留下了许多优美篇章,其中有直接以苏州为背景的《鹧鸪天〃半死桐》。词的上片:妻子死后诗人的凄凉、孤独。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两句,写他这次重回阊门往事不可回首的感慨。‚阊门‛,苏州城的西门。起二句用赋,直抒胸臆。说他再次来到阊门,一切面目皆非。因为前次妻子尚在,爱情美满,便觉世间万事都是美好,这次妻子已逝,存者伤心,便觉万事和过去截然不同。接以‚同来何事不同归‛一问。‚何事‛‛即为什么。问得十分无理,实则文学往往是讲‚情‛而不讲‚理‛的,极‚无理‛之辞,正是极‚有情‛之语。即与我同来的人,为何不能与我同归呢?

接着‚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拟自己的丧偶。‚清霜‛二字,以秋天霜降后梧桐枝叶凋零,生意索然,比喻妻子死后自己也垂垂老矣。‚头白‛二字一语双关,鸳鸯头上有白毛(李商隐《石城》诗:‚鸳鸯两白头。‛),而词人此时已届五十,也到了满头青丝渐成雪的年龄。这两句形象地刻画出了作者本人的孤独的凄凉。

下片:诗人对妻子的怀念

‚原上草,露初晞‛。晞,干掉。承上启下,亦比亦兴。本自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比,紧接上片,与‚梧桐半死‛共同构成‚博喻‛;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兴,有它寻夫先路,下文‚新垅‛二字的出现就不显得突兀。

‚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此句复用赋体。因言‚新垅‛,顺势化用陶渊明《归田园居》五首其四‚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诗意,牵出‚旧栖‛。下文即很自然地转入到自己‚旧栖‛中的长夜不眠之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既是抒情最高潮,也是全词中最感人的两句。这两句,平实的细节与意象中表现妻子的贤慧,勤劳与恩爱,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一往情深,读来令人哀惋凄绝,感慨万千。(写面对着故居新坟,他感慨万千,既流连于旧日同栖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雨打南窗,声声添愁。如今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裳呢?‚旧栖‛、‚新垄‛、‚空床‛、‚听雨‛,既善于描出眼前凄凉气氛典型环境,也抒发了寂寞痛苦深情。从末句‚挑灯夜补衣‛的典型细节往事描写上,可见妻子勤劳贤慧,对丈夫温存体贴。这种既写今日寂寞痛苦,复忆过去温馨,终见夫妻感情深厚,情意令人难忘。回肠荡气,十分感人。)

结构:全词以心理感受和自我探问起首,中间暗中以时间作为发展线索,并且穿插了许多意象。这些意象大多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如梧桐二句,以树鸟比喻失偶,恰是化用了孟郊《烈女操》‚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之意;原上草二句感叹人生短促,又是化用了古乐府《薤露歌》‚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恰当地表现了主题,结句更是提炼出‚挑灯夜补衣‛这一细节,体现了作者心绪之细,感情之真。这最后一句敲响了全词的最强音符,将全词的意境推向了高潮。读之无不令人殇然泪下。艺术上以情思缠绵,婉转工丽见长。作者善于把一些使人捉摸不到的情感形象化,将情与景和谐地融为一体。词中以‚梧桐半死‛‚鸳鸯失伴‛等形象化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亡妻之痛,又用草间霜露,比喻人生的短促,这比直陈其事更具艺术效果。末三句‚旧棲‛‚新垅‛、‚空床‛、‚听雨‛既写眼前凄凉的景状,又抒发了孤寂苦闷的情怀。集评:张燕瑾《唐宋词选析》:贺铸退居苏州,本来就心情抑郁,‚闲愁‛颇多,亦颇大;在苏州又死去了妻子,这就给他布满阴霾的心头,又增添了一层乌云。这首悼念亡妻的词作。出语沉痛,感情深挚,很能感动人。

此词在文学史上与潘岳《悼亡诗》、元稹《遣悲怀》、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同题材作品为不朽的名篇

延伸阅读:

1、比较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北宋词人苏轼的《江城子》与贺铸的《鹧鸪天》都是为自己妻子写的悼亡词,都是各自纯真爱情的哀唱。若将两词放在一起比较阅读,自可玩味出两词的不同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轼29岁就死了妻子。他的妻子王弗极贤慧有淑德,其敏而静的气质有如神光天香笼罩着他们夫妻谐睦温馨的家庭生活。王弗去世,苏轼黯然神伤,哀思绵延。十年之后,苏轼对亡妻仍是一往情深,难以释怀。其《江城子》词正是当时追思亡妻感强烈凝聚的结晶。

全词哀情外显而激烈,泼墨如水,大开大合,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夫妻间的深情厚意。仅 3 从词的上片便可明显地看出这一特色。词作‚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开头就营造出一种凄惨悲凉的哀痛气氛,将感情的琴弦拉到极度哀伤之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既感慨夫妻生离死别之日久,又直抒追思亡妻之情深。在时间长河里,十年不过是弹指一瞬,对词人来说,却恍若隔世。词人日思夜梦,不知有多少心事要向情侣倾诉!‚不思量,自难忘‛,正是极度相思痛苦之情的强烈爆发。接着,词人大笔挥洒,从死者与生者两方面将这种相思痛苦之情加以淋漓尽致的抒写。‚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凄凉冷漠尚可忍,最难耐苦楚无人说!唠叨死者孤坟的寂寞凄凉,既是疲于奔波他乡,疏于祭扫妻坟的自责,更是伤惋怀妻痛情的流露。‚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从生者处境的险恶坦露对亡妻的复杂情感。一方面,甜蜜的夫妻情爱令词人对死别十年的妻子依然痴情灼烈,深陷于仅在梦中相见的无奈里;另一方面,生活际遇的飘泊不定,生活处境的凶险恶劣,令词人心身疲倦,鬓发过早地变得霜白。这样,即使能与妻子相见,词人也不希望妻子认出自己,以避免妻子伤感难过。词人极希望与妻子相见却又害怕被妻子认出的矛盾心里在这里得到了鲜明的昭示,它精细地写出了词人对妻子的无限关心体贴的挚爱之情。

与苏轼青年丧妻不同,贺铸是晚年丧妻的;与苏轼《江城子》词抒情的外显、大笔挥洒、淋漓尽致不同,贺铸的《鹧鸪天》词内隐、惜墨如金、潜沉曲致。贺词于平静的笔端之下饱含对妻子的深情。词作由物及人,缘物生情,由‚阊门‛之存想到爱妻之失,这个昔日夫妻恩爱生活的见证物,而今成了引发词人相思哀情的媒介。‚同来何事不同归?‛看似平静出之,实则是词人感情的强烈迸发,是血与泪的呐喊。读到它,我们仿佛看见词人撕心裂肺地向茫茫苍天呐喊‚还我妻子‛。这声音,喊出了失妻的万般凄楚。‚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目睹梧桐,眼看鸳鸯,心中涌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思妻哀情。‚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真切地刻划出词人翻江倒海的内心:南窗雨让人饱尝淋雨之苦与孤寂凄凉,南窗雨让人怅然于挑灯补衣恩爱体贴之一去不返,极曲致地传达出对妻子的挚爱。

苏词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赋笔手法生动逼真地铺写了一幅夫妻久别乍逢的感人场面,显示出爱情的纯真美丽,使其抒情既亲切又富有情趣。‚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游子思乡,自古同理;离家愈久,生活愈是不适,思乡之情也就愈切。因时势的动荡不安,政治生活的苦闷,辗转奔波的词人自然产生了浓郁的怀乡情绪。幽幽沉梦之中,魂游久违的故乡,第一眼所见便是爱妻面窗梳妆那熟悉的身影。神之所思,意之所指,这第一眼目光所及实在是词人思妻痴情的自然流露。‚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两地相思情切切,一朝对面却无言。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境界,颇能拨动感情的琴弦,夫妻间的真挚情爱悠然流淌。

与苏词所表现出来的浓郁的抒情性不同,贺词浸润着深沉的人生感慨,有着哲理的冷静揭示,显得沉郁而富有理性光彩。贺铸虽出身贵族,但空怀报国之心而无报国之门,终生沉抑下僚,郁郁不得志。词中以梧桐的半生半死,鸳鸯的失伴孤飞为喻,既失偶之痛楚,也发人生之感慨。‚原上草,露初晞‛化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之意,以露水易干为喻,慨叹人生之短促,功名之有如云烟,笔调委婉地将自己不得志的蹉跎人生寓于其中,感情内隐而沉郁。

苏词的‚尘满面,鬓如霜‛,虽也暗寓人生飘零之感,也抒写光阴流逝之疾,但从心理的精细摹写,以赋笔手法所进行的想象铺写来看,全词主调是抒写对亡妻的真挚深情,是对纯真爱情的纵情高歌。而贺词尽管也唱出了纯真的爱情之歌,但其主调富有浓郁的理性色彩,有着对人生哲理的冷静揭示。总之,同是悼亡词,苏词感情闸门大开,奔放而激越,自有一股撞击人的强劲力量在;贺词显得简约曲致,蕴含深刻的人生体验,感情沉郁而哀戚

2、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赏析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首词说来好笑,原是贺方回退居苏州时,因看见了一位女郎,便生了倾慕之情,写出了这篇名作。这事本身并不新奇,好象也没有‚重大意义‛,值不得表彰。无奈它确实写来美妙动人,当世就已膺盛名,历代传为佳句,——这就不容以‚侧艳之词‛而轻加蔑视了。

方回在苏州筑‚企鸿居‛,大约就也是因此而作。何以言之?试看此词开头就以子建忽睹洛神为比,而《洛神赋》中‚翩若惊鸿‛之句,脍炙千古,企鸿者,岂不是企望此一惊鸿般的宓妃之来临也?可知他为此人,倾心眷慕,真诚以之,而非轻薄文人一时戏语可以并论。闲话且臵,如今只说子建当日写那洛神,道是‚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其设想异常,出人意表,盖女子细步,轻盈而风致之态如见,所以贺方回上来便用此为比。姑苏本是水乡,横塘恰逢水境——方回在苏州盘门之南十余里处筑企鸿居,其地即是横塘。过,非‚经过‛‚越过‛义,在古用‚过‛,皆是‚来到‛‚莅临‛之谓。方回原是渴望女郎芳步,直到横塘近处,而不料翩然径去,怅然以失!——此《青玉案》之所为作也。美人既远,木立如痴,芳尘目送,何以为怀。此芳尘之尘字,仍是遥遥承自‚凌波‛而来,波者,原谓水面也,而乃美人过处,有若陆行,亦有微尘细馥随之!人不可留,尘亦难驻,目送之劳,惆怅极矣!——全篇主旨,尽于开端三句。

以下全是想象——古来则或谓之‚遐思‛者是。

义山诗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以锦瑟之音繁,喻青春之岁美(生活之丰盛也)。词人用此,而加以拟想,不知如许华年,与谁同度?以下月桥也,花院也,琐窗也,朱户也,皆外人不可得至之深闺密居,凡此种种,毕竟何似?并想象也无从耳!于是无计奈何,而结以唯有春能知之!可知,不独目送,亦且心随。

下片说来更是好笑:词人一片痴情,只成痴立——他一直呆站在那里,直立到天色已晚,暮霭渐生。这似乎又是暗与‚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的江淹名句有脱化关系。本是极可笑的呆事,却写得异样风雅。然后,则自誉‚彩笔‛,毫不客气,说他自家为此痴情而写出了这断肠难遣的词句。纵笔至此,方才引出全曲煞拍一问三叠答。闲愁,是古人创造的一个可笑也可爱的异名,其意义大约相当或接近于今日的所谓‚爱情‛。剧曲家写鲁智深,他是‚烦恼天来大‛,而词人贺方回的烦恼却也曲异而工则同——他巧扣当前的季节风物,一连串举出了三喻,作为叠答:草、絮、雨,皆多极之物,多到不可胜数。方回自问自答说:‚我这闲愁闲恨,共有几多?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你去数数看倒是有多少 5 吧!这已巧妙地答毕,然而尚有一层巧妙,同时呈现,即词人也是在说:我这愁恨,已经够多了,偏又赶上这春末夏初草长絮飞、愁霖不止的时节,越增我无限的愁怀恨绪!你看,词人之巧,一至于此。若识此义,也就不怪词人自诩为‚彩笔‛‚新题‛了。

贺方回因此一词而得名‚贺梅子‛。看来古人原本风趣开明。若在后世,一定有人又出而‚批判‛之,说他种种难听的话,笑骂前人,显示自己的‚正派‛与‚崇高‛。晚近时代,似乎再也没有听说哪位诗人词人因哪个名篇名句而得享别名,而传为佳话,——这难道不也是令人深思的一个文坛现象吗?(周汝昌)

五、作业 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

通过本课使学生了解词人贺铸的生平及创作情况,本词的内容以及艺术特点;学会欣赏诗词。【备课资料】 文人雅号:

张先:‚张三影‛。作词喜用‚影‛字,炼出许多好句,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坠轻絮无影‛等句,最为人玩赏。张先在《行香子》一词中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三句,又被文友呼为‚张三中‛。

宋祁:‚红杏尚书‛。他因《玉楼春》词中的佳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而名噪当时,竟获得‚红杏尚书‛的美誉。

秦观:山抹微云君。北宋词人的《满庭芳》词有‚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句,大得苏东坡赞赏,称之为‚山抹微云君‛。

陆游:倚松老人。南宋诗人,由写了这样两句著名偈语:‚间携经卷倚松立,试问客从何处来‛,遂有‚倚松老人‛雅号流传。

曹植:曹七步。曾七步成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谢道韫,咏絮才东晋女诗人。以‚未若柳絮因风声‛比拟雪花而闻名。

王昌龄:七绝圣手唐代诗人善写七绝。

刘长卿:五言长城唐代诗人善写五言诗。

陆羽:茶仙。唐朝文人,著有《茶经》,外号也称‚茶圣‛。北京策划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ffdvxxxdde20938

下载鹧鸪天桂花 教案教师版[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鹧鸪天桂花 教案教师版[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鹧鸪天·桂花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模版]

    鹧鸪天·桂花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鹧鸪天·桂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

    鹧鸪天·桂花原文翻译及赏析[共5篇]

    鹧鸪天·桂花原文翻译及赏析鹧鸪天·桂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深红 一作:轻)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鹧鸪天 老师

    鹧鸪天 老师宋韵唐风填腹空,讲台三尺育花红。几叠习作勤回首,半壁孤灯人倦慵。情切切,意重重。披星戴月少妆浓。朝霞又秀黎明里,矫健雏鹰掠九穹。......

    《鹧鸪天》阅读答案(合集)

    《鹧鸪天》阅读答案15篇在学习、工作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

    《鹧鸪天》诗歌集欣赏

    《鹧鸪天.阳台梦》雨洗巫山十二峰,一池春水雾朦胧。青丝不理成烦恼,红粉绯绯落梦中。情淡淡,月浓浓,彩云依旧去无踪。烛台已满相思泪,相映桃花片片红。《鹧鸪天.听雨》语燕双飞旧......

    鹧鸪天原文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词全文如下: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

    鹧鸪天·送人原文及赏析(最终定稿)

    鹧鸪天·送人原文及赏析鹧鸪天·送人作者:辛弃疾朝代:宋朝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

    《鹧鸪天》阅读题答案

    鹧鸪天刘著①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②,寄与吴姬忍泪看。【注】①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