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_1

时间:2019-05-12 19:3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再别康桥》教学设计_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再别康桥》教学设计_1》。

第一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_1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

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

明确:

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2、诗人情感高潮在哪节诗中体现出来?

明确:

第五节诗,诗人陶醉在康桥的美景中,甘心做一条水草,尽情的享受康河爱的轻抚,一任康河波光里的艳影,在他的心头荡漾。正所谓“沉醉不知归路”,似乎已经忘却了他要离别康桥而去,他撑着一枝长篙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的梦”,等到兴尽归舟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飘逸、洒脱之情,感染着我们,让我们的心一同快乐着,达到极致。

三、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进一步体味诗歌的诗意美

四、讨论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在康桥,诗人结识了著名的哲学家罗素,在康桥,诗人心中有自己梦牵魂绕的情人,在康桥的秀丽风景中,有诗人幸福的生活。诗人曾饱含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弥盖我爱的康桥,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摘自《康桥,再会吧!》)

徐志摩游学于英国剑桥大学期间,不仅深受康桥周围的思想文化气氛的熏陶,接受了英国式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洗礼,他还忘情于康桥的自然美景中,在大自然的美中,发现了人的灵性,找到了天人合一的神境,待诗人离英返国时,康桥已成了诗人“难得的知己”,诗人称康桥为自己永远的精神依恋之乡,此时的诗人,心头盛满离愁别绪。在诗里,诗人热烈而又缠绵地倾诉自己对康桥的精神依恋。诗人对康桥的欣赏和赞美,实际上就是对大自然、对美和爱、对和谐的一种欣赏和赞美。

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仆着搂抱大地的温软。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飘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近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

从大自然,我们取得我们的生命;从大自然,我们应分取得我们继续的资养。哪一株婆娑的大木没有盘错的根柢深入在无尽藏的地里?我们是永远不能独立的。有幸福是永远不离母亲抚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远接近自然的人们。

在青草里打几个滚,到海水里洗几次浴,到高处去看几次朝霞与晚照——你肩背上的负担就会轻松了去的。

──(摘自《我所知道的康桥》)

诗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自然似乎有着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诗人与自然交流,将自己的留恋全部融入对康桥瑰丽风光的尽情描绘中,是他对“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诗人在康河边徘徊,正是追寻美、自由与爱于一体的理想。康桥,于躯壳,徐志摩是过客,但于灵魂,正是他诗意的栖居地。

五、小结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的确是悄悄地走远了,但挥不去带不走的是他的康桥。它做为学院建筑留在英国,它做为一篇具有生命质感的美文,留在中国文学史中。自然中的康桥会老,但文字中的康桥,将在所有爱志摩的读者心中永远年轻。

第二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鲁人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中的一首诗歌。诗歌比其他文学样式更追求形式美,诗歌的内容特点是抒发情感,不管是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无不是为了抒情,抒情是诗歌的生命、灵魂。因此《再别康桥》教学,应捕捉诗歌的意象,联系具体的背景,通过想象,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眷恋、愁苦、洒脱之情。

二、学情分析

《再别康桥》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首诗歌,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解除与积累在初中阶段。诗歌的分析在进入高中后也是第一次接触,学生能够读出诗句并且能说出意象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意象的特点,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但是高一学生的分析还是比较浅显,启发他们加深自己的理解是重要的。

三、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力求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在学生熟悉诗歌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谈对诗歌的整体感受,然后寻找意象,让学生具体分析,教师适当点拨,最终让学生得出结论。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背景及作者,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过程与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即由意象体会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眷恋、愁苦、洒脱之情。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首诗歌是通过意象来表达感情的,理解意象的含义。

2.学习诗歌是怎样通过意象表达感情的。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康河的水曾开启了志摩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或许生命的河流就是一段曲折的沧桑;岁月的清溪就是迢迢前去的逝者,那么我们便是那能听得康河之水清音的过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再别康桥》(板书),希望这节课也一样能够开启我们感受美德心灵!

(二)介绍作者即背景(2分钟)(出示幻灯片)

徐志摩,笔名云中鹤、南湖,著作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新月诗派是1923年成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代表人物是徐志摩、闻一多等,闻一多创立了诗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三美理论,对中国现代诗坛、对徐志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诗是诗人在1928年重回康桥归国途中所作。

(三)初读诗歌,感知诗情(5分钟)

(出示幻灯片)1.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3个)教学实录:

师:哪位同学自己起来读一下? 生一:读错“似的”。

师:恩,不错,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生二:评价,纠错,感情不够,没有读出他的淡淡的哀愁。师:那你能不能读出他那淡淡的哀愁? 生三:评价,无错,重音读得不好。师:重音不好,就是—— 生四:缺乏跌宕起伏。

师:那你能不能来读读,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师:很好!4.教师范读

师:那老师来读一读,好不好? 全体学生:好!师:有感情朗读。全体学生:鼓掌。

5.读了这么多遍,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什么样的的感情? 生一:对康桥的眷恋,依依不舍。(出示幻灯片)

明确情感:全诗蕴涵了对康桥对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板书)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30分钟)

1.读了这么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不舍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全体学生:美!

师:用双音节词来说呢? 全体学生:漂亮!

师:恩,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也就是风光如画。2.这康桥及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感受到的。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一:云彩、金柳、青荇、青潭、长篙。(板书)师:还有吗?谁再来说一下? 生一:星辉、夏虫。(板书)

这些都是柔美而抒情的景物,他们都已超越了自然的属性,浸透了志摩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出示幻灯片:意象)

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3.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的体会这些意象? 师:再读一下这些意象,看一下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找同学说一下喜欢哪一个意象,为什么?

谁对云彩这一意象比较感兴趣?可以自己站起来说一下。(以下为学生下课后上交的自己在课上时回答的笔记)生一:作者写“西天的云彩”,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傍晚,勾勒出一幅“余辉斜阳”的场景。为离别的不舍又添几分忧愁。作者将要来离去,表达了作者对母校深沉的爱和依恋,以及离去的依依不舍。

师:很好,分析的很全面!我给大家扩充一下知识面,我国古代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曾写道“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那么志摩作别西天的云彩,就是西天的云彩对于康桥来说,就相当于志摩对于康桥,也就是游子对于母亲,在这里,志摩就充当了游子的角色。那谁对金柳这一意象感兴趣? 生二:金柳描述黄昏时月光照在了柳树上,柳树而变得金灿灿的样子。将“金柳”比作“新娘”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康桥一草一木的喜悦之情,暗含离去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师:你的分析很到位,那“柳”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什么样的寓意?可以说一下吗?

生三:折柳送别。师:“柳”还是“留”的谐音。在这里用来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全体学生:比喻、拟人!

师:在这里,志摩变换了角色,相对于康桥的金柳来说,他相当于是什么养的角色?

学生全体:新郎!

师:是,新郎,新郎对新娘的喜爱。

那谁喜欢“青荇、青潭、长篙”等呢? 生四:我喜欢“青荇”。“青荇”本意是绿色的水草,在文中突出了作者对母校一草一木的喜爱,淋漓尽致的表现出对母校的依恋,既而又写“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体现了作者对母校的依依不舍。师:真好!

在这里作者为什么“甘心做一条水草”?相对于水草来说,康河充当着什么? 学生全体:归宿!

师:也就是说,相对于康河来说,水草充当着什么角色? 学生全体:儿子!

师:那志摩对于康桥来说就是——什么角色? 学生全体:儿子!师:所以在这里,志摩又变换了角色。

有人喜欢“云彩”,有人喜欢“金柳”,你喜欢什么呢? 生五:我喜欢“青荇”,本意是绿色的水草,在这里代表绿色,代表希望,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分析的也很好。谁来再说一下? 生六:我喜欢“青潭”,青潭沉淀着诗人往日美好的理想,他向往在康桥的生活。师:好,请坐。我给大家扩充一下知识面,徐志摩在《吸烟与文化》中这样写道: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承载着志摩彩虹似的梦,即是“爱、自由、美”之梦。这样的梦,以至于那不是潭水,那是追而不得的梦。还有吗?

生七:我喜欢“长篙”,因为诗人撑着长篙去寻梦,追寻自己的理想,不舍弃。师:很好。

生八:我喜欢“星辉”,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夜晚景色。水波星光的交相辉映,以至于诗人情不自禁的想放声歌唱,诗人内心喜悦,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之情。师:你说的真好,那有没有喜欢夏虫的? 生九:我喜欢“夏虫”,因为透过夏虫我了解到作者笔下环境的寂静,也读出了诗人对母校深沉的爱,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微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愁别绪。师:你说的太棒了!全体学生:鼓掌。师:还有吗?

生十:我也喜欢“夏虫”,通过夏虫看作者内心的哀愁,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师:因为夏虫不可能有感情,因而夏虫的感情似乎就飘渺了,就是刚才所说的“梦幻般的惆怅”。

老师也喜欢夏虫,通过夏虫来表达离别的淡淡的伤感,连夏虫也沉浸在离别的愁绪中,多么让人愁啊!全体学生:笑!

生十一:我也喜欢“夏虫”,夏虫存在着诗人的想象,为诗人而沉默,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诗人情感的丰富,使得康桥的夏虫也有了感情,静静相处,依恋之情就在这静谧之中缓缓流淌,酝酿出一层淡淡的忧愁。生十二:我也喜欢夏虫,这里把悄悄暗喻成别离的笙箫。师:很好,还有什么地方用了暗喻? 生十一:“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师:是,还有吗? 生十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师:还有最后一个机会,谁来说一下你喜欢什么? 生十四:我喜欢“星辉”,写出来作者划船时看到的璀璨美丽的星空,这里将“星辉”化虚为实,满载于船上同作者共享这宁静美丽的夜晚。

师:你归结到虚实上了,观察的很细致,在这里,作者载着想象中的满船星辉要去做什么? 学生全体:寻梦!

师:那么,在这里,志摩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学生全体:寻梦人!

师:是啊,寻梦人,可是梦无法寻,他只能离去。(出示最后一张幻灯片)“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师:看到最后一节,你想说些什么?

生十五:最后一段中悄悄的与第一段中轻轻的相对应,但是较前比更洒脱,体现了对母校的喜爱及不为情感所困,适可而止。生十六:诗人走的更洒脱。

师:是啊,这形成循环往复的结构模式。走得更洒脱。生十七:“轻轻的”“悄悄的”,诗人不忍心打扰者康桥的美景,又不得不离去,所以这样轻。

师:说得真好!到这,整首诗的感情都出来了。

再读课文,读出这种不能留的无奈,读出这种淡淡的愁。

(五)总结本节课

徐志摩,在种种无奈的心境下,把这种淡淡的哀愁刻画的淋漓尽致,不愧是新月诗派的诗人。,(六)再读诗歌,读出感情,举行一个小型的赛诗会 师:男生一队,女生一队,各派一个代表好不好? 生:好!师:开始吧。女生十八:读

师:很有感情,就是读错了一个字。男生十九:读。

师:读的真好,不愧是演讲比赛的选手!学生全体:鼓掌。

六、下课

七、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云彩

不舍

金柳

喜爱

青荇

依 景

青潭

依 如

长篙

哀愁

不 画

星辉

夏虫

虚实

淡淡的

第三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① 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解释]:康桥=剑桥

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指名朗读

3、欣赏配乐诗朗诵

4、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

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2、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五、比较阅读

与白居易的《南浦别》和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

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六、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七、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八、迁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生活》一诗,找出诗中的意象。

活①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

写于1928年5月29日,初载1929年5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和3号,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课后习题

读《再别康桥》中的三节,完成1~2题。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1.选出解说错误的一项()

A.“夕阳下的新娘”,是说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

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倒映在水中的金柳,随波光一起荡漾,显得更加美艳,作者对如此美景,永远记在心上。

C.“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是说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是

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D.“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是说天上被操碎了的彩虹和漂浮在潭水上的水草相杂在一起,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就如同彩虹似的梦一般。

2.下面是对有关词语的分析,选出错误的一项()

A.作者用“新娘”来比喻“金柳”,显得艳丽妩媚,表现了作者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

情。

B.“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热忱欢迎的态度。

C.诗人为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情愿做一条水草,这里的“甘心”二字,写出了诗人

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D.用“彩虹”来修饰“梦”,表明梦境的美好,也表明梦境的短暂虚幻。

参考答案:

1.B(“永远记在心上”不对,应是作者对此感到激动陶醉)

2.D(“短暂虚幻”从诗中看不出来)

第四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再别康桥》是语文出版社版高中语文必修1的一篇课文,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它比其它文学样式更追求形式美诗歌的内容特点是抒发情感,不管是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无不为了抒情抒情是诗歌的生命、灵魂因此,《再别康桥》的教学,应捕捉诗歌的意象,联系具体的背景,通过想象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眷恋、愁苦、洒脱之情

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

高一学生对中国现代诗歌已经有较多的接触与积累在初中阶段,他们已经学过好几个诗歌单元,加之从古代诗词中获取阅读鉴赏的方法,从流行歌中感受歌词的意蕴,因此,他们对诗歌的阅读、鉴赏已经比较熟悉了

但由于意象的朦胧和对创作动机缺乏应有的了解,因而学生对《再别康桥》意蕴和情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学生学习这首诗时的基本情况

三、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理念,力求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鉴赏能力

鉴赏、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是学生熟悉文本,而且《再别康桥》又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也乐于朗诵,因此教师因抓住这有利条件,创设条件让学生多读

在学生熟悉诗作的基础上,老师启发谈感受,谈对某些诗句、意象的理解,不能让学生浅尝辄止,让初步认识、理解即成为终结性认识,教师要继续加以启发,或介绍诗作的创作背景,或将该诗作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深化的过程,有一个认识上的落差,以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过程

(一)感知:请学生帮助选择配乐曲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别康桥》,老师问:同学们,如果我们再读这首诗我想选用一首曲子来做配乐,你们打算选择用什么曲子呢?选择用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行吗?用钢琴曲《小奏鸣曲》行吗?用歌曲《十送红军》行吗?不行要使学生觉得比较恰当的配乐典应该选小提琴曲《梦幻曲》

《梦幻》这首曲子的基调是温柔、婉约、内敛的,她能让你产生无限的遐想,她能让你夜不成眠,她能让你站在冷风中沉思而其它几首的基调或过于高亢,或悲壮有余,与此诗不和谐学生选用配乐曲的过程,其实就用感知全诗、并检验自己的整体感知是否准确的过程

(二)朗读:与歌唱艺术结合,将朗读艺术化教师可引导学生跨越一般的朗读,将朗读与歌唱艺术相结合,对朗读进行艺术化处理在歌曲演唱中,总是在歌曲情感高潮处反复演唱,在歌曲结尾处一唱三叹,韵味十足对歌

曲演唱的这一特点学生都很熟悉了我们也可借鉴这一特点对诗朗读进行艺术化处理:让学生在柔美舒缓又带有几分凄清的《梦幻曲》中朗读全文;再重读第五节至结尾;再重读最末节三次(要求:越来越轻,越来越柔,有种渐去渐远的感觉)通过这样艺术化的处理,学生在朗读中有一种新鲜感、奇异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更深入地感受到诗人诗中所寄托的感情

(三)谈感受:从意象中感受情感老师说:从同学们在对配乐曲的的选择中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温柔、婉约、凄美那么你们的这种感受是怎么获得的呢?指导学生谈自己从“云彩”、“金柳”、“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等景物获得的感受教师告诉学生,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中的山水草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等,一旦写进诗歌之中,就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就成了艺术形象了这种艺术形象人们称之为意象例如,人们常用梅花表现逆境中不怕挫折、敢为人先的形象,用竹表现做一个正直人的希望,用梧桐表示凄凉悲伤的感情,用鸿雁寄托游子思乡怀亲之情,用霜隐含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人生道路坎坷,这些梅花、竹子、梧桐、鸿雁、霜等都是诗中的意象我们鉴赏诗词就要通过分析这些意象,从这些意象中感受情感,从而正确地理解诗歌老师可作示范: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脚尖,象微风飘来,又悄无声息地飘去以实例引导学生赏析课文,谈自己的赏析感受 学生经过钻研,大致会做出如下三种情况的理解:

从诗的题目来看,“再别”应是一种告别,与人告别,但诗中没有说与人告别,这是其一诗人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种景象让我们想到一个轻手轻脚的人来了,又走了生怕惊醒一个熟睡中的人……他来了,来到这一所他喜爱的学校;他又要走了,离开这一所他衷心喜爱的学校不忍心惊扰这学校的安静,他甘愿一个人去承担那愈来愈凝重的离愁”这是其二——这是持“诗人向母校告别”观点者的解读

“开头四句,轻轻地来,轻轻地回味,与彩霞告别,就是和自己的记忆告别,是诗人在和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回忆对话心灵的对话,自然要轻声细语” “诗人说,他是到康桥的河边来„寻梦‟的,„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说明这梦是在记忆的深处的,是美好的”

“诗中也有写„我‟” “载一船星辉”激动得难以抑制,但歌声到喉咙又能被咽下去了“我知道,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表明诗人是在默默地回味,自我陶醉,悄悄独享,这种独享是富有诗意的,连夏虫都为他这种秘密的美好的记忆而沉默了——这是持“诗人向自己告别”观点者的解读

“„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让康桥这个梦绕魂牵的感情世界以最完整的面貌保存下来,让昔日的梦、昔日的感情完好无缺”

“„轻轻‟„悄悄‟实际上是说一个人偷偷地来重温旧情,与恋人花前月下的温馨、浪漫之情诗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就是写在诗人看来那康河上美丽的景物都是诗人意中人的化身” ——这是持“诗人向情人告别”观点者的解读

在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将学生的感受,见解进行归纳分类;同学们的感受见解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诗人向母校剑桥大学告别,二是诗人向自己告别,三是诗人向自己的意中人告别这些见解与许多大学者大专家的观点相一致,可见同学们很善于鉴赏但哪一种更切合原文呢?请同学们看有关的背景材料

(四)提供背景材料,知人论事,促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诗歌教师介绍: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另一则:1920年10月徐志摩在伦敦结识才女林徽因,徐志摩曾与林徽因漫步于剑桥1921年林徽因随父回国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游历欧亚到8月归国徐志摩此诗作于当年11月,是在获悉林、梁成婚之后

介绍了上面的材料,根据“知文论事”的鉴赏经验,同学们对这首诗就会有更准确的把握了

(五)两诗比较,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大概是对康桥有着特殊的难以割舍的情感,徐志摩其实不止一次以诗歌表达自己对康桥的怀念之情在写《再别康桥》的前五年,徐志摩还写过一首《康桥再会吧》(出示《康桥再会吧》)著名学者孙绍振教授评价说:“《康桥再会吧》这首诗就写得比较粗糙、芜杂”许多学者也都认为《再别康桥》比《康桥再会吧》写得好,由《康桥再会吧》到《再别康桥》,这不仅是某个人诗歌创作水平的提高,也是中国新诗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要使学生理解《康桥再会吧》的粗糙主要体现在对材料的取舍上,体现在情感的基调上《康桥再会吧》从五六年前告别家园写起,写母亲的泪痕,自己在美国的学习生活,自己乘船归国的过程,归国后对康桥的怀念等,材料无主次之分,导致激情被杂芜的材料淹没在情感上,《康桥再会吧》仍困于离愁别绪的模式而《再别康桥》写得集中,它能通过所选的典型意象将自己的情感聚焦在一个焦点上情感上已挣脱了离愁别绪的窠臼而写得比

较洒脱胡适曾说: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抒情,就是这种追寻的缩影在韵律上,他非常崇拜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 摩》)

《再别康桥》这首诗舒缓有致,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读来给人强烈的审美感受,而这种感受是《康桥再会吧》不可企及的教师还告诉学生:文是情感的产物,情动于心,发于笔端才是真文康桥生活作为诗人生活中重要的一站,诗人没齿难忘怎样表达自己对康桥的感情呢?诗人反复思考着,对先前写的《康桥再会吧》诗人并不满意,直至第二次与康桥再见时,诗人的感情不可抑制喷涌而出,创作了《再别康桥》这告诉我们,真情是诗歌的生命

(七)结束语:徐志摩是我国近代诗坛上的一个巨人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31年徐志摩乘飞机到北京,不幸因飞机失事遇难徐志摩的死引起社会极大的震撼,郁达夫撰写挽联表示哀悼:“ 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 一声河满,几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郁达夫的挽联充分肯定了徐志摩在中国诗坛的地位

70多年过去了,徐志摩的优美诗篇仍然为人们所喜爱当人们吟诵着他的优美诗篇时,自然又会想起这位诗坛巨人

第五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他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康桥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种相似性。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于加深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可以与古典诗歌的送别诗在告别对象、告别时的情感、告别时的氛围等方面构成对比,在对比鉴赏中领会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简历及其创作风格。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章法、节奏、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美,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欣赏法、探究式学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朱自清先生说过:现代诗人应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有一位文学家也说过,在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忘记的诗集有三部:一是胡适的《尝试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诗》。就是现在,也有许多朋友喜欢徐志摩的诗,可见他的诗影响之大、之深、之远。

二、作者简介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笔名云中鹤。出身于富商家庭,父亲因兴办实业,蜚声浙江。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堂,1915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1918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国留学学习银行业(他父亲希望他将来成为银行家),1919年得知五•四运动爆发,激起心中的爱国热情。1920年去英国剑桥留学,1

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的真正悠闲自由的日子。据他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卧仰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的影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专栏的开辟,可以看作该诗派的正式形成,1928年《新月》月刊在上海创刊,由徐志摩、闻一多任编辑。而1931年《新月诗选》(陈梦家编选)的出版,则可以看作该诗派的一个总结,也标志着该诗派的结束。为新月社诗歌理论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是闻一多。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齐整)。徐志摩是个个性主义者,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简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他崇拜大自然,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的不少诗语言清新,比喻贴切,风格轻柔明丽。

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年仅36岁。真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离开了我们。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表现了他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因音节和谐,意境优美而备受读者青睐。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诵读,教师提示:这首诗象一首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腻的感情。节奏要轻慢一点。语气要舒缓、轻柔、低沉(特别是:悄悄、轻轻、沉默)。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或者播放范读磁带,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⑴ 问: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⑵ 问:诗人为什么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说“我轻轻地走了”?他后面连用了两个“轻轻的”都在“我”之后,就更符合语法规范。

明确:调整语序的作用,主要是强调。连用三个“轻轻的”,突出了“宁静”,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表现了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深情,以及无奈与感伤。诗人不忍心惊动康桥呀。同时衬出了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

四、分析鉴赏

1、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意象美:

⑴ 大家对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是什么印象?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

板书: 风光如画

⑵ 找寻意象,康桥的美丽是通过哪些景物写出来的?(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潭,长篙,星辉。

这些自然景物都是柔美的。它们都已超越了本身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恋情。而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景象就是意象。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 意象

⑶ 诗人告别时,哪些举动可以体现出对康桥的深情?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2、具体整体感受意象美:(有条件可以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⑴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照射下的柳树,它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好像美艳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及浓烈的温柔之爱。“艳影”在诗人“心头”“荡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谁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娘呢? 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送别时人们往往都有折柳赠别习俗。真是伤心不过灞桥柳呀。.

⑵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青荇,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明确: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并有向诗人打招呼,欢迎诗人之意。“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

⑶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这里的潭即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这里游玩。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般的梦。融情入景,将人带入了梦一般的意境中。

⑷ 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别康桥。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⑸ 第六节,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愁重重,情绪顿时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往日欢愉的康桥也无语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归于寂然,将诗人的离愁推到了极点。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过千万语呀!

⑹ 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笙箫的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

⑺ 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云彩本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加上两个“悄悄”表露诗人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至此,将诗人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悄悄”、“轻轻”中表现了出来,同时排出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之感。

五、小结

此诗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离情别绪,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给人以审美享受。原

因在于他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们总是充满怀念。

六、再次诵读,读出感情

七、写作特点

1、构思:

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告别对象由人转向物,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静环境,排除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感。

第三,意像选择独具特色。诗人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水草”“星辉”等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机械轰鸣及送行之人,这样就造出了一种清新感。

独特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徐志摩崇拜大自然,主张人类应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故想做“一条水草”,想到“青草更青处”寻梦,这是诗化人生的表现。

2、具有三美:

音乐美:

每节用韵基本相同;章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首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

绘画美:

⑴ 多用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艳影”“青荇”“彩虹”“星辉斑斓”等;

⑵ 多用动作性很强的词语: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之变成动态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建筑美:

句子整齐,每节匀称。每节两句,单、双行错开一格排列。外形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对白话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新月诗派灵魂的徐志摩与闻一多先生更是居功至伟。

八、作业

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感情。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现实 依恋

金柳再别康桥秀美的景色 水草 借景抒情清潭星辉现实 依恋

下载《再别康桥》教学设计_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再别康桥》教学设计_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常州市北郊中学徐锦珠【教学目标】 1、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人情绪的变化和诗歌的音乐美。 2、在康桥画面的再现中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3、联系背景......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集锦)(大全)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集锦1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你知道什么样的......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 别 康 桥》 一、教材简析 《再别康桥》是语文版初中教材九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的第6课。这首诗是现代著名诗人、“新月派”代表人物徐志摩的代表作。他的诗歌意境优美、......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通榆十中 李 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设计《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详案) 备教策略 一、教材分析  作品阅读价值 体会诗人对难忘岁月的依恋和惜别的真挚感情,感受精巧的意象选择,及其组合成的梦幻雅致的画面和深邃蕴含。  作品教学......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舒城县百神庙镇中心学校:胡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创作。过程与方法: 从意象入手,鉴赏本诗意境之美,理解徐志摩作品的风格。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