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 ,船长 ,我的船长哟!》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19-05-12 19:28: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啊 ,船长 ,我的船长哟!》教学设计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啊 ,船长 ,我的船长哟!》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篇:《啊 ,船长 ,我的船长哟!》教学设计与反思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教学设计与反思

龙泉一中 赵伟荣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文选自高中新教材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专题中的“殉道者之歌”板块。此板块收录三首中外诗歌,编者目的明显: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诗歌的美进而体验殉道者崇高人格和伟大精神,实现心灵的成长。《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体现了惠特曼的诗歌特点:情感强烈,风格质朴。

教学目标:

1、自主体验诗歌情感,准确理解诗歌思想主题,发展诗歌赏析能力。

3、通过诗歌写作,拓展体验深化理解,发展语言运用能力。设计思想:

1、紧扣板块主题

2、注重整体把握和体验,避免分割解析

3、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赏析诗歌。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今天我们一起读一首诗歌,题目是《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先请大家自读诗歌,不要求整齐,但要放出声音。

二、关注板块标题,明确诗歌情感倾向,反思朗读情况 “殉”:因维护某种事物或追求某种理想而牺牲生命。

“道”:一切正确的,合理的,美好的,具有历史进步性的事物或思想。课文是一收殉道者的赞歌,该用何种语速、语调、语气来朗读呢?请大家再一次自读这首诗歌。

三、了解惠特曼和林肯,把握两者的关系 诗歌所歌颂的“殉道者”是谁?谁能介绍一下他的情况? 歌唱者又是谁呢?谁来介绍一下?(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展示幻灯片,补充介绍。)

请大家快速浏览诗歌,诗人在诗歌中是怎样定位自己和林肯的关系的?(船长——水手、父亲——儿子)

现实中,林肯不是诗人的船长,诗人也非林肯的儿子,为什么诗人会在诗歌中如此定位他和林肯的关系呢?大家能从刚才的介绍中,找出原因吗?(诗人与林肯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出生贫苦,经历坎坷,但都像野草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从不向现实的困苦低头,而且两个人在政治上有着共同的理想,对黑奴深表同情,反对奴隶制度,一生不懈追求自由、民主与平等,渴望建立一个没有压迫、痛苦和战争的美国。并用各自的方式努力实践着自己的理想。在诗人心目中,林肯就是最理想的领导者,他们在精神世界里他们是最为亲近的,诗人对林肯充满了崇敬、爱戴之情,就像是水手崇敬他们的船长,儿子爱戴他们的父亲一样。)

可是,就在伟大的废奴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候,在美国人民正打算欢庆英雄凯旋的时候,在诗人为民主、自由、平等的实现而欢欣的时候,他们他们伟大的领航员,他们亲如父亲的林肯总统却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之下,试想一下,诗人在听到这个噩耗的时候,内心将会是这样的感受呢。《啊,船长,我的船长哟》这首诗歌就真实地抒发了作者当时的情感。

四、朗读、体验、赏析

1、朗读、体验

试想一下,和我们一起战斗的,我们最崇敬、最爱戴的人却在战斗胜利的时候死去了,或者是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保护着我们、养育着我们的父亲,在美好生活的曙光即将降临的时候离开了我们,我们会是这样的感受呢?下面,我们再来朗读诗歌,共三小节,由三个人来读,我读一节,请大家再推荐两位同学

希望其他同学能用心去听,用心去体验诗歌中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然后请大家说一说是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师生朗读)

2、赏析、品味(这个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将情感体验,语言赏析和朗读、讨论紧密结合起来,以朗读、讨论促进学生对作品情感的体验和对作品形式的品味;又以情感体验和形式品味带动诗歌朗读。)

教师引导要点:

情感:主要表达出诗人对林肯的崇敬与赞美,对林肯去世的悲痛和哀悼。表现方式:整体象征、场面对比、反复吟咏、侧面烘托、人称变换等。(注意学生对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朗读:每节前后两个场面体现的氛围不同,有较大的情感落差,要注意朗读的区别;体会第一节中“心哟!心哟!心哟!”句与每节末尾处反复吟咏的语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把握朗读的基调。各节虽然在场面设置上基本相似,但有着内在的情感历程,要读出情感的变化````````

3、体验感悟、讨论赏析基础上抽读全诗歌

五、拓展延伸

1、认识更多的殉道者

林肯为追求自由、民主、平等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以生命为代价推动了美国的发展,也在最大限度上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虽然死了,但他永远活着,活在美国人民的心中,活在世界人民的心中。古往今来,殉道者无数,他们如一颗颗金沙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闪耀。让我们放眼世界,回顾历史,去搜寻他们的踪迹。

(学生举例并叙述事迹,教师补充,如普罗米修斯、布鲁诺、屈原、文天祥等)

2、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对殉道者的敬意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觉醒,首先在于普通大众的觉醒。这觉醒首先包含了对那些殉道者的热爱、尊敬和学习。让我们用诗的语言给那些殉道者们献上敬意。

(教师不妨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并以自己的作品抛砖引玉。)

3、学生展示创作成果。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情感,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主题。

2、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诗歌欣赏的方法,提高诗歌欣赏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读一首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民主主义诗人惠特曼的诗歌,题目是《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先请大家自读诗歌,不要求整齐,但要放出声音。

二、学生朗读

三、了解惠特曼和林肯,把握两者的关系

1、教师引导:诗歌中的“船长”是谁?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比喻、象征)作者为什么要把林肯比做“船长”?(目的是引导学生回顾有关林肯的知识,初步形成对林肯伟大形象的认知,同时明确诗歌运用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

2、学生回顾有关林肯的知识并回答问题。

3、教师补充并朗诵盖茨堡演讲词片段,并要求学生从演讲词中摘取词语概括林肯的人生理想。(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林肯为“自由”和建立“民有、民治、民享”国家而“献身”的伟大的精神和崇高的人格。教师朗诵可以感染学生情绪,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4、教师介绍惠特曼(说明他与林肯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和相似的人生经历,强调惠特曼对林肯的崇敬与爱戴,促使学生理解他与林肯“船长”与战士,“父亲”与儿子的关系。)

四、朗读、体验 教师引导:当伟大的领袖,敬爱的“父亲”被暗杀的消息传来,作为战士和儿子的作者会是怎样的感受呢?大家第一遍朗读,有没有真切体验到作者的情感?那就让我们在来读诗歌,为了更好地体验作者的情感,我们朗读时加入一种方法——换位体验。现在我们就是和林肯并肩作战的战士,我们就是林肯的儿子,让我们一起登上这艘胜利返航的大船,去亲历当时的情景吧。学生齐读诗歌。

教师引导(以诗歌式的饱含深情的语言):这艘大船击退了狂风暴雨,战胜了惊涛骇浪胜利返航了,它正一点一点靠近海岸,岸上的景象越来越清晰了,你能描述一下你所见到的岸上的景象和你当时的心情吗?

学生感知诗歌相关语句加如合理的想象进行描述,并表达自己体验到的情感。教师引导:啊,那是鲜花的海洋、欢乐的世界、美好的未来!(板书:欢乐)你此刻兴奋、骄傲、快乐的心情最想和谁分享?但是,突然你听到了那可怕的枪声,当你过头来,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然读出:啊,鲜红的血滴,就在那甲板上,我的船长躺下了,他已浑身冰冷,停止了呼吸。(进入情境后,学生在情感的调空下,应该会留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教师引导:面对这个悲痛的场面(板:悲痛),你觉得这一节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你当时的感受?怎么读这一句?为什么要这么读?

学生朗读“可是,啊,心哟!心哟!心哟!”(板书诗句)并分析朗读技巧。(暗杀来得太突然,更多的是震惊,钻心之痛,还没有弥漫开来,还来不急体味,无法具体表达,只能用这种反复的方式真实地表现当时的感受。“可是”承上文,表现震惊,要读地急促,“啊”是撕心裂肺的声响,轻却从心底喷涌而出。三个“心哟”声音随心脏颤动,碎裂。如需要,教师可范读)(板书:震惊)教师引导:此时的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为什么? 学生读出:

啊,船长!我的船长!起来听听这钟声,起来吧,──旌旗为你招展,──号角为你长鸣,为你,人们准备了无数的花束和花环──为你,人们挤满了海岸,为你。这晃动着的人群在欢呼,转动着他们殷切的脸面; 这里,船长,亲爱的父亲哟!让你的头枕着我的手臂!

概括回答:用手臂枕起“船长”,想唤醒他,因为不愿相信这是现实(板书:不信),宁愿相信“这真是一场梦”。

教师引导:你觉得这是一场梦,那么你是用怎样的语气来呼唤的?

学生讨论朗读(并不悲痛,你知道岸上欢乐的情景,欢呼的场面正是对“船长”艰苦战斗的回报,正是他最渴望看到的,所以你的呼唤甚至有些激动)教师引导:这真是一场梦吗?为什么? 学生读出:

我的船长不回答我的话,他的嘴唇惨白而僵硬

我的父亲,感觉不到我的手臂,他已经没有脉搏,也没有了生命

教师引导:“只是我以悲痛的步履,漫步在甲板上”,诗歌到这里才第一次出现了“悲痛”这个词,难道这之前你们都没有感到悲痛吗?(目的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情感经历)

学生回顾情感历程:闻死讯时更多的是震惊,还来不及体味悲痛,之后是不愿相信,不愿体味悲痛,现在承认现实(板书:承认),痛楚弥漫开来,痛彻心扉。教师引导:刚才读的几个句子,该用怎样的语气?谁来读一读? 学生讨论朗读(悲痛、无奈甚至绝望的语气)

教师引导: “我们的船已安全地下锚了,它的航程已经终了”,在这短短的航程里,我们的情感历程是起伏变化的,但大家是否发现,诗歌每一节末尾却总是在重复一个相同的意思(板书: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体会讨论(反复强调林肯逝世的现实,不管我们的主观愿望如何,这个现实却是不会改变的,心理的变与现实的不变形成矛盾,更加重了我们的悲痛。)教师引导:通过换位体验,我们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有了最真切的感受,谁来通过朗读表达你的这种真切感受? 学生朗读、对比、评价。

五、归纳、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1、学生结合板书归纳手法: 板书:

形式

方法

情感

思想

船长、船、航程:

象征

伟大崇高、崇敬爱戴

欢乐→←悲痛: 对比 悲痛 对自由民主的

心哟~~~心哟~~心哟~~: 直接反复 悲痛 向往对崇高人

震惊→不信→承认: 情感变化 悲痛 格的追求

浑身„„ 停止了„„:

间接反复

悲痛

教师小节:任何成功的文学作品,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都是水乳交融,艺术手法始终是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的,只有真正理解的作品的思想内容,我们才能正确评价艺术手法的作用。

2、演绎训练

①为了表现对林肯的伟大、崇高,诗歌还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侧面烘托,用人民表现烘托)

②每一节末尾意思相同,但人称变换,为什么?(表现诗人情感的变化:震惊→不信→承认)

六、回顾过程,总结经验 教师引导:善于学习的人,总是善于总结学习经验,请大家回顾我们今天的学习过程,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发言的可能内容及教师引导方向:

1、诗歌思想内容方面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殉”“道”的内涵,搜寻并叙述更多殉道者的事迹,理解向殉道者学习的个人和社会意义。

2、学习过程方面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换位体验,联想、想象以及朗读在诗歌欣赏中的作用,要求学生形成自觉运用的习惯。

教学反思

进步与妥协

以上两稿分别为县市两级优质课评比的教学蓝本,可以看出,在教学重点的设置和教学过程的安排上前后有了明显的变化,具体来说:

一、重点设置

设计一着重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教学的两个重点环节分别是步骤四(朗读、体验、赏析)和步骤五(拓展延伸)。训练的内容和过程整合于两个问题之中:问题一是“用心去体验诗歌中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然后请大家说一说是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现。”问题二是“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对殉道者的敬意。”

设计二的重点是对诗歌情感的深入体验以及体验方法(换位、朗读、联想、想象)的学习。教学的重点环节是步骤四(朗读、体验)。整个过程在虚拟情境和教师的引导设问中展开。

二、教学过程

设计一的教学过程是立足于“殉道”主题之上的读写活动,呈现出一种阅读——写作的线性结构。设计二的教学过程是以情感体验为基点的研读活动,呈现出以体验牵动朗读,推动赏析,带动方法学习辐射性结构。单从结构上看,设计一的过程简洁明快;设计二的过程复杂饱满。但,二者呈现的设计理念是有较大差别的。设计一的过程本质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训练过程,要求学生以已有知识能力为基础,开展阅读和写作的实践,借此实现对固有知识能力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同时实现人文素养的内化。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作用是主持和帮助。这是一种相对高级的学习活动。设计二的过程实质是语文学习方法的教学过程。通过教师教导和指引下的学生实践,促使学生实现语文学习方法的内化能力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形成。教师的参与度较高,学生的自主性相对较弱。

根据教育的规律,教育的过程从教师方面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从学生方面来说是由“他主”到“自主”的过程;从心理机智上来说是从知识方法能力的习得到知识方法能力的运用过程。按照学生心理发展和教学进程来说,高中的语文教学应该要趋向于“放”“自主”和“运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地区优质课评比资格赛中采用的是第一个教学方案。

但在地区评比时我却改用了第二种教学设计。其中原因是什么呢? 设计一的有效操作必须建立在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诗歌鉴赏技能形成了良好诗歌学习习惯的基础之上的,具体来说就是学生能自觉运用“知人论世”、联想想象、吟诵品味等基本方法体验诗歌情感领悟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并能积极表达自己体验和感悟的结果,乐于讨论交流。教学设计简洁实用并无花哨之处,教师的作用也只是问题的整合和适当的引导,教学过程的亮点应该是学生,是学生独特的体验、个性化的感悟以及表达交流过程中的思想交锋和相互促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出现预想的亮点,学生没有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没能形成深刻的思想感悟,也就谈不上有价值的表达和交流。课堂氛围沉闷、凝滞。

经课后反思和调查,我们发现出现这种结果和这首外国诗歌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学生有较大距离有关,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的缺失。当我们把学习的任务和自主权交给学生的时候,他们却感到了茫然,感到无从入手。在小学,初中阶段我们曾手把手教给他们的那些有关诗歌的基本学习方法,在我们撤出双手的时候也都化作了云烟,消散一空。或者说是这些方法被打包、捆束搁置在了记忆的深处,而此刻却想不起来了,连取之、用之的意识都没有了。没有了“知人论世”,没有了联想想象,没有了吟诵品味,学生就只能游离与诗歌之外,甚至与诗歌对立;诗歌不再是令人愉悦,给人精神滋养朋友,而是令人费解,使人烦恼的仇敌;不是亲之、爱之,而是解之、剖之。

因此,在地区评比中我不得不采用了第二种教学设计。通过设置情境,领着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体验诗歌的情感,学习基本的方法。从设计一到设计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理念的驱动下的自觉选择,应该是一种进步吧。但无论是教学的形式还是教学的内容却都没有突破初中诗歌教学的层次,这又不得不说是一种妥协。而这样的“进步”与“妥协”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是普遍现象。总觉得经过这么多年的语文教学,到了高中阶段是该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了,可一到具体操作时却发现这还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要实现这个愿望依然任重道远。这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讽刺。因为,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长期忽视学生学习自主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长期推行应试功利主义驱动下的技术主义教学形式,确实已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能力和整体语文素养的健康发展,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而且正努力在实践中进行改革。此外,我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在极为严重的随意性和无序性,缺少与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协调一致的长远规划,这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素养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的重要原因。吴丹青老师多次在高中语文教研活动中提出“高中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差异性”问题,其实正是强调语文教学应该体现出阶段性特征。但我们不能割裂整体而片面地看待这一问题,语文教学的阶段特征和阶段性差异应该是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为基础的,忽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层级而机械地强调语文教学的阶段性特征,是形式主义的表现。语文教学只有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合理划分教学阶段,正确设置教学内容和目标,科学选择教学形式,有序推进,紧密衔接,才能实现学生语文素养螺旋上升式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由“扶”到“放”,由“他主”到“自主”,由“学习”到“运用”的转变,才能避免上述“进步”与“妥协”的尴尬与无奈。当然,要改变当前语文教学应试功利主义倾向和无序低效的现状,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思索与实践。

第二篇:《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教案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惠特曼与《草叶集》,学会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3、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哟》。

二、作者简介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生于长岛。他曾在公立学校求学,任过乡村教师,干过送信,排字等杂务,后在报馆工作,成为编辑。他喜欢大自然的美景和城市的大街小巷,喜欢歌剧、舞蹈、讲演术,喜欢阅读荷马史诗、希腊悲剧以及但丁、莎士比亚的作品。青年时期,他帮助父亲承建房屋,经营小书店、小印刷厂等,他性格自由散漫,喜欢游荡并和船夫、舵手、渔民、杂役、马车夫、机械工等结交朋友,自称是美国的“吟游诗人”。1855年出版《草叶集》第一版,收诗12首。南北战争期间,他自愿到华盛顿看护伤员,战后曾先后在政府部门供职多年。1873年身患瘫痪症,以后始终没有恢复健康,直到逝世,卧床达20年之久。但他的乐观主义,他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民主理想至死不渝。在他生前,《草叶集》再版多次,每次都有变动,现在通用的全集,是所谓“临终版”,即1892年出版的第九版,收诗383首。1865年,诗人还出版了《桴鼓集》及其续集,内有一首悼念林肯的名篇《最近紫丁香在庭院里开放的时候》。1882年,诗人出版了他的散文集《典型的日子》,其中包括《民主远景》一文。《草叶集》中最长的《自己之歌》,表达了作者毕生的主要思想。“草叶”象征一切平凡普通的东西和平凡普通的人。诗的背景是纽约的街道和长岛的海滩,反映了劳动阶层人民的生活。诗采用日常生活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人的肉体、灵魂和宇宙间关系的认识。他的泛神论思想,他对无罪的肉体的歌颂,在当时都是惊世骇俗的,而他的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以及像大海波涛一样气势豪迈的诗歌节奏,都是对传统诗体的创新。毫不掩饰地表现出诗人胸襟开阔、勇于进取的个性。除《自己之歌》外,《草叶集》还收录了《通向印度之路》、《从永不休止地摆动着的摇篮里》等佳作。惠特罗为建立美国自己的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写作背景介绍

这是诗人惠特曼为纪念林肯而写下的著名诗篇。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在任期内他为维护国家统一、摧毁蓄奴制而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农奴。他在美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候,反动势力雇用的刺客杀害了他。惠特曼为此极度悲痛,写下了许多诗纪念这位伟大的英雄,这首诗是最著名的一首。

四、文本研习1.思想内容

全诗三节,逐层深入地表达了诗人对林肯总统的热爱和深切的悼念之情。

(1)航程结束,大船凯旋,船长却倒下了。噩耗伴随着胜利的巨大欢乐而来,人们为船长的死而悲恸、痛惜。

诗人把美国比作“大船”,林肯比作“船长”,把林肯率领联邦政府军战败南方叛军的过程比作是“度过了一切风险”的“艰苦航程”。这里诗人用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做大船,把林肯比做驾驶美国这个大船的船长,把南北战争比做艰苦的航程,通过大船的胜利返航表现林肯的功绩,形象地赞颂林肯,表达对他的爱。

这一节描绘了大船的形象:稳定、威严而英武;突出了航程之艰苦,胜利的来之不易。借此来肯定船长林肯的伟大功绩。

在这一节里,在抒情方式上,诗人直称林肯为“我的船长”“我们的船长”,表达了一个士兵,一个水手,抒发对自己的统帅亲切爱戴之情。

(2)人民群众为大船凯旋而热情欢呼,钟声军号齐鸣,旗帜飘扬,鲜花飞舞,但船长倒下了,人们是多么悲痛!

这一节描写的欢庆胜利的场面极为壮观,通过侧面描述人民群众对林肯的爱戴、敬仰之情,来赞颂林肯。

在抒情方式上,这一节里,诗人称林肯为“亲爱的父亲”,把他当作最亲近的人,这比上节只称林肯为船长感情更近一层。对林肯直接称为“你”,这第二人称与“父亲”的称呼相配合,直接与林肯对话,感情热切而真挚。

(3)航船下锚,大功告成,而船长永远倒下了。

这一节诗人从历史的角度肯定了林肯的成绩,并表达了自己万分悲痛之情。诗人终于从想象(梦境)中回到现实中来,明确地知道“船长”真的是死了。在这一节里,诗人把林肯改称为“他”,表明诗人清醒的绝望、极度的悲痛。

这首诗作者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来描述林肯这个人物的形象,赞美林肯的业绩,表达对林肯的敬仰与爱慕之情。

2.《啊,船长,我的船长》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反复咏叹。诗中以“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为主句反复咏叹,其中又有人称上的差别,这样的手法使本诗在表现上既保持悲怆感情抒发的一致性和沉重性,又体现了这种情感的发展过程。

(2)象征。诗人在这首诗中采用整体象征手法,把美国比作一只大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这只船上的船长,当这只大船凯旋时,船长却牺牲了。诗人形象而又鲜明地表现了对林肯的敬仰爱戴和对林肯之死的无限悲痛。

3.《啊,船长,我的船长》的思路与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诗中,诗人抒发的感情是由浅入深、层层渐进的,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对林肯卓越的功勋的赞颂。

诗人把林肯比喻成船长,把美国比喻成一只大船。在第1段中,这只大船在船长的指引下,“艰苦航程已经终结”,“渡过了一切风险”,“显得威严而英武”,突出大船的凯旋,借以表现林肯的功业;在第2段中,“旗帜正为你飘扬,军号正为你发出颤音”,“为你,送来了 2 这些花束和花环”,“他们为你欢呼,他们的热情的脸转朝着你”,表现了广大人民对林肯的爱戴、拥护和敬仰;在第3段中,“这只船安安稳稳下了锚”,“大功已经告成”,从历史意义的角度,对林肯的功勋作出极高的评价。诗人在诗中一步步地深入表现林肯的功勋,使人倍感诗人对林肯的推崇之情。②诗人对林肯的个人感情。

在第1段中,诗人将林肯称为“我的船长”、“我们的船长”,这时他流露的是战士对统帅、水手对船长的敬仰之情。在第2、3段中,诗人的感情进一步深入,他深情真挚地称林肯为“亲爱的父亲”、“我的父亲”,表现诗人深厚的父子般的感情。这样的深入变化使诗人的感情更加浓郁深重,在第1段中只是为失去领航人而悲伤,在第2、3段中则是为失去慈父般的亲人而惨痛,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诗人感情上的深入。③诗人对林肯的悼念之情。

在第1段中,诗人对于林肯之死,只是客观地叙述道:“甲板上躺着我们的船长,倒下来了,冷了,死了”,林肯之死的突然,使诗人在震惊中感情麻木而没有感到过度的悲伤,只是当作一件客观事件来接受,来陈述;在第2段中诗人从震惊中惊醒,悲伤涌上他的心头,但是他在感情上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他不肯相信船长已经死去,他呼唤“亲爱的父亲”,他用“手臂把”船长的“头支起”,他宁肯相信这是“在一场梦里”,他对船长仍用“你”来称谓,表示船长和他一样,仍是在人世间活生生的人,只是暂时“倒下来”而已;在第3段中,诗人不得不接受这惨痛的现实,他不得不承认船长已经感觉不到自己的手臂,船长“他已经没有知觉,也没有脉息”,自己支起船长的头呼唤也无济于事,于是他只好放下船长,“踏着悲哀的步子”在“甲板上走来走去”,诗人忍受“他倒下了,冷了,死了”给自己带来的悲痛。诗人用第三人称“他”称谓船长,表示诗人已经承认船长和自己已是冥世人间永隔了。

在第2段中诗人还觉得像“梦”,还有一丝希冀,而现在却只有绝望了。整首诗诗人对船长由无人称到第二人称再到第三人称称谓的变化,呈现了诗人悲痛心情的发展过程。④总结:本诗中,诗人的感情抒发旋律是起伏波动的,每一段的感情主旋律都是由欢乐的激昂转到悼念的悲痛。第1、2段的前部分都是欢快的语调,船已经回来了,“争取的胜利已经获得”,港口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欢呼”,但是在这两段的下半部,却都一下子跌入沉痛悲伤的气氛之中;第3段除去前几行叙述船长的语句,也基本上和第1、2段一样,从“大功已经告成”的欢乐中又跌入到“悲哀”之中。整首诗这种情感上的强烈反差,更使人体会到诗人心中那种悲怆欲绝的感受。

4.《啊,船长,我的船长!》表现了对林肯总统的崇敬和哀悼。歌颂林肯的功绩,实质是赞美、肯定什么精神?

这首诗表达了对建立自由美国而献出生命的领袖林肯的无比崇敬和悲悼之情,诗中的林肯是自由、平等、民主的象征,实际上就是赞美了为追求人民的自由平等而不惜一切的奉献精神。

5.《啊,船长,我的船长!》共三节,在思想感情方面不断上升、加深,请留意体会。“倒下来了,冷了、死了”这句诗多次间隔反复,起了什么作用?

反复咏叹,诗人抒发的感情是由浅入深、层层渐进。诗中以“倒下了,冷了,死了”为主句反复咏叹,其中又有人称上的差别,这样的手法使本诗在表现上既保持悲怆感情抒发的一 3 致性和沉重性,又体现了这种情感的发展过程。

6.为什么说《啊,船长,我的船长!》这首诗的象征手法用得很巧妙?

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庇佑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一领航的船长象征林肯总统的伟大作用,这样构思有利于形象地表现任务的伟大崇高,在“航船”到达“港口”,船长却倒下了,具体可感地增添并表现了诗的悲壮情感 7.深入探究:

(1)你认为这首诗歌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对南北战争的领导人林肯的崇敬和赞颂)

(2)诗歌是怎样把这种感情传达出来的?(诗歌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运用象征的手法“国家—航船,林肯—船长,南北战争—可怕的航程,港口—胜利”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象征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以领航的船长象征林肯总统的伟大作用,这样构思有利于形象地表现人物的伟大崇高。在航船到达港口时,船长却到下了,具体可感地表现了诗歌的悲壮的情感。)

(运用场面的对比。航船即将到达港口的时刻,万众欢腾喜庆胜利,而为搏击风浪而顽强奋斗的船长却在此时到下了。这种场面的对比,在情感上引起强烈的反差,也更能体会到诗人心中的那种悲痛欲绝的感受。)

(3)诗歌为什么每一节的末尾都写“他已浑身冰冷,停止了呼吸”?

(人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但又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在反复的咏叹中加剧了悲剧气氛。)(4)第二节的诗的称代为什么突然发生了转换?这种转换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表达出人民对林肯的崇敬,“船长,亲爱的父亲”,表现了人民对总统高尚人格的敬重。)(5)你认为本诗歌的基调是怎样的?(悲壮的基调,表达出对总统的崇敬和赞颂)(6)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两位诗人都是有正义感的战士。诗人都抒发了英雄的敬重之情,他们的诗歌都在赞颂高尚的人格。《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是鼓励战友的诗篇,悲壮中充满了乐观;《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是悼亡,基调是悲壮而忧伤的。(7)谈谈你对“燃烧的心”的理解

(既指诗歌中所写人物的心,也指作者的燃烧的心)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讴歌人物,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比喻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以领航的船长象征了创造了丰功伟绩的林肯总统,在万众欢腾中,以一曲悲歌赞颂一位伟大的人物。表达了诗人对领袖之死的悲痛之情以及对领袖深深的崇敬之情。

六、布置作业

第三篇:《船长,我的船长哟!》教学设计

一、写作背景

美国南北战争刚结束,林肯总统即被反动分子暗杀,惠特曼闻知噩耗,悲愤难抑,很快写了两首感情深沉、旋律优美的悼诗。《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把美国比喻为航船,林肯比喻为船长,当航船绕过暗礁险滩、战胜暴风骤雨、安全到达港湾的时候,在鲜花簇拥欢声雷动的时刻,曾经指挥若定的船长却永远地躺下了。诗人的沉痛可想而知,但即使在这万分悲痛的时刻,他依然坚信这位伟大的民主斗士传递给美国人民的薪火永远不会熄灭。

二、阅读全诗,思考:

1、说说本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法的好处是什么?

(1)诗人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作一艘航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船长,把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废奴斗争比作一段艰险的航程。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比喻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以领航的船长象征林肯总统的丰功伟绩,在万众欢腾之中,以一曲悲歌,赞颂一位伟大人物。

(2)场面的对比,突出了英雄伟业,也突出了伟大人物的牺牲价值,增添了悲剧色彩,有强烈的感染力。航船胜利到达目的地,在一片欢呼声中,船长却倒下了。诗人借助这样一种想像的场面,纵情歌颂林肯伟大的功业和献身精神。诗人把这一段航程称为“可怕的旅程”,说“我们的船渡过了每一个难关”,令人想到漫长的航程中,船穿行在险恶的暗礁中,迎击着暴风雨和惊涛骇浪,最终到达港口,都是因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船长。而当胜利的钟声响起,人民在欢呼时,船长却死去了,这就更增添了悲壮的色彩。

2、诗中称谓和人称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在第l节中,诗人呼告“我的船长哟”,用的是第三人称“他”(“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而第2节中在呼告“我的船长哟”后,用的却是第二人称“你”(“号角为你长鸣”),在第2芎中,反复出现的“你”表现出诗人的极度悲伤,既为胜利而欢呼,同时又为船长的倒下而悲痛,时而叙述,时而呼告,喊出了自己的悲伤。第1、第3节用第三人称,而第2小节换为第二人称,在人称的转换中,诗人纵情地倾吐了自己对领袖的崇敬怀念之情。

3、林肯说过:“每一个人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美国南方的蓄奴制违背了美国的立国宣言,林肯作为总统,领导美国人民维护国家的统一,他视奴隶制为“邪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领导美国人民取得内战的胜利,自己却死在胜利的时刻。在《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中,诗人把美国比作一艘航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船长,把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废奴斗争比作一段艰险的航程。“胜利的船,目的已经达到”,而船长却在到达港口的时刻死去。

三、总结、比较阅读:

在《啊,船长,我的船长哟!》诗人用“他的嘴唇惨白而僵硬”、“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是为了突出林肯悲壮的死。胜利的钟声响起,而带领人民战胜惊涛骇浪的船长死去,这就突出了悲痛的气氛,同时表明了诗人对领袖的崇敬怀念之情。两首诗的感情基调不同。《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写给受难的战友,格调高亢,豪迈奔放,充满对战友的鼓励。《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在胜利到来之际悼念死去的伟大领袖,充满了悲痛之情。

第四篇:船长教学反思

船长教学反思

船长教学反思1

《船长》主要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船长》文字美、精神更美,为了让学生感受船长的人性美,我引导学生品读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哈尔威的临危不惧、忠于职守、指挥有方。当然对于文本的理解,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就“他用一个人的生命,换来了60人的生命,值不值得?”为话题展开讨论,学生们的回答让人物形象更丰满,对哈尔威当时的心境也更能理解。

文中的人物对话也是值得一读一品的,通过简短有力的对话来烘托紧张危急的气氛,我把学生分成了两组,分角色朗读对话。学生们在之前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就有了对哈尔威船长的敬畏,所以朗读的时候就很自然地进入了角色。之后,我又让一名学生来读哈尔威的话,被点到的学生很有神圣感和使命感,他们仿佛就是哈尔威船长,声音高亢、抑扬顿挫,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啊!

船长教学反思2

今天上了《船长》一课,课文写了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所在的“诺曼底”号与“玛丽”号巨轮相撞,致使“诺曼底”号被撞了一个大口子,即将沉没,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船长镇定自若,指挥乘客和船员逃生,最后大家得救了,而船长自己却和轮船一起沉入大海。表现了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读了令人感动不已。

课始,我从课题入手,读了课题就知道,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让学生说说,写人的文章一般怎么写。即通过事件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那么本文通过写怎样的一件事表现了船长的什么精神品质呢?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把阅读和习作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课文的生字,我重点指导写“薄”、“舰”,指导学生理解“巍然屹立”等词语的意思。学完生字词后,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并及时指正。然后让学生说说课文大意。本文基本可按“遇险”“救援”“殉职”的顺序来理解。

船长教学反思3

这课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读了课文,我就被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感动了,觉得学生也一定和我一样。

教学中,我从哈尔威船长的四次命令入手,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哈尔威船长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一共下了几次命令?分别是什么?从每次命令中你能体会出他的什么品质?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划一划,并做好批注。学生很有兴趣地学着,当集体交流第一个问题时,我问学生:此时此刻,如果你就在这船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而船长最先想到的又是什么?学生都说他们最先想到的就是跑、逃生,然后和船长的想法举动作对比,突出船长的沉着镇定、舍己救人。学完船长的四次命令,在学习第三段时,我质疑:哈尔威船长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值得吗?在沉船之前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了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认识到船长是一心想着全船的人,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然后我说:同学们,刚才我们走进了语言文字,与哈尔威船长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更是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礼。望着这无情的大海,面对这样一位船长,我想,你们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哈尔威说吧? 好几个同学做了发言,都赞扬了船长的优秀品质,并表示要向船长学习。我认为应该水到渠成了,就出示了小黑板,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诺曼底”号轮船上的一员(船长、乘客、工作人员),在这生死存亡的瞬间,你将会怎样想,怎样做?(逃生??和船共存亡?为什么?)没想到刚读完题,班长就大叫:“逃生!”我惊愕了,问道:“你不是刚说了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吗?为什么现在又选择逃生?”班长倒没说话,另一个学生狡辩道:“我们也是弱者呀!”多么诡秘的辩词,这不等于一节课的感情白浪费了吗?”无奈,我只好自我表白:“如果是我,我一定像哈尔威船长那样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绝不苟且偷生……”可感觉自己的表白是那样的苍白,学生还是无动于衷。

这几天,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学生怎么了?学课文就是学课文,理解得挺到位,就是没有丝毫感动,更不要说向英雄们学习了。思想教育亟待加强!

船长教学反思4

苏教版第十一册《船长》中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说说你认识的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生:哈尔威船长面对危险,沉着镇定;面对死亡,无所畏惧。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英雄船长!

生:老师,我觉得哈尔威船长好像还……还有点傻。哈尔威船长应该会游泳吧,他何必去死呢?

生:对,我真不明白,哈尔威船长完全有机会逃生,可以活下来,可他为什么要随船徐徐沉入大海呢?

师:你们的看法的确与众不同。同学们,想一想,船长在船沉之前能自救吗?

(学生自由争论)

师:好,大家就依据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来辩一辩。正方的观点是:船长能生存;反方的观点是:船长只能牺牲。大家自由组合,作好准备。

正方:我方认为船长这么沉着镇定,指挥救援,他应该有自救的办法。怎么会不救自己呢?

反方:我方认为,哈尔威船长根本没想到自己。他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实际上,船上共有61人,他完全把自己给忘了。在生死关头,他想到的只是乘客和其他船员,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正方:从文中“人们透过阴森可怕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这句中的“徐徐”可见船长有逃生的时间,他是能自救的!

反方:请正方同学再思考思考,我方觉得这“徐徐”不是指时间长,而是表达人们对这位舍己救人的伟大船长的敬佩之心,留恋之情,也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悲痛之感。

正方:请反方同学注意,船长这么机智能干,他难道不懂如果不尝试,连生的希望也没有吗?再说即使船沉了,他也可以游离沉船,获得自救呀!

反方:不!请正方同学仔细看书,难道时间允许吗?20分钟内,在船长井然有序地指挥下救出了船上所有的乘客和其他船员。书上说:“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这意味着哈尔威船长没有时间自救了!文中写道:“船头先下去了,很快船尾也浸没了。”当船沉没时,船长已没时间游离沉船,加之沉船时产生的巨大漩涡会在瞬间把他吸入海底。

师:辩论太精彩了!“真理越辩越明”,文章的主题越辩越清。哈尔威船长那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高大形象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大家在辩论中充满了智慧,想一想,你是怎样来辩驳对方的呢?

生:我根据当时的情境,大胆想象,大胆推测。如猜测沉船时会产生巨大的的漩涡,因为电影中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就是这样。

生:我是注意联系了上下文,从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从船长的种种表现来认识他的伟大之处。

生:我抓住文章的词句细细揣摩,特别是主人公的动作和语言。

师:大家讲得太好了。你们今天辩论时运用的思维策略就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希望大家今后能自觉地运用。

反思:

上述片段中,教师尊重个性,顺学而导,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合作交流的平台。学生独特的见解与富有个性的语言实为思维和灵智的完美结合。个性因语言而彰显淋漓,语言因个性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机械文字组合,而变成一个个跃动着的生命音符。教师的随性引导,将学生带入了细致阅读、深度触摸文本的境界,让学生的表现欲望涨至空前,学生在反复的阅读感悟,激烈争论和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引发深层的思考,智慧之火不断碰撞,在思辨之中对生命的理解也逐渐清晰,趋于理性,使船长哈尔威舍已救人、忠于职守的形象变得更为立体,文本的价值取向也得以自然、有效的显现。

船长教学反思5

《船长》这篇课文节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小说《船长》。小说叙写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后即将沉没时,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全文集中笔墨,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所以,抓住课文重点段落体会船长的高大形象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现在上课之前有一个习惯,喜欢去凤凰语文上走走看看,这次更是不例外,有关这篇文章的内容还真丰富。总算找到了一些上课的思路。

整堂课上下来有这样的感受:

1.学生积极性很高,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言善道,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表现欲强。

2.课件简洁,选择的素材恰到好处,《泰坦尼克号》的录象片段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当时场面的混乱,从侧面凸显船长的临危不乱,最后两小节的配乐感人,渲染到位,让学生们从心底升腾起对船长的崇敬之情。

3.但是整堂课,由于最后时间匆忙,跳跃性大,所以重点部分一带而过,没有让学生细细体会,实属教学遗憾。其实,可以进行板快式的教学,没来得及上的留待第三课时,不必搞得如此匆忙。

4.文章中的一段对话是阅读重点,但是没有指导到位,以至于学生读的时候一味求快,失去了力量。就显得急躁,船上的人们也听不清楚。失去了文章的本味。

“凡优秀教师都是反思型教师。”何况自己才初出茅庐,更得不断反思。

船长教学反思6

《船长》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主要讲述了“诺曼底”号在行进中突然遭到“玛丽”号大轮的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的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秩序井然的脱险,自己却和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

在学完这篇课文时,我问大家对这篇课文是否还有疑问,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船长为什么要与轮船一起沉入深渊,他完全有机会与其他乘客和船员一起安全脱险啊,他的这个牺牲有必要吗?”说实话我在备课时,也想到过这个问题,也有这个疑问。但此时有学生提出,我正担心讲不好这个问题,会影响到学生对哈尔威船长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时,有个学生举手回答说“我认为哈尔威船长与诺曼底号之间有很深的感情,也许诺曼底从一开始就是和船长一起出海,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船长早已把船当作自己的亲人,或是自己的孩子,他怎么舍得抛弃自己的孩子自己独自逃离呢?”另一学生补充道:“船长的与船一起沉入深渊,更能使我们感受到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忠于职守的的高贵品质。

对于同学们的回答,让我感到有点吃惊,原来我“小看”了我的学生,也让我看到了学生动脑思考、积极向上,他们对文本的认识是我们所想象不到的。同时也让我明白不能再有老眼光审视学生,应该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更多的了解他们。

船长教学反思7

《船长》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篇小说,塑造了一位临危不惧、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的船长形象。文章情节感人,文字隽永,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在教学中以“感”和“悟”为宗旨,以体验语言文字的作用为目标,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尊重学生个性感悟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议、写等多种的语文实践活动,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升情感的价值。

一、感悟体验,积累语言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讲读课文中,结合本课的特点,播放当时紧张的录音对话,船长沉船时的悲壮的一幕通过老师的表情朗读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作了很好的音乐渲染,让学生从内心激发起情感,让他们很快地投入到课文的文本中。让学生仔细读课文,做一回小船长,又是为他们创设自主参与阅读的实践,体验语文文字的意境。

二、主体探究,培养能力

教学中,教师舍得留出时间,空间,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我的阅读策略,通过小小组里自由读读船长与奥克勒大副等人的对话,一边读,一边想,深刻体会哈尔威船长的勇敢镇定、忠于职守、舍己救人。

三、读写结合,发展语言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着手,领会新课程标准精神,充分重视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让每位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人人都有语言实践的机会。在教学开始,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找出船长的四次命令,体会场面的紧张、混乱,对船长的镇定等品质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以四次命令为线索,以“简短有力的对话”为重点,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感悟——朗读,深刻体会船长的优秀品质,同时精心选择读的方式和方法,在多种方法的交替中提高阅读水平。最后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采用船长的心里所想与得救的人们对船长的感激的话语互动,更加凸显出船长的高大形象。读写结合,很好的训练并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船长教学反思8

教学本文已经多次,这次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船长为什么与船一起沉入深渊?”老实说,每次教这课,我也有这样的疑问,只是没有同学质疑,我也就不想深究,怕学生会觉得哈尔威牺牲没啥必要。但这次不同,有学生问:船长为什么要与船一起沉入大海?我觉得船长的牺牲是没有必要的,他完全有机会逃生。如果我们从课文文字上来看,20分钟逃生的时间够了,而且船上其他船员都与乘客一起安全撤离了,按说船长也完全可以撤退。此时的我,真有些担心,怕讲不好会影响学生对于雨果笔下的这位英雄船长给他们留下的高大形象。但是事实是:article/我们真不能小看了我们的学生,绳伟同学很快举手:“我想哈尔威船长和诺曼底号之间有深厚的感情,我想从这艘船诞生起,船长就和它在一起。在船长心里,它是战友,是亲兄弟。所以他才会选择和船一起沉入海底。”宋思雯说:“在哈尔威船长心中,船长就应该与船共存亡,他是不会抛弃诺曼底号独自逃生的,表现他忠职守。”学生的回答真精彩!

由此看来,我们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也并不是什么事都要我们老师、家长越俎代庖的。他们脑子灵活,求知欲旺盛,接受新事物比我们快,好记性更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望尘莫及的。因此,我们做教师的,一定不能再用老眼光来审视学生,因为今天的小学生真的不容“小看”。我们要与时俱进,用现代的眼光,依据现代的心理学、教育学规律来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研究他们。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开辟新的教育捷径,少走弯路,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船长教学反思9

一、前言

在9月16日,我们六备举行了一次网络集体备课,并形成了集体教案,我就利用这教案,在9月21日下午,上了一节示范课,现在把上这课的一些反思与感受写下来。

二、如何把握这个集体共案的原则。集体形成认为的教案还是个大框架,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还有很大的“空白”,这需要每个实施者去补充,去创新,去发展,去让它有血有肉,丰满。 这处理这个教案时,我本着以下几个原则:

1、真真实实地本着“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南京培训会之精神,引领自己处理好教案,上好这节课。

2、始终注意着走简洁高效之路了,突出语文的语言性,用语言独有的魅力去熏陶学生,感动学生,形成丰富的语感。始终注意着让语言产生魅力,有乐趣,让学生乐于品味语言,感受语言。还要善于从语言中品味到人文思想。

3、教学中强调“对话”。在课堂中,师生对话也比较重要,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对话,才能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有效的对话才能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走入到文本的深层,感知到文本的思路,学生到文本的精神内涵。所以在课堂中一来一去的简短有力对话是确少不了的。

三、实施集体共案的优点之处

1、从各位听课老师的反映,效果还是可以的。注意抓住了重点语言(前两次的命令),引导学生尽可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并从朗读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出船长的伟大。

2、我的导入一环节较好,在导入时,我用前两节作为导入语言,第一节稍加改编,用口述的方式。第二节用录音的方式放给学生听,因为录音的效果特别好,特别容易引导学生进入境界。当第二节的录音放完后,然后说“我们的故事就从这而开始……”,接着就直接进入课文的第二部分教学。对于一二两节在教学第一个命令时,调用了描写乱的情景。除此就没有让学生直接读,否则会产生面面俱到,凌乱的感觉。

3、学生读书比较到位,能读得确确实实地带上个人的情感,有感染力。特别是船长的那些简短有力的对话,我采取开火车读,效果比分角色读更好,这样更能再现那时的乱的情境。

四、实施共案的不足之处

1、本课的小节很多,由于一环节扣一环节,所以需要的过渡语言就非常多,这是上课的一个难点,我感觉这方面我还没有完全磨合好自己的衔接过渡语言。

2、每个学生读书都有不同的特点,这有一定的随意性,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处理好对学生读书的评价。感觉自己的评价语言还不够有针对性,准确性,感染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多注意训练这一基本功。

3、由于集体产生的共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当然是很出色的教案,可是这需要实施者完全把它融化成自己的语言,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上课时,自己还无法摆脱看教案,看步骤。所以自己的目光于学生交流的机会肯定就会少,这样,就不利于突出“以人为本”。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教案应烂记于心,在上课的时候应把更多的精神集中到学生的身上。

五、引发的争议

在处理以下深化题目时,有点小争议: “(自由选择下题中的任一个角色)

A一位得救的怀抱婴儿的妇女 说:船长啊,船长,…………

B还是个孩子的水手克莱芒 说:船长啊,船长,………… ” 我们班有个同学说:“……你真不该死呀……”这个问题提得好,我随势追问:“到底该不该死?船长能不能不死?”

学生1答:“恐怕他怕时间不够,小艇上人太多,他为了其他人的脱险,就随着轮船沉入深渊了。” 对于这个问题,也能突出船长的伟大精神,可我以为与事实有点违背,就含糊一带而过,没有进行深化。而其他的老师认为得深化一下。

学生2答:“船在人在,船已经不在了,船长认为自己活着就没有价值了。”(类似这样说) 针对这个回答,我感觉能深化主题,所以就深化处理一下。可听课教师觉得仍不够深入,并且希望能再引入其他的相关资料。由于目前的语文教学提倡“倡简、求本、务实,有度”,再加上课文的语言文字较多,内涵较深,所以就没敢引入其他的材料,怕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使本有的任务完成不了。

六、形成新的教案建议

我感觉原来的共案已经不错了,所以新的教案与原案变化不大。我就大致说一说需要修补的地方。

1、导入部分就用前两节作为导入语言,第一节稍加改编,用口述的方式。第二节用录音的方式放给学生听,因为录音的效果特别好,特别容易引导学生进入境界。当第二节的录音放完后,然后说“我们的故事就从这而开始……”,接着就直接进入课文的第二部分教学。

2、在引导学生读那段对话部分,先让学生自己练读,再采用开火车读,即一个接着一个去读,读完一遍后,教师采取总结指导方式,让他们再这样读一次,这样的效果很好,能较好地再现当时的场面,比分角色要好得多,建议大家采取。

3、最后两段教学时,建议大家先采用放录音方式,让大家先听,因为听这录音后确实能让学生感动。然后再引导他们读效果就更好。

4、对于最后一个“布置作业”部分,我们可以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去有感情读,有感情背。但对于这个环节,如何时间不够,也就算了。

船长教学反思10

教学设计:

一. 复习导入,再入情境

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在雾气笼罩的英吉利海峡上,发生了一场可怕的事。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在这个故事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船长?

这是一名 的船长。(忠于职守、以身殉职、临危不惧、舍己救人、指挥有方、沉着镇定)

[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画面,为学习课文奠定了一个情感的基调。]

二. 感悟船长,品析词句。

同学们,你们有的人对船长忠于职守感受深刻,有的人对舍己救人感受深刻,有的人对沉着镇定感受深刻。再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字里行间,哪些写船长的句子,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1. 默读3—28小节,找出自己感动的语句并写下理由。(学生合作讨论)

2.重点词句品析。

(1)出示: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①图文结合,讨论交流,理解哈尔威船长的“沉着镇定”。

②他真的把每个人都考虑到了吗?结合数字60、61,引导学生思考。

他把自己给忘了,面对灾难,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

③学生合作讨论问题,哈尔威船长下达了哪些不同的命令?当时的情形如何?结果又怎样?从中体会到船长的哪些品质?

轮船被撞,乘客奔出甲板的时候——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

乘客混乱,不可开交——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救援工作顺利进行的时候——快救克莱芒!

轮船即将沉没——动作再快点!

(2)出示:“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①讨论理解:为什么没有违抗他地意志呢?

②这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

③让我们回顾一下救援的全过程,哈尔威船长的伟大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3. 指导学生朗读。对哈尔威船长的命令应读得凝重有力,作者的议论应读得稍慢、庄重,对话部分应急促。

4. 指名分角色朗读。

[通过自读自悟,交流合作,体现了学生的充分自主,合作探究,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过渡:20分钟很快过去了,乘客和船员们得救了。船长哈尔威选择了什么?

三. 辩论探究升华课文

1、船长其实有逃生的可能,他为什么要选择与“诺曼底”号一起沉入大海?你觉得值吗?

2、“哪个男人敢走在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船长真的会命令开枪吗?

四.心灵碰撞,迸发情感。

课文中没有一句赞美船长的话,但我们却感受到了他的伟大、坚强和英雄本色:大难临头,他毫无惧色,危在旦夕,他视死如归,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船长啊!

①面对这悲壮的一幕,如果你就是被救的船员或乘客会对船长说些什么?

②哈尔威船长走了,他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但我们对哈尔威船长形象有什么样的看法呢?面临困境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课堂交流,各抒己见)

五、生齐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师总结并板书:真正的英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让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激励和指导我们的行动。

2、练习写一段对话,来表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板书:

英雄——船长

遇险 临危不惧

自救 忠于职守

牺牲 舍己救人

船长教学反思11

教学本文已经多次,这次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船长为什么与船一起沉入深渊?”老实说,每次教这课,我也有这样的疑问,只是没有同学质疑,我也就不想深究,怕学生会觉得哈尔威牺牲没啥必要。但这次不同,有学生问:船长为什么要与船一起沉入大海?我觉得船长的牺牲是没有必要的,他完全有机会逃生。如果我们从课文文字上来看,20分钟逃生的时间够了,而且船上其他船员都与乘客一起安全撤离了,按说船长也完全可以撤退。此时的我,真有些担心,怕讲不好会影响学生对于雨果笔下的这位英雄船长给他们留下的高大形象。但是事实是:我们真不能小看了我们的学生,绳伟同学很快举手:“我想哈尔威船长和诺曼底号之间有深厚的感情,我想从这艘船诞生起,船长就和它在一起。在船长心里,它是战友,是亲兄弟。所以他才会选择和船一起沉入海底。”宋思雯说:“在哈尔威船长心中,船长就应该与船共存亡,他是不会抛弃诺曼底号独自逃生的,表现他忠职守”学生的回答真精彩!

由此看来,我们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也并不是什么事都要我们老师、家长越俎代庖的。他们脑子灵活,求知欲旺盛,接受新事物比我们快,好记性更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望尘莫及的。因此,我们做教师的。一定不能再用老眼光来审视学生,因为今天的小学生真的不容“小看”。我们要与时俱进,用现代的眼光,依据现代的心理学、教育学规律来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研究他们。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开辟新的教育捷径,少走弯路,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船长教学反思12

“哈尔威船长的一生都要求自己要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课文学到这里,教室里静悄悄的,船长的英雄行为震撼了同学们的心灵。

在学生想象写话时,周炳说道:“船在人在,船亡人亡,作为一名船长,哈尔威不能离开自己的船,这是船长的职守……” 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

哈尔威完全有机会逃生,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作为船长,他必须选择死亡。“人在船在,船亡人亡”,哈尔威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捍卫船长的尊严,教材之所以用《船长》为题,而不用《“诺曼底号”遇难记》为题,我想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吧。所以,当每一次海难,我们就会目睹一个船长的尊严,目睹船长这个职业的尊严。在海难面前,几乎每一个船长都会选择与船同存亡。“泰坦尼克”的史密斯这样做了,“诺曼底”号的哈尔威又一次这样做了。 哈尔威成为了英雄,他成为英雄其实很简单,只是“运用了他船长的权利”。作为船长,哈尔威必须选择死亡。那么,到底是他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肃然起敬呢?我想,应该在那么几个字眼上: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看起来平常,真正做到又是何等的困难。在利益面前,特别在死亡面前,更是能够考验一个人的敬业精神和为人之道。我们的社会,最需要弘扬的应该是这样的精神。我想,这才是我们所需要在这篇课文挖掘与学习的东西。

船长教学反思13

《船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课文叙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时,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船员安然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我围绕三个环节展开:

一、忘却自己,舍己为人

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产生疑问:①明明船上有61人,为什么船长却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真的只有60人吗?②他为什么会把自己给忘了,他真的把自己给忘了吗?从而体来船长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乘客的高尚品质。又通过一个“吼”字,来让学生感受船长在危急关头的沉着果断,从而体会人物的品质。并教会学生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

二、品析对话,抓住细节

在教学中,我抓住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先从他们的对话中来获取信息,一感船沉没的危及;二感船长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崇高品质。而这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危及时刻更能体现船长考虑周到、沉着镇定、保护弱者,为救援工作的顺利展开进行了一系列的指挥,可见这就是船长的职责,这就是船长崇高的品质。在整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在读中所悟,感受船长的“忠于职守”。

三、创设情境,激情品味。

船长哈尔威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他的内心又可能在想些什么?”我分别请两排同学写人们呼唤哈尔威船长的话语,而另外两排的同学写哈尔威船长对人们说的话。伴随着动人的旋律,孩子们低头开始“刷刷”地动笔。

不足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觉自己上的比较仓促,对于每一个环节并没有真正把握到位,对于教案的设计还考虑的不到位,导致学生的回答自己没有充分的预设好,在学生回答时没有进行及时引导使得学生回答不到位,致使整个课堂学生发言也不积极。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学生基本能说出自己的心声,也感受到船长崇高的品质。如果在最初的几个环节中能够让学生充分的读和说,可能对于最后一个环节的体会更深刻。可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有充分的调动性,对于文章的把握要更透彻,预设更要充分。

船长教学反思14

《船长》讲述的是一个动人的故事: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由于“玛丽”号巨轮的突然撞击,“诺曼底”号轮船的船身被撞开了一个大口子,船上的乘客无不惊惶失措,争相逃命,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哈尔威挺身而出,沉着镇定地指挥全体人员有条不紊地撤离,而自己却以身殉职,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试着抓住重点,把能够展现船长风采的部分,尤其是他的语言和行为,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感悟理解。

第二自然段正面描写了船长组织自救工作的经过。船长下达了四次命令。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和第二次命令。在学习第一次命令时,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三读。这三读各有目的各有侧重,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在读中品文,在读中感悟。一读理解“吼”,为什么吼?怎样吼?二读品句,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出哈尔威是位怎样的船长?三读传情,把自己对船长的敬仰之情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第二次命令是船长与机械师、大副对话中的一句,必须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理解。首先我让学生找出了第二次命令,指名朗读,由此发问:“船长为什么要下达这个命令?”学生在片刻的思考之后,联系上文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原来第一次命令没有收效,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我又抓住“不可开交”一词,让学生想象当时乱的程度,读出乱的场面,但不是齐读,各自按自己的理解读,不求齐,只求乱。再读读第二道命令,说说船长究竟会不会开枪?学生毫不犹豫地齐声回答:“不会。”“为什么呢?”我立刻追问。学生说:“因为前面写道船长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救人是船长的职责,他是不会让一个船员死亡的。他这么做只是吓唬一下男人们。”我追问:“如果真的有人要抢在前面呢?”有学生说:“我认为如果有人真的敢走在女人前面,船长也可能会开枪打死他的。因为这样才能保证绝大多数乘客的安全。这样后面的男人才不会拥挤。”不一会儿,又有学生发言了,他说:“我觉得船长还是不会这样做的。这样的命令起的是威慑作用,这是一个很有智慧的船长。”另外抓住“20分钟”,让学生知道这实际上稳定了大家的情绪:大家享有了知情权,就不会为逃生而拼命拥挤,只要有序撤离,大家的生命都有保障。通过朗读、讨论,船长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起来,学生也由此认识了一位始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船长。感悟到此,也还是不够的。我又继续引导学生分角色阅读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让学生体会到:情况危急,语速应急促;命令是威严的,语调应凝重有力;讨论是点睛之笔,应读得稍慢、庄重。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对话,自然就读得到位,读出味来了。船长在这一过程中的“忠于职守”的高大形象就光彩照人了,

随后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十五自然段,让学生进一步回味船长在组织自救过程中的“指挥”、“控制”、“领导”,对哈尔威船长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了。

船长教学反思15

教学感悟:

一、深入钻研教材,真正吃透教材。

课文是英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小说《船长》,讲述的是一个动人的故事: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由于“玛丽”号巨轮的突然撞击,“诺曼底”号轮船的船身被撞开了一个大口子,船上的乘客无不惊惶失措,争相逃命,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哈尔威挺身而出,沉着镇定地指挥全体人员有条不紊地撤离,而自己却以身殉职,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反复读了几遍课文,我有三点想法:其一,既是小说,就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知哈尔威船长这一形象上,通过品读课文感受人物的高贵品质。其二,文章最后说: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是作者对船长的评价,也是对后人的期盼。如何让学生认识英雄的本质,在心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教学的难点。其三,怎样在强调人文性的同时不偏废工具性,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是我在教学前重点思考的三个方面。

二、将朗读感悟和品味赏析相结合。

整堂课我把船长形象的剖析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读书探究:第一,感悟内容,探究内涵,发觉文本的深层含义。诸如船长下达命令的顺序,与船员们对话的用意,把自己置身于度外。第二,品味语言,赏析写法,领悟语言的奥妙,如对“吼”字的品悟,对船长和船员们对话的赏析等。特别是对“对话”的描写,训练的着力点不是在内容上,而是在写法的赏析上,通过比较,不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当时情况的紧急,船长的镇定,还领悟到“对话”描写的奥妙和技巧,有助于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第三、重视读书训练,以读促悟,读中见悟。通过“默读”,读进文字里去,想象当时的情景,通过朗读,读出了“文字背后的力量与威严!”

三、将人文性和工具性相整合。

关于写作特色的教学,近30年来,慢慢地被淡化了下来,然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和“了解”“表达方法”。所以在教学的第三环节上我从全新的角度进行了新的探索: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比较,领悟课文结尾安排的艺术效果,从中感受到“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二是引导学生领悟选材的高妙,“一件事写尽一生”“最后的20分钟把他(船长)一生的品质都写出来了;三是通过“现身说法”,三读船长的三次不同收获,使学生明白“不同时期读同一篇文章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与发现”。老师的这个尝试,与传统的“写作特色教学”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教学的目的不同,即由传统的写作知识教学转向了训练综合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提高阅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他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课标”所倡导的表达方法教学,绝不是单传的“工具性”训练,而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整合训练的最佳途径,是对教材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资源最充分的挖掘。

教学遗憾:

1、小说中雨果的高明之处就是借助船毁将倾,人们极度慌乱的境况,来凸现船长的崇高形象。考虑到整堂课的时间关系,我在处理第二小节时过快了点,未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那场灾难的严重性和人们的极度恐慌。

2、今天课堂上发言的人算是比平时多了些,但发言的面还不是很广,如何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投入教与学的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努力。

3、尽管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作了尝试和努力,但真正的落实还要在课后去花功夫。如何引导学生大量进行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阅读,丰富学生文化知识,丰厚学生文化底蕴,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还须多想办法。

《船长》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上的难点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应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突破难点,优化课堂教学,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难点如磐石,我在教学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之余,将难点进行分流,采用分层次击碎难点法。学生们加深了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好效果。

就以我所教《船长》一文为例来说,我考虑到学生课前有了一系列的知识作奠基,我教学时直奔中心,尔后分几个层次进行逐层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突破难点层次一:谈话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第一次照应:哈尔威船长一生……英雄的权利。

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指名用自己的话初步说说“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思。怎样理解句中的“又”?在引导学生理解与朗读中初步感受船长的人性之美丽。

突破难点层次二:课文怎样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以此辐射全篇,带动全文的学习。

预设1、客轮遇险以后,船长想到的是60个人的安全,惟独没有想自己,这60与1的对比,揭示了他忘我的品质。在人们混乱时,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两处对比,突出了船长的镇定自若,临危不慌。我顺势点明:多好的船长啊,在紧急关头他仍然忠于职守,仍然履行着做人之道。接着,提升学生的朗读层次:“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段话,相信你会比刚才读得更好。”第二次照应:“一生都要求自己……一名英雄的权利”。

及时小结过渡、他是一位普通的船长,他更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家。在过渡语中为后面理解“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大家。”一句降低难度而服务。

预设2、客轮遇险后,哈尔威船长“大声吼道”,“简短有力的对话”,“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下达着命令,一切都在听从他的调遣。我借用多媒体的声像,引导学生合作读这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共同感受船长那坚不可摧的意志。在这伟大的灵魂面前,灾难也望而却步!,紧扣够了感受船长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文中人物的崇高精神无不震撼学生的心灵。此时,我进而顺势引导:这一切,都得感谢我们“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好船长啊。再来读读这段话,相信一股敬意油然而生。在缓缓地引导中逐步提升朗读的层次,使船长这一光辉形象日益丰满。引导学生第三次照应:“一生都要求自己……一名英雄的权利”。过渡:他是一位普通的船长,他更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家。过渡语言中更好地兼顾到与上文的统一性。

预设3、危急中还不忘抢救见习水手克莱芒,突出了人物果断、坚决的性格。从这里更可以看出船长他关心孩子,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这里仅作略处理。

他不仅仅是个指挥者,也不仅仅是个控制者,他是这场灾难,乃至这场生死搏斗的领导者啊!

突破难点层次三:运用特写镜头,展现人物形象,升华情感,掀起高潮。“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人了深渊。”学生应和着舒缓的音乐,欣赏着船长沉入深渊动态画面,聆听着我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受着“忠于职守”的美丽……我顺势推波助澜:让我们怀着敬仰激动的心情再次感受一位英雄的做人准则。回环照应:哈尔威船长……一名英雄的权利。最终在深情的呼唤中情感达到顶峰。哈尔威船长没有豪言壮语,他犹如一座丰碑屹立在船头,他那高大的英雄形象永远在学生心中定格。

自我感觉这种循环回复、一咏三叹的教学方法很利于突破难点,学生对船长的敬畏之情在一次次与文本的 交流中得到升华。

第五篇:船长教学反思

《船长》教学反思

在备《船长》这一课时,我被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行为深深地震撼了,在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尊黑色的塑像,船长正目光凝然、注视前方,脸上是那么安详平和,船长教学反思。试问天下苍生,有谁,能在死神的面前,真正做到了超然与宁静;能面对死亡,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舍生取义?这对于芸芸众生来讲,是望尘莫及的。由此,我又不禁联想起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故事,与这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是轮船沉没,也是众人争相逃命,也是船长下令紧急救援。所不同的是,“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责任在船长,因为是他的错误决策才造成了这一惨剧。而我们的哈尔威船长,自始至终,都是那么完美,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这样的好课文,怎能不精心引导学生去细细阅读、细细品味,学会做人?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深入文本,与我一样有着深切的阅读感受与体悟呢?怎样才能让学生上一堂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呢?

课前,我反复读了课文,阅读教学参考资料,钻研教材,还上网搜寻到了多篇教案。我想,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无可厚非。但感实践下来,从模仿学习到灵活地运用乃至创造,这是一个比较艰辛的过程,教学反思《船长教学反思》。特别是优秀的教学设计如何适合班级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运用自如,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而真正做到“得法”,何其难也?其中对学科性质的认识是前提,对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的整体把握与灵活调控是关键,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智慧的有效、高效的活动是核心。这些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是仅仅说说而已是无用的,最要紧的是落实在行动之中。

总结这堂课,如果要说好的地方,那应该是学生的表现,他们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我能感受到他们情感的波澜起伏以及智慧的轻舞飞扬,学生的情感与智慧活动是与本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谐同步的。

在上第一课时,总想在这堂课上使课文的重点有所呈现,所以教学的容量安排得大了一些。一节课上下来,我感觉最大的不足是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存在明显的疏漏,前半部分特别是预习检查这一板块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课堂教学结构有些前松后紧,以至本该是课堂教学的高潮部分草草收场。这也是我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在这样的教研课上也出现了,真是不应该,以后得认真加以改正。

另外,还有很多细节的问题也必须得注意。比如:让学生谈谈对作家的了解的时候,应注意指导学生提取其中有用的信息;让学生交流课前已理解的词语时,要让学生说值得一说的词语;生词最好是指导读写后,还能让学生默写一下,以便及时地发现问题;在训练概括完段意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还需加强;要让学生真正能体会到发生海难时人们惊慌失措的感觉,朗读指导还要到位;有些问题的提问设计得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等。

下载《啊 ,船长 ,我的船长哟!》教学设计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啊 ,船长 ,我的船长哟!》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船长》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船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课文叙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时,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船员安然脱险,自己却坚守......

    船长教学设计

    船长教学设计 船长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二组课文《船长》 教材分析 课文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短篇小说。主要讲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

    《船长》教学设计

    《船长》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船长》一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

    《船长》教学设计

    《船长》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1、通过朗读、感悟课文片断的训练,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3、正......

    《船长》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说课文大意。(板书:遇险自救牺牲) 二、精读训练 1.谈话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出示:哈尔威船长一......

    船长教学设计

    《船长》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情感发展过程,教师要把阅读对象作为一种生命主体对待。通过朗读、品味船长的发布的命令及他的语气神情等描写,展开......

    船长教学设计

    《船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来......

    《船长》教学设计

    19 《船长》教学设计 至德小学 杨海燕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诺曼底”号轮船在夜雾中被一艘巨轮张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涌进船舱。在哈尔威船长的指挥下,救援工作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