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光明讲坛)大全

时间:2019-05-12 02:5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光明讲坛)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光明讲坛)大全》。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光明讲坛)大全

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

■演讲人:杨耕 ■地点:华南师范大学 ■时间:2014年10月9日

杨耕 《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24日

版)

杨耕 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等论文200余篇,先后出版《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等著作12部;先后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等国家级奖8项。

在中国,马克思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马克思主义哲学可谓无人不知。然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来说,最容易引起争议、最折磨耐心的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位置在哪里?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争论持久而激烈,深入而广泛,遍及世界主要国家。从历史上来看,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逝世后,对他的学说进行新的探讨并引起争论,不乏先例。但是,像马克思这样,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如此持久、深入、广泛而激烈的争论,却是罕见的。在这种种争论中,马克思的形象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且马克思离我们的时代越远,对他认识的分歧也就越大,就像行人远去,越远越难以辨认一样。“熟知并非真知”。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犹如人类思想史上的壮丽日出,它使哲学这片思想的园地沐浴在“新唯物主义”明媚的阳光之中,哲学的理论主题发生了根本转换,这就是,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所实现的哲学主题的转换,首先就要把握马克思那个时代的特点。我们应当明白,由哲学家们所创造的哲学体系,不管其形式如何抽象,不管它们具有什么样的“个性”,都和哲学家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从根本上说,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马克思那个时代的特征,那就是,资本具有支配一切的权力。正是资本的存在及其支配一切的权利,导致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相对立的力量,导致人的劳动、人的关系和人的世界都异化了,人的生存状态成为一种异化的状态,而这种异化在无产阶级身上得到集中体现。19世纪中叶的西方社会,是一个由资本关系所造成的人的生存状态全面异化的社会。

在这样一个时代,哲学应该做什么?马克思认为,在这样一个时代,哲学的“迫切任务”是揭露并消除这种异化,从而“为历史服务”。但是,西方传统哲学包括德国古典哲学,无法完成这一迫切任务。这是因为,西方传统哲学在寻求宇宙“最高原因”的过程中把本体同人的活动分离开来,同人类面临的种种紧迫的生存问题分离开来,从而使存在成为一种抽象的存在,物质成为一种“抽象的物质”,本体成为一种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无关的抽象的本体。从这样一种抽象的本体出发无法认识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传统哲学向人们展示的是抽象的真、抽象的善,2

它似乎在给人们提供某种希望,实际上是在掩饰现实的苦难,抚慰被压迫的生灵,因而无法消除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将现实的人带出现实的生存困境。在我看来,以往的哲学家是人在“地上”,心在“天上”,关注的是宇宙的“终极存在”或“初始物质”,即使把目光转向人间,关注的也只是抽象的人的命运。与此不同,马克思是人在“地上”,心在人间。马克思不是虚无主义者,不是唯我主义者,他人在“地上”,当然能看到“天上”,但他关注的是“地上”。用中国古诗词来说,就是“举杯邀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什么?思考着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问题。

在马克思看来,哲学应当关注人类世界,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发展,对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给予深刻的批判,对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给予深切的关注。换句话说,在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过程中,哲学应当做什么?或者说,哲学的职能是什么?对此,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了两句非常形象的话:一是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二是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心脏”,哲学是人类解放的“头脑”。既然哲学是“头脑”,那么,“头脑”必须清醒;“头脑”不清,就不可能确立人类解放的真实目标。无产阶级需要自己的哲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熔铸着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关注,对人类发展境遇的焦虑,对人类现实命运的关切,凝聚着对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这样,马克思就使哲学的理论主题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变为“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

为了解答人类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探讨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本体,并使哲学的聚焦点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是在实践活动中自我塑造、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本体。正因为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本体,所以,人的生存状态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即使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也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的。具体地说,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劳动,这种人的生命活动异化了,人与人的关系物化了,不是人支配物,而是物统治人。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揭示出被物的自然属性所掩蔽着的人的社会属性,揭示出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蔽着的人与人的关系,从而发现了人的自我异化的秘密所在,并力图付诸“革命的实践”,消除人的异化,从而“确立有个性的个人”。如果说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那么,“确立有个性的个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命题。

为了解答人类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探讨现存世界的本体,并使哲学的聚焦点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现存世界是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相统一的世界,这个世界就生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实践因此构成了现存世界的本体。换句话说,人们正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天地立心”,在物质实践的基础上重建世界的。问题在于,现存世界一经形成又反过来制约、决定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现存世界的状况如何,现实的人的状态就如何。要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首先就要改变资本主义社会。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是“改变世界”。马克思与他所批评的“哲学家们”的根本分歧就在于:“哲学家们”把本体看作是某种超历史的本体或非历史的本体,以追问“世界何以可能”为宗旨而解释世界;马克思则把本体看作是历史中的本体或实践中的本体,以求索

“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为宗旨而改变世界。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为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而创立的,它本身就是对人类实践活动中矛盾关系的理论反思。以此为前提,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在我看来,承认自然物质的“优先性”,这只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共性,它并未构成新唯物主义本身的特征。确认人以自身的实践活动所引起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构成了人的存在和现存世界的基础和本体,这才是新唯物主义的“新”之所在,或者说,是新唯物主义“唯物”之所在。“实践”因此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和建构原则,而唯心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哲学共同的主要缺点,就是不理解现实的实践活动及其本体论意义。因此,实践唯物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个理论特征,而且是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要维持自身的存在,肯定自身,就要对自然界进行否定性的活动,改变自然界的原生态,使之成为“人化自然”“为我之物”。这样一种否定性的辩证法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目的与手段、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限定与超越、必然与自由等等矛盾关系。这是一种最深刻、最复杂的矛盾关系。正是这种矛盾关系成为马克思之前众多哲学大师的“滑铁卢”,致使唯物主义对人的主体性“望洋兴叹”,唯物主义与辩证法遥遥相对。马克思高出一筹的地方就在于,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及

其意义深入而全面的剖析,使唯物主义和人的主体性统一起来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此也结合起来了。这就是说,辩证唯物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个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活动不同于自然运动,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在于,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中的一切活动、一切事件都是人做的,而人是在利益驱使下、在思想指导下进行社会活动的。一次地震可以毁灭一座城市,毁灭众多人口,一场战争也可以毁灭一座城市,毁灭众多人口,可地震就是地震,地震的背后没有思想、没有利益,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的背后是思想,是利益,阶级的利益、民族的利益、国家的利益。社会生活的特殊性犹如横跨在自然与社会之间的“活动翻板”。在马克思之前,即使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当他们的视线由自然转向社会,开始探讨社会历史时,几乎都被这块“活动翻板”翻向了唯心主义的深渊。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仍在于以往的哲学家不理解现实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从根本上说,社会就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实践活动中,人不仅同自然之间结成一定的关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结成一定的关系,社会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统一体。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和社会生活的本质。马克思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因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个理论特征。

我把前面讲的概括起来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思维 6

方式,从而创立一种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在我看来,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三个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也就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三个基本理论特征。其中,实践唯物主义是本质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基本特征都是从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本质特征引申出来的,是这一本质特征必然展开的内在逻辑和理论表现。我们应当注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存在一个独立的、作为理论基础的实践唯物主义,也不存在作为两个分支、仅仅具有应用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存在一个独立的、作为理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也不存在一个独立的、仅仅具有应用性质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部分,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同一个领域,也就是人与世界关系的研究中呈现出来的两个理论特征。

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不同称谓。用“实践唯物主义”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透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内含的实践维度及其首要性和基本性,因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这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用“辩证唯物主义”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透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内含的辩证法维度及其批判性和革命性,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按其本质来说,辩证法“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用“历史唯物主义”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透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内含的历史维度及其彻底性和完备性,因为唯物主义的彻底性、完备性集中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我们不能因为马克思一生只使用过一次“实践唯物主义”而认为这一概念不成熟,我

们不能因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倡导“实践唯物主义”而忌讳这一概念,我们也不能因为苏联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有许多局限性而“废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及其特征

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和本质特征之后,我还要讲一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及其特征。这同样是涉及如何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和本质特征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极为关注哲学的批判性。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这就是说,哲学必须具有批判性,而且这种批判要同对现实的批判、政治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就是说,辩证法的批判锋芒所指,就是现存事物,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其目标

就是改变世界,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马克思为什么把自己的哲学称为“批判的哲学”,称为“批判的世界观了”,也就不难理解,马克思为什么把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联系在一起了,同时,也就不难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把马克思的辩证法称为“实践的辩证法”“革命的辩证法”了。

马克思的哲学批判并没有停留在“纯粹哲学”的层面上,而是把哲学批判和政治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结合起来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形而上学就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者说,是以意识形态的方式发挥其政治功能,从而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辩护和服务的。形而上学之所以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因为形而上学中的抽象存在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抽象统治”具有同一性。所以,在马克思那里,哲学批判进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展开意识形态批判。在这种双重批判中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客观认知某种规律的知识体系,而且是批判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我们不能从西方传统哲学、“学院哲学”的视角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应当从哲学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双重批判的视野,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这一新的实践出发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不仅与意识形态批判密切相关、融为一体,而且同资本批判密切相关、融为一体。在马克思看来,无论是哲学批判,还是意识形态批判,都应延伸到对现实生活过程的批判。这是因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这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在马克思的时代,对现实生活过程的批判就是对资本主 9

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也就是资本批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这样一个观点,这就是,“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正是资本,使人与人的关系采取了一种物化的形式,以致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表现为物对人的支配关系。资本不仅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不仅改变了与人相关的自然界的存在属性,而且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存在形态;更重要的是,资本本身就是一种有机体制,这种有机体制向总体发展的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这就是说,正是资本使资本主义社会总体化了。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利”。这就是说,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规定、存在形式和建构原则,并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建制。一言以蔽之,资本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和最高的社会存在物,是推动“全球化”进程的真正的主体和灵魂。

我讲了这么多,实际上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什么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以商品为起点范畴,以资本为核心范畴展开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本质上是一种存在论或本体论意义上的批判。换言之,马克思的哲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是通过资本批判实现的,是通过商品拜物教批判、货币拜物教批判和资本拜物教批判实现的。正是在这种批判过程中,马克思扬弃了抽象的存在,发现了现实的社会存在,发现了人与人的关系以物化方式而存在的秘密,并透视出人的自我异化的秘密所在,从而把本体论和人间的苦难与幸福结合起来了,使无产阶级和人类

解放得到了本体论证明。我们既不能从西方传统哲学、“学院哲学”的视角去认识马克思的资本批判,也不能从西方传统经济学、“学院经济学”的视角去认识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实际上,马克思的资本批判是经济学和哲学的高度统一。

阿尔都塞在《读〈资本论〉》中表述过这样一种见解,马克思的资本批判不仅存在着哲学的维度,而且意味着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严格表述所不可缺少的哲学概念的产生。阿尔都塞的这一见解是正确而深刻的。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更大的概念背景下才能得到真正理解;反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只有在同马克思资本批判的关联中才能显示出来;而无论是哲学批判,还是资本批判,都只有在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这一更大的意识形态背景下才能得到真正理解。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就这种批判代表一个阶级而论,它能代表的只是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在我看来,哲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高度关联、融为一体,这是马克思独特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存在方式。正是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由此,我想到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维多利亚时代”,距今已经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因而过时了。这是一种傲慢与偏见。我们不能仅仅依据某种学说创立的时间来判断它是不是过时,是不是真理。新的未必就是真的,老的未必就是假的,时髦的未必就是真实的,走马灯一样更换本身就说明有问题。我们都知道阿基米德定律创立的时间很久远了,但今天的造船业 11

无论多么发达,都不能违背这条定律。如果违背了阿基米德定律,造出的船无论技术多么先进,无论形式多么豪华,无论多么“人性化”,都不可能航行,如航行必沉无疑。一门学科、一种学说是否过时,是否具有当代意义,关键不在于它创立的时间,而在于它是否发现和把握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它所提出的问题的广度与深度,以及是否具有“本质性的维度”。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深刻地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出的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类解放的问题仍然契合着当代世界的重大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超越了19世纪这个特定的时代,并具有内在的当代意义。20世纪的历史运动,资本主义的变化与社会主义的改革,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解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使不同国度的学者们不由自主地把目光再次转向马克思。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伦敦海洛特公墓中安息的马克思,比生前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埋头著述的马克思更加吸引人们的目光。讲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马克思仍然活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理和良心。

第二篇:马克思与我们(光明讲坛)

马克思与我们

演讲人:孙正聿 演讲地点:吉林大学第三教学楼 演讲时间:2016年4月

作者:本报记者鲍盛华、陈鹏对本文亦有贡献 《光明日报》(2016年07月07

日 11版)

孙正聿 1946年11月生,哲学博士,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曾任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吉林省哲学学会理事长,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编者按习近平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今年4月,孙正聿教授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以《马克思与我们》为题发表了一次精彩演讲。他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入手,深入浅出地用马克思理论彻底性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社会、理解历史、理解未来。我们相信,孙教授的这次演讲对于读者深刻理解习近平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一定会有所帮助。

当代中国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马克思。但是同学们认真想一想,你真的了解马克思吗?你真的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吗?你真的懂得马克思的当代意义吗?这就是说,虽然我们都知道马克思的名字,但是我们不一定了解马克思,更不一定理解他的思想,尤其是不一定懂得他的当代价值。所以,我选择“马克思与我们”这个题目,来和青年大学生做一下交流。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我讲“马克思与我们”,就是希望用马克思理论的彻底性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社会、理解历史、理解未来。下面,我想和大家交流三个问题。

马克思与我们的人生观

人生在世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理解什么是我们自己。世界就是自然,它自然而然地存在,存在得自然而然。人生也是自然,自然而然地生,自然而然地死。但是从自然当中生成的人类,却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寻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这表明,人同世界上其他的一切存在物都是不一样的。那么,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马克思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和动物一样,都是生命的存在;但是,动物的生命活动是“生存”,而人的生命活动是“生活”。什么叫生存?它的存在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统一的。动物同世界是一种直接的、肯定性的统一关系,而人不是,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生命活动。所以,人是一种创造他自己的生命活动,创造他的生命活动是通过改变世界来实现的,所以说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一种直接的、肯定性的统一关系,而是一种否定性的统一关系。

为什么动物是生存,而人是生活?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一对范畴,称作“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动物只有一个尺度,人有两种尺度。动物的一个尺度是什么?自己所属的物种的尺度。而人有两种尺度,人既有一切物种的尺度,又有自己内在本质的尺度。

人有两种尺度,这意味着人生活的生命活动是一种统一。什么统一?马克思称作“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人的全部活动,包括两个方面: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无论大家是学习文史哲、政经法还是数理化、天地生,我们都要去认识规律,这意味着人要合规律性地去生存,他才是生活。但是人又不是单纯地要合规律性。为什么要合规律性?人要实现自己的目的,所以人就要合目的性地去生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什么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这是因为,我们不是单纯为了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实现人自己的目的而发展。所以马克思说,人是一种生活的生命活动,人生活的生命活动就在于他有两种尺度,这两种尺度就表明了人是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这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人生活在世界上,它表现为“三理”的存在:1.人是生理的存在;2.人是心理的存在;3.人是伦理的存在。一个人的幸福,得满足这三方面的需要——比较充裕的物质生活满足你的生理需要,比较充实的精神生活满足你的心理需要,比较和谐的社会生活满足你的伦理需要,这三个缺一不可,而且人们在特定的处境之下,可能需要的、最渴望的是其中一个方面。人作为生活的存在,是非常复杂的,不是单一的生理满足、心理满足或伦理满足,而是一个统一的东西。所以,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他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当你去思考人的时候,你要提出两个问题:1.类问题;2.类思想。什么是人?这叫类的问题。有了人类文明,人就要追问什么是自己,这就是“类”的问题。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不仅仅是黑格尔、费尔巴哈,包括孔孟老庄,包括朱熹、王阳明,中国的思想家们同样在思考这个问题。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说,全部的哲学就思考两个问题,一个称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一个称作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

关于“类问题”,哲学家们提出了各不相同的“类思想”。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对于类问题的理解,既有继承的一面,更有超越的一面。在黑格尔的意义上,马克思说这是一种“无人身的理性自我认识”,什么意思?黑格尔所理解的类是一种普遍的理性,黑格尔所理解的个人是一种个体的理性,所以黑格尔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个体理性如何认同普遍理性,从而使自己高尚起来,这就叫黑格尔哲学。什么是费尔巴哈哲学?费尔巴哈的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人的感性的肉体存在与人的抽象本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面提出,什么叫“类”?自由自觉的活动,或者称作感性活动。正是从这个现实的理解出发,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不是抽象的人性,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恩格斯把这个“提纲”称作“包含着天才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宝贵文件”。

作为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可能都要追问“我们为什么要活,我们生命的意义何在,生命的价值如何去实现”。因此,我们需要去理解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不是一个自然的存在,人是一个生理的、心理的、伦理的存在,人就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存在。

马克思与我们的历史观

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意味着人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更意味着我们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你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取决于你能否掌握现代文明,而文明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马克思说什么叫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过程而已”。历史绝不是历史事件的堆积,历史就是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过程。

在马克思的这个命题当中,蕴含着一个极其深刻的思想。人们常问,到底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马克思有一篇非常有名的论文《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在这篇论文的开头,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这种创造活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在马克思这样一个命题当中,蕴含了一个极其深刻的思想,也是之前的哲学家们都没有回答、解决的问题。什么问题?人的历史活动和历史的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

人们往往把历史规律理解为好像是和大家没有关系,就有这么一个客观进程,不是,马克思说什么是历史规律?历史规律就是我们人自己的活动所构成的。由此,马克思提出历史的辩证法,这就是马克思所论证的历史的前提和结果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说了一段很长的话,他说:“人既是历史的经常的前提,也是历史的经常的结果,人作为历史的经常的前提,首先是历史的经常的结果。”我觉得这是马克思最深刻地阐释什么称作历史、为什么历史是有规律的说法。我们每一代人,都是创造历史的前提,但是我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创建历史的前提,首先是因为我们是历史的结果。我们的上一代不仅遗留给了我们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关系,而且还遗留给我们整个人类的文明。我们是在已有的人类文明的基础之上,才能从事自己的创造活动。这样的创造活动,使历史呈现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的客观规律。

在《资本论》当中马克思说了这样一段话,“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对于理论的意义,既不能贬低,也不能夸张。不能贬低,因为掌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就能够缩短并且减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阵痛。但是,即使你发现了人类历史运动的规律,历史本身仍然是不能跳跃的。马克思从最宏观的视野上,把我们人自身的存在区分为三种基本的历史形态:1.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当中的人对人的依附性的存在。2.以市场经济工业文明为基础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历史”。3.人类终究要超越这样一种对物的依赖性的存在,而达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前提的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这就是马克思从最宏观的历史上,对于人的存在形态的最高度的概括。在这种概括当中,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文化的内涵。

马克思说在自然经济、农业文明这样的基础之上,就是人对人的依附性的存在。在文明的意义上,在文化的内涵上,必然是确立神圣形象。为什么中国的皇帝叫天子,而且说他叫陛下?确立神圣形象。为什么会有宗教?会有上帝?人给自己制造了宗教和上帝。因为人作为一种依附性的存在,他要依附于群体,而在这个群体里面他必须树立一种神圣的形象,既要制造一种彼岸世界神灵的存在,又要对应设计此岸世界英雄的存在,所以过去都是英雄史观。

人的历史形态进入第二个时期,有了工业文明,有了市场经济,进入了一种取代了人对人依附性的存在,变成了人独立性的存在。马克思是怎么说的?马克思说市场经济中的人是一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如果我们最简单地对以农业文明所构成的自然经济和以工业文明所构成市场经济作一下对比的话,就能够清醒地知道,现在是一种怎样的时代。自然经济中的人的 依附性的存在,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经济生活的禁欲主义。为了经济生活的禁欲主义,必然是精神生活的蒙昧主义。而为了能够实现经济生活的禁欲主义和精神生活的蒙昧主义,必然诉诸政治生活的专制主义。所以以自然经济、农业文明所构成的传统社会,它是经济生活的禁欲主义、精神生活的蒙昧主义和政治生活的专制主义的三位一体。这样的一种三位一体,造成一种在农业文明、自然经济条件之下人的存在方式,人对人的依附性的存在。

市场经济也是三位一体,但它是经济生活的反对禁欲主义而要求现实幸福;精神生活的反对蒙昧主义而要求理性自由;政治生活的反对专制主义而要求民主法制。这就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新的三位一体。经济生活要求现实幸福,精神生活要求理性自由,政治生活要求民主法制。为什么马克思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美国出了一套称作《导师哲学家丛书》的书籍。这几本书的名字分别是:中世纪《信仰的时代》、文艺复兴《冒险的时代》、17世纪《理性的时代》、18世纪《启蒙的时代》、19世纪《思想体系的时代》、20世纪《分析的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最基本的理念,最基本的理念是表征人自身的存在方式。

关于市场经济,大家应该读一点儿马克思。读最应该读的《共产党宣言》,不敢说你一下子豁然开朗,但是一定给你带来巨大的思想冲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写《共产党宣言》的时候,分析了什么是市场经济,他说了两面:首先,市场经济好像从地底下召唤出无数的生产力,在短短的几百年间,创造了人类几千年没有创造出来的奇迹。但是,就是在《共产党宣言》里面,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市场经济撕去了封建社会的田园诗般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抹去了一切职业的灵光,把一切都沉浸到金钱的冰水当中去。恩格斯说“片面性是历史发展的形式”;“历史总是以退步的形式而实现自己的进步”。我们大家,尤其是青年人,都应该去体会恩格斯说的这两句话。

马克思所要求我们的,是以历史的大尺度去反观历史的小尺度。毛泽东说,要以长远的利益、总体的利益、根本的利益去反观局部的、暂时的利益。

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三个巨大的问题:1.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它造成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2.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说,它造成了人在资本里面,或者说在对物的依赖性当中所构成的人的自我异化问题。3.就人与自我的关系说,它造成了所谓文化虚无主义的问题,或者说意义失落、形上迷失、找不到家园,一系列的说法。

我自己常说一句话,中国的问题不只是中国自己的问题,而是当代中国所面对的世界性的和时代性的问题。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工业文明、市场经济造成的最大的改变是什么?马克思说“历史已经变成世界历史”,要以世界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今天人类所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现代意义上,没有一个问题是单一学科能够解决的,是需要大家共同来思考,去创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的问题。如果说,我们在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仅是有中国特色,而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世界性的、时代性的意义和价值。我认为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需要从一种世界历史的眼光去思考问题。

我们思考任何问题要有巨大的历史感,一个没有历史感的思考是一个空洞的、玄虚的、没有意义的想法。恩格斯说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我们要有一种巨大的历史感,我们要能够承担起所要承担的使命,我们要活得有意义、度过有价值的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习。总书记说为什么要读书学习?他说通过读书起三个作用:激发思想活力、启迪哲理智慧、滋养浩然之气。我们应当在读书过程中,特别是在阅读和思考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过程中,形成我们的人生观、历史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与我们的价值观

作为一个人,我们追问生命的意义,实际上是想实现生命的价值。马克思在他的中学的作文里边就提出,他的人生价值追求就是“为全人类而工作”。

马克思提出的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他所要追求的社会理想。而马克思给自己的座右铭是“目标始终如一”。大家读一读马克思的书,就会亲切地感到马克思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了学说、学术、思想、理论,而且马克思是一个活生生的、崇高的、大写的人,表达了一个人格化的社会理想,一个人格化的价值诉求。

在今天,我觉得青年人面对最大的问题是价值观的困惑。从现实来说,有四个大问题:1.市场经济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们一切向“钱”看,就会形成一种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这样一种背景下,能否像马克思一样,确立一种“为全人类而工作”的伟大理想和价值诉求?2.当代中国社会已经从原来的熟人社会走向了陌生人社会。在一个熟人的社会,人们会对自己提出各种各样的道德要求,受到各种各样的道德、伦理的约束。但是现代社会发生一个深刻的变化,从熟人社会变成一个陌生人社会。什么叫现代化?现代化就是日常经验科学化,日常交往社交化,日常消遣文化化,日常行为法治化,农村生活城市化。这几“化”当中,最重要的是日常交往社交化,已经从一种伦理道德的要求变成一种不违背法律的底线,所以现在提出诚信等一系列问题。3.信息时代也好、网络时代也好、虚拟世界也好,总而言之,这意味着大家不仅仅生活在现实生活当中,而且生活在虚拟世界当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们的价值观会是怎样?4.当历史变成世界历史以后,我们受到各种各样价值观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来判断我们的价值观,如何有一种马克思的价值观和社会理想,我觉得这是 9 现在面对的一个巨大的、现实的问题。我们能否真实地体会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是否真正认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我想是这样一个实质性的问题。

从价值观本身来说,我觉得有一个需要青年人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大家在讲价值观问题的时候,非常重要的是想一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在价值观问题里面,主要矛盾是社会的价值理想、社会的价值规范和社会的价值导向,与我们每个人的价值期待、价值认同和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通俗地说,就是“我们到底要什么”与“我到底要什么”的矛盾。

前面强调马克思说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需要搞清楚价值观问题:社会的价值理想是什么?它的价值规范是什么?它的价值导向是什么?另一方面,每个人,我们对价值的期待是什么?我们的价值认同是什么?我们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构成一对主要矛盾。而在这对主要矛盾当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所以我们要树立、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是历史的文化的存在,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具有三个社会的东西:1.具有社会性质;2.具有社会内容;3.具有社会形式。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仔细想一下价值观里面有什么东西?社会理想、社会制度、法律规范、伦理道德,你想想自己的价值观是不是这样?理论就是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它决定着我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我们的价值观首先是具有社会内容的,没有社会内容的价值观是不存在的。同时,我们的价值观都是有社会形式的。马克思说“人类是以各种基本方式去把握世界”。所以,我们的价值观是常识的、神话的、宗教的、伦理的、科学的、哲学的。真正的价值观离不开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每个人的价值观看起来是随意性的,但深层次隐藏 着社会的性质、社会的内容和社会的形式。正因为是这样,所以每个社会才能够用它自己的社会理想、社会规范和社会导向去引导个人去认同它的理想、规范和导向。在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应该抓住这样一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只有这样去理解价值观,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为全人类而工作”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宏伟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

最后,送给大家五句话:健康的体魄是锻炼出来的,真实的本领是钻研出来的,美好的心灵是修养出来的,成功的人生是拼搏出来的,伟大的理想是共同奋斗出来的。

(本报记者鲍盛华、陈鹏对本文亦有贡献)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尖锐化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

第四篇:谈一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及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谈一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及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及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文科一班 夏聪 100120109 马克思主义最早诞生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至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了 但是马克思主义却能保持他顽强的生命力 经久不衰 在苏联经历了列宁式的、斯大林式的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经历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及现在大力倡导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 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延伸与深化。中国的改革 已经走过了波澜壮阔的30多年。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最具特色的30多年。这些理论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最本真的东西 又加注了中国特有的实际 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真正的中国化 以至马克思主义彰显出了自己的时代价值.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从哲学同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其基本内容是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它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等等。但是并非所有的世界观都是哲学只有那些经过哲学专家学者加工、形成了一定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才能称得上是哲学。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所谓方法论是指世界观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所遵循和使用的最一般方法即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形成以后人们必然

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他的世界观作为观察、思考和处理各种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据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活动从而使这些世界成为一种观察、处理问题的方法。方法是有层次的各门科学都有自己具体的研究方法和适合于本领域的最一般的方法。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用不同的世界观去认识、分析、处理工作解决矛盾就必须表现为不同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因此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此外再没有脱离世界观的单独的方法论。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所使用的不同方法不但体现了不同的世界观也要借助于一定的方法论。因此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互依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它是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完整的学科体系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学说。因而这种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特别重视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它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世纪初以来唯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哲学正确的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真正把握了时代的潮流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优秀成果并推进了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不是僵

死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在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吸取新的养分使自己具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把握方向、明辨是非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获得正确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提供了许多科学的辩证法要正确掌握和应用思维工具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获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素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解决为谁工作的问题通过学习培养“以为人民服务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思想政治素质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获得不断奋斗前行的动力理想与信念是人不断前行的动力现阶段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制定的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激励和指引着全体国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正确处理和学习与工作中的各种矛盾更能增强不断前行的动力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可以获得伟人的人格魅力。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使我认识到人的价值的二重性表现为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如果一个担负重要工作的人不能恪尽职守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甚至一心只想着个人以权谋私不择手段地向社会索取这种人不仅没有社会价值而且对社会来说是一种负价值是社会的蛀虫。相反一个从事普通工作的人只要能尽心尽力为社会、他人作奉献他的社会价值就远远高于前者人生的意义也大于前者。由此可见职务高低、工作不同不是人的社会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对社会和人类是否做出了贡献及其大小。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要在理论上努力学习在实践中刻苦磨练御各种腐朽思想的能力。否则必将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理论仍然是当今时代最需要学习的哲学。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九讲:价值观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 第九讲:价值观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一、价值评价是人的活动的重要内容

1、哲学上讲的价值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价值的大小,说到底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是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大小。

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与否,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独立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因此,价值具有客观性。

价值的主体性表现为价值的个体性、多样性和变化性。

价值往往是通过评价被揭示和把握的。评价是人对事物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把握,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及其大小所作的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

2、如何科学地确立和正确地运用评价标准,保证评价的科学性,成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课题。第一,合理把握评价的个体标准和社会标准。我们既不能只承认社会需要的尺度而否认个人需要的尺度,更不能只承认个人需要的尺度,而否认社会需要的尺度。

第二,正确处理评价的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在主体的不同需要、不同评价标准中,历史需要和道德需要、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特别值得分析。

第三,科学对待评价的动机论和效果论。马克思主义者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主张联系动机看效果,透过效果看动机,把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评价人的行为。在动机与效果统一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侧重于效果,强调以效果为根本。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看法和态度,回答诸如“信仰什么”、“追求什么”、“珍视什么”这样的问题,表现为人们的信仰、信念、理想,以及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同样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为社会主义根本的价值理想、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展开的实践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建构的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实现的制度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有效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中华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

3、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员干部,作为社会的先进分子,应该率先垂范,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价值目标的奋斗者,社会主义社会价值导向的引领者,社会主义个人道德准则的践行者。同时,这一特殊群体,有着人民赋予的特定权力和特定作用,因此也应有特殊的价值追求,这就是为民、务实、清廉。

为民,是共产党人的天职。为民,就要情为民所系。为民,就要权为民所用。为民,就要利为民所谋。

务实,是中国传统美德,更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务实,就要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务实,就要知难而进,埋头苦干,兢兢业业,锲而不舍。

清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清廉,就要加强修养、提升境界,不断增强自律能力。清廉,就要不断增强制度意识、法律意识,自觉接受人民和法律的监督。

清廉,就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三、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1、中国共产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政党,因而其理论和实践更加要求真理与价值的高度统一。这一点突出地表现为我们党始终要求坚持真理与向人民负责的统一。坚持真理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尊重历史规律,尊重中国社会本身的发展规律,通过不断探索达到对社会真理性的认识。向人民负责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谋利益,就是使人民群众获得全面发展的条件,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为人民谋福利的坚定的价值目标,就不可能真正达到对中国社会的真理性认识;没有对中国社会的真理性的认识,为人民谋福利的价值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就不可能真正向人民负责。

下载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光明讲坛)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光明讲坛)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