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市红十字会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时间:2019-05-12 02:3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防城港市红十字会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防城港市红十字会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第一篇:防城港市红十字会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防城港市红十字会

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为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及时、有效地组织对市内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救助,建立和完善救灾救助体系,协助政府应急办等部门搞好抗灾救灾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市红十字会救灾工作作为市政府救灾工作的补充,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依据《红十字会法》独立自主、及时有效地开展活动,为受损群体提供更多的人道主义救助。

二、组织体系及职责任务

在副市长、市红十字会会长的领导下成立防城港市红十字会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办公室、综合联络及后勤保障组。

(一)、防城港市红十字会自然灾害应急领导小组成员与工作职责

1、防城港市红十字会自然灾害应急办公室成员

主任:林 星

副主任:林成坚

成员:唐铭方

2、防城港市红十字会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办公室工作职责:

⑴、主持灾情会商,提出是否启动预案的建议;

⑵、与政府和有关部门协调沟通,确定救助工作任务;

⑶、组织制定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方案; ⑷、根据应急处理方案,报请上级领导同意后,组织市、县(区)两级红十字会开展救助工作;

⑸、根据应急处理方案,组织募集救灾资金和请示政府建设市县(区)两级备灾仓库,储备救灾物资。

(二)各小组负责人与工作职责:

1、应急办公室负责人与工作职责

①、在会长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各部开展应对工作,处理领导办公室日常工作;

②、收集、汇报各小组应急工作进展情况;

③、及时与政府和有关行政部门联系,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影响范围进行评估,收集、综合分析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及时提出救灾建议方案;

④、建立并监督落实应急预警、响应、处理、保障、善后处置工作机制,督促检查各项应急处置准备工作;

⑤、负责向社会发布新闻公告,组织新闻媒体做好救灾救助宣传工作,并将考察收集的灾情图片与录像资料等向媒体通报,为开展募捐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负责网上救灾工作的宣传,对捐款捐物的单位和个人及时公布;

⑥、负责救助款项的管理和拨付,负责接受各种渠道的捐款,并出具接受款物正式收据。及时通报到帐的捐款信息,并做好接受财务审计工作。

2、综合联络及后勤保障组负责人与工作职责

⑴、综合联络及后勤保障组负责人: ⑵、综合联络及后勤保障部工作职责:

①、负责组织协调具体的救灾工作;

②、组织灾情考察,及时收集、评估灾情,向办公室报告灾情进展,并及时上报自治区红十字会,申请援助;

③、根据灾情情况,对救助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协助办公室确定募捐和重建工作的目标; ④、保证救灾网络的正常运行,及时汇总灾情数据,填报各种表格,统计接受募捐物资的数额,提供对外公告、公示的相关资料;

⑤、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联络救助事宜,开展社会募捐活动,积极筹集救灾款物,救助受灾群众;

⑥、负责救灾物资的接收、管理、购买、运送等事宜,保证每一批救灾物资,按照自治区红十字会发放要求和程序进行;

⑦、组织红十字会会员和志愿工作者参加救灾救援工作;

⑧、组织县(区)红十字会开展自救互救活动,指导应急医疗救护队开展救护救助工作;定期组织开展救护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治能力。保证应急医疗救护队伍的稳定和车辆应急时的正常运转等。

三、预防和预警机制

(一)、预防和预警信息

各级红十字会负责向同级政府相关部门收集本地区灾害信息并及时将灾情逐级报送上一级红十字会,报送形式为总会制发的灾情报表。

(二)、预防和预警行动

与应急办市民政局、卫生局、气象局、地震局等有关部门加强合作,了解相关灾情预测和分析;在灾害多发地区储备救灾物资,做好灾害救助的准备工作,提升红十字会综合救助能力,加强对红十字会救灾干部和灾害多发地区群众的救助知识培训。

四、应急响应

(一)、灾害分级与响应

根据我市开展救助工作的能力、灾害严重程度和社会影响,将灾害及其响应分为以下四级:

1、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及响应(一级响应)

县区受灾人口占本地人口比例大于10%,即启动响应。灾害伤亡50人以上,且危重人员多,即启动响应。

当全市有2个县(市、区)同时达到特别重大灾情时,市红十字会提请省红十字会和总会向国内、外发出救助呼吁,寻求国际、国内红十字会对开展救助工作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救助灾民。

2、重大灾害及响应(二级响应)

县(市、区)受灾人口占本地人口比例大于7%,即启动响应。

灾害伤亡30人以上、49人以下,即启动响应。

当全市有1个县区同时达到重大灾情时,市红十字会提请自治区红十字会和总会向国内、省内发出救助呼吁,同时号召全市红十字会系统开展社会募捐活动。

3、较大灾害及响应(三级响应)

县(市、区)受灾人口占本地人口比例大于4%,即启动响应。

灾害伤亡10人以上、29人以下,即启动响应。

当全市有1个县(市、区)多个乡镇达到较大灾情时,市红十字会提请省红十字会向省内发出救助呼吁,同时号召全市红十字会系统开展社会募捐活动,救助受灾群众。

4、一般自然灾害及响应(四级响应)

县(市、区)受灾人口占本地人口比例大于2%,即启动响应。

灾害伤亡5人以上、9人以下,即启动响应。

市红十字会号召全市红十字会系统开展社会募捐活动,并帮助县(市、区)红十字会组织开展自救互救,救助受灾群众。

以上四级响应,市、县(市、区)两级红十字会都要提出具体救助计划,通过所在县(市、区)红十字会对受灾群众实施救助,市红十字会应急办公室将赴灾区了解情况并与县(市、区)红十字会共同商计救助方案,向自治区红十字会报告灾情及市红十字会开展救助工作情况。

(二)信息报送和处理

1、报送内容

⑴、灾情信息:包括受灾人口、死亡人数、受伤人数、转移安置人数、房屋倒塌情况、毁田面积、经济损失等。并附媒体报道和图像资料。

⑵、自救情况:当地政府、红十字会及其他社团在灾害发生后开展的自救工作。

⑶、救助需求:除当地政府、红十字会及其他社团已解决的问题外,灾区的救助工作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再申请。

2、报送渠道

灾情信息要求逐级上报,市红十字会只接受县(市、区)上报的灾情,报送形式为总会制作的救灾报表。

3、报送时间和要求

根据《中国红十字会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救助规则》规定要求,首期灾情报告应及时报送,市内一般不超过24小时。

4、信息处理

市红十字会将灾情信息报送至自治区红十字会,同时核实灾情,根据所报数据评估灾害级别,制定紧急救助方案,报自治区红会领导审批执行。

(三)、救助热线

紧急救助电话:0770-2833668;2836915

(四)、指挥和协调

全市红十字会系统救助工作的指挥权在市红十字会,现场救助工作的指挥权由受灾县(市、区)红十字会负责。

(五)、紧急处理

1、向灾区或事发地调拨救灾物资或紧急救灾备用金,派出应急医疗救护队;

2、赴灾区或事发地考察灾情;

3、开通24小时救助电话值班,畅通信息渠道。

(六)、救护与医疗

1、全市各级红十字会组织经过培训的卫生救护员在自然灾害第一时间开展自救互救,减少伤亡;

2、市红十字会根据灾害严重程度,及时派遣应急医疗救援队伍,和红十字志愿者,开展现场救助工作。

(七)、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参加救护人员应具备安全防护意识和灾害应对常识,接受过卫生救护培训和自救互救知识培训。

(八)、群众的安全防护

各级红十字会广泛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培训,在群众中普及自救互救知识和防灾避险常识。

(九)、社会力量动员和参与

按照自然灾害等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启动不同范围的救助募捐活动。

(十)、自然灾害等自然灾害的调查分析及救助工作检查评估

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开展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的调查分析及救助工作绩效检查评估。

(十一)、新闻发布

根据有关主管部门发布的信息,结合红十字会救助工作的情况,按《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的规定,做好新闻发布和报道工作。

五、后期处理

(一)、市红十字会自然灾害应急办公室在灾害后期,支持和帮助灾区红十字会开展灾后重建项目,总的目标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修建乡镇卫生院、民房、学校、改造农村厕所、修建引水设施等,改善农村受灾群众生活环境和条件。重建项目的立项与选择由市红十字会报自治区红十字会统一进行协调,并由受灾地红十字会负责具体执行。

(二)、与各社会救助机构密切合作,坚持尊重捐赠者的意愿,做好救灾款物的管理,并及时向捐赠者反馈信息。重建项目的监督分别由市红十字会和项目县(市、区)红十字会承担,必要时接受捐赠人或捐赠单位的直接监督。各级红十字会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和机构的审计工作,接受社会的监督。

(三)、进行自然灾害应急处理工作总结,及时上报自治区红十字会。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各县(市、区)红十字会要参照本预案,结合本地实际,设立自然灾害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制定本地区救助自然灾害预案,并建立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并确定专人负责灾害应急准备、预警、预报的各项协调管理工作。

(二)、通讯与信息保障

1、县(市、区)级遭受一般灾害事件,应及时向市红十字会报告灾情和救灾工作安排。受灾地红十字会要安排24小时救灾值班,并将救灾热线电话等联络方式上报市红十字会。

2、县(市、区)级遭受较大及其以上程度的灾害事件,市红十字会安排24小时救灾值班,并将救灾热线电话等联络方式上报自治区红十字会,并与负责救灾工作的领导电话沟通。

(三)、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

1、现场救援保障。救灾工作是红十字会的首要任务。申请市政府尽快建设市和县(市、区)两级备灾救灾仓库,并争取省红十字会的相关部门的支持,储备一定数量的救灾物资,如帐篷、棉衣、棉被、消杀药及社会募集的物资等。

2、应急队伍保障。应急队伍由市、县(市、区)两级红十字会、团体会员单位以及红十字会会员、志愿工作者等组成。各级红十字会负责检查并掌握相关应急救援力量的建设和准备情况。

3、交通运输保障。红十字会要积极协调,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提供交通运输保障,确保救灾物资、器材和人员运送及时到位,满足应急处置工作需要。

4、医疗卫生保障。医护人员来源于红十字会团体会员单位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开展无偿志愿服务,医疗药品、器械主要来源于捐赠。

5、物资保障。按照政府采购法和招投标法以及《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助物资采购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采购物资,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保障救灾物资的合理采购。

6、资金保障。救灾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政府资助和红十字救灾基金等。

7、社会动员保障。红十字会依法开展募捐,招募志愿工作者投入救援工作。

8、安全保障。各级红十字会积极主动与公安部门协调,认真做好救灾物资的安全保障工作。

(四)、技术储备与保障

利用防城港市红十字会网站完善辖区内备灾救灾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五)、宣传、培训和演习

1、公众信息交流。大力宣传《红十字会法》和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在群众中普及初级卫生救护知识;

2、培训。逐级培训红十字会专职干部,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3、演习。组织或参与自治区内外红十字会的救护演练及竞赛。

八、附则

(一)、预案管理与更新。应急办公室每年结合救灾工作评审预案,并根据需要进行修改补充,并报市政府备案。

(二)、奖励和责任。根据红十字会系统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办法,对于在救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于在救灾工作中失职、渎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的,予以纪律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三)、制定和解释。本预案由防城港市红十字会制订,并有解释、修订权。

(四)、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防城港市红十字会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日

第二篇:红十字会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救助应急预案

红十字会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救助应急预案 总则 1.1 目的

为了更加及时、有效地组织对州内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救助,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制定本预案。

1.2 工作原则

州红十字会救灾工作作为政府救灾工作的补充,实行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和《吉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办法》独立自主、及时有效地开展活动,为受损害群体提供更多的人道主义救助。

1.3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以下简称“红十字会法”)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编制本预案。

1.4 适用范围

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及其它突发公共事件。2 组织体系及职责任务 2.1 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2.1.1 应急指挥机构 州红十字会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应急领导小组”)是州红十字会救助工作的应急指挥机构。

2.1.2 应急办事机构 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州红十字会应急工 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应急办”),是州红十字会应急工作的办事机构。

应急办工作职责:

(1)在应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红十字系统对州内自然灾害的救助及其它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

(2)协调落实州有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方针、政策,不断完善州红十字会应急预案体系。

(3)负责建立统一、规范、科学、高效的全州红十字系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响应、处置、保障、善后处置等工作机制。(4)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指挥保障、信息、技术以及基本救援队伍建设;督促检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准备工作。

(5)组织修订《州红十字会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救助应急预案》,并督促检查预案的执行情况;指导分会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工作。

(6)组织协调有关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演练和培训工作。(7)应急办的日常工作由赈济救护部负责。

2.1.3 应急执行机构 州红十字会机关各部门、相关直属单位、各县(市)红十字会为应急执行机构。

业务处:负责组织协调具体的救灾工作;根据相关信息拟定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救助方案;组织灾情考察,对救助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和总结;协调捐赠的救助款物的管理,拟定分配计划;统计接收捐赠款物数额等信息,通报救助情况,提供公告、公示的相关资料。

备灾中心:负责社会捐赠物资的接收和组织发运工作;按照救灾物资采购计划,负责组织招标工作,与中标供应商签订合同并监督合同的履行。做好物资储备工作,接到物资调拨通知后及时调拨物资;及时更新库存数据。

办公室:根据红十字会法和章程以及国家、州的相关规定做好救灾宣传和新闻发布工作;组织开展救灾募捐、义演、义卖等专题活动;组织红十字会员和志愿工作者参加救援活动;负责在州红十字会网站上根据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口径通报灾情和救助活动;承办授予捐赠者荣誉证书、奖章等的有关工作。负责救助款项的管理和拨付;负责接收各种渠道的捐款;向业务处通报到帐的捐款信息;组织、协调接受财务审计工作;保证红十字备灾救灾网络的正常运行。

各县(市)红十字会:根据州红十字会应急预案编制本县(市)红十字会应急预案,贯彻落实州红十字会有关决定事项;协调指挥本县(市)红十字会做好自然灾害的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及时汇总本县(市)灾情数据,并向州红十字会业务处报告;做好救助物资的管理及发放工作。

2.1.4 现场指挥 根据灾情及应急响应程度,派员赴灾区或事发地指导、协助当地红十字会开展救助工作。

2.2 灾害救助工作组织体系框架图描述

2.2.1 灾害初期救助工作

(业务处负责通知办公室拨款)上 报

发生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 上报灾情、救助计划 应急领导小组

应急办(业务处)

赴灾区考察,进一步了解灾情和灾区需求

(业务处负责组织灾情考察;组织宣传部参加考察收集灾情图片及录像资料等并及时向媒体通报灾情)

调拨救灾备用金,采购救灾物资 调拨救灾物资

(业务处负责通知州备灾中心执行此项工作)

发出州内呼吁,通知全州红十字会在本地开展募捐工作

(业务处负责向州内发出募捐呼吁,并通知全州红十字会在本地开展募捐工作,开展募捐宣传工作;备灾中心负责接收捐赠物资;办公室负责接收捐款,并及时将接收情况通知业务处)实行24小时值班

(办公室组织安排值班)

灾害期间救助工作

(业务处确定采购品种、数量、规格;备灾中心完成招标、采购、运输工作;办公室参与评标;办公室负责拨款)汇 总 上 报

发生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 救灾物资采购计划 应急领导小组

应急办(业务处)

救灾物资分配计划

(通知备灾中心按计划将救灾物资运抵灾区)救灾物资采购计划 募捐所得款物 救灾物资分配计划

叶务处举行捐赠仪式并及时通过媒体宣传

2.2.3救助工作结束 业务处

赴灾区检查物资发放工作 救灾物资分配计划 监督 办公室

办公室 举办答谢会 反馈

红十字会网站 业务处 办公室

刊登捐赠者名单

向捐赠者反馈书面报告和图片资料

及时为每一笔捐赠开具专用收据和感谢信

协调配合捐赠人委托的审计公司对救助项目的审计 办公室、业务处 审计预防和预警机制 3.1 预防预警信息

各级红十字会负责向同级政府相关部门收集本地区灾害信息并及时将灾情逐级报送上一级红十字会,报送方式为红十字会系统使用的灾情报表或红十字会备灾救灾网络系统。

3.2 预防预警行动

与州民政局、州气象局、州地震局和州卫生局等有关部门加强合作,了解相关灾情预测和分析;做好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救助的准备工作;为了提升各级红十字会的综合救助能力,加强对红十字会救灾干部和灾害多发地区群众的救助知识培训。

3.3 预防支持系统

业务处承担灾害教助物资的接收、储藏、整理和转运任务;积极推进州红十字会与省会、总会间报灾及物资调运系统全面实现电子网络化管理。加强和规范县(市)级红十字会报灾及物资调运系统的管理。应急响应 4.1 灾害分级及响应

根据州红十字会开展救助工作的能力、灾害事件严重程度及社会影响,将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响应分为以下四级:

(1)特别重大灾害及响应(一级响应)

受灾人口60万人以上,死亡50人以上,受伤300人以上,转移安置30万人以上,毁田面积10千公顷以上,倒损房屋10万间以上。当灾情达到上述界定中的三项指标(其中至少有一项为前四项指标之一)时,即启动响应。

发生特大破坏性地震,即在一次地震中死亡100人以上,受伤2000人以上,倒损房屋10万间以上,或者人口密集地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当灾情达到上述界定中的两个指标时,即启动响应。

(2)重大灾害及响应(二级响应)

受灾人口30万人以上,死亡30人以上,受伤200人以上,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毁田面积5千公顷以上,倒损房屋1万间以上。当灾情达到上述界定中的三项指标(其中至少有一项为前四项指标之一)时,即启动响应。

发生严重破坏性地震,即在一次地震中死亡50人以上,受伤500人以上,倒损房屋5万间以上,或者人口密集地区发生6级以上地震。当灾情达到上述界定中的两个指标时,即启动响应。

(3)较大灾害及响应(三级响应)

受灾人口15万人以上,死亡10人以上,受伤100人以上,转移安置1万人以上,毁田面积2千公顷以上,倒损房屋0.5万间以上。当灾情达到上述界定中的三项指标(其中至少有一项为前四项指标之一)时,即启动响应。

发生破坏性地震,即在一次地震中死亡5人以上,受伤50人以上,倒损房屋0.5万间以上,或者人口密集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当灾情达到上述界定中的两个指标时,即启动响应。

(4)一般灾害及响应(四级响应)

受灾人口6万人以上,死亡3人以上,受伤50人以上,转移安置0.5万人以上,毁田面积1千公顷以上,倒损房屋500间以上。当灾情达到上述界定中的三项指标(其中至少有一项为前四项指标之一)时,即启动响应。

4.2 突发公共事件的救助标准 州红十字会的救助标准:

(1)各县(市)发生的特别重大(一级)、重大(二级)、较大(三级)的突发公共事件。

(2)州一级新闻媒体已做报道。

(3)县(市)级红十字会及时考察突发公共事件情况并及时采取救援行动。

(4)当地政府或其他组织采取了救援行动。

(5)县(市)红十字会向州红十字会及时报告突发公共事件情况。(6)经过州红十字会考察的突发公共事件。

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四级)以县(市)红十字会救助为主。其他特殊情况酌情处理。

4.3 突发公共事件救助的程序及手续

(1)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县(市)红十字会如实填写《中国红十字会灾害情况报告(表1)》,并附县(市)级媒体报道(文字及影视资料),首期灾情报告应在48小时内上报州红十字会业务处,并随着灾情发展随时上报。

(2)州红十字会在收到灾情报告后,酌情上报省红十字会并进行灾情考察,决定如何开展救助。

(3)各县(市)红十字会可根据灾情和州红十字会整体救灾要求和方案在本地区开展募捐及救助工作。

(4)各县(市)红十字会在对救灾款物的接受、管理、分配、使用等工作中,严格按照《中国红十字会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救助规则》的有关规定,统一使用并认真填报《中国红十字会灾害情况报表(表1-表13)》中相关的表格,履行完备的手续,主动接受监督与审计。

4.4 指挥和协调

全州红十字系统救助工作的指挥权在州红十字会应急领导小组,现场救助工作的指挥由受灾县(市)红十字会负责。

4.5 紧急处置

4.5.l 向灾区或事发地调拨救灾物资或紧急救灾备用金,派出紧急救援队。4.5.2 赴灾区或事发地考察灾情。

4.5.3 开通24小时救助热线值班,畅通信息渠道。紧急救助热线:0433-2814616 2169051 2169052 传真:0433-2814616 2814614 电邮:hynred@163.com 4.6 救护和医疗

4.6.1 各级红十字会组织培训的救护员在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开展自救互救,减少伤亡。

4.6.2州红十字会根据灾害严重程度,及时组建并派遣州红十字会紧急救援队,开展现场救助工作。

4.7 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参加救助人员应具备安全防护意识和灾害应对常识,接受过自救互救知识培训。

4.8 群众的安全防护

红十字会广泛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培训、在群众中普及自救互救知识和防灾避险常识。

4.9 社会力量动员和参与

按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启动不同范围的救助募捐活动。一般灾害和较大灾害由受灾县(市)红十字会在本范围内发动并接受社会捐赠;重大灾害和特别重大灾害由州红十字会发出州内救助呼吁,州红十字会和各县(市)红十字会组织募捐,接受社会各界捐赠。

组织红十字会会员、志愿工作者积极参与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救助活动。

4.10 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的调查分析及救助工作评估

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开展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调查分析及救助工作绩效评估,并针对结果作出相应处置决定。

4.11新闻发布

根据有关主管部门发布的信息,结合红十字会救助工作情况,按总会预案等有关规定,做好新闻发布工作。5 后期处置 5.1 善后处理

红十字会开展的灾后重建工作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以改善受灾群众生活境况为原则。重建项目由州红十字会统一进行协调,并由受灾县(市)红十字会负责实施。

5.2 社会捐赠监督

坚持按照捐赠者的意愿,做好救灾款物的管理,并及时向捐赠者反馈信息。

重建项目的监督由州红十字会和项目县(市)红十字会承担,必要时接受捐赠人或捐赠单位的直接监督。

各级红十字会配合审计部门及审计机构的工作,同时接受社会监督。5.3 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考察报告和应急处理工作总结

按照部门职责分工拟出考察报告或应急处理工作总结,报送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审议。应急保障 6.l 通信与信息保障

6.1.1县(市)遭受一般灾害事件,应及时向州红十字会报告灾情和救灾工作负责人联络电话。

6.1.2 遭受较大及其以上程度的灾害事件,受灾县(市)红十字会安排24小时救灾值班,并将救灾热线电话等联络方式报州红十字会。

6.2 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

6.2.1 现场救援保障 救灾工作是各级红十字会的首要任务;各级红十字会要储备一定数量的救灾物资,包括帐篷、棉被、衣服、净水剂、消杀药及社会募集的物资等。

6.2.2 应急队伍保障 应急队伍由各级红十字会、红十字会医疗救援机构以及红十字会会员、志愿工作者等组成。

6.2.3 交通运输保障 救灾物资运输费用由各级红十字会通过募捐或争取政府支持等途径解决。6.2.4 医疗卫生保障 医护人员来源于参加红十字会的团体会员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无偿志愿服务;医疗药品、器械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

6.2.5 安全保障 协调公安部门,做好救灾物资的安全保障工作。6.2.6 物资保障 按照政府采购法和招投标法以及《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助物资采购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采购物资,州红十字会备灾中心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保障救灾物资的充足储备和及时调拨。

6.2.7 经费保障 救灾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政府资助、红十字救助基金等。

6.2.8 社会动员保障 红十字会依法开展募捐,招募志愿工作者投入救援工作。

6.2.9 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红十字会提供紧急救灾帐篷等物资,为受灾群众提供紧急避难场所。

6.3 技术储备与保障

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州内及州红十字会与省会、总会的备灾救灾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符合中国国情和国际惯例的红十字紧急救援队伍。

6.4 宣传、培训和演习

6.4.1 公众信息交流 大力宣传红十字会法和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在群众中普及初级卫生救护知识;与国内外红十字会开展备灾救灾项目交流,组织国际学习交流活动等。

6.4.2 培训 逐级培训红十字会专职干部,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6.4.3 演习组织或参与境内外红十字救护演练和竞赛。7 附则

7.1 预案管理与更新

应急领导小组结合救灾工作适时对预案实施情况进行评审及修订,并报州政府备案。

7.2 奖励与责任 根据红十字会系统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办法,对在救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予以表彰或奖励;对在救灾工作中失职、渎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的,予以纪律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7.3 预案实施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8 附录

第三篇:某某红十字会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某某红十字会

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一、目的

为了提高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救助能力,协助政府做好抗灾工作和突发事件的处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某某实施〈中华人民此和国红十字会法〉办法》、《中国红十字会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救助规则》,结合我某某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应急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一)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某某红十字会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及时有效地协助政府对严重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由某某人民政府分管副某某长任组长,红十字会会长任副组长,红十字会副会长、工作人员为领导小组成员。

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工作办公室,是某某红十字会应急、工作的办事机构,工作职责有:

1、在应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全某某自然灾害的救助工作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

2、落实上级红十字会和某某委、某某人民政府有关突 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方针、政策,不断完善某某红十字会应急预案。

3、负责建立统一、规范、科学、高效的红十字系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响应、处理、保障、善后处理等工作机制。

4、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指挥保障、信息、技术以及救援队伍建设;督促检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准备工作。

5、编制修订《某某红十字会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并督促检查预案的执行情况。

6、组织协调有关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演练和培训工作。

7、应急工作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由业务科负责。(二)应急工作执行机构

某某红十-字会办公室、业务科为应急工作执行机构。某某红十字会业务科:负责组织协调具体的救灾工作;负责全某某的灾情收集与灾情核实,并将灾情数据及时上报市红十字会;根据相关信息拟定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救助方案;组织灾情考察,对救助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和总结;协调全某某捐助的救助款、物的管理,拟定分配计划:统计接收捐助款物等信息,通报救助情况;负责拟定灾害救助的宣传方案,组织救灾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和新闻发布(通报),公布信息图片和募捐情况:组织红十字会员和志愿工作者参 加救援活动;按照规定授予捐赠者荣誉证书、奖章等;负责联系红十字医疗队机构,组建红十字医疗队参与受灾伤病人员的救治。

某某红十字会办公室:负责来我某某考察灾情的上级红十字会领导和其他红十字会组织的救灾代表的接待工作;负责救助款项的管理与拔付;负责救灾物资的采购;负责接收各种渠道的捐款;向业务科通报到账的捐款情况;组织协调接受财务审计工作;组织开展救灾募捐、义演、义卖等专题活动;负责应急工作的后勤保障工作。

三、灾害的分级响应

根据某某红十字会开展救助工作的能力,灾害严重程度和社会影响,将自然灾害等公共事件及其响应分为以下四级:

1、特别重大灾害及其响应(一级响应)

镇受灾人口占本镇20%以上,死亡人数在5人以上,受伤人数在100人以上,无家可归人口在l000人以上(含转移人员),毁田面积在5万亩以上,倒塌房屋在200间以上,真接经济损失在2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当灾情达到上述界定中的三个指标时,即启动预案。

某某红十字会以最快的速度向市红十-字会报告灾情,通过自治区红十字会发布内外救助呼吁,寻求区内外红十字会对开展救助工作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救助灾民。某某红十字会提出具体救助计划,并派出灾情考察组去灾区了解灾情,并对受灾群众实施救助。同时向市红十字会报告某某红十字会开展救助工作的情况。

2、重大灾害及其响应(二级响应)

受灾人口在受灾镇10%以上,死亡3人以上,受伤人数在50人以上,无家可归人口在500人以上(含转移人员),毁田面积在2万亩以上,倒塌房屋在100间以上,自接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当灾情达到上边界定中的三个指标时,即启动预案。某某红十字会迅速向市红十字会报告灾情,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某某红十字会发出某某内求助呼吁,开展社会募捐活动,救助受灾群众。某某红十字会提出具体救助计划并开展救助。向市红十字会报告开展救助工作的情况。

3、较大灾害及其响应(三级响应)受灾人口在受灾镇5%以上,死亡1人以上,受伤人数在 20人以上,无家可归人口在200人以上(含转移人员), 毁田面积在l万亩以上,倒塌房屋在50间以上,直接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当灾情达到上述界定中的三个指标时,即启动预案。

某某红十字会提出具体救助计划,并对受灾群众实施救助。必要时某某红十字会将派出灾情考察组,到灾区了解情况,并制定救助方案,同时向市红十字会报告灾情及开展救助工作情况。

4、一般灾害及其响应(四级响应)受灾人口在受灾镇5%以下,无死亡人口,受伤人数在20 人以下,无家可归人口在200人以下,毁田面积在l万亩以下, 倒塌房屋在50间以下,直接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下,一般灾害由某某红十字会组织救助。须向市红十字会上报灾情。

三、应急预案的启动(一)应急预案启动条件

发生较大以上(含较大)自然灾害时启动应急预案。(二)应急预案的启动方式

由某某红十字会应急预案领导小组组织听取灾情报告,会商、确定是否启动预案。启动本预案,须由某某红十字会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批准同意启动应急预案。

四、自然灾窝应急处理程序

(一)某某红十字会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收到发生较大以上灾情报告后,应迅速核实,报告会领导,同时派出灾情考察组,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奇和指导应急处。查明灾害类别、规模、引发因素、救灾进展情况,尽快提出具体建议,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

(二)收集灾情信息及上报

1、收集灾情信息以文字、图像形式。业务科以灾情发生第一时间内赶赴现场收集信息,并跟镇政府核对灾情,根据所收集数据评估灾害级别,并将启动应急预案的请示上报某某红十字会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执行。

2、报送时间:根据《中国红十字会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救助规则》的明确规定,业务科将首期灾情报告以48小时内上报市红十字会,请求援助。数字统计随灾情发展累计上报,上报的灾情信息必须真实可靠。

3、灾情信息:包括受灾人口、成灾人口、无家可归人口数、房屋损坏及倒塌情况和死亡人数、受伤人数、毁田面积、受灾草牧场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等,并附媒体报道和图像资料;当地政府及其他社团在灾情发生后,开展了哪些自救工作;灾区的救助工作还需要上级红十字会给予哪些帮助。

(三)某某红十字会启动救灾值班制度,必要时到现场观察

并开通24小时救灾热线,保证畅通紧急灾情信息的报送。

(四)应急预案启动后,由领导负责人率领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人员及时赶赴受灾地区,协助镇政府开展救助工作并进行现场慰问。

(五)办公室按照业务处制定的救灾款分配使用计划,及时拔付救灾款或执行救灾物资的采购。业务科组织发放救灾物资、举行救灾物资发放仪式。

(六)业务科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各界通报灾情,开展募捐活动。

(七)业务科组建由医疗机构团体会员的医务人员及医务人员志愿工作者组成的红十字医疗防疫队伍,开展救治灾区伤病人员及灾区防疫等工作。

五、自然灾害应急处理后期处置

(一)某某红十字会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在灾害后期,支持、争取和帮助灾区镇政府开展灾后重建项目,总的目标是 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修建镇卫生院、学校、民房等,改善农村牧区受灾群众生活环境和条件。重建项目的立项与选择由市在红十字会报自治区红十字会统一进行协调,由市红十字会的支持、指导下某某红十字会具体执行。

(二)与社会救助机构密切合作,坚持按照捐赠者的意愿, 做好救灾款物的使用与管理,并及时向捐赠反馈信息。重建项目的监督分别由市红十字会和某某红十字会承担,必要时接受捐款人或捐赠单位的直接监督。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和机构的审计工作,接受社会监督。

(三)由业务科草拟应急救助工作总结,上报市红十字会。

六、附则

(一)预案管理与更新。应急领导小组每年结合救灾工作评审预案,并根据需要进行修改与补充。

(二)奖励和责任。对于在救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于在救灾工作中失职、渎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的予以纪律处分,直到追究法律责任。

(三)本预案由某某红十字会制定,并有解释、修定权。(四)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七、附录

(一)某某红十字会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某某红十字会应急工作办公室: 主 任: 成 员:

第四篇: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安定区李家堡初级中学

2011年2月28日

安定区李家堡初级中学

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一、目标和依据:

为建立健全我校应对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应急处置行为,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应急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学校师生员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保证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维护灾区学校和社会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求助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安定区教育系统突发事件处置与应急预案》、《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有关法律和法规,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中的突发事件是指在学校发生的造成人员死亡或重大伤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较大社会影响的,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重大影响的各类事件,包括地震、火灾、水灾、流行传染病、爆炸、危险品泄漏造成师生在校园或学校组织的活动中死亡或重大伤害的公共事件等。

三、事故灾难等级划分:

本预案中突发事件按其严重程度和影响大小,划分为一般事件、较大事件、重大事件和特别重大事件四个等级。

1、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为一般事件: ⑴ 无人员伤亡的校园小范围火灾;

⑵ 师生在校园或或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发生无生命危险的伤害;

⑶ 学校车辆发生无师生伤亡的交通事故; ⑷ 校园内发生10人以下症状不严重的食物中毒; ⑸ 学校发生小范围的常见传染病;

⑹ 其他对正常秩序造成一定影响但可短时间内解决的事件。

2、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为较大事件: ⑴ 校舍倒塌;

⑵ 学校发生造成人员伤害或较大财产损失的火灾; ⑶ 在校园或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发生师生严重伤害的事件; ⑷ 学校车辆发生师生伤害的交通事故;

⑸ 校园内发生症状严重的师生中毒或10人以上30人以下中毒事件;

⑹ 学校发生不明原因的传染病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或发生较大范围的传染病;

⑺ 其他对学校正常秩序造成较大影响的事件。

3、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为重大事件:

⑴ 造成学校重大财产损失、校舍倒塌或校园火灾; ⑵ 在校园或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发生师生死亡的事件; ⑶ 学校车辆发生师生死亡的交通事故;

⑷ 校园内发生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师生中毒或30人以上的中毒事件;

⑸ 学校发生较大数量的不明原因的传染病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⑹ 其他对学校正常秩序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

4、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为特别重大事件:

⑴ 造成学校特别重大财产损失、校舍倒塌或校园火灾; ⑵ 在校园或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发生师生多人死亡的事件; ⑶ 学校车辆发生师生5人以上死亡的交通事故;

⑷ 校园内发生可能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师生中毒或30人以上的中毒事件;

⑸ 学校发生特大数量的不明原因的传染病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⑹ 其他对学校正常秩序造成特大影响的事件。

四、应急处置工作组的设置和主要职责: 组长:成甘霖(校长)

副组长:周江(副校长),刘伟(政教主任)

成员:王柏林、史天祥、张琮贤、各班班主任。成员随岗位变化自然调整,领导小组办公室全体负责安全管理,在突发事件来临时,负责突发事件的处理。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政教主任室。应急处理指挥部:校长办公室。

突发事件发生时,由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校长)统一负责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校长外出时,由副校长或政教主任统一负责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主要做好有关安全法规、政策的落实情况,制订突发事件处理应急预案,明确职责,落实人员,确保在突发 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即能迅速、有序启动应急预案;平时应做好应急预案的演练与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副组长具体负责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办公室负责值班工作落实,保证信息畅通;负责安 4 全工作的宣传和信息报道;负责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收集和报送。各班主任负责安全工作的日常管理,主要负责落实安全教育、安全制度建设、卫生安全、学生外出活动审批和监管等;协助相关分管领导做好突发事件的具体处理工作。后勤处负责突发事件处理的后勤保障,负责校舍及学校教育教学、师生生活等基础设施的安全检查,督促整改。

五、信息报告及原则:

突发事件发生后,学生向班主任或其他教师及时报告,教师或学生可直接向学校校长报告,学校必须迅速、准确、全面地向学区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报告。报告方式分为“直报”和“续报”。其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破坏程度、伤亡人数、可控程度、发展趋势等概况,以及采取的措施、工作进展和下一步打算等。重大突发事件和较大突发事件必须在事发的第一时间报告,一般性突发事件在事发后0.5小时内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行政部门,最迟不得超过1小时。

突发事件在处理完毕后,必须将本次事件的整体情况、处理结果及整改措施以书面形式报告学区。

六、工作原则及应急程序:

突发事件的处理严格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积极预防,预防与应急相结合;临危不乱,安全有序;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原则,组织自身力量并迅速请求社会各有关方面快速开展各项救援工作,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领导必须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立即指挥启动学校突发事件处理应急预案,按应急预案确定的相关人员职责开展工作,并按预案规定的时限报告学区。

根据突发事件的等级,分别采取以下应急程序:

1、一般性事件应急程序:

当学校境内发生一般突发事件时,学校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学校突发性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一边立即亲临现场,和全体师生一起开展互救工作,一边及时收集信息,在15分钟内将实情报告学区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

2、较大事件应急程序:

⑴ 学校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全校师生开展抢险救灾或自救互救工作。

⑵ 及时收集信息,立即报告学区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

⑶ 召开突发性事件领导小组会议,通报突发事件实情,安排部署救援及应急行动。

3、重大事件应急程序

⑴ 当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学校突发性事件领导小组立即报告学区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并迅速组织全体师生开展抢险救灾或自救互救工作。

⑵ 宣布进入应急状态,并根据情况实行特别管理措施,设立现场指挥部,将情况及时、准确、实事求是地报告学区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申请并配合救援机构积极开展援救工作。

4、特别重大事件应急程序

⑴当发生重大事件时,学校突发性事件领导小组立即启动相应预案,并及时报告(或直报方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或行政部门,并迅速组织全体师生开展抢险救灾或自救互救工作。

⑵根据情况实行特别管理措施,设立现场指挥部,将情况及 6 时、准确、实事求是地报告学区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申请并配合救援机构积极开展援救工作。

最后,要做好善后工作;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安抚工作,消除事件对其心理的不良影响,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附:

学区电话:8846227 公安报警电话:110 火警电话:119 医务急救中心:120 领导小组办公室:*** 应急处理指挥部:***

第五篇:5种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5种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2006.1.10国务院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国务院有关部门“三定”规定及国家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凡在我国发生的水旱灾害,台风(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

1.4 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

启动条件

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启动本预案。

2.1 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因灾死亡30人以上;

因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0万人以上;

因灾倒塌房屋1万间以上。

2.2 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造成20人以上人员死亡或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0万人以上或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1万间以上。

2.3 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2.4 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2.5 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国家减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减灾委”)为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研究制定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指导地方开展减灾工作,推进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协调全国抗灾救灾工作。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设在民

政部。减灾委各成员单位按各自的职责分工承担相应任务。应急准备

4.1 资金准备

民政部组织协调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根据国家发展计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安排中央救灾资金预算,并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以地方为主的原则,督促地方政府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力度。4.1.1 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原则,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都应安排救灾资金预算。

4.1.2 中央财政每年根据上实际支出安排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帮助解决严重受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

4.1.3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根据财力增长、物价变动、居民生活水平实际状况等因素逐步提高救灾资金补助标准,建立救灾资金自然增长机制。

4.1.4救灾预算资金不足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的预备费要重点用于灾民生活救助。

4.2 物资准备

整合各部门现有救灾储备物资和储备库规划,分级、分类管理储备救灾物资和储备库。

4.2.1 按照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在完善天津、沈阳、哈尔滨、合肥、武汉、长沙、郑州、南宁、成都、西安等10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科学选址,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灾害多发地、县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库、点。各级储备库应储备必需的救灾物资。

4.2.2 每年年初购置救灾帐篷、衣被、净水设备(药品)等救灾物资。

4.2.3 建立救助物资生产厂家名录,必要时签订救灾物资紧急购销协议。

4.2.4 灾情发生时,可调用邻省救灾储备物资。

4.2.5 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和运输制度。

4.2.6 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应急采购和调拨制度。4.3 通信和信息准备

通信运营部门应依法保障灾害信息的畅通。自然灾害救助信息网络应以公用通信网为基础,合理组建灾害信息专用通信网络,确保信息畅通。

4.3.1 加强中央级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指导地方建设并管理覆盖省、地、县三级的救灾通信网络,确保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时准确掌握重大自然灾害信息。

4.3.2 以国家减灾中心为依托,建立部门间灾害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信息交流服务,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4.3.3 充分发挥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等对地监测系统的作用,建立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以及灾害应急辅助决策系统。

4.4 救灾装备准备

4.4.1 中央各有关部门应配备救灾管理工作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4.4.2 民政部、省级民政部门及灾害频发市、县民政局应配备救灾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4.5 人力资源准备

4.5.1 完善民政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4.5.2 建立健全专家队伍。组织民政、卫生、水利、气象、地震、海洋、国土资源等各方面专家,重点开展灾情会商、赴灾区的现场评估及灾害管理的业务咨询工作。

4.5.3 建立健全与军队、公安、武警、消防、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

4.5.4 培育、发展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4.6 社会动员准备

4.6.1 建立和完善社会捐助的动员机制、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突发自然灾害社会捐助工作。

4.6.2 完善救灾捐赠工作应急方案,规范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款物接收和分配以及社会公示、表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4.6.3 在已有2.1万个社会捐助接收站、点的基础上,继续在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小城市建立社会捐助接收站、点,健全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网络。

4.6.4 完善社会捐助表彰制度,为开展社会捐助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6.5 健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8省(市)和深圳、青岛、大连、宁波4市对内蒙古、江西、广西、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10省(区)的对口支援机制。

4.7 宣传、培训和演习

4.7.1 开展社区减灾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灾害知识,宣传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人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4.7.2 每年至少组织2次省级灾害管理人员的培训。每两年至少组织1次地级灾害管理人员的集中培训。省或地市级民政部门每年至少组织1次县级及乡镇民政助理员的业务培训。不定期开展对政府分管领导、各类专业紧急救援队伍、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的培训。

4.7.3 每年在灾害多发地区,根据灾害发生特点,组织1-2次演习,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

5.1 灾害预警预报

5.1.1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预警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对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相关地区和人口数量做出灾情预警。

5.1.2 根据灾情预警,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国家和有关省(区、市)应做好应急准备或采取应急措施。

5.2 灾害信息共享

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及时汇总各类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向成员单位和有关地方通报信息。

5.3 灾情信息管理

5.3.1 灾情信息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农作物受灾情况、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灾区的需求。

5.3.2 灾情信息报告时间

(1)灾情初报。县级民政部门对于本行政区域内突发的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及时向地(市)级民政部门报告初步情况,最迟不得晚于灾害发生后2小时。对造成死亡(含失踪)10人以上或其他严重损失的重大灾害,应同时上报省级民政部门和民政部。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告后,在2小时内完成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向省级民政部门报告。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完成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向民政部报告。民政部接到重、特大灾情报告后,在2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

(2)灾情续报。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省、地(市)、县三级民政部门均须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县级民政部门每天9时之前将截止到前一天24时的灾情向地(市)级民政部门上报,地(市)级民政部门每天10时之前向省级民政部门上报,省级民政部门每天12时之前向民政部报告情况。特大灾情根据需要随时报告。

(3)灾情核报。县级民政部门在灾情稳定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核定灾情,向地(市)级民政部门报告。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告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全地(市)汇总数据(含分县灾情数据)向省级民政部门报告。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的报告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全省汇总数据(含分市、分县数据)向民政部报告。

5.3.3 灾情核定

(1)部门会商核定。各级民政部门协调农业、水利、国土资源、地震、气象、统计等部门进行综合分析、会商,核定灾情。

(2)民政、地震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估小组,通过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专项调查等形式对灾情进行专家评估,核实灾情。

应急响应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灾害救助工作以地方政府为主。灾害发生后,乡级、县级、地级、省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根据灾情,按照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启动相关层级和相关部门应急预案,做好灾民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安排工作,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做好灾害监测、灾情调查、评估和报告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根据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国家设定四个响应等级。

6.1 Ⅰ级响应

6.1.1 灾害损失情况

(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海啸,森林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等特别重大自然灾害。

(2)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3)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启动标准可酌情降低。

(4)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6.1.2 启动程序

减灾委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国务院提出启动一级响应的建议,由国务院决定进入Ⅰ级响应。

6.1.3 应急响应

由减灾委主任统一领导、组织抗灾救灾工作。

民政部接到灾害发生信息后,2小时内向国务院和减灾委主任报告,之后及时续报有关情况。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商财政部下拨中央救灾应急资金,协调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紧急调运救灾物资;组织开展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统一接收、管理、分配国际救灾捐赠款物;协调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灾救灾的指示。

6.1.4 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减灾委主任决定终止一级响应。

6.2 Ⅱ级响应

6.2.1 灾害损失情况

(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海啸,森林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

(2)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3)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启动标准可酌情降低。

(4)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6.2.2 启动程序 减灾委秘书长(民政部副部长)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提出启动Ⅱ级响应的建议,由减灾委副主任决定进入Ⅱ级响应。

6.2.3 响应措施

由减灾委副主任组织协调灾害救助工作。

民政部成立救灾应急指挥部,实行联合办公,组成紧急救援(综合)组、灾害信息组、救灾捐赠组、宣传报道组和后勤保障组等抗灾救灾工作小组,统一组织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派出抗灾救灾联合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紧急调拨救灾款物。

及时掌握灾情和编报救灾工作动态信息,并在民政部网站发布。

向社会发布接受救灾捐赠的公告,组织开展跨省(区、市)或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

经国务院批准,向国际社会发出救灾援助呼吁。

公布接受捐赠单位和账号,设立救灾捐赠热线电话,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救灾捐赠;每日向社会公布灾情和灾区需求情况;及时下拨捐赠款物,对全国救灾捐赠款物进行调剂;定期对救灾捐赠的接收和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告。

6.2.4 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减灾委副主任决定终止Ⅱ级响应。

6.3 Ⅲ级响应

6.3.1 灾害损失情况

(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海啸,森林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等较大自然灾害。

(2)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3)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老、少、边、穷”地区等特殊情况,启动标准可酌情降低。

(4)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6.3.2 启动程序

减灾委办公室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减灾委秘书长(民政部副部长)提出启动Ⅲ级响应的建议,由减灾委秘书长决定进入Ⅲ级响应。

6.3.3 响应措施

由减灾委员会秘书长组织协调灾害救助工作。

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组织召开会商会,分析灾区形势,研究落实对灾区的抗灾救灾支持措施;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听取有关省(区、市)的情况汇报;协调有关部门向灾区派出联合工作组。

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派出由民政部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灾害损失较大时,灾情发生后48小时内,协调有关部门组成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工作组赴灾区,及时调拨救灾款物。

掌握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并在民政部网站发布。

6.3.4 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减灾委秘书长决定终止Ⅲ级响应,报告减灾委副主任。

6.4 Ⅳ级响应

6.4.1 灾害损失情况

(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海啸,森林草原火灾和生物灾害等一般自然灾害。

(2)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3)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老、少、边、穷”地区等特殊情况,启动标准可酌情降低。

(4)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6.4.2 启动程序

减灾委办公室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决定进入Ⅳ级响应。

6.4.3 响应措施

由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主任组织协调灾害救助工作。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商有关部门落实对灾区的抗灾救灾支持;视情况向灾区派出工作组。

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派出民政部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调拨救灾款物。

掌握灾情动态信息,并在民政部网站发布。

6.4.4 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主任决定终止Ⅳ级响应,报告减灾委秘书长。

6.5 信息发布

6.5.1 信息发布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原则。要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并根据灾情发展情况做好后续信息发布工作。

6.5.2 信息发布的内容主要包括:受灾的基本情况、抗灾救灾的动态及成效、下一步安排、需要说明的问题。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7.1 灾后救助

7.1.1 县级民政部门每年调查冬令(春荒)灾民生活困难情况,建立需政府救济人口台账。

7.1.2 民政部会同省级民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赴灾区开展灾民生活困难状况评估,核实情况。

7.1.3 制定冬令(春荒)救济工作方案。

7.1.4 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要求拨款的请示,结合灾情评估情况,会同财政部下拨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专项用于帮助解决冬春灾民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困难。

7.1.5 灾民救助全面实行《灾民救助卡》管理制度。对确认需政府救济的灾民,由县级民政部门统一发放《灾民救助卡》,灾民凭卡领取救济粮和救济金。

7.1.6 向社会通报各地救灾款下拨进度,确保冬令救济资金在春节前发放到户。

7.1.7 对有偿还能力但暂时无钱购粮的缺粮群众,实施开仓借粮。

7.1.8 通过开展社会捐助、对口支援、紧急采购等方式解决灾民的过冬衣被问题。

7.1.9 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等部门落实好以工代赈政策、灾歉减免,粮食部门确保粮食供应。

7.2 恢复重建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坚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救灾工作方针,灾民倒房重建应由县(市、区)负责组织实施,采取自建、援建和帮建相结合的方式,以受灾户自建为主。建房资金应通过政府救济、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以工代赈、自行借贷、政策优惠等多种途径解决。房屋规划和设计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充分考虑灾害因素。

7.2.1 组织核查灾情。灾情稳定后,县级民政部门立即组织灾情核定,建立因灾倒塌房屋台账。省级民政部门在灾情稳定后10日内将全省因灾倒塌房屋等灾害损失情况报民政部。

7.2.2 开展灾情评估。重大灾害发生后,民政部会同省级民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赴灾区开展灾情评估,全面核查灾情。

7.2.3 制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根据全国灾情和各地实际,制定恢复重建方针、目标、政策、重建进度、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和检查落实等工作方案。

7.2.4 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要求拨款的请示,结合灾情评估情况,民政部会同财政部下拨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专项用于各地灾民倒房恢复重建。

7.2.5 定期向社会通报各地救灾资金下拨进度和恢复重建进度。

7.2.6 向灾区派出督查组,检查、督导恢复重建工作。

7.2.7 商有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简化手续,减免税费,平抑物价。

7.2.8 卫生部门做好灾后疾病预防和疫情监测工作。组织医疗卫生人员深入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指导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实施饮水和食品卫生监督,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

7.2.9 发展改革、教育、财政、建设、交通、水利、农业、卫生、广播电视等部门,以及电力、通信等企业,金融机构做好救灾资金(物资)安排,并组织做好灾区学校、卫生院等公益设施及水利、电力、交通、通信、供排水、广播电视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

附则

8.1 名词术语解释

自然灾害: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洪涝、干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

灾情:指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

灾情预警:指根据气象、水文、海洋、地震、国土等部门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人口、自然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对灾害可能影响的地区和人口数量等损失情况作出分析、评估和预警。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为满足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的需要,2003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立项。根据国家计划,小卫星星座系统拟采用分步实施战略:“十五”期间,采用“2+1”方案,即发射两颗光学小卫星和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初步实现对灾害和环境进行监测的能力;“十一五”期间,实施“4+4”方案,即发射四颗光学小卫星和四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组成的星座,实现对我国及周边国家、地区灾害和环境的动态监测。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8.2 国际沟通与协作

按照国家外事纪律的有关规定,积极开展国际间的自然灾害救助交流,借鉴发达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经验,进一步做好我国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

8.3 奖励与责任

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由人事部和民政部联合表彰;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烈士;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8.4 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负责管理。预案实施后,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应适时召集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评估,并视情况变化做出相应修改后报国务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根据本预案制定本省(区、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8.5 预案生效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生效。

下载防城港市红十字会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防城港市红十字会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应急预案 一、自然灾害的预防 1.学校办公室负责接受上级防灾指挥部的各项指令,制定校内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领导小组部署校园台风、暴雨、酷暑、寒冷、地震来......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讨论稿) 为建立健全公司)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体系,切实提高保障公司的 安全运营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将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降......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大全)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预警、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的管理和实施方案,适用于指导有人员密集场所的物管中心(处)的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工作。22......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篇1为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进一步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为科学、有效地处置我校突发传染病事件,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传染病事件造成的......

    学校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1

    学校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为建立健全学校应对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应急处置行为,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应急处置,最大程度地减......

    甘肃省红十字会突发公共事件人道救助应急预案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9]52号 【发布日期】2009-03-13 【生效日期】2009-03-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红十......

    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华兴学校中学部突发自然灾害 (雷击、洪灾、地震、雪灾等)事件应急预案 一、自然灾害的预防 1.学校办公室负责接受上级防灾指挥部的各项指令,制定校内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领导小组......

    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1 一、总则为建立和完善地震应急救助体系,提高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和防御工作水平,避免或尽可能地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确保师生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