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效课堂与新课标导向培训会学习心得
高效课堂与新课标导向培训会学习心得
2012年11月24日,我和本校的何秋芳、赵钦华老师一起参加了由平顶山市教育局主办的“全国名家教育论坛—高效课堂与新课标导向培训会”。我近距离的聆听名家的课,个个都平易近人又热血沸腾,从中我领略了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们设计的教学情境绚丽多彩又贴近生活,而且还蕴含着一定的教育理念和人生哲理。就像杭州特级教师刘松说的“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听专家一席话,使我茅塞顿开,领悟不少。在这一天的时间,各位名家提建议,讲方法,引领了教育的新思路,传输了新的教育理念。
会上吴正宪老师的“从算数思维到代数思维”,刘松老师的“优效教学的策略”。专家的报告个个精彩,具有教育的引领性,让我一次次接受了精神的洗礼,享受了空前的教育盛宴。
通过学习我对数学课堂有了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一、把握课标,做足课前准备
2011年的新课标提出了“四基”: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教学目标提出了四维,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是其他三个目标“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不能只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比如吴正宪老师的示范课:认识方程。在备课时吴老师思考了这样的问题:能辨认出方程就是认识方程了么?能顺利说出方程的定义就是理解方程的思想么?方程就是建模的过程,怎样帮学生建立起数学模型?深刻理解方程的意义?带着这些思考她这样设计了自己的课堂: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关于方程你想了解哪些内容?利用天平模型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放一放,根据天平的情况你会写算式么?那你能根据天平的情况给算式分分类么?找出那些有未知数的等式这样的式子就是方程,接着把天平模型撤去,你心里的天平在哪里?这就是建模的过程,最后她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方程,用一个方程变出一个故事,用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明白方程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学习方程式有用的。通过对课标的准备把握,结合认识方程这节课的实际,吴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精彩的示范课,既准确掌握了方程的知识,并在学习的过程领悟了建模,分类等数学思想,还通过的自己的独立思想解决了问题,最后并感受了方程的重要性: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二、回归学生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老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老师累么?累!可是效果呢?并不好!学生才是学习数学的主体,让他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这次我聆听了四位名师的观摩课,他们的课堂都有这样的共同点:老师很“轻松”地站在一旁看着学生发言。教师就应该是课堂的引导者,合作者,我们要能通过恰当的而难题或者准确精简的讲授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我们要回用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才不是学习的机器而是会学习的人!
三、感悟数学思想远胜于知识的传递
新课标着重提出了数学思想的培养:数学推理思想,数学抽象思想,数学建模思想等。一位名家曾这样说过:“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知识学生可能会若干年后忘记但是培养出来的数学思想相信会伴随着学生的一生。我聆听的几位名师的课堂与其说是在传授知识,不如说是在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其中吴老师的课堂就是数学思想的一种潜移默化渗透,她通过天平的贴画,通过学生对自己列的式子进行分类等等教给学生的是建模,是抽象等数学思想。“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于渔”相信学生有了这样的数学思想可以有助于学习新得数学知识,有助于分析和解决新得数学问题。
总之,这次培训让我在有效课堂上前进了一步,让我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知道了备课时要注重实现什么目标,教学设计要以谁为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真正地让我们的数学“活起来”,“美起来”“笑起来”!
第二篇:高效课堂培训学习心得
高效课堂培训学习心得
四烈中学李远芬
12月1日,有幸参加了我县组织的高效课堂课改培训。这次培训县教育局特别邀请了《中国教师报》陈立、安徽省铜都双语学校汪兴益等专家来为大家做了专题讲座,为大家传经送宝。这次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却让我充实了“高效课堂”的更多理论知识,开阔了眼界,拓展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打消了顾虑,使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一、走出误区,正确认识“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要有学生立场,以学生的成长为目的,看到学生实实在在的进步。尽管每位教师采用的教育形式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同一个教育目的,即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成长奠基.高效课堂之“高效”不应只是分数和升学率的最终高效,而应落实于每一天、每堂课的有效、高效上。我县当前正在积极推进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和安徽省铜都双语学校创建的“人本跨界大课堂”都是为了实践“高效课堂”,从而促进师生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态。
在探索“高效课堂”,实践“导学案”教学中,教师要牢记“课堂是一切教育的基点”,切记要走出“两个误区”:一是走出“教与学”的误区,要认识到“教”不等于“讲”,“讲’只是”教”的一部分、一种方式;二是走出“听与学”的误区,“听”不等于“学”。在实践探索中,教师要充分用好“导学案”、“小组建设”、“管理评价”这“三个工具”,最大限度的开发、优化、利用教育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促进学生发展。一切美好的教育理想最终只能发生并实现在课堂,“教无定法,”但“课堂有道”,它体现在对课堂本体的理解和认识,体现在课堂功能和意义的认识,体现在实现课堂价值的途径和方法。作为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益,实现课堂高效,必须重新审视课堂、生活、世界这“三对关系”,从改革课堂结构入手寻求突围,践行课改,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重构文化,让课改真正走向教学课堂。
二、转变观念,重识教师作用与责任。
长久以来,我们都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有两个主体,一是教师,二是学生。教师作为教与学的一个主体,应该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
而陈立老师却在这次培训中,引导我们思考:教师主导是否就说明教师不具有主体性?学生为主体是否就说明学生不具有主导性?陈老师用犹太人的一句谚语:“女人要让男人成为一家的头,而自己则要成为这颗头的脖子”,生动形象的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认识,这就是“学生主体、学情主导、教师助推”。教师要以生为本,根据具体学情,帮助学生学习、成长,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发挥“助推”作用。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教师,我们应深刻认识到:打造高效课堂是一场持久战
学习本身就是艰苦的劳动,打造高效课堂更是一件需要不断探索、反思、总结的逐渐提高、逐步完善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赢得胜利,就决不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要做到爱心、耐心和恒心;要坚持“二益”,即有益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有益于学校长远的发展。牢牢记住:“三心”之道促高效;“二益”之中求发展。
教育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教学之道,任重道远;教学之道,取法自然;教学之道,贵在专心;教学之道,更要从实际出发,遵循规律。“学海无涯,教海有道”,让我们在激发、培养学生潜能的同时,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大胆课改、实践创新,实现自我人生的价值!为学校的发展,为国民素质的提升开创和谐共赢的局面!
2012年12月5日
第三篇:高效课堂培训学习心得
“我与高效课堂”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一是在课前。就是在备课上下功夫。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准备充分的话,课的教学思路就清晰可见,学习目标就明确无误。精心设计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是高效课堂的最大着力点。
二是在课中。教师要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努力创设民主、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要善于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尊重学生人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是在课后。就是要认真做好教学反思,提高每课的“教后感”的质量,通过反思来促进教学的改良与优化。
第四篇:高效课堂培训学习心得
连续三天的高效课堂教学培训,让我和同事们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共同体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快乐,以学生的身份亲身感受教育对象的想法、需求和所面对的实际问题,感触颇深。
第一天的培训是快乐和轻松的。从入座开始,我们已经在不自觉地进入到培训的第一课环节——分组。从思考选组长,思考组名、口号、组规、组训时,大家已经积极参与到小组交流中的“对学、群学”这一环节。特别是大家在创意展示出场和游戏时,笑声不断,老师们像个顽童,自由展现自己,充分显示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和特点;最有趣的是小组用现黑板展示小组特色时,老师们竭尽所能,特别是老师们向“班主任”老师讨要加分时,坐在后面的我,在揣摩大家的表现与学生心态,也包括我自己表现是属于哪一类型学生,学生也是这样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有的乐于表现自己,有的一言不发只是观察等待,还有的无所谓的态度。我在思考,怎样能让所有的学生在行动和思维上都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们班级首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为从长远来看学生的学习是不能指望家长的,关键是终身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最初,我对高效课堂的概念有些模糊,对它的实用性有很大的怀疑,认为这种教学与以往的“小班化”教学是相同的,它不适于小学低年级学生。但是,到了第三天培训书后,我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无论是“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还是高效课堂,无非是让学生具有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自然学习兴趣产生,就有了学习的效果了,某些方面这恰好适合我班学生,我们班的学生自从入学以来,总体成绩一直是学年倒数第一,本来我是对学生是充满信心的,可是三次考试后,我有些灰心,尽管我在尽力从引导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改变学前的习惯,但是仍无济于事。在班级进行试验。首先分组。把原来的八组变成十一个小组,新增三个组长,原组长不变,因为没有时间进行再培训。组员老师分配,之所以没有让学生选择组员,是为了避免学生因学习能力不同分配不均,造成评价的不均等。老师征得组长的同意后确定组员分配完毕。分组培训学生汇报问题能力是我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学生不会说,而且不想说,又说不出属于自己的看法。学生缺乏真人倾听和判断的能力。
老师现在在课堂教学中缺乏的是完善的评价标准,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去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以上是我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需要探究和摸索的内容。
第五篇:新课标与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新课标与高效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听了韩吉东老师(教育专家,山东潍坊市潍城区教育局副局长,中国教育学会会员)的报告,很受启发。我们也一直在追求高效课堂,也总是试图改革创新,但是前路迷茫,竟看不到出路。韩老师的一席话,为我们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
把我的感悟写成几点,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勉励自己,完善自己,以臻于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一、创新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创新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词。但我们做的不是创新,而是简单的模仿和移植。我们试图拿来别人的模式,而不去调查自己的实际情况,结果往往是“邯郸学步”。就拿现在搞的自主学习来说,其实我们并没有领会自主学习的精髓、要义,甚至这种理念尚不能感悟,移植别人的方法,结果只是形式搞起来了,效果并不好。
二、注重挖掘深厚的教育文化,把教育思想与教育实际相结合教师进行专业学习,教育思想和理念很重要,要领悟、应用。
三、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在学校教育普遍重智力轻德育。学校教育应育人为本,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这是教育的方向问题。再者我们一直追求高效课堂、有效学习,但学生往往是在老师的强压下被动的接受学习,不是快乐的饶有兴趣的自主学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出来,也就是学生内在的潜能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个性不能得到张扬,抹
杀了学生的个性,造成千人一面的局面,这样的学生那还有什么活力可言。这样的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即便是暂时获得了高分,对学生的终身成长也是不利的。相对而言,外国的课堂是比较开放的。学生的分数固然重要,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高分能代表高能吗?而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还是以分数排名次,这是教育导向的偏差。特别是我们现在是基础教育,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不能把学生变成老师评优的工具。
四、对自主学习的理解
就目前的自主学习而言,其目的也是为了有一个高效课堂。为了追求自主学习,我们也分组而坐,也是搞小组讨论,上面一检查一听课,就是按照自主学习的照搬模式来进行。韩吉东老师分析了当前课堂存在的现象,分析了存在的弊病和错误的理解,对我们正在搞的自主学习,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比如:流于形式:围坐便成了自主学习;讨论=合作?自主变成自流;小先生代替老师讲等等,反思起来,觉得我们确实在搞形式,课堂并没有高效起来,学生并没有自主起来,时间浪费了不少,效果一般。我们要实事求是,像韩老师说的那样“自自然然的教学”。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原点。
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快乐。
每个学生在内心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好学生,都希望自己学习好,成为教师喜欢的学生。但是现实总存在一些让老师头疼的学生。做老师的要反省自己的教学,不要只是关注谁学的怎么样,而还要关注学生有没有兴趣学习,设法提高学习兴趣。“学习不好并不可拍,可怕的是失去学习的兴趣(韩老师语)”。老师应该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感知到老师的关爱,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动力。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
六、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这个道理好像都知道,但真正能做到的就不多了。新课标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过程和方法。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探究知识的奥秘,让他们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从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七、韩老师的几句话值得深思、借鉴:
1、适合自己的才是特色;
2、育人文本,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3、学永远先于教;
4、安于优秀是最大的敌人,要勇敢地追求卓越;
5、不会扬弃就不会改变,有时候必须做出艰辛的决定,开始一个脱胎换骨的蜕变过程,不断的否定自我,摈弃旧的观念,才能获得新生。
2012.4.23
“新课标与高效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转
变
观
念
与
时
俱
进
孔桥小学
杨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