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之心得体会
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学说》之研习心得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类社会指出的未来前景,是指引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走向自由的明灯。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共产主义的设想是依据对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而得出的。他们明确指出,资本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开始自掘坟墓,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以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分离为起点并不断再生产出这种分离而得以建立的。这种生产关系的结果是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的手里,而劳动者除了劳动能力以外一无所有,不得不受雇于资本家,受资产阶级剥削,因此就形成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对立。这样一来,社会化的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便凸显出来,而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都是在这个基本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使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被资本家雇佣后,生产超出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而资本家无偿地占有了那部分剩余价值,这便形成了资本的不断积累。一方面,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会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而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会强制他们不断改进技术以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与此同时,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同现代化的生产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使迅速扩大再生产成为可能,所以资本主义生产具有不顾任何限制盲目扩大的内在趋势。另一方面,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以及通过排挤小生产使得广大小私有者日益破产,同时机器的更新换代也使更多的工人受到挤对而失业。这一切都导致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相对狭小,结果,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当生产同市场的矛盾激化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经济危机就会爆发——商品大量积压、物价猛跌、企业大批倒闭、生产急剧下降、大量工人失业、失业者缺乏最起码的生活资料,经济生活一片混乱。但更糟糕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爆发的,而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又一产物——垄断资本主义已经无法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驾驭了。经济危机与垄断资本主义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限性,足以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预言:“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这实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茧自缚的做法的最佳写照。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是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由以建立的起点和中心。垄断条件下生产已经全面化了,然而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却掌握在一小撮资本家手中。这就必然会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有使生产资料占有方式适应社会化的生产方式、最终适应社会化的生产力的性质才能解决。而社会化的生产方式,最终要求社会作为一个统一的经济主体来占有和支配全部生产资料,对整个社会的生产实行统一管理,产品归社会直接占有和直接分配,而共产主义正是从财产关系的角度对事物的一种主张,并且共产主义的内涵即是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所有。因而,马克思认为:“如果不存在这种趋势,那么任何炸毁资本主义的尝试都是堂•吉诃德式的荒唐行为。”所以,共产主义恰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得以解决的唯一前途。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学说创立以后,对这一理想的追求逐渐形成一种世界性的实际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批判性地借鉴和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宝贵经验和苏联式的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且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便是实现共产主义。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当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旗帜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激情,在追求崇高人生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张栋伟
05102292
信电10-24班
联系方式:***
第二篇:读书笔记之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读书笔记之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最近几年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共产主义,——一种关于人类美好未来的制度,在中国被异化得太厉害了!而要克服这种异化带来的对我们思想的奴役,就必须阅读经典,从共产主义的源头那里寻找答案。很遗憾,直到这几年才开始认真研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以下是学习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的一些体会。《共产主义原理》是恩格斯1847年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草案,是一部以问答方式阐述共产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满足于以问答形式表述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于1848年联合发表《共产党宣言》,更清楚、更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共产主义理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就没有阅读的价值。比较而言,《共产主义原理》对特定问题的阐述更清楚,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而且,问答的形式也使人觉得亲切,仿如直接与大师对话一般,从认识论的观点出发,这种形式更易于使人理解和接受。1847年时欧洲正处于革命的前夜。资本主义方兴未艾,封建主义苟延残喘,共产主义正在萌芽。这一历史特点决定了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水平和关于共产主义的设想的精细程度。恩格斯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敏锐地指出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新的阶级已经产生,并对无产者与奴隶、农奴、手工业者和手工场工人进行了区别。他指出:“每个奴隶是特定的主人的财产,而一个无产者可以说是整个资产阶级的财产。”“无产者是专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阶级。”应该说,恩格斯的分析比较符合当时欧洲社会的实际情况。但问题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和自我完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迫使资本主义进行的自我调整),例如通过加强劳动保障使社会矛盾得到缓和,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使公众也成为资本所有者,尽管只是小所有者,再就是通过不平等的国际秩序、战争或威胁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沦为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阿富汗和伊拉克是典型的例子。新的形势下,全世界受压迫的人们和民族,如何实现解放和自救?革命的热情已经烟消云散,在中国和世界都是如此。追求理想和正义的人们,饱受体制的摧残和大众狐疑的目光。难道共产主义真的是一个渐行渐远的神话?还是人们已甘于奴役,拒绝自救与他救?我想起了圣经中挪亚方舟的故事,神因为人类的背叛而愤怒,降下灭顶之灾,只有信神的挪亚得救。令我震惊的是,在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革命进程的设想中,他将民主制度的建立作为一个前提性条件,只有在一个民主制度之下,才可能推行下列为实现共产主义做准备的措施:(1)用累进税、高额遗产税、取消旁系亲属(兄弟、侄甥等)继承权、强制公债等来限制私有制。(2)一部分用国家工业竞争的办法,一部分直接用纸币赎买的办法,逐步剥夺土地所有者、工厂主、铁路所有者和船主的财产。(3)没收一切反对大多数人民的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4)在国家农场、工厂和作坊中组织劳动或者让无产者就业,这样就会消除工人之间的竞争,并迫使还存在的厂主支付同国家一样高的工资。(5)对社会全体成员实行同样的劳动义务制,直到完全废除私有制为止。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6)通过拥有国家资本的国家银行,把信贷系统和金融业集中在国家手里。取消一切私人银行和银行家。(7)随着国家拥有的资本和工人的增加,增加国家工厂、作坊、铁路和船舶,开垦一切荒地,改良已垦土地的土壤。(8)所有的儿童,从能够离开母亲照顾的时候起,都由国家出钱在国家设施中受教育。把教育和生产结合起来。(9)在国有土地上建筑大厦,作为公民公社的公共住宅。公民公社将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将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10)拆毁一切不合卫生条
件的、建筑得很坏的住宅和市区。(11)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享有同等的继承权。(12)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另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恩格斯驳斥了那种关于共产主义公妻制的污蔑,恩格斯指出,公妻制完全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现象,现在的卖淫就是公妻制的充分表现。卖淫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它将随着私有制的消失而消失。因此,共产主义组织并不实行公妻制,正好相反,它要消灭公妻制。按照恩格斯的观点,我真不知道现在的中国到底算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苦笑!长叹!
第三篇:读《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的一点思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读书报告一
任课老师:申
建
小组成员:杨万里1007123123
江雪冰1007123125 宋健君1007123126 樊耀博1007123127 高超凡1007123128 李
畅1007120320
读《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
共产主义原理
无产阶级
产业革命
私有制
无产阶级革命
共产主义制度
摘要说明
我的文章是在《马恩选集》(第一卷)中的《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的基础上做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归纳总结共产主义原理的内容,将之归纳为五个部分,即无产阶级、产业革命、废除私有制、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制度。第二部分也是从这五个部分读完来阐述我在读完这些文章后的思考。在阐述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站在任何阶级立场上来考虑问题,也不是抱有成见地看问题,而是本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认真分析马恩的观点,慎重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然,由于我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的不足,肯定会有很多疏漏和错误之处,至于言辞过激之处,还望老师海涵,不要计较。
第二部分
读书归纳总结
共产主义原理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
一、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靠出卖自己的劳动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无产阶级不是一向就有的,它是随着产业革命的出现而产生的。
无产阶级将自己的劳动出卖给资本家,劳动的价格和劳动的生产费用相等,而劳动的生产费用正好是使工人能够维持他们的工作能力并使工人阶级不致于死光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数量。
劳动阶级,在古代和现在一些落后国家和美国南部是奴隶,在中世纪和现在的匈牙利、波兰和俄国则是农奴,在产业革命前的手工工场时代则是手工工场工人。
无产者和奴隶的区别在于奴隶只是特定主人的财产,其劳动也随其人身属于主人的财产,而无产者则是独立的个体,其劳动出让给他人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无产者与农奴的区别在于农奴在缴纳一部分收入或者服一定劳役的条件下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而无产者完全没有生产资料,只能使用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无产者和手工工场工人的区别在于手工工场工人占有生产工具、和雇主有一定宗法关系并且几乎生活在农村,而无产者则不占有生产工具,和雇主只有基于雇佣关系的金钱关系,并且生活在大城市。
二、产业革命
一方面,产业革命上摧毁了手工工场制度,代之以大工业制度;摧毁了封建贵族和行会师傅的特权,在经济上实行自由竞争,在政治上实行代议制;产业革命还使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并且聚集到大城市,孕育了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
另一方面,产业革命导致了定期重演的商业危机,使无产阶级陷于极度贫困。要避免这种定期重演的商业危机,就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组织,由它根据确定的计划和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来组织生产并且消除自由竞争。
三、废除私有制
新的社会制度应当用联合经营代替自由竞争,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废除私有制。
过去废除私有制是不可能的,因为私有制是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创造的所有制形式。但是由于大工业的发展拥有在短时期内无限提高生产力的能力,远远超出私有制能够容纳的范围,所以要废除私有制。
如果能够用和平赎买的方法废除私有制就尽量用和平的办法。废除私有制要逐步进行,不可以操之过急。
废除私有制后会产生很多好的结果:经济危机和由此引起的社会贫困消失;保证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大工业繁荣发展;农业与工业同时发展起来;社会分工以及由此引起的阶级消失;每个人在教育的作用下得到全面的发展,通晓所有的生产系统;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消失。
四、无产阶级革命
首先将建立民主制度,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如果不能立即用民主来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可以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
无产阶级革命不能单独在某个国家发生,因为世界市场的建立将各个文明联系在一起,所以至少在英、美、法、德这四个国家同时发生。
五、共产主义制度
共产主义制度会对家庭产生的影响:由于废除私有制和社会负责教育儿童,现代婚姻中妻子依赖丈夫、孩子依赖父母的现象会消失;两性间的关系不会受到社会的干涉;公妻制消失。
消灭人对人的剥削,从而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共产主义要同传统的观念决裂,要彻底废除宗教、道德。
社会主义者分为三类:封建或宗法社会的拥护者,这些人多为封建残余势力;现代社会的拥护者,这些人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者,这些人以小资产阶级为主。无产阶级要同前两类社会主义者作斗争,同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者达成妥协,联合行动,但不能与之同化。
在对待其他政党问题上,要联合与共产主义者有共同利益的政党,与之合作,但是要保持警惕,待资产阶级取得统治权后就要将之尽快推翻。
第三部分
读书笔记 共产主义原理整个的逻辑体系是这样的,首先共产主义是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所以先说说无产阶级怎么样。然后说产业革命会引起商业危机,导致无产阶级极度贫困,难以维持生计。所以要进行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让无产阶级掌握生产资料,建立共产主义制度。最后说建立了共产主义制度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好的结果呢,会在宗教、民族、政党方面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呢。
下面我会针对这篇文章的五个部分的观点进行一一评说。
一、无产阶级
关于阶级这个问题,马恩说阶级是由于社会分工引起的,我想了很久,觉得这种分析不太妥当,至少是没有揭露阶级的本质。
在原始社会,一群人在部落首领的领导下进行生产,即种植粮食、采集野果、狩猎动物等等,应该说这里面肯定存在分工的,或许会有那么个别特别突出的猛人,三项全能,但是我估计这样的人肯定当领导去了,毕竟就那么几个猛人。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他们划分一下阶级呢,比如领导阶级和社会成员阶级,这样分肯定不对,因为这不过是一种管理体制而已。准确地说,虽然大家在生产中分工,但是所有的产品都要上交,然后进行平均分配。
我认为,关键在这产品的分配也就是消费的问题,社会的阶级主要可以分为两种阶级,一种阶级负责生产产品,这种产品可能是生活资料,也可能是生产资料,但最终还是转换成满足人们生存的生活产品,我将之命名为生产阶级,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工人阶级都是这种阶级;另一种阶级负责消费产品,我将之命名为消费阶级,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是这种阶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负责生产和负责消费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消费阶级也会参与到生产中来,生产阶级也会参与到消费中来,只是由于生产产品主要由生产阶级来完成,消费阶级只是起着监督、管理的作用以及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部分由消费阶级占有,生产阶级只是象征性占有了一小部分作为报酬的产品,所以我们才可以将社会的群体分为这两大阶级。所以原始社会并没有阶级的划分。
关于这种划分,有的人就会抬杠了,说社会经济运行的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你是不是应该也划分各分配阶级和交换阶级什么的,或者至少得有个交换阶级或者流通阶级,比如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他既不负责生产产品,也不负责消费产品。我的回答是,产品不仅限于有型的物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包括无形的服务,以流通领域的物流企业为例,他们不生产产品,但是他们提供物品的运输流通服务,而他们要提供这种服务,也得需要飞机、仓库、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资料,他们“生产”的服务经过交换成为货币之后,其中的大部分仍为物流企业的大股东们享有,其余的小部分则作为报酬分给职工和管理人员,所以我的这种划分应该说是比较妥当的。
为什么一个阶级负责生产,而另一个阶级只负责消费呢?那是因为一个阶级占有生产资料,而另外一个阶级啥也没有;同时,一个阶级人数太少,比较懒,而且劳动水平也不高,而另一个阶级人很多,会劳动,为了生存一般比较勤快。所以双方便达成了协议,你用我的生产资料替我生产,生产出来的东西呢,我九你一。只要生产阶级的这个一份能够满足其生存的需要,这种协议便会得到其认可和接受,虽然看起来不公平。
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已经有了比较坚硬、锋利并且形制规整的石器以及一些其他的石制的狩猎工具,对土地的开垦种植已经很发达了,对野生动物的狩猎也已经游刃有余了,并且还发展起圈养的畜牧业。人口也随之增加,不再是以前的一小群人单打独了,和其他的部落也有了更多的联系,这个时候,人已经不再是像动物一样完全依赖自然的存在了,他们对自然有了相当的影响力。所以有一部分人就开始琢磨怎么样占有更多的产品了,这部分人主要是部落的首领,以前是为了团结所有人来抵御自然维持共同的生存,现在既然解除了威胁就得公开地表明自己自私的立场了。首领们利用自己的部落地位和影响力役使其部落成员去开垦土地、狩猎,首领成为大奴隶主,首领将一部分土地和奴隶分给下属和亲戚,这些人自然就成为奴隶主,这些人再把一部分土地和奴隶往下分,于是就有了小奴隶主。不同的部落之间也要争个大小,力量强、人多的自然就是老大,即宗主国,力量弱、人少的就得依附于老大,他们便成为藩国。
到了奴隶社会末期,石器已经过时了,青铜器具也太脆弱了,大家都开始铁器用铁器了,再搭配老实巴交的黄牛和水牛,开垦、种植土地简直神了,大家都说好。当然了,铁器这玩意儿还不算十分普遍,毕竟冶炼技术还有待改进,铁器的形状也还比较不规整,不过有这个就很不错了。这样,一个家庭几个人便可以独自去开垦和种植十几亩地了,根本不需要一群奴隶来费傻力气。中小奴隶主发现了这个秘密,便让自己的奴隶都去开垦十几亩土地,这样他们的土地面积可以增加十几倍,收获的产品那也是相当的多。但是这些奴隶没有工具啊,没事,中小奴隶主给你,不过,你得将收获的东西大部分交给我,其余的都是你自己的。随着中小奴隶主的经济实力的壮大,便在政治上渐渐占据优势地位,最后挤垮大奴隶主。这样中小奴隶主便摇身一变成了大地主阶级,他们吸取大奴隶主分封的教训,不再把土地分封了,而是雇佣一批人帮助自己管理土地和这些农民阶级,不过大地主阶级的亲戚以及这些打工人的官员最后通过兼并土地都成了中小地主阶级,有些商人经商致富了也购买土地摇身变成地主。
到了封建社会末期,人们对土地的兴趣不是很大了,因为土地生产的粮食基本上够吃了,而且还有很多富余,人们对手工产品比较感兴趣了,因为这个更好赚钱,于是许多家庭在农业生产之余,大部分时间用来制作手工产品,比如织布的纱。顺便说一下有些地方人们的温饱仍然是个大问题,毕竟人太多了,所以土地仍然是大多数人的渴望。可见人口问题自古依赖就阻碍着中国的发展。慢慢地生产手工产品也随着人们的需要而得到极大改进,比如珍妮纺纱机。地主阶级中的中小地主当然也发现了,他们渴望拥有更多的财富,最好跟大地主一样甚至更多,于是他们开始组织收购家庭的手工制品,慢慢地他们发现把大家组织在一起集中生产效率会更高。后来更先进的生产工具蒸汽机发明了,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这些人就开始圈占大量的土地修建大工厂,同时把那些农民都弄到他们的工厂里做工,但是欧洲人实在太少了,所以这些中小地主们,准确地说现在已经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在世界其他地方抓劳动力,于是奴隶贸易顺应而生。资产阶级们又发现,生产的东西太多了,把本国和周边的地方都卖遍了还是卖不完,于是开始着手开辟新的市场。以前的农民、手工业者都沦为无产阶级。
我花费这么多唇舌叙说阶级的发展演变历史,是想表明一下三点:
一、生产力的核心生产工具的发展是阶级变迁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自从人类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后,人类社会总是会存在两大阶级的对立,并且我认为在将来的新的社会形态中会始终存在;
三、社会形态更替后的统治阶级主要是由旧的社会形态中的中小统治阶级转变过来的,而不是由被统治阶级演变过来的。至于被统治阶级即生产阶级能否改变自己的阶级属性,我认为是可以的,但是仅仅是向自己的对立阶级转化,即转变为生产阶级。其转变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通过各种起义、革命夺取消费阶级的生产资料归自己所有即可。
由农民阶级转变为地主阶级最成功的典型莫过于以朱元璋为首的农民阶级建立的大明王朝。他们联合小地主阶级,发动广大的农民阶级来推翻地主阶级,占有土地,掌握国家机器,然后再仿照他们消灭的地主阶级来建立一个同样性质的封建王朝,唯一变化的是昔日的农民阶级已经变成了大地主阶级。当然,为了取得那些中小地主阶级的支持,他们基本都会对其采取安抚政策,表示我只消灭最大的地主阶级,只要你们不反对我,我也会对你们很友好的,就像你们以前的大地主一样。而大地主阶级毕竟指标有限,而大部分中小地主姐姐基本没有挪窝,所以除了农民起义的首领和他的手下和亲戚可以成为大地主和中小地主外,其余跟着起义的农民基本上可以回家了,原来干嘛的现在接着干嘛。
还有一些不成功的例子,比如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但是,我们惊奇地发现,虽然他们不成功,但是他们都朝着建立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方向努力,把自己由农民阶级变为地主阶级。
诚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提到的一样,为了有可能压迫一个阶级,就必须保证这个阶级至少能够维持它的奴隶般的生存条件。所以生产阶级和消费阶级的关系一般会保持平衡的状态,但是如果消费阶级剥削的太多,给生产阶级分配的产品太少以至于无法维持基本的生存的时候,生产阶级就会联合起来发动起义或者革命来反抗。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的前途也无非就是通过起义来使一小部分无产阶级转变为资产阶级。
我认为,生产阶级和消费阶级在就是哲学上的一对矛盾,他们具有斗争性,互相对抗。但是,他们也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已经从理论上证明了这一点,而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现实也是如此。
好了,这里总结一下,无产阶级是和资产阶级同时产生的,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无产阶级,他们相互依存,所以无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而自身单独存在是不可能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地位和状态通常保持平衡,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个条件就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达到将要消灭无产阶级的地步,无产阶级的前途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或者起义转变为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总是处在斗争当中,从来就没有可以调和以至和谐的时候。
二、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引起的定期重演的商业危机使贫困的无产阶级惶惶不可终日。商业危机说到底不过就是就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的表现。一方面,产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的产品相当多;而另一方面,除了那些富余的资产阶级以外,那些占社会总需求大量比重的无产阶级却由于工资工资微薄无力消费。这样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就达到相当尖锐的程度,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部分卖不出去,企业没有资金进行再生产,生产停滞,同时无产阶级被迫失业,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消费一片萧条,这就是所谓的“商业危机”。为了解决商业危机,资产阶级着眼于减少供给,于是采取销毁工业产品的做法。这在饥饿的无产阶级看来,罪恶的资产阶级宁肯毁了这些食物也不肯怜悯他们。马恩的解决思路也是着眼于减少供给,主张取消自由竞争,由无产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根据社会成员的总需要来进行生产,也就是所谓的“计划经济”。
马恩的错误在于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可以充分了解社会成员的总需求。其实完全可以通过减少供给和增加需求来解决商业危机的问题,国家可以通过税收等经济手段减少某些产品的生产,或者由国家收购生产过剩的产品,或者予以销毁;同时通过增加社会福利、补贴、提高职工工资和规定最低工资额 来增加社会成员的收入,增加消费,拉动需求。事实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也在这样做了。而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的失败已经证明马恩的理论的错误
所以,商业危机并非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只是强大的经济规律对无知和幼稚的资产阶级的一点惩罚。
三、废除私有制
马恩认为私有制是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创造的所有制形式,我们先不说这一观点正确不正确,假设是正确的,那么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创造的所有制形式是什么呢?结果事实告诉我们还是私有制,那么废除私有制的道理在哪里呢?马恩所谓的“由于大工业的发展拥有在短时期内无限提高生产力的能力,远远超出私有制能够容纳的范围,所以要废除私有制。”跟自己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自相矛盾。而且其主要的出发点是因为商业危机导致无产阶级的极度贫困,这一点我已经在上一部分讲过,这不能成为废除私有制的理由。其实,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言人,马恩可以直接说我们就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的私有制,即公有制。马恩还认为废除私有制后,社会分工会消失,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懂得生产的各个环节。这无疑严重夸大了人的能力,事实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真如马恩所说,人们能够通过教育精通生产的各个环节,那么生产只需要有一小部分负责就行了,其余的人可以下岗了,这不就意味着大量的人失业吗?
所以,废除私有制的美好不过是马恩替广大无产阶级做的美丽的白日梦。
四、无产阶级革命
马恩认为,如果要发生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应该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首先发生。如果真的有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更替的话,那么我觉得这句话算是说对了。因为任何社会形态更替都要以社会生产力为基础,超越生产力基础的社会变革不过是虚有其表,产生的社会形态往往十分畸形,就像小孩子穿上大人的皮鞋一样显得格格不入。
结果,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美、德、法都没有发生无产阶级革命,而刚刚起步的资本主义并且封建残余浓厚的俄国和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居然成功地完成了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但是,事实证明大人的皮鞋是不适合小孩子穿的,所以苏联解体,回到资本主义的轨道,而中国也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实行资本主义的一套,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既然马恩所盼望的英美德法的无产阶级革命和事实上发生的无产阶级革命都没有成功,只能说明目前社会形态的更替的时机还不成熟,资本主义社会依然是有生命力的社会形态。
五、共产主义制度
别的我不想多说,由于废除私有制和社会负责教育儿童,妻子依赖丈夫和儿童依赖父母的现象会消失,这种推论不知从何得出?而且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毫无道理可言,顶多妻子依赖丈夫会减少,但那也不是因为废除私有制的缘故,而是妇女的经济地位提高的缘故,而且妻子对丈夫的依赖本身也是一种感情的表现,把它看做罪恶的东西恐怕太暴力了。
总而言之,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原理,没有一点是符合事实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甚至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相违背。即便社会要发生更替,那也不是无产阶级的事儿,所谓的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不过是广大无产阶级受压迫和剥削下的美好幻想罢了。须知道,社会本身是客观的,它只会依照自身的规律前进,而不会同情任何阶级。
第四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读后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读后感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
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
一层的体会。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才得以根深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核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把自己的思想认识自觉的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把人民的解放做为自己的任务和
目的。忘掉人民和人民的利益就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抽掉,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深动的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的真实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应当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包含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确保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新人,全面发展小康社会责无旁贷。
为此,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全面的发展自己。一旦选择,便风雨无阻风雨兼程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现代实践理论相结合,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群众和单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团结和凝聚全体员工,引进人才和科学技术,走科学办厂的道路。制定一系列可行的符合实际的具有人性化的科学的规章制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面发展自己,让自己与时俱进;第二,要坚持要认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走科学办厂的道路;第三,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第四,加强体育锻炼,让自己有个健
壮的体魄。因为健壮的身体和敏捷的思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体育学院体育1001班 范金鑫2012.9.18
第五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 2012年05月24日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他们从1842年第一次会晤起,40年里,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斗争中,团结作战,患难与共,不但建立了真挚的友谊,还互相充满感激之情。
1848年爆发的欧洲革命失败后,各国又处于封建贵族专制统治之下。统治者对工人运动严厉镇压,逮捕了许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员。马克思一家从德国迁居到英国伦敦,这时他们几乎一无所有。1851年夏天,马克思开始为《纽约每日论坛报》写稿,可是所得的稿酬仍不够一家人的开销。马克思曾经在给恩格斯的信上说:“我不能再出门,因为衣服都在当铺里;我不能再吃肉,因为没有人肯赊给我了。”
1852年,马克思在完成《揭露科伦共产党人案件》这部著作以后,连寄书稿的邮费都没有。他曾十分幽默地说:“小册子的作者因没有裤子和鞋子而被囚禁在家里,他的一家人过去和现在每分钟都受到极端贫困的威胁。”
孩子们缺吃少穿,加上不适应英国潮湿的气候,小亨利·吉多刚满1岁就患肺炎死去。过了1年,小女儿弗兰契斯卡也死了。3年以后,马克思又失去了爱子埃德加尔(在家里,大家都叫他“穆希”)。1855年4月6日,马克思在信中把自己的悲伤心情告诉了恩格斯:“可怜的穆希已经不在人世了,今天五六点钟的时候,他在我的怀里长眠不醒了。我永远不会忘记,在这个可怕的时刻,你的友谊是怎样地减轻了我们的痛苦。”
恩格斯对马克思一家的困难处境是十分关心的。为了“保存最优秀的思想家”,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的马克思,使他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撰写理论著作,1850年,恩格斯违背自己本来的意愿,毅然决定重返曼彻斯特,到父亲经营的“欧门—恩格斯”公司当店员,从事他十分厌恶的经商工作。从这时候起,恩格斯就常常寄钱给马克思。每个月,有时甚至是每个星期,都有一张张一英镑、二英镑、五英镑或十英镑的汇票从曼彻斯特寄往伦敦。
1864年,恩格斯成为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公司的合伙人,开始对马克思大力援助。几年后,他把公司合伙股权卖出以后,每年赠给马克思350英镑。这些钱加起来,大大超过恩格斯的家庭开支。
恩格斯还常常帮助马克思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修改英文稿件,有时帮助马克思把他用德文写的稿件译成英文。当马克思忙着写《资本论》的时候,恩格斯甚至替马克思为报纸写文章。《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这一组文章就是这样写出来的。因为署的是马克思的名字,所以直到191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信发表出来的时候,人们才知道文章的真正作者是恩格斯。
马克思对此深为感动。他曾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的良心经常像被梦魔压着一样感到沉重,因为你的卓越才能是为了我才浪费在经商上面,才让它们荒废,而且还要分担我的一切琐碎的忧患。”
由于恩格斯的慷慨相助,马克思才有可能一方面关心、指导工人运动,另一方面坐在伦敦不列颠博物馆里,为撰写《资本论》搜集大量材料和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只要家里没有人生病,也没有特别紧急的事需要办理,他每天从早上9点到晚上7点总是坐在不列颠博物馆里固定的坐位上看书。恩格斯也常把有关资料寄给马克思,并且不断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1867年8月16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凌晨两点,马克思向他的战友报告说,《资本论》第一卷所有印张(一共49个印张)的校对工作,都已结束。他兴奋极了,写信对恩格斯说: “这一卷能够完成,我只有感谢你!没有你为我而作的牺牲,我是决不可能完成三卷书的巨大工作的。我满怀感激的心情拥抱你!” 恩格斯尽管做出了巨大牺牲,但他始终认为,能够同马克思并肩战斗40年,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
马克思把《资本论》第一卷的手稿交给出版商以后,曾到曼彻斯特恩格斯家中作客。两个人对下一步工作交换了意见,并且商定要在书的附录中做一点补充。恩格斯自然而然地成了这部巨著的第二个校阅者。
《资本论》第一卷于1867年9月14日在德国汉堡出版,它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近代社会的经济法则,它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强有力的武器,也是两位伟人友谊的结晶,对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起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