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永远记住政党丧失群众基础的教训
永远记住政党丧失群众基础的教训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观后感
中共遵义县委党校 余光芝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遵义县委党校组织全体教职工连续观看了大型警示专题片《<苏共亡党亡国二十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专题片让我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了那段沧桑巨变的历史,全校教职工接受了一次生动的警示教育。
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97年前,曾用它的诞生启迪了中国,今天,同样也用它的解体和消失警示着中国。《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6集党员教育专题片已制作3年,在当前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让全体党员干部再次观看苏联的兴衰荣辱,相信人人都会心情凝重,心中颇有感触。它提醒着加入到中国共产党这一组织内的每一个共产党人,要时刻以史为鉴,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绝对不能走苏联的老路、更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做到了这三个坚持,才不会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因为党的悲剧就是国家的悲剧,国家的悲剧就是人民的悲剧,最终的受害者一定是这个国家的人民。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在为苏联亡党亡国已有二十多年感到惋惜的同时,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结合党员干部“五带头”要求,有以下感想:
一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党忠诚。共产党人要居安思危,在党言党,在党信党。试想,如今的中华民族,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会像苏联那样,国家四分五裂、内忧外患,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失业率增加,社会动荡不安;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会有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的局面,更没有人民的安居乐业。因此,全体共产党人,要履行入党时的宣誓,必须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做好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形象带头人。党校是培养党的干部的地方,对党忠诚是最起码的政治要求,对党忠诚,就是要对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充满感情,充满责任;对党忠诚,就是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克己奉公,努力工作;对党忠诚,就是要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四风”问题,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务实清廉,总之,对党忠诚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对党作出的保证,我们要坚守最起码的这一政治道德底线。
二要做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带头人。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脉相承的执政党,执政红色江山已有65年,在坚持改革开放正处于深水区和重大社会转型期,重温那段惊心动魄的邻国历史,使我们深受教育和震撼。作为当代共产党人,必须清楚地认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必须谨记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必须坚持走好群众路线,才能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中国共产党独创群众路线以来,党群关系就从“鱼水阶段”到“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深厚情宜的“血肉关系”,再升华到“以人为本”,最终落实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终结追求。在践行群众路线过程中,加强党性党风教育从开展“三讲”学习到“三个代表”先进性教育,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到当前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无时不在教育着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我们要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特别是在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摆在第一位。作为党校人,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带头人,就是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群众路线的系列重要论述,在查摆“四风”问题时,进行认真对照检查,去除思想深处那些庸懒散慢浮贪的作风,积极主动地自我加压,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做到雁过留声,踏石留痕。
三是在加快发展和率先实现小康社会过程中起带头作用。当前,县委提出加快“四区”建设(“城乡统筹先行区、新型工业集聚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文明美丽新城区”),实现“三个率先”(率先在遵义中部崛起、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圆梦“全国百强”的发展思路,要实现跨越发展,再次要求全县干部围绕“十破十立”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更进一步统一思想,集聚人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改工作懈怠,出工不出力,只讲待遇不讲贡献等思想,要反思自己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是虚度光阴还是只争朝夕?对工作是满腔热忱,尽职尽责还是坐而论道怨天尤人?要把每一样工作都当成事业,努力工作,要用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去思考自己为了党的事业做点什么?做了什么?留下什么?因此,作为党校人,要加强调研接地气,深入田间地头和农家院 户,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群众愿望,了解和掌握县情民意,与时俱进地认真研究环境新变化、政策新动向、发展新趋势,随时作好服务发展的工作准备。
四是党员干部要带头改进工作作风,在查找“四风”问题时切实发挥带头作用。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倍受群众关注。当前,县委提出了新思路,党员干部的作风好坏,是落实县委决策的关键所在。在查找“四风”问题上,作为党校人,我们决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是要看到“四风”问题在党校的多种表现,有的同志认为,自己既不是官也不是僚,就没有官僚主义;有的同志只看到别人而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有的在结亲问题上不具体不真情不落实,怕接触群众;有的下基层调研拍拍照走形式、呼吸新鲜空气走过场;有的是本该自己做的事,却习惯于安排和指挥;有的无车不下乡,无车不办事,不主动对接工作;有的在新课试讲评课时听不进不同意见;有的对多年的同事都不关心、不了解;有的在实际工作中总是从个人利益出发,比待遇不比贡献,比资格不比业绩,比怎么样比别人住得好玩得好待遇又好;有的过着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日子;有的在业余时间也不学习而爱好打牌娱乐,喜好参加各种吃请活动等。以上这些都看似平常,实质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此,学校对班子成员、股级干部、支委委员和一般干部都作了明确要求,要认真查摆,公开通报,实名帮助,人人见面谈心,了解同事最感兴趣的问题、最崇拜同事的地方、有什么意见和分歧等,解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 相处境况,以达到在思想上受教育,在行动上有所获的效果,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目的,为校委会提出的为树立校风最好,学风最浓,作风最优的遵义县委党校奠定基础。
五是按照党章党规党纪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党员干部要做到廉洁自律,必须认真学习并按照党章党规党纪来严格要求自己,带头践行实事求是校训,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相关规定,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相关要求,认真做好廉洁自律工作,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总之,专题片告诉我们,一定要深刻警记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惨痛教训。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既然加入到中国共产党这个政治组织,就要信任这个组织,相信这个政党在历史潮流中一定能够实现自我超越;坚信党的领导,就要用我们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变化和党所追求的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远大目标去直指自己的灵魂,去体验、去感悟、去证明党的伟大,从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适应我国自己的最好的道路选择的认识和理解,相信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就会更加坚定,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真正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感悟人生的意义,实现精神的升华。
第二篇:李景田:中国共产党是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前进的政党
李景田:中国共产党是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前进的政党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在应对困难和成绩的考验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在88年的奋斗历程中,党多次经历关系自身前途命运甚至生死存亡的历史关节点,经受住了多次重大挫折或重大成绩的严峻考验。回顾党应对困难和成绩的考验,特别是在主要关节点上经受考验的历史,深刻总结经验,努力把握党的领导和执政规律,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党在领导革命过程中应对困难和成绩的考验
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28年中,中国共产党主要经历了四次应对困难和成绩的重大考验。
(一)应对大革命失败的考验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挫折,面临被敌人瓦解和消灭的危险。中国共产党没有退缩,而是在绝境中奋起,开始了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1927年8月7日,党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同志在会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解决了要不要革命、怎样革命的问题。其后,党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并深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突破了共产国际“城市中心论”的束缚,逐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重要思想,为复兴中国革命和争取革命胜利指明了惟一正确道路。
(二)应对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考验
在土地革命战争(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的发展过程中,党内的“左”倾冒险错误、“左”倾教条主义接连发生,给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造成了巨大损失,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和红军主力退出党中央所在地区。土地革命战争失败,苏区损失殆尽,红军损失惨重,中国革命再次陷入绝境。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1935年1月,党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正确解决了关系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问题,从而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军事上确保了红军长征的胜利。与此同时,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得以确立,并逐步成熟。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应对日军侵华导致民族危亡的考验
1937年7月7日,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中,疯狂的日本侵略者把中华民族逼上亡国灭种的边缘。能否正确处理民族矛盾和国内的阶级关系,对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中共中央准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在1935年底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上,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口号和方针。1936年12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摒弃前嫌,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第二次国共合作、全民抗战局面形成,中国革命在抗日救亡的烽火中重新走向复兴。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确定了向敌后发展、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游击战争的战略任务,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牵制、消耗了大量日军兵力,为赢得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应对抗日战争胜利后复杂局面的考验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十分复杂的政治局面。以美国政府支持下的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局势将如何发展?我们党对战后基本形势进行了深刻分析,认为避免战争的可能性很小,但在和平还有一线希望的时候仍要争取。为此,党中央一方面命令各部队继续放手发动群众,巩固已有阵地,做好战斗准备;另一方面,提出反对内战、要求和平的口号。毛泽东同志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前往重庆,同蒋介石就国共两党关系的重大问题进行谈判,并在政治协商会议上作出巨大让步,从而赢得全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尽了最大努力,但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应对困难和成绩的考验
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60年中,至少经历了四次应对困难和成绩的重大考验。
(一)应对新中国建立初期胜利和困难局面的考验
新中国建立伊始,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自身的队伍也面临新的考验。这不仅是指在全新的任务面前,要学会全新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在进入城市、执掌全国政权、从事和平建设的历史条件下,党能不能继续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继续保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被权力、地位和资产阶级的捧场所腐蚀。这的确是一次严峻“考试”!党中央保持清醒头脑,领导全党满怀信心地迎接挑战。1949―1952年,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实施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从1953年到1956年,胜利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党的八大正式宣布,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
(二)应对社会主义改造成功完成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考验
中共八大前后,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多方面积极成果。遗憾的是,这些正确思想和方针政策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由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足,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发动了“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另一方面,毛泽东同志把阶级斗争看得过于严重,对国际特别是对国内出现修正主义的现实危险性看得过于严重,进而导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思想的积累和发展,最终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教训是十分沉重的。
(三)应对“文革”后百废待兴困难局面的考验
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面对当时的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人拨乱反正,开拓出了一番新天地。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事实上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此为开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历史新时期。
(四)应对国内政治**和苏东剧变的考验
1989年春夏之交,我们党果断、稳妥地处置了发生在北京的政治**,妥善地应对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制裁”给我们造成的各种困难。1989―1991年,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解体”、“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面对这些问题和困难,党中央科学观察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有效应对风险挑战。针对政治**,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大力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要求全党按照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干下去。面对西方国家的“制裁”以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央采取了正确方针,坚持把注意力集中在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上面,领导全党进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特别是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成功地推向了21世纪。
三、从应对考验的历史进程中汲取经验教训
整体来看,我们党在历史上的内忧外患面前,应对是好的、成功的,总是能在挫折中奋起。在胜利和成绩面前,头脑清醒时处理得好,骄傲自满、头脑发热时就容易犯错误。党应对困难和成绩考验的历史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总结和汲取这些经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第一,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理想,坚定信念。理想和信念是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激情。有了它,就能无往而不胜。尤其在巨大困难和挫折面前,理想信念的力量和作用更加凸显。大革命失败后,信念坚定的共产党员没有被吓倒,被征服,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战斗了。正是有了这些信念坚定的共产党员,才使得工农群众在党的旗帜下重新集合起来,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依然需要这样,越是在形势和环境错综复杂的时候,在遇到巨大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第二,任何时候都必须戒骄戒躁,牢记“两个务必”。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思想,是成功应对成绩考验的规律性揭示。党的历史告诉我们,越是取得巨大成绩的时候,越是形势大好的时候,越是发展顺利的时候,越要戒骄戒躁。在成绩面前骄傲不得,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的今天,仍然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总书记率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集体前往西柏坡,重温毛泽东同志“两个务必”的教诲,警醒全党戒骄戒躁,艰苦奋斗,永葆先进性。
第三,任何时候都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我们党是在忧患中诞生、发展和壮大的,忧患意识已深深融入党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全部实践中。在新形势下,我们党仍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保持高度的清醒。只有始终具有忧患意识,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保持足够的警醒,在警醒中奋进,才能成功应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来自国际、国内的种种风险和挑战。当然,增强忧患意识,并非要把困难和问题看得过重,从而作出脱离实际的错误判断,那样也会给党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第四,任何时候都必须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要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基础,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反对教条式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要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一定要以中国国情为基础,而调查研究是认识国情的正确途径,也是作出正确决策的基础。
第五,任何时候都必须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历史充分证明,凡是从群众角度考虑提出的政策,都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凡是得到群众信任和支持的时候,革命和建设事业都能顺利发展。反之,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党也会犯错误。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正因为始终坚持这一宗旨,党才能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在困难面前依靠人民,倾听人民的呼声,发掘人民的潜力,从而获得人民的拥护,立于不败之地。
四、应对新的考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当前,我们的事业取得的成绩前所未有,我们遇到的挑战和困难也前所未有。应当说,我们正面临着成绩和困难的双重考验。
对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成绩,一切不抱偏见的人都会为之叹服。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国家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社会主义中国将不断谱写新的篇章。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正确对待取得的成绩,确实是对我们的一次新的考验。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又要警惕被人“捧杀”。要戒骄戒躁,居安思危,在成绩面前防止头脑发热。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挑战和困难也是空前的。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曲折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达国家在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上的优势对我国的压力不断加大。西方国家用其社会制度和价值观改造我们的图谋从未停止过。在国内,由于我们是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国度搞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所未有;也由于我们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加快,使得在西方100年乃至几百年进程中渐进显现出来的问题在我国几十年中集中地暴露出来。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生态问题,党外问题、党内问题,相继出现,累积叠加。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和负面影响。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我们要坚定信念、树立信心,承认困难、战胜困难。当前最要紧的还是要沉着应对,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要继承和发扬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继承和发扬敢于在“一穷二白”的国土上画出最新最美图画的英雄气概,继承和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同时,必须科学地分析困难和挑战,善于抓住机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