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届三中全会思想汇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免费
分享
创新
十八届三中全会思想汇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尊敬的党组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财税体制改革提升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并赋予了“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特殊定位。全会通过的《决定》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整体部署是,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进步效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心、地方两个积极性,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政策,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以上改革部署触及到财税体制改革本身,更关联一系列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困难与调和配套题目。一方面通过科学的财税体制,为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同
一、增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制度保障;另外一方面财税体制改革是服务于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让市场对资源配置优化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制度建设。那末,如何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战略目标,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发挥“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战略定位呢?
一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制度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与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预算能力”。目前我国预算审批包括收进、支出和收支平衡,但核心是收支平衡,而不是支出范围与政策,《决定》指出,审核预算的重点要由平衡状态、赤字范围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这一原则命题揭露的重大政策转向是,税收不再是各级政府预算确定的任务,而是预期目标。这有益于税务机关依照法律征税,避免为了完成任务多收或少收的体制弊端。不但如此,这一原则规定打破了各级财政固有的“重收进、轻支出”的偏向,有助于推动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助于纳税人判定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数目和质量。另外,《决定》指出要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和规范公道的中心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以期为增强预算科学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提供重要机制保障。
二是完善税收制度。
免费
分享
创新
税收是政府收进的基本情势,是国家存在与公共治理的基础,也是实施宏观调控、调理收进分配的基本工具。《决定》提出深化税制改革的重点内容包括:全面推动增值税改革乃至将增值税推广到全部服务业,把不动产纳进增值税抵扣范围,建立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推动消费税改革,调剂征收范围、环节和税率,进一步发挥消费税的调理功能;加快房产税立法和改革步伐,进步保有环节的税收;推动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进一步发挥税收增进资源勤俭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加快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配套措施,逐渐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三是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制度。
事权划分是现代财政制度有效运转的重要条件。目前中心和地方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楚、分歧理、不规范,一些应由中心负责的事务交给了地方,一些适合地方负责的事务,中心承当了较多的支出责任。而中心通过大量转移支付对地方进行补助,客观上影响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因此要由粗到细设计中心、省、市县三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明细单,列明各自专享事权和共担事权的共担方案,并在今后渐进优化与细化。在明确政府间事权划分基础上,界定各级政府间的支出责任,明确划分政府间收进,再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进行调理上下级政府、不同地区之间的财力余缺,补足地方政府履行事权存在的财力缺口,实现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在此基础上,保持现有中心和地方财力格式整体稳定,结合税制改革,斟酌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心和地方收进划分。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并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作出的部署。这份充满改革创新气息的报告,字里行间传递出诸多改革新指向。
行政体制改革
减少领导职数 降低行政成本 “一个总人口73188人的县,竟然有1正16副县长”,互联网上流传的一条热帖曾引发各方关注;虽后经澄清该县人民政府实际占职数的领导为县长1名、副县长9名,属于在政策规定领导职数范围内配备,但由此引发的热议并未结束。
十八大报告在阐述“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时明确要求,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会场十八大代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委书记梁维东认为,减少领导职数,不仅能降
免费
分享
创新
低行政成本,更能提升行政效率,是政府更好地向服务型转型的一个现实要求。“不过,经验证明,职数削减后常常容易‘死灰复燃’,对此一定要加大检查和监督力度,确保改革效果。”
户籍制度改革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统计,去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这样的规模在世界上相当于第五大人口国,仅次于拥有2.4亿人口的印尼。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8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近一半。让农民工真正转移成市民,不仅关乎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未来,也是实现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解决外来工融入当地的问题,关键是实现教育、就业、医疗等权益均等化,这些都与户籍制度紧密相连。”十八大代表、农民工洪刚说:“报告提出的要求,让广大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看到了希望。”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十八大报告提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因为征地侵犯农民利益进而诱发社会矛盾的现象时有发生。“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收入和财富的重要来源,报告的这项举措,将使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得到更好保护,也会遏制乱占乱征耕地问题。”十八大代表、浙江安吉县农民宋昌美说,“广大农民都在盼着这项政策,希望抓紧出台标准,更好维护农民权益。”
民生领域改革
公共服务指向“更多更公平”
翻开十八大报告,“公平”一词频频出现,特别在改善民生的章节中频率更高——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初次 分组讨论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从2009年起上海松江就在乡镇一级进行农村集体资产改革,建立镇级农民集体经济联合社,让本地农民成为联合社成员,充分享有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权和收益分配权,集体资产明晰到人。这项让农民变“股民”的改革举措保证了失地农民长期受益,其中仅一个镇的联合社过去两年就给农民分红近6000万元。
“在民生建设中更加注重公平,不仅需要执政理念的转变,更需要制度的保障。”十
免费
分享
创新
八大代表、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盛亚飞说,“报告提出的这些民生政策安排,会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生态领域改革
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瓶颈制约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十八大报告专门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特别 18大胜利开幕提出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价格是有效的调节杠杆,只有改变可以低廉甚至无偿使用生态产品、让污染者承担污染后果的做法,才能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思想汇报之二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党的十八大是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关键时期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会议,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大将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作出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两会确定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确定了深化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确定了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
胡锦涛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 免费
分享
创新
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通过十八大胡锦涛主席提出的报告,我对当今国内现状和未来的国家规划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更应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勤奋刻苦工作的作风。饱满的热情可以激发工作的创作灵感,谦虚勤奋工作做法则是让人获取事业上成功的关键,不断保持一股强大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更好地为人们服务,为十八大献礼。只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就一定能为中国发展迈向新高度打下坚实基础,创造新的更加伟大的成就。
美好生活的蓝图激荡人心,令人期待;幸福安康的明天要靠奋斗,方能争得。只要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万众一心、开拓进取,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思想汇报之三
2012年11月8日至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将选举出新一届的中央领导。而且还会确立中国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与道路。通过对十八大的学习特别是对党章的修改方面的学习,我有以下的一些心得。
中国共产党党章历来被称作是党的根本大计,在党规体系有最高的效力,相当于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党章的每一次修改,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同志,本人重点学习了十八大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通过学习加深了对党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对新党章的学习,结合国家重大事件和对党的重大决策的学习、领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党章的涵义以及对我们共产党员的职责要求,更加透彻领会到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组成,它由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先进和最进步的阶级,因而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和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集中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性质,结合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的优秀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中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免费
分享
创新
党章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的最基本性的纲领文件,代表了全党的根本利益和意志,集中体现了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是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我们党历来重视通过党章以条文形式明确规定,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党的十七大党章修改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要求全党同志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而十八大,一是将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是历史必然,是时代所需,是民心所向,彰显了共产党人崇高的价值理想,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升华。二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生态文明、保持党的纯洁性等重大战略思想写进党章,体现了我们党治国方略的发展完善,标志着我们党的治国方略取得了符合时代精神的历史性进步。三是将全党智慧结晶写进党章,体现了我们党发扬党内民主的生动实践。这次党章修改工作,是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党内形成高度共识的基础上完成的,是一次发扬党内民主的生动实践,有利于全党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我觉得这次对于党章的修改不仅吸收了近年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成果,而且与党的十八大报告的重大理论概括和重要提法紧密衔接,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都很强。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的指导思想;二是充分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完善,增写了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三是充分体现了近年来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对相关内容作了进一步充实。
作为一名合格的入党积极分子,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既体现在党的宗旨和行动纲领上,同时也体现在她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履行党员宗旨和义务而表现出来的先进性上。因此没有党的先进性就不会有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反过来讲,如果没有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则共产党的先进性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意义深远,关系重大。我们要从思想上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看待名利、权力
免费
分享
创新
和地位,勤奋工作,努力创新甘于奉献,不断加强党性锻炼,保持共产党员本色。要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
资料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data/sxhb/
第二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支部:
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现行的财税体制是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形成的。这些年来,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政府的调控能力显著增强。但随着形势发展变化,现行财税体制不适应、不完善的问题日益凸显,必须进行改革。
一是推进预算公开。政府预算收入取之于民,社会公众有权监督这些钱怎么花、花到哪、效果如何。长期以来,我国财政资金存在使用不规范、效率不高和资金沉淀等问题,部分地方政府举债行为也缺乏约束,这些与预算透明度不够、监督检查乏力是分不开的。要进一步加大预算公开力度。一要扩大预算公开范围。各级政府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更要公开。除公共预算外,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要进一步向社会公开。各级财政转移支付项目也要逐步公开透明。二要细化公开内容。部门预算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要尽快公开。完善政府收支预算科目体系,明确公开项目,做到科目粗细有度、表述清晰明了,让老百姓能看懂、社会能监督。三要强化预算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建立预算公开问责机制。通过提高透明度强化监督和约束,使预算编制和执行更加阳光,使财政资金使用更有绩效,减少寻租腐败的机会。
二是推进税制改革。当前的重点是扩大营改增。这项改革不只是简单的税制转换,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转型、服务业发展和商业模式创新。系统考虑,营改增还有五步曲。第一步,2014年继续实行营改增扩大范围;第二步,2015年基本实现营改增全覆盖;第三步,进一步完善增值税税制;第四步,完善增值税中央和地方分配体制;第五步,实行增值税立法。今年要走好第一步,除已经确定的铁路运输和邮政业实行营改增外,还要将电信业等纳入进来。同时,要清费立税,推进消费税、资源税改革,加快环境保护税等立法进程,继续降低小微企业税费负担。
三是划分事权和支出责任。长期以来,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晰、不合理、不规范,总体看,中央政府部门管了不少不该管、管不好的事。去年我们启动了黑龙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中央政府在“三农”方面的审批权下放,各项涉农资金全部直接下拨到省,由地方统筹使用。这项改革取得经验后,不仅要在全国推广,其他方面也要借鉴其做法,把一些不适合中央部门管理的事权与财权下放。当然,中央该加强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也要加强。要通过改革,健全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逐步理顺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使中央与地方各安其位、各负其责、上下协同,促进政府治理整体效能的最大化。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8.23
第三篇:十八届三中全会-财税金融[范文模版]
深入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厘清财税金融改革发展的新思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是党从治理国家的高度,对新时期财政职能作用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改革内涵,积极谋划推进改革的具体措施,对促进财税金融工作服务彝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合理划分州县事权与支出责任。《决定》强调,要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在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合理划分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上下级政府、不同方向的财力分配主要通过转移支付进行调节。基于当前省对县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力度不断加大,州级财政收入主要靠楚雄卷烟厂和州烟草公司税收收入,增幅空间有限,州级财政调控能力下降,仅能维持相对平稳增长的实际,要按照财力与事权匹配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州县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规范州县事权与支出责任,形成责权明晰、运转高效的财政运行机制。
要抓紧完善财政收支审批决策机制。一是要严格划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深化行政管理、财税、金融、价格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增强市场活力。财政资金重点用于保障政府履职、改善社会民生和公益性基础设施等,对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的项目,所需资金通过市场渠道筹集;需要政府投资引导的项目,建立财政资金投入退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二是要规范制定减收增支政策。各部门出台涉及财政收支的管理规定时,要综合考虑财力与事权的匹配性,不突破财政体制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不涉及越权或变相减免税费等减收增支内容。除国家明确规定外,不应对有关预算支出占财政收入或支出的比重和增幅作要求。
要严格规范财政资金分配管理。一是要加强财政结余结转资金管理。严控结余结转规模,加大对财政结余结转资金的统筹使用,对部门结余资金,在编制下一部门预算时统筹安排;对常年累计结余结转资金规模较大的部门,在编制下一部门预算时,适当压缩部门财政拨款预算。二是要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针对固定专项资金“小、散、多”,预算资金碎片化、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财力保障州委、州政府决定的重大事项,积极改革捆绑或切块下达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同时,加大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专项资金的整合力度,规范专项资金的设立、调整、撤销、执行、绩效评价和监督。积极协调各方既有利益关系,打破行业部门界限,统筹资金资源,削减专项资金项目数量,发挥财政杠杆作用,集中财力办大事。
要不断加快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一是要建立部门绩效预算编审体系。按照“控制为主、绩效引导”的原则,改进项目支出预算编制、评审、绩效目标审核的方法和流程,建立覆盖财政支出全过程的绩效评价机制,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强化部门支出绩效责任和财政监管职责。二是要建立部门绩效自评机制。制定项目支出绩效管理制度和办法,规范财政支出预算管理,坚持“一把手”负责制,组织开展本部门及所属单位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或接受财政部门再评价,查找资金使用管理薄弱环节,制定改进措施,提高管理水平。三是要建立项目实施跟踪机制。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部门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力度,有针对性地选择审核部分财政支出项目,重点选取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广、公共效应明显的重大项目进行财政重点评价,确保部门预算绩效自评结果真实合理。要积极稳妥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各部门作为预算信息公开的主体,要进一步加大部门预决算公开力度,细化公开内容,大力推进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公款出国(境)等“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主动公开预算安排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三农”、保障房等民生支出。要确保公开信息真实完整,公开手段丰富多样,公开渠道畅通有效,积极构建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实现全州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要建立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一是要建立健全债务管理体系。履行好财政统一归口管理职责,科学合理编制债务收支计划,建立科学规范的举债还债机制,极力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二是要完善债务偿还机制。按照“谁举债、谁偿还、谁担责”的原则,明确相关债务单位承担偿还政府性债务的责任。严禁各债务主体随意承诺偿还责任,导致到期未按规定履行偿债义务、逃避债务并倒逼财政形成重大风险等问题。三是要加强债务资金监管。各级财政、审计、发改部门要加强对债务主体的监督,加强稽核检查,实行全过程控制,及时准确掌握债务资金使用情况。要深入推进税制管理改革。一是要继续深入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将改革由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进。二是要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管理,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减税政策,支持小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进一步涵养税源,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要推进依法治税,严格税收征管,做到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维护国家税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一是要转变政府投资管理职能。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的项目外,凡是企业能自行平衡资金来源和落实建设条件的,均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自主建设,政府不再审批。二是要加快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合理界定政府投资领域,坚决退出政府一般竞争性领域投资,全面向民间投资者开放法律法规未禁止的领域,形成多元投资主体格局。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到我州设立分支,鼓励驻楚金融机构到各县增设分支机构和网点。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和资金配置。鼓励企业通过债券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企业上市培育,支持企业到“新三板”挂牌交易,争取保险机构以债权、股权等形式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探索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支持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和融资租赁公司,鼓励民营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创投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和产业基金。三是要完善政府投融资体制机制。维持政府统贷统还贷款融资功能不变,按照“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改革完善州、县市投资公司的体制机制,形成既有多元投资渠道,又有多元开发投资能力的完整投融资主体。四是要健全投融资配套政策。配套完善人事和劳动保障政策,促进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人才交流,引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养和实践经验的投融资人才。配套完善引导扩大民间投资的鼓励政策。严格执行金融业税收优惠和奖励政策。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作者系楚雄州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楚雄州政府金融办主任)
第四篇: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全方位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下,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建立,文化产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文化市场空前繁荣,精品力作大量涌现,文化走出去日益拓展,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实践充分证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途径和必由之路。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创新亦无穷期,文化体制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这“两个全面”的要求,给文化体制改革打开了新的天地、注入了新的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激发文化工作者和全社会文化创造热情,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才能更好地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进程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更好地适应全面深化改革伟大事业中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时代要求,才能更好地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要看到,前一阶段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明显但成果还不稳固,一些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完全破题,文化创新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必须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和要求,拿出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确立新目标、规划路线图、实施新举措,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内在要求,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切实提高文化领域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加快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政府职能,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是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务。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不断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转变政府职能,需要统筹“放”和“管”的关系,做到简政放权和加强监管齐推进、相协调。创新文化行政管理方式,善于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多种管理手段,加快文化立法,加强行业自律,做到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
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国有文化资产是重要的宣传文化资源,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既是政府部门的事情、又是党委的重要工作,既要保证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又要保证文化企业正确导向。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充分考虑宣传文化工作自身特点和管理需求,认真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探索建立主管主办制度与现代企业出资人制度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不动摇,始终确保党对国有文化单位重大事项的决策权、资产配置的控制权、宣传业务的终审权、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
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迅速发展、广泛普及,日益大众化、媒体化,对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提出迫切要求。要创新管理思路,统筹各方力量,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进一步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与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加大依法治网力度,加强对网上有害信息、网络谣言的整治,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使网络空间更加清朗起来。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进一步规范传播秩序。巩固发展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职责,加强舆论引导、规范传播秩序是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的重要任务。要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整合新闻媒体资源,加大国家扶持力度,做强主流媒体,壮大主流声音。适应多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动新闻发布制度化。构建多层次、专业化的新闻发布平台。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加强职业道德和业务知识培训,确保新闻工作者真实准确传播新闻信息,坚决杜绝虚假新闻、新闻敲诈等行为。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文化繁荣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市场,越来越需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必须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打破文化市场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传统格局,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
加快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只是培育合格市场主体的第一步,其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如何,还要看其内部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水平。要以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为目标,继续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深化拓展出版、发行、影视、演艺等领域改革成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切实提高导向把控、资本运作和市场经营能力。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开展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的试点,使国有资本始终保有最大的决策权和控制权。把转企改制与资源整合、结构调整、做大做强结合起来,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使之尽快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允许其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其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引导它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各种形式的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加大财税扶持,缓解融资难题,为其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前提下,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
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是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顺畅运行的基础条件。要重点发展图书、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综合交易平台。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加快建设大型文化流通企业和文化产品物流基地。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创新投融资体制,支持国有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办好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完善文化无形资产评估,健全文化中介机构。
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文化经济政策是文化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具有重要的扶持、激励和引导、调控作用。要对当前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进行延续和规范,对不适应实际需要的政策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探索推动文化经济政策创新,进一步形成文化领域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的机制化。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五年。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改革评奖制度,充分发挥评奖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中的示范、导向和激励作用。加强版权保护,鼓励文化原创,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推出更多文化精品。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标准化、均等化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统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涉及面广、各地情况千差万别,需要加强统筹、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提高效益。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研究和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推动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统筹市、区、街道(社区)和县、乡、村这两个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推动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水平,发挥其最大服务效益。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是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要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明确适合、适应、适当的服务标准,制定和实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做到扩大覆盖、消除盲点、完善服务、改进管理。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行“菜单式”服务,变“我给你接”为“你需我送”,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真正把公共文化服务的选择权和评价权交给群众。按照反弹琵琶的思路,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形成文化服务均等享受、文化发展同步推进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格局。
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要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探索建立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创新运行机制。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引入公共文化服务竞争机制是提高服务效能的内在要求。要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行项目外包和设施委托管理。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建立完善公共文化设施长期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创造便利条件、提供多样化平台。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对外文化交流是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有效手段。要深化政府间文化交流,进一步丰富交流渠道,整合交流平台。要构建人文交流机制,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鼓励代表国家水平的各类学术团体、艺术机构在相应国际组织中发挥建设性作用,鼓励海外侨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创新交流方式,通过教育培训、语言推广、学术交流、研究资助、文体活动、观光考察等,构建交流网络,提高交流效果。
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以贸易和投资形式推动文化走出去,更可持续、效果更好。要积极探索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鼓励其与国外知名文化机构的合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进行战略投资,推动我国文化产品进入海外主流社会。积极探索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运作规律的营销方式,加强国际文化产品交易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充分考虑各国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审美标准,贴近国外受众文化需求和消费习惯,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组织实施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为文化走出去搭建翻译平台、提供翻译资助,使我们的优秀文化产品能够展示出独特魅力。
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升国际舆论话语权,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传播中国声音、塑造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利益的迫切需要。要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加快形成独具中国特色、能与国际交流的对外话语体系。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创新对外宣传传播方法,妥善回应外部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不断增强说服力和认可度。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加强文化领域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的引进和利用工作,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进行文化科技研发,发展服务外包。完善文化领域准入政策,强化文化市场监管,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
文化体制改革既与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相联,又与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密切相关,政治性、政策性很强,涉及领域和范围很广。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把握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干部、党管导向的基本原则,妥善处理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抓紧制定出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保障,推动文化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登上新台阶。
第五篇:十八届三中全会金融体制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各界开始就新华社播发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进行解读,这一原则性《公报》概述了今后十年中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更为详细的改革纲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11月15日公布。
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方面,《决定》在金融领域也多有描述,其中包括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推行注册制发行股票等。《财经》记者对主要金融领域进行采访,以勾勒更为详细的改革举措。
解放金融要素价格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论述包括: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事实上,中国金融改革的内在逻辑就是配合并推进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过利率、汇率等资金要素价格改革优化资金配置。比如,目前为人们诟病颇多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就与管理利率下的“利率双轨制”有关,一方面国有企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占用大量低廉的信贷资源,另一方面,一些急需融资的中小企业却不得不承受高昂的融资成本。再比如,汇率的“低估”将导致国内生产要素向外贸出口部门倾斜,不利于发展内需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金融方面的要素价格改革,将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在利率改革方面,央行已经制定了分三步走的改革方案,并为利率市场化进程设定了近期、近中期和中期目标:近期目标是建立健全自主定价机制、取消贷款利率下限;近中期目标是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能力;中期目标是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使央行形成通过政策利率来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
目前,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在按此稳步推进,近期目标已基本完成,贷款利率下限在年中就已经取消。与此同时,贷款基础利率(LPR)也在近期开始报价运行。在11月中下旬,大额可转让存单又即将推出。一位接近央行内部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央行希望用发展的思路来解决目前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在全局部署的同时,最近上海自贸区在金融方面的改革则可能为新一轮金融改革充当“先行先试”的作用。《财经》记者了解到,上海自贸区的金改实施细则已经制定完毕,其中主要涉及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设立这三个方面。
其中颇引人注目的是资本项目开放在上海自贸区的试点。央行将本着“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原则,把上海自贸区区外境内,做有效的隔断,比如通过FTA账户和基本账户来进行区隔,并设定两种账户之间的年内转账额度。同时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方面也有新的举措。
中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曾对《财经》记者表示,如果能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人民币可兑换的话,将意味着中国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完成。
银行:对民资开放
银行牌照一直是金融领域的核心资源,也并未向民营资本放开,因此,民营资本一直关注银行牌照的解禁问题。《决定》也明确,“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这意味着,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通道将被打开。
7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已就此表态,“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
业内人士评价,《决定》表明,监管层和决策层就民营银行开闸的风险有了共识。此前放开银行设立门槛的消息甫一传出,各路民营资本闻风而动。随之而来的是业内对民营银行经营和风控能力的担心。
“目前的想法是,至少不能为短期逐利投资客们开门。”一位监管层人士分析决策层的意图,进入候选名单的至少是主营业务经营不错,有相当风险承担能力的民营企业。这也契合了此前银监会关于民营银行需“自担风险”的表述。
业内人士认为在地方监管力量薄弱、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下,大批量新增中小金融机构并不现实。预计将会逐步放开,并同时完善风险监管体系。
《决定》也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至少要等到存款保险这张安全网建成以后,才可能放行。”一位地方金融办负责人说,目前银监会已经要求各地方上报候选企业,但正式的遴选工作年内无望产生结果。
证券:注册制将推行
在资本市场层面,中央确定的改革力度将“远超预期”。
11月14日,证监会在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出了明确要求和部署。肖钢指出,《决定》明确了资本市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资本市场将迎来新一轮难得的发展机遇。
《决定》也明确,“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北京大学曹凤岐[微博]教授向《财经》记者表示,发审权下放是发行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未来推进股票发行的“注册制”也是一种必然。他分析认为,未来股票发行的“注册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至少需要三年到四年时间。初期可考虑将再融资审核权下放到交易所,因为主板公司更为成熟稳定,信息披露的质量更高,对其再融资审核权下放可以先行先试。另外,也可积极尝试“储架发行”、“存量发售”等工具性制度,为IPO发审权下放打好基础。
一位投行人士表示,即使未来新股发行实行“注册制”,但不表示“不审”,从国外市场看,新股发行也需要“聆讯”等一系列审核过程。注册制的核心问题是弱化盈利能力的要求,并对披露信息的内容会更加严格。
长远看,注册制改革有利于增加资本市场的供应,发行价格估值更进一步下移,更加有利于投资者。同时,还强化了券商、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的责任。
上述人士表示,关键是相关监督流程和法律配套措施要跟上,包括证券法律的修改、集体诉讼的流程,如果这些后期配套措施无法跟上,那么推行注册制就是一个悲剧。
《证券法》的修改已经正式纳入2014年的证监会规划当中,成为明年工作的重点内容,这将为推行“注册制”等根本性改革扫清障碍。
保险:完善经济补偿机制
在新的金融市场体系和新的金融市场竞争格局中,如何确立市场定位,发挥比较优势,需要保险业向纵深推进市场化改革。
11月13日,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保监会全体党员干部大会上透露,保监会要研究制定保险业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总体方案,对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全面推进保险业各项改革。
《决定》中提到,“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发展普惠金融。”
一位接近保监会的人士表示,保险监管部门在未来的改革将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巨灾保险、农业保险、健康保险和养老保险。而保监会拟制定的总体方案中,将涵盖这四大板块的改革思路、具体部署和落实措施等内容。而上述内容在《决定》中均有涉及。
此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已对保险业开展养老产业和健康产业赋予极大的政策红利。据了解,养老险方面的配套措施有望于明年出台。
《财经》记者从有关渠道获悉,保监会已成立了相应的工作小组,与相关部委召开了部际协调会,相关的分工和具体细化工作已在推进之中。
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重点之一——财税改革,将为保险业改革带来政策红利。据了解,业内呼吁多时的健康险税优惠政策,有望获得实质性推进。
当前保险业痼疾难改的一大症结,恰恰在于市场化不足。项俊波说,要把投资权、定价权和经营自主权交给市场主体,监管归于监管,市场归于市场。
在“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监管思路下,旨在简政放权的市场化改革由此启动。2012年,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序幕拉开。今年8月,开启了定价机制的市场化改革。
市场化改革正在进入深水区。项俊波表示,寿险费率改革政策将继续落实,商业车险条款费率市场化改革和交强险改革亦将推进。
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方面,保监会将按照“抓大放小”的思路,推行资金运用比例监管改革,建立以保险资产分类为基础、多层次的动态比例监管体系。
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的总体改革思路则是:有“放”有“管”,“放”指的是保险牌照资源的有效配置,“管”则在于健全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明确市场准入的标准和程序,问题严重、风险集中暴露的保险机构则研究如何退出市场。
随着改革深入推进和保险业发展形势的变化,相关法律制度还需要因之而变。《财经》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保监会明年拟启动《保险法》的第三次修订。
据了解,保监会明年将开展修法的可行性研究和立项讨论等事宜。自2009年以来保险业新的变化,有望作为修订内容予以体现。
【作者:《财经》记者由曦俞燕刘文君董欲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