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的启示 以北京农商行违规放贷为例
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的启示
——以北京农商行违规放贷为例
标题:北京农商行被骗7.08亿,8银行干部受贿近千万 【案例简介】
2010年8月23日上午,北京华鼎信用担保公司董事长胡毅涉嫌骗贷案在市二中院开庭审理,8名为骗贷“放水”的银行干部一同受审。检方指控,北京农村商业银行CBD支行、十八里店支行、大郊亭支行的行长、副行长等人在这起骗贷案中收受贿赂近千万元。
现年30岁的胡毅早年经营过房地产,后来开办了华鼎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从事个人房贷的信用担保业务。时间长了,他也找到了银行信贷的漏洞,曾以虚假按揭在一家全国性银行的北京分理处骗贷。2007年前后,胡毅开始重点攻关北京农村商业银行。
胡毅很快和北京农商行的一位高管搭上了关系,并由此结识了北京农商行CBD支行行长田军、行长助理刘利华、授信审批部经理闫雪松、副经理张嘉。
胡毅在案发后供述自己骗贷的初衷是,他运作过司法拍卖项目,但苦于没有足够资金,所以想用骗来的贷款参加司法拍卖,竞拍地产项目后再加价卖出,最后将贷款还给银行,如此实现“空手套白狼”。
恰巧,北京农商行此时开始“试水”房贷业务,正在寻找合作伙伴,没想到刚开张就撞上了胡毅这个巨骗。
领会行长心思送上宝马轿车
为成功骗贷,胡毅不惜本钱拉拢CBD支行行长田军。一次聊天时,田军说他看中宝马的某款车型,可在北京“没看到有卖的”,让胡毅帮着扫听扫听。胡毅心领神会,没过几天就把这款宝马车买来送给了田军。
利用旧客户信息申请多笔贷款
CBD支行是北京农商行一级支行,下辖大郊亭支行和十八里店支行等4个支行。田军安排胡毅在大郊亭支行办理按揭业务,将胡毅介绍给了大郊亭支行行长孙建华、副行长李欢。银行按揭有严格的业务流程,其中的面签环节要求放贷员必须与房屋买卖双方见面,查实之后才可放贷。但田军等人以督促下级银行开展房贷业务为名,一再催促大郊亭支行尽快向胡毅放贷,所以华鼎公司的按揭业务竟然可以做到免面签。
即使如此,胡毅仍嫌大郊亭支行手续繁琐,他和大郊亭支行只做了40笔左右房贷后,就转向CBD支行下辖的另一个支行——十八里店支行。
在十八里店支行,行长朱立国、副行长史振勇对胡毅大开绿灯,甚至还派银行员工上门提供“房贷服务”,数亿虚假贷款的发放畅行无阻。“大家知道胡毅是上级行领导认识的关系户,贷款审查就不是那么严格了。其实只要放贷员一个电话,就能发现二手房交易的买卖双方其实都是假的。”公诉人说。
据检方指控,胡毅及其前妻李京晶于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间,指使下属,虚构二手房交易的事实,采取冒用借款人员身份与银行签订《借款合同》、《抵押合同》、《保证合同》等方法,从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大郊亭支行、十八里店支行骗取贷款250余笔,共计人民币4.47亿余元。
拿钱砸干部,上下通吃
胡毅之所以能成功骗贷,在于他拿钱砸人的手段,一条线上的人,他从上面开始砸,一直砸到底。重金面前,本应司职信贷安全的银行干部却成了骗贷者的保护伞。
据公诉人介绍,对于负责信贷的银行干部,胡毅平日安排吃饭宴请、洗浴桑拿拉关系,逢年过节还要送购物卡、现金。在这些银行管理者眼中,年纪轻轻的胡毅俨然就是有实力有人脉的大老板,一开口就能带来上亿元的房贷业务,双方就此达成了“‘胡总’吃肉,我们喝汤”的默契。
检方指控,从2008年至2009年2月案发,田军收受了胡毅给予的人民币360万元以及轿车2部、手表5块、玉石及象牙雕件等价值350余万元的物品,款物合计人民币710万余元。
胡毅还以信贷审批为脉络,将银行上上下下掌管此事的干部统统拉下了水。检方认定,胡毅向CBD支行行长助理刘利华行贿价值5万余元的金饰品、手机等物品,向授信审批部副经理张嘉行贿人民币30万元、港币100万元,向十八里店支行行长朱立国行贿人民币10万元和笔记本电脑1台,向十八里店支行副行长史振勇行贿107万余元款物,向大郊亭支行行长孙建华行贿港币10万元和手表1块,向大郊亭支行副行长李欢行贿港币5万元。
据公诉人介绍,骗贷过程也露过马脚:两名被盗用身份资料的“购房人”意外发现了自己名下的莫名按揭,农商行总行获悉后曾指示调查,却被田军等人敷衍塞责。
贷款无力偿还,高管仍心存侥幸
2008年底,十八里店支行遭遇房贷审计,田军等人这时才得知胡毅已无力偿还房贷按揭,一旦断供,假按揭之事必然引爆。为堵假按揭的窟窿,田军等人又想到了另一种从银行“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小企业贷款。
小企业贷款是银行对生产经营稳定、产品需求成熟、销售渠道可靠、具备一定信用的小企业客户发放贷款。但在田军等人的指点下,胡毅从“执照贩子”那里买来40余家无真实经营背景公司的营业执照、企业公章等全套手续,再以这些空壳公司在十八里店支行骗取小企业贷款。
据检方指控,胡毅骗贷45笔,共计人民币2.61亿余元。按照几名被告人的如意算盘,他们准备以小企业贷款的资金填补假按揭的窟窿,并预谋在小企业贷款1年之后,以小企业破产和清理不良资产等方式,使数亿元欠贷无疾而终!然而,这个看似天衣无缝的“局”,最终竟毁在了一枚公章上。
一枚公章戳破骗局
2009年2月27日,胡毅前妻李京晶为支取其中一家空壳公司的贷款,前往农商行营业部办理信贷卡。细心的银行柜员发现,这家成立1年有余的贷款企业,公章竟然是新的,根本没有沾过印泥,银行详查发现贷款支取账户竟牵扯多笔小企业贷款,于是报警。面对闻讯赶来的民警,李京晶供出了这起7个亿的骗贷大案。
得到李京晶被抓的消息,胡毅连夜逃到了天津,此后他让手下每天换一家酒店为他开房,却仍于一周之后落网。【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不断加快,银行经营规模和交易范围不断扩大,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问题也日益凸现。近几年,银行业由操作风险引起的大案要案频频发生,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了银行的社会形象。巴塞尔监管委员会在2004年正式发布的《新资本协议》中把操作风险纳入管理框架内,对银行业操作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尽管导致操作风险的风险因子有很多,但我认为从众多的案例中可以看到,人的因素往往是最重要、影响最大的。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每项业务的开展都要层层审批,但对于那些手握重权的银行高管来说,利用职务便利谋私利,收受贿赂而违规发放贷款并不是一件难事,所谓的风险控制制度在权利集中的银行高管中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也值得人们思考。上面的案例对我有以下几点启发:
1、我国银行工作人员的素质和道德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有待加强。正直诚信,遵守最起码的职业操守是对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在追求利润和各种盈利指标面前,银行往往忽视了最起码的道德教育,变相的诱导员工树立业绩至上的工作理念。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由于手握重权,责任感不强,再加上不能抵制诱惑,往往在金钱面前失去了理智,利用手中的权利为他人谋私,我自己谋利。银行应该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除了考核他们的业务能力以外,也应注重考察他们的道德素质。对于高级管理人员,银行更应该对其权利加以限制,避免他们由银行的管理人员成为像私营企业一样的老板。
2、银行各部门的风险意识淡薄,基层工作人员往往看领导的眼色行事,对本可以避免的失误和不该造成的损失视而不见,唯领导是从,丧失基本的工作原则。上述案例中,在面签环节要求放贷员必须与房屋买卖双方见面,查实之后才可放贷,但由于胡毅等人是领导的“关系户”,信贷员则没有过多防范。一是怕耽误了放贷的时间而得罪领导,二是误认为这些贷款项目是领导批准的,以为不会出什么差错。其实,如果这些信贷员有一点风险意识,稍微留点心,只要一个电话,就能发现二手房交易的买卖双方其实都是假的。银行的工作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风险控制意识,对于任何业务都不应该丧失原则,简化程序,对于那些领导“特别关照”的业务,也应该仔细审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防微杜渐。
3、银行高管利用职务便利收受贿赂等腐败问题已日益突出,金钱交易成为诱使银行工作人员违规操作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贷款问题上,很多不具贷款资格的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贷款,用金钱或者高价值的汽车、房产等贿赂银行高管,希望可以“大开绿灯”。而这些高管手握大权,弄虚作假,违规放贷也不是一件难事,最终的结果是贷款不能及时收回或者无法收回,不仅使自己身败名裂,更使得银行遭受重大损失。因此,为了防范此类风险,必须对高管的权利加以限制,同时提高基层风险控制人员的独立性,由粗心大意、简化程序而造成的损失首先追究业务经办人员的责任,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同时,银行应该推行高级管理人员的财产公示制度,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这就能在一点程度上减少金钱交易等腐败行为。
4、操作风险大多集中在基层分支机构,北京农商行的违法放贷案件是由高级管理人员的腐败、基层工作人员的疏忽和风险控制不力等因素造成,其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贪婪和腐败是罪魁祸首。我国在操作风险的管理上往往重视基层工作人员管理,而忽视了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对高管的工作缺乏进行日常的检查,但由于高层管理人员掌握着人力、财力、物力等大权,由其引发的操作风险特别是内外勾结情形的危害性要远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为了防范风险的发生,银行应该加强内部控制文化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使员工树立风险意识,明确自身的责任感。同时,更应该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提高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独立性,加强对业务开展前的调查和开展后的持续关注,全面防范风险的发生。国外银行一般会在基层分支机构设置风险经理一职,负责总行风险管理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这是值得国内银行借鉴的一种做法。
第二篇: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给我国的启示---以英国为例
论文题目: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给我国的启示---以英国为例
内容摘要:西欧国家的福利制度举世闻名,英国作为西欧福利国家的典型代表,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高水平普惠型社会福利。我国在社会转型加速期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应从中应汲取经验教训,从而实现社会福利制度的顺利转型。
关 键 词:西欧、社会福利制度、英国、启示
一、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
西欧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体系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其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其后各国开始建立和发展现代的社会救助制度,此后逐步建立和发展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保障相关服务体系,从而使得主要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体系逐步走向完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是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核心内容。这一时期,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问题在西方国家都已经出现,一些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到要求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地步。
社会问题原因与性质的变化决定了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根本性质与目标的变化,传统社会救助制度与措施无法有效解决全面出现的失业、贫困、老年、健康和住房等问题。新的社会发展时期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这种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目的不再是消极被动地对贫困者提供有限救济,而应是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预防贫困,于是,一种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即社会保险制度在西方国家应运而生。这种社会保险制度的目的不再是对贫困结果的救济,而是通过国家实施的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防止社会成员由于个人无法控制的原因而导致贫困,这是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根本性质的变化。
虽然社会保险制度在19世纪末的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但社会保险制度真正开始在西方国家普遍出现却是在20世纪初。在整个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伤保险是在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的社会保险制度项目,养老金制度、健康保险制度与生育保险制度是在西方国家比较普遍出现的社会保险制度项目,而失业保险制度则是在西方国家尚未普遍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项目,仅在英国、法国等少数几个西欧国家开始出现。西方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在不同保险项目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差别,反映出主要社会问题在不同西方国家严重程度的差异性,也反映出西方国家社会对主要社会问题认识程度的差异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通过社会保险立法建立了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事故保险等制度,这些新型社会保险制度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然而,社会保险制度只是针对具有一定收入水平者的社会保障制度,那些没有收入来源或收入达不到一定水平者无法参加社会保险制度,一些人虽然参加了社会保险制度,但或因为尚未达到规定的领取某种社会保险津贴的资格,或因为领取某种社会保险津贴的资格已经失去,因而无法领取或者继续领取社会保险津贴,他们往往又是最需要得到帮助的社会群体。于是,在社会保险制度之外还必须建立其他补充性社会保障制度。1870年,德国颁布帝国济贫法,建立救济制度。1904年,法国建立儿童救济制度。1905年,法国又建立了老年救济制度。1913年,法国还建立孕妇救济制度,这些制度与经过改革后的传统济贫法制度成为重要的官方社会救助制度,并构成这一时期西方国家新型社会保险制度的必要补充。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西方国家在加快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相关的社会救助制度在主要西方国家开始出现。1918年,德国开始实施失业救济制度,英国颁布产妇和儿童福利法,建立母婴保健制度,并实行军人失业补贴制度。1919年,德国实施由国家承担责任的伤兵救助,英国颁布战争年金法,为参战士兵提供特殊的年金。1920年,德国颁布福利法和健康严重受损者法,英国开始对50岁以上盲人提供养老金。1924年,德国颁布关于救济义务的条例和关于公共救济的前提、方式和程度的原则,确立了公共救济制度。1932年,法国实施家庭补贴制度。1935年,德国开始实施家庭补贴制度,英国也实施失业救济法。1939年,法国颁布家庭法典,建立家庭补贴制度。显然,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不仅西方国家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完善,社会救助与家庭补贴制度等也开始逐步
建立,西方主要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体系正在走向完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相关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西方主要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体系建设的重点是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建立。1945年,英国颁布《家庭补贴法》,建立家庭补贴制度。1946年,英国又颁布《国民保健法》,实施国民保健福利制度,法国的《家庭补贴法》将家庭补贴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全体人口。1948年,英国颁布《国民救助法》,正式建立起国民救助制度。1951年,法国颁布《失业救助法》,建立失业救助制度,1952年,英国颁布《家庭补贴和国民保险法》,提高家庭补贴的标准。1954年,德国颁布新的《家庭补贴法》,完善家庭补贴制度。
20世纪中期至今,主要西方国家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保障相关服务进一步发展,主要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体系进一步走向完善。
二、当代英国社会福利制度概况
英国于1945年建立起“福利国家”。之后社会福利制度不断调整和修订,目前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和水平,主要有国民保险、国民保健、个人社会福利、住房和教育等5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一)国民保险。国民保险法规定了一个由多种津贴和补助金构成的综合性社会保险制度。津贴和补助分成缴费性的和非缴费性的两类。领取缴费性津贴的条件是领取人按周缴纳保险费,且须缴足一定期限,大部分津贴属于此类。非缴费性津贴根据特殊需要发放。国民保险费分四类,即由雇主和雇员分别缴纳、小商人缴纳、有收入但未就业者缴纳及独立职业者缴纳构成。目前各种津贴和补助约有40多种,按领取对象主要分为:母婴(产妇津贴、生育补助、儿童津贴、儿童特别津贴、儿童监护津贴)、寡妇(寡妇津贴、寡母津贴、寡妇抚恤金)、患病者与伤残者(疾病津贴、病残抚恤金、护理及伤残津贴)、失业者、退休者(退休金、养老金和高龄补助)、死亡者、有特殊困难者(战争抚恤金、低收入家庭补助津贴、社会补助金)。
(二)国民保健。国民保健法规定:英国人都可享受免费医疗,牙科手术、视力检查和配眼镜除外;病人只付处方费,产妇、哺乳期妇女、儿童、退休者、医疗事故造成的病人、战争或因公伤残津贴领取者及低收入家庭除外。
国民保健法的实施由政府卫生部负责。全国各地分设100多个地区卫生管理局和委员会,负责管理国民保健的具体实施。每个区设有一个总医院,并设有普通医院、诊所、卫生中心及各类专科医院。
国民保健系统规定由各科医师、护士对老人、伤残及精神病患者提供治疗,免费提供辅助医疗手段、取暖设备。该系统的服务还包括对学校、家庭和环境卫生,食品、药物安全,防疫,戒毒,堕胎及医务人员培训等问题进行监督管理。国民保健全部费用的88%由政府征税来支付,其余的由国民保险费、处方费及其他收费项目收入支付。
(三)个人社会福利。包括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志愿者组织针对具有特殊困难的居民所提供的各种福利设施和各类服务,如为失去工作和劳动能力的人提供适合他们生活、活动的住房和服务;对精神病患者登门治疗,处理相应的社会问题;当局对建造儿童设施提供方便和给予支持,国家照管17岁以下、无人赡养或监护的孩子;政府部门和社会志愿者组织为老人及有困难的家庭提供生活、娱乐服务。
(四)住房。对低收入家庭,政府发给住房津贴;对于第一次购买住房的低收入家庭,政府给予额外津贴和其他优惠条件。此外,政府重视为老年人和病人提供特殊住房,使其方便和安全。
地方当局所拥有的住房优先接纳居住条件较差的房客。为防止私人房屋出租者向租赁者索取高额租金,政府制定了限制措施,主要有控制房租、调整房租和由负责租金事务的专门
法庭确定固定房租。
居民除以个人收入或存款购房外,还可通过房屋互助协会、保险公司、地方当局和银行等途径贷款购房或建房。房屋互助协会发放的抵押贷款所占的比例最大,该协会本身并不建造住房,而是以贷款者所购买的住房作为抵押品发放贷款,贷款期一般为20-25年(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延至30-35年),贷款者按月归还本金利息。
(五)教育 政府教育基金资助大部分学生(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接受免费教育。免费生除了免缴学费外,书本和其他学习用具也都免费。教育当局向聋哑、低能儿童等特殊学校的学生和其他公立学校7岁以下的学生免费供应牛奶,每日每人1/3品脱(合英制0.19升),如因健康原因,可以免费供应到11岁。公立学校普遍设有食堂,有些学校还提供交通工具。高等教育中,90%的大学生可以获得政府津贴。
三、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利弊
英国的福利制度对英国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一)积极作用
1、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英国在二战后率先颁布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法案,向人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社会福利,一定程度上抚平了人民受到的严重战争创伤,对稳定战后混乱的社会秩序,起到积极作用。广泛的社会福利措施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最低生活需要和社会需要,这对长时期地保持相对稳定的社会局势也有颇大的作用。
2、推动了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几十年来,社会保障措施保证了大批生活有困难的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目前平均每1000人拥有8名医生,9张病床。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健康水平和工作能力,而资本家也视福利制度是提高生产效率、追求利润的投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中小学教育体系,使英国大学从战后的20多所增加到目前的48所,并使大量的工人家庭子女也能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90年代以来,英国大学在校学生一直在35万左右,每年培养出约10万大学毕业生。这促进了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3、缩小了贫富地区的差距。由于英国中央政府每年大量拨款(1993-1994财政为974亿英镑,占政府总支出的39.8%)用于公共保健、社会保险等福利体制,有力地缩小了威尔士、苏格兰,特别是北爱尔兰与英格兰的贫富差距。
(二)消极影响
⒈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日益成为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据官方《国民收入与支出》统计,1951-1982年社会福利支付增长2.7倍,而国内生产总值只增长近1倍,同期社会福利支付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4.4%跃升为29.4%。社会福利费用的来源,一半由企业和个人所缴纳的国民保险基金提供,其余由政府财政拨款。此外,政府还要承担国民保健,对个人的社会服务、教育和住房等费用。社会福利庞大的支付成为导致经常性财政赤字的最重要因素。⒉社会福利制度带来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一方面,福利措施平均化,助长了一些人对国家的依赖思想,不去依靠自己的努力,而是坐享社会福利。有的失业者认为领取失业津贴可不纳税,还可从事逃避税收的“地下经济”,收入并不比低工资职工少。因此,寻找工作的动力有所减弱。有些人不愿从事超过一定纳税界限的工作,以免多纳税,又不能从社会福利津贴中得到相应的补偿。另一方面,福利制度也无力解决社会贫富悬殊问题。
⒊福利问题成为英国党派斗争的焦点之一。英国的保守党和工党为了在竞选中取得选民的支持,纷纷向选民许诺各种社会福利,工党主张社会福利“普遍化”;保守党则主张实施“有选择性的”社会福利。随着经济的严重滞胀,两党在社会福利问题上的争吵也会日益激烈。
此外,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福利制度越来越成为福利国家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
系的桎梏。英国经济增长缓慢,与美日等的差距越拉越大。如何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而每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相当比重的社会福利开支无疑成为解决问题的入口。
四、西欧社会福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一般认为,福利国家模式的社会福利体系最主要特征是它的普惠性。由于奉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福利照顾,这些国家因此获得了“福利天堂”的美誉,又因此而背负着沉重的福利负担。为此我认为,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过程中,应积极借鉴福利国家的有益经验,主要包括:
1、社会福利制度的“普遍主义原则”。“普遍主义”运用于社会福利制度领域意指建设覆盖全部人口的福利模式,这是欧洲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石。事实上“普遍主义原则”彰显的是实行福利的社会责任和公民权利。福利国家设立的“从摇篮到坟墓”的国家制度,充分彰显了国家对公民的责任。
2、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要适时建立。西方国家选择在二战结束后建立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主要是基于当时社会需求、政治需求和道德需求的迫切。首先是社会需求。战后西方各国经济凋敝,民众生活极端困难.急需建立普惠型社会福利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其次是政治需求。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民众将政府是否为民众提供社会福利作为考察其政权合法性的物质前提。各国政府意识到许多社会矛盾可以通过社会福利制度缓解,同时也依赖民众的选票实现政党的执政地位。第三是道德需要。二战后,西方各国社会公平正义与促进共享发展成果的价值取向得到确立。
3、社会福利管理的法制化与规范化。福利国家在建设进程中以统一立法、统一管理为主线,建立了一套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用法制的刚性确保福利目标的实现。这种具有普惠性质的社会福利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为福利国家赢得了殊荣。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福利国家却频发“福利病”,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缺乏柔性机制,福利政策与国情和经济水平日益不适,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2)福利国家的“父爱主义”,造成国家大包大揽。欧洲国家借助国家力量对经济实行干预和调节,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福利制度几乎把人都包下来,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逐渐推向了顶峰。国家越俎代庖,致使社会福利陷入尴尬的境界。这一形式的“父爱主义”为了实现福利平均化,导致不愿意工作的懒汉越来越多,造成了一批寄生于该制度的“食利者”阶层,这批“食利者”的存在,不仅破坏了福利制度建设的初衷。而且造成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鉴于西欧福利国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我认为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欧洲的模式也不宜用来照搬。但用什么样的福利模式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有什么样的福利水平也绝非首要,更重要的是有没有这样的政策目标,并为之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持续发展。
五、参考文献
1、《社会保障研究》2013年第1卷(总第17卷)作者:丁建定 杨泽
2、林闽钢.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孙健夫.张士军.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借鉴与创新[J].甘肃社会科学,2002(5):55—57.
第三篇:以阿里巴巴为例解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以阿里巴巴为例解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摘 要】19世纪晚期洋务运动的失败,20世纪30年代美国爆发的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世界金融风暴,这一系列经济问题,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就是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首先从选题背景入手,并简单分析了国内外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然后再明确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涵义,细致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接着以阿里巴巴公司为例,并以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阿里巴巴对于集团存在的内控与风险的些许问题以及采取的解决方法,并阐述对其他上市公司具有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阿里巴巴;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密切相关的。企业的生存,必须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结合才能稳定发展,二者存在着相同之处:
首先,二者都要求“企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其他人共同实施”,这说明了企业在实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过程中,明确了参与主体,更主要的是要求全员参与,参与的角色与职责权限基本相同,且职责分工明确有序,规范具体,达到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对企业所有员工要立足长远、顾全大局的要求,一丝不苟地完成活动的全过程。
第二,二者都受内部环境的影响。内部环境中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层主管的职业能力与行为规范都影响着企业员工的管控意识,其中内部环境的组织结构,是内部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同时企业风险识别深受其影响。
第三,二者都是一个过程,确切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们的文件,制度的制定不仅仅是以书面形式罗列在那里,它不仅要企业的每一位员工熟记于心,还必须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融会贯通,比如风险识别,它是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潜在的不确定因素,因此一定要随时谨慎识别风险带来的后果和可能性,并针对风险和具体情况提出应对策略。
第四,二者都要求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积极应对风险,在企业面临风险时,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建立预防风险机制,且在风险到达之前,都明确了风险管理中执行人员的责任,以及在补救中的措施和重点关注的内容,为的就是在企业面临风险时,各项管理活动可以得到有效的管理控制。
第五,二者都需要运用多门学科的技术方法,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比如,压力测试,蒙特卡罗分析、统计抽样、非统计抽样、跟单测试等,是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专业技术方法,它们都是把管理学、经济学、审计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学科集成一体的边缘学科,然后在实际工作中综合借鉴,分析总结出的技术方法。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管理控制活动,而风险往往是在交易或组织创新时形成的,所以二者往往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第一,风险管理的范围比内部控制大,风险管理目标包含了风险目标,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制定、对风险评估方法使用选择,严格管理人员的聘用、财务的预算管理和其他事项的行政管理,主要针对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的风险;而内部控制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内部环境而制定的风险管理措施。
第二,二者的目标构成不同,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合法性目标、资产保全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战略目标;而风险管理目标则包括经营、合规性、财产保全以及财务报告目标。其中内部控制的报告目标,既包括对外的非财务其他经营的活动信息,也包括对内的信息和对外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目的在于保证报告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而风险管理中的财务报告,只是单单涉及对外财务报告的信息,目的只是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第三,二者的目的不同,其中风险管理是为了提高所有员工的风险意识,促进员工及时预测风险的能力,客观正确地对这些风险作出评估,应对风险,通过有效地管理方法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而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实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措施,属于企业的管理职能。
第四,二者为股东和利益相关者产生效益的方式不同,内部控制是在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情况下的风险防控措施,规避风险,保护其利益,最大程度地避免损失;企业风险管理是融入于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与组织的经营活动中,使管理者在面对风险的可能性时,能够正确识别、评估和规避风险,这表明了风险管理不仅要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和预防一切风险,还要积极主动为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
第五,二者构成的要素不同,内部控制涵盖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而风险管理是在此基础上新增加了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反应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不仅丰富和完善了风险管理内容,还体现了风险组合观,及时识别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
第六,二者作用的内容上有所不同,企业内部控制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并且对其负责,同时还要避免信息失真,尤其是财务上的信息作假现象;企业风险管理则是要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和规划,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对损害企业利益的因素具有预见性,使企业的发展与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避免企业风险的发生。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以阿里巴巴为例
(一)阿里巴巴集团概况
阿里巴巴集团为全球领先的B2B电子商务公司,它的总部设在杭州,在中国四十多个城市设有销售中心,此外在美国、欧洲,港澳也设有办事处,自1999年成立以来,阿里巴巴茁壮成长,现已拥有阿里巴巴B2B公司、淘宝网、支付宝、雅虎口碑、阿里软件五家子公司,员工数量从最初的18人发展到如今15000人以上,阿里巴巴集团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它的目标是培育开放、协同、繁荣的电子商务圈。阿里巴巴是个非常成功的上市公司,想必已经拥有了一套很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前几年发生的些许内控与风险的问题,还是揭露了阿里巴巴内控的不足,面临着风险问题,阿里巴巴从容地对问题进行了解决,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阿里巴巴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08年美国金融风暴的到来,使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频临破产,甚至倒闭,当然阿里巴巴也深陷其中,特别是阿里巴巴在美国的分机构,面临着市场环境的风险,第二,在2011年发生的欺诈事件时,发现在新增的客户中,有极少部分有涉嫌欺诈,在年底时,阿里巴巴旗下的聚划算也发生了一些内部腐败的问题。
第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钟爱在网上购物,阿里巴巴的全资子公司淘宝,更是大多数消费者选择的购物天堂,淘宝网拥有全球最前沿的消费者购物网站,产品丰富,应有尽有,任意选购,这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方便,还节省了去实体店挑选的时间,但是,由于商品太多,也存在着某部分商品存在假冒或高仿的问题。
第四,随着阿里巴巴越做越大,在2012年,阿里巴巴的人数已接近25000人,在扩张时期,阿里在一年内曾增加了7000多名员工,由于员工人数的不断增加,价值观有些时候覆盖不到新员工,也有可能对阿里的价值观稀释,新员工可能会对价值观问题产生怀疑。
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解决措施
对于阿里巴巴存在的内部控制与风险问题,阿里巴巴在事后也逐一实行了解决的措施,使得阿里巴巴渡过了风险。
(一)推行低价出口通政策
面对市场经济环境的风险,阿里巴巴推行低价出口通政策。阿里巴巴B2B在07年11月的华丽上市,将注定此次事件是中国互联网2007最具影响力和最重要的事件,这对于马云和阿里巴巴来说,是多么骄傲的事情,阿里巴巴的主要盈利模式是通过会员服务、开展企业信用验证、关键字竞争搜素;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出现时,华尔街金融风暴越演越烈,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出现了衰退,当然,中国也不例外,很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破产。作为中国上市公司的巨头,股票也跌到了最低点,面对市场环境的风险,阿里巴巴推行低价出口通政策,推出了一款低价产品,该产品在推出时的价格和此前在中国供应商的产品价格相差3.02万元,当然,由于这项政策的推出,阿里巴巴的财务指标并没有下降多少(见表3),07到09年,这三年的净利润率分别是44.75%,40.15%,27.69%,大概在35%的平均利润率上下波动,影响比较小,在这期间,无论是国际上还是中国的注册用户和商铺的数量都是平稳增加,可以看出,阿里巴巴平安地渡过了金融危机。
(二)严格审查流程
对于11年的欺诈问题,阿里巴巴开展独立的审查工作,发现引起欺诈的原因是某些销售人员串通,因此,为了严格审查供应商的资质,从源头上防止欺诈的产生,阿里巴巴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流程(如图1),该流程通过企业的认证和个人身份的认证,按照严格标准,层层把关,重复审核,对于提供虚假资料的供应商和个人,一律拒绝申请并退款。
(三)完善薪酬制度
腐败问题无论是对于国家或单位还是企业,都是有可能存在的,更何况是对于阿里巴巴这家成功的大公司,在11年年底旗下聚划算部门确实发生了腐败现象,第二年3月,阿里巴巴采取了自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整改措施,强制性要求员工转岗,以及公司旗下的每个部门每年员工的净增长量在200名以内,此外,廉政部的负责人蒋芳也表示,在公司的一路学习中,他走访了日本,新加坡以及其他国家,听到对于员工最多的建议是“高薪养廉”,阿里集团内部也经过讨论并根据其他国家的做法,考虑本土情境,完善薪酬制度,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既满足了员工短期生活费,那么随着员工级别越高,工资也会上涨;不过分强调个人的考核与激励,避免员工间的协作受到影响,引入长期激励机制,同时,培养员工在公司的幸福感也是最为关键的。
(四)采取严厉的打假措施
首先,对于买到假货的买家,可以向阿里巴巴投诉,阿里巴巴会自动收集信息并且处理问题,当自动控制起不到作用时,阿里巴巴控制部门将会进行人工协调,一系列流程(如图2)。再者,在集团兼任首席风险官的邵晓峰,他用发现假货的计算机系统,对于价格低的可疑的,产品说明属性存在差错的以及照片质量差进行标记,随后,再对可疑的产品进行调查,再决定是否下架,另外,阿里巴巴更加加强了与警方的合作,以追查制假产品和售卖伪劣产品,目前也有两名警方人员在阿里总部,携手合作,与公司共同开发软件,确定假货的来源,进一步从源头上打击造假行为,删除假货数量,对假货实行零容忍政策。
(五)加强企业文化制度,增加对价值观的认识
被定义为“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敬业”的价值观对于阿里巴巴是非常重要的,马云也一直把“价值观”一词挂在嘴边,并把该公司的价值观命名为“六脉神剑”。它的作用表现在,一是引导战略的制定方向,二是跟着使命走,让经营管理向价值观的方向发展,但由于近年来新员工的增长,价值观覆盖不全,使得价值观被稀释,但这主要是对于新员工,在阿里巴巴意识到这一问题后,高层便开始主动引导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形成,实施一整套更严格的招聘、培训和考核制度,聘用新员工时,主要是看他们是否具有诚信原则,是否具有共同梦想、并能够接受集团的使命和愿景,快速融入企业的大家庭中来,随后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训,并在考核中加入企业文化与企业价值观的内容,考核不过关者便有可能被辞退。同时阿里巴巴提供了一系列的企业文化培训,还邀请大自然协会的干事,对集团中层的主管及员工普及内部失控与风险的知识,让集团中的每一位成员意识到价值观的重要性。马云也常把“价值观”作为公众场合演讲的中心主题,着力宣扬阿里巴巴共同创业的价值主张。
四、结论
本文先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出发,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现了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还有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接着是对阿里巴巴的内控与风险缺陷进行的粗浅的分析,并且把阿里巴巴对于风险的管控措施罗列出来,进行细致分析,也希望通过对阿里巴巴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分析,对我国企业其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具有一定参考作用,当然,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其他上市公司,想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管理系统,就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来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赵淑静.基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5,(第24期).[2]邓蔚.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与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第31期).[3]彭宇宁.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J].经济视野,2014,(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