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竺:“十二五”深化医改需突破八个关键问题
陈竺:“十二五”深化医改需突破八个关键问题
2012年01月05日 14: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月5日电 据卫生部网站消息,在1月5日召开的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十二五”期间,深化医改需要进一步突破的八个关键问题。
一是全面取消以药补医,理顺补偿机制。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十二五”医改规划的部署和要求,主动争取政府领导,努力创造条件,落实取消以药补医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医保补偿作用,稳步推进价格改革,争取“十二五”期间在全系统稳妥有序地革除以药补医弊端。今年300个试点县先行推开,力争2013年在县级医院普遍推行,2015年在所有公立医院全面推开。
二是全面推进支付制度改革。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既管新农合又管服务提供的优势,率先推进新农合的支付制度改革。同时,要与医保、物价等其他相关部门协调,抓紧总结各地近年来试点经验,制定实施方案,确定适应不同层次医疗机构、不同类型服务的支付方式,用总额预付、按病种、按服务单元、按人头等支付方式替代按项目付费。要把临床路径与支付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做好费用测算等基础性工作,确保支付制度改革与取消以药补医同步推进。
三是强化新农合的风险保护机制,合理设置管理体制。2012年,政府对新农合的补助将提高到240元,各地区要从新增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建立省级统筹基金,用于重特大疾病保障,并与医疗救助有效衔接,使重特大疾病补偿水平达到90%左右。年底前全面实施儿童白血病等8个病种的大病保障。还要在三分之一左右的统筹地区,将肺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血友病、I型糖尿病、甲亢、唇腭裂等12种疾病纳入保障范围。同时通过实施规范化治疗,做好费用控制。要探索利用商业保险形成多重补充保险机制,分担重特大疾病高额医疗费用。各地要积极协调财政、民政等部门,落实上述任务,最大限度降低参保群众的灾难性医疗支出,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四是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要继续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不断巩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成果。2012年,各地区要对基层综合改革开展一次“回头看”,对各个环节的政策、措施、任务和工作目标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找出薄弱环节,明确未来几年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新机制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要切实巩固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效果,抓住落实投入政策、规范采购供应、严格零差率销售等关键环节,推动基本药物制度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常态化健康有效运行。要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继续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落实对乡村医生的各项政策。“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研究并妥善解决其身份和保障待遇,不断加强培养培训,提高服务能力,确保基层网底不破。五是全面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促进医疗机构良性竞争。“十二五”期间,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医疗服务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将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服务安全、质量、费用等信息进行排序,定期向社会发布。我们要转变管理理念,从维护患者权益的高度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把改革监管方式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措施,推动医疗机构改进服务,形成良性竞争。要贯彻落实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各项政策,新增医疗服务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并在政策和管理上一视同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医疗机构。
六是创新工作方式,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十二五”期间,要创新组织领导方式,借鉴北京、重庆等地做法,以开展健康城市(城镇、社区、乡镇)创建活动作为制度平台和工作抓手,将国民健康政策融入各项社会政策,形成政府牵头、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要创新工作方式,借鉴湖北、山东等地做法,整合管理、服务、技术、资金资源,形成面向群体、面向社区、面向家庭,协调高效的服务团队。要创新服务内容,逐步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群众受益范围。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推广中医药预防适宜技术。要以流入地为主,特别重视并优先解决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均等化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问题。要严格目标管理,进一步完善规范化、精细化的工作标准、技术规范、服务流程,强化绩效考核,把考核结果与经费投入和个人奖惩挂钩。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为实现“健康中国2020”打下坚实基础。
七是全面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十二五”期间,要在总结过去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制度、全面推进。要统一药品采购平台、统一采购办法,实行质量优先、招采合一、量价挂钩。要逐步将耗材、设备采购纳入集中招标采购范围。对部分专利药、高值耗材、大型设备探索面向国内外生产厂家集中采购。对进口产品实行以国际采价为基础的集中采购。
八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分配激励机制。“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探索、取得更大突破。要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体制。要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不断增加全科医生的数量,使每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至少有一名全科医生。要建立和实施住院医师培养制度。要创新基层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建立特岗医生制度,扩大订单定向免费培养规模。适应卫生改革发展要求,大力培养护理、公共卫生、中医药、卫生管理等各类紧缺人才和高层次医教研人才。要创新医务人员分配激励机制,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完善体现医务劳动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医务人员总体收入水平。扩大岗位绩效工资实施范围。推行岗位管理,实现同工同酬同待遇。提高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医院收支结余着重用于改善医务人员待遇。
第二篇:两会陈竺谈医改
两会专访卫生部部长陈竺:推进医改需凝聚卫生界共识
时间:2010-03-09文章来源:健康报浏览:717
调动积极性=增加收入?目前医生的收入是高还是低?医改的首要问题是缺钱吗?“药品加成”变“药事费”是拆东墙补西墙吗?公立医院改革有无时间表?3月6日,健康报记者就医改中广受公众和医务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两会驻地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部长陈竺。
近几年的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部长陈竺一直是媒体追逐的热点人物之一,今年的全国两会也不例外。从人民大会堂门前的围堵,到委员驻地餐厅外的紧逼,面对记者的追问,这位曾经做过赤脚医生,又在国外留学多年的技术官员,总是有问必答。
3月6日下午,在全国政协会议小组讨论间隙,陈竺就公众特别是医务人员关注的医改热点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陈竺动情地说:“卫生工作富有挑战性。我希望同志们能够理解我在想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我希望取得全系统的理解和支持。”
问:调动积极性=增加收入?
答:不能完全画等号。
记者: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医改要“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这很容易让人想到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增加收入。请问两者可以画等号吗?
陈竺: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首先要把医务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调动起来,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和职业道德水平。这也应该是有志向的医务人员首先追求的目标。
医改为医务人员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这就是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总理的工作报告提出要开展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医疗保障试点。粗算一下,儿童白血病1年新发1万多例,需要手术的较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年有6万~8万。这意味着儿科、血液病、心脏学这些专业将得到极大增强,医务人员大病救治水平将得到极大的提高。随着医保筹资水平的不断提升,大病的救治范围会扩大,这不正是中国卫生事业腾飞的机遇吗?同时,我们正在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包括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这么全面地针对各种疾病进行防控,推行健康促进等,这不是在为公共卫生人员搭建事业发展的巨大舞台吗?
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还表现在,要通过制度创新解放生产力。目前的制度安排不能让医务人员充分发挥作用和潜能,如执业医师注册,现行的僵硬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医生潜能的发挥。所以,现在我们考虑如何制定合理的多点执业的文件,让医生动起来,解放生产力。请注意,这是合理、规范、有序地流动。我个人不太赞成公立医院的医生去营利性的医院多点执业,这在国际上也有严格的规定。我们现在的优质医疗资源比较匮乏,所以我更赞成在体现公益性的范畴内解放生产力,释放医生的潜能,包括制度化的对口支援、大医院支持农村医院、城市三级医院支持社区等。当然,这只是大原则,我们也鼓励营利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达成协议,有序流动,给民营医院应有的空间等。
此外,要加强绩效考评,打破大锅饭,让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精湛的医术得到合理的经济补偿。分配制度应该向那些多劳、优劳者倾斜,向那些责任大、风险大、数量大、强度大的医务人员倾斜。
我想强调的是,医生收入提升和能力提升、事业上有所作为是相辅相成的。调动积极性就是要不断强化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强化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强化维护民众健康权益和尊严的大爱之心。医生,尤其是公立医院的医生,绝不能脱离敬业精神来谈收入、谈钱。
问:目前医生的收入是高还是低?
答:医生收入要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记者:关于医生的收入,现在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许多医生抱怨收入低,与付
出不相配;另一方面,社会上有不少人却说医生收入太高,有些医生“胃口太大了”。您怎么看这种反差?
陈竺:医生的收入曾经非常低,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变。客观地说,这几年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大幅度增长,同时,社会的投入也在增加,我们的医疗总费用增长速度不低,但是医务人员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医疗总费用增长快。这就意味着,医务人员的相对收入是增加的。特别是大医院,增长幅度非常大。从全国看,过去几年(大医院医生收入)年均增幅达到15%~20%。
有的医生说收入低,可能是和发达国家医务人员的收入相比,是绝对比,而相对比更科学。如果绝对比,队伍总体收入确实不如发达国家。但我们的收入也要和当前国民经济发展、人民可承受水平、医疗保障制度发展水平相适应。
我们这支队伍很不容易。曾经有一种说法,中国用全球1%的医疗卫生资源维护了全球1/4人口的健康。现在则是用2%~3%的资源维护了1/5人口的健康,相对来说成本比较低。这正是我们这支队伍的可爱和令人尊敬之处,这是一支有着高尚医德和献身精神的队伍。医务人员和卫生技术服务应该受到社会更多的尊重。
问:医改的首要问题是缺钱吗?
答:更重要的是如何把钱花好。
记者:医改是世界性难题。有人说,医改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首要问题是钱。您怎么看?
陈竺:我说过,目前医改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资金,而是体制机制问题。我不是说钱不成问题,但绝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实际上是投入如何能够花好的问题、医疗资源如何合理使用的问题。
医疗费用的控制非常重要。就如同面粉和水,如果医保是面粉,这一块增加了,但控制不了费用,还在过度诊疗,诱导不当消费,就相当于掺了很多的水,面粉还得加。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哪有那么多钱投入?
我们需要增加向供方和需方的投入,但同时要强调医疗资源的控制。过度医疗和诊断的确存在,必须承认这个现实。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如果不把以药补医这种不合时宜的政策改掉,投多少钱都没有用。放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走商业化创收的道路,由于信息不对称,医方有很多办法诱导更高的医疗消费,投多少钱都没有用。所以,转变我们的体制机制,包括转变我们的行为,转变医务人员对于积极性的认识等都非常重要。
问:“药品加成”变“药事费”是拆东墙补西墙吗?
答: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管理模式。
记者:最近大家都很关心药事服务费的话题。有人提出,其中也包括不少医务人员,说按处方收药事服务费,医生可以通过多开处方来规避政策,患者看病的钱不会减少。还有人质疑,把原来的“药品加成”变为“药事服务费”是拆东墙补西墙。您怎么看?
陈竺:收取“药事费”是以成本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现在的关键是,处方技术服务含量及为了药事管理医院必须承受的运行成本能不能得到合理补偿。除了这些之外,药品加成取消后补偿不足的部分,一要靠政府增加投入,二要靠技术服务价值的提升来恢复均衡状态。
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技术服务项目收费价格调整,如手术费等,原来不合理的状况要改变。还有一个办法是按病种付费,把所有的成本都打在里面,等于自然消除了以药补医的弊病。如儿童白血病,先设定一个一定额度的支付包,所有的成本都在里面,总额控制以后,就会使医院的行为发生变化,从原来的以利润为中心转变为以成本为中心,从以创收为中心变为以服务为中心。
我认为,把以药补医这块全部打包在一起解决,比调整单个项目收费价格更为合理,这
也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方式。同时,对一些慢性病可以按人头付费。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变成预付制,根据过去若干年内医疗服务数量和质量的评估,如评估一年内主要疾病发病情况、资源配置情况,基本定出额度,先预付给你,到年底结算。这些都是国际上先进国家普遍采用的做法。
说到多开处方的问题,我想说的是,我们对处方有管理制度,对医疗机构有处方点评,如果不合理的话,会被监管系统捕捉到,会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医生要换个脑筋,脑筋动在多开处方上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问:公立医院改革有无时间表?
答:争取两年的探索能取得一定经验。
记者: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是另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有医生提出,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病人,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医生,如果都按临床路径管理,那刚毕业的学生和有着30年临床经验的老医生还有什么区别?此外,按您的设想,包括按病种付费、临床路径管理在内的一系列公立医院改革措施,有无具体的时间表?
陈竺:临床路径管理更有利于一个医生的成长。我曾经在法国工作过,那时候我就纳闷:为什么法国的住院医生能独当一面?后来才明白是因为他们有比较规范的临床路径和治疗方案。当然,这种治疗方案也不是铁板一块。疾病要按病因、临床表现等分类,在每一类疾病中又可以分成不同的风险度,如肿瘤的早、中、晚期,肿瘤的不同亚型,相对来说较好的预后、中等预后和差的预后等。这些因素在较完整的临床路径中都应该加以考虑。合理的临床路径应该满足同一种疾病的主要分型和分期,这也是临床路径的题中之意。
临床路径管理在不少国家实现得比较好,如德国有1100种临床路径,奥地利、法国等国的临床路径也很合理。我国刚刚开始做这个事情,去年做了112种。我们的计划是,用两年时间制定出300种~400种主要疾病的临床路径,基本涵盖97%~98%的主要疾病。此外,我希望两年内试点地区至少在若干大病救治方面取得明显突破,比如儿童白血病。公立医院改
革,争取两年内摸索到一定经验。
问:最想对医疗卫生队伍说什么?
答: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
记者:一方面,百姓不希望费用增加;另一方面,医生又不希望收入减少。怎么平衡?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您最想跟医疗卫生队伍说什么?
陈竺:回归合理是理想状态,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平衡的根本之道是做大医疗保障制度。做大保障制度,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特别是在大病抗风险能力方面就会更为从容,在大病治疗的时候自己支付的比例就能明显下降。对医院来说,通过合理的收费确保质量,也能创造出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医院内部,通过加强管理、优化流程也能很好地提高效益。比如,我国的平均住院天数如果从11天减少到9天,少2天,就意味着医院的效率可以提高15%~20%,意味着单位收入会明显增加。所以,医院自身也要不断发掘潜力。
我想说明一点,对于公立医院改革,最初的医改方案中没有这项内容,是我主动提出来的。我认为,公立医院改革如果不启动,那么再过几年,我们即使有钱,也很难再把它的发展方向拉回来。如果观念不改变,投入再多的钱也没有用。
保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改革的风向标,把这个事情搞好,其他事情就比较好解决。换句话说,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发挥是为了实现更高的效率,有了高效率必然会增加收入。总的医疗费用大盘子,特别是保障制度完善后,会激发群众就医需求,以前不看病的都来看病了,就意味着医院收入的增加;但如果收入增加被过度诊疗消耗掉的话,人民群众就得不到更好的健康效益。
既然是真正的改革,那就是利益格局的调整。我既不会向一些商业利益妥协,也不会向我们队伍中的某些不良倾向妥协。比如,总理报告中提到的两个农村儿童大病(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社会同情度很高。如果有人想把对这方面的投入当成唐僧肉来割的话,那么
对不起,我要革你们的命了。我知道这肯定要得罪人,但是,我不会退缩。
我还想对我们这支队伍说,要牢记宗旨,不要忘了业务水平的提升才是安身立命之本。要有所作为,必须把自己置身于国家经济发展总的大局中来考虑自身的使命和任务。也就是说,我们要首先想到人民群众的疾苦,这是最基本的。如果我们的行为不端正,业务水平达不到一个理想状态,必然就要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支队伍的安身立命之本就没有了。
请记住,我们的事业是人民的卫生事业,基本特征就是以公益性为特征的事业,因此,有些方面要忍一忍。要认清现在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先要多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把服务人民群众的工作做好了,必然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各方面的支持,而收入等问题也会随之解决。
第三篇:新医改陈竺讲话
6日,政协会议医卫界别召开联组会,卫生部部长陈竺,副部长黄洁夫、王国强、马晓伟等4名负责人参加了委员们的联组讨论。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备受关注的新医改方案两会后将马上公布,“请大家以日计算”。他还透露,新医改将彻底切断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状况。
社会共济保证医保广覆盖
陈竺说,新医改强调了基本医疗保障的“广覆盖”。人民群众能够接受医疗卫生服务,各级财政的直接投入是一个主要来源,但更重要的来源是制度保障。新医保的思路是确定用一个社会共济的保障制度,让国民有抵御重大疾病的风险的能力,因此基本医疗保障最主要的来源是社会。通过平衡对医疗服务供方和需方的投入,既要能够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又要避免重复过去“大锅饭”和“养懒人”的情况。
建设预防为主的公共服务
陈竺说,新医改方案比较好地处理了“防”和“治”的关系。“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不把疾病防控和健康促进抓好,投入再多钱到医疗机构也难以应对。”
他表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是本次医改的一个重要亮点,要通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为人民群众带来真正的实惠。
他介绍,基本公共服务将包括疾病防控、免疫接种、妇幼卫生、精神卫生、慢病管理,并逐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比如从今年开始逐步实现6到15岁儿童乙肝疫苗的全人群接种,专门安排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减少农村孕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等工作都已经展开。”陈竺补充道公立医院将切断以药养医
陈竺表示,新医改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将医疗服务机构和广大医务工作者作为医改的主体,通过发挥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性来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新医改没有回避难点——公立医院的改革。”陈竺说,“人民群众对就医的感受,很大程度来自于得大病、重病后去公立大医院的感受。”
陈竺说:“目前公立医院的收入有公共财政投入、社保以及个人医疗支出,以及药费加成三条
渠道。药费加成也就是我们说的以药养医。新医改将彻底切断以药养医这个渠道。”
陈竺说,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最终要靠医务人员的服务体现出来,切断以药养医的收入渠道后,要通过研究增加诊断费等目前偏低的医生正当劳务费用,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优劳优得调动医生积极性
今年公立医院改革将首先在东、中、西部各选一批医院进行试点。切断“以药养医”后,一方面对试点医院失去药费加成后资金缺口进行测算,通过公共财政给予补贴投入;而在分配方面,将采取优劳优得、按劳付酬,以医务人员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及效率来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标准,同时结合科研教学和风险岗位来作为分配的参考适当增加医生的诊断费用。
通过优劳优得,拉开档次调动医生的积极性,通过调动医生的积极性,增加他们提供的服务。医生的医疗卫生服务越多,公益性的体现就越好。
乡村医生可进医院学医术
陈竺说,与过去医疗改革不同,新医改的一个重点是将“医疗人才建设”纳入其中。医疗人才建设将通过试点推广“住院医师培养制度”,让乡村医生、基层医生进入大医院接受培训,然后走出医院下到基层,成为老百姓能够放心的“健康守门人”。
陈竺表示,新医改除了明确城市为医卫规划重点是“社区医院和大医院的双向转诊”,还提出在农村通过大力发展“县级医院”,建立“县医院为龙头,农村医务室为网底、乡镇卫生院为节点”的体系,通过在基层医院加强硬件投入、人才输入,切实缓解农村看病难。
委员对话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
医师资格考试中很难通过的情况,卫生部决定从今年开始在云南、贵州、四川三个省开辟农村助理职业医师考试的试点,和原来的助理医师考试分开来。他们毕业后经过考试合格,将发乡县两级职业许可。
90万村医生的队伍决定了公共医疗卫生的网底能不能保得住。卫生部已经起草了文件增加乡村
医生的补贴。
拟增加乡村医生补贴
全国政协委员吴明、陈兴生提出,目前农村具有资质的医师匮乏,93万村医生中仅有1.8%有资质,某市110个乡村卫生院只有15名大学毕业生。
马晓伟:新医改非常关注农村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在乡村医生学历教育方面,卫生部和教育部将联合推出一系列政策:三年初中毕业生接受五年教育后到乡村工作,对中等教育相关专业归类后形成乡村医生专业。
对于目前部分乡镇卫生院的工作人员没有取得助理职业医师资格,虽然掌握了一定技巧并获得群众认可,但在职业大疾病,都在县医院解决。
此外,还将加大城市对口支援,从今年开始一所三甲医院要负责支援建设3所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同时还要选派大量的医生到县级医院开展工作,指导县医院的医生,从事培训工作。在县医院基础建设中,还要建设乡村医生的培训基地。
400亿元投入县医院
全国政协委员戴秀英提出,目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乡村医院就诊率低,比如某市10个乡镇医院设备总额只有90万元;比如目前有60%的农民得病直接跳过乡镇卫生室,造成城市医院门庭若市,乡镇医院门可罗雀。
马晓伟:为了解决农村看病难问题,今年将重点建设县级医院,预计将有400多亿元投入到2000多个县医院,根据新医改方案,还将县医院纳入公立医院改革。根据目标,要使县医院达到二甲医院的水平,使得农村中的常见病、慢性病,包括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能力联系到一起,实现按病种付费、单病种的付费控制、总额预付方式等支付方式的改变。不仅能避免医院诊治的随意性,而且也能够提高效率。
将按病种确定诊疗费
很多委员提出,目前公立医院有一部分医生开“大处方”、“大药方”,直接造成群众“看病贵”。马晓伟:根据新医改方案,今年将在试点医院探索转变付费方式,通过规范诊疗指南体系,建立明确的带有标准意义的临床路径,和社保的可支付
年后,极少数留在公立大医院,相当多数分配到社会中去,前几批要进入县一级医疗机构。今后,我国医学毕业生将走向住院医师培训的道路,结束我们国家医学生毕业后直接分配参加工作的历史。
推广住院医师培养制
多个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目前我国基层社区医院就诊率低的很大原因就是对医生的不信任,基层社区医院优秀全科医师匮乏严重。
马晓伟:新医改已经确定了住院医师的培训制度建设,住院医师人才培养将向3+X方向走,主要的思路是“国家立项,财政投入,医院培训,全口径社会分配”,解决社会人进医院培训的补贴和待遇问题。住院医师培养三
服务准入、监督管理方面也将和公立医院一视同仁,国家鼓励社会和民营资本创办非盈利性民营医院。此外,今后对达到标准的民营医院也可以评定为三甲医院。
民营医院也可评三甲
全国政协委员董协良、何伟提出,目前民营医院在税收、科技立项、职称评定等多方面都存在歧视问题。
马晓伟:民营医院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新医改思路,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继续教育方面与公立医院享有同等待遇。
第四篇: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2012年4月17日在卫生系统2012年医改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在卫生系统2012年医改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卫生部部长 陈竺(2012年4月17日)
今天上午,李克强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对卫生系统三年医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我们在第一时间内召开卫生系统医改工作部署会,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李克强副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全面部署安排2012年卫生系统承担的医改工作,统一思想,把握形势,突出重点,强化落实,促进医改工作的顺利推进。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明确了2012-2015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阶段目标、改革重点和主要任务。“十二五”医改规划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为进一步巩固医改成果,解决改革中凸显的矛盾和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作出的重大决策。卫生系统的同志们要将学习李克强副总理重要讲话和“十二五”医改规划紧密结合起来,深刻认识和把握我们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在新的起点上扎实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
下面,我代表卫生部讲三点意见。
一、凝心聚力,突出重点,统筹推进2012年医改工作
围绕“十二五”医改规划确定的重点改革任务,国务院对今年的改革工作作出了安排,提出了201255项具体工作任务,其中卫生部牵头完成34项,配合完成15项。各省(区、市)卫生厅局和卫生部有关司局、单位要对照“十二五”医改规划和2012医改工作安排所确定的 任务目标,集中力量,狠抓落实,在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同时要统筹推进医改各项工作。
(一)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今年新农合的人均筹资水平将达到300元左右,这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受益水平。我们要充分发挥卫生部门统筹管理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的优势,重点 抓好四项工作。一是进一步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要提高到农民年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且不低于6万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5%左右,逐步缩小政策报销比与实际住院费用报销比之间的差距。二是积极推进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采取按人头、按病种、按床日、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替代按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争取实现定点医疗机构与病种的两个“全覆盖”,有效发挥新农合制度对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控制作用,减轻参合群众看病就医负担。三是探索建立大病保障机制。今年要全面推开尿毒症等8类大病保障,在三分之一左右的统筹地区将肺癌等12类大病纳入保障和救助试点,提高大病保障水平。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卫生部门要加强与民政、财政等有关部门的协调联系,将新农合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有机地衔接起来,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群众的大病保障水平,切实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的因病致贫问题。四是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经办管理水平。要积极借鉴一些地区的成功经验,推进委托商业保险机构承办新农合经办管理的具体业务工作,新农合管理机构重点做好审核和监管工作。同时要加快推进跨区域、跨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力度,实现参合农民医疗费用的异地结算。
(二)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
巩固完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今年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扩展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范围。有序推进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鼓励各地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将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鼓励公立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卫生部门要制定具体的鼓励措施和激励机制,实现基本药物的优先、科学、合理使用。二是调整发布2012年版基本药物目录,规范地方增补非目录药品。三是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坚持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等政策,稳固基本药物采购新机制。开展基本药物临床使用综合评价,逐步规范基本药物剂型、规格和包装。要针对当前社会反映的价格“虚高”与“虚低”并存的现状,加强部门协同和政策研究,注意实践中反映出来的深层次问题,研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在药品招标采购中确保实现质量优先、价格合理。
继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巩固改革成果,保持“新机制”的活力和生命力,要抓住四个关键关节:一是建立健全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要切实落实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公共卫生服务和经常性收支差额等方面的补助责任,以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能够平稳运行和发展。二是促进运行机制改革。围绕保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和保障可持续性的原则,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管理、人事分配、绩效考核等机制改革。特别要注意实施绩效工资对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影响,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对绩效工资操作性政策进行调整,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三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继续强化基层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创新培训模式,丰富培训内容。要结合医改重点任务,开展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并纳入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积极推进基层首诊制,发挥医保支付方式对就诊流向的调节作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就诊比例。四是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监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随着基层医疗服务监管任务和形势的不断变化,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还存在监管薄弱问题,群体性医疗不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近日,卫生部专门研究了基层医疗服务监管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医疗服务监管司在此方面的牵头责任,各地卫生行政部门也要强化相应的监管职责,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医疗安全。
(三)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以县级医院改革为重点,以破除以药补医、完善补偿机制和推进支付制度改革为关键环节,实现公立医院改革从局部试点转向全面推进。一是全面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药品供应、价格机制等综合改革,2012年在300个左右的试点县(市)先行推开,2015年要实现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阶段性目标,全面推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将县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二是推进补偿机制改革。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方式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第一,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高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等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技术服务价格,降低大型设备检查等费用。第二,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全面落实财政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医用设备购置、人才培养、重点学科发展、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的补助,禁止公立医院举债建设。第三,充分发挥医保补偿作用。将调增的收费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避免增加群众负担。三是继续推进惠民便民服务,持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 务理念,继续推行优质护理、预约诊疗、便民门诊、社会工作和志愿者服务等措施,优化就诊环境和流程。继续推进全国卫生系统“创先争优”、“三好一满意”“医疗质量万里行”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等活动,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大力推行临床路径,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规范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四是加强上下联动。积极开展城市三级医院对包括中医院在内的县级医院的对口帮扶工作,支持县级医院提高服务能力。同时,县级医院要充分发挥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指导、带动和辐射作用,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就诊格局。
(四)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
一是随着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的逐步提高,要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疾病模式转变,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加强对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健康服务和管理,创新工作方式和服务内容,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努力确保群众受益。要加大对中医药工作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推广中医药预防适宜技术。二是创新卫生人才培养使用制度。加快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尤其是要尽快落实全科医生培养、培训制度,完善落实相应待遇,提供良好的执业环境和职业发展空间,稳定和强化基层卫生人员队伍。三是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进一步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远程会诊和对诊疗行为的实时监管。同时,加快居民健康卡的推广应用,方便居民看病就医和开展健康管理。
二、近期要抓好的几项重点工作
近期,有几个问题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需要我们卫生系统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予以重点解决。
(一)关于巩固农村基层网底的问题。
乡村医生作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是新农合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多项改革任务的交汇点和具体实施者,在落实医改任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本药物制度向村卫生室延伸,是扩大基本药物制度效果的有效措施,但是如果对乡村医生的补偿政策没有落实,会严重挫伤其积极性。因此,一是要切实落实对乡村医生的多渠道补偿政策。落实有关 政策要求,将40%左右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乡村医生承担,同时划拨相应的服务经费。落实一般诊疗费政策,参照村干部的标准对乡村医生给予专项补助。二是积极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加强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指导,在设置规划、人员准入、医疗业务、药品器械、财务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丰富和完善乡村一体化的内涵,对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逐步纳入乡镇卫生院范畴统一管理。三是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养和培训力度。进一步发挥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指导作用,支持和帮助乡村医生提高服务能力,规范服务行为。采取本地人员定向培养、学历提升、岗位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乡村医生能力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农民群众。四是注重妥善解决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各地要结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完善乡村医生养老政策,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关于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问题。
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是否充分调动是判断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前期医改过程中,一些地区出现了医务人员积极性和服务效率下降的现象,有关地方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对政策进行了完善和调整,有效地保护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我们要通过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一是要提高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保证医务人员获得与其劳务价值相当的合理收入。要注意向关键岗位、骨干力量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二是为医务人员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各地要结合全科医生制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护士培训、护理管理岗位培训等制度建设,制定医务人员的培养和培训规划,实施全科医生特岗和县级医院专科特岗计划,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三是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一方面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医务人员中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风尚。同时,通过建立医疗责任保险、第三方调解机制等途径合理调处医疗纠纷。要切实加强医疗机构的安保防范措施,保障医务人员人身安全。
(三)关于社会办医的问题。
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对于完善和健全卫生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卫生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医改规划对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 举办医疗机构提出了具体要求,到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要达到总量的20%左右。受多重因素影响,目前社会办医的数量、规模、质量和服务能力等还存在一些问题。下一步,卫生部门一方面要在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大型医用设备装备、新农合定点、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行业监管,促进社会办医的规范发展。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支持和引导不同地区建立一批水平高、规模大、信誉好、服务强、影响佳的民营医疗机构。各地要抓住有利时机,制定优惠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完善配套措施,重点扶持几家具有发展潜力的大型民营医院。卫生部将加强工作指导,推动社会办医的发展,用几年时间力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关于利用新农合基金购买商业保险的问题。
利用新农合基金购买商业保险具有再保险的作用,是以政府的行为和名义代表全体参合人员与商业保险公司签订购买的服务协议。目前可选择新农合保障水平较高,商业医疗保险管理能力强、网络健全、政府公共管理能力较强的一些地市进行试点。一是建立重点保障基本住院和门诊费用的统筹基金,这是新农合基金的主体部分,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提高统筹层次。二是从新农合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重点保障重特大疾病,并积极探索实现省级统筹。三是再从重特大疾病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作为补充。国务院领导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出台政策措施,积极有序地推开这项工作。
三、进一步强化卫生系统的组织实施力度,保障2012年各项医改任务如期完成
“十二五”期间的医改任务复杂而艰巨,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路径清晰,做好今年的医改工作尤其重要。全国卫生系统要振奋精神,齐心协力,进一步强化组织实施力度,保障各项医改任务如期完成。
(一)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通畅、有力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是推动医改取得实效的组织保障。卫生部连续两年与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厅局以及卫生部相关司局、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了责任状。实践证明,这一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年,我将代表卫生部继续与大家签订责任状,希望各地卫生厅局及卫生部相 关司局、单位主要负责同志高度重视医改工作,切实负起总责,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不辱使命,亲自狠抓落实。卫生系统的广大领导干部应当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建立健全责任制和问责制,严格按照责任状的要求对照落实。会后,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厅局及卫生部相关司局、单位要尽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分解任务,细化措施,明确要求,落实责任,抓好2012医改任务的落实。
去年,卫生部党组调整充实了部医改办,扩充了人员,增强了力量,在组织协调、统筹管理、督导检查、上下联动和专项研究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各地要按照医改工作的实际需求,充实和相对固定医改办工作人员,加强政策培训和经验交流,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保障医改办工作有效开展。
(二)强化宣传引导。
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医改的推进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三年来,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三年医改成效和“十二五”医改规划的宣传。让社会更全面地了解百姓得到的实惠和“十二五”期间医改的重点任务,在全社会坚定医改的信心和决心,营造全社会参与医改、理解医改、支持医改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密切跟踪社会各界对医改新举措的反映。注意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对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及时予以回应和调整,避免造成社会误解,形成新的不稳定因素。三是要加强有关健康科普知识的宣传。倡导健康优先,健康教育先行的理念。采取日常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宣传相结合,深入群众宣传与邀请群众参与体验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健康科普知识的宣传,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三)强化督导检查。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均衡等多重因素,各地区之间的改革进展并不平衡,对于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的地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督导,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支持,帮助其解决困难和实际问题,确保按时完成指标任务;对于某些影响改革进度的因素,如配套资金未落实,人员经费补助不到位等,卫生部门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以解决,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对于改革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如挪用项目专项经费等,卫生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大查处力度,对于确属违规操作的,要按规定进行严厉处罚,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四)强化政策研究。
医改涉及的是体制机制性变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地区之间的具体情况更是千差万别,遇到的问题有共性的,但更多的是“个性”的。因此,一方面卫生部要加强对医改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做好顶层设计,提供必要指导;另一方面各地要结合实际,对改革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强化政策研究,充分发挥和依靠专家的作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改革提供宝贵的基层经验,对顶层设计进行有益补充。
(五)强化经验巩固。
三年基层医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经验,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强化和巩固基层改革成果,及时开展“回头看”。重点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是否理顺、长效性补偿机制是否建立、医务人员积极性是否有效调动、服务能力是否有所提高、群众受益是否明显等。以总结促发展,在巩固基层医改经验基础上,把好的做法、措施和经验推广到县级医院和城市公立医院,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医改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国卫生系统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把握机遇,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在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下,在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够全面完成2012卫生系统医改工作任务,为“十二五”医改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