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究《边城》深处
探究《边城》深处
——由《边城》看沈从文对民族生存方式的关怀 摘要: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是人人皆向往的‚世外桃源‛。勤劳朴实的民风,互关互爱的温情,皆如细细流水般浸透读者的心底。朴素的叙述平淡而温情,却给读者无法磨灭的深刻记忆。全文以翠翠、老船夫、二老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贯穿全文,最终大老意外死亡,老船夫在雨夜中离世,本应该和翠翠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二老出走不归。沈从文先生希望读者通过爱情故事以‚理性‛的角度去还原或者追寻书中的点点滴滴,表达他对民族生存方式的深切关怀。关键词:风俗;安顺天命;民族;生存方式;改变。
一、探究《边城》中的‚世外桃源‛
1、《边城》中的环境描写
虽然说看一好本书就像是品一杯茶这样的说法太过陈旧,但我觉得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与‚茶‛太适合了。粗略地闻有着淡淡的香味,细细地品尝更知其意,‚淡淡‛这两个词再也适合不过《边城》的一切了。而《边城》中有太多美好,其中最迷人眼的是‚茶峒‛这个小山城清新秀丽的风景。
‚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不使人神往倾心。‛沈从文先生笔下这个清晰秀丽的明朗小山城,山美、水美、人更美,就好似一张图画跃然纸上让人赏心悦目。
2、《边城》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组别描写
所谓‚一方土地养育一方人‛,清新美丽的地域也养育出的人和它一样的水灵。在这里,茶峒的小生活在有条理中忙忙碌碌,男人们拿着斧头劈柴,女人们在溪边洗衣,平凡的生活显得极为平静安逸,就像小说中所说‚一份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在这小山城中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的必然期待。‛而商人们有条理的经营着自己的小买卖,买卖的不是那冷淡的利益,他们更注重买卖淳朴与真诚。不止是商人,还有妓女的也都是十分浑厚的人儿。这些可怜人儿虽然用身子做着买卖,但一旦有个情郎入驻心底,便死心塌地的等着他们的归来,心理满是他梦里也满是他,沈从文先生笔下的人物太过于美好,就连妓女也让人心生怜悯,不能对其产生一丁点的厌恶。这样一个无恶意关系夹杂的人际关系世界让人真心羡慕。
3、《边城》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描写与分析
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中,小说中的几位主要人物更是至善至美的存在,他们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理想化到了极致的结晶。
小说的主人公翠翠,善良、单纯、孝顺、活泼,她似乎是这个地方孕育出的最美的精灵。‚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 发愁,从不动气‛。翠翠是每个人心中期待的女孩子形象,不需要她那黑黑的皮肤与得天独厚的灵气,只需要她那没有干扰的清净心灵就极为满足,因此,翠翠更是每个女孩想成为的至美标准。
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都具备着各自不同的至美品质。
翠翠的爷爷,一位撑渡船五十年的老人,勤劳朴实,为人憨厚,渡船时不要人家的多一分钱,自己去买东西时更不愿意少商户的一分钱,他实在可靠的人物形象深深的印入人心,更让读者对当代的人际间商业交往充满了思考。
而大佬二佬,则都是人们心中男性的理想化的代表。大佬天保为人豪爽,做事义气,充满男子气概;二佬傩送有着俊俏的脸庞,还会唱好听的歌谣,品质出众又能干。虽说大佬很不错,但是不难看出作者把更多的偏爱给了二佬,美好的外貌,优秀的品质,这个人物更像是这个民族的的结晶与代表。因此单纯的翠翠选择二佬也是合乎常理的事情。
顺顺是大佬二佬的父亲,‚明事明理,为人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故无人对他的年龄怀疑。‛这是对他最准确的评价,中国有句老话‚有其父必有其子‛,同理。有其子必有其父,大二佬的品质就足以证明顺顺的人格。还有一位是杨马兵,他与老船夫之间是真诚的友谊,对翠翠妈妈有着对特的情谊。在老船夫去世后。他成为了翠翠能依靠的人,这种朋友之间的友谊让人真心为老船夫能有这样一位挚友感到欣慰。
这些主要人物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至善至美。读者在深刻感慨他们之间珍贵的情谊的同时,也在现今人与人之间逐渐冷漠的感情提出了问号与思考,是什么让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感情发展至如此不堪一击的境地?
4、‚桃花源‛出现的原因探究
(1)沈从文先生说‚‘对于农民与士兵,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的一切作品中,随处皆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
就像沈从文先生所说一样,对于小说中的翠翠、老船夫、大佬二佬以及顺顺皆是以农民的形象出现,他们至善至美的美好品质在作者笔下自然的流露,因为他们本身就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根本不用任何修饰来装饰他们的形象与特征来达到至善至美。同时,从这个自然的描写中更能够表现出作者对于湘西人民的赞美与深爱,他将淳朴的民风映在纸上,给读者一种心灵美的享受。
(2)所谓‚物极必反‛,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太过于美好,使人不得不考虑这份过度美好之后的真正用意。《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3)联系作者写作时代背景,‚桃花源‛下孕育的平淡、安详、安顺天命的民风民俗和人物性格,是造成‚翠翠和二佬‛之间爱情悲剧的原因。由小人物的性格去映射整个民族的人民性格,这种安顺天命的思想与态度也正是使农民在二十年内战中受到横征暴敛、鸦片毒害的重要原因。可以看出,哪怕是美好的东西,如果在不合乎时机的情况下生存,最后也成为会导致悲剧的发生的原因之一。
二、翠翠与二佬爱情悲剧的原因
1、在《边城》中人与人之间没有利益的分割,彼此真诚对待。因此对于这个没有功利熏心的纯净世界,有钱船总的儿子爱上一个渡船的女儿也根本不是稀奇事情。但是在这样宽容的思想条件下,一对俊男靓女为何最终没有终成眷属?这与主人公们那种共有的软弱性格有关。
首先,小说中翠翠的心一直属于二佬。在大佬出事之前,她没有勇敢的去表明心意,让弟兄二人都为她去唱歌;在大佬出事之后,二佬在‚碾坊‛和‚渡船‛之间依然选择‚渡船‛。而翠翠还是躲着二佬不让二佬明白自己的心意,这也使二佬对于翠翠是否对自己有感情而产生了怀疑,对自己的痴心也开始逐渐怀疑是否值得。当老船夫死后,杨马兵告诉翠翠她所不明白的一切后翠翠痛苦一晚,可是这有何用哪?再看老船夫,在与回来的二佬渡船时,面对二佬淡漠的态度,老船夫只有‚在两个人身后,捏紧拳头威吓三声,轻轻的吼着‛;而在关于翠翠的事情上去寻找刚刚失去儿子的顺顺时,老船夫默默地等待着顺顺玩牌直到别人为他说话,他才开始和顺顺聊天。软弱的性格来自安顺天命,这种态度影响着祖祖辈辈,甚至连翠翠家的黄狗都被影响着,黄狗看见其他陌生小狗时,在翠翠的呵斥下选择原地呆着,‚只间或由想起什么似的,轻轻的吠几声。‛
2、在大佬天保出事后,二佬认为大佬的死是因为老船夫告诉了大佬‚你唱得很好,别人的梦里听着你那个歌,为那个歌带得很远,走了不少路!‛,让大佬冲动出船而导致出事。同时,顺顺在大佬出事之后同样对于老船夫有误会,但顺顺的这个误会是觉得翠翠就和她的妈妈一样总会使自己的配偶不幸?还是因为在顺顺眼中老船夫一心想攀亲?这个问题让人思考。
3、‚安顺天命、被动‛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老船夫不想翠翠妈妈的悲剧再度上演,为翠翠的爱情做了挣扎。但在多方面的打压之下最终孤立无援在雨夜中离世。从小的爱情故事中可见‚挣扎‛对于这个民族而言毫无意义,他们已经在无形中习惯了人不‚挣扎‛,或者说他们的‚挣扎‛太过势单力薄,只能‚受之任之‛,才会遭到现实生活的迫害。引申出沈从文的民族担忧与希望。
三、《边城》中‚傩送‛与《老伴》中‚傩右的人物形象联系。
1、‚傩右‛与‚傩送‛的相似之处
在沈从文先生的另一部小说《老伴》中,‚赵开明‛也就是此处的‚傩右‛,年轻的时候伶俐勇敢、聪明活泼、家境富裕却不愿意继承先人之业,理想是做一名上尉副官,并因此负气离家出走。这与《边城》同样是拥有富裕家境,并且聪明伶俐、勇敢的并为翠翠的事情无法抉择而痛苦出走的傩送极为相似,再来,就是《老伴》中,小女孩与翠翠的联系,‚那女孩子名叫‘xx’,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女孩印象而来。‛这更加印证了两部小说和两个任务之间必有的联系。
2、在《老伴》中,十七年后的‚我‛再见到傩右时写到‚时间同鸦片已经毁了他‛,‚他们那份安于现状的神气,使我觉得若用我身份惊动了他,就真是我的罪过。‛而‚傩右‛所生活的地区,也是在湘西文化的影响下人们有着安顺天命的生存方式。如果这个民族继续一成不变地承袭落后习俗与安顺天命的这种态度,‚傩右‛这个人物形象的描写或许将会是回来后的‚傩送‛的未来形象延续。
四、沈从文笔下的‚明天‛
《边城》的最后‚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个‚明天‛实在有太多的深意包含其中,但是‚明天‛中包含有沈从文先生两种感情是可以肯定的:
1、担忧。在落后的民族意识与习俗下,如果人们依然不去改变缺点,依然继续安顺天命,对现实不做应有的反抗。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养育的一切美好事物无法保留原状,并且将在现实的摧残下慢慢堕落,直致销声匿迹。
2、希望。除了对傩送回来与翠翠终成眷属的那份表层期待,沈从文先生表达的是他对所热爱的湘西人民觉醒的期待,期待他们能够对美好正在消亡的有所觉察,并从主观出发去改变这一切,当他们觉醒的那一日也便是‚明天‛到来之时。
沈从文先生构建《边城》这样一个至善至美的境界,一方面试图保持湘西人身上诸多美好的天性,另一方面又希望湘西人能够早日自立自强、改变安顺天命的生存现状。虽然作家对家乡人民身上具备的朴素人性美、人情美极为欣赏,在诸多的作品中甚至一度将之视为反抗现代都市文明的有力武器。但作家经过思考,最终领悟到了‚穷则思变‛的真理,他站在人类生存权利的高度,认识到 湘西人还是应道打破现状、奋发图强、有所作为,正是从这个角度看来,他的作品的最终指向是对民族未来生存方式的终极关怀,从而体现鲜明的现代意识。
参考文献:
[1]沈从文.边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沈从文.湘行散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李承辉.沈从文《边城》的写作思维分析[J].常州大学学报,2015
[4]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第二篇:《边城》
读《边城》有感
少年时不看沈从文,觉得他的文字“拗”。故事也无趣,即使课本学了他的文章,心里也是不屑一顾的。
步入大学以来,却越来越喜欢他。一派冲淡自然,若沉下去咀嚼,便能读出其中的苦味。再品,是苦后的回甘。有些像田园诗里的王维孟浩然,却多了真性情。
三四十年代作家的文章,由于此时白话文初生未久,读来总有文体上的稚拙感,再不然便受西洋文学影响,用词遣句架床叠屋,少了中文的灵动。像茅盾,冰心,丁玲,以及名声稍逊的路翎,沙汀,等等,那一时期的作品皆然。就连鲁迅,有时也难免于此。
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里,那个时代的作家,白话文用得浑然天成不留痕迹的,唯有沈从文与张爱玲。同时,这两位作家也是最远于政治,有意保持与时代的疏离的。这种疏离反而使他们的写作获得了超出时代的审美价值。
现在看沈先生的文章,以我之浅薄,竟难以看出他的文章中有任何来自前人的影响。好似一切源自天然,源自湘西边地。方言野语的大量入文,只是自然,并不粗鄙。沈视自己亦为此地野汉村夫中的一员,笔端饱孕感情与尊重,将艺术加工的痕迹降至最低,仿佛如实白描。这种写作路子,文学史上实少同俦。
沈先生的作品一般在早期比较有名,其重要的散文作品《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以及小说《边城》等,都是1930-1940年间所作。他是只有小学毕业文凭的湘西青年,一文不名,1920年代
凭着一支笔和一颗心,以及湘西人特有的野劲,硬生生地闯进了北京文坛。倒是1939年他成为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后,再也无法写出早期那种充满野味和韵味的作品。在1943年的《云南看云记》里,能读出掩不住的内心深处的纷乱和苦恼。到了1949年后,由于政治原因,他更全身心转入古代服饰研究,再无重要文学作品问世了。
我在书店上买了这本沈从文散文,坐在亭子里读着。那些亲切的文字啊。沱江水缓缓地在我脚下流,两岸杨柳依依。无因地,我想起我深爱过的人,想起这无常的生。不知道以什么感情,来对此情此景。只是空白。
他们是他的亲人。可是,他们真的了解他吗?他并不想做一个战士,他也并没有做到不折不从。他只是一个被尘世折磨的凡人,不同的是,他有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苦痛。终于,他化迹于湘西故乡,与这片山水同在。而他的文字,与后世的读者同在。
第三篇:浅谈《边城》
目录
目录„„„„„„„„„„„„„„„„„„„„„„„„„„„„(1)内容摘要„„„„„„„„„„„„„„„„„„„„„„„„„„(2)正文„„„„„„„„„„„„„„„„„„„„„„„„„„„(3—8)
一、朴质,憨厚的人性美
二、鲜明,可感的典型人物
三、作者心中的《边城》
参考文献„„„„„„„„„„„„„„„„„„„„„„„„„„(9)
浅淡《边城》
―――风土孕育人性美
作者 张闯 完成时间:2010年3月
摘要:
《边城》中所渲染的是人性美,这种美来源于湘西的风土人情,来源于湘西人民纯朴、憨厚的个性。让我们阅读《边城》评味作者。从《边城》中去发现朴质、憨厚的人性美,去了解《边城》中鲜明、可感的典型人物。让翠翠的天真、活泼、勤快、无忧无虑的形象,让大老和二老以及渡船老人身上所洋溢的湘西人所有的个性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一串又一串的涟漪。
作者在《边城》赞美着湘西,也在惋惜着湘西,因为时代在发展。作者的惋惜白塔可以作证----塔倒塌了,虽然是新建的,毕竟老的一去不复返了„„„
关键词:平易 和谐 质朴 悲伤 希望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艺术家的心灵创造,是艺术家心理实验的产物。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活的海洋,一部人类灵魂的演变史,一所情感的储存库。这是一个无限辽阔,无限深远的心理实验场。”○《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创作于1934年4月19日,原载于《国闻周报》11卷,1至4期,10至16期。小说描写的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讲述的是主人公翠翠和天保大老与傩送二老之间蒙胧而带有羞涩,清晰而富有地域特点的爱情悲剧故事,给我们展现了湘西青山碧水之间,和谐近于完美的具有风土人性的漫长画卷。不必说“宽约二十丈的小溪”,“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的溪水,“弓背”似的溪流,“弓弦”似的山路,不必说“俨然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的城墙,“依山筑城”的茶峒镇,也不必说“上行”运棉花,棉纱的行船,“下行”运桐油,青盐,染色的五倍子的商队。单是小说中的茶峒小镇,三里之外的小溪之畔,就蕴含着无穷的,耐人寻味的风土人情,浪漫而又悲苦的故事,让人平心向往的和谐与美丽。
读《边城》,谈湘西文化,不得不让人回眼览望战国时期的屈原,他流情悲痛,他为国而丧于汩罗,他的精神,他的文采,给后人展现的是文化,也是湘西的风光,虽然文于修饰,但满含思索的韵律。谈湘西文化,不得不说王昌龄,他寄情塞北,心怀社稷,他远贬龙标,位列谪人之名;谈到湘西文化,就不得不说邱良玉,他身为亡国之将,力行民族大义,跃然力薄功微,名不闻经传,但那种志气,那种胸怀,后人难及。时光流逝,历史发展,30年代中国的湘西缺少了屈原的悲壮,没有了王昌龄的塞北高唱,也淡化了邱良玉的气宇轩昂,有的是朴质的人生,憨厚的的个性,和谐的生活,平淡的人心。
一、朴质,憨厚的人性美
“生活中的人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同社会其他成员发生错综复杂的关系。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要写人,就必须描写人生活的环境。也就是说,作家为了展现人物的活动,提示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描写人物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环2 境。”○也就是说人物的个性,离不开大的社会环境,更离不开小的具体环境。社会环境可以反映人的社会观,价值观。具体的环境则说明着人物在事件中所反映出的个性和人品。说到这里不由得让人想到《阿Q正传》中的阿Q所生活环境,是落后,偏辟,闭塞的江南农村--未庄,是同赵太爷,赵秀才,假洋鬼子以及吴妈、王胡、小D等发生的矛盾冲突。这种大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的环境,所铸造的就是阿Q的墓地,所充斥的就是惟生存而设下的压迫,剥削和人性的丑陋,精神的扭曲。而《边城》不是,它脱离了中国东部的战乱,远离了都城生活的腐化与沉迷,远离了农村的生离死别的剥削与压榨,它所塑造的是一种和谐,一种质朴,一种反映着人性美的社会环境。
山水孕育了茶峒镇的人---“二十丈宽”的小溪,依山傍水的茶峒岭,溪流旁,小屋后的小山,峭壁间的虎耳草,还有那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白塔。这样的山,这样的水,必然养育出这样的人---朴质,憨厚,具有一定的人性美。
由山边水旁说起,茶峒岭的人是“这些诚实勇敢的人,也爱利,也仗义,同一般的当地人相似,不拘救人救物,却同样在一种愉快冒险行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见及不能不为之喝彩。”这可以说茶峒岭人的群像,而正是这群像,写出的是他们丰满的个性--“也爱利,也仗义”。这“仗义”岂不是写出了茶峒人的质朴,人性的美?
具体到了顺顺,他可以“喜欢结交朋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他可以“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从小说中,顺顺请渡船老人吃酒,送渡船老人鸭子,以及渡船老人死后要接翠翠到自己家中去住都可以看出他的“仗义”,他的豪爽和急人之急。说到人物性情的和谐,质朴,不得不渡船老人。他 3 不为利,不为名,为的是助人,为的是心情的舒畅。那茶水呆以随意的让人喝,那烟草可以随人拿,那酒可以在镇上随意的请人喝„„都在展示着老人的美丽心灵和质朴的人性,也在反映着湘西的风土人情。是山水的功劳,是地域的造就,也是中国当时苦难社会的理想,正如作者在小说中说的---“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的人民所感到。”
谈到风土人情,说到质朴,憨厚,不能不说茶峒岭的娼妓。正如作者所说“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是呀!她们可以“别离时互相咬着嘴唇咬着脖子发了誓”,约好了“分手后各人不许胡闹”。她们可以“梦里投河,吞鸦片烟”,她们也可以“手执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她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的生命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轻生命相似整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也一切。”她们没有职业上的道德--为利而生,为利而活,他们没有悲苦,没有阴谋,没有多戕的命运。他们身上流露的是茶峒岭人的真情,是质朴,是憨厚,是人性的美,是心灵的超越和升华,但归于底是湘西的文化,是湘西的文化沉淀让这里的人---美。由此可以对比于莫伯桑笔下羊脂球,她的处境没有了人情,没有了国丧之耻的悲痛,而自私和自利,洋溢在字里行间。所以我们必须要用心灵去体会湘西的人文和风土。
二、鲜明,可感的典型人物
《边城》是以翠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是湘西那特有的文化环境,那典型的环境,塑造出来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典型人物,在文学作品中以鲜明,独特丰满的个性,深刻的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某些社会本质和规律最成功的人物形象。说到了典型人物就要有典型的环境。“典型环境是为典型人物而设置的,因为要描写典型环境,就不仅要真实反映时代的总
3而湘西朴质的乡土风俗,体性氛围,更要具体刻画出人物,每个典型人物所在的具体环境”○和谐而平淡的风情培养出了翠翠这一典型的人物。
翠翠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为一种艺术形象,有艺术形象的具体可感性,概括性,美感意义的特征。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和哲学,在于艺术用感性形
4读《边城》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因此,使这种最崇高的东西更接近我们的感觉和情感。”○就应该把我们的心融入那种可感的环境中,把我们的感觉和情感抛洒在湘西的山水风物和人文景观之中,去了解他们,去消融他们,体会他们的性格中所物有的率真,物有的朴质和单纯。
5这种理论把形高尔基也说:“艺术的作品不是传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象的概念具体化了,比黑格尔的“感性形式”前进了一步,更确切,也科学了。
“在艺术作品中,形象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每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个场面是一个形
6翠翠的出场完全是小姑娘的形象,每片自然风景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都是一个形象。”○象,天真,活泼,勤快,无忧无虑。正如作者所写:“翠翠在风日里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这样的描写充分体现出人物的乖巧,体现这一环境中翠翠如何无忧无虑,如何聪明懂事。这一时期的翠翠完全生活在渡船和对茶峒镇的憧憬之中,就如“一只小兽物。”
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作为作者精心塑造的悲剧人物,翠翠也在一日日的走向成熟,一日日的跳入社会的大包围中。和爷爷的单独生活让她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在渡船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也让她丰富了许多,至少来说翠翠不是一个封闭的人物,她有知道外面世界的愿望,她有向往美丽的心情。如果说小说前半部分的翠翠完全融于了山水,完全融于了生活 4 的话,那么和傩送二老的第一次见面则是翠翠对以前生活的超脱,是人物走向复杂,反映作者内心思想情感的趋势。我们可以想像作者是多么想多写一点以前的翠翠的生活呀!从“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的娇气与快乐中,从“翠翠跟着花轿走,送队伍上山,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的求知和新鲜中,从“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的好奇和趣味中,我们都可以想像到翠翠的快乐和幸福,在向我们传递着湘西的青山碧水养育的人们的美和洒脱。
但小说必定是小说,小说就要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特定环境中的社会现实,如果说小说的结尾是作者含泪完成的,那翠翠和傩送二老的相爱是依依不舍的。虽然,离小说的结局还有很多内容,还有很多时间,但作者的心应该有所体现。
关于翠翠和傩送二老的爱情故事,启蒙在两年前的第一次见面,孕育于两年时间的耳濡目染中,开启于两年后的“端午日赛龙船”时,虽然此时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沅水中部青滩过端午的,但翠翠明明的有意识的,存心的听到那位曾经送她回家的长年这样说:“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全,现在可吞不下你了。”此句话可以知道翠翠已经长大成人了,可以知道虽然翠翠没有留意什么,二老会在那两年中多多的说起,或留意过那祖孙二人,那位渡船女---翠翠。
三个人的爱情故事始终有一种迷蒙感,有一种孕育的过程。因为翠翠的平和的心,在两年后的看龙船的顺顺家的吊楼上被打破了。因为她听到了“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年纪,又问有不有了人家,祖父很快乐地夸奖了翠翠不少,且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因此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这是作者的设计,也是翠翠的命运。其实,微妙的变化完全在言语之间,也可能是翠翠的心灵中早有二老给占据了,所以,当爷爷说把翠翠嫁给大老做媳妇时,翠翠要把鸭扔了,还说“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如果这说明了翠翠爱的人不是大老是二老。那也说明爷爷现在还没有知道翠翠的心。只是心中的高兴,伴随哑沙沙歌声,在小溪的上空飘散了,也注定了婚姻的弯路和曲折。
如果说这次是翠翠的第一次想自己的心事,那么,后面翠翠的迷茫和无言的犹豫就顺理成章了。关于大老的提亲,关于是走水路,还是走马路,关于兄弟如何竞赛的事,其中都让人感到翠翠的不妙。毕竟是那样的年代,毕竟是那样的岁月,所以,没有了“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的相遇,相谈,完全凭了忠厚的渡船老头,去猜测,去应付.如果说翠翠的爱情是祖父造成的不科学,说翠翠有一定的责任有点佐证:翠翠明白了,原来做媒的是大老!但她没有向祖父说明白自己的心事,以至于祖父的不明白,没有回报大老的话,也就等来了大老出事的消息.
翠翠对二老的爱情,如果说源于第一次的相见有点勉强,那么说源于祖父送走一位青年商人后的一句话,引起了翠翠的反映,应该没有错:
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
提起旧事,翠翠嗤的笑了。
这一个“嗤”字化解了翠翠前面的“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表达翠翠对傩送二老爱慕之心的,还有二老邀请他们祖孙二人到茶峒岭看赛龙船的事上。那对话中分明含着一定的微妙感:
“翠翠,我不去,你同小狗去好不好?” “要不去,我也不想去。” “我去呢?”
“我本来也不想去,但是我愿意陪你去。”
那句“我本来也不想去”可以看出翠翠的羞怯,翠翠的心事,以及下文中“翠翠却似乎有心事怕到那边去”。都在表现着,渲染着这纯洁女孩的心。
事情的转折点应该在天保大老的去世。马路走不了了,水路的桥梁也断了。二老曾公开的说大老是渡船的害死的。我们且不说二老的偏执,单说从事而论。本来说给哥哥的媳妇,因为哥哥的没了而又说给了弟弟,总是有点让人难以接受,而此时的祖父没有跳出这个圈,还一心想把翠翠许配给二老。他曾这样迫不及待地说:“你来管船员好的,妙的,这只船归你管!”那“船”言外之意是翠翠。而真正打破老船工梦想的应该是和顺顺的交谈,那言语之间闪出的是拳头。“老船夫被一个闷拳打倒后”希望没有了,就归于灭亡吧。所以,祖父又打了一双草鞋,在那风雨交加的夜晚洒手而西了。
大老出事后,翠翠是迷蒙的,是困惑的,责任不在她,但思绪在她,任务在她。她会一个人坐在那里糊思乱想,想爷爷的去世,想母亲的事情。这既是热恋中的迷茫和愀心,也是故事结局的预照。
翠翠的悲苦结局不能归结于湘西的风土人情,不能归结于当时的某一个人,而应该是偶然性的事件,让这位女子陷入了让人同情和哀怜的境地。
三、作者心中的《边城》
《边城》反映的是湘西这“世外桃源”中发生的一件让人悲怜的故事,作者要展现的是理想化的生活环境。这不能不让人想到汪增琪的《受戒》。《受戒》写的是湘西某地和尚海明和英子之间的故事。避开理论上和技术上的不说,单单说一下两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英子和翠翠。
其实,我们可以把英子看作是翠翠的童年时,英子聪明,活泼,喜欢做了和尚的海明,那完全是另“一只小兽物”。《边城》是虽然没有过多的去写翠翠的童年,但从她勤劳,懂事中可以影印出英子的某些方面。
两位湘西文化的代表大师,以他们独特笔调,完全富有个性的语言为我们展示的是湘西山水养育的两个女子的形象。我们可以说《边城》中的翠翠是痛苦中充满希望的,那么《受戒》中的英子则是在希望中的希望。英子虽然没有走到青年时代,真正的和海明相恋。就在于作者满怀希望和微笑中结尾了。小说中海明受戒后在小船上和英子的对话就更能说明这一点了:
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快点划!”
那种天真和孩童的稚嫩都融进了,明子的小小声说:“要―――!”里面了。翠翠却没有那样的爱情经历,她只是含羞的让她的外公去做没有目的的工作。这一点英子要比翠翠更加的洒脱和开放。没有必要去预测英子的未来,但是我们可以去根据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弱点来肯定,在未来的岁月中,英子的爱情也是不会一帆风顺的。因为艺术形象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每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个场面是一个形象,每片自然风景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 6 写是一个形象。所以说小说《受戒》中的英子和小说《边城》中的翠翠的爱情故事是两种不同的爱情的结局。
但我们可以知道,真正的完美,真正的快乐应在于童年,当我们体会到做人难,做好人更难,这句话时,就有了另一种想法---英子的道路并不平坦,因为翠翠就是很好的例证。
说到两部小说中的两位女性,除了她们性格上的相似外,未来命运的猜测中的相似外,在她们身上永远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形象---她们应该是湘西文化的代表,她们是两位大师精心塑造的对于湘西风土人情,民族民风的一种肯定,一种宣泄。除去时代的现实,来描绘“温柔,美丽和平静”的湘西现实,不能不说是中国近代文学创作的一枝奇葩。
老舍说:“创造人物是小说家的第一项任务。把一件复杂热闹的事写得很清楚,而没有
7《边城》中的人物创造出人物来,那至多也不过是一篇优秀的报告,并不能成为小说。”○生活在典型的湘西平静和和谐的社会环境中,而且每个人物又有着多元性的特征。我们可以说是每个典型人物在每个典型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翠翠的无忧无虑的开始,经历着迷茫而辛苦的热恋,最后归结于心酸的留守爷爷的身边。顺顺的开朗和豁达也在大老死后表现的语言如“闷拳”击倒了渡船的老人。二老的热情也随着哥哥的死而冷淡,而迁怒于人。
回头来我们从《边城》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对湘西文化的赞美,那只有循了作者的笔端,慢慢的来品味。
首先是渡船的老人,“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是的,没有“意义”就是没有人可以说清的意义。可见作者心中的渡船老人是何等的品质,也写出了作者对奉献的渴望,对人生平淡而充实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能反映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作者要让大家明白,被战争,压迫,黑暗笼罩的中国,还有一片净土,还有蕴涵着许多美好的人性美。
在对茶峒岭的描写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一份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在这小城中生活的,各人自然也一定各在分定的一份日子里,怀有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这种“必然的期待”是生活的希望,每个艺术形象因人而不同。“一部分文学作品就是由一系
8把每列有机联系的个别形象构成的一个形象体系---都是一种反映社会生活的图画。”○个人对生活的希望,“必然期待”联系在一起,就是《边城》小说中人物生存的指路灯,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是有光,有热的。
“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这是作者对边城社会变故描写后,发表的自己的看法,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对边城民族民风的纯朴的一种赞美,一种向往。虽然,我贯以小说以悲剧,但作者并不悲伤,因为二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也不能不反映出作者对湘西的文化和风俗充满的仍然是希望,是赞美。
关于翠翠母亲的事,作者写到“到底还像青年人,说是放下了,也正是不能放下的莫可奈何容忍到的一件事情。摊派本身的一份说来实在不太公平!”作者写的是翠翠母亲的死,是悲痛吗?不,是哀怨吗?不。那是湘西文化的缩影,那是当地民族民风的化身,作者是应该赞美的,是应该敬佩的,是用虔诚的心来书写的。虽然翠翠的母亲只是旁带的有所交待,对于她的死,不能归于封建的礼教,社会的黑暗,应该归结于爱情,归于对爱情的希望,归结于山水养育的湘西人的个性。翠翠的命运作者并没有越发恨心的去书写的那么惨苦。因为有“是应当把祖父先收回去,再让那个年青的在新的生活上得到应分接受那一份幸或不幸,才合理!”可以说作者对翠翠是充满希望的,毕竟这里远离了许许多多的罪恶,毕竟这里是湘西的山水养育出来的富有浓厚湘西文化底蕴的人民。
关于翠翠迷茫的描写是姑娘成熟的标志,是发展的必然,脱不了作者的着力塑造。翠翠曾想到爷爷的死,也有这样:“为一些很神秘不易具体明白的东西驰骋在她颗小小的心上” 7 的思绪万千。她的思想预示这故事的结局,也丰富了她作为恋爱中的姑娘的形象。“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这是出现在第13章的一句话。它出现在这里,而不是开头,当我读到此句时,我知道该结束了。这“温柔,美丽和平静”是山雨欲来的前兆,是故事高潮的来临,是翠翠命运急转即下的转折点。这是典型的环境烘托,典型的环境塑造,让心儿平静,再让心儿起伏不平,悲不欲生。
作者心中的湘西形象就是那座白塔,它在风雨交加中坍塌了,它在渡船老人归西中坍塌了,我们不可以说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至少我们可以说老人的历史结束了。那座新的白塔又在人们虔诚的捐募中建立起来了。那是翠翠的,是茶峒岭人的,是湘西的,是作者心中的。就如作者所说:“天保佑你,死了的到西方去,活下来的永保平安。翠翠明白那些捐钱人的怜悯与同情的意思,心里软软的,酸酸的。”其实,翠翠的心,作者的心,读者的心都是“软软的,酸酸的”。“软软的”是渡船老人的死,“酸酸的”是故事的结局。但希望又在这“软软”“酸酸”的心底升起来了,因为二老“也许明天回来!”
总之,《边城》有这很高的艺术成就,不但在中国文坛响有盛名,而且受到了国际的关注,曾经被译为日,英,法等版本,流于海外,针对她所蕴含的更多的艺术美,还需要再进一步的去读解,去剖析。
参考文献:
1《文学原理教程》 毕桂发 主编 中国书籍出版社 300页 ○2《文学原理教程》毕桂发 主编 中国书籍出版社 12页 ○3《文学原理教程》毕桂发 主编 中国书籍出版社 120页 ○4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商务印书馆 1979年 第8页 ○5高尔基《同进入文学界的青年突击队员谈话》,《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第279页
6《文学原理教程》毕桂发 主编 中国书籍出版社 31页 ○7《文学原理教程》毕桂发 主编 中国书籍出版社32页 ○8《老舍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第52页 ○
【 级本科毕业论文】
浅淡《边城》
―――风土孕育人性美
作者 张闯 完成时间:2010年3月
第四篇:边城浅析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摘 要]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小说以湘西小镇“茶峒”人民的生活为题材,以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为背景,以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为依托,以翠翠的爱情纠葛为线索,描绘了一幅人性至情至善的民俗风情画。小说通过普通人身上那种不普通的人性,热情讴歌了古朴的人性之美,是一首讴歌人性至真至纯的赞美诗。[关键词]沈从文 ;《边城》;人性美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他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苗、侗、土家族汇聚的地方。沈从文对纯洁质朴的湘西故土有一种难舍的眷恋深情,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以湘西社会为背景展开的。除了对湘西社会风俗人情的描绘外,他也关注个体的生命,民族的命运,并从人性这个独特的角度来诠释生命。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他在小说的《题记》中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在表现人性美方面,沈从文竭力推崇的是人性应该善良,人应该充满爱心,人性美应体现在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上。故而他以文字重塑一种“人生是形式”,这种“人生是形式”正如他自己所诠释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笔下的人性是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去除了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他众多的作品中,《边城》无疑是表现人性美最精美的篇章。
小说以湘西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相依为命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边城》中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醇厚、质朴的人性。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的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边城》自问世以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赞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贬者说它是“掏空了人物的阶级属性”“有意无意的回避尖锐的社会的矛盾”;还有人认为文坛“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罗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小说中的人性美主要表现在人情美、亲情美、爱情美这三美中,作者把这三种美与自然景物的美、边城风俗的美融合在一起,以清新明丽的色调刻画出边城儿女们的人性美。
一、人情美
小说《边城》里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形态。这里有青山碧水,白塔渡船,浓浓的乡情,映照出了具有质朴气息的苗族风情。这里没有受到社会规则的束缚,这里的每个人都诚实热情,“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富人和穷人一样温和善良,他们互相帮助,用真心和善心张扬了生命本性的淳朴和美好!
老船夫是边城里最令人难忘的人。他为人善良,心地朴实,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身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一丝报答。老船夫质朴、厚道的性格为所有过渡人称赞。在碧溪蛆,船是老人的劳动工具,几十年如一日,过往的行人随叫随到,把凡是要过渡的人热情的迎来送往。老人是桥的化身,从老人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宽宏、博大的美。“老人用自己一双老茧的手建起了一座桥,这桥连接了碧溪两岸,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情谊。老人是渺小的,然而老人是最伟大的,他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人化的自然更合乎人们的理念”。[1] 小说里的另一个人物团总顺顺,是一个大方洒脱的人。身为富人的他并没有看不起穷人。他的事业虽然十分顺手,却因喜欢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便不能同贩油商人一样大发起来。他同情那些受苦受难的人,凡是闻名而来求助于他的,他都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佞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乡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风情,它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
小说中的杨马兵也彰显了人性的善和美。他虽早年追求翠翠母亲遭拒绝,但是他并没有记恨老船夫一家,而是仍然坚持做自己份内的工作。老船夫健在时,他奔波于翠翠、天保之间,为促成他们的婚事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老船夫死后,他依然没有“逃避”要照顾翠翠的责任,陪在翠翠身边。这就是湘西世界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质朴的边城人民之间浓浓的一份真情,良好的民风世代相传,造就了边城的山水情。这份人性,这份美德足以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汗颜。在这里没有明争暗斗,有的只是互帮互助,和睦共处,在这里没有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
二、爱情美 小说所描写的爱情,是具有若即若离的飘忽感的。作者将乡下人所具有的含蓄描写得淋漓尽致。小说对翠翠情窦初开的情事描写,就像爷爷低喃着的一篇长长的诗,美丽而又凄凉。自从那晚美丽的梦在翠翠灵魂深处发芽后,那美妙的歌声就一直萦绕在翠翠的心中。“她把自己爱情的心埋藏的极深,默默承受命运的安排,达到了美丽的令人忧愁的境界”。[2]作品透过细微的心理描写把受青山绿水抚育,承阳光雨露沐浴的山村少女那情窦初开,青春初萌的朦胧的爱情感受揭示了出来。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引入了一段她母亲的爱情故事。翠翠的母亲是老船夫的独生女,15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秘密恋爱并怀孕,逃走不成,双双自杀殉情。作品中虽然没有正面说翠翠父母的故事,但从头到尾,翠翠父母的情爱故事就像是一个影子一样在我们眼前晃来晃去。在老祖父每次谈到翠翠的婚事的时候,必然要想起翠翠母亲,甚至有好多次他 “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翠翠母亲的爱情既浪漫热情而又执着,这就既丰富了小说中爱情的内容,也为翠翠的爱情故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充满古朴气息里长大的翠翠就像湘西山间流淌的一缕清泉一样,她的爱情,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有情窦初开时少女的那种若有若无的情绪和心境,似梦似幻的氛围,纯净而执著,这是自然和生命诗化的表现。然而她的爱情并没有那么顺利。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与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相遇,从此两人种下情苗。但与此同时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了美丽清纯的翠翠,他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被糊里糊涂地拒绝了。这里面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大老对二老说:“二老,你倒好,有座碾坊,我呢,若把事情弄好了,我应当划渡船了,我喜欢这个事情”,可是二老和他哥哥一样,也是很直爽,说:“假若我不想得这座碾坊,却打量要那只渡船,而且这念头还是三年前的事”。两兄弟把话说得很清楚,还说,“你信不信?”这样几句对话是具有诗意的。但是兄弟俩没有选择决斗,也不你推我让,而是采取当地最古老的一种办法——“走马路”(唱歌)。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但不幸遇意外而死。傩送因为哥哥的死和不愿屈从父亲的安排娶王团总女儿为妻,最后也选择了离开。这种种的不巧,致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终成善的悲剧。在这里作者所要表现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爱情悲剧。最终,疼爱着翠翠并为她的未来担忧的老船夫经不住沉重的打击,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离开了,剩孤苦无助的翠翠一人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而“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三、亲情美
这种人性美主要体现在老船夫和孙女的祖孙情,天保、傩送的手足情,船总顺顺和天保、傩送的父子情上。翠翠和祖父相依为命,他们的生活艰苦朴素,但他们却得到对方的体贴和关照。老船夫有时在大石头上睡着了,人在对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地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从不误事。在日常生活中,更能体现出祖孙俩浓厚的亲情。正如文中所说:“端午节到了,老船夫到城里买过节的东西,因他侠义大度,买酒给人喝,船总顺顺把酒葫芦扣下了,回来得晚,东西没有买多少,钱却花光了,翠翠没有埋怨祖父,要是常人,必发火生气,她连一句过分的言词都没有”,多么温柔、善良、善解人意呀!“若说是爷爷的慈爱给了翠翠安全感,那么必是翠翠的乖巧、明慧和天真给了风烛残年的爷爷以人生的意义和活下去的勇气”。[3]
除了描写老船夫祖孙的亲情外,《边城》还叙述了船总顺顺和天保、傩送的父子亲情。团总顺顺在茶峒边城是受人敬重的首富,他的两个儿子可以不像水手们那么辛苦,就能过上轻松富贵的日子,但是身为父亲的顺顺却教导儿子们要学会生存的本领,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他们成了湘西最出色的两个年轻人,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学到了做人的勇气与义气。这种天然的血缘之情是厚重而健康的。
那么在《边城》中,因为翠翠的单纯、美丽、可爱,而使天保、傩送的手足之情也有序上演。天保和傩送都是茶峒的优秀青年,都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泅水、走长路。凡从小乡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做的事,他们无一不做,做去无一不精。弟兄二人手足情深,却同时爱上了翠翠。在充满古朴气息的湘西世界里长大的两个胸襟坦荡的青年,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反目成仇,却彼此鼓励,彼此谦让。天保走了 “车路”就让弟弟先走“马路”。两人约好晚上为翠翠唱歌,天保自傩送的歌声唱出,已经知道自己的命运是如何了。于是, 天保为爱离家出走,不幸遇难而死。傩送的心里因为哥哥的死而沮丧,内心的自责也涌现出来。兄弟二人的感情是多么纯朴而又真挚,着实令人感动,在情场中也不忘手足情,纯洁的爱情在古老的湘西这块土地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通过对湘西民情的歌颂,对美好人性的讴歌,作者从伦理道德角度重新剖析人生,远离城市的纷繁复杂,在边城明净的底色中作家把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对边城人民的赞扬中,也反映出了从湘西山水中走出来的作者本身的美好品格。《边城》里面表现出来的不但是一处充满古朴气息的青山绿水,同时它还表现出人们对这个地方予以了很高的评价,如这片净土就像陶渊明诗中的桃花源一般深深的藏在人们的心里。在茶峒的边城中,大自然的古朴的美、民风的淳朴的美、生命的真实的美、人性的纯真的善,无不令人向往和崇敬。通过对三美的描写,作者试图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追求那人性的真、善、美,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和人类的反思,对湘西人古朴、纯真、浪漫的爱情的向往。
[参考文献]
[1] 经怀民.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9.[2][3]陈思国.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206 [4]沈从文.边城[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5]王继志.沈从文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年.[6]李健吾.李健吾批评文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7]朱光潜.山水诗与自然美[J].文学评论,1960年第6期.[8]刘西谓.咀华集.〈边城〉[J].花城出版社,1984年第2期.[9]沈从文.湘西散记[M].中国文学出版社,1982年.[10]李平.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赵园.沈从文名作欣赏[J].中国平和出版社,1999年第3期.
第五篇:记忆深处
记忆深处
记忆深处1寻一缕清寒之处,心忧,谈心,邀明月。
——题记
明月,我愿与你再一次促膝长谈。曾几何时,琥珀色的黄昏带着淡淡的朦胧,我独自走在面向夕阳的路上。一阵刺骨又有暖意的微风拂过我的脸颊。树上“哗哗啦啦”响着的叶子纷纷飘落。我似站在枫叶雨中,不经意间,一片枫叶缓慢地在空中下落,蓦然划亮了我的目光,但仍没有消除心中的那份痛……
刚刚从教导处回来的我,心情十分失落,本次比赛没有拿第一,我好像从天堂掉至地狱。我从来都是一个要强,不服输的人,这样的性格让我有时很无奈。我只能坦然接受这样的现实,毕竟“失败是成功之母”嘛!
悄悄回到家中,餐桌上已然摆好做熟的饭菜,显然是在等我到家一起吃饭,我朝向父母说了一声“你们吃吧,我不吃了。”父母对我的行为感到疑惑和不解。我慢慢地关上了房门,一个人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一切事物。天渐渐的沉了下来,我的心也渐渐地平静下来,我正要欲睡时,一个知音划亮了我的目光,我猛地抬起头……
是你,就是你,在白露横江的异乡秋夜里,你曾帮我解过不少愁、忧,所以我对你一直心存感激。我向你诉说了内心中的忧愁,你却乐了。我顿时不懂了。虽然你不言不语,但是我却懂了。你在默默地向我传达:“亲爱的知音,你不必失落,古人云:‘失败是成功之母’,‘曾有失败,必有成功。’你这次虽然败了,但你要有一颗自信的心,我相信你,加油!”
月光普照大地,天地间便不再寒冷。穷怀明之心,方得悠游顺逆之境。
记忆深处25月1日那天,我们坐着车子到香港国际机场在飞机到菲律宾,我高兴的不知道怎么形容。
那是我第一次出国,感觉还是有一丝的害怕,是语言不通、那里太热了、还是……在这几种原因里,没有一种是,让我觉得出国旅游也是一个谜。
我整整在飞机上呆了三个小时,远看窗户的云层越来越薄,就知道将要来到一座热闹的城——克拉克,我的心一直在偷偷的笑着。
我们住近了克拉克渡假城,那里游人如织,全部都是一栋又一栋的别墅,心里就知道住在这里一定很舒服。到了晚上,我们在度假城里的酒楼吃晚饭,台上排着一道又一道的海鲜和菜,我看的津津有味,都忘记了吃饭。
第二天中午,我们去了一个叫SM的大型超市那里卖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吃的、玩的、穿的都有,我们在那里走了两个多钟头累的我们腰酸背痛。
第三天,我们去了水上乐园玩,那里有很多水上游戏,如:水上高速滑滑梯、冲浪、玩具吐水漂流……其中最好玩的是水上高速滑滑梯,它从大概两层楼高的的地方滑下来,到中间还转来转去,真叫人害怕。这就是所谓的水上乐园。
这就是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个地方------克拉克度假城。
记忆深处3坐桌前,望窗外,茫茫雾霭。几年前,也是这样的天气。
几年前,一家三口去博山开源溶洞游玩。回来时幼小而固执的我执意要做火车。无奈,爸爸只好去买火车票。
在火车站门口等着的我和妈妈被一些颜色鲜艳的南瓜吸引了。他想霓虹灯一样,在模糊不清的的视线里那么显眼。模糊中,我拉着妈妈走了过去。进了才看清,是一个老奶奶在买这些南瓜。他的头发花白,肤色是山里人特有的健康的黝黑。脸上布满了皱纹,那是岁月走过的痕迹吧。也许是天气原因,眼睛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烟。
嘴巴瘪着,说话时可以隐隐约约看见几颗暗黄色的牙。耳朵上带着一副金色的耳环,略显陈旧,也许是他出嫁时的嫁妆吧。他穿着一件像是民国时期的开襟大衣,洗的有些灰白,在模糊的视野中更不容易辨认。他坐在一个破旧的马扎上,守着那个摆满东西的单轮小推车。小推车显然是有些年头了,车身已经生满了铁锈,但把手却磨地光亮他笑着招呼着我们过去,包含着山里人的淳朴,身上散发着山里人特有的泥土的芳香。临上火车是,妈妈买了两个小南瓜。
上了火车,看了看窗外,也许是她的衣服太暗了,像窗外模糊的天气,几个显眼的南瓜被他收起来了吧。拥挤的人流中我再也搜寻不到他的身影。也许他推着那个小车走了吧,我想……
回到家,两个小南瓜被摆到了架子上,后来南瓜烂了扔了。再后来,我又去了那个火车站,却再也没有见到他。站在破旧的火车站里,觉得自己像那个复寻桃源不得的武陵人。
在这个逐渐冰冷的时代,我再没有找到那个人,没有看到那样质朴的笑脸。记忆深处,那个笑脸逐散开。
记忆深处4永远不要埋怨已经发生的事情,要么就改变它,要么就安静的接受它。
——题记
初夏,那充满感情的海。一直在记忆的深处。记忆里,那座桥坐落在幽静白墙青瓦的小村,那么的古老。那年夕阳,太阳在树叶透过斑驳的光影,“飒飒飒”的风轻盈地穿过。
我有个朋友,她家门口有碧绿的草丛。里边藏着各种昆虫。这天,我去找她。结果她有事,一会才回来。
于是,我在她家草丛。看螳螂是如何捕蝉的。只见它鸦雀无声,拿着一片绿叶。等了一会,才看见它慢走向前。它的手似刀,更似剪刀。眨眼功夫,螳螂猛地扎进草丛。用“剪刀”夹住了它。
“你在看什么啊?”我吓一跳“啊。我在看螳螂捕食。”“嘻嘻。看好了。教你什么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着,她卷衣转身,拿了一双灰色手套。步步劈进草丛,嘴也不闲着,回忆着以前的记忆“还记得小时候,爸爸就在这逮螳螂的。”
只见她悄悄伸手,猛地抓住螳螂的小肚子。然后开心地拿出来,放进了桶里。抹着汗珠笑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回家了。
几天后要去远方。我忙跑到她家。发现跟记忆里变了个样,正纳闷。屋里来一位来奶奶,笑着问:“是来找童童个吗?”我点了点头。那奶奶说“她回舅家了。”“谢谢奶奶。我懂了。”
虽然她不在我身旁了,但我知道,关于她的记忆。都被一扇叫友情的门锁住了……留在了记忆的深处。
记忆深处5朋友,春天已经到了,你是否想去一个地方感受春的气息?请听我轻轻地跟你讲述我记忆深处的这个好地方————老街
艳阳高照的老街,在我的记忆深处。
太阳已经挂在了蓝蓝的天空,好阳光纷纷扬扬洒落下来。春光碰翻了一墙的绿,那枪角边儿上,也仿佛一汪绿潭,新的一天开始了。
阳光好,人自然也多,那些小店商铺周围都挤满了人儿。道路两侧,摆摊卖小人儿书的,卖糖果的,人多得数不胜数。
烟雨蒙蒙的老街,在我的记忆深处。
丝丝春雨,洒落在了街上,偶尔窜过的白猫,毛上镶了一层层金边,在雨中奔跑,奔跑的潇洒、自在,也仿佛脱缰的马儿。
下雨了,人自然也少。那些卖报纸的老人都轻轻地为报纸盖上了一层轻柔的薄膜,而报纸们仿佛安然躺在襁褓中的婴儿一般,入睡。其他行人也似乎没了,仿佛世界都静止了,老街有了股静谧地美。
夜深人静的老街,在我的记忆深处。
谢幕降临,路灯亮了,引来一群欲扑火的'蛾,静静飞舞,为这路灯添加了几分色彩。灯下的老人借着皎白的月光收摊,踏上了归家之路,脸上写满了小小的幸福。当街上的游人散尽,宁静的夜晚为这老街盖上了一层朦胧的轻纱,为完美的一天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就是我记忆深处的老街!
记忆深处6小时候的我,因为抵抗力差,记忆中断断续续似乎一直在生病,也不怎么上幼儿园。于是,一台小小的电视机就成为了我的好伙伴。
每天要做的事情除了出来吃饭,没事瞎蹦跶,就是看电视了。动画片里的每一个情节,每一个细节,我都能快速地说出来。为的就是,当以后有哪位“幸运儿”遇到我了之后,我就会和他聊上许久的动画片。
小时候,每次当动画片一放映,我都会掐好时间提前坐在电视机旁,等待开始。不管我在干什么,只要动画片放映的时间一到,我便会乖乖地坐在电视机前。记忆深处的《熊出没》,这部数不清有多少集的动画片给我带来了数不清的快乐:每当光头强来砍树时,熊大熊二便会出来阻止他。熊大和熊二在宽阔的森林中,想尽一切办法和光头强斗智斗勇。大大的森林中,护林人熊大熊二和伐木人光头强之间的故事,让小小的我拥有了太多太多的快乐时光。
晚上,每次看到很晚时,家长就会跑过来说该睡觉了,等家长走了,我又会拿出遥控器打开电视继续看,并时刻听着家长的脚步声。
上小学之后,学校组织植树活动的时候,我总是第一时间举手参加。扛着小树苗,拖着小铁锹的路上,我总是联想起熊大熊二的动画场景,忍不住笑出声来。看到别人惊异的目光也没关系,这是我和熊大熊二之间的秘密。
在记忆深处,在绿阴深处,我总是会想起那个坐在电视机旁,等待动画片开始的小女孩。
记忆深处7人生宛若一场赛跑,放慢脚步自己就是美丽的风景。——题记
凝视着那条沧桑的青石巷小路,我的思绪定格到去年的夏天。
仲夏,骄阳似火,流金铄石,门外的火棘树低垂着,田旋花也无精打采的收起它的号角。
父母去上班,我承担起照顾妹妹的责任。她扎两个羊角辫,喜欢啃着指甲,那小手啃得活像五个光头的小和尚。她笑起来两个笑靥如花的酒窝,宛若百年陈酿让人陶醉。
青色的石,青色的墙,青色的路载着青色的梦蜿蜒到青色的湖,风从巷口的草丛里升起,在藤蔓上引诱埋在脸上的笑容,放慢脚步,一片青任性摇荡。
当斜阳缓缓前移,走街串巷的铃声就落了一地的疏黄。一阵清脆的吆喝“捏面人咯”。我也按捺不住雀跃的心,拽着妹妹向门外跑去。
我跳跃在青石巷那的长满青苔的石板路上,不知不觉松开了妹妹的手。“哇”的一声,响彻了整条巷子,那一刻,我局促地站着,抿着唇,妹妹“五体投地”滑倒在地上。她嚎啕大哭,满脸的泥巴,额头还渗出丝丝血迹,我顿时慌了神,连忙飞奔到她面前,拉起她的小手:“疼吗?”看着我满心的愧疚和自责的脸,破涕为笑地安慰我道“不疼。”我放慢脚步,搀着她的手,就这样,跟随着她,一步一个夏,一脚一个酒窝。
细数数年,时光消逝,每当我放慢脚步走过青石巷,妹妹那惹人怜爱的脸庞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的眼眶不禁渐渐湿润了……
成长就像一次温暖的旅行。放慢脚步,你眼里的景致,其实都是心灵的风景。
记忆深处8记忆,是储存往事的摄影机。
而摄影机里的胶卷,则是点点滴滴经历过的集合。
但,我的摄影机中始终有一处我看不见的片段,胶卷最开始的一段,也就是记忆的最深处。不是看得见断断续续的,是一点点都看不见……
我的外婆——就处在胶卷的最开始,每每听妈妈说外婆是小时候对我最好的,也是唯一对我最好的,我就觉得记忆的最深处像是被拉开一小条缝,等我去看,但却每每当我快要到时,缝又重新合上。留给我的,只有无尽的沉思……
睡觉,梦到了我最想梦到的人,梦到了胶卷里看不见的人,梦到了对我最好且是唯一对我好的人,我笑了,发自内心的快乐,跑向那人的方向,扑进了她的怀里,享受着她的温暖,许久,抬头,模糊的脸让我看不清她的长相,努力的,努力得想要看清楚她的脸,但是……惊醒后的失落,无法言说……
不过,那次的暑假,去了外婆的坟,扫墓,那认真的心情只有一次。就是那一次,轻轻的跪下,闭上眼睛,想着,回忆着,放映着妈妈告诉我关于外婆的点点滴滴。
迎面吹来了夹杂着寒冷的风,不过很舒服,让我烦躁的心静下来,坐在稀疏的草上,抬头看着飘动的浮云,仿佛慢慢凝结成了外婆的模样,好熟悉,好亲切……
胶卷的最开始,记忆的最深处,好像……似曾相识……
记忆深处9旧时光的尽头,一袭青烟袅然而上。
十年的陪伴,如今我能记得的竟只剩下模糊的光影,星星点点。
只知道在我年幼时,你就离开老家,来城里照顾我。抱着我在清晨沐浴暖阳,带着我在黄昏步履摇摇,春秋漫漫,时光缓缓。
小时候最怕的事,不是拿不到小红花和老师奖励的橡皮擦,不是不能看喜羊羊与灰太狼打架,而是喝中药。偏偏小时候每年都会感冒咳嗽,中药更是成了年年冬天里的最佳饮品。看着一大碗黄褐色的液体,满满地盛在白瓷碗里,只露出一小圈细细的碗沿,头顶的白炽灯映在碗中,宛若皎皎孤月,却晃得刺眼。多希望那是一碗温热的双拼巧克力啊!可是一凑近,腾腾的白气裹挟着苦涩的草药味,充斥着我的呼吸。绝望,只有无比的绝望。我看看碗里,又看看你。你一边摇头一边笑着,做出端着碗一饮而尽的动作,翘起一只腿,身子斜向后仰着,嘴里发出“咻”的一声。“就像这样,一下子就好了!”我不禁被你滑稽的姿势逗笑,你重复了几次,突然停下不做了。“我还要看你做那个动作!”我依依不饶。“你喝了我再做!”你微微喘着气,一脸狡猾的笑意。于是乎,我死死地摒住呼吸,咕咚咕咚,结束了漫长的痛苦,再以最快的速度抓起一颗水果糖塞进嘴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喝完了!”我咂咂嘴,准备继续欣赏你的表演。你无奈地摇摇头,将烟头抖了抖,夸张的动作下,缕缕青烟随着你的身体静静摇曳。汗水浸了衣衫,红润爬上额角,气息渐渐加重,可那时的我却丝毫不知。
过去,一圈一圈,笼在青烟里。
故事,一句一句,醉在时光里。
后来的后来,我上中学了,开始住校了,你也就回老家了。听说你活得越来越不清醒,反应越来越慢,脾气也越来越古怪。新年前后,一家人围在暖炉旁,手里各自拿着手机,电视里自顾自地放着春晚的重播,我也沉浸在花花绿绿的网络世界里,忽视了你呆滞的神情和空洞的眼,愣愣地望着,手里是一支燃着的烟。偶尔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拍拍我的肩,指指桌上你买来的零食,问我吃不吃。我抬起头,望着口袋里的旺仔小馒头,还有几袋在超市里很难再见到的水果糖,突然间模糊了眼眶。送我离开时,你还痴痴地问我,明天想吃什么。在你混乱的时间轴上,我好像还是当年那个无理取闹的小顽童,我们好像还一直生活在一起。望着你佝偻单薄的渐渐远去的背影,生活好像真的如龙应台所说的一样,我们一直在渐行渐远。
还记得很久以前有一个广告,一位患了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在外面和儿子一起吃饭时,发现桌上剩了几个饺子,于是便伸手去拿,还试图装进衣服口袋里。当他儿子一脸不耐烦地问:“爸,你干嘛呀?”老人慢慢地说:“我儿子……喜欢吃这个。”最后画面上出现一行字:他忘记了很多事,却唯独没有忘记爱你。
原谅我的记性不好,没能记住你曾经爱我的模样。
光阴的故事,终于尘封。
在我的故事里,你依旧是你,我亲爱的爷爷。
回忆的深处,青烟袅然而上,氤氲你的模样。
记忆深处10她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朋友,人人都是这样评论我俩:“这俩小囡,长得可真像一对双胞胎!”我们俩个,一起读完了小学六年,我们天天形影不离: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一同做功课,一同看电影;一块儿笑,一块儿哭。
说真的,这辈子也许我再也遇不上这么好的朋友,当我伤心落泪时,陪在我身边安慰我的人,是她:当我高兴快乐时,陪我分享喜悦的人,是她……
但有一天,我犯下了一个至今都不能饶恕自己的错误,因为我的自私,竟赌气几天没有理她,为了面子,我始终没有和她说话,尽管我知道我错了,但一直拉不下脸去认错。就在那年的一个落英缤纷的秋天里,她约我在梧桐树下见面,我去了,她流着泪对我说:“我要走了,我舍不得你,但是……”她擦了把眼泪,抬头笑着对我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虽然相隔甚远,但我们是姐妹,会有心灵感应呦!”她说完,笑了,我却哭了。当她坐上出租车的一瞬间,我反省了,哭着喊:“对不起,我错了!”我茫然地看着她离去的背影,泪水迷糊了我的双眼……
一年多了,我时时都在想她,我的脑海中,总会闪出一个长发飘逸的女孩,都会令我热泪盈眶!
“我可以滑船不用浆,我可以扬帆没有风向,但是朋友啊,当你理我远去,我却不能不感伤……”当我唱着无印良品的《朋友》,只想深切地问一声:
朋友,你还好吗?
记忆深处11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个精美的记忆匣子。轻轻打开它,那些以往的记忆便像放电影一般,一幕一幕在我的脑海中映现……
还记得我小的时候在床上睡觉,睡着睡着会从小床上滚到大床的边沿,夜里常常是睡着被摔醒,一夜里要从床上摔下去很多回。妈妈总是在沉睡中被我的哭声吵醒,为了不让我再从床上摔下去,她就一直守在我的身边,为我轻轻拍睡。夜里的时候为了防止我不知不觉地滚到大床上,她设定了闹钟,两个小时叫一次,醒来以后看看我是不是在她身边,确保我不会从床上滚落。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妈妈由于晚上不能睡好,眼角上刻上了皱纹,眼睛下常常会有深深的黑眼圈和眼袋。长大了以后,我和妈妈再谈论那件事,她说:“那一段日子晚上不能睡好觉,早上醒来人都是昏沉沉的,抵抗力也下降了很多。”是啊,妈妈为了我,整夜整夜不能睡好,那种感觉可能是别人难以感受到的苦楚。
现在我又有了一个弟弟,常常听到妈妈说她今天又没有睡好,在吃饭的时候觉得困,因为弟弟夜里不肯睡觉,常常睡不好就开始哭泣,妈妈夜里要一直醒来给他喂水喝、安抚他睡觉。等到妈妈好不容易入了梦乡,弟弟肚子又饿了,要妈妈泡奶粉给他喝,于是妈妈又在迷迷糊糊中醒来……
这件事总让我联想到妈妈以前对我付出的幸苦,我只想说:母爱是伟大的。在我的记忆匣子里,一直保存着这件事,只要打开它,一股暖流便涌上心头……
记忆深处12真所谓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啊!六年过去了,我马上就要离开我亲爱的母校了,在我七岁那年,我牵着妈妈的手走进了这座神秘又陌生的学校。在这六年里,母校让我学到了许多的知识,母校让我感觉到同学的友谊,老师的关心。让我感到非常的温暖、快乐。转眼间,我又要离开这温暖的母校。这时,学校的一草一木,同学们的一颦一笑,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我的眼前闪过。
在我的记忆深处最让我难忘的是一节语文课。那一节语文课,老师走进来说:“同学们,外面正在下雪,你们想不想出去堆堆雪人,打打雪仗啊。”我们如打雷一般地说:“要!”就在那一刻,我们上了一节史无前例的玩雪课。我们飞快地跑到了外面,有的同学非常怕冷,都带着手套,可到了玩雪的时间,他们就像疯了一样,也不戴手套了。
当我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有一群男生拿着雪球来扔我们。但是,我们女生也不是好欺负的,我们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可是快乐的时光却只有那么一点点,“铃铃铃,铃铃铃......”下课铃声响了,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操场。但是,我们回到教室后,双手并不感觉冷,而感觉到了热。老师吞吞吐吐地说:“你们玩得开心吗?”我们异口同声地说:“开心。”老师又说:“既然你们玩得开心,就必须写一篇文章。”我们点了点头。
这就是我记忆深处的一件最难忘的事,这件事期永远都不会忘记。
记忆深处13在我的记忆深处,有许许多多部小短剧,他们像放电影一样在我眼前一幕幕放过,却有一幕停留了很长很长时间……
记得那年冬天,那年冬天非常的寒冷,但是,有一件事温暖了我的心。那天早上,我要上学,但是起来的时候,已经6点40了。天啊!要迟到了,我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起来,迅速的穿好衣服就直奔洗手间,快速洗漱完之后,看见妈妈起来了,说:“孩子,我送你。”“好。”
我们下了楼,妈妈骑着爸爸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带着我。我很胖,妈妈很瘦,所以带我很费劲,不一会就听到了妈妈“呼哧呼哧”喘粗气的声音。我靠在妈妈单薄的后背上,觉得很踏实,这个单薄的后背能给我温暖,能给我依靠……
很快,学校到了,妈妈说:“快去吧,别玩了。”“妈妈,再见。”我说。“在学校好好学习啊……”望着妈妈慈祥的笑容,我有些心酸,因为我发现了妈妈又多了几道皱纹,这一下苍老了许多。妈妈,我会好好学习的……我在心里默默的说。
这件事,可能对于妈妈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我来说,却是很重要的事,它已经深深的埋在了我的记忆深处,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记忆深处14清晨的阳光以完善的弧度倾泻在房间之中,朦胧的分出了一地碎金。
我坐在窗前,静静的盯着外面,思绪却飞回到了小时候。
5岁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爸爸紧紧地攥着我的小手,丝毫不理会我嘴里发出的呢喃声:“爸爸,我不想与你分开,我不想去幼儿园,我不想去!”我眼泪汪汪的望着爸爸,但他丝毫不理会,拉着我,冷冰冰地说:“走吧!自己过去,我去上班了!”我畏惧的望着他远去的背影,那时,我看到了他那充满关切与慈爱的眼神,但我丝毫没有去想,因为我不懂。
12岁
我要去考级了,我手里拿着葫芦丝,手里全是汗,因为那是8人比赛,只有二人才能成功,快轮到我了,爸爸突然讲了一句,“我不去看你比赛了,我在外头等你!”我心灰意冷的低声呢喃,心想,我讨厌这个不近人情的父亲,我走上讲台,分明看到了父亲的身影,那个熟悉的背,就转头的瞬间,我捕捉到了他那关切、慈爱的目光,我又一次没去想,因为我不懂。
12岁半时
那一天,是我的生日,我期待着我的生日蛋糕,这时,爸爸回来了,他把蛋糕往桌上一扔,冷冷的说:“自己吃吧,我有事!”说完,便走了……我当时心里头好恨他,心想:“哪有这样的父亲!但在他回头时,我又看到那充满关爱的眼神,看到了那始终让我摸不明白,怎么了读不懂的眼神!
现在爸爸说:“傻丫头,在那里干吗?”我吓了一跳,回给爸爸一个微笑,在这一刻,我懂了,“无声胜有声……那些叮咛……”
一个眼神,一个回头,都包含着浓浓的爱意,幸福的花朵在我心中肆意绽放,那一刻,我懂了!
记忆深处15她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朋友,人人都是这样评论我俩:“这俩小囡,长得可真像一对双胞胎!”我们俩个,一起读完了小学六年,我们天天形影不离: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一同做功课,一同看电影;一块儿笑,一块儿哭。说真的,这辈子也许我再也遇不上这么好的朋友,当我伤心落泪时,陪在我身边安慰我的人,是她:当我高兴快乐时,陪我分享喜悦的人,是她......但有一天,我犯下了一个至今都不能饶恕自己的错误,因为我的自私,竟赌气几天没有理她,为了面子,我始终没有和她说话,尽管我知道我错了,但一直拉不下脸去认错。就在那年的一个落英缤纷的秋天里,她约我在梧桐树下见面,我去了,她流着泪对我说:“我要走了,我舍不得你,但是......”她擦了把眼泪,抬头笑着对我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虽然相隔甚远,但我们是姐妹,会有心灵感应呦!”她说完,笑了,我却哭了。当她坐上出租车的一瞬间,我反省了,哭着喊:“对不起,我错了!”我茫然地看着她离去的背影,泪水迷糊了我的双眼......一年多了,我时时都在想她,我的脑海中,总会闪出一个长发飘逸的女孩,都会令我热泪盈眶!
“我可以滑船不用浆,我可以扬帆没有风向,但是朋友啊,当你理我远去,我却不能不感伤......”当我唱着无印良品的《朋友》,只想深切地问一声:她,印在我记忆深处
朋友,你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