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2013高考地理科《考试说明》心得体会
学习2013高考地理科《考试说明》心得体会
角美中学
说明解读:
今年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地理部分,总体变化不大,只有个别微调。变化主要体现在《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参考题例中的试题换成近年(2011、2012)的福建省高考试题或全国卷及其他部分省区的高考试题。
参考题例的试题有四个特点:一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探究性,如第130页例8(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参考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答赞成或不赞成都可以,只要是言之有理;二是强调对新情境、新材料的运用与创设的试题;三是注重探究性与过程性分析的试题;三是试题关注热点、贴近生活、紧扣时代脉搏。
复习建议:
一是认真掌握《考试说明》要求,特别要学习“考试范围与内容”与“考核目标与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是“必考内容”这块,考生应好好琢磨其中所列举的例子,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此外,还应认真阅读“参考题例”。
二是梳理知识,突出主干知识的复习。地理知识很多,在第一轮复习时把知识点细化,把书读厚;第二轮复习时对知识点进行概括归纳、整理编织成知识网络,把书读薄;在最后阶段抓主干知识,才能事半功倍。
三是重视复习地图,抓住地理的核心。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地理的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掌握了地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历次考试(包括高考)地理试题都离不开图表,图表是地理试题的重要情境。
高考一般不涉及初中教材中的具体知识点,因此在复习初中地理时要注重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淡化对各区域地理事物的识记。
四是适当做题,训练解题能力。这两年难度有所下降,所以在复习时要准确把握好深度,控制好难度,做题时重点应放在基础题与中档题上。做题后要思考,该题主要考核哪些知识,考查什么能力,明确出题意图。同时还要加强审题能力和规范答题能力的训练。
五是关注热点。近年高考不回避热点问题及热点区域,了解热点问题的相关知识也是目前阶段复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具体而言,考生应当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地理学科内(或以地理学科为主)的热点知识。
六是不断调适心态,充满信心迎接高考。
第二篇:学习2011高考地理科考试说明心得体会
学习2011高考地理科《考试说明》心得体会
龙海程溪中学 曾志祥
今年是我省实施新课改后的第三次高考,通过研读《考试说明》,明确今年高考地理的考查范围、考核目标与要求、文综试卷的类型,为今后的复习指明了方向,我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地理能力的培养
1.地理计算能力。用数字说明地理、描述地理,可增加地理的精确度,运用数字是研究地理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学习地理要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如时间、日期、太阳高度、比例尺、海拔、气温、气压、人口增长、地理数据的统计等,都涉及到计算问题。地理计算实质是地理与数学的综合,是在地理原理指导下的数学运算过程,其中掌握地理原理是培养地理计算的关键。
2.地理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强化审题过程中的地理信息提取以及进一步的判断、推理、归纳、分析等信息处理能力,平时训练要重视信息提取与处理的过程,不能只看答题结果。
3.知识迁移能力和地理表述能力。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地理学科注重对规律、原理的实践运用。因此在复习中,对于规律,原理不仅要加深理解,更要学会灵活地适移应用。表述不准确也是高考中失分较多的一个因素,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尽量使用地理术语。这就要求对一些综合题的答题模式进行针对性的归纳和整理及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
4.读图分析和空间思维能力。以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知识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11年省质检地理学科的就有16幅,包括等值线图、区域图、曲线图、折线图、经纬网示意图、表格、景观图等形式。因此,在复习时必须要求学生围绕地图展开,学会读图和用图,将相关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十分注重在复习中的图文转换训练,构建空间概念,扩展空间想象,进行空间思维。读图,用图,主要掌握五点:①明了各类地图的构成和表达方法;②会从图中读出相关信息;③会用地图表达相关信息;④会判断地理区位;⑤会运用地图的直观性,解答抽象的地理问题。
二、扎实地理功底,构建以主干知识为框架的知识体系 从近年全国高考文综试卷地理试题来看,试题立足于考查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特别重视主干知识的考查和系统地理考查。
首先要重视复习基础知识,准确、全面、灵活掌握考点。只有具备了基础知识,才可能从事这方面的思维活动;缺乏必要的知识,就谈不上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因此,能力源于基础。高考考题是对知识点的“抽样”,通过能力“组装”去解决问题。虽然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要具有较高的信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宜的难度,但每年考试中总有一些基础知识被作为命题的对象。
其次,我们学校多数同学地理得分率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同学连最简单的记忆和理解层面上的试题都不能正确作答。这说明我们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还有很多“死角”,个别知识复习还不到位,需要改进和加强。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诊断”,老师及时了解他们知识、技能、方法上的问题,进行补缺补漏。
第三,强化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高考强调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如气候知识、地形知识、河流知识、工业农业知识城市区位理论知识等。在复习中,以主干知识为线,按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逻辑关系把凌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从而形成知识框架。
三、关注热点拓宽视野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不妨从现在就开始。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日本大地震和核危机、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区冲突(如中东)、台湾问题、伊朗朝鲜核问题,等等。
对这些是世界和我国已经、正在或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考生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做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四、重视地理实验的复习2005年高考广东卷考查“地转偏向力”的实验、2009年省质检“流水作用”的实验等,这类题目侧重考查运用地理基本技能的能力,从一个新的视角考查学生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自主获得地理的知识、原理和结论,锻炼和培养其实验设计能力。
五、做好解题方法的训练
要提高成绩,必要的练习是需要的,但不能搞题海战术,应注重解法的指导。选择题:主要方法有比较法、排除法、图解法、计算法、分析法、联想法。综合题:要求在每次练习时,都必须保持卷面清楚,回答条理清晰。
六、选考内容应予重视
从参考试卷看,今年地理选考内容占了15分,具有较高比例。在复习中应予充分重视。
第三篇:2014年四川高考地理考试说明
2014年四川高考(地理)考试说明
第一部分地球与地图
1. 地球
(1)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原因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形状。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日界线。
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轨道、速度、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1)
(2)
(3)
(4)地图 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和注记。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
第二部分自然地理
1.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圈物质循环
三大岩类。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近地面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的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
(4)大气运动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季风环流。
(5)天气与气候
简单天气图。
锋面、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
气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化。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6)水循环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资源分布及其合理利用。
(7)洋流
洋流的形成。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及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3)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4.自然灾害与防治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自然灾害与环境
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
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应急措施。
第三部分人文地理
1. 人口与城市
(1)人口的自然增长
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
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人口数量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我国人口增长及人口国策。
(2)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的变化。
我国人口迁移的变化。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4)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5)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
(6)城市化
城市化及其原因。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地域文化对人口、城市的影响。
2.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农业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工业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生产活动的地域联系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主要交易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交通运输网的形成和发展。
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
4. 环境保护
(1)环境与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第四部分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 世界地理
(1)概况
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分布、生产和贸易。
(2)不同尺度的区域
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和河流特点及其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
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极地科学考察。
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自然条件对一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影响。
高新技术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2. 中国地理
(1)概况
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领土面积、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简称和行政中心。
人口分布特点。民族分布特征。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震和火山的分布。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长江、黄河的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土地国策。
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跨流域调水工程。
农业分布特点。
工业分布特点。
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2)分区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台湾省、香港、澳门的位置和范围、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数字地球的含义。
第四篇:2010年高考英语科考试说明心得体会
2010年高考英语科考试说明心得体会
黄桂凤
一、《考试说明》内容未作变化,命题渐趋稳定
2010年高考英语科《考试说明》和2009年、2008年一样,沿用了2007年的《考试说明》。经过2007年的尝试、2008年和2009年“一上一下”的调整,广东省 高考 英语试题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严格依据《考试说明》编题,难度不同的试题各占一定的比例,着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预测2010年考试试题的灵活程度上可能会有所加大,整体难度将稳定并保持与2009年试题难度相仿,其难度系数会维系在0.51~0.55之间(2009年试题难度是约0.518)。
“听力”仍然要重视“日常的社会生活(比如交友、购物、旅游、租房、问路、谈论天气、嗜好等)、中学生应有的学习生活(考试、选课、请假、谈论学业、体育运动等)等话题”的对话、故事,或有关这一方面的短文。
“语言知识及应用”题区里的“完形填空”和“语法填空”试题的选材将会侧重有故事情节、行文逻辑性强、用词合乎规范的短文,记叙文、说明文为主。不管短文讲什么内容,都不会是考生感到陌生的。完形填空题的难度可能会比往年减小;语法填空要重视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的引导词常用的介词、代词、冠词;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等级变化,常见词的构词法等。非谓语动词方面的试题肯定会有。
2009年阅读理解文章的体裁和题材比较单一,因此,2010年高考的“阅读理解”选材一定会回避这个不足之处,所以,考生应该注意加强一般性的科技文章的阅读训练。文科考生要注意科普知识的积累,理科考生应该注意文学素养的提高。
“写作”的命题范围将侧重于《新课程标准》列出的24个topics,不仅考查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将侧重于考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的表达。下一届亚运会将在广州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明年将在深圳举办,基础写作题很可能在体育的题材里“做文章”。
二、备战2010年高考,基础为先
英语科备考复习要注意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语言表达习惯“意识”的养成和用语言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知识包括词法、句法和篇章;表达习惯“意识”包括语篇、关联和规范;而“综合能力”则是“知识”和“意识”之“和”:流畅自如地运用知识规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正确地解决所遇到的语言问题。我觉得在复习迎考过程中,要关注自己“缺”什么,切不可把精力花在“考什么”的猜测上。可以通过做往年的考题“诊断”自己哪一方面短缺,做到有的放矢地去“补”。补“最基本的知识”,不能操之过急。
三、针对新高考的命题趋势,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应采取有效的备考方案。具体说来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口语和听力意识并加强训练。要能见到什么就说什么,别指望有一个外国人陪你练,如果你没有自觉训练的意识,专人陪你也练不好;在做听力训练时,注意力一定要集中,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记住要点”的能力。听力训练时,精力高度集中,不能有丝毫走神。听力和阅读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阅读时有不清楚的地方,你可以回头再读一遍。而听力则不能,一旦没有听懂要立刻放弃,准备下一道题,否则会影响对下一句甚至整个一段的理解。要充分利用听材料前的几秒钟,先把选择题浏览一遍,迅速辨认选项之间的差异。带着预知的信息专心地、有针对性地听。如果选项中出现的是数字,考生就应关注对话中的数字,适当地做点笔记。应把平时的听力训练和朗读结合起来,要熟悉所学过的词语习语和常用句型;注意语言中的连读、英音和美音的差异。听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特别要做好关于主旨大意的题目,推理判断的题目以及说话人态度观点与看法的题目的准备工作。学会排除干扰,从语篇层面完整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和判断选择答案。在进行听力训练时,要特别加强前5个小题的听力技能训练;每天至少要坚持15分钟左右的听力训练;除做听力题之外,也可以听教材录音,如可星期一,三晚上7:30—8:10 分听博士英语的高考模拟试题。
2.加强词汇学习,不仅要“背”单词和短语,还要在篇章层面上综合运用逻辑判断手段进行词义辨析和习惯搭配练习。依据课本和考纲对要求掌握的常用词汇,主要是:名词、动词、动词短语、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训练。学生应人手一份考纲词汇,天天查阅,并注意结合语篇材料把握词汇运用的准确性、多样性与得体性。教师可以挑出重点词汇和词组对学生进行训练。
3.过好语法的语境应用关句型。语法的复习要抓词法和句法。词法重点复习实词、虚词、非谓语动词、时态与语态的运用等。实词必须用构词法的理论为指导关注它的形式变化。虚词重点要复习介词、连词(并列连词与从属连词)、冠词等。重在这类词的运用,因为它们反映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与逻辑关系;句法方面重点复习句子成份,句子类型(简单句、并列句、主从复合句、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壮语从句)等。4.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应每天都有一定量的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的训练。选择训练题时,要注意材料题材和体裁的多样性以及材料语言的地道性;还要注意训练题对阅读理解考查点的覆盖情况。学生易在主旨要义题、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词义题上出错,因此要重点训练。要注意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以及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4.回归课本,过好短语与句型关。新课标的语言极其丰富,考生通过课本复习积累句型与短语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
5.书面表达:对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技巧,要进行讲解和操练,如各类书信,报道,人物,地点,图表作文等应用文体。要强化学生词句表达的灵活变化和得体性,词语上要尽可能运用自己学过的并且比较熟悉的词语,句式上要尽量用一些从句和固定句型以提升文章的档次,还要注意篇章结构的合理性,过渡语和衔接词的连贯性。要有意识地积累精美词句,不同文体常用的开头、过渡和结尾的佳句;并有意识地背些经典的范文。
6.坚持专题与套题训练,培养解题能力、掌握答题技巧和训练强度。每周一项专题小练,每两周练一套题,每月考一套题,确保英语综合训练的强度。
总之,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2010年英语高考笔试试卷会对考生的听、读、写三方面进行综合检测。在复习时候,要依据语言的横向组合和纵向聚合,按照点-线-面顺序,构建知识网络环境,对知识内容进行巩固、深化和提升,以确保高考英语科取得好成绩。
第五篇:高考英语科考试说明心得体会
高考英语科考试说明心得体会
这几天我研读了福建省2010年高考英语科考试说明,觉得高考的新方案与现行高考方案相比,英语科有“三大变化”,适应了高考改革及高中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题型及变化
第一卷:
1.听力(30分):20题,不改,使用全国卷。所以题型不太会变。
2.单选(15分):15题,语法与词汇。
3.完型(30分):20题,基本也没变法。
4.阅读(40分):20题,主要变化在于阅读词汇量由1000词左右增加到1300词左右。第二卷:
1.填词(10分):10题,把原来的改错题改成填词。用一篇130-150字左右的短文,挖掉一些空格,让学生填词,难度在于有形式的变化。提示可以是首字母、中文或不提示。
2.书面表达(25分):无变化 变化
词汇量的变化
针对《新课程标准》附录词汇表中的七八级共约3500个单词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后,共收录七级词汇约2500个、八级词汇约650个和数词、月份、星期、主要国家名称及相关信息等词汇总计约3200个单词。其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是七级词汇中未带星号的词汇。七级词汇中带星号的以及八级词汇只要求学生理解,这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八级词汇当中的要求掌握的词汇有09年的60个增加到120个。
几点体会:
一、试卷难度适中,体现选拔功能
我省五年来高考自行命题英语试卷的难度系数总体控制较好,均保持在0.58—0.62之间。中等难度的试题占试卷的绝大多数,符合我省《考试说明》中有关试题难易度比例的规定,试题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必要的区分度,较好地体现了选拔功能。
二、遵循语言规律,注重能力考查
试题设计在注重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强调语境、突出语篇、重视应用,注重交际,符合考纲中有关“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如,在语境中考查语言知识;在阅读方面,对学生知识面、文化背景知识和阅读速度等有更高要求;书面表达由控制性的提示表达逐步向开放性写作过渡。
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的考试说明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出了更大的要求。新课程的实施,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创造了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学生现有的语言能力和学习方式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语言实践,重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我省高考新方案既体现了促进高考改革,又体现了推进中学教学改革,并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