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励志故事[范文模版]
名人励志小故事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药,比西方的麻醉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邓亚萍:苦练球技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希拉里:有领导能力的小姑娘
伶牙俐齿?勇敢智慧?咄咄逼人?人们对希拉里似乎总是褒贬不一,但有一点你无法否认,她绝对是世界第一流的女政治家。希拉里丝毫不比老公克林顿逊色,她不仅从小成绩优秀,出类拔萃,还表现出了极强的领导和社交能力。
希拉里出生于芝加哥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4岁时的一件事锻炼了小希拉里坚强的意志和决断力。当时,社区中有个霸道的小女孩总是欺负希拉里,希拉里很害怕,泪流满面地向母亲诉苦。母亲告诉希拉里,若遭到欺负,就一定要毫不畏惧地还击。小希拉里的确这样做了。此后,希拉里天赋的领导才能日渐显露,她身旁很快聚集了一大帮孩子。
贝克汉姆:从“赌局”中领悟父亲的良苦用心
有谁统计过,贝克汉姆在球场上到底吸引过多少人的目光?每当这位世界顶级球星的身影出现在球场,无数的尖叫声立刻响遍全场,相机快门也闪个不停。小贝从3岁就开始踢球,尽管那时还是“玩”球多于“练”球,但父亲一直苦心培训他,顽皮的他渐渐奠定了对足球事业的热爱。
上小学时,小贝跟父亲之间甚至还约定了一个常规“赌局”:如果小贝能站在禁区边不助跑射门,每次把球踢中门柱,就能从父亲那儿赚到50个便士。总是赢到零花钱的小贝很开心,直到长大成人后他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曼德拉:从小就追求正义和理想
曼德拉是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他同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进行了几十年不屈不挠的斗争,赢得了全世界人的支持和喝彩。因此,有人说,曼德拉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曼德拉的反抗精神、对正义和理想的追求在童年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曼德拉出生在一个小村庄,9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从小曼德拉就经常目睹当地大酋长在解决部落争端过程中被白人政府的法律所约束,他逐渐萌发了寻求正义和平等的理想。年纪更大一些后,他多次领导同学抗议学校的白人法规,甚至因领导学生运动而被除名。在一次次的“斗争”中,曼德拉逐渐立下志愿:要为南非的每一个黑人寻求真正的公正。莫扎特:一个天资聪慧的神童
莫扎特被公认为音乐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显露出了在音乐方面的非凡天赋和卓绝才能。从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个孩子对待音乐的积极心态,对艺术事业的执著追求。虽然不能人人皆为天才,但对广大孩子来说,“神童莫扎特”绝对是具有传奇色彩、又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小时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看到4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写东西。父亲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一看,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他写的这些又正确又富有意义啊!”天资加上勤奋和用心,这就是神童莫扎特!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毛泽东
不动笔墨不看书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
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无所不读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在他的着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毛主席对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也读得很多。他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的人。
欧阳修
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约翰逊
约翰逊博士,他的父亲经营一个大旧书摊。有一次,距离不远处有个节目,大家都去赶集,这天正下着雨,他的父亲想要约翰博士分一部份书籍,运到赶集的地方去贩卖。他的父亲接连呼唤他三次,要他去,可是约翰逊博士这时正专心阅读一本又厚又大的书,竟假装听不见,也不理睬,父亲叹了一口气,只得自己亲自去了。这时候,约翰逊博士年十八岁。五十年后,有一天中午十一时,当地人看见这个体态臃肿的老年人,跪在街心,他把帽子夹在腋下,拐杖放在一边,低头跪在太阳下,热泪直流。这时约翰逊博士业已成名,大家都来看他,他对大家说:五十年前的同一天,同一时刻,我不听父亲的话,现在我跪在这里忏悔!
卓别林
卓别林能编,能导,能演,是不可多得的全能影人。有一次,他召开影片摄制会议,一只苍蝇在他四周绕着圈子飞。起初他用手打几下,没有打到,就要了一个苍蝇拍。会议进行中,他就握着苍蝇拍,摆出打苍蝇的姿态,眼睛狠狠地望着那苍蝇。可是打了三次,都没有打到。后来苍蝇就在他面前的桌上,他慢慢地拿起苍蝇拍,正要作死命一击时,忽然放下手中武器,让苍蝇飞走。旁边在座的人看了,就说:为什么你不把它打死?这位谐星耸了耸肩,说:这只不是方才那只!
司马光
宋朝司马光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机智过人,勤奋好学。刚满二十岁即考上进士。他为官清廉,公务之余常利用时间读书,立志写一部通志,作为人们的借鉴。为了把握时间读书,他特意制作一个圆木枕头,枕头的妙用是睡觉时身子只要一翻动,它就会滚动,人也就惊醒了,可以继续研究学问,因此称“警枕”。每当司马光需休息时,便枕着“警枕”,如此学习的结果,终于取得了成功,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牛顿
牛顿研究学问非常专心。有一次,朋友请客,席间,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于是叮嘱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牛顿回来,只好去看个究竟。原来牛顿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项实验的做法,到家后,就一头栽进实验室,做起实验,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净。又有一次,他饿了,煮鸡蛋吃,却一边想问题,一边把鸡蛋放进锅子中,等问题解决了,想吃鸡蛋时,揭开锅盖,捞起的竟是自己的怀表。
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着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陆游书巢勤学
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刘勰佛殿借读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顾炎武读破万卷书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欧阳修刻苦练字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蒲松龄草亭路问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着《聊斋志异》。宋濂冒雪访师
明朝着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第二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精选(治学励志篇)
治学励志篇
1.【标题】董遇“三余”时间
【故事】东汉末年,有一个人名叫董遇,他从小喜欢学习。不管走到哪里,他身上总是带着书,一有时间就坐下来学习。后来,董遇成了大学者。
有人问董遇:“你是怎么读书的?”董遇回答:“我遇到读不懂的书,就反复地看,反复地读。”这个人反问:“反复读一本书,哪有那么多时间呢?”
董遇说:“那就利用‘三余’的时间。” 这个人好奇地问:“什么是‘三余’的时间?”
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剩余,夜晚是白天的剩余,下雨天是晴天的剩余。只要用好了这‘三余’时间,就有时间读书了。”
【启迪】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见,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是尤其珍贵,而如何有效利用时间来进行学习,是我们每个人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董遇“三余”时间,充分体现了他善于学习和善于利用时间的方法。服刑人员不妨借鉴其方法,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文化知识,同时需要记住的是,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只有这样,你才能有所收获。
2.【标题】孔子“三十而立”
【故事】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父亲死得早,家里很穷困。孔子的母亲带着他,靠给人洗衣服、做针线维持生活。而孔子从小就勤奋好学,他一边干活,一边学习,读了很多诗书,并学会了各个国家的礼仪。
随着孔子的学问越来越深,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慢慢地有许多人来向他求教学习。在孔子30岁那年,他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塾。只要是诚心来学习的人,不分贵贱,孔子都用心教导。
由于孔子知识渊博,而且课也讲得好,所以他的弟子越来越多,他的私塾最终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支持。
【启迪】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将人的一生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并阐明了各个阶段该做什么事和懂得哪些道理。三十而立的意思是人到了三十岁这个年龄,就应该承载起社会责任并立足社会。这个故事告诉服刑人员:勤奋好学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一种品德,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经过勤学苦练才逐步走向成功的。
3.【标题】沈括上山看桃花
【故事】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他从小就喜欢学习,喜欢思考。有一次,他读白居易的诗。当读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时,他感到不可理解: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谢了,山上的桃花才刚刚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天气还有些冷。沈括几经寻找后,终于发现了几处桃林,满树的桃花开得正艳。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因此花期才比山下来得迟。
正是凭着这种求索精神,沈括后来写出了我国古代著名的百科全书— —《梦溪笔谈》。
【启迪】沈括为了解开疑惑,毅然决定实地考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求索的精神,他不仅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并且后来成为了北宋时著名的科学家。服刑人员在学习中一样会遇到许多不明白的地方,应该像沈括那样认真执著,付诸实践,才能彻底地解开迷惑,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4.【标题】魏照拜师
【故事】郭泰是东汉时期的大学者,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当时有很多人向他求教。有一个叫魏照的年青人,也拜郭泰为师。在向郭泰讨教几次之后,他就把行李也搬了过来,要住在郭泰的家里。郭泰很奇怪,就问他:“别人都是早上来晚上走,你为什么要住在我这里?”魏照诚恳地说:“我很佩服您的学识和为人。现在有知识的老师很容易找,但能传授做人道理的却不多。而您正是这样的人,所以我希望能时刻伴随您的左右,朝夕学习。”郭泰听了很受感动,就留下了魏照,从此更加用心地教导他。后来,魏照也成为了大学者。
【启迪】我们除了要虚心学习文化知识外,还要悉心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做一个真正品学兼优的人。魏照拜师的目的,不正是为了德学兼备、完善自我吗?在如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要想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就要学会做人做事之道。成功的机会是均等的,只要找到了为人处世的方式,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5.【标题】陆羽痴迷写《茶经》 【故事】陆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茶叶专家,人称“茶圣”。相传他曾经为了写《茶经》而到四川三峡一带考察。一路上,他遇到山就上山采茶,遇到河就到河边品尝水的滋味,然后分别记下这些茶叶和水质的特点和区别。他回家时,行李中的全是一路记载的笔记和收集的资料。
后来,陆羽从南京来到浙江,在山间隐居,专心写书。这期间,他经常到山上四处寻找、采摘茶叶或品尝山泉,每次都是天要黑了才回来。不了解他的人都叫他“楚狂”。正是对茶道的热爱加上勤奋好学,陆羽写出了我国茶叶史上的经典之作《茶经》。
【启迪】古人说:“做任何事情,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陆羽之所以能成为“茶圣”,正是因为他对茶道的热爱和乐此不疲的态度。服刑人员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就需要有这种痴迷的钻研精神,它将成为你学习之路上精益求精、攻克难关的致胜法宝。一旦你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收获,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6.【标题】孔子诲人不倦
【故事】孔子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书,他教导过许多学生,号称“孔门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是一位良师,他讲课时总是力求把要点讲清楚,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白;而且孔子善于启发,他总是耐心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学生的特长都开发出来。因此,孔子的学生思想都很活跃,而且许多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颜回、子路等学生,在当时就是很有名望的人。正是由于孔子学问高深,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后人才把他尊称为“孔圣人”。
【启迪】孔子认真负责地教育学生,并且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这是他对待教育的一贯态度,令人钦佩。在现实生活中,有部分服刑人员也承担着教人的工作,有的在狱内传授文化知识,也有在车间从事工艺流程指导,还有的直接传授技术等,在传授或指导别人时,一定要耐心细致,认真负责,力求使每个学员掌握知识与技能诀窍,这样才不愧为人师。
7.【标题】萨都刺一字之师
【故事】萨都刺是元朝的著名诗人。一次他在山上游玩,天突然下起了雨,就只好到附近的寺庙里避雨。这时,寺庙的晚钟响了,声音宏亮而悠扬。萨都刺灵感突发,写出了两句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这两句诗意境空阔,很快在当地传扬开来,大家纷纷称赞。不料一位老者听了,说:“也不怎么样嘛。”
萨都刺听说后,马上找到那位老者请教。老者说:“这两句诗里,上句有个‘闻’字,下句有个‘听’字,都是一个意思,不如把‘闻’改成‘看’字。”萨都刺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拜老者为师,此后经常找他谈论诗句。
【启迪】再高明的学者也会有疏漏的地方,因此,即使成就很高的人,也要不断地向他人学习,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孔子曾说:“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很多知识的,只不过喜欢读书并不耻下问而已。”著名诗人萨都刺的故事,再一次告诫服刑人员,无论对待何种形式的学习,都要以勤奋钻研、虚心求教的态度去践行。8.【标题】刘完素虚怀若谷
【故事】刘完素是宋朝很有名的医学家。有一次他生了病,吃了许多药,病情也不见好转。一天,他的朋友张元素来探望他。张元素也是个大夫,他提出给刘完素看病。刘完素心里有些不愿意:自己的病如果被他治好了,那不是很没面子?但他转念一想:我平时最提倡同行间互相学习,怎么轮到自己就糊涂了呢?于是,他很高兴地请张元素帮他治病。两人一起分析病情,研究药方,终于找到了病根。不久,刘完素恢复了健康。此后,两人经常在一起,交流医学上的疑难问题,医术都大有长进。
【启迪】有才能的人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丰富的人向知识贫乏的人请教,这是一种谦虚的态度。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时,你的缺点正好是别人的优点,学习应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刘完素的故事告诉服刑人员,知识再渊博的人也有不足的地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虚心接受并采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诚挚地学习别人的长处。
9.【标题】愚公移山
【故事】古时候有个老人,人们都叫他愚公。他家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王屋山,一座叫太行山。这两座山挡住了出门的路,于是愚公决心把这两座山搬走,他带着他的儿子开始挖山。
有个叫智叟的老头说:“你们这样做实在太愚蠢了,山这么大这么高,就凭你们几个人根本不可能把它挖掉。”愚公就说:“我们父子是挖不完,但我死后还有子子孙孙。这两座山虽然高,却不会再长。我每天挖一点,总有一天会把它挖掉。”就这样,愚公每天坚持挖山。后来,愚公的精神感 动了上天,上天派来两个山神,把这两座山给搬走了。
【启迪】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要想学有所获,就必须有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需要坚持,需要有坚强的毅力。西晋文学家左思整整花了四年的时间,才完成他的著作《三都斌》;张海迪花了49年的时间完成了200万字的著作。其坚强的毅力和敢于吃苦的精神堪为典范。
俗语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事实告诉人们,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取得的,都是持之以恒、从一点一滴做起、日积月累的结果。
10.【标题】孔子后生可畏
【故事】一次,孔子坐着马车经过一条小路,半路上遇到一个孩子用泥土堆了个城堡,挡住了去路。孔子就问他:“你不让路,我怎么过去呀?”小孩说道:“从来只有马车给城堡让路的,哪有城堡给马车让路的?”孔子没想到这小孩这么会说话,非常吃惊,就表扬他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懂的事情可真不少。”小孩回答:“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水,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在地上跑,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有什么大小之分吗?”孔子听了这话更是钦佩,忍不住感叹道:“真是后生可畏啊!”
【启迪】孔子博学多才是众所周知的,连他都觉得后生可畏。这就足以说明孔子在对待知识的问题上,是极其谦虚的。因此,在改造生活中,服刑人员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哪怕对方比自己年轻,资历比自己浅,只要别人在某些地方比你强,就应该放下“面子”,谦恭地学习别人的长处。
11.【标题】谈迁重写《国榷》
【故事】谈迁是明朝末年的穷秀才,他历尽千辛万苦,花费27年时间,写出了一部关于明朝的史书,并将其定名为《国榷》。不料,就在书稿完成后不久的一个晚上,谈迁家里闹贼了。小偷见谈迁家里没什么可偷的,就顺手把谈迁的书稿拿走了。变迁发现书稿丢失了,不禁痛哭流涕。这一年,他已经53岁了。但谈迁很快就振作起来,并对自己说:“我的手还在,怎么能这么消沉呢?”于是他决定重新写《国榷》。4年过去了,谈迁终于重新写出了一本《国榷》。这部书资料翔实,内容完备,成为后世学者研究明史的必读之书。
【启迪】一介穷书生,用27年的时间编纂史书,他所付出的精力和遭遇到的窘境是可想而知的。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他53岁那年,书稿丢失,可以想象他当时的心境是何等悲痛。但谈迁并没有消沉,再一次重写《国榷》,成为了千古美谈。
鲁迅先生说过:“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去应付一切不幸。遇到困难、挫折、失败就惆怅、迷惘、灰心丧气,这是软弱的表现。”
12.【标题】孔子有教无类
【故事】只要有人想学习,就应该教育他,而不要管他是什么出身、什么品性,这就是“有教无类”。这个主张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他也是这么做的。他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子贡是商人,颜涿聚当过强盗,子张是做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国籍也各有不同,曾子是鲁国人,子张是陈国人,子游是吴国人;学生性格也有很大差异,高柴愚笨,曾参迟钝,仲由鲁莽。有人问子贡:“孔子的学生怎么这么杂?”子贡回答:“老师自身很端正,想来的人都不拒绝,想走的也不阻止,所以很复杂。”而“杂”正体现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启迪】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在现实生活中,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样能促使我们完善自身,服刑人员虽然身陷囹圄,但仍然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应该克己勤勉,永不懈怠。这样,你才能为将来回归社会后筹集到有效的资本。
13.【标题】吕蒙读书
【故事】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吕蒙便开始读书。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启迪】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古人说:“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学习之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经历困苦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当前,服刑人员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人了。所以,服刑人员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为今后的就业谋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14.【标题】毛空道听途说
【故事】春秋时期,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最喜欢从别人那里打探各种传闻,然后再去讲给朋友们听。一次,他告诉他的朋友艾子:“咱们这里有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鸡,昨天这只鸡居然生了个鸭蛋。”艾子听了直笑,他问毛空:“怎么可能呢?”毛空见艾子不信,就急忙说:“哎,真的,那天有只野鸭子从天上掉下来摔死了,那只鸡吃了野鸭肉,后来就生了个鸭蛋。”艾子心想:野鸭能飞多高呀?还能从天上掉下来摔死?于是他反问:“那你告诉我那只鸡是谁家养的?”毛空见艾子刨根问底,只好支吾着说:“这事儿是我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启迪】听到小道消息就到处传播,实际上是背弃道德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道听途说的习惯,殊不知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便在无形中拉开了你与道德之间的距离。所以,服刑人员在改造过程中,对于道听途说未经证实的事情,不应轻易相信,更不应四处传播,千万不要养成这种不良的习惯。15.【标题】车胤囊萤夜读
【故事】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这样一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
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启迪】晋朝一代名臣车胤,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好,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气馁,用装了几十只萤火虫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古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尚且好学不厌,现在党和政府为我们提供一个如此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在文化、技术等方面都比较匮乏的服刑人员来说,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不要浪费了求知求学的好时光。
16.【标题】李谧青出于蓝
【故事】南北朝时,李谧18岁就拜当时的大学问家孔璠为师。孔璠知识渊博,为人谦虚,学生们都很敬仰他。李谧拜他为师后,学习非常刻苦。没过几年,甚至连孔璠都有不如李谧的地方了。一次,孔璠读书时不太理解书中的一段话,就请教李谧:“你看这段话是什么意思?”李谧认真地分 析了那段话,然后详细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有人问孔璠:“你做老师的倒要请教学生,就不怕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吗?”孔璠不在乎地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老师也不是固定的,谁懂得多,谁就可以做老师。”问他的人听了,信服地点点头。
【启迪】《增文贤文》中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孔子说:“后生可畏。”李谧的老师孔璠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见,对于任何一个勤奋好学的人,我们都不能轻视,新旧交替是自然规律的具体体现,前人已一语道破了其中玄机。服刑人员应该知道:只要别人比我们懂得多,无论他是什么出身和什么年龄,都有资格做我们的老师。同时,要端正学习态度,不懂就问,虚心请教,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
17.【标题】孔子以渔夫为师
【故事】一天,孔子与众弟子在树林里休息,孔子弹琴自乐。附近河岸边的船上有个老渔夫,他问孔子的弟子:“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子贡说:“他就是以仁义、忠心而闻名的孔圣人啊。”渔夫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啊。”孔子听到后,立刻走到渔夫面前,尊敬地拜了拜他,说:“我从小就开始求学,现在都69岁了,还没听过如此高深的教导,因此来向您请教。”渔夫毫不客气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孔子听了很受启发,不断地点头。最后,孔子谦卑地对渔夫说:“遇到先生真是我的幸运,我愿意做你的学生。”
【启迪】孔子自己曾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 师的人。对他们的优点要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借鉴改正。”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服刑人员在改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你才能更快地进步,才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18.【标题】陶侃惜光阴
【故事】陶侃是晋代的名将,曾为东晋的建立立下过汗马功劳。可是他小时候却很贪玩儿,不愿用心读书,母亲很为他着急。一天下大雨,陶侃没去上学,就在母亲的织布机旁玩儿。母亲让他背书,当他背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时候,母亲问他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他解释不出来。母亲告诉他说:“意思是日子很快就过去了,像织布机的梭子一样快。你现在读书这么不用心,日子就这么过去了,是不是很可惜啊?”陶侃听了之后,便下决心好好儿读书。从此,陶侃终日苦读,学业渐渐好了起来,为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启迪】英国诗人、戏剧家莎士比亚说得好:“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它。”时间比金子还要珍贵,因为再多的金子也买不到时间,这是至理之言。
古今中外,珍惜宝贵时间勤奋学习而取得辉煌成就的人,是不乏其例的。宋代欧阳修4岁时死了父亲,家里贫穷。他学习勤奋,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后来成了伟大的文学家。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理学院读书时,晚上到读书管区读书,10点钟以后,她就回到自己房间,点上煤油灯继续攻读。后来,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这和 她抓紧学习十分不开的。无产阶级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在大学时,由于开革命活动而被开除,他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自学完了大学4年的课程,后来参加大学毕业考试,得了第一名。
在监狱这所特殊的学校里,服刑人员也同样需要珍惜所有时光,认真学习。要知道,时间飞快流逝,转眼之间,你就会步入中年、老年,到时,后悔就已于事无补了。
19.【标题】阮大铖学不尚行
【故事】明朝末年的阮大铖是其名的戏曲家,在诗歌的创造上也很有成就。但是,他十分虚荣,爱慕权势,为了做官而不择手段,甘心和魏忠贤这种奸邪的人勾结在一起。后来,阮大铖又怕朝里正直的人士联合起来反对他,就辞官回家避风头。但是,他不甘心默默无闻,私下里对自己的亲戚和朋友说:“我还能好好儿地活着回来,那些人可不一定。”后来,魏忠贤害死了那些正直的人。阮大铖知道后很得意,就又开始勾结魏忠贤,为非作歹。然而坏人终究是不会有好下场的,阮大铖后来投降了清朝,在随军出征的时候惨死在途中。
【启迪】喜欢学习的人就像禾苗一样,是有用之才;不爱学习的人就像野草一样,只能当柴烧;学习了道理而不按理行事,就像穿了衣服的牛马一样,依然改不了本性。阮大铖虽然在戏曲上很有成就,但他爱慕权势,和奸党魏忠贤勾结在一起,为非作歹,最终落得了惨死的下场。服刑人员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就要切实地去实行,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千万不要步入阮大铖的后尘,为非作歹。
20.【标题】孔子学琴
【故事】孔子不但是春秋时的大教育家、思想家,还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他会弹奏许多种乐器,还会作曲、唱歌。他跟师襄学过一首曲子,曲名叫《文王操》。孔子练习很多天后,师襄说:“你的曲子弹得已经很好了。”孔子说:“我知道这首曲子怎么弹了,可是还没学会技法。”孔子又练了许多天,师襄又说他弹得可以了,孔子说自己尚未掌握乐曲的主旨。又过了很久,师襄认为孔子确实弹得可以了,但是孔子还是不满足。他反复地弹奏这首曲子,直到体会出曲子所要表现的主题才罢手。孔子的这种不厌学习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师襄。
【启迪】学习看似简单,要学好是很不容易的。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跟他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精神是分不开的。服刑人员在监狱提供的劳动岗位上学习操作技术时,应当像孔子一样不厌其烦,反复揣摸,真正掌握技术精髓,成为优秀操作手。
21.【标题】陈子昂大器晚成
【故事】唐代初期的陈子昂是我国著名的大诗人。他家里比较富裕,年轻时的陈子昂并不把钱财当回事,常和一些好朋友到处游山玩水,从来没有想过要好好儿读书。18岁时,陈子昂在学识上还是一无所知。后来,他的父母对他严加教育,他才开始觉得自己学识浅薄,感到非常惭愧。于是,他开始奋发图强,再也不和原来的那些朋友玩了。他以成年男子的身份,和几岁的孩童一样到乡里的学校求学。经过几年没日没夜的苦读,他 终于学有所成,成了一名大学问家,在诗歌和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启迪】无论是聪明还是笨拙,无论学习的时间是早还是晚,只要认真读书,总会学有所成。在服刑人员当中,虽然大多数人的年龄都已超出了正常的求学年龄,但只要不放弃、不懈怠,利用监狱为我们提供的良好的学文化、学技术的平台,做到持之以恒,点滴积累,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甚至大有作为。
22.【标题】郑板桥教子
【故事】清朝时的郑板桥是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年老的时候才有了一个儿子,但却从来都不溺爱他。他怕自己死后,儿子没有独自谋生的意识,病重时,叫儿子亲手给他做馒头吃。他让厨师指导儿子,但是不能代劳。于是,儿子开始学着做馒头,费了许多工夫才把馒头做好。当儿子端着馒头到父亲床头时,郑板桥已经死了。儿子伤心地哭了。忽然,他发现茶几上有张纸条。他拿起来一看,上面写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这时,儿子才明白父亲让自己做馒头的深刻含义。
【启迪】郑板桥教育子女自食其力的故事,让服刑人员明白了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教育子女不单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承载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由此联想到服刑人员对待学习方面,其实与教育子女一样,不能依靠别人,要靠自己真学肯做,要靠平时的勤奋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进步,得到社会的认可。
23.【标题】孙康映雪读书
【故事】晋朝人孙康自幼聪敏好学,但是家中很贫穷,根本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利用夜晚时间读书,可是夜间读书时,必须点油灯,往往读一个晚上的书,就要用去一灯油,以孙康当时的家庭条件根本负担不起,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是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便躺在床上默诵。
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三天两头下一场大雪。冬夜,孙康盖着薄被正蜷缩在床上,面对着北风呼啸的窗口又在背书。背着背着,突然发现窗口越来越亮,他甚至怀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阳的时候了,等他披着衣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孙康心想:既然白雪能映亮窗口,那么一定也可以用积雪照着读书吧。想到这里,他便捧起书跑到门外,一个人蹲在雪地里,借着积雪映出的微弱亮光来读。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脚。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最终摆脱贫困家境,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启迪】孙康映雪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只有通过刻苦努力,才能成功。特别是遇到困难时,不应该放弃,要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困难。对于我们服刑人员来说就要利用一切时间去学习,不要放弃,不要 畏惧,要在困境中磨砺自己。
24.【标题】画圣吴道子的传神之笔
【故事】吴道子,唐朝人,人称画圣。下面是关于他的两个小故事。吴道子画驴:有一次,吴道子去拜访某僧人,口渴时想讨杯茶喝,但是这个僧人对他却不太礼貌。他很气愤,就在僧人房间的墙上画了一头驴,然后离开了。一到晚上,他画的驴变成了真驴,满屋地尥蹶子,把僧人房间的东西给搞得乱七八糟,每天都是如此。这个僧人没办法了,只好去恳求吴道子,吴道子把墙上的画涂抹掉以合就再没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吴道子画秃尾神马:一天,金顶寺的禅师请吴道子为他在寺院画一幅画。吴道子画了一幅《立马图》,那马画得真是活灵活现。但是就在要画最后一笔——马尾的时候,吴道子觉得胸闷恶心,就把画笔一搁,快步走到院里,呕吐起来。禅师忙端茶水请他洗漱歇息。第二天醒来,吴道子精神好些了,但没有记起画马之事,吃过饭便跟禅师告别,下山去了。
过了几天,禅师细看《立马图》,才发觉马尾巴还没有画,十分惋惜,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将它挂在禅堂侧室里。这天,山下十几个农夫闹闹嚷嚷地冲进寺院来,怒气冲冲地对禅师说:“你们寺里的秃尾巴马,天天晚上来吃我们的庄稼,这次被我们追着进寺了,你们得赔我们庄稼。”
禅师觉得很奇怪,说:“施主一定是弄错了,我们禅寺中从来没有养过马啊,不信就请你们搜一搜。”
农夫们二话不说,走进禅寺到处去寻找,却连马的影子也没见到,他们想一定是被禅师藏起来了,便和禅师纠缠不休。禅师特别想证明自己是无辜的,他冥思苦想,想了半天,忽然想起那幅画来,他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答案。便对农民们说:“众位乡邻,老僧确实无马,倒有一幅吴道子大师画的《立马图》,请进屋来看看。”
农民们一看那图上的马,都大吃一惊,这秃尾马不就是偷吃庄稼的马吗?原来,他们一直追着马的踪迹寻过来的。图中马竟跟他们所追寻的秃尾马一模一样,看它嘴里,还衔着几根青麦苗呢!于是,农夫们指着画上的马说:“就是它,没错。这匹马天天夜里偷吃我们的庄稼。”
两则小故事,固然是一种神奇的传说,但却反映了吴道子画动物具有传神之笔。
【启迪】“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画圣吴道子的画之所以出神入化,是因为他勤学苦练,真正用心画画的缘故。对于服刑人员来说,不要求有吴道子一样的功夫,但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学文化、学技术,争取在某个方面有所突破。
25.【标题】孟母断机教子
【故事】“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小时候读书很不认真,为此母亲总是很操心。有一天,孟子早早地跑回了家,当时孟母正在织布机前织布:“你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
“我,我趁先生不注意,自己跑回来的。”孟子吞吞吐吐地说。知道他又逃学了,孟母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一下子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 白其中的原因,忙问:“娘,你这是做什么?难道出了什么事吗?”
孟母摸着孟子的头,长叹了一口气对孟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也是这样,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难过地哭了起来。
“娘,您不要哭了,从此之后我一定好好儿学习,再也不逃学了。”孟子哭着说,“娘,以后我再也不会让你操心了。”
母亲的行为,使孟子的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黑,刻苦读书,为他以后成为儒家大师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启迪】“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巧妙地把学习比喻成了织布,教育孟子好好学习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学东西要有恒心,特别是在改造方面来不得半点马虎,要扎扎实实,这样才能以良好的改造成绩来回报我们的亲人,早日回归社会。
26.【标题】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故事】南北朝时期,北魏大农学家贾思勰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之家,其祖上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成年以后,他开始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他这个官当的与众不同,不但十分重视发展本地区的农业生产,而且亲身参与种植,饲养等。
一次他养了两百头的羊,由于经验不足,事先不知道每只羊应该吃多 少饲料,导致饲料供应不足,不到一年,两百头的羊死了大半。他没有放弃,又接着养了一群羊,并且种了大豆当饲料,谁知道,饲料倒是不缺了,但不知道为什么羊还是死了大半。他百思不得其解。
他听说有个老羊倌很有经验,便虚心向老羊倌请教,老羊倌被他的诚意感动,就把自己的经验全部传给了贾思勰。从此之后,贾思勰养的羊膘肥体壮,产奶也多,远近闻名。
贾思勰认真严肃地对待科学,经过艰苦劳动,终于写出了11万多字,92篇,10卷的《齐民要术》。《齐民要术》一书,内容非常丰富全面,有农业百科全书之称。对于当时及后世农业和生物科学的发展,均具有重大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比其他先进民族的记载要早几百年甚至一千多年。
【启迪】贾思勰写《齐民要术》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不懂装懂,更不能半途而废。对待学问,要虚心向别人学习,要深入实践,要学以致用,要通过不断探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水平。
27.【标题】书圣王羲之
【故事】东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就是被人们尊称为“书圣”的王羲之。据说他从小就喜欢书法,而且非常用功,就连走路时也随手比画着练字。日子久了,连衣服都破了。
关于他的故事有:“墨池”和“入木三分”的传说。
王羲之自七岁起练习书法。他勤奋好学,为了能够融合百家之长,独 创一体,每天都坐在池子边练字,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据说王羲之任临州太守时,村民在城西北处兴建了一座“飞云阁”,请王羲之书写横额巨匾。王羲之在纸上写了几幅,都觉得不满意。此后,王羲之废寝忘食,专门练写“飞云阁”三个字。一天,他练字入了神,忘记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假思索地用馒头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道。当家人发现时,已经是满嘴墨黑了。
就这样,三个月过去了。王羲之觉得将“飞云阁”三个字练得满意了,便将字题写在匾额上,后来刻字的木匠师傅依字镌刻,发现墨迹竟然印到木板里有三分之深。
【启迪】每个人都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成功。王羲之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书圣”,跟他的勤奋努力是分不开的。“勤奋”是每一个成功者的秘诀,尤其对于社会上急功近利的现状,服刑人员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整天就是空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去奋斗。
28.【标题】陶侃励志
【故事】陶侃是东晋人,在广州做官当时的广州地区,生产落后,人口不多。陶侃在那里没有多少公事可办,生活很清闲。但陶侃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为了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就叫人将一百多块砖放在院子里。每天一早,陶侃就把砖搬运到外面去,到了晚上,又把砖搬进屋子里。天天如此,从不间断。家里人觉得奇怪,就问陶侃为什么要这样做。陶侃回答:“我将来是要报效国家做大事的,如果生活过于舒适,将来怎么能担当重任,为国家效力呢?”过了几年,陶侃终于被调回中原,被皇帝重用。陶侃回到中原以后,尽管公务繁忙,可是在广州养成的搬砖习惯一直没有放弃,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意志。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怎么能够天天玩乐?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启迪】陶侃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胸成大志,珍惜时间,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有所作为。服刑人员不应该放弃理想,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好多愿望,这些就是生活的动力。但是,愿望的实现不是想想就能实现的,需要为之付出、为之奋斗才能实现。因此,每名服刑人员都应该珍惜时间,朝着自己的愿望努力,争取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它、拥有它。
29.【标题】陈蕃立志
【故事】东汉时有一个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自己住的屋子又乱又脏,却从来不收拾。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他:“你怎么不打扫一下房间,客人来了看到这么脏乱多不好啊!”陈蕃回答:“我是做大事的人,怎么能做这个呢?”薛勤当即反问:“你连一间屋子都收拾不好,你能做出什么大事呢?”陈蕃顿时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启迪】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积累,一切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业。这就启示服刑人员要注重细节的积累,今天的一点变化,明天的一点努力,后天的一点学习,这样不断地日积月累,到了一定的程度,达到一个临界点,你的质量就会发生变化,就会与其他的人拉开差距,这种差 距,就是你经过努力达到一个临界点所取得的成果。当细节积累到一定的临界点,就发生了突变,突变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这个不知不觉就是量的积累。
其实,无论是改造还是以后的事业,我们都应该从小事去做起,从“扫一屋”开始,将来才能有机会“扫天下”。
30.【标题】画家顾恺之
【故事】顾恺之是东晋时期一位有名的画家。他刚出生,母亲就去世了。他就跟着父亲、祖母一块过日子。在他四五岁的时候,就问父亲,母亲长什么样。父亲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他,就把母亲的样子详细地告诉了他。
从此以后,顾恺之再也不出去玩儿了,整天待在屋里。一天,父亲来到他的房门前,往里一看,他正在画画呢。“孩子,画什么呢?”“我在画母亲呀。”顾恺之拿着一张画好的画给父亲看,“父亲,您看看,像母亲吗?”“不像,一点儿都不像。”父亲说。顾恺之听了,不伤心也不生气,还是接着画。转眼间,半年过去了,他又拿着画来问父亲。“父亲,您看这回像了吗?”父亲看了看说:“就是脚有点儿像,别处都不像。”顾恺之听了,觉得挺高兴,回到屋里,又开始从早到晚地画起来。
半年多过去了,他又拿着画给父亲看。父亲看了,说:“这回像的地方比较多,就是眼睛不像。”顾恺之一听,问道:“您再说说母亲的眼睛长得什么样吧!”父亲又描述了一遍。顾恺之回到屋子里,从早到晚专心画眼睛。过了半年多,顾恺之又拿着画给父亲看。这回父亲一看,吓了一跳,说:“太像了!尤其是这双眼睛,这就是你母亲呀!
【启迪】“行百里走半九十”。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只要你不断 辛勤灌溉所种下的种子——持续去学习。那么就会走出人生的冬季、进入春季,那么多年看似不见成效的努力终必会有收获硕果累累的一天。因此,对服刑人员来说,要凭毅力与韧性去追求所企望的目标。
31.【标题】鉴真东渡
【故事】鉴真是唐朝一位著名的僧人。公元742年秋,他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
大唐与日本之间隔着茫茫大海,路途遥远。那时鉴真已经五十五岁,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毅然决心东渡传法。他的弟子们深受感动,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师父一同到日本传法。
第二年春天,鉴真率领弟子发船东渡。但是,在以后的五年中,由于当时唐朝政府海禁较严,再加上海上自然环境恶劣,经常遭遇风浪,他一连四次渡海都以失败告终。
公元748年,鉴真第五次东渡起航了,这时他已经六十出头了。这次,他们的船才驶到舟山群岛便遇上了风暴,停泊了约两个月才继续出发。谁知第二天又遇上飓风的袭击,船只在波峰浪谷间颠簸,迷失了方向。在海上整整漂流了十四天,粮食吃完了,淡水也用光了,鉴真和弟子们饥渴难耐,劳累不堪,可他们没有动摇传法的决心。在经历了无数险阻、万千困难之后,船只终于靠岸了,一上岸才知道已经漂流到了海南岛的振州(今海南崖县)。多年旅途的劳顿,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健康。鉴真更是突发眼疾,双目失明。然而,无论是风浪,还是病魔,都无法阻止鉴真东渡的步伐。公元753年,鉴真已经六十六岁高龄,他开始了第六次东渡。由于这一次 事先做了周密的安排,因而比前五次顺利。次年一月,鉴真到达日本九州岛,历时十多年的东渡终于获得了成功。在日本,鉴真讲经传法,还带去了中国的一些文化知识,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日本人民亲切地称他为“盲圣”、“日本文化的恩人”等,表达了日本人民对鉴真的崇敬之情。
【启迪】心中有信念的人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忍耐和坚持虽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却能让你品尝到胜利的滋味。鉴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理想信念的伟大力量,人的理想信念就是人生的航标,我们要给自己树立一个理想,然后朝着它努力奋斗,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精彩纷呈。
32.【标题】苏洵焚稿
【故事】苏洵是北宋时著名的散文家。他年轻时并不爱读书,直到27岁才发奋学习。学了一年多,去考进士,结果没考中。这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想取得好成绩非得下苦功不可。于是,苏洵把自己过去所有不成熟的作品全部烧掉,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他的好友都非常佩服他,有这样坚持不懈的精神,那么成功还会远吗?如此发奋了五六年,终于大有长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启迪】北宋的散文家苏洵为了写出一遍好文章,谢绝宾客,专心致志,闭门攻读,并坚持到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没有苏洵这种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可能的。作为服刑人员,如果草率对待自己改造上的缺点,抱着过得去、差不多就可以的改造态度,最后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我们要有苏洵焚稿的勇气,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坚持不懈地前进,新生就会越来越近。
33.【标题】鲁迅在“三味书屋”
【故事】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生却板着脸,很不高兴地回答:“不知道!”
后来,鲁迅慢慢体会到学生应该读书,先生不喜欢学生问各种古怪的问题。于是,鲁迅开始刻苦读书。起初十分严厉的先生也开始喜欢鲁迅的聪明刻苦,态度渐渐和蔼起来。鲁迅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读过几遍之后,就 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后来,同学们也都向鲁迅学习,纷纷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
【启迪】学习要讲究方法,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真正会学习的人,要善于取舍,要选择正确的,精通专业的,熟悉相关的,了解必需的。同时,学习需要思考。有些人虽勤于学习,但不过只是泛泛的阅读,任何理论观点都只在脑海里一晃而过,是所谓“学而不思则罔”。
“读书三到”是鲁迅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不断地总结学习方法,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去攻读,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34.【标题】曾巩考科举
【故事】曾巩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的家境十分贫寒,父母很早就去世了,曾巩与弟弟、妹妹相依为命。贫困的生活使他们立志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曾巩是家中的老大,人们常说长兄如父,的确,家里的一切事情都需要他这个当大哥的料理,因此,学习的时间少得可怜,但是他只要一有时间就拿起书本,专心致志地看起来,他的好学为兄弟们树立了榜样,曾家几个兄弟学习都很用功。
可是,他们参加了几次科举考试,都以失败告终了。乐观的曾巩不气馁,带着弟弟们继续努力,每天天不亮,兄弟们就起床看书,夜很深了才上床休息。他们抓住一切时间来学习,除非是非办不可的事情,他们才出门去办。正是因为这种顽强的毅力,在下一次科举考试中,曾巩和三个兄弟、两个妹夫都榜上有名了。【启迪】“寒门出高士”,家境贫寒的曾巩知道学习对人生的重要性,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勤奋学习。作为服刑人员,虽然身陷囹圄,但与古代的曾巩相比而言,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何止优越十倍,就更应该努力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5.【标题】爱读书的陶行知
【故事】陶行知小时候十分聪明。他常到邻村叶家玩,看到厅堂里的对联字画,就用竹条在泥地上描摹。他到了读书的年龄,家里却无力缴纳学费,幸好有位秀才在附近开馆教书,很喜欢聪明好学的陶行知,愿意免费收他为学生。这样,6岁的陶行知就得到了接受启蒙教育的机会。9岁时,陶行知来到外婆家,外婆见他聪明伶俐,就把他送到吴尔宽先生的学堂伴读,陶行知这才正式入学。在那里,陶行知练出了一手好书法。启蒙教育结束之后,他便进入学堂,读四书五经。
10岁时,因父亲失业,陶行知只得半工半读。他每天砍一担柴,挑到城里卖掉后再去上学,每天往返20里,就这样学完了四书五经。这时的陶行知已深知读书对穷孩子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因此学习更为刻苦自觉。他听说距黄潭源村15里的小南海航埠头曹家,有一位满腹经纶的前清贡生王老先生在主持学馆,便前去求学。王老先生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便免费让他伴读。
少年陶行知迫于生活的压力,不能一心读书,必须经常参加劳动。他有时替父亲挑瓜、挑柴进城出售,有时帮母亲挑水、洗菜。崇一堂校长见陶行知勤奋好学,便允许他免费入学。这样,15岁的陶行知进入了崇一学 堂。由于基础扎实,他一入学就直接被编入二年级,毕业时,他的成绩名列第一。在崇一学堂读书期间,陶行知既学现代科学知识,又没丢下古典文学。因为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学堂的同学借来唐诗选本,在吟诵之余将一本书工工整整地抄完了。还书时,同学的父亲问陶行知唐朝诗人中最推崇谁。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杜甫和白居易。”并说::“杜诗沉郁有力,多伤时忧国之作;白诗通俗易懂,道出民生疾苦。”同学的父亲为陶行知有这样的想法而感到惊奇,他认为陶行知一定会有所作为。
后来,陶行知成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
【启迪】陶行知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学完了四书五经,又学习了现代科学和古典文学,终于成为著名的教育家。他的事例说明,环境再恶劣都不能成为不学习的理由。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求的人,不会被困难、环境等诸多因素所阻碍,而是把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勤奋努力的动力。
36.【标题】胸有成竹的文与可
【故事】文与可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最擅长画竹。为了方便自己观察竹子,他在房子的周围种上了竹子,经常到竹林里去观察。
春雨过后,文与可来到竹林里,观察刚从土里探出头的春笋;炎炎烈日,文与可被晒得满头大汗也不忘欣赏阳光下的竹叶;秋风萧瑟,文与可在静静地感受着竹子的风骨;即使是冬天,文与可也会站在雪地里观察竹子。
每次,文与可观察完竹子回家后,都要坐在书桌前认真地画出各种竹子的形态,有时一画就是几个时辰,一直画到自己满意才停笔。同行晁补之评价他画的墨竹说:“与可画竹时,成竹已在胸。” 【启迪】这个事例再次说明学习需要细心与持之以恒。细心能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更加全面与深入,而持之以恒是则是学习的基础,正所谓:日积月累,水到渠成。改造中,服刑人员学习知识,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守株待兔”。要从自身的文化基础出发,对学习的期望值不要偏高也不要太低。假如你能坚持每天读一小时书,每次1000 字,那么,一年就是 36.5万字,十年就是365万字。如果大家能利用这似乎微不足道的每天60分钟,那将要获得多少宝贵知识!
37.【标题】苦读诗书的欧阳修
【故事】欧阳修4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投奔做官的叔父。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常常给他讲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欧阳修大一点的时候看到村子里的小孩子们都去读书了,便对母亲说:“我也想去读书。”
因为家境贫寒,母亲只好自己教欧阳修识字。每次,她都用芦苇在地上写字,边写边教欧阳修读,反反复复,直到欧阳修记住为止。
为了学习,欧阳修经常向别人借书来读,有时借到一本好书,就不分昼夜地抄下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如期把书还给别人。而且,他要求自己不但要把好的文章背下来,还要能默写。
欧阳修10岁的时候就能写出很好的诗歌,这受到当时许多文人的称赞。【启迪】“河出潼关,因有华山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学习同样如此,不畏惧环境,不怕吃
苦,迎难而上,就能够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看到壮阔的景色。
38.【标题】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故事】梅兰芳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京剧世家。他从小父母双亡,由伯父抚养成人,他的伯父梅雨田是一位出色的京剧器乐家,号称“六场通透”,就是说所有场面上的乐器都能拿起来伴奏。梅兰芳长期在伯父身边听他给别人伴奏,这为他以后在京剧艺术方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梅兰芳8岁开始学艺。刚开始学艺时,老师教他唱启蒙戏《三娘教子》唱段,他背了很长时间也背不下来。老师不耐烦地说:“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说完就走了。梅兰芳并没有灰心,反而更加苦练基本功,以勤补拙。他想:人家练10遍,我就练100遍,不信学不会。他以这种勤学苦练的精神,终于过了台词这一关。
梅兰芳小时候的视力不太好,眼珠转动也不灵活,可是京剧最讲究眉目传神。后来,他听说看鸽子飞翔能够锻炼眼神。于是,梅兰芳除了练习演戏外,还养起了鸽子。他每天早上放飞鸽子,目光紧紧追随着在天空飞翔的鸽子,从未间断过。经过练习,他的眼睛变得炯炯有神了。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最能传达人物内心的细腻感情,一颦一笑,秋波流转,光彩照人,无与伦比!”
为了使基本功更加扎实,寒冬腊月,别人都在火炉旁取暖,梅兰芳却在院子里泼水成冰,在冰上练踩跷、跑圆场,摔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又摔倒。经过反复的练习,他终于练就了腿脚稳健的硬功夫。每天清晨梅兰芳还练嗓子,念道白,发音不准或不圆润他就反反复复地重来,直到满意为
止,一年四季,春来冬去,始终如一。这些努力终于使他发出了饱满、圆润的声音。
梅兰芳19岁时随京剧大师王凤卿首次到上海演出,从此他在京剧舞台上大放异彩,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启迪】“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以何妨,只要勤。”人的天资有聪颖,有愚鲁,但天资聪颖或者愚鲁并非绝对的。“勤能补拙”就说明再聪明的人,如果后天不去努力,虚度时光,碌碌无为,最后也是无所作为。而愚鲁的人,虽然天资差点,象梅兰芳大师一样,只要努力勤奋,聪明人学一遍,他学十遍,甚至一百遍,最终将会取得巨大的成就。
39.【标题】施耐奄画牡丹
【故事】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奄不仅小说写得好,画画也不错。年轻的施耐奄见老师很轻易地就画了一幅牡丹图,便问老师:“你画画儿有窍门吗?怎么画得又快又好呢?”老师笑了笑,说:“窍门就在后面的花园里,你自己去找吧!”施耐奄来到花园,只见花园里正开着几株牡丹,聪明的施耐奄立刻明白了老师的意思。于是,他便每日对着花园中的牡丹写生。时间长了,他感觉自己画得不错了,便画了一幅牡丹图,打算和老师比一比。
老师看了他画的牡丹,皱着眉头,没有说话。施耐奄忙问:“老师,这幅画有问题吗?”
老师说:“你画的牡丹不对啊!你看,你画的牡丹上有露珠,说明这是早晨,可是早晨的牡丹哪能这样软绵无力呢!”
施耐奄听了,又来到花园。此时正是晌午,阳光照在牡丹花上,牡丹花的花瓣软绵绵的。施耐奄明白了:观察才是学画之道。
【启迪】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是学习的重要方法。观察能力是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的。长期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于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40.【标题】大器晚成的百里奚
【故事】百里奚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就胸怀大志,想到外面闯荡一番,但是他舍不得妻子和孩子,所以迟迟拿不定主意。
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就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本应该趁年轻时去外面闯荡,你这样舍不得家庭,怎么能成就一番事业?”百里奚听妻子这样说,感觉很惭愧,于是下决心出去闯荡。
第二天,妻子把家中唯一的一只老母鸡杀了为他送行。可是柴房里却没柴了,于是妻子就把门闩拆下来烧了。百里奚告别了妻儿,开始闯荡。他到过很多地方,虽然他很有才学,但是由于没有人举荐,所以他一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很快,10年过去了,百里奚还是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此时,秦穆公听说他很有才能,在和他一番交谈之后了解到百里奚确实是个很有作为的人,便封他为相,此时的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
百里奚尽心辅佐秦穆公,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启迪】人无志,非人也;立志不定,终不济事。对服刑人员来,立志,得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一,服刑人员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犯罪。
其二,必须实事求是,联系自己的实际立下实实在在的“志”。其三,立志,重要的是要付诸行动,没有实际的改造行动,一切都是空谈。同时,立志,贵在守恒。立志不是一时一地,而是自始至终。立志不易,守恒更难。
41.【标题】左思作赋
【故事】左思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文章《三都赋》以其丰富的内容、华美的措辞,让读者爱不释手。当时的富人争相传抄,使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纸价一下子涨了起来。这就是成语“洛阳纸贵”的出处。
其实左思小时候语言表达能力很不好,他学过很多技艺,但都没有成功,他很灰心。左思的父亲看见左思为学业苦恼,就对他说:“并不是他的天资比别人差,只是功夫没用到而已。”父亲的话鼓励了左思,从此他加倍苦读,果然在写作方面表现出了非凡才华。
左思用了一年的时间写完《齐都赋》后,又打算写一篇《三都赋》。为了写好这篇文章,他整整构思了10年,亲自到三国时期蜀国、吴国、魏国的都城作了调查。一有机会他就阅读国家典藏的地方志和史籍,终于完成了著名的《三都赋》,就连当时的文学家陆机看了《三都赋》之后,都自叹不如。
【启迪】抓紧时间学习知识弥补不足已是刻不容缓。现在,监狱开办了特殊学校,对服刑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系统地学习。有这么好的求知条件,应该抓紧时间,切莫蹉跎岁月。要知道,世上事物万千,丢失毁坏,犹可补偿,惟有时间却不能。大家只有把刑期当学期,把铁窗当书窗,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42.【标题】书法家柳公权
【故事】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小时候字写得很差,老师经常批评他,柳公权便下决心要把字练好,练了一段时间后,他的字果然成了私塾里最好的。由于时常受到赞扬,柳公权不禁变得骄傲起来。一天,他在树下练字,有个过路人很感兴趣地看着他写字,柳公权得意扬扬地问:“怎么样?我写得是不是很好?”过路人听后,觉得柳公权太骄傲了,就说:“不好,像棉花一样,软软的,没有骨头。”柳公权生气地说:“那你写几个字让我好好儿看看!”过路人笑着说:“我虽然不会写字,但城里有个人用脚写的字比你用手写得好。”柳公权当然不相信他说的话。
第二天他就进了城,只见在城北的一颗大树下,一个没有双臂的老人坐在那儿,一只脚压纸,一只脚夹着一支笔,正在认真地写字,他的字写得苍劲有力。柳公权这才认识到自己的字根本算不上什么,他对老人万分敬佩,要拜老人为师,老人说:“我只是个普通人,当不了你的老师,如果你要学,我可以把我的经验传授给你。”柳公权认真地听着。老人说:“我只是每天坚持不懈地练字,从各个书法名家的字中汲取长处,运用到自己的书法中来。”柳公权听了频频点头。
从此以后,柳公权收敛起了往日的傲气,每天都认认真真地练习书法,博采众家之长,终于自成一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启迪】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柳公权的事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戒骄戒躁,本着一颗谦虚好学的心才会学有所成。
孔子说过:不要不知以为知,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中国的传统文化素来鄙视傲慢。三国时期的关羽,无疑是位大丈夫、大英雄,而他的结局却是死于骄傲,这显然给我们提出了足以引起警戒的人生训诲。骄傲既不利于学习与处世,也会给自身带来危害,这样例子可谓俯拾皆是。
43.【标题】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故事】李时珍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的医术很高明,但是有一次一个病人在吃了李时珍开的药后,病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李时珍仔细地查找原因,最后才从药渣里发现,原来是药铺根据本草书上的错误记载,把有毒的虎掌当做无毒的漏篮子用了。
用药错误这件事让他反思许久,他想:用药是否正确是关乎人命的大事,旧本草的错误这么多,应该重新修订一下。否则,不知还会危害多少病人的生命呢!
为了修订旧的本草书,李时珍几乎读遍了所有他能找到的古医书,并且走了上万里路,去采草药,研究草药的功效。他想把自然界所有的草药都写在这本书里。
1578年的一天,在李时珍面前的书案上,整齐地摆放着几尺高的书稿。这部凝结着他毕生心血的书,经过三次较大修改,终于完成了。从1552年李时珍写这部书算起,整整二十七个春秋,他也从一个三十多岁的青年,变成了一位60岁的老人。他给这部书取名叫《本草纲目》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份珍重遗产,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启迪】李时珍善于总结,及时纠错,走遍祖国大地,潜心于对草药功效的研究,凭着坚韧执着、永不放弃的精神,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就。服刑人员对待改造、学习也应像李时珍那样,敢于正视自我,一日三省,看看自己的改造、学习是否偏离了方向并及时进行调整,坚持不懈,脚踏实地,朝着新生的方向阔步前进。
44.【标题】神箭手养由基
【故事】春秋时期的养由基是个著名的神箭手,他箭法很高超,而且百发百中,成语“百步穿杨”指的就是养由基的箭术。
养由基10岁的时候,就拜当时的射箭高手姜公勺为师,学了两年之后,有一天,他看到天上有一只鸟飞过,想试试自己的身手,便急忙拉弓搭箭,朝天上射去,结果他连一根鸟毛都没射下来。养由基伤心极了,姜公勺对他说:“不要伤心,你还太小,臂力也弱,等你把臂力练强就好了。”于是,养由基便苦苦恳求师傅让他每天跟着师兄们练习举石墩,师傅被他的诚恳所打动,就答应了他。
于是,养由基跟着年龄二十几岁的师兄们练习举石墩,那些石墩最轻的也有几十斤重,可养由基坚持练了一整天。晚上回家时,他已经累得连抬胳膊的力气都没有了。第二天,师傅和师兄们以为他不会来了,谁知他一大早就跑来继续练习。就这样练了许多年,后来终于成为天下闻名的神箭手,为国家立了大功。
【启迪】“百步穿杨”的功夫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出来的,需要的是长年累月和勤奋刻苦的精神。
艰难使人畏惧,享受使人懒惰。任何一个障碍都可能使你无法越过,使你的理想成为泡影。只有那些意志坚强、持之以恒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45.【标题】贾岛推敲练字
【故事】贾岛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相传贾岛作诗很用功,他每写完一首诗,都会反复斟酌,认真推敲字句。因此,人们都称他为“苦吟诗人”。
有一次,他一边骑驴赶路,一边吟诵他的新诗:“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不停地念着,觉得把“敲”字改成“推”字更好,但过了一会儿,他又觉得还是“敲”字好。于是,他就边走边不停地思考:到底哪个字更好呢?
就这样他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就连前面来了一个官轿都没有发觉。当官差喝住他的时候,才回过神来,慌忙走到轿前跪下请罪道:“我只顾着作诗,没想到冒犯了大人,还望大人恕罪!”
轿里坐的是大文豪韩愈,当他知道此人是因为作诗太认真冲撞了他时,立即转怒为喜,便出轿与贾岛讨论起那首诗来,他沉吟了一会儿,说:“我觉得还是‘敲’字更好。”贾岛高兴地接受了韩愈的意见,定为“僧敲月下门”。这件事便成了“推敲”二字由来。
【启迪】文章贵在修改,修改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是使文章意思表达不断完善的过程,更是学习和掌握写作技巧的重要途径。
46.【标题】匡衡凿壁借光
【故事】匡衡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他从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匡衡羡慕在灯光下读书的人,他灵机一动,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可以读书了。
匡衡正在思索着该如何借到光看书,灯光把巨大的人影投身到墙上,酷似一个个怪物,怪模怪样地在墙上晃来晃去。小匡衡灵机一动:我如果在这边偷偷凿个洞,隔壁灯光就能穿墙而过,照射到我这小屋里来,我不就可以借着这点亮光读书了吗?
他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亮处,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启迪】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界条件不是制约我们成功的决定因素,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但要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要有吃苦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学习毅力。
47.【标题】永不言败的李嘉诚
【故事】李嘉诚出生于广东潮州,少年时的李嘉诚颇有志向,希望自己能做出一番事业来。为此,他每天放学后都在书房里刻苦读书。
1939年6月,日本飞机对潮州进行狂轰滥炸,美丽的潮州城成了一片废墟。万般无奈之下,李嘉诚一家在1940年的冬天开始了背井离乡、漂泊无依的生活。
他们一家到香港之后,李嘉诚进入一所中学继续读书。李嘉诚的父亲则起早贪黑,拼命挣钱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由于劳累过度,不幸染上了肺病。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一边照顾生病的父亲,一边拼命学习。但父亲因病情严重,不久便离开了人世。14岁的李嘉诚被迫离开了心爱的学校,毅然挑起了赡养慈母、抚育弟妹的重担。
李嘉诚先在舅舅的公司里当端茶倒水的小杂工,每天一大早就开始打扫卫生。但李嘉诚每天下了班,就捧起《辞海》学起来。在舅舅公司三年多的时间里,是李嘉诚一生读书最多的时光。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他并不觉得累,相反,却越来越有斗志,一切困难都没有压倒他。
因为不想寄人篱下,后来,李嘉诚离开了舅舅的公司,到一家五金厂当推销员。
一次,李嘉诚去酒楼推销铁桶,被老板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他只好转身离开。但是,李嘉诚不肯轻易认输,于是他又回到酒楼。一见到老板,李嘉诚就抢先说:“我这次不是来推销铁桶的。我只想请教一下,在我进贵店推销时,我的动作、言辞、态度等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请您指点迷津。我是个新手,您在商界已经是成功人士,恳求您给我指点。”李嘉诚虚心的求教精神和真诚的态度打动了老板,最后他与李嘉诚做了这笔生意。就这样,成功从此开始,每一次的成功都是他用心去夺得的。
【启迪】李嘉诚在推销过程中,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失败。而服刑人员
犯罪入狱也是人生中的一次失败,但这次失败并不代表生命的全部,跌倒了并不要紧,关键是要及时清醒,要深刻剖析自己的犯罪根源,吸取过去违法犯罪的教训,在狱内加强各种学习,提升道德修养,争取掌握一技之长,重扬人生风帆。
48.【标题】邴源泣学
【故事】邴源是三国时期的魏国人。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这使本来就贫困的家庭更加艰难。邴源是个求知欲很强的孩子,可是家里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更不用说拿钱供他读书了!
邴家附近有一所私塾,每天他都能听到从里面传来的读书声。一天,他从私塾门口路过,想起读书的事情,鼻子一酸,不禁大哭起来。私塾先生听到他的哭声,走过来问他怎么了,邴源抽噎着说:“我真羡慕那些能读书的孩子,我的家里很穷,没有能力供我读书,因此我的心里很难过,就哭了起来。”私塾先生听后,觉得象邴源这样渴望读书的孩子很难得,就对他说:“孩子,你要是真想读书,就到我这里来吧,我不收你学费。”邴源一听,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连连向老先生表示感谢。
邴源天资聪颖,再加上读书很用功,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学会了其他孩子几年才能学会的东西。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汲取知识。长大后的邴源依然很爱读书,经常到各地去拜师求学,后来他的学问日益增多,向他求学的人也多了起来。
【启迪】生活在贫困家庭的邴源,从小就对读书有关浓厚的兴趣,他对知识的渴求感动了善良的私塾先生。最终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学习
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于服刑人员来说,大家一定要珍惜当前良好的学习环境,更加勤奋、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亲人。
49.【标题】谦虚好学的李固
【故事】东汉的李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但他并未沾染上纨绔子弟的习气,他为人彬彬有礼,恭谨谦逊。
为了求学他来到长安,四处打听各个贤士的名讳,并一一拜访。一天午后,他来到乡间一所茅屋前,轻轻叩门。不一会儿,出来一个孩子问他有什么事。他说:“弟子前来拜见老师,请教有关五经的问题。”那孩子见他牵着一头驴,料想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山村少年,就随口说:“我家主人正在午睡,你站在这里等一会儿吧!”说完,扬长而去。
邻家的一位老婆婆见这个少年在门外站了那么长时间,非常奇怪,就走过来询问。李固说明了缘由,那老婆婆爱惜地说:“一定是那小孩贪玩儿忘了,让你站在这里等。”在老婆婆的帮助下,不一会儿,老师就亲自出来迎接他了,老师拉住李固的手,连声道歉,然后两人一起走进草堂。李固向老师行了礼说明来意,这才坐下。老师见他如此谦恭,心生爱才之意,便收他为徒。在老师那里,他每日读书到深夜,没几年就遍读了古今书籍,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启迪】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谦虚代表着自身知道不足而向别人求学。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他很明确地指出了学无止境地道理。也就是说,假如你知道的是天上的“一颗星”,那么知识就是整个宇宙,辽阔无边。一个人只有掌握了许多必要的,有用的知识,43 成功的大门才会向你打开。因此,我们要谦虚好学。著名学者笛卡尔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不足。”是啊,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领域,扩充知识面。
50.【标题】陈景润认真读书
【故事】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
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启迪】做学问要有陈景润那样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取得巨大的成就。服刑人员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那么应该怎么去做呢?这里提供两种方法借鉴:
1、鞭策法:让警官、好友监督自己,自己要尽量配合。
2、自制法:为自己找一个奋斗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你最在乎最怕失去的。然后为了那个目标,让自己勤快起来。并且可以在醒目的地方贴上自己的目标提醒自己。
51.【标题】音乐家聂耳小时候的故事
【故事】聂耳的父亲去世较早,家境十分贫寒。小聂耳要上三年级了,在学校马上就要开学的时候,他家里还是没有交学费的钱。
开学那天,小聂耳拉住妈妈的衣角说:“妈妈,我有书了。”“什么书?”“上课的书哇。”小聂耳回答,他从书包里拿出两本用香烟盒纸订得整整齐齐的本子。妈妈看着本子,鼻子一酸,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
一个夏天的傍晚,聂耳听见邱师傅家里飘出了悠扬的笛声。聂耳被这悠扬的乐声所吸引,听到这样的音乐,那些恼人的事情,都飞得无影无踪
了。
从此,聂耳常去听邱师傅吹笛子,听熟了,就抽空问邱师傅吹笛子的方法。邱师傅见这孩子爱学,也愿意教。过了几天,聂耳就能吹出几支简单的曲子了。
从此,聂耳迷上了音乐。有了音乐的陪伴,聂耳的生活充满了快乐。后来,聂耳又学会了演奏二胡、三弦、月琴、风琴,他成了学校学生音乐团的组织者和指挥。
【启迪】聂耳的人生充满了曲折和苦难,但是,他能乐观地面对生活,也正是这种不服输的精神,成就了他的成功。坚持就会得到应有的回报,这就是上天给予人类的公平。任何理想的实现都需要锲而不舍的努力,千万不可半途而废。
服刑人员要真正把刑期当学期,排除各种干扰,掌握好过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本领,实现自己的理想。
52.【标题】唐汝洵苦读书
【故事】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时候是个既聪明又可爱的孩子。谁知,他5岁那年,不幸得了天花,这场病使唐汝洵的世界从此失去了光明。
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丽风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伙伴们脸上的笑容,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他痛苦极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适应了没有光明的日子,并且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
哥哥们上课的时候,唐汝洵便在一旁仔细地听,用心地记。虽然他很坚强,但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因为他看不见,所以常常要付出比
别人多很多的努力。有时候,课文很长,他凭耳朵听根本就记不住先生讲的内容,只好学古人用结绳记事。他还喜欢上了诗歌,因为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他不用眼睛也能体味到。经过不懈努力,唐汝洵终于成为了明朝著名的学者和诗人。
【启迪】唐汝洵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更没有生活在别人同情的怀抱里,而是用不屈的精神和坚强的斗志去激励和感召他人,使自己弱小残缺的身躯显得高大、伟岸。一个健康的人要获得如此成就,尚且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一个历经坎坷的残疾人都能如此面对生活,我们正常人不更应该热爱生活吗?
53.【标题】从小立志的徐霞客
【故事】徐霞客6岁去私塾读书,他天资聪明,最喜爱读游记,经常能在父亲的书柜里找到许多好看的书,便废寝忘食地读。
有一天,徐霞客从书中看到别人游历五湖四海的事迹之后,不以为然地说:“哈哈,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早晨面对大海,晚上面对苍松。游八州,登五岳,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哼,我以后不但要涉足九州,亲登五岳,还要去游历海外呢!”
徐霞客从22岁开始出游,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跋涉,凭借一双脚走遍了16个省的山川。一路上他不怕险阻,登险峰、涉危洞,对地质、植物、气候进行了实地考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把他游历的所见所闻真实地记录了下来,为后人的研究工作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启迪】徐霞客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他的人生航船指明了方向。同样,服刑人员也要正确对待服刑这段特殊的人生经历,克服自卑心理和自暴自弃情绪,建立切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
54.【标题】苏东坡背《汉书》
【故事】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一次,黄州学官朱载上来拜访苏东坡,见他的书案上有一本手抄的《汉书》,但顺手拿起来看了看,发现每篇文章上都有三字、两字和一字标题,他不懂是什么意思。苏东坡说:“朱公,你随便读出我所加的标题中的一个字吧。”朱载上就随便挑了一个标题,没想到,苏东坡就应声背诵了数百字的文章。如此试了几次,苏东坡都能准确无误地背诵。朱载上敬佩地说:“先生真是谪仙之才啊!”
【启迪】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肯努力就没有战胜不了困难,《汉书》虽长,苏东坡还是能将其倒背如流。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要想学有所获,就必须有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55.【标题】范仲淹求学
【故事】我国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小时候是个穷孩子,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为了生活,母亲改嫁带着他到了朱家,可朱家也很穷,没有钱给他读书,范仲淹就一个人来到一所寺院,一边干活一边读书。他非常用功,常读书读到废寝忘食的地步。疲倦时,范仲淹就拿盆冷水,向自己的头上浇,好让自己清醒过来,再继续读书。范仲淹凭着刻苦求学的态度,最终当上了宋朝的宰相。范仲淹当宰相时曾写了一篇散文《岳
阳楼记》,这篇文章表明了他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此佳作流传至今。
【启迪】“头悬梁,锥刺骨”、“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求学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性,懂得了知识才是人世间最宝贵的财富。为此,许多人在客观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勤奋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拥有知识的新型的劳动者。
56.【标题】童第周的座佑铭
【故事】童第周的家境比较贫寒,因此他入学的年龄也比其他的孩子大,学起来也很吃力。一次考试他考了全班倒数第一,他很难过,觉得学习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意义。父亲看到了,就主动找他谈心,问他:“你还记得屋檐下石阶上的那些小水坑吗?”“小水坑?”父亲接着说“那些小水坑都是顺着屋檐掉下来的水滴敲成的。一次下雨掉下来的水滴自然不会敲出坑,但时间长了,石阶上不但会有坑,还会被敲穿的。学习知识也是一样,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童第周听后,感慨颇多。是啊,小水滴长年累月地往下滴,坚硬的石头都能敲穿,难道自己连小小的水滴都比不上吗?
从此,童第周把“水滴石穿”当作自己的座佑铭,他每天都坚持不懈地学习,路灯下有他看书的身影,操场上有他苦读的足迹。正是凭借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他的成绩很快就赶了上来。一次次的提高与成功,更让他深刻地认识到“水滴石穿”的真正含义和意义,正是这样的精神才帮助他克服重重坎坷与磨难。长大后,他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
【启迪】古语道:“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绳踞木断,水滴石穿”。作为服刑人员,更应把刑期当学期,日积月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每天积累一点知识,时间长了,就一定会收获颇多。
57.【标题】苏秦悬梁刺股
【故事】战国时期,有一位叫苏秦的杰出政治家,他自幼家境贫寒,温饱难继,读书对他来说自然是很奢侈的事。经济实在困难,他就不得不卖掉自己的头发来维持生计。后来他离乡背井到齐国拜师求学,跟很有名望的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
学了没多久,苏秦便游历天下,谋取功名利禄去了。他周游列国,却到处吃闭门羹,不仅一无所获,连盘缠都花光了。没办法,就只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乡之路。
苏秦千辛万苦走到家时,已经落魄得与乞儿无异。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低头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饭也不给他做,父母也都不愿意理他。家人这样对待自己,苏秦心里难过极了。他关起房门,不愿见人,仔细琢磨其中的原因:“之所以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学业未完而急于求成啊!”于是苏秦重振精神,找出自己所有的书籍,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都读到深夜,经常不知不觉就伏在书案上睡着了。他每次醒来都懊悔不已,但是连日读书,身体困倦,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倦难当,他就又不由自主地扑倒在书案上,但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猛然惊醒,一看是书案上放着的一把锥子刺了自己一下,他马上想出了制止
第三篇:励志故事
5月15日下午,四川眉山市中心城区马草街一个自行车修理铺里响起了悠扬的古筝声,引起了过往路人和记者驻足倾听。弹古筝的是一名17岁的瘫痪女孩叫陈婧琦,家境窘迫的她只用了1年多时间,就在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获得七级证书。由于长期坐着,陈婧琦的臀部已生褥疮,加上大小便失禁,但她每天却一直坚持在家自学弹古筝。陈婧琦的母亲徐慧称,1999年,5岁的陈婧琦患了中枢神经根炎,造成下半身高位瘫痪。2000年3月,带着陈婧琦去医院治疗时,认识了徐艳霞老师。在她的帮助下,陈婧琦的姐姐陈明梅走进了大学校园。在姐姐的影响下,陈婧琦想学古筝。由于家境困难,学古筝需要高额的学习费用,徐慧和丈夫陈武兵很矛盾,“让她学吧,家里负担不起;不让她学吧,又于心不忍,这是女儿的梦想„„”“不让她练古筝她就不吃饭,长期坐着,她的臀部会生褥疮,为了她的健康,我们都劝她不要练了。”徐慧说。陈婧琦一直坚持着,“有时候弹着古筝,身上也不痛了,全身心地投入到曲子里后,痛苦、伤病都会忘记。”陈婧琦对记者说。
徐艳霞老师知道后,借给陈婧琦一架古筝,陈婧琦每天一练就是两三个小时。2007年7月,学习古筝才一年半的陈婧琦通过考试获得了古筝七级证书。这让古筝老师徐艳霞没有想到。
陈婧琦的父母在城内开了一个自行车修理铺,边修边卖自行车,每月收入仅有千元左右,但仅是陈婧琦的药费和全家生活费就要花去大半,为了负担女儿学古筝的费用,徐慧将全家人每天的生活费标准定在10元以内,父母生病都不敢去医院。
陈婧琦告诉记者,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拥有一架属于自己的古筝,弹古筝挣钱来减轻父母的压力和养活自己。
曾经有一个小男孩瞪大眼睛打量了尼克很久,最后终于吐出一句:“你总算还有一个头。”——这是尼克•胡哲在他演讲时必讲的一个小插曲。只要看一眼尼克,你就会立刻理解为什么小男孩会这么说,进而感叹为什么上帝要制造这样的生命。
尼克打出生时就没有四肢,只有躯干和头,就像一尊残破的雕像。这幅模样甚至连他的父母都无法接受。可想而知,这样的躯体给尼克造成了多大的困难。他所能利用的身体部位,只有一个长着两根脚趾的小脚,被他妹妹戏称为“小鸡腿”,因为尼克家的宠物狗曾经误以为那个是鸡腿,想要吃掉它。
尼克不能走路,不能拿东西,并且总要忍受被围观的耻辱。这一度使他非常消沉,以至于想要在浴缸里淹死自己。还好,他在最后一刻,脑海中浮现出父母在他坟前哭泣的样子,于是他放弃了。这是他最正确的选择。活下来,使他有机会看到,原来他的人生有着无尽的希望。
尼克秉持着一个基督徒的信仰,告诫自己永远不要放弃。他虽然没有健全的四肢,但是有一幅好口才,和一个聪明的大脑。他总是用无比轻松的语调来调侃自己的经历,他永远不在意别人讶异的眼光,并且努力对自己充满自信,而事实上,他确实做到了绝大多数普通人无法做到的事:他成了一名全球知名的励志演说家。在尼克19岁的时候,他打电话给学校,推销自己的演讲。在被拒绝52次之后,他获得了一个5分钟的演讲机会和50美元的薪水。从此,他的演讲生涯开启了序幕。他嗓音富有磁性,思路清晰,语言幽默,最关键的,他有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可以与别人分享,给所有人坚持下去的力量。在多年磨练当中,他具备了异常坚韧的心智和丰富的阅历。这些精神上的素养完全弥补了肉体上的缺陷,帮助尼克超越了健全的大多数人,取得非凡的成就。如今,他已经在全球34个国家发表过超过1500场演讲,每年要接到超过3万个来自世界各地的邀请。所有看过他的视频,或听过他演讲的人,都无不发自内心地诚服于这个曾被预言“永远得不到爱”的人。他已经成为世人心目中与命运顽强斗争的象征,或者说,一尊活的雕塑。
对于中国,尼克投入了特别的精力。在过去三年中,他每年都来到中国演讲。今年5月14日~17日的西安、武汉之行是他第四次来中国,演讲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尼克1982年出生,本身就是80后,跟大学生有不少共鸣。巡讲主办方之一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也希望通过尼克感人的讲述,给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以启迪。
在演讲中,尼克讲到:“我从小就在镜子旁边贴着一张非洲难民儿童的照片,现在我奋斗的目标之一仍然是帮助这些贫困的人。”“就我这副身板,戴上帽子在街头也会立刻被别人认出来,所以我已经很出名了,我不是为了沽名钓誉。我不在乎别人怀疑我,只要我做的事能改变哪怕一个生命,这一切奔波都值得了。”
“有人问我,我觉得自己是这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吗?我要说是的。我对人生的三个真谛——价值、目标、宗旨都很清楚,我知道我要往哪里去,所以我很快乐。无论怎样,满足于你所拥有的,比如我,就很珍惜我的‘小鸡腿’,不要放弃,爱别人,每天向前走一小步,你一定可以完成人生的目标。”
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挫折,甚至头一天晚上被人打倒,第二天站起来时,一定是笑着面对,人生就是需要这样一种态度。
第四篇:励志故事
谁最有智慧
在古代雅典城里,有一座德尔斐神庙。供奉着雅典的主神阿波罗。
相传那里的神谕非常灵验,当时的雅典人一遇到重大的或疑难的问题,便到庙里求谶。
有一回,苏格拉底的一个朋友求了一个谶:“神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得到的答复是:“没有。”
苏格拉底听了,感到非常奇怪。他一向认为,世界这么大,人生这么短促,自己知道的东西实在太少了。既然如此。神为什么说他是最有智慧的人呢?可是,神谶是不容怀疑的。为了弄清楚神谶的真意,他访问了雅典城里以智慧著称的人,包括著名的政治家、学者、诗人和工艺大师。结果他发现,所有这些人都只是具备一方面的知识和才能,却一个个都自以为无所不知。他终于明白了,神谶的意思是说: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有多少学问、才华和技艺,而在于懂得面对无限的世界,这一切算不了什么,我们实际上是一无所知的。他懂得这一点,而那些聪明人却不懂,所以神谶说他是最有智慧的人。
智慧和聪明是两回事。
聪明所指的,是一个人在能力方面的素质。具备这些素质,加之主观努力和客观机遇,便可在社会上获得成功。但是,无论你怎么聪明,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你的成就终究谈不上伟大。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自古到今,聪明人非常多,但伟人却很少。
智慧不是一种才能,而是一种人生觉悟,一种开阔的胸怀和眼光。
一个人在社会上也许成功,也许失败,如果他是智慧的,那么他就不会把这些看得过于重要,而能够站在人世间一切成败之上,以这种方式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静下来
记得大学期间,有一同学给我写信总在结束时写上“祝静”二字,很奇特很新颖。当时很多人都写“祝快乐”“祝进步”之类的,唯有他大学四年,70多封信,每封信都是这两个字。他说:“我知道你爱吵爱闹,常常是表面轰轰烈烈,待到曲终人散,便会有空虚失落感。假如你能够远离喧嚣的人群,静下来认真想一想,或许更能领会人生的真谛。”
工作后,每天六点半起床,七点吃饭,八点上班。先是看当天的报纸,然后编稿,再设计版式。接着外出采访,然后是写稿、改稿。下班烧饭,饭后看书,忙得像台成天运转的“机器”。直到有一天“机器”支撑不住了,躺在床上静下来,才觉得繁忙的背后,似乎没有什么内涵。也唯有静下来,才能有机会透过纷纭的表象看到真正的内里,认真体味那位同学关于“静下来”的意境。疲惫时静下来,你会更有信心地走好后面的路;愤怒时静下来,你更能和风细雨地化解矛盾;紧张时静下来,你会拥有一份从容和镇定。
不要因为年轻,就冲动地与你不爱的人结合;不要因为高薪,就从事你不喜欢的职业;不要因为美色,就放弃与你甘苦与共的爱人。静下心想想,再做一个客观的决定。失意时,不要盲目悲观,静下来,你会发现自己其实有很多优点;得意时,不要过分忘形,静下来,你会发现这点成功实在是微不足道;痛苦时,不要借酒消愁,静下来,你会发现看淡一点,快乐其实离你并不遥远;绝望时,不要意气用事,静下来,你会发现生活的另一面正阳光灿烂、繁花似锦„„
无论经历多少刻骨铭心,经历多少生离死别,只要还能静下来,一切都可以从头开始。时间久了。悲伤和痛苦就会褪色成一朵轻盈的云。
来去匆匆的人生旅途中,停住脚步静下来是件幸运的事。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情,校定方向,再从容起程,或许能走出一个崭新的自我。
第五篇:励志故事
常言说得好:“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人在苦中不知苦,因为当逆境来临之时,人自然会产生适应力,并可发挥潜能超越痛苦,所以才有“因祸得福”一说。苦难也是一笔财富。
总有一段坎坷的经历,对谁来说都是如此。许多的记忆都是在坎坷中产生的,它们经典无比,以至于许久过去我们还不忍心将其抛弃。回忆是一个过程,就想看看那一瞬间,自己如何从那些艰苦的岁月里走出来,拥有一片海阔天空。坎坷是一种困境,用心体会就成了苦难。由此观出,困境与苦难完全不同。人生是由许多个微观元素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内心的认识,也就是一种人生意识。人生意识高的人,无论怎么说总是会把苦难看作人生的成长,心灵的蜕变。
你现在的不如意,逆境,挫折乃至苦难都是你的财富!人们常说,苦难是最好的大学。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很多都是从苦难中走过来的。在逆境中,我们会经受各种考验与锤炼,百炼成钢,成就我们非凡的意志和能力。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把它看成结局而不是过程。
1930年3月,正是春寒料峭的季节,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个街道上,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正挣扎在饥饿的边缘。
在此之前,他是一位出色的售货员,曾经为田纳西的无数个商店经销过商品,他的营销策略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利润,但好景不长,一次不好的时运,葬送了他的营销之路。
现在,他孑然一身,一贫如洗,他曾经想着去找那些自己帮助过的人,但他们一定会拒绝的,他们无法接受他的贫穷。毕竟不是昨天啦,世态炎凉,说得一点没错呀。
正当他走投无路时,他发现一家小餐厅的外面挂着招聘广告,他们这里要招收厨师,但薪金却低得可怜,一年的工资还不如自己以前一个月的多,在饥寒交迫面前,他放弃了理想和自大的念头,他推看那扇原本虚掩的门,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
他的任务是烹制鸡块,这是他以前从未做过的行业,但做起来其实也很简单,他只需要按照人家的配料把鸡块扔进锅里煮,然后把它捞出来,整个过程就这么简单。
和他在一起的有三个人,他们一个个懒得要命,见到有生人来,便将全部的工作变本加厉地给了他,他本想发作,但想到自己刚来,本来就应该多做一些,便忍气吞声地埋头苦干。
几个流程下来,他竟然掌握了煮鸡的整个过程,他觉得这种做法是有问题的,他曾经尝过用这种方法制作成的鸡块,没有一点香味,这直接导致了这家生意的惨淡。
他给老板提建议,提出应该改善一下配方,多加一些香料或者其它调料,老板没听进去,告诉他:你的职责是制作鸡块,这些不是你考虑的,不要多管闲事,我这里可是祖传秘方,不会有错的。
他的好意换来了一顿谩骂,他气愤交加,本想扬长而去,但一种钻研的思想还是使他留了下来,灵光闪现的瞬间,他似乎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奋斗之路。
在工作中,他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到厨房里钻研,并且在鸡块上试着加一些其它的香料。
一天,他无意中将一块鸡腿掉进了正在加热的油里,感到万分紧张,因为老板说过油是不能够随便浪费的,一旦发现就要被罚款或者扣掉工资,幸亏没人发现,他赶紧拿出了鸡块,但扔了可惜,他便将它扔进嘴里,一个奇迹出现了,他感觉无意中炸出的鸡块香辣可口,他觉得成功在向自己招手。
经过无数次的研制,1932年的6月,在他的家乡,离田纳西州不远的肯德基州,这位中年人推出了一种新型的快餐食品——炸鸡,很快,这种食品适应了人们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开张不到一年,它的声誉便传遍了整个肯德基州。
为了增加营业范围,这位年轻人又扩大了经营渠道,他将人人喜欢吃的面包和炸鸡融合在一起,不仅满足了人们喜欢甜食的需求,而且还可以调适人们的趣好,真可谓一箭双雕。
现在,肯德基已经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目前拥有超过9600家连锁店,在这个地球上,几乎每天都有一家肯德基店开张。
这位中年人,就是肯德基的创始人桑德斯上校,说起自己晚来的成功,他只说了一句话:我相信苦难,因为苦难是一种人人敬而远之的味道,但我喜欢将它夹在面包里慢慢品尝。
苦难是一种磨练,对于善于利用的人来说还是一种修养。从中可以得到很多,如此一类的人看来生活和悟道一样,需用心体会。实质上生活本质上就是一种道,每一个人有着独特的道,参悟了也领略了也就是所谓的成功。许多的杰出人士就是这么的走出来的,文学家就更不用说了。正是如此我们也才每时每刻都有些杰出的“家”。
什么家都是一样,前期的生活充满了苦难。社会之中也不乏没有经历苦难而成功的人,只能说他们很幸运。幸运并不是一种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机遇。在相同的平台上,这些人远比于经历苦难而成功的人来说逊色了许多。没有对生活生命的认识,或许也有,只是不怎么深刻。一般有着影响力的人物都是对生命生活有着足够深的认识,这就是苦难所赐予他们的,也是应该的。
由此可见,真正能激起人振奋的只有苦难!
生活可以无所谓,生命可以无所求。无所谓的生活极其乐观,无所求的生命极其悲观。乐观与悲观不能失调,一个完整的生命二者有着一定的比例。成功的生命对乐观和悲观都不排斥,同时存在才使得生命如此的绚丽迷人。我们往往只是看到其外表,有些时候还是悲观占上风,到了一天你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让自己乐观,一切又恢复了原来的自然。生命从出生到事业成功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蜕变,然而蜕变了的人生更加有魅力,更富有生机。因为要知道,如此的经历,什么该追求,什么不该追求,什么该珍惜,什么该放弃,已经是很清楚了。
苦难是一笔财富,是对人生的一种考验。有人能善待苦难,于是能够忍受苦难,超越苦难,最终成为人们羡慕的成功者。
把苦难流浪成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