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生命教育融入语文课堂——《苏武传》渗透生命之花_俞玲玲
把生命教育融入语文课堂 ——《苏武传》渗透生命之花
俞玲玲
在传统教学中,语文被视为“工具”,这种观念直至今天仍存在广泛的影响。然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一部分“人才”却放弃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这使得教育界越来越关注青少年生命教育。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加之语文课程新课标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这也为生命教育融入语文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高中语文《苏武传》是选自于史学巨作《汉书》中的最著名的一篇,主人公苏武不顾个人生死,忠君爱国。因此,我在教授《苏武传》前,思索着这博大的生命教育,把苏武等人物放在教学的核心上。以“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促使他们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帮助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一、以人为本,知人论世
1.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班固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代表人物,班固笔下的苏武亦是汉朝官员,二者生活思想和时代背景是相同的。班固幼年聪慧好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儒家的生命价值观关于人类生命的范畴包括自然生命、文化生命和道德生命三种境界。这种生命价值观在当今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能够帮助高中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从而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实现人生价值的崇高使命,塑造完美的人生历程。
2.在了解文本的基础上,落实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地位。人的生命是知识、情感、意志的和谐统一。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解读文本与体验生命,共同促进自身生命的成长。在文章中,使者刚到匈奴,适逢缑王与长水虞常等在匈奴谋反失败。苏武、张胜、常惠等人反应如何呢?生死考验就此开始了。现在的学生是让我们羡慕的一代,他们能轻易地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但他们又是值得我们同情的一代,他们在家人的溺爱与满足中错过了太多美丽的生命时光。快乐是美丽生命的展现,悲伤、失意、彷徨、挫败、困顿、艰难又何尝不是别样的美丽生命的展现呢?然而我们的学生恰恰缺少这样的生命体验。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思考并用语言表达谋反失败后苏武、张胜、常惠等人的内心世界。我认为在课堂对文中人物的解读,让《苏武传》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可以间接地弥补他们情感体验上的缺憾,丰盈他们的生命历程。苏武在利益面前、在死亡面前,展现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人格魅力,活出了生命的尊严和魅力。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正在一次次触动他们的心灵吗?
3.尊重生命平等,发挥教师主体地位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有生生交流,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多时候是师生思想情感的碰撞。教师有自己对语言作品的独特感受的理解。教师有沟通学生和文本义务,使他们产生交流与碰撞。于此中我获得的是:教学相长。苏武在匈奴期间卫律和李陵两人分别去劝降,结果一样,可过程全然不同。难点就在于对李陵这个人物的理解。有人提出:“是李陵背信弃义还是苏武愚忠?”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勇于发现问题的精神,并表扬了他学会运用比较阅读这种学习方法。最后我们共同讨论总结,对文本不同人物命运要分别看待,不同角色应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历史环境中去评价。李陵的无奈,我们可以理解。然而正是李陵的流泪和悲慨衬托了苏武的高风亮节。这鼓励了他们在以后学习中的探索精神。
二、点燃学习热情,唤醒生命自觉
1.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教育对象是有生命、有思想的学生,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并不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只注重对《苏武传》字词翻译和句式的掌握。课堂仍成为灌输知识的场所。因此,语文课堂首先应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苏武传》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设问:“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如果我是苏武,我该怎么对待生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了诸多想法:为什么一开始苏武拔剑自刎?为什么在卫律面前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如磐石般坚定?为什么在大窖中忍饥挨饿,在北海边历尽艰辛?一个个“为什么”它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的热情。苏武的生命火花点燃了学生的生命激情。学生讨论之后,我们共同总结:苏武第一次自杀,是在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之时。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第二次卫律劝降他引刀自刺,一是表示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而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此时,有位学生感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唤醒教育的生命性、过程性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紧密相连的。真爱生命需要通过语文课堂不断激发并且弘扬的人的美德。其一,唤醒自身生命意识,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学生都有生命意识,他们缺乏的是对生命的敬畏。语文课程饱含着文化智慧和生命热力,正如《苏武传》,它帮助我们树立对生命的敬畏感,也是苏武的生命制造了一种艺术。枯草萋萋、大漠茫茫、饥饿寒冷全没有吓倒苏武,十九年的艰辛换来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苏武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散发了他人格的光辉。其二,唤醒社会生命意识,尊重他人生命,理解他人生命。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加强树人意识,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树立培养全人观念,以学为主,促进学生的全面、整体发展。我们理解李陵,尊重李陵,正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所说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匈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矢尽粮绝,不幸被俘,然后投降。司马迁为其说情,被判宫刑。透过历史我们了解李陵投降后并没有做有损汉朝之事,反而是汉武帝屠杀李陵三族。我们为李陵而可惜,我们为那些无辜的人们而心痛,可我们更为有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学生能如此认识理解本文,这才是真正读懂了苏武,读懂了《苏武传》。
总之,课堂的本质是生命之花的绽放,而语文课的情感性、生命化的特征超过其他任何学科,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焕发出来的激情、智慧与学生的心灵的碰撞本身就充满着无限生命力,因此语文课与生命教育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第二篇:普及生命教育 呵护生命之花
普及生命教育,呵护生命之花
坐在电脑前每天看着自杀、他杀、自焚、假奶粉、校园肇事、医疗事故、煤矿坍塌等事件如连续剧般接二连三的上演,不能不让人触目惊心。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出生人口和总人口数的快速增长,每年的死亡人口数也成比例增长。进入1997年后,每年的死亡人数已愈800万,而10年后的2007年则达到愈900万死亡人口的新高峰,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死亡人口最高的年代
前不久,药家鑫因故意杀人被判处死刑的消息成为全国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点话题。一个大学生,对生命没有一点敬畏之心,极其漠视他人生命,最终酿成这场悲剧。今日又见新闻一女研究生忧心论文通不过无法毕业跳楼身亡。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打架、群殴、吸毒、自杀、虐待动物等事件也频频见诸报端,牵动着人们的神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悲剧在一次次发生,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怎么了?中国,一个提倡了几千年‚仁者爱人‛的国家为什么恰恰是这样的目中无‚人‛?为何如此漠视和不尊重生命?我们青少年国家的未来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我想,这可以从我们一直以来的教育找到
印度著名诗人、哲学家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而当下,学校和家长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可谓不遗余力,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而老师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影响下,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长期以来,教育一直被‚功利‛所包围,而关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却往往有意无意被忽略了,生命教育已成当前教育的盲点。
所以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孩子对死亡缺乏最起码的了解和思考,不清楚‚死‛的真正含义,也不知道‚生‛的宝贵,自然不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更不知道尊重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同时,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因此,‚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不论在任何时代,生命权不容忽视,尊重生命的路上我们任重道远。世界上很多国家早就开始了生命教育,而我国的生命教育尚处于开端。但是我们不希望我们的生命教育只停留在口号上,而希望它能真正成为我们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只有要从小把尊重生命当作一种习惯渗透到骨髓中去,我们才能看到我们的子孙后代珍爱生命,拥有充满价值的生命。
如何才能让一朵朵‚生命之花‛绚丽绽放? 答案永远是,普及生命教育,呵护生命之花。
第三篇:撒暖心阳光,育生命之花——我身边的教育故事
撒暖心阳光,育生命之花
——我身边的教育故事
一天,一群充满活力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心乐园。孩子们相当的陌生,进入教室之后处在什么都不知道的状态之下。孩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一些孩子非常好动,不在意老师说什么,在教室内随意走动,或在座位上不停地乱动,一些孩子则是非常沉默寡言,充满是防备神情,满脸不耐烦表情。其中1位孩子同样是沉默寡言,无助的安静自己坐在角落里,无论我们的导师如何诱导的情况下都不发一言,她是小A。初次接触,这孩子的性格差异相当的突出,行为表现也很难协调管理。当我们组织孩子们围成圈圈,带领大家进行团体游戏自画像活动。一开始的时候,小A疏离于人群之外,零交流、不合群。A4纸上,小A只是画了很小的一块区域,画面上的每个想精灵一般的物体也是相当的迷你。可以看到画面上有太阳、月亮、星星以及跳动的音符。小A在交往方面很不主动,缺乏勇气。而我的点头、微笑无疑给了她很大的鼓舞。这孩子需要老师更多的关怀和爱。而在交往中她却不善于用语言与别人进行沟通。在我们的一步步引导下,先给她描绘投入游戏所带来得愉悦感觉,而后鼓励她去参与,给她支持。慢慢地她不抗拒我们在身边与她交 1
流,在我们的协助下完成了她心中的面具,虽然画像相当小。要拍照的时候,她已经不会抗拒了。在摘开面具之后,还对我们微微一笑,虽然小A说话的声音很轻,不是很大胆,但可以看出她在交往方面明显有了进步,第一次的成功,使小A获得了成功感和满足感,孩子脸上的光芒让我们备受鼓舞。
今年来,为了积极探索荔湾特殊教育特色教育的新路子,我们与专业社会机构结合联盟,将各类的特殊学生结为不同的小组,尝试探索对特殊孩子进行团体辅导和疗愈的探索,通过引入资深心理治疗师设计主题的活动,从而对老师、家长和学生同时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和教育。通过探索我们希望在区域内为教师和家长学会如何接纳和理解儿童的特殊行为创造良好的平台,从而让大家理解特殊孩子的这些行为背后的含义,能够通过教师和家长对特殊孩子的理解、接纳和关心来引领特殊儿童。让这些孩子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接纳,得到有效的疗愈,解决班主任的大难题。这是心理界和教育界都从来没有触碰到的领域,将非常有实用价值和开拓意义。
我们通过绘画、沙盘、运动、音乐游戏等方式帮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会自我控制,处理冲突、与人交往,建立自信,得到缓解和疗愈;以讲座及团体辅导的形式帮助家长减轻焦虑,正确认知孩子的状态,学习亲子相处;通过换位、启发式的辅导让家长与学校互相配合,让这些特殊的孩子能够得到了解、接纳、尊重和有效的帮助。让专家与家庭建立长期链接,追踪典型个案并建立档案,也为老师提供可供借鉴的典型案例。
我们希望荔湾特教的每个老师都用爱的甘露润泽孩子的生命之根,用高贵的灵魂,演绎每个孩子的精彩;在荔湾特教的大家庭里,每个生命都同样尊贵,每个角落都拥有同样暖心的阳光;师生之间,同根同源,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