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

时间:2019-05-12 02:2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质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质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

第一篇:地质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学实习报告

地质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

学校 学院 姓名

学号:

地质学实习报告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实习地区概况……………………………………………………………………………………3 2.实习内容…………………………………………………………………………………………5 3.实习目的…………………………………………………………………………………………5 4.实习人员及时间…………………………………………………………………………………5 第二章 地层

1.汤山………………………………………………………………………………………………5 2.排山………………………………………………………………………………………………6 3.棒槌山……………………………………………………………………………………………7 4.六合方山…………………………………………………………………………………………7 第三章 构造

1.褶皱……………………………………………………………………………………………7 2.断层……………………………………………………………………………………………9

2.1棒槌山逆断层……………………………………………………………………………9 2.2黄山断层…………………………………………………………………………………9 3.节理……………………………………………………………………………………………9

3.1六合方山北采坑…………………………………………………………………………9 3.2黄山鳌鱼峰………………………………………………………………………………10 第四章 火山活动

4.1六合方山…………………………………………………………………………………10 4.2黄山………………………………………………………………………………………11 第五章 区域地质发展史

1、汤山及方山地区………………………………………………………………………………12

2、黄山地区………………………………………………………………………………………13 第六章 感想…………………………………………………………………………………………17 参考文献………………………………………………………………………………………………18

地质学实习报告

第一章 前言

1.1 实习地区概况

本次实习主要可以分为南京宁镇山脉实习和黄山实习。宁镇山脉实习部分可以大致分为地层,岩性,褶皱,断层,火山活动。宁镇山系各时代地层较为齐全,分布广泛,具有一定代表性,它反映了下扬子台褶皱带构造单元的一整套沉积类型及地质环境。就本次实习来说,分为汤山、排山、棒棰山和六合方山四个点。

南京地区山脉在西段多呈北东向,到终端逐渐转向近东西向延伸;山脉大多为褶皱山。

汤山在南京麒麟门外汤山镇西,距南京城约30公里,地处宁镇山脉西端,由小汤山、雷公山等7座近东西走向的山峰组成。实习点位为美泉路垭口、老宁杭公路、石门埝水库、古泉采石场,地层从奥陶纪的红花园组到泥盆纪的五通组(由于车停靠位置错误,没有看到寒武纪的观音台群)。

排山,临近汤山,我们在此地所观察的是从泥盆系的五通组与石灰系金陵组的地层分界线至二叠系的龙潭组。实习点位为火石峰沟头到孟北采石场这一段。孟北采石场这一点位主要由白云岩组成,现开采严重,地层已不是很明显,从远处看只能大致看出该点位为老虎洞组。

地质学实习报告

棒棰山,位于排山附近,我们在此地所观察的是从三叠系的下青龙组至三叠系的上青龙组。

以汤山地为中心,北至陡山,南至走家山,南起候家塘,东至汤山镇一线的大致范围称为汤山地区。汤山地区又是一处古生代地层剖面宝库。这里古生代地层出露齐全,地质历史时限长达3亿年(距今5-2亿年),由寒武系至三叠系地层组成,反映了一个完整的海陆变迁过程。

六合方山,在六合区东三十里,因四面平整而得名。方山旧时是六合与仪征的界山,今在县横梁乡境内。方山海拔一百八十四米,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登峰遐瞩,青山隐隐,滁水依依,俯视千顷,林掩山径,良田铺翠。古有“泊舟方山港,吊古方山亭;隋宫罗绮尽,石山鲜痕青”等诗吟咏方山。我们在此地所观察的是新近系的方山组。实习点位为南采坑和北采坑。

本次实习第二阶段的实习地区是黄山。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南北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其中精华部分为154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黄山”。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同时由于北坡和南坡受阳光的辐射差大,局部地形对其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岩石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是

地质学实习报告

垂直状风化,山体峻峭。由于花岗岩含有钾长石,风化后形成活性钾离子,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故此处植被茂盛。植被以松树为主。

1.2 实习内容

(1)掌握罗盘的使用,包括用罗盘测量方位、坡度、岩层的产状(2)掌握野外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包括岩性点的观察和记录、构造点的观察和记录、路线地质观察和记录

(3)掌握绘制地质图的方法,包括绘制信手地质剖面图、地质剖面的测绘及记录

1.3实习目的

实习是地质学基础课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地质实习能直观地反映课堂所讲的内容,使我们直接观察和了解一些野外地质现象,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分组活动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1.4 实习人员及时间

(1)人员:(2)时间:

第二章 地层

1.1汤山地层

汤山地层主要形成与寒武纪到志留纪之间,本次实习观测到的为红花园组O1h、高家边组S1g、坟头组S2f、茅山组S3m、五通组D3W。

地质学实习报告

红花园组主要岩石产物为石灰岩,有明显的重结晶现象,方解石晶体颗粒大。同时夹有白云岩。白云岩外表侵蚀后,有刀砍纹出现,其风化壳为灰黑色至黑色。沿该实习点位向50O方向前进约二十米,我们可以看见有花岗岩岩脉,岩性为块状粗粒结构,新鲜面为灰黄色,风化面为灰黑色。花岗岩是深层侵入岩,说明本地区在地层形成后遭受过岩浆的侵蚀,这也能解释前面红花园组石灰岩中方解释的重结晶现象。测量该点位的地层产状,倾向为30O,倾角为33O。在税务学校门口沿230 O方向前进10m可以看见石灰岩中含有生物碎屑,岩石表面粗糙,放大镜下可见生物遗体,含有方解石脉。

高家边组主要以页岩为主,新鲜面为黄绿色,风化面为土黄色。节理和叶理发育,测出其产状倾向为165O,倾角为80O。继续前进,岩性由页岩逐渐过渡向页岩夹粉砂岩再过渡到粉砂岩。

在经过一个非常清晰的界线后我们看到的是坟头组。界线南为高家边组,界线北为坟头组。

坟头组岩石组成主要是粉砂岩、石英砂岩、粉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新鲜面为灰黄色。测出产状,倾向为170O,倾角为85O 茅山组主要岩石组成为李嫣、含砾砂岩,岩石坚硬不易风化。部分地区有零星出露现象。产状:倾向为165O,倾角为84O 五通组以石英砂岩为主,硬度很大,小刀不能刻画,难以风化,部分地区表现出零星出露。

1.2排山地层

排山地区的地层应该是接着汤山地层而发育的。我们在汤山地层

地质学实习报告

观察到最新的为五通组D3W,而在排山地区观察到的为五通组D3W、金陵组C1J、高骊山组C1g、和州组C1h、老虎洞组C1l。

金陵组岩石组成主要是泥岩、粉砂岩、部分含煤。泥岩呈现灰褐色,风化严重,含大量海生无脊椎生物化石。该地层几乎被植被完全覆盖。产状测出结果为倾向为230O,倾角为28O

高骊山组的主要岩性为杂色粉砂岩、泥岩、页岩、粘土岩夹石英砂岩及泥质灰岩透镜体,含煤。产状:倾向为198O,倾角为15O

和州组主要岩性为泥灰岩及白云质灰岩。

老虎洞组主要岩性为白云岩,因过度开采表现不明显。

1.3棒槌山地层

棒槌山地层为三叠系下统下青龙组、三叠系中统上青龙组。下青龙组的主要岩性为钙质页岩及薄层灰岩,由下至上为泥岩减少灰岩增多。

上青龙组的主要岩性为角砾状灰岩夹石膏层薄层灰岩及瘤状灰岩,表现为零星出露。

由于在棒槌山我们主要做的是绘图工作,记录不多,具体地层情况见实测剖面图。

1.4六合方山地层

六合方山地层主要就是新近纪的六合组。南采坑六合组主要为砂砾岩,含雨花石。水平分层现象十分明显。具体见地层分布图。

第三章

构造

地质学实习报告

1.褶皱

汤山地区大地构造属扬子准地台中二级构造单元——下扬子准地台褶皱带及苏北断陷盆地。由三背两向组成,曲轴方向总体是以北东——北东东为主,自南向北依次为:龙苍背斜、范家场向斜、宝华山背斜、华亭向斜和汤仑背斜。①

汤山位于汤仑背斜的中段,为一穹状短轴背斜。核部由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构成,北翼由上奥陶系——中三叠统地层构成,岩层较陡(倾角大于60°)或倒转,并发育次级褶皱;南翼不完整,仅有奥陶系及志留系地步地层出露,产状相对平缓(倾角在40°左右)。由于所受应力的差异,在背斜的不同部位发育了性质不同的小型构造。其中,还包括背斜轴部的张节理、翼部的纵向断裂和层间劈理等构造。②

区内主要发育有近东西向的主断裂(如逆掩断裂、平移断裂等)、北西南东向平移断裂和北东向断裂等三大断裂体系。他们对汤山地区的地层(两翼缺失中上奥陶统地层)、地貌的空间分布有较大的影响。沟谷的优势方向与构造和主要断裂体系的走向一致。汤山地区沟谷的平均走向为348°和76°,于南京市郊29条大型沟谷的平均走向以NNW向德沟谷为主相一致。③

在五通组孔山地区还有一个次一级背斜(见素描图),栖霞组火石峰地区还有一个次一级向斜。

地质学实习报告

孔山背斜:倾斜背斜,轴线向北倾斜。两翼的产状分别为倾向346°倾角80°和倾向215°倾角23°。由此可见,在形成该背斜时,来自北边的力要更大一点。其核部为五通组的石英砂岩,两翼为金陵组、高骊山组等的砂岩、生物碎屑岩,含有透镜体。

2.断层

2.1棒锤山逆断层

该断层位于棒槌山西端的坡脚处,发育在黄马青组地层中。该断层向南东倾斜,断层面难以识别,产状不易测量,倾角约为40°左右。见一断层破碎带,带宽约3米,带中发育断层角砾岩和糜棱岩。断层两侧地层不连续,青龙组沧波门段与黄马青组地层直接接触,缺失青龙组沧波门段部分地层和周冲村组全部地层。2.2黄山断层

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的洗礼和自然风化作用,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

前山的黄山断层,也称逍遥溪断层,由钓桥庵至汤口,自西北向东南延伸,长14.5公里。西南侧(桃花峰一侧)相对上升,东北侧(紫石峰一侧)相对下降,并有数十米水平距离的错动,沿断层线侵蚀成断层谷,逍遥溪主要流经此断层谷。在主断层线北侧,平行并列有数条断层破碎带。中部的莲花峰断层,位于狮子林岩体与黄山岩体之间,作西北方向(280°)延伸,长约3.5公里。后山的蜡烛峰断层亦作西北方向300°延伸,长约7公里,排云亭至西海沟方向亦为一大断层,遗留有断层悬岩。

地质学实习报告

3.节理

3.1六合方山北采坑

六合方山原为火山,喷出的岩浆冷却后形成玄武岩,玄武岩在经过冷却收缩后产生柱状节理。3.2黄山鳌鱼峰

黄山鳌鱼背该地岩体为肉红色含有石英颗粒的花岗岩。其上常见交错节理。节理中大都被石英充填,从而形成石英岩脉。

第四章 岩浆活动

1.六合方山

南京六合方山现为死火山,历史上曾出现四次明显喷发 第一次喷发:为溢流相为主的玄武岩,在小盘山地区夹于六合组顶部灰绿色泥岩中,六合方山及江宁方山下玄武岩大体与其相当,但它们呈火山锥形态出露,岩性为灰黑色致密状碱性橄榄玄武岩,属六合组沉积晚期喷出的玄武岩。

第二次喷发:以溢流相为主的玄武岩,广泛出露于六合县北部平山、盘山、马头山等地。岩性为灰黑色斑状碱性橄榄玄武岩。在剖面上位于黄岗组中上部灰红色岩屑砂岩、凝灰质砂砾岩之间,属黄岗组沉积时期喷出的玄武岩。

第三次喷发:岩性为灰黑色中细粒橄榄玄武岩,该次玄武岩主要分布于六合县北部地区。该玄武岩覆于黄岗组之上,被雨花台组砾石层覆盖。

第四次喷发:岩性为灰黑色含钛辉石玄武岩,出露于六合八百乡桂枝

地质学实习报告

山,呈火山锥形态出露。该玄武岩覆于雨花台组之上,被下蜀组覆盖。

从岩性、岩相特征来看,第一、二、三次玄武岩均属碱性橄榄玄武岩,第四次玄武岩属玻基辉橄岩;第一、二、三次玄武岩之间,岩石的岩性、岩相及岩石化学成分存在着一定的演化趋势,表现在岩性上,早期(第一次喷出的玄武岩)结晶较细,基质隐晶——微晶质,少玻璃质,斜长石牌号较大,岩石中铁镁矿物含量较高,偏基性;晚期(第二、三次玄武岩)结晶较粗,基质常为中细粒,含一定数量的玻璃质,斜长石牌号较低,岩石中常见深源捕晶、晶洞及包体,偏碱性。总的表现为从早到晚碱度分异明显,岩石基性程度下降,碱性程度增高。其中第三次喷发的玄武岩由于爆发作用强烈,受硅铝层混染,其碱性程度相应降低。④

2.黄山

黄山岩石主要成分为花岗岩,而花岗岩是深层侵入岩,这说明黄山原本处于地下,后因板块挤压而被迫抬升的。

在早白垩纪时,晚燕山运动使得深藏于地壳下部炙热的岩浆,沿着印支运动时形成的褶皱带,从黄山这块比较薄弱和断裂发育的地壳内乘虚上升,侵入到距地表约数千米的古老地层中。随着温度和压力的改变,这些岩浆由边部向中央慢慢地冷却凝结而成黄山花岗岩体的胚胎。黄山岩体,是同源岩浆在地球涨缩中,多次脉动侵入形成的复式花岗岩。早期和主体期侵入的岩体,分布在边缘和外围,颗粒较粗;补充期和末期侵入的岩体,分布在内圈和中央,颗粒较细。黄山岩体呈中高外低明显的套叠式分布特征。

地质学实习报告

在深部地壳不断被熔成岩浆,并被挤压而向中央上侵的过程中,黄山山体也被自行拔高,但此时的黄山花岗岩体仍然埋藏在地下,上面还覆盖着数千米的沉积盖层。在经历了多次的间歇抬升之后,覆盖在岩体上的巨厚盖层不断地被风化剥蚀。到了距今五六千万年前的第三纪喜玛拉雅运动早期,这些沉积盖层随着山体的抬升而逐渐被剥蚀殆尽,黄山终于露出了地表,形成了莲花峰、光明顶和天都峰等花岗岩山峰,但在第三纪和第四纪期间,喜玛拉雅运动使地壳普遍抬升,隆起扩大,黄山也相应不断升起,同时经受剥蚀,逐渐形成了高逾千米、翘首云天的花岗岩峰林。

第五章 区域地质发展史

通过对地层、岩性的分析,我们可以还原当时地球的环境,从而为地球未来环境气候的变化趋势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

1.汤山及方山地区

红花园组主要为石灰岩夹白云岩,是典型的海相沉积环境说明在寒武纪和奥陶纪本地区为海洋。到了志留纪的高家边组,主要岩石产物为页岩,代表浅、平静的水相沉积环境,说明海水渐渐褪去,这是一个海退的过程。到了坟头组,岩石含沙量逐渐增大,主要产出粉砂岩,这代表的是广阔的海相沉积环境,是海进的过程。到泥盆纪的茅山组,砾石成分增加,典型的河流相沉积环境,说明此时该地区可能发育过河流,海水在该时期完全退去。但到了五通组的时候,石英砂岩含量明显增大,代表海进过程,是滨海沉积环境。从泥盆纪的五通组到石炭纪的金陵组,泥岩逐渐变多且含有煤,说明此时该地区有植

地质学实习报告

被发育,代表的是温暖开阔的浅海环境。再往后到高骊山组和和州组,岩石成分多且含煤,代表的是海陆交替的沉积环境。老虎洞组中白云岩较多,又是一个海相沉积环境。往后一直到上青龙组,石灰岩含量增加,说明此时是海进的过程。六合方山主要为砂砾岩且分层明显。分层明显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河道的摆动,说明此时该地区发育河流。

2.黄山地区

从距今约8亿年的震旦纪开始,海水绕过晋宁运动中形成的江南古陆,从东南方向进入黄山地区,黄山一带被淹没在海水之下。

在距今6亿年的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壳处于引张的高潮时期,导致了海平面的最大上升,在长达1.6亿年的时期里,黄山地区基本稳定,但仍是一片汪洋。

到距今约4.05亿年的志留纪末期,地壳活动加剧,晚加里东运动使黄山地区上升而成为陆地,海水

全部退去,这是黄山地区在地质历史上首次露出海面。在经历了5000万年的相对稳定后,到了石炭纪,柳江运动又引海水卷土重来,黄山地区又重新沉入海平面以下。地质专家曾在黄山脚下谭家桥等地发现三叶虫化石,证明黄山地区4亿年前确为海洋。

在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划时代的印支运动使地壳隆起而成为陆地,海水退出安徽境内,最终结束了黄山地区漫长的海侵历史和海相沉积,从而进入了陆相地史发展的新阶段。进入侏罗纪以后,影响遍及我国的燕山运动,以强烈频繁的活动,不断地改造、雕塑着

地质学实习报告

黄山地壳的地貌。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北部的太平花岗闪长岩体,就是晚侏罗纪岩浆侵入的产物。到早白垩纪时,晚燕山运动又一次震撼江南大地,深藏于地壳下部炙热的岩浆,沿着印支运动时形成的褶皱带,从黄山这块比较薄弱和断裂发育的地壳内乘虚上升,侵入到距地表约数千米的古老地层中。随着温度和压力的改变,这些岩浆由边部向中央慢慢地冷却凝结而成黄山花岗岩体的胚胎,这便是距今约1.25亿年时期形成的“地下黄山”。在黄山花岗岩体侵入地壳形成之际,也就是黄山山体雏形孕育铸就之时,在经历了一次次的脉动上侵定位和结晶固结之后,黄山岩体的雏形终于形成。黄山岩体,是同源岩浆在地球涨缩中,多次脉动侵入形成的复式花岗岩。早期和主体期侵入的岩体,分布在边缘和外围,颗粒较粗;补充期和末期侵入的岩体,分布在内圈和中央,颗粒较细。黄山岩体呈中高外低明显的套叠式分布特征。

在深部地壳不断被熔成岩浆,并被挤压而向中央上侵的过程中,黄山山体也被自行拔高,但此时的黄山花岗岩体仍然埋藏在地下,上面还覆盖着数千米的沉积盖层。在经历了多次的间歇抬升之后,覆盖在岩体上的巨厚盖层不断地被风化剥蚀。到了距今五六千万年前的第三纪喜玛拉雅运动早期,这些沉积盖层随着山体的抬升而逐渐被剥蚀殆尽,黄山终于露出了地表,形成了莲花峰、光明顶和天都峰等花岗岩山峰,但当时尚无今日如此巍峨伟丽的风姿。在第三纪和第四纪期间,喜玛拉雅运动使地壳普遍抬升,隆起扩大,黄山也相应不断升起,同时经受剥蚀,逐渐形成了高逾千米、翘首云天的花岗岩峰林。

地质学实习报告

在第四纪时期,黄山曾先后发生了三次冰期,冰川的搬运、刨蚀和侵蚀作用,在花岗岩体上留下了很多冰川遗迹,形成了遍布黄山的冰川地貌景观。再加上出露地表以后,受到大自然千百万年的天然雕凿,终于形成了今天这样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自然奇观。⑤ 参考:(1)寒武纪

由于质纯的白云岩,所以推断古地貌为海相沉。古气候相对于震旦纪,天气更炎热,水更浅,更干,有盐坪,为蒸发性海洋环境。

(2)奥陶纪

由于厚层致密灰岩和生物碎屑岩,所以推断古地貌为浅海相沉积。古气候则是气候温暖,水深,浅海,波浪大。

(3)志留纪,泥盆纪

由于由泥岩逐渐过渡到粉砂岩、砂岩,所以推断古地貌海陆过渡相到陆相,古气候则由于地壳抬升作用,海拔升高,气候干燥,蒸发迅速,海水干涸。

(4)石炭纪

a.下统

由于金陵组生物碎屑灰岩,高丽山组杂色砂岩,和州组泥灰岩,所以推断古地貌为交替的海陆相沉积。古气候则由温暖湿润到干燥炎热再到温暖湿润

b.中上统

由于致密灰岩所以推断古地貌为深海相沉积。古气候则是温暖湿润,水深。

(5)二叠纪

地质学实习报告

由于栖霞组薄层所以推断古地貌为浅海相至海陆过渡相。古气候则由于地壳抬升,海退,干燥。

(6)三叠纪

a.下青龙

由于灰岩所以推断古地貌为海侵。古气候则是温暖湿润

b.上青龙

由于泥岩、砂岩所以推断古地貌为海陆过渡相至陆相。古气候则由地壳抬升,干燥,蒸发快。

注:寒武纪到白垩纪的重大构造运动

(1)加里东运动(即加里东构造旋回)

加里东运动始于距今约5.7亿年,结束于距今约4亿年,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寒武纪地壳下沉,开始海侵,形成相对干燥的浅海相环境。海侵到奥陶纪时,已经形成深海相环境,这时地壳开始上升,海水面积相对缩小。志留纪时,出现了海陆交界的现象,处于浅海相环境。这一阶段是加里东运动的前半期。泥盆纪初,亚洲在很多地区发生了褶皱运动,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水后退,形成众多高山。这一阶段是加里东运动的后半期,即造山时期。泥盆纪时陆相环境形成。

(2)海西运动 海西构造期,包括石炭纪和二叠纪。石炭纪时,出现大规模的海侵,这一时期为海西运动的前半期。二叠纪地壳开始上升,海水后退,开始了海西褶皱运动,这个造山运动在二叠纪末结束,这一时期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海西运动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3)印支运动 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

地质学实习报告

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印支期形成的四条碰撞带,印支期地应力的主应力方向,按今天的方向来说,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近似北南走向。

(4)燕山运动 燕山运动发生在侏罗纪、白垩纪。在这段时期,我国许多地区地壳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燕山运动因此得名。

燕山运动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奠定,都具有重要意义。此时中国陆域又有扩大。由于构造背景不同,燕山运动的强度和表现形式有明显的东、西差异。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黄山花岗岩就是在侏罗纪出露形成),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5)喜山运动 喜山运动不仅限于喜山地区,也影响到亚洲等广大地带。直到现在它的活动仍很强烈,喜山运动后,进入了第四纪。喜马拉雅期地应力的主应力方向为东北走向,这充分说明了印度板块向北碰撞对中国大陆的影响。

第六章

感想

课堂上的知识是空洞的,只是一种理性的认识。通过这一周的野外实习,我们在理论的基础上获得了更为重要的形象的感性认识。对岩性、地层等地理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也为我们将来应用地理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为期一周的实习,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上的知识,也收获的良好的友情,增强了自己与他人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欣赏到了美

地质学实习报告

丽的景色。

实习的时候基本每次午餐都是在外面吃,我们也找不到餐馆,只能吃泡面什么的。但是就是在结伴寻找餐馆的同时,大家有说有笑,可能是一种相同的患难情怀(饿)拉近了大家的距离。大家都在抱怨没东西吃、吃不饱,但却是这样让大家有了一些共同点,从这小小的共同点出发,慢慢化解了以前产生的一些小矛盾和误解。

在棒槌山的实习工作需要分组测量。在之前分配工作的时候,景尽管有人觉得自己分配的职位不好,有不满之情,但到了真正测量的时候,大家还有非常用心的做工作,每个人都很出色的完成自己的任务,有可能的话还帮助一下有需要的同学。这让原本一个不怎么团结的班级凝聚力上升不少。

黄山的实习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痛并快乐着。爬山时累人的,尤其是在爬天柱峰的时候,感觉不仅累,而且危险。但是,在山上所观赏到的景色让大家觉得这也是值得的。在爬山的时候我一直走在最前面,走一路唱一路,乐趣估计也只有我自己会明白了。爬上去之后发现后到的人比我更加累,这不禁让我想起来领头羊的故事:领先的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更大的动力。所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也要做一只领头羊,不断超越、一直坚持才能够保持自己的先进性,未来才能愈加光明。

地质学实习报告

参考文献:

①王 建,张茂恒,徐 敏,许建国,王国祥,孙爱梅.现代自然地理学实习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②周春林,袁林旺,刘泽纯,张 惠.南京汤山地区的地貌与岩溶发育演化.地理科学,2006,26(1):47~51 ③潘凤英,石尚群,沙 润.南京市区坳沟地貌探讨.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12(3):88~95 ④张祥云,刘志平,范迪富,蒋梦林,邵家骥.南京——仪征地区新近纪地层层序及时代讨论.中国地质,2004,31(2):179~185 ⑤参考网上资料

第二篇: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

地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

刘鑫环规2010-120104577

一、实习概况

实习时间:2011年11月27日

实习地点:金马河都江堰水利工程映秀镇都江村 指导老师:肖海华

二、实习内容

1、金马河

金马河是我们野外地质实习的第一站,在温江区境内。金马河地区主要分布着岩浆岩并有少量的变质岩。岩浆岩是岩浆作用的产物,是演讲喷出地表或上升到接近地表一下不同深处的地壳中,冷凝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是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态条件下,由于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岩石结构和构造变化的岩石。岩石种类有花岗岩、石英、长石其中花岗岩分布最多,且颜色种类较多,有灰色、灰白色的、肉红色的还有深灰色的,这主要是组成花岗岩物质的不同造成的。花岗岩为等粒状结构,且其中的颗粒的大小也不同,有的较大有的较小,所以可按照花岗岩岩石中矿物颗粒洁净的大小分为粗粒花岗岩、中粒花岗岩、和细粒花岗岩。有的斑晶很大,形成了似斑状结构,称为似斑状花岗岩。金马河旁的花岗岩主要为块状结构。

金马河是岷江的支流,是长江上游两处险工段之一,是成都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我们看到的金马河的水位较低,这是因为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较多,冬季降水较少,所以河流的水量较少,露出了大片的河漫滩。金马河是岷江干流在都江堰市出山口后,地势开阔,流速骤减,沙石沿河淤积,形成了以树枝状水系为主,格子状水系为辅的形态。一般来说幼年期的河流较为曲折,且沉积物的磨圆度不高。经过河流的向源侵蚀和裁弯取直之后河流河道逐渐趋于直线,河流中的沉积物也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掩饰的边缘逐渐被磨平磨圆。由于金马河河道较为笔直,且河漫滩上的沉积物磨圆度较高,所以金马河属于壮年期的河流。

金马河的土主要是灰色土,这主要是上游分布着大量的灰色岩石造成的。金马河的土壤较为肥沃,这是由于金马河上游的岷江在出都江堰山口后,地势开阔,流速骤减,带来的大量肥沃的物质淤积而成的。金马河沿岸是良好的农业灌溉区,不仅有丰富的灌溉水且有肥沃的土壤,地形较为平坦,热量充分,也适宜耕作业的发展。但同时金马河也易发生洪水灾害,冲毁都江堰渠首工程及金马河沿岸堤防工程。要是遇到大洪水时就会淹没庄家、农田。村庄等灾害,这点值得我们注意。

同时在我们此次实习的地点——金马河大桥下的金马河,看到了大量的运石车,且金马河滩已经被挖得千疮百孔,这不由得引起了我们的深思,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能否保护好我们的地表和生态环境。我们作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会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规划地区的综合利用与发展,达到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与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协调发展。

2、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们地质基础野外实习的第二站,坐落于成都平原西

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的城西,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的水利工程。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到春

夏山洪爆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都江堰市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所以为了排除洪灾之患,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自古至今发挥了排洪、灌溉的巨大作用。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

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

用非常之大。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 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宝瓶口: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

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

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

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

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杰作。

3、映秀镇

映秀镇是我们地质基础野外实习的第三站,也是地质实习感受最大的地方。映秀镇地处四川汶川县的南部,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相邻,是阿坝的门户。映秀镇境内水力资源丰富,水质好,落差大,先后建设了多个水电站。

2008年5月12日,在此地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映秀镇成了重灾区,大部分房屋倒塌,山体滑坡,水电通讯中断,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我们所实习的地方是地震后重新建设的新镇,房屋都是现化的,镇中

心的周围有条岷江的支流流经,镇四周都是高大的山体,群山环抱。

我们很清楚的看到山体上有大量的有大量的石块和碎屑物质,有山体

已经没有植被覆盖而裸露着。这都是由于地震的影响,山体出现了大面积的崩塌滑坡而形成了大量的崩塌堆积物和倒石堆。此处的崩塌属于山崩,山崩是山区发生的大规模崩塌的现象,边坡很陡的地区,在岩石的释重作用、温差作用等物理风化作用下,沿陡坡边缘产生一系列的张裂隙,产生了许多大小不一的节理,从而使得边坡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在遇到像08年特大地震的触发因素时,岩体产生了崩塌。

崩塌的形成有一定的条件,主要表现在:

(1)气候条件 气候是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而风化作用的类型决定

了岩石风化的产物的类型和性质。

(2)地形条件斜坡高陡是形成崩塌地必要条件,斜坡的外部形状也对

崩塌地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3)岩性条件崩塌一般发生在块状或厚层状坚硬的岩体中,这类岩体

能形成陡峻的斜坡,在触发作用下发生崩塌。

(4)构造条件自然界的斜坡存在各种结构面,这些结构面将斜坡切割

成不同的结构体,从而削弱了岩体内部的联结,为崩塌地产生创造

了条件。

(5)其他条件一般是指降水、地下水、地震、人工爆破、开挖边坡等

触发因素

在崩塌作用下,沿斜坡崩落的石块和碎屑,在坡度平缓的坡麓

地带堆积所形成的堆积物称为崩塌堆积物,即崩积物。崩积物的岩

性与斜坡上部的岩石基本一致,岩性单一,由未经分选、棱角分明的碎石组成,颗粒大小混杂,排列不规则。映秀镇周围山体的崩塌

碎屑物已经大面积堆积而成了锥形体,从而形成了倒石堆。有的倒

石堆为三角形,有的为扇形。在垂直坡面上呈现出下粗上细的现象,在纵向上呈现出近坡处颗粒细小,坡麓处粗大的现象。

同时四周的山体上也分布着滑坡后的岩体。滑坡是斜坡上的土

体或岩体,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

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滑坡的影响因主要包括岩土类型和性质、岩体

结构和构造、风化作用、水的作用、地震和人类活动等。其中,由

于映秀镇受到08年地震的强烈影响,使得边坡岩体的结构发生了破

坏变化,出现了新的结构面,使得原有的结构面产生了较大的张裂,饱和沙层出现震动液化,地下水状态发生较大的变化,且在接下来的反复余震的作用下,产生了不断的滑坡。

地震除了造成了崩塌和滑坡的现象,映秀镇还易出现泥石流等

次生灾害。2010年8月12日至14日,映秀镇遭遇了暴雨的袭击,导致了严重的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造成了较大人员伤

亡和财产损失。泥石流是一种特殊的洪流,是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的松散固体碎屑的洪流,常在暴雨时期突然暴发,速度快,历史短,有很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

泥石流的形成有一定的条件,主要是:

(1)有暴雨或集中的降雨。

(2)上游提供足够的碎屑物质。

(3)陡峭的地形,特别是上游三面环山的地形。

映秀镇此次的泥石流属于降水型泥石流,是以降雨为水源形成的泥石流,且碎屑物是由于地震的影响形成的大量松散破碎的物质。

在映秀镇周围有岷江流经,河道窄且较为弯曲,江水中的岩石

磨圆度不高,大部分棱角分明,水流速度快,所以此处的河流属于

河流地貌发育的幼年阶段,此时河流的作用以深切为主。且向旁侵

蚀也较为严重。可以看到,此处岷江的第一拐角弯度较大,侵蚀岸

受到的侵蚀较为严重,原来已经铺上的人工防护工程——护坎已经

受到了较大的侵蚀。而沉积岸沉积的物质较多,大量堆积在一起。

这就会造成河流凹岸更凹,凸岸更凸。

此处共有3级阶地。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谷底超出一

般洪水位以上,分布在河床两侧呈阶梯状的沿河平台。具有一级或

多级,已不受近代常年洪水淹没的地区,它是河谷演变过程中的产

物,是由于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沿河谷两岸延伸,高出洪水

期水位的阶梯状地形。一般河谷中常形成一级或几级阶地,每一级

阶地都有阶地面和阶地坎组成。阶地面比较平坦,微向河流倾斜。

阶地面以下为阶地陡坎,坡度较大。阶地高度一般指阶地面与河流

平水期水面之间的垂直距离。阶地的级数是由下向上顺序排列的,高于河漫滩的最低一级阶地称为一级阶地,向上依次为二级、三级、四级等。在同一河谷横坡面上,阶地的年龄一般是低阶地新,高阶

地老。

阶地实际上就是古老河谷的底部,所以曾经河流带来的肥沃的泥土在阶地上沉积,提供了良好的矿物资源,特别是一二级阶地,由于最新行成,其上的坡积物较最丰富,富含各种矿物元素,有大

量营养丰富的潮土,砂粘适中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一般来说,居民点的选取不宜选在一级阶地上,因为虽然一级

阶地是常年洪水期淹没不到的地区,但是如果遇到十年一遇或50

年甚至是百年一遇的洪水时,就无法保证居民点的安全。但由于映

秀镇地处高大山体的峡谷地带,周围较为狭窄,无法找到较大的二

级或二级以上的阶地作为居民点,所以只能选取在一级阶地上,但

映秀镇在二级和三级的阶地上修筑了避难场所,所以较为合理。

总的来说,映秀镇地处大山之中特别是受到了08年特大地震的影响,此处的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特别多,如何防治成为了我们

关注的重中之重。在山区中治理地质灾害既要要考虑生物措施还要

考虑工程措施。其中,生物措施中要考虑到经济、地理、气候、人

文、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既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要考

虑到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所必须的条件,我们不能一味地退耕还林。

比如,可以在山坡上种植竹子,用竹子造纸,这样既可以既可以保

持水土还可以促进当地居民的增收。当然种植什么植物需要考虑当

地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总的来说,在印象中还是主要应该发展种

植业。

同时,工程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滑坡的防治要以防为主,在不稳定的边坡预先采取措施,以防止其变形。工程布置尽量避开严

重滑坡地带,或者采取相应的设计方案。在选择防治措施之前,要

查清滑坡形成的条件、原因、滑坡的性质、稳定程度及其对工程的危害。了解产生滑坡的主要、次要原因及相互关系,结合工程特点

综合选取防治措施。通常有防渗与排水、削坡减重与反压、支撑工

程等措施。特别是映秀镇,可以修建环山沟。可以挡截地表水;竖

沟可以快速的将地表水排入到河流之中。其实,在我们进入映秀镇

之前的路上就看到了大量的护坡工程,比如拦截网,上面已经拦截

了许多的岩石,这点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工程措施的保护作用。

4、都江村

都江村是我们地质基础实习的第四站,也是最后一站。都江村位于都

江堰紫平铺镇内。此处由于处于处于枯水期,所以水位很低

都江村有三级阶地,其中二级阶地的中间受到了侵蚀,且阶地也不对

称,这也是由于受到了流水侵蚀作用的影响。

都江村还有猪背岭。猪背岭属于倾斜岩层的构造地貌,是指形成与坡

度较大的单斜构造上的地貌。由于坡度大,岩层面所控制的后坡与侵蚀所造成的前坡在坡度和长度上大致相等,猪背岭其实是单面山的一个特例。

当我们回过头,看到了前方是山谷的出处,我们观察所站得地方其实

是就是许多年以前形成的一个洪积扇。洪积扇是洪流一边侵蚀沟床、沟坡的同时,将大量的碎屑物质搬运到沟口或山坡地平地带,因流速减小而迅速堆积,形成体积较大坡度较小的堆积体。洪积扇的顶部堆积的是粗大的砾石,物质从顶部到边缘逐渐变细。这是由于水流出山体后,坡度逐渐变缓,水流搬运的能力减弱。粗大的颗粒先沉积,细小的后沉积。然而都江村的洪积扇的下部比中部的地势要高,这是由于中部受到了,河流的作用。洪积扇的中部受到了河流的侵蚀作用而逐渐降低,而洪积扇的下部受到沉积作用逐渐堆高所致的。

都江村还观察到了较大特征的河流的改道。这是由于沉积扇的阻挡导

致河流的分流,从而出现了河流的改道。(这边有点问题,到时候好好听老

师讲)由于都江村属于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不能做大范围的房屋开发,也不许开设污染企业。为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可以适时引进旅游业,这样就能保护当地环境,也能促进当地居民的增收。

三、实习体会

这一天的实习,我们虽然走的地方不多,但是见到了很多地质地貌,这都给我了我书本上无法解释和描述的形象感受。我们见到了大量的岩石,见到了壮观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高大的山体和洪积扇与猪背岭。在这短短的实习期间,我们懂得并掌握了许多地学只是,也知道怎么去分析和利用各种地质地貌情况,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我们找到一块浅色的岩石,首先我们要想到浅色岩石有哪些,我们可以想到石英、白云母和长石。我们用指甲划岩石,没有划动,我们排除了白云母。而且此岩石具有平整面,斑晶晶型较为完整,我们可以判断这是长石。

同时我们在分析地形构造及地质地貌的同时,懂得了该如何利用各种地形情况,去进行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等活动。而且通过此次实习有利于我们真正领会和理解地学基础的相关原理,加深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充分掌握和总结相关的地学原理,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第三篇: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

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形态的变化发展及古生物变化历史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地球的表层,地球外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地质作用的发育过程、地壳的结构和构造、地表形态以及各种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地学对探矿,察明资源分布;生态环境规划、建设;水利、水电、交通、城建;土地开发利用;区域特色,地方优势资源与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与因地制宜;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重建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许多地质理论和知识都必须经过实践的过程,才能加深我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地质学的野外实习是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此次历时一天的野外实习,通过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进一步的认识了地学的相关知识,对岩石,对外质营力的作用、内质营力的作用所形成的地形地貌,及对地质灾害,资源环境的利用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一)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锻炼我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地质精神。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

(二)任务

1、初步对三大类岩石进行观察识别,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

2、观察由内外地质营力影响所形成的地形地貌,并作出简图;

3、学会分析分析地形地貌形成的成因,并分析此地形地貌的资源应如何充分利用;

4、明确地质灾害所形成的原因,并根据地形提出防备措施及解决方法;

5、学会标本采集、地质现象观察和描述记录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三)要求

1、实习前认真复习书本上所讲的理论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2、实习中听从老师的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

3、认真细致观察各种地质现象,作好记录,多提问、多思考。

4、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的基本情况

(一)组织形式

以班为单位进行。一个班分四个小组,由2名实习指导和组长协同老师工作。

(二)实习站点

温江寿安镇玉石乡附近的金马河(上午)——都江堰(上午)——都江堰紫平铺镇樱花河畔(中午)——映秀(下午)——虹口(下午)

(三)实习工具 榔头、盐酸、工具箱等

三、任务完成情况

更加熟悉三大岩石,并可以区分识别一部分岩石,我们小组采集了几块特征岩石;更加熟悉了解了河床的结构,河道的利用,及河周围的地形地貌特征;了解到都江堰的水利设施情况;亲自认识到各级接阶地的资源利用情况;区分了山势的地形地貌;看见了地质灾害——滑坡、地震的灾后情况。

第一章

实习内容

一、金马河

(一)金马河概况

金马河是长江上游两处险工段之一,是成都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是泯江的干流,在都江堰市出山口后,地势开阔,流速骤减,沙石沿河淤积,使河床抬高,经洪水冲刷,河床沙洲遍布,汉壕分流众多,滩沱相间,河道弯曲,主流左右摆动,流向不定,断面横流加剧,成为宽、浅、弯的游荡性河流。部分河段,床身较高,堤岸低矮,通道狭窄,排水不畅,洪水期对沿江城镇、灌溉渠系、农田造成严重威胁。金马河是成都市及四川省的防洪重点,沿线有重点防洪堤段、险工险段等。

(二)金马河河段地貌

位于温江区寿安镇玉石乡家福园林附近的金马河河段的河床纵坡平缓,由于河流上游的水被拦截,河床里的水流细少;河道平缓宽阔,河流以旁氏作用的层积作用为主;河道弯曲呈蛇曲状,在宽平的河床里,河道时分时合,形成了辨状河道,在辫状河道内,河道频繁分叉,出现了心滩、沙洲。

心滩是由在弯曲河段,由于横向环流作用或复式环流作用形成。在洪水期时,因环流作用,表层的水流向两岸运动,侵蚀两岸,携带泥沙上午底层流水。河心含沙量较大的上升水流无力携带他们,便在河底堆积,形成河心浅滩。从河床到河岸,沉积颗粒有大小的规律变化,河床中的沉积颗粒较粗,两侧的河漫滩上的沉积颗粒较细;不仅如此,此处的沉积物还有分选性好,磨圆度高,层理较为清楚的特征;沉积物中的卵石有的上面还带有刻痕,是由远古冰川携带形成。由于此段金马河主要位于泯江的中游,则河床里的碎屑颗粒主要呈中—细粒。

由于在河岸边,有被用于埋藏天然气输送管道的河道,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河道的层理特征:土层和碎屑胶结石层互相交替,层理清晰。

(三)河道资源的利用

此处的河道虽然宽,但不能侵占河道修建建筑,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河漫滩、心滩上小型的湿地、沼泽,在湿地、沼泽上生长了植被,由于成都是比较发达的地区,在成都境内的河流污染比较严重,且能在此类河滩上生长的

植被一般具有净化水污染的功能,一般用于科研的重金属修复植物的采集地在此;除此之外,河道里的的沙石是良好的建筑资源,即开采了沙石,又疏通了河道。

(四)一级阶地的情况

此段金马河的的一级阶地是由泯江冲积物堆积而成,由于地处成都平原,该河道的阶地级数较少。在该级阶地上的土壤有它优势也有它的劣势,优劣主要归结于地下水位较浅。优势:

 该阶地上,由于地下水位浅,土壤主要是潮土,且容易出现回潮现象,不易遭受大的干旱;  在地上1—2米土壤中的卵石较少,由于是由上级河流带来的泥沙中含有大量的枯枝败叶等物质,成分丰富,土壤的肥力水平较高;  土壤的酸碱性PH在8左右;  水热条件好。

劣势:    水位低,低洼处水多,容易形成烂泥田(采取开渠排水的措施); 土壤的还原性较强,作物容易低产;

由于大城市的主要污水、工业废水及垃圾的排放,导致土壤污染较为严重。综合该处一级阶地的优劣势,可以合理的利用该处的资源:   建立蔬菜基地;

建立花木基地,这是温江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花木基地的原因,西南的2/3的花木基地建立在此;  水稻种植基地,水稻可以长期种植,且可以水旱两季轮作。

(四)三大岩石的鉴别

从被挖掘的河道里,有很多结构构造、颜色形态各异的岩石,在大家积极地利用种方法识别下,我们鉴别出了三大类的岩石。一)岩浆岩类

花岗岩:主要矿物含石英、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次要矿物有黑云母和角闪石;常见结构为等粒结构,有的呈似斑状结构;岩石一般呈灰白色和肉红色。为酸性岩类的深层岩 在此处我们见到的花岗岩主要为灰白色。

流纹岩:矿物成分和花岗岩相当,常具斑状结构。斑晶为石英和碱性长石及斜长石,其实适应居多;基质多为隐晶质和玻璃质,具明显的流纹构造。为酸性岩类的喷出岩。

辉长岩:矿物成分为辉石和基性斜长石;半自形粗粒到中粒结构,块状构造;颜色为黑色或黑灰色。为基性深层岩。

玄武岩:矿物成分与辉长岩相似;多为斑状结构,少数为细粒至隐晶质结构;多具有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为酸性岩类中分布最广的基性喷出岩。在此处我们所见到的是隐晶质结构、气孔构造的黑色玄武岩。

闪长岩:矿物成分主要为中性斜长石和普通角闪石,其次为辉石和黑云母;多为粗粒、中粒结构,块状构造;一般为灰色或灰白色。是深沉岩的代表,是中性岩向基性岩的过渡。

黑曜岩:玻璃质构成的岩石;具有明显的玻璃光泽和贝壳断口,很想冶金炉渣中的“玻璃头”;曾黑色、深灰色、灰黑色或淡红色。属酸性岩类中的玻璃质流纹岩。我们所见到的黑曜岩为黑色。

二)沉积岩类

砂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和岩屑;胶结物的成分可分为硅质、铁质、泥质、钙质;碎屑结构,砂粒含量大于50%。属碎屑岩类。

泥岩:致密,固结程度高,层理不明显;颜色较浅,较坚硬,遇水不易变软,可塑性差。页岩:有平行分裂的薄层状构造;层理薄如纸页,页岩致密硬度低,表面光泽暗淡,颜色不一。属泥质岩类。

石灰岩:矿物成分含方解石,少量的白云石以及粉砂、粘土、二氧化硅;遇盐酸既有泡沸的现象;质纯者一般为浅色。

砾岩:组成砾岩的碎屑一般为次原状或原状;砾石之间的填隙物为砂、粉砂、粘土矿物及胶结物;层理较厚。三)变质岩类

片岩:矿物成分以云母、绿泥石、角闪石为主,片状和柱状矿物居多;全晶质结构,片状构造; 片麻岩:矿物成分主要含石英、长石、云母及角闪石;一向或二向延长矿物呈断续的定向排列,中间夹杂粒状矿物,呈现出黑白相间的条带;晶体较粗大,多为中粗鳞片粒状变晶结构,具有明显的片麻构造。

千枚岩:矿物成分主要为新生绢云母和石英;颗粒细,鳞片变晶结构,千枚状构造;片理面呈丝绢光泽,颜色常见为浅红、灰色和黑色。

石英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少量的云母、长石;等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由石英砂岩变质而成。

板岩: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等;颗粒极为细小,变余泥质结构或变余粉砂质结构,板状构造;是由页岩、粉砂岩或中性凝石灰岩经区域变质作用而成的浅变质岩。

二、都江堰水利工程

(一)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 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二)工程构成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鱼嘴分水堤:

位于岷江,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 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宝瓶口: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三、都江堰紫平铺镇樱花河畔

(一)阶地

一)阶地地貌

阶地是在地壳稳定期形成了比较宽阔的谷底后,在构造运动、气候变化或侵蚀基准面下降等的因素下,河流的下蚀作用形成的,它是在姑婆上高于河漫滩的且不会被河水淹没的平坦地貌。樱花河畔的阶地分为五级,一、二级阶地是由河流冲积物组成的堆积阶地,三级阶地是由于地壳上升等原因引起的河流强烈下蚀,并切过原先河谷的谷底所形成的基座基地,四、五级是由基岩组成的,在阶面上没有或很少有冲积物的侵蚀阶地。阶地的新老顺序有新到老依次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四级阶地、五级阶地。二)阶地的利用

由于阶地上地形平缓,土壤肥沃,不受或很少受洪水的威胁,是农业生产、道路建设的和人类居住的重要地区。

一二级阶地:地下水位较浅,适于作为农田、耕地;二、三、四级阶地:少

量面积可作为耕地,但主要作为居民住房或者其他工程设施的建设,5.12地震重建示范点则修建在此;五级阶地一般作为林地。

(二)单斜岩层地貌——猪背岭

樱花河畔的山地主要是低山丘陵区中形成的猪背岭地形。

由于倾斜岩层的角度较大,形成了猪背岭地形。该地形山脊的方向与岩层的走向一致,两侧山坡的坡度和坡长大致相等,形状上较为对称。顺向坡的坡向与岩层一致,但地面坡度常小于地层的倾角,在山脊处,坚硬的岩层不易风化剥蚀,山脊两端的地层比较柔软。

山地由上到下,农房和耕地所在地是坡积物堆积形成的坡积裙聚集地;然后是洪积物,再向下则是河流冲积物所在地。

四、映秀

映秀镇地处四川汶川县城南部,位于国道213线和省303线交汇处,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相邻,是阿坝的门户,是前往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旅游的必经之路。

(一)地形地貌

映秀镇的海拔为1325m,是典型的中山地貌,周围山地主要为猪背岭地形,猪背岭间的软岩层被侵蚀成谷,形成了峡谷地貌。

此处的山区河流为河流上游,因此河道里的碎屑物石块较大,山区河流的河水的离心环流横向冲刷,使弯曲河段的凹岸不断崩塌后退,同时,从上游搬来的泥沙和凹岸崩塌垮落的碎屑物被带到凸岸沉积,结果凸岸不打哪向前伸长,使弯曲河段的曲率半径不断减小,是河岸更加弯曲。此处也形成了多级阶地。山地由上到下,依次堆积了残积物、坡积物、冲积物。

(二)地质灾害

映秀镇的山体岩层陡,变质剧烈,山上植被稀疏,气候干燥,容易造成滑坡和泥石流。地震: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随后几天多次发生多次强烈余震,映秀镇是震中和重灾区,全镇大部分房屋倒塌,到处山体滑坡,造成停水、停电,通讯、交通中断。

汶川地震发生的原因: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与地表近,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影响强烈。泥石流:

2010年8月12日至14日,包括汶川地震重灾区在内的四川多个市州遭遇新一轮暴雨袭击,并导致严重的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灾区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严重。映秀也是其中灾害严重之地。泥石流形成原因:  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 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    防护工程——修建护坡、挡墙、顺坝等建筑,抵御泥石流的冲蚀、冲击和於埋的危害。排导工程——旨在改善泥石流的边界轨迹,使之按预定设计线路导流至预定场所。拦墙工程——控制泥石流流量和总量,减少和防止对下游的危害。

生物工程措施——保护山坡,禁止乱伐森林和陡坡开垦,减少松散固体物质数量,预防泥石流的发生。

五、虹口

(一)地形地貌

虹口地区是典型的中山地貌,山的岩体主要以白云岩和石灰岩为主,不利于耕种,所以耕地少,但可以作为经济林地。此处有山间河流,形成山间峡谷,V字形山间河谷。

(二)滑坡

在虹口的一个座山的斜坡上,大块的岩土体由于受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活动面整体向下滑动,形成了滑坡。

(三)偶遇

在河岸上的同一水平线处,相隔数米有两堆堆积物,一堆堆积物的石块碎屑物比较粗大,另一堆堆积物的石块碎屑物比较细小。堆积物比较粗大的石块碎屑物是由于山地滑坡从山顶上掉下来而堆积,较小的堆积物则是原来河流产生的层积物。由此可以推出,在某个时段由于地壳运动或者河流的下蚀作用使河流下降,山体上升,才出现了在同一水平线上出现两堆粗细不同的碎屑物。

第二章

实习感想

野外实习虽然只有一天,但我们去了埋藏了各有特色的岩石的金马河,在找石头鉴别岩石的过程中寻求到了成就感与乐趣;我们驻足观望了宏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并了解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还知道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发挥的巨大作用;我们到紫平铺樱花河畔有幸看到了因工程建设需要而被解剖的河床阶地地形,加深了我们对阶地河床相关知识的理解;我们领略到了映秀特殊的地形地貌的瑰丽,也从震后遗址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渺小,也感叹映秀人民的勇气及重建后映秀的发展;到了我们到了虹口,那陡立的山体,湍急的河流,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慑服人心的力量。

短短的一天里懂,我熟悉和深切的掌握了许多的大学知识,也知晓了应该要怎样去分析各种地形地貌,解释某些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也懂得了如何合理利用各种地形区进行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当然,这一切与老师的带领讲解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老师的讲解,眼前的自然景观

也只能是大自然用岁月雕刻而成的山水画,而不是与我们实实在在、紧密相连的影响我们生活的无形的手。在此次野外实习中,我们真正的做到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学到了在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我们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总之,从这次实习中,它不仅为我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是让我受益一生。

第四篇: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

㈡实习区域概况:

⒈皇岛:

二、实习的主要内容:

㈠张家口—北戴河沿途:

⒈地形变化:冀西北间山盆地—山前平原—滨海平原。

⒉业生产特点:一年一熟—一年两熟。

⒊民建筑:均坐北朝南但张家口房屋北无门窗,而秦皇岛的则南北均有门。

㈡鹰角石下海滩上:

⒈岬角、海湾的侵蚀、堆积:山海关—北戴河间海岸形态为岬湾相间状。受波浪折射作用,岬角处波能汇聚受到侵蚀,海湾处波能副散形成堆积。(实习报告 http://)鹰角石所在处为岬角,其由花岗伟晶岩脉组成,抗侵蚀能力强,形成突出的岬角。

⒉海蚀穴、海蚀崖、海蚀平台:在海水与海岸岩石相交接的地带,致使岩石沿节理及抗蚀性弱的部位发育成凹槽而形成海蚀穴。由于海蚀穴的发展,上部岩体悬空、坠落,形成陡峻的海蚀崖。由此可见,海蚀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海岸的后退过程。在海蚀崖后退的同时,在其前方留下一个向海微倾的基岩平台,称海蚀平台。

⒊波浪在浅水区的变形:迎水坡平缓,背水坡陡。

⒋波痕性质:属于流水波痕,形态不均匀,在潜水沉积环境下形成。

⒌岩石的三维节理:此处的岩石节理较发育,其横向、纵向、斜向三方面节理共同发育,三向节理相交处的岩石脆弱,加剧了岩石遭受侵蚀的程度,为形成海蚀地貌提供了有利条件。

㈢鸡冠山:

⒈鸡冠山东南坡中部:早元古代绥中花岗岩的岩性特征为酸性岩浆岩,呈深成的岩基侵入体,属下元古界前的产物,为肉红或灰白色,等粒结构。主要矿物有钾长石(肉红色)、斜长石(灰白色)、石英(透明状)、角闪石、黑云母(黑而薄)等。

⒉鸡冠山东南坡近顶处:晚元古代青白口系景儿峪组与下伏绥中花岗岩的接触面处有很明显的界线,并且是个较平缓的接触面,两者并没有参差不齐或相互穿插的现象。花岗岩体中未发现上覆岩层的俘虏体存在。发育在下面的岩石中的节理也没有延伸到上覆岩层中去;下伏花岗岩其近接触面处和远离接触面处岩石特征有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在岩体的表面产生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等,说明花岗岩体已遭受变质作用;上覆沉积岩未见有变质或任何烘烤现象。底部还有很薄层的小角砾岩,碎块的主要成分却是下伏岩体表面的产物。由此判断其接触类型为沉积接触。

⒊鸡冠山顶采石场:⑴晚元古代景儿峪组岩性特征:本组的主要岩性特征是石英砂岩。其新鲜面呈灰白色,风化面为黄褐色,并带铁锈色,石英含量很高,含有一定量的钾长石,浅绿色海绿石矿

物往往肉眼可见。中细粒结构。其底部含少量砾石及小角砾。下粗上细的岩性变化反映了当时的海侵沉积环境。⑵浪成波痕构造:浪成波痕形态对称,波峰尖锐,波谷圆滑,形成于静水条件。

⒋鸡冠山北侧悬崖边:⑴地堑的构造特征及地貌表现:该地堑由三组倾向相向的正断层形成。大平台与鸡冠山的岩性组成是一致的,即上部为景儿峪组石英砂岩,下伏绥中花岗岩。前者抗风化能力强,后者抗风化能力弱,致使断面的上下坡度出现不一致,石英砂岩形成陡崖,绥中花岗岩形成缓坡。地堑构造在地貌上表现为谷地形态,称地堑谷。⑵断层崖的形态特征:我们看到的断层崖是剥蚀后退的陡崖,而并非原来的断层面。断层面一般来说应为直线形,但由于后期沟谷的发展,常使断层崖在不同部位产生差异性后退。沟谷处后退快,崖面内凹,沟间部位后退相对缓慢,断层崖外凸,这样就使原来直线形的断层

崖变得弯弯曲曲。⑶方山与单面山:通过观察大平台与鸡冠山的岩层为水平岩层故其属于方山。

㈣石门寨:

⒈石门寨西门外200米小采石坑:通过观察奥陶统冶里组顶部的小断层,在确定断层面后我们发现其上盘岩层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故判断其为正断层。

⒉石门寨养鸡场北小沟:下覆的下奥陶统亮甲山组为豹皮石灰岩,为中厚层石灰岩,上覆的中石炭统本溪组的一套粉砂岩、页岩.此处岩层露头不好,只是分界线不明显,从区域上看二者接触关系应为假整合接触。

⒊百印台北100米处探槽西口:⑴接触关系:中石炭统本溪组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颗粒细;上石炭太原组岩性为

长石石英砂岩,粗砂结构,颗粒相对较粗。二者接触面上下的两层岩层相互平行,接触面产状致密,岩层沉积没有间断,故属于整合接触。⑵岩性特征:本溪组下部主要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上部则为细砂岩、粉砂岩夹泥质灰岩透镜体,底部含铝土质粘土岩,整套地层中岩石的颜色以深灰色、灰褐色为主。太原组底部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颜色为浅灰,矿物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岩屑砂粒、泥基质。粗砂结构,块状结构。其沉积环境变化方向为从南向北侵入。

⒋百印台西南100米处:太原组长石石英砂岩的岩性特征及球状风化现象:太原组的地层是伴随海退过程形成的。受地壳抬升的影响,具有层次构造的长石石英砂岩突出于地表,因太阳辐射热量的昼夜和季节变化,使地表岩石产生膨胀和收缩,并且岩石表层和内部冷缩有差异,致使岩石表层和内部产生了裂

隙,并一层一层地剥落下来,这种作用就是物理风化作用。但这种风化作用,岩石突出的尖角部分三面遭受风化,速度最快;而棱处的两面风化次之;面上风化最慢。这样开始不规则的岩块逐渐会趋于近圆状或椭圆状。之后风化速度各处基本一致,产生均匀的同心圆式的层状剥落。这种现象称之为球状风化。

㈤上庄砣与小傍水崖间的石河河流阶地上:

⒈弯曲河岸凹岸和凸岸的地貌特征:此处为石河河谷的一个弯曲河段。由于河流横向环流的作用,凹岸形成陡崖,凸岸发育了河漫滩,河谷横剖面呈不对称状。

⒉河漫滩堆

《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出自: 链接地址:http://

第五篇:工程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

名:

姓 准考证号: 指导老师:

沉积岩沉在水底很多年后,地壳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沧海变桑田,平地起高山。这就是地质史上的造山运动。造山运动使亿万年堆积的层层地质信息钻出地面,摆到我们面前,也使原来基本水平的岩石层变得扭曲倾斜,甚至分离搬家。

一、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让我们从感性上认识了工程地质,加深在课堂学的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了解岩层产状及其形成过程和发展情况,分析沿途所见的岩石的性质以及该地区的地质发展、演变简史;学会野外观察地质现象和分析评价工程地质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实习,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知识,了解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专业工作、扩大知识面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

2014年6月16日:石马唐阁大喊岭、火炉山某采石场

2014年6月17日:黄阁小虎岛海蚀崖、南沙金花鸡山护坡工程、莆洲公园

(一)实习内容:

2014年6月16日上午

石马唐阁大喊岭

我们主要参观了沉积岩。在老师的带领与指导下,我们认识了三种主要的沉积岩:页岩、砾岩、砂岩。

页岩:

页岩是一种沉积岩,成分复杂,但都具有薄页状或薄片层状的节理,主要是由黏土沉积经压力和温度形成的岩石,但其中混杂有石英、长石的碎屑以及其他化学物质。页岩中也经常包含有古代动植物的化石。有时也有动物的足迹化石,甚至古代雨滴的痕迹都可能在页岩中保存下来。

基本特征:由黏土物质硬化形成的微小颗粒易裂碎,很容易分裂成为明显的岩层。粘土岩的一种。具页状或薄片状层理。用硬物击打易裂成碎片。由极细的粘土、泥质,经过紧压固结、脱水、重结晶后形成的,具有薄页状层理构造的粘土岩,称为页岩。含有机质的呈灰黑、黑色。含铁的呈褐红、棕红等色,还有黄色、绿色等多种颜色。页岩抗风化力弱,在地形上常形成低山低谷。

砾岩:

砾岩是一种沉积岩,由从母岩上破碎下来的,颗粒直径大于2毫米的碎屑,经过搬运、沉积、压实、胶结而形成的岩石。粒径大于2毫米的圆状和次圆状的砾石占岩石总量30%以上的碎屑岩。砾岩中碎屑组分主要是岩屑,只有少量矿物碎屑,填隙物为砂、粉砂、粘土物质和化学沉淀物质。

砂岩:

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石英和长石是组成地壳最常见的成分。砂岩的颜色和沙子一样,可以是任何颜色,最常见的是棕色、黄色、红色、灰色和白色。地球上常见由砂岩相成的悬崖峭壁。这里常见的砂岩有: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

这些岩石镶嵌了斑斑点点的深色小块,带有一些金属的光泽。为什么砂岩会有这种现象呢?对此,我进行了如下猜想:

这种深色小块是一种其他的岩石,在砂岩的形成过程中,由于自然的某些因素变化而镶嵌在砂岩里。这种杂质有可能是绿泥石。绿泥石是一些变质岩的造岩矿物。富铁绿泥石主要产于沉积铁矿中。形成于区域变质形成的岩石。

2014年6月16日下午 火炉山某采石场 晴

下午我们认识了花岗岩。据了解,火炉山长约3公里,面积600公顷,是典型的花岗岩山地。火炉山的岩浆岩属于侏罗纪时代的。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成分是长石和石英。因为花岗岩是深成岩,常能形成发育良好、肉眼可辨的矿物颗粒,因而得名。花岗岩不易风化,颜色美观,外观色泽可保持百年以上,由于其硬度高、耐磨损,除了用作高级建筑装饰工程、大厅地面外,还是露天雕刻的首选之材。

最后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个思考题:怎样测出随着时间的变化,火炉山在一些自然作用的作用下,如风化作用,山峰的高度变化?

我的方法是:使用最先进的GPS和雷达探测仪。

2014年6月17日上午 黄阁小虎岛海蚀崖 晴我们在南沙区黄阁镇发现了一种奇特地质地貌——海蚀遗迹,具体地认识了红色砂岩。,这里的岩石主要是红色砂岩,砂岩的岩石比较坚硬,所以这里形成的海蚀穴比较小。但是这里有一较大的海蚀平台,沿着平台往南走50米左右,还有两个海蚀穴,其中一个是标准的海蚀穴,穴宽10米,深5.8米,穴口高4.10米。小虎山西南的岩石主要是红色沙砾岩,岩石比较疏松。

我们在南沙区黄阁镇发现了一种奇特地质地貌——海蚀遗迹,具体地认识了红色砂岩。,这里的岩石主要是红色砂岩,砂岩的岩石比较坚硬,所以这里形成的海蚀穴比较小。但是这里有一较大的海蚀平台,沿着平台往南走50米左右,还有两个海蚀穴,其中一个是标准的海蚀穴,穴宽10米,深5.8米,穴口高4.10米。小虎山西南的岩石主要是红色沙砾岩,岩石比较疏松。

据说,五万年前,南沙黄阁一带除了几个露出的小岛外,四周皆为汪洋大海。后来,海陆不断变迁,约五千年前,境内丘陵地四周都是大海,海浪不断冲击,逐渐形成溶洞,而保留至今,是当地沧海变成桑田的历史见证。

正如黄土高原一样,小虎山的环境也是非常脆弱的。在很久之前,小虎山也曾是绿树环绕、鸟语花香的富有生命力的山峰,但是,由于人为的破坏,现在的小虎山已经寸草不生了。为 5

了还小虎山一个绿色的生命,借鉴黄土高原的治理经验,我提出如下的治理措施:

A.种草。由于小虎山的坡度太大了,一场大雨就可能把山上的一切有机质都冲刷下来。所以,要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可以采用铺草皮的方法。

B.小区域治理。我们可以先从坡度缓的区域着手,然后争取全部治理。

C.保护。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已经成长起来的绿色,要知道一点点绿色都非常来之不易。

2014年6月17日下午 南沙金花鸡山护坡工程 晴

我们爬上了金花鸡山,看到了纵横交错的隔构式护坡工程。听说,这里之前由于水土流失而造成滑坡,给周围的环境带来了许多麻烦。现在,由于人为的护坡保护,现在这里已经长满了草,有的地方甚至长出了树。

实习感想:

通过这次实习,我的眼界大为开阔。地球的沧海桑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我惊叹不已。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真正把理论用到了实践中。这次真的非常感谢郑老师的辛苦带领,让我们获益匪浅。

下载地质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质学基础野外实习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格式(五篇范文)

    格式: 嵩山地区地质野外实习报告(2黑) 姓名(小4楷) 平顶山学院环境与地理科学系(5楷) 正文 (小4宋,行间距:1.5倍行间距) 正文 (1) 层次号。用阿拉伯数字,顶行书写,层次号后面空1格。 (2) 图。......

    基础地质学实习报告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姓名:向兰青 年级:地理科学学院2012级师范三班 专业:地理科学 学号:*** 指导老师:杨琰老师 《基础地质学》野外实习情......

    地质学基础实习报告

    地质学基础实习报告 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班级:2010级土地资源管理(测) 姓名:李俊 学号:20104764 指导教师:郑子成老师 实习时间:2011年12月28日 实习地点(线路):金马河大桥——都江堰......

    地质学的野外实习[大全]

    野外实习是地质专业中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拓展,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关于地质的实习报告你了解多少呢?下面小编为......

    2014年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精选五篇)

    ㈠实习时间:XX年5月16日—5月23日㈡实习区域概况:⒈皇岛: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渤海之滨,距首都北京280千米,距省会石家庄市483千米。该区在地质上处于燕辽沉降带的东端,地貌类......

    《普通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两周)

    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 前言 野外实习是对地质学所学理论的验证和加深,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通过野外实地认识各种地质现象,掌握野外地质的基本工作方法及对野外基本地质现象......

    地质学实习报告

    地质学实习报告 旅10地本 卢娥 2010410024 实习时间:2011年5月29日 参加人员:卢娥、任雪、敖欣、汪燕、张燧、周俊倬、吴顺能 实习目的:在实习的过程中,了解剑河的地层特征,剑河......

    地质学实习报告

    地 质 学 实习报 告 班级:2010级土测3班 老师:郑子成姓名:牟建祥 学号:20107972 1.实习时间 2011年12月28日 2.实习地点 从成都校区出发,先后到达金马河、都江堰、映秀、紫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