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甄巍看范治斌水墨画创作有感
甄巍看范治斌水墨画创作有感
追寻人类的本能,涂涂画画算得上是一种与世界沟通的本原的人性。人所创造的绘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将个体与外界联结的纽带。蹒跚学步的婴儿已经有了涂鸦的欲望和实践。甚至动物们也经常采取留下痕迹的方式来宣示自己的权力范围和活动界限。但人类的涂绘行为远非动物们所能比较的,动物仅听从自己的生存与生理直觉的命令,而人类从绘画伊始,任何自觉主动地涂画形象的行为均具有人类探索自我与外界关系的实验性的精神意义。绘画艺术创造的是充满着文化的系统特征和语言特征的视觉痕迹,人们通过这种视觉纽带,使自我与外在联结成为统一的整体,并在视觉创造与交流的过程和结果中,通过形象的显现,让主体获得自我的文化认同,满足心灵所需要的情感的宣泄。
观察范治斌的绘画视觉语言,可以看到他运用笔墨时十分关注当代精神和个体情感的显现意义。“ ‘笔墨’的生命力就在不断的总结与创生中得以发展延续。笔墨的精神价值也当在此,时代精神与个体情感因素是它的基本属性。也正是笔墨的精神属性才使笔墨本身不断冲破樊蓠,生生不息。”(范治斌:我的笔墨观)作为新生代的青年画家,试图在笔墨语言这个无法规避的专业话题上为自己的创作找到新的切入点。但是,我以为,范治斌所做的水墨语言实验的意义,与其说是试图在浩瀚精深的中国画笔墨传统中加入他自己的创新,不如说是聚焦于现代人精神状态和图像文本的一种自然和个人化的笔迹书写。笔墨传统中的诗意和韵味在他的水墨人物作品里其重要性比不上观念式的图像语言和精神表达的需要。这一点,也许比传统笔墨语言的创新问题更值得他关注。
基于个人的视觉学习经历和表达倾向,范治斌采用了素描和西洋绘画中颇具视觉实体感的块面感和笔触感来强化他的水墨语言。他近期的水墨人物画中,经常出现类似油画创作般涂刷的笔墨效果。中锋用笔时有意留下的边缘痕迹;变化多端的提按手法;类似油画平涂和背景烘托般的大面积色块以及因为线条与色点的干湿浓淡而创造的强烈的质感;类似素描排线和勾描轮廓的线条以及随着形体的面的转折而延伸出的暗示实体感的线条;都给人留下了“这是真实的形体!”的感觉。实际上,类似西洋画家如建筑般构筑一个造型物像的观念,反映了人类潜意识深处纪录与再现的欲望。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把握住了创造图像的规律,能够自如而“真实”地反映出自己的视觉感受,就有理由为驾御视觉记忆的能力而自豪。绘画形象或者说视觉痕迹并不是一种虚幻而抽象的美学目标。当呈现于视觉的绘画通过识辨和联想为人们所熟知和理解时,也可以将其称为图像的符号,它指称着某种意义,具有象征学上的价值。一个人绘画的缘由或者是由于要解决自身与外界的关系,或者是解决自身多个方向的意识矛盾,又或者是为了创造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交流符号,以便完成人与人之间语言的交流。作为有效的沟通工具,形象能够非常直接地实现单个个体与其他多个个体之间的思想交流。图像的这种意义在现代的传播媒介和大众视觉文化中被呈现得淋漓尽致。范治斌试图寻找的属于他自己的笔墨形式与造型语言,比起关注理想、创造意境的中国绘画传统,更接近于当代视觉文化背景下艺术家表现现代精神性的“此在”目标。这种此在(而不是他在)标志着画家对当代精神的关注是建立在视觉实体感的基础上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范治斌的画中有相当多的细节充满了素描或油画中常常运用的质感和触觉感的效果。观察画面的局部,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充实具体,而又处在变幻和情绪化中的笔墨细节,离开画面一定的距离,这些细节一点点汇聚成单一的形象。由于这种细节处理,形象的视觉表面令人感到紧张和并且有一些幻觉感的,而变得具有当代精神的张力。
范治斌的画具有具像写实的特征。写实性绘画从本源上基于人类模仿世界的基本欲求,通过创造一个直观化的客体模拟物来代替原本的事物,反映出人类视觉思维和精神抽象的能力。原始的巫术图像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点。史前人类创作的岩洞壁画野牛与远古偶人,是典型的具有造像巫术功能的图像事例。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深入,模仿造型能力的提高,绘画技术的进步,模拟甚至成为绘画最重要的功能。这种写实的模仿要求在欧洲以十七、十八世纪的油画为最高峰。其后虽有发展,但已经逐渐显露出模拟快感的疲态。最后,不得不面临另外一种模拟能力更强的手段——摄影的冲击。但是,从人类选择绘画行为的原初本能来看,模仿并找寻图像写实性的精神魔力一直是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至今,无论是画家还是观众,在评价一幅画尤其是写生画时,像不像依然是不可回避的标准。即使有的时候,所谓像指的是神情、神态的模仿,有的时候则指称更加抽象些的动势、气氛的模仿。但这并不是具像写实性绘画在当代存在的唯一意义,也许具像更确切的价值在于图像所呈现的观念,这才是画家们更加关注的重点。通过各种可以辨析的形象,艺术家借助比喻、会意、联想、并置、假借等一系列视觉修辞手法表达出当代性的人文观念。范治斌具有良好的写实造型能力,但这并不是最关键的,更重要的是,范治斌的写实性选择实际上还有一种倾向,那就是视觉图像的修辞,用一种图像的呈现和表现,实现观念的表达。这一点反应在他的创作中,比如最近的城市状态系列和地铁中的情侣形象,包括适当运用摄影手段的创作方法,已经于具像的表象下呈现出图像文本书写与精神状态的视觉记录的倾向。尽管这种流露还多少显出对于所表现主题的隔阂。这也是画家通常遇到的创作发展现象。范治斌早期比较完整的成阶段的作品,以创作于90年代末的《新疆纪行》、《茶馆组画》和《往事如歌》为代表。这些作品,多有扎实的生活基础,很注意对人物性格、身世和情态的刻画。但由于笔墨因素完全服从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从而很少顾及笔墨本身的韵味和表现力。其在鲁美研究生期间的作品则在注重人物情感和精神状态的表现的同时,更注意追求笔墨本身的趣味和魅力,以《肖像系列》为代表。但在最近的作品中,画家似乎愿意稍稍远离原本熟悉的比较宏大深远一些的人生悲剧主题和笔墨娴熟的写生表意主题,更加主动地寻找有效的表现性的视觉呈现方式。小人物的状态,尤其是城市文明中的小人物的心理状态,成为他实验水墨人物图像的原料。这种微妙的创作心态变化与他逐渐明晰的自我风格缔造是有关系的。
情感和趣味往往会通过艺术的手段流露出来,这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常识。艺术家应当是特立独行的,艺术品应当是有风格的。绘画通过这种自我情感的流露实现自言自语般的自我治疗和安慰,以期在原本悲凉的人生中发现美和愉悦的生的乐趣。从根本上说,绘画也是解决人自身内心世界的多种关系问题的有效手段。现代画家大都居于城市,对城市的体验不可谓不丰富。然而传统熏陶下的水墨画家们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流连于小桥流水、山野村舍中,这种不忍释怀的感觉正如向往理想状态的古代文人,充满了传统余韵和人文美感。但对于一位年轻的画家,尤其是习惯于采用当代的视觉文化观念观照当下生活的画家,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城市的漠视,几乎可视为艺术创作中当下意义上的情感缺失。
在创作水墨人像的过程中,范治斌越来越显出对主观情感的钟爱。作为一种移情的处理方式,他笔下的模特的双眼被赋予了在弗洛伊德或希勒画中常常出现的精神焦虑的眼神。顾恺之的传神阿堵说,转移到范治斌的人物画上就是被他抽象出了一个“状态下的表情”,这应当不是模特儿原本的表情,或者说,模特本身的思想和状态于画家只是一种参考,他真正要画的是统辖人精神的“理”,一双或一只极为“表露状态”的眼。在这里,他和顾恺之、吴道子的人物姿态、眼神手势等表露心理的绘画有了一定的联系。
但这表露的状态是什么?是范治斌籍以进入当下人类精神和肉体存在意义的通道,通过它们,他感觉自己触摸到了现代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些带有本质意义的内核。但这并不表明他已经完美地把握住了这种内核。一方面,作为精神表意的图象符号,在形象意味的精到性方面要求是很高的。像大卫•霍克尼、埃里克•费舍尔或里希特那样对视觉文化和图像修辞运用精熟的画家们也许可以成为强化他视觉力量的榜样。他的一幅很有意思的作品,由许多人物头像与风景组成的《带风景的肖像》与其说是一幅水墨人物画,毋宁说是一篇用水墨图像书写的寓意之诗。形象的并列构成了意象,人物和风景在符号与文本、图像与纪录之间的一条道路上交错穿行。但这些形象间的并列、比照由于缺乏创作前对形象整体性的构造与理解,而多少显得平淡。另一方面,基于熟练的速写技巧和创作数量基础上的笔墨娴熟感觉与造型的准确具体,在一定程度上易于使阅读图像的人产生某种快速、圆熟而略有些浮的视觉感,这并不是说他创作的过程是草率的,而是在实的效果中缺乏一种审慎的“涩”。对于一位正处在寻找自身面目的画家来说,这也许将是在造型能力、笔墨功夫、新颖的文化视角和驾御画面整体的能力之外,对他学习运用水墨图像的视觉语言洞穿人生意义之功夫的一种挑战。
第二篇:看“范跑跑”对职业道德有感
看“范跑跑”对职业道德有感
第一节思修课,我怀着的是一种学习的心态。因为在正式接触它之前就已经听说它对于条理性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而我,就是这么一个没有条理的人。然而很快我就发现,它是真正的思想教育课,从占座视频到“范跑跑”,无一不是展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无一不是对我们道德的解剖。老师总是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同时又能尽量站在公正客观点角度上为我们剖析。半学期下来,真的是获益匪浅。下面仅就范跑跑一事进行我个人的分析,以此检验我思修课的学习成果吧!
对于范跑跑一事,该说的不该说的基本都被凤凰卫视报导完了,幸好他们有一点还没讨论,即被放在神圣位置上的人是否享受到了神圣者的待遇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国道德体系思考!
对于老师,恐怕没几个学生能有我这样丰富的阅历。我见过城市里的家长对老师毕恭毕敬,仿佛商人见了官,生怕惹老师不高兴而耽误了自己的孩子。我见过乡下的老师,有的与学生调侃嘻嘻,有的每次打学生都把学生打得吐血,还有老师被学生欺负,却只能忍气吞声。我见过从乡镇通过激烈的角逐才生到县重点高中的老师,虽是书香世家,却一贫如洗,父母早故,兄弟之间彼此扶持。在担任老师一职的同时还要兼职,不然养不起自己的娃。我还见过许多班主任,每到春节之际就要专门腾出一间房子好摆满家长们送的烟酒。
家长们把老师当成神圣工作者了吗?还是把老师当成自己孩子进入上流社会的踏脚石?
老师把自己当成神圣工作者了吗?为什么他们下手时毫不留情?收受烟酒时仿佛腐败官员?
学生把老师当成神圣工作者了吗?他们怎敢对教育过自己的老师拳打脚踢!学校把老师当成神圣工作者了吗?面对家境如此窘迫而又敬业的老师,为何不把多出来的宿舍分一间给他们?
不,我们没有。
我们在需要时冠以他们神圣的光环,在不需要时却不过问他们的冷暖。如此背景之下,怎敢有人要求他们负起圣职者的责任?怎敢对他们进行道德绑架!
曾经(不清楚现在的情况),在日本,老师上了车,全体成员,无论老少,都会立刻起立给老师让座,这才是对圣职者应有的尊敬,正是有了这种尊敬,老师才会意识到自己是一名神圣工作者,才会无时无刻不以神圣工作者来约束自己,来标榜自己,才会在危难时刻义无反顾的献出自己的生命,做出一名圣职者应做的事。
让其负起圣职者的责任与义务却不给予其圣职者所应有的尊敬待遇,这根本就是绑架!思想上的绑架!道德上的绑架!
来到华农生科院,感受着这里的学术氛围,看到许多师生间的谈笑自如,我甚是欣慰,虽然不尊敬老师的现象依然存在,但比起我曾经见过的场面已好过千遍百遍。
类似的现象广泛存在于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医务人员把我们献的血转卖,政府人员把下发给农民的补贴私吞等等。事实上,真要细究起来每一份为社会服务的工作都是神圣的,每一个工人,每一个生意人,每一个政府官员,他们的职责都是神圣的,可是又有多少人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神圣的呢?又有多少人把别人的工作当成是神圣的呢?电影《别把自己不当干部》便真实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这一职业道德问题。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先破而后立的过渡阶段,人民,党,政府,必须共同努力,重塑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体系!
生科院应技1001杜博贾
学号2010304200301
第三篇:从战疫看中国之治观后感心得最新_看从战疫看中国之治有感
从“战疫”看中国之治。一袭白衣,凝成最美的风景;一团烈火,燃起心中的志向;一片屏幕,拉近未来的距离。我想如今的你,定是未来的我。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0从“战疫”看中国之治观后感心得,方便大家学习。
2020从战疫看中国之治观后感心得
“国难当头”,那批又宅又佛的小孩,出征的、留守的,也都在这场疫情中蜕变,至此有了责任与担当。接过老一辈的薪火,我们也能独当一面,力挽狂澜,中国是青年之中国,从五四运动、红军长征到这场战“疫”,历史的书写少不了青年着墨。
多难兴邦,因为在灾难之间青年一夜成长,民族唇齿相依生死与共。这场与病毒的斗争,对我来说更多的是灵魂的拷问:你是否做好了回应时代挑战,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的准备?沧海横流,方显本色。你能否在灾难面前无愧于心,胸有大志,心有大我,肩有大任,行有大德。
肯尼迪曾说过:“不要问你的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应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在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感动之余,不妨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我们是否也应为我们的国家做些什么?我觉着,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我们也应为国家、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有人说:出征那天,他们一夜成长;战“疫”征途,他们一路成长;在挥汗如雨中他们脱胎换骨,在逆境挑战中他们顶天立地。在他们边恐惧边勇敢的责任担当中,我们看到了战“疫”里耀眼的青春“蝶变”!年轻一代的我们,要用责任与担当书写大写的青春。
十七年前,“非典”疫情肆虐,十七年后,新冠肺炎蔓延,当年在父辈护佑下的孩子已长大成人,他们学着父辈的样子,冲上前线,成为中国又一代最勇敢的人。被贴上“撒娇、卖萌、爱自称宝宝、任性、睡懒觉、会享受、以‘吃货’为光荣”的标签的他们,如今用实际行动诉说着一个“曾经是你,现在是我”的感人故事。
2020从战疫看中国之治观后感心得2
在大家喜迎2020年,张灯结彩的时候,迎来的不是过年的欢声笑语,而是冠状肺炎病毒的蔓延。触目惊心的数字与日俱增,四千、五千、一万,每增一点都牵动着国人的心。
磨难压不垮、奋起正当时。在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特殊时刻。
灾情就是命令,防疫就是责任。“白衣天使”是战“疫”一线“最美逆行者”,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地奔赴疫情防控一线,用专业的医疗技术与病毒抢时间,用强大的责任心守护着每一个病人的生命安全。
总有一种力量激励我们前行,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泪流满面,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亿万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战“疫”路上的一个个“好人”,一件件“好事”走进我们的视野,他们的事迹,他们的名字……感动着我们,凝聚起社会正能量,号召着我们必有信心和决心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普通人虽不能亲临主战场,但我们能坚持在大战中坚定信心、明确了理想,今后的岁月定将不负韶华。
虽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势汹汹,给我们的生活蒙上了厚厚的阴影。但是作为学生的我们,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要把这次的疫情当作学习的机会,去学习前辈们这种处变不惊,舍己为人的精神,我们要利用好这个机会,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最后为逆行的勇士祈福,愿平安归来!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2020从战疫看中国之治观后感心得3
在寒假初期,从武汉市未知肺炎病毒案例报道,到春运后各地区出现相似病例,再到钟南山院士与医护人员们以“最完美的逆行”开始了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发展。事情发生之快,范围之广,几天内多省市相继发现疑似病例与确诊病例,并开启疫情防控一级响应。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每天跟进新闻实时动态,了解疫情实况是我们应该学习了解的。
首先,我要为钟南山院士以及其团队在得知武汉疫情后第一时间赶往武汉并开展防疫工作点赞。在疫情爆发后第一时间了解、排查与研究,是对工作的负责;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义不容辞地奔赴前线,是对人民的负责;在国家危难之时,两度主动请缨,与病魔抗争,是对国家的负责。作为“非典战神”的他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医疗工作者那面对疾病,哪怕自己也会受到感染时的从容与决心。其次我还要为全国医疗卫生岗位的工作人员们点赞,他们在特殊时期坚守工作岗位,不禁让我们感到汩汩暖流涌入心间。这个冬天有你们,我们就什么也不怕了。
党对于此次疫情也第一时间成立防疫工作小组,使得此次防疫攻坚战能够打得好,打得漂亮。从上级到基层,从国家到人民,面对这场“战争”我们全部严阵以待。朋友圈中也经常会出现“不出门,不串门就是为防疫工作贡献一份力”的帖子也让我看到了人民群众对于国家工作,疫控工作的积极配合与全面响应。而作为大学生的我,在假期期间虽帮不上抗疫前线什么忙,但我认为管好自己就是帮了最大的忙。利用这段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于党政思想内容也是我这几天一直在做的事情。没了春节的热闹场面,多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对于自我的约束与革新来源于学习与头脑的武装。
向前辈学习,向中国共产党与全国医疗工作者致敬!
2020从战疫看中国之治观后感心得4
今天我们观看了《疫情防控思政大课》,我的感悟有很多,这次疫情对我们国家,对我们中华民族都是磨难,它既是磨难,又是考验,我们没有被强大的疫情所吓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中国人民用尽全力去对抗疫情,在困难面前,只会越挫越勇。
通过网络我们都知道,这些前往湖北驰援的医护人员当中,都是自愿请命前往的,他们当中有的只是平常的医护人员,有的还有另一种身份,那就是党员。
在这种危难的情况下,挺身而出的人是谁呢?没错,就是医护人员,他们不畏艰苦,日以继夜的为病人治疗,这是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
针对大学生,教育部为准备了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邀请了清华大学艾四林、中国人民大学秦宣、北京师范大学王炳林、中央财经大学冯秀军四位教授,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必修课教学内容,解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分析中国抗疫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讲述防疫战疫一线的感人故事,发挥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
对于他们来说,身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是他们的职责;可是身为一名党员,身先士卒就是他们的责任,在这些主动请战的人员当中,我们都能够看到身为一名名党员的身影。
在“战场”上,我们不分男女,只有同伴。
无论我们身处什么年代,当遇见困难之时,迎难而上,见招拆招,无疑是让我们前路顺风顺水,最好的方法。
因为红军的长征为我们踏平坑洼的道路,因为老一辈的刻苦努力,为我们铺上平坦而又宽广的道路,他们都是披荆斩棘、排除万难,才有了如今的太平盛世,可当这场疫情的袭来,他们已经不能够再次伸展羽翼护我们于身下,所以我们应当懂得,展开自己的羽翼,为他们抵挡风霜。
如今,每日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俨然是一场不知尽头的“战争”,这些医护人员,亲眼目睹,生命的流逝,可是对于他们来说,将患者从鬼门关拉回来,或者治愈出院,是他们此阶段最大的幸福!
我们要做一朵挺立在傲雪中的梅花,因为“傲雪凌霜独自开”。我们身为当代的大学生,应当具有梅花的品质,我们是新时代的接班者,是祖国的花朵与树苗,因为国家的栽培,现在我们已经长成能够撑起一半天的大树,我们也应该明白,只要国家需要我们,我们就应当义不容辞,以及身为大学生,我们身上的重担与责任!
2020从战疫看中国之治观后感心得5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加快蔓延的严重趋势,全党全局全国各民族人民都站在一起,心连着心,携手抵抗疫情。“只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危难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的温暖话语,坚定着人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继2003年抗击非典后再次出征,深入疫情前线。无数党员干部冲锋在防控疫情斗争的第一线。无数医务人员不畏生死、不计报酬抗击疫情。“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成为2020年新春的集结号。我们要坚定信心,相信科学,不信谣,不传谣,坚决执行党委政府的各项措施。作为学生干部,做好学校和班级同学之间的联络员,时刻关注班级同学的假期动态,做好班内疫情防控宣传。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面对疫情,我们不能恐慌也不能轻视,应该相信党,相信政府。面对疫情,我们不能有侥幸心理,应该做好个人防护,加强对新型冠状病毒及疫情的认知保护自己也保障他人。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我们一定能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役中取得胜利。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愿每一位奋战在前线的医护人员平安健康。愿每一位患者早日康复,愿每一个人都能做好防护,健健康康。
从战疫看中国之治观后感心得最新精选5篇_看从战疫看中国之治有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