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与失重的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0:1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超重与失重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超重与失重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超重与失重的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的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按理学生们应该掌握得不错,但是考纲上把它划定为I类目标,因此,学生们就不够重视,造成许多学生不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力学本质,认为 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超重、失重现象,能运用超重与失重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在进行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应尽量贴近生活,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并尽可能多提供些学生实验,让他们有切身的体会,从而加深学生对超失重的理解。同时也应安排些思考和探讨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学生情况分析

1.自然状况:学生为高一年级一个普通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处于年级中等水平,但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思维较活跃;

2.知识基础:前面学生已经学习并较好掌握了运动学和牛顿运动定律知识,这为超重和失重学习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3.技能基础:本节课要进行DIS实验,学生在前面已经多次使用过DIS实验系统,尤其对力传感器已经比较熟悉,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也已掌握到位,所以授课过程中实验操作对课堂基本上不会产生影响。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现象; 3.运用超重与失重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体会应用DIS系统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 2.体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教学,增强学生热爱生活,灵活应用物理知识为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教授服务,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教学重难点】

1.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力学本质; 2.了解完全失重现象;

3.运用超重与失重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思想

1.以DIS实验探究为核心(1)DIS实验研究超失重

(3)DIS实验探究完全失重; 2.以递进式的问题为引导(1)什么是超失重现象?

(2)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超失重现象?(3)超失重现象的力学本质是什么?(4)什么是完全失重?其力学本质是什么?(5)怎样运用超失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目的:(1)运用我们所学过的有关知识去研究、分析产生超重与失重的原因,更好地加深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和拓展我们的知识面。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实验器材:朗威DISLab传感器、计算机、重物

实验原理:用力传感器拉着重物在竖直方向上运动,通过力传感器得到拉力的大小,分析这个拉力大小与重物运动的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步骤:(1)将力传感器接入数据采集器,选择“示波”显示方向

(2)握住传感器的手柄,使其测钩竖直向下,点击“调零”;(3)将重物(6N左右)悬挂在力传感器测钩上;(4)手持悬挂有重物的力传感器,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加速升降,观察波形变化

(5)点击“停止”,回放“F-t”图线

(6)根据实验获得的“F-t”图线,分析推断该图线不同区段所对应的运动状态,对我们实验之前的猜想(超重和失重的原因)加以验证;

(7)用力传感器挂着物体,突然松手,观察拉力大小。

数据分析:问题:求精中学高一年级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开展了一次实验研究,在电梯中,把一重物置于台秤上,台秤与力的传感器相连,当电梯从静止起加速上升,然后又匀速运动一段时间,最后停止运动时,传感器的荧屏上显示出其受的压力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试由此图回答问题:(g取l0m/s2)(1)该物体的重力是多少?电梯在超重和失重时物体的重力是否变化?(2)算出电梯在超重和失重时的最大加速度分别是多大?

点拨:图中水平段的图线表示重力大小,在0-4秒阶段的上升趋势表明拉力F在不断地变大,并且每一时刻拉力F都比重力大,且有最大值。因此,这一阶段的物体于超重状态。因为F>mg,由公式F-mg=ma(我们设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得出a>0且a不断变大,因此,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发生超重现象。在0-4秒阶段的下降趋势表明拉力F虽然在不断减小,但拉力F仍然大于重力,因此,物体还是发生超重现象。在18-22秒阶段的下降趋势表明拉力F在不断地变小,并且每一时刻拉力F都比重力小,此时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且有最小值,此时的拉力F0,物体没有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因为F<0,所以,当a<0时,物体发生失重现象。在18-22秒阶段的上升趋势表明拉力F虽然在不断增大,但拉力F仍然小于重力,因此,物体还是发生失重现象。

演示:有一个水瓶,靠近它底部的侧边有一小孔。先甩手堵住小孔,正常情况下,松开手,水就会喷射出来。如果让它从空中自由下落,则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思考分析:为什么水瓶自由下落时水就不喷射出来?

水瓶自由下落时,瓶小孔上方的水对小孔附近水的压力为零。

实验结论:当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学生练习:.将金属块m用压缩的轻弹簧卡在一个矩形的箱中,如图所示,在箱的上顶板和下底板装有压力传感器,箱可以沿竖直轨道运动,金属块始终没有离开上顶板.当箱以a=2.0m/s2的加速度竖直向上做匀减速运动时,上顶板的压力显示压力为6.0N,下底板的压力传感器显示的压力为10.0N.(g=10m/s2)(1)金属块的重力多大?

(2)若上顶板压力传感器的示数是下底板压力传感器的示数的0.4倍,试求箱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

(3)要使上顶板压力传感器的示数为零,箱沿竖直方向运动的情况可能是怎样的? 教学反思

1.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概念和规律的建立都需要有一个实验操作的过程,所以做好实验是学好物理知识的前提。本节课中设计应用教育技术DIS探究实验帮助学生形象直观超掌握超重失重知识。

2.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物理知识的终极目标是为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科学技术等服务,这就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我们的物理课堂要富有感染力,从而激发产生不竭的内在学习动力。

第二篇: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王冬梅

12.30

教学课题:《超重与失重》

【教材分析】 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以来,人们常谈到超重和失重,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超重和失重现象发生。因此本节课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并且运用超重和失重现象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分析超重和失重问题时,加速度是关键。物体的速度不能反映物体的受力情况,只有加速度才能反映物体的受力情况.应灵活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的规律解题,必要时要用牛顿第三定律转换研究对象。

“失重和宇宙开发”这个阅读材料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和思路,应组织学生阅读,还可倡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或观看科技影视片,并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太空试验想象”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及两者的产生条件;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

2.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提炼出模型的能力;增强学生能在多种情景中找出问题的实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并感受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情景和热情引导、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敢于提问,勇于创新;借助课堂小实验、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网上资料,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 2学会同学间交流与合作、学会参与小组活动; 【教学重点】完全失重现象。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的本质。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并不是物体的重力发生变化,而是物体所受的支持力或拉力发生了变化。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视频: 杨立伟体验失重现象

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以来,人们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那我们来看一下太空中失重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 超重失重只会出现在航天业?生活中会不会出现超重与失重现象呢?它的实质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一体验什么是超重失重: 1 [提问]弹簧称是怎样称出物体的所受重力的?

让学生通过分析,加深对平衡条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理解。

弹簧称:平衡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弹簧称给物体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弹簧称读出来的数值跟其受到拉力对应,根据作用力与反作力原理,弹簧称受到的拉力与弹簧称给物体的拉力相等,所以弹簧称能读出物体所受到重力对应的数值。[提问]称同一个物体时,弹簧称的读数会不会发生变化?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做演示:在下面三情况下用弹簧称物体,同学观察读数有没有变化。

a加速向上;

b加速向下。

同学可以观察到弹簧称的读会比物体实际的重量或大或小,这样就可以引出课题,同时对超重与失重有初步的了解: 超重:视重大于重力 失重:视重小于重力

这两种情况下物体的重力变了吗? 物体在同一地理位置,所受重力是相同的,与运动状态是无关的,那么是什么使:视重与重力之间产生差异了呢?我们来研究一下 运动学描述

规律1:当物体加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规律2:当物体减速上升时,拉力小于重力,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规律3:当物体加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规律4:当物体减速下降时,拉力大于 重力,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力学本质:

超重: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合力向上,F > mg 失重: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合力向下,F < mg

选定加速度方向为正方向表达式: F = mg ± ma与V无关。在失重中有一种特殊的现象,那就是完全失重 演示实验:开孔的瓶子为什么不漏水?

完全失重状态: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零(即物体对支持物或悬挂物完全没有作用力),物体 “好像没有重力” 的状态

思考(1):完全失重时为什么作用力为零 思考(2):完全失重的力学特征是什么 思考(3):还有哪些情况会产生完全 失重现象

完全失重的利于弊:(1)在人造卫星中所有靠重力效应工作的仪器都失效!

(2)利用完全失重条件的科学研究

第三篇: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超重与失重》是选择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五章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五节的内容。教材第一二章是对运动学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应用,三四章是对力学基本概念,常见力性质及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的学习

本部分内容讲述超重和失重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并且将其应用在具体问题中:如电梯中的超失重和体重秤上的超失重等。超重和失重的基本定义为:视重大于重力时为超重;视重小于重力时为失重;超失重时物体重力并不改变。对超重和失重理解可以从运动学和动力学两个角度理解。运动学角度:当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动力学角度: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前者为表象,后者为本质,两者为递进关系。超重和失重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因此讲解本部分内容时应尽量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过程应多安排些学生的动手实验机会,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同时也应安排些思考和探讨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超失重的理解

【设计思想】

本节利用饮料瓶设计实验引入新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此基础上设计易于操作的探究超重与失重的实验,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学生积极性,从而较容易得出超重与失重的定义;超重与失重的理论分析,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设计符合“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新课标》的要求。采用力的传感器代替弹簧秤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的看到拉力的变化,并且可以演示完全失重现象。本教学设计在条件达不到的学校,可以用弹簧秤代替传感器。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2、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3、知道完全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并感受失重和超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从探究中体验科学之美,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难点:超重、失重不是重力的增加或减少,而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是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物体的重力依然存在且大小不变。

【教学器材】

力传感器、电脑、重锤、细绳、演示弹簧秤、饮料瓶 【教学过程】

小实验:

一个盛满水的饮料瓶,在底部及瓶身周围钻几个洞,静止在手中时,水会流出;如果突然松手,让饮料瓶自由下落时,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现象:当饮料瓶自由下落时,水不会流出。

提问: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水会流出的原因是什么?当饮料瓶自由下落时,水不会流出的原因又是什么?请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因为重力而使水对器壁产生了压力,所以水会流出。实验中当饮料瓶自由下落时,重力仿佛消失了,实际上是压力消失了。谈体会:

1、播放游乐场中过山车的视频,请同学们谈谈在游乐场玩十环过山车、垂直过山车等时的感受?

学生:害怕、上坡时感觉比较稳、下坡时感觉重力仿佛消失了等。

2、除了过山车,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会让我们有与过山车一样的感受? 学生:乘汽车上陡坡或下陡坡、飞机起飞或降落、乘电梯、„„ 小结:刚才同学们所谈到的就是“超重与失重”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超重与失重的问题。演示实验:

在弹簧秤下悬挂钩码,当钩码静止时,读出弹簧秤的示数,问:钩码的重力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利用二力平衡分析弹簧秤测量物体重力的原理,对学生来说已不是难题)小结: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实验探究:

探究一:请同学们用力传感器测出桌面上重锤的重力,并用力传感器牵引重锤做各种运动(上下或左右移动),观察在将重锤提起的过程中,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力传感器的拉力与重锤的重力相比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讨论交流:小组内讨论后回答:

1.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与钩码的重力进行比较。

学生:示数不稳定,有时候比重锤的重力大,有时候比重锤的重力小。

2.重锤的重力变了吗?

学生:地球作用在物体上的重力并没有变化。

探究二:请你重做刚才的实验,找出力传感器对重物的拉力什么时候大于重锤的重力?什么时候小于重锤的重力?

学生活动:重做刚才的实验,细心观察并做好记录。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

钩码静止时、缓缓上升、缓缓下降、左右移动时拉力基本不变。突然上升时,拉力变大。突然下降时,拉力变小。由此引入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压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压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3 称为失重现象。理论分析超重与失重

刚才有同学提到乘电梯时,感到脚掌所受到的力与静止时不一样,我们已经知道这是超重和失重的现象,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乘电梯时的超重与失重发生在什么时候?

学生1:电梯上升时超重,下降时失重。

学生2:我感觉电梯上升时有超重也有失重,下降时也一样有超重和失重。电梯是处于超重还是失重,需要有依据,下面我们从理论上分析一下。教师进一步明确:电梯在启动和停止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加速上升、减速上升;加速下降、减速下降。

分析下列情况中人对电梯的压力分别是多大(设人的质量为m,重力为G): 当电梯静止时

当电梯加速上升时(假定电梯是匀加速,加速度大小为a)当电梯减速上升时(假定电梯是匀减速,加速度大小为a)当电梯加速下降时(假定电梯是匀加速,加速度大小为a)当电梯减速下降时(假定电梯是匀减速,加速度大小为a)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不同的小组展示各自的讨论结果,并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问。

经过讨论得出:

当电梯静止时,人对电梯的压力为:N=G

当电梯加速上升时,人对电梯的压力为:N=G+ma>G

当电梯减速上升时,人对电梯的压力为:N=G-ma

当电梯加速下降时,人对电梯的压力为:N=G-ma

当电梯减速下降时,人对电梯的压力为:N=G+ma>G

根据得出的结论请学生总结电梯处于超重或失重的条件,学生这时不难得出 4 是与加速度的方向有关,而非速度的方向。

小结: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并不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这是由物体竖直方向的加速度引起的,当加速度竖直向上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加速度竖直向下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探究完全失重现象

让力传感器拉着重锤向下加速运动,观察拉力的大小,再让力传感器拉着重锤做自由落体运动,观察拉力的大小。

学生实验后,对照超重与失重的定义给完全失重下定义:

当物体以加速度a =g竖直加速下降时,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为零,这就是“完全失重”现象。课外活动:

有条件的同学回家后在电梯上放体重计,自己站在上面,看看与我们今天的分析是否一致。

家里有体重计的同学可以回家做一做,先站体重计上不动,读出台秤的示数;接着突然下蹲,读出开始下蹲时台秤的示数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然后先蹲着不动,读出台秤的示数;接着突然起立,读出开始起立时台秤的示数变化?也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板书设计:

超重与失重

超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压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失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压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的理论分析: 超重现象: a竖直向上 失重现象:a竖直向下 完全失重现象:a=g竖直向下

第四篇:《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具体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引入新课,以此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物理现象,认知物理过程,让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失重现象,探究物理规律,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巩固和深化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为高二学习电磁学与力学结合的知识有很大帮助,能更好地解释生活、生产以及航天事业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学情分析】

有了重力的概念,有的学生可能会望文生义,简单认为超重是重力增加,失重是重力减少,完全失重是重力完全消失。有的学生对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比较熟悉,但不知道引起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的原因。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2.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3.能运用牛顿第二、三定律定量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探究实验发现超重失重现象,通过引导、小组讨沦、再实验寻找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2.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学会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从探究中体验科学之美,体会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1.超重、失重的概念

2.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实质 【教学难点】

1.应运牛顿第二定律分析产生超重失重的条件 2.在超失重条件下,物体的实重不变 【教学用具】

1.学生所需器材(四人一组):弹簧秤、砝码。2.教师所需器材:弹簧秤、砝码、可乐瓶。【教学方法】支架探究教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问题

取一装满水的可乐瓶,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小孔,让其做自由落体运动。

想一想1:装满水的可乐瓶静止在手中时,观察到的现象会是什么?

(水从小孔中喷出)

想一想2:装满水的可乐瓶自由落体运动时,观察到的现象会是什么?

(水不会流出)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水的流出是由于水的压力作用,当水不受压力作用时就不会从小孔流出,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

板书1.§5.5超重与失重(一)﹑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思考探究1:什么是超重现象?什么是失重现象? 二﹑自主探究

实验探究1:请用给定器材(弹簧秤、砝码),设计一个实验,得到砝码的重力大小?

问题1:你看到的弹簧秤读数(直接)表示的是什么力?(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

结论: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实验探究2:手拉弹簧秤及砝码上下运动时,有什么新的现象?

(读数不稳定,有时候比刚才的读数大,有时候小。)问题2:你看到的弹簧秤读数表示的是什么力?(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

问题3:如果用“老经验”看(教师演示,用书挡住上下振动的砝码),你认为物体的“重力”有变化吗?如何变化?(有,有时变大,有时变小)

问题4:物体的重力实际上会变化吗?应该是多少?(不会)

实验探究3:用弹簧称拉着钩码突然向上运动,判断弹簧称的示数是比重力大还是小?

学生分析:钩码突然向上运动,先分析出向上运动可以分为先向上加速,后向上减速两个过程,再观察向上加速时弹簧称的示数是比重力大还是小;向上减速时弹簧称的示数是比重力大还是小? 实验探究4:用弹簧称拉着钩码突然向下运动,判断弹簧称的示数是比重力大还是小?

学生分析:先分析出向下运动可以分解为哪两个过程?分别观察两个过程,弹簧称的示数与重力的大小关系?

结论:我们把弹簧秤的读数大于物体的重力的现象,叫做物体的超重现象,这时物体所处的状态称为超重状态;而把弹簧秤的读数小于物体的重力的现象,叫做物体的失重现象,这时物体所处的状态称为失重状态。注意,物体超重与失重时其本身的重力不变。板书2:

(二)﹑超重现象与失重现象

1.超重现象: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失重现象: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思考探究2: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和失重状态的条件是什么? 三﹑指导探究

实验探究5:物体做怎样的运动会处于超重状态?

(图1)

结论:(板书3)超重──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F-mg=ma,F=mg+ma拉力大于重力)(图1)。

实验探究6:物体做怎样的运动会处于失重状态?

(图2)

结论:(板书4)失重──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mg-F=ma,F=mg-ma 拉力小于重力)(图2)

板书5:物体发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1.超重──加速度向上(F-mg=ma,F=mg+ma 拉力大于重力)2.失重──加速度向下(mg-F =ma,F=mg-ma 拉力小于重力)演示实验1:完全失重现象

将底部及瓶盖戳有小孔的可乐瓶装满水,让它从高处自由下落,演示水的完全失重现象。

板书6:3.完全失重──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mg-F=mg,F=0拉力或支持力等于零)四﹑应用质疑

电梯以1.0m/s的速度竖直匀速上升,电梯地板对站在电梯里质量为60kg的人的支持力为________N;如果电梯以0.5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又为_______N;(g取 10m/s2)

(图3)

说明:解题时两个受力分析图(图3)要留在黑板的右上角,五﹑课堂小结

1.超重失重并非失去了重力,其动力学方程分别为 超重F-mg=ma,失重mg-F=ma 完全失重mg =mg,2.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其加速度a=g.六﹑课外作业P121-2,3,4 七﹑课外延伸

分析学生站在体重计上下蹲和起立过程中的超重和失重问题,结合相关知识探讨航天事业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写出相关的小论文。八﹑板书设计

§5.5超重与失重

物体: 超重──加速度向上

(F-mg=ma,F=mg+ma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

失重──加速度向下

(mg-F =ma,F=mg-ma拉力或支持力小于重力)

完全失重──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

第五篇:《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富阳市实验中学青年教师培训展示公开课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孔林军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讲述超重和失重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并且将其应用在具体问题中:如电梯中的超失重和体重秤上的超失重等。

超重和失重的基本定义为:视重大于重力时为超重;视重小于重力时为失重;超失重时物体重力并不改变。

对超重和失重理解可以从运动学和动力学两个角度理解。运动学角度:当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动力学角度: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前者为表象,后者为本质,两者为递进关系。

超重和失重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因此讲解本部分内容时应尽量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过程应多安排些学生的动手实验机会,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同时也应安排些思考和探讨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超失重的理解。

【学生情况分析】

1.自然状况:学生为高一年级一个普通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处于年级中等水平,但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思维较活跃;

2.知识基础:前面学生已经学习并较好掌握了运动学和牛顿运动定律知识,这为超重和失重学习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现象; 3.运用超重与失重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过程与方法:

1.体会应用实验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 2.体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多种我们身边实验的教学,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学重难点】

1.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力学本质; 2.了解完全失重现象;

3.运用超重与失重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思想】

1.以随堂演示小实验和学生实验探究为核心(1)感受超失重;(2)实验研究超失重

(3)实验探究完全失重;(4)观察水瓶的完全失重现象。2.以递进式的问题为引导(1)什么是超失重现象?

(2)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超失重现象?(3)超失重现象的力学本质是什么?(4)什么是完全失重?其力学本质是什么? 【教学器材】

天平,沙漏,纸带,摄像头,钩码,体重秤,水瓶,两本书 【教学过程流程图】

【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问题1.我们一般可以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重量 学生答:……………….演示实验一:天平测量黑箱(内部为沙漏)先正向朝上测量,在翻转测量------现象不平衡

一、超重和失重现象 课堂实践:

(1)用手托住钩码,并保持静止,感受钩码的重力大小。

(2)手从静止开始突然向上运动,再从静止开始突然向下运动,过程中有何感受?(3)用纸带将钩码系住,手提另一端,加速上提 现象断裂

课堂思考:真的是钩码的重力变化了吗?没有,根据G=mg可知重力不变。

那么,过程中什么量发生了变化?钩码对手的压力和钩码对纸带的拉力发生了变化。定义:什么是视重,什么是实重

例1.如图所示,升降机内质量为1kg的小球用轻弹簧秤系住,悬在升降机内,当升降机以a=5m/s2加速度匀加速上升时,弹簧秤的示数为多少?

拓展:

若升降机以a=5m/s2加速度匀减速下降时,弹簧秤的示数又为多少? 教师学生总结:

超重现象的定义、条件、本质 生活中的应用:测体重人迅速站起

例2.如图所示,升降机内质量为1kg的小球用轻弹簧秤系住,悬在升降机内,当升降机以a=5m/s2加速度匀加速下升时,弹簧秤的示数为多少?

拓展:

若升降机以a=5m/s2加速度匀减速上降时,弹簧秤的示数又为多少? 教师学生总结:

失重现象的定义、条件、本质 生活中的应用:测体重人迅速蹲下

例3.如图所示,升降机内质量为1kg的小球用轻弹簧秤系住,悬在升降机内,当以a=g匀加速下降时,则弹簧秤示数为多少?

教师学生总结:

完全失重现象的定义、条件、本质

生活中的应用一:漏水的瓶子的自由落体,上抛运动,平抛运动 生活中的应用二:相互插在一起的书本在桌面上双手拉和自由落体时拉的区别

四、运用超重和失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请为我国的航天员设计超重和完全失重环境,让他们进行超重和失重的训练。

2.在娱乐场所中很多的超重和失重有关的项目

【教学反思】 1.设计好实验是前提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概念和规律的建立都需要有一个实验操作的过程,所以做好实验是学好物理知识的前提。本节课中设计有随堂小实验,学生实验,课中教师演示实验,从各个层面帮助学生理解超失重知识。

2.关注实验的操作和分析是重点

物理实验过程不能是简单放任过程,而应该关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各项细节,以及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都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关注:学生为了达到实验目的而采取的实验策略;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而进行的实验调整,实验操作完成后的数据分析与处理等等。

3.科学探究的过程是灵活的

科学探究是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手段,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我们的物理课堂需要科学探究,但不是生搬硬套的科学探究完整流程,而是灵活的采用科学探究的某个环节或某几个环节,如本节课中有的实验只需要简单体会一下即可,而有的实验需要精心设计和测量,并要有一定的猜想与假设。

同时科学探究不等于科学实验,没有物理实验也可以进行科学探究,那是思维探究,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探究方式,且很多时候更适合与高中学生。如本节课中从力学本质上对超失重的分析就属于思维上的科学探究。

4.科学实验探究能否高效

这是一个困扰大家的问题,物理实验的进行会延缓课堂的进程和容量,使课堂效率降低,如何解决好这样的问题呢?我自己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增加课前的培训,磨刀不负砍柴功,让学生事先熟悉实验器材与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可以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由于耽误不必要的时间;

(2)实验前先明确实验目的,并且做适当的实验引导,如本节课中提出几个实验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目的性就得到加强,实验效率也得以提高;

(3)实验过程中的引入竞争,教师在实验巡视过程中应及时地发现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当众表扬,并鼓励其他小组来进行学习,从而加快落后小组的实验进程,进而提高整体课堂实验的效率。

下载超重与失重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超重与失重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知道物理学中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含义,并能通过牛顿定律进行定量分析2、由牛顿第二定律导出自由落体加速度,并推广至竖直上抛运动【重点难点】1、重点:超重与失重......

    《超重与失重》创新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创新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设计生活中的、力所能及的实验,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让......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课题】超重与失重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2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理解超重和失重......

    超重失重的教学设计

    超重失重的教学设计 威海市第二中学 慕红梅 2009年7月16日 19:31 收藏 张华于09-7-16 20:23推荐结合实际值得大家借鉴,一起探讨完善这节课 第七节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 —......

    超重和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一、教学目标:知道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理解实质重力并没有改变 能够分析解决有关超重、失重的生活问题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超、失重的实质难点:生活实际问题的解......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5篇)

    一、教学目标:知道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理解实质重力并没有改变 能够分析解决有关超重、失重的生活问题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超、失重的实质难点:生活实际问题的解释三、教学方法:......

    “超重和失重”教学案例与评析

    “超重和失重”教学案例与评析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和完全失重现象。(2)理解产生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3)能够对力传感器和......